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4-04-24 17:3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价值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教育价值观

篇1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3-0029-05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与个体的职业选择、职业忠诚度、职业行为等指标密切相关,因此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如Super曾指出,职业价值观是影响个体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1〕有研究者进一步提出,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人工作意愿或目标,进而影响其努力程度与工作表现。此外,朴英培〔2〕及邱淑媛〔3〕的研究均显示,员工的职业价值观与其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及职业投入等因素都存在高度相关。

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体职前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而且影响其就职期间的职业目标定位、职业投入及职业满意度等。幼儿园教师要具备很高的个人综合素质与高尚的情操,还要有爱心和耐心。有研究(梁慧娟,2004)表明,幼儿园教师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其职业选择、职业行为更易受职业价值观的影响。〔4〕因此,对幼儿园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在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是幼儿园教师的预备力量,其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们就职后的职业投入与职业行为,进而影响儿童发展。本研究探讨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以期为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实证与理论基础,例如,为设置科学有效的职前教育课程提供依据,为幼儿园管理者完善管理策略与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选取北京市3所设立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每所学校整班抽取各年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共357名。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采用问卷法调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运用的是宁维卫修订的塞普洋职业价值观量表。此量表采用5级评定法,从极重要到极不重要,分别赋值5~1分。量表共有60道题目,考察15个因素,分别为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关系、工作环境、成就、管理和创造性。每个因素4道题目,得分范围为4~20分。此15个因素又可归入外在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报酬三大指标,每项指标得分均值范围为4~20分。

(三)数据管理与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首先从三大指标层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进而具体比较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职业价值观15个因素上的得分差异,最后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类型进行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三大指标的特点

1.总体特点

本研究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法考察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三大指标的总体特点。结果表明,职业价值观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的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

2.年级特点

多元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职业价值观三项指标上的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15个因素比较

1.总体特点

研究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法比较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15个因素上的得分,结果表明,职业价值观中15个因素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

2.年级特点

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职业价值观15个因素与年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类型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三大指标的得分情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可分为三类,各类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如下:

第一类为“高―均衡型”,持此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三项指标得分都较高,均在17.5分以上,且三项指标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第二类为“中―不均衡型”,持此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三项指标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均在15分以上,三项指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第三类为“弱―不均衡型”,持此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三项指标得分较前两类均低,尤其是外在报酬和外在价值得分,三项指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从表6可见,持第二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占比率最大,超过70%;持第三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占比率最小,只占4%。

四、讨论

(一)三大指标分析:重视内在价值轻视外在价值

本研究表明,就整个群体而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最注重职业价值观中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包括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独立性、美感、成就、管理、创造性等7个因素,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更看重职业带给自己的内在激励和奖赏,也即他们更喜欢选择能满足自身兴趣,发挥自己才干,有利于自身成长发展,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其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注重外在报酬。外在报酬包括经济报酬、声誉、安全性、生活方式四项因素,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选择职业时也十分看重职业带给自己的外在激励和奖赏。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以上4个因素虽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但与个体生存紧密相关。外在价值是职业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变动性、同事关系、监督关系、工作环境4个因素。它反映的是个体对所选择职业的人际环境、领导风格、职业变动性因素的关注程度。本研究表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这一指标的关注度最低。就四个年级的差别而言,本一学生的内在价值指标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其他两项指标则不存在年级间的差异;就某一年级而言,本一学生的内在价值得分显著高于外在报酬和外在价值得分,外在报酬得分又显著高于外在价值得分。本二学生外在价值得分显著低于内在价值和外在报酬得分。本三、本四学生外在报酬得分显著高于外在价值得分,内在价值与外在报酬、外在价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基本符合西方价值观研究者的一个认知:年龄越小越注重内在价值。但是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年龄差异并不大,为何也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大学生随着年级升高,价值取向更为现实化有关。本一学生刚升入大学,社会化程度较低,来自生存、工作的现实压力也较小,价值取向较为理想化;而本四学生开始面对就业压力,对内在价值的重视程度可能会有所下降。

(二)15个因素分析:重视生活方式与成就因素,轻视安全性与变化性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15个因素中生活方式与成就因素被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高度关注。对生活方式的重视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追求自由,崇尚独立、自主的价值取向。对成就因素的重视则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希望通过成功来证明自身价值和意义。

在15个因素中,变动性、管理和安全性3个因素受关注程度最低。变动性因素是考察工作或职业是否具有多样性、新颖刺激性、动态变化性等特点的一项指标。从研究结果看,与工作能否取得成就,能否有较好的外在报酬相比,工作是否具有多样性、新颖刺激性等因素并不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重要的考量指标。

管理因素是考察职业能否满足求职者权力欲望、支配控制欲望的一项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因素也不受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重视。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相对务实,不会把实现自己权力欲望、支配控制欲望看得过重。

安全性因素主要考察个体对职业稳定性的关注程度。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都喜欢选择一份一劳永逸、长期稳定的工作,工作稳定是自身安全性得以保证的重要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择业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作是否稳定已不再是他们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

就15个因素的排序来看,外在价值的4个因素没有一项进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所选职业价值观的前五位,这再次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择业时忽视职业性质、职业生态环境。排名前五位的因素表现出的年级差异是低年级学生更重视利他主义、美感(属内在价值),高年级学生更重视声誉、经济报酬(属外在报酬)等,这一结果仍主要与各年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现实处境有关。

(三)职业价值观类型分析:不均衡型多于均衡型

如前所述,持第一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占到23%,他们在择业时将内在价值、外在报酬与外在价值三大指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与持第二类和第三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相比,这是一个更富理性的群体,因为他们综合考量了某一职业对自身的多种价值和意义,全面认识到在职业实践过程中需要应对的多种问题。因此,第一类职业价值观是一种较为健康、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SUPER D E.A life span, life 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0,16(30):282-298.

〔2〕朴英培.工作价值观、领导形态、工作满足与组织承诺关系之研究〔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88.

篇2

论文摘要: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求职择业行为、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等,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从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针对当前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职业选择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高职大学生更显得尤为关键。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其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不难发现许多大学生就业难就是因为其职业价值观出现的问题所造成的。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职业院校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越来越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劳动市场的评价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之后,正在向素质取向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恢复,在持续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将会对人们的就业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影响。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1 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一定主体的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取向的反映,是人们用以衡量事物价值、评判事物好坏并决定对其态度的内心标尺。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以截然相反。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指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它支配着人的择业心态、行为以及信念和理解;支配着职业人生认知、明白事物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意义以及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设计等,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既表现在人们的择业观上,也表现在人们对具体工作的态度上。作为当代大学生,其职业价值观不仅将深刻地影响着其未来的择业行为及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而且将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2.1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切入点,确立科学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种类、工作部门、工作地点和工作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人们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成就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不能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斗争。一方必须消灭另一方,人类的天性生成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这就是说社会需要既为人们选择职业提供了动力和源泉,又为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因此,大学生要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社会需求作为职业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在为社会和国家的工作中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一旦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会正确地选择职业,并激励自己去克服职业活动中的困难,勇往直前地去实现目标。

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趋于短期化、保守化和庸俗化,满足于找到一份安逸、稳定、高薪的工作并以此作为人生奋斗追求的目的。在这种职业理想的支配下,许多大学生不愿吃苦受累、不愿去基层和贫穷落后的地方,过去那种甘于吃苦、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已不多见。职业理想教育就是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报酬观、职业苦乐观、职业荣辱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使之具有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兴旺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保持较高的理想境界和清醒头脑。

2.2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

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作为一种操守,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行为。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社会成员,不论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职业道德。

当前,一些高职大学生由于在职业心理上存在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工作中可能出现拈轻怕重、偷工减料等不认真、不负责的现象。部分高职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采取欺骗用人单位的手段,伪造各种证件和材料。同时,现代社会中,分工越来越细化,对合作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高职大学生在增强自我竞争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团结合作的职业精神,只有懂得尊重、关心和团结他人,才能更好地得到社会的承认。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培养、一种能力的培养和一种品质的培养。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理解能力和职业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良好的从业品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职业道德迁移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并能随职业实践而有所领悟,进而满足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的需求。  2.3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确立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且能综合时代特点和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就是要一方面帮助高职大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职业意识,另一方面帮助高职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效找准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和支点,使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健康地完成学业,充满自信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就业竞争。这要求每位高职大学生要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有机结合起来。首先,高职大学生应该围绕职业规划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同祖国的前途命运,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统一。其次,以职业规划为目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职业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围绕自己职业目标的实现,依照职业目标的要求,在潜移默化中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前,许多高职大学生不能明确我“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和“为什么干”等问题。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地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增强职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构建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4以就业指导教育为切入点。提高择业、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和社会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

实施就业指导教育,必须对其内容和任务有明确认识。就业指导的具体内容,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指导,而且还包括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和帮助学生设计职业发展计划等方面。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依据现阶段就业制度和政策,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掌握求职技巧。

当前,部分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思想准备不足,有惶恐感,在供需见面时比较拘谨,甚至手足无措,有的因此而错失良机。还有一些毕业生不清楚各项相关的政策规定,不了解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更不知道应该如何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就业指导工作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其形式要多样化,如采取团体咨询以及体验式游戏等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施加影响,有利于促使高职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的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价值观。

2.5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全面提升职业素质

所谓社会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为社会服务,直接感受社会生活,进行以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劳动技能训练、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教育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当前,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学生的所知、所感、所闻、所见、所悟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认清社会的主流,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克服思想上、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磨练了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更加明确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激发了学习热情,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实习期间要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了解企业职业道德规范,感悟企业文化,实践中亲身体验该职业的属性、功能及其对于自身需要的满足状况,提高对相应职业的认识。实习单位与带队教师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对职业的薪酬、福利待遇、晋升、人际关系、成功体验、自我实现职业价值观的评价正确与否等方面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奠定认识与实践的基础。

篇3

论文摘要:新课标中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代替了传统大纲中的“思想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但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施意义、现状以及如何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来探讨。.?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提出的现实意义?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人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垂训,到近代等呼吁的“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中华民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因为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认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而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等理论逐渐被国际接受。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已引起各国教育的关注。在第40次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代表都强调要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的教育。要“通过提供智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协调发展”。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亚太地区教育学者、未来专家展望21世纪亚太地区教育发展前景时一致认为:各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不尽相同,但在认识上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同21世纪能否在世界上立足联系在一起的。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其发表的改造公报中明确指出:“能否培养出道德、情操、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要加强道德教育。”所以说在历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中学历史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现状?

在承担学校社会科学人文教育方面,历史是一门核心科目。它承担着培养正确的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保障人的学力,发展人的智慧的特殊使命。但就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现状来看远没有达到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历史课堂上呈现的单调的知识灌输,长期不变的教学模式,缺乏理想和激情,只注意“人事”不关注“人心”。学生从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以致于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说“我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显然历史课的尴尬境地的造成在于历史的教育功能的弱化,历史课上缺乏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这使我们看到了希望。《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它的基本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在三维目标中,它努力扭转应试教育的弊端,将思想教育发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努力以培养健全的学生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为己任。这一基本理念犹如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无限生机。广大一线教师纷纷开始尝试课堂改革。但由于教学评价体系,教师自身知识素养构成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制约,课堂改革往往流于表面,课改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如何有意识的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真切实在地帮助学生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迫切解决的问题。?

3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途径?

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价值观念也明显呈现多元化趋势。学生的思想状况更是喜忧参半。既有比较活跃和开放的一面,又有受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的一面。在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入手。?

(1)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具有特殊性,它兼情感、意识和行动于一体,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语言的表达。虽然它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却不能通过对知识的测评来检验。但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中由于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因素,加上考试内容本身又极度缺少思想情感等内容,且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极好素材(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被列入选修课,这无疑影响了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因此,弱化考试指挥棒,增强人文方面的考察,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的考察,并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尤为必要。?

(2)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原因就在于它不仅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使命。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也复杂多样,固有的教师专业要求和原来长期的教学思想状态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花大工夫学习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堂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认真学习掌握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人格素养,完善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出可行的情感认知目标,承担起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任务。?

(3)课堂情景教学是关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是一个缓慢融合的过程,其效果往往是隐性的。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要实现一种情感认知,最佳的途径就是将教学过程构建成师生共建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所以,以情感为纽带,实现情景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关键。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主张教师更多地利用历史课程本身软件方面的条件。我们可以借鉴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提到创建情景的几种途径:“①联系生活展现情景;②运用实物演示情景;③借助图画再现情景;④播放音乐渲染情景;⑤扮演角色体验情景;⑥锤炼语言描绘情景;⑦结合实际优化情景。”?

(4)同时还要注意其它方面的配合:①用丰富的语言去燃起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在历史教学中尽量保持“导入”语言的新颖,“小结”语言的理性,“过渡”语言的巧妙,使学生充分感受历史情景的美妙。②充分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③通过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图片、资料等塑造美的形象,激发美的情感。④做到以知识激起情,以情串起知识,并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调动与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提供民主的环境。?

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在向着一个稳定、健康、美好、和谐的社会迈进。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于素质教育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我们一起在教学中尝试、探索和领悟吧!相信只要我们努力着,成功就不在遥远!?

参考文献?

[1]?著.史学论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247.?

[2]?美国日本的学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4,(11).?

篇4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教学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再加上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断涌入,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价值观还没有真正成熟,高校肩负着对学生进行良好价值观教育的重任。

一、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因素

1.网络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同天南海北的人交流,QQ、微信、微博等新媒介使持不同想法的人可以互相交流看法和意见,各种思想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地传播出去。网络的发达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网络也使那些谣言和不良的思想观念得以传播,一些人在网络上任意散播谣言或者是发表一些不正当的言论,给网络和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些甚至威胁到他人和国家的安全。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是非辨别能力并不强,有时候仅凭一腔热血去做事,对待事情缺乏基本的判断力,这样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观念影响,更严重者,会成为网络暴力的一分子。

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带来了灿烂的文明、丰富的故事以及优良传统,这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提倡的。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不断涌入国内,给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相对于传统的“之乎者也”,人们更乐于接受外国文化的冲击。“英语热”的兴起、美国电影文化的影响、洋节日的盛行无不昭示着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虽然,近年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国学热”一直居高不下,但是,这种热衷更多地表现在形式上,人们没有真正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活跃,极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讲和谐,讲诚信,重礼仪文化,国外文化相对于其来说更讲究民主和自由,大学生在日常所接触的电影、电视剧中也大多接受的是国外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所讲的“忧患”观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在这些国外观念下成为过去式。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他们对于一些事情持漠然的态度,无限放大个人观念,这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失败所在。

3.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现在是一个多元发展的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十分密切,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碰撞。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价值观念不断通过电影、电视剧乃至各种渠道传播进来,也随之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思想十分活跃,接受新事物的程度较高,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多元价值观念一方面有助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一些思想观念有失偏颇。大学生在接受国外观念的时候要学会去粗取精,盲目地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硬套在我国的国情中将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方法

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帮助大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关键,也关系到高校、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针对当前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因素,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教育教学。

1.借助于网络媒体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互联网的发达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制造一些不利的因素,也可以用来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大学生除了日常学习之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花在网络中,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聊QQ、微信、微博几乎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日常,高校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比如,建设高校网络,建立官网、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及时在网络平台上传达学校的政策,在校园事件发生后及时传递学校的解决措施,稳定学生的情绪,将各种谣言扼杀在摇篮中。同时,可以通过公众号定期推送学校优秀学生的事迹,让学生在这些优秀事迹的熏陶下不断修正自己,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断在网络上开展各种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传播正能量,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在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良好的校园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氛围包括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校园风气的建设,大学生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吃住都在校园里面,在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主要受到校园氛围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校园氛围的建设,以主流价值观念为主导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并在校园风气的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接受正能量的熏陶,开展积极健康的活动,一方面加强自身的学习,另一方面不断接收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严于律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校园周边环境是校园的延伸,也是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之一。周边环境的好坏对学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其不在校园,不被高校所管辖,所以,高校在加强校内建设的同时也要和周边的街道、社区相互结合,整治周边的环境,避免低俗文化以及不良经营活动给大学生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3.全方位开展核心价值观念教学

当前大学生的最主要任务是学习,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通过教学给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真正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以往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忽略了育人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加长课时的设置和考核,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在讲课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课堂,将多媒体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用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不断推动其价值观的完善和发展。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把价值观和专业相结合,把教书和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每一个专业对应的是社会上的不同岗位,高校教师在进行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同时,还要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把专业和职业联系起来,把整个行业的价值观念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以正确的行业价值观念为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思想观念的形成需要高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面对当前存在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诸多因素,高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志会,刘奇梅.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多元困境与创新理路[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4).

篇5

论文摘要:本文简述了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重点探讨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加强职业理想、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教育等方面引导。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态度,是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它为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实现就业目标提供重要的标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择业与就业,影响着他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去。认真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深入分析其成因,加强教育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主导的职业价值观以倡导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能对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正确的指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判断就业的方向、职业的性质、个人的责任态度等,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正确的信念和态度,发挥积极创新的动力,影响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1.1职业价值评价标准现实化和具体化。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各种职业的好坏、优劣和重要性等方面的综合认识和价值判断,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

1.2职业价值目标短期化和功利化。正确的职业价值目标应该做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但是,当代大学生在职业价值目标的追求上,已由以往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追求事业前途、实现人生远大志向等精神状态和行为取向逐步向实际利益转化,常常不进行全局、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人生定位,重视短期效益。大部分学生不愿到欠发达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农村工作。

1.3职业价值取向复杂化和矛盾化。由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处在自我主体与外在社会的客观性的矛盾冲突中,因而职业选择倾向常常突出表现为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求稳和求变中存在着困惑。比如在择业意识上,既希望主动竞争,又不愿承担风险;在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上,既想发挥专业特长,又准备随时改行;在岗位和待遇问题上,既渴望工作稳定,轻松自由,又向往较高的经济收入等等。总体上看,大学生的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

1.4职业价值实现途径个性化和多样化。目前,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需求信息、实现就业的方法多种多样,宽泛的就业渠道和多样化的就业途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个性,强调自我奋斗,传统的择业热点即从政、经商、做学问已有所改变,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看好自主创业,还有的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在职业选择上,改变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而是根据自己的发展,“爱一行,干一行”。跳槽和人才外流现象的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

2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成因分析

2.1经济社会变革是根本原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种社会体制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对功利性价值的最大追求,这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反映的尤为突出。同时,随着不同地区、行业、职业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人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一个人工作的质量和强度,而是取决于地区、行业租职业的差别。社会职业评价标准及各职业的经济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引导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悬殊的利益分配格局促使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地区、行业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经济收入作为社会职业评价的主要标准也引导着大学生不断流向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和三资企业等地区和企业。

2.2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是深层原因。长期以来,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文化通过各种方式熏陶人们的心灵,塑造人们的品格,成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的、落后的价值观开始回潮,如封建迷信腐朽的人生观念、儒家的某些保守观念等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后,外来文化渗透进我国,西方文化思潮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个性张扬的同时,其本身固有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也影响着他们。同时,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风气,也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大学生辐射。在这种多元、多层面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甚至矛盾性也就成为必然。

2.3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滞后是直接原因。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学校传统的教育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是传统的绝对以社会为本位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迅猛发展的大众化教育以及由此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滞后,部分大学生没有适时转变观念,仍固守着传统的“精英”岗位职业价值观,择业时报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另外,家庭对职业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职业价值观。一些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

2.4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是潜在原因。例如,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毕业生畏惧“老无所养、病无所医,失业无救济”;就业程序繁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人才市场还不规范、不完善,妨碍了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迅速获取和就业面最大程度的拓宽,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3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作为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的高校责无旁贷。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力度还不够强,更多强调的是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侧重于求职方法、择业程序等操作的传授,职业价值观教育整体感觉比较单薄和零散。笔者认为,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容忽视,这是治本之策,大学生就业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标本兼治。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教育引导。在教育内容上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3.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反映人们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成就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大学生一旦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会正确地选择职业,并激励自己去克服职业活动中的困难,勇往直前地去实现目标。因此,要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使之具有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兴旺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保持较高的理想境界和清醒头脑。

3.2加强职业价值取向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定位。职业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职业选择中以自我为主体还是以社会为主体的问题,它涉及到如何看待职业待遇、职业苦乐、职业地位等方面,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点部分。在进行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要坚持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职业苦乐观和职业地位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既要物质待遇更要享有精神待遇。要使大学生认识到胸怀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是职业苦乐观的最高境界,仅把职业当成个人谋生手段和致富途径的思想,是与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不相适应的。当然,在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还必须注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倡导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同时也应肯定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把劳动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劳动的价值应该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指向集体的、长远的共同利益;认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别,却有成功与失败之分,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通过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教育,引导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3.3加强职业选择教育,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职业选择必须以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为基础,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和就业制度的变革紧密联系。在进行职业选择教育中,一方面,要系统、全面地介绍不同职业类别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目前人才分布不均衡的趋向,帮助大学生搞好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要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是一种稀缺的资源,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充足,层次较高。而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精英岗位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极其短缺,这样就必然要求大部分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工作。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一般工作岗位对劳动者受教育层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岗位在生产方式和生产111具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职业选择教育,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减少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脚踏实地地立足于现实,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沉下心来,用做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态去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

3.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诚信和团队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紧密相连。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作为一种操守,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行为。同样,人们的职业价值观也对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除了重点进行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还应突出三方面:一是责任心和事业心教育。即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使大学生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二是诚信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人们安身立命和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三是团队精神教育。在竞争社会环境下的大学生,平时因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乃至团队精神,普遍表现为协作能力低。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把对事业的热爱转化为自觉履行职业道德的行为,把自己锻炼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篇6

摘要:2013年世界高等教育总在学人数是1.4亿,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这使教师的责任正逐步夸大化并完善化,同时人们也认识到教师是育人的“第一资源”,而教学质量问题则成为中国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准确、公正、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意识,规范化教学,强化教学管理,推进教风与学风建设,全面提高高校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字:高校教师 教学质量 评估 潜在问题 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教师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所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建立准确、公正、客观、科学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督查署署长谢尔盖・克拉夫佐夫说,教育质量保障是任何教育系统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质量评估系统缺失或缺信的话,那么整个教育系统就无法继续下去。笔者以一个普通高校教师的视角,认为目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还潜在一些着值得探讨的问题,并提出下述观点和建议。

1潜在问题

1.1重科研轻教学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说:“失衡的评价易令高校误入歧途”。在科研成果与论文数量主导的大学排名体系下,现在的大学不再以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来衡量教师了。这使得高校教师为了职称和科研成果,整天不停东拼西凑地写文章,并把主要精力放在申报课题 、申请项目经费、、出版专著以及获得奖项上,而对教学工作漠不关心,敷衍了事。甚至一些教师为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不愿意从事基本的课堂教学,不愿意探讨教学方法、教学创新及编写基础教材。

教育教学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和最终归宿。大学的第一要务是“育人”,评价教师应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态度和教书育人,而不是评价他的科研能力。大学的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表征了大学对真理的不懈探求精神,这也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因此,大学的科学研究,其根本上是以教育教学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影响为最高境界。“重科研轻教学”使大学职能本末倒置,使得教师的“育人”功能衰退。

1.2专家评估的片面性

我国高校目前主要由各校自行评估,也就是将专家 (领导)评估作为主要形式。专家 (领导)或同行虽然评估能力较强,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对评估产生负面的影响。

(1)专业局限性

专家听课时数有限,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了解不够全面,同时督导组的教师毕竟受其专业学科领域的限制,不可能对所评估的每门课都熟悉,不可能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的正确与否、知识的前沿性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

(2)心理因素影响评佑

首先专家有可能对符合自己教学风格、思维模式的教师给予高于实际值的评估;其次还可能出现

功利主义的评估,评估者似乎认为自己有决定被评估者命运的权力,若评估者再滥用这种权力,就会人为地严重影响评估的结果。

1.3学生评教的不稳定性

(1)态度因素

如果学生未能认识到“学生评教”是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和自身权利 ,对“学生评教”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 ,就会把实施“学生评教”活动的各种调查工作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情,导致出现不能认真、客观地评价的现象,这样自然会影响评价结果。

(2)专业因素

理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而言对同一教师的评价结果可能会更好。相比之下,理科学生更善于理性思维及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强,对方法与技能的掌握要求更高,这最终导致对教师的逻辑性关注更多。

(3)兴趣因素

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就会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予以很高评;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即使教师上课质量再好,学生给予的评价也可能偏低。

(4)成绩因素

目前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不愿努力学习的心态,对所学专业等知识存在明显的功利心态,一些大学生甚至希望混过这几年。因此,就存在着“不抓出勤、不抓补考”的教师成为了“评价最高的教师”之一。而对于那些“抓出勤、抓补考”或自己不喜欢的教师, 学生尤其是那些不爱学习的,或考试未通过的,可能出于报复心理而使评价偏低。这种现象在学风比较差的学校经常出现。

2建议

(1)教学与科研是现代大学肩负的两项密不可分的复合职能。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灵魂,而教育教学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和最终归宿。大学教师应当既从事教学,又进行科学研究;既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又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整体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专业化的专家评估队伍,是教学评估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必要时可以聘请一些校外的资深专家或教授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教学的全过程,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确定评估等级,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3)“学生评教”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研究学生这个评价主体的心理现象,分析影响评价准确性的心理特点与效应,这对于克服实施学生评价教学中的种种心理障碍,消除或减少心理干扰对教学质量评价过程及其效果的不良影响,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以及正确解释“学生评教”的结果并恰当反馈和处理评价结果,从而改善评价工作,提高评价质量。这对于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结论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只有把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潜在问题都分析透彻并找到相关的解决办法,才能建立一个准确、公正、客观、科学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崔金魁.胡国兵. 高职学生评教体系可靠性调查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2013.3.

2.马红. 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高校应急危机管理探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2.1

3.姚电.祝爱武. 对高校评估问题的理性思考 江西教育科研 2006.9.

4.李春玲. 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在我国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探讨 现代教育科学 2005.4.

篇7

初中科学是一门理性思维很强的学科,如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的感性思维渗透在科学课堂教学,且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呢?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初中科学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主要包括:课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课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及课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三大环节。只有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联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一、在课前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浙教版《科学》教材中,对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做了重新的调整,学生不仅仅能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而且课前的准备学习如器材的准备、知识的搜集、资料的汇聚、实践的体会,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如在教学《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这一课时,教师课前提出:什么是生物的适应性?选择一种你熟悉的生物,描述它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做些什么?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并记录下它们的名称和特点,以备课堂中讨论使用。学生得到教师有趣的问题后,因为充满好奇和兴趣,主动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寻找答案,完成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主动寻找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生物,并将它们适应环境的方式统统记录下来,也会利用书籍、网络等工具查找和搜寻。经过这次课前准备,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乐于发现的科学情感。

二、在课堂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教学的场所是课堂,如何在课堂内继续有效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STS的实现与否、优秀探究品质的形成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因此,课前的一切准备,都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同学们交流自己心得的心情应该是急切的、积极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善于与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在上课之前,就要教育学生学会分享自己的成果,首先拿出自己的发现,互相交流,至少让师生、生生互相交流,最后讨论出共同的研究目标、方案,切入主题。在这一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交流中,学生的成功感、被帮助感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交流着且快乐着,讨论着且成功着……如在《物质的溶解性》一节知识中,我们让学生们充分讨论交流,他们从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再经教师的指导,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框架,此时,一节科学课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同时也开始了同学们品德教育的又一层次。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许多实验出现的实验现象有可能与理论上实验现象有出入。当实验现象不同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们培养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尊重实验事实,不更改实验数据,不违背实验步骤、实验要求,要和同学团结协作,勤于交流,形成生生、师生之间良好的教学氛围。

除了上面两点之外也可以利用科学史,全面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科学家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出生贫寒家庭,只受过一点点读、写、算的启蒙教育,便没有机会上学,但他经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科学的最高峰,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等等。

三、在课后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8

一、教师隐性价值观念对教育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支配作用

从内容上看,教师的价值观是一个观念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系统。在这里我把知识理解为人在后天所获得的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整合为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的总和。因此,知识也就包含价值观念。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知识是可以言说、能够表达清楚的,而隐性的知识是不能用语言表现出来的,也是教师意识不到的东西。

对教师来说,教师在从教之前,甚至在接受师范教育之前,从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受教育经历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隐性的价值观念知识对其教育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教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它是什么,或者只是模糊地意识到,但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它会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教师在师范院校和工作岗位上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时,以前形成的隐性的价值观知识及其相应的心理期待会影响他们对所教的知识及其价值观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隐性价值观念的形成。因为,学生在这里有他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这种体会和理解将成为他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生活的先在性的内隐认知机制。如果忽视教师的隐性价值观,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科学地去理解教师的价值观念系统及其作用,也不能够找到转变教师价值观念的更有效的途径。

二、教师隐性价值观念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不利影响

教师的价值观念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教师的价值观念影响他们的直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教师的知识体系是由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两部分组成的。后者所构成的隐性价值观念作为一个内隐的信念系统同样影响和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特殊性,他的职业与他的价值系统具有很高的关联度,这就需要他的隐性价值意识与他的显性的价值观念的一致性程度更高,否则将会使学生的隐性价值意识与显性价值观出现矛盾,从而抵消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主要担心的是他们的隐性价值意识中不正确的、肤浅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因素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1.无意识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不少老师也按照要求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教授新的课程内容,但是,他们灵活运用的程度,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态度等都会表现出一些没有变化的受隐性价值意识支配的无意识行为。比如,在教学中讲授某些知识的时候,讲话的声调、重音、节奏、表情等能够表现老师对待其所讲的这些知识的隐性价值观。再比如,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问的方式,对学生回答问题成功与不成功的态度等能够表现出教师的隐性价值观。这些涉及到隐性的价值观内容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态度,都是植根于他们的隐性价值观念的。虽然教学的方法、内容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都有变化,但是,如果他们隐性的价值观念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思、批判,就会在很多方面以非常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

2.习惯性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

隐性价值观知识,尤其是隐性的程序性知识的存在,使教师一些行为自动地进行。这就得到了一个可能,即使教师能够意识到已有的一些显性知识是错误的,过时的,不合理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性地自动陷入到隐性价值观念的这个误区中,然而当时对其却没有任何意识。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教师说,仔细想起来自己知道不应该这样做,但是,到时候就是不知不觉地这样做了。也有不少教师已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的显性的价值观念有些过时、陈旧,但是,他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总是以其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来行为。比如,教师知道调皮学生不一定就不是好学生,其内隐的价值观就是听话的学生和不给自己找麻烦的学生是好学生,于是,对调皮学生就会产生出自内心的讨厌感。

三、教师隐性价值观念的显性化与改善

教师隐性价值观知识的存在使教师在接触新的价值观念的时候,往往会无意识地运用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来对其进行重组和改造。所以,如果原有的隐性价值观知识没有得到澄清,教师就有可能在意识层面接受新理念的同时,行为上却无意识地进行歪曲和抵制,甚至在接受新价值观的时候进行改造歪曲。所以,在引导教师接受新的价值观的同时,应当帮助教师认识新旧价值观念的本质区别以及操作上的差异,触动和解释教师的隐性价值观念。特别是缄默程序性价值观知识这个盲点。否则,他们就会习惯性地进行新瓶装旧酒的改造。

1.重视对隐性价值意识的反思、批判与改善

每一个人都有隐性的价值意识,这是不可否认的。隐性价值意识对别人产生什么好的和不好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自己觉察不到,他人也觉察不到,只有当产生了与这种价值意识相关的严重的不良后果之后,我们反思什么的时候才能认识到它的存在。实际上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老师的隐性价值意识时刻都在影响学生,而且这种影响还不能被意识到。因此,我们都应该重视自身的隐性的价值意识反思、批判和改善。

2.对自己的需要、价值意识进行自由联想

隐性的价值意识是一种潜意识的价值取向,多来自于本能的需要、长期积累和习惯养成,当一个人处于清醒的意识状态,很难觉察出来。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受理性支配的,自己不存在内心的矛盾,实际上,有很多行为都是受自己内隐的价值意识支配,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左右为难的价值选择和习惯性的价值行为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虽然受隐性的价值意识支配,但是我们自己却觉察不到。只有当我们处于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才会自由浮现出来。如果我们不抓住,可能就一闪而过。因此,教师在轻松自由的情况下,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交互关系等进行自由联想。

3.开展对话,寻找自己情绪化和习惯化言行的内在价值观因素

开展对话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我对话,一种是主体间对话。

自我对话是教师自己与自己对话,通过对话来找出自己的隐性价值意识,让隐性的价值意识显性化,并与显性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对照,分析是否有矛盾,是否有缺陷等。隐性的价值意识,往往自己很难觉察,一般通过自己的情绪化言行或习惯性的言行表现出来。情绪化的表现是隐性的价值意识与显性的价值观之间产生矛盾的情况出现,习惯性的表现一般是隐性价值意识已经成为自动化的操作行为,自己已经意识不到价值观的明显的支配作用了。开展自我对话,就是针对情绪化和习惯化的言行,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等。

主体间对话,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决克服那种满堂灌的习惯,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真诚、自由的对话过程。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双方都不是固守着教材知识,而是尽力挖掘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正是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隐性的价值观念、认知立场观点和模式才能伴随着他的具体见解显现出来,从而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所认识和理解,在与学生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来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检讨、修正、批判或利用。

教师对自己隐性价值观念的觉察、认识、梳理、分析和批判,并不是一个纯理性的思维过程。首先需要教师对于自我价值系统调整变革有热情,以及自我觉察、自我提升的强烈愿望。其次,还需要教师敢于直面自己的勇气,能够正确看待自己隐性价值观中的不健康、不正确的、消极的因素。第三,隐性价值观的变革与完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方面,个体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隐性价值观念是大量的,有些隐性价值观念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下才有机会触动它,个体也才有可能觉察到它;另一方面,隐性价值观的变革是一个内因学习过程,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学习,都需要我们在不断觉察和清理旧的隐性价值观的同时,新的隐性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滋生和获得。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时刻保持自我觉察的意识和敏感性,有效地认识自我、解读自我,进而调整自我,提升自我,使自己的价值观念保持与时俱进,不断获得重生。

参考文献

[1] 维纳艾莉.知识的进化.刘民慧等译.广州:珠海出版社,1998.

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语文 教学评价 能力本位

论文摘要:为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打破以学科理论知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体系,积极构建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本文在对当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定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的目标和功能,主张树立以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本位的多元化教学评价观。

高职语文是面向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和素质教育课,作为高职院校最具综合性、基础性的课程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为了适应当前高职院校迅速打破以学科理论知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体系,积极构建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课程体系背景下的深层次教学模式改革,进行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在对当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的利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定位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目标和评价功能,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实行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本位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构成元素

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基本功能是诊断与定位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并服务于课程目标。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是有机的统一体,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教学评价的目的、功能、内容和方法等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试内容和方式引导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是未来教学方向的导航,考试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测定学生学习成绩,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是高职语文考核整体化的三个互为支撑的元素,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检验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调整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应符合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语文课作为基础性、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从知识、情感、审美、道德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文学欣赏和语言表达训练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拓宽学生的视野,塑造学生的品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交际、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判断是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未来对人生有了更高的追求。基于此,我们应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机制,以最大限度地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目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以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不够重视;从评价主体上看,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够重视;从评价功能上看,强调评价的等次评定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促进功能;从评价内容上看,重视对知识与技能再现性评价,忽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从评价的方法上看,重视书面考试,忽略对学生活动性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无论是目的、功能或是内容、方法都不适应新的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

篇1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职中英语课程也在改革深化,但是仍然延续的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在职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已经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课堂管理问题成为职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分析职中英语教学的课堂管理现状入手,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职中英语课堂管理策略,以期提高职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中英语;课堂管理;有效性

英语在全世界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已经毋庸讳言,作为新时代的职中学生也应具备一定的基本英语语言素养,为未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创设平台和条件。但是目前的社会舆情仍是注重普通教育,苏北经济不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最后走进职业学校大门的大多是学困生。在众多学科中,他们在英语学习表现出的困难尤为突出,由于在以往的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解决,最终导致他们对学习英语失去热情和自信,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倦。面对这些不爱学习,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学生,课堂管理成为职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甚至影响了教学的有效进行。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加强课堂管理迫在眉睫。

职中英语课程课堂现状

职中英语教师大多有这样的感受:职中英语课堂管理太难了!上课时,讲台上老师往往声嘶力竭,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常常交头接耳,一问三不知或者干脆埋头睡觉。更有纪律不太好的班级,对老师的讲课不屑一顾,置之不理,教室里哄笑打闹之声不绝于耳,坐姿是千姿百态,课上偷偷使用手机。稍有点小小的异常的“风吹草动”,个个马上精神抖擞,还有学生立马乘机起哄,以此为乐。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和完成教学任务,有些老师想出种种办法,或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呵斥及严惩违纪学生,但收效甚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处于此种尴尬境地,无怪乎许多职中英语教师表现出对课堂管理的无奈与力不从心。

存在问题的现状分析

1.社会方面的因素

受传统的封建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鄙薄劳动,重视仕途。传统的“读书做官”、“惟有读书高”等观念,影响着人们的选择方向,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低等的教育类型,社会评价较低。中职教育走出来的学生工资比高校学生平均差很多,老师工资低,社会地位低,在这种体制下,不可能有好生源,老师也难有成为好老师的内在动力。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老师不安心教好书,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职业学校一般有着注重专业课教育,淡化文化课教育的倾向,作为非母语的职中英语课堂教学,在上述情形之下,无疑是雪上加霜,处于极端的劣势之中。

2.教师方面的因素

(1)注重教学内容讲解,忽视课堂心理环境的设计。

传统课堂学习环境往往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在上课时,教师往往只注重教

学内容的讲解,忽视了职中学生大多是学困生的事实,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认知需求。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忽视了师生之间有效的情感沟通,忽视了课堂心理环境的设计以及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完全没有体现出职中英语应该带给课堂学习环境的鲜活与生动。

(2)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经验。

很多的职中英语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利用职中英语课程的各种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3.学生方面的因素

由于在初中阶段欠债太多,大多职校生的英语底子较薄,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视、听、说等方面障碍的学生为数众多,因此,在课堂上免不了会出现一些课堂行为问题。另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倾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时喜欢测试一下教师的限度和自身的限度,看看同学们和教师有什么反应,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限度测试”,外向型和内向型的学生各有自己偏爱的环境,让不同类型的学生身处同一个环境,若教师未能明察秋毫,适时调节,英语课堂的稳定和有序就难以保证。

加强课堂管理,促进有效教学

1.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和教师的教学观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大力宣传职业无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上职校、学技能、有特长、利终身的观念。通过展示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典型,激励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一定要向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让他们了解英语在社会发展中的广泛用途,对他们终身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真正负起责任,勇于担当。作为中职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职中英语课程的各种资源,采用生动的,有趣的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相信学生的学习观念就会在这不知不觉中得到有效地转变。

2.改变课堂消极的心理状态

学习是高级而又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活动效率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心理有着很强的情绪性,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反之,则对思维造成阻碍。一节英语课45分钟,对于那些英语“厌学者”或者“学困生”简直就是一种“折磨”,这类学生上课时心理状态表现茫然、观望、应付。为了改变这种消极状态,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用无数的实践证明,只要引导学生做他们喜欢的事情,也就找到了全面发展的突破。每个学生的身上都会有“闪光点”,教师就是要着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例如:对英语学困生独立完成的作业,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题时,易于回答的问题优先让学困生回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小组活动,活动过程前教师应合理分配学生座位,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交错安排,评价时主要以“组”为单位。努力使英语学困生无论是在“习得语言”方面,还是在培养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为了避免优生在学习上吃不饱的现象,分层布置作业和学习任务,鼓励优生多进行课外学习。

(2)参与。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教学法让学生直接接触所学知识,真切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英语进行练习的可能,更多的使用实物,动作,图片,录音,表演以及师生会话,歌曲,游戏,比赛等方法,让学生走出枯燥的书本,在轻松的实践中实现知识的内化。

(3)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英语学习中,兴趣的培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唱歌、讲故事、游戏、猜谜、表演,等等。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有机结合听、说、读、写,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提高注意力,时常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达到一种低耗、高效、轻松快乐的学习境界。

(4)开导。

教师对学生的开导具有去障碍、保健和柔化作用,有些学生由于对自己的估计不足,怕出错,产生焦虑心理,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活动。对此,教师应针对性地选择名片式开导、标签式开导、投好式开导、激励式开导等方式,找准最佳时机,使得开导事半功倍。教师应经常向学生阐述失败与成功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学习中出现差错是正常现象。教学中学生答错问题或读错了音,不能简单地粗暴批评,而是耐心地指出错误帮助改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向学生传递“学习上不怕出错,不怕出丑,是内心强大的表现,老师很欣赏很佩服这样的同学”的期望信息,开导学生,勇于表现。

(5)互助

互助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协作、分享等优良品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鼓励学习好学习快的同学与学习不太好学习慢一些的同学组成互助小组,让他们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既取得了教学效果,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6)善待

善待学生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教师应善待学生的差异、过失和错误。在课堂上难免会有学生对我讲解的问题,因理解不清而有异议,假如没有必要解释,通常我会给他一个微笑,向他点点头,以示重视和理解,以免他再议论下去影响课堂。即使作解释也面带微笑,以免使他觉得自尊心受伤,失了面子。

3.体验成功,获得乐趣。

《学习心理学》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由此可见,让学生获得成功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有效措施,给学困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尤其重要。在这方面教师通常可以选择如下方法:提问他们有把握的问题;在检测学生词汇的记忆情况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一方面在课后给这些学生辅导,另一方面时刻关注着这些学生的细微的进步,今天比昨天多写出了一个单词,都会立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们,从而树立他们“我也能学好英语”的信心。实践证明,学生取得成功的机会更多,积极性就更高,学生自我实践、跃跃欲试的想法就更坚定,从而实现“参与――成功――参与――成功”的良性循环。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享受学习的轻松和快乐。经常体验成功,经常快乐,也就越成功。这样的良性循环,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每次细小的进步,都可以成为最终质的飞跃,而这种飞跃可以更加鼓舞学生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4.实行具有监管功能的教学

为了保持英语课堂的稳定和有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实行具有监管功能的教学必不可少。

(1)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里是指教师对学生行为应保持时刻警觉的各种活动,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老师都了如指掌。例如,在黑板上写字时,站的倾斜一点,用余光关注学生此时的行为;在单独辅导学生时,时不时抬头观察一下课堂情况,看看有没有要问问题的其他学生或者想乘机偷懒甚至捣乱的学生等。这样,教师就能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并迅速处理好。

(2)面向全体,维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