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4-04-28 18:1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孩子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孩子的方式

篇1

    一则: 儿两岁。某日,头撞桌角,长一包,大哭。 一分钟余,我走向桌子,大声问: "桌子呀,是谁把你撞疼了?哭得这么伤心?” 儿止哭,泪眼看我。我抚桌,冲儿问: "谁呀?谁撞疼了桌子?" "我,爸爸,我撞的!" "哦,是你撞的,那还不快向桌子鞠个躬,说对不起!" 儿含泪,鞠躬,说:"对不起"。 自此,儿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二则 儿三岁。无故大哭,我问: "咋了,哪不舒服?" "没有不舒服。" "那为什么哭!""就是要哭!"明显撒娇。 “好吧,你要哭我们都没意见,可是你在这儿哭不合适,会打扰我们说话的,爸爸给你找个地方,你一个人好好哭,哭够了再叫我们。” 说完将儿关进了洗手间:"哭完了敲门。" 2分钟,儿拍门:“爸爸,爸爸,我哭完了!”。 "好,哭完了?哭完了就出来吧。" 至今,儿18岁,仍未学会操纵和迁怒!,

    三则 儿5岁。傍晚,牵儿散步经小桥,桥下碧水见底,暗流汹涌。儿仰头看我: “爸爸,小河好美,我想跳下去游泳。"我一愣: “好吧,爸爸跟你一起跳。不过我们先回家,换一下衣服。” 回,儿换衣毕,见一盆水在面前,困惑。 “儿子,下水游泳得把脸埋进水里,这你懂吧?”儿点头。 “那我们现在就先练习一下,看看你能埋多久。"我看表。 "好!"儿把脸埋进水里,豪气冲天?仅10秒:"呸呸,爸爸,呛水了,好难受。" "是吗?等等跳到河里,可能会更难受些。" "爸爸,我们可以不去跳吗?" "好吧,不去就不去了。" 从此,儿学会了谨慎而不冒失,三思而后行。

    四则: 儿6岁,好吃。某晚,放学经麦当劳,驻足: "爸爸,麦当劳!”垂涎欲滴。 "嗯,麦当劳!想吃?""想吃!" "儿子,一个人想吃就吃呢,叫狗熊;想吃而能不吃呢,叫英雄。" 接着问:“儿子,你要做英雄呢还是做狗熊?” “爸爸,我当然要做英雄!” "好!那英雄,想吃麦当劳时会怎样呢?""能不吃!"很坚定! "太棒了,英雄!回家吧。" 儿流着口水,随我回。 从此,儿学会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经得起诱惑。

    五则 儿8岁,顽皮,与大同学打架。伤痕累累,回,大哭不止。 "委屈?" "委屈!"儿泣答。 "愤怒?""愤怒!"儿嚎啕。 "你打算怎么办?"再问,"需要爸爸为你做点什么?" "爸爸,我要找块砖头,明天从背后去砸他!" "嗯,我看行!爸爸明天为你准备砖头。"继续问,"还有呢?" "爸爸,你给我弄把刀,我明天从背后去捅他!" "好!这个更解气,爸爸这就去准备一下。"我上楼。 理解支持,儿渐平静。约20分钟,我从楼上搬一大堆衣服及棉被? "儿子,你决定了吗?是用砖头,还是用刀呀?" "但是,爸爸,你搬那么多衣服被子干吗?"儿困惑。 "儿子,是这样的:如果你用砖头砸他,那么警察就会把我们带走,在监狱里大概只要住一个月,我们就带些短衣薄被就可以;如果你用刀子捅他,那么我们在监狱里至少3年回不来,我们可要多带些衣服被子,四季都要带齐?" "所以,儿子你决定了吗?爸爸愿意支持你!" "要这样的?"儿惊愕。"是这样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趁机普法。 "爸爸,那我们就不干了吧?!""儿子,你不是很愤怒吗?" "嗨嗨,爸爸,我已经不愤怒了,其实我也有错。"儿脸红。 "好,爸爸支持你!" 自此,儿学会了选择和代价。

    六则: 儿9岁,四年级,数学不及格,闷闷不乐。 "怎么了?考试不及格,还给我们脸色。" "因为数学老师很讨厌,她的课不爱听。"理直气壮。 "哦,怎么个讨厌法?"我很感兴趣。 "??,??"儿说了很多,"总之她也不喜欢我。" “哦,别人喜欢你,你就喜欢她;别人不喜欢你,你就讨厌她。这说明你是个主动的人还是被动的人?” “是个被动的人!"儿子回答。 “是强者,还是弱者?是大人,还是小人?”继续问。 “是弱者,是小人!”儿怯怯。 "那你要做大人,还是小人?"一 "做大人!爸爸,我知道了:无论老师喜不喜欢我,我都可以去喜欢她,尊敬她,主动影响她,做一个强者。” 翌日,开心上学,数学从此优秀。并知道了何为大人,何为小人。

    七则 儿10岁,玩游戏。妻屡教,子不改。 "儿子,听说你每天玩这个?"我指着电脑。 "嗯。"承认,低头! "每次玩完之后,什么感受?" "茫然,空虚,没劲,自责,看不起自已?" "那为什么还玩呢?把持不住自己,是不?" "是的,爸爸。"儿很无助。 "好!爸爸帮助你!"我搬来电脑,给儿子一小锤,"儿子,砸了它!" "爸爸!"儿惊愕! "砸了它,爸爸可以没有电脑,但不能没了儿子!" 儿流泪,亲手砸了电脑! 从此,儿懂得了什么叫原则。 昔孟母 ,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 。

    八 则 儿11岁。我与妻久居异乡,每日致电老母亲,问候。一日,儿接电话:"爸爸,您好!"很兴奋! "嗯,好!奶奶呢?请奶奶听电话。" "爸爸,你为什么每天只给奶奶打电话呀?" "这有什么好奇怪?因为那是我妈!""那我呢?我也想你们!" "你找你妈去呀!" "哦!" 从此,妻每天6点,能接到儿子问候,风雨无阻,至今已8年!

    九则 儿12岁,六年级,作业繁重,情绪焦躁。傍晚,儿放学归,刚进门。 "臭小子,你昨天是不是把我的盘子打破了?"我妹妹开始发难。 "没有呀,姑姑,我没有!"一脸困惑。 "我看见你打的,还耍赖!"我母亲又铁证如山。 "我没有呀!你们冤枉我?"大哭,躺地,情绪爆发? 约5分钟,我从房间出,厉声道:"咋了?在这里发疯!" "爸爸,姑姑和奶奶冤枉我!" "冤枉?冤枉你又咋样!冤枉你就躺下了?没出息!你是不是男子汉?"儿止哭,站起,低头: "爸爸,她们冤枉我。" "男子汉大丈夫,就算天塌下来,也不能躺下!何况一个小小的盘子?没出息!"我继续,"人这一辈子,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被冤枉、污蔑、背叛、出卖?你就趴下了?那是孬种!" 儿挺腰,抬头: "爸爸,我懂了,现在我该怎么办?" "现在?问问你自已,你有很多时间吗?""没有,很多作业要做。" "那还不去做作业!记住,哪怕山崩地裂,不理它,先做好自己的事!" 儿提起书包,向奶奶,姑姑行礼,从容走进书房。我们仨会心一笑。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儿子,当你长大后,看到这幅对子时,或许,你会想起今天,想起奶奶,想起姑姑,想起爸爸的良苦用心!

    十则 儿13岁,初一,成绩一般。某日突然问: "爸爸,读书有用吗?考试成绩有用吗?" "为什么问这个?"我一怔。"这几天,家里来了很多叔叔阿姨,你总跟他们讲现代教育是5000年来最糟糕的教育?"哈,儿子旁听了我与朋友们的高谈阔论。 "没错呀,读书,考试确实没啥用。" "那我为什么还要去读,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呢?" "那是因为你还小,先搞些没有用的东西,试试你的本事。如果你连这些没用的东西都做不好,那长大以后,有用的东西也肯定搞不好。所以,读书虽然没有用,但你还是要去读好它。""哦,爸爸,我有本事把书读好!" 从此,儿子成绩优秀。 儿子, 其实人生也是虚幻不实的,但日子还得认真过,以假修真的中道精神需要我们一生去体会。

    十一则 儿13岁半,走亲戚归。一身名牌,发型前卫,得意洋洋: "妈妈,我帅吗?二伯伯家哥哥给的衣服、鞋子,XX牌子的,很贵的;奶奶,你看我的头发,哥哥带我去剪的,前面特别长,哈哈,酷不酷?" 象一只蝴蝶,满屋子飞。 我视而不见? 两日后,儿在镜前,自我陶醉。我悄然,立其身后:"累不累呀,儿子?" "爸爸,吓我一跳!" "哈哈,累不累,时刻有牵挂;老担心,总有不妥当;总猜测,别人怎么想。何苦来哉,大活人,受衣冠须发之累,愚呀愚,痴呀痴?" "爸爸,取笑我。"儿脸红。 "爸爸还你轻松自在,怎样?" "嗯。"换上校服,酷发落地,"爸爸,好轻松,好踏实!" 从此,儿知道了何为美,何为丑。

篇2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教育方式 青春期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不光注重孩子的学业,更侧重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及其健康的心理的养成。而据调查,我国家教的总体水平偏低,很多家长对教育孩子尤其是处在叛逆青春期孩子的方式上,往往违背其身心发展规律,揠苗助长。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就显得及其重要。

一、叛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青春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中学生阶段,生理蓬勃发育,心理急剧变化。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着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及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叛逆的心理往往有着比较突出的表现。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希望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也明显增加,做事喜欢自作主张,对父母之言不再“惟命是从”了,甚至与家长的感情疏远、关系僵化,产生对立情绪,进而产生叛逆心理。在很多家长眼里,进入初中后的孩子身上全是问题。可是,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呢?从何而来?

家长往往漠视,而造成“叛逆”心理、问题孩子的因素往往出自于问题家庭。

罗·阿谢姆说过:“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家长对子女的行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不当的关爱引起逆反心理。仅从经济上分析,多数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的35%以上。此外,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除了学习外事事都能包办。一些家长在物质上给予孩子的照顾过多,尤其对孩子教育上的要超过了孩子的容忍度,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抑制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或离异也是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甚至近年来渐增的父母离异现象都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乃至一生。

孩子当然有自身的问题,而一些父母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将沉重的压力,将不和谐的家庭负担转嫁到孩子身上,就会造成孩子更大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及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像涓涓细流,滋润孩子的人格,呵护孩子的成长。家长不断反思和调整教育方式,是孩子从家长的肩膀上起飞、走向独立的关键。

该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才更科学有效呢?

(一)从培养广泛的兴趣着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没有兴趣,没有快乐,是很难有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的。而兴趣一旦建立,学习就有了动力,就会积极主动的持续下去,也就会随之产生深层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驱使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孜孜不倦地深入探究,被“乐”所代替。有了兴趣,在别人看来是“苦读”,但对他却是一种无尽的乐趣。以此为开端,深化下去,追求成功也就乐在其中了。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难以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劳永逸,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

(二)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家长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习惯。要求孩子放学后先完成家庭作业后再做其他事情,同时还要要求孩子做作业是要一气呵成,精力集中,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专心学习的效率。其次,注重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引导他成为学习的主体。此外,良好的习惯还表现为,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课后积极复习,做事有始有终,积极动手,主动阅读等,家长要有意识地常抓不懈。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

首先,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德国教育学家威特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而现在,很多孩子遇到烦恼时无处倾诉。因此家长应该多听听,让孩子敢跟你谈,敢发表观点,敢于释放自我压力。

其次,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交流。与孩子进行平等而有意义的交谈,要注意交谈的口吻。慈爱是一种最温柔、最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和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能让孩子完全信任。

当然,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孩子,都要有度。批评孩子不可全盘否定;表扬孩子不要肯定一切。这样才能对叛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影响。

(四)经常走访和积极配合学校

家长要经常与老师联系,随时进行校访。了解校规,教育孩子认真遵守;积极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活动,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沟通以达到共同解决孩子在学习与成长的难题。除此之外,家长还应通过短信、电话和网络等多种方式随时关注和反馈孩子在校及在家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更有助于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青春期的孩子也许“叛逆”,也许问题不断,也许让家长紧张无措,但这个艰难的过程就是成长。在这过程中,作为家长,一定要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和培养,为他们迎接未来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良好的家庭教育化作像春风,呵护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叛逆青春期的孩子“破茧成蝶”,最终独立于天地,充分体验自由翱翔的美丽!

参考文献:

篇3

钟先生夫妇在教育投资中做得比较明智的是替儿子买了份教育保险,缴费18年,年保费3650元。教育保险是一种半强制性储蓄,它既能帮助自己强制性地、有计划地积累孩子的教育金,又能享受到其它理财模式所无法给予的保障功能。不过,仅仅依靠这种方法是难以解决孩子高等教育的问题的,因为这种保险到期后拿到的钱大概只是3.5%左右的利率所得的收益,即年缴3650元X18年=供缴费65700元,加上3.5%的利率收益,大概也只是8万元左右。所以,除此之外,还需要选择其他的投资方式。

基金定投:

教育金和孩子的年龄一起增加

基金定投是指定期定额投资基金,客户开通基金定投后,银行会根据客户申请的扣款金额、投资年限,每月自动扣款。基金定投被称为工薪家庭的“懒人理财”。

以钟先生夫妇为例,可以好好利用手中15万的现金资产。除了留出6个月的生活费作为应急需要,其他的资金可以定额定投,按照科学的比例配置到不同类型的基金中。

收入更高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规划若为读研或者出国留学,父母则可好好计算目前读研和出国留学的费用,然后计算通胀率和年期,算出将来的数值,再去选择合适投资方式。

而收入较少的家庭则只要尽早开始规划,每月定投的额度会少上百元甚至更多,同样能够达到储备10万元教育金的目标。

教育金准备:

未雨绸缪,积少成多

篇4

关键词:家长;家庭教育;欠缺;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30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终身的楷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家长的喜怒哀乐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家长的言行在影响孩子幼小的心灵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下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未成年孩子上存在欠缺。有的班主任非常认真负责,会经常和家长联系沟通。但当班主任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如实向家长反馈,特别是孩子违反纪律时,家长的言语中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包庇和溺爱。有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自身的行为作风会影响成长中还不能正确判断是非的孩子。有的家长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与教师一起教育学生时,能够和颜悦色、和声细语,谆谆教导孩子;然而离开教师的视线之后,则对于孩子的错误暴力相向。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的种种欠缺。然而,现在社会所谈的教育都是说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苦功夫。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却很少提到。孩子的过失或者存在的问题,有时候不能单单将责任归咎于学校教育,更多时候,孩子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特别是孩子的家庭教育文化和背景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发展,性格的养成,社会性的发展等。

关于家长教育欠缺的表现,我们可以归纳为四类:一是对孩子极度不信任;二是对孩子过于溺爱;三是放纵孩子;四是对孩子实施教育暴力。正因为家长种种不良的教育,导致出现不良问题的学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如何让孩子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对社会有用人才呢?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应负起教育的责任,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1.信任孩子,培养孩子责任心

有些家长常因孩子年龄小而替他做许多事情,他们认为孩子干得既费力又不尽如人意,还不如自己干,又快又省事。这样孩子很可能永远也干不好,久而久之,孩子不但难以建立起自信,还会缺少责任感。对于许多家长这种做法,我们可以理解;但家长应该想到,这时候更应该充分信任孩子。家长教育子女,有时候要学会放手,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未来他们才能够自立自强,这样做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家长可以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除此之外,家长还要配合老师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上学是为了学本领,这是他自己的事,爸爸妈妈没有义务替他“包办”一切。现在,有不少家长将物质奖励作为对孩子表现好的奖赏,这种刺激方式会削弱孩子的责任感的养成,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培养孩子的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态度,而不是用物质刺激来修正孩子的行为的转变。

2.发现孩子优点,赏识孩子而不是包庇溺爱

常和孩子聊天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因家长与孩子不良沟通引起的。通过聊天,能及时增强父子(或母子)感情,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亲子之间的交流是随时随地的,家长要善于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任何时间和机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如坐公车时可以和孩子聊聊汽车的问题,在公园里可以让孩子讲讲花草的故事,去商场时可和孩子聊聊各自喜欢的物品,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可问问孩子在学校的开心事。

家长要善于赏识孩子,赏识包含着对孩子的尊重、体谅、赞赏,孩子是希望得到表扬和赞赏的,孩子的自信是夸出来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充分发现孩子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可以成为家长肯定的理由,都应该值得去表扬。而不能以“怎么这也不知道”“怎么这样吃不得苦”甚至“怎么这么笨”等来代替“你真行”“我想你会做到的”“你肯定赢”“没关系,下次就会好的”。这种赞赏就是一种肯定,它有别于家庭教育中的溺爱。

当然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好的赏识方式是鼓励,在孩子面对困难时,要让孩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让他直面困境;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也应该为孩子打气,促使他坚韧地面对挫折。试着鼓励你的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会更快地进步和成长。

3.父母身教,教育孩子先教育自己

家庭教育有着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学校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则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学校教育是教人成才,而家庭教育是教人做人。儿童是通过学习和模仿来习得行为的。儿童善于模仿、意识单纯,行为习惯还处于养成阶段,父母良好的身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受益终生。

有时家长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往往会表现出气愤、暴躁,更有甚者会对孩子暴力相加,殊不知,孩子是一面镜子,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模仿父母的,孩子的行为折射出家长的种种不良行为和习惯,而孩子只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步“遗传”了家长的不良行为。所以,家长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且身教要重于言教。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家长。你若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作为家长,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就要从做优秀的自己开始。

4.民主教育,平等对待孩子

陶行知说:“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相信,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极为关心。那是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一万万黄金还重要”,所以万不可采用暴力手段来教育孩子。打骂孩子不但打击孩子的积极心态,同时也摧残了孩子的肉体。没有健康的身体,哪来孩子健康的发展呢?

家长的教育方式很多,作为家长,要正确做一个民主型的家长,民主型的家长会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民主型家长必须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兴趣,了解孩子的特点、能力,尊重孩子的个性,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功与失败,能容得下孩子的过错,多赞扬孩子的优点,做孩子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既做孩子的朋友,又做教育孩子的研究者。如果能做到这些,必将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家长的榜样言行、和颜悦色、儒雅风度,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文明还是粗野,正确还是错误,都将成为子女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合理补充,现在家校合作是大趋势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教育孩子不仅仅是教师的使命,更是家长的职责,让家庭教育配合好学校教育,使教育体系的终生教育理念更加深入、完满,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为人父母者应该广泛关注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父母角色 儿童成长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提出过“白板说”,他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张白板,家长就是第一个在白板上写写画画的人。这说明,家长的一写一画,一言一行,不仅关系着孩子成长的质量,更决定着孩子的命运。所以说,家长的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教育效果是否满意,子女的身心能否得到充分发展,发展水平能有多高,朝什么目标发展,最后能不能成才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家庭教育环境和家长教育能力决定的。有怎样的家庭环境、怎样的家长,就有怎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有道德品行、人格个性、生活习惯,价值取向大不相同的孩子。

既然孩子一生能否幸福与家长教育如此休戚相关,而这种角色又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性,那么,如何做个好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如何尽到对孩子的绝对的责任?特别在今天,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对家庭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对家庭价值观念、家庭的婚姻制度、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家庭的生活功能都提出了很多的挑战。上述问题,就更应该是的家长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当每一位父母在欣喜地接受“妈妈”“爸爸”这个称谓时,一定要认真想一想:我到底称职吗?提升家长自身素质、了解家长的角色认知和定位,学习家长角色扮演的方式和方法,是做一个合格父母的前提,是父母实现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保证。

一、父母的优秀品质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同等重要,其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都同样巨大且是缺一不可的。一般来说,中国母亲的个性中具有更多温柔、含蓄、善良、有韧性、有耐心等美好品质,而父亲则表现出坚持、勇敢、刚毅、果断、有开拓创新和冒险精神。当然,父母亲间的个性会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逆转现象。客观上说,任何一个人实际都具有优势和劣势,任何一种性格都具有优点和不足,而这些个性状态又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所以,孩子的最佳个性状态应该是从父母那里兼收并蓄其优点,汲取他们全面的精神营养,从而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的人。反之,任何一个角色的缺位都会给孩子带来某些个性缺陷,成为孩子日后发展羁绊。

二、母亲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对母亲具有天生的依恋性,受母亲的直接影响最大。在教育孩子方面,母亲的责任超过任何人,母亲这个角色是无可替代的。正所谓“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

既然母亲这个角色对孩子如此重要,作为母亲就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该拿什么奉献给孩子?该怎样去教育我的孩子?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教育家,也没有天生就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也需要学习。教育孩子并不一定非要有多深的理论,不一定受过高等教育、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即使是文盲也无妨,能懂得用你的温柔、善良、爱心、耐心去熏染和影响你的孩子就足以了。翻开历史看看,几乎每一个伟人背后都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他们中的许多人目不识丁,却能用自己的真善美培养和造就出一个个伟大的后代。所以,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孩子要从教育妈妈做起。”真切地希望各位母亲:既然给了孩子肉体,就用点滴的爱,不懈的爱、永恒的爱去营养他吧!

培养和教育孩子应该是一种享受。每当看到自己的一滴滴心血化作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时,我们该多么自豪和骄傲啊。然而,这一切都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勤劳心血浇灌出来的。相反,一些父母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等到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学习不好时,才歇斯底里地责骂孩子。光知道拿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比自家孩子的缺点,却不去、也不知道拿别人的家父母的优点比自己的缺点。所以,各位母亲,请担当起自己的角色吧!

三、父亲角色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父亲的教育是孩子心理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通常认为,父亲参与教育,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性别角色的形成、智力水平的提高等。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和母亲相比,父亲们似乎有更多的理由去推卸自己的责任,可以找出100条理由说自己很爱孩子却没有时间管孩子,更没有精力去教育孩子。应该告诫这些父亲们,在人类尤其是孩子的吃饭、穿衣等基本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之后,他们更需要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你的任何努力都是在舍本逐末。有许多父母一定会痛心地说:为了能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些,我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算尽了机关,甚至不惜出卖人格尊严,可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的一片苦心呢?而孩子也是一肚子苦水,他们感觉自己很无奈无助无奈,父亲就知道挣钱,整天一手是给我零花钱,一手向我要分数,简直就是裸地交易,没有一点人情味i我多想他们能抽时间多陪陪我呀!正是由于父亲这个角色的缺位,造成一些孩子学习没有动力,心理上时常为孤独、寂寞所缠绕。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归属感,时间长了造成孩子个性出现缺陷:消极、闭锁,没有进取心,缺乏应有的阳刚之气等等。

所以做父亲要把教育孩子看作是必须担当的责任,在家庭教育这项大事业中,父亲决不能缺席。教育孩子的事,也不是挣多少钱就能代替和解决的。关注孩子的成长,呵护孩子的心灵,才是我们做父亲的首要任务。因此,要提高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自己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主动自觉地发挥自身优势,夫妻默契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父母角色在教育孩子中的协同作用

性别、先天禀赋以及后天教育的差异造成父母两人的个性特征以及思想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多情况下,父亲与母亲的思想都存在着差异,有的甚至差别极大,甚至截然相反。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当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首先一点就是需要冷静,夫妻双方要做到相互尊重,尽量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达成一致。和谐的家庭气氛对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其二,夫妻双方要认真思考,相互交流、沟通、探讨,也可以向别人求教。究竟该用哪种方法教育孩子?要遵循两个原则:①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具有科学性;②要符合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要有差异性,不是所有的科学方法都适合自己的孩子。其三,要有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思想。要争做有责任感的父母,相信双方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想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有出息的人。否则就会出现父亲让孩子往东,母亲让孩子往西的局面,这样不但教育不好孩子,还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产生认知上的错误。

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父母学习、进步、提高、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科学的育子理念,探讨科学的育子方法以及教给孩子如何做人的过程中学会爱,学会负责任。等到孩子健康成长为一个优秀人才时,你会发现,这个结果是双赢的。自己在家庭教育的平台上,也有了可喜的收获和提升。

篇6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十七章)

老子的原意是阐释“无为而治”的,但细究之下,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思想一样可以延伸运用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从教育角度讲,对待孩子一般也会有以下几种方式,孰优孰劣,老子已经给出答案了。

第一层次:不知有之

“不知有之”的意思就是让孩子感觉不到你在教育他、要求他,让他顺其自然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家长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发育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给孩子创造适当的环境,给予适当的引导,而这样“不知有之”、“无为而治”的教育往往事半功倍,孩子的心理发育也会很健康。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比如说,孩子的礼貌问题,首先家长要了解到孩子天生并没有什么礼貌的概念,这是后天的行为规范的塑造,所以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一开始不能用礼貌与否来评价,比如看到长辈是不是打招呼、会不会跟其他孩子分享玩具或食物……对待这些问题,家长只能根据孩子的发育规律,加以适当引导,同时自己以身作则,作好示范,孩子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就会建立起礼貌的行为规范。我常常见到有家长要求甚至命令孩子跟别人打招呼,如果孩子不愿意就当着别人的面批评自己家的孩子,而实际上,家长本身也不是特别外向和热情的人。其实只要家长作好示范,潜移默化之下,孩子当然也能热情阳光地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

第二层次:亲而誉之

“亲而誉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家长如果用平和的态度、适当的说教来教育孩子,并且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让孩子在被教育的同时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或者畏惧感,孩子对你的教育就会从心里认同,而不是通常的权威高压之下的被迫认同。

做到这点,说教的方式很重要。首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家长都不能带有情绪,也不对孩子进行辱骂。其次,家长要就事论事,说清道理,不牵扯到其他无关的事情。比如说,小萝卜前段时间很爱打人,我会针对她每一次打人的情况实际分析,耐心地问清楚她打人的原因。问清楚原因之后,我再和她一起探讨,她这次打人错在哪里,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让她认识到她的行为具体错在哪里,但过后我就不再强调这件事情。如果又有打人事件发生,我还是会这样做,但不会把之前的打人事件揪进来一起说。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她打人的情况就少多了。

我很反对家长针对孩子的“犯错”,在无情境的情况下反复提示、说教,其实这不仅会让孩子产生反感的情绪,甚至还会激发孩子的逆反情绪,从反面强化了孩子的错误行为,与家长教育的初衷就南辕北辙了。与其这样,不如“无为而治”!

第三层次:“畏之”

时至今日,仍有部分家长会通过斥责、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得到的结果只能是这个:畏惧。殊不知孩子是因为畏惧才顺从了家长的要求,并不是因为真正懂得了行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懦弱,会畏惧强权,没有办法形成真正的自主精神。有的孩子甚至有样学样,也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

第四层次:“侮之”

如果家长经常无原则地、不分场合、不问事由地责骂孩子,结果只会让孩子更叛逆。因为家长本身就没有把握好规则的度,对孩子也没有理解和尊重,你用什么态度对待他,他也一样会学习你的态度,对你没有尊重,推广到孩子的社会行为上,他也会对其他人缺乏尊重,缺少必要的规则意识和边界感。

我们说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放弃式教育法,而是要求家长本身就能坚守规则,言行一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坚守规则,言行一致,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做到你所要求的种种呢?比如有的妈妈会跟我说,他们家的孩子看电视成瘾,怎么说都说不好,但实际上家里的大人就有一进屋马上打开电视的习惯。在这样的氛围下,去要求孩子少看或不看电视,这怎么可能让孩子做到你的要求呢?这种情况之下,不管父母采取再怎么严厉的教育,效果都是有限的。

篇7

其一,男人与几个月大的小Baby并排躺在床上,一人手里拿着一个瓶子对吹,Baby拿的是奶瓶,男人拿的是酒瓶。其二,男人将宝贝搂在怀里看一本杂志。男人看得津津有味,宝贝睁着一双大眼满脸都是被“惊着了”的表情。杂志的封面上印有“Playboy”(花花公子)的字样。其三,图片只有一个小宝宝带着他的玩具一脸无辜地被泡在厨房的洗碗池中,身边堆的都是沾满油腻的碗碟。

够了,还用我再一一描述吗?尽管后一张图片中压根儿找不到男人的身影,但这样的标题足以调动人们的想象力,让我们再次对男人带孩子的能力打上一个问号。

男人真的不善于带孩子吗?事实上,是女人从来就没相信过男人能够带好孩子,她们从潜意识里认为带孩子是妈妈的专利。于是一边抱怨爸爸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一边指责他们笨手笨脚搞不定孩子,总是惹孩子哭,而从来不记得给爸爸们锻炼成长、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的机会。

有数字说,40%的人表示父亲不参与带孩子的最大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可是,百分之百的母亲都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吗?我看未必。只不过妈妈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爸爸们基本沉默;而爸爸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妈妈们往往会在旁边指手画脚,即使什么也不说,也会留双眼睛时刻盯着。所以,我的结论是:大部分爸爸不带孩子的原因出在妈妈身上。

你可以不同意我的结论,但请千万不要以为我站在男人一边,其实咱也是一个经常抱怨老公不带孩子的妈妈。本人还特意把《带孩子的男人最性感》这篇文章拿给老公看,想触动他向那些做得好的爸爸学习。

没想到老公说:“文章说得很对,不要总以为带孩子是你们女人的事,也不要总以为只有你们带孩子的方式是正确的。其实男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我们不像你们一样整天盯着孩子弄功课、搞外语、做奥数,但我们自己喜欢打乒乓球、看书的爱好也在影响着孩子,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而且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知道吗?”

原本想触动老公的我,倒被他触动了。一直抱怨他对孩子不上心,其实他是有自己的思考。想想看,男人带孩子的方式,其实反倒更容易让孩子喜欢。

当爸爸带着孩子一身泥一身汗地踢足球、当爸爸把孩子举过头顶骑在脖子上招摇过市、当爸爸捡起沙包和孩子一起打鸭子的时候,难道你没有听到孩子那发自内心的开心笑声吗?而这个瞬间,是不是也会让你突然觉得这个大男人是如此可爱?

篇8

关键词:真诚;沟通;方式

1“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对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

2“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

每次家访最好事先与家长约定,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最好请任课老师陪同。一方面显得较有诚意与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家访中要有诚心和爱心,讲话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扬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如果教师对家长抱有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那么,家长必然会成为教师的朋友。

3“倾听”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4和家长沟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由于家长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和问题。从了解的情况看,不同类型的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也不同。在与家长交谈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

4.1对于知识型的家长:一般如实向家长反映情况,主动请他们先提出教育的措施和处理的意见,认真倾听。这些家长一般来讲比较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们观察自己孩子的表现经常比老师还要深入、细致、具体,作为班主任应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当然,班主任在听取家长意见的同时还要具有自己的判断力,要冷静地分析。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一批家长,他们有一定的知识、修养,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与这类学生家长交谈后通常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2 对于溺爱型的家长:一般见面都要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再调皮捣蛋的孩子身上都会有一些闪光点,抓住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那些溺爱型的家长更是希望听到班主任对自己孩子的肯定。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这样家长才会从心理上接受班主任。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向家长反映情况,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家长,班主任要在肯定中提出要求,在要求中透着婉转。班主任的主要目的是要家长全面的了解孩子,从而主动地与班主任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4.3 对于脾气暴躁型的家长:这样的家长往往文化程度不太高,“恨铁不成钢”,学生一出现毛病,他们也不加分析就拳脚相向。与这样的家长沟通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谨慎行事。要以柔风细雨式的交谈方式,要让家长知道:老师请家长到学校来并不是希望给自己的学生招来一顿皮肉之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学生。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打一顿,既没使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也可能加深师生间的隔阂,使孩子对班主任极为反感,感到老师很可怕,很可恶。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 “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父母不知道在打骂孩子的同时,他们也犯下了新的错误,与其惩罚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要使家长理解所有这一切,首先就要以情服人,取得家长的信任。使他们相信,请他们到学校来并不是为了给孩子以惩罚,而是争取家长的协助,共同帮助学生。对于这样的家长一定要声明:既不能打骂孩子,还要起到教育作用。

4.4 对放任不管型的家长:多报一点喜,少报一点忧,决不夸大问题,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心理,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使家长明白,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一定要加强,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之,班主任与家长之间有很多的方式方法进行交流,只要我们老师把自己对学生的那份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给家长,让家长觉得你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成为一个优秀学生,并以平常人的心态,用朋友的方式与家长交谈,尽可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教师与家长才能最终保持思想上的一致,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青春期 逆反心理 家庭教育方式 综合测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尤其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时递进更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日益严重。

“逆反心理”一词的意义最早于1966年由德国心理学者Brehm提出。“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react-ance)指当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被威胁的时候,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动机状态。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逆反心理的水平高低上表现出一定的特质性差异。Brehm认为,逆反心理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要求自和自由支配权的强度方面存在差异,高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对自由行为的控制需求要大大高于低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通俗说就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青少年中常表现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孩子与家长、教师的感情疏远、关系僵化,同时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如何正确防患和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青少年教育中被较多地关注。种种研究表明,青少年逆反心理与青少年的成长直接相关,对目前的青少年犯罪、物质滥用、学业不良等行为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特征。国内对逆反心理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对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家庭教育因素等方面的定量研究。

1 研究目的 通过《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量表测评,了解家庭教育方式与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全校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1986名学生中根据老师家长反映逆反行为突出的274个样本进行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测评对象为年龄在13―15周岁且居住在本地一年以上的城乡居民,包括了不同年龄、性别等各类人群。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师根据多年科学研究的结果,结合实践应用的经验集体编制的《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测验采用情境判断的方法,让被测试者根据给定情境的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来评定等级。每个测验题目为被测者提出5个等级供选择。根据被测者的选项来评定被测者的测验分数,并判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通过测试沟通程度、自由程度、和蔼程度、独立程度、放手程度、平等程度、爱护程度、关怀程度、鼓励程度、亲密程度、责任程度、期待程度、管理程度、照顾程度等十四个分量表,来综合评定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因此,本测验的结果可以为家长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提供全面的参考信息,从而更加有效的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

3.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274名学生家庭教育方式良好的有152人,占总人数的55.50%,;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基本适当的有56人,占总人数的20.40%,学生家庭教育方式急需改善的有66人,占总人数的24.10% (详见图一)。调查结果反映了逆反现象突出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几乎有四分之一不合理。急需要改善。同时也表明了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

3.1分项指标十项差异比较明显,需进一步加强关注和教育

3.1.1从沟通程度看,认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重视呈现悬梯型结构的趋势,家长重视并善于与孩子沟通才占8.00%,家长非常不重视也不善于与孩子进行沟通58.40%(详见图二)。因为良好的亲子沟通能维持和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沟通是传递爱的桥梁,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亲子关系因为有血缘关系实在是不容易被破坏的,但是不畅的沟通、无效的沟通、指责性的沟通、侮辱性的沟通将会使亲子关系遭到彻底的破坏,可见,孩子逆反心理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有直接关系。

3.1.2从和蔼程度看,认为家长对孩子非常严厉达到46.00%,较为严厉19.70%,对待孩子比较和蔼22.30%,对待孩子非常和蔼12.00% 。(详见图三)。家长对孩子严厉的达到65.70%,可见,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会产生逆反心理。

严厉型的父母常以强制型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在家没有心理放松的时间,孩子出门后,会自我放纵。到了学校,逃离了父母的监管,他觉得自己自由了,可以痛痛快快地放松自己了,玩得满头大汗可以说是他的一种心理宣泄。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孩子爱说谎,不自信。在回答问题前,在下笔写数学得数前,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答的对吗?”“我算的对吗?”对答案准确率的不确定,导致孩子不敢举手了,不敢下笔了。她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得焦虑起来了,不自信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严厉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把事情做好,能将来有出息。然而他们的严格要求做过了头,导致孩子心里就有些畏惧,心理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教育子女的方式有很多,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曾子杀猪等等,都对小孩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严厉本就不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古时人民文化水平的局限,有文化的家长信奉【棍棒出人才】的教育方式,没文化的家长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也往往选择直接、粗暴的压迫式严管,这与西方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虽然严厉的教育下也出了人才,但是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也造成了很大的创伤。现代的科学调查应该有大量数据证明,缺少关怀和温和交流方式家庭,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纪律大大增加。所以家长应该以相互理解、沟通的方式,平等的和孩子相处,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的成长。

3.1.3从自由程度看,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给予孩子很大的自由占11.30%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太注意给孩子自由占25.50%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比较专制占63.10% (详见图四)。可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太注意给孩子自由或过于专制家长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因为孩子的能力,就是在动手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的自信,也是在自己做事的时候培养的;孩子的自主意识也是在父母放手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养成;孩子对自我良好的认识与肯定,也是在身心投入的过程及其劳动果实中确认的。所有这些优良品质、能力,都是孩子将来成功的基石,缺一不可。而这些,都是在父母充分给孩子自由成长空间的情况下才可以获得。

当然,父母怕孩子有危险、出问题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在孩子安全的基本前提下,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由孩子自主地去决定要做的事情。

父母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就要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思考、自主决定,父母只提供建议。同时教给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因为孩子小,父母在放手的时候也要进行关注,及时给孩子引导和呵护。

父母给孩子自由空间,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父母要把握好这个度,既有放手又有关注,否则,本意再好都有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

3.1.4从独立程度看,家长事事替孩子包办占53.60%, 家长不太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占26.60%, 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占14.20%, 家长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占5.50% 。(详见图五)。可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太注重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培养,事事替孩子包办,不但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和感恩,相反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很多父母溺爱孩子,本意都是为孩子着想,怕孩子受到任何伤害,或者出什么问题,因此很多东西替孩子决定,很多事情代孩子办理,这样做看似杜绝了危险的出现,减少了问题的产生,而本质上却夺走了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利,剥夺了孩子的自主能力,使孩子不但失去了动手的能力,而且缺乏独立的精神,形成了懦弱的性格,“造就”了孩子的无能,这必将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发展。

3.1.5从放手程度看,,完全不能放手占74.10%,家长对孩子管束较多,不太放手占19.70%,家长比较放手让孩子按自己的个性发展6.20% (详见图六)。可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管束太多,不能放手让孩子按自己的个性发展,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1.6从平等程度看,家长与孩子完全平等占12.00%,家长与孩子比较平等占11.70%,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一定的权威占23.40%,家长在孩子面前是绝对权威占52.90% 。(详见图七)。可见,家长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

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权威角色,摆起家长的架子,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1.7从爱护程度看,家长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占19.30%,家长不太喜欢自己的孩子占18.60%,家长比较喜欢自己的孩子占23.00%,家长非常喜欢自己的孩子占39.10% 。(详见图八)。可见,家长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老爱拿别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说着“XX比你强多了”或家长过于喜欢溺爱自己的孩子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1.8从关怀程度看,家长对孩子不够关心占37.60%,家长对孩子不太关心占28.80%,家长对孩子比较关心占19.00%,家长对孩子非常关心占14.60% 。(详见图九)。可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或不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怎样做到真正关心呢?

首先是热情支持。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看电视时,尽量控制音量,不干扰孩子学习;孩子学习用的文具,书籍要给他们随时添置。同时在生活上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使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

其次是认真督促。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的督促不能忽略。当遇到孩子放学后把书包一扔就去玩,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收录机,看小说,看电视时,父母就应劝导孩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第三是仔细检查。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看得懂孩子的作业,但也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本,因为作业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作业马虎潦草,乱涂乱画,甚至不完成作业,父母就要及时追问原因,要求孩子重新做好。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孩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第四是积极配合。有些父母认为自己不懂,由学校去教好了,这种态度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应是主动,经常地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老师的意见,把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告诉老师,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短处,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学习好的功课。

3.1.9从亲密程度看,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亲密42.70%,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太亲密19.70%,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较为亲密23.40%,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非常亲密14.20% 。(详见图十)。可见,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亲密,缺乏信任与沟通,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亲密关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两人有长时间频繁互动;二是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三是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3.1.10从期望程度看,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有非常高的期望占40.10%,家长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占18.20%,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占16.80%,家长对孩子几乎不抱期望占24.80% 。(详见图十一)。其中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达到56.9% ,几乎不抱期望24.80% 。可见,家长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过高或对孩子未来没信心不抱任何期望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篇10

认识到分歧是必然的,学会包容和尊重。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思想的自由。如果能理解这一点,那夫妻就会对彼此的观念、思想和行为多一份尊重和包容。

其实,育己就是育儿,我们在亲子关系中所要追求的无条件的爱、尊重、平等、整体接纳等原则,只有先在夫妻之间践行,才有可能最终在育儿中实践。如果夫妻之间学会包容和尊重,那就不会苛求两人时刻保持一致。而恰恰是这种接纳和包容,能让我们平和、理智地沟通,意见更趋于一致。

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关系先于教育。

有网友问我:“当夫妻教育孩子的理念无法调和的时候,是为了夫妻关系妥协,还是为了孩子利益坚持呢?”问这个问题的网友其实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自己绝对正确,对方的做法一定会伤害到“孩子的利益”,而这是不是有些“自以为是”呢?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上更多的是一种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相比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导,父母过什么样的生活,构建了什么样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熏陶和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是亲子关系的一种体现,而亲子关系又是家庭关系的体现。即关系先于教育,关系包含教育。所以,夫妻关系不和谐,甚至天天吵架,才是对孩子利益最大的伤害。

在教育内容或阶段上分工,在实践中交流和完善。

当夫妻俩在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上出现很大的分歧时,不妨先按其中一方的方式教育孩子。譬如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妻子的教育方式效果不好,甚至适得其反,那就换丈夫来主导。因为事实已经证明妻子的方法行不通,这样就会比较有说服力。

也可以是一方主要负责生活,另一方主要负责学习,在教育的内容上分工。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夫妻随时关注孩子的反馈,检讨各自教育方式的利弊,做充分的交流和完善。

不要当着孩子面争执谁对谁错,独处时再沟通。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争论谁对谁错,更不能吵架、动手。否则,既会削弱父母的威信,也会让孩子产生“怎么做都是错”的感觉。时间长了,孩子会遇得喜欢逃避,看大人脸色而“趋利避害”。同时,也会影响孩子情绪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任性而霸道。所以,在夫妻一方教育孩子时,另一方尽量少插话,多倾听。如果实在不认同,那就暂时回避,等到夫妻独处时再沟通。总之,在一个阶段或一种情况下,尽可能让孩子听到一种声音,别让他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尊重一方的决定,需要改变时,谁做的决定谁沟通。

爸爸本来承诺孩子周末去看电影,但妈妈却认为这会影响孩子复习功课,所以告诉孩子,看电影的计划取消了,在家学习。类似的案例很多,这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是不守信用的人,也伤害到了亲子感情,让孩子记恨。所以,如果一方对孩子提出了要求或做了承诺,另一方不要直接去否定。即使觉得不妥当,也要和对方沟通,让他自己去和孩子交流,做出调整。这不仅是夫妻间的彼此尊重,也是建立父母威信的必要保证。

借助第三方力量,共同学习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