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4-04-28 18:1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机械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机械新技术

篇1

尽管当前我国农业机械新技术已经不断投入应用,也不断扩大了运用范围,但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尽管农民的思想进行了改变,政府也对农业机械生产有了足够的重视程度,也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财力、精力和管理。然而综合国力决定我国依旧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科技水平也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难以得到更为深入、全面的发展。另外,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相较从前虽然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从数量、品种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的诸多机械设备相较发达国家依旧有着较大的差距,不够先进的机械设备带来的是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难以跟上世界先进水平。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的地区性发展不平衡,也使得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应用在地域上有着极大的不平衡性,使得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得不到快速的提高。

2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发展前景

2.1电子监控技术运用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发展极为快速,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虽然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科教兴国等众多国策的不断落实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电子监控技术的应用是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技术,电子监控技术能够对农用机械设备的使用做出最精确的监控,保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员的绝对安全。另外,电子监控技术能够全方位的检测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全面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及时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解决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当前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农用电子传感器,能够准确的检测作物生长环境的自然条件以及作物的自身生长情况,能够更好的实时了解作物生长以及性状情况,带来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成熟,微型芯片等各类电子监控技术的使用,更是使得农业机械化技术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2无人化操作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无人化操作在各行各业中均已投入使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不例外。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机器人的研发作业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机器人等各类无人化操作更是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技术之一。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范围、难度也不断加大,这就使得当前农业生产相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着更为复杂以及更高的操作难度,甚至很多已经超过了人工所能够完成的基础操作,因此,机器人等无人化操作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另外,机器人的使用也能够使得农业生产操作更为精确,减少人工操作也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器人的研发技术依旧不够成熟,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定能够成为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主流之一。

2.3向着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自然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我国出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道路的提出也提示广大农业生产工作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要注重农业生产同自然环境相协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在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对农业进行精准化生产,并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全面的监测控制,对检测出的问题提出最科学的解决对策,全面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以及确保农作物生长以及今后长期的农业生产能够得到最好的保障。保护性耕作在农业机械化技术中能够充分确保农业生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不断趋于智能化、科技化的同时,保障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是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重要方面。

3结论

篇2

1.1旋耕机的应用

旋耕机是与拖拉机配套完成耕作的农业机械,其具有碎土能力强、耕作完后地表平坦等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旋耕机在此作业下能使土壤细碎,土肥掺合均匀,地面平整,满足旱地播种或水田栽插的要求,有利于争取农业生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这项技术多用于开垦灌木地、沼泽地和草荒地。

1.2联合耕作机械的应用

联合耕作机是多种农业机械组合而成的,能够一次完成耕地、整地等多种农业生产作业,能够减少机械在田间的来回次数,简化农业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争取农时,及时进行播种或栽种。

2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新技术得到全面发展,现有的成果并不是完全不变的,科学技术总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农业机械的新技术发展将充满希望。

2.1智能化、自动化

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其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也将成为必然。实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与农民工作量,为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推动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就必须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自主创新,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发现,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

2.2绿色化产业道路

构建绿色环保型社会是当今我国积极倡导的社会理念,它可以促使现代化建设逐步向绿色化产业道路迈进。农业作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实现其绿色化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因此,建立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倡导绿色农业,使用先进的、节能型的、低能耗的农业设备,是推动农业绿色化、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手段。节能型农业机械设备顺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节能型农业机械设备,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情况,确保市场需求与市场供应统一协调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推动农业绿色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2.3提高创新意识,不断研发新技术和新机械

现代化建设以创新理念为基础,不断提高人文、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创新意识,加快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府要积极配合,鼓励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这样有利于加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政府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引导企业加大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力度,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把实现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技术化作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逐步将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应用于农业发展中。

3结语

篇3

关键词:半山区;农机新技术;推广;不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52-2

0 前言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环境千差万别,农业机械化水平也不尽相同。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的多少和农民掌握农机新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当地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影响农村建立“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特别是处于山区、半山区的农机推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提高农民掌握农机新技术水平是摆在基层农机人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半山区有很多不利因素制约着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化水平虽历经几代农机人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但和丘陵、平原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亟需各级政府和农机人充分认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破解不利因素,缩短与丘陵、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水平的距离。

1 制约半山区农机新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

1.1 半山区土地地块规模的制约

半山区虽然山不大,但河流、沟岔较多,大面积地块少,山坡地占很大的比例,水田田埂随着地形而弯弯曲曲,方条田比例小,大中型机具发挥不出应有的作业效率。

1.2 现行土地经营模式的制约

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后,为了体现土地平等分配,把土地分成若干等级,每个等级每户都要分到,结果把本来不大的地块又分成了多条或多块,面积大小不一,给机械作业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1.3 各级领导对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认识和重视不够

对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不如对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高,不但各级政府是这样,就连农民本身也是如此。认为坡地多、地块小,不适合机械耕作,习惯于传统的人畜耕作模式。其主要原因还是认识和重视程度的问题。

1.4 推广的农机新技术不能和农艺有机的结合

农机新技术始终滞后于农业新技术,几十年来二者很难同步配合,表现在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农艺要求等不断的变化,农业机械就需紧步后尘来适应,结果就造成落后的机械被淘汰,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的机械设备变成了一堆废铁,二者新技术很难在同时期同步发展和有机的结合。

1.5 农机新技术培训和农业新技术培训相互脱节

历年来,两种新技术的培训工作,始终是各行其道,互不联系,你培训你的技术,我培训我的技术。农机作业一是为了实现改善土壤环境,达到疏松土壤、培肥地力、改变土壤结构,增强土地的抗旱抗涝能力。二是根据农艺的要求完成播种、覆土、镇压、起垄、中耕、收获等一系列农业生产工艺任务。要完成以上任务,农业机械的操作手对农技要求、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的作用、目的,以及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等知识不懂或知之甚少,可想而知作业后的效果会是什么样。

1.6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站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基层乡镇农机站在岗人员有一部分不是本专业的,对农机是门外汉。即使是本专业的也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毕业生,不能全面掌握当今推广的新技术,当年所学的专业知识不适应新机具、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乡镇政府还要在农机站借调一些人员从事其他部门的业务,这样在新技术推广、技术指导时人员就显得捉襟见肘。

还有很多制约因素,如:推广、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县乡两级对农机新技术推广投资极少等等。

2 破解半山区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不利因素的对策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民增产增收,向“小康”社会大步迈进,农机是重要的保障。尤其在农业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农机推广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担负起为“三农”服务、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作用;化解不利因素,千方百计把推广工作做到实处。

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地位

目前,农业还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粮食生产担负着13亿人口吃饭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满足粮食供给是摆在农业、农机人员面前的大事,各级政府也要把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增加推广经费,加大投资力度,为粮食产业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2.2 因地制宜搞好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

最近几年,国家、省级实行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热情,提高了机械化耕作水平和作业面积。在半山区还是要根据耕地的实际条件,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补贴资金,多推广先进的中小型农机具。同时要配套补贴,不能专买“头”而不买“尾”。像“康拜因”等大型机具,补贴数额巨大,还不适合在山区、半山区推广。

2.3 注重实效,把农机和农艺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

培训是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推广工作的成果。为了让先进的农业新技术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靠先进的农业机械付诸实施,对操作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的目的,无论是从发挥农业机械最大的效能出发,还是培养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技能出发,必须改变过去农机和农业“分家”培训的做法,把农机和农技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他们既懂农机驾驶技术,也懂农艺要求。这样才能达到农业生产高产、高效和事半功倍的目的。

2.4 加强基层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职能部门的技术力量服务于“三农”

加强基层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坚持服务“三农”的指导思想,偏离了这一宗旨,将会误入歧途,甚至坑农、害农。二是要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当好当地党委、政府的参谋,争取得到在政策、资金、物资方面的支持。三是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农机站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三农”的能力。自身也要努力学习专业技术,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本领,改变在技术问题面前不敢伸手、不敢张口的窘境,逐步成为服务“三农”的技术能手。四是调整农机站内部岗位编制设置,改变监理编制多,推广编制少的现象,加强推广队伍的技术力量。

2.5 以点带面,搞好实验示范

每一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只有通过实验示范才能体现出这种新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当今的“庄稼人”在看不到实际应用效果,是不会凭空口说教而轻易掏腰包购买的。只有在本地进行实验示范,跟踪观测,得出真实的数据,让更多的农民看到新技术的优越,才会被广大农民所接受。

做好半山区的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手段,是一项提高生产力、实现农村土地集约经营和结构调整的系统工程。全社会要形成合力,多方协作,借助国家对购买农机具实行补贴的好政策,推动山区、半山区的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大步向前跨越。

参考文献

[1] 磐石市年鉴编纂委员会.磐石市年鉴2009[M].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12(2):46.

[2] 张锦川,马明.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M].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2007,1,23.

篇4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被应用到农业机械当中,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不仅解脱了繁重的劳动力,还提高了劳动率和生产力。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农业现代化应用

1农业电子信息化概述

目前,我国农业还处于逐步推进实现基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跟踪研究发达国家电子信息等方面高新技术在规模化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的这一发展趋势,代表着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中新的里程碑。电子信息技术使一些农业装置具有智能化的特征,使系统各控制单元间可相互通信,促进了支持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精细农业”应用的智能化变量作业农业机械的研究与开发[1-2]。迄今,电子信息技术用于农业机械装备上的技术创新,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1)提高机械作业的技术性能:过程监视、控制、诊断、通信。

2)实现节本增效和环境友好的农作:节约化肥、农药、水资源和燃料消耗,降低作业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壤、水体、动植物所遭受的污染。

3)过程的精确操作:及时获取过程信息,使农业机械操作能精确执行过程控制指令。

4)改善劳动者的操作条件:良好的人机接口,操作方便、安全、舒适。5)发展基于卫星定位系统的农机作业田间导航、定位变量作业的智能控制农业机械,实现农场管理信息系统与田间移动作业机械间的无线通信与机群调度,支持农田作业的科学管理决策等。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具体应用

2.1农业机械之间的总线通信技术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主要以中、大型拖拉机为代表,在这些农业机械设备上安装智能化的电子设备,用以控制其运转,就需要对其进行通用化以及标准化的研究和设计。一般来说,设计者在不同农业机械设备的驾驶室内部安装通用型的智能电子设备,并运用光纤作通信通道,这种通道以总线通信技术为基础,实现农业机械设备内部的各个原件能更好的与智能电子设备进行信息传输,更能及时、准确的执行相关指令[3]。

2.2农业机械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实现

农业机械的发展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外在要求。电子装配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发展的典型应用,这种电子装配信息技术在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以及得到普遍应用,如农业机械内部电子监视、农业电子监控的应用。农业机械化中拖拉机已经广泛的应用,但拖拉机也正向智能化、无人化驾驶、网络化控制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于大多数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其内部都采用电子技术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化化网络控制,这个电子单元技术的设计网络内部具有独立的信息处理与控制系统,而这种功能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网络通信协议和控制局域网络技术的应用。目前原来的只有数据显示已经转换为智能化的数据显示,这是实现无人操作的交互界面的功能,实现智能化人工操作,它涉及智能化数据显示仪器以及其内部控制装置的应用,人们常常将其称为一种虚拟化数据显示。这种虚拟化能够实现满足农业机械无人驾驶操作化要求,能够将虚拟化数据显示展示站在液晶大屏幕下,这样就得到想要的农业机械化数据,并采用数据库技术的不同功能,对液晶大屏幕显示的相关图形、数据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与传输,同时农业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数据、图片显示可以对农业日常管理的信息等进行动态检测与观察,还能够及时进行上传于储存器之中,这样有利于农业日常管理人员通过打开计算机的储存器对相关显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非常方便地进行农业日常管理和农业机械电子的技术改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把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我国的农业机械中去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农村的生产生活也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华.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12,34(10):21-23.

[2]伦冠德.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7,29(5):247-249.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策方法

0引言

相对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30年在一些中小型农机、智能型农机设备上多为国外引进,缺少自主研发。信息技术的出现对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促进作用,计划在202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至80%。

1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内容

1.1耕种深度信息技术

农业耕种中,测量准确度关系着耕作深度与耕种质量。现阶段,我国农业耕种应用了GPS、传感器、无线通讯,有效保证了耕种深度与精准测量,其中包含耕种深度监测、定位、面积自动测量、机具识别。一般耕种面积监测偏差在2%以内,耕种深度偏差在3cm以内。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耕种深度控制较难,于是我国自主研发了微耕机耕深自主控制系统。经过实践证明,该系统应用效果显著。系统通过连杆与角度传感器检测到信号后,控制单元开始推算耕深。随后,利用阻力棒检测耕深。后续耕种有助于肥料、病虫害防治、水分供给效果提高。现阶段,有院校研究出了水田激光平地机,通过调节地铲高度基准地选择旋转激光平面。随后,通过加速度与微机械陀螺进行水平倾角检验,达到了自主调节平地铲位置目的,确保平整度在3cm以下。

1.2种植过程中信息技术应有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其应用在农业种植中能够达到变形种植与精量种植。现阶段,农机院研发出小麦变量免耕施肥种植设备、反馈变量施肥种植技。该技术的应用取缔了传统土地翻耕,跟茬切口环节,开沟、施肥、种植、覆土等种植过程一气呵成。变量种植技术可以结合土壤状态控制种植量,保证农作物有充足的养分。此外,农业大学研制了玉米变量种植技术,该技术通过GPS进行种植设备位置定位进而检测出该区域作物产量、水分、营养状态。随后,控制设备并推算以及种植量控制。电驱式玉米排种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地轮打滑、链条跳动问题,有助于种植质量与效率提高。其中包含种植设备运行速度、排种器运行速度控制,耕种效率提高到95%。

2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对策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应用不不高。因此,在后续农业机械化水平研究还应立足于信息技术应用。

2.1机械设计提升方法

首先,产品设计。为增强产品竞争实力获得人们的支持,科学的利用理论知识优化产品是农业机械推广必然。农业机械设计是基于理论知识支撑下开展的,能够获得相关设计决策工程,属于农业机械设计新技术方案。产品设计借助创建知识信息模型掌握其综合性知识,提高分析效果。同时,创建知识理论结构形成决策,确保设计精准效果。其次,产品虚拟设计。传统农业机械设计依靠人工操作,机械部件组成繁琐,人工方法难免发生偏差而影响储存过程。现阶段,应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模型创建达到机械仿真模拟设计,展开机械产品结构研究,节约了更多人力资源投入,确保了产品应用有效性。信息技术还具有设计方案储存作用,避免方案丢失、缺失问题的发生。最后,参数设计。农业机械参数化设计有助于机械设计效果提升,而参数化则是通过信息技术数据达到信息的虚拟化设计。参数化设计时首先进行建模,通过几何图形与信息技术进行机械构件叙述,保证总体设计便利性,节约成本投入。

2.2机械加工的应用

首先,计算机集成技术。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技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进行制造加工。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有助于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长存。该项技术贯穿机械制造中各环节,分为机械控制、生产、资料管理等,将各环节统一集合生成集中管理。其次,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农业生产中,机械设备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设备使用年限关乎着机械产品应用价值,其中包含产品设计生产、售后、回收等多项环节,应用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保证机械使用过程中的顺利,便于机械设备后续优化更新从而提升机械化水平。

2.3机械操作的应用

第一,信息搜集。农业信息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作用,做好数据资料搜集有助于农作物生生长。加之,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较多,伴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提升传统信息搜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只有应用信息技术搜集有关数据资料,才能满足农业种植需求。例如:土壤营养供给状态资料搜集,应用进红处光谱技术搜集土层内有机碳与氮含量,创建检测模型完成土层内有机物检验。第二,机械导航的应用。机械设备是农业种植主要力量,人力资源投入较多,人工投入过多就会降低机械设备运行效果。但是在农业机械内利用导航进行机械转向、线路设计,节约人力资源投入,提升农业机械运行效果。例如:机械转向时经过电机驱动按照既定线路运行,实现了机械方向控制。

篇6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所具备的诸多特点在各个领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如航天、医疗、国防、工程建设、农业等等,随着该技术的应用,使这些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其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使农业机械的整体性能得到了全面提升。鉴于此,本文在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对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特点;农业机械;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项与信息时代相伴生的技术,计算机是该技术的主要载体,通信网络是该技术的传输媒介,它能够对各类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与传输,与其它科技相比,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其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现如今,在航空航天、医疗、交通、国防安全、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中都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的应用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快捷性与高效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便是其中之一,从目前国内的总体情况上看,计算机已经大范围普及,计算机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将多种先进的技术融于一身,如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与存储技术等,通过技术的融合,使其各自的优势获得了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也在这一基础上具有了快捷性与高效性的应用特点。

1.2自动性与智能性

电子信息技术最为突出的应用优势在于其所具有的自动性和智能性,其中自动性体现在自动导航及自动存储等技术上,自动化的实现除了能够节省劳动力之外,还能提升效率,有助于成本的降低;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性特点则体现在智能传感器上,借助该设备能够对各种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利用通信网络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自动传送[1]。

1.3微型化与集成化

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推动下,相关的技术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半导体技术,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给电子信息技术集成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微型化的应用特点则体现在传感器技术上,目前,在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应用了大量新型的高端材料,由此使得设备的本体大幅度缩小,毫米级的微型传感器现已在很多领域当中获得了广泛应用[2]。除此之外,微型计算机在研发中应用了纳米技术,从而使计算机的体积显著减小,其应用范围则随之大幅度拓宽。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农业机械是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性能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率,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可以使农机的性能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有助于促进机械设备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机械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子信息技术有以下几种。

2.1人机接口的应用

人机接口技术具体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接口。无论是传统的农业机械设备还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其操作都需要相关人员的控制作为配合,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仪表盘逐渐被技术更加先进、性能更加完善的电子监视仪所取代,所有的数据信息全部都可以通过智能化终端进行显示,这为操作者与农业机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给人机交互界面的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农业机械设备中应用人机接口技术后,人机的互动成为机械设备操作的基础,由此能够大幅度提升机械设备的性能,并使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3]。从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人机接口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趋势为智能化显示终端,借助该终端可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这样一来,便可借助计算机对农业机械进行操作和控制,在具体应用中,可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要,对不同系统下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提取,同时还能实现对相关数据信息的自动存储与显示,由此给机械设备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了方便。

2.2CAN总线技术的应用

在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标准化与通用化的目标,可在设备操作平台上设置一个智能的显示终端,并根据机型确定终端型号,同时,利用光缆搭建通信线路。在具体的设计中,可对电子信息技术中的CAN总线技术进行应用,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串行结构的搭建及标准接口的设置。CAN总线的加入,可以使机械设备内部的电子控制单元与总控制器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同时,还能利用实时控制的特点,保证机械设备自动化操作的准确性。

2.3电子装备的应用

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电子装备技术常被应用于机械设备的内部,比较常见的有监控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拖拉机是现代化农业生产作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设备,以该设备为例,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分布控制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拖拉机自身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获得显著提升[4],同时电子控制单元的加入及网络通信协议的设置,使拖拉机真正成为了具有较高智能化水平的农业机械设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其自身所具备的诸多应用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除了能够提升机械设备的性能之外,还能使机械设备的可操控性能获得大幅度提高,这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振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谢永良.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非线性分析及其预测技术的改进[J].浙江大学理工学报,2014(12):99-101.

[2]严省益,周清.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农机化装备结构优化中的应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5(10):114-116.

篇7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应用;研究

0引言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撑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进程,而如何打造出高质、高产且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格局,已成为我国当前农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阻碍。而实现农业生产这一目标,就需要给予农业机械以充分重视,将电子信息化技术完善的融入到农业机械中,能够为提高农机生产效率并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发展步伐奠定基础基础。

1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具体应用

1.1电子装备技术

这一技术主要是应用在农业机械内部的,比如在机械内部加入监控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以大型农业生产机械设备——拖拉机为例,在实际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其对于机械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实现分布式控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完善应用。对于大型的现代农业机械设备而言,在实际应用电子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需要融入ECU,即计算机控制终端,以通过智能化的实现来落实自动化控制,通过网络通信协议的设置与标准接口的设计来提升机械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准。

1.2管理决策技术

这一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保障,通过计算机与机械设备的相连接,能够以无线通信技术为媒介来实现相应管理系统的实时传送与控制,进而为实现管理的动态化与实时性奠定基础,并为全面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提供保障。通过中心控制的计算机,相应管理人员能够实现对远程数据的调度与处理,在强化信息收集分析与整理效率的同时,为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信息提供了保障。比如:在实际应用这一技术的过程中,对于相应的管理者而言,能够以计算机来实现对相应信息的操作与处理,并实现科学生产方案的制定,进而以无线通信技术为媒介,将相应的信息传输到作业设备上,在机械设备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发生故障问题,通过这一管理系统下的数据信息分析,能够第一时间明确故障所在点,进而及时落实解决对策,以避免耽误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1.3人机接口技术

对于农业机械的操作而言,都需要以人的控制来进行配合,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监视仪逐渐取代了仪表盘,进而以智能化显示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来实现对信息数据的显示,这就为人际交互界面的全面升级奠定了基础。将电子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中,需要以人机的良好互动为基础,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应用这一技术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实现人机接口技术的完善应用。当前,这一技术的应用趋势是将智能化显示终端设备进行应用,进而构建出完善的人机交互界面,也就是以计算机设备来实现对农业机械的控制。s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操作控制界面,能够按照需要提取不同系统下的信息内容,并且实现对信息数据的自动化显示与存储,为各项管理与控制工作的落实奠定基础。

1.4总线通信技术

为了实现农业机械设备的标准化与通用化设计,在实际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可在机械驾驶操作平台上使用智能显示终端设备,按照相应机械类型来明确这一终端设备的型号,并以光纤电缆来实现相应通信线路的搭建。以CAN总线技术来实现这一设计内容,能够通过串行结构的搭建与相应标准接口的设置来实现。基于这一技术的应用下,在机械内部所安装的ECU都能够与总控制器实现信息的交换,并以实时控制的实现来确保自动化操作的准确性。在通用化设计上,主要是为了确保信息化技术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能够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以总线通信技术标准为出发点,能够为达成这一设计目标,实现设备的通用性奠定基础。实现通用标准的构建,对于相应的制造商而言,其在实际解决接口配套问题的过程中,只需要抓住重点即可,可以是ECU用户侧,研究其与相应设备控制的设计问题,或是实现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关于这一标准的制定从上世纪末国际上就以已入大量的精力,目前,在拖拉机这一设备上,相应国际标准的制定则是以DIN9684为基础。

1.5农业机械数据统计信息系统

在管理农业机械设备数据信息时,可以使用农业机械数据统计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信息网络系统的构建。而该系统主要由三层结构构成,即业务数据服务层、业务应用服务层和应用服务管理层。其中,业务数据服务层可以实现对所有农业管理数据的统一处理,从而使各种异构数据源保持逻辑一致和结构完整。业务应用服务层能够实现数据集成,即使用Web服务方式进行用户所需数据的传输,并且进行开放的应用功能的访问。利用该层别,可以完成对农机统计数据任务的下达,并且完成对农机统计数据的汇总和分析。此外,系统的应用服务管理层可以完成对各种系统资源和服务的组织和管理,可以在异构平台中进行服务的部署和重用。因此,利用该系统可以协助农机化办管理农机统计数据,并且可以为政府制定科学农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继而可以为促进我国的农机化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6PLC技术在播种机上的应用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1/3,是世界水稻种植大国。但就目前而言,水稻播种机的播量难以随着设备同步变化,以至于无法实现精密播种。而应用PLC技术,可以按照程序进行播种机的播种量的控制。具体来讲,就是利用可编程控制器内部的编制程序的存储器,执行相应的逻辑运算、计数、和算数运算,从而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出进行设备生产过程中控制。而可编程控制的硬件结构与微机相似,包含了存储器RAM、ROM和中央处理单元CPU,并且含有I/O扩展接口、接口电路和外部识别接口等附属结构。使用该结构进行水稻直播机的控制,可以利用单片机技术完成对设备行驶速度和播种量的检测。而根据设备性能,可编程控制器可以判断播种量是否符合装置的要求,并且进行播种量的自动调节控制。

2结语

在电子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与保障,为了进一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距,需要积极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中,并针对当前阻碍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实现完善应用的因素,实现有针对性的解决,以确保在深入实现技术研究的同时,积极实现理论成果的有效转换,为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步伐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宫晓琴.新时期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分析[J].河北农机,2013,04:57-58

[2]麻树芳.电子信息科技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08:31

篇8

构建新农村,变更偏旧的进展路径及形态,拓展产业规模。依照这一目标,应能摒除粗放态势下的进展路径,显示综合集约,提升科技水准。达到拟定好的目的,应能借助新颖技术来变更偏旧的形态,同时侧重创新。从现状看,注重培训的认知被逐渐注重,采纳新颖机械以便促进振兴正在受到重视。最新形势之下,构建产业农村、创设规模产出,是农村进展依托的根本指引。若要提速进展,累积必备经验,应能注重平日内的机械培训。在市县层面内,构建了多层级的培训路径及体系。这样培育出来的新颖人才正在递增,培育最优人才,添加农村进展依托的必备能量。机械技术特有的培训凸显了专业的特性,它整合了多样分支:大中型旋耕机的运用、小型旋耕机的补充,泥船、插秧机等机械修护及平日内的保养。依托培训进展,创设了新颖的机械运用路径,延展机械年和培育出新型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现有培训部门遍布着各类省区,初始的规模正被拓展。布设好的培训网络,遍布多个区域。培训格局多样,构建起来的队伍凸显了专职化这一总的倾向。增添农机技术,凸显最佳成就。专业特性的操作人才,含有拖拉机、插秧机、桔杆粉碎机等。这种培训进展,为未来时段的经济进展供应了本源的根基,注入新鲜能量。

2现有培训弊病

2.1没能提升认识

接纳培训的人员没能注重常规情形的平日培训,缺失应有态度。缺失端正的心态,消极应付培训。在应付心态下,很难获取期待中的培训成效,还会耗费时间。在机械运用中,不适宜的操作带来偏大的安全隐患及机械故障,威胁农机驾驶人员及机械安全。由于缺失认知,很难明晰本源的机械机理,带来偏多疑难。例如:维修零配件时,把可被运用的配件当成了报废后的配件,浪费很多金额。接纳培训的这类人员,科技水准并不是最优的。在平常培训中,技术人员并没能把平日培训看成应有的提升路径,而是应付。这就埋设了暗藏的隐患,在后续运用之中频发多样的故障,带来装置停机、不能及时处置故障、添加维修耗费。遇有突发故障,不知怎么去修理,没能供应平日的农业进展。

2.2依照偏旧路径

常规机械培训,应能凸显最佳的针对特性,显示出新颖性。缺失创新构架,就很难指引接续的机械运用,也缺失吸引力。对于广大村民,很难起到指引。机械技术范畴内的培训,没能创设新颖的构架,缺失培训结构。在培训流程上,仍旧僵硬单调。没能依照区段内的真实情形予以展开,浪费授课金额。

2.3缺失配套支撑

对于机械培训,缺失必备的支撑。这类支撑缺失,主要凸显在技术层级。传统路径下的培训布局,局限于偏旧的内涵。没能供应成套的先进设备,积极性并没凸显提升。衔接着的多重环节都应被注重,不可予以忽视。应当接纳新颖的外来技术,创设配套支撑。

3摸索适当思路

最近几年内,农业机械化配有更完备的支撑,包含政策支撑。这种体系支撑,供应了进展的空间。但从现状看,农机培训仍凸显了多样的缺陷。例如,农机手现有的水准并不很高,没能接纳培训。机械平常保养、平日运转安全没能被真正注重。培训内涵偏单调,认知构架偏老化,技能相对落后。缺失新颖资源,没能选购成套架构下的设备及农机。针对这些疑难,在接续培训之中应创设如下的新路径:

3.1确认新颖理念

伴随时代变更,机械化原有的水准被提升,提快进展速率。很多区域村民,缺失高层级的文化水准,知识素质不佳。他们掌握着的现有农机技术,还是偏落后的。对于广大农民,接纳了新时段的机械知识,渴求新颖技术。服务区域村民、提升农机水准,是应被接纳的新认知。宿松县农机局农委及农机局,举办了定期的现场会、关联业务培训。各个乡镇内的农机站人员常常下乡指导工作,以10户现有的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家致富。这种常态培训拓展了原有的农机技术,提升机械技术的水准。同时,定期培训及举办的现场会也提升了原有的工作成效,服务对象满意。培训机构应能不断吸纳这一范畴的新颖技术,增添新的知识,增添服务特性。常规农机培训应能服务村民,选出来的培训流程、培训授课内涵,都应吻合需要。唯有如此,村民才会明晰操作流程,提升自身素养,巩固现有的认知根基。

3.2细分区段差异

我国乡村广大,不同区段内的乡村凸显了不同的特性,含有气候差异、耕作土壤差异。在差异状态下,若设定了同一的培训流程、同样培训内涵,就没能辨识这样的差异,缩减了培训成效。为此,应能接纳精细化这一总的指引,真正因地制宜。区分地段差异,展开平日内的常规培训,创设新式流程。提升农业成效,减小细节范畴的劳动负担。选出适当方式、适当培训途径,考量真实态势下的村镇实际。乡村面积广大,各地都有特色。若要获取最优的培训成效,应能实事求是。不可照搬经验,也不可单纯依凭累积得来的现有经验。借鉴以往经验,拟定最适宜的培训内涵、创设课程体系。事物不断变更,唯有明晰现今时段的培训状态,才可解析实情。立足村镇状态,不断予以创新。

3.3增删教材内涵

农机不断变更,采纳新式技术。换代及更新的速率很快,若要适当培训,就应不断添加新颖的教材内涵,删掉不适宜的偏旧知识。授课必备的农机、其他类别机械,也应不断替换。依照这种途径,才可提快培训的进展速率,适应新式农业。更新培训机构、购进新式设备。平常授课之中,应能选取最易被接纳的授课流程。添加新颖实例,让原本枯燥的这类授课变得富含趣味、村民乐于接受。此外,还应增添实践的时机,让劳动者经由亲手操作,体悟出更深层级的农机技术内涵。

4结语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研究的脚步也在不断前进,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先进的电子信息成品在农业中被应用是必然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令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变得更为迅速。那么如何把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到我们国家的农业机械使用中成为了我国相关农业部门首要的研究问题。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现如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应用中的现状以及电子信息应用到农业机械中的现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电子信息;农业机械;应用分析

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参与,科学时代的到来同样也推动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随之,我国的农业机械设备也逐渐走向了电子信息化。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人口在近几年极速上升,这一现象促使我国的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不得不改革创新,把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无限的潜能。在这样的基础上,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的结合会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升粮食的生产率,保证我国人民的温饱。

1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现状

面对人口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我国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也将变得更大。农业是我国一个较为基础的产业,在面临人口众多的问题上它的责任巨大。所以,在这一发展基础上,提出将电子信息结合到农业生产中去。近几年,电子信息设备已经逐渐的使用到农业的发展上,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加入有效的加速了农业机械技术发展的脚步,是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变得更强,对我国农业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应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2.1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重视程度不够

现如今,我们国家仅有少数人了解并认同电子信息技术对农业机械发展的重要性。所以造成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与发展有着极大的约束性,甚至,仅仅只可以使用在农业天气以及相关网站上。与其他相关农业技术相比较,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只能算得上是起步阶段,相关的政府部门也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去研究,从而导致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进步速度较为缓慢。

2.2我国对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电子信息技术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国家要想把这一技术完全的融合到农业机械中去,就必须增强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投入,同时还应安排专门的技术工作者展开相关研究,但是目前我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现如今这类的技术人员数量还不够充足,有的甚至没有达到专业的水准,无法投入农业机械设备的现代化研究中,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信息化前进的速度。

3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具体应用

3.1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内部的应用

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子装配技术其实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内部应用的别称。这一技术在许多的发达国家都被应用于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制造中。现如今,有些新型的拖拉机也逐渐应用了电子信息技术,进一步迈向了数字化以及信息化。

3.2农业机械间的总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对于农业机械设备上都添加智能电子设备,代替人工来掌控机械的运作,不断地走向智能化,要想实现或是更进一步这一目标,就需要一个更高的设计标准。首先就应利用光纤传输通道进入农业机械的内部进行信息传递的工作,同时展开有关操作。

4如何增强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4.1提升农民群众的信息意识以及对于农业机械的应用能力

农民是农业机械最主要的使用人员,所以必须要提升其自身对于机械设备的知识量,从而提升自身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水平,进一步融入现如今的信息化农业的发展。所以,有关部门对农民进行定期的相关知识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应该保证农业机械售后服务的及时程度,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农民的信息意识,以及对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掌握能力,从而提升了全体农民群众的信息素养。

4.2增强对农业机械信息化科研的投入力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如今电子信息已经逐渐的走入了农业领域,农业机械设备的电子信息化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相较于很多的发达国家来说还有着很大一段距离。所以,我们国家必须要增强对农业机械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实现农业机械电子信息化的全面改革。

4.3实现与三农问题的有效链接

农业机械化的信化的进步是离不开三农问题的参与的。农业机械在发明以及创造这一过程中应当时刻的按照我国的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调整,实现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的有效提升,从而使农业机械设备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农业的生产中去,推动信息化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与进步。

5结束语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农业领域也不例外。这一结合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对我国创造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要想这一技术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在这一领域投入更多的人力以及物力,并且还应培养大量的专业性技术人员,投入到农业机械的研究与创造中去,从而实现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目的。

作者:陈泽宇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引用:

[1]郭晓燕,汪隽,黄鑫,高锐涛,曹玉华.仿生设计学在现代农业机械装备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

篇10

1)贷款难。农民购买使用农机存在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难的问题。调研中,随机抽取了有贷款意愿的33家农机合作社和23户农民,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贷款情况。有7家合作社从银行贷款,占28%,这7家合作社当年农机消费总额2156.8万元,从银行贷款83.8万元,占3.9%。23户农民中只有一户从银行贷到12万元购买了一合收割机,占这23户农民当年农机消费总额585.25万元的2%(详见表1)。2)贷款成本高。农民普遍反映,农机贷款成本较高。以某农机销售企业为例,2012年帮农民贷款12万元,购买一台25万元的联合收割机,农民付本金以外的费用为:银行利息10368元,以当年银行贷款利率8.64%计算,贷款两年,每年还款两次;履约保险费7760元,银行为了降低放贷风险,要求农民购买农机的同时必须为此机械购买一份财产险,在农机使用过程中发生财产损失、农民无力还贷的情况下保证贷款安全;融资顾问费1040元;公证费300元;合计19468元(详见表2),显然高于农民的承受能力。3)贷款手续多。各大银行没有专门设置农机信贷项目,均是参照个人经营性贷款方式放贷,银行在放贷时,各种调查、管理、还贷等手续一样不少。另外,银行资金的贷、还机制与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存在冲突,要求按月还贷并计算利息,而农民还贷最好的时机是每季收获结束时,与银行要求矛盾较大。

2经验启示

1)正确定位农机部门角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金融活动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不是这种行为的主体。政府在金融活动中的主要职能为引导金融资金向农机化方向流动、提供财政资金的支持、对市场主体加强监管等,而不应干扰市场行为。如果从农机化主管部门利益或从农机化发展局部考虑,过分强调公共财政的介入,强化政府干预,这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相符合。2)继续拓展金融扶持领域。目前,各地实施的金融扶持政策中大多是针对“全价购机”农民购机资金压力的一种对策,涉及农机化其他方面发展的较少。浙江、吉林等部分地区虽然提出扶持农机化发展,但在操作过程中大部分业务还是局限在购机贷款上。扶持领域应当有所突破。3)风险规避始终是金融扶持农机化发展难点。规避风险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首先考虑的问题。金融机构认为,农民可用抵押物不多,农业机械流动性大,管理不严格,流转随意,减值较快,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贷款的风险比较大。这是限制金融扶持农业机械化的瓶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份的抵押担保权的问题,对于促进金融资金流向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个利好政策。

3实施农业机械化金融信贷扶持政策建议

3.1关于农机化金融扶持政策的基本原则及方向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实施农机化金融扶持政策的目的是引导金融资金向农业机械化投入,扩大农村金融供给,刺激农民需求。无论制定什么样的政策,重要的是尊重市场经济活动规律,而不是干扰市场活动。政策应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机化发展。金融支持农机化发展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政府引导,公共财政通过多种手段,鼓励金融资金投入农业机械化,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金融资金发展农业机械化。二是市场运作,农机借贷业务以金融机构市场化经营为依托,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贷款自愿为基础,金融机构进行独立的项目评审、贷款审查,不受其他条件制约。三是定向投入,享受政府扶持的金融资金只能用于农业机械化发展或相关农业生产。四是风险可控,金融机构在可控风险的范围内开展贷款业务,不得违背经济规律和操作程序,随意发放贷款。

3.2关于市场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金融活动是一个市场行为,主体有放贷主体和贷款主体。放贷主体为参与农机化金融支持的金融机构,贷款主体为使用金融资金的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是放贷主体。放贷主体应该是各类金融机构,在实际调研中发现主要有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从各地探索来看,主要集中在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他们的特点是县以下网点较多,长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现在快速发展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也应该是农机金融活动的放贷主体。在实际的金融活动中,各类放贷主体都按照法律规定独立审核发放贷款,简化放贷程序,依法收回本息。目前各地通行的做法是由农机化主管部门选择一家信誉好、网点多、资金充足、服务能力强的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作为农机化金融信贷扶持政策的放贷主体。如果参与的金融机构过多,可能会出现经营规模小,管理难度大,服务不规范的现象,最终导致政策不能实施,解决不了农民贷款的问题。二是贷款主体。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从一家一户的经营逐渐转向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也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凡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都可以享受国家财政和金融信贷政策的支持。他们的权利义务是提供相关条件,获得贷款,按时还本付息。目前享受农业机械化金融信贷政策扶持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农业生产企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法人作为主体进行贷款,其组织成员也可以个人名义进行贷款。

3.3关于资金投向及监管

农机化金融信贷扶持政策应明确资金用于购买使用农业机械和相关的农业生产融资需求,不用于非农业生产的融资需求。一般有以下几项:1)用于购买农机具。农业机械价格越来越高,限制了农民的购买需求。特别是实施“全价购机、直补到卡”的农机购置补贴方式,给农民购机资金带来更大的压力。通过信贷支持,能够刺激农民的购买热情,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扩大农业机械拥有量。2)用于农机使用。农机使用费用包括油料、维修、技术培训等,特别是高性能、智能化的农业机械,使用要求高,费用大。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农机使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增加,包括农机存放场地建设、机耕道路建设等,都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多的资金。4)农机维修设施建设。农机维修主要依靠两个途径来解决,一是生产企业的售后服务,二是农机维修点。生产企业技术力量较强,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农机维修问题能够解决,但存在维修不及时的难题,在农忙季节,一旦农业机械发生故障不能及时维修,会耽误农时给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自发建设的一些维修点,则能快速及时解决一些常用故障,深受农机使用者的欢迎。据统计,全国目前已有各类农机维修点21万个。这些维修网点建设除了土地和房产外,一次性投入包括维修设备、农机配件储备、维修人员费用。经测算,一级维修点购置维修设备和基本农机配件,需要一次性投入100万元以上。5)支持农机项目建设。当前,各地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承担了一些公共财政给予支持的农机项目建设,进行一些先进农机的试验、示范等。虽然公共财政给予一些投入,进行了启动,但还需要这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拿出较多的资金进行配套,特别是有些项目建设周期较长,配套资金压力更大。如果金融机构能给予一定的贷款支持,可以缓解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更好地推进这些项目进行。关于农机化金融信贷扶持资金使用监管的问题,农机化主管部门应该配合金融机构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资金投向调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农业生产需求。由农机化主管部门同相关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把发展快、信誉好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荐给金融机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宣传政策和金融产品,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二是协助金融机构核查资金需求数量。调研中发现,现有的农业生产金融资金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贷款较多,存在资金挪作他用的情况,并没有真正用于农业生产,而大部分急需资金支持的农民却很难贷到款,违背了金融扶持农业生产的出发点。这一点上,需要农机化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配合,对一些项目的资金需求作一些基本的预计,做到哪里需要支持哪里,需要多少支持多少,按需求放贷,保证有效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三是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监管,定期检查评估,一旦发现资金挪作他用,建议提前收回贷款,取消政策优惠。

3.4关于公共财政的介入

公共财政介入金融信贷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方式有以下三种。1)直接给农民贷款贴息。按照目前农机购置补贴的操作模式,只要农民贷款符合贴息的政策,凭有效资料经过农机化主管部门审核,由财政部门直接按所付利息的一定比例,打入农民“一卡通”账户。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让农民直观感受政策利好,刺激农民投入农机化的热情。北京、重庆、江苏兴化实施的农机信贷扶持贴息政策,就是这种模式,实施效果较好。2)给予金融机构风险补偿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简化放贷手续或放宽放贷条件,随之带来风险增加。根据有关银行农户金融部的测算,这种风险增加约20%左右。为规避这种风险,财政可以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金。资金划拨方式,由省级财政按当年不良贷款增加量的风险比例直接划入银行。这种方式,江苏在农业金融扶持政策中作了探索。江苏省财政部门2009年出台文件,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政策,补偿标准为涉农贷款新增额×2‰。3)给予金融机构补贴性奖励。这种财政资金的介入方式主要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撬动,扩大农村金融有效供给,提高农民贷款额度。基本原理是谁支持农机化发展,公共财政就支持谁,谁对农机化发展的贡献大,对谁的支持力度就大。江苏省财政部门2009年印发文件,建立几种奖励制度:苏北地区信贷投放奖励政策,奖励标准是苏北五市贷款新增额×0.3‰;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奖励政策,奖励标准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月均余额×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奖励政策,奖励标准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月均余额×基准利率×20%等。财政资金来源可以在各级财政预算中专项安排,也可以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切块安排,还可以从现有的农村贷款利息补贴政策项目中安排。

3.5关于贷款抵(质)押担保范围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