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4-04-28 18:1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沉浸式教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认知模式”心理学上又称为“认知地图”、“认知结构”等,是指认知主体(包括人、组织和系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固有观念”和“支架”,特定知识背景下造成学习主体在进行知识选择、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方面表现出特定的模式和路径,认知模式影响学习主体对新知识的获取、吸收和应用,它规定着主体知识活动的方式,进而影响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流量和知识转移效率。将沉浸理论与认知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于探讨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沉浸理论的学习认知模式。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沉浸理论则特别地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在此基础上将基于沉浸理论的学习认知模式分为八个阶段:
1.目标任务。学生的大脑信号会接受到来自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通过分析检索出任务的目标,在明确目标任务后形成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
3.注意和选择性知觉。在此阶段,可用信息加工模型理论来解释感觉登记中的重要信息经过“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的过程。当学生的注意受环境中某一特定的刺激时,来自环境的刺激信息经感受器在感觉登记器上作短暂的寄存,此时贮存的是原先刺激的某些特征。然后通过选择性知觉进入短时记忆。能保持的信息项目可能要经过内心默默复述。在随后的阶段,信息经过语义编码的重要转换而进入长时记忆。
4.编码。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以几种不同的编码方式转换以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5.寻找和恢复。恢复是个寻找的过程,学生得到了其他的环境里或者记忆中其他部分线索的帮助,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由于线索的提示作用而得以恢复。
6.反应生成。长时记忆的内容或再现,或转化到学习者的作业中。而生成的反应则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学生的学习进入沉浸状态;二是,学生无法进入沉浸状态,会出现焦虑和挫折感以及无聊和无兴趣。
7.输出结果。在反应生成之后会产生两种结果,学生进入沉浸状态和无法进入,这两种结果主要是与学生自身拥有的技能和所面临的挑战相关的。当技能和挑战匹配时,学生就会进入沉浸状态;当二者不平衡时就会出现两种结果。挑战太高,学生会产生焦虑或挫折感;挑战太低,学生会觉得厌烦。
8.反馈修正。学生无法进入沉浸状态时,这种信息会反馈给教学者,而教学者接到信息后,会通过两方面的努力来改善认知过程,一是修正任务目标,使其与学习者的能力相匹配,二是对学习者进行再培训,进而使学习者最终进入沉浸状态。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将沉浸理论应用于学习的认知模式分析,将更好的帮助学习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对于教学者的教学设计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在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分析
商业游戏之所以容易使玩家沉浸,关键在于游戏设计者巧妙、合理地设计了一系列“挑战———技能”高度平衡的关卡或任务。所以,探讨工商管理实验下的沉浸体验类似于玩家在商业游戏中的沉浸体验,只是由单纯的游戏行为,添加了实验学习的因素。沉浸理论别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体验,它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找到了心理学上的支持。根据沉浸理论,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工商管理类课程实验难度两个维度关系的认识,可将学生实验学习状态分为四类,见图1。
1.焦虑。当课程实验的难度较大,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低的时候,学生容易产生一种焦虑的情绪。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足以去应对挑战比较高的实验,对于不能完成的任务,学生会有烦躁焦虑的心理,甚至会主动放弃继续进行实验,从而失去实验的意义。2.淡漠。当课程实验的难度较小,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低的时候,学生虽然可以掌控实验的进程,但始终在低级阶段徘徊,不能产生某种成就感,也不会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与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淡漠的情绪,逐渐失去进行实验的动力。
3.厌倦。当课程实验的难度较小,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时候,实验对于学生来讲,缺少了一定的挑战性,从而失去了一定程度的激励效果,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实验。当学生总是面对很简单的任务时,他的理论及技术水平远远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4.沉浸。当课程实验的难度较大,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时候,学生尽管理论与技术水平很高,但与之相对的是更高的实验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集中注意力,运用其所学知识,忘我的沉浸于实验状态中。学生一步步地完成实验步骤,产生一定的操控感,又进一步激励学生去接受新的任务,从而对未知的挑战产生极大的兴趣。随着学生接受的实验难度越来越大,其综合素质能力也将会进一步增长,二者不断地进行匹配,整个过程就是处于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可以用图2来表示:由图2可知,当学生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进入沉浸体验时,对实验产生一定的操控感,对于进一步的实验挑战,会产生一种激励效用,激励学生接受实验的第二阶段的挑战,为战胜第二阶段的实验挑战,学生应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只有更高的自身素质能力才能与更高的实验挑战相匹配,这样才可能在实验的第二阶段进入又一次的沉浸状态。以此循环,实验的挑战度越高就越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增强对实验的兴趣,为了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会随着实验难度的增大而不断提高。只要在工商管理类实验的难度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相匹配,并且二者都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在实验的每一阶段,当学生圆满完成实验任务时,就会有一定的操控感,引发对下一阶段实验的兴趣,激励学生接受下一阶段实验的任务,只要达到沉浸状态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实验阶段,并且沉浸体验充斥着整个实验过程。
三、提升学生在工商管理实验学习中沉浸状态的对策
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目标是,推进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需要;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工商管理实验中进入沉浸状态的学生,会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和更深刻的认识。笔者认为,要促进学生在工商管理实验中进入沉浸状态,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选择合适的工商管理实验教学软件。一方面,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中软件的选择很重要。另一方面,工商管理实验软件的难易程度要适当。根据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选择合适的软件。
篇2
关键词:语言学理论 外语教学 课程设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32-01
将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实践相结合已不是一个新的话题,长久以来外语教师们都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新的更适合各类学习者的教学方法。很多外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都是直接运用教材,所以他们不用去考虑如何设计课程,只需要跟着教材走就行,但是,教材往往都是以一种教学模式书写而成,而课堂上却会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且学习者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单纯遵从教材的设计来安排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学者自己去设计更适合学习者的外语课程,或者将教材做一定的修改以满足学习者的具体需求。
设计一门新的课程除了考虑学习者的现有知识水平之外,外语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文化,需求,情感态度等。以前的语言教学研究往往指语言知识教学的研究,例如语法规则的教学,而对于大多数教学者来说,这些语言知识就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含有语法词汇的教材。含有语法词汇的教材多种多样,语言知识点是如何呈现的,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呈现的都是教学者选择教材是应该思考的,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是由教材作者的某种语言学倾向所决定,Janice Yalden以图形的形式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即语言理论会影响目的语,而语法教学就是由描述性语法和语言学习理论构成,描述性语法又是由目的语决定的,但是,其中语言学习理论对语法教学的影响是隐性的,并不明显。现如今,随着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等以语言学为基础的教学法的一一呈现,中介语的研究和错误分析法对语言教材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形态学和句法学方面。
Johnson(1989)将运用语言学的历史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反思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基于对语言片面认识的语言教学是有很多缺陷的,而语言学的新思想,比如Chomsky的生成语法理论和Hymes的交际功能概念都对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提出了挑战。第二个阶段中,学者们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大纲,教材的编写,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问题都进行了研究,力求使语言教学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定。到了第三个阶段,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课程的整体过程,努力地把语言教学与教育理论及课程研究结合起来。
大多数的外语教师习惯性地将自己看作教材的践行者,教材遵循什么语言理论,提倡哪一种教学手段都是教学中的首选活动,但是,当教师在选取教材时,当他们考虑是否改变教材中的课堂活动时,都需要他们主动地去思量教学者自己的理论倾向。当然,语言学理论本身是不会对教学有直接作用的,教学的选择和提高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语言教学,比如阅读课之前让教学者学习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并非是告诉教师理论比实践重要,而是让教师学会积极地将理论进行思考和再加工,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让教学更加有效。基于此,Stern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定义为“语言教学所基于的思想”。
Streven (1985)将语言教学分成了四个不同的变式,这四个变式分别是理论为主导的教学(theory-domineted),教学为主导的教学(learning/ teaching dominated),神秘性教学(mystique-dominated)和文学为主导的教学(literature-dominated)。这四种教学是按照学术性的不同程度进行的划分,其中以理论为主导的教学最具有学术性,以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最折衷,神秘性教学往往运用心理疗法,相比与语言学理论并不一致,而以文学为主导的教学因为教学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所以是没有系统性的,因此被认为是最不具有语言学学术性的语言教学。Streven坚称这四种变式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当今的教学研究还是主要是以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研究,其既不纯理论化,又与语言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都会通过课程的教学大纲表现出来。
那么设计一门语言课程应该先制定教学大纲还是先设计教学方法呢?自然教学法(natural approach),沉浸式教学法(immersion teaching)和以语言为交际手段的教学法(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这三种教学模式都主张教师从教学方法入手,认为过程是最重要的,而教学目标次之。但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却希望教师能够事先告知教学目标,所以教学大纲是不可忽略的。Janice Yalden提出了比例大纲的模式(proportional model)来设计语言课程。在1983年,Yalden就以图表的形式列举出了语言教学的计划步骤,即由需求分析到目的描述,再到大纲类型选择,原型大纲制定,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步骤实施,最后是教师评估,其中大纲类型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原型大纲制定,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学步骤的实施,是依据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原理确定的。比例大纲模式有三大特点。首先,比例大纲是适用于以发展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的语言教学。其次,比例大纲强调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语法能力,交际能力和篇章能力三者按一定比例加以变化。Yalden建议在语言初级学习阶段以语法和语音为主,之后慢慢加重语言功能和语篇技巧的训练。第三,为了是语言课程具有系统性,话题,情景,意念和主题等均可以看作是支持课程内容的框架,而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准确性和交际的流畅性要保持平衡,不能有失偏颇。
在设立语言课堂框架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框架的灵活性,在框架中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要告知学习者,而一个课程框架最好能够适用于多种教学情况和多种语言课程(Yalden, 2000)。
篇3
【关键词】探究背景 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构建
前言
英语教材中戏剧体裁的引入,丰富了文章材料,如果能加以利用和拓展,就会促进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更能全方位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本文就“英语文化性体裁――戏剧”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探究背景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迄今已出版的高中英语教材有较大数量的戏剧体裁语篇。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表达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总称。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戏曲等;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题材,可分为市民剧,家庭剧、社会剧,神话剧,传奇剧,历史剧等。总之,它是一种全方位表现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性体裁。因此,如何立足于新课标理念,探索英语文化性体裁――戏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成为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新课标理念。新课标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双重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英语教材中引入戏剧体裁的文章,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了解西方文化,懂得西方情感,明确西方人的价值观;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英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新课标建议设置“英语文化欣赏入门”的选修课程,旨在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分析和主题分析以及西方文化熏陶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语言工具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人文素养。
2.图式教学理论。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它既包括语言、文化、民俗等其它领域的知识,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文章的内容范畴,是文章的主题,因此内容图式又被称为主题图式。修辞图式是有关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三种图式对把握文章的内涵、内容和整体脉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在戏剧体裁中,可以通过图式教学理论更好的分析戏剧的人物、内容和整体的结构。
3.“兴趣性”教育原则。兴趣是学习获得成功的良好保证。通过兴趣的培养,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热情、投入积极的参与,以此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等多种能力。因为戏剧体裁的文章在内容上,朗读语调上,表演形式上,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全方位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三、教学模式构建
为了使戏剧体裁的文章更好的服务于英语教学,更好的来体现新课标的的理念和任务型教学模式,将英语戏剧体裁文章的教学模式分为三部分:背景启动――文本理解――表演拓展
背景启动。引用到英语课文的戏剧都是英语戏剧中经典类的文章,无论是他们的作者还是社会背景、时代背景都不被学生所熟悉,因此这一环节是必要的。在这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作者和作品进行介绍,然后对文章的社会背景进行简介,使学生对作品发生的社会环境和作者有所了解,以便对文章有更好的了解。
文本理解。戏剧作为阅读材料,它的作用同样是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信息的捕捉的能力。但是在设计上是有别与其他类型的阅读材料的,首先是对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然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接下来对故事内容设置问题来培养学生精读和略读的能力。
表演拓展。这个环节是对前部分的巩固。通过前面的分析,学生对人物的性格和内容都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能够更好的体现前面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从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更感兴趣,也有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此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五个目标。
课程改革的继续已营造出足够的教改气氛,加之戏剧这种特殊的文字样式以及名著的巨大诱惑,足以激发师生教与学的欲望,在兴奋的期待和积极构思中,在戏剧教学的创新尝试中,在从背景文本到表演拓展中,让师生沉浸在巨大的希冀c喜悦中。
在策划中张扬“导演”的个性,在同学们当中产生了极好的反响,也得到老师的好评,个性的体现与新课程改革发展学生的个性相吻合。在协作中凝聚集体的智慧。每个表演都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导演的策划要运用头脑,演员配合要细致到位,道具音乐要达成共识,主角配角要协调一致,动作表情要细致到位。一些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表演出色,在表演中体现他们的个性、天赋和特长,得到同学的喝彩,老师的表扬,使他们心情舒畅、兴趣昂然,这种快乐和成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学说英语和运用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54-02
一、前言
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物流工程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育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加强学科交叉、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原则。它是在学生修完“热工学”等课程之后进行的一门关于食品冷冻冷藏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体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的一门课程。除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外,食品质量与安全、热能与动力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也可选修本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制冷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等领域应用的相关知识,了解当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相关的新技术,为以后独立从事专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该课程重点内容中各种制冷循环原理,都是在大学物理、热工学知识基础上建立的,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基础理论不扎实、抽象性较强,继而感到枯燥,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结合相关工程应用实例计算,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及应用技术等知识要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制冷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打好基础。
二、讲明课程脉络及学习要求
目前,我校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课程选用的教材为谢晶等编著的《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教材以讨论食品冷加工所涉及的制冷技术为重点,论述的制冷原理、制冷设备、制冷技术和食品冷藏链密切相关,结构清晰、系统性强,结合现代科技发展,注重了有关冷冻冷藏新技术、新动向的论述[1]。课程第一讲,除了介绍绪论部分制冷的发展简史和制冷技术的应用等内容外,重点要讲明的是本课程的知识脉络,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明确课程主要内容分为制冷原理(基础篇)和制冷技术(应用篇)两个部分。其中基础篇可分为制冷的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制冷系统的主机、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等五个模块;应用篇分为制冷在食品业(制冷应用最广泛、最早的行业)、商业、工业等方面的应用等四个模块。课程要求掌握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及简单的热力计算方法;掌握单级、双级压缩制冷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及其热力计算方法;了解各种制冷设备的结构、作用等;掌握食品冷却、冻结、气调保鲜的原理与方法,了解食品冷却、冻结、气调保鲜的设备与工作原理;了解食品冷库的简单设计和设备选用;掌握食品冷藏链的概念;了解冷藏运输的基本手段;等等。尤其要特别重视制冷基本原理的学习,为本课程的后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相长
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和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授课、自我学习、读书报告与交流讨论会综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2]。针对课程知识脉络体系,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内容结构划分为九个单元。理论授课采用自主开发的PPT课件为主,配以必要的课堂板书。讲解的内容以问题方式在课前提出,然后再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拓展相关内容,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PPT课件中配有丰富的图片和循环的流程,有助于学生认识实际的设备与系统;而对于有些课程内容,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立体的、动态的、全面的实践学习情景,例如对于压缩机的运行、循环的流程、食品的鼓风式冻结、接触式冻结、液化气体喷淋冻结、沉浸式冻结等冻结方式可以进行动画模拟,利用画面的色彩变化、慢速播放及关键步骤闪烁和相应定格等方式并同步解说,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能直观明了,深入浅出,抽象难于理解的知识内容用动画演示的方式则非常清楚明了,易于学生理解,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便于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获得接近真实的直观经验和体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自学内容包括制冷剂、载冷剂和制冷油及工业制冰两个章节,主要是制冷剂的发展历程,制冷剂、载冷剂和制冷油的分类和特性以及工业制冰的原理、方法和装置,等等内容,教师布置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供学生掌握自学要点。读书报告是需要学生充分利用书本和课堂以外的资源,布置一些开放性、奖励性的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以外的和课程相关的近期研究热点问题,学后写出读书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抽出一部分学时或授课间隙中一小部分时间进行交流讨论,采用分组的形式,每组3~5名同学,题目自拟,进行PPT交流答辩。讨论中,教师应整体把握讨论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讨论交流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师不断进取,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知识水平,强化教学相长,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探索合理的考核方式
以改革考核方式为抓手,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实施中以重视课程学习过程和重视学以致用为原则,加大课程平时考核权重。具体地,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涵盖了平时的作业、出勤情况、课堂互动提问回答、小测验、实验、读书报告及分组辩论情况等,其中平时作业和测验占10%,平时课堂问答及出勤占10%,课堂讨论占10%,实验实践占20%,期末课程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考试成绩占50%,考试范围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掌握程度和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最后综合各环节评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五、结语
对于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较强的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教学中应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注意采用多种合理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课堂上作到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内容理解,不强调面面俱到,重点放在知识应用和能力的培养上,学以致用,同时还应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师自我知识也要不断更新,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知识水平,强化教学相长,勇于尝试改革,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使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构式教学;基于使用语言观;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110-03
传统的听说课堂,听的过程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同时学生还缺乏对听说话题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而源自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听说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有助于将教育信息化研究同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从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视角出发,探讨构式教学法在基于“翻转”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应用,旨在提高大W英语课堂教的效果和学的效率。
一、“翻转”教学模式的特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源于2007年春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简单地说,翻转教学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传统教学是“教师先教,学生后学”(BergmannJ&A.Sams2012)。具体讲就是,教师将课堂授课要点制作成影像或PPT形式上传网络,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习题或其他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将课前掌握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内化。因此,如果把“教师的教”理解为知识传授,“学生的学”理解为知识内化,那么这种流程变革所带来的根本转变是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这就是“翻转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卢海燕,2014)。
二、构式教学法理论基础――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是近20年来新兴的语言学理论,是基于使用语言模式的重要组成流派。尽管构式语法的研究主体为母语习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构式语法对二语语言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启示。
建立在基于使用的模型理论(usage-based model theory)之上,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强调语言结构是在语言具体使用过程中形成,涌现的(Tomasello,2003)。在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视域下,语言知识源于语言使用体验,语言是在交际使用的过程中习得的。当把语言建构与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型结合起来,那么学习某种语言就不再是学习规则,而是要逐渐掌握成千上万的构式,并以此为基础抽象出以频率为导向的语言规律(N.Ellis,2002)。因此,在基于使用模型理论的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系统不再是由规则构成的,而是一个“规约语言单位的结构化清单”(Langacker,1986),构式(construction)成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小到一个词(book),大到一个短语(in aword),一个句式(Here comesthe bus)都可以称之为构式,是人们在过往语言经历中建立的,约定俗成的语言意义,形式,功能之间的匹配,作为一个储存在复杂的语言知识网络中。也就是说,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中,构式是作为一个整体被记忆和提取的(Wray,2000)。可见,构式涵盖传统意义上的单词,短语,句子,因此构式具有组合性特征。从这个角度上讲,构式语法消除了词汇与句法之间的界限,语言系统是从词汇到句法之间的连续体(Langacker,2008)。
三、构式教学法在基于翻转的听说课堂具体应用研究
1.课前环节――话题背景文化知识和相关构式语义群的导入
传统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听材料几乎占据了课堂大部分宝贵时间;此外,由于缺乏话题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学生无法进行语言的有效输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背景文化知识文本资料,听力材料,相关视频资料都可以在课前上传到学生的学习平台,如谈及到名人励志话题时,让学生在课前环节观看比尔・盖茨,乔布斯演讲等等,这些声情并茂的多模态真实语料都使学生在课前对话题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学生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并将课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前环节,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体现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在基于翻转的大学听说课前环节,构式教学理念同样具有其有效性。在构式语法理论指导下,语言教师应该认识到在学习者能够成功地进行语言处理和输出语言之前,学习者所以学到的和掌握的语言知识既不是乏味的语言条条框框规则,也不是单个的词,而是在具体情境中,体现语言形式,意义,和潜在交际功能的构式,或者说是集语义知识和语用知识为一体的构式。因此,融入交际教学和任务教学理念的英语课堂教学,构式学习应成为一个重要环节,构式教学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与话题相关的真实语料输入,帮助学生构建与话题相关的语义框架和构式网络群。这些地道,真实的与话题相关的语料将在学生口语表达时起到有效的支撑辅助作用,从而避免了学生在语言输出时无法从记忆库中有效提取信息,造成其在口语表达时的语言支离破碎,无法清晰流畅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在翻转教学模式下听说话题导人环节,如在谈及压力(stress)这个话题时,教师可在课前环节以PPT形式为学生提供与压力相关的构式语义群:
1m one’s spirit be upseffdown/depressed find outletsfor stressful times relax/ease one’s mind relieve/ehminate/alle-viate stress a nervous breakdown
这些与话题相关的短语构式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与该话题相关的语义框架网络,从而可以大大增加学生语言输出时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从上面的课前环节设计和实践来看,信息化技术和翻转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为大学英语构式教学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和地道语言知识传递和输入的平台,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任务的学习动机。
2.以学生为主体,知识内化与构式显性教学相结合的课中环节
在课中环节,授课教师依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设计出基于听力材料话题的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语言识积极参与到讨论,展示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正如Achard(2004)指出将语言学习者置身于具体事例发生的情境,这对学习者来讲是最受益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将说话者所选择的构式同其意欲识解的事件匹配起来(因此可以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构式的意义),以交际为导向参与到语言的有效使用中。当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时,学生便有了更多运用目标语言,使用目标语言交流,表达的机会。有效的语言输出环节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主观上将自己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Swain(1995)指出输出会促进学习者反思自己的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会使他们更加关注语言输入。
(1)构式显性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网络平台在课前环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多模态语料,让学生有机会沉浸接触真实地道语料信息,促使其内隐学习机制发挥作用,但同时大学听说课堂上适度的构式显性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强调对语言使用范例的归纳教学与学习(N.Ellis,2002);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程式化语言结构的掌握一定要建立在学习者广泛接触该语言形式,刺激学习者的内隐学习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对语言范例使用中所呈现的语言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出高度图式化的构式。Ellis(2002)指出适当的显性教学可以加速促进语言习得过程,且其教学效果是可持续的。
(2)构式显性教学实例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学家指出:英语语言主要是由固定的,半固定的程式语或语块构式构成的(N.Ellis,2012),因此无论是任务型,还是交际型课堂活动之后,语言形式的聚焦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为此,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特定情境中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之间的匹配关系,帮助学生归纳并构建与话题相关的构式语义框架,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目标语言输出的流利性和准确性,加速学生第二语言体系的构建。
为了增加学习者口语输出时语言的地道性和连贯性,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PPT形式,为学生展示相关固定和半开放式的相关构式,并辅以相关话题口语输出练习。如:
导入话题构式
Wellingenerallwould saythat
Actually,I suppose that for the most partI’dprobabIy say thatWell.to behonestI should saythat
导人具体个例构式短语构式
in particular particularly especially specifically to be moreprecise to be more specific to be more accurate
导人理由,原因解释构式
And I guess this is probably because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I suppose the mason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fact that
“喜欢”话题构式
I’m falrly/prettykeen nn
I’m reallyinto
I’m quite abigfan 0f
I’m quite passionate about
基于以上构式显性教学,学生有了以下很地道,规范的语料输出:
Well in general 1 would say that I’m quite passionate about I-talian food;to be more specific。1 would probablv say that I’m reallyintopizzaandpasta.
通过以上基于具体情境和事件的构式显性范例教学环节,学生在语言输出前就具备了最基本最地道的语言框架结构,大大丰富并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输出。通过反复练习输出,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构式的形式,意义和语用功能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让学生的内隐学习机制发挥作用,每一次的练习输出,此构式的表征强度就会加强,从而来增强程式化的语言构式在学习者大脑记忆中的固着度和语言输出时的可及性,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输出真正实现流利,准确和得体。可见,融入交际教学和任务教学理念的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构式的教与学应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构式教学在基于翻转的大学听说课堂教学反馈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二语习得;指导
在自然或是有指导的情况下,对母语之外的一门语言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是无意识学习进而吸收掌握的过程即为二语习得。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对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分析,人们开始从不同的层面开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理论随之涌现。美国的语言学家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得到很多学者肯定的二语习得理论。近年来,为了寻找到能够对英语教学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的理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着手研究,而在英语教学中,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和推广被认为是一个能发挥指导促进作用的教学理论基础。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过程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一、在英语教学中多运用容易理解、有意思的语言输入
以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出假设为依据,首先,对学生已有的英语语言水平做到了解,并将其作为语言输出的依据,对于输出内容难度要做适当的把握,如果语言输出太简单,学生不能真正习得,如果输出语言太难,学生学习会受挫,会造成学生的抵触。因此,英语教学中设置的教学内容应比学生已有的水平要高,但是学生要能够对其中的大部分能容做到理解,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在努力中取得进步,进而产生语言习得。对于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对输出语言的难度进行确定。输入的语言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理解的,还应具备相应的趣味性和相关性。一些研究显示,虽然英语教学中输入的是可理解的语言,但当时学生并没有收到多大的学习成效,语言输入太过单调、枯燥,无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更甚至于引发学生的排斥心理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在这里提到的语言输入,是篇章输入和话语输入两种,前者主要是促进学生积累词汇和掌握语法,后者则主要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然的学习环境,以为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习得提供帮助。
二、营造自然的学习环境、加强语言输入
相关研究显示,运用于法语教学中的沉浸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很高的效率,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是语言习得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沉浸式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自然环境岁产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教师应最大限度的为学生营造一些自然学习环境,不仅要提供必须的语言输入,还可以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以营造相应的自然环境给学生。还可以给予学生鼓励,使他们能够合理的借助网络技术在课余时间实现与国外的本族语者的更多交流,除此之外还能够借助homestay的方式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既可以使学生学会正式的语言,还能是学生对于目标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营造和谐环境,使学生情绪得到舒缓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除了语言输出以外,情感是语言习得需考虑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学生接受语言输入的过程中,情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阻碍。动机、自信和焦虑都是情感因素岁饱含的内容。近年来,人们从教学实践中的发现,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焦虑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焦虑其实就是学生所产生的一种自尊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进而情绪紧张、烦躁,更有甚者会出现恐惧,这是由学生个体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或是未能实现预期学习目标而造成的。有关学者对这种焦虑情绪进行了分类,分为了良性和损性两种。前者会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而后者则会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发挥造成不利影响。还有一些学者以问卷的形式对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分别是语言测试、交流恐惧和担心负面评价。对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关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学生存在的焦虑情绪,并合理的运用积极的措施促使学生的焦虑情绪得到舒缓,以使二语习得的目的得到切实的实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想做到既能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又能避免学生焦虑情绪产生,那么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影响,并且教师还应多余学生进行互动,以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纠正什么错误、何时纠正错误以及谁来纠正这三个方面即是错误纠正问题的主要体现。其中后面两个是学生焦虑情绪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以下为详细阐述。
首先,谁来纠正。一般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对英语语言的错误进行纠正,假如学生不能实现自我纠正,则可寻求其他学生的帮助。然而Horwitz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同学给的评价,学生会产生担心,怕是负面评价,这与在课堂上教师直接给予错误纠正所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一样会使学生的焦虑情绪得到激发。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学生的自我纠正能在很大程度上对语言习得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为了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使其乐于进行自我纠正,在英语语言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不给出答案,并且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可借助升调或是降调的方式对其错误进行重复,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能进行自我纠正,教师就应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表扬,相反教师则给出答案,运用这样的方法既能很好的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还能使学生的焦虑情绪得到有效消减。其次,何时纠正。如果学生的语言错误出现在其进行自由交谈或连贯性的回答问题时,教师最好不要随意打断学生,这时候的学生往往是更加注意信息的传递而忽视了语言形式。教师可在学生的交际完成后,运用委婉的英语语句对其进行提醒,这样既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情绪,还会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使其敢于尝试。
篇7
一、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的统一体。不管脱离了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利于构建双向互动式课堂。换句话来讲,双向互动式课堂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老师始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不敢亲近老师,这样的课堂氛围是死气沉沉的。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其要放下自身的姿势,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喜爱的歌曲,结合学生的喜好来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所以,初中音乐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上出发,坚持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原则,开展互动式教学,同时要创设互动的教学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比如:在学习《乡韵》时,通过学习欧洲民歌,激发学生对民族风格歌曲的喜爱,鼓励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分析民族音乐风格特征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反复聆听相关的民族音乐,主动探究民族音乐,挖掘各地区民族音乐的异同。当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自主探究中,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提高整节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二、充分了解学生
分层音乐教学不是简单的把学生分成各种层次,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变化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和条件等一系列的因素,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音乐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也能够使得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现,层次教学第一步就是要能够很好的去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着一个了解,然后做好学生之?g的搭配和配置,在分成教学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分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分析,尽可能的去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等,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比较接近,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沟通起来就比较简单,流畅。学习的进度也能够更好的把我,不论是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还是新课程教学的时候,都能够很好的做教学设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出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的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化,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时适当的调整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分层才是有效的。一般来说,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分层,都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要有一个负责人,及时的与音乐老师沟通,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对中中低层次的学生,音乐教师要多鼓励,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且处理好每个层次之间以及层次之内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与合作关系,让层次化教学更加有效。
三、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交流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形式,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基础进行交流,实施课堂互动,使互动成为教师情感传递与学生接收情感的途径,有利于初中音乐课堂氛围的优化。教师对于音乐学科的情感以及对学生的情感,都可以在师生互动中表现出来。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与学生。在讲授音乐知识时,教师要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与所教内容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比如在讲解《青春舞曲》时,教师可以一边演奏乐曲,一边跟着乐曲进行律动。当学生自己沉浸在乐曲中时,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音乐作品所传递的信息,渲染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引导学生与自己一起进行律动,通过身体语言进行互动,会让音乐课堂的审美性得以提升,促进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自主合作学习,全员参与
篇8
Abstract: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not only a common form of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learning metho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ing and should be undertaken to group activities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and observ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we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so as to clear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eachers. Finall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if we can use cooperative learning effectively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we can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lso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关键词: 合作学习;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
Key words: cooperative learning;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group activitie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328-02
0引言
合作学习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创立并使用的,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在其新著《教育改革研究》一书中断言:“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1]
随着大学扩招,学生人数增加,课时减少,大学英语改革不断地深化,中国外语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即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习交际策略和知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交流和应用的目标。与此同时,由于交际法已在大学英语课堂广泛使用,合作学习成为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
1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D. W Johnson & R. T Johnson)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2]。”我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3]”据笔者的课堂实践和观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比较倾向单独学习和与他人竞争,而较不愿意与他们合作学习,特别是和自己不熟悉或是个性不合的人合作学习。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与人合作应是学生必需具备的一种能力和技巧。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使用大量现有的理论、研究结果和实践检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小组活动。合作学习涉及到一系列的相关理论。
1.1 输入假说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其监察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的核心是“语言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收大量的“理解性输入”而产生的。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原则是i+1,i指的是学习者的现有水平,1指的是略高于水平的输入,为了使语言习得者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所提供的语言输入中必须包括一部分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也就是说输入的难度不能超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又要高于现有的学习水平。这样学习者通过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的语言材料和信息,实现语言水平的提高[4]。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间有互相学习的机会,由于他们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对学习资源的不同理解,会出现理解性输入,而且小组学习会创造低焦虑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现有的语言能力基础上,通过吸收理解性输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1.2 输出假说输出假设是语言学家Swain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可理解性输入的作用虽然很大,但是还不能全面地提高语言学习的水平,在学习中,还需要的是可理解性输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5]。她提出的语言输入表现在三个方面:引起注意、假设检验和元语言功能[6]。
在传统的课堂上,一般只有一位教师或一个学生发言。而以小组形式学习时,每一组就会有至少一位学生发言,这样就增加了更多的机会创造可理解性输出。而且,在小组成员建立和谐关系中,学生不会过于计较自己所犯的语言错误,这样会促进语言发展的流利性。
1.3 任务型教学法Crookes认为它是一项有特定目标的工作或活动。Nunan将任务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五点:①强调通过用目标语进行交互作用活动来学习交际;②将真实语篇引入学习情景;③为学习者提供机会,让他们把注意力不仅仅集中于语言, 而同时集中于过程本身;④提升学习者个人的经历,把这些经历看作课堂学习的重要贡献成分;⑤试图将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的激活联系起来。
篇9
【关键词】移动学习终端;移动学习;学习资源;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71—05
引言
智能手机、PDA、平板电脑以及其他便携式通讯设备的普及,使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方式自主灵活。语言学家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对语言学习帮助巨大,国外的应用实践证明了移动学习具有强大的外语教学潜能,特别表现在外语写作方面的故事接龙、微小说赏析,词汇教学方面的生词造句、追踪单词用法,听力教学方面的视频听写、摘要、评论等。
一 移动学习终端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可行性
1 移动学习终端在支持教学上具有明显优势
以智能手机为例。首先,它有合适的尺寸和高分辨率的屏幕,支持文本、图形、动画等内容的显示,以及多种格式的音、视频文件的播放,并提供了友好的操作界面;其次,它具备网络功能,能通过WAP浏览器或者WWW浏览器访问网页;另外,它还能够根据用户需要,安装各种应用程序,实现相应的功能。所以,无论是在情景创设方面,还是在自主学习方面,或者是在资源查询方面,智能手机都能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近几年来又兴起了移动学习的新型终端设备——一IPad。自IPad上市以来,人们对其关注越来越多,也意识到将IPad用于教学之中的迫切性及可行性。目前国内外已有学校将IPad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相比于其它移动学习终端设备,IPad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尤其是新一代IPad的出现,使得其作为移动学习终端的优越性更加凸显。
国内研究人员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结论:中国90后大学生移动学习终端设各配置充分、手机功能强劲,绝大多数同学愿意接受移动教学互动工具。
2 移动学习特别适合外语学习活动
外语学习资源具有微学习资源的典型特征,特别适合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环境下的移动学习活动。
(1)外语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开展的外语学习活动,常常可以使学生由具体场景和氛围引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外语学习内容。
(2)由于移动学习终端具有实时、高效的交互特性,可以实现外语的移动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时间、空间、主体等多个维度的外语训练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课前预习、课内布置及课后巩固的互动,也可以是课堂、寝室及户外口语训练的互动等等。这种外语教学的互动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效率。
(3)外语学习资源通常可以设计成内容简洁且又重点突出的资源呈现形式。这种资源呈现形式一方面适应了移动学习终端屏幕承载的学习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保证了在有限的空间内放置最有用的学习资源的实际需求。
二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移动学习模式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移动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 基于短消息交互的移动学习模式
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模式体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学服务器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学服务器之间的立体传递关系。这种立体传递关系为师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方便,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问题的多种解决思路,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具体来说,学生可以通过发送短消息向老师提问,一位学生有多位老师与其对应,而每位老师解答的方法或思路可能不同,学生的提问与老师的解答都通过教学服务器转化处理进行传递,接下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选择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机会。学生、教师与教学服务器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模型表示(如图1)。
此学习模式是最简单、最便捷的实现师生双向交流的方式,通过这样的交互过程,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2 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
对于基于短消息服务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来说,其数据通信是间断的、非实时的,因而这种通信很难实现多媒体资源的浏览和显示。但是,随着通信芯片和DSP(Digital SignalProccssor)性能的提高,以及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种主流3G通信技术的推出,移动学习在方便性及服务质量上将会发生空前的变化。通过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学习者可以使用移动学习终端访问教学服务器,并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互。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让学习者摆脱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需要学习资源,就可以上网查找、浏览,并可以进行下载。而且,下载的信息可长期保存在移动学习终端,学习者在脱机状态下也可学习。
3 基于视频通话交互的移动学习模式
移动学的目标是能够使学习者在移动的状态中快乐地学习。由于移动学习主要体现了随时、随地的非固定状态的学习,不能够满足传统课堂中学生有问即答的需要,通过语音视频的方式,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声音传递和视频呈现的方式与教师或学习伙伴进行同步双向交流。例如,通过移动学习终端IPad中的FaceTime即可完成视频通话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给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者通过移动学习终端的界面产生面对面、沉浸其中的感觉,让学习者积极活跃地探讨问题,真正体现移动学习的移动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三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学习资源设计
对于移动学习终端而言,开发良好的学习资源不仅能够使移动媒体发挥更大的功能,也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下面将通过对移动学习终端教学功能的把握,探讨移动学习环境下外语学习资源的设计方法。
1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学习资源的内容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学习资源的选择设计是资源的实现和使用的关键,学习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设计方案及移动学习的特点有关。具体实施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微内容原则。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学习,由于学习过程中学习时间的零碎性、间隔性、学习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学习者注意力分散等因素,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小而精的微型学习内容,简称微内容,微内容就是指“小的信息单元、之间松散连接、相对简单的问题及呈现”,这种以微小形式流通的信息体,要形成语义群,前后关联由易到难进行内容排列。它的大小在文本层面刚好可以容纳一个主题。例如,英语单词、英语口语这样的一些微内容都可以作为移动学习终端学习的内容。
(2)适合性原则。学习地点的移动性,使得学习者周围的学习环境不同于固定学习场所,学习过程无疑会受到干扰,因此,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必须坚持适合性原则。内容选择上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尽量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由于移动学习终端常常受到屏幕大小的限制,其每屏所能承载的学习内容非常有限,因此,通常基于移动学习终端所设计的外语学习资源的内容应比较简洁。而为了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内放置最有用的学习资源,外语学习资源在具有简洁特征的同时,还要具有重点突出的特性。移动学习终端学习环境下的外语学习是一种随时随地、注意力极度分散的学习形式,因此,结合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不同特性的外语学习资源更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外语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相对应的外语学习资源也应具有灵活性与随机性,为学习者能在最真实的问题情景下展开学习提供必备的条件。
(3)零散性原则。没有相对完整的学习时间是移动学习者经常面对的问题,因此,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应遵循零散原则,给学习者步步为营、各个击破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其学习成就动机。作为外语的学习内容,包括对单词、句子、对话、短文等的学习,各知识点应该相对独立,容易分成模块进行学习。要把同一主题相关知识点组织在同一个主题单元内,在主题单元内将学习内容细分成更小的模块,每个模块含1~2个知识点,使得学习者能够在相对比较完整的5~10分钟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4)完整性原则。有时选择的学习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但应力求整体上的联系,松散的关系后面要体现一定的知识关联。
(5)兴趣性原则。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习者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不能引起学习者兴趣的学习资源是无法得到良好利用的。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别性,在内容难度、媒体、语言、色彩使用、浏览界面设计等方面应考虑不同学习者的习惯与爱好,创设立足于学习者参与的环境。
2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
根据外语教学活动的特点,移动学习内容交互活动可采用操练与练习、咨询、指导等基本模式。
(1)操练与练习型模式
学习内容的交互设计可以按照单个问题组织学习内容,并组成问题序列。当学生输入回答后,系统判断其正确情况,并给予相应反馈。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系统给予适当鼓励,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当学生回答错误时,系统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或让学生再试一遍。相关内容组织可以采用链接模式、多级菜单导航模式处理。
(2)咨询型模式
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系统回答并讲解有关内容。例如,学生阅读课文时,若需要对某些变体(或变色)的字(称为热键字)进行进一步了解时,可激活该热键字,界面就会呈现有关内容。内容设计时可以通过设置导航条、文字输入或热字等,通过查询数据库,反馈学习内容。这种模式适合于问题应答、概念或单词查询等。
(3)指导型模式
该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自己阅读屏幕显示的教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学生根据系统反馈信息,理解所学知识。在传授完一、两个知识点后,系统围绕该知识点提出问题,并判断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如果回答正确,则进行适当鼓励后进入下一轮教学活动;如果回答错误,则提示错误,反馈正确答案。此外,在移动学习终端上还可以进行基于视频短片的情景式学习、游戏型学习,让学习者角色扮演,参与游戏中,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例如,可以把游戏情景设计为学习者正在帮老师整理卡片,学习者必须按照卡片上的英文单词来分类,如果分错了,“学习者”会伤心,若完成的好,“学习者”将受到老师的表扬,会很高兴。
3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外语学习资源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移动学习终端的信息技术基础常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屏幕的尺寸、设备的分辨率、设备支持的资源格式等,因此基于移动学习终端设计学习资源时应时刻考虑到这些限制因素,注重学习资源的实用性和兼容性,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最优质的呈现效果。
(2)学习者需要学习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可以或是有必要在移动学习终端上显示,因此,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习者的需求来选定设计的主题。在设计学习资源时,应注重学习资源的代表性,应有所取舍突出重点,降低学习者由学习资源的选择所产生的负担。
(3)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学习资源的设计要真实合理、贴近生活,使学习者通过移动学习终端的学习活动进行得自然,激发学习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四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设计架构
综合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和外语学习资源设计的结果,可以给出一个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架构,该模式架构由五个部分组成,它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服务器平台为依托,开展一系列外语学习资源设计和课堂外语教学活动,学习者通过移动学习终端从三个移动学习模式通道获得学习资源,学习效果反馈至教学评价系统,并不断形成教师对教学设计的修正参考,构成原理如图2所示。
1 教学理论指导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以及交互式教学法为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构建。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实际需求,创建真实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机会,从而加强其学习能动性,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2)教学设计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随着教学信息激增,教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学资源日渐丰富,新的时代对教学设计又有了新的要求。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设计就是努力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面取得突破。
(3)交互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注重通过各类交互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及交互能力。借助移动学习终端提供的丰富教学手段,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互动,如师生答疑、师生互动、生生答疑、生生互评、生生互动等,增强学生自主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 教学设计模块
主要包括教学活动设计和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课前预习活动:包括新课程预告、背景资料推荐、课程预习及难点聚焦等;
(2)课后巩固活动:包括课程内容答疑、难点交流、资料共享、任务等;
(3)教学反馈活动:包括课程调查反馈、投票等;
(4)课外训练活动:包括话题讨论、口语活动视频、生生互评等。
学习资源设计主要包括学习内容设计、学习内容交互设计、学习内容情景设计等,其中学习情景设计又包括图像情景、语言情景、问题情景和生活情景的设计等。
3 教学服务器平台
教学服务器平台接收移动学习终端请求,学习者访问数据库获取需要的资源和信息,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移动学习终端。教学服务器平台与教学设计模块有逻辑接口,教学活动设计和学习资源设计结果通过教学服务器为移动学习终端提供客户服务。服务器端管理系统还负责管理系统用户、学生信息、课程信息、课程资源数据。
4 移动学习客户端
移动学习客户端与教学服务器的逻辑接口通道分别对应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模式、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和基于视频通话交互的移动学习模式。学习者通过移动学习客户端进行外语学习活动。
5 教学评价模块
教学评价系统的设计是实现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学评价系统设计主要遵循目标性原则、关联性原则、过程与结果统一性原则以及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作业与测验法。
五 结语
篇10
关键词:参与式;幼师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一、 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也可以称之为互助式教学,早先大致呈现在欧洲教育领域,慢慢中国乃至到目前在国际上都是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对传统浇灌式教学的一种颠覆。中国真正创造出参与式教学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时期,参与式教学的最大的特点便是将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去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已经由深及浅的存在参与式的教学堂中,学生自主参与协同探究,在知识的海洋里主动地寻觅汲取知识的食粮,在未知的领域结伴而行,精诚协作。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是在释放学生的焦虑和惰性,最大程度的激起了学生发自内心的想要积极的学习的潜能和主动性。
二、导致幼师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原由
(一)互动的积极性
如果在课堂里教学互动性差,调动不起来学生的积极性,音乐主要是实践性的课堂,那么良好的互动效果就难以形成,这样也就必然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介于传统模式的教学课堂让学习活力明显不佳,教学理念无法张开,侧重在乐理方面的知识灌输,尤其忽略了实际技能的培养。不良好的互动是阻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收获知识的桥梁,学生的兴趣找不到也就得不到激发,教学质量和结果的不理想,也就使课题教学兴趣变得索然无味。
(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好的教学内容绝非单一的教学内容,这与所教授后产生的结果质量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效用。幼师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中存在理论性太强的教学,这样呆板的教学很难激起学习兴趣,也就难以跟上幼儿发展的需求,而且还是多年不变的情况,这对于我国学前教育方面而言是大大的缺失。比如在流行乐方面的案例是某个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是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涉及不多,甚至有些方面可能根本不涉及到。一旦书本的内容枯燥乏味会让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且幼儿音乐认识音律等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又不多,最后课堂教学质量不达标,幼儿以后的学习状态和兴趣也会多少被设限。
(三)师资力量的提升
就目前来看,我国幼师音乐老师整体上还是很匮乏的,教师职教的能力不高也是直接拉低了幼儿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原由之一,但是有少许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憾,提高幼师教学能力,保障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音乐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然后得不到提高,原因还是因为缺少培训,得不到实时更新的教学理念和实用技能,那么教师对于课堂掌控能力也就明显不够,教学技能自然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不足的话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再则很多幼儿音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论知识基础又不够扎实,学历水平比较低又不提升自身能力的话,对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必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教学设备的完善
在音乐教学中教学设备的欠缺是致命的,拥有少量的音乐教学设备也无法让音乐老师充分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老师空谈却没有适用的乐器可以触碰,这种干讲的形式自然是得不到实践和锻炼,更加就谈不上让学生融会贯通的来学习了。此外课堂教学设备的欠缺还体现在新媒体教学设备上面的不完善,感官刺激减少了很多,课堂上没有了新媒体的配合,那么其实很多的新型的教学方法也就不能被实施。
(五)科学合理的调配课时
没有科学的安排课堂教学,则会明显拉低授课的教学质量,更有可能拖沓课程导致规定内容无法完成。一门艺术的呈现在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是技术的体现。目前课程的时间安排节奏一般是按照前半节课乐理知识的学习,后半节课是进行自主的练习,不够科学尤为表现在课堂里的松弛无度,而后半节课又过于松弛的推给学生,失当的学习搭配只会使得整个课堂时间被搅乱,这一类的做法会导致前半节课的强度过大,后半节课得不到合理充分的利用,所以二者间的失衡必定会导致教学质量的失衡,这样的教学节奏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素质和学习上规律。
三、幼师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一)互动教学模式
采用渐强的互动一再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鼓励学生发言积极配合老师教学,在教学中刻意的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好比小组间对抗练习等等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教师在教学模式多采用运用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
(二)趣味教学研究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多选择趣味内容,择取那些趣味知识性兼具的内容来教学,应当多多结合教学目的和音乐幼师岗位上面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兴趣不说,也大大增强了课堂的乐趣,让同学们再也不会在枯燥无味的课堂内容里感受不到音乐的乐趣,而是可以时时沉浸在享受音乐的兴趣里。依据学生自身的角度开展更好的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偏好和自身能力需要去确认好教学的内容。
(三)教师素质教育
幼师音乐课堂最终的教学质量还是得从教师的教学素养抓起,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则是需要学校来提供和加强对于教师的职业乃至职业操守的培训,而素养教育的提升一方面来自于教师不能终止学习。要使教师们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优质栽培人,绝对是需要强化培训让教师们掌握音乐教学领域最新的声乐理论知识的。
(四)安排适当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节奏
灵活运用教学设备和注重教学节奏的安排。让优质的教学设备来对课堂进行优质的教学设计,灵活借用各种教学设备来教学,才能将课堂的教授水平达到最为满意的回馈。所以学校应采购优良的教学设备对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理当摆脱传统的干枯的局限式的讲授模式,多多采用新媒体的教学设备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让每个人在新媒体所营造的刺激多样的感官中收获掌握更多的知识养分。在节奏安排的方面需要做到张弛有度,音乐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合理的安排,并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学习中加入一些趣味的游戏或者话题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尤其是在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疲惫的时候适度调整。总之,倘若单单只是迁就教学计划而忽略了实际教学,那么最终教学结果的呈现自然是不堪入目的,教学节奏的安排是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来灵活来调节的。
四、结语
教师课堂掌控能力和对教学知识的优化是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创新更新优质的教育模式,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以及科学的安排教学内容和强度,再则音乐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很重要的,这些都是为最终实现先进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耿青松. 影响幼师学生数学学习参与的因素及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