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过程范文

时间:2024-04-24 17:3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遥感技术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遥感技术过程

篇1

关键词: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TM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是线路敷设的基础,是高压输电线路发挥输送和分配功能的前提,因此应该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予以高度地关注。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质量可以从横向的技术环节和纵向的过程环节展开控制,如果在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各主要阶段进行全面的技术控制将会为工程提供更加全面和严谨的保证,也就能够实现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质量的全面控制。要看到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的复杂性,运用技术应该针对施工的细节和重点,这样才能确保技术运用的科学性,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质量就有了全面的保障。

一、高压输电线路桩位复测

作为高压输电线路施工进入现场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检查整条高压输电线路每个杆位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应对设计人员现场交桩定位进行校核测量,也就是高压输电线路的桩位复测。桩位复测工作一般包括:杆位中心桩的档距、坐标高程及耐张段长度,转角塔位还应包括方向桩、转角度等。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杆位中心桩及高程,尤其是不能混淆转角塔的方向桩与中心桩。为了确保桩位的正确性,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木桩将方向桩和中心桩区分开来,同时利用桩位周边的地形、地物、标志性建筑等对桩位进行标注锁定。此外,对易碰损的桩应加以外引或保护,以防移位或松动,高程辅助桩应牢固固定。废弃的桩位一定要及时处理掉,以免在施工过程中被误认为是杆塔中心桩从而造成严重的施工失误。复测人员应细致、认真地做好复测工作,在复测过程中,如果发现与施工图有出入的地方,应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明确原因,并及时加以解决。

二、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桩位复测的技术要点

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桩位复测是线路施工的起始,是检验杆位正确与否的技术手段,应该对桩位复测人员先期展开技术培训,这样可以确保桩位复测时期工作的质量和复测的精度。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桩位复测时的工序为:杆位中心确定档距测量坐标高层测量耐张段计算转角塔方向桩测量转角塔方向桩角度确定。在整个施工中杆位中心桩及高程、转角塔方向桩与中心桩的实测和控制是中心环节,应该用不同的标记突出重点桩位,并做好保护,防止出现异动或丢失。如果发现复测桩位与施工图存在差异应该及时与设计和建设方取得联系,以便快速解决。

三、高压输电线钻路孔灌注桩基础施工的要点

1、高压输电线路钻孔灌注桩成孔

高压输电线钻孔灌注桩钻孔前,先以钢板卷制的钢筒作为钻孔时使用的护筒,然后根据钻孔灌注桩施工设计需要选择成孔的机械类型和成孔方式,要确保钻孔的直径和成孔的速度,有效清除孔底钻渣,以高效率完成成孔操作。

2、钻孔灌注桩钢笼的制作与安装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应该制成一个笼式框架,框架中所有钢筋的接触点应该牢固焊接,还应按设计要求安放砼保护层垫衬板。钢筋笼应控制主筋间距-10~+10mm、钢筋笼直径-10~+10mm、钢筋笼长度-100~+100mm、箍筋间距-20~+20mm的制作精度。

3、混凝土的浇筑

在灌注混凝土之前首先要清孔,本工程的细颗粒地层采用清水或细泥浆正循环即可,但砾石层则应采用泵吸反循环清孔。一般清孔时间要控制在1-2h,直至检测孔底无沉渣或沉渣厚度小于300mm。随后用内径203mm、壁厚6mm、长度为1.5-3m的无缝管来制作灌注导管。在安装导管时,为保证隔水塞和混凝土的顺利排出,要注意以事先排好的顺序依次连接,导管下口距孔底的高度应控制在0.5m左右。砼的拌制需严格按照规定配方,采用现场拌制的方式。在灌注过程中,一定要连续紧凑,现场要有专人负责协调、指挥,并及时检测孔内砼灌注的实时情况。确定取管深度及时间,当砼灌出地面后,要集中人力,迅速提出灌注导管,拆除灌注设备,为做桩头作好准备工作。

4、灌注桩桩头的处理

处理灌注桩桩头也叫“做桩头”,杆塔桩头与桩身必须一体且一次浇筑完成,自桩头部位向下清除20cm,以便凿除混有钻渣的部位。

四、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

高压输电线路的杆塔施工一般可分为整体组立施工和分解组立施工。其中,整体组立杆塔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要求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分解组立杆塔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要求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70%。在杆塔的起吊设备、绳索规格、起吊方案的选择及起吊现场的布置等方面,必须要符合相关的起吊技术标准要求。为防止钢管杆在起吊过程中脱节,在钢管杆整体起吊前,应检查其每段之间的插接长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在插接部位预先做好保护措施。在杆塔起吊过程中,要缓慢转杆,防止杆塔突然倾倒。为防止杆塔一侧受力后有些部件会变形损坏,在必要时要采用双吊点同时起吊。起吊的吊点位置应与设计图纸上所标注的位置一致,不能擅自更改。在组立杆塔过程中若遇到特殊情况,如组立角钢塔时发现杆件加工尺寸误差太大,无法正常安装,就必须与铁塔加工单位联系更换。

五、高压输电线路架线的技术要点

高压输电线路架线是整个线路施工的关键,因架线是平面到立体、地面到高空的过程,因此,最具挑战意义和技术难度的环节是线路的交叉跨越。应该在架线施工前对线路需要跨越的房屋、公路、铁路、电力线路等人工构筑物进行普查,对河流、山系等自然状况进行核实,特别对于高压输电线路需要跨越的难度较大的重要障碍物要做到技术准确、心中有数。如果需要暂时改变人造物的地方应该与相关部门进行全面及时地沟通。

1、高压输电线路跨越架施工的要点

跨越架施工的重点在于区别地使用双面和单面跨越架,双面跨越架主要用于被跨越物两侧同时架线的方式,在高压输电线路跨越公路、铁路、通信弱电线路或砌体电力线路时多运用此方法。单面跨越架主要用于被跨越物一侧架线跨越的方式,在高压输电线路跨越乡村道路、低压线路、广播线路时多运用此方法。

2、高压输电线路紧线施工的要点

应该根据设计和实际选择高压输电线路适宜的紧线方式,要保证拉线对地夹角符合拉线机械的要求,同时要确保拉力大小符合杆塔的拉力要求,不能强行紧线,这会容易出现线路拉伤或杆塔位移或变形。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是整个线路施工的关键,由于施工的地域、环境和条件存在着客观的制约,因此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在劳动强度、实效性和质量要求上尤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突出技术这一环节,在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的复测、成桩、组立和架线等细节上采用严谨而灵活的技术措施,真正达到高质量的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实现为电力事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锦龙.有关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施工方案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1):09-11.

[2]张辉.浅析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J].中国电力教育.2011(06):13-14.

[3]耿正玮.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J].云南电业.2011(03):10-12.

篇2

关键词:地籍测绘 遥感技术 实践应用

一、遥感技术简介

所谓的遥感技术。其本身指的就是采用传感装置,对指定对象并不进行任何的直接接触,但是又能将需要了解的对象某些信息详细的获知,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其次对此进行适当的表达或者加工,传感技术可以说是现代化技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项。

传感信息本身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周期性以及动态性,并且信息的获取效率相当的高,一般清况下可以通过数字方式进行记录或者是信息的传递、通过对遥感技术合理的使用,能够对土地实际利用的情况进行较大范围的更新以及核查,同时能够将土地本身所发生的变化或者是利用现状进行及时的了解以及获取。与此同时,对于年度土地所发生的利用变更数据进行及时的分析、管理以及更新。

一般情况下,遥感技术建立在卫星系统或者是飞机巡航系统等其他覆盖面极广的飞行装置中,并且以此作为载体,对地面的电磁信息或者是需要收集、进行研究的信息实现获取,同时也是对地球环境进行判断以及对地籍资料进行分析最为主要的科学技术手段。遥感技术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起初只是应用在摄影以及对计算机技术有效地结合,并且综合而来的一项技术手段。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以及进步,研究结果证明,任何的物体,其本身都会反映出截然不同的电磁波信息,而这点也是物体本身的电磁辐射特征。针对航空领域而言,所使用的遥感技术主要应用行器上所进行安装的遥感控制装置,并且通过这一项装置的安装,可以对待研究的目标本身的辐射特性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及研究,同时并进行完整、全面的记录,对于一些接收到的重要的信息,还会进行有效地识别。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高空飞行器上,所安装的遥感装置,并且被运用在某些测量过程中,这种一般被称之为航空遥感。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以及进步,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遥感技术应用的领域也更加的宽广,例如在我国地籍测绘工作中,通过对遥感技术合理的使用,实现对土地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并且细致的收集、分析,并且对大量的科学数据以及可行性数据进行记录、研究,并且通过所收集到的信息对地籍情况进行识别以及判断。

二、地籍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分析

(一)在动态监测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随着遥感技术不断地发展以及进步,在地籍测绘的过程中,遥感技术也更加的成熟以及丰富,例如我们熟知的地理信息遥感系统、GPS远程定位系统,这些技术的应用以及开发给地籍测绘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以及方便,地籍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的使用,表现得最为直接以及明显的一个方面便是动态监测。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动态监测便是指的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将土地的调查、变更以及动态进行一系列的监测。在对地籍进行测绘的过程中,对检测的周期进行合理的确定,同时对整个土地实际利用情况的变化进行全面的监测以及探析,同时将每一个使其类所获得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对比,从而得到最佳的结果。在进行地籍测绘的过程中,所获取的详细信息方便对土地实际的利用情况进行全面、整体的规划。同时为整个国家进行规划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土地方面的决策提供可行、真实可靠的依据。动态检测可以将违法用地情况进行及时的发现,对于一些发现的违法用地情况,向上级部门进行及时的回报,并且进行查处。随着技术不断地进步,带给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过程越来越多的方便,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像技术日趋完善,地籍测绘工作中的遥感技术也将发挥更多的便利以及优势。

(二)遥感技术在制专题图中的应用

(1)空间分辨率与制图比例尺的选择。空间分辨率即地面分辨率,是指遥感仪器所能分辨的最小目标的实地尺寸,即遥感图像上一个像元所对应的地面范围的大小。由于遥感制图是利用遥感图像来提取专题制图信息,因此在选择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时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解译目标的最小尺寸:二是地图的成图比例尺。空间不同规模的制图对象的识别,在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与地图比例尺有密切的关系。在遥感制图中,不同平台的遥感器所获取的图像信息,其可满足成图精度的比例尺范围是不同的。因此,进行遥感专题制图和普通地图的修测更新时,对不同平台的图像信息源,应该结合研究宗旨、用途、精度和成图比例尺等要求,予以分析选用,以达到实用、经济的效果。

(2)波谱分辨率与波段的选择。波谱分辨率是由传感器所使用的波段数目(通道数)、波长、波段的宽度来决定的。

(3)时相与时间分辨率。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差别很大,用遥感制图的方式显示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时,不但要弄清楚研究对象其本身的变化周期,与此同时还要了解到有没有与其相应的遥感信息源。例如要研究森林火灾蔓延范围、洪水淹没范围或森林虫害的受灾范围等现象的动态变化时,必须选择相适应的超短期或短期时间分辨率的遥感信息源,只有气象卫星的图像信息才能满足这种要求;遥感图像是指某一瞬间内地面实况的记录,然而地理现象是不断的变化。所以,一系列按时间序列成像的多时相遥感图像中,必然存在着最能揭示地理现象本质的“最佳时相”图像。研究农作物的长势、植被的季相节律,目前以选择land-sat-TM或SP0T遥感信息为佳。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地籍测绘工作繁杂,在进行实际工作中,必须通过对高科技技术的运用才能有效地完成相应的工作,遥感技术的开发以及研究,给地籍测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且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以及进步,遥感技术也将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郭航.农业统计换新天――北京市政府统计系统遥感技术运用纪实[J].数据,2012(11):38-39.

2.李春锋 王旭红.基于遥感技术的三峡库区屏障带划分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J].地下水,2012(2):194-195.

篇3

关键词:工程地质调绘;遥感技术;应用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工程地质调绘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遥感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变了工程地质调绘的探测方式,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工程地质调绘来说,遥感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许多探测难题。基于遥感技术的众多优势,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调绘中已经得到了普遍性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是一种从卫星、飞机、热气球等飞行器上获取电磁辐射信息,依据信息进行地质条件、资源条件、环境等方面判断的技术手段。遥感技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在一些航空器上架设摄影、摄像设备进行拍摄,这是遥感技术发展初期的雏形。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在航空器上架设遥感器,通过遥感器探测地面物质的电磁辐射信息来形成一种综合的信息反馈,并且最终成像。利用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调绘中进行探测,能够通过这种遥感成像更加全面的分析地质面貌和信息,而且由于任何物体都具有电磁辐射特征,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探测也能获得更佳准确的探测信息[1]。同时,在遥感技术中还通常利用可见光、红外线等进行探测,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探测需要,选择不同的遥感探测技术。

二、遥感系统组成

遥感系统一般由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遥感器、图像处理装置等设备组成,遥感器是遥感系统中的主要组成设备,根据不同的探测需要,可以采取不同的遥感器。遥感器有微波辐射、多光谱扫描仪、雷达、摄影摄像设备等不同的技术类型,成像类型也不尽相同。在遥感器对地面物体进行探测后将信息传输给图像处理设备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图像处理设备对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处理后形成图像反映给判释人员。由此可见,在遥感系统中,遥感器以及遥感平台是关键组成部分,无论是基于何种技术的遥感技术,其核心设备都是遥感器,遥感器的技术水平也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成像质量以及探测质量。

三、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调绘中的应用优势

1.探测范围大

较传工程地质调绘探测方法来说,遥感技术的首要优势便在于其探测范围大,由于遥感器材是安装在航空器上的,航空飞机通常飞行高度在10km左右,极大扩大了这种地面探测范围,而卫星遥感技术的探测范围就更大[2]。扩大了探测范围就能有效保证探测的全面性,在传统工程地质调绘中,由于技术条件所限,很难全面的进行地质分析,特别是对于地质面貌的全面了解。而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工程地质调绘,则能非常全面的形成全面地质面貌分析,同时利用不同的探测技术,详细了解地质构成。因而可以看出,在工程地质调绘中应用遥感技术,有利于掌握地质区域的全局信息,形成全面了解。

2.获取信息多

在遥感技术中,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如摄影摄像、电磁辐射、红外线等形成不同的地质信息,从而能够获取更大的信息量,有助于后续的地质调绘。特别是对于一些肉眼不可见的信息,如红外信息、微波信息、紫外线信息等等,利用一些特殊的遥感设备进行探测能够获得关于地质的各方面信息。这一点是传统工程地质调绘手段中无法实现的,在传统工程地质调绘中,只能通过物探等一些方法分析地质结构组成,而这种方法不但费时费力,也不能形成全面的分析地质结构组成。

3.探测速度快

利用遥感技术,能够快速的完成工程地质调绘工作,在工程地质调绘中,通常一周甚至几天就能够完成基本的探测工作,探测效率较传统工程地质调绘方法来说大大提高。同时,在探测过程中,如果遇到地质条件较为负责的情况,如山川险峻难以实地探测,那么就会大大降低探测速度。而遥感技术的应用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遥感技术能够克服这些地质条件,不受地质环境的阻碍影响,这就提高了探测速度。

四、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调绘中的应用策略

1.制定合理的工程地质调绘方案

制定关于遥感探测工程地质调绘方案的主要意义便在于对遥感技术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特别是对于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环境进行探测时,应当针对工程地质调绘需求合理安排相应的遥感技术应用方案,合理运用遥感技术,同时也应当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的优势,缩短调绘周期,提高调绘质量[3]。

2.选择适宜的遥感平台

针对不同的工程地质调绘需求,应当选择适宜的遥感平台,也就是对于航空航天器材的选择,如飞机、热气球、卫星等等,不同的遥感平台所产生的探测效果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在遥感平台选择中要尽量符合工程地质调绘的具体需求。同时,遥感平台的选择也涉及到工程质地调绘效率和成本问题,在遥感技术应用中,也应当充分考虑这一方面。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就在工程地质调绘中的应用来说,可供选择的遥感平台也有很多,各种遥感平台的优势、劣势也不尽相同。

3.充分利用各种遥感技术手段

在工程地质调绘中,应当尽可能全面的对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各种遥感技术手段,如可见光成像、电磁辐射成像、红外成像等等,这有利于在工程地质调绘中获取更多的地质信息。在利用遥感技术手段中,也应当针对工程地质调绘的具体要求,如果需要分析地质内部结构组成的,则需要选择多种遥感技术手段,如果仅仅需要了解周围地质面貌,那么利用可见光进行遥感成像就能够满足需求。

结论

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调绘应用中有着诸多优势,如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多、探测速度快等,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调绘中应用的快速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些优势。针对遥感技术的优势以及技术特点,其在工程地质调绘的应用中应当采取一些适当的策略,制定出完善、科学的工程地质调绘方案,充分利用各种遥感技术手段,选择适宜的遥感平台,以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绥,崔红兵,魏清. 遥感技术在公路工可研阶段工程地质调绘中的应用[J].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5,02:29-31.

篇4

关键词:土地管理;遥感技术;运用;特点;发展趋势

一、遥感技术分析

从字面上分析,遥感技术是指通过某种途径实现远距离感应的技术,并且在感应的过程中帮助人们获取想要的信息。在遥感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其包含了数据的采集及反馈、远距离感应等过程,因而需要多种技术的结合方能实现。遥感技术的使用需要感应装置与感应平台的配合,目前其主要是通过卫星感应等形式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其传递的形式与传递媒介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卫星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地面接收系统会进行信息的接收与处理,筛选出较为有用的资讯,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多种信息的整理及收集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然后逐一的进行遥感信息的分类、细化、处理等,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撑。

遥感技术的特点较为鲜明,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感应范围广。与航拍监测相比,遥感技术的范围更大,仅需要通过卫星成像即可满足不同区域的感应需求。其次,效率高、成本低。传统的土地管理仅能按照等比数据测绘方能实现统计,而遥感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测绘工作,在时效性、准确性上较为有利。第三,干扰因素较少。遥感技术的监测下可以实现跨区域运行,同样对于部分地势较为险要、人迹罕至的区域也可完成工作需求。第四,感应效果好。遥感技术在多种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很好的满足土地管理的多元化需求,它的感应深度及收集到的信息类别较大,能够很好的呈现出区域的地质全貌。基于遥感技术的种种优势,其广泛的运用到了农、林、海洋等多项工作中。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运用发展趋势分析

早期的遥感技术主要适用于地质绘图,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其使用的范围逐渐扩大,这对于实现我国资源的充分利用十分有利,同时在预防地质灾害等问题上也提供了较大的支持。目前,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遥感技术在地质分析中的运用

土地调查的作用在于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尽可能多的强化各项工作的有效性,为土地管理、开发及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在差异化的调查背景下需要调查人员面对多种多样的问题,并且人工作业的开展下,无法保障对各区域土地实现充分的调查及分析。针对这种高成本、危险性较大作业现状,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进行配合,从而更加全面的实现土地调查的初衷。

2、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率分析中的运用

土地是人们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有效的利用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开展,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因而在进行土地管理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也非常之多。因此,在进行土地利用率分析时,需做好基础性数据的收集及整理,严格的按照相应的工作制度进行约束和引导。在具体的分析工作中,可以发挥出遥感技术的优势,以动态化的感应及分析来提高不同时期土地管理的效率,在土地流转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可以参考前期的数据信息进行比对,有效的解决现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后期需重视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通过合理的权限管理及用户管理来满足不同层次土地管理信息的查询需求。

3、遥感技术在耕地开发及保护中的运用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从目前我国人口与耕地面积的比例来看,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有效的缓解这一问题,在耕地开发及保护的过程中,需以遥感技术监测的数据为依据合理的进行调整。在各项工作开展前期,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大面积的监测,了解现有的可用耕地面积数量,然后统一进行规划,逐步落实。同时,对于耕地挪用现象进行严厉的惩处,落实退耕还林等政策,保护耕地面积的有效使用。

4、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1)明确其运用的目的。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进行信息的收集及分析,以更加灵活、准确的形式实现土地资源的管理及开发,因而遥感监测的目的是开展高效土地管理的重要前提。在后期的发展中,相关的技术人员需要不断的对现有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提高遥感技术的准确性、科学性及实用性,全面提升土地管理的效率。

(2)明确主要内容.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调查时,利用国内(CBERS)与国外(TM、SPOT)的数据源,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相土地利用现状光谱特征,对典型样区设立解译标志,加上内业分类和外业GPS测量,建立基础影像数字地图,形成新的信息系统。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时,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确定重点监测区和一般监测区,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取变化图斑,在土地变更调查汇总前进行核查和测量,实现动态监测和变更调查的有效结合。

(3)与GIS、GPS相结合。"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总称,即利用GIS的空间查询、分析和综合处理能力,RS的大面积获取地物信息特征,GPS快速定位和获取数据准确的能力,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土地管理工作。目前随着3S技术的日益成熟,3S集成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和数据产品生成中,呈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大力发展"3S"集成系统,以RS为信息源、以GPS为空间坐标、以GIS为工作平台,形成一种有机的结合、在线的连接、实时的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总结:社会在进步,信息技术也在实践中逐步改进,土地管理者需加强人才管理意识的提升,针对不同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也需要有计划的开展下去,以便于更好的弥补传统土地管理中的不足。虽然遥感技术可以从效率、准确性上实现较大的提升,但是,依然需要逐步的加以完善,学无止境,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技术人员不断的提高自我要求,时刻保持着较为谦虚、谨慎的研究态度来完成各项工作,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摄影测量 遥感技术 发展 问题

[中图分类号] P21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199-1

近些年来,人们迎来了信息时代,人类社会也逐渐步入到全方位的信息时代中,新兴很多科学技术,并得到了迅速发展,被人们广泛应用到人类生活之中。摄影测量经过数字摄影测量阶段、解析摄影测量阶段以及模拟摄影测量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摄影测量技术发展期间,从遥感数据源到遥感平台、遥感器、遥感数据处理、遥感理论基础探讨等,都产生了很大变化。下面,笔者就对摄影测量与遥感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1摄影测量与遥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遥感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遥感技术主要被应用到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荒漠化监测、灾害监测、环境预报、海洋监测、天气预报等行业和领域中,遥感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航天遥感技术的提出和发展,航天遥感技术对卫星遥感进行充分利用,进而获取各种需要的信息,可以说,航天遥感技术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方法。

目前,在遥感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说过分重视对表面现象的反馈,忽视了内里的规律分析、定量分析等。同时,遥感技术应用中还存在过分单一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遥感技术作用的发挥,多种遥感技术的一体化综合应用有助于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资料,提高测量质量。比如说:遥感技术应用到水质的监测中时,进行数据分析多为定性分析,很少进行定量分析;且监测精度不高,存在明显的经验、半经验算法;另外,在监测的数据参数上,主要为透明度、浑浊度、悬浮沉积物、叶绿素等,参数过少,而且监测的波段范围也不大,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范围。

1.2摄影测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摄影测量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伴随着我国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二十世纪末期,完成了全数字的自动测图软件研发和应用,由此,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得以迅速发展,数字摄影测量被普遍应用到测量工作之中。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为摄影测量提供了帮助,使摄影测量也步入到数字化时代中。在数字摄影测量中,传统的图像处理从光学仪器上搬到了计算机上,实现了对传感器空间方位的校正、地形起伏引起像点位移的纠正以及图像镶嵌等功能。目前,在摄影测量图像的处理方面,还存在图像匹配、不依赖DEM的正射纠正等问题。譬如说:在图像匹配上,在地形图上取影像与地形图上对应同名点作为纠正控制点,这种方法的精度不高,当前在图像的匹配上依然主要依赖人工方式,而数字化的图像匹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另外,摄影测量技术中得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存在严重的图像质量问题,外界环境的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图像的质量,影响摄影测量的精度。譬如:清晰度差、纹理不清晰、重要地物缺失等。实践经验表明:原始影像质量、DEM数据质量、摄影处理条件、拼接线、第三方软件等都会对DOM质量产生影响。

2推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的策略

近些年,在数据分析、信息服务、获取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都得到了良好发展,获取数据的装备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本质上提升了数据处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2.1遥感自动定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过程中,遥感自动定位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对影响目标实际位置进行准确确定,更可以对影响属性进行准确解译。将GPS的空中三角测量作为前提和基础,对惯性导航系统进行充分利用,由此形成了航空影响传感器,航空影响传感器将定点摄影成像实现,并且保证定点摄影成像的高精度。在卫星遥感这一前提和基础下,精度可以实现米级,遥感自动定位技术能够实现实时数据更新和实时测图等作业的流程,进而将野外像控测量工作量减少。

2.2在三维模型表面重建中应用摄影测量

在工程勘察、人体重建、人脸重建、医学重建、文物保护、工业测量以及土建筑重建等方面都均已普遍应用三维物体重建技术。三维物体重建技术通过手持量测的数码相机实施操作,进而能够得到多度重叠以及短基线的图片,通过立体匹配的渠道获取模型点的数据。利用短基线多影响的数字摄影测量快速三维的重建技术,能够从本质上将摄影测量无法兼顾远景和变形问题进行解决,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采取量测数码相机手持拍摄这一种方式方法,使测量技术更加快速和简单,并且拥有高度自动化。

2.3构建完善的遥感监测指标体系

为推动遥感技术定量化分析的应用于发展,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遥控监测指标体系。比如说:在大气环境的遥感监测中,借助这一指标体系进行后续的定量化分析,掌握大气环境的变化情况,实现大气环境监测的集成化发展。一是时间与空间数据的互为弥补和整合,便于相关人员掌握大气环境;二是互为约束的遥感反演技术。随着遥感技术和摄影测量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其不断融合先进技术,为人类发展带来更先进的监测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而构建监测指标体系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需要各部门、单位的联动,全力推动遥感技术的发展,实现遥感技术的变革。

3结语

综上,虽然如今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快,并且已经被应用到测绘工作中,逐渐实现了智能化发展和数字化发展。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存在设备种类单一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和信息产业发展相违背,不能达到国际的标准水平。因此,我们要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跨学科合作。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海普克,唐粮.摄影测量与遥感之发展趋势和展望[J].地理信息世界,2011,09(02).

[2]蒙继华,吴炳方,杜鑫,张飞飞,张淼.董泰峰遥感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进展及展望[J].国土资源遥感,2011(03).

篇6

展前景提出了几点认识和展望。

关键词:遥感技术,金矿找矿,应用

中图分类号:TP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经济的速度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金正以快速的步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大增加了对金的需求量,而由于金矿资源大多深埋地下,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在寻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寻找矿产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的找矿技术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就目前而言,遥感技术在金矿找矿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遥感技术简介

遥感技术是可以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等,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遥感影像可以全面、客观地记录地表综合景观的几何特征,遥感图像不仅可以获得地表景观的形态、分布特征组合,而且还可以获得物质的成分和结构等,进而实现地物识别的目的。

遥感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它是从远距离的航天、航空等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对地面物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征进行远距离探测的一种现代化技术系统。遥感已广泛应用于地质、地理、海洋、环境、农林、水利、土壤及全球变化等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感应用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进行信息增强、提取和自动分类,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已逐步走向定量化和智能化。

遥感技术在金矿找矿中的应用方法

用遥感技术与区域地质资料、生物地球化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区域成矿远景区已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数字图像处理的日益发展,遥感资料的综合分析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内外运用遥感技术研究线形、环形构造与成矿关系以及与矿化有关的热液蚀变信息的提取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遥感与生物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探测金矿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2.1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法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法是在金矿找矿过程中最为直接的应用,其主要是根据岩浆热液对围岩结构发生的改变进行信息提取来实现的。

围岩蚀变可作为有效的找矿标志,围岩蚀变是成矿作用的产物,因岩浆热液或水汽热液的影响,导致围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称为围岩蚀变。围岩蚀变是成矿作用的产物,其种类、成分以及成矿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通常情况下,围岩蚀变的范围大于矿化的范围,并且不同的蚀变类型与金属矿化在空间分布上具备一定的规律性。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法主要是根据岩浆热液对围岩结构发生的改变进行信息提取,因此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2.2地质构造信息提取法

在通常情况下,矿产的生成是各类地质构造不同运动的结果,如火山运动、地震活动等。矿产一般分布在各类地质构造的边缘部位及变异部位,重要的矿产则分布于板块构造不同块体的结合部或者近边界地带,从形成时间上看,与地质构造运动的时间是一致的,矿床的分布也会随着地质构造运动的规模变动而改变,并且多呈带状分布。运用遥感技术找矿,就是利用这一地质特征进行的。可以在矿产形成区域,利用线形影像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提取,同时也可以从火山盆地、火山结构、热液活动等相关的影像资料中,提取找矿所需信息,之后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3 遥感技术在金矿找矿中的实际应用及分析

鹤庆北衙金矿位于云南省鹤庆县北衙乡,地理位置险要且独特,北侧面河,西面靠山,东至程海、宾川大断裂。这些断裂不但规模巨大,而且活动历史久远,长期以来控制着区内的地层发育、岩浆活动及各类矿产的形成与分布。本区处于几个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故该区域构造形式复杂,构造变形是以断块中的褶皱为主,鹤庆北衙一带主要为北东向与南北向构造交切复合,并含东西向构造残迹,其中南北向的松桂向斜及马鞍山断裂为区内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该区域在金矿寻找方案确定过程中曾进行多次论证,最后决定采用较为成熟先进的遥感技术,主要是通过遥感技术收集大量的资料,然后对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并以遥感数据 ETM+影像为基础,经过几何校正,与全色波段进行数据融合,然后进行适当的图像增强处理,生成一副以 ETM5,ETM4,ETM3 彩色合成的影像图,并在该遥感影像图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解译标志,以解译标志为依据进行遥感地质目视解译。再通过分析该区金矿床的特点,确定要提取的蚀变信息,最后根据与矿化有关的构造信息和蚀变异常信息圈定成矿远景区,为该区的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3.1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围岩蚀变是成矿作用的产物,其种类、成分以及成矿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该工作区属于构造裂隙发育,岩浆侵入广泛,岩体及围岩蚀变均较强烈,工作区内各类岩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蚀变,主要有钾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该区所有岩体的围岩都为北衙组碳酸盐岩,其蚀变有矽卡岩化、铁化、硅化、大理岩化,该区的铁化分布广泛,是本区的显著特征,接触带伴随强硅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由于铁化和硅化蚀变与该工作区金矿的产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主要对这两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根据ENVI波谱库中的含铁氧化物矿物的波谱曲线,分析其在ETM波段上的特征,以确定提取铁化为主的蚀变信息的方法。铁的氧化物在ETM1和ETM4波段有较强的吸收带,而在ETM3波段上有比较高的反射峰( 相对与 ETM1,ETM2波段),ETM5波段也是铁的氧化物强反射区。因此ETM3 / ETM1和ETM5 / ETM4可增强铁氧化物类的蚀变信息。进一步采用ETM3/ETM1,ETM5/ETM4和ETM4/ETM3做主成份分析提取以铁化为主的蚀变信息。

3.2 数据分析及结果

用遥感技术与区域地质资料、生物地球化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遥感技术收集数据的整理,对鹤庆地区线环构造信息及铁化、硅化蚀变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根据线环构造的发育程度、蚀变异常分布的密集程度、成矿地质条件的好坏程度及矿点的分布情况等方面,在该工作区圈定三处成矿远景区,分别为鹤庆北衙西北部南登-弯登-瓜拉坡一带;西南部乐善村-巡检司-宋家园一带;中南部大龙潭-寸家院-大营一带。

4、结束语

遥感技术在金矿找矿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可人的成效,但在实际工作及操作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不便,需要进一步的改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遥感技术也会不断地完善。首先,遥感技术实现了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结合;而通过 GIS 技术,可以更好地对区域范围内的影像和信息进行管理。因此,单一的找矿手段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质多解性的困扰,实现多种找矿方法的有机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找矿效率,降低找矿成本。

参考文献:

[1] 鞠建华,李加洪,李志忠等。资源环境与遥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2] 唐文周。我国遥感地质工作的现状和近期展望[J]。国土资源遥感,1998,36(2):24-32。

篇7

[关键词]遥感技术;国土资源;调查

中图分类号:P285.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398-01

前言

国土资源主要指的是我国境内的一切 资源。遥感卫星能够全面、及时的了解到我国的国土资源信息,并且准确的获取其实际变化情况,在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了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分析,能够全面的掌握我国国土资源的现状,为有关部分的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遥感影像数据信息技术的的发展也非常快,且其运行成本非常低,所以该技术的市场前景非常大。

1 遥感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1.1 土地资源调查

通过遥感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的大量的有效信息,且该数据实时的传送到控制的计算机中,与其他的一些非常监测的设施比较发现,卫星遥感的稳定性最强,传送的实时画面最为清晰和准确,土地的边界非常的精确。对于地质环境比较复杂的区域来讲,使用该项技术能够大大降低工作强度,可以将大量的野外工作转换到室内进行工作,提高了舒适度,还能够有效的防止自然环境对数据的影响,降低是管理费用,最主要的是能够充分的保障其勘测的质量和效率。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能够扩大测量的范围,准确的对某区域进行定位。

1.2 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灾害预防

使用遥感技术能够提高自然灾害的预防率,卫星可以在地时间内向震中发射频率相同的电磁波,同时根据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的具体情况全面的评估地面的具体情况,针对地震发生情况及时的确定出其对于城市产生的破坏作用,为后期的抗震救灾提供非常可靠的依据。

2 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能够实时的检测土地变动情况,在自己的勘察和测绘之后及时的记录,并且将数据传送到控制者计算机中,使得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及时的掌握土地使用情况,全面的了解我国的土地变化的具体情况以及面积变动情况等等。对于重点关注的区域,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的进行管理和监测,同时将所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完善,充分的了解我国的土地使用情况,了解农田和城市发展的状况,全面的落实我国实施的各项土地管理政策,为国家和省市的土地资源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障我国资源的合理使用。

2.2 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国土资源的调查过程中,可以将遥感影像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并且使用先进的遥感技术作为支撑,清晰的反映出地面的运行情况和土地的变化情况。通过使用多平台的技术手段及时的获取全面的遥感影像,就目前来讲,我国使用范围最广且技术最为成熟的当属国产卫星遥感正射影像图。

可以使用遥感影像自动化以及影响的提取技术,将遥感技术所提供的影响资料作为原始的基础图片,同时与现有的信息综合起来建立遥感影响查询库,同时在管理者的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且根据数据库中的处理结果以及土地调查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得出最终的处理结果,可以综合使用计算机技术,将信息进一步的筛选处理,其主要的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2.3 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通过使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可以及时的了解我国国土资源的变化情况。通过详细的分析不同时期同一地点的影响变动情况,可以实时的发现监测区域内发生的变化情况。同时,使用遥感技术能够及时是掌握我国的土地变更情况,从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传统测量方式的弊端,大大的减少了室外作业量。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应该重视数据库内遥感图的变化以及影响资料的更新,这样才能够充分的保证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能够准确的确定我国的国界线,防止出现不合理变更的现象存在。

3 遥感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影像分辨率不一致

第一,测量成果的现实性和准确性严重的不平衡。分辨率越是高,所监测的具体面积就会越小,其变动的信息设变化影响也就越明显,造成了同比例尺下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所反映出来的信息的差别就非常大,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差异性会逐渐增大。

第二,成果的应用不公平。现在我国的基本上实施的是一查多用、一图多用的机制,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在于其调查的数据,数据方面的差异性比较明显,给我国的土钉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地方经济的重大影响。

3.2 标准未建立

监测图的提取和处理是人机共同完成的,虽然有比较详细的操作方法和手段,但是该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的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严重的话会造成监测图的变化以及核查认定错误的存在。发生监测错误的影响图资料一般出现在地势比较复杂的山区中,其复核的工作量非常大,给人员、物力、财力都造成了重大的浪费。国家层面上的复核基本使用的是遥感影响,其最终的结果很多都不符合实际情况,存在大量的复核错误情况。出现在这种情况,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会持续下降,出现了消极、应付的工作态度,他们认为国家的核查主要使用的是遥感影响技术,或者将遥感影响作为唯一的参考依据,达到的降低复核的工作量,甚至出现不复核的情况,最终大致了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质量严重的下降。

4 遥感技术的改进建议

根据目前我国遥感技术的使用情况以及未来发现的趋势,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改进应用模式

我国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的遥感影像技术来判定国土资源的调查是否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能将遥感技术作为唯一的数据信息。国家在复核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省级的核查意见,同时在以遥感影响作为辅助,这是防止出现核查错误的一个主要的方式。如此一来,可以充分的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主要的是发挥出遥感技术的特长,而不拘泥于传统的监测方法。

4.2 建立标准

国家可以根据不同的影像资料分辨率采取必要的管理方法,保证土地数据库准确的前提下,保证其公平性。在同一个测量的区域内,尽量的消除因为影像分辨率、数据来源等不同因素所造成核查数据的影响。对于在同一区域内,合理的控制分辨率的差异性,并且适当的放宽所核查的条件。国家在获取所有的信息过程中,应该尽量的选择监测准确性的区域,同时应该将人为的要因素降到最小,尤其是不易测量的边远区域,尽量的减少复核工作量,保证国土资源的调查质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其分辨率也在逐渐的提高,遥感信息技术在我国国土资源领域的应用也在逐渐的扩大,及时的监测了我国国土资源的变化情况,合理的处置违法犯罪情况,充分的利用一切土地资源,根据市场情况以及我国的土地政策进行必要的变动和处理,坚决杜绝一切非法使用土地情况的出现,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被侵犯。

篇8

[关键字] 铀矿勘查 遥感技术 综合研究 成矿观点与找矿效果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18-2

地质勘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对遥感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深化应用遥感信息,以便更有效地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已成为当前遥感地质工作者积极探索的科学难题和热点。而开发新型遥感探测技术与先进的图像处理方法、促进遥感技术与多学科的交叉集成,是这一探索的方向和重要途径。本文结合铀资源勘查,重点从遥感信息综合研究的角度,对其在地质勘查领域深化应用的这一科学难题进行了探索。

1地质找矿中遥感信息综合研究和深化应用的思考与理念

(1) 遥感技术在地质领域应用的局限性。遥感技术在地质领域应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遥感所获得的信息主要是地表信息,而目前找矿更多的是需要地下深部信息。因此,单靠遥感技术本身很难解决复杂的地质找矿问题。

(2) 找矿难度愈来愈大,遥感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已成必然。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出露地表的矿床明显减少,勘查的目标已由地表或近地表转向地下深处的隐伏矿床,因此找矿的难度愈来愈大;另一方面,由各种地学手段获得的信息愈来愈丰富,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以提高勘查效果,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3) 遥感技术要与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进入21 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应用于地质勘查领域,进一步解决矿产资源的勘查问题。鉴于上述思考,笔者提出了遥感信息深化应用的思路:即充分发挥遥感技术优势,实现遥感技术应用的以下两个结合: 一是遥感信息与传统地学信息的结合,二是遥感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同时,在遥感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注入地质专业知识,将信息转化为创新思维,用来指导找矿决策和实践。

2遥感信息综合研究与我国砂岩型铀矿断隆成矿观点的提出

2.1 铀矿床遥感信息的综合研究

2.1.1 对地质资料分析的质疑

关于矿床成因,研究初期人们认为它属层间氧化带铀成矿类型,铀源来自盆地北缘蚀源区的含铀地层和中酸性岩体,在氧化条件下,雨水淋出的铀渗入地下,经地下水搬运,沿渗透性高的砂岩层迁移,在从氧化带进入还原带的过渡地带,由于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发生了铀的沉淀和富集,形成了该铀矿床( 图1( a) ) 。可是,经矿化同位素年龄分析,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从120 ± 11 Ma ~ 8 ± 1 Ma 的一个漫长过程,新生代时( 20 ± 2 Ma 和8 ± 1 Ma) 继续有铀矿化形成,但新生代时,河套断陷已经形成,断陷的下陷已将蚀源区与成矿区分开,这时成矿的铀源已不可能再来自盆地北缘( 图1( b) ) 。因此笔者认为,用传统的观点难以完全解释东胜铀矿床的形成。

2.1.2 新发现地质现象的遥感信息综合研究

先将收集的研究区的遥感、地质、地球物理( 重力、航放、航磁) 、地球化学数据建成GIS 数据库; 然后利用GIS 分析功能,将遥感信息与传统地学信息集成( 复合和融合) ,并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通过综合研究进一步认为:东胜-石湾子断隆构造为一基底隆起背景上的富铀断块,它的不断隆升,能够为成矿提供铀源;断隆南缘断裂为一从地表切入基底的贯穿性断裂,是深部物质向上运移的通道;环状构造为一与油气有关的环状构造,反映该区油气活动的中心,可以为成矿提供油气等还原物质。由上述构造要素构成的成矿背景叠加在早期的套蚀源区与斜坡带的成矿背景之上,构成了该区铀矿形成的特殊区域地质构造环境。

2.2铀矿床的断隆叠加成矿

在综合研究了铀矿床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之后,又进一步研究了矿床的成矿特征,发现油气和热流体参与了成矿过程,矿化有明显的叠加现象,如铀源的叠加、成矿流体的叠加和成矿年龄的多期性等,且铀矿化类型具双重性和复杂性等。将矿床的成矿背景信息与矿床的成矿特征信息综合,并注入铀矿地质专业知识,实现了信息的转化,重新认识了铀矿床的成矿过程。

2.3 砂岩型铀矿断隆成矿观点的提出

(1) 断隆非叠加成矿的证据。当扩大研究范围后发现,其他铀矿床在空间分布上也与断隆构造有关,如黄陵铀矿床位于渭北断隆的北缘,国家湾铀矿床位于固原-华亭断隆上,磁窑堡铀矿床位于牛首山-罗山断隆的西缘等。 综合断隆叠加成矿和非叠加成矿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了砂岩型铀矿断隆成矿的观点。

(2) 断隆成矿的机理。通过对断隆构造成矿机理的研究认为: ① 断隆构造的隆升作用,使深部的铀矿床和富铀层被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为新的成矿过程提供铀源; ② 断隆边缘斜坡带的地形和沉积环境( 有利于形成赋矿的粗碎屑的沉积地层);③ 断隆边缘贯穿性断裂是将深部还原性物质向上运移的导通等。这些有利的成矿要素在断隆构造环境形成了最佳组合,从而使断隆构造孕育了源( 铀源) - 运( 搬运) - 聚( 富集) 统一的成矿条件。(3) 断隆成矿观点的核心。断隆成矿观点的核心是强调构造,特别是深位贯穿性断裂和油气,甚至热流体等深部还原性物质在砂岩铀成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该类型铀矿床的形成不同于传统的层间氧化带类型铀矿床,不只是个浅部地质作用过程,而是深部与浅部地质作用的复合。

(4) 断隆成矿观点提出找矿意义: ①我国克拉通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区域找矿,应围绕断隆构造及其边缘进行; ②围绕断隆构造找矿,不要局限于砂岩型铀矿,应开展多目标找矿( 包括砂岩型、碳硅泥岩型和热液型); ③不同断隆构造形成的背景、演化历史、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不尽相同,即使同一断隆构造不同部位成矿环境和条件也不相同。因此,找矿时要进行具体的地质分析。

3结论

实践表明,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同一个问题,由于看不到新的现象和事实,认识将很难有所突破。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它能够迅速发现用常规地质方法很难发现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果将这些新发现与传统地质方法得到的信息相结合,将会促进地质人员重新考虑问题和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导致新概念的产生和矿化规律新认识的形成。曾经指出的"没有先进技术支持的理论是落后的"。同时可以看出,遥感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线、环、块"的识别和蚀变信息的提取,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进行成矿理论的研究。因此,需要将遥感的应用"从技术索引的思路走出来","从技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这样才能使遥感在地质找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地质勘查信息资源,进行新理论的探索和建立新的找矿模式,并利用新模式进行找矿,这是一条从"信息找矿"到"理论找矿"再到"模式找矿"的正确途径,实践证明可以取得显著的找矿成果。

篇9

【关键词】卫星遥感技术;环境保护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顺应实际需要的不断高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层出不穷,又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用现代化先进技术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监测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体现。卫星遥感技术是基于信息技术与遥感技术等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监测方面,更是作出了很大贡献。卫星遥感技术在水环境质量监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动态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重大环境事故的跟踪监测及重要工程项目的环境监测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对生态环境保护中,对卫星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1、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主要包括水体富氧化监测、水体热污染与废水污染监测及泥沙污染监测等:(1)水体富氧化监测。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在水体富营养化方面的监测,张穗等人通过叶绿素浓度遥感解译方法并结合叶绿素及总氮、总磷等特征提出了富营养化的评价方法。(2)水体热污染与废水污染监测。热污染主要来源于工厂排放的废弃热水,对水体生物及水体附近农作物造成极大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热水污染的监测,而在这一方面的探测,多是通过红外传感器来实现,探测图像中对于热污染的排放情况、温度分布及具体流向都有清晰显示。而在废水污染监测方面,可用热红外方法并基于温度差异来测定,但多是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3)泥沙污染监测。泥沙污染会提高水的反射率,出现红移状况,而0.93微米之1.13微米范围附近的水体有强烈的红外辐射吸收特点,在降低反射通量的同时,会遭受到水分瑞利散射效应的干扰,因此不是最佳的悬浮泥沙浓度判定波段,而最佳定量波段应为0.65微米之0.85微米之间。另外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监测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遥感信息的仿真模拟与分析,可获取叶绿素浓度及海表面、海流循环模式或海冰运动等温线分布等影响海洋生物与理化过程的相关参数。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全天候、大范围进行对海洋污染的监测,并且卫星遥感技术目前也已在海洋渔业中渔情预报与分析方面应用广泛。

2、大气环境质量方面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对臭氧层的监测、对大气气溶胶的监测、对有害气体的监测、对沙尘暴的监测及对城市热岛效益的监测等:(1)对臭氧层的监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已有通过臭氧制图光谱仪进行对臭氧层的卫星监测。胡顺星等人通过激光雷达进行了高度范围为对流层2千米至4千米臭氧层的监测,并取得较好成效。(2)对大气气溶胶的监测。传统的地面观测在气溶胶空间的变化趋势与具体分布方面的反映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而卫星遥感技术的高分辨率特点则有效弥补了这一缺陷。毛节泰等人通过对地面光度计测量与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种测量结果较为接近,但地面遥感所覆盖的地面观测空间有限,而这一点又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来弥补,所以卫星遥感技术完全可替代地面遥感进行对大气气溶胶的监测。(3)对有害气体的监测。有害气体对人体及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对于自然生成或人为生成的有害气体监测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通过有害气体监测对大气污染情况做间接分析。王雪梅等人将污染气体信息与概化为水体、植被等基本信息类型的线性集合做叠加,从卫星数据来进行对有害气体累加浓度信息的直接定量提取。(4)对沙尘暴的监测。通过EOS—Terra/MODIS数据,章伟伟等人对MODIS传感器通道特点及沙尘暴波谱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叠加分析法进行对沙尘暴的监测。而范一大等人基于NOAA/AVHRR数据而采用的沙尘暴信息密度分割法与所提取的沙尘暴信息也取得显著成效。(5)对城市热岛效益的监测。通过热红外遥感进行地物辐射温度测定来推导与探测热岛效应差异及热源。马跃良等人根据辐射传输方程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并基于LandsatTM/ETM+热红外波段数据,进行地表温度的定量计算,并对热污染情况进行探测。

3、地表监测方面的具体应用

地表监测方面的应用主要有对地面污染的监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及对城市绿地的调查:(1)对地面污染的监测。在应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对地面污染的监测时,可对地面污染分布范围进行圈定,并作出规划性的地面污染预防措施。如煤炭自燃隐火监测中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相关部门单位结合地面红外测温仪及航空红外扫描仪,并基于细微的地表温度差异来实现隐火区圈定,并作出燃尽区与燃烧区的区分,同时对隐火的蔓延规律与具体方向做出分析,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可靠保障。(2)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就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领域,满足了城市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研究的动态多时段遥感图像资料的需求。通过对不同时段的同一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进行分类,进而获取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为实现对土地覆盖的动态监测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史培军等人通过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所得的不同时段同一区域遥感影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以及空间过程作了分析,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方面做出贡献。(3)对城市绿地的调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可实时准确地得到城市绿化覆盖度信息及绿地分布情况,对绿地景观的布局、种类及具体组成等有一个宏观的了解。石雪冬等人通过RS技术与GIS技术的综合应用,探讨了城市绿地数据的提取方法,而刑诒等人则通过遥感监测实现了对城市景观生态变化的动态分析。

篇10

[关键词]地质找矿 现代遥感技术 应用 价值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147-1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现代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借助影像传输,实时记录地表情况,还可远程观测地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地质条件和结构成分,进行达到远程评判地貌情况的目标。而地质找矿工作能够较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因此,本文对于地质找矿工作中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及价值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现代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是指借助飞机等遥感器技术扫描和辨别待检测物体,进一步观测待检对象,进而全面掌握待检对象的相关信息和情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现阶段,卫星、红外扫描仪和雷达等是地质找矿工作较为常用的探测器,借助图像处理获取平台数据信息。地质找矿工作中的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借助遥感检测技术测量待检地质的光谱以及扫描卫星,进而全面掌握待检测地的地质情况,为后续地质开采和探究活动奠定基础,这种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其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检测精确度更高,因此,为提高地质找矿工作效率,我们应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

2地质找矿工作中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

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主要包含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这两种类型,本文将对这两种应用进行具体阐述。

2.1直接应用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法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地质找矿方法,具体通过岩浆热液改变围岩结构,从而提取信息。在成矿的影响下,生成围岩蚀变,在范围层面,矿化面积小于围岩蚀变。在空间分布层面,金属矿山和围岩蚀变均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在具体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围岩蚀变是代表性的标志。

(1)围岩蚀变是在热液和原岩的作用下形成的;

(2)地质信息提取。一旦地质地貌发生改变,电磁波也会随之出现一定的改变,它可负载地物信息。另外,地物的光谱特性和理化特性存在关联。因地质成分结构的不同,导致相应的波长光子存在一定的差异,吸收和反射操作也各不相同。通过波谱仪,对野外进行测量采样,对比分析数据库光谱,明确矿物类型;

(3)遥感技术主要凭借航空技术接收光谱,这一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针对上述信息,应实施干扰物光谱,以此来降低干扰程度。

2.2间接应用

(1)地质构造信息的提取

通常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的差异运动生成了矿产,大部分矿产主要分布在不同类型地质构造边界和变异位置,关键矿产则主要形成在板块构造不同类型块体相衔接或者临近边缘的位置,分析生成时间可知,矿产生成时间和地质构造运动时间相同,矿床的分布因地质构造运动类型的改变而变,且大部分均以带状样式分布。地质找矿工作中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凭借该地质特征完成的。因此,可在矿产形成部位,借助线形影响提取有关信息,同时还可在火山构造和热液活动的影响资料中,进行找矿信息提取,然后在综合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最终评定。

(2)植被波普特性的应用

地貌植被和矿床生成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随着时间的变化,金属元素会慢慢生成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经由地下水和土壤,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表面涂层,进而出现一定的变化。地表植被在吸收一定的金属元素后,外形颜色和生长趋势区别于其它地区的植物,这种多样性的生物地质化特征有助于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只要提取相关信息,便能明确植被中的各种金属含量,然后参照植物对金属的吸收效果,明确矿产资源种类。另外,现代遥感技术还能借助图像收集,进一步处理光谱特征,一旦植被在反射光谱中表现异常,借助图像处理,可提取信息,再参照图像色调变化,准确推测矿区位置。

(3)矿床改造信息标志

生成矿床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外界环境和空间位置进行微小变化,引发部分矿床特性的改变。因此,分析对比不同阶段的遥感图像,并有效结合矿床和成矿勘测数据信息,便能直接明确出现质变的具体矿床位置。同时,通过对不同位置矿床的研究,可总结出矿床的整体分布规律,这是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关键标志。借助遥感图像,还能划分不同类型的岩层,获得理想的地质图纸,这对于矿区的选择异常关键。

3地质找矿工作中现代遥感技术的价值

现代遥感技术具有检测精确度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显著优势,能为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为后续地质开采和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础保障。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现代遥感技术理论将更加成熟,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在现代遥感技术中,借助全球定位功能,可快速准确定位待观测地点,也可迅速处理待观测点的信息影响,这较好地实现了和GPS、GIS这两种技术的融合,地质找矿工作是一项复杂、工作环境艰苦的工作,矿床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即便成型后还会受到一定的破坏和变形,因此,仅仅依赖一种找矿技术手段无法有效完成找矿工作,需要多种技术手段的有效融合,这不仅能够提高找矿工作效率,还能减小成本投入。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遥感技术为主,辅以地质、地理等系统信息的找矿方法。

4结语

现代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它可远程观测地质情况和结构成分,还可提高地质找矿效率,我们应全面认识到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价值。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遥感技术理论将更加成熟,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现阶段,地质找矿工作中的现代遥感技术正处在初级应用阶段,利用率不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进而提高我国地质勘察技术水平,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

参考文献

[1]钱建平,伍贵华,陈宏毅等.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J].地质找矿论丛,2012,27(3):355-360.

[2]马文富,莫福赳.有关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应用的分析[J].中华民居,2013,(30):262-263.

[3]于福春.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