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24 17:3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1

[关键词] 马铃薯 现状 规划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188-02

为进一步加强我旗马铃薯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制定此发展规划。

一、产业现状

1.基本情况:我旗马铃薯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扶持种薯繁育企业发展为核心,以调查品种结构及加快良种推广为重点,以中、小型初级淀粉加工企业为依托,在“增加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注重效益”原则的指导下,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全旗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占实有耕地面积135万亩的22.2%,总产量45万吨以上,平均亩产稳定在1500千克/亩。主要种植品种有:克新一号、夏波蒂、费乌瑞特、紫花白、旱大白。马铃薯繁育体系建设快速发展,2010年,扶持筹建了以服务克旗为主的马铃薯繁育企业“民悦君丰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地建设规模已达1万亩; 2011年引进河北雪川公司,基地规模达2万亩。中小型淀粉加工企业初具规模,已发展到76家。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设备、技术、管理经验,效益也明显增加。基地采取集中连片、配备大型指针式喷灌设备和机械化作业,在种植上采用高垄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目前民悦君丰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建喷灌圈11个,雪川公司已建21个,总面积达3万亩,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4家,农民专业经纪人200余人,已成为马铃薯销售的桥梁和纽带。

2.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及政策支持:克旗种植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 。1、克旗地处东经116°21′至118°26′,北纬42°23′至44°15′,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达2~4℃,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250~500毫米,雨热同季,≥10℃的有效积温1500~2900℃,无霜期90~150天。耕地资源丰富,实有耕地面积135万亩,土壤以黑钙土和栗钙土类型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平均含量达18.9克/千克,所生产的马铃薯表面光滑,薯型整齐,干物质含量高,深受广大消费者和种植户欢迎。2、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东西大通道、306国道、303国道、集通铁路贯穿全境。乡村公路及旅游公路四通八达,城控电话覆盖全境,信息网络基本普及。3、近年来,旗委、政府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发展,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农牧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放在优先位置,突出抓好落实,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引进了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型马铃薯繁育加工企业,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马铃薯产业的优先发展和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3.存在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旗马铃薯产业的规模逐步、品质不断提高、效益明显增加,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1良种推广率低。一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优质种薯价格居高不下,导致投入不足。二是良种繁育企业针对性不强。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小,每年全旗优质种薯推广补贴在40万元左右,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种植需求,从而导致产量相对较低、效益不高。

3.2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目前种薯繁育处于引种扩繁阶段,没有自己的组培室,在品种选择上有局限性,从而导种薯价格偏高,质量难以保证。

3.3农民的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规模优势,大型现代农业机械推广难度大,产品的质量没有保证。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滞后,品牌意识滞后,没有品牌产品。

3.4马铃薯加工企业规模小,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较差,在很大程度上起不到产业带动及调节市场的作用,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不够明显。

3.5销售流通环节拥堵,由于没有现代储藏设备,农民所生产的马铃薯90%在短期内集中涌入市场,导致秋季马铃薯销售市场价格低,甚至出现滞销现象,不能形成四季平衡销售,某种程度上动摇了部分农民种植的信心,也导致农民收入相对下降。

3.6交易市场少而且功能不完善,特别是现代信息网络建设不配套,种植户难以掌握市场行情变化,相当一部分利润流失在流通环节。

3.7科技投入不足,全旗135万亩耕地,旗、乡两级仅有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30人,甚至有的乡镇没有农技人员。科技示范资金投入不足,功能较弱,远不能满足种植户的需求,从而导致示范、带动能力较差,是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软致命点。

二、产业发展规划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要坚持稳定面积、创新体制、革新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改善品质的原则。积极与全国知名的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挂靠、联合,与高等农业科研院校建立科研联结机制,强化产品质量体系建设,逐步使全旗的马铃薯产业形成集科研、繁育、生产、推广、加工、销售系列配套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品牌的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1.发展目标

全旗马铃薯产业发展目标是:2011-2015年期间将把克旗建设成为赤峰市主要的种薯基地,全区重要的专业薯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35万亩,亩产达1750千克/亩。夏波蒂种植面积达3万亩,产量达到3000千克/亩,费乌瑞特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2500千克/亩,大西洋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产量达到2100千克/亩,专业薯种植面积达总播种面积的25-30%,紫花白、早大白等高抗品种种植面积达25万亩。同时,积极引进试验2-3个符合我旗气候条件特点的新品种。

2.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生产转化能力,特别是要抓好民悦君丰和雪川两个龙头企业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支持,尽快完善繁育体系建设。抓紧规划,建设马铃薯深加工生产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3.注重储窖建设,保证马铃薯四季平衡销售。政府加大在种薯繁育区、主要种植区、经棚中心城市销售区储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化的规模在3000吨以上储窖5处,并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及体系建设,强化信息服务功能,保证信息畅通,逐步实现种植户网上交易和四季平衡销售。

4.突出强化种薯繁育体系建设。政府及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以民悦君丰和雪川为依托,2015年前建立组培室两处,年生产微型薯达1000万粒。

5.强化品牌意识。鼓励支持专业化合作组织、马铃薯生产企业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马铃薯品牌,积极申报国家、自治区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努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6.区域布局

6.1种薯生产基地以达来诺日镇、经棚镇、芝瑞镇、浩来呼热办事处、桦木沟林场为主,逐步建立稳定专业生产村、组。这些地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繁育种薯感病轻、品种好、耐储存,便于种薯扩繁及管理。

6.2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以经棚镇、芝瑞镇、万合永镇、宇宙地镇具有水源条件村组为主,重点推广种植夏波蒂、大西洋、费乌瑞它等专业生产薯。

篇2

培育一批主业优势明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是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我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年,我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46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32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总额的42%。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有11家,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总体上看,我市规模型企业总数偏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偏低。已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也不高,表现为:主业技术优势不强、品牌等级不高、核心技术在外,从而造成品牌优势不明显、规模优势不稳定、市场占有率不高的现状。因此,围绕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实现“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我市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总体目标是: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企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组建以企业研发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主体,加速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商品化的步伐,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企业内、外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商品化良性循环。同时,围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占有和运用全过程,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中介体系,包括专利和商标、科技信息、技术中介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综合知识产权服务,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重点放在“一区两基地”(国家丝绸星火密集区、国家火炬计划光电缆产业基地和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五大板块经济上,包括以丝绸集团公司、鹰翔集团、盛虹集团和化纤织造厂为主的丝绸纺织板块,以亨通、永鼎、双塔、新恒通和港龙集团为龙头的光电缆板块,以市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电子资讯板块,以临沪优势为特色的沿沪经济板块和以工业缝纫机、彩钢板、除尘和净化设备等制造业为基础的民营科技企业区域集群板块。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到期末,在光电缆、化纤原料、丝绸纺织、电子资讯和其它制造业中,培育出3—4家年销售额超50亿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根据目前这批规模企业近两年的发展速度,正常情况下,到年就可有5家企业的销售额达到50亿元)。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主要任务是:

(一)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必须经过科技创新来创造自主知识,并依法认定自主知识产权。因此,创造发明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重要的来源,必须建立起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要经常组织实施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其中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技术改造是比较重要的创新活动。通过研发、技改来调整产业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建立科技创新机构,提供较为完善的设施和设备用于科研活动,如研发中心、博士后活动工作站等,这些都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必备场所,也是实现科技人才自身价值的主战场。要建立起一支为企业研发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队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必须培育好自己的核心人才队伍,拥有自已的创新高层人才。

(二)企业要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占有和运用机制。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的自主知识,必须用相关法律加于保护,以免流失、被仿制和盗用,确保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占权利和后续产业化运作。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励、考核和监督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将之渗透到各个运行环节和每个工作岗位中去,优胜劣汰。其次要建立各类科技投入机制,确保自主知识产权顺利诞生、占有和后续产业化运作。要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无论研发、试验或引进技术、人才都需要加大投入。要转变观念,敢冒高技术投入的风险,只有这样,才会赢得高回报。

(三)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加强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要进一步贯彻执行有关知识产权的方针政策,加大对我市知识产权的扶持和引导力度,激励发明创造,扶持专利申请,奖励授权专利,加强科技创新。力争在一个较短时期内,使我市拥有一批具有独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知识产权的专利申请量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要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积极引导建立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通过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转换,建立知识产权机构、技术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也可依托规模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务,或组建社区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来开展自主知识产权服务。要进一步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查处假冒专利商品、商标、版权等不法行为。要保护专利产品的市场独占权,建立和规范技术市场,公平、公正、合理进行技术交易,依法开展技术贸易。要加大对知识产权方面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公民知识产权的法制观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科技创新和培育知识产权构筑良好社会条件。

(四)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力度和对知识产权培育的投入力度。加快培育和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包括企业经营高层管理人才、高新技术研发专业人才、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等,尽快适应和满足企业、中介服务和宏观管理等各方面人才的需要。要加大对知识产权培育的投入力度,对高新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风险投资给予支持,对知识创新起步阶段的弱小力量给予扶持和帮助,对劳动密集型、低层次企业给予政策引导和鼓励。市科技三项经费应达到当年市财政实际支出的2%,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逐年有所增长,至期末,达到《市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相关要求。

三、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措施

根据上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措施:

(一)加强全市知识产权的集中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由市科技局、经贸委、工商局、财政局、人事局、文广局、技术监督局等有关部门组建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专利、商标、版权、驰名商标服务等知识产权工作。这类知识产权目前分属几个部门职能范围,管理分散,有必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市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出台相关激励、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确保我市知识产权工作顺利发展。

(二)研究和制定激励知识创新有关奖励政策。要激励发明创造、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原始创新工作,调动科技人员创造发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同时制定《市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实施办法》,对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给予大额科研经费支持,激励企业敢冒风险,敢创事业。

(三)利用正在建设的邮电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其它高校资源,培养知识产权创造、占有和运用的高层次人才,抓好知识产权队伍建设。同时合理引进急需人才,为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当前,特别要建设好企业专利工作制度,集中时间组织企业专利工作者知识培训,培养企业专职或兼职的专利人员(也可兼管商标等其他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快知识产权中介人培训。目前我市专利工作力量薄弱,市里将推荐一批具备条件的人员,深造专利人,获取专利资格,从事专利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大对职业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在更高层次上施展才华。

(四)针对部分企业缺技术、缺人才的现状,定期组织产学研对口技术沟通和交流合作,帮助企业找技术、引人才、寻依托,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经营,开拓视野,开阔思路,提高企业引进、应用能力。同时,为企业牵科技线、搭创新桥,寻找合适项目、技术,以便联合开发。市行业协会每年组织1—2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口专业的专家教授和企业进行双向交流。另外,还可以组织行业技术领域高层论坛,或某项技术(项目)论证会、专题研讨会,从技术上、信息上、培养人才等方面开展高层次合作。

篇3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地方特色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社区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200亿元,占全省GDP的54%;从业人员总数达到440万人。到2015年,实现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平台、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村(居)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城市社区用房满足工作服务要求,村级社区服务中心达到15000个以上。

教 育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

社会民生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住房保障方面。到2015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50万平方米、7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16万户。

房地产业方面。开发投资:到2015年达到4050亿元,五年总额达到18000亿元;市场供应:“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6亿平方米;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10个以上,20个以上住宅小区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

房地产服务业方面。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物业服务到2015年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房地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物业服务企业1-3家。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80%以上;2、健全两个体系;3、依法维护权益;4、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率达到75%以上。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0/10万以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中因产科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30%以下;3、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93%以上;5、妇科常见病检查率达到80%以上;6、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 以上;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以上;8、孕前优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5%以上;5、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 96%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服务业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B2B、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及配套服务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一批龙头骨干工商企业建成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培育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地级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

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直接经济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50亿美元,在岸外包执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执行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有所增加,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

社会民生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

企业发展指标:2015年全省形成1-2家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和发展50家千人以上企业,培育30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 他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6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开展4个方向的水利基础研究、开展7个领域的面上应用性研究、建设和完善8个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应用50项左右各类先进适用水利技术和产品、建设20个地方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水利科技创新团队等主要任务。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取得核安全许可证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取得核电合格供应商资格的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初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功能的核电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全省实现核电关联服务产值400亿元左右;培育龙头骨干制造企业5家左右,全省实现核电设备销售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关联设备制造企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左右。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力争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研发人员 4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 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率先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的转型升级机制;2、基本形成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制;3、基本形成繁荣活跃的文化发展机制;4、基本形成绿色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5、基本形成依法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文 化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2%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0%以上;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5%以上。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文化服务业总产出、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业年均增长20%,2015年实现增加值900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一半以上。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教 育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

社会民生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住房保障方面。到2015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50万平方米、7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16万户。

房地产业方面。开发投资:到2015年达到4050亿元,五年总额达到18000亿元;市场供应:“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6亿平方米;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10个以上,20个以上住宅小区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

房地产服务业方面。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物业服务到2015年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房地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物业服务企业1-3家。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80%以上;2、健全两个体系;3、依法维护权益;4、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率达到75%以上。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0/10万以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中因产科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30%以下;3、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93%以上;5、妇科常见病检查率达到80%以上;6、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 以上;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以上;8、孕前优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5%以上;5、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 96%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服务业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B2B、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及配套服务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一批龙头骨干工商企业建成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培育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地级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

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直接经济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50亿美元,在岸外包执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执行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有所增加,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

社会民生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

企业发展指标:2015年全省形成1-2家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和发展50家千人以上企业,培育30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 他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6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开展4个方向的水利基础研究、开展7个领域的面上应用性研究、建设和完善8个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应用50项左右各类先进适用水利技术和产品、建设20个地方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水利科技创新团队等主要任务。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取得核安全许可证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取得核电合格供应商资格的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初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功能的核电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全省实现核电关联服务产值400亿元左右;培育龙头骨干制造企业5家左右,全省实现核电设备销售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关联设备制造企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左右。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力争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研发人员 4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 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阳光123”为你整理了这篇氢能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清洁的绿色能源,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发展布局氢能源产业,我市在氢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也要积极研究布局。

一、氢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燃料电池的迅速发展和推广,氢能作为最适宜的燃料逐渐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全球氢能源工业的发展,人工制氢的需求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制氢技术日新月异。

国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将氢能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高度,不断加强相关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扶持力度。美国自2012年以来不断加大氢能及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研发领域的投入,并成立美国燃料电池和氢能联盟,于2013年启动H2USA计划,共同对加氢站网络规划、融资方案、市场拓展制定详细方案,为美国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的集成技术与装备制造奠定了世界领先地位。截至目前,美国已公开对外运营加氢站达到42座,尚有部分内部加氢站数量未知。日本的《氢能/燃料电池战略发展路线图》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详实指导了2014年至2040年,日本制氢、储运、加氢、氢能利用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目标与路径。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结合日本能源禀赋,提出日本各阶段制氢与加氢站建设目标,到2030年日本加氢站数量要达到1000座且成本降至2亿日元,海外制氢运输回日本的价格将控制在30日元/m3以内。截至2018年年末,日本已经建成106座加氢站,其中80座以上对公众开放,按照政府制定氢能基础设施项目的补贴政策,这些加氢站可享受自身投资水平的一半左右的补贴金额。德国政府在2006年启动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国家创新计划(至2016年该计划共支持14亿欧元),于2009年启动氢能供应基础设施研究,2011年年底实施路线图。为了寻找可靠的商业推广模式,2015年2月,约有27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H2M公司,在德国政府的资助下,开展全国加氢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加氢站建设及经营工作。截至2018年年末,欧洲拥有152座已运营加氢站,其中德国拥有60座对外经营站,且其中2018年度投运17座,已成为全球拥有第二大公共加氢站数量的国家。

国内方面,经过长足发展,我国氢气年产量已逾千万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大产氢国;同时,我国金属储氢材料产销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储氢材料产销国。氢气产量和储氢材料产销量两项世界第一,为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快迈入氢能经济时代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统计,2012-2018年,我国氢气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2018年中国氢气产量约为2100万吨。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估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占比5%。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至少达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在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氢能普及应用,化工、钢铁业氢能消费量超过1.6亿吨标准煤,燃料电池车销量达到160万辆/年。

4月10日,国家能源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将氢能明确划入了能源种类。4月23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3月31日,河北省发改委印发《河北省2020年氢能产业重点项目清单(第一批)》。4月初,四川省出台《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2020年度工作要点》,提出将编制印发《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4月13日,广州市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制定了《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办法实施细则》。4月24日,河北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首都“两区”建设重点突破的意见》,强调将加快发展氢能产业。4月26日,江苏省常熟市政府印发了《常熟市关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的补贴标准和范围。4月28日,安徽省铜陵市《铜陵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纲要》。4月29日,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河南省新乡市也在日前印发了《新乡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规划》和《新乡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宁夏方面,我区氢能处于起步阶段,年工业用氢气30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5%,但下游输氢、加氢、用氢等商业化应用还处于空白,储运及燃料电池等领域尚无相关项目落地。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宁夏煤炭资源富集,煤制氢基础条件良好;煤炭地下气化制氢前景可期;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具有生产大量工业副产氢的良好基础;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具有一定规模,具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优越条件。

2020年4月26日,自治区政府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5月6日正式印发。宁东基地是国家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9个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具备大量的副产氢资源。自治区政府已经意识到煤化工合成气制氢过程副生大量二氧化碳,不符合碳减排趋势,宁东基地必须尽快找到电解水制氢等安全绿色的第二氢源。2020年4月,《宁东基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项目进行公开招标,规划实施后,将进一步推动宁东基地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宁夏第一个氢能项目——宁夏宝丰能源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也已落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银川方面,近年来,银川市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市风光电站开发有序推进,配套电网加快建设,产业链条逐步拓展,新能源产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2014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新能源示范城市。2019年,银川市发改委编制了《银川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并经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规划提出探索开展氢能产业布局试点,谋划特色氢能小镇,为入驻氢能企业提供研发、孵化、生产、检测、认证等一站式服务。引进吸收制氢、氢能运输、加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依托宁东基地工业制氢优势,开展新能源弃电电解水制氢,结合公交公司、物流园区、加油加气站,推广加氢站及氢燃料汽车。

二、推动银川市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择机有序开展氢能产业发展布局。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全球主要国家都十分看重其发展,目前氢能和燃料电池已在一些细分领域初步实现了商业化,预计五年后将迎来产业爆发,到2050年全球18%的电力由氢能发电承担。自治区《关于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培育发展氢能产业,促进我区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银川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送审稿)》,提出探索开展氢能产业布局试点。银川市要加快推进“一高三化”进程,推进“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美丽新银川建设,必须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发展氢能可作为一个重要选项,我们要积极主动对接国家、自治区发展战略规划,又要审时度势,认真分析氢能产业发展趋势方向,结合本地实际择机有序开展产业发展布局。

(二)紧密结合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优化路径选择。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及自治区和银川市产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我市氢能产业发展按照氢气来源,有两个技术路径选择建议。一是氢气来源外供。依托我区氯碱化工产业基础,正在加快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氢能友好示范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氯碱制氢,配套开展制氢、储运、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宁夏第一个氢能项目,宁夏宝丰能源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也已落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二是氢气来源自供。例如深圳市凯豪达氢能源有限公司主要采取的技术方案,建设制氢加氢站,采用新型电解水制氢装置进行水电解制出氢气。把一些弃光、弃风的电用来制氢,实现本地制氢加氢模式,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解决运输和安全隐患,随时保证氢源供给。目前该企业有在银川投资建设的意向。

(三)积极开展氢能应用试点示范。积极推动氢能产业试点示范,打造规模化、商业化的终端应用场景,为新装备、新技术提供实证场所。《指导意见》提出在银川地区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先行开展制氢、储运、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力争建成1至2座日加氢能力500公斤及以上加氢站。将积极支持银川市率先开通1至2条示范公交线路运营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实施开展氢燃料物流车、市政环卫车等示范运营。加大对氢能产业技术研发攻关的支持,对单独或联合建设并经自治区相关部门认定的氢能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资助,新获批国家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支持。

篇5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重要的优势传统产业。近年来,随着纺织企业改制搬迁步伐加快和服装企业的快速崛起,纺织服装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女裤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男裤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但也存在产业布局较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不大等突出问题。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为先导,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产品高端化为重点,以建设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推进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现有棉纺、裤业及商贸优势,加快延伸产业链,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坚持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联动,在更大区域、更高层次上发挥*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的集群优势和集散能力,建设一流的纺织服装产业园,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把*打造成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创国家名牌或驰名商标3-5个;培育或引进上市企业5-6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把我市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协作配套功能全,集设计、生产、营销、信息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名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一)加快出台和实施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明确的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编制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集聚区所在小城镇发展规划,加强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区域环评工作。引导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重点和发展目标,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向重点产业集聚区集中。

(三)积极做好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发展规划。支持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做好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技术创新重点,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营销体系建设,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生产规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一)鼓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对在我市新建的总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生产项目或工商注册在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项目竣工投产后,经审核,财政按其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限额为1000万元。

(二)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对企业节能技改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2%给予补贴;对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项目,按照其项目达产后实际节能效益的10%给予补助。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企业建立的、经过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等),市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6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贴,同一级别不重复补贴。

(四)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鼓励科研院所以各种形式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支持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产品开发、营销能力。每年组织对纺织企业新开发的花色品种进行评审,对企业开发经认定的单项新产品,自认定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五)加快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培育和建设国内一流的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基地,形成纺织服装创意产业链。支持纺织服装院校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到创意产业基地自主创业。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对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的服装设计师,以个人或公司名义在*注册并实质性运行的,市政府给予一次性30万元补贴;贷款300万元之内的,给予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贴息。

(六)组织开展行业“技能比武”活动。每年在*市范围内评选纺织服装行业“十佳设计师”和“百佳技工”,对获奖者分别给予1万元、3千元的奖励。

(七)建立产业公共研发、培训、质监中心。按照市场导向、资源共享、开放管理,低标准收费原则,支持建立*市服装设计研发、服装技术培训和服装质量监控“三个中心”,通过运作,尽快成为国家级和省级中心,扩大*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力。

(八)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我市纺织服装院校培养纺织服装专业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纺织服装专业,开展纺织服装生产、流通、经营方面的职业培训;整合现有纺织服装院校资源,形成较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技校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培训体制机制,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落户我市,相关政策按照*市人民政府《*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执行。

五、增强产业品牌效应

(一)强化品牌意识。引导企业研发并投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附加值和较强市场潜力的知名品牌产品。鼓励同类型企业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等方面开展差异化竞争,加快纺织服装产品向高端发展。

(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每年支持组织评选“*十大服装品牌”,获选品牌进行表彰并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对获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40万元;对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三)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会。鼓励本市服装生产企业和品牌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服装展会,对参展企业给予不超过70%的参展费用补贴。对省市政府组织的专业性展会,经政府批准,参展费用可全额补贴。

(四)积极组织纺织服装推介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高水平的“*纺织服装博览会”。组织开展“*裤业万里行”活动,积极承办“中国裤业设计大赛”、“中国女裤流行趋势会”等大型赛事,提升*纺织服装城的地位。

(五)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宣传*服装整体形象。鼓励企业在中央级新闻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在省市新闻媒体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扩大影响,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纺织服装企业,按照广告费的1%予以补贴,每户每年补贴额不超过300万元。市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力度,在播出时段、版面位置等方面优先安排,并在收费上实行优惠。在全市主干道、车站以及市区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开设名牌服装创业广告宣传牌。建立“中国裤业网”、编办《中国裤业》杂志,向国内外宣传*服装企业和品牌。争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将“中国裤业之都”牌子授予我市,树立*纺织服装整体形象。

(六)加快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纺织的文化底蕴,建设*纺织服装文化广场和展览馆,组建*市纺织服装产业模特队,评选*纺织服装产业形象大使,带动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

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一)加快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建设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扩大规模,错位发展,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二)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生产加工,有目的引进大型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搞规模化生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三)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企业入园。鼓励国内外名牌服装生产企业、著名设计师到服装产业园区落户,来我市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和投资办厂。对投资大、影响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或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重点支持。

(四)构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加快染整行业发展,尽快形成“棉(化纤)-纱-布-染整-面料-服装”完整的产业链条,拉长服装产业链,形成服装、服饰、鞋帽、箱包等系列化配套产品,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五)促进纺织服装链条企业的合作。定期召开纺织服装链条企业对接会,促进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我市服装企业使用*纺织产品作面料。

七、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一)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纺织企业的改制重组和搬迁步伐,大力振兴纺织行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和支持纺织服装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壮大企业规模。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交通物流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平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和项目向我市转移,进一步壮大纺织服装产业总量。

(三)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服装企业扩大规模,支持企业快速发展。每年对服装企业纳税金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增速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年纳税金额达到2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与政府同类其他奖励不重复执行)。

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每年设立3000万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二)组织产销对接活动。组织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采购商、经营商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产销环境。

(三)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对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建设用地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对发展潜力大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或项目,除优先保证建设用地外,减免项目建设过程中市本级及以下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入驻园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在融资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协调金融单位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五)建立投融资平台。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各类投资者组建纺织服装产业担保机构和企业创业资本、创业投资公司,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集合债券、信托计划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

(六)开展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建立纺织服装行业统计和信息制度,及时掌握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企业和社会,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

九、强化组织推动

篇6

一、我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产业基础已经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我市已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逐步形成了机械电子、汽车、船舶、特钢生产加工等一批支柱产业,20__年支柱产业实现销售600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的67.2%。其中,特钢生产加工产业是我市比重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重点产品群,已形成了完整的产品体系和生产布局。该产业从业人数4800多人,拥有技术人员500多人,行业经济总量1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8家,以诚德钢管、新马模具、方正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代表,主要形成了无缝钢管、钢结构、不锈钢基料、模具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市场占有率。行业排头兵企业诚德钢管集团今年销售可达50亿元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从业人员8000多人,总资产25亿元,产业规模80亿元,拥有整车生产企业4家,零部件企业90余家,已形成年产客车6000辆,专用车1000辆,微型货车5万辆的生产能力。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有:车身覆盖件及附件、汽车铸锻件、汽车内饰件、汽车电子电器、汽车空调、车用制冷产品、车用化工产品以及其它零部件等8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全市造船产业共有从业人数6000多人,固定资产20亿元,年造船能力60万载重吨,造船企业10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主产品有出口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散货船、油轮、浮船坞以及内河钢质机动驳、拖船、渔轮、海事执法艇等。机械电子产业是__的传统基础产业,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全行业拥有固定资产75亿元,产业规模2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8家,亿元以上企业16家,初步形成了金属板材加工制造设备、环保器材设备、水泥机械及水泥制品机械、电力器材、发电机组、轻工粮食机械和电子等重点产业集群。

2.发展优势已经具备

我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经济圈的叠加点,京沪高速、宁通高速、江海高速、扬溧高速在__交汇,沿江高等级公路、328国道、江平公路、安大公路等国、省干道纵横交错,宁启铁路贯穿全境,扬泰机场、五峰山过江通道、淮扬铁路开工建设,__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现。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电力、自来水、污水处理、电信通讯、港口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发展支撑系统已初步形成。市域环路沿线的沿江开发区、城东产业园、城北工业园、小纪工业园和汽车工业园发展框架已经拉开,载体建设正在加快。全市现有亿元以上企业130家,拥有国家驰名商标5件,中国名牌产品4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3家。随着世界500强企业日清纺、日本电装、东芝公司、美国乔丹公司、法国阿海珐集团以及中海工业、中远集团、江淮汽车等国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落户__,为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发展矛盾依然存在

尽管我市在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集聚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产业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一是产业水平不高。我市现处在工业化中期,装备工业、重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现有支柱产业结构偏重,能源、原材料依赖性大,产业发展有市场风险。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生产效率不高,优势产品不多,生产集中度低。二是产业科技含量低。高新技术企业不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不快。企业实力不强,缺乏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科技投入不多,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存在“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现象。三是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偏低。本土配套性不强,产业拉动效应不明显。汽车零部件主要集中在为农用车、工程车、卡车配套上。船舶配套件还停留在边缘配套上,仅限于内河船舶配套,关键核心零部件的配套和维修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机电产业配套仅停留在铸造、焊接、零件加工等低层次上,高档数控系统配件、重要基础零部件等基本依赖进口。

二、我市产业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

1、总量目标。加快产业集聚,通过3-5年努力,培植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及配套件、市域环路机械电子三个千亿产业群。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达400亿元,船舶工业总量600亿元。

2、规模目标。培植百亿行业排头兵企业4个,其中中海工业300亿元,诚德钢管200亿元,龙川钢管100亿元,科进船业100亿元,6-8个50亿元企业,20个10亿元企业,300个亿元企业,带动支撑产业集群发展。

3、产能目标。特钢生产加工生产能力达900万吨,船舶生产能力达500万载重吨,汽车制造及配套件产能400亿元,形成1.5万辆客车、2万辆面包车、10辆微卡、5000辆专用车、20万台套汽车空调、150万台套车用冰箱生产能力。机械电子形成数控机床、环保机械、电力金具、建筑机械、水泥机械、粮食机械、电子7个100亿元产业群。

4、发展重点。特钢生产加工产业,以建设世界著名、国内最大的大口径冷拔钢管生产基地为目标,以发展特、精、优产品为重点,实施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汽车制造及配套件产业,放大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效应,加快推进九龙客车等重大项目建设和汽车产业园建设。依托现有企业加大汽车发电机、精密压铸件、汽车减震器、汽车空调、冰箱、模具、车身内饰件及附件等优势产品的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零部件小巨人。船舶制造及配套件产业,以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长江中下游船舶基地为目标,提高长江岸线资源利用率,以数字造船、绿色造船、精益造船、标准化造船为方向,以信息化改造为 手段,以中海工业、科进船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滚装船、油品船、浮船坞、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等大吨位、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主力船型。以提高本土化装船率为目标,重点发展船用板、船用泵阀、甲板机械、船用照明及电子设备、船用空调、船用油漆等产品,全面提升船舶配套水平。机械电子产业,力争主要产品技术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机电产品产值的40%以上,培育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重点发展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环保机械产业、电力器材产业、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it产业等新兴产业。

三、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1、科学规划引领集群发展。完善发展规划。全市一盘棋,按照定位科学、布局合理、资源集约、产业配套的总体要求,制定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配套件、机械电子三大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并使之与我市四大板块、五大园区、六大特色产业基地规划有效衔接。认真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掌握国内外市场发展动态和需要变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前瞻性地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上,在沿江开发区留足长江岸线资源和一定的规划控制腹地,优先满足三大千亿产业发展。产业分布上,按产品生产流程进行合理布局,缩短运输距离,降低物流成本。规划衔接上,力求和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相适应,科学制定重点企业发展规划。对中海造船、诚德钢管、龙川钢管、科进船业、新马模具、亚威机床、洪泉实业、宏运车业等行业排头兵企业逐企业研究制定3-5年发展规划,对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使产业集群发展具备重点企业发展支撑。产业配套上,根据三大千亿产业发展要求,制定港口物流、电力能源设施、商贸供应、生产服务、生活设施等配套发展规划,满足产业发展要求,推动三大千亿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2、规模培育带动集群发展。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把培植领军企业作为带动产业集聚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利用区位优势,抓住承接国际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引进大企业、实施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另一方面,着力培育骨干企业、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打造“百亿企业、百年企业、百强企业”,做大产业总量,做粗产业链条,实现产业提升。继续推进市直机关部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和一批成长型企业以项目投入带动规模壮大、产品升级和市场扩张。培育领头产品,引进领军项目,培养领军人才,有效发挥重点规模企业的集聚、裂变、辐射、示范效应,推动资源整合,提升发展层次,推进产业集群。

3、产业配套促进集群发展。一是鼓励本地配套件企业主动与大企业对接,为大项目服务,在自身产品设计、质量上满足要求,提高产业配套本土化水平。二是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对其附属件或半成品的生产加工尽可能实现分包、外包,有意识、有目标的扶持本地一些配套件企业成长。三是鼓励配套件企业与龙头企业组成产业链,使得原先的产品竞争升级为产业链竞争,从而提升整体竞争水平,引导企业抱团发展。四是注重从集约发展的角度来规划特色园区,坚持合理、节约的原则,帮助企业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五是利用大企业、大项目的影响力,拿出优势产品,优质资源,对外进行配套件产业招商,吸引有实力、有品牌的配套件企业来我市发展,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广泛开展技术联姻、股份合作、品牌合作、产业配套协作,拉长壮大产业链,促进配套件产业发展层次的提升。

篇7

关键词:文化;创意;转型;发展

浙中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推进节能减排、建设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加快创意产业发展,对浙中地区集聚创新要素、引领产业向高端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创意产业对浙中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1.1 发展创意产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近30年(1978~2007)全市经济GDP年均增长达到13.6%,2007年GDP规模达到1462亿元,居全省第7位。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按当年汇率计算,1997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3年超过2000美元,2006年超过3000美元,2007年超过了4000美元达到了4208美元。财富累积持续增强,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3万元,居全省第五位。

1.2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推进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后,经济活动的商务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将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经济附加值,提升劳动生产率。2007年GDP规模达到1462亿元,居全省第7位。浙中地区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处于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果能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升全面自主创新能力,将有望破解环境承载力和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实现经济的全面转型和升级。离开创新,创意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创意已成为推动生产力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动力。

1.3 发展创意产业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方式

综合竞争力包括物质形态的硬实力和精神形态的软实力,创意产业对两种实力都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在软实力方面。众所周知,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任何一种技术、工艺、商业模式都可能在很短时间内为竞争对手所知晓、模仿、超越,“只有创造力是无法模仿的,创造力也是最高端的宝贵资源。”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和知识含量,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以其巨大的创造性激发城市的活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因此,把创意产业作为浙中地区新一轮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大力推动和扶持其发展,对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浙中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基本特征。随着国内外创意产业的兴起,浙中地区的创意产业也开始起步,目前主要分布在设计、广告、传媒、艺术、漫画等领域,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政策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印发浙中地区市推进软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在政策上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改革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使人才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并把民营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纳入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在土地使用、规费减免和财政扶持等方面与国办文化企业一视同仁,为浙中地区市文化产业配套政策的落实、文化市场的激活、文化消费观念的改变等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创意产业交流活动活跃。2009~2012年,在浙中地区举行的创意产业交流活动和相关论坛就有好几次,活动涉及创意产业经验交流、设计、动漫、艺术、旅游和会展等行业发展状况。主要活动有:2011年举行的“创意金华”论坛暨浙中文化创意研究所授牌仪式、金华国际动漫节。金华的文化创意产业表现出很强的集聚能力。目前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已吸引了华谊兄弟等350多家影视文化企业入驻,2009年区内企业营业收入20.2亿元,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影视元素最集中的影视产业集聚区。(3)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浙中地区环南湖文化创意产业带是《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扶持构建的十大省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通过借鉴各地经验,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工业遗存和风貌建筑,浙中地区在建和已建成的创意产业园已有1949创意文化产业园、四叶草文化创意产业园、将军路文化创意园、浙中信息产业园、金东区软件开发园和金华电子商务创意园等等。

3 对浙中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几点建议

3.1 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定位

发展创意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创意产业门类繁多,应该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发展创意产业。为摆正创意产业在浙中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浙中地区在长三角创意产业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和原则,建议借鉴其他地区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并根据浙中地区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制定包括目标任务、发展重点、产业门类、形态布局、政策措施、 组织指导等在内的浙中地区市创意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形成若干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3.2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

创意产业既是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又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产业。

3.3 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重点创意项目、创意企业的扶持力度

从国际经验来看,创意产业的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目前,浙中地区的创意产业还是一个弱势产业,为此建议:加大扶持力度,将创意产业纳入财政预算或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在资金投入、立项、用地、税收、价格、信贷、融资、生产、流通、进出口等方面予以扶持。对有重要示范、带动意义的重点创意项目和重点创意企业,应集中市场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实施重点扶持;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创意产业项目,优先保证用地。

参考文献:

[1] 孟捷.文化创意产业[M].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9.

[2] 许秀平.浅谈金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开发[J].科技论坛,2010(11).

篇8

一、××镇珍禽产业现状

××县××镇珍禽产业始于2008年5月,是××镇大学生村官引进的该项目,在××村闲置的蘑菇大棚中试验养殖,同时成立了××镇苏阳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技术和市场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带动当地十名大户从事山鸡、贵妃鸡、火鸡和孔雀的养殖过程中,主要以山鸡为主,其它珍禽品种还在试验养殖过程中,山鸡养殖主要集中在××和集东村两个村,目前,大学生村官带动的养殖区占地50亩,拥有育雏室5个,成鸡室29栋,山鸡活动场一万平方左右,拥有成鸡近3000只,脱温鸡2000只,雏鸡4000只,种鸡100只,其他珍禽达到300只。主要销往上海、苏州、常州和江阴等地,仅去年销售山鸡达12000余只,实现销售额48万,帮助1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几位大学生村官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细致调查研究,决定把发展中草药山鸡养殖及加工项目作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以山鸡等珍禽养殖和中草药种植的循环经营为载体,拉动大户,带动贫困户。××镇政府已把该项目作为2010年重点农业项目进行大力扶持,在集东村征地100亩,打算投资200多万,从事正规化、规模化产业开发,把珍禽产业作为××镇的特色产业,潜力产业,朝阳产业强力推进。

二、××镇珍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

如果把我镇珍禽产业,放在全省的大环境中,与泰州、盐城地区相比,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够强。我镇珍禽产品以初粗产品为多,在饲养技术方面缺乏拳头技术。以××镇苏阳珍禽养殖基地为例,所饲养的山鸡啄羽现象比较严重,目前还无法有效解决的方法,造成山鸡饲养周期变长,外观不美丽,以至于出售价格偏低,直接影响了养殖户的收入。所以说,档次提不起来,竞争力相对弱。

2、产业规划不统一,生产经营盲目性大。

本地的珍禽产业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组织机构,行业协会不健全,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造成整个地区的产业就像一盘散沙。很多养殖户盲目地、凭感觉生产经营,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限制了饲养技术的更新和水平的提高。各养殖户为了争市场、抢客户,竞相抬价压价,在本地、本行业搞恶性竞争,形不成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行业平均利润。

3、品牌意识差,创新能力不强。

××镇现有的珍禽产业中,虽然有的产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在全省市场上占的份额也不小,但是缺乏过得硬、叫得响的品牌。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创品牌的意识,认识不到品牌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二是走“捷径”,挂名牌。热衷于和名牌“联合”,进行“贴牌”加工,把自己的产品挂上别人的牌子销售,甘当人家的加工车间和“打工仔”。

4、产业链条不完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一是链条不完整,纵观全国市场来说,从事山鸡等珍禽品种加工的企业极少,近乎可以用“没有”来形容,山鸡的销售主要还是分布在饭店、宾馆、还有就是零售,这样就给珍禽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市场风险,也压缩了市场需求,缺乏产品终端客户,就造成了产业链条不完整的现象,目前,在我省的珍禽产业中,还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珍禽产品的生产企业。二是产品扎堆,雷同度高。三是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这两点主要体现在研发人才缺乏和没有专业化的分工。

三、对策及建议

在一定意义讲,经济的竞争就是产业的竞争,产业的竞争就是特色产业的竞争。要根据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规模化、规模品牌化、品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推动××镇珍禽产业加快发展。

1、加强引导管理,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农产品企业限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有时很难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管理资源,为本地的珍禽行业提供咨询服务,让珍禽产品开发企业随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要从产业的发展规划入手,加强科学引导管理,逐步把本地珍禽产业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特别是珍禽产业所在地的县(市、区)和乡镇政府要把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根据资源情况和行业特点,制定好相关发展政策,引导资本投向。建议由县农工办牵头,尽快制定全县珍禽产业发展规划,以县政府的名义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县珍禽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类珍禽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使每类珍禽产业都有人管、有人抓,进一步聚合生产要素,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本地区的珍禽产业驶上“快车道”。

2、提升珍禽产品开发

企业的素质,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骨干龙头企业知名度高、带动力强,在整个珍禽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要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珍禽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扶持、“放水养鱼”等措施,促其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继续抓好珍禽产品开发的人才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整体素质,为地区产业长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本地区选拔个别发展潜力大的珍禽产品开发企业,对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鼓励引导参股、联合、兼并,迅速实现规模扩张,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3、搞好科技创新,争创著名品牌。产业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引导优势特色农业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与科研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建好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品牌是企业的招牌、产品的名片,是构筑特色产业的基础。要引导农产品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借助参加农展会、展销会等会展的机遇,搞好品牌宣传。同时,要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的基础上,开发强势产品,打造地方名牌和企业品牌。

篇9

关键词:太阳能;产业发展;宁夏

当前,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严峻,在此形势下,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新能源,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宁夏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较好的太阳能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及产业发展,对于调整能源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宁夏加快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是实现宁夏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据权威部门预测,到本世纪后期,太阳能发电将占世界总发电量的60%以上[2]。从2001年开始,宁夏由电力输出省区变为电力输入省区,到2003年,成为了因电力供应紧张而采取拉闸限电的省区之一。虽然到2006年宁夏通过电网改造和加大电力开发投入已基本解决了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但随着宁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压力将不断增大。为此,除大力提高非可再生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太阳能产业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太阳能产业必将成为宁夏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选择,将能有效拉动宁夏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宁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宁夏发展太阳能产业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宁夏太阳能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属于太阳辐射一类区。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状况综合排序中,银川市排序占第三位,仅次于拉萨和呼和浩特,区内其他城市也都具有一定的太阳能开发利用条件。宁夏太阳能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原材料生产—太阳能产品研发和生产—工程设计、施工与应用的较为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链,约有太阳能产品生产企业30多家,其中部分企业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50多家产品营销企业,近3000名较为稳定的从业人员,为宁夏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3.有效的促进政策为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007年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要力争到2010年使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新增太阳能发电约173万千瓦,建成太阳能热水器面积3亿平方米。国家《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也为增加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市场份额提供了可能性。近期,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明确提出要把节能减排提到国家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而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是节能减排中的重要内容。以上这些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为宁夏加快太阳能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影响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宁夏太阳能生产企业不足50家,数量不到全区工业企业的6%,产值更是不到1%。虽已基本形成从“原材料生产组件开发生产、太阳能产品研发和生产工程设计、施工与应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非常薄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性和前瞻性不够

从全区产业结构整体布局来看,太阳能产业还没有成为重点发展产业。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太阳能市场的需求大多停留在太阳能光热产品,如太阳能热水器、被动式太阳房、太阳灶等低端产品领域。

2.相关激励政策的制定明显滞后

与国内其他省区相比,宁夏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政府决策尚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缺乏统一、具体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且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差,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激励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明显滞后,特别是缺乏完善的对投资者、用户及相关产品的补贴政策,缺乏系统的税收优惠或强制性税收政策,缺乏优惠的价格政策,缺乏低息(贴息)贷款政策等,且已有经济政策激励力度弱。

3.宏观管理和投入保障水平低

一是没有权威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多年来,宁夏太阳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管理工作分散在多个部门,职能交叉、资金分散、重复建设。二是市场监管不力,标准不完善,行业门槛低,致使市场产品和服务良莠不齐,不仅阻碍了行业发展,也使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三是对太阳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投入太少。太阳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目前还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和计划。四是缺乏项目支持。国家财政部、发改委都有扶持太阳能开发的相应项目和资金,但宁夏企业至今未能争取到一次机会。

4.自主创新能力差,研发人才极其匮乏

宁夏太阳能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多数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没有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体系。太阳能光电、光热产业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人才屈指可数,在该领域全区还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研发团队。随着太阳能开发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太阳能企业缺少自主创新带头人的矛盾日益突出。几家重点原材料生产企业的主要技术人员都是从外省高薪挖来的,这些人才带来的仅仅是经验,其满足程度和稳定性令人担忧。

三、加快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

设立宁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办公室,统筹发改委、经委、科技厅、建设厅、农牧厅、环保局等部门的相关职能,建立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强化政府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应用推广力度。

2.尽快建立完善的太阳能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1)抓紧制定科学的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汇集区内精英,共商宁夏太阳能发展大计,谋划符合区情的太阳能开发利用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研究制定宁夏太阳能开发利用总体战略布局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措施,部署战略任务[5]。

(2)抓紧制定加快太阳能产业发展的财税激励政策。要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低息贷款等方面,建立系统、完善、可操作性强的财税激励政策,要明确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对象应具备的条件及享受优惠条件后应达到的经济目标和技术目标等。借鉴外省区的做法,对新建体育馆、医院、学校、机关办公楼等政府资金投资的建筑项目,采取强制推行太阳能技术的政策。对酒店、商业大厦等商业性建筑,则给予税收、贷款等激励政策,提高其自觉应用太阳能技术的积极性。

3.全力组织实施一批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示范工程

(1)在城市亮化工程中,组织实施光伏路灯照明、光伏交通灯指示及光伏景观灯示范项目。

(2)选择部分使用财政资金新建的大型公用公益性建筑作为使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示范工程。

(3)支持一些用电量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应用示范点,建设20千瓦~10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作为企业办公等用电的补充电源。

(4)配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温室、太阳能暖房、太阳能灶、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草坪灯等,建设太阳能利用示范村、示范乡(镇)和示范县(市)。

4.加强宁夏太阳能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引进

(1)选择具备一定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企业,邀请国内外有关知名专家或企业参与,组建竞争、流动、开放的以太阳能为主的宁夏新能源研究所,有关方面在资金、项目、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使其尽快发展壮大。

(2)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3~5家重点企业筹建宁夏自治区级太阳能技术创新工程中心,有效提升太阳能开发利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支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光热、光伏技术基础研究工作,在宁夏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专项基金予以支持。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4)尽早建立宁夏太阳能开发项目库。选择符合宁夏发展的太阳能技术,组织项目计划,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

5.建立完善的太阳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

(1)建设以园区为载体的专业化太阳能生产基地。结合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重点,依托骨干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建设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式发展,扩大规模效应。

(2)尽快规划在银川市或石嘴山市建设西北地区或国内最大的太阳能产品专营市场。选择大企业、名品牌建立大型太阳能产品专营市场,将会大大提升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3)尽快成立宁夏太阳能行业协会。由宁夏工商联牵头,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厅、建设厅、农牧厅等部门支持,通过联合宁夏太阳能企业、外地太阳能厂商和有关单位成立宁夏太阳能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负责企业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参与制定地方行业标准并对行业资质进行审核。

(4)尽快成立宁夏太阳能产品检测中心。加快太阳能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严格太阳产品检测,保障用户利益,促使太阳能利用健康发展,杜绝“三无”产品进入市场。

6.重视人才培养,为太阳能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支持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与区内相关研究机构、企业联合办学,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太阳能开发利用人才。支持太阳能开发利用企业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桑建人.宁夏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探析[J].宁夏工程技术,2006,(1):87-89.

[2]朱浩珉,石慧.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世界能源供应主体[EB/OL]./GB/71902/6987587.html.

[3]牛国元,等.宁夏太阳能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方向研究[R].宁夏2007年软科学研究项目,2008,6:57.

篇10

关键词:莆田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16-02

花卉苗木产业即指将盆栽植物、观赏苗木、切花切叶、食用与药用花卉、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草坪、种子用花卉、种苗用花卉、种球用花卉等作为商品进行研究、培育、种植、贮运、加工、销售以及以花卉为主体的城乡绿化、休闲旅游和花卉生产设施设备、花卉园艺资材的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花卉苗木产业既是生态产业,又是民生产业,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朝阳产业。该产业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于一体,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为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建设10大花卉苗木基地的要求,我们要以市场建设带动基地建设、以规模经营改变分散经营、以壮大链条改变单兵独斗,逐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努力为“美丽莆田、富裕莆田、和谐莆田、文化莆田、生态莆田、幸福莆田”和“跨越发展、宜居港城”建设添砖加瓦。如何加快推进我市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重视并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1 莆田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指标大幅增长 据统计,2012年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517.7hm2,比2011年增长41.6%,销售额达10 700.9万元,比2011年增长1倍。

1.2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全市花卉苗木生产经营加工企事业单位123家,比2011年增长7%,从业人员1 2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5人),比2011年增长6%,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大中型企业20家,带动210家花卉专业户和花农共同发展。全市三级以上的园林施工企业36家,全年绿化苗木销售额达9 619万元,比2011年增长6.8%。

1.3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我市花卉苗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花卉品种更加丰富,产业链不断完善与延伸。鲜切花主要有玫瑰、非洲菊、康乃馨、百合、仙人球等20多个品种;观叶主要有南洋杉、变叶木、幌伞枫、龟背竹等40多个品种;盆景类主要有黑松、九里香、榕树、榆树、罗汉松等10多个品种;观赏苗木主要有榕树、天竺桂、美丽异木棉、盆架木、小叶览仁、腊肠树、樟树、秋枫、黄花槐、紫荆、桂花、刺桐等50多个品种。

1.4 转变经营管理模式 完善档案管理和实行标签制度,进一步加强林木种苗和花卉市场监管。探索花卉苗木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采取“大户承包”、“股份合作”、“公司+基地+农户”和“市场运作、自负盈亏、定向培育、订单生产”等模式,积极引导花卉苗木产业转型升级,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培养树立龙头企业。加强与省林科院、福建农林大、莆田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的联系,寻求科技支撑,形成“科教单位+推广部门+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依托农林科技推广网络,组织实施花农培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苗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

2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缺乏强有力的组织 我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至今,还没有成立花卉苗木同业协会以更好地加强行业管理、引导我市花卉苗木健康发展。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服务等,导致单兵独斗、各自为业,从而导致市场信息交流不畅通,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产业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和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2.2 缺乏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发展规划 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都必须要制定有前瞻性、全局性的发展规划。目前,我市花卉苗木产业的整体布局规划尚未形成,市场分布散乱,缺乏发展导向,受土地、信息、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使得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2.3 缺乏统一的市场 市场小、散、乱,管理粗放,功能单一;生产手段落后,自育自繁作坊式生产比较多,没有形成相对聚集的规模化的交易市场,资源的配置、利用和技术引进等方面缺乏统一组织和管理,市场拉动基地建设的力度明显不足,造成花卉苗木种植户和经营户难以了解市场供求信息,交易渠道不畅。产业链偏“短”偏“瘦”,产业聚集度有待提高,影响力有待提升。

2.4 缺乏规模经营 目前,全市花卉苗木企事业123家,其中仙游县39家,荔城区28家,城厢区25家,涵江区24家,秀屿区4家,湄洲岛2家,北岸1家,分别分布在36个乡镇。要把我市花卉苗木市场做大做强做优,必须建立规模化的交易市场。我市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规模偏小,经营较为分散、专业化程度较低,辐射带动力较弱。

2.5 缺乏政策支撑 政府没有出台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企业主与农户之间签订的土地租赁合同时间短,租期、租金的随意性强,严重制约了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在布局规划、科技服务、土地流转、资金投入和市场建设等方面严重滞后,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2.6 缺乏信息交流 信息流通滞后闭塞,大多数种植户不能及时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甚至出现业主之间将本地苗木卖出去再买回来的现象,大大增加了产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产的盲目性、风险性,影响了市场竞争力。信息闭塞导致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农户往往争相种植某些一时畅销的品种,一哄而上,产品数量和规格较为集中。市场信息交流的不畅通,已经严重制约我市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

3 发展思路与对策

我市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有条件、有基础、有潜力,自然条件优越,苗农经验丰富,群众热情高涨。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为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花卉苗木产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市场需求环境。因此,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使这一朝阳产业真正发展成为富民强市的优势产业。为切实做大做强做优我市花卉苗木产业,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3.1 建立花卉苗木交易市场 针对我市花卉苗木企业小、散、乱的现状,要想做大做强我市花卉苗木产业,必须建立规模化的花卉苗木交易市场,以市场建设带动基地建设。经实地考察研究,我市花卉苗木市场项目建设应规划在城市绿心地域(总面积60km2),一期项目计划选址在拱辰街道南郊、濠浦、辛郊3村绿心地段,用地面积66.67hm2,其中:对于一般农用地,可采用“只征不转”的方式,由政府组织一家或几家国有企业作为业主进行征用;其他的基本农田保护性质的土地,由政府协调业主租用或以农民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解决。市场建设在遵循城市总规的情况下,交由业主自行规划、统一建棚、统一管理、协调销售,可按区域建立各类花卉、苗木、盆景、根雕、资材等市场,形成店面式的交易市场。

3.2 成立花卉苗木交易市场管理机构 成立交易市场管理机构,便于规范市场秩序、招商引资,以花卉苗木作为林业招商的重要内容,全方位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同时,要充分发挥管理机构主管作用,指导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并积极做好发展规划,加强技术指导、科研攻关及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花卉苗木人才培训,植物检疫、苗木调运等方面的服务。

3.3 成立花卉苗木同业协会 在花卉苗木产业起航的同时,花卉苗木同业协会应顺时而生。同业协会在花卉苗木主管部门的监管下,要充分发挥其在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技术推广、市场预测、信息服务等破解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问题和困难,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花卉苗木产业做大做强。

3.4 制定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发展规划 规划部门要对绿心地域进行专项的规划。项目建设应与绿心总体规划相结合,充分结合路网、管网、水系等已有的规划布局,高目标高层次规划、高等级设计、高起点建设,充分体现我市荔林水乡园林景观的特色,把现有城市绿心综合改造成集花木鱼鸟展销、珍稀产品研发、休闲观光娱乐、生态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专业化花卉苗木市场,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3.5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尽快出台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建议市财政每年在造林绿化经费中安排适当经费用于扶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用于市场及基地建设补助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制定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项目资金安排应优先向花卉苗木产业倾斜。加大花卉苗木产业信贷支持力度,适当放宽花卉苗木企业贷款期限,合理浮动利率,优先安排林业项目贴息贷款,其它商业贷款,政府应予以补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的花卉苗木产品免征增值税政策和农业生产企业从事花卉苗木种植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供水供电部门对花卉苗木生产用水、用电按一般农业用水、用电标准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