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本课程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28 18:1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校本课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校本课程方案

篇1

一、着力文化,提升课程的理解力

我们不能就课程建设课程、以学科代替课程,更不能仅仅用教材来落实课程,而是要让课程走向文化。这种文化首先体现为课程内容对文化的选择和重组,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既有民族性,也有国际性,既有传统性,也有现代性,还有校本性。建设好初中课程还要创设浓郁的课程建设、管理的氛围,从理念、意识、实施过程、评价考核诸方面形成浓郁的课程氛围。我们着力于“三个变”来建设课程文化。

1.变学科意识为课程意识。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但是无论是学校校长,还是一线老师,包括教育行政以及教科研部门,不少人还是停留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科意识,甚至仅关注课文(章节)层面,尤其是初中面对中考升学的压力,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很多人缺乏课程意识,缺乏课程的规划力,缺乏课程的开发建设力。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了从学科意识走向课程意识,不能被繁茂的枝叶遮住视线而忽视了森林的存在,要“既见树木更见森林”。我们要求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要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者,将自己融合到课程体系中,研究探索,引领学校的课程建设;着力抓好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要求教研员提高课程的理解力、规划力、指导力,成为区域课程的领导者;引导教师转变课程观,认识到初中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作为老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变关注学校为关注学生。初中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的成长放在第一位,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珍视个性和创造力。因此,在课程转型中,我区初中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力求以生为本,由关注学校转变为关注学生。特别是在校本课程建设、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中,做到目中有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三关注、两融合”为原则构建特色课程,即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关注教师的发展、国家意志和学生意志的融合,学校意志和学生意志的融合,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项目、富有特长的教师、地域经济文化资源,对各级各类课程进行整合,组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彰显办学特色。

3.变单一为多元。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其发展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我区各初中努力丰富学校的课程内容、形态等,使学校的课程逐步从单一走向多样,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与丰富性,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提供适性的资源。首先,开发的对象多元,有不少的课程来源于学生、家长的提议,有的课程则是由家长自主开发的。其次,课程的功能多向,以校本课程来说,就有研究型、拓展性、实践性等等。第三,课程的形态多样,譬如我们整合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课程,就有文本(教材)和非文本,嵌入型和延伸型等等。

二、着力整合,提升课程的实施力

初中的课程转型,我们突出了整合的策略。整合也称为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更好的效益。我们理解的整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核心理念,也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要策略、模式,还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一种教学过程。

1.课程内容的整合。首先,我们积极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引导学校把学生的经验、兴趣爱好等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国家课程的实施中,采用“两基于”来开发课程资源。一是基于学生的问题和兴趣。“问题即课题”,我们努力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沿着“产生疑问—形成问题—提炼课题”的程式,将学生的所思、所困作为活动的主题。二是基于校园资源。各初中从校内资源的开发做起,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特别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校史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同时与学科课程整合,挖掘学科课程的资源,创造新的教材资源,打通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的教学,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其次,校本课程建设整合开发资源。“校本课程是学生呼唤出来的”“教师的一个特长就是一门课程”“身边的一个资源就是一门课程”“一个社团就是一门课程”成为我区初中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和策略。我们承担了江苏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整合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着力研究校本课程,自2006年起组织两年一届的初中校本课程评比,推出了一批典型,其中《漏窗艺想》《龙南陶》等6本研究型校本教材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2.人力资源的整合。人力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譬如,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的配备是这门课程实施的难点,我们通过整合来保障、丰富人力资源。一是人人为师。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力与能力,尊重和发挥教师的兴趣、特长,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之中,校长也不例外,一些学校还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心组,配备各学科教师,为学生的活动提供知识、技能的指导和帮助。二是骨干引领。要求学校至少配备一名骨干引领教师,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目的、方式、时间、内容步骤、总结与成果展示等有具体的预设,规范并落实好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一些学校还为骨干教师建立了个人工作室,把研究、引领结合起来。三是学生互教。让学生带学生,做指导老师,探索了多种学生互教的方式。有展示示范式,老生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给新生以启发;有指点迷津式,新生请老生参与研究性活动,在关键、难点处给予帮助;有评价推动式,新生进行成果阶段汇报或者结题时,请一部分老生为评点“专家”等等。此外,我们还通过各种途径聘请校外人员为指导老师,解决某些专业指导教师缺乏的困难。

3.价值功能的整合。课程是学校的重要因素,其价值功能也是多元的,在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我们通过整合,把课程与学校特色建设整合起来。特色学校建设是我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亮点,走向课程是特色建设的牛鼻子,因此,我们加强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项目、富有特长的教师、地域经济文化资源,对各级各类课程进行整合,组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彰显办学特色,使特色建设与校本课程建设比翼齐飞。如开发区实验初中以教师专长开设了藏书票、串珠、中国印、中国结等近30个工作坊,命名为“百工课程”,既成为学生选择的“超市课程”,又彰显了学校“活力教育”的特色。

三、着力机制,提高课程的领导力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领导应成为“课程领导”,即由行政管理者成为专业权威,成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先行者与引领者,在这样的平台上,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才能真正高质量地、有效地得以实施与运转。当然,作为教育行政、教研科研部门的人员,首先要增强课程意识,成为课程的领导者。我区把对初中课程的领导定位于为初中课程建设保驾护航,进一步促进了初中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改革升学制度。考试升学制度一直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紧箍咒”。为了引导初中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引导教师、家长、社会转变教育观、升学观和质量观,改善初中学校均衡发展的生态环境,我区对中考招生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初中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给初中教育松绑。2002年至今,我区将90%的指标分到各初中校。在此基础上,2005年又对中招制度进行了改革,试行优秀初中毕业生免试进入热门高中就读的办法,占比已达10%,为各初中松绑,有效地促进了初中素质教育的深入,尤其为课程推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改革课程评价。我们加强了对学校课程建设的考核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上,我们提出了“六个一”的要求,即一名课程负责教师、一次成果展示、一本成果集、一个课程实施方案、一个课时保证、一个专题网页。我们在控制、取消初中所有学科竞赛的同时,特批初中研究性学习展评和学校研究性学习成果集评比,每年一次,助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我们还变“以教论教”为“以学论教”,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传统的对课堂教学的优劣评价集中点更多的是在教师身上,教师课堂表演的成功单方面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优劣。为改变这一局面,我们把“以学论教”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指标,把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做到“四个转变”:一是换一个角度,关注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评价;二是挪一下位置,观察学生,从能观察学生的视角听课;三是变一下指标,情感为要,从学生的情绪情感去确定指标和权重;四是寻一个境界,和谐关系,从实现师生教与学的交融上确定价值取向。

篇2

一、福建省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特色

福建省有高中学校575所[1 ]。2011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把开展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改革列入福建省十大教育改革试点之一,由18所普通高中承担试点任务。一年来,18所试点高中校积极探索高中办学模式改革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两大类七个方面特色。

1.在创新办学模式中形成多样化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按照《纲要》要求,福建省普通高中试点校积极开展办学模式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三个办学特色。

(1)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单位是福州三中、泉州五中、泉州七中。福州三中利用学校已经开设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爱迪生中加友好实验班”,积极引进国际高中课程和优秀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2 ]泉州五中开设中美合作课程实验班,引进国际教育理念及优质课程资源,采取具有国际特色的开放式教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还计划与澳大利亚教育基金会、泉州市台商投资区联合承办国际教育园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泉州七中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2010年与德国奥博豪森市达成合作协议,互派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和访问。2011年与美国德克萨斯州坎贝乐中学达成“中美合作高中课程实验班”合作协议,双方在教师的交流与学习、学生的培养、课程的开设等方面达成一些共识。学校还与CPH机构合作在学校推广“中美高中交换生”项目,2011年选拔5名学生到美国高中进行交换。

(2)普职融通办学特色。福州华侨中学、漳州五中在普职融通上勇于先行先试。福州华侨中学开展普高分流模式试验,采用“1.5+1.5”分流式(即学生在高中阶段系统学习一年半的文化基础课,并参加福建省高中会考;高中会考后的一年半,根据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分别开设普高班、体艺班或职业班),通过开发特色课程,努力探索能融和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满足社会、高校对高中毕业生多规格、多层面的需要。漳州五中实行“普通高中+艺术特长+职业教育”三合一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努力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创新性人才,取得实效。

(3)六年一贯制办学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单位是厦大附中、三明一中。厦大附中承担“六年一贯制”试点项目,创办中学“六年一贯制”教学实验班,在课程、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积极探索基础教育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中学阶段“资优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三明一中实施“初高中教育一体化”实验,联合三元区五所初中校创建一套具有特色的初高中教育教学互通互助的体系,构建一个新型的特色教育平台,争取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建立“初高中教育一体化”教育教学范式。

2.在创新课程体系中形成学科特色。在积极开展办学模式创新的同时,我省18所普通高中试点校紧紧抓住课程建设这一着力点,努力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1)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创特色。福州格致中学、厦大附中、晋江养正中学、南安国光中学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福州格致中学在原有课程建设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有格致特色的多样化可选择课程体系,努力实现校本课程精品化、特色化,国家课程选修I(B)校本化、生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普及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厦大附中着眼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整体设计初高中课程,设有省颁课程、特许课程和拓展课程,多层次满足“资优生”汲取创新素养的需要。晋江养正中学积极构建“一本两翼”的办学模式,挖掘国家课程中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资源,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开发和实施,推进本土化和国际化课程建设,增强了学校核心竞争力,推进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南安国光中学从学校地处农村的实际出发,以扎实必修课程、优化选修课程、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为主要内容,探索开发具有农村特色、多样化、可选择的高中课程体系,已有良好开端。

(2)在优势学科中创特色。福州外国语学校的外语学科是多年形成的优势学科,在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试点中,学校以外语教学“一标多本”为改革重点,以特色办学为方向,立足课程开发,在原先第一外语英语、日语两个语种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德语,努力形成更加明显的外语教学特色优势。

(3)在校本课程中创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单位是福州铜盘中学、福州屏东中学、永定一中、石狮一中。福州铜盘中学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扎实开展国防特色教育,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学校发展,能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国防特色教育模式。福州屏东中学积极开展普通高中审美(美育)特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开发出高中美育教育系列教材,逐步形成美育教育系列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形成美育办学特色。永定一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客家文化这一教育资源,把客家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开发建设了一批以客家文化为主线的学校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客家文化校本课程特色。石狮一中立足市情、校情,开发了《创业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对高中学生进行创业基础教育,培养开创性的个体和开创性的群体,培养和提高在校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目前该校本课程已实施8年多。

(4)优势课外教育特色。福州格致中学、南安一中、莆田六中的优势课外教育特色十分明显。福州格致中学将学校四大传统优势项目——“体、艺、科、英”提升为特色课程,实现乒乓球、英语口语、学生社团活动“三个100%普及”,让在格致中学毕业的学生,人人会打一手乒乓球、能英语会话、有一个兴趣特长。南安一中以体育特色课程、文体社团活动、科技兴趣活动为主题,优化多样育人模式,坚持关注全体与培养拔尖生并重、兴趣培养与特长发展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莆田六中围绕“文化·科技·体艺”三大领域,在校本课程基础上认真进行社团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开发,先后开发了中华灯谜、集邮、对联、发明创造等14个社团活动课程,学校还把社团活动课程纳入学校学活动计划,确保社团活动课程规范实施。

二、高色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8所高中校在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试点中,形成了初步特色,也面临一些困难与问题。如何解决好试点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对助推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至关重要。

1.课程改革与特色课程建设。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18个试点校在推进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建设上,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特色课程。但总体上存在校本课程开发特色不够明显、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不够高、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兴趣不够浓、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这是影响高色发展的问题之一。

2.师资配置及职称评定。在推进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中,一些试点校积极探索特色课程、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多样化的育人模式,但在开展多样化、特色化试验中,也使师资配置问题日益突出。一些试点校反映,校本课程、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专业指导教师缺乏,师资引进和师资培训任务紧迫。多样化改革还带来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如石狮一中开发《创业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引进一名金融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教师,但由于普通中学学科教学中没有金融专业设置,造成该教师职称问题无法解决。福州华侨中学反映,原本分流办一个建筑职业班,因班生数才16人,福州建筑职专老师派不过来,本校老师中又无此职教经验,造成分流班办不下去。

3.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这指明了政府在高中办学的主体地位。虽然我省高中财政性经费投入每年呈递增趋势,但仍难满足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需求。改革试点普遍反映经费不足、活动场所偏紧偏少、设施设备无法添置齐全等问题。

4.普职融通学校学生学籍、学制等的管理制约。《纲要》指出,要“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上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一些试点校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积极探索普职融通教育特色,把职业教育纳入高中办学多样化渠道。但试点校也反映,普职融通教育还存在高中校的职业教育学籍管理问题、学生分流学职业教育学制两年(一年学专业课程,一年学技能)不愿意,同时希望学校能设职业技能鉴定站。

5.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尽管政府一直强调要推进高中办学多样化,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用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水平,这直接影响学校的改革力度和改革热情。在校本课程建设上,目前还未建立评价体系,究竟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才是规范的课程、优质的课程,试点校反映较迷茫。

6.优势学科特色生的招生工作。为培养创新人才,一些试点校积极探索培育优势学科特色。但在试验过程中,受政策限制,试点校面临优势学科招生难的问题。如福州三中计划开展“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试验,原计划通过学校自主招生考核,吸收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拔尖苗子,但由于2011年没能申请到配套招生政策的支持,无法按计划实施,只能从高一新生中挑选学生,这样造成学生素质未达预期的高起点,也难以达到培养目标。

三、内因外力助推高色发展

高色发展是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升办学内涵、推进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千校一面”的有效办法。针对我省普通高中试点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充分发挥内因外力的作用,助推高色发展。

1.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应如何理解多样化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这是深入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的一个关键点。对“多样化”的理解,目前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多样化就是在一所高中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另一种认为多样化是指区域内高中校办学模式多样化,而具体到某一所高中校应是特色化发展,具体的、许许多多的特色校就会形成区域内高中校的多样化发展。省基础教育咨询指导专家组认为,作为具体的一所高中校,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区域内高中多样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不是追求本校内“多样化”。一所具体的学校搞“多样化”,只能抹杀自己的特色,而且会出现各个学校通过同样的路径搞“多样化”,最终又将形成单一的办学模式。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中,应廓清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这有利于普通高中试点校沿着正确的路径开展试验。

2.高中校要认真分析校情学情,进一步凝练形成本校办学特色。高中校是高色发展的实施者,内因的作用非常重要。高中校要认真分析本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进一步培养、发展办学特色。一要发展学科特色。学科特色是高色形成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要大力加强课程建设,牢固确立课程改革和特色课程建设在普通高色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学校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基于学校课程体系的学科特色,基于优势学科的学科特色,基于优势课外教育形成的学科特色,努力使学科特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二要发展校园文化特色。要注意凝练具有学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校标、校歌等,形成学校的文化名片、文化基因、文化模式,成为高色发展的形象品牌。三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对在某一领域具有超长素质或特殊兴趣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招生、办学、管理模式,举办专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验班,对确有天赋和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特别培养。

3.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高中校特色发展。一要加大普通高中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从办学场所、设施设备上支持普通高色发展,培养各类创新人才。二要从师资配备上予以支持。对普通高中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所需要的师资,可由教育行政部门在区域内学校中进行重组,让特色校的优势学科配备更强的师资力量,助推特色发展。对试行普职融通试验的高中校,应在引进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倾斜。三要配套改革招生、学籍、学制等管理办法。对高中校创办特色班要研究出台相应的招生办法,对普职融通试点校在学籍管理、学制管理改革上要相应跟上,让试点校“试”得起来、“试”出成效。四要建立健全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教研、督导部门要研制具体评价办法,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高中校校本课程质量。五要尝试在普职融通试点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鼓励试点校大胆开展普职融通试验。六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普通高中选修课“空中课堂”,不受时空限制,让学生选择自己兴趣的选修课程,同时解决各高中校因师资、场所问题难以开出丰富的、学生喜欢的选修课的问题。七要加强引导,要引导建设若干类特色高中,如综合改革普通高中、普职融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高中、优势学科高中、人文素养高中等等,让我省的普通高中园地真正出现百花争妍的生动气象。

参考文献:

篇3

一、基于学生需求研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强调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为此,我们立足学校实际,整合和规划校内外教育资源,以学校文化为主线,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

在校本课程研发之初,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开设课程,让学生进行自由选课,导致许多课程虽然教师充满热情,但在学生那里却受到冷遇,甚至没人申报。这让我们认识到,如果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差异,校本课程就会成为教师本位课程。因此,要做好校本课程,就必须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开始。

我们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并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分析。这让我们发现,学生的需求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一致性主要集中在学习习惯养成、经典阅读、书法指导、心理素质、基本生活技能等方面。差异性则五花八门,如小语种、社交礼仪、盆景艺术、艺术审美、科技制作、球类运动等。针对学生相对集中的需求,学校统一开设校本必修课程。对于差异较大、种类较多的个性化需求,我们用校内选修和校外自修来补充。

之后,教师开始进行课程研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教师研发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流程:申报课程――制定课程纲要――设计课程研发方案――实施课程――反思与改进课程。为提高课程研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我们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及时了解各方需求,不断加以改进。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研发了校内必修、校内选修和校外自修三类校本课程,共计110多门。

1. 校内必修课程定位基础素质

我们将校内必修课程排进课表,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学校主要开设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我上学了》、《铅笔字书写》、《钢笔字书写》、《学法指导》等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英语口语启蒙》,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探究》,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热爱家乡情感的《乡土地理》,以及凸显学校特色的《游泳》等课程。

2. 校内选修课程定位兴趣特长

校内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审美、学科拓展、身心健康、生活技能六大类。学校制订《校本课程指南》,包括六大类校本课程的简介、选课的方法、选课的基本要求及相关规定和评价制度等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学生范围、人数和地点等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课程简介、方法和要求等,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选课,合理安排时间。

人文素养类,包括诗词鉴赏、名著欣赏、时政分析、人文资源考察等内容,主要有《古诗文诵读》、《浪漫俄罗斯》等课程。科学素养类,包括自然资源考察、环境保护、应用物理实验、网页制作、电脑机器人等方面,具体有《科技小制作》、《电脑机器人》、《黄河口湿地鸟类》等课程。身心健康类,包括安全教育、心理辅导、体育类等内容,主要有《应急演练》、《自我保护》、《常见传染病预防》、《心理成长》、《足球》、《太极拳》、《舞蹈》、《轮滑》等课程。生活技能类,主要包括家政礼仪、社交礼仪、烹饪、刺绣、园艺、消费理财等方面,开设的课程有《剪纸》、《缝纫》、《十字绣》、《小小美食家》等。艺术审美类,包括音乐、美术、文学创作等方面,具体有《摄影》、《二胡》、《电子琴》、《拉丁舞》、《古筝》、《儿童画》、《集邮》、《陶艺》等课程。学科拓展类,包括交际英语、数学思维训练、语文写作、化学实验等,主要课程有《聪明故事屋》、《生活数学》、《英文欣赏》、《趣味地理》、《生活物理》、《交际英语》、《俄语》、《法语》、《日语》等。为了营造浓厚的外语学习环境,我们为每个小语种教室做了有该国文化特色的装饰,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基本用语和常用对话,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

3.校外自修课程定位扩大知识面、增强生活技能

校外自修课程包括经典阅读和生活技能两大类,以校内指导与校外自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虽然学校不统一组织教学,但需要经过考查。

经典阅读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能力,同时起到发展学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名著,由学校考核学生自读情况,每个年级的教师为学生提供选择的书单。

另外,针对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属于独生子女,洗衣做饭、收拾房间、整理东西等生活技能较差以及不会与人相处等实际情况,我们利用家庭中蕴含的丰富的育人资源,开设了生活技能校本课程。该课程以生活教育为主线,以家居生活、家务劳动、家庭美食、家庭美化为内容,建立生活技能教育实践体系。通过家庭基本道德准则、礼仪规范、日常的衣食住行等具体家庭事务的学习、实践,以及对家庭事务的处理和管理,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日常生活和家庭经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美好生活的志趣与理想。

二、以健全机制保障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1.制订《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和指导,学校制订《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办法》,规定每个学生每学年学习不少于两门校本课程,其中必修、选修至少一门,学生填报选课单,每人可填两个志愿。每门课程选课人数原则上控制在20-40人,超出班级规模的课程,在充分尊重学生志愿的前提下,学校将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学生的第二志愿进行调剂。

一般来说,教师开设的校本课程应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更改,而且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学生确定所选课程后,在选修的限定时间内一般不得随意调换。若确需调换的,须写出书面申请,学校本着尊重学生学习需求的原则,经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究后,统一进行调换。

每学期末,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实施的问卷调研,对学生认为兴趣不浓、收获不大、价值不高的课程,直接从下学期选课目录中删除。

2.自主选课

为了便于学生选择,学校将《校本课程指南》印发给每个学生,便于学生了解选课目录和每门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并结合家长的意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或需要的校本课程。

学生选课方式分纸质选课和网上选课两种,这样有利于满足不同家庭学生的选课需要。班主任对班级选课情况进行汇总,填写班级选课汇总表上交年级部;年级部将选课情况上交课程部,课程部把全校学生填报志愿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经过申报情况初步确定人数和名单后上报学校课程部,由课程教学部进行公示。

3.走班上课

确定选修的课程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走班上课。为顺利实施走班上课,学校每周二、四下午各安排最后一节为校本选修课程时间。在统一时间的前提下,学校充分利用普通教室和舞蹈房、计算机教室、游泳馆、篮球馆、乒乓球馆、图书馆、科学探究室等50多处场所。每个教室都是“一个教室,两套牌子”,既是班级教室、功能教室,同时又是校本课程教室,为走班选课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地点保证。

将选课的时间、空间障碍打通以后,学生不仅可以在年级内部选课,也可以跨年级自由选课。这种独具创意的“课程超市”,改变了以往“柜台式”的单一选择模式,在让学生拥有更多学习自、选择权的同时,个性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展。

4.日常管理

为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对日常管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任课教师负责日常校本课程点名考勤、维持秩序、所需物品、期中和期末考查等,课程教学部负责对校本课程进行巡查和督导。由于特殊原因缺课的学生集中进行补课,对无故迟到或旷课的,除补课外,扣除相应学分并进行教育。

课程教学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巡查,并就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每月召开座谈会、反馈会,请家长和学生参加,对出现的问题、落实情况进行反馈并提出下一步改进办法。

三、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评价方式

评价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走向。经过多年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突出个性评价等校本课程评价策略。同时,将校本课程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科学素养类课程分别列入小学的科技之星和智慧之星评价,在初中分别列入学习能力或者公民素养评价等,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1. 等级制与学分制相结合

我们采用等级制来评价学生的校内必修课程,校内选修和校外自修课程则采用学分制。每名学生9年所修课程的最低总学分为100分,其中校内选修课程为32学分,校外自修课程为68学分。校本课程未达到规定分数者,必须补修,否则,不予毕业。具体规定如下:校内选修课程,每门满分为3分,由学时学分、课业学分和成绩学分各1分组成。

对校外自修课程,学生自修后经学校考查,成绩优秀得3学分,合格得2学分。校本课程学分根据学生出勤率、学习过程和考查成绩进行评价,每学期末由课程教学部统一登记并存档管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评价结果与评优挂钩,学分高者评优时优先考虑,学期学分不满2分者,不具备评优资格。

2.多元主体评价

经典阅读和生活技能校本课程考核由家校合作完成,经典阅读校本课程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阅读方面的目标,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制订评价方案,使学生的阅读、背诵量达到课程要求。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读书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

学习过程在家长监督下进行,学校统一对诵读内容进行测试,优秀得3学分,合格得2学分。生活技能类校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家长做出日常评价,学校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家政比赛、作品展示等活动,在比赛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得3学分,合格者得2学分。

3.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是过程性评价和动态评价的最好载体。在课程实施之初,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记录袋的内容,可以是活动照片、获奖证书、学生作品,也可以是学习过程的体会与反思。比如,打开《法语》校本课程学生的档案袋,会发现从最基本的字母到简单的会话、直到舞台汇报演出等,学生的学习过程历历在目。

成长记录袋充分展示了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成果,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不仅能为学生下次选课提供参考,而且能帮助教师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校本课程评价升华成为一种生产力。

4.学分奖励制度

为了培养和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学校规定,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通过特长考级或取得其他突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自修同类校本课程,申请自修的学生可直接参加结业考查,成绩优秀者得3学分,合格者得2学分,以此作为多元评价的有益补充。

篇4

关键词:苏州艺术高级中学校;艺术教育;学校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1-003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江苏省苏州艺术高级中学的办学实践,适应了国家关于普通高中改革发展的方向性要求。

江苏省苏州艺术高级中学校(苏州市第六中学)是江苏省第一所依托普通高中建立的艺术特色学校。学校以艺术特色教育为立校之本,以“学校规范有特色,学生合格有特长”为办学宗旨,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艺术教育,让每一个学生的审美个性都得到张扬”为办学理念,勇于改革,锐意进取,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在实施艺术教育方面,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组织领导,视艺术教育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确保学校艺术教育政策的落实,是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制

苏州艺术高级中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和把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主方向;确立了以校长室和艺术教育处(简称“艺教处”)、艺术教研组、年级组为组织协调部门的三级管理网络。多年来,学校坚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管理体系。

首先,科学制定规划,实现目标管理。学校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江苏省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的精神,制定了《苏州市六中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3-2010年)》。为落实发展规划,学校还先后制定了学校五年工作目标、近三年工作目标及年度工作目标。2009年学校已着手制订《苏州市六中艺术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明确学校艺术特色教育新的发展目标。

其次,加强体制建设,狠抓组织落实。学校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并专门设立艺教处,由一名校级领导分管。艺教处负责全校范围内艺术教育的计划制订、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及教学活动的实施,并对艺术特色班的专业考试、填报志愿等工作进行指导。学校建立了完备的艺术教师考评机制,促使艺术教师增强素质、提高形象,促使青年艺术教师快速成长。为提高艺术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艺术教师全部担任艺术班班主任工作,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教学相长。

最后,建立必要制度,实施规范管理。在认真贯彻各类教育法规的基础上,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制定了《苏州市第六中学管理手册》,其中有“艺教处工作职责”“艺术教学常规管理条例”“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奖励条例”明文规定:艺术竞赛获奖者享有与文化学科竞赛获奖者同等待遇。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重视以德管理、以情管理、以法管理,注重日常的指导和检查,并组织好评价工作,使各项制度得到落实。

(二)全面规划,创新发展,扩大交流

一所学校要保持活力,就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必须引有源之水,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所以,学校提出了“内引外联、上引下联”的做法,了解和研究国内艺术高校的课程设置特点,根据高校的要求来制订学校的教学计划,在课程的设置上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首先,学校与国内外很多高校联动,开展合作办学。学校与世界著名的乌克兰中央美院签约合作办学之后,学校成为该院的教学基地,开设了“乌克兰班”,聘请该院的教师来校授课,学校优秀的学生可以免试进入乌克兰中央美院。学校还与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合作办学,成为对方在苏州的教学及培训基地,也成为该校高考招生在江苏的招生点。学校又与新加坡莱佛士音乐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每年可以直接选派一批学生到新加坡留学。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沟通,使学校把握了发展的契机,拓宽了学生进入高校的路径,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档次。

其次,学校还与国内外同类学校进行联动,使学校在国内教育发展基础上逐步融入国际教育的轨道。学校与英国艾塞克斯郡香菲尔德中学结成友好学校,两校师生建立了网上联系,增进了相互了解。通过交流,学校借鉴了英国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也扩大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国际影响,现在两校每年都有师生互访。学校还与全国美术特色教育名校――青岛第六中学建立姐妹学校,并加强了与河南、福建、浙江等地艺术特色学校的联系,借以实现信息互通、师资交流,并且虚心学习他们成功的办学经验。国内外多渠道办学经验的融合与交流,为提高学校的美术教学水平、拓宽学校毕业生进一步深造的渠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学校与苏州市同类学校、市区艺术特色初中校、苏州市区小学、少年宫等进行联动,充分发挥了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扩大了苏州市艺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拓宽了学校的生源。

二、强化师资管理,以师资建设推动艺术教育高水平发展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素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依托课题,理论引领实践,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多年来,学校以开设艺术特色班作为切入口,进行艺术教育改革。随着艺术教育改革成果影响的逐年扩大,学校艺术特色班级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而我国现行的高中艺术课程很难适应艺术特色班使用。为此,学校从办学实际和特色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从学校师资的现状出发,把叶圣陶课程思想与开发适合普通高中艺术特色班学生的艺术校本课程作为研究的课题。“叶圣陶课程思想与特色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化底蕴和当代价值”子课题,现已顺利结题。应该说,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为学校赢得了许多荣誉,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比较而言,校本课

程开发更重视教师的发展,因为教师是艺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路、教学艺术及基础素质直接关系着艺术教育的成效,所以学校一直在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队伍。

(二)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加强师资培训

在全面、系统地提高每位教师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为参与艺术教育提供有利条件,搭建各种平台。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历层次。

师资培训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学校特级教师、市级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学校已形成一支以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为核心,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力,以青年教师为梯队的艺术师资队伍,艺术教师的教科研论文在省市相关评比中也屡屡获奖。师资建设取得的进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得到了保障。

三、完善课程建设,将教学“七认真”贯彻艺术教学始终

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高中阶段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应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使学生在普遍达到艺术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对艺术课程各个学习领域的自主选择。”为此,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完善。

首先,按照规定开足、上好艺术课。学校艺术课的开设分为两大类,即普通班的艺术课和艺术班的艺术课。其中,高中普通班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艺术课,根据艺术新课程标准,以普及艺术教育、提高艺术素养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高中艺术班的艺术课则侧重培养学生向艺术专业领域发展,艺术课的设置更趋专业化。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次教学,美术专业每班控制在30人以内,音乐和表演专业采取理论大课和声乐、视唱小课交叉上课的形式。由于普通班和艺术班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同,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中三年各学科教学总计划和每学期各学科相应的教学计划,为教师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导。

其次,开发艺术校本课程,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课程体系。学校明确艺术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把握艺术课程的实施程序和管理要求,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开展艺术校本课程学生问卷调查,制定了《苏州市第六中学艺术课程实施计划》《苏州市第六中学高中艺术课程实施方案》《年度艺术课程计划和总结》等,开发出学校特有的包括美术、音乐、表播三个专业的艺术校本课程。该课程涵盖面广、渗透度深、实用性强,并充分挖掘有地域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

为建立健全校本课程考查体制,学校通过听课、说课、评课活动,师生音乐会,美术教师作品展,音乐、美术教师业务考核等形式,对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艺术课列入期末考核和毕业考核科目。为了创新评价方式,学校专设学生艺术成绩册,记载学生高中三年来校本课程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教师的综合评语。同时,通过江苏省专业统考和省外单招院校专业考试成绩的反馈,学校会对下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改进,使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更加合理。

四、丰富艺术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课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要考虑学校教育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让艺术班学生走出课堂,到更加广阔的舞台上体验艺术的真正魅力、展示各自的艺术才华,学校积极搭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每学期,学校会开展为期一周的校园艺术节,举办班级合唱比赛、校园艺术之星评选、学生歌咏比赛、器乐比赛等;有专为艺术班学生展示才华的汇报演出、独唱、独奏音乐会、学生美术画展;深受学生喜爱的时尚Cosplay秀和涂鸦秀等。

学校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各种社会艺术实践。学校多次在苏州著名的艺术场馆举办画展,如在苏州著名的“艺苑画廊”和“古吴轩”等地举办“六中师生作品展”“六中师生速写作品展”“学生漫画展”,并参与了许多大型演出活动,如苏州市新年音乐会、苏州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广场音乐会,还到部队、农村、社区和街道演出。

苏州市艺术高级中学校的艺术教育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提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实现了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共同发展。在新时期,学校在开展艺术教育中定会遇到新的困难和阻力,但是笔者相信,在领导的关注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艺术教育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创出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篇5

在教育局的领导和支持下,七中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06-07学年是检验我们办学成效关键的一年。

本学期一开学就呈现出“抓得早、抓得紧”的局面。8月24日校行政、后勤及新年段的班主任就开始准备开学工作,25日召开行政会安排开学工作,28日上午全体教职工到校报到、开会,28日—29日组织开展新课改教师培训活动,30日组织今年新来七中的18位的教师学习和培训,30-31日老生到校注册,9月1日学校正式上课。9月1日早晨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暨开学式,校长在国旗下作了《抓住开学契机,实现人生转变》的主题发言,鼓励全体学生在学习中把握自己的成长,树立信心,争创佳绩。

现将开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职工状况

本学期教职工92人,准时报到89人。其中:

1、在职职工:64人(陈春新9月退休,林泉明鸿借用,张石强停薪留职,王海龙长假)

2、跟班学习:4人

3、跟岗学习:7人

4、外聘教职工:16人(外聘教师12人,外聘职工4人)

5、借用:1人

二、学生到校情况

全校学生1340人(初中:326人;高中:1014人);高一注册376人,实到367人,9人要退学;七年级注册:108人,实到106人,1人到尤溪借读,1人转学。未到校学生数34人(初中13人,高中21人);新增学生数22人(初中14人,高中8人)

八年级现97人,新近借读来12人,转学来1人,上学期95人中1人回原籍,2人去四中借读,1人转学,五中借读1人,休学1人,5人辍学(与家长联系已去打工)。

九年级现123人,1人来借读;上学期123人中1人辍学。

高二现358人,转学来2人(手续待办),借读6人;上学期362中1人去一中借读,12人辍学。

高三年级289人;上学期298人中1人去一中借读,8人辍学。

三、学校收费情况

学校严格执行上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校长会议”精神,严格对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收费。严格按文件标准收费,把局统一做好的收费公示栏放置于校公开栏处,细致地做好公示。对上学期剩余的代办费正在清退(由于张源山主任住院手术)。学校还积极做好“两免一补“工作和其它贫困生的学杂费减免工作,采取了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实行提出申请--报政教处核实情况--校务会审批的办法。不存在年段、班级、教师的个人收费行为,不存在学生保险的代办行为。

四、学习贯彻校长会议精神,规范办学,积极迎接“两纲”检查。

8月24日校长会议精神在25日校务会和28日全体教工大会上做了传达。游校长要求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建设“和谐七中”:以人为本,规范办学,以“课程管理”为中心,加强班主任工作,向管理要质量。

1、迎接“两纲”检查。暑假七中已做好“两纲”检查的准备,校务会上游校长在已做好准备的前提下更详细地安排迎接“两纲”检查的工作,提出要用“双高普九”的标准迎接省、中央的检查。并把该工作细分到各部门,责任到个人,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项目、定责任人、定责任。同时列出时间表在开学的第二星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两纲”。

2、规范办学。游校长在校务会和教工大会上重点就规范办学做出各项安排:要求代办费“多退少不补”;严禁私人补课,不收班费,坚决杜绝年段、班主任、老师的个人收费,学生的保险取消班主任代办,由保险公司自行收取;严肃开会纪律,计划安排全校教职工学习9月1日正式执行的《义务教育法》。

五、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面对高中新课程实验,七中从认识到了解,从了解到培训,从培训到实施已有两年了。这两年从校领导到高中普通教师均参加了各级别的高中新课改培训,每次参加培训的校领导和骨干老师均有利用校教工大会传递新课改的最新精神并进行了动员。面对2006年9月实行的高中新课改,七中利用暑假时间选送了当时在职及分配的高一教师到武夷山参加南平市的课改培训。8月30日组织新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初步了高中新课改,且学校准备与市进修学校联系,由市进修学校对这些教师进行深入的培训。同时学校派出部份骨干教师到一中参加他们的新课改会议,学习他们的做法。学校于8月31日下午结合教育局召开的高中新课改实施动员大会精神召开了高一教师会议,游校长在会上进行了新课改实施动员。会后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关于新课改的交流,就新教材进行了分析,并对开学的第一堂课进行了集体备课。

学校为了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制定了《邵武七中课程与教学管理方案》《邵武七中学生选课指导手册》《邵武七中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邵武七中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邵武七中新课程设置方案(说明)》《邵武七中学生学分管理方法》《邵武七中研究性课程实施方案》《邵武七中校本教研和教师培养方法》《邵武七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邵武七中学生选课指导方案》《邵武七中高一课程设置》等12项制度。为了让学生、家长更深入地了解新课改,七中教务处还编排了《高中学生选课手册》,计划近期发放地学生手中;学校把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写成《致家长的一封信》已发放到家长手中。学校细致的工作为高质量的完成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学校安全工作情况

为了确保在新学期学生人身与财产的安全,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营造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在本学期开学初,我校就学生的安全教育进行重点布置安排,具体工作如下:

1、8月25日校务会布置安全工作,会后对校园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对住校生的住宿和食堂情况进行安全检查和准备。9月4日配合法制副校长对学校的消防和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2、加强2006级学生军训期间的安全工作,制订了《2006年军训安全管理工作预案》,由专门人员进行负责,保证了军训工作的顺利完成。

3、校政教处将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印发给各班主任,要求各班主任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具体内容包括:新生进行入学教育、自行车防盗、骑车冲坡、防火、严禁学生到网吧上网、私自下河游泳、防毒蛇咬伤自救等问题,并加强值班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4、加强对住校生的安全管理。一开学学校对学生宿舍进行了安全检查,对床位出现的松动和脱节现象进行及时修理。同时校保卫把对住校生新学期的要求并张贴于每一个宿舍门口。开学的第一星期加强了住校生的查铺次数,对个别办理退宿搬出学校居住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落实,要求搬出学生写出退宿申请并由家长到校亲自办理方可。特别告示住校生周末回家或返校应乘座安全车辆,切勿乘座无牌照和超载车辆。

七、新学期主要工作思路

1、以07年高考取得重大突破为目标,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对毕业班工作抓早抓实,高三年段在就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围绕07年的高考目标(本一争取上线1人,本二上线5人,本三上线10人,本科专业生(音、体、美等)上线9人,专科上线80%的目标。若年段本二(不含本科专业生)上线不达2人,学校将取消年段一切奖励。),制定好毕业班工作计划,大家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合力。开学第一天,召开了高三学生高考动员会。紧接着九年级工作也按此思路展开。力求一开学全校师生立即投入到“教学质量攻坚战”中。

2、以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契机,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加大课改的力度和对课改工作进行跟班了解,强化课改年段备课组的作用。本学期重点组织高中校本培训,扎实抓好高中和新课改的培训,推进高中新课改的进行,抓好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落实,每个教研组均有子课题,落实试验教师,把我校的课题研究抓好,并有阶段性的成果。同时加大力度开展校际交流,与兄弟学校加强联系,尽可能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听课学习,为教师的进步提供多方面的条件。

3、学生养成教育常抓不懈,促进学校“三风”建设。

尤其在上学年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行“诚信教育”,做好在外住校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在住校生的管理上发挥党员先进性的作用,开展“党员联系学生宿舍”的活动。

4、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新教师培养,把“师徒结对”落到实处,展青年教师说课竞赛,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八、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经费极其困难:外聘教师、周六高中上课及食堂改造花费大量经费。

2、与高中新课程实验配套的教学资源极为短缺。校舍不足、教学设施的欠缺已跟不上学校发展规模的要求,也成为高中课改开展的瓶颈。

3、教师短缺现象依然严重:外聘教职工16人,生物、体育教师仍难以解决。

4、跟岗学习教师的不稳定性。

5、初中农民工子女控辍难度大。

篇6

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2012年,杨文利调到汇文中学之前,曾是一所普通初中校的校长。在几年的任职期间,在区委区政府和教育局及广大师生支持下,她硬是把一所生源流失的薄弱初中,变成现代化、高水平、高质量达标的正在崛起的名校。学校的特色建设和达标建设经验,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作为典型向全市推广。

调任汇文中学校长之后,面对学校的百年历史,杨文利倍感压力很大。汇文中学创建于1890年,2004年被批准为天津市第二批示范性高级中学,2010年晋升为市级重点中学。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杨文利提出要接续学校发展的历史文脉,传承精髓,创新发展。从传承历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视角,确定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她和班子成员戮力同心,设计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并将“自强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特色。她说,自强教育的本质,是在学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办学理念引领下,经过系统思考、顶层设计的系列改革活动,旨在营造出具有强烈感染性的自强文化,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陶冶学生的自强品格,提升学生的自立能力。自强教育重视保护学生的自尊,着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其心理上的自信,指导其学习上的自主,提高其生活上的自立,发展其人格上的自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让生命健康快乐成长,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句话表明了杨文利对办好一所学校的价值追求。这里所说的“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从学生层面说,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个人发展目标的选择;教育要因需施教,因人而异地提供适合的教育条件与环境;其目标是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追求人生理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教师层面说,这是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学校为每位教师创设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讨论交流的学术氛围以及学习进修的机会;引导教师通过开创性地学习、工作,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使老师们从教育教学活动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建设自强教育的人生规划教育体系

基于当前的形势和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杨文利还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教育。她认为:其一,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其二,虽然2003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第一次提出“要使学生初步具有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高中阶段教育中规定“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基于这样的考虑,“以自强文化为底蕴,以‘明德讲堂’为载体,着力提升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的人生规划教育应运而生。

人生规划教育是实现自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文利介绍说,学校按照“整体规划、分层实施”的原则,整体规划和设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重点,建立学校、班级和学生个人三个层级的实施体系,以保证学校人生规划教育目标的落实。一是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编写“明德讲堂”人生规划教育读本,并将“明德讲堂”教育活动整合开发为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人生规划教育。人生规划教育校本课程的设立,是我校人生规划教育走向规范化的标志。二是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人生规划教育指导组制度。指导组教师直接负责指导班内学生制定人生发展规划;采用定期与学生进行“深度恳谈”的形式,指导学生自我检查人生发展规划落实的状况;引导学生对个人的人生发展规划不断地进行自我修订和完善,明确下一段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三是建立人生发展规划交流制度。每个学生的人生发展规划,打印两份,一份交班主任装订成册,另一份粘贴到学生个人成长手册中,并以主题班会形式在班内或组内交流研讨,以便在大家帮助下,矫正自己的行为。期中、期末分两次交流人生规划实施状况和经验,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还可结合“明德讲堂”主讲内容写出感悟文章,用微博或微信进行交流。

运用人格魅力提升凝聚力和领导力

汇文中学是完中校,既有初中,也有高中,且高中既有本市班,又有外省班,还有新疆和田班。学生层次多、管理难度大。杨文利每天7点前到校,查看学生的入校情况;深入教研组、备课组参与指导教研,深入班级组与老师逐班分析学情,跟踪各年级学困生的变化状况;晚上查看学生食堂的伙食情况,了解民族部和寄宿部的管理情况,学校每个角落都有她熟悉的身影。

在教学管理中,杨文利提出了“功在课前,效在课堂”“细化学情,重在分层”的策略;推广了45分钟化整为零,反馈检测化整为零的有效做法。她带领干部教师从完善教学评价入手,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引领教师关注课堂,注重教研,研究学生,确保质量。以“横向看站位,纵向比进步”的原则,确立各年级、班级、学科的教学质量目标。将阶段考核和跟进式诊断分析相结合,激励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工作态度与教学行为的持续改进。近年来,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在市、区乃至全国的各种业务大赛中成绩突出;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学校的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的飞跃。

2013年中考前,腮腺炎疫情突然袭来,但她敢于担当,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带领干部教师,在中考仅剩18天时间里,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整建制隔离、远程教学、错时上课、家校配合等措施,确保全班同学顺利通过中考。该班41名学生全部升入市区重点高中。

2013年,杨文利入选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培训期间,正赶上暑期招生,为不耽误培训,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培训基地。白天专心学习,晚上回到学校与干部教师商讨招生政策与工作策略。每天30公里的奔波,让她感到踏实,使招生工作圆满完成;丰富的培训内容也让她学到了规划学校、管理学校的策略与方法,为丰富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2014年,学校第一届和田班学生要回新疆高考。时值5月底,新疆反恐形势严峻,又是学校工作最忙的阶段,杨文利夜以继日地忙碌着,为的是腾出几天时间,亲自到和田落实学生高考的一系列工作。端午节假期,她奔波于和田地区教育局、招办和学生的驻地,安排好学生体检、住宿、上课、答疑的各个环节;在回津的当天,她来不及与学生告别,就连夜给学生写了一封信,信中嘱咐学生考前注意的事项,并向学生送去殷殷的祝愿。学生们也没有辜负杨校长的期望,37名学生参加高考,重点本科达31.4%,本科上线达91.89%。有不少学生都报考了天津的院校,因为他们把汇文当成了自己的家。

追求教育的最终目的

篇7

一、坚持优先发展不动摇

几年来,我们把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作为改善民计民生的首要工程,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任组长、相关委办局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县政府召开的第一个专项工作会议就是教育工作会议,至今已坚持28年。同时,我们将教育工作纳入县、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对乡镇委办局考核指标;纳入每年全县10项民心工程,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012年,国务院提出《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工作,天津市政府出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等系列文件。作为天津市经济实力中等的涉农区县,我们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积极推动落实,决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二、坚持加大投入不动摇

市政府把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作为考核评价各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的重要指标。我们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将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教育经费连续多年保持“三个增长”。2008年,天津市启动了首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了校舍加固和功能提升工程、新增教学仪器配置工程、图书配送工程。我们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支持学校标准化建设,先后投资6.8亿元新建扩建29所学校、提升改造104所学校、圆满完成了137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任务。目前,全县各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等8项核心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城乡差距、校际差距逐步缩小。

三、坚持教师为本不动摇

我们把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为均衡配置师资,我们逐年增加教师招聘数量,将新招录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建立城乡、校际间校长教师交流机制,每年组织开展县城教师到农村助教、优秀教师送课下乡活动。同时,在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实行部分学科教师走教制。我们积极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在评优晋级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投资700万元兴建教师流动公寓20栋。我们积极推荐优秀校长教师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和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等系列工程。精心实施静海县骨干教师队伍建设“332”工程和“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程。近三年,1人荣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3人成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8名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23名教师在国家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坚持规范办学不动摇

全面落实教育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要求,全县中小学实现责任督学全覆盖。严格实行属地管理、对口直升、就近入学政策,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保障了全体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共接收外来务工子女15120人,占学生总数的19.1%,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一律平行分班,不设重点校和重点班,严格执行《天津市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实施方案》,40%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县内各初中校。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全县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8%。大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县各中小学全部制定了学校办学章程,成立了学校董事会和家长委员会,建立了“社区―学校”联席会制度,聘请了教育监督员,在支持学校建设、协调社会关系、促进学校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严格落实国家和市教委减负规定,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均衡化。

篇8

本学期我校的教学工作在教育局及学校班子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教务处工作,以“加强精细化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培养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式;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研组管理,提高教研质量。”为工作目标,努力提高学生巩固率,用科研促教研,逐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研究落实好教学各个环节,夯实教师基本功

①备课要充分,目标要明确。

要求做到“三结合”,即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智力开发相结合,德育渗透、知识体系及心理素质相结合。加强教学常规检查,教务处将常规教学检查融入平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采取分学科、分小组进行,每月至少检查二次,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教研组长和任课教师,教研组长负责及时反馈信息,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和提高备课水平,确保课堂教学的容量、密度和内容能面向全体学生。

②上课要精细、方法要灵活: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规定课程,根据实际增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好教师,排好课表,确保教学的正常有序地进行。

上课精心组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引导,夯实基础,积极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调控和信息反馈,要突出自主学习、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具有创新意识。

要求做到“三个不”,即不上无准备、无教案的课,不上无目的、无要求的课,不上无容量、无密度的课。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感受和反应,要教得扎实,讲得到位,练得科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得当,信息反馈及时。

③训练要及时、容量要恰当:

要重视基础训练,作业分层要求,抓好错题过关,提倡“小题大做”。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尽量做到精而少。作业分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内作业指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测;课外作业即发展性作业,但要严格控制作业量。语文学科每学期作文不少于8个。英语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十个。做到及时批改,全批全改。提倡面批面改。

④辅导要及时、针对性要强:

要求特别重视个别辅导,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宗旨。充分发挥分类辅导、分层推进的作用,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提升空间。

⑤测评要科学、难度要适中: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次数、难度、题量,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下阶段的教学工作,重在发挥测评的诊断功能,同时要根据中考改革的情况,深入研究,把握好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抓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学期在注重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的同时,将着力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①加大听、查课的力度:按照我校本学期查课安排,本学期每天都进行学风巡查,一查授课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做好记载,根据教学常规考核细则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继续加大对听课考核的力度。行政干部每学期累计听课不得低于20节,教师每学期累计听课不得低于15节。二查早晚自习辅导的情况,要求辅导老师准时到班,做好学生的考勤、辅导工作,切实履行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②加大教学工作检查的力度:本学期除每月一次的常规检查外,将不定期检查教师备课及作业批改情况并及时记载,作为学期结束考核的依据之一。③充分发挥对课堂教学工作的管理监控作用,特别要重视作业的时效性意义,批改认真及时,上午的作业下午发到学生手中,下午的作业放学前最晚明天一早发给学生。加强对作业的有效控制,学生作业、练习布置要科学合理,严禁乱印乱订,教务处定期检查,严格控制,重在质量,做到有效练习,练有效果。④严抓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落实,科任教师制定计划要细心、用心,教研组长把关专心、精心,教务处审核耐心、尽心。⑤严格考试纪律,加强考风建设.⑥加强理化生教学的管理、规范实验教学,在学生实验期间加强巡回指导,严格操作规程,质量第一,安全至上。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保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操作技能,效率优先。⑦加强老师业务档案管理,完善教师电子业务档案。

2、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强化学风班风建设,优化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①引导和培养学生课后巩固预习;②上课认真做好笔记;③早晨进教室前先上交作业;④注重形成学习策略,主动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提倡教师设计出质量较高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发问、发现”意识。同时要正确对待学生,全方位的衡量学生、评价学生,给学生以人格尊严;教师要关怀和帮助出错的学生,师生共同关注珍惜有价值的错误;从而引导学生重视错误,纠正错误。

3、开展对新教师的培训活动

为了让近几年新分配的老师迅速站稳讲台,本学期继续实行青蓝结对工程,在教研组内实行校本培训工程,我们要求:新分配的教师与一名老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形成:师傅---徒弟培养模式;“师傅”要不遗余力、不吝赐教,上好示范课;“徒弟”要勤奋好学、虚心请教,上好研讨课。采取多种办法和措施,促进和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

4、健全学校教研组工作

①抓好集体备课,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备课要突出启发准确、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目的。抓好集体备课,每个教研组做到一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计划和定主讲人,做好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和集体教案的编写,活动结束后将材料及时上交到教务处。

②配合“天津市东丽区初中校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从第二周开始开展我校各年龄段的教学技能大比武比赛,内容包括:中青年教师(工作5年以上至45岁以下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公开课和教学反思;中老年教师(45岁以上教师)的评课比赛。

③进一步明确各学科教研组的活动要求和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完善各项教研组工作制度,如业务学习制度、公开课活动制度、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制度等。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考核评价。根据工作职责,定期考核,利用各组的教学资源,激励各教研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形成各自的教研特色和教研文化。学期末评选校级先进教研组。

5、做好教务处常规管理工作

教务处将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教师座谈会,以及相关测评,及时了解各年级的教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调整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问卷调查每学期一次。及时准确上报各类数据,做好各类教育教学科研的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及时追收流失生。加强对各专用教室的使用和管理。图书室要做好服务工作,确保正常提供借书和阅览。电教人员要主动与各教研组联系,使各教研组及时利用电教资源。做好各类账册的登记工作,加强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养。实验室做好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的实验准备及教学工作。

6、抓好毕业班的教学,做好迎接中考的研究工作

⑴认真抓好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工作。定期召开“三会”:毕业班教师会、毕业班学生会、成绩分析会。每学期每会至少3次。跟踪好毕业班的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毕业班的教学策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落到实处。

⑵做好迎接中考的研究工作。毕业年级各科都要研究《考试说明》,明确考什么和怎么考;研究近三年中考卷(教师必做),弄清题型、题量和难度变化,把握命题特点和趋势;研究中考复习的策略及措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⑶对考试说明和中考卷的研究一要抓得早,要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开展研究;二要拓宽面,不仅毕业班要研究,非毕业班也要进行研究,使中考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年级、每一个教师;三要经常化,使中考要求落实到教学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对考试说明和中考卷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使研究富有成效。

7、做好防辍控辍工作,提高学校的巩固率

通过以下措施不断提高我校学生的巩固率:①积极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营造社会氛围;②严格学生请假制度和请假程序;③做好帮扶贫困、后进生工作;④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⑤解决好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差异;⑥强化管理育人的意识;⑦建立学生流失档案,班主任要将学生流失的原因、家访情况、家长意见及时报教务处。

8、做好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9

为贯彻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的意见》(苏教基[**]20号)文件精神,按期全面完成我市控制辍学目标,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经市政府研究,现就做好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以下简称“控辍”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控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控辍工作的意义。“控流止辍”是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各镇、市各有关部门单位一定要从构建和谐**的高度,从推进教育公平、依法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控辍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将控辍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摆上议事日程,落到工作实处。

二、明确目标任务,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控辍工作

2、我市控流止辍工作的目标。**年,小学阶段在校生巩固率、毕业生升学率均为100%,辍学率控制为0;初中阶段年辍学率控制在O.8%以下;**年,初中阶段年辍学率控制在O.4%以下;**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为0,实现无流生。

3、认真制定控辍工作的规划和方案。各镇和市教育局要根据市政府制定的控辍工作目标任务,本着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认真制定**—**年控辍规划,分年度落实控辍目标、任务、责任人和相关措施。3年内,全市分批实现无流生镇(校)创建目标。运河镇(含张楼、徐塘办事处)、戴圩镇、官湖镇、议堂镇、新河镇、占城镇、陈楼镇**年实现;炮车镇、碾庄镇、宿羊山镇、八义集镇、港上镇、岔河镇、燕子埠镇**年实现;邢楼镇、车夫山镇、四户镇、邹庄镇、八路镇、戴庄镇、土山镇、赵墩镇、邳城镇**年实现。各镇和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强化责任,落实措施,创新制度,确保控辍目标如期实现。

三、坚持依法治教,抓实政府和学校“双线控辍”,全面落实控辍工作的法律责任

4、重点落实各级政府控辍的法律责任。各镇、市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控辍责任。要落实省政府《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苏政发[2002]66号)提出的“县级政府负责控制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乡镇政府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具体落实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要求,强化市、镇两级政府在控辍方面的主体责任。要强化和完善“市一镇一村组”控辍管理分级负责、逐层考核的长效机制,将控辍工作列入对市有关部门和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之中,加大权重,保证政府行为到位。

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使用童工、拒不送子女上学的家长或监护人等要坚决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制止,必要时要运用司法程序强制执行到位。要协调工商、劳动、司法等部门依法对违规使用童工、招收学龄少年做工经商的业主、“流生”的家长施以必要的处罚。切实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控辍方面的作用,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入学、上学。市政府设立“义务教育执法办公室”,负责协调指导全市义务教育执法工作。各镇要结合各自实际,成立相应“义务教育执法工作领导小组”,由镇主要领导任组长,抽调必要的专门工作人员,组织协调教育、工商、劳动、司法、计生、公安、民政等单位,开展全镇义务教育联合执法,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控辍机制。

5、认真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控辍责任。依法控制辍学,是市、镇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市教育局要将控辍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一项重点工程,强化组织领导,实行分工负责制,主要负责同志为控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控辍工作负总责,其他负责同志分片分校包干,经常深入基层学校专题调研和现场办公,切实解决控辍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教育行政部门一学校一教师”控辍网络,明确各自责任,相互协作,防止在校学生流失。要广泛动员和集中教育系统各方面的力量,抓严、抓细、抓实控辍各个环节的工作,防止出现漏洞。

6、全面落实学校、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控辍工作。实行分管教干配合校长分年级包干、科任教师配合班主任分班包干的控辍工作捆绑式考核评价制度,从严落实学校控辍层级责任制。要建立严格的学生上学日常报告制度,设立控辍工作台帐,一旦发现学生辍学,学校要及时组织力量做好上门动员辍学生返校工作,动员工作无效的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要利用“义务教育法宣传月”、“告家长书”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强化社会和家庭依法保障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意识。

四、狠抓关键措施,创新控辍思路,扎实有效地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

7、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坚决纠正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违规行为。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农村初中、村小和教学点新课程的实施工作,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学校及教师要倡导启发式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热爱学习。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课外作业量;坚持均衡分班,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各种名义分快慢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考试不排名次,热情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歧视“差生”等的错误做法。各学校都要制定帮助“学困生”计划,认真细致地做好“补差”工作,防止学生因学习困难而产生厌学、失学。8、在农村初中推行“绿色证书”制度,让一部分学生接受更多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在“普九”前提下,要正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要有多元的人才观,要有合乎社会发展的因材施教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借助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试办初中职业技术教育实验班,解决初中段与中等职业教育升学就业衔接问题,努力探索解决初中段辍学问题的新途径。

9、加大扶贫助学力度,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失学。加大市级财政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安排专项经费,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助学制度。认真做好对贫困生“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各中小学要严格执行《关于特困生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邳政办发([004]7号),建立中小学特困生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网络管理。要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助学活动。要统筹各方面扶贫助学活动和工作,使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得到帮助,真正做到不因贫辍学。

10、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工作。城区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务院规定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的政策和省教育厅等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苏教基[2004]38号)精神,保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到指定的公办中小学上学。各镇要特别重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立与其监护人联系制度,积极实施“六有”工程,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服务,使他们安心就读,健康成长。要加强对农村季节性举家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管理,对其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子女纳入控辍工作档案,实施跟踪管理。

11、加快学籍管理电子化的建设,完善“小升初”招生办法。加强学籍管理是从源头上控制中小学辍学的基础性工作。今年9月,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籍全面实行电子化管理。市教育局要加强基层专管人员培训,在新学期开始建立起“教育局(管全市学籍电子化)一镇(管全镇义务教育学籍电子化)一学校(本单位义务教育学籍电子化)”三级电子学籍管理网络。严格学籍变动程序,实行全天候学籍管理服务。及时掌握全市中小学的辍学情况,对辍学生要及时记入电子档案,并定期公布,为控辍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各镇、中小学也要对学生辍学、动员返校和行政处罚等情况作明确记录,形成完整的工作档案资料。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的转学、借读,一律要有规范的学籍手续,并按程序办理,严禁无序流动。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子女随亲外地借读的,要建立借读备案制,即要有到外地借读学生家长的个人申请、村组的核实证明签章、所借读学校的接收证明,方能作为在籍借读学生予以备案,否则视为辍学。突出抓好“小升初”招生这一重要环节,不断完善“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的招生办法,克服并纠正当前“小升初”环节流失学生较多的情况。建立并完善小学移交和初中接收的学生档案,真正做到小学毕业与初中接收“无缝对接”,保证每一个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学习。

12、全面实行“控辍重点管理单位”制度。**年,全市以乡镇为单位,凡初中年辍学率超过O.8%,小学年辍学率超过O.2%的(包含“小升初”流生人数在内),均列为“控辍重点管理单位”。初中、小学辍学率均超标的镇,均列为“控辍重点管理镇”。市教育局要在年初公布控辍重点管理单位名单,并提出限时整改要求。凡被列为控辍重点管理单位的镇,每月要向市教育局和市教育督导室报告一次控辍工作情况。全市以镇为单位于今年的10月、12月和**年的4月、6月分别向市教育局书面报告一次控辍情况。市教育督导室和市教育局在每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左右组织一次专项督查,督查情况报告市政府和徐州市教育局并在全市范围内通报。市教育督导室将不定期进行控辍情况督查,并通报有关情况。对“控辍重点管理镇”、“控辍重点管理学校”,每年由市教育督导室、市教育局专门召开督办会,共同研究对策,推动整改到位。要建立控辍工作报告制度和通报制度,各中小学要于每年3月和9月初向所在镇义务教育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教育督导室报送控辍工作情况。

13、开展“无流生镇”、“无流生校”创建活动。从**年9月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无流生镇”和“无流生学校”创建活动,并将“无流生镇”的创建情况作为市政府对镇政府、学校及主要负责人考核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将组织人员对“无流生镇"和“无流生校”逐一检查验收,通过验收的镇和学校给予奖励。

篇10

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自查报告范文(一)一、序言:

1、学校基本情况

洪洞县登临中学始建于1991年,位于辛村乡北端,辐射半径1.5公里,辐射人口9500人。校园占地面积8991平方米,建筑面积3311平方米,学校仪器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齐全,是一所环境优美、设计合理的农村三轨制初级中学。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8人,教职工37人,所有教师都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40%以上的教师具有本科学历,专任教师配备齐全,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总体呈现教师年轻化趋势。

2、自评过程

我校的自评工作从20**年10月10日起到20**年10月18日止,历时1周的时间,在这次自评中我校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发动、组织、准备阶段。

我校在接到教育局督导室文件后,学校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马上召开校委会,成立了以校长闫德胜为组长,以许鸿雁、宋红强、贺飞虹、徐林平、徐红莲、许建辉为组员的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督导室文件《关于做好2019年度初中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洪洞县2019年初中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让各位组员从思想上认识到督导工作的重要性,把本次督导工作作为自我检查、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一个契机。然后对照自查内容,明确了每位组员的自查任务。并对组员提出:认真细致、不缺不漏、实事求是等要求。把各项工作都落实到人,谁出问题,谁负责任。限时定期向组长汇报各自的自查进展。另外,为了做好本次督导自评工作,我校还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认真学习了有关评估的文件,对教职工进行宣传、动员,并在教师会上宣布了学校自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位组员的分工,要求各位教师积极配合各项自评工作的开展。

(2)、查漏补缺,认真整改阶段。

自评工作的第二步是:查漏补缺,认真整改。我校对照《洪洞县20**年初中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进行了认真落实。图书、仪器、电教器材等,领导小组成员分别进行检查、测试;对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对各处室工作计划的实施落实和过程资料进行了整理,对不完善的进行了整改。

(3)、资料收集整理阶段。

借这次督导评估工作,我校把各处室过程性资料收集起来,进行统一的编排整理。资料根据《洪洞县2019年初中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分为办学思想、制度建设、规范办学、德育与活动、课堂教学、办学成效六大块,分类进行整理,并编写了目录以供查找方便。

(4)、初步小结阶段(学校的主要成绩,经验,存在问题等)。

通过自查,各组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进行了小结。并在自评工作领导小组会上向组长一一汇报。在小结中,既找出了学校的一些成绩、经验、特色,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结,学校对各项工作都有了一个全面真实地了解,对学校的自我评价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

(5)、评估综合结论(包括:定性、定量情况)。

通过几天的自查,我校根据自查结果,按照指标评定标准,按给分标准及督评要点,分别仔细分析信息资料,确定被评项目的客观实际与等级标准的符合程度,确定相应的等级及分值。认真填写了《洪洞县20**年初中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自评打分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登记表》。

二、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年来,我校以清新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人,以扎实的校本研究活动造就人,以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励人,以课程的特色研究成果发展人。激励教师做有文化底蕴的教师,引导学生做有文化知识的学生,努力实现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目标 。

我校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洪洞教育电视台》、《槐乡教苑》先后为我校作过报导。学校先后被评为“洪洞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课程改革工作先进学校”、“县级文明学校”、“信息技术应用先进学校”,“临汾市远教应用先进单位”、“临汾市优秀资源库”、“山西省远教应用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在此次督导来临之际,我校领导带领教师对照《洪洞县2019年初中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在制度建设上寻找欠缺点;在德育活动上寻找增长点;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实效;在办学成效上彰显优势,使我校的素质教育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具体自查结果如下:

(一)、确立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中的一种主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是以育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我校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用高效课堂绽放生命光彩,用爱心责任塑造健康人格,用科学管理成就完美人生”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提高学生素质,积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始终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不仅重视抓好智育,更是把德育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评价制度。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各部门实行各处室、年级组两条线管理,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人人用心管。为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学校成立质量检查小组,制定检查方案,规范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用客观、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老师和学生。学校每学年实行优化组合,年级组聘请班主任,班主任聘请任课教师。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意识,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我校依据《山西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教育教学、总务后勤、德育常规、安全、体卫艺等方面。同时建立了跟踪督导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校还通过每周一次的中层例会,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重视制度的过程管理,基本上实现了“有制度、有督导、有奖惩”的管理局面。

我校还依据教育局有关文件,制定了“创建和谐校园实施方案”,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在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先后开展了“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感恩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努力营造和谐共进的团队。

在安全防范和安全教育方面,由校长牵头,政教主任分管,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立护校、值班制度,加强了领导值班,杜绝了学生的安全事故,免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制定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平时定期举办安全知识、心理健康、法制教育讲座,有效地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提高了自我防护能力。

(三)、落实政策,规范办学行为。

我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坚持教育的公平公正,不办重点班、实验班,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认真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有规范的作息时间表。我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开全开足音体美等课程。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实行教案学案练案统一,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完善了教师考核细则。

1、为切实做好2019年秋季开学工作,校委会全体成员于暑期就到岗到位。及早谋划,制定了各处室工作计划,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对本期工作和开学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逐周安排,责任到人,整个开学工作有条不紊。

2、开学工作中,全体教师表现积极,详细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全体班主任负责报名工作,坚守工作岗位,做好了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做好家访工作,控流保学效果好。

3、在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做到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4. 开全开足课时,完善课程体系,努力开发完善校本课程。

5. 充分利用实验仪器,开展好实验教学工作。

6、学校认真贯彻《学生体育工作条例》,按照课程标准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坚持做好课间操和上、下午的眼保健操,每周安排两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四)、开展各项活动,加强德育教育工作。

首先,学校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深入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专项教育活动,进一步拓宽学校文明建设领域,丰富建设内容,提高建设品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深化“文化”育人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园,力求使优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育人效果,拓宽了养成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内涵。加强班级文化氛围的布置,要求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既丰厚了校园文化,又美化了校园环境,而且陶冶了学生情操;学校设立了校园广播站,每天广播弟子规诵读,文学作品欣赏,表彰好人好事,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育人作用;学校还设有公示栏,将文明班级、先进集体,三好学生、常规检查结果公布等,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2、强化“责任”教育

强化责任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责任意识,其它规范要求的养成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责任教育主要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教育。教师将责任教育渗透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常抓不懈,取得了一定实效。

3、突出“秩序”教育

秩序指学习、活动、生活、工作都要讲究客观规律和规程要求,给人一种井井有条的感觉。学校生活中的秩序包括课堂秩序、课间秩序、活动秩序等,即学习、活动、生活三个方面的秩序。秩序没有要求的层次划分,只有要求实现的方式不同,实施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现学校生活秩序化。

4、加强“礼貌”教育

礼貌首先在于观念上,主要指学生对长辈、对老师、对同学和他人要有礼貌,待人接物要有礼节。礼貌意识的养成要靠广泛的宣传教育,礼貌行为训练要持之以恒,并辐射到家庭、社会中去。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目前,学校的所有学生几乎都能做到见到师长止步、鞠躬、问好!

5、凸显“励志”教育

励志是指学生应具备积极进取的心态,指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要努力向上,学榜样、赶先进、创优秀、攀高峰。励志首先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意志,励志意识的培养主要靠教师的示范,靠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激励强化学生的励志行为,此外还要宣传引导。如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于丹教授的《中学生人格教育》专题片,《没有四肢的人生》、《一横感恩》励志片,通过励志教育的实施,学生们有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

6、确立“班主任”教育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直接管理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形象对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起着巨大的影响,为了使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为了加强队伍建设,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学生”。利用班会、活动等时间,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为此2019年5月开展了第一届“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课改明星班级评选”活动,全面推进了班级工作的开展。

(五)、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注重“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实现。

1、加强师资培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

几年来,我校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课程培训活动,积极开展新课程校本培训。采用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学科《课程标准》,每位教师都写出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教育随笔、读书笔记。教师理论水平获得大辐度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2、探索校本研修新途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学校千方百计为教师搭建平台,创设条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校本研修活动,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新课改理念还没有在深层次上内化为他们的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为此,我校于2019年6月开展了登临中学第一届“课改明星教师”的评选活动。用持续一月的时间,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全面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学校综合考试和学科竞赛成绩。

学校坚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搭建展示学生能力的平台,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近三年学生毕业考试,一次性合格率为97%以上;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合格率均为100%,在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通过率均达100%,中考成绩三年三大步。

三、存在的问题:

1、全校教职工对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工作能动性有待提高,新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需进一步转变;同时,目前学校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尚不能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目前不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在社会和家长的压力下,学校不得不迎合各方面的要求,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两全”方针上不够坚决和彻底。

3、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德育工作的实施及评价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教育科研还存在形式主义,尚未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特别在学科课题研究方面还比较滞后。

四、今后的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指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抓好校本教研和培训,不断提高全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和评价机制,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提供制度与组织保障。

只要我们振奋精神,扎实工作,认真整改,坚持内涵发展不动摇、坚持校本发展不动摇、坚持全面育人不动摇、坚持质量立校不动摇,振奋精神,发愤图强,以十倍的努力、百倍的汗水,以“对学生的一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为工作目标,打造“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就一定能够加快发展,创造更显著的业绩,开创登临中学更加辉煌的明天。

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自查报告范文(二)一、立足实际、立足校情,明确办学方向,提升办学水平。

**市**中心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学生至上"的办学理念;遵循"为师生可持续发展,为师生展示才华搭建平台"的办学思想,坚持以“传承民族精神,塑造美好人生”为工作目标;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学校发展规划,紧紧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契机,不断开拓进取,力争把我校办成校园美,校风好、教风正、学风纯、文化氛围浓厚的省级农村示范初中。办校以来,我们不断地朝着这一目标迈进,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在上级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校争创省级农村示范初中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的领导班子和中层骨干力量。

1.学校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团结进取、勇于开拓的校级领导班子。校级领导共有5人,校长兼书记1人,副校长4人。校领导均符合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均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班子成员能够不断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水平,所有同志都任教一门主科,站在教学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积极引领全体教师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下的教学新模式。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讨论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检查前阶段工作落实情况,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班子成员能够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每一项学校制度和方案的出台,都先经过教代会的审议。学校的基本建设、大宗物品的采买都严格按招投标程序公开公平,实行阳光操作。班子职责明确,团结协作,勤政廉洁,作风民主,是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的领导群体。

2.学校拥有一支乐于奉献、业务精干、团结协作的中层领导班子。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团总支四个职能部门,这支队伍共10人,其中中学一级教师3人,本科学历5人,其余均为中学初级职务。大专学历,男5人,女5人,分布在5门学科担任教学任务,均为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各处室分工具体明确,职责到位,处室之间团结协作,是一支有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年青骨干队伍。

三、努力打造一支理念超前、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

学校初中部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具有本科学历23人,占22.5%;大专学历76人,占74.5%;中级教师22人,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21.5%;专任教师均能胜任循环教学。新聘任教师均具有教师资格证。

1. 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开展评选先进教育教学工作者活动,从德、勤、绩、能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在教师中形成人人争先,人人争优的局面。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加大对教师德行的监督;开展学习典型事例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感染教师。近几年来,学校涌现了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教师。

2. 以培训为手段,促进师资水平提高。

①学校将教师培训纳入正轨,培养教师的学习自觉性。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提升自身素质。近三年,有10人已取得本科学历。目前尚有38人本科在读。全校教师均取得普通话二乙等级以上证书。有86人已取得信息技术考试中级合格证书。学校有21名骨干教师参加并完成了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均接受岗前或岗中培训,严格执行新教师"不培训不上岗"的制度。

②学校还积极创设培训条件,拓宽教师培训渠道。通过举办讲座、观看录相、听观摩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近三年来,先后安排3名教师参加省级课改培训,有102名教师参加市级课改培训。学校教师全员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均通过考核。

四、以德育建设为主阵地,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1、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德育环境。学校坚持每周一上午举行升国旗仪式,坚持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校园板报、班级板报、校广播站等为宣传阵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经过广大师生的努力,我校面貌日新月异,校园整洁、文明、文化氛围浓厚。加大德育制度建设。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师生行为。进一步密切了家校联系。学校通过向家长发放各种学习材料,召开家长会,家访的等形式,与家长广泛接触,听取家长的意见,让家长了解学校,参与到学校管理与教学中来。与社区开展共建活动。学校邀请了关工委、**市司法局、吴窑派出所、司法办等单位的领导到我校开设《自我防患意识专题讲座》、法制专题讲座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邀请校外辅导员经常性到校为学生做报告,与派出所联手对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等,在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学校无一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2、努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德育队伍。石建平校长担任德育工作领导组组长,袁建峰、张跃发两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年级分管主任、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组成。

3、以活动为载体,推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展主题班会,文明班级,标兵班级评比活动,文明学生、文明寝室的评比活动,开展以"走进田野"、"走进社区"、"走进园区,体验生活"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开展师生健身活动和球类比赛等。每年都组织学生祭扫张永清烈士墓,并在墓前举行入团宣誓仪式。今年正逢胜利60周年,根据中央指示和市关工委统一部署,我校组织了规模盛大的集体教育活动——听宣讲报告、集体宣誓、千人联名签字、高唱革命歌曲……使学生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培育并弘扬了民族精神。

五、坚持以课改为中心,大兴科研兴校之风。

(1)探索和创设新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我校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方法,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创设良好的研讨氛围。遵循“以评促学、以学促思、以思促研、以研促改"的工作思路,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近几年,教导处每年都开展了教学反思、理论学习、集体备课、结对帮扶、观看教改录像、听专题讲座、公开课、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等多种活动,大大丰富教研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有效地帮助教师把课改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涌现出一批新的课改骨干教师。王莹老师曾获**市数学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夏剑丽老师曾获**市英语优秀课评比二等奖。沈继德、郭夕忠两位老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丁陆一等三名同志被评为市级教坛新秀。

(3)整合教学资源,开展课程改革。

一是开展课题攻关,加强探索研究。《课程改革中学习动机与行为研究》的研究课题已申请立项,在做好各级课题的征集和指导的同时,我们成立了由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相关骨干教师组成的新课程实验课题攻关组,每个教师就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攻关。各子课题正按时序开展研究,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二是深化课堂改革,构建新的评价标准。首先,我们致力于改变原有备课的刻板的模式,把原有的备课本由学校统一设计变为学科组按自身实际自主设计,力求简洁实用。同时,我们推行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并变单干户为互助组,提出是不是好教案,主要在于是否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是否具有个性特色和创新表现。其次,加强诚信教学,淡化教学的纯艺术性追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研讨性,杜绝观赏表演。凡校级公开课一律不搞试教,且课后均应安排开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叙述。再次,制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不面面俱到,宜粗不宜细;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于评学,逐步组成"以学论教"、"以学促教"的共识。明确把"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达成状态"作为评课的基本准则。这对我校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评价引导作用。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落实、细化并有效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我校改革学生评价的着力点。我们初步探索"考核目标的导向性和促进性;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考核对象的全体性和层次性;考核形式的多样性和实践性;考核时间的灵活性和分散性"的评价思路。

六、以质量为生命,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1).围绕全面落实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目标,管理保证措施全面、明确、具体、可行,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强。各项考核制度健全、科学,各种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业绩考核标准完备严谨。各项检查、考核全部到位,真实、认真、不走过场。能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比较全面、规范地考评,各项考核资料齐全、规范。

(2).严格执行学科课程计划。主管教学校长和教导处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认真指导教学工作,及时反馈听课意见,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定期举办教学沙龙,定时检查教师备课及作业批改情况。对学困生耐心帮教,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不厌其烦,认真做好帮教记录,保存资料,建立学困生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客观、全面,教导处有计划,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找出差距、不足,协调整改。学科组认真备课,按计划定期开展科教研活动,做到每次活动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校领导和教导处分管主任按时参加并活动。

我校的学科竞赛呈现良好态势,本年度共有60名学生在市级及市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5人获国家级奖,获省一等奖10人,二等奖11人,南通市级奖36人。

由于学校重视了教研对教学的推进作用,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学生负担相应减轻。学校依据国家课程计划,按规定开齐、开足所有的课程,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控制在7.5小时以内,学生家庭作业量控制在1.5小时以内。学校杜绝了为学生订购教辅资料的现象。切实减轻了学生负担。

(3)积极进取,打好普九攻坚战

控辍工作是我校工作的难点,如何确保适龄学生入学,按时毕业,控制学生流失,一直是我校和上级有关部门关注的问题。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一是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学校与班主任,科任老师落实"控辍"责任制。对在"控辍"工作中不到位以及出现留生的班主任及相关科任老师,学校采取在评先晋级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是强化学校外部管理。学校邀请镇政府和村两委领导针对控辍问题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部署了"控辍"工作任务。我镇政政府把"控辍"工作纳入了镇政府对村两委的考核任务,确保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三是建立有效的控辍机制,加大辍学生动员复学工作力度。

四是通过有效的机制确保特殊儿童在校不受歧视,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七、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以适应验收要求。

学校初中部现有在校生1588人,校园面积34020平方米,生均面积达22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4289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近3000平方米。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年被确认为“**省**中学优质生源基地”,是一所基本达到省教育现代化示范要求的农村中心初中。为适应形势,办人民满意教育,我们着眼于未来发展,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的原则,在市教育局党委、局长室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本学期学校新增占地30亩,一个建筑面积达7500多平方米的学生生活小区即将全部竣工。1500名寄宿生在校安居乐学。投资200多万元兴建的实验综合楼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5个标准理化实验室和两个拥有102台电脑的微机室在市局的援助下,已经配置到位。250㎡环型跑道的晴雨操场已交付使用。**集团资助一个高标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花园及北院墙(预计投入资金100万元)。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之中,校校通工程现已完成了全部基础设施的安装。学校的网管中心和演播中心正在施工安装之中。

学校各种教学仪器、器材配备符合国家标准。实验室装备达到国家Ⅰ类标准。学校图书室现有图书 616345本,生均达36.2本。齐全的现代教育装备,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学校重视劳动技术教育,把“**市**时装有限公司”作为本校学生劳动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