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规律范文

时间:2024-04-29 17:5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过程的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过程的规律

篇1

【关键词】教学过程 基本要素 基本规律 基本阶段

中图分类号: C41文献标识码: A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起源、发展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五方面的全面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本文则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律和基本阶段三方面展开对教学过程的论述。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事物的本质寓于事物的内部结构之中。要深刻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就必须研究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即分析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对于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人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有“三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因素构成;有“四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教学条件四个要素;还有“五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构成,除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四个因素之外,还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还有“六要素”说、“九要素”说等等。这些不同的观点就说明足以说明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复杂的、多元的。但是,就其主要方面来看,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处于引导者的地位。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组织、加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反应了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教和学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教学就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而有计划进行的。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其最佳组合是取得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保证。

据此,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定义为: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育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学过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合乎规律的内在联系。能否按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根据教学过程内部各基本要素作用及相互关系,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规律。

(一)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并用统一的规律

个体获得经验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直接经验的途径,二是间接经验的途径。在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途径中,教学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人类积累下来的基础知识,使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达到同人类知识水平一致的高度。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要重视实践在直接经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获得感性的直接经验,为向理性认识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首先,掌握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必要基础。其次,掌握知识又必须依靠一定的智能条件,因为智能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广度、深度和运用程度的重要直接条件。知识与智能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二者相互促进,有个相互转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知智统一观,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要树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统一的观念,通过知识教学发展学生的智能,在发展智能过程中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发展,并且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科学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思想性。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教师要明确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设计、主持、调整的作用。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必须亲自组织教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其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虽处于受教育的地位,但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虽然很多方面尚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们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实现自身的发展。最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谓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具体的师生关系之理论抽象和概括,任何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适当的,应予以纠正。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称教学阶段,是基于对教学基本目标和学生认识的基本特点的认识而确定的。其主要目的是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形式秩序。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可分为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检查知识阶段等六个阶段。

(一)心理准备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需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其主要目的是创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因此,这一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阶段。

(二)感知知识阶段

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事物进行观看、触摸等,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两种形式来获取感性知识。直接途径即让学生直接知觉和观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地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使知觉活动成为自觉积极的心理过程,使感知更完善,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间接途径指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及各科形象化的直观教具,对要学的教材进行生动的叙述和描绘,启发联想,使其记忆表象得以重视,并按照语言的描绘加以改组,从而形成新事物的表象,这同样具有直观作用。间接途径有它的作用,但毕竟不是对现实的知觉,因而所引起的表象不够真切、完整和稳定。因此,教学应该把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结合起来,互相补充。

(三)理解知识阶段

这一阶段是教学的中心阶段。这里的“理解”包括:领会、分析、综合和评价教材四个阶段。理解知识即需要以必要的感性知识为基础,又需要以理性知识来指导。感知教材可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但感知教材往往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特征。而理解的目的在于把握教材的本质,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领会、分析、综合、评价,形成科学概念,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

(四)巩固知识阶段

巩固知识即把学生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巩固已学知识不仅是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还是实现知识智能转化的必要条件。教师要遵循记忆的规律,引导学生把理解的知识牢固地保持下来。为此应把握四点:一是善于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二是合理分配教材,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三是注意讲授的逻辑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四是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记忆。

(五)运用知识阶段

运用知识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各种课业中,用实践检验知识,通过反复的练习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方式有两类:一是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和练习,二是课后的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在指导学生运用知识时应注意:明确运用知识的目的和要求;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正确方法;使运用知识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学生有序工作的能力。

(六)检查知识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通过提问和通过检查书面作业、测验和考试等三种形式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检查反馈,教师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明确的认识,使自己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强化学习动机,明确差距,自觉的克服缺点。这样,师生共同努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的六个基本阶段包含着一般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特点,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各阶段在学生掌握知识和认识发展上,虽然各有其主要任务,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不应把他们截然分开,孤立地进行,也不能机械的搬用,应从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实际出发,灵活掌握。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的双边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根据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检查知识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 教育研究,2005,(9).

[2] 李秉德,李定仁.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1-33.

[3] 裴娣娜. 教学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9-137.

[4] 徐继存,周海银,吉标. 课程与教学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11-219.

[5] 杨小微. 现代教学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59-190.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信息传导;机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信息的传导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质量。课堂教学的信息传导机理研究,有其坚实的理论依据。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机理分析,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基本内涵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导是指在课堂环境影响下,信息传导主体(教师、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教学信息进行的挖掘、传递、储存、处置、内化、外化等过程,从而使信息传导主体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使学校和国家教学目标和任务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主要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机理研究,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学生及其相互间的一切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构。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是“社会上每一个成员”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谐教育价值观成为课堂教学信息传导机理研究的重要依据。课堂教学就其构成要素而言,就是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信息科学理论

美国数学家申农在《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指出,信息是熵的减少(熵是指不确定的度量),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同物质、能量一起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申农提出了由信源、信道、信宿、噪音、编码和解码等要素和程序构成的传导模式。基于信息科学基本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机理研究就是要注重课堂教学信息传导的有序性、有效性和循环互动性,从而充分发挥各种信息的作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活动。

(三)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20世纪科学发展的产物。一般系统论创始人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要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才能实现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学生、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个信息传导系统,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机理研究,就是要通过研究其要素和系统变动规律,来优化课堂教学信息传导,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静态要素分析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系统

从哲学角度来看,信息传导系统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最普遍的本质联系、存在方式和属性。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系统,则是反映课堂教学的本质联系、存在方式和属性,它是指由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信息、课堂教学设备、课堂教学环境等要素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静态要素分析

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要素,按其功能来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人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另一类是物的因素,主要指课堂教学所传导的信息和主观、客观环境。

1.教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信息传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信息传导中,学生深受教师无意识流露出来的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思想观念。二是教师的师德。师德是确立教师角色的灵魂,是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关键因素。三是教师的智力。四是教师的科学文化。五是教师的信息传导能力。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动手操作、表达、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教研和科研等方面综合能力。六是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2.学生

就学生学习本身而言,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活动的主体,是积极建构信息结构及其意义的主体。

学生对课堂教学信息传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类特征,包括学生不同年龄的特征和个性差异。二是学生的基本能力,这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状况。三是学生的信息传导策略,即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获取、吸收、储存、运用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控制方式。四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以平等参与者加入时,真正的有效的信息传导才能发生,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态度才能养成,自主进行有效信息传导的品质才能形成。

3.信息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信息主要是教学层面上的教学信息,是教师和学生发生联系产生作用的中介,它是具体化了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习惯,是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全部实质内容。简而言之,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接受、交流的信息都是教学信息。常见的有语言信息、文字信息,还有图像信息(挂图、多媒体)、实物信息(实验、操作)、音乐信息、肢体信息、情感信息等。有听觉的,有视觉的,还有依赖其他感官感知的;有静态的,有动态的,也有动静结合的。

4.环境

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环境包括教学的物化环境和人文环境。物化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校园的花草树木,教室的空气、声音、光线等都属于自然环境;学校的校舍建筑(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体育馆等)、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以及其他一些有形的教学设施则构成教学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有人际环境和观念环境之分。人际环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观念环境是以处于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师生的思想意识和他们对教育、教学、信息的基本看法为要素所构成的内心观念环境。

四、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动态过程分析

动态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的传导规律、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和教材信息的内在逻辑规律,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是一个以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和教材信息的内在逻辑规律为基础,按照教师信息传导规律来促进学生心智进一步发展的动态过程。

(一)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

学生认知是遵循一定认知发展顺序的,即“注意――感知――理解――构建――应用”,这是学生提高能力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其中,注意是信息传导的前提,并伴随整个信息传导过程的始终。学生持续注意,信息就被学生感知。学生对信息的感知,最初总是选择那些与自己原有信息结构相适应的信息,当课堂的教学信息激活了学生原有的信息结构中已存相似的信息,两者发生了耦合,直接进入新的信息结构的构建。未被感知选择的内容是那些在原有信息结构中没有相似性的信息(即目前还不能被理解的信息),解决的办法就是学生通过教师指点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重新构建新的信息结构,实现对它的理解。然后,通过复习巩固或运用这些被理解的东西来解决实际问题,使主体改变原有的信息结构,实现对原有信息结构及其意义的重新构建。至此,一段完整的信息传导心理历程才告完成。在实际中,这几个信息传导过程不是绝对线性的,大部分是同步进行的,甚至有时重复(交替)进行。

(二)教材信息的内在逻辑规律

教材信息的内在逻辑规律是影响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展开的又一个规律。我国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教材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总结和吸纳各种教学经验和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编写方式等内在逻辑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把握学校各年级教材的内在信息逻辑规律来进行有重点的取舍,以便更好地借助适当的传导载体来呈现。

(三)教师信息传导的传导规律

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体现了由以传授信息为中心到以教师为中心,再到以学生为中心,又到教与学信息传导系统协调整合优化的总体走向和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出自己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方式。当教师设计的信息传导规律符合学生信息传导规律时,学生进行信息传导就比较积极主动,反之则比较消极。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规律来说,最后都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提高上来。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

我们要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基本内涵,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教师、学生、信息和环境等静态构成要素,洞悉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教材信息的内在逻辑规律和教师信息传导规律,以此促进对课堂教学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美]N.维纳.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蒋笃运.和谐教育及其构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篇3

要充分意识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的过程,更需要让小学生在感悟小学数学知识中蕴涵的美育元素之所在,并在美育维度下充分地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有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美育知识,从美育维度总结出如何通过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优化设计,寻找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心所在,在陶冶小学生身心的同时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美育维度;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探析

一、将美感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到从美感教育的角度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这就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加之数学知识在表面上呈现出的是枯燥乏味的表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与此同时,在进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重视对于数学知识理论的教学,便会很容易导致小学生难以发现小学数学中的美感,进而导致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学习产生厌倦感。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进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可以将小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美学元素和小学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本来抽象枯燥的知识赋予更多的知识美,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进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类型探析

1.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知识美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小学数学具有着规律性强的知识美。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数学知识美的研究,对于小学数学知识中所具有的美感也没有形成足够的认知,这就导致小学数学教学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对小学数学知识内在原理探析的研究也没有形成足够的教学认知。由此可得出,目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知识之美的探索研究还需要提升。

2.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美

截至目前为止,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数学知识点记忆和数学习题解题方法的分析,并没有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美进行发掘。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数学教学内容的单调会导致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缺少主动性,只是机械地学习,而没有真正理解知识,这也会产生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不够高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要重视并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的内容美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助力,小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学部分,承载着系统性的数学知识。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掘隐藏在小学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文化,发现小学数学的内容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3.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美

作为自然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这也就提出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追求。但是,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存在着对于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强行灌输的情况。与此同时,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的的时候,也忽略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研究,这就使得所制定出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导致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总结研究,发现数学基本方法的应用特征,展现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

三、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美发掘不足

数学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串联性和系统性(这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性过程,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就可发掘出小学数学的内容。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串联分析研究,对小学数学内容的探索度也明显不足。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也就难以展示出自身的内容之美,进而导致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过程成为机械的学习过程,学生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知识的精髓。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知识美发掘不足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理论考试仍然占据了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小学数学知识美的发掘,通过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美感,加强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多数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对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美发掘不足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未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美”的追求,提高教学效率。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律美发掘不足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明确目的,这就导致小学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之美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掘。与此同时,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难以通过对知识的把握,形成对数学规律美感的认知,导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一团乱麻”,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兴趣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律美发掘不足的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用的发挥,是未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四、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发掘出知识美

为了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美育策略研究之前,要结合教学过程的各项具体要求,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美的深刻研读,来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充分地发挥出小学数学美育教学的作用。

2.勾勒出内容美

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小学数学内容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美的展示。第一,要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运行过程贴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第二,要保证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数学知识蕴含的内容之美。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习题解析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足够的理解,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内在美,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3.引导出规律美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数学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导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美。综上所述,通过将美感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合理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的美感分析,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过程中,要从美育维度出发,合理规划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平.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06).

[2]俞航.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原始问题”[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4,(15).

[3]佟娟,王琦.“整理和复习(二)”教学设计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4,(36).

[4]陈好兰.合作学习与促进学生发展[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02):38-39.

[5]陈敬秋.走进数学新课程[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01):45-47.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思维活动;数学思想

学生思维品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学校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并且要认真地分析出数学教学的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分析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设计一些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观察、分析、猜想等思维活动,这样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掌握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地设计情景模式,引导学生去观察问题,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球形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球状物体,像篮球、足球、排球等,不断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球状物体的内在本质属性,使学生形成球的概念. 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才能掌握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2. 初中数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使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学生在学习关于负数的相关知识时,首先要明白负数的概念, 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学生可以分析气温零上和零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等现象了解正负数,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 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分析出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3. 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地引导学生去猜想问题,从而使学生猜想出相关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圆的定义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其他形状?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对问题进行推理,从而猜想到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完全相等的.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推理出圆的定义. 所以,无论初中数学教师怎样分析教学中的思维活动,都要通过实践去亲身体会,才能准确地了解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能够认识数学知识和方法,理性地掌握数学规律.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1. 通过训练方法,培养数学思想

由于数学思想的内容较为丰富,方法的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层次渗透,通过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教师可以分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当底数和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归纳出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应用一般方法进行具体的运算. 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归纳和演绎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养成数学思想.

2.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思想方法体系

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才能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应用类比方法,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可以用乘法公式进行类比;学生在学次函数时,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系数性质进行类比. 学生通过反复地应用类比方法,能够熟练地掌握类比方法,养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3. 符号化思想和化归思想的培养

符号化是初中代数中重要的数学思想.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引进字母的意义,以有理数为例,可以通过两个不同意义的数说明“+”与“-”所表示的两种相反的量的意义.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符号化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平方差公式等乘法公式,将符号化的鲜明特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符号化产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

化归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将数学问题化解和归纳为几个较为简单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时应该让学生掌握纵向化归和横向化归思路. 纵向化归思路是将问题看成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小问题,并且根据各个问题的联系,逐个破解. 横向化归思路是将问题转变为相互独立的小问题再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三、结 语

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分析与教学思想的培养的分析和研究,能够使教师掌握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规律,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黄家超.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58.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整体教学;教学思想;教学方法

整体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不应单纯地被看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只要认真研究英语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结构,坚持整体教学思想、整体设计教学和保持教学内容完整的原则,取得不同层次学校英语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整体教学现在已成为许多学科所研究的共同课题,但对于整体教学的理解和解释却各有不同。随着新教学大纲的实施和新编英语教材的使用,英语教师和教研人员非常有必要多方位和多角度地深入研究英语整体教学,广义地理解整体教学的深层意义,使其从根本上推进当前的英语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益,以服务于社会发展之需要。

一、整体教学思想

整体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不应单纯地被看为一种教学方法。整体教学思想是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是社会发展和中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对于外语教学的需要。外语教学和教研人员都应该认识到,整体教学是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所确定的。外语教学应使学生能在实际的交际环境中,为实现交际而运用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等)才算使他们学会了语言。

二、整体教学方法

教学法是研究英语教学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教学的原理和原则,具体的方法、方式和手段,课堂内外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安排,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等。英语教学法应该是教学途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的一个综合体。整体性是英语整体教学方法的核心。实施整体教学时,必须始终注意坚持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材处理的整体性和教学程序的整体性。根据新编教材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时空矛盾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于教学内容整体性处理的意见:

1.自主地整体处理教学内容。

教师不是教材的奴隶,而是教材的主人。建议教师在备课处理教材时,应该根据自己教学对象和教学的实际,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

2.有区别地整体处理词汇教学。

传统的方式常常是在学习新的对话或文章之前,先集中教生词和词语并介绍它们的用法等。这种教学方式费时多,收效不大。而且长期沿用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形成不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即在听或阅读某一新材料之前,一定得弄清所有生词和词语的意义。这将使学生越来越脱离今后真实交际和运用的实际。

3.复习强化,内化语言基础知识。

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复述出来,或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将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加以内化,增强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复述课文时应注意避免学生将复述当成背诵的情况出现,教师首先应做一些示范,并提出一些要求,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线索、知识点复述课文。其次,学生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应在学生复述结束后对学生作出肯定及评价,并将学生的错误指出来,而不应中途打断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是为了复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在指导英语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途径整体处理教材中出现的新词语,以解决词汇教学费时的问题。一是对于影响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可以在听或阅读之前教授。但是,也应该尽量运用情景和通过英语学习英语的方式来教。二是教材中大量词语是可以让学生听或阅读过程中学习。这样,可以不断增加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猜y或推断词语意义的机会,提高学生词语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整体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英语整体教学方法一定要将整体教学思想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即做好对于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设计多维式的分层次、多因素、有序的教学过程,发挥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相结合的整体教学功能等。

1.必须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英语整体教学方法,要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的统一,要体现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统一。英语教学过程既是教师的认识过程,更应该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必须做到认真研究英语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结构,即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四个阶段,做到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2.必须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

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生的地位,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和困难,揣摩学生的思维路线和记忆、学习方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教书的法子应该是学生读书的法子。”“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先生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这种教法体现学法的教学合一思想对实施整体教学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英语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入门,传授解惑,掌握重难点,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其思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3.必须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是十分宽容的。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自由确定教学过程,采用各种风格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取得不同层次学校英语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

对话、课文、语言教学等和某节课的整体教学方法绝非固定不变的陈式,而应该是多元的和多层次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技巧的集合。教师只要认真研究英语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结构,坚持整体教学思想、整体设计教学和保持教学内容完整的原则,实行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就能够根据各自教学的实际,发挥个人的创造性,采用多种风格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得不同层次学校英语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

篇6

摘?要:揭示教学规律是教学论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笔者利用杠杆原理来描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规律,目的在于把教学过程直观形象化,以加深我们对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学?规律?杠杆原理

教学规律,简要地讲就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规律(或称教学相长规律)。在学校中,教育目的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体现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包含四个基本因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这四个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这一统一的运动过程。

一、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

这四个因素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其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中最根本的关系,是主要的矛盾。若用杠杆机构简要直观地描绘,就可勾勒出下面的图示:

其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相当于杠杆机构中的力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相当于杠杆机构中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和学的依据和材料,是教师与学生的中间媒介(相当于杠杆机构中的杠杆);教学手段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前提(相当于杠杆机构中的支点)。教师以教材——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为依据,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影响学生。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当于杠杆中的力臂,学生学习的阻力就相当于重臂。

二、杠杆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杠杆原理表明,动力的力矩等于阻力的力矩。如果力臂大于重臂,就能用较小的力举起比较重的负载。这是一种省力的机构。反之,就是一种费力的机构。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学习的动力大于学习的阻力,老师就可花费较小的气力,完成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材和教学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除了提高手段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外,还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若学习的动力不断增大,学习的阻力就会相应地不断减少,杠杆中的支点与重点就会逐渐接近。这时教师施于学生的影响犹如轻车熟路,畅通无阻。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学习,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水平。相反,如果学生对某门学科或某种知识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甚至根本不愿意学,这时杠杆中的支点和力点就无限接近。那么,教师施于学生的影响就会受到很大的阻力,甚至完全止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可能很好地承受教学的影响,或只承受其中一部分,但也可能完全抵制这些影响。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动力矩是教师教的动力和学生学的动力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一对活的因素,说明客体的影响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承受才能实现。因此,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即为教与学的杠杆原理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好的教师,不是教学内容有什么奇特,而是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关键问题上下了功夫,善于启发、点化,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进入“角色”,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教师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进而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坚定深刻的信念,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相反,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管“教”不问“学”,自己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有的教师还利用了外部压力、考试关卡等强硬手段,逼着学生学。不管教师尽了多大努力,最后还得由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决定他们获得知识的多少。正如著名教育家所说的:“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叫人发现真理”。笔者认为,所谓坏的教师,并不是他的教学内容不好,而主要是心目中缺少教学的有效“杠杆作用”。

杠杆原理和教学规律虽是两个不同范畴内的不同概念,但杠杆原理却可以较好地揭示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规律。用此简单机械的原理来描述教学规律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众所周知,杠杆在世界上出现以后,已经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威力,秤砣虽小压千斤,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写照。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可见,简单机械的原理能把一个人的有限力量变得如此之大。同样,教与学的杠杆原理也蕴藏着教学的强大动力,一定能在教学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篇7

田家炳实验中学    景 臻

[摘要]整体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不应单纯地被看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只要认真研究英语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结构,坚持整体教学思想、整体设计教学和保持教学内容完整的原则,取得不同层次学校英语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中学英语 整体教学 教学方法

整体教学现在已成为许多学科所研究的共同课题。但对于整体教学的理解和解释却各有不同。随着新教学大纲的实施和新编英语教材的使用,英语教师和教研人员非常有必要多方位和多角度地深入研究英语整体教学,广义地理解整体教学的深层意义,使其从根本上推进当前的英语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益,以服务于社会发展之需要。

一、整体教学思想

整体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不应单纯地被看为一种教学方法。整体教学思想是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是社会发展和中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对于外语教学的需要。外语教学和教研人员都应该认识到,整体教学是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所确定的。

外语教学应使学生能在实际的交际环境中,为实现交际而运用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等)才能够算使他们学会了语言。

二、整体教学方法

教学法是研究英语教学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教学的原理和原则,具体的方法、方式和手段,课堂内外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安排,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等。英语教学法应该是教学途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的一个综合体。

整体性是英语整体教学方法的核心。实施整体教学时,必须始终注意坚持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材处理的整体性和教学程序的整体性。

根据新编教材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时空矛盾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于教学内容整体性处理的意见:

(1)自主地整体处理教学内容

教师不是教材的奴隶,而是教材的主人。笔者建议教师在备课处理教材时,应该根据自己教学对象和教学的实际,按照下图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

(2)有区别地整体处理词汇教学

传统的方式常常是在学习新的对话或文章之前,先集中教生词和词语并介绍它们的用法等。这种教学方式费时多,收效不大。而且长期沿用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形成不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即在听或阅读某一新材料之前,一定得弄清所有生词和词语的意义。这将使学生越来越脱离今后真实交际和运用的实际。

在指导英语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途径整体处理教材中出现的新词语,以解决词汇教学费时的问题。

(1)对于影响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可以在听或阅读之前教授。但是,也应该尽量运用情景和通过英语学习英语的方式来教。

(2)教材中大量词语是可以让学生听或阅读过程中学习。这样,可以不断增加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猜测或推断词语意义的机会,提高学生词语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整体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英语整体教学方法一定要将整体教学思想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即做好对于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设计多维式的分层次、多因素、有序的教学过程,发挥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相结合的整体教学功能等。

(1)在设计整体教学过程时,教师必须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英语整体教学方法,要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的统一,要体现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统一。英语教学过程既是教师的认识过程,更应该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必须做到认真研究英语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结构,即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四个阶段,做到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教师引入实践发展检测。

(2)在设计整体教学过程时,教师必须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

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生的地位,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和困难,揣摩学生的思维路线和记忆、学习方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教书的法子应该是学生读书的法子。”“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先生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这种教法体现学法的教学合一思想对实施整体教学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英语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入门,传授解惑,掌握重难点,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其思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3)在设计整体教学过程时,教师必须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篇8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不少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研究,形成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出现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以下我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当前比较成熟的几种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归纳、整理。

一、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此模式也经常被称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因此这种模式受到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系统的运动技能传授,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主张遵循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性来安排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教学的单元设计是以某一项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线,以一定难度的到达标准来判断单元规模的,多采用中大型单元,单元内的排列主要以技术的难易度为顺序。教学课的设计以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为主线,注重对技能掌握效果的评价,有人也称这种教学过程为“三段制”教学过程。

3.具体案例:如:A教师进行初一男生跨栏跑教学,单元由5课时组成,内容按课题难度依次排列;每次上课先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再进行专项的准备活动,然后进行对跨栏技术要领的讲解。随后是练习与中间讲解,最后进行技能学习情况总结和放松活动后下课。

二、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也经常被称为“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是近年在国内外的快乐体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思想是主张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各种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该教学模式主要是遵循运动情感变化规律来设计单元和教学课的。

2. 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由于运动的乐趣来源于多方面,因此使学生体验乐趣的教学途径也比较多样,类似的教学模式也比较多。但其教学过程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一个或几个体验运动乐趣的环节,有时这些环节互相连接、层层递进,使学生能体验到运动、学习、挑战、交流和创造的多种乐趣。这类教学模式多采用游戏法、挑战性法、集体性比赛法、小群体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3.具体案例:如B教师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随后逐渐转入跨栏跑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三、注重在教学中进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也经常被称为“课课练教学模式”,是从八十年代初盛行起来的教学模式,是在重视通过体育教学进行身体锻炼,谋求学生的体质增强的教学思想下的教学模式,强调按人体活动和机能变化规律来考虑教学过程。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教学的单元设计也是以某一项运动技能学习为主线,与前述的第一种模式相似,然后根据所教运动技术的特点组织相应的一套身体素质练习作为锻炼身体的内容;在每一节课的后半部分,加进一个“身体锻炼”的环节,时间在5—10分钟左右,要求锻炼的内容与运动学习的练习相对应,追求身体的全面锻炼,多采用循环练习法等。

3.具体案例:如D教师上初一的跨栏课,单元为5课时,在每堂课都安排了以上肢运动为主的一套练习(因理解跨栏是以下肢为主的运动),如俯卧撑、哑铃、引体向上、推小车等。有时还配成循环练习,练习后进行放松和总结、下课。

四、情景和模仿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1. 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也经常被称为“情景教学模式”、“形象教学模式”等等,是一种适应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利用低年级学生热衷模仿、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模式,主要遵循幼儿认识和情感变化的规律来考虑教学过程。

2. 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教学的内容多是一组身体练习,小单元较多,在课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有一个“情景设定”,或由一个情景来贯穿整个单元和课的教学过程,如:“夏令营”、“猴子运动会”、“小八路送情报”等,让学生学习和练习用情景串联起来的各种运动,多采用讲故事、情景诱导、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3.具体案例:E教师是一个农村小学教师,上小学三年级体育课,内容是身体基本活动和武术,单元为5课时。该教师利用学校的场地条件,将一组过花桩、独木桥、爬杆、过软梯、跳轮胎群的运动和武术中的拳术、棍术组合起来,编成“上花果山”的故事情景,让学生边学边练,边模仿,使学生在想象中既学会动作,又体验克服困难的精神,师生关系和睦,教学充满乐趣。

五、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也被称为“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或“创造式教学模式”等,是主张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既懂又会,并使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的原理,掌握灵活的运动学习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智育”因素。这种理性的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教学模式,主要遵循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认知的规律来考虑教学过程的。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这种教学模式在设计时,先将运动教材中有关原理和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组成“课题串”和“问题串”,每个问题都有其验证、讨论和归纳的方法,然后将几个大的问题分别放在各节课中;课的教学过程一般有问题提出、验证学习、集体讨论、归纳问题、得出结论等几个学习阶段,运动的学习和练习则紧密地穿插其中,多采用提问、设疑、讨论等教学方法。

篇9

一、调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层次(单元),教师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教学 目标。

1.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应明确一堂课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应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何种程度。要求过高会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太低会阻滞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要把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部分内容,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让学生学 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并引导学生类推 出三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知识的能力。

2.调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有序、发展的体系。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 的实现来安排,排斥与目标无关的内容。教学中,教学内容总是经过分解而分散在各课时中进行传授的,教师 应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交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掌握规律,得到终生受益的本领。把握了教学内容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做 到集中、具体、确切,把有限的40分钟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学任务上。

3.调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 过程。它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应注意效果的检测,收集信 息反馈,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及时发出控制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务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 。教学过程的调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上。教师必须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反应敏锐、判断 准确、评价及时。

二、调控教学时间

一节课的内容,应在40分钟内完成。教师要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应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决不能靠“加班加 点”来实现。因此,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在教学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够学习的知 识量,各个年级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班级也不尽相同。例如,一年级新生,认识“10以内的数”时,一般一节课控制在1—2个数为好。第二学期认识“百以内的数”时,能在一、二节课中完 成。而到了二年级认识“万以内的数”,学生可利用已有知识来学习,只须揭示读、写数的规律即可。显然, 知识量是逐步增加的。教学时间的控制,主要是防止时间过紧或过松。控制的方法是在安排教学时准确估计所 用时间,略微留有余地。

三、调控学生的练习作业质量

练习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客观存在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和能力的提高。练习作业不能以量取胜,而应以质取胜,所以调控学生的练习作业时,应注意:

1.质的控制:练习作业须有针对性、启迪性,使每一道习题都能练有所得。这就要注意习题的难度,既 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练习作业的布置,教师要精心设 计。练习作业设计一定要目的性强,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助于巩固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思 维能力。在开始时可以做一些低难度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中间应以基本题 为主,最后可以在练习中孕伏渗透后面将要出现的知识内容,以降低后续学习的坡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循 序渐进,层层加深,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量的控制:应以少胜多,切忌搞题海战术。课外作业应严格控制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要真正做 到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否则会造成学生怕学、厌学,影响完成作业的质量效果。

四、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吸收信息并输出 信息,通过反馈(评价)知道正确与否,并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当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时,就能充 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学习过程违反认知规律,教学效果 肯定不好。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察、体验、感知;思考、归纳、抽象;应用与开拓。教 师应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或可能发生的学习障碍,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错 误思想的形成,扫除学习障碍。例如:学生认识圆周率π,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些线和大小不等的圆纸片,上 课时让学生用线在纸片圆周绕一圈,再将所得的线拉直,去度量该圆的直径,学生就会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如何 ,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得到了π的近似值。教师再说明历代数学家的研究测定,π的近似值约是 3.14。学生理解了圆周率的知识后,让他们去计算圆的周长,并解决具体问题,这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一、巧设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处在生命阶段的开始,对事物总是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可牢牢地抓住他们的这个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如在《找规律》这节课的开始,教师将一张5个福娃的图片横着摆放了3张,竖着摆放了4张,从而在多媒体上呈现了60个福娃。学生任意说出数字,教师就根据学生给出的数字说出对应的福娃。学生在提问了几次以后,就会想:“为什么老师能说得又快又准呢?”“老师是用什么办法做到的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了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找规律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

二、安排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在每一个新章节的教学中,学生本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所讲的新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所具有的冲突开展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渴求获取新知识的愿望。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在导入之前提问学生:八枝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枝?十块橡皮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那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又是多少呢?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从而引出分数。

三、设置竞赛,寓游戏于学习中

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竞赛。小组竞赛和个人竞赛是竞赛常用的两种形式。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来进行合理地组织。如,在学生掌握了乘法、除法口诀后,可以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小组竞赛。小组竞赛不容易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另外,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将口算题、笔算题、应用题等编成小试卷或随堂小练习,采用个人竞赛的方式,在课上或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可由教师公布正确答案,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个人竞赛有助于学生分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发现自身与学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操作实物,加深学生的感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出示实物,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感知实物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得到数学知识,探求到数学规律。在进行圆的周长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动手实践、积极思考,自主地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既掌握了公式,又加深了他们对公式的理解。在《图形的变换》这一章节中,同样可以完美地运用这一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五、运用故事、童话,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