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4-28 18:1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竞争力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篇1

你局《关于在京煤炭企业离退休人员1998年养老金调整意见的函》(煤司企改函字〔1999〕第54号)及《关于商请核定在京煤炭企业统筹项目的函》(煤司企改函字〔1999〕第65号)收悉,经研究,现将有关问题函复如下:

一、你局在1998年养老保险统筹工作移交我市管理过程中由于政策衔接问题,没有进行1998年度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的工作,致使在京煤炭企业离退休人员1998年未能按正常增长机制调整养老金,造成离退休人员强烈不满。考虑到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是保证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重要措施,关系到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同时考虑到其它行业在京企业1998年基本上已按有关规定调整了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因此,为保证在京煤炭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做好行业统筹移交后的政策衔接工作,同意你局关于在京煤炭企业离退休人员1998年按照《关于北京市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1998年调整基本养老金的通知》(京劳险发〔1998〕99号)规定调整养老金的意见,其按京劳险发〔1998〕99号文件规定调整养老金增加的费用,从1999年8月1日起列入我市养老保险统筹,在此之前增加的费用由企业负担。

二、关于你局在京企业统筹项目的核定问题,请按《关于印发〈北京市关于调整原行业统筹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及并轨方案〉的通知》(京劳社养发〔1999〕26号)的规定执行。

篇2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在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本国企业实际,对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并对我国企业提升竞争力进行了探讨,以求为我国企业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涵;竞争力理论;评

一、竞争力的内涵

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中指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李显军,2002);其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的表现形式来分析企业竞争力内涵的。张志强、吴健中(1999)认为,企业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通过比较而得到的相对概念,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企业现实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潜在的、未来可能拥有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将潜在竞争能力转化为现实、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其主要是从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角度展开,侧重于企业外部竞争环境。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金碚(2004)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和条件。开始从外部竞争环境、内部资源和自身能力综合的角度定义竞争力,且越来越关注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本文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综合性的范畴,即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同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合理地将所拥有的资源转化为产出的能力,以占有更多市场,创造价值,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等,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二、竞争力理论

(一)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竞争战略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1980),其竞争力理论主要从竞争战略理论阐述了企业在产业内部如何进行定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更高的收益。波特认为,在产业环境中存在着五种基本力量: 市场上同业竞争者的力量、潜在入侵者的力量、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方的议价能力。企业如果想在同行业内形成并获得战略优势,首先必须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充分利用这五种基本力量之间的关系,并推动这几种力量向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变。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波特竞争力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三种基本战略丰富了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系统思想,价值链分析为企业竞争力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当然,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也有一些缺陷,例如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培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价值链理论只是从表面上来解释企业竞争力的差异化来源,并没有给出具体原因的解释,同时还忽略了政府政策和创新机制对竞争力的影响等。

(二)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维纳菲尔特(B. Wemerfelt)(1984)提出“企业资源基础论”,他是资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除了他之外还有格兰特(R. M. Grant)和巴尔奈(Barney)等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企业内部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积累的知识性资源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所拥有资源的质量或者通过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使用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并且当这种资源难以模仿和替代时,企业就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一理论将企业看作是异质的,并强调就是因为企业拥有异质资源才能够获得竞争优势,才使企业能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和顾客,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顾客价值。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单纯地凭借其所拥有资源并不能保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也存在诸多缺陷,例如没有考虑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忽视了管理职能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等。

(三)基于能力的竞争力理论

1、钱德勒的组织能力理论

崇尚“看得见的手”的美国管理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 D. chandler,JR.)(1994)是组织能力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观点认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组织能力,认为组织能力是企业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技能,是从企业内部组织起来的物质设施和人的能力的集合。组织能力来源于企业对这三个方面的投资:第一是为了扩大生产而进行的技术设施设备投资,以使其能充分利用技术所具有的潜在的规模及范围经济;第二是为大规模营销进行的投资;第三是为有效的开展生产活动、营销活动而对管理进行的投资。

2、普拉哈拉德的核心能力理论

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最早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飞利浦.萨尔尼科在进行领导行为的分析时就曾经提出过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早期时候的特殊能力主要强调了一个企业比其他企业做得更好的因素。之后,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不断变化和发展,人们逐渐把其理解为企业活动,尤其是指竞争或维持变革组织的能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关于企业特殊能力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了,其中尤以普拉哈拉德(Prahalad,C.K.)和哈默(GHamel)(1990)的核心能力理论最为著名。核心能力理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①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

②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

③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

④积累、保持、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

3、斯托克的基于流程的能力理沦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斯托克、伊文斯和舒尔曼(1999)认为,成功的企业极为注意行为方式,即产生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每一个企业都必须管理一些基本业务流程,例如新产品的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从营销到订货,从顾客订货到实现产品价值。每个流程都在创造价值,每个流程也都要求部门间协调配合。所以,尽管每个部门都可能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但是关键还在于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活动,使之形成竞争能力。

三、结论

我国的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国内学者应该结合本国企业的发展实际,深化和丰富竞争力理论知识,使之更加具有实践性,让国内企业将竞争力理论运用到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进行自身优化,获得竞争优势。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理论和实际结合,要深入企业调研和研究获得一手资料;二是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竞争力不同,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价自身竞争力;三是注意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企业不能直视单纯想要效益,而应该在科学分析竞争力的同时,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可持续竞争力。(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课题得到贵州大学创新基金支持,课题编号(研人文2013016).

参考文献:

[1]李显军.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57-60.

[2]张志强,吴建中.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J].管理现代化,1999(1):24-25.

篇3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SWOT分析;实证分析

一、企业竞争力概述

(一)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综合了国内国外相关学者以及著作的观点,企业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1)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不是现象上的种种比较优势,也不是该公司的产品或功能性活动。(2)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良好体现。(3)企业竞争力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的,它无法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4)企业的竞争力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产品。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各种市场机遇,战略规划,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各种资源的不断优化,才能逐步形成自身的竞争力。

(二)企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1.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钱德勒的组织能力。钱德勒认为的组织能力,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生产能力,管理技能和营销能力,和内部组织的体育设施和人力资源能力的集合的经济。

普兰哈拉德的核心能力。菲利普·萨尔尼克在1950年曾提出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强调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因素。1990年普兰哈拉德和赫梅尔撰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能力概念是指某一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相比所具有的独特能力。

斯托克的基于流程的能力。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斯托克和舒尔曼认为,成功的企业十分注意当时的行为,是该组织的活动和业务流程的生产能力,并把提高此类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

2.基于评价的企业竞争力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与会各国银行家,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以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他们对评价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3.波特教授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体系。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五力分析模型,五力分别是: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将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并对全球企业战略的制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对46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价,在2003~2007年的5年中,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管理竞争力平均排名为第33位,企业绩效竞争力平均排名为第34位,管理的有效性竞争力平均排名为第32位,而生产率竞争力水平最低,仅排第40位,我国工业处于较低的水平。在2007年企业总体竞争力排序中,中国大型企业总体竞争力得分仅为25.72,处于46个国家的第38位。相比之下,超过80分的国家和地区有11个,美国和加拿大居第1位和第3位,欧洲国家占7个,中国香港列第7位。在竞争力指标体系中,比较重要的是企业内在竞争力,即企业掌握的资源、表现出的能力,我国大型企业内在竞争力在46个国家中居第33位,处于较低水平。

(四)目前影响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的主要因素

1.环境影响因素。(1)体制因素。公司管理不完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不规范,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2)市场因素。一是过度竞争。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出现盲目的重复建设现象;二是垄断。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扭曲、弱化价格信号,严重妨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3)政策因素。首先是国家体系不完善;其次是我国引进外资的政策存在较多缺陷;再次是我国对外投资的投资客体和投资行为方面的制度障碍。

2.企业影响因素。(1)观念因素。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中外企业最主要的差距。(2)战略因素。目前中国的企业不注意重视长远的战略管理,特别是企业集团战略和业务竞争战略。(3)制度因素。由于经营机制的问题,导致中国多数的企业劳动效率地下,竞争能力不强。(4)技术因素。我国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正视技术水平的差距,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5)规模因素。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结构总体上大企业不大,中小企业太多,这样使得企业很难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与国外大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6)管理水平因素。目前,中国企业在管理水平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通常不能较好的给企业定位,以至于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导致竞争力低下。(7)跨国经营因素。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水平较低,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企业规模小、对外投资技术含量低、海外企业效益较差等。

二、实证分析

海尔集团企业竞争力SWOT分析:

运用SWOT分析可以正确了解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以及企业内部的优劣势,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把握住机会,避开企业的劣势与外部的威胁,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海尔的优势。海尔集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因素,首先是品牌优势,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同时也是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其次是海尔集团的产品优势,海尔品牌旗下有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多种产品,其中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再次是海尔的服务优势,海尔始终坚持“用户第一”的思想,从产品设计、制造再到购买,以及上门服务,最终还有产品的回访服务,这一系列的服务不断满足用户的要求。最后是海尔集团的渠道优势,海尔实行个性化营销的策略,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分工,管理渠道十分严格,每个地区只设立宜家核心商,作为物流平台和服务中心,分区域控制。

2.海尔的劣势。海尔集团固有的战略优势和营销思想,很难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海尔要在国际市场上有大的突破十分困难。国际公司很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利润,中国企业大多是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率。海尔也是如此;海尔轻视广告文化建设。海尔的广告策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在炒作外观及附加主要功能方面很少考虑消费者是否真的需要这种功能;二是高密度,高频率的反复炒作某一卖点的做法,在日益发展进步的中国也会越来越不适应。

3.海尔的机会。海尔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尔的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以海尔的企业文化为根基。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保障、以市场创新为目标,海尔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技术创新,以实现企业信息化,其文化对于海尔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长久存在的机会。

4.海尔的威胁。目前,海尔仍然面临着许多威胁,随着家电企业的持续上升,技术的不断提高,海尔必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优势。此外,应加快多产业发展的方向,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从技术角度来看,谁也不会比别人慢得多,海尔外部停滞不前信息技术,也是对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的强烈打击,如果抛开这些年来海尔品牌效应不谈,海尔竞争对手的外部信息化增长也会很快形成,到时他们会成为海尔集团的强劲对手。

针对海尔集团竞争力的SWOT分析,可以形成SO、WO、ST、WT四项发展战略,见表1。

三、结论

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总体上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以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大型企业,虽然竞争力相对较好,但也是存在诸多威胁,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需要企业本身适当把握,根据对海尔集团的SWOT分析得出,海尔仍需推行发展型战略,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才能立足于世界企业之林。

参 考 文 献

[1]范林根.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宋建林.基于危机视角的企业持续成长问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5

[5]陈志平.诚信是企业竞争力之核[J].企业导报.2009(2)

篇4

关键词:中部地区;民营非高新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民营非高新企业竞争力的含义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所谓民营非高新企业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市场生存、成长与发展能力,具体包括企业产出和利润增长能力、资产规模扩张和销售收入扩大能力、市场占有和技术创新能力等等。所谓“核心竞争力”,著名管理专家哈默与普拉哈拉德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中指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

二、制约提升民营非高新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产权制度的制约

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是企业经营控制权及其配置。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受企业的产权结构制约的。研究表明,企业治理结构会随着企业产权结构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发生变化,并逐渐从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合一的古典集权状态转变成为两者相互分离的现代分权状态。从长期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民营非高新企业竞争力角度看,民营非高新企业从传统的家庭制转向现代制,势在必行。尽管民营非高新企业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但家族制的实质并未改变。这种产权形态和组织结构具有二重性。积极面是,企业内部各主要成员间的信任成本较低,从而有助于较小规模企业的实现更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消极面,如只相信“自己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更广的范围选择更有能力的人更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

2、创新能力的制约

创新能力的高低制约着民营非高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民营非高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价格的竞争,所以企业能力的创新已成为企业有无竞争力和竞争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因素。在没有创新收益“外溢”的情况下,创新始终是一个有助于企业产品和服务差异性增大、有助于企业战略资产积累、有助于更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范畴,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创新潜力。

3、人力资源短缺的制约

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进一步提升民营非高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企业技术创新角度看,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自身研发形成的创新和竞争力。这种创新需要较大规模的前期投入,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另一类是模仿别人的生产技术,可叫创新模仿。目前中部地区绝大多数民营非高新企业,由于财力和人才的短缺,多数只能采用创新模仿的办法参与市场竞争。许多民营非高新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物质待遇和工资性收入相对低。由于许多民营非高新企业是建立在县域范围内,远离大中城市和教育、科研中心等人才汇聚的地方,因此,企业相对较低的工资和福利难以吸引到人才,或者吸引来了人才也不能长久留住。二是有些中部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主要是文化教育水平、城市发展环境等较于一线城市而言比较落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三是民营肥高新企业的发挥空间有限。

三、民营非高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市场调研能力、设计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后勤服务能力或全过程计划管理能力等。全部能力的提升对民营非高新企业而言,显然不具有现实性。因此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结合企业的实际,以一种能力为中心,协调整合其它各种能力,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企业成员的核心竞争力意识

人才是企业利润的源泉,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成员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运作,影响企业未来发展。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意识的成员,往往能够在认准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建立相应的机制,配备相应的环境条件,来塑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

2、加强企业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通过专业优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达到市场的占有。加强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缺乏独占性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在竞争中很难处于有利地位,也很难做大做强,更不可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3、构建与发展企业的比较优势

一是构建相对成本优势。相对成本优势的获得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于某些进入条件相对较低的产业,一旦出现高于市场平均的回报率时,会有大量资本涌入,致使许多企业都热切地投入生产规模和价格的竞争中来,在此阶段要使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主要的竞争策略便是取得成本优势。二是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企业的比较优势,并构建支撑这种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炜.核心竞争力辨析[J]. 经济管理,2002,(12)

[2] 朱华桂.论核心竞争力理论渊源[J]. 经济学研究,2002,(09)

篇5

关键词: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一是重要性原则。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核心竞争力影响的重要性,即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做到所选指标个数不很多,但严格区分主次,取舍得当,突出直接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二是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适应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三是科学性。要求设计的各指标必须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面提示对核心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四是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核心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可比,同时为研究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具有相对稳定性;五是目的性原则。设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弱的原因所在,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六是全面性原则。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不仅要反映企业竞争力的“硬”指标,还要考虑企业竞争力的“软''''指标;七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对定性的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

(二)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定量指标。一是盈利能力指标。资产利润率通常被用来衡量某一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运营能力指标。只表明短期盈利能力,若评价持续盈利能力,还要看保费收益率和资金运用率。资本充足率反映了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市场占有能力指标。市场集中度对保险企业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过高或过低竞争力都不强。赫芬达尔指数是衡量市场集中度的常用指标。四是偿付能力指标。保险公司负债经营风险产品的特征,使得偿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保持可持续竞争力。五是信用级别指标。信用级别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因素、财务因素和管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评级,通过检验保险公司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服务水平、管理效率等众多指标,综合反映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定性指标。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在产品开发方面,中国的非寿险险种多年来一直停留在车险及第三者责任险、企财险、家财险等有形财产险种的经营上,而保证险、信用险等无形利益险种处于较低的水平。二是企业管理能力:法人治理机制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关键指标。三是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四是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五是销售和服务能力。

二、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运营的比较

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在组织架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培训、监控体系、薪酬和激励制度等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同时根据标准普尔报告显示,近年人保财险的承保表现有所转弱,目前公司的承保表现一般。人保财险的整体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过去五年的收入回报率(不包括已实现的投资收益)为2%至4%。人保财险的投资趋向属保守,但其投资资产素质较国际平均水平为低。2004年人保财险的总投资收益率由2003年的2%下跌至1%。在2003年11月首次公开招股后,人保财险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显著的改善。2004年底,该公司的股东资金总额为165亿元人民币,在首次公开招股前则为100亿元人民币。尽管在2004年由于高增长而未能令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相应提高,但与其首次公开招股前偏弱的状况相比,其资本充足率已提高至较稳当的水平。这可反映于该公司2004年底的股东资金与净保费收入比率虽然由2003年底的38.2%下跌至31.3%,但与2002年底的27.7%相比已有改善。随着索赔模式的改变,人保财险可能需要以较资产增长为快的步伐扩大其理赔准备金规模,这将对该公司中期的整体利润率和资本充足率构成压力。PICC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PICC与AIG竞争力的差距,因此,要想在今后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三、培育我国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运营比较,可以看出制约我国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瓶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我国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鼓励非寿险企业走专业化道路。促进市场主体走专业化道路是综合性经营的必要条件,是提升我国非寿险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优化非寿险市场结构出发,应当注重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性的保险市场主体,大力促进管理人才、核心技能和产品服务的专业化。一是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像专业化发展。在我国保险市场现有的市场格局下,应该培养各市场主体的专业化特色优势,注重在专业领域培育技术实力。二是根据结构调整和细分市场的需要,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继续鼓励发展一批专业性的财产保险公司。三是推进非寿险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专业化,发展一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理赔公司、客服公司等中介主体,用市场交易取代内部分工,使市场主体更加关注专业化经营,增强行业竞争力。

第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业务运营系统的重构、整合和改造,建设核心业务系统、数据仓库、渠道系统、交换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加快数据集中的步伐,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借助OLAP、数据挖掘、模型库等工具,形成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形式的决策支持和分析,尤其是增强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财务分析、风险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加强信息技术在保险业风险管理、决策支持中的应用,带动企业组织架构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调整,提高保险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三,完善资金运用体系。一是改善资金运用环境。推动资本市场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拓展债券市场,进一步为保险资金运用开拓新的空间。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加强对财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监管;加强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控的监管;完善监管手段。三是开放中长期投资项目。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来看,由于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无论资金来源何处、期限长短,大多用于短期投资。开放投资期限较长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产业投资。

第四,改善非寿险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一是优化股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坚实基础。优化股权结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远化方式进行融资,在优化股权结构、增资扩股的过程中,要谨慎选择保险公司的战略投资者,要选择那些势力雄厚、对保险公司业务经营能够产生协同价值、长期稳定的战略投资者。二是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是完善保险公司治理机构的关键环节。三是加强保险公司竞争性经理人市场的培育是完善治理结构的重要外部条件。四是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的合规性制度建设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约束机制。五是明确公司监事会定位,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六是通过采用集团控股的组织模式来提高民族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

第五,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否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要留住人才,必须激励与约束并行。一是激励措施:采取绩效工资制;安排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创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二是约束措施:福利待遇的约束;培训和晋升机会的约束;劳动合同的约束。

参考文献:

[1]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邹平;刘虹.中国保险改革发展启示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宪.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命运[J].中国保险.2005,(09).

[4]唐运祥.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张胜;路风.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范式的解释[J].世界经济.2003,(09).

[6]林江.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篇6

一、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由企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企业哲学、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 规章制度等的总和。关于核心竞争力目前理论界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各种观点都认为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征。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管理中,企业文化也发挥着重要的源动力作用。

2.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文化尤其是其精神文化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取向和立足点,并保障了核心竞争力的连续性。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必须与企业的目标、价值观、企业战略、 经管理念等相适应。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功能的体现。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提供了基础,价值观的独特性与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功能的体现。

二、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通过研究发现,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有三大方面:一是员工忠诚度的高低和忠诚群体的大小;二是品牌影响度的高低和大小;三是顾客忠诚度的高低和忠诚群体的大小。而决定企业这三方面状况的正是企业文化,以下提出有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三点思考:

1. 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员工忠诚度的培养

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让员工有家的温馨与归属感,使员工的精神寄托于企业、感情上依恋于企业、行动上忠实于企业。通过员工个人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氛围,以此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目标,增强企业竞争力。另外,企业文化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知识技等方面,决定着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智力基础。

2.企业文化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

企业文化是品牌的内涵,富有企业文化的品牌易于被广大的消费者在心理上接受,易于成为广大消费者重视的品牌。只有将特定的企业文化融入品牌,并长期不懈地强化这些企业文化,加大传播力度让这些企业文化向整个市场渗透,才会取得巨大的市场成功。因此,要把品牌经营成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应把企业文化融入品牌的战略化发展中。

3.企业文化有利于顾客忠诚的培养

在新的竞争形式下,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争取顾客,以实现顾客满意与建立顾客忠诚为现代企业追求的新目标。识别并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以获得竞争优势并以有效和高效的方式去实现,是企业质量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核心。

三、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以人为本”的文化

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它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并全方位地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营造企业内部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激励人的文化氛围。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一要做到尊重员工人格,尊重人才,鼓励员工个性发展;二要营造一个员工工作开心、生活舒心的环境,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与条件;三是要,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四要强化激励机制,多种形式的激励激励,使员工得到合理回报,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2. “创新型”文化

创新型文化是以“不断创新”的企业理念为核心,注重员工创造性的培育,努力形成一种倡导创新意识、运用创新思维、锤炼创新精神、精通创新之道、敢于创新竞争、鼓励尝试风险的企业文化环境。在一个企业组织中,创新体现在企业运行形态的各个方面,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方法创新等,良好的群体组织环境,不仅有助于新思想的产生,而且也能是这些新思想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正在于此。

3. “学习型”文化

学习型文化强调学习是终身的,不学习、不善于学习,产品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只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个人要成为“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只能通过培养企业共同的经营理念、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共同的企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来实现 ,通过理念 、价值观 、企业精神等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建立起开放和信任的企业内部环境,激发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使他们自愿合作开发知识资源,去完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任务 ,以达到更高的目标和产生更好的效益,这种管理也就是文化管理。只有实施文化管理的企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特色”文化

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甚至普通百姓……,几乎人人都在说“竞争力”。概念的广泛使用,往往使其变得越来越具有包容性,涵义边界越来越模糊。现在,当人们讨论企业的“竞争力”时,几乎可以涉及同企业相关的一切方面。那么,在如此泛化和众说纷纭的竞争力讨论中,我们将如何把握竞争力的精髓呢?

如何科学地解释企业竞争力?研究企业的最古老的学科是经济学。那么,经济学是怎样研究企业和企业竞争的呢?主流经济学的逻辑是演绎的,即从最基本的假定出发,以逻辑一致性为原则,通过严密的推理,得出一系列结论。经济学的这一特征,使之成为社会科学中最耀眼和最具科学形式的一支,被比作“王冠上的宝石”。但是,经济学逻辑的严密性,并不总能保证其结论的公认性。甚至,经济学可能是所有学科中唯一可以让结论相反的研究成果同时获得奖励的学科。例如,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授予了缪尔达尔和哈耶克,而他们的观点却针锋相对。

那么,为什么逻辑严密的经济学,却可能会推论出完全相悖的结论呢?这是因为,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方法将客观现实抽象到极至的纯粹,就会丢失许多经验信息;而从不同的假设前提出发更会“合乎逻辑”地推出不同的结论。我们知道,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是,假定经济行为人都是“经济人”,他们的行为完全是“理性”的:即趋利避害,精于计算,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决定,而不受文化、感情、习俗、道德、信仰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因此,经济学假定,个人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或者“收入最大化”,推论到企业,就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成为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前提。实际上,也就是假定人和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有企业的决策原则和行为特征在本质上也是一样的。而微观经济学就是运用严密的演绎逻辑方法,描述了所有个人和企业的理性行为和决策原则:例如,怎样决定价格和产量、如何进行购买、按什么原则配置资源、选择什么技术、雇用多少工人、支付多少工资,等等。当然,经济学并不否认现实中的个人以及企业之间存在差异性,而是在研究方法上必须将这些差异性抽象化,假定所有个人及企业的性质和行为逻辑都是相同的。这是经济学的方法论和分析工具的基础。

运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竞争力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竞争力这一概念的最基本的含义恰恰是:各个企业是不相同的,有的企业具有竞争力,有的企业缺乏竞争力。换句话说,经典的经济学以假定“企业同质”为基本逻辑前提,而竞争力研究的目的却是要解释“企业异质”,即为什么有些企业竞争力强,有些企业竞争力弱;或者,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具有长久的竞争力,什么样的企业一定不会有竞争力。

也许有人会说,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其是否遵循了经济学原理,即认为:凡是按照经济学原理进行决策和行动的企业就会有较强的竞争力,而违反经济学原理的企业就不会有较强的竞争力。尽管现实中确有一些企业可能因不懂得经济学,违反经济学原理,错误地决策和行动而导致失败,但这不是经济学所关心的主要问题。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实际上已经认定,所有的企业都是聪明的(完全懂得经济学原理),竞争是在同样聪明的企业之间展开的。所以,在经济学的框架内,研究竞争力的目的是要解释:“聪明的”的企业为什么会各不相同;而不是要解释为什么“聪明的”企业比“愚蠢的”(不懂得经济学原理的)企业竞争力更强。

问题是,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充分地“聪明”,都按经济学的原理进行决策和行动,那么,我们怎样解释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差别呢?回答这一问题是对经济学的一个挑战。经济学及其各个分支学科都在为此进行极大的努力。不过,美国著名竞争力研究专家迈克尔·波特教授也承认,将竞争力研究纳入经济学的严密体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管理学比经济学开放得多,管理学不仅充分承认和特别关注企业异质性,包括“聪明”的企业和“愚蠢”的企业之间的差别,而且可以无拘束地延伸到理性之外的领域:心理、观念、文化、价值观、习俗、民族、信仰等等都可以被用来作为对企业间竞争力差异的解释,因此,竞争力的根源就被追溯到了一些难以言状的“不能交易”、“不可模仿”的因素。所谓“不能交易”、“不可模仿”,也就是买不来、学不到,只能自己长出来的独特因素。因为,只有找到这样的因素,才能解释企业竞争力差异的本源和持续性。于是,企业竞争力特别是所谓“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就成为特殊条件下特殊的人脑产物——理念或者某种特殊“认知”(也有人称之为“学识”)。这样,以计量化为要义的管理学,居然走进了完全不能计量,甚至根本没有计量维度的空间。

可见,要透彻地解释竞争力,管理学和经济学同样面临挑战。如果经济学所能告诉我们的是:竞争力就是同质企业的不同命运,管理学所能告诉我们的是:竞争力的根源是某种“理念”或者特殊“认知”,那么,企业家们只能这样理解:归根结底,竞争力只能来源于“智慧”,这种智慧可以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得到启发,但它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定之规、没有最优境界、也没有极至目标的想象力的产物。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竞争力不仅是对经济学、管理学智慧的挑战,而且是对企业和企业家智慧的挑战:如何高人一筹,快人一步,强人一着。对此,没有终极答案,只有永远探索。

“企业或企业家成功之路”没有“科学”的答案 企业界之所以特别关注和热衷于讨论竞争力,是希望总结企业竞争的制胜之道,发现企业家的成功秘诀,以期将更多的企业办得更具竞争力。于是,“企业或企业家的成功之路”成为当下最时尚的话题。但这却也是一个最不容易说明白的问题。每一个企业家都希望能够使自己的企业最具有竞争力,成为最成功的企业家。那么,企业家是如何成功的?过去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将来是否还能够不断成功?如果一个人想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他究竟应该怎样做?对于这些问题,没有一门学科能够系统完整地以科学的方式给予回答。所以,从美国哈佛大学开始建立的商学院MBA教育,采用的主要是“案例法”。案例只是举例,告诉你别人是如何成功的,却并不能告诉你你如果这样做是否也同样能够成功。换句话说,即使总结出一些企业和企业家的成功案例,也不能被作为“科学”的结论,因为,科学的结论应是可重复的,而任何关于企业和企业家成功道路的经验都是不可重复的。

因此,如果企业家也算是一种“职业”的话,它就是一种最难以被“培养”的职业人。一个人如果选择这一“职业”,其成功概率是非常低的。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成功的道路充满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是风险。不承担风险,就成不了优秀的企业家。而风险本身就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所以,在这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企业家是一种失败概率非常大的“职业”,选择企业家为业就是选择可能的失败,因为,巨大的不确定性永远伴随着企业和企业家。特别是,在市场竞争之中,一些企业或企业家的成功意味着另一些(通常是更多的)企业或企业家的失败。所以,没有哪一门学科可以“教育”出成功的企业家。所以,立志要做企业家的人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世界上并没有现成的企业和企业家成功之“路”,也没有哪门学科可以为你指出确有把握的成功之路。企业家的职业特点就是要在没有现成之“路”的条件下走向成功。换句话说,企业和企业家必须不断创新,永远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竞争力是竞争的产物 所谓企业家成功之路,就是企业家有多大的能力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具有长期良好的业绩。从个体来看,竞争力是各个企业的能力或素质,而从整体上看,企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一个产业组织问题,而产业组织的核心问题是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关系。简言之,没有竞争就没有竞争力,竞争力必须在竞争过程中形成,这是一条基本的经济规律。所以,要提高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打破垄断,鼓励竞争。要允许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国内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平等机会、公平竞争。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过程,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企业群体结构。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日趋完善,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企业之间的价格大战此起彼伏,促销手段花样翻新。也有一些企业认识到,价格竞争只是市场竞争的初级手段,质量、服务、创新才是企业更有效的制胜之道。因此,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及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上投入更大力量。但是,在生产能力过剩,市场容量有限的条件下,一些企业的壮大和大规模扩张,就意味着更多企业承受更大的压力,以至陷入困境:一些企业的产品成本、价格下降,增大了市场占有份额,意味着另一些企业因成本、价格相对偏高而被挤出市场;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不断扩展市场,意味着另一些企业因产品质量相对较差而难以维持市场地位;一些企业通过产品更新,更好地满足了顾客需要,意味着另一些企业因产品陈旧而失去顾客青睐;一些企业实现了技术创新,开拓出新的增长空间,意味着另一些企业因技术相对落后而承受被淘汰的压力。所以,只要有竞争,就会有代价、有损失、有痛苦。所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绝不是可以免费获得的结果。

面对激烈的竞争,有些企业甚至行业组织、政府部门产生了惧怕的心理,以种种动听的理由,做出种种限制竞争的行为,例如,实行各种名目的价格合谋或价格操纵,有的政府部门也直接参与或支持企业价格合谋行为,甚至运用行政手段进行价格操纵,或者直接实行某些地区或者行业保护主义的措施。这种试图通过限制竞争的方式来改善整个行业中所有企业的处境或者缓解本地企业的困境的行为,是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

篇8

关键词:商标战略 竞争力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250-0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把它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商标作为企业重要的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商标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商标战略的实施过程,就是国家或企业不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有品牌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施商标战略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企业是商标的拥有者,也是实施商标战略的主要力量,只有充分调动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积极性,才能激励广大企业运用好商标这个无形资产的价值,实现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转变,推动市场运作模式和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全面推动我国品牌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商标战略的含义

1.商标。商标俗称牌子,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缔结前,国际上对商标概念尚无统一定义。1994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对商标作出了明确的定义:“任何能够将一企业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商品或服务区分开的标记或标记组合,均应能构成商标。”这类标记,主要是文字(包括人名)、字母、数字、图形要素、色彩,以及上述内容的任意组合,均应能够作为商标获得注册。即使有的标记本来不能区分有关商品或服务,成员亦可依据其经过使用而获得的识别性,确认其可否注册。成员可要求把“标记应系视觉可感知”作为注册条件。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商标具有无形性、法定性、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等特征。

2.商标战略。早期的理论界将商标战略定义为:“商标战略是现代企业的一种基本战略,它主要是通过对商标的精心选择和培育来提高其知名度,使其有效地传达企业形象和产品质量,借以实现企业产品占有市场的目标。商标战略的实施需要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战术行为,即商标策略,包括设计、注册、宣传、商标使用和维护以及商标管理等内容。”另有学者从企业技术性竞争与非技术性竞争角度研究商标战略的含义,认为“商标战略是制定者为了本身的长远利益和发展,运用商标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在非技术性因素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大经济利益,并保持自己非技术性竞争能力优势的整体性战略观念与谋略战术的集成总和体。”还有专家在企业战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商标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创立并保持驰名商标,塑造企业优良形象为目标,针对企业的商标工作制定的企业分战略。知识产权专家对商标战略定义为“商标战略即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商标制度提供的保护手段,达到树立企业形象、促成产品或服务占领市场的总体性谋划。”该种观点深刻揭示了商标战略的内涵和外延。

二、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意义

商标战略作为企业的主要经营战略之一,企业要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合法、合理、最优的商标战略措施,实施好商标战略,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创立自有品牌。中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但是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自有品牌使用率较低,以致大多数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差别不大,企业的经营模式也没有特色,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自主品牌。通过实施商标战略,切实发挥商标在生产和经营中的作用;通过实施商标战略,积极创立和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不断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从根本上扭转旧有模式,探索和实践新的发展模式。

2.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消费。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市场消费也就是品牌消费。商标作为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媒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引导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对自己要选购的商品或服务作出选择,并促进消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也越来越多,选择的余地也更大了。很多顾客在消费时已不光看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他们更看重生产企业和品牌,因为他们相信品牌是产品质量、企业信誉、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的集中体现。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主导地位和竞争优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实施商标战略和塑造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在众多的选择中迅速对本企业的商标产生良好的印象,形成普通品牌与名牌的心理区别,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其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有利于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我国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仅仅依靠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不够的。因此,必须通过内生动力,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从数量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益转型。通过商标战略的实施,支持和引导我国企业大量进行国际商标注册,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积极培育国际驰名商标,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改变过分依赖出口劳动密集型定牌加工产品的局面,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  营销竞争力  研究

    0 引言   

    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不仅企业数量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4%以上,而且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占70%左右。而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浙江中小企业面临外贸出口受阻,融资困难,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等问题。09年,随着外部环境的好转和相关刺激政策出台,浙江中小企业第三季度的各项指标开始变好,但是又遭遇“外贸保护主义”和“用工成本增加”两大难题。随着国际营销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的增强,要想降低各种市场风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尤其是营销竞争力。

    1 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含义

    1.1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企业是一系列的资源或者生产要素组合而成。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来满足市场需求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研究专家迈克尔.波特教授这样定义企业竞争力的:是“一个企业对其行为效益有所贡献的各项活动恰如其分地把握运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1990年美国着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和技术。总之,简单的来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

    1.2 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含义 彼特.德鲁克曾精辟地指出,现在企业最重要的只能只有两个,一个是创新,另外一个就是营销。其中,“营销是企业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职能。”因此,营销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企业营销竞争力,就是指企业在准确地获取市场有关信息、敏锐地判断市场发展趋势、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准确地定位目标市场、并对企业产品实施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从而获取高于其他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培养营销竞争力的目的是通过为顾客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效用组合,争取顾客满意并实现顾客忠诚,最终获得竞争优势,因而营销竞争力能够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金融危机之后浙江中小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缺乏自主品牌 在对中小企业品牌使用的调查中,我们得知,只有10%的企业实现自由品牌出口,大部分的企业还都是属于贴牌生产、零部件采购的形式。而与相对应的是,有76.7%的企业出口量超过50%。这就说明,尽管很多企业主要是以外贸为主,但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非自主品牌的出口。没有品牌,企业挣的是苦力钱。一旦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品牌企业和国外经销商并不相应提高收购价格,而是要求加工企业自己消化。随着浙江经济的转型,以及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发展,拥有自己的自由品牌。这对于提高浙江中小企业的营销竞争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2 企业产品的技术档次低,创新能力不够 浙江中小企业普遍产品老化,结构单一,产品技术含量低,而且大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制造的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产品模仿国外企业,来料加工业务比重比较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偏少。同时,行业内部竞争过度,利润率自然低,即使没有外部环境变化,也难免会有一些企业倒闭,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要提高企业的营销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2.3 企业成本优势不明显 企业生产成本的优势,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优势一直是浙江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随着《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和09年新的招工难等问题,浙江中小企业正面临着要素资源严重制约的挑战,正处于成本上升时期,使原本靠低价竞争的优势逐步削弱,甚至丧失。所以,中小企业要从制度上加以落实,如果这些方面不注意,将导致中小企业在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营销竞争力就无从谈起。

    2.4 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浙江省的中小民营企业90%是家族制,产权制度封闭,组织结构僵硬,管理方式排外,企业家素质低,企业文化缺失。家族企业的优点是团结、忠诚、委托问题小,缺点是选人面窄,亲情易使制度失去刚性。家族企业的永续经营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家族成员中找到或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让他们接班,另一个就是彻底打破家族制度,聘用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来管理。浙江中小家族企业大多还是原始的粗放型的管理,这种管理适合中小企业创业时期的作坊,但到了企业发展壮大时期,只靠管理者呕心沥血,靠一己之力维持整个工厂的运转,这种模式缺乏一种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机制,而且管理成本和管理漏洞比较大。

    3 提升浙江中小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3.1 提升中小企业的营销理念 首先是营销观念的更新,由以前的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转变成为“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在中小企业营销的过程中,不仅考虑企业的利益,同时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做到企业、消费者和企业三者利益的结合,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社会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生产经营,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社会形象价值,做到可持续发展;其次是营销意识的创新,运用最新的营销理念和新技术,完善和丰富营销方式和营销手段。最后,增强中小企业全体员工的市场意识,企业的创新不仅要靠市场部门和开发部门的技术人员,最好的理念和意识还是来自于最基层的员工,关键看能不能将这些最好的想法和体会转化成创新意识,就需要每个人都有市场意识。

    3.2 加强中小企业营销信息系统建设 营销信息系统指:由人、机器和程序组成,它为营销决策者挑选、分析、评估和分配需要的、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营销信息系统的作用是:评估营销经理的信息需要,收集所需要的信息,为营销经理适时分配信息。营销信息系统所需要的信息的收集通过如下的子系统来完成:内部报告系统、营销情报系统、营销调研系统、营销决策支持系统等。高效的营销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管理和决策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也避免了中小企业盲目进行决策而带来的风险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营销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3 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小企业长期发展的营销战略 营销战略的制定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定位三大部分。首先,中小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市场细分的标准,然后依据科学的市场细分方法进行市场细分。其次,中小企业要制定适合自身的目标市场战略,目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差异性的市场营销战略和集中性营销战略比较合适。差异性营销战略是指企业生产出多种产品,多种营销组合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这种营销战略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但是成本比较大,对大中企业比较有利。集中性营销战略是指企业生产出一种产品,一种营销组合来满足特定消费者的需求。这种营销战略成本低,目标消费者明确,非常适合中小企业。最后,中小企业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消费者定位和产品定位的统一。只有定位准确,企业后续的营销组合策略开发才能找准方向。

    3.4 强化组织中小企业的营销执行团队 当前,浙江中小企业进口了很多先进设备,但员工的素质跟不上,使得先进设备难以发挥作用。所以要提高团队成员的素质和执行力,而且当地政府在财政上要适当给予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的补助,多提供培训的机会,中小企业也对于获得一定培训和技能资格证书的员工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同时,根据自身的情况要制定具体工作量化标准,并严格执行。

    3.5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 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是通过中小企业的产品策略,品牌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实施的。要提高浙江中小企业的营销竞争力,就要落实4PS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3.5.1 提高产品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只是引进世界高水平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根据企业自身内外环境,进行产品的创新,随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形成自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5.2 提倡中小企业走自主品牌发展之路。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一种标识,如果品牌注册成为商标,也是受法律保护的,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中小企业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其次,中小企业要开发和设计自由品牌。品牌的设计初期,费用相对比较高,但是从长期发展规划来看,企业有没有品牌很重要。最后,中小企业要维护品牌。如何维护和推广,如何使自由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如何使自由品牌的资产价值有所增加是非常重要的。

    3.5.3 转换低人工成本和低利润模式。浙江中小企业的低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于低人工成本,而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人工成本也逐步上升,同时缺乏自主品牌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卖的价格比国内还低,使中小企业的利润率很低。当然,企业的价格策略是依据不同的目标市场指定不同的价格策略,只有产品质量提高了,品牌价值高了,价格策略就灵活了,同时在市场上也有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波特五力理论;核心竞争力;财务评价

波特五力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竞争力理论中比较重要的两个理论,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竞争力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笔者认为这两种理论的本质含义是相同的,因此尝试从实践出发,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井构建指标体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一、波特五力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对比分析

1.波特五力理论分析

波特五力理论主要从供方侃价能力、买方侃价能力、替代品威胁、进入威胁以及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状况五个方面分析一个企业的生存环境,并指出企业如果要在上述几个方面具有竞争力应当具备的资源和能力。因此,该模型实际上阐述的是行业内最重要的资源能力有哪些以及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2.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有四:价值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

核心竞争力理论首先指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运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和稀有的:一方面,没有利用价值的资源不构成竞争力;另一方面,资源稀缺性会导致资源的供不应求,占有这种资源的企业才能够具有竞争力。

除此之外,核心竞争力理论还指出企业所拥有的这些稀缺的资源和资源运用能力必须是竞争者所难以模仿复制的,同时竞争者也不可能拥有替代资源或替代性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对于资源和资源的运用能力具有独占性。

3.两种理论的对比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波特五力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事实上都对企业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资源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作了描述。

波特五力理论非常详细的描述了构成企业竞争力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但是没有明确说明为什么拥有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就会拥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指出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够比另外一些企业更有竞争力,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掌握了行业中对客户形成价值的稀缺不可复制的资源和能力,但是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具体构成并没有做出权威的论述。

我们将核心竞争力的思想运用到波特五力分析中,对于企业的资源和运用资源的能力进行分析,指出稀缺的资源及其运用能力的具体构成,从而对核心竞争力理论予以完善。同时指出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企业资源和能力能够具有稀缺价值性和不可复制性,从而对波特五力理论予以完善。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这些导致竞争力不同的要素用财务指标予以量化分析,希望能够增强有关分析的实用价值。

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及相关财务指标分析

1.企业资源要素的主要构成

企业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的产品、资金、资源、技术,在目前中国,还必须考虑政府政策。

2.导致有关要素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复制的因素分析

(1)企业构建难度

企业构建难度是决定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构建难度越大,企业的竞争对平越少,本身的竞争力也就越强。构建难度高的企业通常具备如下的要素特征:初始投资规模较大,从而使得能够具备这种投资规模的企业越少越好:产品应当与一般产品具有显著差别、没有替代品;拥有的资源必须具备稀缺性、独占性特征,此处的资源包括上游的矿产资源、能源以及下游的销售渠道,服务网络等:技术掌握难度较高;有明确政策扶持以及准入限制。

企业构建难度主要可以用初始投资额、单个平均企业总资产这两个财务指标来进行衡量。

(2)企业扩产难度

企业扩产难度是另一个决定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现有企业扩产难度越大,供给增加越慢,越容易形成长期的供不应求。扩产难度高的企业往往具备如下的要素特征:投资周期较长、项目投资额度巨大:其产品的消费者认可度高或者消费者适应其他产品的转换周长或转换成本较高:资源的勘探、施工、投产的周期长且投资规模大;当前技术和改进技术的开发采用周期长、成本高:新项目的审批难度高。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可以利用消费习惯改变周期、新项目投资周期、消费转换成本和新项目新投资成本等指标判断行业产扩张难度。显然,如果行业中几乎没有新增产能,现有企业将具有较强竞争力。

(3)企业先发优势

企业先发优势改变难度决定了后来企业赶超原有企业的难度。先发优势主要体现为:企业生产经营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产品的消费偏好较强;占用的资源能够不断升值;技术上具有明显的经验曲线效应同时这种技术很难被替代升级;长期建立的良好的政府关系等。由于上述原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往往会具备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优势,后来企业由于单位成本差别巨大可能导致亏损因而无法与其竞争。

我们通过将新建企业构建重置成本与现有企业的账面价值对比,新企业和老企业单位成本对比可以判别企业的先发优势竞争力。

(4)企业竞争优势维持成本

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样受维持竞争优势成本大小的影响。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求较低的竞争优势维持成本,通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现有产品的生产技术长期不变因而不需要设备更新;产品长期不变不需要大量的研发开支:现有生产设施投产以后长期不需要维修维护;现有晶牌或者营销网络一旦形成需要的维持性开支很低等。

我们可以用年均资本支出总额/资产总额、R&D/主营业务收入这两个指标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维持成本大小进行判断,进一步分析企业是否具有长期核心竞争力。

(5)企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良好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销量上升的同时价格保持上升,这就要求在产品价格上升的同时需求增加。具备这类特征的企业,其主要产品一般是基础设施、基础能源原材料,或者是日用消费品和服务。对于客户而言,这些企业产品的质量性能往往非常重要,一旦替代晶在质量上存在明显不足,那么即便现有产品价格上升需求也不会受到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企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产品历史价格走势等来判断企业产品对于顾客的重要性,从而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竞争力。

(6)企业的产业链地位和价值链竞争力

在分析企业竞争力时,我们还应分析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和企业所处价值链竞争力。产业链地位要求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比上下游企业高,是上游的主要的客户和下游的主要供应商,同时上游单个企业的供应量和下游单个企业的购买量对于企业影响较小。良好的价值链要求企业所在区域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从而使得企业产供销整体的价值链成本相对于其他地域企业更有竞争力。

我们可以利用前五位客户占总销量的比例、前五位供应商占总采购量的比例、销售量占客户同类产品总采购量的比例、采购量占对方同类产品总销售量的比例、行业集中度对比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相对于上下游其他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我们也可以用企业产品最终销售时价值链总成本和其他地区企业对比来衡量企业的价值链优势。

三、应用举例

上述的竞争力评价方法不仅能够分析同行业中的不同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能够对不同行业企业的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下面我们就通过表1比较分析海螺水泥和中国石油两家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在决定竞争力的各个因素方面都优于海螺水泥,因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最近一轮上升经济周期当中,尽管两个上市公司的股票都从2003年初开始上涨,但总体表现大不相同:海螺水泥在2004年4月到达高点以后一路走低,以至于在2005年4月创出上市以来的新低,而中国石油到2005年7月还在不断创出新高。这种走势差异主要是由二者的竞争力差异决定的。

四、结论

本文在对波特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使企业资源和能力具有独特性及不可复制性的主要因素,然后用财务指标将这些因素予以量化,并且采用海螺水泥和中国石油的对比案例说明了有关方法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