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28 18:1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品课程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研究生;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02-02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来深化教学改革。它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彻底、高校持续扩招、课程设置调整不到位等问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建设“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倡导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步骤,对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其中也包括加强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学工作。

一、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抓住了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教育成果的优劣主要反映在课程建设上。在人才培养中,课程具有关键性、引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课程是一种文化依归和传递,是人类集体智慧的大集结,也是科学技术的经验总结,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指南。在高等学校,有目地、有步骤地建设一批基础性强,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可以锻造一种关注教学质量、关注课程建设、关注人才培养的校园氛围。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应该持之以恒,以点促面,推动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

建设精品课程的内涵是:通过建设合理的师资、恰当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条件、完善的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生精品课程是信息化、现代化的特色化课程体系,有很强的名牌效应、示范效应,有着自己的特色风格,普遍受研究生欢迎的课程。当然,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社会现在和将来教育教学思想,切实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切实推进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引导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是一种综合示范性的课程,是同类课程中的佼佼者。精品课程应该是代表学校教学质量的课程。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强调课程主持人必须是教授,且师德良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课程的衔接,如本科、硕士、博士等相关课程的衔接,同时也要考虑同层次之间其他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并要求不断精选、吸纳具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特别是本学科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包括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也可以适当引入,广泛吸收和积极整合国内外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常态。如摒弃落后的教学思想观念,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体练市教学、参与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性教学环境上,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且具有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研究性等高水平实验的技术;在教材建设上,要求选用优秀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声像资料,教学软件要求适应多样化教学需要,且开课至少3次以上,选课人数较多。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有效的文献资料、教学资料必须齐全。明确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对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进行了科学合理定位,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

二、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有待加强。建立学术水平强、人格魅力高、具有教学热情和责任感的教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合理结构优良的教师队伍是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教师队伍素质的相对滞后已经影响到了研究生精品课程改革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结构优良的教师队伍是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条件。但有些学院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如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一门精品课几乎依赖个别老师一人完成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与效果。

2.管理措施不到位。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管理措施不到位,很多学校缺乏具体的考核指标。重视立项,轻视结项,跟踪检查不及时。网络视频公开度小,且效果不突出;教案讲义示范性也不强,研究生精品课程总体建设效果不明显。

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建议

1.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规划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规划研究生精品课是一项十分具体的工作。规划具有指导性、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蓝图,主要内容:切实体现和实践学校办学理念、整体目标;本校课程和教学应达到的具体步骤和具体要求;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业务评价考核、激励科学的管理办法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应做到: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建设实践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研究生优秀教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力量,科学管理,加强整体学科建设。其目的在于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2.根据发展需要,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在于教学团队。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和大话,精品课程建设注定不会成功。一般情况下,凡是有一定学术造诣、具有亲和力、爱岗敬业的教师讲授的课程都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单打独斗不能建设一个完善的精品课程体系,最多是一两门课程而已。事实上,在任何时候课程建设都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整体优秀的教师队伍。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不可能建设精品学科体系,不可能培养优秀人才,也不可能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研究高水平的成果。精品课程的核心是人,是教师队伍,是教师群体。他们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石,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没有教师队伍,没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组成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群体,精品课程建设将沦为空谈。因此,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实现新老有序交替,合理搭配,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要围绕课程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学院和课程项目小组都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从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上加强教学队伍的整体建设,加大提高中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力度,吸引年轻教师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队伍中来,鼓励梯队中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出国进修等,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科学管理,健全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通过不断建设、不断检查、不断验收来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可采取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建设目标和要求,通过分阶段验收和项目结题验收来进行质量跟踪和监控。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确定后,签订《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合同书》,合同书必须载明项目进展计划及阶段目标、项目完成时预期成果、经费开支预算计划等内容,并分阶段检查。对工作进展好、成效显著的课程加大资助力度,并向上一级推荐研究生精品课程的遴选;对进展缓慢达不到预期目标或经费使用不当的课程,限期改正,如果没有达到整改要求可以停止资助并将取消精品课程建设资格。开展研究生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竞争性评比,是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在于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校研究生课程的整体水平,推动全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让精品课程真正成为“龙头课程”,带动整个课程建设,形成一种氛围,让大家“精品”理念深入人心,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建立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课程建设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佳琪,郑燕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2010,(5).

[2]方贵庭.关于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思考――以武汉大学为例[J].中国商界,2008,(4).

[3]罗南书,赵鹤平,吴文平.西部欠发达地区导师队伍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5]罗汝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标准研究[J].职业教育,2013,(1).

[6]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7]张乐勇,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谈[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质量矛盾日益升级,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出5年内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精品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先期启动项目,旨在通过精品课程示范辐射作用,整体上推动整个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海南大学作为一个年轻、富有朝气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将课程建设与改革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原动力,重点培养建设出几批教学队伍素质高、教学改革具有特色、影响力强的精品课程,对全省精品课程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海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

(一)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规划与管理

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启动之初,按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好一批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并能起到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的思路,不断加大改革与建设力度。2005年,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海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对精品课程建设具体目标、建设资助经做了详细的规划。2005年出台的《海南大学2006~2010年课程建设规划》,指明了一段时期内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方向,2007年为落实课程建设规划,加强精品课程管理,重新修订了《海南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等一系列措施,为顺利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确保课程建设能够深入、持续、有效的开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核心力量,教学队伍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建造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此,学校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了多种尝试,加大投入,重点引进高紧缺专业高级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以改善现在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通过日元贷款项目、国内高校对口支援项目等合作项目,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紧抓师德师风建设,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质量的前提条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责》等制度,引导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敬业爱岗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严抓教师教学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质量测评工作,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并将测评成绩课时津贴等挂钩,对成绩不合格的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解聘、转岗等不同形式的处理。通过定期开展教学观摩课活动、青年教学教师比赛等活动,积极为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创造平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大特色教材、精品教材建设力度,完善教材结构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课程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和示范,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的教材应是同类教材中水平最高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性的教材,能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前沿水平及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为做好教材建设,学校根据精品课程对教材的特殊要求,于2004年启动第一批特色教材建设工作,资助出版《热带作物昆虫学》等5种特色教材;2005年为进一步完善特色教材体系,启动了第二批特色教材建设项目,资助出版《热带作物生态学》等8种特色教材;2006年启动第三批特色教材即重点资助学科特色教材(专著)的立项和编写工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5个重点资助学科的49项特色教材、专著获得资助;2008年我校又启动自编特色教材出版资助项目、目前教材资助计划共资助出版费用200多万元,共出版教材近100本。

(四)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03年起,以加强公共基础教学、拓宽学科基础平台、精炼专业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规模的修订,探索实行建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三大教学平台以及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实行前三年理论教学、后一年实践教学的相对分段的“3+1”课程设计体系,建立了秋、冬、春三学期制等新的教育模式。同时,鼓励部分有条件的专业积极探索“文、理科实验班”“订单式”“个性化”“2+2”“3+0.5+0.5”等符合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满足不同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模式。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变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更,对我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改革管理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国家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是海南大学教学质量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为切实做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我校首先对实验教学管理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将原先分散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实践教学管理职责及人员统一到一起,成立实验管理处,并组建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教学单位的实验室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员等人员归口管理,明确发挥学校实验管理处及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等职能部门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中有统一管理职权的作用。其次,加大投入,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按“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等原则,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农科实践实习基地进行整改,重新规划、设计,以实现实践教学基地最大利用率,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受益面广、开放的实验教学中心,通过省级、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六)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是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教学资源上网的明确要求。为做好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工作,打造 先进精品课程的平台,近年来,加大投入确保校园网络的畅通,积极引入清华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将所有精品课程的教学案例、项目实例、视频录像资源、试题库等内容实现网络共享,并要求所有资源及时更新与维护,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有力保障。

二、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形势下,暴露出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精品课程荣誉,轻视精品课程内涵建设

为了鼓励更多的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学校出台激励制度和政策,我校教师积极响应。然而,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有的教师把精品课程作为一种象征、一种荣誉,盲目追求,只注重申报过程、申报结果,不注重课程本身内涵建设,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和内在精神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有些课程临时拼凑高学历、高职称师资队伍,赶制粗制滥造的课件、教案,盲目追求课件漂亮、美观、高科技,却忽略了对课程内涵建设。

(二)忽视精品课程示范辐射作用和持续性建设

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在使精品课程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全面带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然而,有的课程在已获得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后,只是把本课程作为一种荣誉、一种炫耀,没有认真扎实地、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等方面改革,并对课程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有效的示范辐射作用。

(三)学生受益成效不高

精品课程教学对象是学生,最大的受益对象应该是学生,应运用于学生。经我们了解我校学生对精品课程建设信息知之甚少,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利用率不高,教师对精品课程宣传和引导不够。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享受到同等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绩效。然而,应用者却知之甚少,精品课程成了一种摆设、一种象征。

(四)网络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校精品课程建立的课程网站采用静态网页模式,内容仅限于课程展示,网站建设薄弱,应用度不高,教师对网站建设不够重视。实际上我校早已拥有清华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权,然而真正利用此平台并不多,虽然我校也配备专业人员来维护这个网站,但是因为需要教师提供教学资料,这些资料准备需要大量精力,在此方面学校层面没有出台相关保障政策,所以教师工作积极性不够。

(五)校级精品课程评审办法和评审过程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也不利于网络资源建设

目前,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采用网评方式,要求申报表、自评报告、佐证材料、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讲课录像、网络课件、作业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通过网络呈现。而我校校级精品课程评审专家主要根据各课程申报表等书面材料通过审议做出的评审结果,在评审中由于未采取网评方式,各课程申报材料主要体现在课程组成员及课程组成员在教学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色、学生对课程评教、课程内涵建设情况等方面难以体现,似乎形成了课程组成员只要职称高、学术水平高就能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主导思想,于是出现一些课程生拉硬套、临时拼凑教学队伍,而不注重课程内涵建设的现象。另外,还会出现一些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均优秀的课程轻视网络资源建设现象,使国家级课程评审处于劣势。

三、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鼓励在校研究生从事本科教学辅导工作

鼓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精品课程,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在校研究生从事本科教学辅导工作,比如网上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等,这样可适当降低主讲教师工作压力,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热情,并且可使在有限课时中主讲教师教学内容得以更深度渗透和吸收,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因此,客观上要求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构建统一的网络建设教学平台,支持教师随时随地更新、维护课程内容。加强课程资源库的不断积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不仅要求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授课录像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而且使用网络进行授课,通过网络开辟教学论坛,建立网上答疑、作业、辅导、讨论、实验和考试等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与老师的实时交流。

(三)采用网上评审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教高[2005]1号、教高[2007]1号等文件中,一致强调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现了网络资源建设重要性,而我校现行的评审方式使教师往往轻视网络资源建设。如我校校级精品课程评审也采用网评方式进行,并将一些网络教学环节纳入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师在进行课程内涵建设的同时也会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就能更有效地促进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另外,将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程度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重要参考,可以作为国家级或省级推荐申报的依据,充分调动教师建设课程网络资源的积极性。

(四)注重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时效性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心理、教育技术等很多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充分重视、不断努力和积极配合,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技术、新形势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谢安邦.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孟令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措施研究.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101-104.

[3]徐文娟,赵存友,侯清泉.“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教学,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7(5):146-147.

篇3

[关键词]: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研究 教学团队

一、教学团队与精品课程建设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关注的重中之重,2003年教育部启动并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由规模发展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其中精品课程是“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先期启动的四个项目之一。2007年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该意见中将质量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前期质量工程实施的基础上,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精品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精品课程是主讲教师长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果,必然会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建设能够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促进精品课程及其它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推动整体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起到以点带面的的作用。

二、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包装工程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交叉性学科,陕西科技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改革构想框架下,以加强思想文化素质为基础,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将双语教学纳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合并《包装概论》和《包装工程专业英语》为《包装技术基础(双语授课)》,该课程于2006年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该课程通过英语教学,一方面巩固并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为学生用英语进行阅读原版专业资料及其用英语的专业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包括包装材料和容器、包装印刷与装潢、包装动力学与运输包装、包装机械等,这门课程为学习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基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有效地带动了教学团队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其中,课程负责人获得陕西省教学名师(2007年),“包装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2007年),“包装工程”专业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陕西省名牌专业(2006年),《包装技术》获得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10年),以下是我们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以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为重点,合并整合原课程体系。构建满足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体系,有效地将专业教学融入通识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有的放矢地学习基础知识,学以致用,用而创新。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结合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求,并充分吸收国外一流大学相同学科专业课程精华的基础上确定,专业选修课程则是在充分调研用人单位以及行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在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采取由校内主讲教师讲解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由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补充讲授现代包装工业的最新技术,弥补行业特色所带来的教材滞后于生产实践的现状。

2.师资队伍建设及青年教师培养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意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年龄、职称、学历的合理搭配,确保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传、帮、带。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既是团队建设的保障,也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办法。

首先,团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包括“新教师上岗培训管理办法”、“关于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业务指导的实施意见”、“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实施办法”等。这些制度和措施的激励,保障和促进了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

在教学上,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听课制度,切实落实导师责任制,并将指导效果和经济效益挂钩,收效较好。鼓励中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把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合理有效使用多媒体课件。在科研上,从每个青年教师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到团队科学研究工作中。通过申请和完成各种科研课题,发挥年轻人的创造性,既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也锻炼了青年教师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在我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中,青年教师踊跃参与,指导学生申请并完成了40余项创新教育项目,将研究性和创新性教育活动渗透于教学活动中,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改及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是一门科学,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积极参加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包装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提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团队主要负责人积极创造机会,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研究所、生产企业进修学习,对专业教师建立轮流定期培训的长效机制,以三年为周期,确保每位专业教师到包装企业培训3个月以上,以充实专业知识,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更好地将教学与生产实际接轨。鼓励并资助教师将教育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大胆革新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各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章节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和多种媒体组织教学,如PPT课件、三维动画演示、播放录像等,同时也包括使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几年,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下,团队十分重视专业的课程建设,包括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教学课程建设,完成了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励3项,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教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专业系列课程建设和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4.教材建设

在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的有力推动下,团队重视教材研究及建设。团队成员多人次参加了包装工程专业省部级规划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近几年来,公开出版专业教材20部,其中承担“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任务5部,主编的几部教材被全国大部分包装专业学生使用,广受好评。发挥精品课程的优势,不断补充丰富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不仅可以用于教师课堂教学,而且可供学生甚至对专业有兴趣的其它校外或行业人士课外自学、复习和网上答疑,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构建立体化精品教材。

三、结语

质量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整合教学资源,带动和促进其他课程的共同发展。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教学团队的发展目标,注重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努力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及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2003-04-08.

[2]申永胜.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11):119-122.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30-02

随着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这一本位的回归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全面推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年来,借助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东风,我院遵循“满足需求、贴近专业、稳定基地、全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和社会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托产学合作站,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浙江省制造业的特征是块状经济明显,各地围绕特定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每个集群都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样的产业形态为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在具体过程中,如何对分散在全省各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管理,确保实习的质量,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为此,我院机械工程学院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充分利用遍布全省的校友资源、校友企业,先后设立了“产学合作滨江工作站”、“产学合作衢州工作站”、“产学合作绍兴工作站”、“产学合作台州工作站”、“产学合作富阳工作站”、“产学合作桐庐工作站”、“产学合作临安工作站”,并制定了“产学合作区域工作站管理办法”,规范工作站的运行管理。工作站挂靠在当地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是成为学校与企业沟通的纽带,为学生寻找实习岗位建立了一个窗口,使学生在对企业的选择上不再盲目,顶岗实习真正有了依托;二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和学生,更放心地接纳我校毕业生;三是为院校提供了一个“哨所”,学校能够借此加强与地方政府及行业组织的合作,大量开发实习基地,从而获得更多的顶岗实习岗位,解决多个专业大批量学生的顶岗实习难题。三年来,依托院校15个产学合作工作站,利用教师下企业调研、学生下企业实习、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途径,不断加强了与本省企业的合作,我院在原有的15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家合作企业的基础上,新增了106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8家合作企业。其中,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精机公司、杭州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台州新立模塑有限公司等更是成为我院的紧密型合作伙伴,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为教师提供下企业锻炼机会,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使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四方联动,四方受益。

积极开展顶岗实习,探索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任务的核心就是要密切校企合作,为学生开展专业顶岗实习、就业顶岗实习开辟新的教学实践途径,为教师下企业锻炼、开展技术服务、职工培训搭建桥梁。为实现这一目标,2007年7~8月,我院机制0511班、数控0511班96人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工学结合、专业顶岗实习试点,取得了预期效果。2008年5~8月、2009年5~8月、2010年5~8月,我院机械工程学院2006~2008级共1542名学生下企业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工学结合、专业顶岗实习。同时,修订和完善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及学生顶岗实结提纲和考核标准,完善和充实了学生《实习手册》内容,加强了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组建了由政府、协会、学校、企业四方参与的产学研指导与合作委员会指导下的校院二级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产学合作办公室;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实行校企双元的“双导师制”——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现场指导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定期指导、辅导;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技能考核、实习报告,由校企双方共同评定实习成绩。三年来,我们边实践、边创新、边总结、边完善,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采用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与学校推荐相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大量学生下厂实习与单一企业安置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并总结出了“企业学院”、“区域集中、企业分散”、“企业集中、岗位轮换”、“半工半读”等主要实践模式,有效地推进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育模式的全面运行,促进了我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重点专业建设。

篇5

关键词:康复机能评定;精品课程;康复治疗技术

20世纪九十年代全国各高等院校的“粗放型办学模式”忽视了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使得高校整体教学质量走下坡路。为此,教育部于2003年初下达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国高等院校全面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旨在从教学质量的内涵出发,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深化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动各高校向“集约型办学模式”的转变。职业院校的发展也同样走过了快速倍增阶段,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设备总值、在校学生数都有了数倍的增长,教学质量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却非但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这虽与高校扩招导致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有关,更多的与管理者的发展理念密不可分。

近几年我校的招生规模已经进入扩招后的相对稳定阶段,基础硬件投入已基本到位,校领导已将工作重点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加强内涵建设方面,并于2007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管理办法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作者本人主持的《康复机能评定》于2008年立项为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申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并立项。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随着向建设目标的迈进,我校年轻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建设也随之上了新的台阶,在2009年底江苏省专业建设水平评估中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2010年该专业被评为市级示范专业。总结精品课程建设对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

为了达到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临床一线的规范性操作技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一方面注重本校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对新引进的教师以“师徒结队”的形式加快她们向专业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职教水平,并要求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临床进行专业实践,每年不得少于两个月,同时广集省内乃至国内先进技术培训送专业教师出去学习;另一方面聘请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学历层次较高的临床教师走进课堂,参与教研活动,熟悉该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通过专业教师下临床和临床教师进课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与临床接轨。

通过几年的努力,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以及相对稳定、熟悉职业教育的临床教师退伍已经组建。目前该专业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到65%,还有一位教师硕士在读,“双师型”教师达到100%,副教授占33%、讲师占50%;外聘教师占专业教师的50%,且均来自三级甲等医院康复科室。

二、一流的教学内容是保障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五年制高职,从学制、生源和培养目标上都与本科和三年制高职教育存在这诸多不同,因此教学内容必然存在差异。首先,我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在五年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必须完成部分应该在高中阶段完成的基础文化课学习,且学时不得少于总学时的40%;其次,没有经过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领悟和接受能力方面都存在不足,但模仿能力、动手能力、课堂活跃又是他们的优点;另外,虽然前三届毕业生较多地进入了三级医疗机构,但我校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是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中的康复治疗师岗位。介于以上特点,我校该专业的教学内容绝不能是简单的本科压缩和三年制高职的扩充。

为此,我们对康复治疗师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对专业技能进行分解,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多元”地聘请临床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制订、修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够用、实用、适用”的原则,即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职业技能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必须满足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明确了贴近临床岗位和反应专业发展的教学内容,为保障教学质量、达成培养目标的奠定基础。

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和序化。如《康复机能评定》我们通过整合采用模块化教学,将关节活动度测量、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步态分析、耐力评定等整合为运动功能评定模块。此外,打破以往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授课的传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授课内容进行序化。

如上肢关节活动度测量的章节中,各版本《康复机能评定》教材的排列顺序是先肩关节、然后肘关节、再为腕关节,即按照解剖位置关系进行编排,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肩关节活动度测量的掌握难度最大,究其原因是这样的教学次序不符合学生从易到难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专业教师和临床教师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对该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排序,即首先学习肘关节(单轴关节)活动度测量,然后进行腕关节(双轴关节)活动度测量,经过教师的示教、指导、修正掌握了肘关节和腕关节活动度测量的基础再启发学生探索地完成肩关节(三轴关节)活动度测量,这种序化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探索精神,让学生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一流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渠道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广大职教人发现欲达成培养目标,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教―学―做―评”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好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掌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符合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我们沿用了“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中经典的讲授教学方法,只不过讲授的对象不仅是教师还有学生;此外,更多地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法的选择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和知识运用的能力为原则。

在《康复机能评定》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探讨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关节活动度测量的教学,以上肢大关节活动度测量为例:

首先,课前将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下发给每位学生,采用PBL教学法即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的基础知识,如上肢关节的组成、关节类型、运动轴等,并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肘关节活动度测量规范性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尝试完成腕关节活动度测量,然后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完成肩关节活动度测量;最后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各小组的成果展示,同时进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教师评价过程中将规范性操作再次进行示范和强化,强调其中的注意事项,引出相关理论知识;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自我评价内容。这样改变以往先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实践课上再示教和练习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技能练习过程中逐渐感悟理论知识,再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知识,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服务于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一方面,该专业所有专业教师和临床教师均能够根据授课内容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应用课件展示图谱、总结归纳表格和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图谱和视频资料不仅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对网络熟悉、兴趣浓厚的特点,在《康复机能评定》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上,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收集、自我测验、作业提交等自主学习,同时与教师进行互动,让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延伸到课堂以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点播视频和课件来回顾课堂教学内容。

四、一流的教材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立体化教材是专业教师对现代职教理念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进行剖析和再认识的产物。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材就是纯粹的一本书,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中势必要打破这种局面。

首先,组织专业教师编写模块化教学的校本教材;其次,针对实践技能教学编写了实践指导和各项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项目编写学案,指导学生温故知新、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自我评价。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将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资料和网络资源通过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由此初步形成了系统化设计与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将学生从枯燥、单纯的文字教材中解放出来,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一流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保障

校内实验实训场所是创造良好实践教学环境的基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及理性认识再深化的有效载体,是达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我校康复实训中心的建立聚集了行业专家、职教专家和专业教师的智慧,本着贴近实际临床工作岗位、满足学生技能培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原则,营造融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及校园文化一体的文化氛围,配备与三级医院无缝接轨的先进设备,创设与临床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的情景。在康复实训中心,不仅满足了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获得了该专业必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加快了学生进入临床实际工作岗位时角色的转变。

校外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是将校内实训基地在模拟患者训练过程中获得的专业技能移行为临床实际工作岗位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加强了与医院和社区康复中心的合作,签订了“校―院”和“校―区”合作协议,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探讨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明确各阶段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指定各阶段负责实践教学的人员,实现了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环节,即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仿真训练、社区和医院的阶段性集中见习、医院和社区的毕业实习的贯通,并环环紧扣,最终达到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得到了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在2011年首届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我校获得了四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第一名的佳绩,赢得了省内和国内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参考文献】

[1]孙莹,郝加虎,陶芳标,朱鹏,黄锟,王君.《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年第2期:(15-16).

篇6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overall thought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faculty build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ombined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 carried out "Four Mechanisms" with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ed "four plans" of faculty building roundly through approaches, such as resources shari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college-enterprise bas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示范院校建设;师资队伍;校企共建;规划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school;faculty;college-enterprise base;planning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18-03

0引言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全国一千余所高职院校中优选出100所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以引领我国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发展,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认真学习研究教育部、财政部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调研了十余所示范高职院校,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开拓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建设框架体系,使学院的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探索和实践表明,示范院校“内涵建设是核心”,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也是制约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保障,师资队伍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决定着教学质量工程的成败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办学特色,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院按照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特色的“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建设理念,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及与我院深度融合的企业和区域行业人才资源优势,发挥校企合作平台效应,坚持“内培外聘、专兼结合”的原则,围绕“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建设重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建的建设思路,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强化专业师资队伍,造就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进而顺利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等四项计划,打造具有“理念新、素养高、能力强、结构优”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2具体措施

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专门设立了“师资队伍建设小组”,由人事处牵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在示范建设办公室的统一指导下,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行具有高职特色的“四项机制”,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项计划”,使我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2.1 推行“四项机制”,有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开展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校企共建新型运行机制、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长效培训机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升机制和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等“四项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2.1.1 成立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共建”新型运行机制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我院牵头联合省内外11所职业院校、4家科研所和1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共同组建“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展开校企深度合作,实行双向培养和校企互聘,建立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的新型运行机制。校企双向培养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双向培训,不但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理论技术水平,而且使我院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工程实践技能大为提高。截至目前,我院已经为秦川机床工具集团、陕西柴油机重工集团公司、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训了数十名企业员工;合作企业也为我院培训了30余名专业教师。这为我院示范建设过程中“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院还与企业积极开展校企互聘,学院教师在企业兼职,学习行业新规范和新标准,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管理方式和职业岗位特点,参与企业项目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企业一线从事产品生产;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在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实践教学。通过校企互聘和双向兼职,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校企互聘框图如图2所示。

2.1.2 彰显“前校后厂,校厂一体”办学特色,形成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长效机制校办实习工厂拥有与学院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匹配的产品系列及经营方式,是全国机械行业精密工具磨床定点生产厂,生产有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精密工具磨床,年产量600余台,可提供25个工种、300个实训岗位,每天可满足600名学生从事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具有师资共建的独特优势。通过校办工厂能工巧匠与学院专职教师实行角色互换、双向兼职等途径,建立理论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技师定期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协同提升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格局。

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校办实习工厂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提高他们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制定相关政策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在校办工厂锻炼一年才能上讲台。此外,针对校办工厂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对高职教学规律不太了解的特点,积极对他们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加入取证行列。这些措施对优化教师结构、提升双师素质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力保障了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机械系十余名教师参与校办工厂新产品“XMT”咸机牌数控工具磨床研发任务,和校办工厂技术人员互相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充实了校办工厂的技术力量;全院11名青年教师下校办工厂锻炼,加深他们对企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并考取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校办工厂75名员工接受教学方法等培训,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极大地充实了专业教师队伍,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2.1.3 内外并举,高起点、多层次,形成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升机制为了开拓专业教师的视野和提升理论教学水平,通过选派教师出国(境)培训、国内重点科研院校进修、大中型骨干企业挂职锻炼、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学习以及参与国家西部项目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大量培训在职教师。

截止2009年,学院先后选派52名教师赴香港、22名教师赴德国、3名教师作为国外访问学者、7名教师作为国内访问学者进行研修学习,68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39名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另有149人次赴国内科研院校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师资队伍教学水平。2009年2名教师被评为“院级教学名师”,10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学院第四届教坛新秀”、10名教师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师”称号, 2名教师分别获得2008、2009年度“特夫奖”。其中,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电气工程系2008年参加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大赛,获得银奖一项、铜奖两项、优秀奖两项。

2.1.4 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我院初步完善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管理办法”、“关于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暂行规定”、“教师出国(境)培训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教学质量工程奖励暂行办法”、“教学质量工程奖励补充办法”、“大学生竞赛指导教师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开展教学评优活动,这些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正常有序开展。

2.2 实施“四项计划”,全力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在全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学院全面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等四项计划。在重点建设专业中引入专兼结合的“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机制,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2.2.1 推行“双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学院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引进或聘请国内、省内有影响的资深专家或领军人物和技术大师作为“银领教授”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发挥其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和熟悉岗位能力需求的优势,主持制定专业职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以及管理和顶岗实习等工作,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

在本专业教师中选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熟悉高职教育,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国内外业务进修、专业培训和校际学者交流或访问学者等途径,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工程项目开发和技术改造,使其掌握职业教育理论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在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工程项目技术改造、技术应用开发和教学研究与改革,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提高研发和实践动手能力,成为“白领技师”和区域同类教育行业中具有影响的“领航人”。

学院专业带头人与聘请和引进的专业带头人一起共同组成专业建设领军团队,在教研、科研、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服务工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共同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院已经聘请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15名企业专家成为我院客座教授,担任我院重点建设专业的“兼职带头人”。在双专业带头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各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已经积累了较为充实的“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了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2.2.2 实行“双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团队中进行“双骨干教师”培育。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担当“兼职骨干教师”,发挥其技艺精湛的优势,在实训教学、实训教材开发、项目案例实施、实训教学手段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选拔素质好、进取心强、专业基础扎实、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承担工程项目和技术革新,通过工程项目锻炼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技能,使其在教学、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成为中坚力量。

通过双骨干教师培育,我院在课程建设中已取得可喜成果。目前已有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等部门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0个课件被评为学院优秀课件,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各类大赛共获得一等奖7个,二等奖14个。

2.2.3 进行“双师素质”提升计划继承我院“专业教师进车间、工厂技师进课堂”优良传统,通过校企双向兼职,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项目,帮助企业技术改造,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方式,提高专兼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我院建立了专业教师轮岗、轮训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企业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充分发挥校办实习工厂作为师资培养基地的作用和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分期分批安排中青年教师到校办实习工厂和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企业直接参与工厂管理、产品研发、工艺规程编制和工装设计与制造和销售等环节,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培训机构专业技能培训、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使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参与精品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目前,我院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已达到95%以上。

2.2.4 开展“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与高校、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由教学名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从中聘任优秀人员承担教学任务,打造优质兼职教师队伍。

从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相关企业中,聘请一批教学能力较强、符合骨干教师标准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学术顾问,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指导学生实训教学、顶岗实习,进行项目案例开发、岗位能力分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指导等工作,并选拔一些优秀的兼职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确保每门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至少有2名优秀兼职教师参与,以满足教学需要。

通过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职业规范、教学过程组织与评价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掌握授课方法与技巧,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此外,把兼职教师中教学效果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吸收到专业管理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工作。

截至目前,我院已经完成聘请120余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我院“兼职骨干教师”,从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企业兼职教师达到50%以上。

3结语

通过示范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的实施,我院已有2名教师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教学名师”,1名教师被省教育厅等部门授予“陕西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名教师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2名教师被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教指委、教育部考试中心等相关部门聘为研究员级专家,3名教师被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聘为高职组竞赛项目裁判。“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和“机加工艺方案设计与实施”2个教学团队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省级教学团队”。

我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探索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措施的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cn/,2009,9(7).

[2]金崇华.试论强化高职生的就业素质[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cn/,2009,9(16).

[3]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cn/,2009,5(7).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制度;实践

一、促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构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来自高等学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主要特征可概括为“有理论、无经验、缺技能”;二是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表现为“实践技能强、教学经验少”。由此可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职业能力不能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发展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促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探索

(一)促进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制度探索。我院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和健全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引进、培养和使用管理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考核和管理办法》、《专业教学团队实施意见》、《教师教学考核与激励管理办法》、《教师教改科研项目立项、结题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采取培训学习、企业锻炼、合作科研、项目生产等多措并举,完成了师资队伍建设各项任务,实现了预定建设目标。一支素质高、作风实、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1)师德师风教育。按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求,立师魂、尚师德、树师风,推动了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2)教学团队建设。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引领,青年教师为重点,按照师德正、业务精、能力强的要求,推进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四项建设”,建立了一支适应现代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学团队。(3)教学能力建设。推进了青年教师教学基础能力建设,突出对教师备课、课堂组织、讲授、作业批改、实训指导、教学文件编写等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我院开展了各类教学竞赛,参加了各类教学竞赛的青年教师约占85%以上。通过培训、听课、观摩、专门调研、典型学习、教师自荐等途径,着力推广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工程开发型教学法、引导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组织教学,实现了教学的职业性、开放性和真实性。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针对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制定了各项能力标准,如表:

(三)促进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体系的构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职学院强有力的领导、教师的积极参与、管理部门的组织实施和保障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图1:

图1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体系

三、促进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实践

(一)制定并实施青年教师“职业能力达标制” 。“职业能力达标制”是我院在高职教育领域的一个创新,“职业能力达标制”根据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按教学基本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分别确定达标项目、考核办法和达标期限,其中教学基本能力细分教案设计、板书设计等分项目,专业实践技能包括本专业教学所需的单项技能和核心技能。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在规定期限无条件通过达标考核。对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构建了“三点监控四方评价”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构建了“三点监控四方评价”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即通过“教室、实训室、企业”三点,以系部为基础、教务处为主导、企业监控为补充、学生监控为参考,分别对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监控。着重监控教学组织过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能力培养效果、教学资源配置和运行状况等。四方评价即在三点监控基础上,建立了“学生(评教)、系部(检查)、督导(考核)、企业(评价)”,建立了四方参与的开放性评价机制,教务处主导质量评价过程,建立质量评价制度,将质量评价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三)利用“公司+项目”、“基地+项目”模式,实施青年教师技术开发与服务轮岗制。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平台,我院的做法是:一是利用我院立达科技开发公司承接的技术服务项目,建立以系部为依托,以公司为龙头的技术服务体系,青年教师轮流到公司,参与技术开发与服务,通过在生产项目中学习、实践,提高职业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此外,还利用与我院校外实训基地,分期、分批派教师参与基地的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实施青年教师技术服务轮岗制。使教学与生产“零距离”对接。

四、取得的成效

(一)青年教师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取得优异成绩。随着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专业和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6个,省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门国家精品课程,4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总数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二)青年教师指导学生科技竞赛获得一批优异成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近三年共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为江西省高职院校最好成绩。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09年获专科组唯一的MATLAB创新奖,2011年获专科组最高奖――高教社杯奖,历年共获全国一等奖12个、二等奖19个,居江西省高职院校第一。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杯工程算量大赛,连续2年问鼎总冠军,连续4年获得一等奖。

促进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优化各项制度,发展青年教师职业能力,使青年教师职业能力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业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1.增强教学意识,改善教学软、硬件条件

长期以来,临床教学医院多以医疗工作为中心,教学工作处于次要地位;临床医生的教学中心地位未能确定,教学意识淡薄,教学工作不积极;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条件有待改善。在迎评工作中,医院各部门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临床教学中心地位得到确立,临床教师教学积极性明显提高。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教育活动,倡导临床教师树立“当名医、做名师”的崇高理想,通过开展教育理论,外语,网络技术培训,举办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优秀教案评选,教学观摩等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各级临床医师承担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临床带教任务,编写相应内容的教案和临床教学课件,包括大课,进展讲座,临床病例分析,专题讲座,外科基本操作示范以及手术示范等。针对不同班次的学生安排专职教师进行外科技能培训及临床知识授课。近3年,学院在教学设备添置及教学基础设施上共投入597万元,教学公寓改建投入110万元,图书购置160万元,新建6000m2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及示范教室,建立了3所校级临床教学创新教育基地,各病区改建了病区教学示教室。各教研室配备了办公设备包括电脑,医疗模拟教具及模拟人等。在教师培训方面投入140万元,教学奖励补助128万元,极大的提高了教师队伍教学积极性。临床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的极大改善,标志着我院临床教学工作上了新台阶。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引进人才,培养和锻炼现有教师队伍教学水平。针对中青年教师队伍欠缺的情况,引进毕业的优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进入临床教学队伍,进行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临床理论大课的教师必须经过教研室的考核认定,获得助教或讲师资格,才能进行临床授课。学院开展各类教学研讨活动,组织专题教学竞赛和业务能力培训活动,开展教学擂台赛,选拔锻炼优秀中青年教师。营造教学氛围,强化教学观念。坚持教授、副教授上台授课,使经验丰富的,教学效果好的高年资教师活跃在教学一线,推广经验,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教学技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不同层次的实习或见习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师带教,并定期考核。培养了团结稳定的学术和教学团队,为临床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规范临床教学管理、完善教学档案建设

针对本科教学评估和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办学指导思想、定位目标,加强教学组织机构建设,健全和完善了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管理措施,重新修订和改革教学管理条例。学院各职能部门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保障教学工作为基本,以服务教学为前提,各项工作向教学工作倾斜。制定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实施办法》等管理措施,并把服务教学是否及时到位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以院长书记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联合教务处、各教研室、教学督导组、各科室负责人、教学秘书等各级人员组成了完善的责任制度和质量监督体系。制定了临床教学管理办法,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教学工作规程,评选优秀教师及教学奖办法,学生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授课教师制,新教师试讲制,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教学职称评审1票否决制等各项教学制度,使临床教学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各类教学资料是评价教学工作,反映教学效果的依据,也是评估专家重点检查项目,尤其是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学生考试成绩及教学档案。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迎接评估,各临床科室配备了专职教学秘书,负责临床大课及实习带教所有教学档案的归类整理。包括教学工作计划,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计划;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临床技能操作培训内容,学时及授课教师排班,出科考试及试卷,病例讨论分析纪录,教学查房记录,中期考核成绩等。上述教学资料形成科室教学档案,存档保留。各教研室教学秘书除整理学校和学院的各项教学文件外,还负责分类整理各科室教学档案,形成本教研室教学资料:主要包括行政方面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工作计划,总结,教学会议纪录,教学工作年度总结,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总结等;教学计划方面的教研室活动记录,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原始材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课程表,自编教材及课件等;命题考试方面的期中及期末考试试题,评分标准,试卷及分析报告等;并将历年学生考试试卷和成绩,授课教师的教学课件等认真保管、存档。教务处则负责教学管理档案的整理,如毕业生实习资料,试验教学资料,毕业论文,学生学籍登记卡,奖惩情况,考试成绩登记表及成绩汇总表,教师工作及业务考核,进修,教学研究课题及教学奖项,教学情况等内容。教学档案规范有序的整理和完善,推动了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建设,规范了教学行为,实施教学全过程监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4.以精品课程为导,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以我院已经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儿科学》和校级精品课程《外科学》,《妇产科学》,《内科学》为先导,确定了“以网络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的建设方针,大力推动各学科精品课程建设。开展了“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了全程见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落实了床边带教方案。实行内、外科学联讲教学,整合教学内容,提高了讲习比,提高教学效果。内外科教学积极开展PBLA教学法,在基于问题探索式学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及多媒体教学,并编写了各专科双语教学教材。根据临床教学特点,汇集各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要求授课教师对卫生部本科教材进行深加工和再研究,先后重新编制了《见习指导》、《实习手册》、《临床医师实习手册》、《外科基本技能操作手册》、《临床医学教材》、《临床医学进展》等6部自编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临床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医学探索热情。充分发挥我院科研优势,利用各学科科研成果和学术优势,主编临床教材10部,参编教材28部,积极促进教学改革。学校及学院设立了教学基金,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教学基金及发表教学论文,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探索、课程建设及临床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激发教学热情,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尤其我院的双语教学及查房示范课件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近3年先后获卫生部科教司电教媒体课题7项,省151课程项目2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6项,并获得国家级电教成果奖5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取得的积极成果,极大的促进了临床教学热情,提高了临床教学水平。

5.强化“三基”知识,突出技能操作训练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 专业建设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67-02

民办高校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准确定位,走内涵、特色、科学发展的路子,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了引导民办高校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现结合本人近年来在民办高校的工作实践进行探讨。

一 民办高校专业建设的目标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建立高校学生培养和市场需求直接联系的有效途径,让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牢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富有特色的实践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构建素质与能力并举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加强核心专业课程建设,再通过核心课程建设带动和推进课程群的建设,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课程体系的动态建设,不断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来调整课程体系。

3.建设教学、科研、行业能力协调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

对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内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深造,逐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员结构均比较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精干、高效、创新、敬业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4.建立递进式、不间断、层次化的专业人才创新实践体系

构建人才培养的校内创新实践体系和校外实践创新体系建设。校内创新实践体系支持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校外创新实践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能支持多层次的产、学、研活动。通过有效地创新实践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5.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积极探索具有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能融课堂教学、课程实验、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的“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新模式。以教学模式的创新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 民办高校专业建设的方案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社会和行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调整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在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聘请行业专家、专业人士、专业骨干教师、学校相关领导等人员成立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工作。

2.构建素质与能力并举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第一,在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设计课程体系。对专业人才的目标工作岗位群进行分类,并详细分析工作岗位群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明确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

第二,构建民办特色精品课程群。首先,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其次,带动课程群中其他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再次,构建起具有民办特色、符合课程体系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精品课程群。

第三,加强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上突出实用性与适用性。要选择适应课程体系以及对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教材,并根据行业发展,及时更新教材。

第四,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和优化。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科目、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等方面的调整,以保障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第五,建设并完善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包括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实验教学、在线交流、电子课件等,旨在拓展师生交流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建设教学、科研、行业能力协调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

第一,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引进有较强科研能力、有较强实验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同时把校外专家和行业翘楚以兼职教师的形式引入到教学活动和专业建设之中,使专业特色建设紧密依托行业实践。

第二,加大专任教师培养力度。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通过参加省内、外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等方式进行继续教育。签订“传帮带”协议,定期开展行家指导和讲座,加强专任教师的科研能力。

第三,建立教育界与职业界的联系与交流机制。一方面聘请实践能力娴熟的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并通过“师徒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专业实习指导老师。鼓励教师到实践中去增加阅历和实践知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加快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结合重点专业和骨干专业建设,遴选和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设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奖励专项经费,制定和完善考核管理办法。

4.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第一,在现行校级、院级、系级(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管理及考核制度,加强基层管理。

第二,保障制度的实施,及时对现行制度的执行进行总结。对制定的各项制度应保障其顺利实施,对现有的和新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的运行进行总结,及时了解制度实施的效果,以便及时更新完善。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高度重视、重点扶持专业建设工作,在切实做好专业建设规划、科学评估和理性自查的基础上,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适时调整专业建设方案,大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上便是我校专业建设实践经验的简要阐释,希望对同类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康、熊璐.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内江科技,2010(1)

篇10

论文摘要:建设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是国家加快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通过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示范项目建设,提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架构模型、标准、功能设计、软硬件环境,提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0引言

随着Internet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育技术和方法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是我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是将各个专业作为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基本单位,建设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1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部分国家示范院校开始尝试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各校争先进行“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本身就证明了信息化对于教学的迫切性和趋势性。但是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也存在着盲目性和认知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

(I)重视资源平台建设,忽视资源内容建设

有些高职院校重视重平台建设,忽视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价值体现就是为用户提供内容丰富、种类齐全、标准统一的有效、合法资源。然而现在平台往往忽视对教学资源的建设,导致资源匮乏或资源重复,造成一种“有路有车无货”的现象,致使整个平台功能、效盎不够理想,甚至成为摆设。

(2)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未变

先进设备与先进教学观念要同步引人教学,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有很大差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学生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讨论、分析来获得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3)标准不统一,功能不完善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来源于众多单位部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容易造成标准的不统一,致使资源服务平台缺乏对资源元数据标准的支持,最终导致系统平台整体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另外整个平台覆盖面广典端用户多,在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网络结构、协议的不统一,造成资源难以交流与共享。

(4)与其他系统的接口问题

共享型专业教学库系统是高职院校应用系统的一部分,与网络课程平台、精品课程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基地管理系统相互关联。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时,必须解决各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问题和与以上应用系统数据接口问题。

(5)资源服务平台存在安全隐患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也越来越庞大、复杂,伴随着平台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包括用户对系统无意识的破坏和黑客的恶意攻击等;另一方面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例如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安全性不够,认证安全漏洞,病毒危害,尚未建设身份认证系统等。

2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设计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将本着开放性、共享型、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原则,整合、开发校内各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和开发国内外相关行业的资源,具有一定原创性比例和信息海量存储容量、设计科学规范和使用方便快捷的大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体系。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架构如图1所示。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功能:

①具备完善的库类别:专业标准库、网络课程库、精品课建设库、专业信息库、专业特色专题库、专业试卷库、专业图片库、专业视频动画库、专业合作企业库、专业文献库。用户可自己维护自定义资源服务平台的类别。

②资源的共建共享: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上传下载存放和使用库中资源。

③ Web集成:基于Web的应用模式,使教学资源制作、管理,信息、教学交流、资源共享与交流都能在网上进行。

④资源检索:为使用者提供资源服务平台中资源的多种检索功能。例如课程导航、资源服务平台导航、专业专题导航等,方便学习者使用。

⑤网上交流:提供BBS服务、教育论坛、电子邮件服务系统,为网络教学实现在线或离线网上交流、辅导。

⑥自主学习:提供完善的讲授型网络课程库、多媒体课件库、素材和案例库、专家答疑辅导系统,使用者可以自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3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需要符合有关标准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要完全符合教育部标准.同时要符合行业和学校标准.具体标准如图2所示。

4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软硬件环境要求

(1)操作系统

采用J2EE技术架构,纯Java语言开发,能够在不同的的操作系统下运行,能够运行在大多主流的操作系统之上,我们已经在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XPProfessional 、Windows 2003 、RedHat Enterprise 5.5等主流Linux操作系统上作过严格测试。

(2)数据库

MS SQL Server 2000(sp4)/MS SQL Server 2005 sp2,Oracle lOg。根据用户需要可以提供其他SQL数据库支持。

(3)硬件配置

PC服务器—在IBM X3650标准配置上,内存扩展为2GB,或有更高配置更好。

磁盘阵列—采用IP SAN产品,型号为US-i316最大容量为8TB,先配置4TB。具体配置要求如表1所示:

为了得到良好的性能,建议将数据库服务器和软件系统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同时,如果存在大量流媒体(素材库)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在不同的服务器上部署流媒体服务器,以支持对流媒体的访问。

5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体会

(1)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要体现高职院校特点。

高职院与本科院校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区别很大,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有其鲜明的特色,例如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流的教学、实训教学等,因此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平台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高职院校需要开发适合高职特点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例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开发,基于高职院校实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多样化的项目化教材、实训教材。

(2)加强对全校师生的培训工作。

先进设备与先进教学观念要同步引人教学,随着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改变,必须通过培训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推广和应用的成败,关键看有没有对全校师生进行充分的培训。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采取一套有效的考核管理机制来保证培训工作达到圆满效果。

(3)教学资源服务平台要不断完善。

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它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修改和充实的过程,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阶段目标要面对现实,不应贪大求全且质量领先,既要体现国家标准,又要可推广、可持续;同时要考虑多方参与,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行业企业的资源,引进标准,使培养的学生更能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调动教师积极性,解决“有车无货”问题。

(4)解决与学校门户、身份认证系统、数据中心整合

目前不少高校开始建设门户、身份认证和数据中心等三大平台,该三大平台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平台,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精品课等应用系统与学校其他应用系统例如OA、教务系统、学工系统、人事系统、资产系统、科研系统和档案等应用系统必须与三大平台做好整合,通过身份认证系统加强管理,通过门户来展现,同时必须确保全校各种数据实时更新,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5)解决与网络课程平台和精品课程平台的统一。

部分高职院校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同时,已经建设了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精品课程申报管理平台。因为三者关系密切,建议对三者进行整合,或由同一家公司开发,确保兰者实现无缝连援,防止教学资源重复或差错,避免教师重复上传教学赞源,解决教学资源共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