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文

时间:2024-04-28 18:1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

篇1

关键词:医疗保险疾病保险问题对策

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统称为职工医疗保险,它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险的重要项目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因此,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因其关系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便成为社会保障制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简要介绍和分析,提出如何改革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路。

一、医疗保险制度的概念和产生

关于医疗保险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对医疗保险的提法、表述及内容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从医疗保险的范围大小来看,可以分为广义的医疗保险和狭义的医疗保险。我国以往和现行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表面上看只支付医疗费用,但实际上通过其他制度也补偿了由疾病引起的误工费用,即是一种广义的医疗保险。我国计划要建设的医疗保险制度,应该是向着“健康保险”的方向;但由于我国的现实国情,短期内的医疗保险只能是努力完善医疗费用的保险或补偿。所以,本文所指医疗保险,其实质即是狭义的医疗保险。在此,有必要区分医疗保险和疾病保险。

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大多是从医疗保险起步的。医疗保险始于1883年德国颁布的《劳工疾病保险法》,其中规定某些行业中工资少于限额的工人应强制加入医疗保险基金会,基金会强制性征收工人和雇主应缴纳的基金。这一法令标志着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特别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后,医疗保险立法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立法,不仅规定了医疗保险的对象、范围、待遇项目,而且对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医疗服务也进行了立法规范。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

二、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按照医疗保险费用来源的不同,可以将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国家医疗保险时期,二是社会医疗保险时期。

1.国家医疗保险时期。我国国家医疗保险时期的保险,按不同的对象,又可以分为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行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我国公费医疗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仅在部分地区以及某些疾病流行区的范围内重点实行。1952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全国人民政府、党派、团体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措施》的规定,自此,便在全国实行了公费医疗制度。随着享受公费医疗的人数不断增加,公费医疗费用呈现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1965年10月颁布《关于改进公费医疗管理问题的通知》中,进一步规定“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治病的门诊挂号费和出诊费改由个人缴纳,不得在公费医疗经费中报销。”1966年以来又相继出台一系列对药品的限制。1960年规定的不予报销的药品为6种,1966年时达到102种,1975年达175种,1982年又进一步规定凡标有“健”字的药品一律不予报销。总之,公费医疗制度使每个职工不论职位高低、收入多少,凡患疾病者均能享受免费医疗,解除了职工对疾病的忧虑,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

2.社会医疗保险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如医疗费国家和企业包得太多,超出国家生产力水平;缺乏有效的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保险覆盖面窄,仅能覆盖全国20%~25%的人口;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程度低;企业负担不均;劳动力流动不畅;医疗服务追求高成本,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重复建设等等。自1984年起,在政府的指导下,各地试行了一些小幅度的改革。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由此,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社会医疗保险时期。1999年1月14日,国务院实施《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暂行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部委就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规则,加上各种地方的地方政策法规以及试点经验,已经构成中国医疗保险立法的基本原则和框架。

三、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目前我国处于医疗保险的转型时期,因此,医疗保险制度在医保范围、医疗保险金的筹集方式和渠道、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突出问题主要有:

1.保险范围窄,社会化程度低。现行的医疗保险,由于制度不统一,使得我国公民有的有医疗保障,有的则得不到保障,造成了社会不公平现象。全国医保不平衡,启动城市多,覆盖人口少;中等城市参保多,大城市参保少;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多,困难企业参保少。这与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一规定相悖。由于缺乏统一的调剂机制,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极为低下,既影响企业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竞争,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也不利于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和发展

2.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由于享受人数的增加,老年职工的增多,疾病的变化,医疗技术的发展,药品和各项医疗费用的调整,各种高技术医疗设备的引进,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对医疗需求的变化,使医疗费用开支不断增加。同时医疗费提取比例低于实际开支,使得个人实际支付医疗费用比例过高,负担过重。

3.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医疗服务机构或定点医疗保险药店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出现了为了各自经济效益各自为政的局面。对于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由于管理不善,部分人员乱开医疗费用或用医疗保险中的个人账户购买生活用品。这些现象造成了新的医疗保险腐败和医疗保险基金的减少。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对策加以解决:

1.实行“部分统筹与单位自管相结合”。即住院和大病实行统筹,同时个人也要承担部分费用,以利于从利益机制上促使单位、个人关心节约医疗费用;而一般的门诊、急诊就医由单位管理,各个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不强求统一。这个办法有几个明显优点:首先筹资比例低,统筹资金容易到位。其次有利于用好管好统筹资金。由于统筹只管易于界定的病种,操作比较简单,监管成本低,控制方便。再次在一定阶段内承认并允许不同单位的职工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前提下,所享受的医疗保障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单位和职工易于接受。此外有利于各单位自管的医疗机构发挥作用,提高监管效率。

2.保费的收取可以尝试“成本倒推”,即从医院方面的医疗收入倒推算出各个单位应缴纳的保费。这样做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简单易行,操作方便。二是体现了公平的原则。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是投保额与给付额相一致,即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关系。三是有利于扩大医保覆盖面,创造“多赢”格局。

3.同时设立两种形式的个人账户。(1)实际储存制的个人账户,让职工在年轻时为年老时的健康储备一定的资金。(2)现存现付制的个人账户,以鼓励职工节约统筹以外的医疗费用。此账户由各个单位自行管理,具体形式、管理办法、自付比例等都可由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以上两种账户国家均付给不低于银行同期存款的利率,且都可以结转和继承。总之,既要通过调节个人自付比例来制约不合理的医疗消费,又要使节约医疗费的职工在个人账户上得到适当的利益。

4.采取按标准病种定额付费(DGR)的办法,即不管患者看了几次门诊、急诊,也不管住院几天,一律按患病的种类定额付费。国际上德国搞了100多年的医疗保险,从1996年开始改为按标准病种定额付费,美国是从1983年开始的。采用此法可以避免按单元服务定额付费的大部分弊端,有利于疑难杂症的诊治;有利于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各级医院的作用,有效地改变患者在大医院看病“三长一短”现象;有利于加强医院间的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管理部门对医疗行为和费用进行监管。当然,实行按标准病种付费的测算工作是比较复杂的,但我国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病案资料,又有国际上很成熟的经验可做参考,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等工具进行统计计算,是完全有条件将各个病种的标准费用测算出来的。

参考文献:

1.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王先林,李坤刚。劳动和社会保障仲裁与诉讼。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曾宪树。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险争议处理实务。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篇2

[关键词] 军人医疗保险制度;军人基本医疗保险;军人职业风险医疗保险。

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军队建设的日益发展,军人医疗保险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但从目前我军的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来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国家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要求、与部队官兵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进一步完善军人医疗保险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官兵需求,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已成为我军社会保险事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紧要问题。

一 、我军军人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一)我军传统的公费医疗保障制度及其弊端。

现役军人的医疗保障待遇基本上仍依照《现役军官服役条例》第三十条所规定的“军官享受公费医疗待遇”执行。它是一种福利性很强的免费医疗待遇,其经费来源于国防费。应该承认,此种医疗保障模式对保障全体军人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惠及军人家属。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它与市场经济体制、军人的医疗保障需求、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这种高福利、低保障能力的公费医疗保障制度存有许多弊端:第一,军人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由于军费供给的约束,这种面向全体军人的免费医疗制度其保障能力也是相当低的,体现为全体军人享受的医疗设施服务、药品消费等都是最基本的需要,他们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第二,医疗机构经费少、负担重。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卫生标准经费严重不足,保障范围却很宽。根据现行军队医疗制度规定,军官、文职干部、士官、义务兵、供给制学员、离退休干部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及随军无工作家属、未满18 岁子女,都属于军队医疗保障范围。许多军队医疗单位入不敷出,为了弥补医疗经费的不足,不得不走面向社会收费服务的创收道路。这样又导致因追求经济效益而偏离对部队的服务,对军人服务质量与保障能力的下降使军人正当的医疗权益受到损害。第三,对军队而言,经济效益较低。首先是患者缺乏成本意识。免费医疗使大多数就医者缺乏医疗费用意识,不仅有病必治,还常常小病大治、无病也治,造成了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其次是现有军人医疗保障也是一种封闭式的保障模式。尽管都是军队医疗单位,但隶属于不同的军兵种与系统,这样军人就医只能到本单位的医疗部门或指定的军队医疗系统就医,既不能跨系统、跨部门就医,也不能到地方医院就医,除非费用自理。一方面造成了军人就医的不方便,另一方面造成了军队医疗资源的重复设置与浪费;一方面是军人享受的基本医疗水平太低,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医疗设备、服务能力闲置与浪费。

(二)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

1、军人退役医疗保险的基本内容。

2000 年 1 月,我国建立了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是为了保障军人退出现役后享有国家规定的医疗保险待遇、维护军人权益、激励军人安心服役而建立的一种军人保险制度。国家设立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对军人退出现役后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中国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为军人建立退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从性质上讲,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是军人公费医疗基础之上建立的一种补充性的医疗保险,是为了维护军人退役后能够享受与地方医疗保险对象同等待遇的一种措施①。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由国家财政拨款和军人缴纳的退役医疗保险费组成,其中师职以下现役军官、局级和专业技术四级以下文职干部和士官,每人每月按照本人工资收入的 1%缴纳退役医疗保险费;国家按照军人缴纳的退役医疗保险费的同等数额给予军人退役医疗补助。军人缴纳的退役医疗保险费和国家给予的军人退役医疗补助,由其所在单位后勤机关财务部门逐月记入本人的退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军人退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的利息每年计算一次,计入军人退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当军人退役时,其退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资金和利息,由本人所在单位后勤机关财务部门结清。按照国家规定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由军人所在单位后勤机关财务部门将军人退役医疗保险金发给本人;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由军人所在单位后勤机关财务部门将军人退役医疗保险金转入军人安置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办法由中国总后勤部会同劳动保障部等有关部门规定。

2、现行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

(1)军队特色不明显,制度规定过于笼统。未体现军队内部工作岗位的差异;未体现不同安置地医疗保险水平的差异;未体现物价波动导致的医疗消费差异。

(2)保障范围过于狭窄,保障力度较为薄弱。未涉及军人家属;未涉及大病;未涉及职业病。

二、军人医疗保险制度模式设计。

选择军人医疗保险模式,既要考虑军队的实际,又要适应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需要,选择军队统筹与军人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这点已体现在《军人保险制度实施方案》中,即“为军人建立个人账户,保障其退出现役后享有国家规定的医疗保险待遇”②。针对目前军人公费医疗的弊端及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的不足,提出建立军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军人职业风险医疗保险制度及军人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构想。

(一)建立军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建立军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与账户。

军人医疗保险基金由军队与军人个人共同缴纳,没有工薪收入的义务兵与学员不缴纳,军队缴纳的部分按前三年军人医疗费用的实际支出占军人工资总额的比例确定缴费率,并按此缴费率为军人缴纳医疗保险基金,缴纳的资金来源由中央财政解决。按照军人个人积累与军队统筹的原则,军队保险机构为每个缴费军人建立医疗保险账户。军人医疗保险账户的本金与利息为军人个人所有、可以结转和继承,但不得提取现金或挪作它用。军队为军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划入军人账户以外的其余部分进入军队统筹医疗基金,由医疗保险机构集中调剂使用。

2、军人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 ,即由国家财政拨款和个人缴费两部分构成。

在政策和具体做法上 , 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一致 ,有利于军人退役后与地方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地方“医保”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划人个人账户,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人的 2%。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 6% , 其中,1.8%左右划人个人账户,4.2%左右用于建立统筹基金。参照现行地方医疗保险制度的做法和对军人职业的补偿, 在保证保险基金的筹集比例为工资总额 8%的前提下, 个人缴费比例可比地方低 1 一 0.5 个百分点。例如,可确定为工资收入的 1.5%(义务兵不缴纳保险基金)。

对于国家补助 ,考虑到要建立统筹基金和现实消费等原因,应提高到 6.5% ,其中按 2.3%划入个人账户,4.2%划人统筹基金,从而使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账户比例为 3.8:4.2 ,与地方“医保”的做法一致 ,也可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划分作上下调整。

3、军人医疗费用的支付要采取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账户相结合的办法。

可参照地方“医保 ”的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支付范围、标准制定、个人账户支付、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鉴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的免费的军人基本医疗服务仍要保留。只是需要军队医疗部门将军人最基本的医疗需求水平界定清楚,包括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的范围与标准等。超过军人最基本医疗需要的费用可由军人个人医疗账户支付,由缴费军人自己负担。军人医疗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军人年平均工资的 10%左右 ,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军人年均工资的 4 倍左右。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军人个人医疗账户中支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由统筹基金支付,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个人负担的比例随医疗费用的升高而降低。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则不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范围内解决 ,可通过军人大病医疗保险和商业补充保险等解决。这种“小病用账户,大病靠统筹”的支付方式可满足绝大多数参保者的基本医疗需要。

4、军人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军人医疗保险基金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严格管理,基金运营所得要全部纳入军人医疗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确保给付及时、存储安全。军人医疗保险基金由军人保险机构负责经办,并实行集中统管。军队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军人医疗保险基金和保险机构的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5、军人医疗保险基金的转移支付要与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相配套。

基金的转移支付是指对军人服役期间医疗保险基金储蓄的提取和转移。军队医疗保险基金的转移支付对象是退出现役的师职以下军官、局级和专业技术四级以下的文职干部、士官。退役回地方就业的军人, 基金支付为退役时个人账户中的医疗保险基金的全部本息(包括个人储蓄和国家补助两部分),用于向地方社保机构进行基金转移, 军人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一并相应转移到接收与安置地社会保险机构管理, 继续参加地方医疗保险,实现军地医疗保险的接轨。对因公、因战牺牲的军人,基金个人账户全额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对军人晋升为军职或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或在制度实施后被评为二等乙级以上伤残的退还个人账户中医疗保险基金的个人缴纳的本金和利息。

(二)建立军人职业风险医疗保险制度。

根据军人所具体从事工作的不同,除参加军人基本医疗保险外,还应参加相应的职业风险医疗保险。军人职业风险医疗保险是根据各种军兵种风险的不同而设立的。

1、建立军人职业风险医疗保险。

不同的军兵种,由于军人服役的地区环境和具体岗位不同,工作和生活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导致的疾病发生率也不同。军人工作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任务的特殊性。如参与国际军事活动、作战任务、军事演习、维护社会稳定、抢险救灾等情况;二是岗位的特殊性。如工作需要经常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军人和从事航海、地下、水下和放射、医疗卫生等工作的军人;三是地区的特殊性。如边疆、海岛、高山、沙漠等艰苦边远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对驻守军人身心的损害超过正常水平。那些处于边远、艰苦地区、从事有毒、有害等特殊岗位、从事特殊任务的军人患某些大病和职业病的概率要比其他军人要高一些。因此,针对不同的特殊工作,应有相应的职业风险医疗保险制度,以体现对从事不同工作的军人进行相应的医疗保障。

2、军人职业风险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监管与支付、转移。

根据军队社会保障机构制定的相关政策,针对不同的工作,参加不同的职业风险医疗保险,其缴费率应与其所从事工作的风险高低相对应,工作风险很高,其缴费率也很高,以体现其工作的风险程度。确定具体缴费率,可参照过去三年间该工作所引发疾病的发生概率。军人职业风险医疗保险的缴费应完全由所在单位承担,并纳入军人个人账户中。当军人退役时,无论其服役期间是否进行过大病或职业病治疗,退役时都按其个人账户中所具有的职业风险医疗保险的数额从大病、职业病医疗保险基金中拨付到个人账户中,与个人账户中的其他资金一并转入地方社会保险机构或支付给个人,以增强他们退役后的医疗保障水平以及作为对他们曾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的一种合理补偿。这种给付办法体现出在不同地区和岗位服役的军人的差别,使退役医疗制度更具有公平性与效率性。

三、建立军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军人职业风险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

(一)通过建立军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实现医疗基金在军人一生中的纵向调剂。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医疗费的消耗程度有差异。一个具有连续性的医疗保障体制能使医疗资金在个人一生中的不同年龄段形成纵向调剂。目前部队的现役医疗消费与退役医疗保险给付是完全割裂开的,医疗资金无法在个人一生中形成纵向调剂,这也容易造成现役公费医疗消费中的软约束,加剧医疗经费的紧张。如果把退役医疗保险给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役医疗消费挂钩,则既可使医疗资金在个人一生中形成纵向调剂,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现役医疗消费中的浪费。军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既可以让医疗资金在个人一生中形成纵向调剂,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医疗消费中的浪费现象,并能增强军人自我医疗保障的意识。

(二)通过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进一步完善军人退役医疗保险的军地衔接。

军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个人账户及统筹基金,为军人退役后转入地方医疗保险体系作好了相应的准备。为了进一步做好军人退役与地方医疗保险的衔接,在军人退役转入地方医疗保险体系时,除了转入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外,国家财政还应另外拨付一定数额的资金到地方医疗保险机构,以作为对地方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补充,这样可缓解军人退役安置难的问题;对于不能加入地方医疗保险的退役军人,在其退役时除一次性给付账户里的资金以外,另外再比照拨付给地方医疗保险机构统筹基金数额的一定比例的资金给个人,以增强其自我医疗保障能力。

(三)通过建立军人职业风险医疗保险,可保证军人医疗保险待遇体现不同地区和岗位服役的差别。

由于服役的地区环境和具体岗位不同,工作和生活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导致的疾病发生率也不同,比如那些处于边远、艰苦地区和从事有毒、有害等特殊岗位中的军人患大病和职业病的概率就要比其他军人高,相应地在医疗保险上也要体现出对艰苦地区和特殊岗位服役的军人照顾。军人职业风险医疗保险就是根据军人从事的工作风险的不同而建立的,体现出在不同地区和岗位服役的军人的差别,使军人退役医疗制度更加完善、更具有公平性与效率性。

[注 释]

① 郑功成。 社会保障学 [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14.

② 张东江,聂和兴。当代军人社会保障制度[M].法律出版社,2001.311.

[参考文献]

[1] 张东江,聂和兴。当代军人社会保障制度[M].法律出版社,2001.

[2] 丁继业。 新世纪军人保险[M].解放军出版社,2001.

[3] 郑功成。 社会保障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 黄瑞新。军人保险概论[M].解放军出版社,2003.

[5] 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沈光芹。 论军人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发展 [J]. 社会学研究,1998,(2)。

[7] 刘纯安。 谈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军队财务,2008,(2)。

篇3

【论文摘要】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企业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国家给予政策鼓励,由企业自主主办或参加的一种补充性医疗保险形式。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可能大包大揽,而是立足于保证绝大多数职工的基本需求。同时,为了尽量使原来医疗保障水平较高的行业和企业职工医疗水平不致于大幅度降低,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医疗保险需求,以确保医疗保障制度的平稳推进。因此,如何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如何确定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成为我们急需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必要性

企业在按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的情况下,可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也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和职工实际医疗消费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特别是对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即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必须通过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解决。

2、基本医疗保险定位在“广覆盖、低保障”,将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并实行统一的政策,难以充分体现不同人群的现实差别,并且降低一部分人的医疗保障水平,影响了基本医疗的稳步推进。因此,实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效率、公平原则,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推进的基础。

3、有利于职工队伍稳定。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的同时享受特殊的医疗补助,企业职工必须有相对应的措施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充,以保证广大职工队伍的稳定。

4、实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还为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强化医患的制约机制,有利于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

二、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的条件和形式

1、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条件:

首先,必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用。其次,具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即具有持续的税后利润,并按时缴纳其他社会保险费用,保证足额发放职工工资。第三,已经形成的医疗保障待遇高于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且有能力主办或参加补充医疗保险。

2、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形式:

其一,建在企业内部。如有实力大集团、大企业可以自办补充医疗保险,但应建立相应的经办和管理机构,并使补充保险资金与企业经营性资金分离,确保保险资金的安全。

其二,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产品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也可以保险公司的某一相关产品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由商业保险机构根据订制的方案确定费用。

其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实行企业和参保人员共同缴费,也可以实行企业单独缴费,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实行企业和参保人员共同缴费,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的保障意识,体现合理分担的原则。

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的设计

1.企业补充医保险方案的设计原则:

(一)是合法性原则。企业在制订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时一定要依法从事,切不可认为补充医疗保险是企业自己的事而自行其是。

(二)是合理负担原则。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应体现合理负担的原则,这样既有利于规避道德风险,抑制不合理费用支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的保障意识。如有的单位补充医疗保险方案门诊和住院费用都不设起付线(免赔额),就不符合这一原则。

(三)是针对性原则。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目的是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以外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主要是解决患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血液透析、器官、骨髓、血管移植及服用抗排异药等)人员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因此,医疗费用支出的绝对数额越大,个人负担的比例应该越低。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体现“雪中送炭”的原则。

(三)是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原则。企业在设计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时,应与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从操作上讲,这样也有利于报销单据的收集和范围的认定。

2.建立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的设想

(一)“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的是基本医疗,但是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病例又是客观存在的,尽管这一部分职工所占比重较小,但费用很大,致使单位和职工个人均难以承受。对于这些“超大病”的医疗问题,基本医疗既不可能完全包下来,也不可能一推了之,更不应该把这个包袱再推给用人单位,因此应该为职工寻求一个最佳解决办法,即面向统筹地区建立职工“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减轻重病职工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

其具体做法,可以由统筹地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机构根据患“超大病”的职工比例和职工总数等数据资料,合理进行资金筹集数额和承保水平测算,制定出在年人均几十元钱的条件下,保证“超大病”医疗费用支付的办法,至于资金的来源,可通过个人为主,单位为辅的方式实现。实际上,只要是费用低,即便是完全由职工个人负担,单位代扣代缴也是可以实现的,更何况还有统筹地区职工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这一方案的实施,是本着规模出效益的原则承办的,因此对于在统筹范围内的职工应当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其参加,集合大多数职工的力量为少数需要的职工提供帮助。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由于承保费用较低,便于推广实施;二是可以减少单位的医疗费用支出和行政管理事务,若发生超限额医疗费用,可由参保职工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三是可以沿用和执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及有关规定,易于实施和管理。

另一方案是,企业如果效益好,可直接拨付一部分款项支付自负段。

(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采用统帐结合方式实施,其中社会统筹基金要确定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以统筹基金支付为主,但个人同样要负担相应比重。尽管相对统筹支付而言个人负担比例较小,但由于医疗费用相对较大,对于因病不能参加工作、工资收入明显下降的职工本人和家庭来说,还是困难重重。为减轻重病职工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职工所在单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职工大病专用基金,在企业内部实行统筹使用,所需资金可按企业、职工共同分担的原则进行筹集。如企业可以在新增效益工资的税前福利基金中提取一部分,职工在包干药费或工资收入中提取小部分。基金的使用,要按职工工龄长短、贡献大小有所区别。

四、结论

补充医疗保险不同于基本医疗保险,其方案不求一致,只要能弥补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同时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更为合理和有效的利用就可以。

建立补充医疗保险需要对职工基本医疗的保障程度、医疗需求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可能性进行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

补充医疗保险的实施方案,需要根据保险目的,以及可能提供资金和管理情况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规划。重点研究针对不同保险目的的资金来源和给付、管理方式等各要素,目的是提供设计水平不一又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

补充医疗保险由单位承办时应有一定的限制,即单位经济效益要好,具有一定承受能力。同时,补充医疗保险的范围只能是职工本人(不含家属)。补充医疗保险的水平不能与物价挂钩,还必须体现一定的差别;在保险项目上要根据各行各业的特点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陈智明.医疗保险学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

[2]郭士征,葛寿昌.中国社会保险的改革与探索〔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篇4

国外合作医疗保险的理论模式

初级医疗合作社它是由一个特定社区的消费者成立,重点是在于以社区为基地,为居民提供综合、持续的医疗服务。会员拥有的医疗卡上有不同医生的医疗记录、治疗和保健策略等内容,作为病人的个人记录,由病人自存保存。它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提供灵活的医疗服务管理模式。

社区医院合作社社区医院合作社是由于消费者希望引入或者维持本地的医院服务而成立的。它的运作可以是社区医疗保健中心,资金可以来自社员会费和部分政府资金。这种模式的合作社通常是由同地区的人民和组织联手组成,一般和地方政府有密切联系。

医疗保健服务和产品购买合作社它是由医疗保健服务和产品的消费者,通过与供货商洽谈并签订合同后成立的。它既可以和供货商议价,以保证其会员可以较优惠的价钱得到产品和服务,也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商议,建立另类保健计划,社区可以在公营医疗系统外,用他们自己所缴纳的健康税,与服务供货商签订按人头收费的合约。

医疗保险合作社医疗保险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会员提供医疗保险服务。它的成员可以由个人或团体组成。这些保险服务是互济性质的,实行成员之间的风险分担,但合作社也可以透过向其它商业或医疗保险合作社购买再保险,或者加入他们,组织协会网络,更好地管理风险。

综合服务与保险合作社它是由保险供给者(保险公司)和服务供给者(合作社)组成联盟,要求消费者以预付方式购买服务套餐,然后向提供者购买标准医疗保健服务。融购买者与提供者角色为一体的好处是能提供预防性的医疗保健,同时方便医疗照顾的持续性和综合性的财政安排模式,同时由于它是由消费者监管,这种监管架构又能够减少对消费者者的不利。

经济发达国家的四种医疗保障典型模式

国外医疗保险制度的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已日趋成熟与规范。按照保险缴费的渠道不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有四种模式:

福利保险型模式英国是最早实行福利型医疗保险管理模式的国家,医疗保健制度主要由国家保健服务制度和私人医疗保险构成。在英国医疗总费用中,来自政府税收的费用约占79%,患者自付费用部分约占医疗费用总开支的4%。该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直接管理医疗保险事业,政府收税后拨款给公立医院,医院直接向居民提供低价甚至免费服务。

社会保险型模式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创始国,德国医疗保险制度一直坚持并积极奉行“互助共济”、“以服务作为实物所得”(被保险人在取得必需的医疗服务时,原则上无需自己支付费用)、“多元化保险”和“自我管理”的原则。德国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互助共济,主要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酌情补贴。参保人的配偶和子女可不付保险费而同样享受医疗保险待遇。18岁以下无收入者以及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数额的,可以免交某些项目的费用。德国没有统一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而是以区域和行业划分为7类组织,各医疗保险组织由职工和雇主代表组成的代表委员会实行自主管理。

商业保险型模式20世纪60 年代初美国提出了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目标,美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以民间、营利性医疗保险机构为主体,主要关注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者以及失业者,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老年医疗保健”以及“穷人医疗补助”这两个方面。美国商业保险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参保自由,灵活多样,适合参保方的多层次需求。这种以自由医疗保险为主、按市场法则经营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制度,其优点是受保人会获得高质量、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但这种制度往往拒绝接受健康条件差、收入低的居民的投保,因此其公平性较差。

储蓄保险型模式作为世界上最富有效率的医疗保障制度国家,新加坡医疗保险制度由个人储蓄计划、大病保险计划和穷人医疗救济计划三部分组成。其中个人储蓄计划属于全民强制性质,而大病保险计划则是自愿性质的医疗保险,穷人医疗救济计划则属于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救助项目。这种适合本国国情、覆盖城乡民众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现了公平与效率原则,有效地解决了新加坡劳动者晚年生活的医疗保障问题,但过度的储蓄可能会导致医疗保障需求的减弱。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当前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大致有三种类型:

免费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国家有马来西亚、南非等6个原属于英国殖民地国家。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对乡村地区的成员提供免费基本医疗服务,贫困地区以及医疗条件差的地区其住院病人可以全免,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员都要负担非基本医疗服务费用。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以巴西为典型代表。早在1976 年巴西就制定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面向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免费制度。巴西的医疗保险事业由社会福利部管理,下设国家医疗保险协会,由该协会自办保险医疗机构。在卫生服务网布局上,巴西着力重建遍及城乡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第一级以农村或城镇社区门诊部为基础,主要针对“小病小祸”,使大多数居民免费获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第二级以专科和普通综合医院为枢纽,主要针对常见病和多发病,解决大多数患者的住院诊治问题;第三级则以大型综合医院为依托,主要从事疑难杂症诊治、医学教学科研。居民患病后,必须首先在当地初级医疗机构就诊,经初级医疗医生同意,才能转到中级或高级医疗机构诊治。在经费投入方面,巴西的卫生事业经费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实行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农民以税收附加的形式交纳保险金,再加22%左右的国家财政补贴。医疗保险基金采用集中收缴、分散包干使用的办法,即中央社会福利部通过银行和财政筹集,根据各州和地区按接诊人次上报的实际需要,经社会福利部审查和综合平衡,将经费下拨到州,各州再根据预算,经州长批准,下拨经费。

城乡有别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这些国家包括墨西哥、智利、韩国以及泰国等。总体上看,这些国家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在内的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了城市居民,而乡村医疗保障制度则相对较为滞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着手进行国家健康保险制度重建,逐步建立起面向城乡各个阶层的疾病保障制度,减少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的直接参与作用,加强政府对社会保险的法律保证以及制度规范和制度监督上。墨西哥全国共有三大医疗保险系统: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的主要对象是企业工人和农业工人,会员约为4600万;国家职工社会保险协会的主要对象是政府工作人员和文教科研人员,会员约为800万;免费医疗救济的对象是城市和偏僻地区的贫困居民,受益对象大多数为农民,约有1400万。农村贫困居民的医疗服务由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的农村事务部总协调员负责管理,由政府和协会签订协议,利用协会的人才和物力为没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贫困农民提供免费医疗救济,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农业工人的医疗保健服务由保险协会下属的医院提供,全国各级社会保险协会下设医疗机构1500多所,为保险协会的参加者提供免费医疗。这些医疗机构分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为诊所,只看门诊,设少量床位;二级为综合医院;三级为医疗中心,是最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对协会成员的医疗实行划区逐级转诊的办法,约85%的病人都能在门诊得到医疗。贫困农民则到由政府开办的医院就医,也可到政府与协会签订合同的诊所和医院医治。

医疗保险“福利危机”及其调整措施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普遍推行扩张性社会保障政策,相继出现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过度膨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且浪费严重、医疗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主要改革措施有如下内容:

加强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比如政府统一规定或限制药品的使用范围和医疗价格,对于超过的部分,医疗保险机构不予报销;规定医院每年总支出的最高限额,实行总量控制;医院采取的医疗方案或医生开具的处方单要接受专门的监督委员会审查。近年来,在美国兴起了由医疗保险机构和医院签订合同,使医院实行自我约束,以控制医疗费用开支的做法,大大节约了医疗费用的支出。

引入市场竞争英国通过建立内部市场机制来规范医院的行为。如准许地方卫生局从自己管辖范围以外的医院引进低成本的医疗服务,甚至可以引进私人医院服务,这就形成了医院之间的竞争。

医疗保险机构自己办医院墨西哥社会保障协会主管全国私营企业的社会保险,一方面自办医疗单位,实行严格的分级医疗。依据病情,逐渐转移第一级分片诊所、第二级综合医院、第三级专科医院。另一方面注意保健和预防宣传,建立体育场馆等公共健康实施,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费用。

引入新医疗保险模式――管理式医疗概论管理式医疗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概念,目前虽无公认的标准定义,但具有严格的医药使用审核、对医生医疗行为的监督与分析、制定服务质量改善计划等基本特征。在服务中保险和医疗提供这两项功能的整合,极大地改变了对医疗提供者的激励,这也是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能够降低费用的根本原因。有数据显示,与传统的保险公司单纯依据服务多少而后收费的方式相比,要少支出15%-40%的医疗费用。

此外,增加税收和医疗保险费收入,提高病人自付费用也是比较理想的改革措施。

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发展的启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乡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对探索和建构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启迪很多。

必须发挥政府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中的职能西・舒尔茨指出,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医疗保障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其自身的公益性,这就要求政府给予适当的投入和支持。一是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应当把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贴作为一项预算内财政支出,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保证资金的稳定性,并要根据财政状况不断地增加投入。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对农村合作医疗的社会慈善捐赠,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二是政策支持。国家或省级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监督,保障和促进这一制度的规范、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三是管理监督。政府要转变职能,重点应该是从“办”医到“管”医,从行政管理转为依法管理。在加强对全社会医疗资源监督管理力度的同时,扩大医疗机构的自,使医疗机构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

建立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持合作医疗制度的良性运行机制是个复杂艰巨的课题。从各国医疗保险运行的实践来看,要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必须加快社会保险立法,运用立法来规范和统一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医疗保险操作机构、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和患者的行为,并且制定基本医疗消费控制标准,对医药的使用实行必要的限制和管理。而且,最好立法规定医疗保障的适度强制性。美国医疗保险依靠企业、个人自发性地加入民间商业保险,形成一批被各类保险“遗忘的群体”,这也是美国医疗改革所提示的最大教训。只有适度的强制性,才能保障筹集到更多的资金,用于更大范围农民的医疗保障服务项目。

加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在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分割下,对于务农的农村人口、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及农民工而言,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可望不可及;而农村社会保障又严重供给不足,使农村居民难以享受到医疗服务。统筹城乡,不是城乡统一、划一,而是整体的保障体系、不同的保障水平、灵活的保障方式与多样化的保障模式。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合作医疗、商业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多种形式,满足农民的多种医疗服务需求。

必须建立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在当前财政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构建完整的预防、医疗和救助体系尤为重要。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贫困人口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人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的行为,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要在逐步加大贫困地区卫生扶贫投入、重点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预防传染病、地方病发生的基础上,把重建农村公共卫生室作为突破点,以提高乡村医疗水平、平抑药价、恢复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体系等,从而在整体上改善农村的卫生医疗状况。二是建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病农民的医疗支出。三是建立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以帮助贫困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并为医疗费用支出特别巨大的贫困农民提供适当补偿。医疗救助的方式有很多,按照当前农村的情况,主要可采取减免贫困农民医疗费和合作医疗缴费、给予超过一定数额医疗费的重病农民适当的一次性补偿、组织城市医生下乡服务等。

篇5

【关键词】城镇化改革 城乡一体化

一、当前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

1978~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率及人均GDP情况

随着河南省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常住人口及城镇人口迅速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80%。

(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得到改善

2011年河南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08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8%,居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城市整体功能不断提升。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差异在不断缩小

截至2012年7月底,河南省农村社区建设完成投资631.5亿元,初步建成新型农村社区试点350个。

(四)中原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

河南省充分发挥中心区域和交通中心优势,加快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区建设,城镇化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城镇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二、河南省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偏低

河南省2011年经济总量26931.03亿元,城镇化率为 40.57%,全国排名第27位。2011年河南省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57.3∶29.7,城镇化率比工业化率低了16.73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

河南省城镇化在空间上呈现出“东慢西快”严重失衡的格局,各地经济实力不同,城镇化水平有很大差异。影响河南整体的经济发展,不利于“十二五”城镇化的整体推进。

(三)城镇化质量不高,制约河南省城镇化的进程

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长期投入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差。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失业率提高等城市病凸显。

(四)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依然较大

2010~2013年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

单位:元

城乡居民的基本物质生活、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五)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

2011年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13∶57.3∶29.7,仍然存在二、三产业不够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

三、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就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路径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终期目标是: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项目齐全、覆盖全面、机制健全、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达成社会保障普惠和公平之目标。

(一)改善农村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奠定经济和社会基础

第一,通过农村内驱模式,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二,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公共财政适当向农村倾斜,促进农业现代化、特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第三,通过政府外推型模式,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和合理布局。第四,创新城镇化的方式和内涵,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人口的合理流动,平衡城乡人口结构。

(二)强化政府责任,提高管理水平,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提供制度基础

一是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力支持。二是加强法制化建设,实现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执行能力。五是通过构建农民退出农业、农村的新型机制、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工进城的有关综合配套改革。

(三)以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的全覆盖

一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与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挂钩的机制。二是做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要严格控制城市养老金水平的增长,提高农村养老金给付水平。三是实现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全国联网机制。

(四)逐步统一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一是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二是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到全省城乡医疗保险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基金统一以及管理统一。三是优化城乡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续接办法。

(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通过实现社会保险、新农合、医疗就诊、社会福利、城乡低保、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民生保障业务的城乡一卡通服务,最终实现河南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临时社会救助、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各类社会救助业务的一体化经办。

(六)完善城乡社会福利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一是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政策法规、制定服务标准、审批执业资格以及开展执法监督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社区福利服务。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指导下,以街道或乡镇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志愿服务为基础,为城乡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社会福利服务。

(七)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平等的户籍制度,解决农业转移人口最需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社会保障、户籍改革和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问题,加强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公共服务

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进土地制度和财政制度改革,提高全省社会保障信息化程度,启动河南社保“一卡通”工程。

参考文献

[1]耿小茜.浅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经营管理者.2010.16.

[2]董克用,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河南省统计年鉴.

篇6

通过这一年的工作,特别是在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我在人事工作上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年作为公司的管理年,人事部在对员工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公司的内部培训特别是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培训,使我在加强了对其他部门工作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对今后更好的配合各部门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进一步在业务技能上有所提高在今年我参加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企业人力资源上岗证》的培训,通过对《企业工资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劳动争议与劳动仲裁》、《工伤保险管理》、《法学与劳动法》、《劳动经济概论》六门课程的学习,增强了我对日常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业务技能。随着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开展,在今年的下半年我还参加了“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学习与考试,通过不断的学习使我增长了专业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处事能力。

在今年对各项社会保险的管理过程中,除日常工作外主要上半年进行了新一年公司本部及代管部门员工的各项保险基数核定的工作,及时、准确上报数据是这项工作的重点,通过人事部全体同事的通力协作顺利完成了该项工作,为日后保险工作的管理奠定了基矗另外在社会医疗保险方面由于现行制度的制约在门诊费用及住院费用报销上存在报销基数比较高的问题,通过公司及人事部领导与总公司的协调和努力在今年6月份我们人事部为公司全体员工在太平洋保险公司做了补充医疗保险,使报销基数由每年20xx元下降至每年500元,这项工作的实施确实地解决了员工的看病问题,体现了公司对每一位职工的关心,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稳定企业员工队伍。

在工资管理方面,根据公司领导‘规范企业用人薪酬标准’的要求,我协助人事部经理制定了公司工资改革方案,明确了企业各部人员工资级别及标准。并在20xx年初顺利实行了新的工资方案。在平时日常工作中,通过与财务部一年的合作,工作开展的也比较顺利,通过每月从财务部抄报代管各部门的成本费用,使我们及时了解了各部门的费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篇7

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我国现阶段这些城市老年人问题,调查了解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和困难,探索老年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城市社区老年人综合社会保障网络的构建。本文的一些数据来源于笔者接受的民政部科研课题。笔者利用暑假组织本校民政行政管理专业27个教学班、近1200人的调查队伍,分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城市,实施“城市社区老人问题调查方案”。其中沿海地区有6个省、3个直辖市,中部地区有10个省,西部地区有11个省、自治区和1个直辖市,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调查社区1125个、老人48563人,完成有效样本22460个。

一、城市社区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和困难

(一)在“老有所养”方面

1.老人居住形式

根据调查,单身独居的老人家庭有3369个,占调查总数的15%,老年夫妇同居两人家庭有7187个,占调查总数的32%,与子女同居的老人家庭有11903个,占调查总数的53%。这种居住形式变化趋势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相吻合,如法国单身独居的老人家庭占32.60%,老年夫妇的两人家庭占36.80%,与子女同居的老人家庭占30.60%;我国的这种老人家庭居住形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表明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正在逐渐削弱,这对于我们构建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应加以重视的。

2.老人居住房屋

近十年来由于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老人居住房屋的方式发生了大的变化,由原来那种比较单一的福利性租赁式转换为以商品房为主的多元式。

根据调查,老人居住自己私房的12578人,占调查总数的56%;租用房屋的2471人,占调查总数的11%;居住子女私房的3818人,占调查总数的17%;其他形式的3593人,占调查总数的16%。

3.老人收入状况

根据调查,有退休金的9209人,占41%;有社会保险养老金的2471人,占11%;靠子女赡养的4267人,占19%;需再劳动挣钱的4717人,占21%;其他收入的1797人,占8%。与八十年代相比较,有两项明显不同,一是出现了一批收入稳定的,领用社会保险养老金的老人,二是靠子女提供养老费的老人数量减少了21.53%。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与九十年代初我国全面启动社会养老保险,一批九十年代退休的企业单位和部分事业单位的职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二是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的退休人员退休前有工资、退休后有养老金的居多,无收入的明显减少。

4.现在的养老方式

根据调查,住家全部自养的12353人,占调查总数的55%;子女养老的4492人,占调查总数的20%;自养并依靠社区服务的3369人,占调查总数的15%;福利机构养老的674人,占3%;其他方式的1572人,占调查总数的7%。

(二)在“老有所乐”方面

根据调查,在家看电视的老人5840人,占26%;与邻居闲谈的老人4941人,占22%;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3369人,占15%;睡觉或无事可做的老人1348人,占6%;逛街或游公园的老人3594人,占16%;一年中有若干次旅游活动的老人1797人,占8%;其他方式的老人1572人,占7%。与八十年代相比较,有两点最明显的变化:一是有部分老人参加了社区活动;二是无事可做难已打发时间的老人减少了一半多。这与近年来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三)在“老有所学”方面

1.学习的人数

根据调查,从不学习的老人10107人,占45%;间断学习的老人6289人,占28%;持续学习的老人3594人,占16%;其他类的老人2471人,占11%。

2.学习的内容

根据我们的调查,城市老人学习的内容主要分布于六个方面。学习政治、法律、新闻类的4941人,占22%;学习专业知识类的3818人,占17%;学习个人兴趣爱好类的6738人,占30%;学习新知识如电脑类的1123人,占5%;学习技术类如电器修理的1123人,占5%;学习种养知识或技术的1572人,占7%;学习其他类的3144人,占14%。以此表明,现阶段的城市老人爱好越来越广泛,求知需求越来越迫切。

3.学习方式

传统的老人学习方式主要靠自学书本,手段单一。近年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计算机和社区教育的兴起,电视的普及,使城市老人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式。

根据调查,只看书本自学的5390人,占24%;通过计算机上网学习的1123人,占5%;通过电视学习的6513人,占29%;通过社区老人大学学习的2695人,占12%;其他方式学习的6738人,占30%。

(四)在“老有所困”方面

根据调查,城市老人养老费无保障的3144人,占14%;做家务活难的7861人,占35%;有病无钱进医院的4043人,占18%;有病无人护理的3594人,占16%;精神空虚日子难熬的3818人,占17%。

(五)在“老有所医”方面

根据调查,城市老人有钱上医院看病的5615人,占25%;缺钱看病的2021人,占9%;只有大病才上医院的6064人,占27%;生病找民间偏方的1348人,占6%;生病自购药的5839人,占26%;其他方式的1572人,占7%。从上述数据来看,只有四分之一的老人有抗疾病的安全感,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老人缺乏保障的安全感,这与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完善有关。

(六)在“老有所为”方面

1.劳动类型

根据调查,城市老人息工休养的7910人,占56%;从事种养殖业的1123人,占5%;从事家庭副业的674人,占3%;城镇打工的1797人,占8%;原单位返聘的2471人,占11%;从事小商小贩的2471人,占11%;自办公司企业的1348人,占6%。从上述数据来看,与16年前比较,在家息工休养的人数减少三成,而再就业的人数相应增加三成。其原因何在?这与再就业的目的有关。

2.劳动的目的

根据调查,城市老人劳动的目的是用来补缺养老费的4492人,占20%;用来帮助子女的3594人,占16%;用来为今后有备无患5840人,占26%;用于家庭建设如购房的2920人,占13%;用于其他类的5615人,占25%。根据上述数据,可见老人再就业的,五个人中有一人是因为养老费不足;四个人中有一人是为了预防今后的风险。

从上述城市社区老人生活的现状可以看到,近十几年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在逐渐渗透和影响着城市社区老年社会保障,使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①随着城市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如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的启动和发展,城市老人基本生活保障的稳定性得到不断加强。

②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和兴起,为社区老人的福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③近年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的发展使社区老人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二、城市社区老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在“老有所养”方面,社区老人的生存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据我们调查,目前,我国城市社区老人养老的体制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所有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大部分其他所有制成份的企业都已纳入社会养老保险;

②大部分的事业、行政单位仍然沿袭原有的退休金制度;

③原所属的单位已破产、倒闭、兼并的退休人员和没有正式工作或没有工作的老人,现在既没有社保养老费,也没有退休金。

对于第一种情况的老人,养老金稳定可靠,但是大多数水平不高,有入不敷出的现象。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职工的收入一直实行的是低工资制度,现在的老年人在工作时很难进行储蓄和自我积累。再加上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使这一部分老人要维持正常的养老水平,就必须靠再就业或子女帮助。

第二种情况的老人是三种情况老人中最好的一种,其退休费水平较高,一般可拿到原工资的80%至95%。但是由于其社会化程度不高,保障的稳定性受其所属单位经济效率的左右。

第三种情况的老人是三种情况老人中最差的一种,到了老年根本无收入保障,这种人据我们抽样调查达39%之多。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我们调查“今后(5至10年)最担心的问题”时,摆在第一严重位置的是缺钱养老。

据我们调查,缺钱养老的老人5390人,占24%;家务活无可奈何的老人3144人,占14%;无钱看病无人护理的老人5166人,占23%;太孤独闲暇日子难熬的4941人,占22%;其他的3818人,占17%。如果把缺钱养老的和无钱看病无人护理的两种老人加起来就占有老人总数的46%了,这就显得城市社区老人生存问题十分严峻了。

(二)在“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学”方面,福利性社会服务的问题是城市社区老人养老问题中现在和今后十分突出的问题。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家庭小型化越来越突出,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越来越弱化,不仅独居老人、夫妇两人居家庭迫切需要社会服务,就是成为当今社会主体类型的“四·二·一家庭”也少不了社会服务。老人的养老方式、老人的闲暇生活方式、老人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离不开社会服务。根据我们调查,关于“理想的养老方式”和“理想的休闲方式”专题调查正反映了这种迫切需求。

其一、根据我们调查,希望住家自养的老人6738人,占30%;希望子女赡养的老人6289人,占28%;希望到机构养老的老人2471人,占11%;希望住家自养并依靠社区服务的老人6963人,占31%。把后两类人相加,期望得到社区服务的老人达到42%。

其二、根据我们调查,希望在家看电视的老人2920人,占13%;希望与人闲谈的老人4043人,占18%;希望逛街游公园的老人4492人,占20%;希望参加社区文体活动的老人6064人,占27%;希望社区组织旅游参观的老人4941人,占220%。把后两类老人相加,期望得到社区服务的老人达到49%。

(三)城市社区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不容忽视

城市社区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主要是两大问题:

1.支付医疗费困难

我国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采取的是一种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做法,平时门诊医疗费用主要靠个人帐户的钱支付。老年人不同于年轻人,老人个人帐户的资金没有经过长时期的储备,直接进入基本医疗保险,再加上很大一部分老人原单位没有实行补充医疗保险,所以个人需支付的门诊医疗费用就远远多于个人帐户的钱。如果老人得了重病住院治疗的,需要支付几万乃至十几万,那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仅为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4倍,老人个人需支付的金额就更大。

2.医疗保健服务缺口太大

老年人风烛残年,不仅有病需要及时治疗,而且平时还需要保健、体检、预防,需要社区提供更多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人力、物力和机构。但是现有的社会和社区能提供的服务设施十分不足。

根据我们调查,希望生大病能住医院的3594人,占16%;生小病能找社区医疗点看病的4717人,占21%;生病能叫社区医生上门服务的7187人,占32%;社区能定时体检身体的5166人,占23%;其他方式的1797人,占8%。由上述数据来看,老人对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期望值很高,占老人总数的76%。

(四)在“老有所为”方面缺乏老人再就业服务机制。

“老有所为”不仅能发挥老年人余热,再创造社会财富,而且能提供老人自我保障的能力。根据我们的调查,老人再就业的目的在于补缺养老费和为今后有备无患的占老人再就业总数的45%。所以,国家和社会应大力支持和帮助老年人再就业。但是,现有的社会和社区为老人再就业提供的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机构服务远远不够,就业基本上靠老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以,城市老人再就业难或就业待遇不公平的现象也就比较多。

三、构建城市社区老人综合保障网络的思路

从上述所见,社区老人的基本需求,社区老人保障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养老费保障和福利保障。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来构建城市社区老人综合保障网络。

下面就城市社区老人综合保障网络的两大网络加以说明。

附图

1.社区养老费保障网络

社区养老费保障网络主要是保障老人基本生活费的开支,满足其生存问题。根据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基于老人各自不同的情况,这一保障网络可分为四个保障层次:第一个保障层次是社区福利、社区优抚;第二个保障层次是社区保险;第三个保障层次是家庭保障和再就业自我保障,第四个保障层次是社区低保。

①社区福利、社区优抚。

社区福利主要是解决社区里孤寡老人、经济来源困难的残疾老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方式可采取集中供养、分散居家供养和经济补助。

社区优抚主要是解决老复退军人、老军烈属等老优抚对象的抚恤、优待、补助问题。对他们除了按国家政策标准给予抚恤、优待、补助外,社区还可自行提高标准,给予补助。

②社区保险

社区保险是解决社区里90%以上老人养老生活问题的重要途径。社区保险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为了确保社区保险发挥保障社区老人养老的功能,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建立和完善社区保险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A.建立社区一体化的保险体制。目前我国养老金体制有三种:一是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二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三是一些老企业和其他所有制成分单位的退休制度。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三种养老金制度应尽快实行一体化,建立社区统一的社会保险体制。

B.保险的层次。可采取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社会基本保险。这一保险制度现在已初具规模,只存在一个全面推行,实行企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其他所有制成分单位一体化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社会补充保险。对于这一层次保险,目前只是行政单位和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实行了,大部分的单位没有实行。第三个层次是商业保险。目前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改进。通过这三个层次,三道保障,不断提高社区老人养老的收入水平,从而达到提高社区老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C.保险的项目。社会保险对于社区老人来说,主要是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两种,考虑到一些再就业老人,还可以增加遗属死亡保险和工伤保险。商业保险又分为人寿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

D.改进社会补充保险的做法。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都规定了基本保险和补充保险的做法,但是,基本保险是强制性的,必须实行,而补充保险视其单位的经济效益而言,经济效益好的可以建立补充保险。我认为对于这一规定应加以改革,鉴于我国的退休老人是在一种长期低工资的情况下退休、养老金水平很低的状况,并且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要保障老人基本权益,因此补充保险制度应向老人倾斜,要求一般的单位要给退休的老人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

E.改进现行的医疗保险的做法。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现在的中青年、特别是青年的保障性、安全性体现较好,而对于已经退休或快要退休的老人来说保障性差、安全性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规定的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做法,仅对年轻人有利,而对老年人不利。我认为对于这种做法应加以改进:应按照老人的工龄和一定的标准核算一笔钱,放入老人个人帐户,弥补其在过去工作阶段没有得到医疗保障或保障不够的损失,从而提高老人的保障水平。

F.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保障作用。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一般一个劳动者除了强制参加社会保险,在中青年阶段还要给自己买若干种、若干份商业保险,以减轻老龄到来时社会保险难以抗拒的各种风险。因此我国应建立鼓励劳动者参加商业保险的机制。我认为建立鼓励机制,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是利用社会保险基金为保险人购买人寿商业保险、大病医疗商业保险;二是制定一些政策鼓励人们自己购买人寿商业保险、大病医疗商业保险,比如免除个人所得税。

③家庭保障和再就业保障

家庭保障是指直系血亲对家庭老人的保障。它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保障,在今天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以后,无论是从法律还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说,仍然值得提倡和强调,而且还要以法律来保证实施。但是对于孤寡老人来说,家庭保障是缺项,这就需要别的保障网络来补充和加强。

再就业保障是一种老人自己保障自己、自己养活自己的自保障。目前在国外对于这种保障方式也大力积极提倡和鼓励。我认为,对于老人的再就业除了提供服务,还应给予政策性的鼓励,如对其收入免除个人所得税等。

④社区低保

社区低保是社区老人的最后一道保障线。目前这项工作按照民政部“应保尽保”的精神,基本上把城市社区的社会救济对象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但是要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社区老人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A.与人们直接相关的基本生活物质的价格是一种动态变化的东西,要及时地调整低保标准,否则,就失去了最后一道保障的意义。

B.享受低保救济的社区老人也是动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再就业的老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要经常注意那些再就业的社区老人的生活收入的变化,一旦他们失业,落入低保救济线以下,就应及时把他们纳人低保救济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

C.对于享受低保救济的社区老人,特别是一些孤寡老人,还要有其他的配套措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除了享受低保救济之外,还应在社区福利方面给予多方面的帮助。

2.社区福利保障网络

社区福利保障网络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①义务支持服务

与家庭保障一样,义务支持服务是指直系血亲对家庭老人的服务。服务的项目有生活护理、关心照顾、闲谈、抚慰等。

②友情支持服务

友情支持服务是社区里邻里之间、老人之间、朋友之间、居民之间对老人一种帮助服务,是一种内容最生动、最丰富的支持服务,是一种浓厚的中国特色的社区支持服务。

③道义支持服务

道义支持服务是发动社会、社区力量参与对社区老人群体服务的重要支柱,是潜力巨大、资源丰富、弥补其它服务的人力、财力不足的一种服务,是对义务支持服务和专业支持服务的一种重要补充。

④专业支持服务

专业支持服务是一种最稳定、最全面、服务水准高的服务,是一种由专业人员来管理、专职人员来动手的服务。

对于现阶段建立社区专业支持服务网络,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A.加快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落实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性质多种、形式多类、功能不同的社会福利机构。B.启动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保证落实社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资金。C.加强、加快对现有社会福利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高服务质量。D.加快对社会工作和老年人服务中级、高级专业人员的培养,满足快速发展的社区社会福利事业对人才需求。E.加强基层民政部门对社区社会福利服务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朱庆芳.社会保障指标体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少哲.中国老年社会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5] 张纯元.中国老年人口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6] 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篇8

[关键词] 城镇;贫困;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163-04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的成功,我国经济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贫困人口卫生服务的各种缺陷日益凸显。我国城市目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他们经济收入低、健康状况差,而且缺乏医疗保障,卫生服务利用不足[1],导致因病致贫现象较为严重,再加上近年来医疗费用的上涨使得他们在卫生服务中的弱势地位更为明显。徐州市是苏北一个很具代表性的城市,通过调查和分析,对江苏省徐州市城镇贫困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研究,用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等重要指标反映贫困居民卫生服务的需要情况,重点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深入了解城镇贫困群众的切实就医需求,为调整卫生服务结构,制定有效缓解城镇居民就医困难问题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徐州的城镇贫困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入户调查。2010年,徐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762元,根据江苏省家庭收入统计情况,徐州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7 399元的,即徐州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为相对贫困,本次调查主要的人口为相对贫困人口。选取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7 399元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自2012年3~5月共发放问卷350份,实际回收问卷328份,有效问卷272份,共计272户城镇贫困家庭,其中被调查人口为621人。对被调查家庭的家庭基础情况、家庭收入、家庭卫生支出情况、家庭成员主要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医疗保障形式、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情况、以及家庭成员的两周就诊率和住院情况进行了调查,经过数据审核,认为数据基本可靠。EpiData录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

本次调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7 399元以下的总计272户,其中低保户为45户,计106人。家庭平均规模3人,共调查人口621人。调查地区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177.4元,人均年支出为4 382.0元,其中医疗卫生支出782.2,占人均年支出的17.9%。无业、失业人口206人,占被调查人口的33.2%。本次调查中,徐州市城镇贫困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为21.4%,慢性病患病率为11.6%,根据卫生部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为20.0%。而本次调查中,徐州城镇贫困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本次研究是有意义的。调研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2.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男性为326名,占52.5%,女性为295名,占47.5%,男女比例为1.1∶1,男性多于女性。年龄构成情况:在本次调查人口中,0~15岁组65名,占10.5%,16~30岁组142名,占22.9%,31~45岁组158名,占25.4%,46~60岁组160名,占25.7%,60岁以上组96名,占15.5%。婚姻状况及构成情况:15岁及以上人口总计556名,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99名,占17.8%,已婚400名,占71.9%,离婚4名,占0.8%,丧偶53名,占9.5%。文化程度及构成情况:在本次调查的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小学及以下131名,占23.6%,初中150名,占27.0%,中专及中技34名,占6.1%,高中及技校97名,占17.4%,大专73名,占13.1%,本科及以上71名,占12.8%。就业情况:在被调查的215名就业人口中,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4名,占1.9%,专业技术人员23名占10.7%,一般办事人员35名,占16.3%,商业、服务业员工29名,占13.5%,个体工商户29名,占13.5%,非农户产业工人32名,占14.9%,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民14名,占6.5%,农业劳动者(从事农林牧渔工作)28名,占13.0%,其他21名,占9.7%。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情况:在本次调查的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被调查者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为207名,占36.6%。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为200名,占35.4%,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为128名,占22.7%,参加公费医疗的为8名,占1.4%,参加其他社会医疗保险22名,占3.9%。在对导致经济困难的原因调查时,有30.2%的居民认为疾病与贫穷有直接或者间接关联,其仍是致贫的一大原因。因为现在的医疗保障水平还不够完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十分常见。

2.2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情况

2.2.1居民的两周患病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居民两周患病人数为133人,两周患病率为21.4%,明显高于全国平均的两周患病率18.9%,这可能受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以及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2.2影响两周患病率的主要因素 (1)不同性别两周患病率:调查中,男性326名,两周患病人数71名,两周患病率为21.8%;女性295名,两周患病人数为62名,两周患病率为21.0%。(2)不同年龄两周患病率:在本次调查中,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较高。两周患病率最高的为60岁以上组,患病人数为29名,两周患病率为30.2%,其次为46~60岁组,患病人数为43名,两周患病率为26.9%,接着就是31~45岁组,患病人数为30名,两周患病率为19.0%,最后两个为0~15岁组和16~30岁组,患病人数分别为11名、20名,两周患病率分别为17.0%和14.1%。(3)不同婚姻状况的两周患病率:两周患病率最高的为离婚这个分组的,患病人数2名,两周患病率为50.0%,已婚的患病人数为85名,两周患病率为21.3%,丧偶的患病人数为19名,两周患病率为35.9%,而未婚的患病人数为16名,两周患病率最低为16.2%。一般认为,丧偶和离婚会带来不良的心理刺激,对人的激素水平和新陈代谢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危害到人们的健康。本次调查结果也符合这种认知。(4)不同文化程度的两周患病率:在本次调查中,不同文化程度的患病率有一定差异,中专/中技的患病率最高,患病人数为17名,两周患病率为50.0%;其次是初中、小学及以下,患病人数分别为40名、35名,两周患病率均为26.7%;本科及以上患病人数为17名,两周患病率为23.9%,大专患病人数为10名,两周患病率为13.7%,最低的为高中/技校,患病人数3名,两周患病率为3.1%。在本次调查中,中专/技校以及本科及以上的患病率比较高。

2.2.3居民的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地区的慢性病患病人数为72名,患病率为11.6%,徐州城镇贫困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为徐州隶属于江苏省,虽然相比苏南,经济不够发达,但是就全国水平而言,经济还是可以的,所以其城镇贫困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低于全国水平还是有意义的。

3 讨论

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城镇贫困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3.1贫困人群自身相关因素分析

3.1.1人口学特征 因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贫困人口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情况也不同。在本次对徐州市的调查中,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发病率高达41.7%,远高于11.6%这个平均水平,所以徐州市城镇贫困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会向慢性病方面倾斜。慢性病会有劣势叠加效应,不仅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会增加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负担。慢性病的保健重于治疗,但是贫困人口因为经济状况的原因,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住院治疗,更没有时间去休养。这样,他们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影响到居民的劳动能力,贫困状况更加严重。贫困人口的婚姻状况会影响其心理状况,进而影响其健康水平,在本次调查中,丧偶和离婚的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都明显高于一般水平,尤其是丧偶的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都高达30%以上。

3.1.2弱势地位 社会结构障碍,贫困人口容易受到歧视,尤其是在城镇,经济平均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对贫困人口的歧视现象会更加严重,使贫困人口边缘化[2],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贫困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贫困人口缺少核心凝聚力,自身的权利意识不强。贫困人口的主观认识难免会受到成长环境、受教育水平、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认识也就各不相同,对医疗卫生的了解情况也不一样。徐州市城镇贫困人口就业率低,本次调查中,无业、失业人口206人,占被调查人口的33.2%,生活来源不稳定,势必对其健康状况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有56%的城镇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是初中及以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卫生服务需求。

3.2 卫生服务相关因素分析

3.2.1 卫生服务供给 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有时没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不了贫困人群的实际医疗需要。就如本调查的城镇贫困人口,他们身处城镇,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及可及程度不同于农村,他们的交通比较便利,卫生服务可及性比较好;同时,由于他们是贫困人口,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可及程度又不同于一般城镇居民,他们的经济状况比较差,这会影响其卫生服务需求。并且,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贫困人口基层服务利用率低,社区卫生服务是满足贫困人口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不善加利用,会造成资源浪费。

3.2.2 卫生服务费用 近几年来,医疗卫生服务价格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贫困人群卫生服务费用直接影响着其卫生服务需求。贫困居民的两周患病率高于一般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程度也就越高,而且,慢性病也需要长期的治疗,但是政府管理医药价格方法不完善,企业和医疗机构价格行为不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混乱,药品价格不合理,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矛盾尖锐等都会影响贫困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费用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医院,却进行暗箱操作,存在药品二次议价现象,这样,就会使一些价廉质优的传统药品因为利润低,难以承受回扣带来的高成本,只好减产和停产,从而损害了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低价药品一般是贫困居民的首选药品,他们的这种做法无疑会使贫困居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3.3 管理相关因素分析

3.3.1 医疗保障制度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会影响到医疗救助费用、医疗保险费用的筹资,通常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越好,筹资就越容易,医疗服务补偿机制就会越完善[3]。作为苏北地区的典型城市,徐州的医疗保障水平低于苏南的相关地区水平,目前除医疗救助政策外,徐州还没有专门针对徐州城镇贫困人口的特殊情况的政策条例出台,从而限制了其整体发展。根据地区特征探讨适宜的有效救助模式等是反贫困行动体系中的重要环节[4],另外,对于政策实施方面,由于管理水平不高,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在对于救助资格的享受、救助资金的管理、救助资料的搜集等方面都有诸多问题,城镇贫困居民享受医疗救助的整体满意度不高。从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来看,医疗救助金的申请、审批流程比较复杂,给广大城镇贫困人口带来不便。现在的社会医疗保障存在着个人承担费用比例过高,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等问题[5]。没有专门针对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的整体规划,影响了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

3.3.2 监管力度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在救助调查、申请、救助实施等方面,政府或社会监督等方面缺乏一套规范的程序,透明度不高,严重影响医疗救助实施的效果[6]。贫困人口医疗卫生服务涉及多个部门,不仅有各卫生机构,还有民政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等。部门间出现交叉,就容易推诿扯皮或出现越权行为。这时候监管力度不够,贫困人口的利益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救助资金的管理更成为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

4 政策建议

4.1 提高贫困人群健康素质

4.1.1 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宣传工作在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显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意识会影响其行为,意识向积极的方向转变,行为才会变得正确。加强宣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氛围,加大城市医疗救助宣传力度,提高贫困人口有关医疗救助相关问题知晓率[7]。徐州民政局可以开展知识宣讲、发放知识手册、知识竞赛等方式调动贫困居民主动了解医疗救助的相关政策法规,促进其参与的主动性,采取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平台对徐州贫困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将客观健康变为主观健康,变“卫生保健是国家的事”的旧观念为“自己花钱买健康”的新思维[8]。从根本上降低贫困人群的患病率。

4.1.2 注重疾病的预防 可定期组织体检,早发现,早治疗,逐步建立贫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对于贫困居民的体检,可由徐州市民政局牵头、定点医疗机构统一组织,政府“买单”,减少大病滋生的根源。这样,既提高了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又减少了政府在这方面的经济支出,达到双赢。

4.2 提升卫生服务水平

4.2.1 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提供质量 在提供卫生服务需求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低,这是一种资源浪费。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的前一年内,只有34.0%的贫困人群利用了社区卫生服务,其中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不满意成为主要原因。需要在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影响力的同时,将其重心适当向贫困人口转移。2010年起,徐州市中心医院与睢宁县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与丰县医院,分别结为市县医院纵向联合体,有利于中心医院对县乡医院的技术及人才支持,互动开展双向转诊等服务,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基层群众。近年来徐州也建立起了“爱心医院”,不仅可以合理分配社会医疗资源,主动调控医疗卫生事业的过度市场化倾向,而且还解决很多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医疗问题。

4.2.2 开展贫困人群慢性病防治专项工程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增多,而这些疾病的病程长、用药多, 导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9]。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徐州市城镇贫困人群慢性病患病率水平是比较高的,尤其是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这大大影响了贫困人群健康水平,针对这一问题,在慢性病的诊疗方面,徐州市相关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针对慢性病流行特点和防治形势,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突出重点,积极落实各项措施,使得慢性病防治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开展贫困人群慢性病防治专项工程,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体实施、预防为主、中西医诊疗手段相结合的服务提供体系。

4.3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4.3.1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医疗保障服务,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群的福利,对于推行社会平等和消除社会歧视具有同样重要意义[10]。对于部分难以维持基本生活支出的贫困家庭,除向他们提供贫困医疗补助外,政府还可以采取直接支付基本医疗费用或免费为贫困人群购买医疗保险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实施医疗救助,因为他们中大部分人往往是连挂号费用都负担不起[11]。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提高救助水平,扩大救助对象,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设定合理的救助标准,另外,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一体化体系,促进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保障贫困群众的就医需求。

4.3.2 加强监管 对医疗救助基金的监督管理,包括对运用情况,资金去向的监管。各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加强合作,成立专门的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对基金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资金的流向要透明,监管委员会有义务将具体情况告知大众。要对贫困人口做定期抽查,切实了解他们受到救助的情况,并对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反馈监管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善。有学者提出建立医疗救助服务定点机构,严格准入机制,确保弱势人群能享受到方便、优质、价廉的服务,同时加强对服务供方的约束与监督,成立医疗救助民主监督委员会,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确保医疗救助资金有效利用[12]。另外,应该进一步推进救助信息公开化进程,从而有利于更加充分的发挥各级监督。

[参考文献]

[1] 张莹. 对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的思考[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11):13.

[2] 周戟. 和谐哲学初探[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53.

[3] 刘晓惠. 国外医疗卫生服务支付方式综述[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7):82.

[4] 高梦滔,顾昕,张颖. 青海省与甘肃省城市医疗救助试点情况调查报告[J]. 卫生经济研究,2006,(2):3-8.

[5] 曾化松. 借鉴澳大利亚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国医疗保险筹资渠道[J]. 现代预防医学,2006,11(33):11-12.

[6] 蒋月. 社会保障法概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87.

[7] 鲍勇,高修银. 徐州市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分析以及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0,(12):451.

[8] 邓奎,李宁秀,刘丹萍,等. 四川省贫困地区医疗救助现况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13(16):3090-3091.

[9] 李秀娟.我国居民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现状分析[J]. 卫生软科学,2001, 15(6):2.

[10] Aviva Ron. 医疗保障政策创新[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35.

[11] 田庆丰,张宏杰,李克均,等. 城市贫困人群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现况研究[J]. 中国卫生统计,2007,2(24):53.

篇9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税 配套改革 基金

一、国际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概况

自19世纪末德国首创社会保障(险)税以来,目前,全世界已有172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税是许多国家征收的用于筹集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一种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现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并作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主要的资金筹措手段。

(一)社会保障税的课税范围

社会保障税的课税范围通常是参加本国社会保险,并存在雇佣关系的雇主和雇员在本国支付和取得的工资、薪金及不存在雇佣关系的自营业主的所得,雇主和雇员的纳税义务一般以境内就业为标准,即凡在征税国境内就业的雇主和雇员,不论国籍和居住地何在,都必须在该国承担社会保险纳税义务。而对于本国居民为本国居民雇主雇佣但在国外工作取得的工资、薪金,则除个别国家外一般不列入课税范围。

(二)社会保障税的课税对象

与社会保障税的课税范围相适应,其课税对象主要是雇主支付的资薪金额、雇员取得的工薪收入额及自营业主的事业纯收益额。在具体实施中,尽管各国社会保障税的模式不同,课税对象规定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一是课税对象不包括纳税人工资薪金以外的其他收入。即不包括由雇主和雇员工资薪金以外的投资所得、资本利得等所得项目,但作为税基的工资薪金既包括由雇主支付的现金,还包括具有工资薪金性质的实物性及其他等价物的收入。二是应税工资薪金通常规定最高限额,超过部分不缴纳社会保险税。三是一般不规定个人宽免额和扣除额。因为社会保险税实行专税专用原则,筹集的保险基金将全部返还给纳税人。

(三)社会保障税的税率

大多数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税实行分项比例税率,针对退休、失业、伤残、医疗等具体项目需要的社会保障支出量,规定高低不等的差别比例税率。但也有少数国家,如英国采用多种税率形式并举的制度。

(四)社会保障税的征收方法

由于社会保障税的主要纳税人为雇主和雇员,因而雇员税款大多实行源泉扣缴法,即由雇员所在公司负责扣缴,雇主应纳的税款由公司直接缴纳;而对于自营业主及其社会成员应纳的社会保障税,则实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的方法。

从总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税一般都由多个税种组成,这些税种各有不同的税率、税目和使用方向,不同的税种针对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设立。因此,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税类。和其他税类相比,其主要特点是该类税收自成收支体系,虽然划入财政收支盘子,但专款专用。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主要通过征收社会保险费来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筹资方式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不规范

在现行社会保障筹资方式下,有的省、市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由地税部门负责,而缴费登记和缴费基数的核定却分别由劳动、人事、卫生等部门管理。如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由劳动部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由人事部门管理,而其中事业单位的失业保险又由劳动部门管理;医疗保险由卫生部门管理。由于管理部门分割,职能相互交叉,给社会保险费征缴带来不少困难。

(二)缴费基数不统一

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是按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由不同管理部门分别核定。在企业工资分配渠道多样化的情况下,各个部门对企业工资总额的口径掌握不一,采取不同的标准核定缴费基数,导致负担不均,企业意见很大,往往因此而不按时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增加了征收社会保险费工作的难度。

(三)覆盖面过窄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本上只在一些较大的企业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实行,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游离于社会保障统筹之外,不仅造成不同企业之间负担不合理,而且可能导致在这些未参保企业工作的职工下岗后或退休后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给社会造成隐患和不安定因素。

(四)征收刚性不强

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的有关规定基本是依据劳动、人事、卫生等部门有关职能制定的,强制性手段较少。目前,尽管有的省、市社会保险费由地税机关征收,但由于指导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由地方政府制定,因其法律层次不高,刚性不强,影响了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遇到拒缴、少缴或拖欠社会保障费时,地税部门想采取扣款、罚款和保全等强制性措施,但缺乏法律依据,执法难以到位。

三、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广开税源

如果国家通过立法改社会保险费为社会保障税(以下简称“费改税”)后,将彻底改变现在自愿参保或者动员参保的做法,可以依法强制覆盖全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户及其职工个人以及其他纳税人,从而大大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更好地筹措社会保险基金。

(二)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强化征管

由于税与费两者的本质不同,税更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和公正性,从而可以保证社保基金的筹集。“费改税”后,将从根本上确定社保税的税收本质和特性,税务机关可以依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确保社会保障税及时、足额入库。

(三)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保证社保基金规范管理和安全

“费改税”后,可以形成税务机关征收,社保部门发放,财政部门管理,审计部门监督的管理模式,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社保经办机构也可以集中人力、精力做好社会保障的资金发放,实现应保尽保。

(四)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方便纳税人

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高,拥有完备的征管和服务网络。“费改税”后,由税务机关一家征收,可以各税统管,相对于现行社会保险费两个部门征收的办法,征税的管理成本将大大降低,纳税人也由面对多个征管部门改为只面对一个征管部门,大大减轻负担。

(五)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较好地与国际筹资方式接轨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符合国际主流和发展方向,能够适应我国经济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消除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当前依靠行政手段征集社会保障基金造成的误解和纠纷,妥善解决这些企业里中方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问题,促进我国对外开放。

四、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现实思考

(一)开征社会保障税应遵循的原则

1.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市场经济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作为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整补充,并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社会保障税,必须实行公平优先的原则。社会保障税在全社会普遍征收,应以互助互济为原则。通过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和支付,适当缩小高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的某些缺陷。与此同时,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轻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在经济起飞的现阶段又必须保持较高的积累水平,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可能很高,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与此同时,我国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在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上必须不同地区不同对待。另外,应当注意避免福利保障的刚性给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3.负担与受益相对应的原则。该原则是税收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国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自由职业者均有义务缴纳社会保障税,不缴纳者不受益。缴纳项目和缴纳数额的多少与受益项目及受益程度相对应。但对于特殊情况,即使不纳税,也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待遇,领取保险金。

(二)社会保障税的税制要素设计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企业、个人共同负担,低税率、宽税基,合理负担的原则,同时依据我国国情,先城市后农村分步推进,逐步扩大受益面。其主要税制内容:

1.纳税人。纳税人应包括城镇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外资企业中的中方人员。当前个体劳动者和农民可借鉴英国的做法,采取自愿缴纳的形式,以保证尽可能扩大征收面。当自愿缴纳使人们感到能直接受益时,普遍征收可能成为现实,力争让每个人能享受国家保障。

2.课税对象。单位以月职工工资总额为课税对象,个人以月工资额为课税对象。个体劳动者以纯收入为征收对象,农民可考虑在逐步取消农业税的同时,将农业税转为社会保障税。同时遵循国际惯例,规定最高应税限额,即对超过一定限额的工资薪金收入不征税,不设减免项目,但允许所得税前扣除。

3.税目。设“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3个税目,条件成熟后,逐步扩大税目范围。

4.税率。如果社会保障税的税目设计为以上3个,从理论上看,社保税税率应该是养老、医疗和失业3个税目的负担之和,采用比例税率,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可以进行差别浮动,但幅度不宜过大。税率水平的确定要根据社会保障税的来源和发放之间的关系来推算。

5.征收管理。社会保障税属“专款专用”性质,应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以便中央掌握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具体征收在支付工资时实行源泉扣缴,其他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纳税。

五、开征社会保障税应采取的配套措施

为使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实施达到理想效果,还应当完善与之密切相关的立法、社会保障机构和社会保障等制度。

(一)尽快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一是根据社会保障制度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实际进展情况先分项制定法规,然后在制定单项法规的基础上,再考虑制定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等,明确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责与权限,使社会保险管理有法可依。二是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立法。规定基金筹集方式、来源渠道、各方分担比例、基金保值增值途径等,保证社保基金正常运转。三是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要保证社会保障参与者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能获得相应的司法保护,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社会保障法》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公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的基本事项,明确公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和义务。在健全法制的基础上,加快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公民在社会保障中真正得到实惠。

(二)相应调整其他税费负担

社会保障税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税负水平,要同时设计,其总体税负的确定要考虑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同时,要抑制其他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各种合理性收费的负担水平。

(三)合理规定税前扣除政策

对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应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为配合多层次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鼓励企事业单位为职工设立补充养老保险,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应允许税前适当扣除。

(四)拓宽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渠道

开征社会保障税后,社会保障资金有了稳定增长的主要来源。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不长,没有形成社会保障的资金积累。目前,国家需要承担的离退休职工和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支出越来越大,新开征的社会保障税短时期难以满足历史形成的支出高峰的需要,需要开辟更多的筹资渠道,增强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能力。如发行社会保障债券,应对支付高峰期;发行社会保障彩票;加快其他“费改税”的步伐,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增强各级财政实力,调整支出结构,以满足社会保障支出需要。

(五)明确和强化社保经办机构的管理服务职责

开征社会保障税后,并不意味着现行负责征收社会保险费的社保经办机构和人员需要分流和安置。随着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个人养老保险账户逐步做实,社保经办机构管理个人账户、发放社会保障金的任务将越来越重,需要为参保人所做的服务工作也越来越多。因此,可以通过明确和强化社保经办机构的管理、服务职能,赋予社保经办机构适当的职责,管好个人账户,做好养老金等社会保障金的发放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乔,席卫群.比较税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2]於鼎臣.税收研究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3]林翰,邬德政.对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思考.特区经济2005年5月25日.

篇10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是由2011年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2012年2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并明确指出,小微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社会保险概念

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现阶段我国众多小微企业能够立足的“命根子”。小微企业管理必须加强对人才管理的重视,使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其中社会保险的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指国家有针对性地对因生、老、病、死、残、失业等造成生活困难的劳动者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5个项目。我国法律规定原则上全体职工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要求企业和职工责任共担,企业的缴费率占职工工资总额的30%。这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影响重大。

三、社会保险对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小微企业的运行离不开宏观环境,在目前中国宏观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2016年5月份,“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5.9,较上月下降0.3个点,降幅较上月扩大0.2个点,表明本月小微企业市场运行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小微企业要实现突破式发展关键要靠创新,而创新关键靠人才。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相比,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引进方面最大的弊端就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往往一个员工的社保缴纳问题、一个小事故的赔付就能给一个小微企业带来致命打击,为了让小微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稳定人才队伍,让人才队伍安心搞创新,一心谋发展,小微企业管理者已经不能沿用旧有的管理模式,都必须设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适宜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只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企业中的人力、物力得到最充分的配置和利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企业才能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效益最大化。管理者必须立足实际面向未来,规范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解决小微企业人才队伍的“后顾之忧”。

(一)社会保险制度在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推广主要阻力分析

一是增加了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社会保险的实施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需要企业配备相应的人员管理企业员工的社保登记、缴纳、申报等,不仅增加了人力成本,增加了业务工作之外的政务负担,还增加了所运用的交通费、材料费等。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保配套制度不完善,办理点分散,服务不到位,程序复杂且缺乏规范化,给小微企业社保办理加大了费用浪费。二是小微企业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公平化。社会保险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在推行中,企业是作为政策对象存在的,在具体办理的过程中,相对与职工,人力资源管理者是处于主体地位的。不管是处于政策客体,还是程序主体,都会有相关的法律政策和公司条例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但是,由于社保政策的福利性及小微企业主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使得小微企业缴纳保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谎报、虚报等违规现象。三是小微企业没有制定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社会保险的全面推行对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民营中小企业存在自身无法弥合的弊端,如:自身发展规模较小,设备仪器不先进等原因,很难吸引高端技术人才,这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高水平人才队伍一般都具有长远的目光,理论知识水平较丰富,使得企业在吸纳高端人才的同时不得不多考虑一项因素。我国的企业保险制度进行过改革后,对其进行了统一明确的规定,一般缴纳社会保险的费率为员工工资总额的30%。这种比例的费率对大中型企业来说可能不需放在心上,但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却是繁重的负担,使不少小微企业有心无力,无法承担过重的经济负担。在上述因素的困扰下,一方面,小微企业必须吸收高端人才来促进自身发展;另一方面,迫于经济压力,吸引高端人才时面临着诸多实际的经济问题。

(二)社会保险制度在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分析

一是从根本上激励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任何企业都会制定一系列的激励制度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二激励一般会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可以说是物质激励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员工利益的最基本的措施。社会保险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二是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险可以提升人才队伍保健因素。社会保险制度关系着小微企业和职工两方面的利益。从员工自身方面来讲,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不但保障了员工利益,还能保证职工的安全生产没有后顾之忧,意识到企业生产效益与自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加大员工与企业的一体性,这将从根本上保证生产效率,不需要小微企业硬性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三是社会保险有利于减轻小微企业负担。社会保险对企业用人各个方面进行了保障和规定,分散了企业承担的职工的工伤、生育等费用的支出,有些原先由企业支付的待遇转变为由保险基金支付,这将大大减轻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的负担,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更大更长远的增长。

四、结束语

综上,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对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我国目前小微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实施合理的社会保险制度可以有效的稳定小微企业人才队伍,解决高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更好的完善实施社会保险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到:建立灵活的社保制度。根据企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实力,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灵活的社保制度。强化机构管理,建立社会保障事务所,为小微企业提供社会保险咨询与服务。减少小微企业社会事务负担,降低小微企业人工管理成本。完善社保制度,减少社保“空子”,规避违规行为。

作者:郝蔚 单位:莱州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