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概念范文

时间:2024-04-26 16:1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服务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养老服务概念

篇1

宁波市老龄办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综合与分析调研情况,对我市市区老小区的概念与范围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同时基本摸清了市区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老小区的概念界定

理论上对“老小区”的界定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各地对老小区的认定也各不相同。经过调查与分析,结合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老小区”的概念特征应该界定为:一个是“老”;一个是“小区”。“老”主要体现在:一是坐落老城区;二是建成时间比较早(一般应是在1997年以前建造的);三是老年居民比例较高。“小区”的概念比较模糊,为便于分析比较,本次调研把小区界定为社区,即把一个社区居委会管辖的范围认定为一个小区。据此标准,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本次调研把“老小区”的概念界定为:大约在1997年以前建造,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且比例较高,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短缺甚至没有的城区社区。市区老小区及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情况

区 街道 社区

总数 老小区

(加的表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备    注

海曙区 鼓楼 5 孝闻、文昌、苍水、中山、秀水 为鼓楼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江厦 3 新街、郡庙、天封 为江厦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月湖 7 梅园、太阳、县学、平桥、桂井、天一、迎凤 

 南门 11 澄浪、郎官、万安、尹江岸、朝阳、东站、红起、柳锦、马园、周江岸、迎春 

 西门 13 胜丰、翠南、翠中、钱东、汪弄、柳庄、文化、新芝、永丰、新高、芝红 

 白云 10 南雅、云乐、联南、白云庄、安泰、牡丹、安丰、宝善、联北、云丰 

江东区 白鹤 11 紫鹃、黄鹂、白鹤、王隘、丹顶鹤、丹凤 

 百丈

 10 划船、七塔、潜龙、舟孟、宁舟、朱雀、演武(辐射邻近老小区) 

 东胜 9 史家、庆安、曙光、王家、戎家、张斌 

 明楼 10 徐戎、明东、明北、徐家、明南、东海 

 东柳 11 东柳坊、太古城 

区 文教 7 育才、双东坊、大闸、翠东、范江岸 

 白沙 5 正大、白沙、桃源、北站、大庆 

 中马 5 盐仓、新马、槐树、外滩、浮石 

 孔浦 8 红梅、绿梅、孔浦一村、孔浦二村、怡江、文竹 、白杨、百合     说明:海曙区社区总数73个,江东区社区总数71个、江北区社区总数42个,合计186个。

二、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

通过调查归纳,目前没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小区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为老服务:

1、对特别困难的老人(即具备高龄、独居、行动不便、子女又无法有效照顾等条件),各社区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财政出资雇佣人员(主要为公益性岗位)或委托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派员工进行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和日常起居。

2、对那些独居、高龄但又没能列入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重点老人对象,各社区大多通过志愿者(义工)实施帮扶服务。如通过认亲养老、邻里守望、义工结对等方式,对空巢(独居)或病残的高龄老人进行结对帮扶,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巡视、健康保健、权益维护等服务。这些助老志愿者队伍(义工)组织已经成为为老服务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一些社区依托社区和周边的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相关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量血压、健康讲座、心理疏导等方面服务。一些办得较好且已形成长效服务机制的社区效果很好,定期服务日大多门庭若市,业已成为社区老年人的老年之家。媒体对此也时有报道。

4、一些社区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向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质量。

5、少数社区依托小区内外邻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家政服务公司、爱心企业等资源,通过委托或认养的方式向老人们提供一些居家养老服务。

6、少数社区借用邻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幅射功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送餐。

总之,调查显示,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 我市市区各区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关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并没有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各区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内容和方式上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

三、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查显示,这些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硬件紧缺。即可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十分匮乏,

篇2

关键词:社区养老;发展状况;思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3802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94亿,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8.9%。这个比重远远超过了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这表明我国已经迈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还比较快,未来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因而,养老就逐渐成为关乎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大事,养老模式也渐渐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1 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

在我国,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房养老、遗赠养老等模式。在这些养老模式当中,社区养老模式集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它具有专业、便利和成本低廉的独特优势。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社会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它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对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影响着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2 社区养老的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有很多学者对社区养老做过相关的研究,其中也包括对社区养老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梁新颖把社区养老定义为,“由社区成立养老机构,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有偿又有效的生活服务”。史柏年认为,老人社区照顾是指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与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者隔离。因此,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

3 我国社区养老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社区养老近年来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的社区养老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开展,社区养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总体上来说,社区养老模式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之前相比,大大的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社区养老依托的载体主要是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从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的发展状况可以大体看出社区养老的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大量地兴办各种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都有很大发展。以下图1是2001-2010年全国社区服务中心(站)基本发展情况折线统计图,图2是2001-2010年全国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走势图:

图1 2001-2010年全国社区服务中心(站)基本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2 2001-2010年全国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以上两个图可以看出,21世纪的头十年里,我国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总体上呈上升发展的趋势,虽然其间有一些曲折的发展历程,但总体上还是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而且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里,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覆盖率不断扩大,社区养老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社区养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2 我国社区养老近年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社区养老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区养老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问题如下:

(1)对社区养老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高。

主要分为居民对社区养老的认知度低及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社区养老的认知度不高。以呼和浩特桥华社区为老服务中心为例,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社区中许多居民对社区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尤其以退休老年人为甚,他们当中很多人甚至还不知道有社区养老这一养老模式,这就导致了很多居民偏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而非社区养老的状况,而且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与此对应的是社区养老服务部门对社区养老模式的认识度也不高,笔者对呼和浩特市桥华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部分管理者进行了实地走访,发现他们对社区养老的相关知识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尽管他们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但他们没有高度重视社区养老的管理工作和机构建设,很多事情只是遵照政府相关部门的指示和政策来实施,而且加上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使得管理部门的工作缺乏动力和明确目标,进而导致社区为老服务机构发展缓慢,不利于社区养老的有效发展。同时,笔者也通过网上及相关书籍查阅了部分发达地区的居民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对社区养老的了解和关注程度也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2)政府对社区养老模式的支持力度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目前还缺乏比较明确的有关扶持社区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政府补贴力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对社区养老资金的需求,有关社区养老的制度设计缺乏规范性和长久性。

(3)社区养老机构的投资主体单一化。

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机构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各地兴办的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站等社区养老机构主要是当地政府出资兴办,很少有社会其他力量介入到社区养老机构的资金筹集当中来。这就导致了社区养老机构的资金来源单一,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

(4)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缺乏且专业知识不强。

目前,大部分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都是社区养老机构出资雇用的人员,一方面是这些服务人员大多数是为了挣钱而来提供服务的,因而愿意来提供服务的人员的数量受工资水平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也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这些情况就进一步阻碍了社区养老的健康发展。

4 我国发展社区养老应采取的对策

社区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努力和支持。针对社区养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主要列举出几位相关研究者的建议及自己的看法:

4.1 提高社区养老的认知度

发展社区养老首先要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认知度,只有使居民以及社区管理者对社区养老有足够的认知度,才能推动我国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在我国,传统的社区服务是福利型的,主要是向需要困难孤寡老人提供帮助。以至于社区内的许多人根本不知有社区养老服务这个项目,也不知道它的具体内容。因此,作为新型的社区养老,应主张由社区内的居民积极将自己可共享的资源与他人共享,这不仅能扩大社区养老的覆盖范围,更是一种先进意识的体现。

4.2 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社区养老对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十分有效,因此政府在社区养老问题上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政府可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政府要制定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并制定鼓励社区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对社会福利机构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等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倡导建立养老慈善基金。二是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大力资助社区为老服务的设施建设。

4.3 促进社区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

政府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的力量进入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投资当中来,拓宽社区养老资金筹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将社区养老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的运作模式,广泛吸收社会各方力量,形成社区养老机构筹资渠道多元化的理想局面。

4.4 扩大社区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来源及提高其专业水平

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社区养老机构和当地的学校合作,为学校里与社区养老有关的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服务的平台,如学校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规定鼓励、引导和支持护理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定期为制定的社区养老机构提供一定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扩充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来源,还能提高服务的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学以致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可谓一举多得。同时,在发展我国社区卫生事业时,将老年人疾病养护纳入其中,培训专业人员,辅以社区医生指导,从根本上解决老年患者的疾病康复和生活照料。

5 结语

社区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和载体,切实考虑了老年人养老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多层次保障、多样化服务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出发点。鉴于我国目前社区养老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养老模式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进和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推动社区养老向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使其发展成为有效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新型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 梁新颖.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0,(4).

[2]史柏年.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与策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

[3]胡永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养老机制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6).

篇3

【关键词】政府引导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 服务体系

一、前言

据调查,1999年我国进入国际公认的老龄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1]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享受必要的生活保障,不仅传递着民众最朴素的情感诉求,同时也考验着政府能否有魄力与智慧,缓解、消融这一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困境。社区养老概念的提出,便是基于此背景,该方式很好的解决了国人所认为的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社会网络中断引发事故等问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之间的新型模式。

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

社区居家养老,泛指农村地区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农村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2]帮助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老有所养的同时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受到群众的认可和市场的支持。目前,很多城市地区已经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但是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该模式依旧较为前沿,实践开展较少,期待进一步的推广。

三、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实践的意义

中国人传统的孝道观念,十分强调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既体现在情感上,也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上。因此,养老机构养老,容易让儿女遭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同时也让老师心生情绪问题,不易被宗族观念浓厚的农村地区所接受,推广阻力较大。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它有利于延生老人的社会人情网络,也不容易让儿女背上情感包袱,比较容易让农村居民接受,易于推广。基于此考虑,开展必要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实践,具备十分积极的意义。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农村居家养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不做改变,使老年人可以时时刻刻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保持必要接触,避免了老年人因不熟悉的生活环境而在精神上感到寂寞和孤独,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养成;同时,对子女少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的农村老年人而言,与左右邻居保持密切互动,有利于缓解老人精神压力,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还可以发展农村邻里关系,增强居民之间的友爱团结。

(二)有利于促进农村养老社会化进程。当下政府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实现社会养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农村养老社会化进程的早日实现。这是因为该模式一方面缓解了在集体经济欠发达的压力,为农村社会养老资金的积累赢取必要的筹备时间;另一方面,通过养老手段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农村居民开展和利用社会化服务的意识,积累社会养老的经验。

(三)有利于促进农民更新落后的生育观念,帮扶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把经济供养的责任留给老人自身的家庭,而同时把养老的服务责任转移到社会。只要经济条件适宜,子女数量的多寡、以及子女的性别问题并不会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存质量。因此,农村旧有的“养儿防老”的落后观念将会得到很大改善。莱宾斯坦的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以及贝克尔的孩子数量与质量替代关系理论表明,当孩子的养老效用下降时,人们会自觉减少生育孩子数,从而实现对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3]

四、如何在政府引导下,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十分契合当下的农村人口发展现状。具体来说,可以考虑通过以下一些措施来加以实现:

(一)给予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要求的是地方政府一定要加以落实。同时,地方政府要能够配套相应的政策支持,让民间资本愿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项目投资,在盘活农村经济的同时,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为优质的养老服务。

(二)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通畅养老资金筹集渠道。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这是制约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一大瓶颈。地方政府应当多方筹措,通畅养老资金筹集渠道,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农村老人社会保障机制,让老人能够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基本的养老待遇;另一方面,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完善农村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包括农村社区医院、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体育中心等,让农村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同城镇居民一样老有所乐。

(三)引进和培养专业的人才服务队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构建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人才服务队伍的打造。该种模式需要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项目,尤其是助医服务,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而目前农村的现状是,青壮劳力基本出外打工,农村留守人口大都是老人和儿童,养老服务力量严重不足。政府可以考虑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将周边村落的闲散劳动资源统一协调调配,通过聘用等方式,灵活多变的盘活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尤其是留守妇女,既解决了养老服务力量短缺的燃眉之急,同时又刺激了当地的人口就业工作。

五、结论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每个老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一个和谐社会应有的担当和义务。政府下大力气研究如何帮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体现的是当代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因此,基于此开展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实践以及相对应的服务体系的构建,实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王秀花,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2年

[2]左安琪,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困境及解决措施[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篇4

“嵌入式居住”模式。就是在城市居住社区中设立老年人居住建筑(包括多代居、托老所、老年公寓等),实现老年人保持在原来的居住环境中,或者是子女居住的环境中,与家人和邻里朋友一起度过晚年的愿望。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南岸区南湖社区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的实地调研与考察,分析嵌入式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与趋势。并为嵌入式居家养老模式提出相应的意见。

关键字:嵌入式居家养老,南湖社区,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进,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断下降,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性。我们已经进入了“未富先老”得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的现状使得“养老”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现有的养老模式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家庭养老遭遇独生子女“1+2+4”的挑战,每对独生子女夫妻需要赡养4个以上的老人,使得家庭养老难以兑现,名存实亡;而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量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供需严重失衡,而且受传统观念及经济能力的影响,形成“愿去的不收、愿收的不去”的尴尬境地。

中国的老龄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老龄人群的养老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再者,中国已有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养老的需要,急需提出新的养老模式。本文从实际调研了解城市老年人(主要是中低收入者)的养老情况,综合考虑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与伦理等养老因素,研究符合中国现阶段,并满足将来一定历史时期的新型养老模式。“嵌入式居家养老”的介入,打破了传统“家”的概念,“家”的范围延伸到社区,以社区这个规模较大的住区模式为载体,形成网络式家庭单元,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针对这个概念,在建筑学专业上提出“嵌入式居住”模式。就是在城市居住社区中设立老年人居住建筑(包括多代居、托老所、老年公寓等),实现老年人保持在原来的居住环境中,或者是子女居住的环境中,与家人和邻里朋友一起度过晚年的愿望。本文通过对社区中老年人数量的研究。

“嵌入式”居家养老是近几年正在探索的一种养老模式,依托于社区的嵌入式居家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的主要养老方式和理想场所。我国老年人口基数较大。由于我国土地面积紧张,建造专门的老年人养老社区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对现有社区进行改造,成为完善居家老年人居住环境方式。嵌入式居家养老模式是介于居家养老和集中养老之间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它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原有的熟悉的环境中,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老人的实际生活中,由于身体健康问题,是没有那么多精力买菜、做饭、做家务的,但大多数老人又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人、邻居去养老院,打造‘日间照料中心’,并将‘嵌入式’居家养老概念引入社区。”

南湖社区成立于2001年12月,属地缘型社区,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内有居民住宅楼62栋,居民5424户,人口20173多人,居民小组45个,直属支部19个,党员256人,志愿者队伍8支共560人。社区现有办公及活动用房800平方米,设有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群众工作室、老年活动室、日间照料室,党员活动室、市民学校、图书阅览室、党员远程教育点、社区卫生服务站、党员服务中心、志愿者活动站、警务室、社区工作坊、人大代表接待室、心理咨询室,室外建有1700平方米的室外健身娱乐休闲广场、游园,以及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的环境优美的南湖公园,有健身器材152件,科普画廊100米,宣传橱窗144平方米,艺术画廊155平方米。

南岸区花园路街道正在南湖社区探索这样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把社区当成一个大型的养老院来打造,将托老功能化整为零,“嵌入”到社区各闲置居民房中。

南湖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社区有常住人口2万多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700多人,社区曾做过一个调查,近八成老人愿意在家附近养老。但是在城市中心区域建托老所,实施难度太大。根据实地调研发现,社区里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房屋是租赁状态,何不化整为零,租房供老人集中养老?建一个500平方米的综合托老所需要几百万元,而在社区租一个七八十平方米的住房,只需要每月800元。

“嵌入式”居家养老使社区形成一个大养老院,使之具有休息室、配餐就餐室、休闲活动室等功能,可正式接收社区老人入住,提供全托、日托、送餐等服务。满足辖区庞大的居家养老需求。

这些房屋将“嵌入”社区各楼栋,除统一配备休息室外,还将分别赋予图书室、健身康复室、医疗保健室、老年学校等个,“凑”成一个大型的社区养老院。

社区招聘社区内的下岗待业人员,重新进行培训,进入“嵌入式”托老所,为老人服务。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

“对于街道、社区来说,‘嵌入式’居家养老与建设综合性托老所等方式相比,成本更低、便于操作、惠及面广。” “嵌入式”居家养老模式至少有两个可取之处:一是整合利用了闲置房屋等社会资源,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二是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不用离家,老人家打个电话,可口的饭菜就能送到;不用离开小区,你就能住在舒适的养老中心,和老友聊天、下棋,你还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舞蹈、声乐,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

“嵌入式”居家养老模式的社区,它有两个可取之处:一是整合现有资源,将闲置房屋、校舍利用起来建养老中心;二是将养老从社区平台剥离出来搬到居民房,不占用社区资源,对社区事务、社区工作的影响就会小很多。但是,因为在居民楼经营,可能会造成和居民的矛盾,因此,社区工作人员要花更多的心思去关注和指导,并进行有效的监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通过实地的调查和研究,为嵌入式居家养老模式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支持嵌入式居家养老模式的的完善

嵌入式居家养老模式的建设应由政府给予政策性的支持,并应在国家和城市的总体发展中拥有重要的位置。优惠性政策以及一系列资金方案的推行可以使筹措资金的个人能够得到银行的支持,并使他们成为政策倾斜的对象。

(2)嵌入式居家养老模式的建设问题,应成为当代住房制度的关键内容。除了应对老年住宅实施商品化以外,政府还应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例如应建立多途径的资金来源、颁布老人住宅规章,并将其纳入法制轨道等。国外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应以责任分担和适度控制为中心来制定老人住宅的政策,也就是既不能宽泛的只通过市场来主导,又不能过分强调严格控制。此外,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金、养老保险等养老保障制度,使老人在经济上能够自立,这也是实现居家养老模式城市住宅环境体系的重要物质条件。

篇5

[关键词]社区福利 社区服务 福利供给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36-02

社区福利的概念已为多数社会学者定义和理解,本文将结合社区与福利的相关概念对社区福利做出解释。社区福利是指国家为提高生活在共同区域内的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社区养老、医疗保健、就业保障、文化娱乐、日常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福利供给。社区福利的供给体系是由多个供给内容提供者组成的,提供者通常是由多方面职能结合起来的,需要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供给体系。

一、社区福利供给现状

从目前状况来看,居民对于社区福利的概念都不是很清楚,文化层次低的人群甚至根本没听说过社区福利这一概念,文化层次高的只有部分人听说过,但不完全清楚。另一方面,居民普遍认为社区福利项目在逐步增多,服务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但许多服务都是浅尝辄止,有涉及但不深入。再者,许多服务项目都是由小区物业管理提供,所以高档商品房小区比安置房小区的福利措施更好。

通过对青岛市李沧区多个社区工作者的访问和实地调查得知:各个社区的老年人口居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龄化问题。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显示,在养老方式方面,大多数居民选择家庭养老形式,一小部分人会选择机构养老,而社区养老形式暂时还处于缺位状态。通过调查了解到,在青岛市李沧区暂时还没有成立起社区养老这种新型养老模式,主要原因是由于缺少专人管理和资金支持。

在目前看病难、看病贵普遍存在的大背景下,居民对于社区提供医疗保健福利的意见比较多,许多居民生了病也不敢去医院。以浮山路街道为例,街道共有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些卫生服务站均提供门诊项目,其中一个最大规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包含了门诊、口腔科,还包含妇科、老年康复中心、住院部等,如同一家小型医院。另一方面,国家推行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普及全民的社会福利项目,较低的参保费用解决了居民看病贵的难题。总体看来,居民对于社区医疗保健的福利还是较为满意的。

对于就业方面的保障,主要是通过实施社会福利的具体措施来实现社区就业保障福利的供给。在政府推行的就业政策中,包括就业、失业登记政策和小额贷款政策等。这些政策是以各区社保局领导管理,各街道社保所负责具体实施,各社区做好政策宣传和登记工作。目前来看,对居民所提供的服务最主要的就是信息咨询服务,其次是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基本上每个社区都提供就业服务。青岛市李沧区的每个社区也设有政策宣传栏,任何上级颁布的惠及民生的政策都会及时张贴在宣传栏里,居民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享受福利。

二、社区福利现存供给问题分析

(一)社区福利供给主体单一

总体来看,青岛市李沧区的社区福利供给主体十分单一,虽说社区福利是依托于社会福利,但社区福利也应该相对独立于社会福利。现在的社区福利都由政府统一安排,社区只是作为执行单位进行具体措施的执行,但是社区往往缺乏自身的主动性与主导性。另一方面社区福利的供给缺少来自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单靠政府的补贴使得资金缺口大,许多福利措施只有计划却难以实施。再者,政府作为社区福利的主导力量,应该统筹安排福利资源分配,不能使各个社区间的福利差异过于明显。

(二)社区福利供需矛盾明显

1.社区型养老服务缺失。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老年人可以留在家中得到社区的照顾。但从目前看来,能够提供养老服务的社区少之又少,居民养老只能通过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模式的缺乏是社区福利供给存在的问题之一。

2.医疗保健福利供给不完善。虽然基本每个社区都设有卫生服务站,但不能完全满足居民日常需求。通过走访了解到居民希望社区能更多地提供保健按摩、定期体检、上门看诊以及提供家庭养生知识、疾病预防知识等的宣传。但目前社区能够提供的大多都是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居民需要得到的是全方位的医疗保健,社区所提供的却是冰山一角。

3.就业保障服务局限性大。社区内的就业保障工作整体来说服务面太狭小。一方面提供的工作岗位少,人岗匹配度低,只能保障少数人的就业需求。再者,社区的就业服务对象以大龄就业困难人员为主,缺少对高校毕业生、中龄失业者的就业帮助,使居民的就业需求与社区的就业保障福利供给产生供需矛盾。

(三)社区福利政策宣传不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居民对于社区福利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所以居民缺少享受福利意识,也不清楚社区提供了哪些福利。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社区福利政策宣传不到位,没能将社区福利政策普及给广大居民,居民就算是享受到了服务,也不知道服务来源于社区福利。同时,居民对于社区福利往往是一知半解,使得居民不能维护本应该享受的福利,缺少对社区福利供给的监督。

三、对社区福利发展的建议

(一)社区福利供给主体多元化

1.强化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福利中的地位。之所以要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地位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非营利组织最关键的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社会捐赠等来开展活动,将非营利组织加入福利供给体系中,能有效监督政府向社区提供的福利供给,有效避免现象的发生。其二是因为非营利组织从事的是公众关心的议题或意见,包括了慈善、艺术、教育、环保等方面,加入非营利组织就可以使社区福利供给的内容多样化,弥补福利供给内容的不足。

2.实现居民自治。居民不仅是福利的享受者,也要是福利的提供者,将居民纳入社区福利供给体系中,更能清晰地知道需要哪些福利供给,避免供需矛盾。在社区内居民可以成立居民小组,与社会志愿者共同组成社区福利组织,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来自政府与社会的福利供给有哪些,是否都已实施。

(二)调查居民需求,解决供需矛盾

在对于福利供给的选择上,可以先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统计出大多数居民的需求,在考虑各方面条件下选择出福利供给内容,这样就可以使福利供给与居民需求相吻合。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由于社区福利供给内容有限,居民在多方面都希望社区能提供丰富的福利供给。比如养老方面就需要提供社区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方面就需要提供各式各样的医疗服务,就业保障方面就需要提供更多的就业资源,文化娱乐方面就需要社区统一领导、组织正规的娱乐项目。

(三)加大社区福利政策宣传

通过宣传社区福利,使居民全面立体地了解社区福利,不仅要清楚社区福利的主要含义,更要明白社区福利应该给居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由谁提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提供。在宣传方式上,可以在小区政策宣传栏内张贴或是向居民发放宣传单,亦或是举行政策解读讲座,居民可以当面提问,详细了解社区福利。

【参考文献】

[1]沈洁.福利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福利中的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05):17-25.

[2]温敏婷.社区福利社会化视角下的社会福利社区化[J].社会工作,2007(12):37-39.

[3]宋雪峰.社区资源整合视阈下的政府行为[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05):37-39.

[4]曹永森.中国福利社区化:背景、进程与改进措施[J].晋阳学刊,2007(01):11-12.

[5](日)和气康太.罗佳译.日本地域福利的开展与地域福利和计划[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06):17-19+26-30.

[6]韦克难.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弱可获得性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3(01):102-107.

[7]张秀兰,方黎明,王文君.城市家庭福利需求压力和社区福利供给体系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0(02):46-51.

篇6

【关键词】养老;互助养老;社会工作者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在2005年已经有1.44亿人口达到60岁,这个比重已经占到总人口数的11%,九年过去了,这个数字一定有增无减,所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由于历史以及社会原因,我国的老龄化面对更加沉重的压力,增长快、数量大、社会压力大都使得我们的老龄化问题更加难以解决。老龄化的问题迫使我们用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来缓解老龄化带给社会的压力,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及后进的社区养老虽然对于老龄化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如今以上两种养老方式也面临了一些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的转型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4-2-1式的家庭越来越普遍,年轻人身上的压力越来越重,很难让养老在家庭中很好的进行;另一方面,社区养老如今在各地办的火热,但是资金以及技术人员的缺乏让大多数的社区在养老方面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社区养老效果堪忧。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作为这些已有的养老方式的补充,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养老力量,应该而且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对社区的老年人养老问题进行帮助,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助人自助”,我们应该寻找一条新型的养老方式帮助社区的老年人自己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这既缓解了社会和家庭的养老压力,也让自助养老变得触手可及。

一、互助养老的概念及现状

互助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笔者也是在近期的一些学术刊物以及发表的硕博论文上发现这种已经在某些地区开展的养老方式的,互助养老如今还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笔者根据互助养老的一些特征,简单的对互助养老的概念进行了整合和分析。互助养老是一种老年人之间自助的养老方式,是通过建立一种发展性的小组,培养老年人帮助他人和寻求帮助的能力,在老年人之间形成的一种互助的养老氛围,从而达到老年人自我服务的目的,这种养老方式能够解决老年人的一部分的养老服务问题。

互助养老的实际案例在我国主要见于河北肥乡,当地政府出资建立公共的养老院落,这个养老院落内可以提供老年人的吃、住等一系列的问题。老年人自己交少量的费用即可入住,在院落内的老年人互相帮助,情感沟通,有专人负责老年人的健康,很好的解决了生活在其中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河北肥乡的这种互助养老模式被很多地区学习,堪称我国互助养老的一面成功的旗帜。

二、社区内互助养老的优势分析

互助养老这种新型并且极为“环保”的养老方式并不一定单单应用在农村,社区是城市中的小细胞,在社区内推广互助养老有着更为积极的优势。

(一)基础设施。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相对农村来说要完备许多,这使得互助养老所需的场所以及举行小组活动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设施都更容易寻找,在节省了资金的情况也节省了前期的准备工作需要耗费的时间以及人力。

(二)文化优势。城市社区内的老年人大多数是城市中生活的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更快,而且长期培养的参与意识也可以再互助养老的推广过程中得到应用,社工在介入老年人的互助养老的过程中也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互助的过程能够因此得到社区老年人的认可而更早更好的达成目标。

(三)推广优势。社区作为每一个城市内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社区内的老人的互助养老取得成功形成一个互助养老的可推广的经验,那么这样的新型养老方式可以惠及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这对于地区甚至我国的养老问题都会起到很强的缓解作用。

(四)社工优势。城市内,社工已经进入社区,成为了社区内不可或缺的力量,社会工作者作为一只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助人队伍,在社区的互助养老过程中将会承担领导者、倡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等等一系列的重要的角色。我国的社工发展虽然迅速,但如今社工介入的领域始终没有进入到农村,因而城市社区内的互助养老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将是一个重大的优势。

三、社区内互助养老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人员招募问题。社区内老年人虽然众多,但是由于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也许在社区推广互助养老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冷场的情况,而且城市社区内活动众多,一旦互助养老的活动中的项目没有吸引力,就很容易让老年人将互助养老这种小组活动放弃。

(二)活动设计问题。老年人作为一支特别的群体,对于一些游戏性的项目活动缺少兴趣,如何设计一些能够吸引老年人的活动是社工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社工在设计活动时候要尽量避免让老年人有剧烈活动的项目,以免让老年人的健康受到危害。社工如何能够设计一些小组活动项目能既保证老年人的健康的同时又必须能够吸引这些“知天命”的老人来参加社工设计的互助小组,这也是一个社工一定会面对的大问题。

四、结语

老年人的互助养老,是当今情况下看来最为节省资源的一种养老方式,老年人的自助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人力资源,社区内的互助养老应该也一定能够成为社区养老的一种卓有效果的补充的养老形式。社工在社区互助养老过程中的参与,也一定能够让互助养老变得更加专业化,让互助养老的推广更加迅速,更快地帮助社区互助养老形成一条可以借鉴的养老模式。虽然社区互助养老可能会面临人员以及活动设计等许多我们未知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和社工、社区、老年人之间的协调来解决的。所以,我认为社区内老年人的互助养老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社区养老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它将在我国遍地开花。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篇7

【关键词】社区养老;模式;服务体系;专业化;志愿者

一、探索中的河北省新型社区养老模式

河北省作为人口大省,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解决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十二五”期间,我省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工作目标为“到‘十二五’末,全省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力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张以上,3%的老年人实现机构养老,9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服务实现居家养老”。由此可见,由于家庭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单纯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两种传统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养老需要。在这种形势下,绝大部分老人将依托社区服务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据调查显示,以城市社区管理“自治与服务”为宗旨,河北省各地社区在建立新型养老模式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沧州市运河区由政府投资在辖区内重点打造了15个社区养老服务示范点;廊坊市的养老服务体系中覆盖城市的主要有社区养老服务站和老年公寓两种服务模式;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矿院社区实行社区志愿者鼓励机制等。然而由于社区养老在我省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在建设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认识方面――观念意识不到位,普及率较低。一方面,河北省居民在养老问题的认识上普遍比较保守,大部分居民仍不了解社区养老为何物。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依仗于社区服务的居家养老已经成为今后养老的主要形式,然而当小区工作人员上门进行养老服务的介绍时,老人们从观念上还是没办法接受。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这种模式缺乏理解。另一方面,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企业(房地产商、物业公司等)在这方面投入不够,服务意识较差。(2)设施方面――数量少,服务项目单一。首先,在河北省城市范围内大部分社区在养老设施建设上仅设有医疗中心,而托老所、老年人健身活动中心、老年人心理咨询中心等少之又少。服务体系未能从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文化服务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设计,基础设施远远达不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其次,虽然大部分社区都设有老年活动中心,但是由于设施简陋,活动形式单一,因此利用率不高。部分社区老年活动场所甚至被无端占用,变为盈利性质的饭店、网吧等;第三,在许多老旧社区(也是60岁以上老人比较密集的小区)中,养老服务设施未纳入小区基础配套建设,导致这些社区的老人寻求各项养老服务难上加难。(3)人员方面――专业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由于河北省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对医疗、照料、文化等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在某些社区养老开展较早的小区,虽然有社工或志愿者开展了上门生活照料、代买代购等服务,但因缺乏专业而规范的训练,仍然难以满足老人的需求。据了解,目前河北省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多为下岗人员或农村务工人员,大部分人文化程度偏低,最高学历仅为初中。这就导致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服务不规范,只能从事些简单的日常生活护理工作,医疗、心理咨询工作仍欠缺大量专业人才。此外,在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中,志愿者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据调查,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中学生)从未接触过志愿者工作,对这个名词也只是有所耳闻,并未亲眼见过或亲身参与。社区里的上班族又由于工作繁忙,普遍不愿参加志愿者活动。许多社区仅有的志愿者都是已年过60的老人。志愿者的队伍青黄不接,资源匮乏,许多需要帮助的老人得不到帮助。(4)合作方面――政府与其他社会力量联系不够。在河北省,社区管理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大部分养老设施与服务建设仍是由政府财政补贴。同我国大部分省份一样,河北省社区养老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偏低。并且由于政府目前对于社区建设中养老配套设施、规模都没有做出准确的规定,因此在吸引社会力量方面也存在弱势。这样一来,社区养老仅难以形成产业化、市场化,不能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产业当中。

三、加快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建设的建议与办法

(1)普及社区养老的观念,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设工作。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借助媒体宣传社区养老的趋势性和重要性,传播社区养老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接受这种模式。其次,除了大众媒体的宣传和介绍,还可以通过组织社工、青年志愿者等在社区内开展免费服务宣传活动。“理解来自沟通“,只有当老人亲身体验,才能深刻理解社区养老的概念和意义。通过为老人进行免费的健康咨询、测量血压、免费理发等服务,可加强社工、志愿者与老人间的沟通和交流。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宣传引导更多的企业投资社区养老建设,而这些企业在帮助社区养老筹资的同时,也可借机弘扬企业文化,提高知名度,可谓一举两得。(2)加强设施配备,丰富服务种类。在设施建设上,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公共配套建设项目,在新建小区或有条件的居民小区,要求配套兴建养老服务场所;在老旧社区,对那些利用率较低的公共设施,可采取资源优化和置换,改造成养老助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放开管理,在一定的标准和规则下,鼓励更多的私人或企业经营和管理,让社区管理尽快走向市场化的道路。在服务种类上,应以个体为单位实打实的调查需求种类和需求量,服务项目从生活、健康、精神、文化各个方面设置,争取做到具体化、个性化。项目的设立先后要讲究轻重缓急,首先考虑高龄老人和病残老人的需要,然后考虑各种情况的应急需要,从多角度有针对性的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选择机会。(3)从业人员专业化,激励更多志愿者加入养老服务队伍。对比亚洲四个新兴国家或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情况,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都非常重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并提供专业证书教育和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学历教育。而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高校刚刚开设社会工作课程,与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取长补短,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积极培养社会工作高级人才,建立一支具备新型服务理念、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的社区服务工作队伍,从而促进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志愿者方面,我们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学生或是年轻人并非不想伸出援助之手,为孤寡老人献爱心,而是苦于没有渠道,没有组织。即便是有“青年志愿者协会”这种已经存在多年的组织,可群众参与度还是不高。在美国,为了倡导青少年服务社区,总统克林顿1993年签署了“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法案中规定,凡做满400小时义工的青少年,美国政府每年奖励其4725美元的奖学金,这笔钱可以用来作为上大学的学费或做职业培训之用,还可用来偿还大学贷款。此外,美国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公民参与办公室”(Civil Engagement

Office),经常性的公告,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我们的大中小学校可以效仿这一做法,并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如:参加义工的工作量可兑换学分;颁发志愿者服务证书等。发动广大青少年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并使其认识到参加义工活动是他们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4)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在社区养老社会化的实践中,北京海淀区启动了“3+X”社区养老服务体系。“3+X”中的“3”是指政府统筹规划、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具体运作、社区居民参与;“X”是指各类养老服务项目。在深圳某些社区,NGO(如深圳社工组织)已较为广泛的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综上得知,政府加强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处理好自己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关系。从机制和资源上,政府对社区养老不能大包大揽,也无法大包大揽。政府除了向具有基础性、福利性、示范性作用的养老项目投资外,更多应转移到对社区养老服务产业的补贴和扶持。引导社区养老服务尽快走向产业化道路。此外,在与社会组织的联合上,政府应把自己与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很好地联系起来,通过合同、协议等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搭建平台使各方力量各显身手。依托社区,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形成发展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合力,最终打造一个多元并存、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社区养老新格局。

总而言之,在我省社区养老建设工作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社区养老文化的宣传。在尚未启动养老设施的社区,加快补充建设,在已经开展养老服务的社区,强化设施,丰富服务种类。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鼓励机制,培养服务专业人员,扩充志愿者队伍。并且最终能够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载体的营利与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社会化与福利化相结合的社区养老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2]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北省社区养老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3]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4]湛珏.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其市场化运作探讨[J].现代商业.

2011(12)

[5]张丽雅,於钇权.美英两国社区养老服务及启示[J].社会福利.

篇8

【关键词】成都;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一、引言

据统计,我国的老龄化加速发展从 2009 年开始,老年人口年均增加 800 万至 900万人,而到2020年将达到 2.48 亿。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老龄化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凸现。《老年法》中指出:“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成都市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如何妥善解决因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值得关注。社区作为政府的基层部门,应该对辖区空巢老人进行直接的服务关怀。社区养老的概念是指将老人平时居住在家中,以家庭成员和自身的照顾为主,辅以社区养老服务。而社区养老对于空巢老人群体更为重要,由于平时没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更加需要社区担当为他们养老的重任,这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下的养老模式探索。

二、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果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底成都将会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和家庭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和养老机构提供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我们了解到成都各社区为实现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采取了很多措施。金雁社区设立了成都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桂溪和平社区组织居民签订空巢帮扶协定。而少城社区为空巢家庭安装爱心一键通。成华区与家政公司合作成立了“成华区彩霞服务队”,帮助不愿意在养老院养老的空巢老人进行专业化的有偿家政服务,针对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服务队还会给予特别的关照和优惠。总体看来,成都对于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模式老存在不足

在养老服务机制上,往往是基层管理人员因为长期接触社区事务,对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有所重视,而上级政府部门对社区居家养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社区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靠社区人员自发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具有不稳定性,缺乏常态化的服务机制。另外,成都社区没有一个建立起一个分层管理制度,空巢老人在老人群体中常常被忽视。

在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配置方面, 参与空巢老人服务的人员大多是社区临时调配人员和志愿者,参与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建立空巢老人常态化的社区服务机制。

在资金来源方面,成都的大部分城市居委会用于社区养老活动的资金是没有专项经费的,需要街道自己筹集,辅以政府拨款,外加一些民间机构的不定期在物质上的帮助。

在法律权利保障方面,空巢老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立法还有待时日。由于一些老人的子女缺乏传统道德观念,一些社区没有形成一种敬老的社会风气,空巢老人的权益时常受到侵害。由于社区缺乏法律求助的渠道,大部分空巢老人选择默默忍受。

四、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建议

(一)完善服务机制,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由于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一个家庭赡养四个老人和代际分居的情况普遍存在。而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政府的只能提供有限服务。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该受到重视。结合政府的经济实力和空巢老人家庭状况,在社区形成一个基础养老服务机制,逐步形成居家养老为主,社区的养老服务为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应该无偿或者低价定期向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的医疗保健服务和必要的家庭服务。对于身体不便和家庭贫困的空巢老人应该给予特别的关照。通过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机制实现社区养老功能。

(二)吸纳社区各方力量,打造多样化服务队伍

社区工作受到经费限制,应该鼓励家庭妇女和有意愿的空巢老人从事社区养老服务,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老有所为”。联系爱心企业开设专门的老年服务培训机构,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

另外,通过高校和民间志愿者的行动来倡议更多的人来关注空巢老人的问题,定期安排志愿者对老人进行上门志愿服务,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民政部门应该为志愿者、爱心企业和社区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于积极参与空巢老人爱心帮扶的企业和高校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空巢老人的社区服务中。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社区养老常态化机制

大力加强基层老龄工作,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保障空巢老人服务工作正常进行。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有限的,还需要发挥社会资金的力量,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让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关爱空巢老人的行动中来,从而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全方位的养老资金供应体系,财政的持续支持是社区养老的常态化运行基础。

(四)建立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为空巢老人开辟维权通道

加强对社区管理者和“空巢老人”家庭成员的法律宣传,提高各方关于“空巢老人”法律权益的意识,加快相关立法的速度。社区可以结合高校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对空巢老人实施法律援助工作。定期组织高校志愿者在社区开展空巢老人法律援助活动,这对培养大学生的会责任心具有良好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普.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社区居家养老分析[D].山东经济大学,2010.

[2] 张瑞霞.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失独老人;居家养老;能力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距今已将近50年。当年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已逐渐进入老龄化。依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根据模型推算,截至2010年,农村失独家庭为158.57万户,城镇82.69万户,合计241.26万户。预计到2030年农村49岁以上失独父母为85.1万人,城镇57.2万人。这部分家庭的父母的生存状态与养老问题随着其父母进入老年而越来越突出。2016年6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民政部要重点推动实施4项工程之一就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作为老人中的特殊群体,失独老人的养老有何特点,构建何种居家养老的模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失独老人的概念

目前虽然学界对失独老人的概念仍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譬如,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收集采用标准是独生子女死亡且母亲年满49岁的家庭即为失独家庭。有的研究则按照国际通行60岁作为老年人的标准来进行界定。考虑到失独父母因遭受变故可能预期寿命的的缩短,本文所研究的失独老人指的是年龄达到49岁以上,失去独生子女且未再生育的“永久性失独家庭”老年人。

(二)能力建设取向

抗逆力理论指出,虽然有些家庭被失去子女的危机和持续的压力所击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些家庭在面对逆境时却表现的更加坚强和勇敢,并作出积极有益的行动。能力建设取向正是基于此概念,认为个人和关系的力量可以通过合作变得更强大,以应对突发的危机或长期的困境。这一框架改变了传统的以缺陷为本的观点。希金斯对成人抗逆力的研究发现,成人会变得更加坚强,是因为他们经历过严峻的考验。人经受痛苦,也就得到了或许从其他途径无法得到的力量。他们能更深刻与强烈地体悟世事,也能对生命赋予更高的价值。通常这会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他们愿意去帮助他人;于此同时,他们也会从这些努力中获得进一步的成长。如石家庄市为失独群体提供专业帮扶服务的“妈妈之家”中的失独女性,她们在走出自身苦痛后,帮助具有相似经历的其他失独者,不仅取得良好效果,而且获得进一步个人的成长。

三、失独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一)家庭功能视角下失独老人的需求

居家养老的首要特点在于“家”。家庭是居家养老中最基本的单位,承担着个体与社区之间的连接。失独老人的身份与其子女的丧失相联。在考虑其居家养老需求就不得不将其作为一个遭遇重大风险事件的家庭,从家庭的功能维系的角度,在家庭生命周期中进行分析。

首先,失独老人具有经济扶助与生活保障的需求。在失独家庭中,子代对父代的赡养功能消失。如果子女在原家庭中是重要经济来源,则子女的丧失意味失独家庭的生产、分配等功能降低。失独老人在就业市场上因年老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劣势,难以使家庭恢复原有的经济生活状态。

其次,失独老人具有医疗保健与健康照顾的需求。随着躯体的老化带来的健康状况退化,失独老人在面临病痛时,缺乏子女的照顾与陪伴,成为大多数失独老人在养老中最大的担忧。根据“身心一体化”的观点,身体的状况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其身体健康状况。

再次,失独老人面临家庭结构变化后的适应需求。从家庭结构上看,失独家庭中原有的父母与子女的三角结构发生变化,缺乏稳定性。从家庭角色上看,子女死亡带来家庭内角色的丧失。因此,面对家庭角色的丧失以及变化,失独老人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服务的需求。

最后,失独老人具有情感替代的需求。失去子女后,除了面对亲人离世这样的重要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中,失独老人难以享有一般家庭具有的天伦之乐,缺乏情感交流的渠道与对象。失独老人在情感替代和精神灵性方面的需求超过普通老人。

(二)失独老人居家养老需求特殊性

失独老人一方面在居家养老方面与普通老人在经济、医疗、生活照料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缺失与脆弱性,使其在居家养老的需求具有特殊性。

(1)精神健康服务需求突出

失独老人面对子女死亡,往往难以释怀,长期沉浸在悲伤情绪中,产生抑郁、自闭、社交退缩、甚至自杀等精神健康问题。这一境况与独生子女家庭有且仅有一个孩子有关。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纽带紧密,由于没有其他孩子作为风险的分散,孩子的丧失则带来整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对个人、甚至夫妻关系带来挑战。社会工作的“全人”理念认为个体生活需“身”“心”“社”“灵”四个方面的健康发展。对于失独老人来说,除了经济方面的救助、生理方面的健康照顾,更不能忽视心理方面的精神健康服务,社会方面的社会支持重建。有些失独老人在丧失子女后,失去人生的意义,缺乏生存的动机。这种关于人生意义和生命苦难的追问与反思,往往超越了心理健康的范围,进入灵性精神层面。这部分的需求,也是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自我探索的需求。帮助老人寻找生命的意义,重寻生活的动力,注入生活的勇气是决定能否开展好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

(2)服务提供具有社会福利性

失独家庭的产生有着一定制度性影响因素。基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部分家庭选择只生一个孩子,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牺牲与贡献。政府和社会在失独老人的社会养老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为失独老人给予相应的抚恤与补偿,提供社会养老的支持与资源。特别是有多子女生育意愿,但因政策因素生育一胎的失独老人,他们的心理状态与一般的失独老人有微妙差异,对政府提供的针对性社会福利具有更高的期望,面对现状更易产生心理落差。因此,对失独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看到该群体问题的历史性,在社会福利的框架下考虑其养老问题。

三、能力建设取向下居家养老模式框架

基于失独老人的需求,在能力建设去向下的社区养老模式则需从理念到政策设计方面秉承全人健康的观念,从内部能力发展到外部支持体系建设结合,发展个人与家庭能力。

(一)从“问题”向“优势”的理念转变

目前学界对失独老人或失独家庭的研究大多一种问题视角,基于补救性的服务方案,而忽略了失独老人自身的需求表达,体现在研究中就是主体声音的缺乏。对失独老人看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面临的风险,除了看到失独老人的脆弱性外,还要看到在当中蕴含的转变的可能。对失独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也需要从“问题”向“优势”的理念转变,从强悍的个人主义到一种互动的观点,认识到失独老人也拥有资源与能力,通过链接相关的社会服务资源依托社区开展经济救助与生活支持;专业人士的精神健康服务,失独老人能够恢复社会功能,并经由困境的历练可能会拥有更高的灵性生活与统一整合的人生。

(二)服务的分类与分化

针对失独老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不同方面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一般、专业以及补充。如将失独老人在居家养老生活中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界定,由社区或政府以货币或服务的形式提供支持,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提供帮扶活动。精神健康需求则通过专业来进行,由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相关NGO组织提供心理疏导、悲伤辅导等服务。特别是长期处于精神健康问题的失独老人,需要分阶段及时响应,提供长期的个案管理服务。在丧亲发生阶段,由心理咨询师或临床社会工作者开展危机介入服务;在恢复阶段,由专业人士、志愿者团队、社区组织多方提供支持,尽快恢复老人的社会功能,重建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最后,在结束服务阶段,则需要关注失独老人生活意义的重建,对于高龄老人、身体境况较差的老人还需要考虑提供临终关怀的服务。对上述服务未能含括而确实具有需要的个别化需求提供补充。如极少数失独老人寻求宗教皈依、或者不愿意继续留在原社区居住,则应尊重老人的意愿,协助其处理相关事宜。

(三)关注个人与家庭能力建设

第一,去除负面标签,提升失独老人的效能感。

失独老人常被赋予消极厌世、退缩回避的刻板印象。由于失的身份,失独老人往往在社会文化中面临偏见,在生活中客观存的就业、文化等多重排斥。如一些落后的因果报应观念认为“上辈子做了亏心事,这辈子无子嗣送终”,给失独老人贴上“∽印薄“不吉利”的标签。失独老人自身也容易在此情境下进行自我标签,认为自己是“不详之人”,回避与他人的接触。这一互动过程进一步使老人将消极、无能的标签自我内化,产生失能感,缺乏面对生活的热情与能力,消极避世。在居家养老中,去除影响老人效能感的负面标签,需要促进失独老人主体性的开展,最提高自我价值感,提高老年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与生活满意度。通过发展自助小组,帮助他人,发展知识、资源和技能,提升失独老人个人能力,培育社区参与的能力,找到新的生活意义的支撑,从而促进个体效能感的增加。

第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

失独老人失去子女这一重要的家庭经济与情感支持对象,在社会生活中,因经济、医疗以及心理等困境甚至出现社会关系的“断裂”,具有风险性与脆弱性,二人际关系会增进这种抵抗逆境的能力。因此,重新恢复、重建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特别是其亲属、互助团体、志愿组织的支持,对失独老人的居家养老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需要促进居家养老相关政策的完善与执行,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便利性与服务的可及性,创造友善、关爱的社会环境。通过改善家庭的外部生态环境,提升家庭的稳定性,从而为失独老人的居家养老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向德平.周晶,失独家庭的多重困境及消减路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6期

[2]慈勤英.周冬霞,失独家庭政策“去特殊化”探讨―――基于媒介失独家庭社会形象建构的反思[J],中国人口科学,2015 年2 期。

[3]肖云,杨光辉,优势视角下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及相应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4年第1期

[4]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姚政宏,方曙光,全人健康视角下失独老人需求分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年第3期

篇10

社会企业作为一种融合了传统企业和公益组织的新型组织形式,在解决社会问题、改善公共服务、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社会整合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人说社会企业是非营利组织采用企业运作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的表现,有人说社会企业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企业被视为非营利组织寻求可替代资源或建立社会价值管理图式的创新行为。兼具社会责任和运作效率的社会企业可以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通过自身盈利维持组织的运作,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加符合扶贫帮困的社会企业形象。

杨家宁认为“社会企业被视为是一个以新的方式聚集资源以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社会企业提供服务或产品来追求经济活力化,为边缘群体提供发展机会,这就涉及到新的组织形式的建立,其成立是为了低收入或有保障的人群创造就业或培训的机会,该类组织具有社会目的和经济期待,以企业化途径满足社会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期待。”①

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传统养老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今,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在全社会关注养老问题的同时,社会企业发挥市场运营的先天优势,在社区养老方面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子。社会企业在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方面可以发挥先天优势。

在社区养老方面,许多地方采用的都是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服务,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有一部分社会企业取代了政府的服务机构,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福安社区服务中心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全区老年人的需求满足,同时通过由居民自己出钱购买企业提供的服务来赚取一部分利润,维持企业的部分日常开支。这种为了某一种公益性目标,采用商业手段运作的企业就是社会企业,这种类型的社会企业广泛存在于公共服务领域,分析和研究社会企业的运行状况对我们深入认识和分析社会企业的发展趋势有重要作用,也为社会企业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借鉴。

福安社区服务信息中心是当地民政局社区办引进的大型智能化社区服务企业,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安置、社区居家养老等服务项目的大型智能化社区服务企业,企业目前以居家养老项目为核心,以服务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要任务,帮助老人解决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问题。企业创立初期正处于居家养老模式探索阶段,企业借此机会探索出一套依靠电子保姆呼叫器提供求助,求救呼叫的智能化平台,解决老人记不住复杂号码、有急事时子女不在身边的困难。

企业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务,弥补了子女不在身边的缺憾,福安的工作者相比家人来说更专业,服务也更加周到。企业创始人李经理在政策指引下,探索公益性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率先在当地试点,社区老年人十分愿意接受这样的专业服务。福安从一开始为社区居民开通服务热线到建立一号通综合服务呼叫中心、一键通居家养老智能求救求助系统、一卡通便民服务智能结算系统,逐步发展为一个拥有系统的服务方案,靠营销服务卡获取利润,自力更生的社会企业。

在全社会思考居家养老模式的局面下,福安使用电子保姆呼叫器成功将居民与服务中心连接起来,老人们有买米买油等代购物品的需要时可以按动绿键来寻求服务中心的帮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在20秒之内回复电话,如果老年人突然遇到疾病突发,可以按动红键,工作人员看到红键紧急求救之后,也会立即回复,并会短信通知家人和服务中心主任,确保老人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救助。福安正是看到了这个平台在居家养老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使得养老服务更加专业化和智能化。

福安作为一家独特的致力于养老服务的社会企业,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收取较低的服务费用,既不同于一般机构养老,也不同于一般的家政公司服务,而是基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社区养老。福安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的特别之处是特别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三无老人设计的生活服务帮助模式,为老人在家养老创造了新模式,福安从成立之初就将自己定位成一家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福安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服务、紧急求助服务、钟点工服务、老年文化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代办预定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和综合维修服务等。福安致力于公共事业,通过智能化平台整合资源,开辟了一种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家庭越来越多,子女们有各自的事业,不能陪伴在老人身边,老人有什么需要不方便求助子女,仅有养老保障金是很难满足老年人的需要的。机构一位负责人坦言,更为现实的是,养老问题完全通过公益性是不现实的,机构要运作下去,就要有自己的资金来源,有盈利企业才能生存下去,也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是弱势群体,他们有养老保险,有退休金,但是有困难还是不知道可以找谁帮忙,对于子女们来说也是,他们大都在外忙碌,自责没有时间给老人关心,给老人寄去的钱最后成为了孙子、孙女的压岁钱,自己却不舍得花一分钱,我们做子女的孝心还是没有实现。像福安这样的社区服务中心能做的就是为老人们提供公益,比市场上的服务质优价廉,子女们只要将孝心传递到福安,由福安代替子女给老人尽孝道。

我们看到,社会企业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商业活动的新型组织形态,社会企业的双重特征,使得它在完善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弥补了政府职能的缺失和非营利组织的缺陷。

社会企业采用商业企业的商业管理模式,而不是行政管理体制,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管理体制往往模式僵化,不能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调整企业经营策略,所以社会企业采用商业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自身获取经营利润,是高效率追逐利润的保障。社会企业家是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他们不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的目标,而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在社会企业发展初期,往往会遇到资金不足、企业员工消极怠惰、基础设施不完善、领导和员工时有矛盾等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充分运用绩效考核的方法考核员工。

一些社会企业往往在发展初期处于亏本经营阶段,如果顺利度过亏本期,社会企业就会获得长久的盈余期。所以社会企业的长远发展依赖企业管理者的远见卓识。总的来说,建立一种真正的社会企业家精神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新追求,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能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注解

① 杨家宁.社会企业研究评述——基于概念的分类[A].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第21卷第3期

参考文献:

[1]刘晓辉.和谐视角下的社会企业[A].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第23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