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问题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24 17:3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问题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班级问题解决方案

篇1

【关键词】临空;可踏部位;玻璃栏板高度;人体荷载;夹胶钢化玻璃

玻璃栏板是护栏的一种形式,其外型美观、新颖,属于建筑的护结构,经常被用于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中,尤其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与玻璃栏板有关的规范主要有《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15、《建筑用玻璃与金属护栏》JG/T342-2012、《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等。

1 玻璃栏板设计常见的问题

1.1计算书常见问题

1.1.1玻璃栏板风荷载局部体型系数取1.3或1.2,不符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要求。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的第8.3.3条抄摘如下:“计算围护构件及其连接的风荷载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体型系数μsl:

1)封闭式矩形平面房屋的墙面及屋面可按表8.3.3的规定采用;

2)檐口、雨篷、遮阳板、边棱处的装饰条等突出构件,取-2.0;

3)其他房屋和构筑物可按本规范第8.3.1条规定体型系数的1.25倍取值。”

以上第1项、第2项并没有对栏板进行明确的规定,但在该规范的主要受力构件表8.3.1的第34项(独立墙壁及围墙)的风荷载体型系数为1.3,该参数可以参照使用。玻璃栏板作为建筑护构件,其风荷载局部体型系数μsl可取1.3×1.25=1.625。

1.1.2铝合金型材立柱的内腔加衬钢型材,在栏板立柱根部校核时,把铝合金型材和钢型材一起计算的做法是错误的。

外露的钢材因为锈蚀,造成不安全和不美观,从而,铝合金型材成为玻璃栏板立柱较好的选择之一。栏板立柱根部必须生根于预埋钢件或后埋钢件上,焊接是主要的连接形式,但铝合金型材并不适合于这类焊接。通常的做法是在铝合金型材立柱的内腔加衬钢型材,钢型材与埋件焊接。如下图所示:

因而,栏板立柱根部的受力计算,只能取加衬的钢型材进行校核。

1.1.3栏板立柱根部校核时,把弯矩当成扭矩计算的做法是错误的。

连接如下图所示:

假设栏板根部弯矩M=3.5kN.m,分别按照弯矩和扭矩进行计算,结果是不同的。

1.1.3.1按照弯矩计算,则可以求出一个螺栓在弯矩作用下的剪切力

F=M/L/2=3.5×1000000/50/2=35000(N)=35(kN)

1.1.3.2按照扭矩计算,则可以求出一个螺栓在扭矩作用下的剪切力

V=T/e/4=3.5×1000000/35/4=25000(N)=25(kN)

栏板立柱为悬臂构件,由水平荷载作用,对立柱根部产生的是弯矩,不是扭矩。校核螺栓群时,按照扭矩计算是错误的、不安全的。

1.1.4栏板顶部活荷载取值错误或计算漏项。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的第5.5.2强制性条文抄摘如下:“楼梯、看台、阳台和上人屋面等的栏杆活荷载标准值,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1)住宅、宿舍、办公楼、旅馆、医院、托儿所、幼儿园,栏杆顶部的水平荷载应取1.0kN/m;

2)学校、食堂、剧场、电影院、车站、礼堂、展览馆或体育场,栏杆顶部的水平荷载应取1.0kN/m。竖向荷载应取1.2kN/m,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应分别考虑。”

在计算栏板扶手应力的时候,经常有直接用水平荷载标准值1.0kN/m进行校核的,这是错误的,应考虑活荷载的分项系数1.4。

在学校、食堂、剧场、电影院、车站、礼堂、展览馆或体育场的栏杆校核中,经常有漏掉竖向荷载作用的校核。此处的竖向荷载标准值必须考虑活荷载的分项系数1.4。栏板扶手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应分别考虑。

玻璃栏板的玻璃有风荷载作用,扶手有活荷载作用,深圳地区的风荷载较大,可以将扶手的活荷载作为第2个可变荷载考虑,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的3.2.3条的(3.2.3-1)公式“”

进行校核。

应注意,《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50099-2011的8.1.6强制性条文“上人屋面、外廊、楼梯、平台、阳台等临空部位必须设防护栏杆,防护栏杆必须牢固,安全,高度不应低于1.10m。防护栏杆最薄弱处承受的最小水平推力应不小于1.5kN/m。”其规定比《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的第5.5.2强制性条文有更严格之处,应按严格条款执行。

2 可踏部位的相关问题

2.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的第6.6.3强制性条文“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共能承受荷载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

2)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及24m以上(包括中空层住宅)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

注:栏杆高度应从楼地面或屋面至栏杆扶手顶面垂直高度计算,如底部有宽度大于或等于0.22m,且高度低于或等于0.45m的可踏部位,应从可踏部位顶面起计算。”

5 后埋件问题

栏板立柱一般为悬臂构件,即悬挑于根部预埋件或后埋件上,一般情况下,预埋件的设计不会有较大的问题。由于临空反坎的高度和厚度一般尺寸较小,混凝土浇注质量也难有保障,后埋件的设计较容易出现问题。现罗列如下:

5.1混凝土强度未能达到规范的要求。《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的3.1.3条:后锚固的基材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0。

5.2后埋件采用位移控制式膨胀锚栓,该类膨胀螺栓利用扳手旋拧,膨胀锚螺的芯杆向外拔,芯杆四周的铁皮胀开与混凝土孔摩擦从而达到受力的要求。《混凝土Y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的表4.1.1-2中:位移控制式锚栓不适用于承受拉力的状况。玻璃栏板立柱根部承受弯矩,弯矩对锚栓产生拉力,因而玻璃栏板立柱后埋件不适用位移控制式膨胀锚栓。

5.3后埋件受力模型不成立。栏板立柱一般为悬臂构件,即立柱的根部应为固接,对立柱根部的锚固要求较高。举如下例子:

上述例子中,栏板外侧和内侧的位于进出位的同一直线上,是典型的铰接支座,而栏板立柱为悬臂构件,要求支座为固接支座,力学计算模型不成立。

5.4反坎厚度过小,后埋件设计不合理,也难以满足受力要求。

举如下例子:

上述例子中,假设锚栓直径为10mm,锚固深度为80mm,存在问题有:

5.4.1锚栓过于靠外侧和内侧,此类锚栓一般使用冲击钻钻孔,冲击力较大,容易使混凝土崩掉。

5.4.2锚栓过于靠外侧和内侧,钻孔的位置一般有钢筋,不能钻孔,锚栓无法锚固。

5.4.3锚栓过于靠外侧和内侧,锚栓承受拉力和剪力,不符合《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的4.3.6之1条、之2条的锚栓至结构边距的规定:小于10he或60d,其中he为锚栓有效锚固深度,d为锚杆的公称直径。

现对以上锚固做法进行修改,修改后做法如下:

6其他细部连接问题

玻璃栏板的一些细部,如处理不好,容易成为破坏的诱导因素。举如右边的例子。

以上例子中,其细节存在问题如下:

玻璃为夹胶钢化玻璃,基顶边没有保护,在室外环境,时间长了,玻璃夹胶层容易开胶开裂。

此类点驳接头不能转动,对安装精度要求较高,在加工或安装中如有误差,强行安装,容易产生初始缺陷,进而容易导致破坏。且驳接头与玻璃前后面间的间隙较小,难以满足玻璃平面外变形的要求。

建议改进:

6.1在玻璃顶边采用铝合金或不锈钢U槽护边;

6.2采用可转动的点式驳接头连接玻璃;

6.3取消点驳接连接方式,采用对边入槽或四边入槽的方式固定玻璃。

7小结

玻璃栏板的设计,牵涉到较多的规范,要考虑建筑、机械、结构、力学计算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安全。

本文从玻璃栏板施工图强制性审查及咨询的角度,提出相关问题,指出适用规范的相关条文,应考虑的相关因素及构造措施,确保玻璃栏板的安全。

(作者为: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幕墙专家

深圳市土木协会幕墙专家

深圳市幕墙施工图审查专家)

【中图分类号】TU382

【文献标识码】B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C级班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00-01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指打破大学英语原有的自然班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分成不同等级班次进行教学。我校从2012级新生开始进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把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针对不同的等级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质量标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分级教学还有待完善,尤其是C级班作为慢班,目前的教学状况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本文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C级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C级班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承担了2012级新生C级班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分级教学之后C级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英语基础薄弱

进行分级编班之后,中学时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被集中分配到C级班。他们在英语基本功方面表现出了低于一般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国际音标认不全、读不出,基本的人称代词拼写不正确;在进行句子翻译和写作文的时候由于词汇量不足、语法知识薄弱,无法组织语法正确的英文句子;英语听说能力非常差,无法听懂老师的全英授课,对于一般的听力材料也无法抓住关键信息点进行准确答题。

由于他们语言理解能力差,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很难展开,比如进行分组活动,学生由于无法自如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小组内很难对老师布置的话题展开讨论,课堂活动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C级班的很多学生在中学的时候就对学习英语兴趣不足,进入大学之后,被编入C班的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同时,我校C级班的学生与A、B级使用的是相同的教材,相对来说难度较大,也造成了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了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通过观察发现,每个班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上课不专心,没有学习动力,没有领头羊,没有竞争意识,自律性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很少与老师交流,对教师的讲课基本无反馈.

二、对于存在问题的相应解决方案

针对C级班存在的问题,作者通过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首先,C级班的英语教学应注重重新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学生中学时候没有学扎实的英语语法知识进行补充讲解训练,利用大学英语教材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给学生输入新的词汇。把基本语法知识与大学英语教材中新的词汇现象结合起来,逐渐培养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先对所用教材进行仔细分析研究,挑选出难易程度都比较适合C级班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讲授,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同时,教师的教学手段要有所创新和突破,课堂上多创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多听英文歌曲、朗读英文短诗,培养起学生的语感。另外,教师还应适当给学生讲解一些答题技巧,使学生有的放矢地提高考试成绩,从而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

教师要格外增加听说方面的训练时间,要把听说训练贯彻到每次课堂上来,要选择适合C级班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听力材料,适当进行专项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教师要注重对C级班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于在中学的时候就失去了英语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并且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让他们意识到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另一种情况是英语基础差,无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学生,但是内心却迫切想要把英语学好,提高英语成绩的学生,教师应该重点在英语学习的方式方法方面进行指导,安抚学生急躁的情绪,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得到提高和进步。

C级班教师应该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学英语教师在情感方面要与学生多沟通和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学习之外的关爱。教师要对C级班的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多表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点滴成绩和进步,多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尽可能多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作者在实践中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C级班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三、结论

以上提出的只是在C级班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部分问题,只要教师能坦然面对和认真分析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实事求是地寻求解决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相信在改革过程中C班的教学也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大面积展开的大环境下,通过分级教学的改革,一定会真正地满足注重和强调学生为主体、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也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肖作霖.浅析形成性评估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自主性学习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0(44).

[2]牛筱婷.高校英语分层教学中慢班学生心理情况与应对措施——警惕教学中的“马太效应”[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篇3

一、钢琴伴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作用

1.增强民族民间舞蹈的想象力与表现力

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舞蹈教学不仅仅是训练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那么这份情就体现在对音乐的理解。音乐包含旋律、节奏、速度、调式、音色、曲式等等,钢琴伴奏教师需要运用正确的音乐指令,配合舞蹈教师的专业讲解完成教学。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合理的运用钢琴伴奏,可以增强舞蹈的艺术气息,提高舞蹈想象力与表现力,让学生在舞蹈训练中良好的掌握节奏感,锻炼其感知能力。帮助学生营造出优美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更好的表现舞蹈作品。

优美的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想象力与表现力,例如东北秧歌片花组合,选用《我爱你塞北的雪》作为钢琴伴奏曲目,开场旋律用五声调式下行音阶,来营造雪花飘落的情境,学生在跳舞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般享受雪花带来的寂静之美,因此良好的钢琴伴奏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

2.有助于学生舞蹈风格及动作要领的准确把握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赋予了舞蹈的韵律和风格。多种节奏类型赋予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例如,切分节奏维吾尔族舞蹈常用的节奏类型,热情高傲的民族风格完美的体现。附点节奏蒙族舞蹈马步常用的节奏类型,万马奔腾的场景浮现眼前。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钢琴伴奏教师合理的运用演奏技巧,可以使学生快速融入民族氛围浓郁的情境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传递舞蹈中所蕴含的故事与真实情感,从而准确的把握各民族风格和动作要领。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钢琴伴奏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伴奏曲谱匮乏

目前专业舞蹈院校中实属民族民间舞蹈课堂的专业钢琴伴奏曲谱比较匮乏。经笔者查找、翻阅相关资料得出,现阶段有裘柳钦老师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曲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版)、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钢琴教研室集体编著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乐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版)、林顺顺老师等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伴奏曲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版)。以上曲集中的曲目多数是由相关艺术教师们在民间音乐曲调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

经查找、翻阅相关曲谱,发现专业的民族民间舞教材中,多数音乐作品结构由4-8乐句构成,较为短小适用初级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组合训练。对高年级的风格表演类组合训练的要求难以满足。由于曲谱选择较少,在教学中常出现曲谱反复使用的情况,此举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状态,导致无法积极调动舞蹈表演中的热情。

2.钢琴伴奏教师较为被动地参与教学实践

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艺术类专业院校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钢琴伴奏教师与舞蹈教师之间交流与互动不足。钢琴伴奏教师与舞蹈教师之间的大部分情况是舞蹈教师编创完舞蹈组合,为钢琴伴奏教师提供舞蹈节奏类型,并说明其所需乐曲类型,等钢琴伴奏教师找到大致符合要求曲目,再反馈于舞蹈教师。此举导致多数钢琴伴奏教师较为被动的参与教学实践。

调研时发现,在日常教学中钢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也存在不足的现象。钢琴伴奏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面比较少,伴奏教师拥有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往往没有与学生分享,伴奏教师一味的弹琴,导致钢琴伴奏教师和学生在音乐上很难产生共鸣。目前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钢琴伴奏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有待于改进。

3.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钢琴伴奏音乐美感不足

科学用来征服世界,艺术则是美化世界。美感可以有多种艺术形式,民族舞蹈音乐追求旋律横向思维的形式美,如在民歌中对旋律音装饰性的上下波动的润色,民族器乐曲中的加花装饰、压、揉、颤音的波动等技法,起着修饰旋律、模仿特殊音色、形成民族风格的作用,其目的是追求在旋律线动感的基础上获得民族特色的韵味。伴奏教师用钢琴传递这种民族之美,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中国民族民间舞钢琴伴奏教师,对于民族音乐的美感表达的不够,触键技巧和踏板的运用有待于提升。

三、拟采用的解决方法

1.钢琴伴奏教师不仅仅是伴奏者同时也是舞蹈音乐创作者

由于民族民间舞谱例匮乏,钢琴伴奏教师在教学中反复使用传统曲目,教学模式成就缺乏创新。高校舞蹈钢琴伴奏教师都具有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舞蹈理论知识,根据民族地域文化,创编出适合新时代的发展的民族舞蹈音乐迫在眉睫。中国钢琴作品的题材大多来自传统的民族器乐曲与地方民间曲调,钢琴伴奏教师应在理解音乐的风格、内涵等曲式结构及音色的基础上,熟悉民族器乐的演奏特点,分析乐曲的民族风格特点、地域特征,以及作曲的构思方向,作为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创作灵感。传承经典同时勇于创新,以传统民族乐曲为基础,深入研究民族调式、民族旋律特征、节奏特征等,为创作出好的民族音乐储备能量。

2.积极探索钢琴伴奏教师的教学主动性

钢琴伴奏教师应积极主动融入舞蹈教学,适当采取课堂互动的形式,钢琴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推荐给舞蹈主课教师,让舞蹈教师在进行民间舞情感锻炼的组合中使用,让学生根据民族音乐中的情感色彩,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分析音乐、感受音乐中所具备的情感因素,例如蒙古族音乐《牧歌》使人联想到蒙古族区域特征无边的草原,放牧人思念心爱的人对着天边倾诉心中的情歌。钢琴伴奏教师分析音乐表达的情感基调,运用音乐的美感与演奏技巧使学生对于情景产生联想与想象。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钢琴伴奏教师应主动的参与舞蹈教学实践,例如提供好的音乐作品供舞蹈教师选用。在舞蹈编创中,优秀的舞蹈剧目离不开新颖的舞蹈音乐。舞蹈编创者们捕捉音乐旋律中的线条、节奏中的律动、所蕴含的情感,都会为舞蹈创作者们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其编创带来灵感。所以,舞蹈教师在编创民族民间舞训练组合或者剧目时,应全面考虑到此因素。

钢琴伴奏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加深与舞蹈主课教师、学生们的互动。 例如,好多课堂音乐是钢琴伴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创作的,旋律、调性、节奏的选择可以与学生商讨,这样音乐与肢体才能达到深层次的共鸣,关注舞蹈教师、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音乐理论知识做到及时的讲解,深入学习舞蹈理论知识,使得音乐与舞蹈完美的融合一体。在民族民间舞钢琴伴奏教学中努力探索新知,勇于创新。

3.深入理解音乐作品运用演奏技巧展现中国民族音乐之美

民族舞蹈音乐为素材的钢琴作品,主要是通过鲜明的节奏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赋予音乐艺术的感染力。伴奏教师应深入的理解舞蹈音乐作品,如《新疆随想曲》是褚望华于1978年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为创作来源的作品,乐曲发挥了“随想曲”自由展开和即兴发挥的特点,采用多段集锦式的曲式结构,以同一主题贯穿、变奏的手法,表现新疆民族的人民解放后喜悦心情。

作品结构构思与新疆传统的维吾尔族歌舞音乐形态有一定联系,如对打?衾纸谧嘈偷哪7拢?使乐曲的新疆风格显现出来。如前8后16与前16后8的节奏组合、均分节奏、切分节奏等。褚望华将丰富的节奏特点与和声相结合,表现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歌舞性特点以及音乐的律动感。那么钢琴伴奏教师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伴奏中如何运用技巧展现中国民族音乐之美,除了深入的理解舞蹈作品内涵,还要利用触键、踏板两个方面来体现民族特色与传递民族音乐的美感。

触键:中国民族民间舞音乐的钢琴作品在调式上多以五声音阶调式为主,与七声音阶换指方法有所不同。中国民族民间舞音乐作品多数改编自民族器乐曲或者是模拟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效果的作品。因此,教师在演奏时不能仅追求钢琴唯美的音色,还需要注重模仿与再现民族乐曲的音色特点、演奏效果等。科学的运用指法和触键,柔美的乐句采用低指触键的方法,激昂的乐句注重手腕的松弛,大臂带动小臂采用手指深触键的方法,正确的运用触键方式,来呈现民族音乐之美。

踏板:中国民族民间舞音乐作品多以五声调式为主,因此,在使用踏板上要区别于钢琴古典音乐作品。民族音乐作品多数没有延音踏板标记,虽然不会限制钢琴教师在演奏中的发挥,但也会为钢琴伴奏教师们产生相应的困扰。如何避免演奏效果的干涩与生硬,也正是钢琴伴奏教师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在乐句的呼吸和旋律的进行,避免过分频繁地切换踏板而破坏旋律的连贯性。在切换踏板时可适当使用半踏板方式来保持和声效果的干净。对弱音踏板和持续音踏板的使用,可以正常使用,但在对民族乐器的色彩进行模仿时,建议在弱音踏板的地方避免使用。

篇4

【关键词】课堂环节;鉴别;推理;能力

经过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会知道,长时间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会变质,也能够对该现象做出解释,因为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然而学生们常常会对于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而带来的新问题表现得束手无策,如“怎样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后的产物”、“如何使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变得纯净”、“怎样判断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

能否解决三类问题,反映的是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主要是物质的检验、除杂和推断能力。只有当学生们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时候,学习活动才会走出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困境,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们精准地设计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

实践证明,根据问题解决过程的一般模型(表征问题联系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反思评价确定解决方案),结合由氢氧化钠溶液变质而带来的新问题,运用题组,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有利于初中生提高化学鉴别和推理的能力。

一、集中呈现关联的题组,有利于学生表征问题能力的提高

不恰当的练习,并不能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实践发现,如果教师孤立的、反复地呈现不同却又似曾相识的问题,有些学生会凭记忆重复上一次成功的经验(上次做是加酸的,这次也是吧),一旦发生错误,又有可能凭印象瞎猜(到底是该加氢氧化钙溶液,还是加氯化钙溶液),重复次数多了,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厌烦的情绪(这题做过了,怎么还要做),有些学生由于没有真正弄懂,不断重复、不断失败的结果,最终可能使这些学生完全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事上,虽然三类问题的背景相同,但是问题目标却不同(见表1),而正确表征问题是问题解决的起点,老师用题组集中呈现相似但却不同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正确描述问题解决的目标,有助于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提高。

分析三类问题,可以清楚地发现三类问题在解题目标上的差异,问题1与问题3都是检验,但检验的物质不同,分别检验“有无碳酸钠”和“有无氢氧化钠”,而问题2是为了“除去碳酸钠,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溶液”。倘若学生还没有理清问题目标,盲目答题,则无论做对还是做错(尤其是选择题),都不能达成练习的目标,问题稍加变化,学生就束手无策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熟练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正确地表征问题,仅仅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一个三十余人的班级中,甚至可能有个别学生连“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会变质成碳酸钠”都不知道。仅仅依靠听讲,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免枯燥,而且也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表明,约3/4的人群,会主要依靠视觉或听觉学习)和需求(实践表明,总有不少学生在这样的听讲过程中,会因为已经知道或完全不知道而分心)。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熟练相关知识和技能,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组织策略。教师的责任在于提出明确的要求、对特殊学生给予特别的指导。

在三类氢氧化钠溶液因变质而带来的新问题中,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只有在熟练掌握“氢氧化钠的性质及现象”、“碳酸钠的性质及现象”、“除杂”、“排除干扰”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顺利解决全部问题。记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但技能的训练却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尝试和不断反思,因此在三个问题中,问题2与问题3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师促使学生反思和评价的关键。

三、指导学生反思和评价问题解决方案,是提高鉴别和推理能力的关键

学生合作和互助过程中的信心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回忆并熟练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相关性质、现象。但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在选择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同的小组和个体仍会存在差异,如:会有一些学生认为用稀盐酸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通过教师的追问可以发现,一些学生无法回答为什么要先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除去碳酸钠。观察学生的任务单可以发现,相当数量的小组并不会写清楚加入试剂的量。

演示实验、教师讲解、要求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评价能力的提高。稀盐酸是学生们熟悉的一种物质,也是学生解决三类问题的首选。教师可以演示分别向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的实验,事实上学生并不能马上观察到气泡产生的,如果改为氢氧化钙溶液或氯化钙溶液却可以很快完成鉴别。

初中生的好奇心决定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仅仅是满足于好奇心是不够的,在教师提示问题的指引下,如“稀盐酸仅仅与碳酸钠反应吗”、“滴加少量氢氧化钙、氯化钙溶液后,溶液的成分是什么”、“想要完全除去杂质碳酸钠,应如何控制氢氧化钙溶液的量”等,要求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并对反应物、生成物做出分析,是促使学生反思和评价的重要环节。也唯有促使学生主动反思和评价,才能在解决三类氢氧化钠溶液因变质而带来的新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度体验除杂和排除干扰这两个重要的技能,实现学生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四、诠释和讨论

1.基于结构良好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

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是作为一种结构良好问题,初中化学的检验与推断却可以参考问题解决模型与程序教学理论,精确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包括表征问题联系知识技能反思评价方案三个环节。依据这三个基本环节,通过诊断学生作业和访谈,可以发现不同类型学生难以解决此类问题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知识的缺乏(不知道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性质),或者是不知道除杂、排除干扰的原则而导致错误的发生。因此,教师反复讲解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盲目追加各种跟进性练习往往会收效甚微。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理应创造各种条件,制造矛盾冲突,倾听学生表达,运用反馈,帮助学生在澄清问题目标的基础上,反思并不断改善已有的认知,从而实现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2.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

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知识技能的熟练,而知识技能的熟练需要一定数量的练习。轻负而优质的教学,需要教师通过研究大量的习题,筛选设计相似却不同的关联性题组,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发展和提高学生表征问题的能力。

初中科学教学强调科学实验,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和互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上述手段的同时,理应关注实验的类型和目的(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还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重视问题的设计(再现已有的知识、反思已有的方案、归纳一般的技能)。鉴于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适时适度的指导也是必需的。

【参考文献】

篇5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和seminar教学法是广泛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基本教学方法。PBL指的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它是以问题为基础,在指导教师参与下,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一专题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1-3]。PBL教学中,主动学习贯穿其全过程,学生成为一个自主或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学生获得知识主要靠自己。在研究生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具有主动探究的精神,并需要自我激设置学习目标、独立进行研究、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将新建构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当他们解决问题之后,也就学会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真正做到学、思、行相结合。国内外以PBL为主题的研究选题有不少,但大多数是以静态研究为主的理论分析,或者是PBL在中小学、高校本科生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研究者参与其中的研究形式对PBL在研究生教学中个案进行研究的还不多。因此,本研究把PBL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中的实施过程作为一个个案来进行具体的观察和分析,通过总结PBL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同时汲取国外PBL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研究经验,探索我国高校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理论模型、资源建设、操作规程及教育实效,构建符合本国国情、符合当代高校教育理念的实践型、合作型PBL教学模式。

一、PBL教学模式理论剖析与教学模式构建

PBL教学模式是在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它的可操作性很强。其基本的教学流程,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分析研究问题、探究解决方案、展示研究成果、形成总结反思。在研究生课程生物修复的教学中,尝试以某一特定问题为导向,运用PBL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1.确定学习目标

确定学习目标是PBL教学活动的准备环节。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组织学生以此目标为起点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并且学习目标的确定应在学生的参与下进行,这样可使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认同感,从而有益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在分析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对某种现象或某个情境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对问题进行界定,从而确定所要研究的PBL问题。

3.分析研究问题

在确定PBL研究问题之后,学生依靠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小组中进行任务分工,确定哪些信息是已知的,哪些信息需要进一步利用哪些资源来获取,并确定研究计划和安排。

4.探究解决方案

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是PBL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和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自由地、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进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研究、交流、质疑、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最后使问题得以解决,并且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整合、内化,促成自身的发展。

5.展示研究成果

在问题得以解决之后,每个小组向所有同学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小组在报告自己的结论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示他们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

6.形成总结反思

每次活动结束后,要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和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问题的解决情况、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情况等。

二、运用PBL教学模式的成效分析

PBL 教学模式在《生物修复》课程中进行了两个学期的应用,并课程讲授结束后,对所授班级的学生从教师、学生以及课程三个方面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结合学生的成绩,分析发现教学成效明显。

1.PBL 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PBL 教学模式提倡自主性学习,改变了以往研究生教学中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程内容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研究根据《生物修复》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按教学先后顺序主要安排了二个教学项目,在研究生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探究的精神,并需要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独立进行研究、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将新建构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当他们解决问题之后,也就学会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真正做到学、思、行相结合。

2.PBL 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是PBL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本研究是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的。团队成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深入交流,提高互相的熟悉程度,形成了善于合作,勇于承担责任等科研团队成员的基本素质。

3.PBL 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科研的意识

PBL 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自主解决自己的研究课题,这让学生了解了科研研究工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他们对于科研的兴趣,体会学术研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端正学生对科研的态度,增强自我的科研意识。

篇6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结果,并运用探究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所以,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卷考试”。但是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知识储备量又不足,再加上长期形成的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使得当前学生的能力培养囿于课本,课本成为课堂双边活动的唯一媒介和学生技能培养的唯一渠道;传统的教学模式――班级教学的封闭性,注定课堂上只能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因此,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十分重要。几年来,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力求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采用以课内学习为主,以课外研究为辅的学习方法,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教师应以“问题解决”统领课堂,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设计过程中主动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它必然要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要能解决问题”,始终是学习的中心任务。在思想品德课上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通过课前阅读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列出提纲,分析探索问题,寻求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自主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指导学生通过预习,以问题形式整理出知识学习提纲,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并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参与课堂学习,最终解决“所有问题”。例如八年级教材第八课“共同心愿”第三框“和平统一”,主要讲述如何正确解决,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课前,我要求同学们做好预习,并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列出四个专题:为何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海峡两岸和国际上有哪些不同态度;怎样正确解决,有什么好方案;我们每一个青少年能为祖国统一做哪些实事。

结合这些问题,从台湾的历史、现状、我国政府在解决上的原则、立场以及同学们的历史责任等角度将教材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同时我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分别选取一个专题,要求大家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报纸等各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以创造性的认知展示了对各个“问题”的理解。

第一组的同学用详尽的图片、文字资料从地理学角度、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第二组的同学则另辟蹊径,不但将岛内外以及国际上对的看法一一罗列分析透彻,而且联系所学过的课文编排课本剧《向中国人脱帽》;第三组则大胆开拓,不拘泥于原有思想品德课教学形式,组织了小小辩论赛,通过“主战、主和”的辩论,最终归纳解决的正确方法;第四组的同学以情动人,由女生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并配上优美的“思乡曲”和网上下载的相关图片等丰富了想象、引发了思考。

课堂上他们畅所欲言做主角,教学中我适时启发当配角,实践验证了同学们的成功,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设计过程中主动学习。

二、运用时政热点透析法,创设时政热点情景,在师生、生生交互讨论中自主学习

时政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很贴近学生实际,学生也乐意接受。时政热点本身又包含了新知识、新信息和新问题,将其引入课堂,不仅对课程、学生、教师等方面会产生重要积极的影响,而且充实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使课堂显现出时代的活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具体做法:一是学生共同搜集时政热点――学生个体就时政热点进行三分钟演讲――师生共同讨论热点。如在讲授“和平统一”时,由于当天时政点评的同学已通过预致了解了教材内容,所以他就某超市两台由台湾购得的摇摆机显示屏上开机显示不利两岸统一的语句展开相关评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为整节课开了个好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二是教师在讲解课文时穿插时政热点――学生结合教材自由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学生发言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闻片断、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想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把握科学的质疑解答,以作业的形式落实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篇7

STEM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相反,它是一个术语,第1次使用在20世纪90年代,它反映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之间的密切关系。STEM最初是与世界各国的研究和发展相关,为努力加强他们的经济和基于高水平的技术和创新,从而提高各国自身的竞争力。此外,我们的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火挑战(例如健一康、水和能源供应、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等)也需要STEM的投入,以找到当地和全球的解决方案。因此,这并不奇怪,STEM现在是全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所有的儿.童和从5~18岁的年轻人。然而,有一个悖论(如图l所示),STEM的各个元素在学校背景和更广泛的世界之间有着显著不同。在学校,重点是数学和科学,但在日常生活中,技术和工程则更为突出。从这一点看,有必要在校内和校外之间保持平衡,这不只是为了满足行业和政府对高素质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数学家的需求,或许更重要的是,是为所有儿童能够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世界。

本文将考虑如何提高小学课堂中的STEM形象,并开始修复个别元素之间的平衡。这样做将会:

・强调需要一个对STEM的共识

・突出为STEM作规划的重要性

・强调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鼓励全校的方法

STEM共识

尽管STEM一词已被广泛使用,但对于它到底包括什么却没有一致的定义或协议。也许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使用术语的人却经常在识别这些学科之间的^别时发生失败或错误。但是我们会建议在儿童教育的背景下,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科是怎样有助于整个STEM活动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证明,我们正在教孩子们什么,为什么我们使用特定的方法帮助他们学习。因此,我们建议,提高STEM存小学课堂中的形象的第一步是为所有在校教师达成一个什么是STEM的共识,并认识到不同的学科之间的整体区别。

在这个阶段,最好保持事物简单并把STEM限定于4个核心学科:科学(包括生物、化学和物理)、技术、工程和数学。图2为各个学科的基本定义,每一个学科以它自己的方式产生思想、概念、知识,并且不同程度地产生广泛的产品。从本质上说,我们会建议科学和数学一起工作,解释我们生活的自然机制;而技术和工程使用,建立在这些知识基础上,设计、开发和生产新产品和工艺,以满足我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为STEM作规划的必要性

达成STEM的共识需要从规划过程开始,该过程确保所有的孩子能够体验一系列的STEM活动,并开始建立对STEM的理解。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清楚孩子通过这些活动应该学会什么。因此,我们需要确定课程的目的和内容。这将包括核心概念的结合(这是来自于STEM单一方面的关键概念,比如材料可以作为液体、气体和固体存在,生命体需要特殊物质以保持健康);跨学科概念(如因果关系、比例和数量);以及实践(描述科学家、技术人员、工程师和数学家如何通过探究和问题解决开展工作)(对于核心理念,跨学科概念、实践、调查和问题解决更加细节的讨论见本主题文章《透视科学中的探究及工程与技术中的问题解决》――编者注)。

这里我们考虑如何开发一个STEM课程计划。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建立知识和理解STEM是需要时间的。此外,由于STEM是一个多学科的集成。它需要2个层面的知识和理解:

・各个学科中的概念和技能

・为了设计和制造解决方案以满足特定的需求,这些想法和技能是如何整合在一起解决特定的问题。

如果我们真的打算帮助孩子整合、建立和促进他们的学习,那么这2个层次在规划阶段就必须明确下来。简而言之,如解决问题需要工具(包括物理设备、知识和想法),那么在STEM活动的规划中,我们设计的项目就应该尽力提供孩子解决STEM问题并产生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所需要的工具。在知识、技能和概念方面的许多“工具”来自于各个学科,比如理解如何做不同类型的数值计算或者如何做一个电路。

因此,为了提升STEM在小学课堂中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更加明确我们希望孩子学到什么和武装学生让他们能够解决这些挑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但重要的是,所有的教师都要参与这个计划。图3展示了一个如何将STEM构建到课程中的简单模型。

采用该模型时需要对STEM挑战进行定义,并对学生可能从各个学科得到的知识和理解进行识别。STEM挑战可能涉及在独立班级中团体工作的孩子,或者可能是整个学校项目的一部分。STEM挑战的关键因素必须是:

・有一个能与学生相关的“真实”情境;

・应该获得一个明确的结果、产品或者问题的解决方案。

・允许孩子们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符合一开始设定的标准,从而给他们机会证明他们所知道的、所能做的,以及他们可以创造和革新的。

STEM挑战可以引入得更加复杂。例如,每个组必须设计一个海报宣传他们制作的产品。经济元素可以由定义一组学生能够使用的核心资源组成,在一开始的时候给学生一笔“钱”给他们“买”额外的材料。

规划中没有固定的一系列步骤,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步骤之间的前后移动。首先也是最明显的是。我们需要明确我们想要孩子们学什么。确定了整体的学习成果之后,接下来有帮助的是决定什么是合适的STEM挑战。例如,为了解决物体结构、属性和功能之间关系的学习成果,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造桥的挑战,这个桥跨度1米,其中心至少承受2千克的重物,用到例如报纸、吸管、胶带等材料。这个挑战适合一个班级的学生小组合作,安排若干节课,因为每一节课的科学内容中学生所探索的物体的属性,以及他们所使用的方法会使得桥的结构更加强壮坚实。在技术和工程方面,他们可能一直在研究为什么一些结构比其他的强大,而在数学中是建立在测量精度、几何形状及比例的能力基础之上的。

另一个重要的事情是确保STEM挑战不孤立于儿童各学科之间的学习。这并不是说STEM挑战没有内在价值。它们是有趣的、能够捕获儿童的想象力,但如果STEM挑战是孤立的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最大效果。学习本身取决于儿童(和成人)能够在现有的知识和新的经验之间建立连接,以及把一个情境中学习的想法和在另一个背景中使用的想法链接起来。STEM是一个多学科的概念,它取决于能够在传统的各个学科间建立必要连接的能力。这不是孩子们天生的东西。因此,规划的学习计划需要使我们能够明确这些连接,并允许涉及孩子们先前做的事情,从而推动他们的思考和学习。

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为儿童的学习制订计划仅仅是教师角色的开始。一旦计划的课程开始实施,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找到教的方法,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实现学习目标。这正是测试我们的教学技能和策略的时候。虽然在不同的学科和情境中的教学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别。但如果我们不承认或在意它们的话,它们很可能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障碍。因此综合几个学科,就如STEM一样,教师的角色不仅重要而且有了新的要求和更长远的考虑。在这里,我们想要突出4个问题,这些是我们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创设合适的情境

首先需要关注的方面是要创设学习主题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孩子们开始认识到如何及何时将他们学习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这样的联系不应该在教单独学科或STEM挑战中被忽略。相反,我们需要在我们的教学中作参考,使主题和想法的相关性得到加强。建立这样的联系是捕捉孩子们的兴趣并鼓励他们使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部分。

也许与孩子相关的新思想的最重要的方面是需要考虑到他们自己的现有的想法。这适用于他们的先入为主的想法,这些是由他们以往的经验发展起来的,为了解释不同的现象和解释在一开始无论如何都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找到方法帮助儿童建立这些想法,并且给他们挑战,这样每个儿童就能在思考中理解现象并且获得进步。

提出问题.提供挑战

任何教学的核心都是有效地利用问题,以扩大和挑战儿童的思维,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他们取得进展。在STEM背景下,我们喜欢想到我们所使用的生成性问题鼓励儿童。

・用所有的感官提高他们的观察,使他们检查细节及整体效果,并开始区分相关的和不太相关的功能和属性;

・在不同的想法和观察之间进行联系,与不同情境相关的相同或相似的想法;

・在表达之前更有效地使用他们现有的知识,并通过他们的回答来思考;

・考虑替代的想法,并用证据证明他们的解释、支持他们的论点;

・提出自己的问题,测试自己的想法,挑战对方的想法。

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像这样解释问题是有帮助的,因为能够得到孩子们不同类型的回应。因此我们努力按下面的方法做。

注意力集中的问题

例如: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有没有见过……?你能感受到、闻到、听到什么?你能感觉……在移动吗?

测量和计数的问题

例如:……有多少?……有多长?大小是什么……?……有多重?……的体积是多少?

比较的问题

例如:它们有……是一样的?它们在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它们有多少不同之处……?

行动的问题

例如:如果……你认为会发生什么?你能做……?你能想到多少种方法?你认为你能在哪里找到……?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你能演示给我看你是怎么做的吗?

解决问题的问题

例如:你能找到一种方法吗?……有可能吗?你怎么能做……?你能设计和制造……?

推理的问题

例如,是什么让你这样说的?你为什么认为这样有效……?你能解释一下……吗?你能给出一个……的理由吗?

信息检索的问题

例如,你能告诉我关于……你知道什么……?你能记得……吗?它让你想起……?

在这些问题中达到类型的平衡是重要的。太多的孩子只要求回忆事实,如果我们要帮助他们发展其他技能和能力,就需要通过使用不同类型和范围的问题刺激他们。

提供材料、经验和挑战解决问题

所有STEM学科涉及实践经验,反过来需要适当的材料、足够数量的工具和设备,以便让孩子们充分参与活动。然而资源总是有限的,允许孩子使用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想是有意义的。可用资源的选择也应该为满足学习的结果而允许解决方案达到一个适当的水平。此外,由于STEM挑战应该鼓励一系列方案,为了满足各种要求的孩子,有一些材料是很有帮助的。

有时让孩子们思考他们所需要的资源,让他们证明他们为什么需要这些特殊材料,这应该发展为进程的一部分,让孩子为了解决方案而计划他们自己的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并研究、开发和反馈。

评价和评估

评价和评估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计划这些。通过评价和评估,我们可以知道学生是如何做的;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工作;可以为了促进他们的理解而建议他们下一步的做法;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提供新的信息。我们也使用评估和评价告诉自己在支持学生的学习上取得的工作成绩。

STEM中的挑战之一是需要反思什么是进行评估的适当方法。各个学科的评估方法已经发展了许多年,但是STEM引入新的活动仍然需要考虑,比如如何对孩子联系想法之间的能力进行评估,以及是否确实需要单独评估。类似这些问题的讨论超出了这篇文章的范围,但重要的是要注意,如果我们引入到课堂上,我们确实需要认真地思考有关评价和评估的问题。

全校参与模式

在小学课堂中STEM知名度的提升是学校所有教师的重要挑战,这个任务的重要性不应该被低估。尽管有很好的教育缘由将STEM引入课程,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不是个别教师有效的工作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整个学校必须要有所改变,因为STEM的引入至少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组织、时间分配、资源和设施的类型,以及很大程度整个课程的协调。此外,我们需要评估同事一起工作的方式,因为往往团队规划STEM活动比独自工作做得更好。许多小学教师教STEM的一个重大挑战是缺乏信心,因为他们必须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外工作。需要增加科学和数学的知识,以及对技术和工程的理解,而这两种知识都不可能是小学教师培训的一部分。

每所小学会有不同的方法提高STEM的形象,因为每组教师都要发展满足他们所教的孩子需求的各种项目和活动。然而高质量的STEM准备将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

・设置在与儿童相关的真实情境下;

・建立在个人学科发展的知识、理解和技能上

・认真对待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与同龄人、教师和其他成年人表达、测试和探索自己的想法

篇8

关键词:案例推理系统 学生组织 事务管理

一、学生组织事务管理现状

学生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生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组织,狭义的学生组织是指在教育单位内,由学生组成的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辅助教学的组织。其具体形式包括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学生社团、学生班级等。目前,在中国各大高校,学生组织作为学生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在锻炼学生能力、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等方面均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学生组织具有严格的层级性,以大学学生会为例,校学生会以主席团为领导核心,包括学生会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在主席团以下设数个职能部门,一般包括办公室(主席团与秘书部)、班联部(班级成员联合部)、宣传部、组织部、学习部、实践部、体育部、文艺部、生活部、纪律部(纪委、纪检部)、楼管部(男生内务部与女生管理部)外联部(外宣部)、社团部、技术部等。各部门设部长一名、副部长2名,部门秘书1名,干事若干名。层级分明与职能化管理使庞大的学生组织能够各司其职,有效凝聚在一起,保证了在日常工作的进行和学生活动的开展。

然而学生组织区别于其他岗位组织的最显著特点是岗位轮换周期短,各级学生干部任期一般仅为一届,频繁的岗位调度往往使新上任的学生干部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尽管某些高校可能会对新任干部进行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但对于新任干部在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无法通过岗前培训得到全面具体的解决。例如,某些学生社团的干事只要表现积极,大二即可晋升为社团部长或副部长,但因为其只有一年的社团工作经验,且担任干事时从事的往往是贴传单、搬桌椅、布置会场、通知活动参加者等琐碎的工作,对社团的整体运行和发展方向并无准确的了解,即便是向上届的负责人寻求领导经验,但由于事后总结会遗漏一些信息导致信息不完全,故新上任着还是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摸索工作方法。此外,每年社团要举办若干有特色性的品牌活动,社团新任负责人对于在活动前要做的准备和活动各阶段需注意的问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参照方案,以至于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犯以前出现过的错误或因忽视细节导致活动目的无法实现,社团的发展必然因此受到阻碍,故而不难解释某些社团连年在原地踏步的现象了。

二、案例推理系统的启示

案例推理(CBR)是一种相似或类比的推理方法,它是通过访问过去知识库中同类问题的求解从而获得当前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推理模式,即利用旧的事物或经验来解决新问题,评价新问题,解释异常情况或理解新情况。

在案例推理中,通常把待解决的问题或工况称为目标案例(Target Case),把历史案例称为源案例(Base Case),源案例的集合称为案例库。案例推理有案例检索、案例匹配、案例推理和案例学习四个步骤。数据库是案例推理的基础,案例推理系统的数据库包括索引库、案例库和模型库。案例推理系统在推理过程中,通过索引库快速确定搜索空间,通过从模型库中调用不同的模型来推理计算。其工作过程如图所示:

图1 案例推理系统工作模型图

从图中可以了解CBR 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为:一个待解决的新问题出现,这个就是目标案例;利用目标案例的描述信息查询过去相似的案例,即对案例库进行检索,得到与目标案例相类似的源案例,由此获得对新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如果这个解答方案失败将对其进行调整,以获得一个能保存的成功案例。这个过程结束后,可以获得目标案例的较完整的解决方案;若源案例未能给出正确合适的解,则通过案例修正并保存可以获得一个新的源案例。

由此可见,将CBR应用于学生组织事务管理,就能针对学生组织的各岗位,把往届任职者在任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总结为源案例保存在案例库中,这样新的任职者不论是否有足够的经验,都可以通过在案例库中检索相同或相似的案例辅助决策。根据检出案例与新案例的相似程度,可能需要在库中新建一个案例;或当所检索到的案例与新案例非常接近时,没有必要将此新案例完全存入库中,只需要将调整后案例的一小部分存入库中。如果遇到以往从未有过或近似的问题,需根据对当前环境的判断尝试作出决策,事后对所做的决策进行评估,如果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则将此案例作为源案例直接补充进案例库;如果没能有效解决问题,则总结反思,吸取教训,对案例进行修正后再输入案例库保存,便于以后的任职者检索。这样,随着案例库中积累案例的增加,案例库中包含了更多的知识,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增强。案例管理系统就如同一本百科全书,能为新上任的学生干部提供极大的便利,使其少走弯路,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组织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变革;班级管理

Shallow argument“change class management”

Xiang Hong-yun

【Abstract】The aggressive psychology think that the person's behavior from behavior of result control of, the problem appear to surely have it the cause, but importance of not is know a problem is what, but want to know a problem to be what condition after solve.The form master work is an importance the mission lie in help student imagination oneself hope affairs occurrence how of variety, clear how do then can reach a target, the whichever student in the class would like to become better by himself and also have ability and is make an effort to let this wishes to become reality.“Come from behind modernism aggressive psychology of” of the class management appreciate type inquire, with“the focus solve mental state consultation.So-called“appreciate”, is affirmation its advantage, cherish it value, the feeling know its potential and show it success.

【Key words】Change;Class management

探索其发展、发现其趋势、询问其设想、研究其行动。“欣赏式探询”的基本特点是,让探询、想象和创新取代介入、干预和外部控制,让发现、梦想和设计来取代否定、批评和消极治疗。“运用”询问无条件的肯定性问题这一艺术和手段,可以增强系统的理解、预测和提升积极潜能的动力。通过大量的激发性探询,成百上千的人可以参与到共同创造未来的进程中,从而实现积极的组织变革。正如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罗伯・崔比所说:“欣赏性探询是提升成功循环的过程,而非仅仅修正错误。它能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帮助人们获得自我实现感,而非陷入充满忧虑与阴暗的宿命的泥潭。”

“欣赏式探询”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形式有两种:一是班主任对个别学生的“欣赏式面谈”(即焦点解决式的个别谈话),二是班主任面向全体学生的“欣赏式班级管理”。本文侧重谈谈后一种形式。

1. 积极的未来导向――强调发展希望而非追究过去 积极心理学在理念上存在着一个理想的常模,其目标是把所有人――不仅仅是小部分的问题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而传统心理学则主要致力于“修补”,它把普通人作为标准常模,其目标是把小部分的“问题人”修补成大多数没有问题的普通人。前者致力于使社会成员追求幸福的理想,而后者则致力于使社会成员变成正常的普通人。

较之传统的问题解决,“欣赏式班级管理”更加强调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建构。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行为的结果控制的,“个人预期事件的方式引导他的心理过程”(Kelly,1955)。问题出现固然有其来由,但是做出合适的处理并不需要依赖处理过去:重要的不是知道问题是什么,而是要知道问题解决之后是什么状况。因此,在班主任工作领域,班主任的核心任务更在于帮助学生想象他(她)希望事件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必要做些什么才可以达成目标。“欣赏式班级管理”理论认为,班级里任何一个人都愿意发生变化,也有能力发生变化,并正在尽全力使变化得以发生。

2. 积极的自我认知――对学生和班级做出正向关注 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着被肯定、被发现、被称赞的渴望,对于一个群体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能够传递给学生一种“你们值得信任”的眼光,学生就能逐渐去发现自己的资源与能力,产生很大的改变力量,这是20世纪60年代人本取向的心理学流派早就呼吁的理念。使用“欣赏式班级管理”的教师常常会惊讶地发现,“正向引导”、“例外问句”、“真诚赞美”、“小改变引起大改变”等等技巧的肯定与探究,竟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些问话技巧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对学生和学生群体的正向肯定――相信学生有能力做到这一切。

人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如果接收到欣赏、肯定、赞美的信息,那我们就不仅感到高兴、得意、振奋并增进了彼此的关系,而且真的有可能朝着这种积极的方向去发展,如果接收到排斥、否定,批评的信息,那我们不仅会感到挫折、压抑、沮丧,还可能会激起强烈的自我防卫心理,拒人于千里之外,甚至还可能会自暴自弃,真的放纵自己滑向消极的、危险的深渊。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促进个人与群体发展的不二法门。良好的心理预期不仅会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而且能降低干扰因素,消除自我怀疑、错误的假设和对失败的恐惧,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实际表现。

因此,若想在班级管理中得到好的结果,班主任就要学会对学生真心地欣赏,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进而激发学生去释放自己人性的潜能。只有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才能充满勃勃生机,并形成良性互动。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也是激发班集体智慧、实现班集体积极变革的法宝。

3. 积极的主体动机――让学生成为自主解决班级问题的专家 这个理念反映了一种积极的人性观。班主任开展的是面对人的工作,我们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自知之明,会知道自己要什么,会懂得为自己寻找目标,许多学生正在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解决问题,班主任的任务只是成为一个好的辅助者与支持者,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内在资源,了解自己拥有改变的力量,把决定如何改变班级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学生们能够有力量走自己想走的路。

4. 积极的变革核心――通过一对一的深度对话找到班级变革的核心要素 “欣赏式班级管理”假设所有的班集体都蕴藏着许许多多未被开发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是指引班级走向未来的能量,这在“欣赏式探询”理论中被称为“积极的变革核心”。班主任可以通过师生之间一对一的“欣赏式面谈”或班级成员之间的深度对话,与学生共同寻找出可能影响班级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核心因素。在这样的相互探索中,发现和分享每个班级成员最正面的经验,并将其绘制成“积极的变革核心”地图(也可以根据年龄特点以卡通画的形式将其绘制成“积极变革核心”壁画)。图省去。

积极变革始于对“积极的变革核心”的探询。当变革进入到下文提及的“实现阶段”时,“欣赏式班级管理”的各项任务和措施都是围绕着“积极的变革核心”而设计与展开的,这就有助于班主任将工作重心从传统的“问题分析”模式转移到“积极的变革核心”分析模式上来。

5. 积极的应对思路――寻找“例外”,即寻找解决问题之道 所有的问题都有例外。不论是多么麻烦的问题,总会有“问题不发生”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例外”。这些例外的存在增加了找出答案的可能性。可许多班主任往往只注意问题发生的时候,陷入问题发生时的愤怒或无助感里不能自拔,而很少去思索问题何时不发生,也常常忽略班级已经做到的、曾经做过的或开始在做的行动。因此,我们要觉察、研究班级的“例外”何以发生,从中也许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10

关键词:课程标准;综合与实践;课题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204-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初中数学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课题学习"四个部分。"课题学习"作为初中数学四大领域之一,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新型的模式,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联系在一起,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课程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从《标准》对"课题学习"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过程看,"课题学习"实质上是着眼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数学问题解决",所以它应有与数学问题解决相似的教学程序。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执行方案、交流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1.实施的原则

1.1 自主探究原则。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无法达成学生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的来的。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渠道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探询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发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课题学习的主角。

1.2 合作交流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通过合作,学习者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从而能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理解事物。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缺少充分的机会和条件,在数学课题学习中,师生、生生、师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通过直接和网上的对话与交流,开展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1.3 实践运用原则。我们的教育应使学生的知识更多的来源于经验的积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扎根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才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知识"。数学课题学习是对数学研究与数学本质的一种回归,应该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课题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课题学习"虽然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它却是课程改革的根本所在,它为改变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造的局面提供了机会,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了平台。

2.1 课题学习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课题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课题学习"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常规的学习方式。课题学习迫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生活中收集、整理、运用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真正主人;通过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展。

2.2 课题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课题学习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课题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数学,学好数学又能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数学与学生和自然的距离,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3.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1 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教学"同类项",让学生操作学具,在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同类项的概念;再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使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修理家中或班级中坏了的课桌椅等);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等。这些教学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3.2 游戏竞赛实践活动。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游戏对双方公平"一课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抛硬币、骰子)--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