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24 17:3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不仅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更是关乎其他重点领域能否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规划》中从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市场应用拓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从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来看,创新发展的主线将有利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从《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中可以看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思路打破了发展传统产业固有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思路,强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并要求骨干企业研发强度要力争达到5%以上。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强调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创新联盟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资源信息库建设以及标准体系建设等。
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规划》中对骨干企业研发强度的要求,旨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完善全面的创新环境建设要求,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软件产业构建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为支撑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进而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
从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来看,产业化示范工程将有利于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应用推广
《规划》以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重点方向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产业化示范工程拓展市场应用,针对七大发展重点的细分领域实施了22项重大工程,制定了到2015年的产业化目标。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主要是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以及信息惠民工程。物联网和云计算作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兴领域,是未来规模增长迅速、业务模式多样、创新能力强的细分领域,将逐渐成为信息技术服务甚至整个信息产业的新的增长点。
目前我国在物联网和云计算领域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大规模的行业应用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的实施,对于该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标准规范形成以及应用推广具有重要作用。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初步形成符合国情的应用模式、标准规范和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信息惠民工程中,主要是针对社会管理、医疗、交通、数字家庭等领域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扩大信息服务在城乡及各领域的覆盖和应用。不言而喻,这将极大地拓宽信息技术服务应用的宽度和深度。
篇2
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should be related to real conditions of each university. A development planning framework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regional industry perspective. Based on regional industry analysis, the recommendation of target and task, development thoughts and guarantee system, resource converge plan and measures, evaluation of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 and social contribution are the five steps included in this framework. The digital-media technology major in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how this framework be applied.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synergetic innovation of relat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jor.
关键词: 区域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决策
Key words: regional industry;cooperation amo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decision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013-03
0 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1]。相关研究人员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探讨了理论内涵、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控制以及学校层面的协同创新战略等问题[2]-[7]。
从广东省来看,自从2005年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工作后,每年科技厅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创建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并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使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向广东省内聚集。产学研创新联盟是协同创新的一种形式,截止2013年12月,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除了众多的省外重点大学,省内高校仅涉及几所具有较强理工科研实力的大学。所以广东省省内120所高职以上的各类型院校如何开展协同创新,如何结合具体专业进行协同创新规划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
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对这四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前两者都是国家层面的,分别以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或为了提升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面向行业产业的强调以工程技术为主体,支撑全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这也需要高校在某学科具有国内领先的科研实力。所以适合大部分省属以及地方高校的是构建面向区域(一个省或一个市)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加强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创新。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必须结合高校自身内部的校级重点优势特色学科,而且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专业的协同创新规划中。结合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以及前期的产学研实践经验[8][9],我们提出一个基于区域产业视角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如图1所示,包括区域产业分析、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拟定、发展思路和制度保障拟定、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拟定、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评估五个步骤。以下结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来说明该框架的应用流程。
2 广东数字媒体产业分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在信息技术学科群、机械工程学科群以及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实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2012年成功申报的本科专业,并依托学院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团队组建了数字媒体技术科研创新团队。在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了协同创新进行专业发展的思路。结合图1所示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首先必须进行区域产业的分析,即广东数字媒体产业的分析。
随着微博、微电影、移动互联网、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兴经济的重要基础,广东面临着重大的机遇。数字媒体产业,无论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都是低能耗、无污染的现代服务业。我国将推动数字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市场价值超过万亿,广东数字媒体产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指出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优先发展包括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同时规划纲要也指出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了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家庭等产业,并促进数字视听产品转型升级。
广东地区聚集着互联网、移动网和广电网的大型规模企业,具有较好的数字媒体产业基础。2000年以来,网易、腾讯两大全国互联网门户网站就落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和深圳,并不断蓬勃发展。2009年中国移动南方基地投资66亿落户广州市天河软件园高塘基地。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将作为中国移动研究院的有效补充,打造开放的业务平台和灵活的研发合作机制,引导信息设备供应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协力构建生态型战略合作模式,推进移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6月,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广东省属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是以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为主业的大型现代化有线广电网络运营商,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20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820万户,总资产139.25亿元,用户规模、资产总额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茅,目标是成为全国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骨干文化企业。三网融合以及未来宽带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体现在数字内容以及应用的创新上,而这些刚好需要数字媒体相关技术的支撑。
3 协同创新发展规划
在区域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具体专业的协同创新规划,结合图1所示包含四个步骤。
3.1 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拟定 现有的科研条件方面,所在院系拥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数字传媒实验中心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应用”1个,校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团队1个。拥有数字媒体行业领先企业Adobe公司和Apple公司考试认证授权点各1个。拥有影视传媒研究所1个和教育技术研究所1个。
科研团队方面,拥有教育技术(含数字媒体)硕士生导师5名和博士5名,省科技厅“企业科技特派员”3名。科研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并承接企业委托课题经费达60万元,具有较好的产学研潜力。
依据以上科研条件和团队情况的分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协同创新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为:立足广东地区,瞄准数字媒体产业,联合相关高校和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媒体关键技术攻关、内容创作和技能培训,建设成为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社会与人力资源保障部认定的数字媒体技能培训中心以及面向全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师资培训的基地。未来三年力争成功申报一级学科硕士建设点1个,成功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科研经费达到120万元。
3.2 整体发展思路与制度保障拟定 整体发展思路是提出“一个中心两个研究所三个应用方向”的建设思路,即以协同创新中心为龙头,充分利用原有影视传媒研究所和教育技术研究所为基础,确定影视特效技术及应用、互联网宽带应用、互联网移动应用三大应用方向,重点加强与广播电视、宽带增值业务、移动增值业务三大行业企业的产学研联系。
以产学研方式参与行业活动,以技能培训需求推动协同创新中心的技术研究发展。长期目标是以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需求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的驱动,短期目标是以面向广东以及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师资培训和面向职教学生的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吸引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培训师资,以企业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案例。最终达到整合数字媒体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共同进行行业技术培训推广。
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方面分为以下四点:
①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确定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架构。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立行业政策与发展研究部、数字视频开发、宽带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四大部门,并依托我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创新团队和影视传媒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进行行业关键技术预研。行业政策与发展研究部重点吸收若干名熟悉产业经济、外语的研究人员针对数字媒体产业进行行业趋势与发展研究。数字视频部主要联系广电行业企业,重点进行电影视频广告的设计与创作。宽带应用开发部联系中国电信等宽带运营商,重点进行宽带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移动应用开发部联系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重点基于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应用的开发。
②新增资源与支持方面,在与Adobe公司和Apple公司长期稳定合作的基础上,争取两个公司支持在所在院系建立Adobe华南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Apple华南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以及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接着利用行业培训成熟经验,引进企业中高级专门兼职人才,采用企业成功项目案例,对广东省甚至全国数字媒体技术类职教师资进行培训。
③人才引进与聘任方面,聘任数字媒体相关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兼任中心高级工程师,以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的校企合作团队进行项目申报以及行业关键技术攻关。骨干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情报以及基础理论框架研究,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绩效考核可以考虑采用论文以及专利或产品原型的定量考核,无论是论文或者专利校企双方同时联名发表和申请,知识产权归属于协同创新中心。
④研究计划方面,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团队主要研究计划可以考虑包括:1)基于虚拟仿真的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与开发;2)HTML5规范及其在高速宽带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3)移动数字媒体应用规范研究;4)基于产学研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以数字媒体技术类师资为例)研究等。
3.3 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拟定 协同创新必须加强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联系,保障措施如下:
①加强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联系,以影视广告部为主对口联系广东省广播电视电影局、广州市文广新局,并建立于各大电视台的联系,并从中选择1-2个作为紧密合作伙伴。以宽带应用开发部为主对口联系省电信和各地市电信公司。以移动因公开发部对口联系广东移动、广东联通以及地级市分公司。争取省科技厅、文化厅、教育厅、经信委、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科信局的支持,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牵头的各项数字媒体相关产业规划工作。
②加强省内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数字媒体工程系、广东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院(佛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数字媒体计算研究中心、人机交互研究中心、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研究人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等。
③加大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突出产学研的特点,重点加强与移动公司(移动网)、门户网站(互联网)、电视台(广电网)三类型行业企业的联系。典型的例如网易、腾讯、21cn、广东移动、广东电信、广东广电网络、广东高谷数字媒体有限公司等企业。
④重点瞄准教育行业、移动通信行业和广电行业开展项目合作。教育行业主要以职教师资技能培训为主,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平台,组建著名高校、行业企业苹果公司和Adobe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本校教师组成的培训师资,争取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支持。移动通信行业以前期积累的行业联系确定某个具体的移动应用开发方向,例如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等。广电行业以视频拍摄合作为主,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重点以广告应用为主。
⑤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将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基地,汇集了国内一流的大学、主流电视台、广播科研机构和数字新媒体领域的骨干企业,为数字媒体的新一轮集中创新与科技攻关搭建平台,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开展深入合作,建设数字媒体网络系统协同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宽带应用协同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体验互动协同创新实验室、未来媒体网络国际标准推广中心、未来媒体网络新技术产业化孵化中心。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多技术集成的数字媒体研发平台和技术推广平台,共同开展面向未来媒体的“内容与网络协同”、“网络与网络协同”、“新型移动及宽带网络应用模式设计”等行业关键技术难题研究,基于面向数字媒体业务需求的新型高效低成本网络系统方案,结合国家和地方媒体开展应用示范,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我国数字媒体网络行业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带动我国数字媒体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3.4 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评估 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要从科研项目申报成果以及建设各类型实践示范基地成果来进行评估规划:科研项目申报规划方面,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或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或广东省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各地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其他专项经费(含企业横向课题经费)支持4-6项。建设成为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示范基地,具有明显的产学研合作特点。建设成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重要的研究生培训实践平台,例如面向教育学(重点是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方向)、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等专业方向。
实践示范基地规划方面,建设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培训师范基地的重要依托机构,具有产学研合作-师资培训-职业教育学生培训三环结合特色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广东甚至全国地区的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平面、动漫、虚拟现实、网站、出版、电视、广告、软件、影视、动画、游戏)师资培训做出贡献。推动广东地区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成为广东省以及各级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托部门,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培训的基地。
4 小结
协同创新可以打破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分散封闭的状态,建立多模式、深层次的合作,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省属以及地方院校应该重点针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规划各学科专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本研究提出一个应用于具体学科专业的包含五个步骤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的框架,并给出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协同创新的规划案例,对相关学科专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研究没有考虑学科群[10],例如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等相关学科专业群如何结合区域产业分析,共同进行协同创新规划。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EB/OL]. [2013-12-16]http:///dostplan/.
[2]韩立民,陈自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3-25.
[3]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2):161-163.
[4]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26-29.
[5]甄晓非.协同创新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3(01):21-23.
[6]黄伟,黄波,张卫国.引导基金模式下的协同创新激励机制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03-105.
[7]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9-12.
[8]赵剑冬,吴天生.信息技术类专业产学研模式探索与政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3(3):92-94.
篇3
[关键词] 贵州省 马铃薯 产业化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76-01
1 贵州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优势以及发展现状
1.1 发展优势
贵州省作为中国最大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有着南方最大的种薯基地,在一年四季当中都可随时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其在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的优势主要有自然优势、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优势[1]。
1.1.1 自然优势。贵州省属于高原山区地貌,亚热带湿润疾风气候,一年四季气候舒适,是马铃薯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温度在14-16℃左右,再加上山区地势高低起伏,森林覆盖率高,自然隔离条件好,有着明显的立体农业气候,全年都可进行马铃薯种植。此外,贵州省重工业少,土壤、水源、生态所受到的污染较少,在种植过程中农药施加率低,因此所生产的马铃薯产品广受消费者好评。
1.1.2 区位优势。贵州省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将中部、南部与西南部地区完美联接,随着铁路与高铁的线路逐渐完善开通,进一步加大了与珠三角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为贵州省的优质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此外,贵州省境内高速路网已经全面融汇贯通,农副产品的运输十分便利,这也为贵州省的特色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1.3 产业基础优势。贵州省有着非常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近年来的马铃薯产业发展也十分喜人,并且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广下,马铃薯栽培繁育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升级。从2009年到2012年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由63.5万公顷上升到77.1万公顷,脱毒马铃薯种薯的推广已经普及,马铃薯总产量得到提高。现已培育十多个马铃薯新品种,生产能力逐年加强,马铃薯种植区农民的积极性较高。
1.2 发展现状
同其他马铃薯种植发达地区相比,由于受地理条件、劳动力水平等的影响,贵州省的马铃薯产业化程度不高,如马铃薯在农机化操作、产品的加工增值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2.1 政策导向不明。随着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大了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在中药材、茶叶、蔬菜等产业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因大面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挤占了马铃薯产区耕地,从而减少了马铃薯种植面积,马铃薯总产量降低,特别的作为种薯生产基地的耕地面积也同样减少,且此种趋势还将扩大。从而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逐渐放松了对马铃薯产业体系的建设,这对于贵州省在马铃薯产业方面存在的巨大优势来讲,无疑是一种伤害。
1.2.2 创新能力不高。目前我省在马铃薯的新品种培育方面,更新速度较慢,没有及时地与市场需求相衔接。此外,种薯繁育体系执行不彻底,导致种薯生产基地的规划混乱,并且计划频繁更换。
1.2.3 种植技术有待提高。由于种植技术偏低,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从而导致生产的微型薯的不高,严重制约了脱毒种薯的推广,再加上种薯质量检测能力不强、规范和科学化种植水平低,都对当前我省的马铃薯产业化带来了不利影响[2]。
1.2.4 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与实力不大,品牌效应不强。再加上与农户的合作程度不高,产业规模小、加工能力弱等问题,缺乏发展后劲。
2 新形势下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对策
2.1 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利用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并落实相关惠农政策、对马铃薯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充分认识到我省作为种薯基地方面的优势,不断完善对马铃薯产业体系的建设,特别是种薯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三变”模式,建立稳定增长的马铃薯产业化体系。
2.2 推进马铃薯的优质商品化,提高加工能力
虽然贵州省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在全国位列前茅,但是种薯基地过于分散,品种结构繁杂,并且缺乏大规模地商品薯生产基地,也就导致马铃薯的优质商品化无法推进,产品的知名度不高,总体价格偏低[3]。因此,为了推进我省马铃薯产业的链条式发展,应对各地的发展目标进行规范,兴建商品薯生产基地,并推行品牌战略,加快品种更新速度与技术研究速度,构建规模化、产业化的优质商品薯生产加工基地,为我省的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原材料。
2.3 加强市场营销,建设完善的市场体系
为进一步促进马铃薯商品化与市场化,则需完善市场体系的建设,这对于推动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构建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与决策失误;大力扶持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公司以及专业的经济合作组织;改良马铃薯产品的包装、储藏、运输等技术,提高马铃薯产品的附加价值;重视品牌效应,利用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以及展销会等活动,或者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进行大力推广,提高我省马铃薯产品在市场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而带来品牌溢价,推动我省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重视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从当前贵州省的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可通过与科研组织、高校单位开展合作,推进马铃薯在种植栽培、加工等环境的技术创新与研l。充分发挥科研组织与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构建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且加强对农产品专业人才的招募与培养,打造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创新技术团队,进一步提升贵州省马铃薯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贵州省在马铃薯种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却暴露出来加工能力较弱、技术研发深度不够、品牌效应缺乏等弊端。因此,在当前贵州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形势之下,也决不能放松对马铃薯产业体系的建设,只有充分发挥了我省种薯基地的优势,再进一步提高加工能力、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做好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则能够有效地推动我省马铃薯产业化升级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道军.贵州省思南县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2016,(05):.
[2]杨恩琼.新形势下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J].种子,2014,(01):96-98.
篇4
[关键词]河北;第一产业;投资;机械动力;剩余劳动力
[DOI]10.13939/ki.zgsc.2016.29.054
1 引 言
2016年2月9日,《“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近五年的发展规划,要求打赢河北省脱贫攻坚战。但河北省还处于传统农业的阶段,相比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最低的。河北省拥有发展第一产业的绝对资源优势,“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示范园区建设。所以利用“十三五”规划倡导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契机,探索出一条河北省农业发展的新出路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焦晓松(2010)指出河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是还存在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契机下,河北省的农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胡月梅(2011)指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力等是农业产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应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张海洋(2016)在对长治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作为衡量科技投入的指标。发现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科技投入成正比、与务农人数成反比。
2 实证分析
2.1 模型设定
本论文采取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搜集到的是2007―2013年河北省11个市与第一产业发展有关变量的面板数据,使用的是Stata计量经济学软件。本论文实证研究提出的假设是:第一产业建设项目投资(单位: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万千瓦)、粮食产量(单位:万吨)与第一产业产值(单位:亿元)呈正相关的关系,非农业就业人员总数(单位:万人)与第一产业产值呈负相关。我们的实证模型是公式(1),变量描述见表1。
2.3 实证结果分析
从Hausman检验结果来看,统计量χ2的值为29.13,P值为0.000。所以我们拒绝原假设,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单向固定效应模型和报告稳健标准误的固定效应模型的t检验、F检验全部通过,并且解释变量系数的正负以及显著性基本一致,我们选择报告稳健标准误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四个解释变量全部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第一产业投资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就增加0.095%;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增加1.389%;粮食产量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增加0.554%;非农业就业人口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增加0.317%。非农业就业人员总数与第一产业产值呈正相关,主要因为随着河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河北省的农业发展正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化经营发展模式转变,所以农业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减少。另外对第一产业产值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第一产业产值增加起到巨大的乘数效应。
3 政策建议
以下是有关河北省利用“十三五”规划的契机发展第一产业的几点建议:首先,利用京津冀地区高校和京津地区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进行技术的引进。河北省政府应鼓励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可以采取试点基地和绩效公开的方式推广农业产业化;其次,发展农业对于京津来说沉没成本太高,河北省应向京津地区进行农业投资招标,让河北农业进入更大的市场;再次,应该培养河北省各地区的主要的品牌农产品,达到各地区的分工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最后,河北省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对农村剩余人口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发展的有效劳动比率。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鼓励其进城务工或自主创业,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农业的整体规模的扩大。“两会”和“十三五”规划表明,河北省目前重要的任务就是利用政府的有利政策,从京津地区获取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农业发展推动力,利用自己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基础产业。
参考文献:
[1]石冬梅,佟磊.京津冀农业生产经营的协同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16(1):9-12.
篇5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人们意识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不断发酵的欧美日债务危机更是宣告传统的消费模式已经破产。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于2009年提出了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2010年10月,国务院提出计划用20年时间来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促进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新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是整个宏观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与积极支持是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新产业选择原则
3.1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提倡绿色消费,即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消费已成为主流,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需要着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就要遵循这样的原则,选择那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能源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进行重点培育和拓展。
3.2市场需求大
市场需求是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所选产业产品应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长期的需求。
3.3技术先进
所选择的产业产品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能够集中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4防范产业发展风险
目前新产业发展前景大,市场格局尚未成型,但已呈现出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应避免一哄而起,浪费资源的现象。各行业发展都有其规律和周期性,因此,在选择新产业、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需要系统地考虑其产能过剩、核心技术、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等风险,并趋利避害地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工作。
4新材料产业投资前景分析
4.1国家政策支持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正式出台,包括新能源材料、功能膜材料、碳纤维材料、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将会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4.2市场规模
2010年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已超过8000亿美元,由新材料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则是更大的市场。《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达到2万亿元总规模的目标。与2010年约6500亿元的产业规模相比,新材料产业“十二五”末的产业规模将是“十一五”末的3倍。
4.3准确把握发展方向
从《决定》看出,政府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具有明显的优先次序:“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和半导体照明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当前新材料发展呈现出高性能化、高功能化、高智能化;复合化;环境化等趋向特点。因此,准备把握政府支持的发展方向重点,认清当前产业发展形势是企业选择新材料产品的重要前提。
4.4进入新材料产业的公司定位
拥有核心高新技术的公司,融资能力强的公司,能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节能环保类公司,具有独特市场渠道的公司,拥有核心人力资源保障的公司。
篇6
〔关键词〕 新兴大国;金砖国家;新兴产业;合作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5-0052-08
近20年来,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与此同时,有关新兴经济体崛起可持续性的疑问也相当多。如普遍认为,金砖国家等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动力主要源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要素投入或资源开发,而源于技术进步及新产品开发、新产业培育等的贡献并不高。这就引发了关于金砖国家等新兴大国崛起持续性的疑虑。推进技术创新,培育新兴产业被提上金砖国家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和努力谋求经济持续赶超发展的重要日程。金砖国家也都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和从各自产业与技术优势出发,加快新技术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推动本国新兴产业的成长,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稳定持续的赶超发展。对于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政策、管理及其成效进行观察与比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的赶超发展动力、潜力与前景,进而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梳理、总结各国学者现有的研究已从不同视角和层面论证了新兴产业的内涵、对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新兴国家升级产业结构、维持赶超发展的强劲动力所具有的革命性作用,证明了新兴国家明确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等发展新兴产业的基本路径。但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就新兴产业发展对大国崛起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以及这些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选择,开展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等问题较少触及。在金砖国家加快增长转型、增强合作,谋求经济成功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制订、实施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方向、发展政策和开展有效合作,对于金砖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尝试通过对金砖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政策选择与发展状况等的比较,探寻新兴大国培育与发展新兴产业的特点与经验,以及开展新兴产业战略合作的有效途径,以期有助于金砖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合作。
一、金砖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目标与政策取向
作为大新兴经济体代表性国家的金砖国家在赶超发展过程中,不仅努力追求经济全面发展,而且根据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和自身资源禀赋优势,选择并优先发展了一些新兴产业,作为提升产业结构、加速经济发展与崛起的重大战略性举措。特别是在各国极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确保增长、稳定增长背景下,金砖国家也进一步强化了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作为后危机时代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推力。
篇7
――摘自《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陕西和重庆既是四川亲密的合作伙伴,同时又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陕西关中新兴产业带和重庆两江新区的确立,既为西部建立经济发展高地奠定了基础,又对四川“十二五”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陕西、重庆、四川长期以来产业结构雷同,对四川来讲,未来结构调整增添了许多变数。为此,四川在“十二五”产业规划中,必须清醍地看到这一点,摒弃过去规划编制的惯性思维,积极谋划结构调整的新思维、新举措。通过变化了的周边环境,立足四川资源和市场优势,寻求结构调整的新出路。
第一,利用长期形成的不可替代的四川产业基础优势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产业化布局。结合国家“十二五”重大新兴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利用四川业已形成的优势产业集群和载体,使国家一批重大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落户四川,并以此拉长“产业链”,带动四川产业结构调整。四川拥有一大批如东方电气、成都生研所、晨光化工等国内领先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核民用技术、新型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四川应鼓励和支持这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集团与国家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以实现“十二五”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地区,不断拉长业已形成的优势产业链。
篇8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集聚的高层次模式是通过市场、信息、源发性行业带动等模式进行的,有利于产生集聚外部效应。正是由于产业集聚的这些特点,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区域经济,就成了地方政府发展的策略。
一、项目概述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为河南省重要的工矿城市之一。平顶山市产业集聚区位于平顶山市新城区西部。目前的现状主要如下:1)新区发展不久,人气不忘,目前缺乏足够的凝聚力。2)空间范围有限。产业集聚区面积14.1平方公里,但并非全部可以利用。目前看来这个范围很大,但远景看来,未来的拓展空间可能受到局限。因此,对于平顶山产业集聚区来说,最大的规划难题就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如何选择适当的产业担任主导产业,才能既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又不至于破坏水源,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二、现状经济特点
平顶山现状经济特点分析,主要考虑平顶山经济能否融入到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域,在与周围相邻县市进行比较,是选取差异化发展,还是同类竞争或协同发展,是确定集聚区产业门类,分选主导产业的基础。
平顶山自身是个工业经济占较大比重的地区,现状工业企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煤炭、电力、钢铁、化工、纺织等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全市具有规模以上企业395家,职工人数47.85万人,特大型企业3家,大型企业13家,中型企业35家,小型企业344家。经济发展非常快速,人均GDP从1990年的1448元增加到2008年的21998元。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逐步上升,第三产业波动变化。从轻工业和重工业比重的变化趋势看来,轻工业持续下降,重工业不断上升(如表1)。到2008年,平顶山表现为极其重型的工业结构。
表1 平顶山产业发展主要指标(1990-2008年)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
3.1 主导产业的确定
鉴于规划产业集聚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结合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总体思想,本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具有可培育性。这种产业在当地具有可以植入、可以成长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2)具有可持续性。水、能消耗低,环境压力小。
(3)满足主导产业的三原则或者三基准。竞争性、成长性和关联性是主导产业的基本条件。对于有基础的产业,要求其区位商高,竞争力强,生产率上升率大。
显然,即使是从整个平顶山产业发展的基础来看,由于环保的要求,现有的优势传统产业绝大多数并不适合在平新产业集聚区发展,而少量的可以在本区发展的优势产业,例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产业,由于发展基础以及全市产业集聚区导向,同样也不适合作为平新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因此,必须要结合平新产业集聚区的地理特殊性和城市长远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来明确主导产业方向。
3.2 主导产业的选择
根据上述思路和规划产业集聚区的具体情况,规划主导产业应以第三产业为主体,适当发展工业。平新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生产业和环保和绿色制造业两个方面。
3.2.1 生产业
生产业,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服务,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我国的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等。
在生产业中,规划产业集聚区最有可能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服务。主要发展市级的商务办公、金融、保险等服务,近期可争取发展呼叫中心、金融灾备中心等金融后台服务功能。
(2)旅游和创意文化服务。作为伏牛山、尧山风景区等区域旅游的门户地区,发展综合旅游服务、餐饮住宿等功能,并依托当地民俗文化发展一定的创意文化。
(3)研发培训。作为平顶山创新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同时依托新城区的高校资源,发展培训功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技术人才。
(4)环保服务。具体包括:环境保护工艺、设备、材料、药剂的技术科研开发;技术咨询(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方法、环境教育等)、污水治理、除尘脱硫、生活垃圾处理、放射性废物防治管理等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管理等
综上得知,上述的生产业都有独立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潜力,然而从现有发展基础来看,现阶段尚不具备独立发展的条件,但由于这些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存在冲突,通过综合发展,反而可起到相互协调和促进的作用。因此,规划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将生产业整体作为主导产业。
3.2.2 环保和绿色制造业
环保和绿色制造业基本要求是生产过程的绿色环保,根据产业的特征,主要发展有:(1)环保制造业--以环保产品或环保设备为导向的制造业;(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低污染的制造业;(3)基于工业生物技术的制造业--绿色技术的制造业。
(1)环保制造业
环保产业是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密切相关的一种新型产业,但它是在传统产业和人们的消费结构转变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传统产业的一些痕迹。规划在平顶山平新产业集聚发展的环保产业为针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广义环保产业,即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废物的安全处置与再生利用。完整的环保产业包括如下内容:
1)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装备和有关材料、药剂,环境监测专用仪器、设备和器具的生产、经营和销售。
2)绿色产品(LED等节能产品)、环境无害化产品或低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和环境标志产品(发泡塑料替代物、氢氟烃替代物、无磷洗衣粉等)的生产和销售。
3)环保服务业。这部分内容与生产业中的环保服务一致。
4)以废旧资源利用为主的行业。包括: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污水的综合利用,废气的综合利用及废旧物质的综合利用等。
5)自然保护区开发与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破坏恢复与治理工程等。
(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平顶山当前的工业门类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水耗低、能耗低,对环境污染小,通过技术升级和改造可实现零排放的绿色环保标准;二是区位商高,具有比较优势;三是竞争力强,具有竞争优势;四是生产率上升率高,具有成长优势,等条件的门类不太多,主要是: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在这四个门类中,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可成为平新产业集聚区的主导制造业产业。该产业水、能消耗相对较低,区位商也比较高,竞争力分析中的相对增长能力的N值也比较高,综合评价指数在平顶山工业产业门类中排位较为靠前。
(3)工业生物技术的绿色制造业
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导致污染的技术,没有导致污染的产业。任何工业,只要采用的技术适当,转变有害的观念,都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三污”排放,建立产业与环境的友好关系。近年来,借助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绿色制造业,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平新产业集聚区可抓住这个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尽早着手发展基于工业生物技术的绿色制造业。
目前看来,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是生物催化,围绕生物催化所进行的关键技术开发将使工业生物技术在化学品、生物能源、生物材料以及生物物质资源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平顶山的皮革和纺织印染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属于高耗水高污染产业,但利用生物技术后可以大大降低生产工艺的污染性,并显著减少水耗,使之成为干净绿色的都市工业。
4 结语
综上所述,平顶山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更多的是传统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是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为承接经济发展较快区域的产业扩散或产业转移,提供一个加快经济发展的可行模式选择。在产业集聚区产业选择时,不仅要注重认真分析产业区域的现状,找出合理的选择方法,而且要把规划目标放在平顶山未来的空间发展上,促进平顶山产业集聚区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一生产力 生态农业
一、引言
自2009年国家提出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便成为了国内学术界和政治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但不少地方政府由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范围和发展规律缺乏深入的认识,为了在短期内快速地求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益和国家更多优惠政策,往往将其大体等同于一个较为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夸大了当前高新产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陷入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初期就曾出现过的投资驱动、盲目重复建设等误区[1]。这种做法和误区,不仅违背了国家在新时期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衷及其发展规律,而且严重误导了国家对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状况的准确判断和政策设计,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二、湖南省发展高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一)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个产业之所以被称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首先应该是新兴产业,然后再是具备战略性产业的特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体现现代科技创新的方向,其产品科技含量要高、附加值要大、市场需求量要大,同时,它也需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具备较长的产业链[2]。良好的国内市场前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各省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在此大发展条件下,湖南省针对其产业发展也做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使得湖南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电子信息、新兴材料等领域已具备相当的竞争力。
(二)核心技术的支撑欠缺
目前,湖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上几乎都有“软肋”,核心技术的支撑都有所欠缺。尽管企业对于新兴产业在市场上的敏感性和响应速度都是值得称道的,产业投资的热情也很高涨,但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仍普遍存在着“中国制造”路径依赖,企业对“中国制造”的强烈依赖性和对战略性技术探索和研发所持有的不积极态度,对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新兴技术难于商业化
新兴技术的商业化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瓶颈。基于节能环保、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新兴技术的商业化难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湖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因素。一是大规模产业技术和市场发展的不成熟;二是产业支撑程度不佳;三是新兴技术关键原材料对国内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
(四)产业政策有待优化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湖南省产业政策主要作用于创新的供给侧,对需求侧的激励政策非常缺少。更为严重的是,湖南省企业也因而丧失了其创新能力,反过来当开始使用时又再次形成了对外来系统的技术依赖,因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一)有基础但产业层次偏低
湖南省委政府根据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实施科教兴湘战略,积极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大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2008―2013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与新材料为重点发展领域,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主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载体,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但其总投资额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较少,与其他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和问题。由于湖南省人口基数较大且分布不均,县、乡以下地区人口较为分散,要将此战略彻底实施还有一定难度。
(二)有优势但产业竞争力不强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发展,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有效地推动了湖南省经济持续快速有力增长:区域布局日趋完善,使得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效应日益增强;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加速了骨干企业的涌现;重点领域集群发展,利用其竞争心理增强了优势企业之间的强势较量;随着科技财力投入的增长,创新能力也逐步增强。然而,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贡献却进入了“滞留期”,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拉动也感到较为乏力,其次由于湖南省高新产业发展战略贯彻较不彻底,致使融资渠道不畅,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偏低,市场竞争能力仍有待加强。
(三)有技术但产业转化率不够
由于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生产、科学、研究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尤为薄弱,重大科技成果外流。其次,面对国内外竞争,要实现社会、经济和科技在湖南省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但近年来,湖南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人才浪费严重,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匮乏。
四、发展高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升建议
发展高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与本省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一个方面要结合湖南省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计划,另一个方面也需考虑高新产业占湖南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以及与相关地区的总量比较[3]。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湖南省以生态农业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促进领导高层化,为实现科技管理专业化,湖南省需制订一个统一、有效的高新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其次,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支持鼓励创新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并进一步克服科研机构分散、低水平重复、缺乏相互合作的现象以及改善政府科技资金的投向。
(二)增加投入,拓展投资渠道
为推动湖南省高新产业发展,政府应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对自主创新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尽快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吸收国内和社会闲散资金来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态农业也能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由此解决由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创造条件,培育、吸引人才
发展高新产业,必须实施湖南省企业创新杰出人才计划,引导企业以高薪或股份等多种形式吸引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世界领先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彻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吸纳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促进高素质人才的流动。
(四)创造条件,培育、吸引人才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开发和利用二次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农田被强制作为一个收纳污染物的场所,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使得农业资源能够合理开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促进生态农业现代化也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生态农业,也是湖南省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抉择。
五、结语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能源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湖南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已进入攻坚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忠泰.地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科技技术产业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127―131
[2]谭中明.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J].企业经济,2012(02):172―175
[3]汪云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亲市场”编制[J].开放导报,2015(03):89―92
篇10
为进一步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珠字[*]8号),认真做好设立和发展*市大学科技园有关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根据当前的政策条件和现实基础,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要在遵循“整合资源、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避风险、效益优先”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高效利用大学园区和*高新区的现有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和市适用于唐家湾地区各类政策的叠加优势,先建分散园区,后建核心园区。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发挥园区建设主体和园内研发机构、企业的作用,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不断提高综合效益。要在园区规划、管理协调和政策配套等方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要保护大学科技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给予积极鼓励和扶持,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园区建设风险。
二、功能和产业定位
*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园区、数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一批共性技术平台为依托,将大学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投资渠道,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以“园中园”方式在唐家湾地区的*高新区范围内建立的,以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为主要功能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是科技创新的平台、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基地、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的场所及高新技术产业催化辐射的源头。
*大学科技园的产业选择,要综合考虑我市的产业发展基础、各大学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方向,优先发展对我市产业能形成有效对接、补充、提升和引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今后的产业发展应相对集中在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与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等领域,以及配套完备、个性化和高水平的科技服务业。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和产业定位,尽快制定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并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产业指导目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第一阶段,通过两到三年的建设和发展,利用唐家湾地区的现有资源,努力把*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创业环境宽松、服务支撑体系完备、创新气息浓郁、区域特色鲜明的分散式园区(这一阶段可特称为*市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基地),吸引大学特别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研究机构入园。第二阶段,经过两到三年的发展,在各园区建设主体取得共识的前提下,集中优势资源,逐步把大学科技园发展成为在*高新区范围内拥有固定区域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完备的“核心区”。第三阶段,在“核心区”辐射带动下,再经过三到五年的发展,使整个唐家湾地区成为能够提供全系列孵化环境和全程创业创新服务,园区单位产出和人均绿色GDP最高,聚集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最多,创新活力最强,创业活动最活跃,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核心区+产学研基地”的“多校一园”形式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
(二)具体目标。经过七到十年的发展,*大学科技园能够吸引大批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以不同形式入园,发展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一批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研发团队,争取以整体园区的形式和“多校一园”的模式跻身于国家大学科技园行列。
四、建设模式
按照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首先整合大学园区及科技创新海岸区域范围内的现有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大学园区各高校和清华科技园、新经济资源开发港、南方软件园、民营科技园、广东*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孵化基地的办公场所、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设施与服务等资源,建设“*市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基地”(以下简称产学研基地)。当现有资源和条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或各主体高校形成高度共识及一致要求时,再根据有关政策,在*高新区范围内已规划预留的固定区域,以园中园的形式建设官、产、学、研、资、介有效结合,集高校师生和科技人员创业、项目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企业孵化与成长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科技园“核心区”,将大学科技园由“产学研基地”提升为“核心区+产学研基地”的“多校一园”形式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使其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一新的引擎。
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以项目为核心,根据项目的成熟度和产业类型,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尚处于中试和孵化阶段的科技项目和创业企业,优先安排到五大孵化基地(南方软件园、清华科技园、哈工大新经济资源港、民营科技园和广东*高科技成果产业示范基地),享受孵化器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和可以大规模投产的项目,特别是大学产业部门(或大学控股)准备设立的技术成熟且拥有投资能力和用地要求的项目,优先安排到大学科技园“核心区”和“产学研基地”范围内。相关高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按规定在*建立分园,也属*大学科技园的组成部分,都可享受*高新区、大学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的多重政策优惠。
政府通过成立由市主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大学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运作进行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和资金扶持,并推动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五、建设主体与管理运行模式
*大学科技园建设主体是入园各高校。在大学科技园处于“产学研基地”阶段时,各高校入园实体可在市大学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和宏观管理的框架下,在*高新区内租赁、建设研发与生产场所,开展科研、生产及科技服务等活动,实行市场运作,自主管理。新建用地的选址和布局要考虑与未来“核心区”建设相衔接,鼓励各高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核心区”设立分园或建设产学研基地。当大学科技园发展到集中式“核心区”阶段时,各主体高校可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联合成立或确定管理运行机构,对“核心区”实施统一管理。在选择和确定投资主体时,可以考虑入园高校自行投资或根据市场规则采用其他融资渠道和投资方式。
六、完善政策环境
(一)完善总体政策环境。*大学科技园处于*高新区、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和民营科技园等各类功能区的聚集、交汇地带,由此形成的多重优惠政策叠加效应,为入园企业、项目、人才提供了在各类并存的优惠政策中优中择优的可能。在现有政策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政策环境。
(二)完善孵化器发展的配套政策。企业和项目孵化是*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该园区第一阶段建设和扶持的重点。以南方软件园、清华科技园、哈工大新经济资源港、民营科技园和广东*高科技成果产业示范基地等为骨干的孵化基地是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为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功能,要针对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填补我市在企业孵化器发展方面的政策空白。政策的相关内容要涉及到孵化器认定标准(根据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认定程序、监督管理办法及相关优惠扶持措施等。
(三)健全核心区的政策及服务环境。“核心区”建设是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关键步骤,是高校转化科研成果并使其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公共服务环境配套:
1.用地优惠。根据《关于国内重点高等院校到我市兴办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珠府[*]67)号文件精神,并结合国家土地政策以及*高新区用地管理有关规定,对已获批准的全国各国家大学科技园、各高校研究机构和各高校独资或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地价优惠,优先安排用地。
2.财税优惠。在国家政策框架内积极争取国家有关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6号)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在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他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研究制定必要的税收扶持政策;对“核心区”或企业孵化器内凡经认定的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实验室、公共实验室、工程中心、检测中心等)及重点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时期内以不同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市财政从科技研发经费中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设立主要针对扶持大学科技园科技项目的“产学研专项资金”,并与广东省用于支持产学研项目发展的专项资金联动,重点支持有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以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色、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支持方式以无偿资助为主,并逐步探索以资本金投入的方式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新模式。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地方引导项目也要向“核心区”内的企业倾斜。
3.投融资优惠。在*科技园“核心区”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资本和模式,并开拓其他投融资渠道,为园区内科技型企业的创业和成长提供长期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