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4-04-29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文化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文化研究

篇1

那么,国内地域文化之所以快速发展,其原因何在?又有何现实意义和价值呢?

首先,从全球的大环境来说,加强区域文化研究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加强文化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项战略选择。在我国,传统文化研究、区域文化研究的加强以及各省切合本省实际的文化大省建设都是加强文化建设的表现。

其次,加强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也是各国争取文化话语权的手段之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秩序中,除凭借其金融、科技、军事等优势之外,已经越来越依靠文化话语的霸权力量来取得其在世界的主导和垄断地位。文化话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日益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以至于取得了“不战而胜”的效果;反过来,文化同样也是发展中国家反抗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战略手段。因此,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对于地域性很强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

再次,区域文化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也是我国建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念的需要。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在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而十年 “”更是把区域文化中的一些传统风俗当作“四旧”给彻底革除了。近一二十年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但人们对物质的过分追求,人性的扭曲和异化随处可见,与这种文化价值的断裂也不无关系。于是,专家学者们开始把目光重新投向中华传统文化,希冀从中找寻医治此社会弊病的良方,区域文化研究也正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现代化虽然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但是都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却掩盖不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文化现象:信息化时代的文化克隆。人们普遍追逐着现代文明,于是造就了缺乏鲜明个性的当代文化。正是在以上所述这种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在我国,地域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研究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区域文化研究热”有其不可小视的当下价值。

首先,区域文化是先进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展现,也是先进文化不断升华和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根基和力量源泉。研究区域文化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中华主流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再造,都与区域文化的兴衰发展、增益转换息息相关。研究区域文化,挖掘各区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丰富内容,实际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积淀的全面继承和深刻弘扬。

其次,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中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大国,文化的发展很不平衡。这就使经济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点。目前,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区――长江三角洲,历史传统、科技人文等地域文化因素就是其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商业方面说,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最早在这个地区的一些工商业城市苏州、杭州、江宁等地萌芽;清末民国之时,上海、江浙的工商业居全国前列。从教育方面说,明清以来的科举进士,江浙两省占三分之二强,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文化名流中江浙人士很多。从民众素质方面说,此地人们的文化水平高,商品意识浓,有经营工商业的经验。所有这一切都促成了该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起飞和长足发展。

篇2

研讨会收到论文133篇,分设“主旨发言”与“专题研讨”。冯明洋、乔建中、赵宋光、谢嘉幸、蔡际洲、杨民康、杜亚雄、田可文、田耀农等专家参会并做了主旨发言。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宋飞对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发起源由、目的、意义等内容进行了阐释,认为″通过区域这一视角来解释某一民族、地区、音乐及人在其中的文化行为,将有更加宏观和整体性的视野,更有利于人们从文化中理解音乐、学习音乐、表演音乐″。冯明洋《岭南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导论》提出岭南区域音乐研究选题应以“多元一体论、核心价值论、文化趋向论”为基础理论。乔建中以《心得与检讨:中国音乐地理研究30弁言》为题,分享了中国音乐地理研究三十年耕耘历程,阐释了中国音乐地理学研究中所应追求的学术、应用、文学目标。谢嘉幸《区域音乐研究:地方性知识与全球化视野――以北京传统音乐节与太极传统音乐奖为例》论证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所具有的“地方性知识与全球化视野”特性。

分会场围绕以下议题展开专题研讨。

一、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教育研究

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区划问题》采用“文化区”的划分方法运用于高校课程中国传统音乐“音乐风格区”内容的教学设计;李莉《区域音乐史研究与地区高校“音乐史”专业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史专业为例》提出本地区高校音乐史课程中,将以“广西地区音乐史研究”与“音乐史专业教学”结合,完成地区高校区域音乐教育教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代表们还就地方本土音乐如何纳入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体系、高等音乐院校如何培养“非遗”文化人才、建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地方音乐研究机构”的重要意义等问题进行有益探讨。

二、区域传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传承

田耀农《区域音乐文化视野下的雅乐与雅乐的传承》以雅乐为研究对象,提出区域音乐文化的核心思想:音乐是文化的基本形态,文化种类的分布既有条状的跨越和交叉,又有块状的区域和地域;音乐的分布同样有条状的跨越、交叉和块状的区域、地域。杨玉成《“潮尔―呼麦”体系的基本模式及其表现形式――兼谈蒙古族呼麦的保护》、马达《谢导秀与当代岭南派古琴的传承与发展》等,均以传统音乐传承中的音乐现象、文化现象研究为切入点,关注区域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特征、文化特质、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参会代表还以无锡昆曲、广东音乐、南通地域音乐、商丘四平调、广西西江流域传统音乐、江西赣南于都客家唢呐等各地域传统音乐文化为研究对象,做了较为深入的学术梳理与分析工作。该议题全面呈现了我国区域音乐文化传统特点,并就全球化语境中地域音乐文化认同出现的危机及重构等问题展开讨论。

三、区域音乐研究理论与方法

冯明洋《岭南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导论》提出大文化视野的区域音乐研究,应立足本土,放眼周边,联系整体,固元守本。杨民康《论云南与周边跨界族群音乐的文化圈―文化层特征――以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为例》提倡和奉行将文化圈―文化层分析观念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范畴纳入跨界族群区域音乐研究的总体学术框架中。李敬民《论区域音乐研究的实证方法运用――以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的实证研究为例》呈现了西方实证性研究模式运用于区域音乐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高彩荣《陕州梆子是外来剧种吗?――兼谈行政区划与文化分区的错位》、张曦《“潮州音乐”还是“潮汕音乐”》均从名称、文献梳理和地理因素三个方面,对民间音乐本土身份问题进行了辨析。周凯模、吴迪、张曦、蒋燮《议题:阐释岭南音乐的方法讨论》将作为地方性知识的岭南音乐,从活态传统、物质文化、行为方式、表达形态的四个表层问题切入,从各自的研究方向,尝试回答选择何种方式来解读岭南音乐,为区域音乐研究理论与方法构建更为广阔的讨论平台。

四、区域音乐个案研究

杜亚雄《宁夏回族民歌特色音调的解析和研究》根据作者多年在宁夏及整个西北地区进行田野和案头工作的经验,采用旋律分类法进行归类和解析,认为宁夏回族民歌音调分为两个较大类别。哈斯巴特尔《杭锦旗短调民歌音乐形态分析》宏观地把握和归纳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总体特征,通过杭锦旗短调民歌旋律结构及不同版本所具有的形态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对地域和区域两者之间的音乐风格差异和变融进行系统的梳理。何丽丽《〈金瓶梅〉与柳子戏关系考》、仲立斌《解析粤剧、粤曲中粤乐“唱腔化”的现象――从〈平湖秋月〉在粤剧、粤曲中的运用谈起》、袁环《长三角及周边地区滩簧声腔考辨》等均以文化区域为视角,考证与辨析戏曲声腔系统、曲牌发展的亲缘关系,呈现文化地域视角下传统音乐在旋律、板式、唱腔、形态、历史等方面的流变脉络,解析音乐文化现象内涵,探究传统的形成、流传与发展踪迹。

五、多学科视野与区域音乐研究

刘富琳《福建南词概述》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田野与案头研究方法,走访艺人,搜集南词音乐,了解南词的表演方式、乐器和传承谱系,对福建南词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对南词的乐种属性进行了分析。陈雅先《景观生态学视野下原生态潮州大锣鼓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借鉴景观生态学原理解析当下潮州大锣鼓声音景观结构、民间音乐活动声音景观格局,探求有益于原生态传统音乐生存的声音环境。黄蕴兰《柳城壮欢音乐美学特点探析》以音乐美学为理论基础,通过不同地区的壮欢音乐比较,探析柳城壮欢音乐特点。雷嘉彦、杨娇娇《新疆乌恰县柯尔克孜族“婚嫁歌”的现代转型与文化适应》探讨柯尔克孜族在面对当代多样文化的冲突背景下维持传统的自我调适,阐释“婚嫁歌”的现代变迁及其在文化脉络中的意义。潘妍娜《传统音乐文化空间的建构、维持与变迁――当代广州粤曲茶座的调查与研究》、刘泽梅《广东汉乐、汉剧文化价值研究》、黄燕《梅州客家竹板歌的多元文化因素及其融合特征》、许璐《鄂州牌子锣变迁的文化阐释》、曾华宏《泉州北管的地域文化特征》均从物质空间与文化结构变迁、社会认同的改变等多元视角,审视文化空间视域中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变迁。

结 语

研讨会呈现以下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新进展:

其一,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全球化视野。田可文提出“把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特色的音乐文化放在同一认知平台上,以不怀偏见的态度进行研究,这是当今音乐文化研究整体观的充分体现”。冯明洋论证了“壮侗语族之方言及其歌乐文化自古都具有跨区跨国性,与东南亚、南洋诸岛及环太平洋文化都有渊源关系”。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取向更多地是源于不同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传统的差异性。相对于西方音乐学研究者更注重于研究异于本土音乐的其他音乐文化,我国学者则更多关注本土或本地域文化。参会学者在研究中展现出兼收并蓄的全球化区域音乐研究视野,提升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高度。

其二,学科渗透引领新的理论研究突破口。学科间的差异性与交融性能引发对同一命题的多角度关注,并产生有意义的论题。杨民康提出将“‘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和‘跨族群―地域音乐比较研究’,视为理论和实践上互补、互渗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蔡际洲运用音乐学、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在地理空间上把对象分为若干单元,并对不同区域内的代表乐种与音乐体裁进行描述”。学科渗透使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拥有不同视角,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多角度研究逐渐形成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特点。

其三,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离不开浸入式田野工作。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本质上是以田野研究为基础、以比较研究为原则的。杜亚雄、靳宗伟根据多年在宁夏及整个西北地区进行田野工作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采用匈牙利音乐学家巴托克的旋律分类法进行归类和解析,对宁夏回族民歌音调进行分类、分析?熏进而追溯来源。通过田野研究掌握更多的一手资料、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寻找新视域,并因此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其四,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取向。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并非将生产学术知识作为首要目标,而应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有所担当。乔建中阐述了“构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与教学体系的初步设想”强调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应深入社会开展田野工作,发现真正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并在社会与学校传承体系中有所作为和建树。

篇3

关键词:区域文化;本土品牌;文化认同;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3-0057-02

随着我国国家地位的日益提升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愈来愈多的消费者趋向于认同并购买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商品。然而当下本土品牌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停滞化、低端化和缺乏文化积淀等问题,同时年轻消费者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也发生着巨大改变。本土品牌面临着落后于国际品牌的不利局面,亟待用有效的品牌策略予以回应。本文针对区域文化认知与情感认同两个维度,探讨其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影响,并研究不同特征变量的消费者对区域品牌的偏好差异,为区域品牌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指导意见。

一、相关理论

1.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里点滴所形成,为当地所特有,成为某一区域的品格象征,也是一个区域的灵魂和内涵(谭希培,2005)。行业、企业及其产品中蕴含的文化要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在“区域文化”中体现出来。区域文化可以赋予品牌深刻和多角度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品牌定位更加清晰。有效的品牌文化传播可以培养消费者精神层面上对品牌的认同感,可以让消费者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从而在消费产品时潜移默化的体现出来并形成品牌忠诚。从经济层面来看,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相较于其它领域,政府在区域文化和区域品牌发展领域中的战略制定与政策导向具有突出的作用。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品牌,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区域文化的传播。

2.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可以被定义为区域消费者出于对本地区文化的认知与热爱,和对外来商品对区域利益造成危害的担忧,从而产生的对本区域品牌的认同和推崇,以及强烈的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文化认同也是个人对某特殊文化的憧憬式情感,是一种集体认同。区域文化认同可以通过许多方式体现出来,比如遵循统一的文化理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在如今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遭到了挑战,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产生了文化冲突,导致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危机。相关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国货意识与其对于国产品牌的态度呈正相关,与对外来品牌上的态度呈负相关(王海忠,2002)。Klein(1999)等认为国家认同是解释消费者本土品牌偏好等消费行为的重要变量,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具有更高区域文化认同感的消费者会更倾向于选择本土品牌的商品,同时对外来品牌可能会存有偏见。因此构建区域品牌识别成为塑造区域品牌的核心内容,从而使消费者形成对区域文化独特的认知及情感。

二、研究设计与过程

1.问卷描述

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年轻消费群体愈来愈发挥着主导作用,其消费观念兼具理性与个性化,喜欢并乐于尝试新鲜、创新的事物,研究这类群体的消费偏好与行为更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选择年轻群体(大学生群体)。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发放200份问卷,最终得到183份有效样本,有效率91.5%。样本来源涉及中国12个省份和5份国外样本。问卷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消费者区域文化认知度的测量;第二部分是对消费者区域文化情感态度的测量;第三部分是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测量;第四部分是消费者个人特征变量调查。其中区域文化认知度与情感态度测量采用五级语义差别量表。

2.区域文化认同意识的因子分析

首先对区域文化认同意识量表进行测项纯化,前12个测项形成一个用于分析的量表,研究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Cronbach α系数法、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相关性分析等对样本数据中的区域文化认同意识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KMO值为0.788,可知结构效度好,适合作因子分析。Cronbach’s α为0.768,表明信度较好;其次,对测量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问卷的三个部分中提取出了三个主要因子:消费者对家乡本土品牌的认知认同、消费者对家乡本土品牌的情感认同、消费者对家乡本土品牌的行为态度,并与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消费者所居住的城市区域两项个人特征变量进行关联。

3.区域文化的相关性分析

消费者区域文化认知与消费行为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28,表示两者之间存在完全相关且为正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相关的双侧显著性值为0.004

同理可知:消费者区域文化情感与消费行为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703,表示两者之间存在完全相关且为正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相关的双侧显著性值为0.006

研究发现:由于消费者对家乡地方品牌长期接触,会对家乡(区域)品牌产生情感,进而支持家乡(区域)品牌的发展。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处于小城市的人更加支持地方本土品牌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的人视野较开阔,见多识广,消费意识趋于理性,更加偏向国际化品牌;相反,小城市的人接触外来品牌的机会较少,视野相对于大城市较狭隘,乡土情结较重,因此更加偏向本土品牌。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越支持本土品牌的发展,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底蕴。

4.消费者区域品牌偏好的测量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选择本土品牌的主要原因是其本身具有传统文化特色以及人们固有的怀旧心理驱使;区域品牌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老套,不够创新,没有品牌特色;消费者了解区域品牌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亲身体验以及亲友推荐;区域品牌吸引消费者的主要方式是突出产品特色以及品牌文化;区域品牌可以通过拍摄纪录片,设立相关的旅游路线进行宣传,公共机构可以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使区域文化得以弘扬与传承。此外要与外来文化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些调查结果为区域品牌的经营与创新发展提出了科学宝贵的参考意见。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1.结论。首先,调查发现,在区域文化背景下文化认知与情感认同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区域文化认同度越高的消费者越偏爱购买区域品牌的商品。相比于大城市,来自中小城市的消费者更加偏爱购买本土品牌。

其次,区域品牌发展停滞不前并落后于国际品牌的原因主要有区域品牌没有突出品牌特色;不够创新;品牌宣传不足等。本土品牌应改变低成本、高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创造出品牌的情感性和象征性特征,增强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文化认同感,使消费者形成对产品的偏好和依恋。同时,本土品牌还要利用当前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区域品牌的民族文化诉求与品牌传播。

2.启示。第一,企业可以根据文化认同偏好,深耕市场,打造清晰独特的区域品牌形象。例如卫岗牛奶走进社区,让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就品尝到新鲜健康的奶源,联合快报将最新最好玩的卡通实景游戏搬进了社区。企业还需突出区域产品特色和品牌文化,在建设中巧用“区域文化”的古老元素,能使区域内成员产生一种群体归属感。例如南京地区的老字号餐饮品牌:南京大排档,就是对区域品牌店面的选址以及装修进行升级,融入经典的区域文化、世代传承的习俗,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激发消费者的品牌信任和依恋。

第二,运用更具时代感的文化元素,吸引有着国际化视野的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年轻消费者关注品牌文化是因为它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个人自我意识的外在体现。区域品牌要洞察消费者怀旧与追新的双重特性,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积极对外来品牌的优点进行学习与借鉴,重视区域文化与时代的融合。在广告传播、公共关系、品牌代言中采用体现时代感的传播元素进行诉求,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印象。例如,常州淹城春秋乐园,通过声光电科技手段再现春秋历史场景,让年轻人对地方渊源流长的文化感到自豪,就是利用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让区域品牌借势传播。

参考文献:

[1] 陈令军.谈如何利用区域特色文化推进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J].商业经济研究,2015(31).

[2]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历史研究,2010(1).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战略

21世纪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为加快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各省市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制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

(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 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 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 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 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 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 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 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3 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多方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对周边地市的业务拓展、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机构)进驻、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努力搭建知识界、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4 搭建市场交易平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产业,都是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类会展(如:文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产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相当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及数字化交易平台等措施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5 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投融资政策。开展“投融资项目洽谈会”、“银企联姻”活动,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国际国内优质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

6 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信息运用培训班,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认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利用行业协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及完备的监控档案,对发现有制假、售假现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从严规范。营造出“以假为耻,以真为荣”的市场正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作平台,利用行政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行业协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力量,实现更深层次上的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和协同模式,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打击平台,形成“一处预警。分级联动”的全辖区联动机制。

(五)塑造品牌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创意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文化品牌所具有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放大效应等,使得区域文化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人、财、物等资源在区域市场快速聚集;使文化产业增值能力得以提高:促成文化产业链形成,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域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包括城市、园区、项目等层面。无论是那个层面,相互之间具有拉动效应,通过品牌化提高其附加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其一,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品牌,深入分析所发掘的对象,把握其文化个性,并根据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如《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悠久的历史传说、桂林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张艺谋这样的国际型导演创造性组合在一起,演绎出一个实景演出的品牌传奇。其二。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品牌。创意是一个文化品牌成功所必需的。如“超级女声”、“蓝猫卡通”、“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就是创意得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六)构建产业链

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与传统产业链不同,文化创意产业链是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产品的创造,创新产品的营销,并通过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创意是核心价值,产业链通过创意的“价值扩散”来实现――原创企业通过合作开发、专利技术或者版权转让形式,把创意的核心价值扩散到周边关联产业中,形成长线生产能力,扩大产业链的规模。湖南省的卡通、动漫产业领跑全国同业,拥有国内第一个卡通原创驰名商标“蓝猫”以及“虹猫”、“山猫”等一系列原创卡通形象,年产值13亿元。这些主体产业如果能与儿童玩具、文化用品、儿童服饰、体育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链接,产值可能达50亿、100亿甚至更多。横店集团以影视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但带动了与文化创意直接相关的产业,也带动了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等在内的大文化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信息:金融、商贸、物流、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

篇5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数据分析 区域差异

现在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出版产业”、“版权产业”,尽管每个概念都有着特定的内涵,但他们毕竟是在一个大的 经济 文化背景之下产生出来的,有着相同的“基因”;他们尽管“性格”各异,但在相互作用之下。使得他们所依托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竞争力或者说“软实力”得以迅速发展。

在我国,文化产业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在我国不同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在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包括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出版产业和内容产业等方面的研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选取了十年以来这方面的期刊 文献 为研究对象,并作为对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地区差异分析的切入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语境的角度进行区域差异研究。

一、数据分析

首先将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文章以及在进行数据统计中所涉及的方面进行说明:

1 研究文章统计自1998年至2008年

从上面简单的数据分析来看,我国在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方面存在着地区差域,这种差异与区域 经济 发展 水平相关,但又不完全同步,如地区生产总值比较高的辽宁、福建、河北等省,其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数量偏少,而像云南、陕西、广西等省,尽管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低,但文化产业相关的研究文章却相对较多。详细的情况可以比照下表。

数据只代表着一种表征,而在数据背后所隐含的形成数据的真正推动力才是我们要努力探索的东西。差异的存在是一种发展不均衡的表现,也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的提升,以及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甚至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透过数据,找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对策,是本文的目标。

二、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理念与概念

一项产业,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都离不开两部分的协调发展,一是实践,一是科研。文化产业研究与文化产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勿庸置疑,用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的发展,还是用实践的经验来促进理论研究的繁荣,其实两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然而,有人要问,那些文化产业研究繁荣的地方都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我这里文化产业不发达。怎么可能将这方面的研究搞上去呢?应该说,产业发展的落后与产业研究的贫乏是有关系的,但这绝不是必然的结果。笔者认为,产业研究的繁荣一样也会促进产业发展,只有双方共同努力,相互结合,才能达到共赢的目标。

笔者认为文化产业区域性研究的丰富与贫乏的首要原因来自于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理念创新。可以说理念是产业发展的“总阀门”。2006年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开的第一年,一些省市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有了动作,而一些省市在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抛掉传统的文化事业发展观等方面还存在着理念上的滞后。理念的滞后不仅导致了具体改革措施的不力,导致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停滞,同时也导致了文化产业研究的贫乏。

篇6

【关 键 词】湛江 文化产业 艺术文化中心

“十二五”期间,不仅是湛江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时期,也是部署文化湛江这一战略的重要阶段。加快对湛江文化的打造,不仅有利于构建社会和谐文化,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能够促进湛江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做好关于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及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湛江区域性文化的特征

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并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除了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之外,还要和湛江文化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湛江文化产业的独特性。另外,本土文化的特征也是湛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湛江区域性文化的特征。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湛江具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基础。在这里,中原文化、闽、楚文化的脉络非常清晰,而且各种山地文化、海洋文化、广府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相互融合,使得其文化整体具有很多特色。

(1)结构多元,在湛江文化中,有着非常多的构成元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历史的变迁。而这种结构多元的文化反映在了宗教、戏剧、建筑、艺术、音乐、绘画、工艺、文学、园林、风俗、以及饮食等领域,构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结构。

(2)行为理性,这是湛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象。由于海外文化的影响,使得这里的民众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整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另外,频繁的商业环境也使得这里的民众在商品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上表现的比较强烈,对于理性思维和行为非常推崇。这种意识已经融入到了生活社会中的方方面面,虽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市侩和投机,但在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时候则会表现出异常的冷静。

(3)重义冒险,由于历史的影响,加之商业意识比较重,生活在这片地域的民众具有更强的冒险精神。无论是“爱拼才会赢”的行为取向,还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特质无不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另外,在湛江的文化特质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同源同根的文化有很强的认同,表现出了很强的凝聚力,这也是湛江人之间抱团性以及排他性比较强的根源所在。

(4)自强自立,这里以客家民系来分析,由于在沿海地区,较好的地段都已经被早期移民占据,在这种压力下,客家人更注重艰苦奋斗的精神。而随着时代的的发展,客家民系的文化已经逐步成为了湛江文化的品质。当然,从里一个角度看,当前湛江文化中也有着较强的宗族意识。

(5)开放兼容,由于湛江的区域文化本身就是本土文化、中土文化、闽文化、楚文化、广府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等融合而成的,这就使得在湛江文化中,有着极其强烈的开放兼容特点,而这种文化特质在社会的洪流中正在进一步的巩固,也为湛江市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当前湛江文化产业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在“十一五”期间湛江市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是,整体来说,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和我们文化强市的需求还相差甚远,另外,由于湛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这也对湛江市的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湛江市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文化设施的欠账比较多。目前,湛江市在文化艺术中心、歌剧院、书画院、音乐厅以及主题公园都比较落后。至于“三馆一站”,则在基本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存在着落后严重的情况。举例来说,湛江市四个建制区之内的文化馆存在着有管无舍的情况,而在县级图书馆方面上,则存在着较多的残、旧、小等问题。另外,由于市级群众艺术馆建立了已经50多年,加之全市文化站中大部分都存在这不合格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很多民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第二,文化的建设规划比较滞后,整体设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配套现象,很多住宅区、社区以及商用房区缺乏必要的文化设施。

第三,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比较慢,缺乏影响力较大或者品牌比较强的企业及文化,而且在湛江市的文化产业链规模比较小,这一点在文化创意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文化产业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第四,在文化体制的改革方面,整体呈现出较为缓慢的状态,举例来说,根据计划,在2010年底的时候,本来应最少要完成1个市直专业文艺团体的改制工作。但是,现在看来这些本来需要完成的改革整体效果却并不好。

第五,对于文化产业方面的财政投入不足,使得整体经费比较紧张,这不仅加大了我们文化阵地设施建设的难度,也使得部分文化产业设施不能够发挥其应有作用,严重的时候会使湛江市的文化产业面临着阵地缺失等问题。

第六,由于文化产业方面的单位整体待遇比较低,使得这方面的人才出现流失严重的现象,导致了队伍中青黄不接。另外,由于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很少属于复合型人才,使得文化发展面临着动力不足的情况。

三、发展文化产业及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的措施

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是发展湛江文化产业的目的之一,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和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这二者是一致的。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打造文艺精品。这主要是实践文艺精品战略。具体的工作中要大力开展“写湛江、唱湛江、画湛江、影湛江、舞湛江”,这有利于做好和本体文化结合的工作。此外,积极的举办“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四进社区”等活动,提升城乡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

在这个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培育文化方面的消费,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的动力。另外,我们还要积极的打造群众文化品牌,这样才能起到动员社会力量的作用,使群众更好的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

(2)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这项工作中,首先要做的是对当前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行完善,尽快完成文化设施覆盖工程。其次,我们要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进行推进,举例来说,湛江市粤剧团、湛江大剧院、湛江市海洋文化主题公园、湛江市文化艺术中心等。第三,做好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对村村通等项目进行大力推广,还要实施公共文化入户工程并不断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当然,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及供给能力也是重要的一项工作,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提升文化设施资源的利用率。此外,还需要建设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建设,更好的利用爱国主义以及红色旅游等文化遗产来促进湛江文化产业的发展。

(3)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项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快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升湛江市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并不断的培育自主品牌,对产业链进行延伸和完善。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加强新闻产业的作用,针对湛江市的“三报一网”,我们要做好其品牌的建设。其次,对当前湛江市的文化市场体系进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大的政策,特别要对农村文化消费进行鼓励和支持,此外,针对新兴市场,我们要发展各种相关的延伸产业,健全产业链。第三,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出“黄金海岸,休闲胜地,生态海岛”的形象,使湛江成为我国知名的旅游城市,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此外,针对红色文化等,我们还要坚持“旅游产业带动发展”以及“文化兴旅”等战略。

(4)增强现代文化的传播能力。首先,我们要加强舆论的引导能力,确保舆论导向处于一个主导地位,这样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弘扬党的文化。其次,发展新兴的媒体,积极的促进三网融合工作,使其成为湛江文化的新载体。第三,开展更多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结合湛江文化的基础上,实行“走出去”这一战略,并对向外型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5)深化文化改革。首先,我们要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次,对当前的文化单位运行机制进行创新,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建立考核制度,这可以使这些单位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三,积极形成全民参格局,我们需注意到,要想促进湛江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是离不开资金的,而只靠国家及政府的投入是很难满足需求的,因此,形成全面参与的格局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

(6)注重文化人才培养。首先,我们要实施人才强市这一战略,将湛江打造成一个人才聚集的区域,这也是构建区域艺术文化中心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加高校是一个有效地途径。其次,建设一个完善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这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引进。

四、实例分析

针对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实现文化引领及辐射的目标,我们要加强大型传媒文化企业的建设,并建设处一批高水准的文化服务平台,比如湛江歌剧院、湛江市文化主题公园等。通过这一措施,就可以形成一个能够带动全市,并且可以辐射到北部湾,甚至能影响东南亚的区域文化中心。

在湛江市的市区,我们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布局,这有利于促进市区文化产业往园区聚集。

在开发区,我们要提升娱乐产业的地位,比如在霞山和赤坎位置,我们要做好历史文化街以及商贸文化圈的建设,而麻章、东海岛以及坡头要对文化休闲等产业进行大力的发展。此外,在国道沿线,我们要做好市域绿道网的建设,并把有城市特使文化的亮点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南疆文化走廊”。

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这里取这一例子主要是希望能够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及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背景下,我们所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因此,我们不仅不能够有丝毫的懈怠,还要以一个更积极饱满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工作。笔者相信,未来的湛江文化产业将会达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文化产权 产权交易 市场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从事创意生产和销售的产业,是一个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系统,创新和科研是文化产业的进步的源泉,这也决定了文化产业是一种高风险、需要较高投入的行业。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也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文化,它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和区域的文化特点、价值观、世界观。布尔迪索认为,文化资源本身具有一种能力,它可以创造很高的附加值,能给文化资源拥有者带来显著的收益[1]。将文化资源应用于商业生产过程,以其稀缺性来生产文化产品,便可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发挥文化的传播价值。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资源应用于产业链的很多个领域,因此它同其他生产资源一样,拥有了“产权”。

文化产权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使得文化产权交易信息公开化,打通文化产业与社会大众进行沟通的渠道,增加交易透明度;另一方面,使偶然易转变为一种常态的市场交易,从而减少交易费用,形成规模集约效应[2]。皇甫晓明和赖章德提出,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是文化产权价值的发现地,通过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将文化产权的所有者与投资者联系起来,聚集各类的专业交易中介服务机构,为全社会提供具有社会公信力的文化产权交易,保障文化产权持有人的利益,为需要金融支持的文化产权人提供资金支持[3]。文化产权交易所是文化、资源、中介机构之外的第四方平台,它的出现是通过增加新的投资品种,从而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引导和改变资金的流向,并最终使市场细分,产业链完善[4]。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是实现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连接的纽带,它涵盖的业务不仅仅将艺术品进行份额化和证券化,还具备多项综合功能[5]。可以服务于文化类企业,进行各种所有制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债权、股权交易,为文化产权拥有者及投资方构建桥梁。

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是实现文化资源快速流动、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渠道。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源,各省市也分别成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但是各省市的文化产权交易比较独立,缺乏地域之间的合作和往来,信息共享的范围比较窄,交易对象也比较局限,严重的影响了文化产权交易的效率,区域之间的壁垒不消除,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就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因为各地区文化产权交易程序及规则不同,导致文化产权的异地交易及流动需要耗费较大的成本,不利于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推进区域性统一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构建,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区域性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意义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产业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大量的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模式都比较落后,需要进行改革,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作为国有资本的流通渠道,对于文化产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营资本想要进入文化产业,以及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发现,都需要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来完成。通过对区域内文化产权交易机构进行整合,推动区域性统一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对于文化产权融资及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及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现文化资源的跨区域自由流动,促进市场一体化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遵循的是从低效率、低收益企业流向高效率和高收益企业的规律。统一的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及信息不完全带来的障碍,促进文化产权的高效、广泛流动,保证交易的公平和公正,进而提高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并且,文化产权的跨地域流动能够打破人才、信息的地域限制,保证人才的合理利用和信息的高效传递。

(二)加快文化的传播,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要求提高,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化发展阶段。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各地区开始盲目投资,导致文化产业同构化严重,产品同质化,影响产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统一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构建,有利于区域内文化产业的合理分工,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发挥区域内文化资源优势,提高文化资源的配置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已逐步突破地域、行政区域界限而自由流动,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区域性统一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构建,能够对各地区内交易规则进行统一,帮助文化企业实现跨地域产权交易,促进不同形态资产的整合,在更大的市场上以公正公开的交易方式,实现交易各方的利益最大化,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统一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基本框架

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主要指参与文化产权交易的交易主体和中介机构,产权市场的交易主体是直接参与产权交易的买方和卖方,具体指资产的出让方、受让方和竞买方。出让方可以是拥有产权处置权的自然人,也可以企业法人或者其他合法组织,主要是指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债权、股权交易。受让方是最终通过竞价或者拍卖得到出让方资产产权的各种合法组织或自然人。各地区的文化产权交易所,还有相关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如经纪机构、评估机构、审计、会计、律师等,它们共同构成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中的中介机构。产权交易机构是对交易的关系环节和主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同时将其他专业化的环节让渡给各类专业化的中介机构(评估机构、审计、会计师、律师等)。同时,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想要组建区域性统一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必须由各级政府出面,进行文化产权交易的区域内联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组成文化产权交易的市场体系。东北地区统一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基本框架如图1。

图1 区域性统一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基本框架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建设和完善统一的文化产权交易管理信息系统和产权交易服务系统,这是实现产权交易市场一体化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在各省级文化产权交易机构网站共同设置“文化产权交易信息”窗口。汇集区域内各机构的最新挂牌项目信息,以统一标准、统一格式在通过文化产权交易信息窗口同步,方便客户查阅、咨询。发展成熟后,各机构可联合创建区域性产权交易网,紧密链接各省级文化产权交易机构乃至各市交易机构,将分散的信息资源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为区域内社会各界及各产权交易机构提供统一的信息咨询及交易平台,增强信息时效性和交互性,扩大区域内产权交易信息的宣传效果,提高社会关切度和认知度,打造区域文化产权交易的统一品牌。通过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研究制定信息标准化的管理办法,使市场成员之间可实行互相委托挂牌交易,实现交易联网运行、资源共享。

(二)尽快实现统一的文化产权市场交易程序,以降低交易费用,推动文化产权合理、高效率流动

在文化企业申请在交易所挂牌交易的环节,由需要进行文化产权交易的买方或卖方向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提出申请,由产权交易中心委托各专业中介机构对交易项目进行审查,对于符合挂牌条件的项目,给予特定代码,并输入东北文化产权交易信息平台,各交易主体可以在统一的信息网上查询交易信息;在产权交易项目交割环节上,制定规范的文化产权转让合同,明确产权的归属权;对于文化产权的变更登记,由产权的出让方在企业所在地办理并录入统一信息平台;在结算方面,应该由各地文化产权交易机构共同协商制定交易手续费。

(三)建立区域性文化产权交易管理中心,协调区域内各文化产权交易机构的关系

文化产权交易管理中心搜集各方意见,负责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统一和业务规范标准,引导各个交易平台的整合。由地方政府出面进行经济区域内的联盟,在东北地区选择经济基础良好、地域环境相对优越、硬件设施标准、科技人才集中的区域中心城市,由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共同合作进行设立文化产权交易管理中心。负责指导省级交易平台,制定统一规范的运作规则、交易流程、信息披露和监管,协调跨区域挂牌、交易和交流推介等事项。各省的产权交易中心作为统一产权交易市场的窗口而存在,形成层次分明又紧密联动的一体化金字塔式市场结构。在此过程中,参与区域整合的各方有必要以签订契约的方式明确各个参与主体的角色,并合理界定各自责任和权利边界,确保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和风险的可控性。

区域性统一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形成,需要各省以“合作、联动、发展”的宗旨来推动,逐步实现交易规则和审核标准的统一,以保证产权交易的规范化运作。通过由各级政府联合文化部门、产权管理部门,制订有关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行规则、管理办法等,推进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运作,进而达到区域内文化产权交易跨地域发展,推动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布尔迪索.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何琪,高长春.我国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功能研究[J].兰州学刊,2011.

[3]皇甫晓涛,赖章德.关于文化产权交易的理论思考[J].中国美术,2011.

[4]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对接资本的第一平台[J].领导决策信息,2009.

篇8

关键词:ANP模型 区域文化产业 竞争力评价 指标体系

引言

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花建(2005)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核心是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李宜春(2006)通过对安徽省的实证研究认为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模块构成。顾江等(2012)利用我国31个省市的数据,采用AHP法对花建提出来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权重的确定。乐祥海(2013)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建立了产业基础、产业投资和产业收益三大维度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SD-ANP模型。

本文认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建立在区域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环境资源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产业行业领域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得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以至达到最优,形成在文化产业中对文化市场的争夺优势、获取产业发展优势和获得文化产业增长动力的能力。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

借鉴前人对文化产业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考虑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本文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竞争力纳入指标体系。

通过设计问卷和专家意见调查法对最初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选取桂林各高校相关领域专家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18份,问卷有效率为80%。采用SPSS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运用“Sig.(双侧)值”和“均值差值”判定指标测量属性,当“Sig.(双侧)≥0.05”且“均值差值>0”或者当“Sig.(双侧)≤0.05”且“均值差值

(二)基于ANP方法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应用ANP构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将指标体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因素层,第二部分是网络层,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集构成,即二级指标和下属的37个指标组成的,内部之间呈相互影响的网络结构(见图1)。

通过Super Desicion软件中9标度法设计调查问卷,借助Super Desicio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关于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以控制层的四个准则指标(B1、B2、B3和B4)作为判断标准,对二级指标(C1-C13)进行两两比较,由于二级指标是相互独立的,即转化为用传统的AHP方法进行权重设计。关于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以二级指标(C1-C13)为判断标准,考虑到三级指标中指标与指标因素间的相关性,根据专家意见构造两两判断矩阵,采用一致性检验方法来判断矩阵是否被接受,最终通过极限超矩阵确定三级指标权重(见表1)。

(三)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显示,影响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和文化产业资源要素生产力。二级指标中以文化产业实力、文化企业经营能力、经济环境、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资本资源更为重要,说明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依靠产业的内部驱动,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也至关重要;其次,经济环境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速度,从而更好的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资本资源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本积累和资金来源,有利于区域文化产业在先天自然资源不足的状况下发展人文资源文化产业。

两广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原始数据采集说明

在文化产业中,事业单位经费统计数据已将“销售税金”纳入 “经营支出”子项目,为避免对销售税金进行重复计算,人为降低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水平,本文提出文化文物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的计算公式为:

关于文化产业开发投资年增长率、文化产业平均收入增长率、文化文物单位经费自给率和文化产业平均资金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年至2013年各省统计年鉴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在三级指标中,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的开发利用程度(C24)、文化行业协会的管理水平(C61)和文化企业经营配合程度(C63)为定性指标,采用九分制量表(1-9)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示该指标水平越高。

(二)评价结果统计

在表1中,部分指标为带量纲的数值,如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本市万人口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等在内的15个指标,对这些指标数值采用级差变换方法进行标准化,从而消除量纲:

其中, I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的无量纲数值;Xij 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数值;minXj 为第j个指标中所有样本的最小值;maxXj 为第j个指标中所有样本的最大值。计算得出两广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见表2-表4)。

两广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对比分析

(一)文化产业资源要素生产力水平

从文化产业资源要素生产力来看,广东地区文化产业要素生产力整体强于广西地区。两广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要素和产业资源要素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而资本资源要素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在人力资源要素上,两广地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和本市万人口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都有所增加。但是,在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的文化产业占同业人数比重指标上, 2011年和2012年广东的负增长速度分别为6.94%和8.64%,表明广东具有高等学历水平的文化产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增长速度。在资本资源要素上,广西的整体竞争优势优于广东。广东在文化产业开发投资上占GDP比重大,但广西在文化产业开发投资年增长率上明显高出广东。这主要是由于广西自2010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等政策,不仅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更为其提供了有力的财政等政策保障。

(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水平

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水平来看,2010年至2012年广东地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整体强于广西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其中,在文化市场占有能力、产业管理能力和文化企业经营能力上,广东的竞争优势明显强于广西。但是,在文化产业实力上,广东省的竞争优势比广西弱。

在文化产业实力上,由于广东省文化总产值总量大,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比重也高达5%以上。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为12.6%,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在16.5%以上。但是,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广西。

(三)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水平

从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来看,广东的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水平整体高于广西。2010年至2012年广东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水平分别为24.14%、26.50%和 17.92%,广西分别为11.47%、14.17%和16.24%。

广东作为中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不仅拥有经济起步早的优势,并拥有临近港澳台的优势,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其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政府政策环境,不仅吸引了更多高学历从业人员,也获得了更多的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文化产业基建投资额,从而使得广东文化产业在环境竞争力上取得了比广西更好的发展优势。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要素水平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要素水平来看,两广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态势都呈现出稳步增长状态,广东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要素水平整体高于广西。

在教育发展水平要素上,由于两广地区对教育、科技和文化产业投入逐年增多,且广东省在教育、科技和文化上财政投入较广西更多,广东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比重大,但同时也导致两广地区文化文物单位经营自给率均出现逐年下降趋势,且广东文化文物单位经营自给率低于广西,2010至2012年广西文化文物单位经营自给率分别为12.75%、10.52%和10.32%,广东依此为15.69%、10.58%和10.28%。

广西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一)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投资,落实文化产业政策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法制和政策的支持,文化产业也如此。广西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依靠政府将已有的法制和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同时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所处的阶段不断完善政府政策和法规,进一步为广西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有法可依、有秩序的竞争平台,从而为广西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推动广西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加大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

与全国31省市相比,2010-2012年广西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分别为17.4元/人、17.81元/人和18.21元/人,在全国排名连续保持在24名以后,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不仅落后于广东,且远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

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加大人均文化事业财政投入,增加居民文化消费可支配资金,刺激居民文化产业需求,培养居民文化消费行为,从而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带动文化产品消费,促进广西文化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促进文化企业间合作,提升文化行业协会管理水平

2011年广东成立了深圳市文化产业产业协会,入会之初共有350家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组织。行业协会不仅具有组织、协调的职能,更有服务和监管的职能。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推进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的形成,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可作为文化行业整体代表,利用自身实力处理和协调好各方关系,从而达到减少单个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可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广西文化产业的有序开发、有序管理和有序发展。

(四)培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提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广西文化产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尤其需要具有高素质从业水准的文化产业专业型人才。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加快建设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在未来几年,应有步骤地开展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设立文化产业专业院系,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提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五)实行重点城市带动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主要分为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和西江经济带,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现有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即在发展桂林高新创意动漫产业园和柳州市蓝海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为动漫骨干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广东“广深佛莞文化创意产业圈”模式,实行重点城市带动经济带发展战略,立足于区域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内文化产业资源特色,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李宜春.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3.顾江,高丽丽.我国省际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基于31省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4.乐祥海.中部六省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2013,3(31)

5.刘萍,高建华.浅议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的计算方法[J].财会月刊,2003(A2)

篇9

一、引言

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是全国侗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侗族聚居县。境内山水如画,侗族风情浓郁,民族建筑与工艺奇巧多彩;丹霞地貌雄伟瑰奇;红色文化积淀厚实,为通道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厚实的资源文化基础。2014年被列为湖南省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重点县以来,通道基于县情,按照 “创建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的要求,围绕创建“中国侗文化旅游第一县”的目标,对文化旅游开发、以旅助农、拉动三产进行了实践探索。以双江镇为依托,扎实推进百里侗文化长廊、万佛山、三省坡、通道转兵红色旅游等项目建设,构建产业聚合空间结构,取得了一些基于经济基础薄弱而资源丰富的民族区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

二、通道文化旅游特色县创建举措

(一)以前瞻性思维做好顶层设计

突出规划引领,编制旅游战略定位和发展策略研究,制定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旅游产品打造与创新战略策划、旅游品牌营销和推广策略、申“世遗”侗寨保护规划等系列规划。通过完善产业政策和健全融资平台,配套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旅游产品开发和业态建设奖励暂行办法等奖励扶持政策,整合万佛山等四大景区公司资源,组建政府控股的通道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集团)公司,完善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融资平台。借助其自身作为怀化市旅游改革综合配套区的优势,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谋划,整合文化、旅游、民族宗教、体育、文物等资源。成立大旅建投,鼓励乡村旅游村干部和村民入股,构建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大旅游”发展格局。

(二)以项目为突破口抓好旅游精品建设

抓精品景区建设,以双江镇为依托,以百里侗文化长廊、万佛山、三省坡、通道转兵红色旅游为支撑,构建“一心一廊两区”的产业聚合空间结构。注重挖掘侗锦织造技艺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因素,活化民俗基因与传习,将芋头、横岭等6个侗族乡村,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抓精品线路建设,根据“中国步道”构想,将通道旅游精品线路融入到湖南省“侗苗风情”、“生态丹霞”2条大湘西旅游精品线路中,为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县域内已基本构建了1日游、2日游、3日游的旅游线路组合,成为湖南省西南边陲新兴旅游地。

(三)以市场营销为抓手增强产业竞争力

做好节事活动营销,成功打造中国侗族大戊梁歌会、中国(侗族)芦笙文化艺术节(中国四大民俗节事大会之一)等有影响力的旅游节事品牌,举办了湘桂原生态风情节、通道漂流旅游节等节事活动,策划实施铁骑挑战万佛山、耶罗耶过侗年等营销活动,提高了通道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市场宣传营销,政府主导旅游主题形象宣传,旅游企业主攻旅游渠道营销,切实深化与传统媒体的战略合作,在重点客源城市和火车站、高铁站等人流密集地方投放大型旅游宣传广告;积极开展 “互联网+”营销,成立了官方旅游网站和微信平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在武汉、长株潭、珠三角等大中城市重点客源市场开展渠道营销,深度挖掘和培育客源市场。

(四)以满足游客需求为目标提升产业配套服务

致力景区精品化、服务品质化,将旅游产业发展贯穿全县各项工作,围绕旅游要素建设着力在旅游配套服务行业上下功夫,旅游接待容量迅速扩张,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1、推动旅游基础提质,按照“畅通大动脉、健全微循环”的思路,突出抓好周边交通枢纽对接和县内景区、景点的通行,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初步形成县域1小时旅游经济圈。

2、提升旅游配套服务,集中力量推进星级旅游酒店建设,围绕旅游购物和娱乐实施的皇都侗族文化演艺、萨岁广场文化休闲开发等项目投入使用,激活了旅游要素升级。

3、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开发了沿河两岸休闲、植物观光园、独岩景区休闲等县城旅游产品,挖掘了申世遗侗寨民俗风情体验、农耕体验、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等深度互动项目等多层次、多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以提升居民收入和幸福为根本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以旅游为龙头,现代农业、生态工业、商贸服务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效应初步显现:其一,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兼顾农业旅游需要,配套建设了旅游服务设施,通道县文化旅游观光农业深度融合。其二,带动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发展。实施省级工业集中区建设等项目,吸引旅游商品生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中药材加工、新能源利用、民族手工艺品生产等企业入园生产,生态工业的发展,丰富了通道旅游商品,巩固了生态优势。其三,带动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通道县城5A级景区打造和“中国步道”旅游大区(通道)旅游集散中心、世界遗产侗寨民俗风情长廊、通道转兵纪念地等项目,加速优化县城侗族文化和建设景观景观的升级亮化、文化步道、景观绿化,交通换乘系统的建设。不仅能方便游客,也可以为游客与居民提供健身养生、户外休闲活动场所,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 。

(六)乡村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得到保护,得以传承,并带动侗族乡民,参加皇都侗文化艺术团,农闲或旅游旺季时候,将侗家民俗和生活歌舞化,营收一份民俗表演劳动费。县政府积极挖掘侗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产价值,成立侗锦传习所,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多元参与模式,带动侗族 “织女”织锦。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加大乡村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通过直接带动就业、兼业,发挥旅游利民生功能,促进景区和周边农民观念由砍树发展到参与旅游经营的转变,就地就业、兼业和创业,缓和留老守人、留守儿童的问题。有利于推动旅游精准扶贫,加速当地旅游小镇建设,促进三省交界的民族地区和谐发展。

三、通道文化旅游特色县创建中的瓶颈与建议

(一)瓶颈

1、发展迟缓,困难重重。

边远贫苦地区没能力投入,国家旅游政策多,项目扶持力度小。 省财政三年共拨款1.8亿给通道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县是引导资金。没实物抵押贷款,贷款很难。众所周知,投资是旅游的动力,然而通道先后引进中信等企业,成功的少,失败的多,招商难。旅游人才奇缺,农家乐投资运营、苦酒怎么携带封存,微商运营、堵车问题如何解决等等问题急需专家指导发展和解决。

2、交通区位远,临近区域形象遮蔽问题。

交通区位非常不理想,外部交通离省会长沙所在的长株潭消费市场需要6-7小时的陆路交通,大交通与旅游地、汽车站的小交通的衔接问题。此外周边黎平三江和通道资源接近,都打侗族旅游文化牌,黎平和三江侗寨体量大,得到所在省的支持力度比湖南大,旅游营销拓,使得丹霞+侗寨+红色旅游的通道在三界地区里文化旅游发展的形象不突出。

3、山民意识与民生问题。

侗寨开发与保护力度的问题,满足游客住宿需求的外观侗族风情、内室现代化的房屋建设装修成本高,加之山民都想盖砖房提升居住条件需求,都影响侗寨居住景观问题。此外农业如何促进旅游发展的问题,如100里稻田种油菜花,因缺劳力和经济效益差以及补偿少的客观因素,农民积极性非常低的问题。林业补偿标准低,农民砍伐树木问题给林业保护和旅游地生态文明带来压力。

四、建议

1、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优先安排旅游交通项目的立项与建设。

在接下来的创建工作中,急需上级政府及关键职能部门出台政策并采取灵活措施,简化审批程序,采取点状供地的宽松路径,协助通道县政府,解决旅游文化特色先创建工作中棘手的贷款和土地等瓶颈问题,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通道旅游资源丰富分,地形复杂,旅游景点分布零散,重要景区都在边远乡镇和湘桂黔省级毗陵的侗族文化圈边界,省交通部门优先安排该县旅游交通项目的立项与建设,切实破解旅游交通瓶颈,提升旅游地的可通达性和可进入性,促进边界民族旅游地发展实现包容性旅游发展。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景区等级创建

产业发展需要资金,资金是县域旅游发展的普遍瓶颈,对于其他具备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发展愿望的边远民族地区的县域,资金问题仍迫在眉睫。在资金筹集方式上,通过设立“全省县域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账户”的形式,采取招商引资、银行贷款、企业入股、农民参股、农民投工投劳等多种投融资方式筹集县域旅游发展资金,通过财政引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形式,连续地动态地解决县域旅游发展的资金难题。按照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考核目标,及时查漏补缺,以提高景区品质为核心,加快皇都侗文化村、龙底漂流景区、芋头古侗寨和通道转兵纪念馆4A、3A景区创建工作。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成立文化旅游特色县创建智库

篇10

关键词: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齐爱民,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赵敏,重庆大学法学院2005级研究生,重庆 400045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110―03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合作1,既是推动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及推进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区域知识产权合作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2004年12月,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在广州召开,九省区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协议》,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的正式开始。2005年,香港、澳门正式加人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形成了“9+2”的合作格局。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特色,在知识产权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水平,打破地区保护,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产业及技术转移,增进地区间投资增长,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为宗旨,提出了政策研讨、中介与信息服务、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11个主要合作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是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的重要内容。对泛珠三角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既是从泛珠三角区域的优势资源出发,又有利于我国整体文化资源的保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整体经济的和谐发展。

实现泛珠三角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的总体思路和前提是从泛珠三角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特色出发,对区域内各省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保护方案。

一、泛珠三角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泛珠三角区域位于北纬30度以南的郁郁葱葱的文明带上,岭南文化、巴蜀文化、闽文化、滇黔文化、桂文化、赣文化、湘文化,都蕴涵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化群落相互渗透和吸收,形成泛珠三角区域紧紧相连的文化血脉。“类别多样、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价值珍贵”是对泛珠三角区域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总体概括。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今重要的无形资源。

根据区域文化的不同,泛珠三角可以分为大珠三角(由粤港澳三地构成)、闽桂湘赣区域、海南岛区域、云贵川区域四个小区域。大珠三角是泛珠三角的核心地带,其经济发展在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广东省的戏剧资源多样,潮剧、粤剧、西秦戏各有特色,著名的醒狮舞、梅州客家山歌、英歌、石湾陶塑技艺等10余项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闽、桂、湘、赣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闽桂湘赣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具特色。福建省的惠安石雕、漳州木偶头雕刻等民间工艺品制作精美,福州艺、闽西汉剧、木偶戏等表演更是细腻逼真、惟妙惟肖;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民族特色,侗族大歌、那坡壮族民歌、布洛陀等是各有千秋。湖南的土家族织锦等风韵独特,浏阳花炮更是闻名海内外;江西亦拥有婺源三雕、萍乡湘东傩面具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海南省地处泛珠三角区域最南方,自成一岛,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原始风韵、民族特色,如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树皮布制作技艺、打柴舞等。

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独特的自然环境、众多的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云、贵、川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云贵地区拥有丰富的蕴涵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云南的傈僳族民歌、傣族的泼水节和孔雀舞,贵州的侗族琵琶歌、苗绣等。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丰富多彩,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蜀绣、川江号子、(亻刍)舞、川剧、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彝族火把节等。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经济发展领先的区域,较好地建立了保护和开发并举的保护模式,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处于优势地位。广东省在传统技艺――凉茶制作方面,充分利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了规模庞大、效益良好的生产链,而被誉为凉茶发祥地的广西梧州却在此方面远远落后于这些发达地区。

二、泛珠三角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一)有助于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价值的实现

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的价值无疑是多元的,但其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尽快改变和消除泛珠三角区域内存在的“一个区域、四个经济世界”和“一个区域、四种经济社会”的不合理格局和不和谐状态1。由于地域性特点,区域中大珠三角及沿海一带经济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欠发达。但是,中西部地区拥有更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等,其均可成为现代市场中蕴涵巨大商业价值的商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发达地区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以市场经济的手段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知名度,培育知识品牌,增加竞争优势,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成泛珠三角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有助于特色经济的形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广,涉及面多,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通过对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理和开发,可以保留泛珠三角区域的地域、民族特色,形成特色经济,推动当地的发展;同时极有可能孵化出国民经济的一些新兴行业和部门。不仅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辐射面广,对其开发保护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如演艺、美术、会展、教育、旅游、体育、出版等的发展,产生多重效益。同时,它还可能通过产业链间的传动关系进而带动信息、餐饮、房地产、服装、交通等十几个行业的发展,为泛珠三角区域的

经济发展创造出新的增长点。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可以拓展新的产业,形成合理、科学的产业结构,推动泛珠三角区域的整体发展。

(三)有助于泛珠三角区域建成节约型、环保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大珠三角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有的甚至是不可恢复的。现阶段,“十一五”规划提出,国家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避免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代价。这标志着我国今后的经济增长将会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转变。因而,在未来一个较长发展期内,既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要降低资源消耗,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学会用现代科技来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应当寻找、开发环保型资源。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留下了光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将极大地拓展文化经济的资源范围,对一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更有利于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且同物质资源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着可循环使用的经济特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泛珠三角区域建成节约型、环保型社会2。

三、泛珠三角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的合作机制

(一)协调统一区域立法。引入商标权保护模式综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我国法律暂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统一规定,仅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分别制定了地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其主要以著作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各省间地方保护条例存在一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区域内合作开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要促进泛珠三角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首先是要协调区域内各省间的立法规定,使其趋于统一,从而打破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形成整体的有效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其次,在协调区域间立法时需要注意,应制定和实施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运用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目前,登记、确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顺利地实现开发和利用,则很难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正因为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立法领域出现了一种与传统立法方向不同的新立法方向,传统的立法方向主要专注于知识产权的确认、登记、保护等活动,而新的立法方向则特别关注知识产权的流转和权利的正当行使。例如在1995年3月至1996年9月短短不足两年的时间内,美国国会至少审议了六部限制医疗方法专利权的法案。而最近几年,美国国会又专门审议了八部试图规范和限制知识产权权利行使的新法案。在此保护思路的指引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合作机制,应将重点集中在开发方面,落实到保护模式上就是著作权保护模式和商标权保护模式等保护模式的综合应用,而不应停留在确认和登记环节。铜梁火龙是重庆市铜梁地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于2004年由铜梁县高楼镇申请为注册商标。通过该商标的注册,促进了铜梁火龙文化由资源向效益的转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利益,又促进了铜梁火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商标权保护模式不仅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能开发其经济效益,并且还有利于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活态性。商标的续展制度也可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限的问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长久的法律保护3。

(二)建设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方面也是如此。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困难,往往是信息不畅、人们无法认知其经济价值,甚至根本不知其存在而造成的结果。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向社会提供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平台,通过信息的自由流通,增强区域内各省市、企业间的交流,为“供需”双方提供合作开发机遇,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市场产品,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为区域内企业开展特色经济提供商机。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将高新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之中。信息平台的建立必然要求建立便于检索的电子的或者纸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数据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应用上,可以极大促进企业对所需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查询,为企业有的放矢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数字化技术手段。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整体性保护。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漳州市,湖南省邵阳县,广东省高州市、潮州市,海南省临高县,贵州省石阡县及四川省都拥有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信息平台各地方可以相互交流保护经验,互相借鉴补充,提高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水平,同时可以提供协调区域集体商标的申请、使用的平台。并且通过信息平台还可以加强木偶戏制作及表演经验的交流,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生命力。

(三)实行区域商标战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构建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利器,好的品牌给人一个选择的标准和理由。以商标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好地突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意识。四川省的泸州老窖企业,运用、开发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争创品牌,推出了“国窖1573”系列,而使该酒的酿制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由于酿制技艺的百年积累使得泸州老窖酒口味更为醇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烙印使泸州老窖更具有文化品牌魅力,从而推动了该企业的发展。广东企业通过注册“王老吉”商标进一步开发了王老吉凉茶,龟苓膏生产也通过标示“梧州龟苓膏”以龟苓膏发源地“梧州”作为宣传点,促进产品的销售。使得广东凉茶饮料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不仅保留了凉茶、龟苓膏的古老制作技艺,而且利用现代市场手段带动了整个广东饮品业的发展。这值得广西思考。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珠三角沿海地区具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并积累了多年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验,二者结合共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创新品牌,保护老品牌。并且还可以着力于区域集体商标的申请,通过局部区域占领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的制高点,为全国整体的保护创造条件。同时还可以实行区域“著名商标互认制度”和品牌市场优先准入制度,从而建立起灵敏的快速反应长效监督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四)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监督机制。防止破坏型开发、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推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不能仅以经济效益来衡量对其的开发和保护。在开发、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使人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进各民族、各区域间的了解,形成全社会的自觉保护意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可以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监管,打击跨省区的侵权行为,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歪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赖以生存的历史背景,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中完全商业化和庸俗化,避免只顾眼前利益,重利用、轻保护的破坏型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吴国平,泛珠三角经济区知识产权合作若干问题研究

[J].知识产权,2005,(4).

[2]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J].改革与战略,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