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要素范文

时间:2024-04-28 18:1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竞争力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竞争力要素

篇1

    随着我国物流业不断加快对外开放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我国物流企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少物流企业如顺丰快递、远成物流等还加快实施海外发展战略,本土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明显地提升。在此背景下,从企业实证角度,系统地研究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形成路径、提升方法和典型发展模式,将有助于加快我国本土物流企业提升服务能力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由于我国物流企业涉及范围广,细分行业多,服务对象复杂,因此,根据不同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和物流服务集成度的差异,我国物流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平台型物流企业、通用型物流企业、专业型物流企业和供应链型企业这四种。从发展趋势来看,许多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正发展成为供应链服务型企业,因此,供应链型物流企业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较为适合开展实证研究。本文拟选取供应链型物流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问卷和数据分析,研究这类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演化过程,并选取相应的企业开展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

    2 文献综述

    企业竞争力是在一定竞争环境里,企业通过制定目标、做出战略选择和发展其能力,在获取、整合和利用内外资源的基础上,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满足顾客需求,进而为企业带来收益,最终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综合力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物流企业竞争力开展了许多研究。总的来看,目前的研究包括物流企业竞争力内涵、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和物流企业竞争力发展等三个方面。

    在物流企业竞争力内涵方面,Mo(2008)等从企业服务能力和财务运作能力角度对物流企业竞争力内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74家物流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企业服务能力、财务能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而表明企业服务能力、财务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Lu(2010)等从创新能力、客户反应能力和柔性化运作能力这三个角度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运用聚类分析方式对受访企业进行分组,结果表明同时具备客户服务快速反应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企业业绩最好。在评价指标方法方面,Ding(2009)等将界限值分析(TIA)、矩阵分析法(MA)和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进行了融合,得到了一个新式综合性评价模型,并依据问卷结果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最终得出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安全性及服务附加值水平这三种能力对企业竞争力排名影响较大。在物流企业竞争力发展方面,刘伟华(2003)根据物流企业发展情况,认为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手段是进行资源整合,包括客户资源整合、运作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三个方面。

    从以往的文献研究来看,关于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评价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缺乏系统地集成,尚未从全面角度系统地阐述物流企业竞争力;二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未能从动态角度进行分析;三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大多数是物流企业绩效评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评价。

    3 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及发展阶段分析

    根据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竞争力存在于组织机制中,它不断推进企业改革、变化和发展,并与外部环境适应匹配,因此,企业竞争力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能力、资源和动态机制。企业竞争力以企业资源为基础,以能力为主体,以动态机制促进和保障其演化与外部环境相匹配,使资源和能力得到积累,最终促进企业成长。

    借鉴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构成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包括能力、资源和动态机制三个大要素,每个大要素又细分为几个小要素,具体见表1。

    

    Haire(1959)认为组织的成长就像有机体一样,符合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从诞生、成长、成熟、衰退至死亡,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周期现象,并指出企业管理的水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学者Leontiades(1980)、Cameron & Whetten(1981)根据过去的研究发现,企业成长阶段划分以四阶段最为常见且最合适。因此,物流企业的演变历程,其大致可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再生期这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物流企业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内外部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阶段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构成要素也有所差异。本文对竞争力发展路径的研究也将从这四个阶段出发,探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的竞争力演化过程。

    4 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问卷调查

    4.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本次调研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问卷内容的设计参考了王核成(2010)、Shmuel(2003)、Frenandez(2000)、Zahra(2003)、Thomas(2003)、Calantone(2003)等学者的研究材料。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调查、能力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贡献程度调查、资源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贡献程度调查、动态机制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贡献程度调查以及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用Likert量表打分的办法(Lai K, 2004),对每个问题进行打分,分值从1分至7分。问卷填写时,由被访者直接选择相应的答案。根据所收集的全部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4.2 数据采样

    4.2.1 调查区域的确定。为了全面了解中国物流企业竞争力发展现状情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我们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采取三种模式进行问卷发放:

    (1)根据中国地理区域的分布,将调查区域分成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等7大区域,通过邮局和E-mail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共计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58份。

    (2)参加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2011年中国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座谈会、2011年全球采购与供应链北京论坛等会议,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52份。

    (3)在天津大学物流工程硕士在职研究生班、南开大学国际航运与物流在职研究生班等班级,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06份。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问卷216份,回收率为18.00%,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回收问卷的97.22%。从回收问卷的效果来看,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反应比较积极,回收率比较高,而其他地区的回收率偏低。这一点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系,中国的华东、华南和华北区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物流企业发展也相对较为成熟,因此,企业返回问卷 的积极性较高。

    4.2.2 问卷结果的基本数据特征。见表2。

    

    4.3 样本无偏性检验和信度检验

    为了检验调查的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需要进行抽样无偏性检验,无偏性检验即检验调查对象的反应者与非反应者是否存在统计性偏差。

    样本的无偏性检验的一种做法是采用两次抽样,这种做法先进行第一次抽样,然后再对没有反应(不参加调查)的样本群体进行第二次抽样,用t检验法检验两次抽样(参加调查和不参加调查)的样本对调查问卷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另一种做法是按照样本回收时间的自然波分界,把样本分为两个样本群(two waves)进行对比检验(t检验),判断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采用第二种做法。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测量指标的t值均大于0.5,Sig.(2-tailed),值均大于0.45,因此,样本上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即符合无偏性。

    问卷回收后对问卷有效性进行分析。即对问卷做信度检验。本文采用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 α”系数法。用SPSS软件对表1的假设变量进行信度检验,各个变量的信度均在0.8以上,总的信度为0.854,大于0.7,信度可以接受,说明问卷中对假设变量的设计和结果具有一致性与可信度。

    5 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的实证分析

    本文对回收的21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专业型物流企业和供应链型企业在资源、能力、匹配性这三个维度下,竞争力各要素的得分。随后对供应链型企业的竞争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能力、资源和匹配机制的重要性排序。

    5.1 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的研究

    5.1.1 能力要素排名及其得分情况。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得到了供应链型物流企业能力类型排序,表3给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情况下14种能力类型中,排名前7名的能力类型及平均得分。

    

    从表3来看,在起步期,企业服务成本控制能力和企业各部门协调能力排名较为靠前,说明在起步期的内部管理对于突出供应链服务优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长阶段,质量控制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战略能力处在前三位,说明成长期重视供应链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并且兼顾企业战略定位的重要性。成熟期发展的关键在于服务质量和企业家能力。再生期为了企业在将来的发展,提升竞争力的重点主要放在了企业学习能力和战略能力上。

    5.1.2 资源要素排名及其得分情况。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得到了供应链型物流企业资源类型排序,表4给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情况下8种资源类型中,排名前4名的资源类型及平均得分。

    

    从总体来看,物流服务客户资源和企业人力资源在四个阶段都非常重视,均列入前4名,这表明供应链企业更强调这两种资源类型。从阶段排序来看,起步期重视企业财力资源,说明供应链服务是一种需要高财力投入的业务。成长期中,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扩展客户群体与服务区域,所以服务网络资源与客户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成熟期中,客户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排名前2名,这表明,在成熟期中,企业的信息技术资源对于促进企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再生期阶段,则强调客户资源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1.3 动态机制排名及其得分情况。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得到了供应链型物流企业动态机制排序,表5给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情况下3种动态机制得分及排序。

    

    从动态机制排序来看,四个生命周期阶段都非常重视反应机制,均排在第一位。但是,在其他匹配机制的重要性上,侧重点则有所不同:在起步阶段和再生阶段重视学习机制,成长期和成熟期重视动力机制。

    5.1.4 竞争力三大要素排名及其得分情况。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得到了供应链型物流企业三大竞争力要素(能力、资源和动态机制)的排序,表6给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情况下3大竞争力要素得分及排序。

    

    对于供应链型的物流企业,从数据上来看,各个阶段中物流企业能力都排名第一,说明提升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对其自身物流能力的培养。供应链型的物流企业应将物流能力的提升贯穿于整个企业周期。但是,在其他阶段,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的次要关注点则有所不同,成长期和再生期更重视适应环境的动态匹配机制,而起步期和成熟期则更重视企业的资源。

    5.2 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构成及其演化的案例分析

    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率先与国际接轨的供应链服务商之一,并致力于成为“全球最优秀的专业供应链服务商”。怡亚通总部设在深圳,员工1000余人,现在全球共拥有9家分公司、18家子公司,已基本建成服务全球整合企业的两大业务平台——全球采购执行平台和全球分销执行平台。

    从企业成立进入起步期过渡到企业进入成长期的阶段(1997~2003),怡亚通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1)提升核心业务能力战略。2001年,怡亚通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资源、高效的通关服务和物流资源整合能力,创造性地建立了以通关、配送为核心的“IT物流”运作模式,为客户“一体化”的全程物流运作服务。(2)新的供应链策略。怡亚通“一站式供应链服务”是企业供应链环节服务外包由外部“横向一体化”转向内部“纵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即由供应链环节上相邻的各企业间依次连接起来的合作转为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从企业进入成长期过渡到企业进入成熟期的阶段(2003~2005),该阶段怡亚通主要通过集团化战略和完善企业自身的营销网络促进自身竞争力。(1)推进企业集团化战略。2003年,怡亚通决策层做出了在怡亚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一打造怡亚通专业供应链服务,并针对这一战略定位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2)完善服务经营网络。怡亚通凭借在国际贸易、进出口、保税服务等各方面多年的经验,建立起遍布中国主要经济区域(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西部区域中心)的全方位的保税物流平台,成为中国目前唯一入驻全国保税物流园区的企业。

    从企业进入成熟期过渡到企业进入再生期的阶段(2005~ ),该阶段怡亚通关注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培养。(1)开展战略合作,促成企业联盟。怡亚通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作帮助企业从供应链管理优化中获得成本降低、核心竞争力提升、管理能力加强等一系列利好,快速发展。(2)优化物 流信息和管理系统。怡亚通投入数百万元研发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及服务平台,研发了具有业界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管理系统。(3)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怡亚通在管理文化上始终保持与世界同步,将矩阵管理、根据业务行业设立事业部等先进管理模式融入怡亚通。

    5.3 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构成与演变路径总结

    从上述数据结果及案例分析来看,供应链型物流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在围绕其为供应链提供物流服务这一核心来制定其竞争力的发展策略。起步期注重未来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的建设,扩大供应链的服务范围,制定新的供应链服务策略。成长期通过对企业自身资源的重新整合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扩展供应链服务覆盖的范围,注重提高企业服务质量,控制物流服务成本,稳定即有的客户群,完善服务策略,形成区域优势。成熟期加快供应链整个流程的资源整合,加强与供应链各个环节企业的联系,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与质量,形成资源的集聚优势,为向再生期过渡打下基础。

    6 结论

    开展物流企业竞争力发展路径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本土物流企业提升服务能力提供相应的借鉴。本文从能力、资源和动态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构成,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处于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物流企业竞争力影响的重点是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型物流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应以提升物流企业能力作为构筑自身竞争力的核心。同时起步期注重未来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建设,成长期通过对企业自身资源的重新整合,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成熟期则加快供应链整个流程的资源整合,形成资源的集聚优势,为向再生期过度打下基础。

篇2

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路径,首先应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企业作为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其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前提是首先要占有一定的资源。资源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命力如何,则取决于企业对所占有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能力;同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在一定制度下建立起来,并在一定制度下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决定了企业所具备的能力。因此,企业所占有的资源、配置资源的能力和保证企业运行的制度体系,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大要素。

1.资源。

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谓资源,就是可以被人们利用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企业资源的外延很广,按照物质属性来分,包括物质性资源、非物质性资源。物质性资源包括土地、厂房等不动产,生产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原材料产品、流动资金等流动资产。非物质性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商誉、品牌、专利、技术秘密、商标、积累的学识和经验等,也包括良好的上下游关系、分销渠道等。

2.能力。

能力是某个社会主体(组织或个人)对客观世界可发挥的作用力。能力划分为个人能力和组织(企业)能力。个人能力依附在各个生命有机体上,企业内部各类人员都相应地拥有与其岗位相对应的能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的整体能力。作为企业整体的能力,虽然要依附在个体之上,但与个体能力是有区别的。一方面,企业能力的基础是企业所控制的资源,这些资源不是单一个体所能支配的;另一方面,企业能力是分工协作的产物,个人能力通过分工协作才成为企业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个人的能力离开了分工协作关系,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个企业中,个人能力是企业能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但企业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企业整体能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生产制造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等。

3.制度。

制度的本质是指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定历史阶段,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婚姻关系等等,与此相应地就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宗教制度、国家制度、宗法制度、家庭婚姻制度等。“制度”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内涵:①习俗是制度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表现为没有约束力的惯例,也可以表现为有约束力的道德准则,它是在特定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过程逐步形成的,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②规则是制度的另一核心内容,具有强制性或约束性,并主要由法律法规、组织安排和政策来表现;③制度是和集体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使集体行为有效率,其制度设计就必须达到最大程度的共识,即它被社会中众多人所接受或遵守;④制度的竞争力,即约束与激励相配比,学习和创新相兼容,这是一种自生的制度优势,具有不可模仿的特征,有的制度可以以条文明确化,容易辨识,而有的制度,特别是习俗、文化等制度性的东西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难于辨识。

二、如何提高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变革。

企业技术创新和变革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在同质化现象大肆蔓延的时代,创新是品牌竞争制胜的关键,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因此,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创新理念,强化企业个性,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中的创新性。

(1)创新企业核心技术。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加强产品的调查,了解用户的结构分布和辐射面积,以及各类用户对产品的要求,研究不同用户的需求差异,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方法。同时,加强对用户进行跟踪,分析其潜在需求和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来激发创新构思,培养企业创造力。

(2)创新企业服务体系。

企业要在企业形象、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展览展销、品牌打造和售后服务等经营运作中,结合企业的特点及企业所处的环境,深入企业文化的内涵,发掘创新支撑点,找到最具影响力的竞争优势,从而倡导创新意识.运用创新思维,精通创新之道,敢于创新竞争,建设和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的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的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战略和外部交易战略的结果。符合时代特色的创新管理模式才能让企业的每个业务环节、每个有自己价值追求的员工都成为一个发动机而不是齿轮。因此,企业必须创新管理模式,运用各种组织管理能力使自己所领导的组织同外部环境,以及组织中的各个部分的人员协同一致,相互配合,高效率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2.建立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员工的源动力。

企业文化的内涵带有很强的精神性和理想性的激励作用,在其作用力下,能促进企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面貌。企业文化的激励方式和内容众多,其中绩效考核制度是效果最为显著的一种。它能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进取心,拓展其工作思维,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中拓展性的关键。

(1)细化部门各项配套制度。

管理人员要量化每一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细化每一工作岗位的主要责任。并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将工作中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内涵详细规定。明确各岗位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工作权限,以确保环环相扣,使之形成一整套监督措施和管理办法,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

(2)建立高效的绩效考核系统。

绩效考核是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岗位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工作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建立高效的绩效考核系统,能够使部门每一位员工有明确的制度执行目标、流程和标准。通过公平、公开的考核机制能够使每一位员工的每一点成绩、每一分努力和付出得到承认和回报,使员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严格执行责任追究。

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对制度执行不力者要进行责任倒查,确保责任追究落实到每一层次,每一职级,每一岗位,调动全体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和自律自激机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增加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吸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是一个鲜活的有机体,既有各种硬件构成的躯体,又有一套精神理念软件组成的灵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是以人为载体的。企业要想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不能只是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停留在口号上,要从企业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人才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1)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

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完善用人标准和不断优化人才结构的基础上,关心关注员工的成长,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让员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这样就给予了员工做事的动力。人人都会有进取之心,而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给予员工这样的机会,也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2)注重培养团队意识和发挥企业带头人的作用。

团队协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企业要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让其以集体为荣,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共同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企业要带领团队和员工共同成长,企业领导者须率先垂范,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员工成才起表率作用。

(3)加强培训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将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工作紧密结合,在不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各类人才专业能力与水平的同时,通过理想信念的熏陶和价值观引导,培养员工拼搏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员工道德规范意识,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另外还要创造“终生学习”的氛围。热爱学习、不断学习是一切事物进化发展的前提,只要是有利于个人提高和发展的,我们尽可能的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4)鼓励争先创优,激发员工潜能。

通过表彰先进,奖励贡献以及开展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大力营造人人能成长、人人想成长的浓厚氛围,努力开创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企业以人为本的宗旨是抓住人、用活人,培养人,开发人。因此,企业应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指导下,针对人的需求进行管理,在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的同时,塑造以人为本的健康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培育企业精神,鼓舞企业的进取心。

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的体现,决定着—个企业的品格和风貌,决定着企业员工对企业存在意义、社会使命、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认定。培育企业精神,鼓舞企业的进取心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中学习性的关键。

(1)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公司保持活力的外在动力,是公司广大员工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价值追求。新时期,企业应精心塑造“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形象,发挥其号召作用,形成具有鼓舞特色的价值追求和意志坚守,使广大员工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进取心理。

(2)培养员工的进取精神。

竞争的环境成就具有竞争意识的企业,造就具有进取精神的员工,企业的进取需要以员工的进取精神为基础。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员工素质的提升,激发员工的学习力,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论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竞争的国际化。国内外专家学者曾断言:“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顺利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是在国际竞争中克敌制胜、不断壮大的必然选择,是战略上的必然选择。国内的很多有识之士也强调:“新世纪新环境下中国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省优、部优、国优层面上的竞争,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就无法迎接经济全球化和WTO各项规则的挑战。因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新世纪企业竞争具有革命性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要内容”。

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它能给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使企业超越竞争对手而在竞争中胜出。资源、能力和制度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围绕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企业可以从内、外两条途径来构建核心竞争力。从内部培育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其主要切入点包括企业制度、发展战略、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组织和管理能力等;从外部获取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企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内、外部路径及各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

篇3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一种基于战略性资源的、由企业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知识和技能的动态组织管理体系,通过适应于环境变动的不断创新和有效整合活动,进而延伸至企业产品和服务领域,使企业不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这一能力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体。能力体系组成要素与关系的集合最终决定了这一能力的结构与功能。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与企业内部要素特征的特殊性决定核心能力体系结构差异性。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产品和市场特征上,有其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之处。从产品特征看,表现为位置的固定性、耐用性、异质性、高价值性、供给有限性、投资与消费的双重性、实体构成的二元性等;从市场特征看,房地产市场具有区域性、供给与调节的滞后性、垄断竞争性、投机性、交易形式多样性、交易复杂性、受金融市场的强烈影响性、政府干预性等特点。由此,就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除了具备其他行业企业所具有的共性之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殊性要求。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征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虚拟企业性质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价值链出发,我们习惯上将房地产开发活动细分为:设想的提出;可行性研究;细节设计;合同与建筑施工;市场营销;市场化管理六个环节。在整个业务流程之中,房地产企业几乎将“提出设想”之外的全部环节都外包给专业化的公司进行生产和经营,将可行性研究外包给专业的咨询公司完成,将细节设计外包给专业的设计公司完成,将建筑施工外包给专业建筑公司完成,将销售外包给专业销售公司,最后将物业交由专业物业管理公司,而开发企业自身只是在各个环节之中起到协调与资源整合运用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各专业资源“虚拟”进自身内部,共同完成开发任务。从这一意义上看,房地产企业具有较为典型的虚拟经营性。可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关键业务环节是项目产品策划、资本运作和不同专业知识的“对接”。在这一过程之中,资源整合能力尤为重要。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经济的特殊性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虚拟经营特性,使其成为一个资源整合者,其固定成本的投入相对很少,使得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成本分摊效应变得十分有限。就房地产开发企业本身来说,由于房地产产品的区域性所导致的市场容量有限,加之土地供给的有限性,房地产也一般不会有大规模连续性生产,这些因素导致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规模效应并不明显。然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并不表示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具有规模经济,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在管理上可能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能够有相对合理与完备的人才结构体系。另外,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开发实力,大规模开发会给企业带来生产成本、材料采购成本和广告成本的节约。由此可见,实现一定的规模化经营有助于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我国房地产业的垄断竞争与进入壁垒

房地产由于其位置的区域性和不可移动性,使房地产市场呈现显著的区域性特征,这使得房地产产品被打上了深深的区域文化烙印。除去区位差别之外,房地产产品同时也具有质量、品种、服务和品牌差异,这些均使得房地产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的特殊性,产品差异化特征非常显著。这一特征造成房地产市场竞争性有限,是事实上的区域性垄断竞争。

房地产业又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巨大的项目开发投入在理论上具有行业资本进入壁垒。然而,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竞争结构中相对于建筑商的强势地位,加之政府的扶持,使其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造成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资本规模壁垒并不显著,但是可以预见,伴随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完备和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天平正逐渐转向消费者一方,资本规模壁垒将逐渐得到加强。事实上,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体现为政府的土地出让制度和区域内开发商的阻止进入。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与金融业的互益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资金都很重要。但这一点对于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投资所需的巨额资金是带动、同时也是制约房地产企业业务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使得房地产的开发与经营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对于房地产的流通与消费,由于其支出数额大,同样也需要金融业的帮助。除融资之外,运用多种金融工具,通过信托、保险等业务,同样会对房地产商品的流通与消费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金融业的发展也需要房地产业开拓业务。金融政策与金融市场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深远。

(五)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密集性

通过价值链与供应链的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虚拟企业的特征,其核心业务是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及开发项目本身的特点,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其涉及知识范围广泛,从社会、经济、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到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市场调查分析、地质勘测、房屋建筑、资本运营、金融统计、信息处理、组织管理等。这与建筑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比较而言,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相当程度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特点。

(六)房地产产品的信息不对称与企业品牌

尼而森、达比和长尼把产品从质量的角度划分为三类:搜寻品(Searchgoods)、经验品(Experiencegoods)和信任品(Credencegoods)。搜寻品的质量情况可以在购买之前通过搜寻获得,经验品的质量情况只有在购买之后的消费中获得,而信任品的质量即使在之后的消费中也难以获得。由于房地产产品的质量构成因素较一般商品复杂,有些因素在消费一段时间之后才可以了解,而有的因素即使在消费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也难以把握(如建筑物的隐蔽工程),因此,房地产产品介于经验品与信任品之间。这种信息不对称对于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消费者来说均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消费者的逆向选择。而品牌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在此便显得尤为重要。品牌投入的沉没成本会使得具有高质量开发产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相对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对以信息不对称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开发商来说,最终结果将是在供求双方的重复博弈中失去市场。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最终表现为出色的资源整合能力、市场把握能力、客户价值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及其企业品牌价值。

(一)战略资源要素

作为三大资源的土地、资金、人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企业实力的体现。土地资产的稀缺性、增值性、可持续性使其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对象。资金规模的大小将决定开发商的开发规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获取高质量土地资源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而战略性人才要素则包括高素质的企业家人才要素和知识型员工要素。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而知识型人力资源要素则是企业财富之源。

(二)企业知识要素

米切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1966)首次将知识区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经抽象后储存于客观世界之中的知识,在无知识主体(携带者)的参与之下,也能被理解和共享。而隐性知识则无法被明确表达出来,体现为企业员工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和洞察能力、管理技巧、团队精神等等,在无知识主体参与之下难以被理解和共享,这种知识难以模仿,难以复制,甚至难以用语言来表述。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知识依存于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关系资本之中,具有路径依赖性、互补性和隐含性。由此,企业知识的累积是一个长期的集体性学习过程。同时,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这使得企业所积累的互补性知识不仅具有专用性,而且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难以被模仿,就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密集性而言,其技术知识能否被很好的得以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企业所具有的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与其特定的技术性知识的匹配程度。简而言之,即制度与技术的匹配程度。

(三)组织学习要素

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波特指出,“公司通过认知或发现行业中更好的竞争新方法,并将其付诸实践来形成竞争优势,从而最终演变为创新”。可见,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而实现组织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则是通过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通过不断创造、积累和利用知识资源,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从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陈国权,2002)。组织学习理论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如何分享、使用和储存现有知识;二是如何创造新知识,即广义的知识创新。在此基础之上,该组织提供了五种组织学习类型:边干边学、科学学习、搜索学习、边使用边学习和知识外溢学习。

(四)企业文化要素

部分专家将企业文化视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驾马车(战略,人才,文化)之一。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文化一方面减少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企业的专业化市场效率,又改善了组织成员的个体偏好函数,使员工倾向于企业的共同目标,在“共同愿景”之下,组织学习将从“适应型学习”向“创造型学习”转化,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仍然是推动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五)整合集成要素

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资源的整合能力可细分为组合、协调、判断与决策能力。而企业则应通过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方面的持续积累来获得能力的增强。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的创造性思维是形成整合集成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创造性融合,实现最适宜要素的配置组合,从而形成优势互补,达成一种更为合理的结构形式,实现能力的放大效应,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值得关注的一点,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企业越来越依靠与其内部资源相互补充的外部关系网络生存和成长,形成所谓的“网络经济”,企业需要通过合作来赢得竞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虚拟经营要求其在传统整合方式下,更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强其资源整合能力,快速融入网络经济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政.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篇4

Abstract: The phosphate fertilizer enterprises have faced the intensive competitions since China joined WTO. The quota system of competitiveness was established in response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phosphate fertilizer enterprises, and the mathematic model for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was put forward.

关键词:磷肥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Key words: phosphate fertilizer enterprises;competitiveness;quota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116-02

0引言

建立磷肥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竞争力进行有效评价,可有助于磷肥企业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为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提供依据。

1磷肥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

选取哪些评价指标对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保证磷肥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选择评价指标时遵循了以下原则,以保证所要选取的指标能代表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外延。

1.1 普遍评价指标体系与磷肥企业特点相结合目前一些学者已建立了一些相对普遍的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但针对磷肥企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主要着重于磷肥行业的特点,将普遍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进,以建立适合磷肥企业竞争力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

1.2 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目前对磷肥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一些指标体系内容不够全面,覆盖范围不广,另外对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即对竞争力的贡献程度)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力求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尽可能覆盖磷肥企业的各个方面,同时运用科学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值。

1.3 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指标的选取要具有合理性,可以科学反映竞争力主题,同时为保证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指标的选择应具备可操作性,即选择指标的数据应便于收集,与国际惯例相符合,且在统计口径和推算方法上保持一致。

1.4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在指标选择上应尽量以定量指标为主,但对于一些评价内容无法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可适当采取一些定性指标。

1.5 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选取的评价指标不仅能反映证券公司竞争力现状,而且还应反映证券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体现证券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性。

2磷肥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保证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可比性,根据目前国内外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并综合考虑我国磷肥企业特点,建立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设置原则,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即磷肥企业综合竞争力;第二层次为要素层,即磷肥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要素;第三层次为评价指标层,该层次的各类评价指标是对要素层的指标的分解;第四层次为子指标层,该层次的各类指标是第三层次评价指标的分解。具体的磷肥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磷肥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根据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磷肥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计算模型可由一个由四个层次形成的计算系统构成,见图1。C=W•F=[ W1,W2,…Wm] •[F1,F2,…Fm]T,F1=[W1-1,W1-2,…W2-n] •[F1-1,F1-2,…F1-n]T,F1-1=[W1-1-1,W1-1-2,…W1-1-t] •[F1-1-1,F1-1-2,…F1-1-t]T。式中C表示磷肥企业的竞争力值,W1,W2,…Wm表示各评价要素所占的权重(即对综合竞争力的贡献),F1,F2,…Fm表示各评价要素的评价值,W1-1,W1-2,…W2-n表示第一个评价要素下的各评价指标所占权重,F1-1,F1-2,…F1-n表示第一个评价要素下的各评价指标的评价值,W1-1-1,W1-1-2,…W1-1-t表示第一个评价要素下的第一个评价指标的各子指标所占权重,F1-1-1,F1-1-2,…F1-1-t表示第一个评价要素下的第一个评价指标的各子指标的评价值。根据该计算系统,为保证计算出的各证券公司综合竞争力值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应合理确定各层次的指标间的权重和最底层的子指标的评价值。

3.1 各子指标评价值的确定根据前文介绍,进行证券公司竞争力评价时,首先应确定最底层各子指标的评价值。但对于有些子指标只能得出它的代表值,而无法得出它的评价值,如表中的磷肥企业经济贡献中的企业年总产值指标,我们只能通过相关资料得出该企业年总产值所代表的数据,而无法得到它相对于其他磷肥企业的评价值,因此必须对该指标的代表值进行处理以得到它的评价值。其处理方法是:通过调查可获取各磷肥企业在某一具体指标上的代表值,从中找出代表值中的最大、最小值,将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的值即为该评价指标的评价值。根据该指标对企业竞争力的贡献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可将归一化后的评价值分为正影响评价值α和逆影响评价值β。

α=×100β=×100

3.2 各层次指标间权重的确定目前有些研究为分析方便,往往假设同一层次下各指标间的权重值是相等的,但这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从而导致综合竞争力计算结果不合理。为科学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应用AHP法计算指标权重,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递阶的指标系统的基础上,在每一层次,按照一定准则对该层指标进行逐对比较,对各指标予以优劣评判,并按标度进行量化,形成判断矩阵,并利用判断矩阵来综合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按照以上规则我们可构建表中磷肥企业竞争力的评价要素层的判断矩阵,根据该评价要素层的信息和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的一些专家基于各评价要素重要性的判断,运用模式识别技术处理后可得出一个5×5的判断矩阵A:

A=1 1/3 1/51/91/7311/2 1/51/352 11/31/295 3 1 273 21/21

再计算出该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A,

A=0.0360.1020.1080.4070.275

将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发现符合规定要求,我们即可得出评价要素层的各评价要素的权重值分别为0.036、0.102、0.108、0.407、0.275。依次类推我们可得出评价指标层、子指标层的各指标间的权重值。

参考文献:

[1]李华.磷复肥企业竞争力指标的构建与评价(Ⅰ)[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8,(11).

篇5

论文关键词: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所谓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市场中一个企业能够持续地较其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向市场和消费者提品和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竞

1、企业竞争力的元

企业竞争力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各有不同的功能。企业竞争力要素的不同排列与组合,形成企业竞争力的不同模式。企业

一般的,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分

2、企业竞争力评价指

(1)指标选择原则。选择指标应该注意五个方面的原则:重点性原则;科学性原

(2)评价指标

结合之前对企业竞争力内涵和构成要素的理解,从企业环境、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三个方面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企业竞争力

企业环境指标子体系是对汽车企业所处环境的刻画,是对宏观经济

企业资源指标子体系包括企业有形资源指标群和无形资源指标群。有形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机器、厂房、设备等实物资源以及企业资金、资本等

企业能力指标子体系包括企业内部能力和外部能力指标群。内部能力指标群包括资源利用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资源利用能力是企业利用其所占有的各种资源的效率,因此这些资源即包括机器、设备、资金等物资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还包括企业利用专利技术及品牌声誉等资源的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可以用总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来反映。盈利能力是企业直接获得利润的能力,可以用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主营利润率等指标来反映。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其成长能力既表现为资产、业务量的增长,更表现为企业创造新

企业资源和企业能力两个指标子体系是以观测的,可以通过统计指标以及微观企业的财务状况获取数据,而企业环境难观测评价指标,除产业环境有稍微数据

3、企业竞争力的评

企业竞争力的评价需要借助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目前评价企业竞争力的方法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多层次评价法、多元统计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等。在以上介绍的方法中很多方法的应用都存在指标选取评价的主观性较强等问题,故本文将介绍因子分析法,与其他方法相比与一般的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法步

a)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计算标准化后的协方差矩阵

b)建立初始因子模型,并估计有关参数。因子个数选择原则:累计

其中X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P个指标构成的列向量,F为K个因子

c)对公因子进行必要的解释。若各公因子能够充分解释,则可以直接跳过第四步

d)对A0进行旋转处理,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

e)给出公共因子的

f)设用于综合评价的第i

则综合评价模型为:<

式中,score为综合评价值,为第j个公因子,为第j因子

g)计算每一个单位的score值,即可进

h)计算样本相对

4、实证分

----汽车企业竞争力的因子

(1)选择数

对汽车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分析,“对竞争力测评数据的取得方式,被调查者选择最多的是政府部门提供,其次是上市公司报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调查资料,然后才是企业自报

本文选取目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汽车板块的代表性A股作为研究样本。选取的板块上表现比较好的上市汽车公司,分别有江铃、长安、安凯、夏利、上汽、福田、一轿等十七家家汽车

(2)对数据进行检验,判断

将原始数据输入到SPSS11.5进行因子分析计算程序,从检验结果来看,KMO的检验值为0.578,大于0.5,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

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矩阵作为提取因子变量的

TotalVariance Explained

表1: 

Component

 

Initial Eigenvalues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1

 

5.278

 

35.190

 

35.190

 

5.278

 

35.190

 

35.190

 

4.926

 

32.840

 

32.840

 

2

 

3.411

 

22.741

 

57.931

 

3.411

 

22.741

 

57.931

 

3.124

 

20.825

 

53.664

 

3

 

2.482

 

16.548

 

74.479

 

2.482

 

16.548

 

74.479

 

3.078

 

20.519

 

74.184

 

4

 

1.318

 

8.786

 

83.264

 

1.318

 

8.786

 

83.264

 

1.362

 

9.081

 

83.264

 

5

 

.771

 

5.139

 

88.403

 

 

 

 

 

 

 

6

 

.589

 

3.923

 

92.327

 

 

 

 

 

 

 

7

 

.399

 

2.661

 

94.988

 

 

 

 

 

 

 

8

 

.241

 

1.606

 

96.594

 

 

 

 

 

 

 

9

 

.230

 

1.534

 

98.128

 

 

 

 

 

 

 

10

 

.116

 

.776

 

98.904

 

 

 

 

 

 

 

11

 

.095

 

.632

 

99.536

 

 

 

 

 

 

 

12

 

.028

 

.185

 

99.721

 

 

 

 

 

 

 

13

 

.021

 

.142

 

99.863

 

 

 

 

 

 

 

14

 

.019

 

.126

 

99.989

 

 

 

 

 

 

 

15

 

.002

 

.011

 

100.000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PSS结果显示变量共同度均较高,说明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均被因子所提取,说明因子分析过程有效。根据表数据,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一共有四个,且这4个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占特征值总和的83.264%,因此提取前4

根据载荷矩阵,我们分析四个主因子上面较高的载荷量的指标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主要由变量x1、x2、x3、x4、x12、x14、x15盈利性指标有关可以称为盈利因子。其累积贡献率为32.840%,说明它对于企业外在竞争力的作用最大,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时评价指标,应首先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第二主因

(3)计算因子得分,并计

利用公式计算因子

F=f1*35.190/83.264+f2*22.741/83.264+f3*16.548/83.264+f4*86/83.264

根据所求的因子得分及公式计算各企业

表4

 

盈利因子

 

营运成长因子

 

规模因子

 

安全营运因子

 

综合得分

 

排名

 

江铃汽车

 

2.32695

 

-0.55169

 

-0.18359

 

0.65509

 

0.859067

 

2

 

长安汽车

 

0.24837

 

0.6458

 

0.08832

 

0.89708

 

0.451769

 

5

 

一汽轿车

 

1.4147

 

0.46578

 

-0.48063

 

0.59514

 

0.669158

 

3

 

安凯客车

 

-0.76795

 

-0.99329

 

-0.40448

 

-0.17929

 

-0.68505

 

16

 

一汽夏利

 

-0.65443

 

0.48635

 

-0.37808

 

2.93634

 

0.328568

 

8

 

中国重汽

 

0.49946

 

0.52686

 

-0.27681

 

-1.58411

 

-0.04059

 

10

 

中通客车

 

-0.75324

 

-1.06978

 

-0.37963

 

0.01461

 

-0.65539

 

15

 

东风汽车

 

0.12941

 

-0.78271

 

0.58186

 

0.15254

 

0.027652

 

9

 

上海汽车

 

-0.089

 

0.02146

 

3.74014

 

-0.03556

 

0.885076

 

1

 

福田汽车

 

0.67079

 

1.84568

 

-0.30499

 

-1.31854

 

0.40036

 

4

 

曙光股份

 

0.00541

 

-0.60162

 

0.01927

 

-0.55653

 

-0.24938

 

11

 

江淮汽车

 

-0.47328

 

1.60902

 

-0.1241

 

-0.26515

 

0.134771

 

7

 

迪马股份

 

0.42641

 

-2.01872

 

-0.51582

 

-0.72381

 

-0.6014

 

14

 

金杯汽车

 

-2.33581

 

0.42507

 

-0.35674

 

-0.47339

 

-0.99283

 

17

 

金龙汽车

 

-0.34803

 

-0.69393

 

-0.24046

 

-0.41527

 

-0.44901

 

13

 

广汽长丰

 

-0.4539

 

-0.14363

 

-0.33985

 

0.41429

 

-0.21992

 

12

 

凯马B

 

0.15414

 

0.82937

 

-0.44442

 

-0.11345

 

br> 任,也是现代大企业持续发展和成功的核心战略。坚持诚信为本,将诚信摆在利润的前面,先建立诚信再注重利润,将企业真正做大做强评价指标,才能实现可持续成长。

业成员素质,加强企业科技人员的队伍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技术的创新模式。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创新应紧紧把握住安全、环保和节能的技术方向,积极开发和应用汽车安全玻璃、阻燃材料、安全气囊、ABS等技术,提高环保性能的低排污性。

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保证市场结构逐步向高水平产品的有序竞争转化。

属于中等水平,从得分来看与实力较强的上海汽车存在一定的差距。安凯、金杯、长丰、中通综合得分都是比较大负值,说明在竞争力很弱。

,其他汽车有待提高。在安全营运方面:天津夏利、长丰汽车表现不俗。表示其经营的安全稳定性较强,营运过程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福田、中国重汽可能在营运方面有一定的风险性,应该引起重视。在营运成长能力方面福田汽车表现最好,长安汽车、中国重汽等在这方面也取得不错的得分表明这些企业在营运成长方面存在一定的潜在能力和成长空间。

分比较分析

的贡献率上可以看出这15个指标提取了83.264%的信息成分,可以充分的概括这个企业的竞争能力。虽然不能全部的概括企业的能力,但是企业完全可以从这些方面去制定战略规划,提高企业本身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响指标

right>0.137146

 

6

5、评价结果分析

> 因子得分的综合值并给出排名

得分:

算综合值及相对值

子主要由变量x4、x5、x7、x8、x9可以称为营运成长因子;第三主因子主要由变量x10、x11、x13决定,称为规模因子;第四主因子主要由变量x3、变量x6,称为安全营运因子。

,通常取绝对值大于0.5的载荷量为高载荷量。

个因子作为主因子。这样既解释了主要的信息又简化了数据。根据表数据,初始载荷结构不够清晰,不便于对因子进行解释,因此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采用最大四次方值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

r> 依据,提取特征值大于矩阵。输出结果如下: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其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企业。同时选取了15个指标作为本文的研究指标变量,各指标变量直接或间接取自清华金融研究数据库、09年的汽车工业年鉴以及各上市公司的年报。见附录[4][5]

.”[3]为了保持数据的可信度以及可操作性,所以一般对汽车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数据主要依赖于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同时辅以相关年鉴中的统计数据。

分析步骤:

值。

行综合评价的排序。

的权重,本文以主因子贡献率为权重。

/sub>

个公因子为:

表达式

矩阵A1并有如下的最终模型:

,进入第五步论文的格式。否则,必须通过旋转而使每个因子的含义更加明确。

构成的不可观测向量评价指标,但F是原变量的线形组合。

方差贡献率≥85%。因子模型的一般表示方式为:

即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骤:

方法相比,无需事先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从而可有效避免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过程中的主观影响;也可以实现对各评价指标的客观赋权;同时,运用此法不仅可以对各样品从总体上做出评判,还可以实现对各样品每一方面特征的优劣比较;另外,由于一些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中都有相关的因子分析功能模块,使得此法应用中的大量运算过程均可以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

价方法:

化的指标如产业集中度等对其进行度量,其余方面尤其是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基本没有客观性的指标对其进行刻画,度量上受观因素影响大。

技术、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技术进步是企业的生命线,保持技术领先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竞争力的有效保障。汽车企业的成长能力可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先进设备装备率、企业R&D投入以及研发人员比重指标来反映。外部能力指标群包括市场能力、社会能力。市场能力是反映企业在市场地位和状况的指标组,可以用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市净率等指标来反映。社会能力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能力、环保能力等。企业在提品的同时更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社会能力可用社会贡献率、社会满意度以及相关环境指标来反映。

财力资源,可用总资产、固定资产净值等指标来反映。无形资源则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文化、掌握的专利技术、企业的品牌、生誉等方面。

社会环境、产业环境、与其他企业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刻画。

评价指标划分为企业环境指标子体系,企业资源指标子体系和企业能力指标子体系[2]。

体系:

则;全面性原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通用性和发展性原则。

标体系的建立

为资源、能力和环境,如图:

竞争力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竞争力的发挥不仅取决于有形资源的积累,而且也取决于无形资源的积累。

素构成

争对手而言的。[1]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企业竞争力的问题:一个是企业的外部市场结构,另一个是企业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翔,臧良运.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选择[J].企业管理,2005

[2]孟云.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D].2008

[3]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3(3):5-13

[4]auto-stats.org.cn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信息网

篇6

关键词:汽车企业;企业竞争力;竞争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1-0048-04

2008年,受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我国汽车行业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各企业竞争力的差异也表现出来。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2008年我国汽车类上市公司中17家整车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对我国汽车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企业竞争力进行排序。

一、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致力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并把企业竞争力评价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较早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组织和机构。(IMI)创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等四大要素组成,各要素又包含许多评价指标,最新公布的《2009全球竞争力报告》共计329项评价指标。企业效率在国家竞争力作用上占有很大的权重,WEF和IMD有关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企业联合会从1996年开始研究开发全国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课题组(1999)设计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效益、财务状况、管理水平、科技进步、职工素质、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效益七个部分,其中定量指标占72%,定性指标占28%。在评估中取每一项指标的定量和定性得分平均值,再通过加权计算得出各企业竞争力的总分。这套指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一定程度上局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肖智、冉松况(2001)等人认为,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六大基本要素:(1)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要素。包括物耗利税率、工资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固定资产投资率、产品质量价格比。(2)人力资本要素。包括职工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费占销售额比重、管理人员中管理专业大学生所占比重、职工人数中大学生占的比重。(3)科技开发要素。科技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职工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例、新产品投产率、新产品产值率。(4)经济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包括应用经济信息的总量指标、经济信息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标。(5)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新产品替代率和开发率、技术进步项目收益率、新技术带来的成本降低额、新技术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率。(6)企业偿债能力。包括资产负债率、现金净流量比率、长期负债率。

金碚(2003)将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为测评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测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计量的指标;另一类是难以直接计量的指标,可对一些特殊人群的问卷调查间接计量。测评指标反映的是竞争的结果或者竞争力的最终表现。分析性指标一般能够更详细具体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竞争力状况。这些指标可以解释企业为什么有竞争力,或者为什么缺乏竞争力,反映的是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对企业竞争力评价时指标选取过程主要沿着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专家学者通过理论分析来构架它的基本框架,另一条是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把有关人群的经验集中起来,即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上确定选取什么样的指标更好。从而可以做到理论依据可靠,选择程序合理,逻辑线路清晰,操作方式可行,逐步优化细化。

除此之外,李友俊(2002)认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反映企业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指标体系的构造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协调性、可行性和层次性的原则,使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相匹配。贾玉花(2003)等学者认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对企业自身及竞争对手进行评估,其关键之处在于是否可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根据企业竞争力的特征,可把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显在指标体系和潜在指标体系。其中显在的指标主要是企业的外部状态,如产品市场相对占有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而潜在的指标是指企业内部素质,如设备技术水平、技术人员比列、销售净利率等。胡大立等学者认为对应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模型,其表现层即为显在竞争力;而作为影响与决定层的信息技术、组织结构、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知识管理能力等则为潜在竞争力,设计的指标体系应充分评估企业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他根据多因素评价法,设计了12大要素70个指标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可以看出,各指标体系考虑的角度不尽相同、框架设计不同、内容也各有繁简。有的内容简单、操作性强,但对企业竞争力的覆盖面不够宽;有的指标全面,但可操作性差,不利于在实际应用中推广。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如何兼顾其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是个难点。

本文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环境、资源和能力三个方面,由于研究对象是我国国内汽车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因此假定这些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是一致的,在分析的过程中将省略环境这一因素的影响,着重分析企业资源与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从企业资源和企业能力两大方面,选取了16个指标作为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企业的资源指企业控制的内部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组织资源,其中有形资源是指可见的、能用货币直接计量的资源,含物资资源和财务资源,如:土地、厂房、设备、资金、有价证券等,选取企业总资产和固定资产净额两个指标表示;无形资源是指企业长期积累的、没有实物形态的、甚至无法用货币精确计量的资源,如:品牌、商誉、技术、专利等,选取企业无形资产为指标;组织资源是企业协调、配置各种资源的技能,它蕴涵于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控制系统中,很难对其进行计量,又因为选取的企业均为上市公司,因此,文章假定企业的组织资源是一样的。选用的总资产(X1,亿元)、固定资产净额(X2,亿元)和无形资产(X3,亿元)计量企业资源状况,三个指标均可以从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直接获取。

对于企业的能力资源,为了便于计量,利用财务指标把企业的能力资源重新分解为: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偿债能力选取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为指标;营运能力选取劳动效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为指标;盈利能力选取营业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为指标;发展能力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技术投入比率和市场占有率为指标。选用的指标需通过公司年报中的数据进行相应计算得出,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比率(X4)=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资产负债率(X5)=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劳动效率(X6,万元)=营业收A/员工数量

流动资产周转率(X7)=营业收h/平均流动资产余额

总资产周转率(X8):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营业净利率(X9)=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总资产报酬率(X10)=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净资产收益率(X11)=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营业收入增长率(X12)=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100%

总资产增长率(X13):本年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资本保值增值率(X14)=年末股东权益总额/年初股东权益*100%

技术投入比率(X15)=研发支出合计/营业收入*100%

市场占有率(X16)=公司营业收A/样本企业营业收入总额*100%

二、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一)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主成分因素的确定

利用SPSS.v16.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分析其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结果如表1所示:

在累计方差贡献率“Cumulative%”大于80%的情况下,共提取四个公因子,它们已经包含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因子在X1、X16、X3、X6、X2上有较大载荷,可以归为第一类主成分,反映的是企业规模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最为突出,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竞争力就越强,命名为“规模经济因子”;第二个公因子在X9、X10、X4、X5、X11上有较大载荷,可归为第二类主成分,反映的是企业的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企业经营效率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表明企业利用拥有的资源获取利润的能力,一般来说企业能获取的社会资源越多、获利水平越高就表明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在X8、X7、X14、X13上有较大载荷,可以归为第三类主成分,反映的是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企业的扩张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当企业的投资结构与规模越合理时,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扩张能力就越强,企业的竞争力也越强,因此命名为“投资效率因子”;第四个公因子在X15、X12上有较大载荷,可以归为第四类主成分,其反映的是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一个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越多,企业的竞争能力就越强,命名为“创新能力因子”。

(二)各样本企业竞争力评价主成分的得分分析

利用spss软件,可以得到17个样本企业的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三、结论

主成分得分大于零,说明该企业在该方面的能力较强;主成分得分小于零,说明该企业在该方面的能力较弱。综合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第一主成分“企业规模因子”得分中可以看出,上海汽车在该项得分最高,为8.0743;江铃汽车得分最低,为-2.2571。说明上海汽车的规模经济效应最大,从它的总资产等指标中可以看出,并且由于规模经济的效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生产效率,其劳动效率X6是最高的(表1数据)。在17家企业中,第一主成分得分大于零的企业一共只有4家,其他均为负数,这也反映了我国汽车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的现状。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兼并重组行为来扩大自身的规模,达到规模经济。

(2)在第二主成分“盈利能力因子”得分中,一汽轿车的得分最高,为3.1159;金杯汽车的得分最低,为-5.0141。说明一汽轿车在获取社会资源并获利的能力最高,由于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较强,使得它能容易的获得短期借款和长期的贷款,在股票市场上也能更容易获得资金。在17家企业中8家企业的该项得分为正,9家企业得分为负,说明在2008年,我国汽车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不强,这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不无关系。另外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也有着很大的联系,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

(3)在第三主成分“投资效率因子”得分中,福田汽车的得分最高,为4.3596;宇通汽车的得分最低,为-2.8729。说明福田汽车在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上比其他企业更合理,合理的规模和结构也带来了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扩张能力的提高。在该项得分上9家企业的得分为正,8家得分为负,说明半数企业的投资在规模和结构上应该优化,也反映了我国汽车行业存在的重复建设、资源使用不合理的现状。

结合第一主成分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汽车企业一方面存在整体规模小的现状、另一方面又存在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大部分汽车企业面临规模与结构的双重调整,应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企业规模水平。

(4)在第四主成分“创新能力因子”得分中,宇通客车的得分最高,为1.8767;亚星客车的得分最低,为-1.9983。说明宇通客车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方面的投入比例最高,这可以从表1中的X15数据得到印证。在17家企业中只有8家企业的该项得分为正,说明我国汽车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汽车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多是采用与外企合作的形式,而这种发展模式对于技术是以引进为主,往往忽略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有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但是研发投入与研发人员数量都很少,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更是有很大的差距。政府和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鼓励创新的政策,比如: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创新的金融政策、鼓励研发人员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等。

(5)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中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是上海汽车,其次是福田汽车,得分最低的是亚星客车。上海汽车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都很高,虽然在第三和第四主成分上的得分较低,但是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占有较大的权重,因此上海汽车的综合得分依然很高;而福田汽车则是在各项得分中都比较均衡,综合得分较高。整体来说,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水平明显偏低,得分为正的企业仅有6家,仅占样本企业35%,大量竞争力水平低下的企业存在,使得我国汽车行业存在并购重组的可能性。

总之,我国汽车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处在较低的水平,各企业内部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的状态,面对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找到制约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关键因素,并相应的做出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赖流滨,中国主要汽车制造区域竞争力比较与提升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

[2]姜波,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D],长春:吉林大学,2006

[3]何乃斌中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4]孟云,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5]张洁婷,汽车企业竞争力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6]宋静雅,因子分析法在我国汽车产业整车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8,(05)

[7]张凯,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界,2009,(05)

[8]王贺,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企业研究,2006,(07)

[9]刘伊凡,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2009,(01)

[10]康灿华,冯伟文,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03)

[11]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9全球竞争力报告[EB/OL],省略/Article/ShowArticle.a。p?Article]D=223560

[12]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开发与应用[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06)

[13]肖智,冉松况,21世纪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研究,2002,(05)

[14]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3,(03)

[15]李友俊等,企业竞争力的模糊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01)

[16]贾玉花,纪成君,王红亮,企业竞争力及综合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1)

[17]胡大立,企业竞争力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 企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竞争力理论动力源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company competition and urban competition

Abstract: It’s company competition that promotes urban competition. Being the main competitors in the market, company all grow up in a particular urban, at the very beginning when it was formed. As the company growing stronger or even being a global-wide one, it will eventual become the instrumentalist of the capit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that circulate in the global mark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in a particular urban or the entrance of a global-wide one will increase the capit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level, so it's greatly a development to the city.

Key words: Company competitivenessUrban competitiveness theory of competitivenessEngine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新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兴起,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有关竞争力的问题已上升为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所表现出的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样,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在相互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目前,国内外学者就竞争力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国家竞争力的宏观层面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微观层面上,对介于中观层面的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城市间的竞争过程中,企业在其中所表现的作用是否如同其在国家竞争过程中所表现的作用一致呢?为此,本文试图就企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间的关系作一探讨。为城市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时就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一些借鉴。为了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企业竞争力的内涵、特征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1企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对于企业和产业而言,城市以其特有的资源、区位、技术、知识、文化等条件和环境

为企业和产业提供了地方化的基础;对于城市而言,以企业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是整个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郝寿义,2000)。城市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和扩张,而企业的发展和扩张必须以企业的竞争力为基础(李显君,2002)。

1.1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竞争力的表现可以是多个方面的。如更优的产品质量、更低的产品价格、更高的企业运行效率等等,因此对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着手进行研究(如表1)。

1.2企业竞争力的特征

相对于国家或城市竞争力而言,由于在竞争主体、作用范围、运转机制等多方面的差别,企业竞争力有其自己的特征(如表2)。

企业竞争力特征: 作用范围及强度: 特征说明:

系统性 市场中的所有企业;

各种企业强度相同; 企业竞争力的要素,是一个庞大的簇,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有机结合为一个系统。总起来说,企业竞争力包括资产竞争力与过程竞争力两个分系统[3]。(注1)

1.3小结

上述已有概念中就企业竞争力的定义较多,但多未对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客观环境因素(如企业所在地区的产业政策、文化背景、教育体系、市场结构等)作出论述。可是,现今的企业间竞争更多的是跨地区甚至是跨国家的企业间竞争,企业间所具有的客观环境因素往往不同。而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更为优越、更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客观环境因素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就企业竞争力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功地占有资源并成功地将现有资产用于转换过程,比其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实现更多价值的能力;同时还包括该企业所拥有的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更为优越、更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客观环境因素。

2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2.1城市竞争力概念的定义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非常复杂,涉及到城市发展所有的重要因素,具有隐含性、专业型和复杂性等特点。但从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不同定义来看,不同学者、不同研究人员对城市竞争力概念的认识往往使用以下的一些标准:

2.3小结

城市竞争力的定义和内涵很丰富,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把握、理解。我们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在一定环境中,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在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时,必须要具有针对性。如进行以城市产业结构为主要对象的城市竞争力研究时,我们可以选择以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作研究的理论基础;若是以城市综合实力为主要对象的城市竞争力研究,则可以选择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理论体系作研究理论基础。

3企业竞争力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是城市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企业作为竞争市场上的主体首先是在某一区域或某一城市发展起来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扩大甚至于跨出国门成为跨国公司,企业也就成为了资金、信息、技术及企业发展资源在大区域范围甚至全球范围内流动的载体或媒介(郝寿义,2002)。城市中企业的不断发展扩大或城市成功地吸引某一跨国企业的进入,必将使该城市的竞争资金、竞争技术和竞争信息大大充实,从而极大地促进城市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3.1 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竞争资本的积累

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首先是企业内在能力的提高,即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市场供求变化的反应加快等。其直接表现是企业运营成本的下降和对市场机会的更有效把握;而最终表现是企业前台竞争力的提高,即企业总能适时适量地向市场提供质量优、价格低、售后服务完善的产品。而产品的质量、价格及售后服务是企业与消费者直接联系的桥梁。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总是希望能花费最少的金钱而获得最大的产品效用。因此,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是企业能否占领更大的市场、获取更多利润的关键。

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意味着企业单位资源效用的上升和企业可支配生产资本的增加,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则说明企业在保持原有的产品利润率或获得一个更高的产品利润率的情况下,可获得比原来更多的利润。而连续不断的利润积累在达到一定数量并进入地区资本市场时,可供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本也就增加了。另外,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往往在资本市场上也具有强大的资本吸引能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对区外资本的引用。

3.2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

所谓人力资本是跟自然人力相对应的概念。自然人力是指未经任何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则是对劳动力进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的支出和为受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入等价值在劳动力身上的凝固(蔡孝箴.《城市经济学》)[21]。我们一般讲的劳动力都是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自然人力的复合体。企业对地区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企业为地区中能达到某种特定职业要求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其次是企业中某些特定的岗位需要企业从地区外的人力资源市场输入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在岗劳动力的技术、职能等的要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不断地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并能根据市场要求设计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质量提升都要靠高素质的人来完成。因此,在企业不断的竞争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各项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也就在这个竞争发展的过程的同时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3.3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地区产业的优化

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使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求城市的产业部门,特别是城市的三次产业部门按市场需求结构形成恰当、协调的比例关系;第二是在城市产业结构协调合理的基础上,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城市产业结构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比例协调,即由一个平衡状态上升为更高级的平衡状态的调整演进过程(蔡孝箴.《城市经济学》)[21]。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宏观方面可以由政府制订和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对其进行主动的调整,但若要在微观上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动态平衡,则要要求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通过加强企业竞争实现——首先我们要知道,一地区可供企业支配使用的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区域中竞争实力最强大的企业往往会实现对生产资源最强有力的争夺,并以较高的利用效率将之用于生产,最终获取相对其他企业而言更多的利润。而企业竞争力较弱的一些企业虽然也有能力实现对经济资源支配,但若是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于一般市场均衡水平时,企业无法实现利润,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其原有的经济资源将会由竞争力更为强大的企业所接收。这样经济资源实现了在区域产业间的自发流动并达到了最优;地区产业得到了演进和更新,并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向最优结构发展;另外,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同时往往会实现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而新生产技术首先会应用于传统产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扩大产出和市场;其次是技术创新使得具有竞争力和巨大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产生,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决定着供给结构的产业结构相应变化。

3.4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

所谓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满足城市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向城市居民和各单位提供基本服务的公共物质设施以及相关的产业部门,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地区内的延伸,是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载体(蔡孝箴.《城市经济学》)[21]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而城市中企业竞争力水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竞争力发展水平对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综合服务能力的有效检验。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综合形成的,其服务能力是各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子系统的大小比例恰当、子系统间有效的相互协作都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而企业竞争力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这一物质载体,因此竞争中的企业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功能变化最为敏感,功能完善并具有较大潜在服务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往往能在一段时间里有力地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发展。第二是随着地区企业竞争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会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并不断地促进其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首先对城市中的能源、供水、通信和运输等系统提出新的功能要求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间竞争的进一步激化,企业对所在地的城市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系统提出更高的功能要求。只有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不断改善并满足企业发展的各种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实现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并在竞争中获胜。第三是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建设资金来源的保障。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往往意味着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利润率的上升,最终结果是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增加。而随着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增加,政府通过税收形式获得的建设资金也随之增长。另一方面,在上海、广州等城市企业已实现了作为投资主体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4总结

城市内以及区域内城市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利于城市的资本积累、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产业结构以及推动城市基础实施的建设而且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同时这也是对城市竞争力概念的三个要素:“资源”、“能力”、“环境”提高的体现。

(注1)沈西林认为:企业竞争力包含企业核心竟争力和前台竞争力两个层次。核心竟争力由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建设,营销方法与促销手段等要素构成;前台竞争力则由产品的质量,产品价格,售后服务等要素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根本、是基础,是决定性因素;企业的前台竞争力是表现形式,是联系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

(注2)李显君指出内部来源、直接来源和外部来源是企业竞争力的三个来源。而其中的外部来源主要是指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制度环境、政府政策、市场结构、技术、文化及教育体系、行业因素和外部联系。

(注3)张寿荣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特有的资源和能力,而竞争对手很难模仿或购得它们。并指出为了实现企业竞争力必须做到利用开发机遇和抵御威胁而增加价值;具备获得具有价值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

[1]郝寿义.2002年.有关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几个问题.开发导报,2002(3).

[2]李显君.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3]詹继生.企业竞争力新探.江西社会科学,2002(9).

[4]沈西林.企业竞争力的层次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2(3).

[5]张寿荣.企业竞争力与创建型学习组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2).

[6]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蓝皮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7]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现代城市研究,2001(3).

[8]李怀健,刘鸿君.2003年.城市竞争力的结构和内涵.城市问题,2003(2).

[9]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例.经济科学,1998(2).

[10]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5).

[11]徐康宁.论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2(5).

[1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12).

[13]李晓.经济发展与政府质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1).

[14]安增军.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职能的定位.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1).

[15]王君.知识经济中的政府角色:国家竞争优势创造.经济问题,2000(5).

[16]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规划,2002(7).

[17]周家雷,顾广玲.论新加坡竞争力的源泉.东南亚研究,1999(3).

[18]顾杰.论影响我国政府效率的深层因素.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篇8

[关键词]餐饮企业;竞争要素;实证研究;广州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8-0063-06

1 引言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有关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发展,主要包括来自产业组织理论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资源基础论和企业能力论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推演出不同的观点,但总体上都是从企业环境、企业资源、企业能力等方面加以研究,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企业竞争优势。对于竞争要素的研究则是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更进一步、更细化、更有针对性的研究。目前,主要存在“两类竞争力构成论”、“两维系统构成论”、三要素构成论、五要素构成论,和全要素构成论等企业竞争要素理论模型。从研究的行业看来,关于企业的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企业,“服务行业的竞争力研究严重不足。其研究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大部分采用定性研究,也较多采用半定量、模糊数学评价法,较少采用定量的实证研究。

中国餐饮市场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由于饮食社会化、就餐大众化的趋势所引,它一直是服务业内的重点投资领域之一。截止2005年底,我国仅限额以上餐饮业的产业活动单数达15095个,从业人员超过134万,在越来越激烈的餐饮业竞争中,餐饮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而对于素有“食在广州”的广州市来讲,2005年底,餐饮企业营业网点达到15945个,从业人员超过14万,餐饮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激烈。如何提升餐饮企业的竞争力以使其得以可持续地生存和发展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不少专家也对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餐饮竞争特征、战略战术构建、竞争优势分析等方面。然而,随着现代企业外部环境、管理方式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复杂和深化,仅从某一方面研究餐饮企业的竞争要素和竞争特征已难以满足分析现代餐饮企业竞争力的需要。本文拟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在对广州餐饮企业和消费者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餐饮企业竞争要素进行全面的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餐饮企业竞争要素变量的选取

为了使餐饮企业竞争要素变量更全面和真实地反映餐饮企业竞争力的情况,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试验性调查和深入访谈3者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从众多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提取与餐饮企业有关的竞争力要素指标,然后随机抽取10家不同类型的餐饮企业进行试验性调研,与此同时进行深入访谈,抽取的10名被访者包括了餐饮企业管理人员、旅游业研究专家、餐饮消费者和餐饮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最后针对试验性调查的结果与深入访谈的情况,根据其反馈意见,并结合试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我们确定了37个因素指标构成本研究的测量量表,并对部分变量进行了语句修改的处理,以便指标能更准确地被表达。

2.2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包括两套相关联的问卷:第一套问卷是针对餐饮企业拥有的资源、内部管理及企业人员状况设计的测量指标,问卷中列出29项与此相关的指标,让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这些陈述做出评价。问卷采用李克特5分测量方法(Likert 5 point),被访者根据自己认为的各个因子的符合程度,从低到高,在1―5分中选择(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不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第二套问卷是针对企业产品设计的测量指标,在这部分我们列举了8个有关产品的相关描述,被访者运用跟调查企业内部因素同样的方式对拉力因素进行评价。这两套间卷是相配套的,在进行第一套间卷调查时,第二问卷也随即在被调查企业的顾客中随机抽样调查。

2.3 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选取广州市的餐饮企业为研究对象。样本抽样涵盖面广:在企业类型上,包括中餐企业和西餐企业;在企业等级上,包括星级酒店餐饮部和大众餐饮企业;在企业规模上,包括连锁经营企业和单体经营企业。因此所选样本基本能够代表广州餐饮企业。

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于2007年6―12月期间,在广州市天河区、海珠区、东山区等各大行政区内,共抽取了50家餐饮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套,回收了43套,其中有效问卷为43套,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6%和100%,达到了研究分析最低30个样本的要求。同时,在对量表可信度检验中,采用了对李克特5级量表常用的信度检验――克朗巴哈(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结果表明,该系数值为0.921,说明该量表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2.4 分析方法及步骤

本研究使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

第一步采用因子分析法对37个指标进行分析,因子提取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旋转使用方差极大法。因子分析根据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将大部分变量合并成少数几个主要因子,并且根据所包含因子体现的共同特性,对提取的主要因子进行重命名。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各指标间必须具有相关性,否则,各指标间没有共享信息,就没有公因子可以提取。采取KMO统计量分析和巴特利球形检验统计量,考察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为了方便进一步深入研究各主成因素的相关关系和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力,在进行因素分析时,设定提取公因子的数量不大于5个。

第二步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其进行回归分析,以研究各主要因素的变动对竞争力这个因变量的影响情况,以便能准确地反映出各主要因素对竞争力的贡献。在进行回归分析时,需确保这些公因子都具有线性相关的函数关系。

3 结果分析

3.1 广州市餐饮企业竞争要素因子分析

竞争要素指标共计37个,所有指标的公因子方差都大于0.4,因此,全部37个因子参与了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95,巴特利球形检验值为1371.130,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达到了显著(sig=0.000),说明餐饮企业竞争要素描述的相关矩阵存在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旋转使用方 差极大法分析后,从37个指标中提取出特征值(Eignvalues)大于1的公因子有10个,但是为了方便下一步深入研究各因子对竞争力的贡献率,设定为只提取5个公因子。这5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是60.535%,说明这5个公因子对原有的37个因子具有60.535%的解析能力;37个因子的因子和共同度都大于0.4,且每个因子的可信度都大于0.6,总体可信度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21,这表明各因子的全体变量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和较高的可信度(表1)。

因子1包含了最多的指标,包括了“有明确的目标市场”、“经常组织培训员工”、“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员工能积极参与学习”、“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能有效地被执行”、“经常对管理制度进行更新”、“管理人员有较高学历或丰富的管理经验”、“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各部门运转协调,配合默契”、“能有效地执行上级指令”、“能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能随时调整各部门的设置及相应职能”、“经营理念先进”、“能根据形势和自身状况的需要及时调整经营理念”、“有自己的内部刊物或内部交流网络并经常更新”、“树立企业典型人物,并号召员工学习”、“有自己的特殊节庆日子并经常组织员工过各种公众节日”、“有关于自身创立或者经营的各种传说或者故事”共计19项因子,它们都具有共同的属性特征――都是关于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因子,故归纳后命名为“制度与文化”因子。

因子2包含了“企业经常对产品进行创新”、“服务人员有较高学历或丰富的从业经验”、“能方便地达到餐馆进行用餐”、“餐馆提供的菜肴价格合理”、“餐馆用餐环境优良”、“餐馆提供的服务质量良好”、“餐馆提供的菜肴种类齐全”、“餐馆提供的菜肴口味好,品质优良”、“餐馆提供的菜肴有特色”这9项因子。它们直接与餐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或者与提品和服务的人员、设施设备等相关,故命名为“产品与服务”因子。

因子3所包括的因子相对简单。主要是“广泛的营销网络”、“先进的营销方法或营销技术”、“有良好的食品原材料供应链”这3项因子,故命名为“营销与供应”。

因子4包含了“曾获得各种级别的荣誉称号”、“企业品牌是市以上驰名品牌”、“餐馆能诚信经营,信誉较好”这3项因子,它们共同表述了企业品牌和声誉的特征,故命名为“品牌与声誉”。

因子5包括了“企业有大型宴会的接待能力”、“企业是连锁经营或者是特许经营、联合加盟经营”、“最大接待量超过100人”这3项因子。这些因子都涉及到企业的规模或者规模经营方式,故命名为“规模化经营”因子(表1)。

3.2 广州餐饮企业竞争要素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各竞争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情况,同时明确各主要竞争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贡献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本次回归分析,自变量是“制度与文化”“产品与服务”“营销与供应”“品牌与声誉”“规模经营”这5个因子,因变量为“利润”。回归模型检验显示,本次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R=0.670,R2=0.449,经调整的R2=0.375,估计标准误差为52.79624,这些数值表明利润这个因变量与上述5个因子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表2)。为进一步检验回归效果,方差分析表明,本次回归的F比为6.034,其相伴概率为0.000,即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回归效果显著(表3)。在系数检验方面,5个因子和常数项的显著性水平sig值都小于0.05,说明这几个量同时存在,并且与因变量之间都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表4)。回归系数检验显示,常数项、“制度与文化”、“产品与服务”、“营销与供应”、“品牌与声誉”、“规模化经营”这6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01.953、20.726、23.576、2.314、10.309、30.085,由此可知回归方程为:

Y=101.953+20.726X1+23.576X2+2.314X3+10.309X4+30.085X5

(Y=“利润”,X1=“制度与文化”X2=“产品与服务”、X3=“营销与供应”、X4=“品牌与声誉”、X5=“规模化经营”)

这也表明,对餐饮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其重要性依次为“规模化经营”、“产品与服务”、“制度与文化”、“品牌与声誉”、“营销与供应”。相同情况下,每提升一个单位,“规模化经营”、“产品与服务”、“制度与文化”、“品牌与声誉”、“营销与供应”对利润的贡献率分别为30.085、23.576、20.726、10.309、2.314。

4 结论

4.1“规模化经营”是餐饮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回归分析得出,餐饮企业利润贡献率依次为:“规模化经营”、“产品与服务”、“制度与文化”、“品牌与声誉”、“营销与供应”,可见增强企业竞争力贡献最大的因子是规模化经营。这也表明,在实践中,企业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是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对于现代餐饮企业来说主要具有4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节约采购成本。规模化经营的餐饮企业由于采购量大而且支付能力较强,在采购时可以压低价格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优惠和让步以此节约采购成本,获得在起步上的竞争优势。二是节约营销成本。大型餐饮企业的宣传成本可由其各分店或者成员企业分摊,因此企业规模越大,其可以花费的宣传费用越多,而分摊的成本越小,其旗下的各成员都共同受益。三是具有较大的抵御风险的优势。餐饮企业规模经营都可以将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通过自己庞大的分支分散下去,进而形成风险共担,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标准化带来的效率优势。规模化经营一般都有专业化分工,实践证明,标准化与专业化可以通过严格的管理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高效率。

目前,餐饮企业的规模经营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是连锁经营,二是集团化经营。而从实践看来,连锁经营与集团化经营作为当今世界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经营模式,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餐饮企业的重视。国内外大量事实也表明,连锁经营和集团化经营是餐饮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也是餐饮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4.2 “产品与服务”、“制度与文化”是餐饮企业稳步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餐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也是顾客感知和认同餐饮企业的最直接方式。餐饮企业的产品是物化了的企业竞争力,其主要体 现在菜肴的特色、品质、用餐环境的优良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餐饮产品有自身的特殊性,享受因素比重较大,除了实物产品之外,往往需要配备一些精神享受,例如钢琴演奏、歌曲表演等等;另外服务也是产品的一部分,需要根据不同的餐饮产品配备不同的服务方式,加强现场管理,形成不同的服务风格。因此,对于企业开发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的重要因素。增强餐饮企业的竞争力,餐饮产品和服务是日常管理中必然要稳步提升的方面。

餐饮文化包括4个不同的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优秀的餐饮文化是推进餐饮业发展的动力,是提高企业团队活力的源泉,是增强竞争力的内在品牌。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员工的意见,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参与感,使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有竞争力的文化。而餐饮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在日常管理中的体现,需要在业务活动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才能保障餐饮企业获取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

4.3“品牌与声誉”、“营销与供应”是餐饮企业获取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保障

企业品牌形象与声誉就是指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是企业通过自己的行为、产品、服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绘制的图景和造型,是公众以其直观感受对企业做出的整体看法和评价。企业的品牌和声誉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良好品牌形象和口碑的塑造,可赢得顾客对餐饮服务产品的信赖和好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良好的形象和口碑是现代餐饮企业潜在的销售额、宝贵的无形资产,更是决定其盛衰存亡的生命线。

餐饮企业的营销和供应也是企业获取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保障之一。餐饮市场营销就是消费者与企业所发生的各种交易行为和过程。它贯穿于餐饮产品供、产、销过程的始终,体现在餐饮业务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如何根据消费者需求,选择营销方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餐饮企业产品与服务从经营者转化为消费者的实现消费就成为各个餐饮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首要任务。另外,在餐饮企业的物质供应中,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储存等会直接影响到厨房生产、产品质量、成本消耗和经济效益,它与餐饮企业营销同等重要,同是餐饮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篇9

关键词:竞争力;内部控制;相关性

1企业竞争力与内部控制一般性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是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所有环节的全面管理。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是内部控制。因此,为保证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益性,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已不是单纯的内部会计控制,而是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方面及所有环节。塑造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就在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取营业利润,提升其企业良好的形象,实现企业使命等,而这些必须要建立在提升内部控制的基础上。

1.1企业竞争力统一是内部控制的目标

发展企业竞争力的目标就是不仅要努力开拓市场,增加市场份额,持续盈利,更要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使各项业务处理标准化、程序化,企业经营高效地进行,保证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效益。根据COSO报告的描述,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企业运行的效率性以及法规政策的遵循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主线;保证企业运行的效率性是指贯彻经营方针政策和保证经营效率效果,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对内部控制的要求;遵循适当的法规政策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企业竞争力必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直接目标,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总体要求。

1.2内部控制制度是发展企业竞争力的组织保障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具有权利配置功能、激励约束功能和协调功能,可以规范企业内部人员的行为,激励和约束管理层和员工的行为,制定有关组织治理的内、外部政策、准则和章程条款,使道德政策和行为准则有效,需要与员工进行沟通,并使其理解和接受,增强员工的向心力,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发展企业竞争力不是“无土栽培”,而是依托企业内部的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没有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为后盾,发展企业竞争力很难得到切实可行的贯彻实施,内部控制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培育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沃土,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的重要平台。

1.3企业竞争力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考证

内部控制与企业竞争力有内在联系性,企业竞争力可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要素组成的整体自律系统,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通常体现在管理制度及惯例中。而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的核心优势,其中就包含了内部控制的一些主要内容,如企业公司治理、风险防范、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内容。这表明企业竞争力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能否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状况,以企业竞争力作为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可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考证。

2企业竞争力与内部控制的因素对应性分析

2.1企业环境与内部控制

任何一个企业的持续经营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运作和发展,即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及提升产生影响和阻碍的各种因素构成的集合,都可以看成是竞争力发展的环境条件。

2.1.1市场因素

在目前我国经济中,市场竞争秩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过度竞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和利益机制的驱使,地方经济自成体系,重复生产、引进和建设问题突出,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区域生产体系,导致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产业进入壁垒低,企业盲目进入,而退出壁垒高,社会资源难以实现产业间的优化配置。因此,在产业结构趋同的情况下,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才尤为重要,从企业内部抓竞争,抓效益。

2.1.2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行为规范的不断深化,为企业创造了基本良好的总体发展环境。然而,从总体上看,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缺乏法律规范,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政府活动随意性很大。政府管理体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承担着“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二是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依靠行政审批制度来实现的,限制了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竞争。由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职能转变不到位,影响了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影响了宏观管理效率的提高,更影响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制约了企业的竞争力。

2.2企业资源与内部控制

企业资源作为竞争力主要构成因素,主要包括物力、财力、人力及无形资源。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来论述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2.2.1人力资源

内部控制体系是人造系统,制度要由人员来制定和完善,同时依靠人员去执行。人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对象,企业对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控制也是通过对人的控制来实施的。内控制度的执行受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影响,反过来,内控制度又影响着人的行为。人作为企业的主体,其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控制能力,并最终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实现。因此,可以说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评价、改进等一切过程都是人的意志的体现,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只有重视人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2信息资源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是不完全的,这就决定了竞争是不完全的,决策个体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私人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信息是不对称的,在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条件下,完全理性转化为有限理性,即经济个体是自私的,按照最大化原则行事,但它通常并不具有做出最优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因此,经济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理性也就是有限的。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是非理性的,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这样,各个决策个体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成为经济分析的出发点。信息是内部控制的前提,良好的信息沟通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2.3企业能力与内部控制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结合体,包括创新能力、资本运用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决策能力等。提升企业竞争力,就是要不断地重新整合这些能力,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的这些能力制度的保证,它包括企业为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的必要的管理措施,如授权、相互制约、核算、审核等,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就要运用企业各项综合能力,就需要有相应的内控制度。本文将对创新能力、风险防范能力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阐述。

2.3.1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企业盈利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活动,而良好的内部控制也需要创新。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是支持、推动、管理企业创新的制度。在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控制创新风险,企业需要正确地利用内部控制系统及相应的控制机制。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通过促进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实施创新。2.3.2风险防范能力

风险防范是整个风险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通过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和程序在风险控制流程的实施中实现的,风险防范依托于内部控制实现,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企业风险的必要环节和有效手段。因此,要建立各种风险管理制度来对企业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约束,根据企业目标来识别、控制以及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通过防范风险从而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价值。在科学、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控制的主体和控制行为将得到清楚的描述,责任和义务将得到有效的规范,这都是防范风险的制度保障。

2.4企业制度与内部控制

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是要依靠实施一整套制度来得以保证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来论述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2.4.1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一种解决企业内部各种的机制,它涉及到公司内部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关系,特别是通过显性和隐性的合同对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进行分配。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密不可分,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而健全的公司治理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4.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是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基础,其内涵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处理企业内部矛盾与冲突的准则和行为。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优化企业控制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消除内部控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使得内部控制能达到保护资产、保障经营管理活动合规性和效率性。

参考文献

[1]吴水彭,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4).

[2]张炎兴.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控制[J].会计研究,2001,(8).

[3]林善浪.中国核心竞争力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社会责任;公司竞争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166-03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走入一个实现阶段性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正在发生重要转变。经历了30多年“血拼”式的竞争,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将中国推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非常突出。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如何继续提升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各种方法中,企业社会责任也开始被提及。有关企业社会责任跟企业竞争力关系的争论,主要存在两派观点。反方观点认为,公司本身是满足股东的利益服务,是为赚钱存在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增加消费成本,并可能导致企业出现经营失败,这是20世纪60年代的观点。正方观点如弗里德曼认为,企业最大化可以和企业社会责任和谐共存。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和谐社会,反之亦然。企业只有找到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契合点才能踏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明确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和成功的企业竞争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从实证研究来看,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东权益回报率呈相关关系,这是早期的研究。企业竞争力发展到现在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公司社会责任是如何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以及如何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竞争力,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中国的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竞争力内涵的历史演变

企业竞争力被认为是随着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不断发展的产物,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企业早期发展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生产能力弱,买方市场尚未形成,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弱,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先进程度、劳动者的经验。只要在这些要素资源上占据优势,就可以让企业生存和成长。此阶段构成竞争力的要素内容最少,以有形要素资源为主。

第二阶段:国内外局域竞争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大、生产能力强,买方市场已形成,企业竞争激烈。只以对有形要素资源的占据优势或易被对手模仿的能力已难以形成战胜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此阶段公认的企业竞争力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般竞争力、优势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包括:规模、产品、资金、设备、行销网络、成本、质量、服务等;优势竞争力包括:特有的技术、品牌、管理的有效性、商业信誉、信息、掌握制订产品或行业标准的权力,特殊的政治资源、人力资源、先进的商业模式、卓越的领导者等;核心竞争力包括:优良的企业文化、形成优势竞争力的制度、卓越的组织学习力、富有创造力的领导团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等。竞争力以有形资源(硬资源)和无形资源(软资源)形成的合力为主。

第三阶段:全球一体化竞争阶段。进入21世纪,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以下几个新特点。一是生产要素资源的全球配置;二是因特网等现代传播技术使企业暴露在全球监管之下;三是全球社会责任运动的蓬勃兴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持续获取盈利和维持自身发展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在社会中的价值。推动社会进步、提升人类生存质量、信誉优良成为企业争相努力的目标,因为只有负责任的企业,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此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二、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发展在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源的优化整合阶段之后,已经步入了“企业公民”这一全新竞争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被国际社会提为重要议题并加以量化。在国际上,联合国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全球契约”计划。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4年启动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的制定工作,全球约120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400多名专家参与该标准的制定工作。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制订社会责任生产守则,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出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性新趋势。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方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企业社会责任已不仅是道德问题,它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大的趋势,并且逐步从道德规范走向法律和标准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SAS000(socialACeountability5000),对企业经营管理所要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予以规范。因此,在经济与信息全球化日渐发达的今天,企业趋于国际化发展,“非官方组织”纷纷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或行为准则,在保护劳工利益的名义下,制造新的非关税性贸易壁垒,以保护发达国家的自身利益。

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既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自发追求更文明的经济行为的结果,也是被动的产物,是受到外界压力的结果。企业竞争越来越遵循一个新的包含企业社会责任因素在内的竞争规则。不适应这个规则,企业可能就会被排斥在商业游戏之外。同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客观条件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关系及其和谐发展,全面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时候。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给企业带来以下竞争优势。

1.增加市场份额。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正向的消费响应。也就是说,有良好社会责任的企业可能更多地得到消费的青睐。一些研究也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业绩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满足客户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消费者不但关注企业产品质量,要求物美价廉,更关注企业应该担负的环境、社会、道德责任。

2.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诺基亚的社会责任实践证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不是一项花钱的事情,反而能为企业节省一笔巨大的运营成本。比如,将公司各部门及供应商集聚在开发区一公里范围内,不但降低交通工具二氧化碳排

放及原材料包装物的使用,更降低会议差旅、原材料及零配件的运输成本。

3.提升企业公众形象和品牌形象。企业公众形象是公众对一个企业的产品性价比以及企业可靠性、企业承诺力和企业良心的综合认知与总体反应。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品质是企业公众形象的基础,同时,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还应该包括优秀的经营指标,健全的公司治理,和谐的劳资关系,投资者、消费者、商业伙伴和社区群众的权利得到有力保护,对社会公众具有良好的示范,对于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等等。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停留于单纯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还包括品牌、公关、社会影响力等在内的全方位的较量。而企业如果能承担社会责任,将会让公众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更加信赖,还会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整体品牌形象,进而提升品牌竞争力。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九成的公众赞同会更加信赖企业社会责任好的企业品牌,并且中高等收入的群体最为信赖企业社会责任优秀的企业品牌。

4.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提倡社会责任不仅仅为了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更能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对外贸易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就需要面临进口国家利用社会责任标准所设置的贸易壁垒和市场障碍。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5.吸引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对一流人才的争夺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因素。只有在开放创新、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企业中,士气才会高涨,员工才能真正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由衷的自豪,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和光泽。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相比而言更具知名度,更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当然也更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人才。由此带来的好处是节省管理费用,以及相关的招聘和培训费用。即使在人才相对过剩,好工作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找到之今日,相当一部分人仍会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衡量企业是否合格的一把尺子。

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竞争力

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企业社会责任就不仅仅是一项花钱和投入的事情,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和社会责任承担也不再是被动的合法合规措施,而应自觉地融入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中,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那么企业具体应该怎么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呢?

1.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根据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没有明确的战略和计划,大部分企业只停留在根据政府要求和社会需求来投入资金和资源的层面上,基本上没有设定与自己战略相匹配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而国外不少成功经验证明,企业只有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才能取得深远而有效果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创造利润本身,还应该考虑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把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基业常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使社会责任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动力。

2.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项持续的管理行为,不是一次性的做秀或应对检查的活动。在国外,约有60%的大公司在公司内部设有专门的社会责任部门和专职负责人员,负责处理各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发生的不正当经营行为所提出的质疑,以及企业对社会的公益行为。不仅如此,国外公司还制定了社会责任履行计划、系统的项目设计、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完善的执行程序与控制系统。而在我国只有不到l%的企业设有专门的社会责任部门,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由工会、总经理办公室、行政部门等其他部门兼管。因此,只有建立社会责任工作机构,健全完善社会责任工作制度,制定相关工作流程和标准,才能明晰权责,真正把企业社会责任落到实处。

3.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培养责任理念,提高责任意识。第一,企业要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风气。企业行为实质上是企业员工行为,企业员工的道德与社会责任素养直接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水准的高低和企业形象的好坏。而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风气是企业社会责任全面实现与提高的关键一环。第二,加强消费者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教育。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意识归根到底是企业中的人对这些责任的意识,教育得当可以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样的产品,我国消费者大多关注价格,而外国消费者更多关注产品中所凝聚的社会责任,因此,要加强我国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同时,要对企业员工合理地展开社会责任教育,包括危机教育、典范教育和事故教育等。第三,发挥内部员工的作用,对企业的不负责任行为进行检举。许多企业压制企业内部的检举,认为这样做有损于企业的名誉,会为企业带来不良影响。实际上内部检举是很有益处的,它可以帮助企业避免一些有害的行为,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做法,从而得到公众和员工的认可。第四,启动社会责任会计。近年来,国家管理部门通过一种被称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方法来测定企业是否合格。社会责任会计,是指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采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主体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或成本)进行反映和控制(即对企业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加以计量、报告)。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以有利于企业决定经营方针、评价业绩并揭示社会责任。它形成了一种“宏观(社会)一微观(企业)共震型”会计模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主要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企业参与社会的活动、对社会的福利贡献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外报道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可以促进管理者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形势,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