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培训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28 18:1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画培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自治区农机推广系统人员高级培训班为例,本次培训学员来自全疆各地州,共计38名。其中:汉族学员占到42.1%,其他少数民族学员占57.9%;工程师以上职称学员近9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4.2%。本次培训班是为自治区农机系统培养高级人才。培训中兼顾农机推广人员一线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内容设置上主要包括农机化政策法规、农机前沿科学、精准农业、农业组织化经营、农机标准化、农业信息化等农机新技术以及农机化基础理论、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培训以专家讲座和课堂授课为主,辅以考察、实践等多种形式,开阔视野,提高技能。其中,理论课程占整个培训体系的66.7%,专家讲座占29.3%,实践课程占4%。
通过对全体学员进行调查,学员对培训班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授课学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38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满意度达到91.58%,其中4门课程满意度为100%,仅有3门课程有个别学员认为开设必要性不大。同时,学员又对培训班讲座设置和内容进行综合评价,除了部分涉及企业产品介绍以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农机推广人员熟知的领域,讲座总体满意度超过98%。学员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习兴趣,提出了一些今后开办培训班需要增加的课程,主要包括汽车拖拉机构造、农机监理、企业管理、机电传动控制、现代测试技术、三维实体造型设计和液压与气动技术等课程。学员根据自身单位需求和工作经验,认为与新疆区域内相关的农业机械最新技术和发展仍然是学员们认为需要增加的部分,主要包括拖拉机新技术和使用维护调整、耕整地机械最新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和现状、大田移栽机的发展现状、番茄机械化生产技术、棉花机械化生产技术、播种机新技术和发展现状、养殖业装备发展现状和植保机械新技术等模块。
2体会与建议
为使自治区的农机化培训工作能持续有效发展,以本次农机培训班为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2.1农机培训应加大资金投入和培训的覆盖面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机化培训也属于弱势范畴,各级领导要支持和重视农机化培训工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已有农机化培训专项经费的要每年按一定的比例增长,刚列入专项,要尽快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真正把农机化培训作为政府的富民政策、全社会的公益。从2013~2020年,自治区农机局将通过《自治区现代农牧业人才支撑工程》依托区内外农业高等院校,以全日制脱产形式在全区范围内选拔培养优秀农机化推广人才至少355名,比例很小,很难有效地改变目前自治区农机化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以及知识更新慢的现状,多渠道筹集农机化培训经费要实现农业机械化,人才是核心,培训资金投入是关键。因此,需要政府层面加大资金投入和农机培训的覆盖面,以尽快实现新疆农机化的长远快速发展。
2.2农机培训应逐步完善课程及讲座思路要整合农机化教育培训的资源,完善农机化培训课程设置。要认真编制农机化培训的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要把农机推广人员、农业、企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作为编写的依据。根据培训高级人才的目的,统筹安排,制订符合自治区实际的培训计划,同时根据农机产业领域的不同,编制不同的农机化培训教学大纲。同时,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不断出现,现行教材与农机化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求农机化培训机构从培养高级农机推广人才的目标出发,组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相关农机实用教材,增强教材的应用性,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其更贴近农机一线推广工作的实际需求,提高实效。综合调查问卷的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增加关于农艺、畜牧业、林果业常规性知识、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计算机制图课程。(2)增加鲜食水果采收、分选、包装技术。(3)建议增加自治区农业院校教授专家的讲座。(4)多办短期的专题培训班,如林果机械化、畜牧机械化、精准农业机械装备等的培训班;(5)加强实践锻炼,如农机自动导航装备的安装、调试及驾驶等;(6)培训班加强与农机推广实际工作结合,安排农机推广方法、机制创新等内容。
篇2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成功与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想加强信息化领导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学校应当系统规划、有序行动,对以下方面要有所关注和思考:
第一,要关注课程
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的挑战。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力应当体现在全面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并进而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是密切相关、互为促进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实践创新的具体体现。
第二,要关注课堂
创新教学与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力体现在应当了解信息化教学在课堂实现的基本模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以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基础,认识到高价值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要确保体现技术的有效整合。
第三,要关注学生
信息化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创设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关注和思考的出发点——应该了解如何创造将学校、社区、家庭紧密联合的信息化教育体系;了解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评价与家庭学校互动:了解实现学生的电子成长记录与全面发展轨迹;了解如何将社会信息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转化为教师、学生的行为和基本素养。
第四,要关注教师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成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应该体现在——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机遇。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技术应用能力,需要掌握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的教育技术能力,需要掌握借助信息技术寻求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学校领导要认识到,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领域系统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相应计划,以内化为教师自觉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执行力。
第五,要关注环境
信息化教育环境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领导们该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体现之一,是教育文化的变革。如何在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与校园文化之间取得协调和共同促进发展,以取得信息化投入的最佳效益。
第六,要关注效益
区域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效益评估。教育信息化是一件经济、人力、物力投入都极大的工作。学校领导应当清醒并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需要对技术投入的效益进行关注,需要对教育信息化各系统要素效果和整体效益进行通盘考虑和认真评估。
只有对这些方面真正思考,从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应用队伍、课程改革、教学应用、规章制度等多维度进行系统设计,才能有效地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真正具备教育信息化的领导能力。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的职责就是要寻找能够使每个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学习水平并得以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条件。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是学校工作的掌舵者,学校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和使用水平,取决于校长及中层领导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学校的引领作用是关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领导的认识层次决定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学校的信息化的制度的制定符合教学规律,要贴近教学实际,符合教师的工作需求,才能够被教师认可,才能有效地得到执行,因此学校有关信息化方面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的的健全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保障。
学用结合是深入推进信息化的法宝。学校领导的身体力行是学校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校领导必须清楚各学科教师的学习情况,做好信息化推进中的对全体教师培训指导工作,能及时利用数据对课堂教学及质量进行分析,化解难点和教师的困惑,让教师切实体会信息技术的魅力。
信息化的管理服务是效率的保证。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要密切合作,协调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快速发展。
为信息化搭建、打造必要的环境。学校要从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方面为教师的使用提供便利,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校专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培训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确保优质资源能为教师正常教学所用,能为学生平等地共享。
利用信息化,推进校本教研。学校要着眼教师的专业发展,拓展学科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研究,促进教师开展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激发教师的成就感,为教师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篇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高考监考及考务人员培训会,目的是培训高考业务,提高监考和考务水平,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为圆满完成2010年高考各项工作创造条件。刚才的业务培训,讲的很具体、细致,对各项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在高考中抓实、做好。下面,我就监考及有关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事关广大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参加高考学生逐年增多,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都对我们的高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监考、考务人员,我们必须明确肩负的重大责任,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高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本着对事业负责、对考生及家长负责、对个人负责的态度做好各项工作。
二、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工作流程,必须做到应知必知、应做必做
刚才,大家在会上就监考和考务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明天还要与临江市监考人员再进行一次业务培训,会后更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要认真研究,反复推敲,虚心请教,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全面了解和熟练掌握有关业务知识和工作流程。一定要杜绝因不了解或不熟悉业务而使监考、考务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低级错误,如果出现影响较大的问题,要严格追究责任。
三、狠抓落实,全面做好监考和考务各项工作
关于监考和考务工作的具体责任分工,各个岗位、各个环节怎么办、如何做,在培训的时候都已经讲的很清楚了。我要强调的是,在具体工作上,大家一定要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特别是在监考环节,可能会出现有的家长托人说情要求网开一面的情况,这方面大家都必须要顶住压力,在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工作流程和考务手册上的各项规定认真落到实处,进一步严肃考风考纪,切实为考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环境。各位监考老师一定要对自身工作有清醒的认识,教育局将对监考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如果在考试过程中,有省、市巡考和县巡视人员、主考、副主考发现哪个考场有考生违纪或将禁止携带的物品(特别是通讯工具)带入考场的,将对该考场监考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立即撤换,撤换人员三年内不评优、不晋级。
四、根据今年的高考和考务工作的各项要求,要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篇4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高考监考及考务人员培训会,目的是培训高考业务,提高监考和考务水平,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为圆满完成2010年高考各项工作创造条件。刚才的业务培训,讲的很具体、细致,对各项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在高考中抓实、做好。下面,我就监考及有关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事关广大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参加高考学生逐年增多,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都对我们的高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监考、考务人员,我们必须明确肩负的重大责任,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高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本着对事业负责、对考生及家长负责、对个人负责的态度做好各项工作。
二、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工作流程,必须做到应知必知、应做必做
刚才,大家在会上就监考和考务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明天还要与xx市监考人员再进行一次业务培训,会后更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要认真研究,反复推敲,虚心请教,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全面了解和熟练掌握有关业务知识和工作流程。一定要杜绝因不了解或不熟悉业务而使监考、考务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低级错误,如果出现影响较大的问题,要严格追究责任。
三、狠抓落实,全面做好监考和考务各项工作
关于监考和考务工作的具体责任分工,各个岗位、各个环节怎么办、如何做,在培训的时候都已经讲的很清楚了。我要强调的是,在具体工作上,大家一定要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特别是在监考环节,可能会出现有的家长托人说情要求网开一面的情况,这方面大家都必须要顶住压力,在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工作流程和考务手册上的各项规定认真落到实处,进一步严肃考风考纪,切实为考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环境。各位监考老师一定要对自身工作有清醒的认识,教育局将对监考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如果在考试过程中,有省、市巡考xx县巡视人员、主考、副主考发现哪个考场有考生违纪或将禁止携带的物品(特别是通讯工具)带入考场的,将对该考场监考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立即撤换,撤换人员三年内不评优、不晋级。
四、根据今年的高考和考务工作的各项要求,要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篇5
论文关键词:再社会化;进城农民工;教育与培训
一、进城农民工的发展诉求——再社会化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城市数量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就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作为全球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也随之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到2009年已经发展到的46.6%,年平均上升0.9个百分点,大量农村人口在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下转移进入了城市,他们不仅面临就业与生活的困境,同时也面临完善与发展的难题。大量农民工已经进入城市。他们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他们向城市转移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个体的生存问题,而是更加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体在城市的发展,以及像现代市民一样生活。
进城农民工的发展诉求从表面上看是个体身份的转变与确立,从本质上看则是他们改变、学习、提升、再适应的过程,即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socialization)一词于1895年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在“社会学问题”中开始使用,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社会化的解释为:“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刚出生的婴儿是同其他动物无多大差别的生物人或自然人,社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社会化对于个体而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社会化可以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和再社会化三个时期。
对于我国广大进城农民工而言,他们除了要和社会其他成员一样完成自身的继续社会化,同时还要面临来自农村乡土社会和城市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差异,必须在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个体的再社会化,即当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发生巨变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而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进行新的学习的过程。城市与农村环境上的差异不仅使进城农民工因人力资本所造成的谋职和生活的不适性表现出来,而且使他们在城市生活与工作方式和观念上的不适性更加突出,这些不适性促使进城农民工群体在主观上要求逐步提升自我知识、能力和观念。产生强烈的再社会化的主观愿望。
二、教育与培训促进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
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实现,需要教育与培训增强其在城市发展多个层面的适应性,而该群体的城市适应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经济层面适应、社会层面适应、文化和心理层面适应。经济层面适应是个体城市适应的基础,对于进城农民工而言,其进入城市谋生首先是着手解决个体在经济层面的城市适应性问题,即必须通过个人努力获得一份能够满足个体生存需要的职业,以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但进城农民工的诉求并非仅局限于此,他们希望实现个体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统一。实现个体在社会层面、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全面适应,从而满足他们从农村人向城市人、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发展诉求。
(一)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实现经济层面的城市适应
进城农民工为了在城市谋得一份满足生存与发展的职业,实现个体的再社会化,需要教育与培训更新和丰富他们在就业、创业和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其适应全新且快速发展的城市环境。对于大量进城农民工而言,他们不但在文化程度上普遍低于城市市民,而且在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上也有所欠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城乡具有大专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是20:1,受高中教育人口比为4: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1。进城农民工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缺乏导致我国进城农民工在进入城市这一新的生存空间,面临全新的工业化、现代化生产方式与机器设备时通常底气不足,他们大多要从简单的、职业地位偏低的工作做起,面临艰难、繁重的工作环境。再加上进城农民工对法律、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知之甚少,缺乏自我维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他们通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处于弱势,难以满足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只有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他们在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基础上的再社会化,才能快速缩小进城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距,使进城农民工能够尽快适应城市这一新环境。
(二)通过教育与培训增强观念意识和行为能力,实现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城市适应
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实现,还需要教育与培训增强其在社会层面、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城市适应性,使他们具备适应城市这一新环境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能力。进城农民工在经济层面的适应是个体城市适应的基础,是其进入城市谋生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但进城农民工的诉求并非仅局限于此,他们希望实现个体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统一,实现个体在社会层面、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全面适应,从而满足他们从农村人向城市人、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发展诉求。进城农民工社会层面的城市适应,主要是指转移人口实现生活方式上的城市性。城市化发展对于每一个转移劳动者而言,不仅是生存空间和发展地域的变化,更是一种生存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念所引导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早在1938年。学者路易斯,沃尔斯(louis wirth)就曾在其文章《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主义》中明确提出“城市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一观点。进城农民工除了要形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外,还需要在文化和心理层面形成其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即形成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和适应城市文化的价值观念。从进城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来看,他们更加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城市的一员,应该得到城市市民的同等的社会地位。据调查显示:新生代进城农民工认为“农民工还是农民”的仅为18.94%,认为“农民工不以务农为主,应该得到市民同等社会待遇”的占56.82%。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发展诉求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与培训树立其与城市文明和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公民意识、主体意识、法制意识,能够形成与市民沟通与合作共事的能力,能够在与市民交流与共同工作的过程中,融入市民群体中,形成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从而全面适应城市社会。
三、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教育与培训的实施
(一)拓宽教育培训内容
教育与培训是实现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只关注该群体生存而忽视其再社会化发展的教育与培训内容仅仅局限于工作知识和技能这一维度。对于他们的再社会化发展而最终成为未来城市新市民所应该具备的观念意识和综合知识素养并未提及或者尚不全面,而这些内容恰好是转移劳动力从“农民工”向“现代市民”转化时所面临的素质瓶颈。因此,必须拓宽进城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多方面提升进城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以使他们能够实现对城市这一新环境的全面适应。
拓宽进城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必须将过去单一化城市生存、就业知识和技能拓宽为集知识、能力、观念意识三个维度为一体的现代市民综合素质。其一,观念意识维度。教育与培训要着重转变进城农民工对于事物的认识态度和情感,将主体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塑造纳入到教育与培训的内容之中,使转移人口消除对城市的隔离感,形成城市主人的自觉意识,将自身发展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个体主动性,承担公民义务,增强城市归属感,实现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而持久的发展。其二,知识素养维度。教育与培训要帮助进城农民工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掌握工作岗位变化和社会快速发展对劳动者所需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安全知识、维权知识、求职知识。具备与现代城市生活相适应的城市生活知识,成为能够适应城市第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和社会知识化、信息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型劳动者及学习型公民。其三。行为能力培养。进城农民工教育与培训不仅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在城市工作必需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使他们具备学习的能力,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将学习成为其内在需求和发展的支撑手段;使他们掌握业缘式人际交往的能力,转变其原有的同质性与血缘、地缘本位的交往方式,促进他们形成市民社会的复杂而间接、交往面广的异质性与业缘本位人际交往:使他们形成应变能力,应对和实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被动变化和主观改变,适应实践活动中人员、岗位、内容、方式的各种变化,不至于在多变的社会发展中陷入被动局面,实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多元主体职责
为了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再社会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成人教育与培训学校、企业和社区多元主体的有效功能,通过进一步强化多元主体的职责,增强他们的工作实效性,完善进城农民工的素质结构,从而促进他们在城市的后续发展。
其一,强化企业培训功能。企业作为进城农民工的重要聚集地和实现个体继续发展的重要媒介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对聘用的进城农民工进行岗前准备性培训和在岗提高性培训。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独立的专门培训机构或组织,也可以和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等部门合作,对进城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主体意识等综合素养。其二,强化成人教育与培训机构功能。作为在职人员进行继续学习的通道,成人教育具有与全日制学校学历相同的权威性,必须成为进城农民工继续提升自身学历水平、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人教育一方面要发挥其学历提升的重要作用。使进城农民工能够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获得系统性的专业教育,实现学历补偿和提高,使他们的文化程度能够达到高中及以上水平,另一方面,成人教育要增强其岗位培训的作用,充分利用其资源对进城农民工进行各类岗位培训,使已经具有一定职业工作能力的转移人口能够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个体实践能力与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使他们能够通过这种非学历教育的形式为个体的后续发展积聚实力。其三,发挥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功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初阶段,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其对即将进入城市和已经进入城市人群的准备型和补偿型的教育与培训功能,使大量拟转移劳动力能够在农村当地获得各类准备性培训,使那些缺乏培训但已进入城市的转移劳动力能够获得短期补偿性培训。完成上述工作后,职业学校还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发挥对在职人员进行岗位培训、转岗和素质晋升的功能,通过周期性的岗位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转移劳动力能够在“合格农民工素质”的基础上具备“现代市民素质”,使那些具有强烈发展诉求的进城农民工能够具备社会流动的技术资本和综合素养。其四,发挥社区的教育与培训功能。社区在教育与培训上具有对象大众化和内容多样性的天然优势,实现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发展目标,必须强化社区的教育与培训功能的发挥,在学习时间和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充分考虑灵活选择性和实效性,利用办新市民学校、农民工培训班等方式,在进城农民工的闲暇时间,对其开设文化知识、职业技术、公民素质、家庭教育等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提高进城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构建学习型和谐社区,促进进城农民工不断学习和提升,推进其再社会化进程。
(三)完善外部保障措施
篇6
保定市前进小学刘丽芹
在这寒意犹存,春天临近的日子里,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我有幸参加了互联网+基于实践情景下的“研训教”一体化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培活动。本次线下开班典礼教育专家学者和我区骨干教师,教研员和教学领导在复兴路小学报告厅齐聚一堂,聆听国培各位专家学者们为学员们带来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盛宴,他们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化时代最新教学技术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了各位国培学员。对一线教师和教学领导干部今后的课堂教育工作实践等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可谓一场春日里的及时雨。我们在忙碌中快乐着,在学习中收获着,在交流中感动着,培训不仅全面而且细致,形式多样,感谢专家的讲座使我的头脑增添了不少的教育理论,促进了我对教学的反思,回顾自己20年的教学生涯,感触颇多,现把我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思想灵魂、教育理念得到了洗礼。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热爱教育、懂得教育,还要善于实施教育,善于将崇高的教育信仰与教育理想满怀深情地落实到坚实平易的教育实践之中,善于将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遵循与把握体现在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教育生活之中。所谓“善教”,无疑应当追求上乘的教学境界。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是一个以人育人的过程,是一个引导个体生命觉醒并迈上自我成长之路的过程。在这让人“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一位善教的教师,无疑是一位富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是一位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教师,是一位向往和追寻教育终极价值的教师。
二、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地位。
经过专家精辟的讲解和同仁的讨论,我不仅从理论的高度了解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也得以从感性上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小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整体把握,又要分段了解、分析、探究。“国培”专家各从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谈起,理论结合实例,既注重“言传”,又注重“身教”;让我们很好地把握了不同学段、内容的特征;为我们在信息快迅速交替的今天,走在时代前沿,接受最新理论和技术手段,对深入文本探究,科学“备课”,有效施教指明了方向。同时,在有效教学方面,我也学习到了一些技巧和策略,比如教学目标的确立问题,课堂问题的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的评价等。当然,有效教学还必须懂得如何规范教学行为,比如懂得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如何进行课堂拓展、如何总结课堂所学等等。
三、目标与方向。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在2015年,教育局对美术、音乐及体育这三门课程颁发了新的政策,其艺术水平的考试会被纳入中小学升学考试成绩当中去。也就是说,美术课程的学习结果如何会被列入教育质量评估中,并将这项内容记录在案。这也可能成为学生未来被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如何教会少儿完成绘画并且能够掌握绘画的相关技巧和知识,从而促进少儿的全面发展,对其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让少儿掌握一门技能,同时也能够帮助少儿完成精神文明的构建。我国目前的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许多人把少儿美术教育当作一门技术课程,所以在教课中主要体现模仿和再现能力的培养,少儿的德育教育没有得到体现,这是在摆正问题上的失误。其次,教育过于模式化,因为对少儿美术教育的理解偏差,所以注重对物体、人物、自然的再现和模仿,在探索方面较差,有着较为严重的格式化倾向,同时,在对少儿的创造能力培养上,也十分忽略,它忽略了少儿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让少儿在从属地位,逐渐失去了思考、构图的能力,在下笔的时候缺乏主动性,画作被老师教导得有固定的模式,缺乏新意,体现不出当下儿童创作的朝气,儿童无法真正地在美术创作中去体会美、感受美。当今社会经济不断迅猛增长,家长素质与孩子的素质水平逐年提升,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注重。在少儿的兴趣培养上这类机构层出不穷,用火爆来形容也不为过。但是随着这些机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培训机构不规范的状况导致鱼龙混杂,并不是所有的美术培训机构都是正规的,能够真正促进少儿的发展,有些培训机构的教师甚至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社会上关于美术教育的考级也越来越多,但是能够激发学生灵性,促进学生发展的画展却很少。一些美术机构为了扩大自己的声誉,就费尽心机地让自己的学生得奖并打响自己培训机构的名声,甚至还会出现老师的恶劣现象。这对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带来了严重的打击。说到底还是盲目地追求利用。那么,如何去改变这种不良的情况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
二、少儿美术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一)少儿美术教师从业人员缺乏
随着国家的不断改革,教师的地位普遍得到了上升,但是少儿美术教师却没有被重视,其作用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尤其是我国处于应试教育,大部分的学校和家长都更注重少儿的学习成绩,对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问题并不关心,这就导致少儿美术教师一方面是人员缺乏,另一方面则是质量良莠不齐。
(二)缺乏国家专业认可的培训学校
国家认可的专业少儿美术培训学校少之又少,所以从业者在就业时无法得到国家系统、完整的保障,这些都导致教育人员在技能技巧和知识掌握上的懈怠。
(三)美术教育不受重视
在我国美术教育普遍只是作为兴趣来参与,并不是能够提上教育日程的一门课,通常教育上都是灌输式,走马观花地引导一遍,少儿并不能够在学校得到完整系统的美术教育。
(四)缺乏美术体验
少儿的成长环境对其兴趣爱好的培养有着直接关系,少儿在学校所面临的环境大多都是枯燥的课本,对画画和审美体验都知道得很少,美术教师的队伍中也没有多少专业的认识,少儿对更加专业的美术体验基本上无从获得。家庭教育缺乏对美术教育的认知美术教育在许多家长看来不是能够让孩子成人成才的一门学问,只是生活的辅助品,少儿成长的正途是学习,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审美体验都不够重视,这也是少儿缺乏审美体验的关键问题。
三、少儿美术教育改革建议
社会的不断进步导致人们对教育也越来越关注,除了对应试教育的注重,素质教育也被深入到教育当中。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开始注重少儿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领域,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少儿美术教育对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从学校进行的改革
首先要培养和招聘更多更为专业的美术教师,让少儿能够拥有一个专业学习美术的环境。除此之外,要经常派遣教师去参加美术方面的学习活动,不断增强教师的审美感受和经验,要在日常活动给予少儿一定的美学观念的渗透。最后要多注意带领少儿去参加一些美术类型的亲子活动,让关心孩子的家长感受到自己孩子对美术的见解和学习情况。
(二)教师整顿自己
教师学习美术的相关知识,是少儿教师从事美术教育的必要条件。在少儿的日常教育中,教师要多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甚至可以鼓励少儿去创造美,为孩子的美术学习提供相关的经验,做到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能够最直接地去体会孩子学习美术的一点一滴。在少儿美术教育中,教师们需要保持自己的原则,这个原则必须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想法上,不能刻板地去教授少儿绘画技巧。少儿美术教育重要的不是在于让孩子画什么,而是让孩子去认识到画画过程能够带给他们什么。所以过分地追求绘画效果,是对少儿绘画审美意识的错误引导。少儿的绘画追求的是独创性和不合理性,不要轻易地说画错了,什么也不像这样的话,要尊重每一个少儿的天性。少儿间的绘画不是技巧的比拼,教师要充分地整顿自己的思想,在教育中不断发现每一位少儿的潜能。身为少儿美术教师工作者,需要不断优化自己的讲课过程。首先,要让自己的授课内容更加简单化与生活化,画画的内容可以从我们日常的生活入手,寻找孩子较为熟悉的作品,让孩子感悟画画的快乐。如果是孩子没有见过较为生僻的东西,孩子通常会带有一定的陌生感和排斥感。其次,要尽可能地拟人化,尽量地让这些东西都充满生机,无论是画人物、景物还是动物,都可以充分地激发少儿的绘画潜能,让他们对此作出拟人化的想象。最后,要让教育过程充满趣味性,这个趣味性不要饱含现实意味。整个内容讲究的是想象和假设。针对孩子所构思的作品,教师可以为其编著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让每一位孩子都融入在自己的画中,带着更多的奇思妙想,绘画也会更加有趣。
(三)鼓励家长思维的转变
孩子的绘画和创作需要得到家长的鼓励,不能仅仅是批评,只要在画画中有进步,家长就应该及时鼓励,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勇于执笔。在孩子的心里为他们树立起对画画的信心,这是保证他们创作的前提,家长们也要尽可能地陪着孩子一起进行创作,在画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做适当的提点,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为他们做出正确的指引。
四、结语
篇8
1.绘画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具有很多的未知性,他们思维敏捷,正是接受系统绘画美术教育的关键期。绘画能够让儿童进入到想象的天堂,能够促进他们感情领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儿童绘画,让他们一点一滴成长,由开始的胡乱涂鸦,到后面的应付自如的绘画,进而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绘画陶冶儿童的高尚情操。
儿童绘画对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德会有较佳的促进作用。孩子们充满求知欲、好奇和生机,他们愿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为有限,而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儿童绘画,能够让他们在绘画中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全他们完整的人格,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绘画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
儿童要学好绘画,那么就需要始终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美术有别于语言艺术的文学、听觉艺术的音乐,它是一门具有物质性、静态性、可视性、造型性的艺术,它需要儿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体验其中的奥妙,去感受过程。儿童在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会有叛逆、好动、注意力分散的天性,而通过绘画活动能够让他们去收获喜悦、感受快乐,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心去迎接挑战,这无疑能够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
4.绘画促进儿童智力的健康发展
儿童期是智力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他们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智力主要包括了创造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感受力等,其中核心部分是创造力和思维力。创造力,既能够培养儿童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绘画、表现美、理解美的能力,还能够开启儿童智力、陶冶儿童情操,使得儿童对于美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促进儿童智力的健康发展,这也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群众文化活动中如何开展儿童绘画工作
1.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少儿美术大赛
群众文化组织应该多鼓励少年儿童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感受群众文化氛围,展示儿童自信、快乐和健康的一面。应该定期组织举办少儿美术大赛,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情感、成就自己的作品。透过孩子们的画笔,能够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用充满童趣的目光发现和观察美丽事物,在画纸上尽情描绘他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和精彩、美丽的世界。
2.用心血去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对孩子们的努力大加赞赏,那么他们往往就会带着满足感和喜悦感去学习绘画;如果我们能够将绘画课程上的活泼、轻松,用心血去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那么儿童就会有更多的兴趣来投入到儿童绘画中,实现良性循环。
3.定期举办儿童绘画培训班
篇9
关键词:数字绘画;特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97-02
伴随动画产业市场的旺盛需求,各工科院校纷纷开设动画艺术专业,数字动画课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工科院校数字绘画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仍然处于探索之中。笔者认为,工科院校数字绘画专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数字绘画课程设置
1. 课程定位要明晰准确
数码绘画属于二维电脑绘画,可分为在纸上画草稿扫描输入法和用数位板直接通过绘图软件绘画法两种方式。后者已成为目前的主流教学模式。工科院校院校在开设此专业之前,一定要做好前期调研,本着实事求是和对学生与自身教育品牌负责的态度设置该专业教学计划。
数字动画方向需要制作精良的角色造型和贴图,追求逼真程度的高精度、大尺寸、能应用在电影大屏幕上的高端效果,需要配置较高压感级别的数位板和大屏幕显示器,甚至需要引进价值不菲的wacom触屏电脑和苹果机。一般院校在设置此专业前,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客观条件。相对于动画方向,平面装潢和环境艺术方向对教学软硬件要求相对低一点,大多数学生的笔记本就可以应对课程的教学了。动画方向与平面方向在教学内容上又有很大区别,动画方向要培养学生的设计团队合作能力,着重培养剧情创意能力、角色造型能力、动作卡通化艺术处理能力;而工科院校尤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技术能力。后者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有更多个性化的表现空间。
2. 课程设置要突出重点
数字绘画的专业性很强,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能照搬其它专业的课程,要在充分分析本专业的专业特性基础上设置课程。既要与基础色彩素描课程联系,要着重强调专业课。动画方向要重视角色造型课程、角色动作课程、剧本创意课程等。平面方向的专业课要做好相应的市场调研灵活设置。数字绘画课程的技术因素也很重要,软件课的开设宁早勿迟。工科院校艺术生专业基础相比专业院校相对薄弱,但对于软件的使用和学习入门的接受能力则相对较强,宜早不宜迟。
3. 搞好教材建设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数字绘画的教学系统尚未建设成熟,市面上还没有经典的、普遍公认的流通教材。教材作为教学进行的重要依据,首先需要教师在科学研讨基础上选定,如无恰当合适的教材选购,应悉心组织好院校师资自行编写。由于数字绘画专业与社会时代关系紧密,往往使用的软件版本提升较快,新的版本,增加了许多重要笔刷和特效功能,这就需要教研组密切注意更新动向,对软件版本的选择和重大提升进行评价。既不要对一些不需要的功能盲目跟风,浪费资金,也不要忽视此项工作,几年不提升教学软件档次,会导致教学内容跟社会脱节,严重滞后于社会应用。
二、数字绘画专业的课堂教学
1. 强调因课施教
数字绘画专业的课程综合性很强,关系到艺术文学、技术创意等多方面修养和能力训练,任课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本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特性,研究课程特色,采用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求最好的教学效果。动画项目专题课程提倡实施分组完成练习,可以促进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分工协作。而文学插图类等则强调个人创造性、独特性的课程,需要尽可能地减少定向思维的环境,鼓励单独思考,做出独具一格的创意。
2. 耐心做好细节性课堂教育
数字绘画专业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反复修改。达到满意的效果,需要个人修养、素描基础、良好的创作心态等综合能力的整合。学生是性格相异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专业基础和抗挫折能力大不相同,有的学生情绪波动很大,急躁、自卑、思维僵滞,此时特别需要任课教师注意观察此种异动现象,采取心理疏导与教学手段上的艺术手法,去鼓励与帮助,让学生遇到困难时,感到教师确能及时跟他在一起,以增加感情和信任。
三、数字绘画专业师资力量要强化
由于数字绘画是综合性的专业,当前工科院校数字绘画专业教师多数是由平面设计或者传统美术专业的教师转入担任,因此整个行业存在师资先天不足与来源分散的问题,教师专业性和社会实践经历不够丰富。院校应重视并狠抓师资力量的建设。一方面,对现有师资队伍大力进行再教育,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际项目实践,亲身参与数字绘画创作,有条件的请业内专家进行高频率的强化教学;另一方面,要敢于不拘一格引进确有特长的人才,引进适合教学的社会相应专业人士,补充和强化教学实力;还可聘请其它院校或行内专家级别的教师兼任客座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为教学输入新鲜血液。
四、数字绘画专业教育的拓展
1. 与企业结合
单纯校内教育是不足的。特别是数字绘画实战能力更多地体现在应用上,课堂内简单的练习与创作小品,对学生的教育与渗透性力度不够,学院与教师要主动设计实践项目,或者到动画传媒公司和出版社联系合作项目。在做过完整的设计制作流程后,学生学的知识在实战演练中得到验证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很大提升。
2. 与考证培训相结合
当前,为填补就业缺口,会上开办了很多针对数字绘画课程的手绘培训班和Adobe软件证书班,其教学设置往往是紧跟社会需求的,其教学目的就是快速输送企业紧缺的某一单一性专业人才,内容上有新颖与实用的特性。相比之下,专业学院教学的欠缺就很明显了。因此,工科院校数字绘画课程的教学可以借鉴培训班的教学内容,进一步调整与更新课堂教学,以求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育信仰;幼儿美术
作者:谌利(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一、培训机构幼儿美术教师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育人过程中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教育信仰以理性、知识为前提。且教育信仰意味着思想要有一定高度,不仅只看眼前,所做的事情所得的成效高于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去实现自己所认同的价值,将自己的情感交付于教育信仰中。教育中如果没有教育信仰,教育活动就只是盲目的教学技术的运用而已;教师如果没有教育信仰,在教学过程中便会失去方向,缺乏精神动力,难以发挥教育的价值作用,因此具有正确的教育信仰非常重要。
在美术教学工作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对美术这门学科的兴趣,这取决于美术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能力及教师的人格魅力。不具备美术知识、技能的美术教师,那就只是一个教书匠;没有教育情感的美术教师,那只是教画画的APP;不将教育信仰融入教育实践的美术教师,那只是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者。能将教育信仰融入教学实践中的教师,才是具有教育智慧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培训机构的幼儿美术教师,既要教育学生也要服务好学生和学生家长,因此教师应该清楚认识自己在工作中的定位。美术教师首先要掌握美术技法以及美术相关理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美术,在提高美术技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切忌强行对学生灌输教师自己的思想。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培训机构幼儿美术教师通过具体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去体现教育信仰,让教育信仰成为培训机构幼儿美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信仰对于培训机构幼儿美术教师的个体成长以及培训机构教育本身来说具有关键作用。
二、培训机构幼儿美术教师教育信仰缺失的原因
(一)传统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美术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堂上绘画内容一定要和教师讲述相一致,“画得像”是每个学生的任务。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很难将自己的教育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去,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只需将接收到的任务原封不动的传递给学生,让孩子感觉绘画轻松,家长对上课的绘画作品满意,不会过多去在意孩子思维的发展,这样容易导致家长、孩子与教师之间无法建立起信任关系,容易固化孩子的思维。
(二)教育功利化的冲击。快餐式的文化大背景,讲究一个“快”字,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要名利,不要事业。教书为赚钱,读书为考试等功利思想和行为都在危害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完全不顾及孩子本身的发展。看重结果淡化过程;看重知识的吸纳忽视能力的形成;看重学业发展忽视健全人格的塑造。学校和家长急功近利更助长了教育的功利性。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也一样,希望快速招生,快速见到成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作品达到预期,让家长看到作品效果,不顾及孩子的学习情况,用死记硬背和手把手教授的方法让孩子快速背下教师教授的理念和技法,大大的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三)幼儿美术教师群体的特殊工作性质。美术培训机构很多幼儿美术教师在教育者与服务者的双重身份下,迫于业绩压力而选择了后者,忽略了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本应具有的教育信仰。作为一名教育者,美术教师应当把孩子的发展放在首位,以培养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为主要任务;而作为一名服务者,时刻关注孩子的心情是否愉悦,家长对孩子的作品是否满意,把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商品来进行推销,这样的教师没有一个正确的教育信仰去支撑他的教育工作,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再则培训机构门槛低,部分培训机构教师没有教育教学经历和教师资格证书,大多是进入培训机构之后才开始接触课堂、接触学生,教师不像教师,更像销售人员,更谈不上什么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