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活动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28 18:1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活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活动管理

篇1

关键词 经济活动分析 实践 改进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是指借助企业经济核算资料,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人、财、物等资源的配备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寻求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合理地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十多年来,SH集团一直坚持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收到了良好成效。本文试图从SH集团的管理实践入手,阐述经济活动分析的意义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期进一步改进经济活动分析质量。

一、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作用与目的

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决定于企业经营的特点。一般应当包括:第一,企业经营方针和经营决策。第二,人力资源与生产设备的配备。第三,资金占用及资源运用效率。第四,成本/费用的升降变动。第五,营业收入和经济效益。有效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目的在于:

(1)促进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全面完成。通过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促使各级管理人员认清差距,提高计划执行的主动性、自觉性,推出相应的保证措施,使生产经营计划能够顺利执行。另一方面也可借此了解是否存在预测不准、计划不周、执行失控、监督不严等问题,以利于总结经验、改进计划管理工作。

(2)促进依法治企、合法经营。坚持经常性地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工作,能够对企业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树立企业依法治企、合法经营的理念。

(3)促进企业健全经济责任制。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经济活动分析的效果,同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健全密切相关。通过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把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层层分解,使之成为各部门的责任目标,把经济责任的考核同经济利益的奖罚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各部门的责任心。

(4)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堵塞漏洞,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的关系

财务/报表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程序、分析方法、分析形式等。同时,财务报告以及财务/报表分析是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但两者存在一定的区别:

(1)对象不同。财务/报表分析的对象是企业财务活动;经济活动分析的对象除了财务活动之外,还包括生产经营活动。

(2)信息基础不同。财务/报表分析的信息基础主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经济活动分析的信息基础除了财务报告之外,还包括企业内部统计资料和技术或业务资料、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等。

(3)分析主体不同。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可以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也可以是企业经营者、企业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的部门、单位或个人;经济活动分析的主体是企业经营管理者。

三、SH集团“经济活动分析”制度的运作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初SH集团成立之后不久,就实施了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的制度。

制度执行前期,经济活动分析主要结合财务例会进行,参与经济活动分析的主要是集团本部和成员企业的各级财务人员,与会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情况的了解,以及经济活动分析的深度、广度、分析质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分析成果的运用也往往大打折扣。

近年来,随着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经营规模逐步扩大,SH集团及时对经济活动分析模式进行了调整,要求各成员企业组织财务、营销、供应、生产等部门,在每月初对上月经济活动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按照集团统一制定的经济活动分析模板,形成本单位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在集团公司月度经营例会上进行汇报,集团公司领导和各职能部室有关人员对基层单位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现场提出质询,在集团公司层面进行二次分析,参加分析的人员也由单纯的财务人员,扩大到各专业部室负责人、基层单位负责人等,经济活动分析的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方向不断前进。

四、目前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匮乏,客观上限制了经济活动分析质量的提升。SH集团按照国网公司统一部署进行改革改制后,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采取了只出不进的管理模式,随着财务、经营等部门员工退休、转岗等,参与经济活动分析的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少,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匮乏,客观上限制了经济活动分析质量的提升。同时,上级主管单位一方面打着“规范管理”、“定员定编”的旗号,盲目而不切实际地一味压缩财务人员编制,使得在岗财务人员任务畸重,超负荷运转,“五加二”、“白加黑”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又要求基层单位频繁报送各种名目的快报、周报、临报……财务人员穷于应付,根本无力静下心来做好分析工作。

(2)个别基层单位领导对经济活动分析重视不够,使之流于形式。由于单位领导对经济活动分析重视不够,具体参与分析的人员更是乐得清闲,应付了事,使经济活动分析流于形式,以至于分析报告中出现自相矛盾的论述都不自知。例如,某单位2015年上半年利润总额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对此,该单位的分析结果是“……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数据增长20.05%,……自新厂房建成后,产量有很大提高,成本也有所降低;……利润总额降低5.54%”。换句话说,因为收入增加、成本降低,所以利润总额下降了,简直荒诞之至。

(3)个别财务、经营管理人员不重视基础数据的积累,使得经济活动分析缺乏足够的数据基础。个别参与分析的人员对经营数据变动及其经济含义、成因等缺乏敏感性,对一些重要的指标变动熟视无睹,不能就其变动意味着什么、有何潜在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动、最本质的驱动因素是什么、如何扭转不利趋势等深入进行分析。

五、改进经济活动分析工作的措施

(1)适时修订《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模板》,使分析模板切合基层单位生产经营实际、顺应经营管理工作的最新变化。由统一模板细化为安装业、制造业、服务业三个专业模板,进一步满足不同单位的实际需要。

(2)虽然修订分析模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活动分析质量,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模板并不是经济活动分析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即便在制定模板时考虑得再仔细,也无法预见随机出现的经济事件和瞬息万变的经营形势,下列因素才更为重要:1)管理层重视程度与报告编制者责任心。2)分析工作组织与参与人员覆盖面及其业务能力。3)参与者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全局的了解程度。4)参与者对客观经济数据变动的敏感性与发掘数据变动深层次原因及指标变动原始驱动力的能力。5)参与者是否了解经济分析报告使用者的关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分析。

针对上述限制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如定期开展培训等,才是解决经济分析质量欠佳的根本途径。

(马庆坤单位为阜阳三环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经营策划部;王哲单位为阜阳三环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财务部;马绘宇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翟大庆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马庆坤,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综合计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8-0148-02

1 发电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

经济活动分析是指运用财务数据,结合经济学理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收益等环节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和预测。

1.1 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意义

首先,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剖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纠正和解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经济效益的实现。其次,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动向进行预测,提供科学可靠依据,提高发电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性,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经济活动分析水平的提高,也是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水平提升的体现。

1.2 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需注意的问题

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工作是一个既复杂又系统的过程。在具体的分析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1.2.1 在当前竞争环境下,发电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要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益为根本目的,提出的经济活动分析课题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1.2.2 经济活动分析要点面结合,在分析过程中,要对企业的经营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不能以偏概全。同时,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侧重点和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1.2.3 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资料收集方面,要保证资料收集的全面性,还要进行与资料相关事实情况的调查和判断工作,确保收集到资料的科学性、客观性,只有这样,才可能实事求是地分析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企业一般应从国家或地区权威的数据和分析部门收集信息,如国家或省级统计局、中电联、电网公司、政府信息网站等。

1.2.4 经济活动分析要形成制度化,并通过经济活动分析会、定期编制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营工作专题调研等形式,连续不断地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监控,根据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经营方向,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要求。

1.3 经济活动分析主要运用的方法

经济活动分析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客观分析各项指标的形成原因及其先进程度,量化分析各种因素对指标的影响,预测指标发展变化趋势和可能达到的规模和水平。以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对标分析法为主,特殊情况也可采用其他分析方法。

1.3.1 对比分析法。主要通过与历史同期、年度计划、年度预算、理论计算水平、区域内同类企业(机组)平均水平和国内同类型机组先进水平的比较、分析,揭示指标差异程度,并提出差异产生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建议。

1.3.2 因素分析法。通过量化分析各种因素对主要指标的影响程度,分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1.3.3 动态分析法。通过市场环境分析和同类指标不同历史时期对比,分析预测指标发展趋势。

1.3.4 对标分析法。通过树标杆,全面深刻地剖析标杆企业和本企业各要素的差异和好坏,发现本企业落后的地方,进而分析不足之处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为日后改进提供依据。

就常规而言,发电企业经济分析,内部分析指标主要有发电量、利用小时、收入、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率、煤价、煤耗、煤质、电价执行、安全生产、水情等指标,外部分析主要是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发电量、装机容量、区域竞争对手状况;煤炭供需形势和运力等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以上所述的分析原则和分析方法,对这些指标和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就可以基本确定发电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定位。

2 发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

综合计划管理,对于一个组织机构完整、设备可控、管理较为完善的发电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综合计划是企业发展经营的年度目标和实施方案,是企业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2.1 发电企业综合计划制定的原则

综合计划要能够较为全面的覆盖企业经营活动,如生产、经营、基建投资、规划发展等方面,并把这些工作的各个环节纳入目标管理。加强综合计划管理,便于综合分析企业的总体经济实力和运营情况,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发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计划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如企业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并结合近期或下一年度的经营形势预测,在客观分析经营环境和生产运行状况的基础上,以汇总和衔接有关专业计划为基础,经综合平衡、优化后形成。

综合计划要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经营理念。各项指标必须本着积极进取、强化管理的精神确定,保持和争创指标的先进性和一流水平。

2.2 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

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在这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管理不到位,都将影响综合计划完成的质量。

综合计划的制定和下达要具有全面性和严密性。计划指标要涵盖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包括产品产量指标、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节能减排指标、基建投资指标、前期规划等,形成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指标任务下达要具体明确,以发电企业的基建项目为例,在下达计划中,要把关键节点指标说明清楚,包括工程项目准备、资金安排、重要节点工期等。

各项计划统一归口管理,专业分工负责。综合计划管理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归口部门,一般情况下归属发电企业的计划经营部门,计划经营部对此进行宏观控制和指导,并全面分析;具体指标管理按照专业分工,职责部门对所属指标进行深入细致的专业管理,并组织实施,对指标完成情况负责。对于各项指标和专业计划,具体负责部门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完成指标的具体措施和专业计划书,进度细化到月甚至到日,责任落实到人。

综合计划管理要与经济活动分析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时实跟踪,动态管理。一方面充分利用经济活动分析成果,指导相关部门,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确保指标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实行精细化管理,增强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实施的成效;再则,各个职能部门要定期跟踪检查综合计划的完成情况,督促基层单位或班组完成各自的任务,形成上下目标一致,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良好氛围。

对于综合计划中的重点项目应在综合计划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管理,确保重点项目的实施和综合计划实施的一致。

加强综合计划的考核。要把综合计划各项计划指标纳入企业的业绩考核中去,通过业绩考核,增强企业各部门和职工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主动完成任务的紧迫性和主动性。

3 结语

发电企业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建设的稳定发展,发电企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科学的经济活动分析和综合计划管理,为发电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发电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发电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肖黎丽.地方电厂发电计划管理系统设计[D].大连

海事大学,2011.

[2] 贾国安.发电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的探讨[J].电力技术

经济,2001,(3):54-57.

[3] 孙冠中.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2010.

[4] 黄曙林,张栋峰,梁露.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技术

支持系统[J].中国电力教育,2007,(S4):

266-268.

[5] 陈锦洪.浅谈发电企业集团管控下的全面计划管理

[J].经济师,2011,(1):267-269.

篇3

摘要: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动态运行过程,分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为加强我国宏观旅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货币资金;经济活动;应用;会计处理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在经济活动中使用最频繁,也是会计核算中涉及范围最广的资产,此文系统地介绍了货币资金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并且此三项余额之和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填列。

一、库存现金的应用

(一)账户设置:“库存现金”,在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设置了“库存现金”账户,替代了旧会计准则中设置的“现金”账户。

(二)会计处理

例题1:企业支付现金200元购置办公用品。

借:管理费用――办公用品 200

贷:库存现金200

例题2:企业收到585元的废品销售收入。

借:库存现金585

贷:其他业务收入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

二、银行存款的应用

(一)账户设置:“银行存款”。

(二)会计处理

例题3:企业把6 000元现金存入银行。(存现)

借:银行存款6 000

贷:库存现金6 000

例题4:企业从银行取款5 000元。(提现)

借:库存现金5 000

贷:银行存款5 000

例题5:企业收到5 850元的产品销售收入,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5 850

贷:其他业务收入5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

三、其他货币资金的应用

其他货币资金也是企业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是除了现金和银行存款之外的其他各种货币,有其特殊的存在形式和支付方式,在管理上与现金和银行存款不同,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和存出投资款等。

(一)账户设置:“其他货币资金”,在一级账户下开设二级账户核算。

(二)会计处理

1、外埠存款业务的应用(账户“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

例题6:企业去上海采购布料,在当地开立一临时存款户250 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买价是210 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35 700元,布料在运输途中,多余款项退回,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法计价。

(1)开户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250 000

贷:银行存款250 000

(2)采购时

借:在途物资2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5 7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245 700

(3)余款退回时

借:银行存款4 3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4 300

2、银行本票存款业务的应用(账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本票存款”)

例题7:企业在开户银行申请了银行本票280 000元,去天津采购钢材,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买价为230 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39 100元,钢材到货并验收入库,余下的款项退回。

(1)银行本票申请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本票存款280 000

贷:银行存款280 000

(2)钢材采购时

借:原材料23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9 100

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本票存款269 100

(3)余款退回时

借:银行存款10 900

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本票存款10 900

3、银行汇票存款业务的应用(账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存款”)

例题8:企业在开户银行申请了银行汇票160 000元,去深圳采购原材料布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买价是130 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22 100元,布料运输到企业并验收入库,多余款项退回。

(1)银行汇票申请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存款160 000

贷:银行存款160 000

(2)布料采购时

借:原材料13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 100

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存款152 100

(3)多余款项退回

借:银行存款7 900

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存款7 900

4、信用卡存款业务的应用(用账户“其他货币资金――信用卡存款”表示)

例题9:企业以信用卡支付8月份业务招待费5 000元、广告费2 700元,在下月初还款。

(1)支付时

借: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5 000

销售费用――广告费2 700

贷:其他货币资金――信用卡存款7 700

(2)还透支的款项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信用卡存款7 700

贷:银行存款7 700

5、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业务的应用(账户“其他货币资金――信用证保证金”)

例题10:企业在开户行申请信用证并缴纳保证金48 000元,接到开证行交来的信用证来单通知书,采购原材料货款总计48 000元,尚未入库,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

(1)办证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信用证保证金48 000

贷:银行存款48 000

(2)采购时

价税分解为不含税的原材料买价=48 000/(1+17%)=41 025.64(元)

借:材料采购41 025.64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 974.36

贷:其他货币资金――信用证保证金48 000

6、存出投资款业务(账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例题11:企业将95 000元存入证券公司进行投资,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65 000元,发生交易费用325元。

(1)款项存入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95 000

贷:银行存款95 000

(2)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65 000

投资收益――交易费用325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65 325

综述:其他货币资金是除了现金和银行存款之外的货币资金,有其特殊的支付手段和支付形式,其中银行本票与银行汇票的不同应用在于银行汇票只能适用于异地结算,而银行本票只能适用于同城结算。

篇5

关键词:成本管理会计;经营活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成本管理会计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与意义

收录日期:2011年10月31日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国从世界发达国家引进了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近20年发展之后,管理会计已经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加入了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与理论;然而,从应用与普及的角度出发,管理会计应用相对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而言尚需继续强化,与现有的需求间依然存在一定差距。造成这一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会计自身的理论体系尚且不够成熟,传统的企业运行机制与国家经济体制对管理会计的普及与发展需求很弱,这样的现状也导致管理会计的发展面临一定困难。

一、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通常情况下,我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定义成本管理这个名词:一方面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人员在加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采用节约成本的方法,搜集、提供行业内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加强企业对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程度;另一方面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被划分为非显性的成本与显性成本,而这些成本中包括了失去市场、企业实际耗费、委托等各类资金开支。

成本管理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企业资金管理的角度来看,成本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控制资金流,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开支,进而降低总体开销。除此之外,成本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在资源的运用与消耗等方面进行协调与统一,具体来看财力、物力、人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降低运营成本的空间。企业的生产运营设施建设工作同样要遵循配套建设、统一规划、分散,集中处理方式结合的根本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措施,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以企业为对象,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实际问题,根据企业经营、生产与发展的总体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策略;进而,将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外延,直至延伸到研究、采购、设计、开发、服务等诸多不同的环节,而成本管理的最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尽可能帮助企业取得持久的、长期的竞争优势,通过降低成本建立起的竞争优势来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在进行投资、建设方面的运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及业务项目要求进行合理投资,有效控制生产经营成本,一切从企业的实际利益出发。

同时,实施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可以在保证企业合理转变经营机制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企业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改良与优化,进而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性地发展壮大。企业的成本计划、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六个环节形成企业最基本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这个过程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来完成工作的。根据时间顺序,这些不同的环节可以被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三个部分。三者的工作核心内容均是成本的计划与预测,提出控制核算要求;成本控制和核算,提供分析、考核的根本依据;进行成本考核和分析,提供预测计划信息。成本控制可以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

二、强化成本管理会计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关于如何强化成本管理会计在具体的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改善:首先,完善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构建,保证坚实有力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基础,同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具体特点与状况进行修订与改进;其次,针对如何开展成本管理会计的具体工作进行统一,尽可能规范成本管理实务。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增强成本管理的内在需求,促使成本管理会计上升为企业决策者自觉、自愿的行动。

一个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是组织建立科学、专业的会计机构。为保证成本管理会计的规范化,同时加速成本管理会计在国内的发展与普及,相关人员要有效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组织建立专业的成本管理会计机构。例如,中国会计学会下属就可以设立诸如管理会计分会这样的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成本管理会计相关学术交流与研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会计规范与体系;在学术研究与交流的过程中,要保证名词、术语、概念、解释等信息协调一致,进而为完善管理会计基本架构提供方便。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当定期《成本管理会计公告》等知道材料,用以促进研究成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应用与推广,明确成本管理会计实务。

有条件的企业或单位可以专门设立与财务会计同级别的专业成本管理会计机构,同时尽可能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这一机构可以主要负责进行成本的决策、预测、控制、规划、考核等工作。如果企业尚不具备这些条件,则至少应当保证成本管理会计工作能够做到专人负责,同时,对负责人员的职责职务进行明确,以便成本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除此之外,相关行业工作者还应当努力建立《成本管理会计》的学科体系。如果成本管理会计的学科体系欠佳,则会导致可用性与权威性不足,难以发挥指导与规范的作用,最终带来实务工作严重缺乏效益与效率的恶果。因而,我国成本管理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建立适应国情的、科学完整的、能够有效指导实际工作的理论体系。可考虑对管理会计、分散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有关成本规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主要内容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以成本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为主要内容,包括各种成本性态分析、成本计算方法、成本决策、成本预测、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诸多内容的成本管理会计学科体系,最终规范管理会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此外,管理会计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应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具体状况对现有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吸收周边学科前沿的理论与成果,并且针对性地加以完善,最终健全成本管理会计理论。

加强成本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研究目前正处于实务界与理论界相互脱节的尴尬局面,很多理论研究的成果并没有有效地应用到会计实务中,更没有实现普及。一方面理论界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并不适合我国国情的计算公式、数学模型,这些相对复杂的模型与公式给实务界人员的实际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很多专业人员反映这些公式与模型很难掌握和运用;另一方面企业界成功的管理会计经验却囿于实务人员的精力和理论水平,没有认真系统地总结。鉴于此,有关部门应积极促进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合作,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尽快对我国成功的管理会计经验进行整理,找出这些成功案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以便在更大的范围推广应用。

三、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成本管理工作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本文从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加强成本管理会计案例研究、将成本管理会计工作制度化等角度,提出强化成本管理会计作用的具体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成龙.会计核算与财务成本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作用[J].会计工作,2010.1.

篇6

一、群众文化活动在基层社会管中的作用

1.增进村民沟通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拉近基层群众之间的距离,为其创新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渠道,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互信、互惠的社会关系网,进而有效地减少和化解基层社会的纠纷及冲突,增强基层群众和社会的自治能力。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看电视、上网等私人文化生活逐渐占据主导,而传统的公共群众文化活动却逐渐减少,活动的频率、参与度低,形式和内容匮乏,导致群众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传统的邻里关系变得疏远和淡薄,不利于长远的基层社会管理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基层公共文化事业,丰富和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摆在当前基层社会管理面前的必答题。

2.提高基层组织化程度

随着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基层社会更加多元化,传统的集体经营方式逐渐减少,农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从而使基层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相应的治理成本增加。我国当前的基层社会管理主要依靠基层政府,而基层政在社会事务的处理中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难免会出现许多的空白领域和薄弱点。加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能够在基层逐渐形成依托文化活动的社会组织、微观组织,这些组织会建立各自的规范来约束成员行为,成员间通过文艺切磋、思想交流等,能够形成互助互爱、互信互惠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有利于群众加强自身管理、提高自治能力,进而提高基层组织化程度。此外,群众也可以通过这些社团组织来向上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些组织来宣传基层政策,提高基层社会事务的参与度。

3.促进基层文明建设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群众的为人处世、行为举止长期以来都受到他们生活环境的文化熏陶。就基层文明建设而言,乡村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着力点,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外来观念的影响、市场经济的渗透等致使乡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层群众的集体观念变得淡薄、个人利益至上、价值观念偏差,淳朴的传统乡风遭遇威胁,相关的利益纠纷问题层出不穷。加上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贫乏,玩麻将、斗地主等娱乐消遣方式逐渐助长了赌博风气的形成。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吸取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是改变现状的当务之急,积极向上、内涵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根治基层的歪风陋习,进而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乡村文化,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法律、担责任、家风优良、乡情淳朴的生活习惯,为基层社会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手段

文化作为一项软实力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我国基层社会问题多发的当下,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面对当前基层矛盾多发、繁杂,基层价值观念、精神、心理不断震荡的情下,强制性的社会管理手段在部分领域的作用甚微,文化作为一项软控制手段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通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治理念、多元思潮、价值观念等传递给群众,变传统的“送文化”为“种文化”,能不断改善群众的文化生活,凝聚群众的文化力量。

二、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创新途径

1.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硬件基础,长期以来基层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都受到了基础设施不足的制约。近几年我国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的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通过在每个乡村建设公共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阅览室等,能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为基层文化发展提供生长的场所和土壤。[3]同时我们也应不断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渠道,大力发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硬件的内容和形式,结合新型网络化、信息化技术打造智能化的文化服务平台,传播与共享优秀的基层文化,才能更好的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管理。

2.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挖掘的过程中,应明确不同地区的优势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和目标更加多元和明确。地方优势资源的挖掘有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丰富和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有助于彰显特色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有助于文化活动的落地生根,有助于提高基层社会的管理效率。此外,在文化活开展的前期,就各个地方的优秀文化资源要做好调研,注意结合群众的需求来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目标、形式和内容,从而使活动开展更加顺利。在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就能够更好把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动向,从而使得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建设出更具特色,更易为群众接受的文化活动管理途径。

3.强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处于“散养式”的发展状态,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以群众自主开展居多,缺乏管理,长效性欠佳。因此,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基层干部的观念,让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到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中,督促基层干部着力抓好文化建设;同时要广纳贤才,基层文化建设单靠干部是难以开展的,应积极吸纳有文化特长的年轻人、退休教师、传统艺人等担任文化活动开展的引导者、管理人员,全面带动群众的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最后,鼓励群众建立自己的文化社团组织,丰富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文化活动的形式决定了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效果。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参与人群也多以老年人为主。新时期,我们应充分挖掘民间文化、地方文化,广泛吸收新兴文化和年轻文化,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以满足多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应着力弘扬地方传统、民间技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鼓励民间艺人组织开展表演。同时,鼓励有文化特长的群众组织成为文艺团体,为群众文化打造新的发展舞台。此外,也可多借助自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的力量,宣传地方群众文化建设成果,增强群众的文化荣誉感。

三、结语

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仍处在不断调整和摸索阶段,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和不足,面对基层群众,我们需要将各个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挖掘群众需求,着力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高效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建设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 如何有效激活一线基层员工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人才培养、技能提升,是企业培训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问题分析,提出具体管理措施,通过培训经费管理模式的转变带动了基层班组和员工个人学习态度的转变,并对其运用效果进行有效跟踪总结及应用,为供电企业培训经费管理模式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培训经费 责任主体 内在动力

一、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电力企业高度重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把实施全员培训、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取得阶段性成功,但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其深层次的原因包括培训责任主体不清,培训与使用脱节,有些直线管理者重使用倾培训。二是存在为培训而培训现象,求数量不求质量,应急式培训过多,与员工职业发展关联不够,员工学习动力不足。三是基层工学矛盾突出,缺乏培训经费和场地,缺乏优秀的师资和精品课件等培训资源,自主培训困难。

二、培训经费管理模式转变思路

按照全面人力资源管理创先思路,着力推行“人力资源部门+直线经理”的管理模式,将培训经费使用额度分解到各级业务部门和基层班组,赋予培训自,积极为基层单位配套完善培训场地、师资、课件等资源,以政策和资源支持,传递责任,使各级直线管理者在培训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推动各单位一线员工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培训工作。

三、具体对策

(一)通过“下放”,落实培训管理责任

责权明确方能管理到位,力度充足才能激发活力。为确保经费管理到位、责任明确,划分了三级责任主体,对其责权进行了明确划分。一级责任主体:人力资源部归口,各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开展各业务线条的新业务培训和常规业务培训。统筹使用企业层面的年度培训经费,用于一级培训项目,以及二三级重点培训支持项目。二级责任主体:基层单位。面向本单位非班组人员,统筹使用本部年度培训经费,用于组织二级培训项目以及重点支持的班组培训项目。三级责任主体:基层班组。面向全体班员,开展本班组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个性化学习和内部自主培训。自主使用班组培训专项经费,重点是在岗培训、师带徒培训、课程课件开发等。

同时,把企业培训经费的一半用于基层划小分配,赋予二级单位、基层班组充分的经费使用自,预算内的自主培训、个性化培训由班组直接组织实施,无需层层申请。

(二)通过“用实”引导班组履行责任

经费管理要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首先要明确培训经费使用方向、费用列支范围,统一列支标准,包括:教材书籍等购置性费用、内外部师资授课费用、课程课件开发费等。其次,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引导员工积极向上,营造“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学习培训氛围。然后,要鼓励先进、激励先进、与绩效挂钩,从二级责任主体统筹的部分经费用于支持基层班组重点培训计划,向年度绩效为A的员工开放自助外出管理培训,绩效与培训联动,业绩好才能享受更多福利。

(三)通^“管好”体现责任的落实

面对培训资源重新分配,管理机制必须相应调整,“放下去容易,管得好很难”,这是很多管理者所担心的。事前明确管理要求,规范经费支出范围和流程,事中加强过程指导,建立教育培训下基层服务点现场解答疑问、解决问题,检查培训工作情况。对费用使用进行现场确认,做到关键环节不缺位。事后加强效果评估,监控基层培训责任落实情况,通过培训评估抓住培训全过程管理最后一环,实现评估的统计分析,有效跟踪培训课程师资、学员知识掌握、行为改善及班组绩效提升的真实情况。

(四)加强培训资源建设的投入

培训经费和自下放以后,员工有了“我要学”的热情,然而员工“学什么、去哪里学”,培训经费管理同时加大了培训师资、课件、平台、简易实操场等资源建设的投入,着力提升员工学习体验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为基层班组和一线员工开展基本技能在岗培训创造条件。

(五)进一步建立责任目标考核机制

对年度培训经费下达额度实行“年度考核、动态管理”,通过编制培训目标考核制度,从岗位胜任力评价合格率、高技能人才比例、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培训经费额度完成率等方面,参考培训评估结果,对基层单位、班组进行量化考核。把考核结果和下一年度经费额度直接挂钩,实行上下浮动。

篇8

[关键词]化工企业;检修;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Q0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051-01

导言:由于精细化工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快、生产工艺的及时调整,设备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因受内部介质的压力、温度、腐蚀等作用,或因结构、材料、焊接工艺等先天缺陷,在生产过程中随时需要抢修,电焊、气割、塑焊等动火十分频繁,平均每天动火都在十多处,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中容易出现马虎和纰漏。如果不能严格执行动火管理制度,不采取必要的清洗、置换、监控等措施,就会引起火灾、爆炸、灼伤和中毒等事故,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员工的人身安全。

针对一个需要动火的某个生产单元,某一台贮罐或某一台反应釜,一定要清楚容器内部和外部物料的易燃、易爆、腐蚀、有毒物料的危险特性,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

1 将动火物件移动到固定动火区动火

为便于管理,规定机修车间作为固定可动火区。凡可拆卸并有条件移动到固定动火区焊割的物件,必须移至固定动火区内焊割,从而减少在生产车间或厂房内的动火工作。固定动火区也必须做好相应的安全对策:要进行适度清洗置换,没有可燃物;设备、管道及周围l0米范围内没有可燃物料;设备、管道在动火过程中物料分解放出可燃气体时,可燃气体或蒸汽不能扩散到其他场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灭火器材;作业区周围要划定界限,设立警示牌,禁止无关人员入内。

2 卸压和卸料

为避免设备管道因降温降压收缩不均匀,易产生应力而损坏的特点,要缓慢降低设备内的压力和温度,同时接好静电接地线。将设备内物料通过放料管接入专用中转桶或清洗干净符合要求的产品贮存桶,在放料过程中严格控制放料速度不大于每秒一米,并注意观察有无异常情况。物料温度一般要求在60℃以下。容器内压力降到常压时要打开放空阀门。在卸尽物料后关闭放料阀门,标明物料代号及相关注意事项。将物料桶移到十米以外的专用仓库中存放。

3 切断隔离

现场检修,要停止与待检修设备相连接的运转设备系统。 隔断与此台设备相连接的所有进出管,使检修、焊割的设备与其他设备(特别是正常生产的设备)完全隔绝,以保证可燃物料等不能扩散到其他设备及其周围。可靠的隔绝方法是安装盲板或拆除一段连接管线。

4 清洗

容器及管道置换处理后,其内外部必须仔细清洗。因为,有些可燃易爆介质被吸附在设备及管道内壁的积垢或外表面的保温材料中,液体可燃物会附着在容器及管道的内壁上。如不彻底清洗,由于温度和压力变化的影响,可燃物会逐渐释放出来,使本来合格的动火条件变成了不合格,从而导致火灾爆炸事故。

5 置换

做好隔绝清洗工作之后,把容器及管道内的可燃性或有毒性介质彻底置换。常用的置换介质有氮气、氩气等。置换的方法要视被置换介质与置换介质的比重而定,如果物料的比重大于氮气的比重,氮气应从釜上入口进,从釜下出口排出,如果物料的比重小于氮气的比重,氮气应从釜下入口进,从釜上排出,如比重相差不大,此时应注意置换的不彻底或两者相互混合。置换气体用量一般为被置换介质容积的3倍以上。以水为置换介质时,将设备管道灌满并有水从最高点溢出。

6 通风与检测

应打开容器的人孔、手孔、物料孔等,自然通风冷却,也可以用鼓风机对设备内部进行强制通风,通风冷却的同时可增加设备内部的氧气含量。

动火检测分析就是对设备和管道以及周围环境的气体进行取样分析。动火分析不但能保证开始动火时符合动火条件,而且可以掌握焊割过程中动火条件的变化情况。在置换作业过程中和动火作业前,应不断从容器及管道内外的不同部位采取气体样品进行分析,检查易燃、易爆气体及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检查合格后,应尽快实施焊割,动火前半小时内分析数据是有效的,否则应重新取样分析。取样要有代表性,以使数据准确可靠。焊割开始后每隔一定时间仍需对作业现场环境作分析,动火分析的时间间隔则根据现场情况来确定,正常是不超过2小时。若有关气体含量超过规定要求,应立即停止焊割,再次清洗置换并取样分析,直到合格为止。

7 审批

由生产车间或项目负责人对现场进行检查,重点是设备及管道内部和周边环境及地沟是否确保没有可燃物。由生产车间或项目负责人或项目助理到安全管理部申请动火作业证。安全管理部的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到现场核查,符合动火条件予以批准,不符合动火条件要说明情况落实重新清洗置换的措施。对有较大易燃、易爆、腐蚀、有毒物料特殊作业场所动火,安全管理部要会同生产、技术、设备等部门会商并报公司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审批。

8 动火

动火人要查验动火证并熟悉作业现场情况。如不符合动火条件,有权拒绝执行并立即向公司安全管理人员报告。在动火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周边环境变化,如有异常立即停止动火并报告。特殊作业动火主要有带压不置换动火和登高焊割动火。带压不置换动火,就是严格控制含氧量,使可燃气体的浓度大大超过爆炸上限,然后让它以稳定的速度,从管道口向外喷出,并点燃燃烧,使其与周围空气形成一个燃烧系统,并保持稳定地连续燃烧。然后,即可进行焊补作业。

9 监火

监火人必须是具有半年以上本公司本岗位工龄,懂生产操作规程,懂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懂报警方法,懂急救措施,工作责任心强,动作敏捷,站在便于观察周边情况和便于扑灭溅落火花的位置。配置二台以上的灭火器,备用浇灭火花的水管。戴好安全帽和防护眼镜。监火期间不得离岗,不得兼作其他工作。特殊情况需短暂离岗必须落实人员临时代替。较大危险岗位监火要安排二人或二人以上。

10 清扫与验收

动火结束后,要在关闭进料阀和关停相连接设备运转系统的情况下拆除盲板,连接好相关管道,同时要防止物料泄漏溅落。监火人要同动火人清扫动火现场,防止有遗留火种。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离开现场,并及时向车间主任或项目负责人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11 设备试压

对动火维修以后的设备及管道在使用前应进行试压,检查焊接点泄漏情况。试压方式主要有水压和气压。对密封要求较高的设备管道在气压试验过程中可以用肥皂水检查,也可以在惰性气体中加入体积比为1%的氨气,在检查点贴上硝酸银试纸,如试纸发黑则是泄漏点。在恢复供汽升压过程中均应缓慢进行,不可急升急降。

12 非正常情况不动火

篇9

关键词 会计技能竞赛 校园文化活动 融合

【分类号】G718.5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5年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基金课题《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研究》(2015d05)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会计技能竞赛在众多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展,高校管理者在新的政策环境中,秉承着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新的理念推行管理和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在会计技能竞赛和学生活动中,却常存在重复性,重复性的项目开展导致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长久会造成院校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创新,影响学生参加竞赛或活动的积极性。以校园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最终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资源,在会计系列专业发展上开拓创新。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及发展方向

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并落实团的十七大工作部署,实现“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全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都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文化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旨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应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培养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而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待人处事,培养良好的性格,注重兴趣的培养,发展成健全的独立个体。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注重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激发教师和学生激情和创新能力,最终促进教学相长,院校长期发展永葆生机。

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现状

2012年,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成功开办。该项比赛是在仿真财务、税务、供应商等各种会计涉及的领域中进行的分岗位开放式的技能竞赛。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专业品牌度,积极参加会计技能竞赛,在短时间内获得业务成果。但高职院校参加这种技能竞赛的经验较浅,人才、培训、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缺少实质性长期性鼓励性的制度政策措施作支撑,缺少经验,缺少完善的管理培训,缺少奖励性的措施,造成比赛准备时间急,准备不充足,分配资源过度浪费,例如选手培训过于粗糙,无人主动带队和主动报名培训。

三、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意义

会计技能竞赛能给高职院校带来不可或缺的优势:提高院校知名度,打造专业品牌,获得良好的业务成果,成功培养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培训队伍;也能在当中选拔良好的学生苗子作为定点的培养对象,最终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把学变成教中做,层层深入。但由于院校制度不一,重视程度不同,选拔学生、深入培训、奖励性的措施不足等,资源造成过度浪费。在工作管理中遇到比赛通知,才急忙准备,被动安排的情况屡见不鲜。迫切需要改变这一现象的科学可信的制度、方法和理念指导,具体的解决措施。

党和国家的治国方针政策都在营造一个永葆生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院校需要培训身心健全的社会实用性的合格人才,贯彻先进性、群众性、创新性、绿色、开发共享的核心发展理念。在这种发展理念和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举足轻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先进的发展理念,推行先进的管理办法,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开展与院校各种专业相关的技能活动,能充分融入核心理念,贯彻党和国家的核心指导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目的相同,弘扬的精神一致,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两者能有机融合,能大大提高院校资源高度分配,资源能实现科学地充分利用,能从院校范围内培养和挑选学生,能在院校范围内实现专业技能培训,能科学地实现鼓励性措施,有效解决会计技能竞赛的事先、事中、事后的各方面人才、财力问题。最终能从基本层面营造良好的培养人才氛围,打造具有健全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用性人才。

四、建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长效机制

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院校各个层面能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先进性、创新性、绿色的办学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理念。

(一)建立贯彻院校各层面的技能竞赛与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离不开院校党政领导班子的有力支持。建立科学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技能竞赛活动就能顺利开展,解决事先、事中、事后准备不足,支持力度和关注度不够的等难题,有效提供工作效率。自上而下的制度落实,能有力推动校园文化会计技能竞赛关注度提升,保障会计技能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在市场营销角度当中,每个产品都需要有品牌文化,在消费者群体中都需要有品牌口碑,建立品牌效应,在消费者某一种需要当中,能无意识地产生对某一品牌的需要时,品牌效应就会发生。而校园文化,在学生群体推广的过程当中,需要建立品牌效应。而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技能是核心。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也是在培训社会实用性的技能性人才。既然需要品牌,品牌跟技能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看,性质一致,若能推动以培训会计技能的校园品牌,无形中就推广了会计专业品牌效应,在教师和学生当中,产生品牌需要,品牌效应,即会计技能看品牌,品牌就是核心,培养会计技能就是校园文化,也是办学的宗旨,也是会计专业校园文化特有的品牌活动的核心观念。因此,推动会计技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就是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把会计技能融入课余文化活动各层面

建立校园文化品牌会计技能活动。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层层深入,实现点――线――面全面覆盖。在点的层面,通过学生个体,推广会计技能是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在整个专业学习中,需加强训练,在群体推广中,面向学生个体的学生活动社团,能建立以专业技能为主导的社团,以课余时间为主,带动不同专业的学生,体会学习会计技能的趣味;在线的层面,以会计专业为主要学生群体,组织并举办以趣味性为主的会计技能竞赛,并在班级层面展开奖励;在面的层面,将会计专业系部组织和举办的会计技能竞赛,推送到全院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面向的活动必须是院级层面的各系不同的学生,以各系学生组队的形式,参加会计专业技能比赛,落实全院推广,把会计技能融入学生文化活动当中,最终实现点――线――面全覆盖。

(四)以校园品牌活动为契机,挖掘有潜力学生参加各种会计技能比赛

在实现点――线――面全面推广同时,通过现时各种消息传播渠道,在把会计技能竞赛这个校园文化品牌宣传到校外,增加院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通过宣传和组织举办会计技能竞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能有效地挑选出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参加市、省、全国的各种会计技能比赛。参与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会计技能竞赛的学生,都是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没有专业的培训参加更深一层的比赛前,已经通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给学生有充分的锻炼和训练,在专业教学角度上,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克服遇到各种市级以上专业比赛准备不足带来的各种困难,有利于后续的培训和发展。

(五)培养学生教师及院校管理的创新能力

能推广和实现有树立校园文化品牌的会计技能竞赛,在学生管理层面,能带动组织和举办的老师们充分结合系部情况,系部的优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在历次的组织和举办当中能顺利掌握各种会计技能比赛的关键。在学生角度下,能在专业技能和待人做事上,能得到双方面的充分锻炼,能打开眼界,培养自身成为社会适用性的技能人才。

五、总结

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下,树立校园文化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开拓和运用更好的管理渠道,大大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学生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资源,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上的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祁丽.技能竞赛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2.98-99

篇10

为了进一步规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促进再就业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市有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管理规定的要求,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区县、局总公司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

1.各区县、局总公司必须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设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专门帐户,并督促、指导所属企业设立资金专户(下岗职工较少的要设立专门帐页),严格执行财务纪律,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2.各区县、局总公司要建立基本生活费按月核拨程序,每月按照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实际需要,按月核拨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各项标准。

3.各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必须按月、按标准以现金形式将基本生活费发到下岗职工手中,不得代领或通过银行。

二、关于划转下放到区县企业享受“三三制”的有关问题

1.对于下放以后批准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享受“三三制”待遇的下岗职工和已建中心随下随进中心的下岗职工,应由财政负担的三分之一资金,从6月1日起,由区县财政负担。

2.下放到区县前,已建立享受“三三制”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并已拨付第一年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其第二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中财政负担部分,由区县财政负担。

3.享受“三三制”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下放区县后,发生企业无力负担自筹三分之一部分资金情况的,区县政府按照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