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规律范文

时间:2024-04-28 18:1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的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的规律

篇1

【关键词】高中 物理 规律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0-02

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要想当好一名教师,就要对教学这门艺术有很深的造诣,这样才能驾驭好这门艺术,并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展现出教学这门艺术的风采。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物理教学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引导学生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那么,如何当好一名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师,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教师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教师一定要在物理规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

一、物理规律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

物理规律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合规律性的教学过程,成功的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并相对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加强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教学的研究,一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转型。学习是一种能动的、自主的活动,要学习者自己进行建构的,而不是被动的、由教师片面灌输的活动,教师应实现从“控制者”转变成为“主导者”,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二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有效教学乃素质教育之必然要求,而素质教育着眼点就是追求学生全面的发展,不能用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作为代价去一味的延长学习的时间,不能只顾着考试所涉及的科目而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各科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的完成课标上规定的教学任务,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大家认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观念更新不够彻底,老师教,学生学,“教”和“学”主导与被主导关系,在很多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学生不能正确的、全面的理解物理概念与规律,对物理知识组织能力低。最后,学生学习兴趣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来自物理知识本身所带来的吸引力,一方面又受教师教学活动影响,然物理知识本身有其规律难理解,加教师教学方式不当,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也就不尽人意。

三、提高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1.理解策略――凸现规律建立的探究过程、加强对规律的理解

(1)创造探究情景策略。善于创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认识事物的主体。情景中要设置智力上有挑战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且学会提出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情景的创设,要力求生动、真实、直观且富有启发性,如科学史实、演示实验、新闻报道、小故事等,都能用来创设情景。

(2)经历探究过程策略。物理教学从实质上看是展示与发展思维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指对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进行的理性的认识过程。在老师引导下,使学生能参与到概念形成、规律揭示的过程中去,让他自己去实验、去揣摩这一过程,就能领悟到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蕴涵的一些东西,如科学方法等,使学生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2.组织策略――利用概念图系统化物理知识

(1)概念图涵义。诺瓦克将概念图定义为:概念图是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以科学命题方式显示出了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并且用具体事例辅助说明,从而有机地将所有基本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结构图。它常将有关某个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或者命题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再把相关概念与命题用各种连线连接起来,这就形成了关于这个主题的命题或者是命题网络,以这种形象化的方式来表征学习者对某个主题及其知识结构的理解。

(2)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作用。a.概念图能够简明扼要地将主要原理、概念表示出来,它的层级结构能够很好的呈现知识内容,这对知识的系统化很有效。b.概念图作为一种模板能够有序的组织知识、结构化知识,无论多么碎小的知识,都能够使其结构化。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按照层级组织知识,恰恰概念图有与其相似的形式,因此概念图能强有力的促使学习者进行意义学习。c.概念图利用相关概念、命题把看似碎小、零散的知识组成体系,构建成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提取相关知识,有助于知识迁移。

3.练习策略――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篇2

【关键词】 中学物理 教学 物理规律研究背景

“再现物理规律研究背景”的教学,就是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口头讲解、实验演示或多媒体辅助等手段将科学规律的研究背景重现。目的是重现物理规律的研究背景,创设物理学习的情景和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让学生从中明白物理规律的历史由来,了解科学规律的研究方法,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建立物理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再现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根据物理规律的研究背景,学习掌握物理规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正确地传授物理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再现物理规律研究背景”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材中或多或少都介绍过一些科学规律的研究背景,只是这些内容大多作为阅读性材料供学生在课下阅读,是一种人文知识的补充,并未放在课堂教学中当作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来使用。教师在使用“再现物理规律研究背景”展开教学内容时,要介绍一些历史背景和物理思想的演化,教学内容的程度和分量应该难易适度、负担合理,课时安排要留有余地,以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和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

物理规律的研究背景本身具有科普性,许多知识已经作为励志故事广为人知。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科学与日常生活融合,同时也加强了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再现物理规律研究背景”的教学方式在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教学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课堂教学中抽象的物理概念、繁杂的数学推导,常常让许多学生望而止步。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物理、学会物理、爱上物理,这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一直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物理研究和学习的情境。再现物理规律的研究背景,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物理问题研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物理抽象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物理知识、物理研究方法的训练,在有趣生动的物理实验或物理故事中让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逐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实际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有开阔眼界的机会。

2 再现物理规律研究背景,有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在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同培养。传统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主要以知识与技能培养目标为主,忽视了物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以逻辑方法为主的传统物理教育忽视了科学知识建构的过程,对科学方法论没有给以足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和创造力培养,不利于科学本质理解,不利于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属于非智力因素(简称情商)培养的范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美国《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2061计划》或《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都非常重视“科学本质”和“历史观点”的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再现物理规律研究背景的教学方式是改革传统物理教学的有益手段。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远大目标,受到科学态度和作风的熏陶,使学生的情商得到提高。

3 创造物理问题解决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中学物理的教学应该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创设物理研究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正确理解,最后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中学生对物理现(下转第13页)

(上接第14页)

象的感性认识不够充分,使得日常生活经验形成的思维定式影响着正确的物理概念建立,阻碍着中学生物理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再现物理规律研究背景”的教学方法,通常根据曾经的物理发展历史故事,以学生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实验入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科学概念和规律,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创造一个物理问题解决的环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实际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物理规律研究背景各不相同,当然应用在实际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再现规律研究背景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目的是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法,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知识是不断发展的,新理论的建立往往是在以往“经典的权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此发展的过程中新旧思想不断碰撞,许多感性的认知被,这是科学规律研究的过程。在实际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再现科学规律研究的发展过程的方式,让学生在新旧交替、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辛,培养学生接受挫折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物理学不仅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方法论极强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物理思维和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从物理规律研究的方法论角度去再现物理规律的研究背景,应用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中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也可以提供一个问题空间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胡卫平等.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3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在培养小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知数学思想有多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技能训练并不能实现这一目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意识的建立有赖于学生的反复感知和自主体验,这个过程既是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经验的积累和提升的过程。那么,到底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呢?笔者认为,可以分阶段地发展学生的自主体验,使数学思想在学生的思维中自然生长。现根据苏教版“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外在表象的有效建立,是思想和知识在头脑中成功烙印的第一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生动而富有刺激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第一印象”,引爆学生的思维。

如在“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初始阶段,我先准备好一根共系有40颗红色和蓝色珠子相间隔的珠串,并放在一个盒子里,慢慢地抽出来三四组之后,让学生猜测:接下来会是什么颜色?对未知充满兴趣的学生自然乐于进行这个游戏,在不断的猜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你认为接下来会是蓝色(红色)?你发现了什么?猜一猜两种颜色的珠子数量孰多孰少?为什么?

学生刚开始是一颗珠子一颗珠子地数,但通过讨论和实践后发现,想要比较两种珠子的数量,不用一颗一颗数那么麻烦,还有一个相当简便的方法,只要将一颗蓝色和一颗红色当做一组,数一数有几组,如果正好一组一组数下来没有剩余的,这样就可以知道数量是相同的,反之则不同。由此我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数学思想叫做一一对应,并思考: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使用起来好在哪里?学生从自己的操作中认识到,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能够快速简便地解决问题,增强判断能力。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地经历了一个从繁复到简单的过程,对一一对应思想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也生发出想要继续探究的情感因素,为接下来的感悟数学思想提供了契机。

二、促进感悟,实现内化

数学思想的渗透,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如何理解和感悟的层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使学生感悟到属于自己的体会,这样才能让数学思想内化成为学生独有的一部分。

如在讲述完教材习题之后,我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实践,而后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进行总结:1.首尾不同,则两种物体数量一样多;2.首尾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学生虽然能够总结出规律,但未必就能够熟练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掌握这个数学规律,那么显然就无法起到渗透数学思想的主导作用。此时对于数学教学而言,面临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作为教师,是要求学生对规律进行识记背诵还是继续引导其理解规律,并借此渗透数学思想呢?显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当前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要将数学教学的重点放在后者。

基于此,在课堂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引导设计:仔细想一想,这两个规律是怎么探究出来的呢?假设你忘记了这个规律,你还能怎样进行规律探究呢?通过设疑和反思引导,学生仔细回顾了整个思维过程,并感悟到即使自己将这个规律遗忘,也仍然可以采用画图或者是摆东西的方式来呈现整个过程,然后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对获得的规律进行推导和验证。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从自身的感悟出发,深刻体会到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并由此获得对“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整体探究认知,对数学思想的实用价值也有了自我体验,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了数学思想的探究能力。

三、提升感觉,强化运用

对于小学生而言,更需要加强数学思想的感官刺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内在感觉,强化运用。

如基本习题环节,我采取由易到难、层层质疑的教学设计:

师:你如何确定自己正确与否?

学生认为,运用规律来检验即可。为此我继续设疑:那如果你记错规律了呢?如何判定?学生认为,只要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来进行画图或者是拼摆即可。

通过对基本习题的质疑,激发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迫切运用感。而后我出示较难的习题:如果在棋盘上摆46颗珠子,每2颗黄色之间放1颗红色,一共放了几颗红色?学生对自己的答案并不能肯定,此时我播放动画演示过程:将一颗红色和一颗黄色圈在一起,此时学生体会到只要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便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

以上教学环节,学生从对一一对应思想产生迫切需要开始,到体会到用一一对应思想可以解决较难的间隔排列问题,逐渐提升数学思维,强化了对其运用的能力,从而也实现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篇4

关键词:认知规律;领导带头;以生为本

最近听取了新绛中学校长的报告,认真研究和思考新绛中学的课改模式,结合我校实施的课改工作实际,有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一、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尊重教育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搞课改

本次新绛中学的考察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高中升学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以宁致远为校长的这支团队,敢于向传统课堂挑战,利用半天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可见改革的勇气和信心。回来我反思了一下,新绛中学的这一做法不足为奇,它是完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主动的预习、思考、合作、探究和总结,才能把学到的新知建构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也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结合我校的课改实践,本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学出来的”“学困生是教师课堂讲出来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尊重教育规律,让教师必须明确以下几个认识: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能独霸课堂,更不能满堂灌,本人认为一节好课教师指导和精讲总时间不要超过15钟。

教师必须明确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教师要在课堂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强烈的学习欲望,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究

课堂要大容量、快节奏。要把知识问题化、问题任务化、任务活动化、活动小组化。这需要我们老师课前有充分的备课,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山西新绛中学探究学案和我校的导学稿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编写的,它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抓手,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工具和向导。本次考察学习,我认为我们导学稿在编写时应增“学习任务”一栏,虽然我们有学习目标,但在导学稿上明确“学习任务”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再加上课堂适时的教学评价和及时的学生学习反馈,我坚信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大面积提高。

二、领导带头,抓落实

通过考察聆听宁致远校长的讲话,结合我校三年多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深刻感受到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挑战,是对教师观念的挑战,是对学校领导信心和力量的挑战。课堂教学改革是需要校长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带领广大老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敢为人先的意识,坚定的信念,勇敢的行动。学校领导要懂得教育规律,研究学校现状,深入课堂,指导老师的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专家和能手;广大教师要研究教育规律,研究课标、教材和教法,为学生提供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是使学生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自觉、积极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提高觉悟的活动。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课堂教学的成败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客观依据。

一、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规律

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要求学生用心预习,为上课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有效课堂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细节的精心预设,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从而以积极的学习情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做数学不是指简单的数学操作活动,而是在数学操作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建构与自我创造,是一种有效的数学体验活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经历操作的过程,在让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乐思、会思、善思,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包容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错误,要引导学生分析错因,科学而理性地加以解决。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注重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生成。例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初步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教学中,我着眼于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概念,揭示出质数与合数的内涵,对共性的问题集中讲解,研讨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遵循教学规律、学情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培养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和教学条件,按照数学教学规律和原则的要求,先制定最佳教学方案,然后灵活地执行这个方案,以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全面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提高教育教学素质上狠下工夫,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组织教学。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如果能根据实际需要,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起主导作用

篇6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31-02

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充分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教”要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们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模式,绝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和掌握教材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有所创新,勇于探索和发现。

一、创新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及特点

1.创新的教学模式概念。创新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思维,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探求知识,对物理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和求知欲。笔者总结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包含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利用实验和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继承和创新了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探索途径,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情景教学模式。

2.创新的教学模式特点。这种探索发现式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营造出一个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物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努力地吸取更多的物理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课堂,积极地引导学生,把学生指向设疑―实验探索―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定会大大增强。

二、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

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步骤,要做到环环相扣,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创设良好的情境来为概念形成、规律探究做好铺垫,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和发现;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精心设计问题。适时地向学生提问,真正发挥提问的强大作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物理的课堂学习中来。

三、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流程

1.课题引入――创设问题情景。课题引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环节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着整堂课的教学效率。首先,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教师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跟进教师讲课的步伐,全神贯注地进入整节课的学习;其次,教师要明确该堂课的教学目标,要向学生讲明这堂课的学习目的是什么。课题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说开宗明义、课前提问、演示学生实验、观察自然现象、介绍物理学史等等。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强这一课程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古老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然后再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是什么力量把两个半球紧压在一起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强烈的好奇进入到课堂中,为引入大气压强概念打下伏笔。

2.概念形成――实验探索,创设发现情景。任何物理概念都是从物理现象、物理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是物理探究规律的基础。物理概念的获得最好是利用具体的事例或者是做实验,让学生有个具体的认识,通过观察实验,有了生动的感受,再通过分析,找到其本质,完成从感性认识抽象出物理概念的过程,遵循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例如,在教学大气压强这一课程时,为了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来吸引学生。比如说教材中的瓶口吞球实验,教材上是用的鸡蛋,但是如果我们用鸡蛋的话,会有很多的不方便,首先浪费了鸡蛋不说,而且鸡蛋一旦摔碎就会把实验现场弄得乱七八糟,很不卫生。因此,我们可以用装有水的气球代替鸡蛋,这样既节省了资源,而且实验也更方便。

3.难点化解――创设阶梯情景,获得规律。物理之所以让学生感觉到难学,正是因为其中有几个难点是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的,这些难点恰恰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怎样化解难点呢?这就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教学环境与条件,选择出一种最优的教学手段,来破解这些重点难点。化解难点并不难,其手段方法也是非常之多,比如说,可以借助实验、铺设问题台阶、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等。教材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用来测大气压值的,但是该实验中用到了一个有毒物质――水银,教学中,即便教师自己动手做,实验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因为其可见度低,而如果让学生自己做,那更是不可能,因为危险系数太高。对于这样一个难以攻克的重点难点,我们又不能进行实验,那我们该怎样教学呢?多媒体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多媒体用直观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知识深化――创设应用情景。在获取了物理规律之后,又该如何让学生深化理解这些规律呢?一般来说,教师会选择进一步阐明物理规律含义这一方法,这样继续深入地讲解可以帮助学生讨论物理规律隐藏的协变关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择通过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等等来深化和巩固物理规律。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改革迫在眉睫。新的教学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谢欣哲.“主体活动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中学物理,2013,(08).

篇7

关键词:教学主线;生理过程;认知规律

为达成三维目标,课堂教学需精心设计。优质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有清晰的教学主线,教学主线是提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一环。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主线作为统筹和引领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线索,贯穿于整节课,是隐性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主线创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课堂的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转变等。如何创设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以生理过程发生先后为线索创设教学主线

无论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其体内时刻发生着成千上万种生化反应,前反应的产物是后反应的基础,后反应是前反应的延续,最终的结果是机体整体生理过程的有序完成。例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基因的表达和细胞的增殖等内容都是细胞内的生理变化过程,课堂教学中若以生理过程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创设教学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也可以使学生对每个环节知识理解透彻,并对知识的整体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知识层层推进的思维,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理清生理过程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中蕴含的思想,如生命都是运动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但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等。

二、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线索创设教学主线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认知规律为线索创设主线的课型常用于生物复习课,因为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量,教师的教学可以更撒得开、收得拢。现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及计算”课例设计为案例进行分析:

这节内容是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教学设计一定要遵循学生已有认知规律。具体设计如下:让学生回忆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类型,教师全面归纳总结展示经典遗传系谱图由学生尝试分析学生归纳整理遗传病遗传方式判断的一般方法典型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及相关计算(例题的选择顺序为:隐性遗传病的判断与计算显性遗传病的判断与计算两种隐性遗传病组合的综合判断与计算一显一隐两种遗传病的判断与计算不确定的遗传方式的综合判断及相关计算系谱图中的某一个体与外来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率的计算)果蝇中的相关伴性遗传病与计算ZW型生物相关的遗传病的遗传分析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的相关性状的遗传知识植物体中有关性染色体的相关判断及计算。

在复习课中,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学生感到知识容量大但不乱,有难度但掌握了规律后不畏惧。教师在进行这类课型的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思维方式与习惯和接受能力等,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等的培养与提升。

篇8

摘要: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及其选择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我们对教学逻辑选择的不应当是流行什么,而应当是我们如何“以学定教”,并最终提升学生能力,实现学科育人价值。为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具有逻辑性,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思维认知等多方面因素,并将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

关键词:构建 有效 教学逻辑

作者简介:黄玉霞,女,上海市储能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思想政治学科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必修课程之一,既是一门基本观点教育的学科,也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提升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思想政治素质、健全人格的学科。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决定了课堂教学行为的选择和实施,而课堂教学行为的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及其选择开展研究。

一、关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

“逻辑”一词来源于英语“logic”的音译。根据《新华字典》中的解释,逻辑有4层含义:第一指思维的规律、规则;第二指一门科学,即逻辑学;第三指客观事物的规律;第四指观点或主张。有效的课堂教学当然既要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课堂也是如此。因此从广义上讲,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是指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主动选择并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学科思维发展的规律、方法。

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教学过程及学科内在的“规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的发展规律、学习行为的规律等等。教师对这些规律的把握和认识往往通过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进行自主地加工、建构,形成自身的教学逻辑认知,展开具有个人特点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逻辑认知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教师在多种规律和方法的整合及选择中会呈现出一定的逻辑主线;这种教学逻辑认知也不是完全地因人而异,而是受教育环境、课程理念的影响而有很多共性之处;这种教学逻辑认知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教师课改观念以及教学经验的发展,对教学逻辑认知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纵观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历程,从“一期课改”到“二期课改”,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对教学逻辑的认知以及选择的逻辑主线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并逐步发生了以下的变化。

1.基于“知识”的教学逻辑。从建国后到“一期课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带有强烈的“学科本位”思想,以学科知识体系、学科逻辑为特点的教学思想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知识目标意识强烈,教学中的难、重点往往从学科知识出发,关注概念教学,关注考试与书面评价,知识点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2.基于“生活”的教学逻辑。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进入21世纪以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中的“学科本位”意识逐渐淡化。二期课改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线,“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师教学目标向三维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渐被关注,教学行为更加关注从学生所熟悉或应有所了解的社会生活情景中提炼主题,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提高认识。

3.基于“认知”的教学逻辑。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政治教师也越来越多地思考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教师们对“生活”的教学逻辑进一步深化与挖掘,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教学逻辑上实现了基于“认知”的飞跃。在“认知”的教学逻辑引导下,课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课程育人价值更加明确,思维、能力、情感、观念认同、发展等核心要素成为教师教学行为的价值追求。

一、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教材——教师——学生的递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有效选择教学逻辑,并借助教学逻辑将“教”与“学”有机的整合,借助课堂平台将教学内容内化成学生的认知是政治教师应当首先思考的问题。上述提到的基于“知识”、“生活”、“认知”等三类教学逻辑主线在今天的思想政治课堂中仍在被不同的教师所采纳,它们各有特点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随着二期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推广,基于“生活”、“认知”的教学逻辑逐渐被更多的政治教师接受并渗透到教学之中,但是我们更应当树立一种思想:影响我们对教学逻辑选择的不应当是流行什么,而应当是我们如何“以学定教”,并最终提升学生能力,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我们要选择的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它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1.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应当对教学知识进行选择与优化组合,并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科德育功能。思想政治课堂的知识应当是一个丰富的范畴。它既应当包括教材的文本知识(包括显性和隐性知识内容),也包括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还包括师生共同呈现的情境知识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知识。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不仅要对教材的文本知识认真分析,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于内隐的知识要挖掘,对于没有直接联系的知识要经过设计重新构建联系,而且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应对各类知识进行选择与优化组合,选择对学生最基本、最需要、最有价值的知识经验,尤其要充分考虑到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德育主渠道的功能定位,传播主流思想及文化应体现出本学科知识的思想性。

2.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应当使教学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感,并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与对话。好的思想政治课堂应当有一种科学的组织顺序。因此,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中,教学过程选择的行为与方法应符合科学规律,教学组织、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一定的顺序并有一定的层次感与系统性。这种教学逻辑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方向,将教学内容简洁地、有条不紊地体现层次、步骤、结构,以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有效纳入其认知系统,并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这种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还应当能够把源于生活实践的教学知识还原给生活本身,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构建学生、教师和同伴,教材和教学环境的良性互动与对话。

3.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应当使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规律,并有助于学生乐学、会学。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价值非常丰富。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应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规律,学生的认知目标最终应当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基本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公民教育的完善等等。从横向目标看,教学的预设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的有效达成,从纵向看思维能力逐级提高,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梯度目标逐渐实现。另外,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应当让学生乐学、会学,在学习方式上应由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依赖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孤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由封闭学习向开放探究学习转变。要鼓励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呈现不同观点的交锋,接纳不同角度的信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4.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应当促进学生反思与自我对话,并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学生在先前的经验基础上来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应当使学生在思维逐步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个人的认知结构。这种教学逻辑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反思与自我对话,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和归纳,完成认知图式化。因此,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还应着眼于教学内容思想化,使学生最终能在相对清晰的认知结构支撑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三、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的策略与方法

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逻辑没有现成的脚本可言。但我们如能始终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回到学生发展的根本上来,厘清各种逻辑关系和规律,并实现科学整合,最有效地接近教学本质的问题,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就能拥有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为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具有逻辑性,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思维认知等多方面因素,并将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

1.调查预设,找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学的逻辑起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导入或者教学起点,而是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起点紧密结合作为出发点的一种教学设计的思考起点。确立该起点我们首先应该考虑以下内容: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这个内容与教学前后知识有何关联?

这个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何影响?

关于这个内容学生已经了解了多少7

如果通过预习,学生还有什么难点与不理解、不认可的地方?

怎么设计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发展?……

思想政治课堂逻辑起点确立得好,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驱动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并采取更积极的学习行为,从而推动教学的开展。例如,有教师曾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一课教学开始设置了以下问题来摸清学生的思维起点:说到“民族关系”这个词,你最先想到的地方、人群和标识物有哪些?请列举;中国有56个民族,你为什么先想到这些?能否做出相应评价?(请注意:评价要根据什么?)教师在上课伊始用几分钟的时间对学生已有的关于“民族”与“民族关系”背景知识及态度、情感进行了了解和交流,每一位学生的意见都得到了尊重和表达,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这种“接地气”的学习任务因为遵循了“以学定教”的原则来确立逻辑起点、学生的思维被问题激活、牵引,推动课堂向纵深推进。

2.厘清关系,建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推进的逻辑路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知识意义的建构,是新知识有限生成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理解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堂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思维认知等要素有效整合,要实现学生创造性理解知识,需要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实现有效的对话(如图所示)。这种对话不仅包括教学主体师生之间的言语对话,也有师生与文本知识之间的理解对话和师生自我的反思性对话,对话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系统中逻辑整合的推动力量。

例如,有教师在执教“文化创新的途径”内容时,试图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不断地互动生成以及学生的能力提升为线索推进教学过程,他设置了以下问题:

提到文化创新你能举出人类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事、物吗?

为什么举这些例子,你认为它们是代表文化创新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你们所提出的依据,你认为元青花符合文化创新的标准吗?如果要判断需要哪些资料?

根据材料,归纳元青花成功的原因。

有大家归纳的原因,文化创新就能够完成了吗?试想还需要什么层次更高、蕴藏更深的支持吗7

要验证假设需要哪些支持?(备案:从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抽象出哪些支持的要素?)

请用验证——假设——综合的方法分析:在几乎同一时期几大文明都完成了有关“人类终极关怀”的文化创新,且有如此美妙的分工,这是什么原因?

以上教学,该教师从了解学生认知起点推进教学,通过阅读教师提供材料和调用已有各种知识储备得出价值判断,从设问链得出教学逻辑线索。这节课教师关注了培养学生假设——验证的能力,学会使用对比法学习社会科学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法。这种恰当的教学设计在师生有效对话的背景下,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知识向认知内化的飞跃,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的文化人格,而且使其对文化现象也有了独立的价值判断。

3.归纳提升,呈现课堂整体逻辑结构。思想政治课堂进行到最后,“戛然而止”往往会“意犹未尽”,“画龙点睛”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归纳梳理,通过结构化的图例、纲举目张的条目或几个关键词来展现整节课的逻辑结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生成性,因此课堂最终呈现的逻辑结构不一定必须是教材的知识逻辑,也可以是一节课设计思路的总体展示或是课堂体验升华总结。

例如,有教师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为学生设计了两个任务:

请你图示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请你用合适的方式建立起民族关系三原则、民族关系、国家统一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问题在难度上有一定梯度,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完成知识的结构化,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升华总结的作用。学生经过自绘关系图或者梳理关系,对于民族三原则及其关系有了更高一层次的结构性认识,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主旨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篇9

【关键词】小学书法; “六步走”课堂教学模式; 初探

小学书法教育是中国书法教育基础的基础。目前教育部门非常重视书法教育工作,已经在各个学校将书法教育纳入了课程表,成为正式的一门科目。

但小学书法教育起步较晚,是一个新生的科目,没有现成有效的书法课堂教学模式,小学书法课收效甚微。一是教师学习书法教育方面的理论匮乏,对于书法教学认识不够。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广大书法教师,大多数都是各科兼职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繁重的教学任务、学习上的惰性等,对于书法方面的教学研究少,理论知识了解不深,对学生的书法练习认识不够,重视的是语文或数学知识的教育,相对于书法教学不够重视。二是课堂教学的随意性。书法教师上书法课,为了应付学校领导的检查,就叫学生把《书法》书拿出来,先叫学生看看今天要写的内容,然后就叫学生照着写一两篇字,就算上完了一堂书法课。因此课堂教学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长此以往,学生就对书法课失去了兴趣,书法教育就是徒劳的。因此,探索有效的书法课堂教学模式既是书法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书法教师的责任。

基于以上的现状,在书法课堂教学中,我们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力图从“情境导入――提问引探――点拨归纳――教师示范――学生临习――评价矫正”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有效的书法教学,着力提高书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小学书法“六步走”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小学书法“六步走”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构建书法课堂教学的良好途径,使教师能利用“六步走”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的上好书法课,提高学生的书法素养。

“六步走教学模式”是“情境导入――提问引探――点拨归纳――教师示范――学生临习――评价矫正”的教学模式。

2. 小学书法“六步走”课堂教学的操作步骤

2.1 情境导入。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创设各种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唤起学习动机,导入新课。如可以采用故事轶闻入境、儿歌谜语激趣、影视欣赏、游戏活动、作业品评、音乐渲染等,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

譬如影视欣赏。学习活动是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视觉、听觉在欣赏与练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录音、投影、电视、电脑课件等教学形式和手段,有效地将声音、图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机,成为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将收集来的一些书法家的故事片、当代书法名家濡墨挥毫的VCD片,在课题导入时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欣赏之时不仅了解了书法家的风格,同时也学习到了一些书法知识、技能和技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提问引探。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预测本节课学生知识技能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揣摩,主动探究书写规律,如笔法、结构的规律。

写字从感觉途径上说是视觉艺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字的笔画、笔顺,探究点画形态和结构布局特点,掌握字的布白规律、比例规律、对称规律、变化规律等,将字的形体能清晰地现于脑中, “眼”中的字变成了“心”中的字时,书写起来自然就准确,得心应手。

2.3 点拨归纳。

教师采取正面表扬为主的积极评价策略,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不全面或错误时,引导学生相互纠正补充,或作必要点拨讲评进行纠正。自究不得“愤悱”之时,进行启发、诱导、点拨、调控。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归结出书写规律。

2.4 教师示范。

教师通过点拨讲解后再示范,这是点拨归纳的延续。心理学指出:儿童形象思维发达,模仿能力强,依据这个特点,教师的准确示范是儿童最直观最形象,最切实的榜样。

2.5 学生临习。

学生根据归纳出的书写规律,教师的示范和教材上的范字认真练习写字。要求学生做到: (1)树立“提笔即是练字”的意识 。(2)写字量要少而精 ,突出重点。(3)书写姿势要正确。(4)学会反复比较,反复推敲,提高写字水平。写字时要学会比字帖,找差距,学他人,多练习,真正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

2.6 评价矫正。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学习过程,领悟书写规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自己评,互相评,共同评等形式让大家参与反馈矫正之中,让大家在评议中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以前,一贯采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为了使课堂评价真正具有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我们尝试性地推行一多种评价的模式,益处良多。即:一是自评自改;二是互评提高;三是师评总结。自评自改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审美能力,培养了自信心,也初步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互评互改使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培养了互相学习、虚心好学、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好品质。师评总结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分四个层次(优秀生,进步生,差生,偶尔出错的学生)鼓励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刻苦练字的心理动力。

篇10

首先,我们得先明白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即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堂课中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的发展。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一大变革。

其次,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得遵循以下3条教学规律: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熟知教学规律,就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导航。也为实践中我们有的老师提出的“是不是所有的数学新授课都要按统一的课改模式进行教学”这一问题寻得了答案。那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既达到高效又留有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做好充分的准备,展示独有的智慧。

一、课前储备智慧

1. 教学观念的储备。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的课堂意识的转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今,在人本思想的理念下,教学不能仅满足于“教学生学”,还应是“教学生自己去学”。当今,宽松的理论环境和宽广的信息渠道为“教学生自己去学”提供了可能。

2. 学科知识的储备。教师备课时,不能仅限于将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备好,还应该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本节课的知识背景掌握充分,将局部的知识放到整体的知识大背景中来研究,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才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3. 专业技能的储备。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因为这是课堂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要做到这点,我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过硬的基本功:①语言;②板书;③严密的逻辑思维。

二、课中展示智慧

课中智慧的展示集中体现在教师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上。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成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三、课后积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