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与小学数学范文

时间:2024-04-28 18:1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史与小学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史与小学数学

篇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史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但是培养学生智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而且是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手段。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类型多种多样,我认为以下几种类型较好。

一、以数学史来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目前,小学课程改革中,对“创设情境”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数学史能为“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史料,以数学史知识进行新课引入,既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课堂。如学习“时分秒”时,先呈现古代的计时工具“刻漏”,然后对学生讲述“刻漏”的由来,以及它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先人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才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计时工具“钟表”。

二、将数学史融入数学综合实践课,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结合教材内容,将数学史融进综合实践课中,让学生去领略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同时,把数学的丰富和神奇,交给学生去研究和探索,不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如四年级下册的一道题:埃及金字塔的塔基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包含了一个“节约”的数学原理,这是为什么呢?老师不断启发学生,提出疑问:正四边形消耗材料最少,为什么?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请教亲人朋友、上网查询等方式,积极寻找答案,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汇聚了许多数学史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比较古今算法,训练思维,激发兴趣

一些数学问题的古代算法,随着数学的发展,现在已出现更简单的算法,但是,古代算法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而且在古代算法的知识中,很多是小学生能理解的,这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如四年级下册的密铺知识,为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正六边形消耗材料最少?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体会到“小小蜂房的学问”,拉马尔、马克劳林等数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老师可向学生讲述一些符合小学生知识层次的古代方法,还可以介绍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用小学知识研究“蜂房”的方法。通过古今算法的比较,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兴趣。

四、古法新用,注重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提炼、改造数学的一些古代算法,并进行升华,重现古人对这些数学知识的探索历程,也可以让学生用古代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数学的新问题,重视创新意识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如在教“圆柱体积”的时候,引入阿基米德的圆柱容球定理,这是阿基米德在他众多的科学发现中最为得意的一个,因此在他的墓碑上铭刻了“圆柱容球”这一图案。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球的体积,借此可以将题目适当地变换一下:圆和正方形的面积之比是否为一个定值呢?(如右上图所示)从而让学生发现他们的面积之比为π/4。这样通过对数学史的改造和升华,重演古人对这些内容的探索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将数学史融入复习课,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的内容安排较少,一般都是在教完某个小节的内容后出现的,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把这些内容当做数学知识来教。有的老师根本完全忽略,从没有真正带领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从而没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其实,在小学数学的小节复习课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史,既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古代计数法、古代除法的试商方法、《九章算术》中的鸡兔同笼、古代圆柱等,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这些古代的科学家们杰出的成就,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感和爱国热情。

六、利用数学史进行课后拓展,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把古典数学问题融入数学课后拓展作业,恰当地利用数学史知识进行结尾,更是能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篇2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素养;数学活动;学科建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文化资源,渗透数学文化,实现数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协调发展。笔者通过课题研究实践,试从教师素养、数学活动、学科建设三个方面来谈谈小学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思考。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把握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根本点

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根本点。作为数学教师,要能够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数学,能够用数学的目光来审视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身上的数学文化气息。那么,如何让数学教师身上有独特的数学气息呢?

第一,要勤于读书。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因为学科特点,数学老师平时接触的书籍大部分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或是本学科知识的,比较少接触到人文类的书籍。因此,数学老师应读三类书,一是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如教育学、心理学书籍。这些书可以让我们明白教育的本原和教育原理。二是教学艺术方面的书,如《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数学教学中的逻辑问题》等,可以提高数学老师的教学技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三是人文素养方面的书,如《教师人文读本》、《论语》、《柏林苍穹下:一位数学家的文化随想》等,可以让数学老师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是什么,让老师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的高度来看教育,这样,才能体会到教育的真正魅力,才能观察到课堂外的美丽风景。

第二,要善于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话深刻揭示出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最需要什么》第25章“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智者”让我们懂得,教师要成为智者,更要成为“善于思考的智者”,在学习的同时要不断思考:小学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文化是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有了这些思考,我们才会更有智慧,才能轻松驾驭课堂,让数学与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让数学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

第三,要善于总结。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随笔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归纳总结是实践向理论的上升过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总结,教师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教学情况,可以正确认识以往教学中的优缺点;可以明确下一步教学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教师对教学、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将自己失败的教训及感悟、成功的经验、典型的教育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归纳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在理论上得到提升,而且能在实践上得到突破。

二、设计创新数学活动,突出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关键点

渗透数学文化,要立足于学生的数学活动这一关键点。数学活动能充分展示数学的美妙和神奇,引领学生用文化的眼光去品味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数学活动的开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开展了如下几种形式的数学活动。

第一,举行讲数学家故事或数学史比赛。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这部分内容,有很多数学史及数学家内容,如《九章算术》、《墨经》、“十进制”、“圆周率的历史”、“黄金分割点”……这些数学著作、数学史或是数学思想,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第二,编写数学手抄报。我校有编抄报的优良传统,我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每月选择一个主题,以小组为单位,编写数学手抄报。主题有: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话、数学思想、图形设计比赛、数学在生活

中的应用等等。学生从查资料、版面设计、数学知识摘抄等工作中,感悟了数学文化,拓宽了数学视野。

第三,开展动手实践活动。“数学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与实践是数学教学中的内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中低年级的学生制作七巧板、钟面等简单学具、游戏材料,高年级的制作长方体、圆柱等模型,在动手实践中既巩固和运用了知识,又可以渗透数学文化。课外,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如让四年级的同学结合教材中的“数学好玩”――滴水的调查,调查我校寄宿生每天的用水量及每间宿舍没有关紧的水龙头的滴水量;调查统计寄宿生食物的浪费量,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数据,提出建议,在实践活动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巩固加强学科建设,抓住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着力点

渗透数学文化,还要依靠数学学科,依靠数学课堂。这就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题材及呈现方式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文化的角度对数学进行诠释,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着力点。

第一,营造数学课堂的文化氛围。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育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材的“你知道吗”栏目中,提及了刘徽、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大数学家,也列出了《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周髀算经》等古代数学著作。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灿烂的数学文明,营造数学文化氛围。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介绍《九章算术》,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由于使用了十进位值制,所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极为方便优越;在学习《鸡兔同笼》时,我介绍了《孙子算经》;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介绍了圆周率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刘徽、祖冲之,知道了《周髀算经》及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第二,挖掘数学课中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有显性数学文化和隐性数学文化两方面体现:显性主要指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数学好玩”等栏目中介绍的数学史、数学家等;隐性的数学文化主要指教材或课堂教学所隐含的数学精神、数学观念、数学思想。如《三角形》的分类隐含了集合思想、《字母表示数》隐含了符号化思想、《鸡兔同笼》和《点阵中的规律》隐含着数形结合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用活显性的数学文化,充分挖掘隐性数学文化,发挥其价值。如教学《字母表示数》一课,教材呈现的素材很丰富,表面上看,教材体现的是用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等四方面的知识;透过这些知识,隐含的是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简洁美,渗透特殊到一般以及符号化思想和函数思想,这些数学思想正是数学课中的文化价值。

第三,加强数学与其它学科联系。数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它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诗歌意境中的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把数字嵌进诗歌里,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如美术学科中的数学文化:有常见的对称美、通过图案平移和旋转得到的美术作品。因此,要加强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宽文化渗透渠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建立完善机制保障,重视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立足点

建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是构建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没有机制作保障,校园数学文化也就难以为继,昙花一现。需要从制度层次进行较为长期的活动运行,形成一种惯性力量,才能有效地促进活动的开展,因此,它是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作为数学学科也就确立了建设文化数学的目标,并通过活动、评价等机制来实施。因此要着力建设学校层面的数学环境和建设班级层面上的数学环境。学校层面主要通过的途径有:建立定期举行数学节或数学文化周的制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读数学科普读物;每个班级的板报都有数学乐园角;每个月腾出一节数学课作为数学科普读书指导课;每个学生至少要拥有一本科普类数学书(报)。各班级则为学生创设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比如班级开展的快乐读报;数学信箱;数学小论文的撰写;生活中的数学故事等。当然学校在资金上、时间上需给予扶持和帮助。

总之,数学的色彩应当是五彩缤纷的,数学的空间应当是神奇瑰丽的,而构建校本化数学文化体系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数学文化的校本化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加强数学文化活动,重视数学学科建设,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数学,让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含有人文价值。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美,从而爱上数学、学好数学、享受数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毓信.数学文化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3]沈晓东.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J].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12):4-7

[4]金松武.从数学文化的视角实践数学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6(12)

[5]金一民.结构化:融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J].江苏教育,2010(12)

[6]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丛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实例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s to think, be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bold practice,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the "effective teaching" concept, the theory and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ccumul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aster, will b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teaching,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mathematical literac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o make more contribution.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xamples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搜集调查、分析小学生计算失误的成因。

(1)教师方面

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依靠机械重复、大题量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而在课改初期,教师们认识到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局限,大张旗鼓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计算教学中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以至于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重算法轻算理。

(2)学生方面

① 学生的视觉记忆能力较弱。

错误分析:小学生注意范围不大,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当他们集中注意某一事物时,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以上几题就是学生因为没有把原竖算式的答案抄在横式的等号后面,而是把验算的结果当成得数,因此造成错误。

② 对数学概念掌握得不好。

3.02÷0.2

=320÷2

=150

错误分析:学生对商的不变性质的认识比较模糊,对相似相近的数据常常感知失真,造成错误。这道题就是因为学生对“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感知粗糙,而导致错误。

③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6.9+0.1-6.9+0.1

=(6.9+0.1)-(6.9+0.1)

=0

错误分析:在这类四则混合运算中,学生往往受题目某些数据特点和某些运算符号等强成份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错觉,而引起计算错误。在这道题中“减号两边的数字相同”,在学生的记忆中占绝对优势,很快上升成强成份优势,而运算顺序则下降为弱成份,导致计算错误。

④ 缺乏错因分析意识。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告诉学生这道题做错了,他会毫不犹豫的檫掉原有的做法,哪怕那道题只是最后一步错了,他却不会考虑错在哪里?第二次订正时,有时步骤反而错的更多。

2、探索提高小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的教学方法和训练的策略:

⑴ 进行表内乘法的加工巩固。

⑵ 以口算能力训练为基础,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课堂教学中,让口算成为小学生每天的必修课。

⑶ 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一是计算前的估算,可以估计出得数的范围;二是计算后,可以判断出得数是否正确合理。

⑷ 以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增强学生的数感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⑴ 克服“一看二算三检查”的老习惯。

试想做完题目后从头到尾再算一遍,显然时间来不及,怎么办,我们要求学生做一步,保证对一步,步步小心,步步回营。

⑵ 采用“速检速评”。

在每节课中,安排几分钟调控错误率高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树立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尽力减少错误

4、做好示范作用,加强书写格式指导,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书写工整等的良好习惯。

二、要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基本理论。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3、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的过程。为了能正确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如何选择研究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教师要着重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有关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想品德

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众所周知,学生在校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该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去。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教学内容,运用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譬如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育学生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亦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目的。例如:在讲用计算器计算这一节时,可以采用师生竞赛的方法:先出几道数字较大的题进算,让学生自由选择计算方法,教师则用计算器。比赛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算出来。结果出来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计算器比其他运算方法快速、简便、准确。进而师生共同讨论之所在学校、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明确了解学习计算器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跟好的工作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动参与课堂教学,又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管家”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借助教材后面的表格,让学生在新授课前当一回小管家,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并把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钱,一周一共花多少钱。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这一节课印象深刻,还能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的,懂得珍惜、勤俭节约的精神。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辨证、唯物因素很多很多,如对立统一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等等。教师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方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数学史料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例如;每本小学数学教材里都有“你知道吗?”这一栏。所写的都是我国或其他国家科学上的成就。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p96的内容是这样的:“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的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出入相补的原理就是把一个图形经过分割、移补,而面积不变,来计算出它的面积。”这短短的一句话,通过老师的讲解、启发,可使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使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用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如在教完了图形的变换的知识后,我让同学们做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让同学们从美的角度去设计美丽的镶嵌图形,然后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美丽的镶嵌图形,如一些地砖的密铺,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学完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知识后,有学生在他的日记本上这样写道:“周长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的悬殊越小时,它的面积就越大。一个班级、一个社会,如果人与人之间越平等、越和谐,那么整个群体的实力就越强大。” 因此,你越努力,付出的汗水越多,你的收获也就越多。”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

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一些优良品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如:老师在讲“时、分、秒”这节时,可借题发挥,通过对学生进行时间观念的教育,让学生懂得时间的珍贵,培养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另外结合数学作业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完成作业、细心检查验算的习惯,书写工整、工作有计划、有条理的良好作风,有毅力、肯于动脑筋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结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利娟.小学数学教学何总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科教文汇,2008(5)

篇5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引言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高校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方面也应该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以满足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二、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和经验性特点突出,这种形势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使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能达到课改要求。基于此,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制定统一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组织相关的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以及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等理论,梳理出小学数学教师所需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方向与依据。在制定培养标准时需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具体实践。

三、适当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形势发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中,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依据教育发展形势不断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调整。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也就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二次开发;第二,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参加学习;第三,课程活动化,比如早操,可以组织管乐团的学生吹响集合号,其他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呼号深入头脑,最后在校歌声中走步调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进行身体锻炼,还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鼓励适当利用科技媒体,协助学生由“知道”的层次,进入“理解”及“体验”的层次。提供体验与探索课程,使教学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展专业中数学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统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能力,因此强化数学课程和学科体系构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关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下,高校也应该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调整,小学教育新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有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离散数学、高等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另一方面对原有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这些变化对高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内容及体系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构建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不断进行数学专业课程比重的有机调整,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契机。

五、构建具有反思性、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要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师,仅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教育实践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反思。因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加强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数学类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走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观察或是亲身实践,并在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体会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一般程序、基本策略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他们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形成教学的智慧。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中,可开设有关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堂观察、数学概念教学等主题实践类讨论课程,将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一同梳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探讨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学习观察学生的技巧等,并且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分享教育实践中自己的想法、经验以及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促使他们在毕业后较快地融入教师教研活动之中,并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知识经验,在提高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推进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六、结语

总之,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也应该顺应形式进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36-39. 

[2]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8-9. 

[3]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 

篇6

一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活跃的主体。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说明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个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能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仅仅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味,结合教科书,说说数学史上的公式、定理等发现的过程,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二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再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出:“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多,学生的成就感就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

三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卷烟厂十分注意“引”的设计。第一,“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第二,“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第四,“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

篇7

【关键词】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学习情境

数学看似枯燥,实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 而这种探索如能借助一定的情境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 生动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下面就部分情境,谈谈笔者的创设构想和实施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刺激.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难,或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新教授知识之间的冲突,或由于知识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障碍,从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地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学生由趣生疑,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堆沙土,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说,想知道沙土堆的形状叫作什么?这堆沙土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这堆沙土的重量有多少吨?怎样测量它的高?等. 接着,教师做一个实验,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里,让学生数数,倒几次正好装满. 师:你们看了这个实验,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什么关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求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等较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同时,又促使他们去观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这样通过问题的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探究”,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放映多媒体课件、介绍数学史、课堂讨论、讲故事、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实践活动等途径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创设实验情境,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 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探究能力. 从而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正是在这种可见的实验情境中,满怀激情地展开探索,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直观操作材料,认真、合理地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前学生每人准备4张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片和一张正方形纸片,课堂上让学生做折纸活动.

第一步:让每名学生用4张长方形纸片分别平均折成2份、3份、4份、5份(折法随意,只要折出就行).

第二步:把分别折出的2份、3份、4份、5份中的1份涂上颜色.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许多新想法,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思维非常活跃,很快能说出涂色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一,同时也产生了没涂色部分是整张纸的几分之几等分数,有些学生还想到比较大小,涂色部分是不涂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等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早已超出了教材范围,但学生想到了.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建立了一个整体,平均分,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几分之一”的感性认识,也建立了几个分数大小的表象. 认识了“几分之一”后,继续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正方形纸片,用不同的方法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学生积极动脑操作,折出不同的形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敢想、敢创的精神. 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的动觉和视觉的直观性,感知了“几分之一”这一抽象的数字概念.

这样通过创设实验情境,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自己实验得到的数学结论理解得深,掌握得牢.

三、创设趣味情境,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使之自然贴切,新颖有趣. 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将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理为趣,可以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故事引入:“一天,天气非常炎热,猪八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个大西瓜. 他想:西瓜是我找来的,如果我们师徒四人平均分,我只能得四分之一,那岂不太吃亏了. 我要分五分之一. 孙悟空笑嘻嘻满足了他的要求. 结果,猪八戒却上了大当. ”故事讲完后,老师趁机启发:“小朋友,你知道猪八戒为什么会上当吗?学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 ”这样导入新课,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趣味情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从“枯燥学习”转变为“快乐学习”,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四、创设激励情境,变“潜在学习”为“成功学习”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 ”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创设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经常告诉他(她):“你能行!”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到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还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主动学习知识. 数学教师一旦掌握了“鼓励”这一武器,就能将其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促使数学教学“不教而胜”.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时,对学生使用“试试看”“说下去”“提得好”“设计得好”等鼓励、赞赏和暗示性语言来创设激励情境,使学生从“潜在学习”状态下被激发、激活,从而转变为“成功学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数学新教材的实施为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舞台,而情境教学又为充分阐释数学新教材提供了武器. 充分挖掘情境教学的潜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法,不但可以将教材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能全面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数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大部分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的培养,比较客观、理性。尽管这样,教师应该从教材中挖掘出更多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素材,让学生更好、更快乐地学习。如在讲解关于代数的知识点时,教师应当加强锻炼学生的简单心算能力和快速运算能力,养成认真做题,勤于检查的习惯;如在讲解关于图形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图形进行比较,提高自己对图形的认识;又如在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中,就要让学生走出书本,大胆动手实践,体会劳动的光荣,以及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知识的喜悦。例如:在教学“使两组数相同”这个案例时,学生可以从中理解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学会考虑他人。再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教师可以从祖冲之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首先,教师让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然后教师再讲解圆周率的知识和圆的周长计算,让学生加强知识记忆。同时,在课堂上展示关于祖冲之探究数学知识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原来只有付出艰辛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成为像祖冲之那样的成功人士。

二、优化教学心理氛围,激发学生愉快学习情绪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真切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整理好自己的情绪,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积极情感与热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直非常严肃,不苟言笑,也不和学生互动,这会让学生很难接近,从而导致整节课堂充满无趣和消极的气氛。尽管数学的知识相对枯燥无味,但并不是只有其他学科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数学的学习同样能塑造积极向上、活泼愉快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可以将真实的生活情景融入到课堂当中,从心底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启课堂教学,毕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也会因此乐于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和教师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将知识与同学们喜欢的各种水果联结在一起,将复杂的课题改为《水果里的数学知识》,并向同学们展示各种水果的图片,在视觉上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一来,学生就会集中精神,跟着老师的步伐,认认真真、开开心心的享受每一节课堂。

三、重视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 预习指导 教学实效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19-01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心理准备还不充分,往往带着成功者的喜悦与自豪,雄心勃勃地构建高中三年的“宏伟计划”,争取三年后的高考再创辉煌。但事实上,由于初中数学的求果不索因、由图得数不讲理等特点,许多初中时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渐渐地失去往日的辉煌,甚至成绩一落千丈,使家长困惑与难堪。更为担忧的是,部分学生也慢慢地丧失了斗志和信心。其实,进入高中以后,由于教学内容的加深,思维要求的提高,课堂容量的增加,教师讲解课时的减少,学生课后自主时间丰富,只有科学地进行知识的衔接、合理的心理过渡,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预习与预习计划

高中数学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应用非常广泛,它随着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不断更新。学好数学与学好其他基础课一样是我们这一代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必备素质,所以学会预习是取得成功的良好开端。那么高中数学从哪些方面预习呢?在学习新课之前,要先对教材进行预习。预习新课不是走马观花地泛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预习概念。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的作用,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地理解。

第二,预习定理。要找出定理的条件、结论,分析定理的使用环境及证题的类型,尤其注意条件的严密性,若有条件减弱会有什么结果。

第三,预习公式。要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使用条件,了解公式的求解对象,思考能否对公式进行变形,变形后的功能。

第四,预习例题。思考例题考查哪些知识点,例题使用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五,在预习之后,要列举出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你理解了多少,哪些知识点是难点,列举出本节课出现了几种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 预习的好处

第一,预习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预习可以改变听课的被动局面。有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进度。这样的学生往往课后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弥补,长期下来,学习就陷入困境。

第三,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率。预习有助于扫除有关知识方面的障碍,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所谓的温故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预习可以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

三 预习的步骤

高中数学的预习应根据预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预习划分为整体预习、阶段预习和及时预习三个层次。

第一,整体预习。就是对学习内容进行全局性的把握。一般在开学前或者开学初,如暑假或者寒假,集中一定的时间,通阅新教材,进行系统的自学,了解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个概括性的印象,达到心中有数,学习起来就居高临下,有条不紊,并且能够缓解对数学学习的精神压力。由于数学学科是大家普遍觉得难的学科,所以整体预习就显得更必要了。

第二,阶段预习。就是对有关知识块或者知识点的内容进行预习。一般以一个章节或者单元为整体,初步建立这部分的知识结构,明确知识的重点,了解学习的难点,发现一些重要的方法,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从系统的角度掌握这部分的知识和方法。这种预习方法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是常常是蜻蜓点水、得过且过,没有形成知识框架,应加以纠正。

第三,及时预习。就是在教师上课前,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再次明确重点和难点内容,把握重要的思想方法。这样的预习时间短,印象深,见效快,上课时就有的放矢,得心应手,高质高效。这种方法更为常用,但是由于每天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不一定都能如愿,所以要统筹安排,把三个预习的层次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全面兼顾。

四 坚持正确的预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高中数学的预习主要是为了了解新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关系,发现需要扫清的障碍;明确重点、难点、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所以预习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读。先粗读一遍,以领会教材的大意。根据学科特点,然后细读。数学课本可分为概念、规律(包括法则、定理、推论、性质、公式等)、图形、例题、习题等逐条阅读。

第二,画。预习时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应该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划出来。

第三,批。预习时常常会有自己的看法、想法与体会,应不失时机地在旁边写出来。

篇10

1.教师们教学方式的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们的关系就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学生们由于无法真正的理解学习内容和内在含义而不得不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教学方式,虽然改善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内容还有就是教学方法,教师们与学生的地位有所转换,更多的在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在快乐中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但是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们过于在意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却忽视了学生们应该理解的学科的意义还有就是学科体验,虽然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但是学生们对于学科本质上的理解减少了,只是因为能够理解学习而提高成绩,但是却没有因为喜欢这么学科而好好的钻研,这样的话也就缺少了实际的学习数学的意义还有就是学习结果应用性的培养。

2.对数学理论知识教学的忽视。还有一个方面是教师的问题,由于学生们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对于学习来说比较习惯贴近他们思想和生活的,教师一味的注重让学生们进行理解学习,通过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们性格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的话就会避开很多的数学内容的本身的理论知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这样的代价就是学生们只是学习到了数学的表面知识点,对于数学的理解也是带有奇幻色彩的,缺少了很多的理论知识的支持,导致的后果就是在以后的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理论性稍强的就会被抛弃学习。

3.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性格特点就约束了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就是在于兴趣爱好上,这样的话教师根据学生们的特点进行转化,把很多的知识内容都用生活化的知识表达出来,学生们进行直观的判断。虽然这样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并且给人们的观点就是能够得到很好的教学成绩,但是在实际上,学生们只是了解到了表面上的知识内容,却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教学,并且学生们都是通过直观的感受进行学习的,他们的思想和思维能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这样对于学生们以后的进步都没有什么意义。学生们的学习就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上,没有在实质的内容上下功夫,甚至到最后都没有办法提高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高度。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的措施

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想改变现阶段的教学状况,首先要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让教师们能够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能够增添数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教师有非常扎实的教学经验以及理论支持,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内容成功的转化,不仅要让学生们喜欢学习数学表面的内容,在进行学习内容的阐述过程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们既能学好也能学精。

2.根据教学实际,创设情境。教师们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时候,不能够一味的迁就学生们的喜好,让他们只是喜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果学习内容与自己想象中出现偏差就不愿意学习。教师应该在给学生们设定学习情境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喜好,还要重视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尊重,不能够一味的迁就学生。在情景设计的时候,应该多多关注生活,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将数学的理论知识穿插到情境环境中,让他们能够学习到更深层次的东西。还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发现学习数学的魅力,让他们能够进行数学知识问题的设立,让他们能够喜欢上本质上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