新课改范文

时间:2023-03-21 16:5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几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物理课堂中,讲解光的性质时可以把彩虹为什么五颜六色引进来,讲运动学的时候可以把关于运动会的相关内容引进来,讲力学的时候可以把地球的一些引力引进来等等。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再进入教学。

四、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中去。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切实一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而这又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承担着怎么样的职责和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就云元不止是课堂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模式等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这就是新课程中的教师发展应关注的根本和核心。

五、新课程中的教学方法,趋于示范性、灵活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体验已有知识基础,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个每位教师可能都有所体会,你使用同样的教学流程在不同程度的班级,教学效果是明显不同的,有时自我感觉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学生没学到知识,老师的目标没为能有完成。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模仿,套用别人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边学习,边摸索,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加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化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篇2

关键词:美育;观念;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64-01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是使学生要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人们将逐渐改变美术是副科、只与从事美术专业及爱好美术的人有关的传统偏见。美术新课改将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个“新”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新”、教育观念“新”、育人目的“新”。新课改摆脱了单纯传授技能的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对学生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将 “基本知识与技能”界定为 “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美育是美术新课程改革中突出的内容。美育是一种培养独立人格和和谐精神的个性教育。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美育注重讲授共性的“美”,不是侧重于学生个体情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美育主要是“育人”, 美育的目的从“共性教育”转向了“个性教育”。当前,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育则是完美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

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美好的情感,是人类的天性和自然倾向。美,不仅能滋养人的知情,也可哺育人的理性,还可培养人和谐发展的个性。美,能促进人求真、向善;美,能使天人合一。按照“美的规律”,新课改要体现新美育,达成“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教学目的。艺术本身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它更多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在审美教育中关键是要激发、保护和发展学生爱美的自然倾向,并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培育健康和谐的个性。不尊重学生个性的协调发展,而只一味的让带有先验的“美”去陶冶学生,“陶冶”就会遮蔽美,扼杀美,就会变成对审美主体个性的压制。

篇3

聚焦新课改,我们不要忘记农村;聚焦新课改,我们必须关注农村教育;新课改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成败也在农村。农村教师是农村新课改的主力军。农村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心态和表现如何,他们如何做到与新课改同步成长,值得我们关注。有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城里教师的事,在农村很难实施。

现阶段部分教师仍以老一套统一的课程来教学,使用统一的模式来上课。学生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去接受老师们“塞”给他们的知识。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事先规定和设计好的,甚至每个教学环节需要几分钟,也要分配得准确无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设计”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与老师配合得很“默契”,因此教学任务也得以“圆满”完成。但是这种“默契”是毫无生气的“表面现象”,“圆满”是虚假不实的“一团和气”。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不高,对新课改没有上升到理论的认识,未能更好地转变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许多偏远山区学校不具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且相当多的教师不会使用软件,更不会制作课件。因此,农村新课改步履维艰。但教师们应该认识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改革并非城里教师的“专利”,也不只是有硬件达标才能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农村更有得天独厚的课改资源,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付诸行动。

教师需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平等的朋友,适时激励和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创造平等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技能,既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但要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掌握丰富的文史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回答和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

结合学科的教学实际,我们农村教师应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方面,对于弥补现行教学中“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缄默知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篇4

关键词:价值体验课程资源思考

在数学教材中了解到《数学新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就新课程教学内容而言,虽然按《课程标准》强调减轻学生负担,新教材删去了传统教材中“繁、难、偏、旧”的学习内容,增加了开放性、运用性强的一些新内容。从教材编写体例看,一些教师认为教材难教,教材上往往一副图,一个算式就是一个知识点,表面上看显得零碎,不系统,知识之间联系不紧密。从新课程的教学效果看,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不太扎实,两极分化严重,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结合学习与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对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一、在生活实践中突出数学教学的价值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对现阶段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教材都必须通过新课程课堂教学来实现。新课程的功能是传递知识、实现交流、情感归属、社会适应、个性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关注得多的是“如何教”,很少研究学生的“学”。新课程教学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对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努力改革教学方式。一是研究自主学习。实施自主学习,教师要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努力使学生在学习目标、过程、方法、结果、评价等方面达成广泛的认同,激发兴趣和信心,给学生更多地学习自、选择权、支配权,共同参与评价和管理。二是研究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迫切需要交流与合作的时候,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否则将流于形式。所以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考虑到分组要科学,时机要恰当,任务要具体,要求要明确,时间要保证。三是研究探究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主动的学习。

三、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思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四、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对小学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思考

篇5

关键词:新备课;新课改;思维导图;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一、 新课改要求中学数学实施"创新教学"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应该"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时代性于一体,集观察、实践、学习于一炉",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数学的"创新教学"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1、 创新教学倡导情感教育

新课程倡导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要以接纳、赏识、赞美、激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个性只有在尊重和信任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健康地发展。

2、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学模式

探究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人类原始发现过程的高度浓缩,是教育意义上的重演,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体验养成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增长才干。

尝试教学模式其基本精神是"先练后讲"。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总结出一个多层次,不断尝试练习的基本模式,即:基本训练题尝试题第二次尝试题课堂作业题思考题。尝试教学法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学生尝试就可获得成功,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又减轻了学生负担

3、 创新教学的整体性发展原则

数学创新教学强调学生获得整体性发展,要求以数学认识活动为中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中来,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知识,改进自己的行为。发展健康的社会交往经验和道德经验,形成一定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开拓、认真负责的个性,以及追求真理和不断批判的精神,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二、 "传统备课"与"创新教学"的不协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传统备课的内容上存在缺点。传统的备课采取以教师教为主的单线设计思路,缺乏对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需要的关注,导致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具体表现为:⑴强调接受学习,忽视探究学习。⑵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⑶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感。⑷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⑸忽视合作能力的培养。

2、现行的备课管理不够科学。备课形式要求单一,太注重备课的统一规范,不注重备课的个性发挥;太注重表面文章,不注重课堂实效。"清规戒律"太多,教师备课是备"查",而不是备"教"和备"学",大量教师把宝贵时间耗费在繁琐的文字撰写上,而真正用于深入构思课堂的时间太少。"备"、"讲"脱节,使备课成为一种无效劳动。这样的备课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必定会导致课堂效果的低效!

三、 引入"思维导图"开拓新的备课模式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概念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Buzan)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明的一种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它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如同全息照像一样把采集到的重要信息表达出来。

1、引入"思维导图"备课

引入"思维导图"备课的方法,能够用最少的文字把教学设计思路和意图表达得充分又直观,能够让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分配合理,效率高。通过尝试,学生反映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写出的教案更清晰,更有用,对课堂的整体规划更合理,时间分配更有效,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知识结构,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学习更有成效。

2、"新备课"凸显出新课改对中学数学的要求

用"思维导图"备课,更能够凸显出新课改对中学数学的要求,具体表现如下:1、教学目标设计得更全面,更能够充分考虑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2、更重视教材的分析和生活、科学素材的积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3、"图"上专门突出了学生活动的设计,提醒教师不能让学生的自主体验流于形式,要让学生能真正在体验中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4、用"思维导图"备课,渗透了教师的情感体验,教师也更能够把科学方法研究的情感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用"思维导图"备课,能够让教师用比较的眼光,批判的思维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更容易让教师记下课堂内外呈现的"智慧的火花",帮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3、"新备课"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备课对于每一个优秀教师来说,都必然地要经过"模仿--整合--创新--形成个性化风格"的发展历程。用"思维导图"备课,省时、实用,既有利于教师抽出时间辅导学生,又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研究自身教学中的问题。用"思维导图"备课时,要求教师胸中有丘壑,对章节知识结构、单元知识结构,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在中考中的地位有清楚的认识,对新的教学理论、教育理念有一定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研究学生,思考教法。

只有改革备课管理方式,备课才会有新面孔。让我们首率先冲破传统备课的清规戒律,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教案备出新意,备出精彩。

参考文献

[1]北京出版社:张德伟、何晓芳主编《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新理念 教学模式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2011年,历史组的教师推荐我去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教研组长曹老师为此专门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历史组的各位老师对我的教学设计、课件提出意见,潘老师建议故事贯穿、启发提问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老师建议专题讲解时应注意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钟老师建议教学中应设置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环节,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课堂……针对各位老师的建议,我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课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011年1月去攀枝花参赛,获得了《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一等奖。

一、课堂实录

1.视听结合,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伊始,展示当今新农村建设的图片,随后播放《》的主题歌曲:“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旗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同时语言导入:这首歌悲壮而又豪情万丈,深切道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之先声――运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场运动坚持斗争十四年,最终功败垂成,究竟原因何在?其发展过程如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通过问题悬念与课题自然衔接,从而在引发学生复杂情感的过程中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在网络条件下,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如何让自主学习不流于形式呢?问题引领就成了关键。明确学生自主学习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有方向、有目的、有任务,避免盲目性和散漫性。《运动》采用故事设计,以《小破孩从军记》小故事为线索为提纲,通过问题创设、资料陈列,提供了大量图片、文字、音像视频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填写运动大事年表,以线索带动重大史实的学习,通过前期和后期经过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运动的主要史实,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把握教材,增强构建宏观知识体系的能力。很多学生还自己动手绘制了运动曲线图,将重大事件标注在相应的时间点上,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大大提高。

3.因势利导、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讲解《运动》一文中,设计自由论坛和课堂法庭两个重要环节,在自由论坛环节提出问题:“天国百姓态度的转变让小破孩感到困惑,你们来帮帮小破孩,百姓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呢?《》的理想能实现吗?《》又有哪些新内容?农民为什么不明白?”引导学生相互交流,适时跟进及时反馈纠正偏差,组织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结论,在师生互动、探析中有效地解决的本课中的重难点。在课堂法庭环节,预设情境: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早夭,谁是凶手?假如你是“天国命案”的审判长,请你根据证人李秀成的证词,两位控诉者的指控,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判断谁是凶手?同时展示大量的图片、人物证词、文献资料,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质疑、大胆假设、大胆合理的想象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同学们上得轻松,在课后的复习中我发现对于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要远远好于其他的课。

二、启发

1.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老师讲,学生记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给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在情境中体验历史,在身临其境中学习历史,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

2.要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实现有效的整合,真正培养学生透过史料、历史图片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必须树立新课程改革所体现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教学观,多看一些高考题、典型例题,了解并把握高考走向。

4.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实现资源共享

教师之间交流信息,分享智慧,相互支持、鼓励,共同提高各自的专业素养,实现自身的价值,将会使整个教师群体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老师;学校;新变化

新课标在我校实施已经有4年了,在重新审视我校这几年来的变化时,我深切体会到,4年的课改,使学生变了、老师变了、学校面貌也变了。

一、学生变了——素质全面发展

课改最大的受益者是孩子!这是我校课改的教师的共同体会。

首先,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高了,这得益于新课标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比如面对形形的文化,尤其是互联网及其他传媒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通过《文化生活》学习,提高了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通过《政治生活》学习,学生们懂得了为什么要参与政治生活,如何参与政治生活,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通过《经济生活》中的商品知识学习,让学生懂得了将来自己成为生产者必须要为用户着想;货币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知识的学习,增强环保意识;财政知识的学习,感受国家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我们过去教育的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新课改通过学习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枯燥过程,而成了一个孩子们积极主动亲身体验、自我发现、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其次,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我在讲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知识时,很多学生都会联系当地的村委会、居委会实际提出“我认为”、“我觉得”、“我的看法是”、“我的建议是”等口头语,甚至提出与书本观点不同的言语,一只只高举挥动的手成了课堂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热烈讨论,激烈辩论的场景,成了课堂中最生动的画面。

再次,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增强,突出表现为学生“问题”意识的逐步形成。比如说,在讲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时,有很多学生提出:既然当今社会还有不讲诚信的存在,国家何不从立法上去完善,通过法律法规去约束人们的不诚信行为呢。如果说在过去,我们的学生是把教师传授的东西当真理全盘接受的话,那么现在学生则敢于对老师和书本大胆提出质疑。

总之,学生的变化,切切实实体现了学生在校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二、教师变了——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课程改革需要高质量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通过网络等大众传媒工具去浏览知识,不断地为自己“充电”。

首先,观念新了。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观念革命。教师观念实现了历史性转变,表现在:

第一,课程意识明显增强。以前有些老师备课主要是写些无谓的内容,比如什么教学目的、教学步骤、教学重点和难点等等,而且是照搬照抄教师教学用书。而今,我校教师考虑的只是怎样把规定的内容比较好的教给学生。备课主要是备教法、备材料、备大纲、备考纲了。教师不是置身于课程之外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

第二,教学观和学习观明显改变。过去老师认为教学是知识的传递,现在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杨梅老师说,过去认为学生学习就是被动接受知识:听课记笔记做作业考试;教师的教是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述课文提问巩固布置作业。通过4年的实践,现在则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特别是在教师的直接参与下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构建,获得体验,自我发展过程。

第三,质量观、人才观更为科学。过去认为高质量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知识,现在认为,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习,不仅要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良好的个性。

其次,教学行为切实转变。突出表现在:

第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讲得过多,过细,“满堂灌”过多的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应更多的在思维方式与知识的导向上,给学生以指点。重在教给学生们的方法,培养他们一种扩散思维的能力。现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如何收集材料将更加重要。

第二,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

三、学校变了——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

新课程使学校发生了崭新的变化,主要变现在:

第一,学校的文化底蕴更浓。学校如何成为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新课标实施这些年来,我们学校建设了文化走廊,其内容分为:一是伟人和名人,二是中国历史与文化,三是世界文化的金典,教师风采与理念。一所学校要想达到一个很好的文化氛围,最好是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在一些醒目的墙面上处处都看到文化的效应,让师生感受到了文化的熏染。

第二,研究的氛围逐步形成。学校成立了各学科研究小组,每星期利用2节课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和一次实质性的新课改教学内容中心发言,打破了那种传统教学几十年一贯制的局面。校长把校内研究作为教学管理和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落实。

第三,合作意识逐步增强。合作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合作使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篇8

关键词:新课改;新思维;新课堂

一、十年磨一剑,认识新课改,践行新课改

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教师,十年前我手捧新课程通识,怀着按捺不住的激情,反复读之,越来越感觉到以往课堂教学的瑕疵太多了,在认真研读通识的过程中,我又通览了我所执教的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眼前亮堂了,心胸开阔了,一些以往教学中的疑问,通过学通识,研课标,使我茅塞顿开。新课改对我的触动,让我意识到通过课改理念的引导,首先要改课,以往课堂教师讲得多,说的碎,充分备课的我,在课堂上似乎不把备课所得“显摆”完,“抖落”净,誓不罢休,所以,大多数课上成了教师的表演课,学生似乎成了应和者,课堂的配搭,观众。学生的朗诵、学生的发言必须与我保持一致,在一些示范课上,甚至通过演练,要保持高度一致。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捆绑在课堂流程上,这样的语文课堂无情感波澜可言,无思维碰撞可言,学生往往进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泥潭”,长此以往,学生失去兴趣的同时,也对我这个教师失去了信心,何谈教学魅力。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立的是“高大上”的形象,做的是“假虚空”的学习。以阅读为例,我们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参照教参,设计好阅读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解决这些问题,不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识问题、讨论问题,与同学交流,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各抒己见,阐发独特的见解,培养个性化思维创新思维。有时甚至害怕学生提出问题,打乱原有的课堂教学预设的思路,例如,在教学《王二小》时,课改前,我们设计的阅读问题是“你从文中哪里看出王二小的机智勇敢?”课改后,我们设计的阅读问题是“你通过认真阅读,或自由朗读,或小组内示范朗读,谈一谈你认识的王二小。”这个开放式的阅读问题的提出,给了学生很大的阅读空间导向,学生就会寻文细读,析文、析句、析词,学生会根据文中的一小段话读出王二小的勇敢,会根据一句话一个词感触到王二小的机智,单从问题预设入手,这两种预设所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课改对于一个一线教师来说,首先要改课。再丰厚的理念学习,不去把它放在实践的沃壤里,都会枯萎。所以,课改重任一线教师担有重责,同时对课改也最具发言权。课改的推动和发展正在路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探索修正是课改的必由之路,改的方向要在改的进程中逐渐调整。所以,课改就是从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否定、一次次肯定中逐步走向明朗化、科学化的,是一次由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到理性的艰难跋涉。在新课改十几年的旅程中,我们沿途领略了风景,收获了无限风光,直到今天,成绩是可喜的,我们的课堂面貌较课改前的确焕然一新。

二、漫漫课改路,新思维创造新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使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往囿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课堂和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在十几年的课改路上,我们的思维由封闭和保守走向了开放多维,教学硬件设施的优化,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教学信息化建设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能及时捕捉、学习和吸纳教改最前沿的先进理念以及一些比较成熟的实践经验。我们再不是只具备一本教科书、两支粉笔、一摞教学参考书的教书匠,我们正行进在通往丰满新思维、拥有新视角的一线教育家的路上,我们的新课堂建设也在日臻成熟,有的已经结出硕果。例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海建平中学的课堂、北京十一中的课堂,这些可谓新课改路上新课堂建设打造出的中国教育改革的扛鼎之作。剖析这些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的杰作,我们捕捉到一个发展的关键词“思维”,思维要新、思维要活、思维要变,新思维才能成就新课堂。说到新课堂,不能不谈及课堂模式的建立。新课堂要走立模―建模―用模―破模―拆模―无模的路。其实,这由立模到无模的过程就是新思维嬗变升华的过程,也是新课改化蛹成蝶的过程。作为一名一线的课改老师,对一些成功的改革个案,要学会拿来,也要学会变通,不能一味地拿来,也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进自己的教学,要一分为二地分析研究借鉴,对照本人所处的教育现实,取其可行,为我所用,要学会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我们的课堂,有了改变的课堂,才称谓新课堂。

总之,新课改需要新课堂,新课堂要求教师有新思维。作为一线教师,要力践新课改,创新思维经营新课堂,把新课堂打造成“良田”,让学生在万顷“良田”上生长智慧、培植能力和提升素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旧教材;内容的编排;课程理念;教学方法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打破了以知识为主线的呈现方式,既有一定的继承性又注重创新性,内容加大了,显得丰富而全面,体现了时代性和选择性,章节单元的划分共7章,相对一个问题的展现更加集中、独立,同时更强调学习科学的兴趣探究,每一节的内容都以“问题探讨”并附上插图形式引向主题,以实验或事实提供证据而得出结论。旧教材这个内容的设置为一本书中的一章,以知识的结论形式依次呈现相关内容。新课程注重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注重知识本身,也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关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下面谈谈新课程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教学体会。

一、内容编排体系的区别

旧教材遗传变异内容设置在必修第二册,是在必修第一册生殖发育知识的后面,单列的一章“遗传和变异”,其中第一节内容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遗传的基因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然后是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单列一章)。新教材的此内容是一本书,编排体系分为7章,依次是遗传因子的发现,包括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二章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包括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第三章为基因的本质,包括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第四章为基因的表达,包括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五章为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第六章为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包括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七章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包括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二、教材编排思想理念上的差异

旧教材强调的思想是知识的体系,以知识的结论方式依次呈现相关内容,更注重的是如何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关的知识,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明显的特点是很直接地告诉学生,使学生理解掌握,旧教材更强调的是传授,学生理解掌握所传授的知识并形成体系,然后学会运用。比如,旧教材的遗传变异一开始便告诉学生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NA是生物有机大分子,接下来让学生知道DNA分子的结构、如何传递遗传信息即DNA的复制,DNA是遗传物质能控制性状,如何控制性状的即基因的表达(此为遗传的物质基础),然后才到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告诉学生生物界的遗传规律,雌雄异体生物特有的遗传现象伴性遗传。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再告诉学生使其知道变异的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遗传变异知识体系形成后,传授学生有关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知识,最后是生物的进化。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思想更加体现了“探究―结论―再探究”的思想根据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历程来进行编制的,每一节均以“问题探讨”引入新的内容,以实验或事实提供证据得出结论,强调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探究的技能,强调结论的同时更注重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也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自参与探究,不管是理论上的探究还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感受,亲自思考并参与,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告诉学生要知道哪些知识和通过探究思考后得到哪些知识、体会,后者更为重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及能力,也易于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被动地接受知识肯定显得无成就感也无乐趣。

孟德尔被誉为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出的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被科学界普遍认定后,遗传学就迅猛地发展起来,新教材的第一章为遗传因子的发现,这一章的标题名很科学,尊重科学历史,遗传因子是孟德尔提出来的,后人把其改称为基因,这比旧教材的标题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内容再用孟德尔的实验证明得出结论更科学。孟德尔用一对相对性状作杂交实验,分析提出假说、验证得出有关的结论(略),再分别用两对相对性状作杂交实验,分析提出了有关的结论(略)。然后从细胞学的研究角度进行分析(旧教材的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是在遗传学之前就已传授讲解),发现生物在传宗接代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有规律、亲代与子代的染色体保持恒定。即减

数分裂和爱情作用。萨顿等科学家大胆地运用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后经摩尔根及其学生通过果蝇作杂交实验,由于特殊的性状与性染色体的关系而得出结论,即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此基础上引出伴性遗传。已经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基因是什么物质,有何功能呢?从DNA是重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DNA复制,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而且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得出基因与DNA的关系即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即基因的表达,只有基因表达后才能控制相应的性状,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存在的,引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知识为生产力服务,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育种这方面体现了知识的运用,最后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物种的形成,这种编排方式充分地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问题―探究―结论,新问题―再探究―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想、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中的做法及思考

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学前,用一节课的时间把目录所列的知识和编排的思想理念,即为何这样编排给学生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形成一个粗的框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新教材编排的思想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在上新教材时还按照旧教材的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比如,在减数作用和受精作用一节内容时,就过早地把DNA的数量变化进行讲解传授,而DNA的数量变化应该在后面的章节讲解,学习DNA的复制后学生自然明白。有的甚至干脆把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打乱,完全按照旧教材的老一套知识体系进行知识传授,这很明显违背了新课改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教师倾注于知识的传授,不断地尽可能地灌注更多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作为必修教材而言,应更加注重能力和方法,必修课本知识相关的知识不能加得过多,更不能过深,这样不仅偏离了重心,而且也加重了学生负担,使学生可能惧怕而退缩,这种做法在短期效力可能不错,通过加补、反复练习可能在平时的考试中能体现出一些优势,但从长远来看、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是错误的,这无形中又重走了老教材的路,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是课堂前15分钟左右交给学生,结合给出的问题进行预习(大多用课本的问题探讨、本节聚焦为目标进行)这个预习实则一个粗探讨研究的过程(由于学生其他学科的作业布置相对大,没有预习的时间和习惯),有些教师一上讲台便开始引入、讲解,由于学生对有关的知识非常陌生,更谈不上探究,通过预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探究以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这样就达到培养的目的。本书涉及的科学探究方法最典型的有:假说演绎法―以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为例;类比推理法―萨顿提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建构模型法―DNA分子的结构,这些方法的传授理解远比知识的传授理解重要得多。

四、反思与困惑

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认真地体会新课改的思想,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有利于学生可持续的发展,从以前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创新思维的指导培育者,积极研究教学方法,不能单一地把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作为教学目标,应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的方法、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休会到过程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应积极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避免单一重复,充分减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轻松快乐,勇于思考、成就学业。

篇10

关键词:认识新课改;小组建设;自主探究

一、我对新课程 改革中“新”的理解

1、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新课程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3、新课程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

4、运用了“情境、建构”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模式,学习情境的创设应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探究学习的载体和催化剂。然后才决定教师的教学模式,情境与教学的关系首先表现教师的教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具有一定情绪色彩,能够模拟这种过程的自然和社会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信息和情绪支持。而不管是学习模式还是教学模式,都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情境、建构课堂教学其核心在于课堂情境的系列设计。学生的知识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接触和加工情境获取信息而建构起来的。

二、实施新课改――班级小组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一步:分组,把班上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分组,我班一共分成了9个成长小组,每组6人,剩余两个同学为机动人员,分组时主要需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1、男女比例问题,我规定小组中异性人数不得少于2人。2、成绩因素,把班上学生从第一名开始,每9个同学为一段,分别编号为:A、B、C、D、E、F 共6段,同段内的同学不能在同一组。3、学生自己意愿,在满足以上2点的条件下,学生可以自由组合。4、班主任微调,个别太过于集中的小组要经行调整。

第二步:选组长、组员分工。组长由组员推荐产生,小组内组员的职务有:1、纪律委员1名,负责小组内的纪律;2、课代表每个学科一名(高一学科多有兼职的),负责收发本小组内的作业;3、中心发言人1名,负责本小组的发言;4、记录员1名,负责纪律本小组的记录工作如发言提纲,展示汇报,各类总结等;5、操作员1名,负责各类动手操作。

第四步:培训,对各小组组长进行培训,告知他们该如何开展小组工作,如何建设小组及培训组员。

第五步:考核及评价,确定考核及评价制度,每周通报,表扬优秀小组,同时找后进小组谈话。我的做法是制作了一个考核表:

组长:记录人本周得分:小组排名:

常规方面得分其他

两操室晚自习课堂手抄报月考活动其他

组员1

组员1

组员1

组员1

组员1

组员1

本周总结:(一定要写明本周内小组同学的亮点、贡献)

小组互助:(写明本周内小组内的互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