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法范文
时间:2024-04-24 17:3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建筑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古都;建筑规划;发展
Abstract: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is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heritage,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planning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turning a pen demonstr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for modern architecture planning with reference,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Key word: ancient capit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K87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古代都城是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和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地,是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中国古都的城建规划虽然千差万别,但观其大略也有一个总体规律可循。尤其是研究七大古都的城建遗迹与遗址,更可以看出我国古都城建规划演变的轨迹。
1 我国早期的都城规划
河南安阳最早的古城即殷都,武王灭商后,这里成为一片废墟,故而史称殷墟。经过数代考古学家的发掘与研究,已经基本搞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分布情况:其中心部位即今小屯村一带,总面积超过24平方公里。殷代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即集中在这一地区。小屯村的东北部是殷墟的中心,殷王室的宫殿宗庙坐落在此地;而王宫则发现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作坊遗址。洹北侯家庄西北岗、武官村北一带则是历代商王的陵墓和贵族墓葬所在地在洹河南岸小屯村北一带,在南北280米、东西150米的范围内,集中而有规律地排列着50多座大型建筑基址,其中大概包括三个建筑群:除已经被洹水冲毁的北部的建筑群外,商王室的宗庙分布在居中的建筑群内;而宗庙西南则是祭祀“上帝”和自然神的处所,以一个大型的夯土台为中心。根据从殷墟出土的部分建筑材料即可看出,殷代的宫殿建筑的确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但从总体看,这一时期的古都尚处于我国都城建设的初期阶段,还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宫殿、宗庙、手工业区和生活区呈分散存在状态,都城还没有城墙,只是挖了一道濠沟作为防御工事。它反映了当时城乡分化开始不久,王权虽已确立但氏族部落依然林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2 古都规划的发展演变
整个洛阳可以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地下博物馆,尤其是历代的古都遗址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昔日的辉煌和不同时代的建都原则。在洛阳历代的文物遗址中,居于首位的当为偃师二里头夏都斟、偃师尸乡沟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这五座城址在洛河两岸先后兴建,东西错落有致,其形制、布局、宫殿的形状、宫殿的配制方面都存在
着较强的连续性,实为我国古代都城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考古学界认为,从东周至两汉的都城,是中国古都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随着铁器的使用,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的犁耕农业和手工业、商业逐步发展起来,从而导致了城市的大量兴起。与此同时,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也逐步发展与完善。于是这一时期的都城形成了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1)都城面积扩大,都有城墙包围,城市经济和生活已发展到相当繁荣和集中的程度;2)全城往往由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组成;3)在宫城和郭城内,分布着许多手工业区;4)郭城内出现了由官方控制的特定的商业区―市;5)主要宫殿皆设于制高点以便控制全城,居民与市场均实行密封式管理。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在魏晋洛阳城的基础之上修建了一座新的洛阳城,它更有特色:其总体布局更多地依从了《周礼・考工记》,它改变了秦汉以来多宫制和东汉南北二宫的分散布局,使其城内布局主从分明,井然有序。北魏洛阳城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城市之一。其都城建设规划可以视为古代都城规划建设中的里程碑:它不仅改变了秦汉以前分散的宫殿、苑囿布局,而将其集中一域;而且首创了城内里坊制的布局制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内设置了大小不同、经营各有侧重的贸易市场,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期都城内合理设置市场开了先河。可以这样说,北魏洛阳城的建设,奠定了我国古代都城合理规划布局的科学基础,在我国都城建设由前期向中期过渡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古都规划的关键性转折
邺城遗址位于今安阳市东北20公里的邺镇一带。漳河从西向东从中穿过,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现遗留有金虎台、铜雀台、冰井台残迹,这就是曹操所建的著名的三台。自从三国曹魏在此定都以来,后赵、前燕、冉魏、东魏、北齐又先后在此定都,共历时126年。
从曹魏至隋、唐的都城,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界已经占据统治地位。《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匠人营国”的原则成为这一时期都城规划的指导性方针,从而导致了讲究对称均匀、突出中轴线设计和棋盘格式的街道布局为基本特点的新型都城的出现,即在森严的等级观念的驱使下,强调城市方正的格局以突出主从的分别,因此这一时期都城的基本特点是棋盘格形密封式的城市规划制度。
曹魏邺城的建设规划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改了两汉以来都城宫殿区分散建筑的布局,基本上采用了“匠人营国”的建都原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学术界一般认为,曹魏邺都北城的规划,是中国古都中明显受到《考工记》影响的实例。此后,北魏、隋、唐、北宋、元、明、清等王朝都城的规划都深受其影响。这一规划思想的特点是,城市呈方型,它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虽然不一定都是“方九里”,但一般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所谓“旁三门”,是说外城每边城墙开3个城门。“九经九纬”是说城内纵横街道各有9条或略有变化。“九”是《周易》中最大的阳数、天数,“九九”为极阳数,只能用于皇帝之所居。“经涂九轨”是说大街的宽度可以同时走9辆马车。左边建太庙,右边建社稷坛;前边为朝廷办公之地,后边为市场,市、朝各100步。实际上都有扩大。这种棋盘格式的街道布局、中轴线设计,以及“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具体规划等在以上王朝的都城规划中确实都有明显的体现。
曹魏邺城以宫殿区为中心,采用中轴线对称形式,建成了一座长方形的、棋盘格式的城市。其北城与南城连在一起,合计周长40里120步,共有18座城门。整个建筑皆为曹操时所建,整座城市巍峨壮观,其宫殿“朱柱白壁,碧窗朱门,仰宇飞檐,五色晃耀”。总体规划对隋唐及其以后的都城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此后各朝都城建设的蓝图。
参考文献:
[1] 赵哲磊; 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科技信息[J];2010年10月
篇2
【关键词】中国古典建筑 艺术思想手法现代建筑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我国古典建筑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古典建筑的景图,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建筑物。古典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是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两者可以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生活气息。古典建筑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是增添自然环境的美,突出自然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建筑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2.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建筑不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期的努力, 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工艺美术、雕刻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2.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发现了利用屋顶来取得艺术效果可能性。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出翘、起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柔和优美的曲线。并演化出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多种屋顶形态。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以装饰性进行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光泽和颜色。由屋顶组合而成的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典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典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寺庙、宫殿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其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是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阙”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应用的.到了汉代,除陵墓与宫殿外,大中型坟墓和祠庙都使用。
2.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色彩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是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或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间结合,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坚固、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中西古典建筑艺术对比
在西方文化历史上,建筑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诗歌、雕刻、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一起被归入艺术系列中的。然而,在中国古代,建筑并未被看成是一门艺术,而是被纳入政治生活的领域,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表达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从未把建筑作为艺术来看待。中国古典建筑自汉唐以来,已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尤其是到了宋代,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使建筑设计建造形成了制度,因此人们便把中国这种古代典范建筑称之为中国古典建筑。
3.1在建筑造型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陡,下部平缓,从立面看,檐口形成中间低两端起翘的类似于鸟翼的优美曲线。而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实例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其檐部做成中央稍微凸起的曲线,正好与中国古典建筑屋檐曲线相反,这种凸曲线产生了一种挺拔平整的艺术效果。
3.2.在结构材料方面。
由于西方古典建筑一般采用砖石结构体系,以致门窗面积较少,承重结构一般以墙体为主,形成了沉重雄伟的印象;而中国古典建筑是多以木结构作为承重体系的,因此墙体不起承重作用,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以取得轻快华美的效果。
3.3.在建筑总体布局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一般以院落组群为布局原则,“四合院”为最基本的建筑组合单元。在西方古典建筑领域内,主要以表现单体的气势为目的,虽然中西古典建筑处理手法不同,但中国的故宫和法国的凡尔赛宫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们都是不同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
4.现代建筑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现代建筑设计师具备了突破材料限制的条件,通过选用新颖的建筑材料,能达到只有现代建筑才具有的质感、透明度、色彩和光影等特征。现代建筑及环境景观设计的设计要素在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和自由。
4.1中国现代建筑。
新旧、中西建筑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的特殊面貌。 出现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诸如车站、银行、教堂、领事馆和新式住宅等大量涌现,以及以水泥、钢铁为代表的新的建筑材料及与新的施工技术、建筑设备等的应用,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建筑方式。同时,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使人们的审美情趣等发生变化。总体上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已逐渐淡出,新建筑已成了中国建筑的主导方向。但艺术是感情的产物,一批中国爱国建筑师掀起了“民族形式”的运动。还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所以,对于“民族形式”的努力与完全西化的洋房,就构成了近代中国建筑艺术的两条主线。
4.2明代中国就出现了西式教堂,清初在圆明园还建造了“西洋楼”,由在清廷供职的西洋画师设计,水平并不高。
4.3在世纪上二、三十年代 与西方建筑在中国流行同时,“民族形式”的建筑运动也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其形式处理大致有三种方式:
(一)是基本照抄古代形式,把它用钢筋混凝土浇铸出来,代表作如原中央博物院“大殿”、南京中山陵、北京燕京大学未名湖塔、中山陵园藏经楼等。
(二)第二种“民族形式”,主要用于功能要求复杂的大型楼房中,平面设计与西方现代建筑差相似,代表作如原南京中央研究院、上海市政府大楼、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等。
(三)第三种“民族形式”建筑以形式的简化为特点,出现在人们开始对前此的作品产生怀疑以后,如北京交通银行、南京原国民大会堂、南京原外交部大楼、上海中国银行等。
5.中国古典建筑手法和艺术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其应用
古典建筑以其精湛的技术手段、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富于哲理的空间组合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观形式着实影响着建筑整体美观,
5.1古典建筑的建筑意境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以富于层次的开敞空间面向西湖,建筑物透明玻璃和原本生硬的钢材巧妙组合,黑白灰色调和谐的对比关系,使冰冷的现代建筑材料趋向丰富深厚的传统水墨书画的神韵。
5.2古典建筑的空间布局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古典建筑的空间布局具体的说就是建筑群中位置,由建筑的性质、造型、作用等诸多因素而定,而最主要的则应考虑建筑群的需要。建筑不仅要考虑单体建筑安排布置,还应注意建筑之间的组合和搭配方式。如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结合国际理念和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布局的典范。博物馆的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建筑尺度与苏州传统民居也十分相似。其整体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并借鉴了苏州古典建筑风格,建筑布局与古城风貌、传统的城市相融合。
6.结束语
遵从中国古典建筑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合理借鉴西方古典与现代建筑之长,补充中国建筑之短,融西方现代之观念与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古为今用、古今结合、洋为中用是当代建筑发展必然的趋势。中国古典建筑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当代的建筑设计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一代的建筑师去不断的发掘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M].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2]萧默.文化纪念碑的风采——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刘天华.中西建筑艺术比较[M].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4]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韧带先进加强系统(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人工韧带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recurrent dislocation of patella,RDP)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自2007年3月~2008年7月收治了6例RDP(1例为双膝)的患者,术前行X片、CT、MRI了解髌股关节及MPFL情况,术中先用关节镜观察髌股关节的对合关系、运动轨迹及关节软骨情况;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MPFL;重建后关节镜检查髌股关节对合关系和运动轨迹恢复情况。术后逐步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并用Insall评定标准进行术后评分。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无伤口感染、移植物排斥反应和断裂。按Insall评定标准,优5例,良1例。X片示髌骨复位良好,髌骨无复发性脱位或半脱位。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MPFL能有效治疗RDP。
【关键词】 髌骨脱位;髌股韧带;人工韧带;关节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 effect of the arthroscopic reconstruction of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 with LARS artificial liga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dislocation of patella(RDP).Methods Six cases of RDP were treated by arthroscopic reconstruction of MPFL with LARS artificial ligament from Mar.2007 to Jul.2008.The condition of patellofemoral joint and MPFL were detected with Xray,CT and MRI preoperatively.The arthroscopic examination was undertaken before the reconstruction to observe the patellofemoral congruence and the patellar track,as well as articular cartilage.The MPFL was reconstructed with LARS artificial ligament.Then arthroscopic examination was taken again to measure the patellofemoral congruence and patellar track after the reconstruction.Functional training in knee joint was applied and subjective symptoms were scored postoperatively.Results No infection,graft rejection and rupture were observed in all cases.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24 months (ranging 13 months).All knees function were evaluated with Install's standard postoperatively,showing excellent in 5 cases,good in 1 case.Xray measurement indicated excellent patella reduction without recurrence of dislocation or subluxaion.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to treat RDP by way of reconstruction of MPFL with LARS artificial ligament under guide of arthroscopy.
【Key words】patellar dislocation;patellofemoral ligament;artificial ligament;arthroscopy
复发性髌骨脱位(RDP)治疗效果报道不一,大多数学者建议采用手术治疗[1]。目前约有 100多种用于治疗RDP的手术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控制髌骨不稳,恢复髌骨的正常运动轨道。近年来,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对治疗RDP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2-5]。我科自2007年3月~2008年7月在关节镜辅助下韧带先进加强系统(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人工韧带重建MPFL治疗RDP,临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RDP 6例(其中1例为双膝),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14~28岁,平均17岁。患者术前述膝前呈持续性钝痛,上下楼梯时明显,膝关节有不稳、发软或踏空感,5例有髌骨摩擦感、膝关节肿胀史及跌倒史。查体:髌周压痛,内侧为主,恐惧试验阳性,5例髌骨研磨和滑动试验阳性,髌骨倾斜试验阴性。
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膝关节正侧位片和髌骨轴位片、CT和MRI,测定滑车沟角(sulcus angle,SA)、髌股适合角(congruence angle,CA)、外侧髌股角(lateral patellofemoral angle,LPFA)和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初步了解髌股关节和股骨髁发育情况;髌股关节软骨及周围软组织支持结构损伤程度。所选病例股骨滑车分级为A、B、C型[6]。
3 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先行关节镜检查膝关节屈伸运动时髌股关节对合关系及运动轨迹;对关节软骨损伤Ⅱ~Ⅲ级的患者行关节软骨磨削或微骨折术(图1);髌骨外侧支持带明显紧张者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在髌骨内缘与股骨内髁连线中点作皮肤纵切口,长度约30mm,在深筋膜与髌骨内侧支持带和内侧副韧带浅层之间进行分离,可见MPFL完全断裂或消失。在髌骨内缘中上1/3交界处用5mm钻头由内向外建立水平的髌骨隧道,隧道出口处作5mm皮肤纵切口,将LARS人工韧带(法国拉尔斯公司)由外向内侧穿过髌骨;在股骨内上髁与收肌结节中点略偏后的位置用5mm钻头由内向外建立股骨隧道,将LARS韧带由内向外侧穿出股骨隧道,保持髌骨复位并维持韧带0.5kg的张力,股骨隧道出口处作临时固定。关节镜检查髌骨在屈伸过程中运动轨迹恢复正常后(图2),以界面螺钉固定人工韧带,逐层关闭切口,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
4 术后处理
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直腿抬高训练,并被动屈伸膝关节,4周内膝关节活动控制在伸屈0°~90°范围内。术后第2~3天,患者可扶双拐下床部分负重行走,负重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限。患者进行负重行走时,必须佩戴支具,术后4周可逐渐完全负重,膝关节支具保护6~8周。
5 术后评价
术后观察伤口情况、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断裂;通过了解患者症状、患膝功能改善情况及髌骨复位情况,评价LARS人工韧带重建MPFL治疗RDP的疗效及并发症。
结 果
髌骨Wiberg Ⅰ型1例,Ⅱ型1例,Ⅲ型3例;BaumgartⅠ型1例;股骨滑车A级2例,B级3例,C级1例。1例术前摄片髌骨完全脱出股骨髁外(图3);髌骨轴位片:髌骨外倾,LPFA开口向内,髌骨内侧缘撕脱性骨折(图4)。
CT:髌股关节间隙不对称,外侧狭窄,内侧增宽,LPFA为负角,髌骨半脱位,PTA>10°(图5)。
MRI:MPFL呈不规则形、断裂或消失,髌骨内缘撕脱性骨折(图6),关节软骨有Ⅰ~Ⅲ级的软骨损伤信号表现[7]。
术后6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移植物排斥反应和断裂。按Insall评价标准[8],本组优5 例,良1 例。术后X片:髌骨复位良好,髌骨无复发性脱位或半脱位(图7)。手术前后髌股关节对照见表1。表1 术前、术后髌股关节对照患膝术前SACALPFAPTA术后1月SACALPFAPTASA:滑车沟角;CA:髌股适合角;LPFA:外侧髌股角;PTA:髌骨倾斜角
讨 论
RDP主要是指患者发生≥2次以上髌骨向外侧脱位,多可自行复位。RDP多见于10~17岁女性,可由一次或多次创伤性脱位后关节支持组织愈合不良引起,1/3病人无明确外伤史,但更常发生于有一种或多种使髌骨易于脱位或半脱位的潜在解剖结构异常的膝关节。髌骨不稳定的病因有:(1)髌骨内侧支持带松弛;(2)髌骨外侧支持带挛缩;(3)股骨外髁发育不良;(4)股骨髁间凹陷小;(5)膝外翻畸形;(6)膝反屈畸形;(7)股骨前倾角增大或股骨内旋;(8)胫骨外旋;(9)髌腱止点偏外;(10)高位髌骨。
RDP患者关节周围支持结构一般不能自愈,且病程越长,脱位引起的损害就越严重,患肢运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数作者主张积极手术治疗。综合文献报道,目前约有100多种治疗RDP的手术方法,可分为软组织手术和骨性手术2大类。对无股骨髁明显发育不良的患者主要采用软组织手术,其中近端重排手术效果最佳;而手术目的都是为了控制髌骨不稳,恢复髌骨的正常运动轨道,从而避免或减少将来发展成髌股骨关节炎。
20世纪90年代,MPFL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显示MPFL是膝关节内侧最主要的髌骨稳定结构。MPFL是防止髌骨外脱位最重要的韧带,占总内侧阻滞力的53%~60%[9-11]。Sallay[12]、Nomura等[13]报道急性髌骨脱位患者中94%存在MPFL撕裂;Cofield和Bryan[14]报道约有44%的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会出现RDP。虽然RDP有很多易患因素,但患者都存在MPFL断裂和功能丧失[15-16],因此,可以认为MPFL是最基本的限制结构,应当首先进行重建。
目前采用人工韧带重建MPFL的文献报道较少。Nomura等[17]报道人工韧带重建MPFL治疗RDP的中期结果,其优良率为96%。我们采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MPFL没有改变膝关节周围解剖结构,手术仅在髌骨内侧支持带和MCL浅、深层之间进行分离,未进入膝关节腔内,对关节的影响降到最低。术前结合X线、CT和MRI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术中关节镜直接动态观察髌股关节的对合关系及运动轨迹,在明确病变的同时可结合其他手术方式处理关节内的病变,有助于症状缓解[18];术后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避免了髌股压力增加,更大程度地恢复膝关节的屈伸功能;手术创伤小不影响美观,避免了切开复位对组织创伤大的不利影响,患者可较早出院。
以往文献报道以双U形钉固定韧带股骨附着点容易发生韧带滑脱,我们采用在股骨建立隧道,界面螺钉固定韧带的方法,可能减少韧带滑脱率;但同时因为应力遮挡可能增加局部骨质疏松,是否因此增加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髌骨反复脱位会引起外侧支持带挛缩,因而外侧支持带松解成为治疗RDP的一部分[19],然而并非所有的RDP都需要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不必要的外侧支持带松解可能引起髌骨松弛度增加并发髌骨向内侧半脱位[20-21]。我们对术前髌骨滑动试验阳性及髌骨倾斜实验阴性提示髌骨外侧支持带明显紧张者,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本组仅有4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关于Q角的文献报道[22],`膝关节伸直位时Q角正常值为10°~20°,平均14°。Q角的增大可能增加患者膝关节的疼痛和脱位[23],本组病例Q角均
总之,MPFL重建手术的优点有:(1)对韧带进行解剖重建;(2)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髌骨脱位,而且可以联合其他手术同时进行治疗严重的髌骨脱位;(3)对伸膝装置的影响最小[17,25]。我们的早期研究结果显示关节镜辅助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MPFL治疗RDP,优良率为100%,未发生再脱位、移植物排斥反应或断裂,是治疗RDP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而关节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辅助手段。因平均随访时间仅13个月,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以了解该手术方式的远期效果。
参考文献
[1]Arnbjrnsson A,Egund N,Rydling O,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recurrent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 Longterm results of conservative and operative treatment[J].J Bone Joint Surg(Br),1992,74(1):140-142.
[2]Nomura E,Inoue M.Hybrid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the semitendinous tendon for r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 minimum 3 years followup[J].Arthroscopy,2006,22(7):787-793.
[3]Noyes FR,Albright JC.Reconstruction of the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with autologous quadriceps tendon[J].Arthroscopy,2006,22(8):904.e1-e7.
[4]Steiner TM,TorgaSpak R,Teitge RA.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lateral patellar instability and trochlear dysplasia[J].Am J Sports Med,2006,34(8):1254-1261.
[5]Mikashima Y,Kimura M,Kobayashi Y,et al.Clinical results of isolat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for recurrent dislocation and subluxation of the patella[J].Acta Orthop Belg,2006,72(1):65-71.
[6]Dejour H,Walch G,Neyret P,et al.Dysplasia of the femoral trochlea[J].Rev Chir Orthop Reparatrice Appar Mot,1990,76(1):45-54.
[7]Yulish BS,Montanez J,Goodfellow DB,et al.Chondromalacia patellae: assessment with MR imaging[J].Radiology,1987,164(3):763-766.
[8]Riegler HF.Recurrent dislocations and subluxations of the patella[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8,227:201-209.
[9]Conlan T,Garth WP Jr,Lemons JE.Evaluation of the medial soft-tissue restraints of the extensor mechanism of the knee[J].J Bone Joint Surg(Am),1993,75(5):682-693.
[10]Senavongse W,Amis AA.The effects of articular,retinacular,or muscular deficiencies on patellofemoral joint stability[J].J Bone Joint Surg(Br),2005,87(4):577-582.
[11]Mountney J,Senavongse W,Amis AA,et al.Tensile strength of the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before and after repair or reconstruction[J].J Bone Joint Surg(Br),2005,87(1):36-40.
[12]Sallay PI,Poggi J,Speer KP,et al.Acute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 a correlative pathoanatomic study[J].Am J Sports Med,1996,24(1):52-60.
[13]Nomura E,Inoue M.Injured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in acute patellar dislocation[J].J Knee Surg,2004,17(1):40-46.
[14]Cofield RH,Bryan RS.Acute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 results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J].J Trauma,1977,17(7):526-531.
[15]Sandmeier RH,Burks RT,Bachus KN,et al.The effect of reconstruction of the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on patellar tracking[J].Am J Sports Med,2000,28(3):345-349.
[16]Nomura E,Horiuchi Y,Kihara M.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restraint in lateral patellar translation and reconstruction[J].Knee,2000,7(2):121-127.
[17]Nomura E,Horiuchi Y,Kihara M.A midterm followup of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an artificial ligament for r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J].Knee,2000,7(4):211-215.
[18]Hinton RY,Sharma KM.Acute and recurrent patellar instability in the young athlete[J].Orthop Clin North(Am),2003,34(3):385-396.
[19]Cossey AJ,Paterson R.A new technique for reconstructing the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J].Knee,2005,12(2):93-98.
[20]Fithian DC,Paxton EW,Cohen AB.Ind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ellar instability[J].J Knee Surg,2004,17(1):47-56.
[21]Hughston JC,Deese M.Medial subluxation of the patella as a complication of lateral retinacular release[J].Am J Sports Med,1988,16(4):383-388.
[22]Garth WP,Dichristina DG,Holt G.Delayed proximal repair and distal realignment after patellar disloc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0,(377):132-144.
[23]Elias DA,White LM.Imaging of patellofemoral disorders[J].Clin Radiol,2004,59(7):543-557.
篇4
现在,我们的武当之旅就要开始了。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重镇十堰市下辖的丹江口市境内,东依历史名称襄樊,南连苍茫千里的神农架,西接车城十堰,北临丹江口水库。它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的自然景观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等多重特征。环绕主峰的众峰争雄斗奇,但却又都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奇观。武当山四季景致各异,但是它“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是我国避暑胜地之一。
武当山秀丽的自然景观让人叹为观止,但武当山的文化景观更是引人入胜。武当山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道教活动中心,使它名扬天下的一是它浓郁的道教文化及各处宫观中丰富而精致的铜铸文物。
另一个就是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之说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瑰宝,饮誉海内外。武当功夫又称内家功夫,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素有盛名。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他创立了武当内家拳,被誉为武当武术的开山之祖,为武当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说完了道教文物和武当武术,我们再来看看武当山的古建筑。武当山的古建筑以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著称于世。它始建于唐,宋元两代均有重修,在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整个建筑按“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而设,因山就势,错落有致。有的建于高山险峰之巅,有的建于悬崖峭壁之内,有的迂回于深山丛林之中。整个建筑群荟萃我国古代优秀建筑法式,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结合,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武当山脚下,请各位带好随身物品下车,开始我们的朝圣之旅吧!
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绿琉璃瓦大殿就是紫霄宫。因为这块地方周围的风峦天然形成了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永乐皇帝就封它为“紫霄福地”。殿内石雕须弥座上的神龛中供奉的真武神老年、中年、青年的塑像和文武仙人的坐像,他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我国明代的艺术珍品,我右手边放着的这根12丈长的长杉木,传说是从远方突然飞来的,因此叫做飞来杉,据说在杉木的一端轻轻敲击,另一端可以听到清脆的响声,因此又叫“响灵杉”,至于它为什么飞来这里,我想,可能也是为这里的美景盛名所吸引吧!
武当山有36岩,现在我们就来到了被认为36岩中最美的南岩,武当山的自然景观与精美的建筑是融为一体的,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座雄居于悬崖上的石殿建于元朝,悬崖旁边有一个雕龙石梁,石梁悬空深出2.9米,宽只有30厘米,上雕盘龙,龙头顶端雕有一个香炉,这便是著名的“龙头香”。过去有些香客冒着生命危险去烧龙头香,以示虔诚,可见他们对道教的信仰之深。为安全起见,我们大家想许愿祈祷的话可以到别的地方,心诚则灵嘛。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登上了主峰天柱峰了,天柱峰海拔1612米,素有“一柱擎天”之誉。现在我们所在的就是金殿了。金殿是我国最大的铜铸金鎏大殿,修建于永乐四十年,整个金殿没用一根钉子,全是铸好各个部件后运上山搭建而成的,卯和的非常严密,看起来好像是浑然一体的。大家看,这边的长明灯相传是从来不灭的,那么山顶空旷多风,为什么它不会被风吹灭呢?据说是因为藻井上悬挂的这颗“避风仙珠”的缘故。相传此珠能镇住山风,确保殿内神灯长明不灭,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殿门的各个铸件都非常严密精确,可以改变风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技艺的高超。
篇5
关键词:汝城;古祠堂;风水;叶氏家庙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汝城是一座位于湖南省东南端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小县城,始建于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是有较长历史、文脉清晰、古祠堂建筑保存相对完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县内现存祠堂710余座,被誉为“古祠堂之乡”。2013年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公布,“汝城古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相关的学术研究集中于对汝城古祠堂的建筑形制、装饰艺术、人文景观等角度的进行,对它的风水思想领域还没有比较权威的研究。然而,风水是古代营筑宅址与村落不可忽视的参考因素之一,所以,研究建筑中存在的风水思想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许多古籍文献中常常看到有关于选址、择地的典故,如姚明辉作《汉书艺文志注解》云:“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即相地相形。”《尚书》云:“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在修建房屋居所时必先考虑风水因素。汝城古祠堂存在于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在修建之初亦融入了许多的风水思想。研究汝城古祠堂中的风水思想,可以更加清晰的推测出先祖在修建祠堂时对此建筑所赋予的意义,对于完善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保护与修缮政策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鉴于此,作者在2013年先后对汝城古祠堂进行了数次考察,也有所收获。本文重点对叶氏家庙的风水思想解析,期望能成为一块敲门砖,打开汝城古祠堂的风水思想大门,为研究汝城古祠堂文化做出一点贡献。
二、汝城古祠堂概况
汝城古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祠堂都是始建于明清时期。各个祠堂的家谱和碑文刻字上都对祠堂的始建有所记载。在何氏族谱中就有记载“上居星散,春秋
祭祀皆于各派之祢庙而至孝享。”这说明在元朝时期就有许多姓氏家族已经在家中设置了供的祠堂形质的祢庙以供奉先祖。根据《汝城古祠堂》统计,大坪镇溪头村的“宋氏宗祠”始建于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新南村的“谭氏宗祠”始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附城乡东溪村的“颜氏祠堂”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1372),三星镇西黄村“欧阳氏宗祠”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初年(约1367),小垣镇简水村“邹氏宗祠”始建于明惠帝建文三年(1400),简水村“简氏宗祠”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1]上述祠堂虽形制、功用都相对简单,但是却证明了汝城古祠堂历史悠远的事实。
汝城祠堂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的结构型制,梁架巧妙组合而形成的巨大屋顶,使坡顶、正脊梁翘起的飞檐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古建筑特有的韵味。祠堂内部以板壁、隔扇、帐幔、屏风、天井等隔为两厅二进或三厅三进的天井院落式,宗祠的厅堂随地势呈递进模式步步升高。在《图解鲁班经—中国古代建筑法度与风水择吉经典》中说:“又且寝堂及厅两廊至三门,只可见步步高,儿孙方有尊卑,毋小欺大之故,做者深详记之。”便是解释了设置成此种布局形式的原因。祠堂门楼都设有高门槛,寓意“步步高升”,门两侧抱鼓石一对,雕刻精美。祠享堂设有神龛,其槅扇门巧夺天工,镂雕着各色花卉、瑞兽,还有各种书体的福寿禄,寓意延年益寿。
三、金山叶氏家庙
(一)概述
叶氏家庙始建于明弘治至嘉靖年间(1488——1528),据族谱记载,叶氏本源于叶县,今河南省,属始祖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楚庄王元孙,乃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楚平王五年(公元前524年)封为叶邑令尹。沈诸梁又号叶公,因治叶数十载,政绩卓越,建树颇多,于2500年前,叶公带领民众修筑之水利工程,东西二坡至今尚有迹可循,盖叶县地处战略要冲,为历代兵家力争之地,故兵燹动乱,人口流动,历代迁往各地之叶氏之后裔为铭纪先祖功德,祖居之地随之以叶为姓,据叶公迁居本源考叶公子高后裔先后迁往大江南北、川、峡等地者均各自创家立业至一百一十世广信公迁至湖南桂阳金山,则为汝城金山始祖,自此繁衍生息。叶氏家庙在清乾隆、道光及民国时期均有修缮。1991年按原貌局部维修。2006年5月31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金山村中,保存完好的有3座祠堂建筑,分别为:何氏家庙、卢氏家庙、叶氏家庙,3座祠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了家族的繁荣与发展,每个祠堂在风水格局上都特别讲究。
(二)叶氏家庙风水意向
在远古时代,先民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感悟,认为山与水之间的平地是最令人充满希望的地方,山上有茂密的树林,山下有清澈的河流,山和河川之间的平地就是生活最舒适的地方,既有利于农业发展,又有利于狩猎。这样的地方逐渐被人们所认可,称之为“吉祥之地”,可以使子孙延绵不绝。程颐曾曰:“地之美者,则其神灵安,其子孙盛。”祠堂的选址关系到家族的“神灵安”、“子孙盛”,所以,各家族都非常重视祠堂的选址。
土桥镇金山村处于一个典型的小盆地,四面环山,叶氏家庙居其中心,民居围绕祠堂呈发散状态展开。家庙坐南朝北,朝门坐西南朝东北,朝门前16米处有一个长20米宽15米左右的水塘为明堂;近有笔架型的案山,远有气势磅礴的朝山。案山从中间断开形成气口,朝门正对气口收气,案山之外是较广阔的空间,对来气口形成强大的气流,朝门前明堂可聚气亦可缓解气流速度,使气流经过朝门缓缓汇入祠堂。
从形式布局上分析,家庙建筑前6米有民居,民居高度是家庙的一半,正面民居与左右两侧民居之间形成两条狭长弯曲的小道,形似龙须,这种布局方式是依行造势法,象征家庙建筑处在全村空间气场的龙头位置,有以点带动全身的作用。叶氏家庙风水格局中,来龙在南,故运用坐南朝北的格局,北在后天八卦为坎,坎为水,水主寒,北方的先天八卦为坤,坤为老阴,为阴气过重,加之其北方空旷,为防水气太重,故用居民房在门前稍挡寒风。朝门坐西南朝东北,先天八卦为震,震为木,木能化水生火,故此朝门起了通关暖身的作用,后天八卦东北为艮卦,五行为土有制水之功。从而解决了北方水气过重的不足。此种格局,朝门起通关作用,变不利为有利,足以体现古人改善环境的无穷智慧。
整个叶氏家庙的风水格局别具特色,用巧妙的手法化解了对祠堂产生不利因素的环境,亦造就了能够为家族安定、子孙繁荣的气场。有了有利的人居环境,于是也就成就了叶氏家族人丁兴旺的景象。
四、结语
在汝城古祠堂群中,每一座古祠堂建筑都蕴含着自己独特的风水思想,这是先民在创建古祠堂时对祠堂建筑本身赋予的内涵与美好的愿望,我们在研究与保护古祠堂建筑时,应该充分的尊重建筑本身的文化,了解建筑每一个部件多赋予的不同层面的含义以后,再对其进行修整与维护,这样能使避免建筑受到保护性的破坏。
参考文献:
[1] 朱惠芳.汝城古祠堂 [M].岳麓书社,2012.
篇6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建筑合作设计的历程,有三种主要的建筑设计倾向对我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一是讲求建筑创作“民族形式”的设计倾向,其二为商业化的建筑设计倾向,其三为讲究技术及技术美的“高技派”建筑设计倾向。
讲究“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倾向
这里所谈的“民族形式”乃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当代建筑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出的特点是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形式、文化内涵、构成手法的运用,这种运用不是简单照搬照抄一些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上的特征,而是要真正理解传统建筑艺术的真谛,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灵活运用。
贝聿铭先生在设计香山饭店时,就对“民族形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其设计的香山饭店的平面采用了以建筑围成的“院落”做为空间布局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它具有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看上去俨然类似一个中国古典园林。在平面设计中,他设计了一个“四季庭院”——即中庭,这种处理手法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形式与手法,而是有一些西方现代建筑的构成要素,但这并未使香山饭店失去中国格调,由于设计者采用了对称的四合院式的布局以及传统的庭园布置和建筑符号,使得外来的建筑处理手法与中国的建筑形式相融合,也使得中国的传统处理手法得到深化发展。
商业化的设计倾向
处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的建筑师,难以保证其设计行为不沾染商业化。那些别具一格、独出心裁、能强烈引人注意的设计无疑将成为商家的首选。满足大众及业主的需求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投业主所好无疑是建筑师最现实的选择,于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挖空心思、别出心裁的大量怪异造型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建筑师设计出来的作品只要能为公众所瞩目,任何“拿来主义”的东西都会被运用于建筑处理手法中。这些大量
独特的建筑语汇和灵活多变的手法的运用,能够为建筑产品或环境增添具有时代感的气息,满足人们适应市场经济、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
武汉泰合广场由中南建筑设计院与香港一家建筑事务所合作设计,主体楼高47层,是一座综合性、智能型融写字楼、商场、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超高层建筑。设计采用主体塔楼裙楼分开设置的手法,裙楼采用全玻璃幕墙,成为主体塔楼的背景,使得176米的超高层建筑看起来拔地而起、巍然屹立。在立面处理上,大楼采用镜面玻璃组成的垂直统长角窗,使平板的立面具有凹凸立体感,加上不同角度镜面的反光效果,使建筑物熠熠生辉。大楼下部用层层叠叠的不同角度的镜面组成宝石状结晶体,光怪陆离,璨烂生辉。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商业化设计的处理手法。新晨
讲究“高技术”的建筑设计倾向
“高技术”的设计倾向不仅在建筑中采用新技术,还将高科技的结构、材料、设备作为建筑表现其自身美的元素,这一设计手法,在全球近一个世纪建筑发展史中获得空前的发展。在“高技术”作品中,建筑师采用了玻璃、钢、铝合金以及织物等多种材料,重点突出金属技术构件等现代材料的特征,创造了更加灵活的建筑空间。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高技术建筑开始进入中国。其中上海大剧院是一个代表例子,它由法国夏氏建筑师事务所与华东建筑设计院合作设计,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整幢建筑物晶莹、透明、壮观、典雅。大厦的外形围护结构中玻璃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金属结构也以其精巧性能完美地与玻璃结合在一起,通畅明亮,将大厦内部空间暴露无遗,行人可以在外部看到内部。其内部疏散楼梯也展现出一种技术美,增强了建筑的轻巧感。光线、透明度和轻巧性使大厦充满梦幻与活力,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舒展向上的屋顶体现钢结构的轻巧与建筑物的运动感,也隐喻着上海对世界文化艺术的热情追求。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及新材料的运用塑造出上海大剧院的优美形象,使之成为上海新的标志性建筑。
三种倾向的发展历程
篇7
2000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原建设部总规划师陈为邦随市长代表团出访希腊、埃及、意大利三国,以上这段话是中国驻希腊和驻埃及大使在宴请代表团时说的,陈为邦的反应是:“我们无言以对。”
确实,正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松教授所说,“较之欧美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无论是意识、理念还是措施、行动都有一定的差距”。最关键的是,我们在保护的目的、操作的手法上都有问题,急功近利、简单粗暴。
“敬畏”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和活动起源于欧洲。但事实上,在现代化进程中,欧洲国家也经历了从破坏到保护的历程。欧洲人也曾经拆城墙、拆古建筑,比如德国波恩1898年扩建道路,城墙被认为是严重障碍而被拆除;英国的巴尔神殿是威斯敏斯特城和伦敦的分界点,后来也因为道路扩建被拆除。从破坏转为保护,则源于日益滋长的民族意识。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对“民族遗产”的兴趣不断升温,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逐渐成为欧美大众的共识,甚至有人“敬畏”历史文化遗产。
这一点在美国人身上尤其明显。学者希尔斯的分析,“他们认为,由于没有一种真正历史悠久的过去,他们的祖国变得发育不全和残缺不全了”,“他们需要一种可以依附其上的‘过去’”(《论传统》)。于是,他们之中的一部分自我放逐到旧欧洲去寻找历史文脉,另一部分则在本土发掘“有用的过去”。
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与市民大众强烈的保护意识、参与意识紧密关联。巴黎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巴黎曾经出台中心区改造计划,开发商们叫嚣着拆除设施老旧、卫生条件差的老建筑,以便高楼大厦进驻,著名的沃日广场当时就属于被改造之列。是巴黎人挽救了自己的城市,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诸如老房子协会、历史住宅协会这样的街区保护组织,在报上写文章,办展览,目的就是为了留住老屋和老街共同构成的“历史文化空间”。最后,中心区改造计划没有实施,市民胜利了。
法国是这样培养国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1984年,法国首创“文化遗产日”,规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为“文化遗产日”,当天所有博物馆向公众敞开大门,公立博物馆免门票,卢浮宫、凯旋门等也在免费开放之列;而法国文化部和各省文化机构在遗产日到来之前会向公众推荐参观名录,全国的参观点达1万多个。到了遗产日这天,法国人倾巢出动,以朝圣般的虔城参观历史文化遗产。
不仅保护文物建筑,也保护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在欧洲起源,最先影响到美、日等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日各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从单个的文物建筑进一步扩大到“文物建筑所在地段”的历史街区。“历史街区”的保护对象,不仅限于宫殿、庙宇等纪念性建筑,还包括民居、商店、村落等更广泛的内容;街区内的建筑并不是每一栋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
1962年,法国率先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之后丹麦、比利时、荷兰、日本、英国等国家纷纷效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向历史街区的拓展,表明欧美日各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涉及物质实体,还逐渐向人文环境、甚而向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发展。1976年,欧洲议会提出了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概念,目的是“保证建筑环境中的遗产不被毁坏,主要的建筑和自然地形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同时确使被保护的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
以法国为例,目前全法国划定了91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达4万多处,有80万居民生活在其中;而政府每年还批准两至三个保护区。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的确立并不是将其封闭保护,或者将居民强行迁走改造成旅游景点或者艺术区之类,即张松教授所说“冻结的保护”,而是把它们做活:居民如常生活,但向全社会敞开大门,使得人们得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是推倒重建还是“修旧如旧”?
已经毁掉的文物、建筑是不能复制重建的,在我国,由于修复真的古董比较麻烦,还不如建假古董来得快,于是就出现了像重建圆明园这样的建议得到文化遗产基金会支持、真古董如山西悬空寺却缺乏资金保护的怪现象。欧美国家又是怎么做的呢?
以波兰为例。二战后,波兰首都华沙和其他欧洲城市一样遭受了战火的摧残,针对如何重建华沙的方案,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议。一种主张是,严重破损的城市干脆不要了,建一座全新的;另一种主张则是按历史原貌修复城市。争议的结果,绝大多数华沙居民赞成“修旧如旧”,修复老华沙城的消息一传开,流浪在外的华沙人一下子归来了30万人。后来修复后的华沙城作为特例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要知道世遗名录一般不收重建的东西。与此同时,波恩、慕尼黑、布达佩斯等被战争破坏的古城,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复。
张松教授的看法,欧美国家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固然是先行者,它们在制度和经济两个层面上都有着我国不具备的优势:从制度层面来说,欧美国家早早立法规范历史文化遗产,比如法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制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国家,1793年《共和二年法令》的问世,规定法国领土内的任何一类艺术品都应受到保护,使得大量文化遗产在动荡的年代免遭浩劫。而1840年法国颁布的《历史性建筑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保护文物的法律。从经济层面上说,欧美国家经济发达,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充足,可能一个欧洲国家某个市的文保经费,都比我国一个省强。
篇8
一、对传统的认识价值,包括文化史、民俗史、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建筑史、科学史、技术史、教育史等等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的历史。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是一部存在于空间环境之中的大型的、直观的、生动的、全面的史学书。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有着丰富的记忆,因为她是人类文明的果实。她包括个人的,人民的,民族和国家的。有的是反映人类新时代的脉搏的健康基础。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本身的美值得提倡、欣赏、发展。它更使城市和乡村千变万化使商业环境不断升级,这绝不是任何当代规划、建筑规划、建筑空间、一种设计所能做到的。那是一种能饱含着历史感溶合现代文明之感的美。
室内空间设计的展开,启迪了人的智慧和价值。包括启迪建筑师的创造思维。艺术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甚至科学家,都可以从室内空间设计感到什么,学到些什么。
可惜目前太过于片面地开发它们而忽视的文化档次,以致祸患累累。由现行建筑空间,室内设计所引起的传统与现代空间。新民族风格绝对不是在传统的文化里拿出一、二种符号原封不动的使用。新的民族风格应在所生长的时代环境里长出适合新的空间的花朵来。这就要求她的速度、情报更科学,更完善的反映现实。
在当今能否找出表现民族风格一个新“题目”?从客观上看过于刻求民族风格的设计将陷入或走进狭路。在新的室内空间设计中有传统的文化做基础。在新室内空间中自然产生新的民族风格。在新的时代里民族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事实上已转换成——世界的全球性流行文化,并形成了一定的范围。
人们可以观注现代风格室内空间,实质上现在的世界流行风格就是人类民族传统风格的各层反映。如今的各国家设计师正以本地的发展速度和文化基础创造出地域风格。这种地域风格里有很大的百分比是国际流行风格。她的香味飘进了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每一位空间设计师对她都有不同的反映。
设计师本人就是一个比例尺。无论在任何环境里必须拿出这个比例尺(原本比例),对所处的空间进行比例、尺度的比较分析,时间长了自然成了一种职业的习惯。设计意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对空间、环境、形态、比例观察而产生的一种职业习惯。
与时代的对话不是谁都成功。设计作品的表现手法异常之难是不难想象的。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设计要求,给人能够对话的引导是设计师在设计中寻求的道路。室内空间设计就如同人的衣服之间的关系。人对自己的服饰是下一番功夫去思考的。但真正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形体,展现自己风貌,表现自己性格的服饰,体现出全面修养和知识,不是谁都能找到的感觉。室内空间设计作品的完成,对使用者和观赏者的意见听取是最好的结案。找到适合现代室内空间环境,探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是每一位设计工作者在现时环境空间设计领域里追求空间表现的一个课题。
要改变、引导全社会对传统观念的新认识。在现实的环境里找出一条中国民族风格的新表现方法。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国人的建造物里面肯定有适合今天社会文化的精华,努力去寻找定会找出新的表现形式,寻找它为民族风格的发展发行了一张在空间设计领域中跨进21世纪室内空间设计的门票。
在室内空间设计物身上附加照搬古代文明符号,是设计上最要不得的东西。文明的历史香味飘进了现代建筑空间,同时香味也飘进了室内空间。而这种香味指在某种程度掺进传统的精神。它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消化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时代风貌。这就是设计者今天要追求的时尚,它既要强调历史性、文化性,同时还要产生时代性。
二、认真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分析,是对一个设计师的设计水平综合评判的唯一标准。把握整体大方的形态,仔细刻划是势态、形态、姿态加强的重要视点。新一代设计师追求的应该是去掉镜框的作品,有新的构思。
经济成长和国际化的进展,海外旅行者的进入,国际金融的登陆,国际化饭店的进出,外国建筑师的涌入,中国建筑法的实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旅行的大众化,组织化是新空间室内设计的一个大发展的机遇。
设计师是提高修养、品位的时候了。对比例、尺度、色彩和造型的完美和谐与统一,是这个时代的要求,精品应该诞生在对环境和条件深入的调查与理解。对维护传统风格、夺回传统风格、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设计心态应严加克服。积极探索,试图超越,设计观念的异彩纷呈是检验一个设计师的标准。
切记设计师匆匆忙忙,顾此失彼建筑物在功能、构造方面,现代人比古代人更科学了,可空间、环境、形象、风格在当今社会里确实成了设计师的一大研究主题。
在今天的中国,建筑空间、室内空间的概述已经变得广泛。人类大部分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一个有着深厚修养文化的设计师很注意新文化的视觉效果。室内设计师更要迅速抓住这一瞬间。
欧美近现代在室内空间设计上领先于我国。在设计与施工方面是一体化。形成了欧美风格流行文化。战后的日本涌现出很多有名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在探索民族风格的道路上,代表人物那就是安藤忠雄(TANDAO)。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日本风土文化+现代技术。也可说他是古典风和现代化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已被全世界设计人士注目。新的形象,新的空间出现在人的眼前,给人的感受是最好的答案。古代中国人创造了阿房宫、故宫。现代人每进入这上空间环境里都会产生一种民族象征之感。在大设计时代到来之前,青年设计师会不断涌现。期望着象中国文字一样的设计风格出现。切记设计师匆匆忙忙,顾此失彼。
在中国文化五千年的长河里,有关非常丰富的营养和材宝。找到她最精华的部分用于今天。这一文化的寻找是要靠一个综合性集体才能实现的。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未来的室内空间设计师来说要有一个国际通的设计观念。加入世界多极文化里。实现再创中国民族设计雄风。
设计行业的更新我国的室内空间设计师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初具实力的职业设计人才宝库,无论从人数量和素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世纪之交给室内空间设计师们提供了空间和时间,同样也面临着设计人才的更替,设计队伍重组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室内空间设计师作为一个热门职业的同时也存在着潜伏的危机。
中国室内设计师发展大致分为三阶段:
1、五十年代十大工程的出现给中国室内空间设计奠定了基础,第一代室内空间设计师出现。
2、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内需外引给中国室内空间设计发展创下了良好环境。这一时期是老设计师与新设计师交替阶段。
3、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室内空间设计逐步走上了正轨。同时出现了大批的年青设计师。室内设计师队伍面临着一个不可抗拒的人员交替。正如改革开放初期老一辈室内空间设计师还发挥着作用,但队伍的中坚力量已由出生于50——60年代的第二代室内设计师所代替。等到了进入21世纪,接力棒将传到80年代出校门的新一代室内设计师的手中。这一代的设计师们将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们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要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将决定中国室内空间设计今后创作及发展方向。为探索中国现代风格不懈的去追求。
篇9
明末,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同时导致了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在中国传播,出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清初,西洋传教士仍旧遵循本土化传教方针,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①,同时帮助清政府修订历法、制造西洋火炮,清廷对他们采取了接纳和宽容的政策。然而,明清之际西方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离奇的斗争,一部分固守封建传统的官僚士绅或文人,本能地意识到西方文化对中国封建文化是一种冲击,不利于封建的专制统治,遂群起反击。顺治年间安徽歙县布衣杨光先在辅政大臣鳌拜等人的支持下弹劾钦天监监印、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抨击天主教,他说“设天果有天主,则覆载之内四海万国,无一而非天主之所宰制,必无独主如德亚一国之理。独主一国,岂得称天主哉”?进而又说,汤若望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②。清康熙初,清廷终于做出了禁止天主教传教士传教的决定。
清代雍乾时期,曾经作为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主导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大为减弱,中西文化交流的重点转向艺术方面,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艺术的引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影响,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等人融合中西画法创造“新体画”、圆明园的西洋式建筑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
世界园林主要可分为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两大类,前者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后者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中西园林作为供人游乐赏玩的艺术空间具有共性,然而由于自然观、审美取向的不同,两者的造园理论、造园布局及其审美情趣迥然不同。美国景园建筑学家西蒙德说:“西方人对自然作战,东方人以自身适应自然,并以自然适应自身。”③
1.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深受西方自然观的影响,西方人信奉“天人对立,改造自然”的哲学观,强调人改造自然,从而形成有别于东方的美学思想。西方人将数和比例奉为美的最高境界,强调“美就是和谐,和谐有它的内部结构,这就是对称、均衡、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其总特点强调的是以人工改变自然,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具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它是运用建筑法则而不是自然法则建造园林。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的是法国园林,“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_天的广厦”④。排列整齐的建筑,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呈现出几何形状,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因此西方园林中处处呈现的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一切景物均以规整、匀称的形式出现,透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从而把自由的大自然纳入规整的建筑系统。
西方园林的基本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平面布局以轴线展开,以建筑物为主体,一般以一座体积庞大的建筑物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轴线的起点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园林的主轴线是此建筑轴线的延伸。沿主轴线布置主要景观,两侧有次轴线,之间有直干道和斜干道相连。在纵横道路交叉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其他类型的建筑小品。道路是笔直的,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被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布设人物雕塑和喷泉。园林铺设大面积草坪,花草树木严格整形修剪成锥体、球体、圆柱体,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圆形等图案,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修剪、栽植,绝不容许自然生长形状,被誉之为刺绣花圃、绿色雕刻。“园艺要修剪、扶直树木,使每一株树的形状完全不同于处女林中的树木;正如建筑堆砌石块成为整齐的形式一样,园艺把公园中的树木栽成整齐的行列。总之,养花或园艺把‘粗糙的原料’加以改造、精制,是和建筑如出一辙的。”⑤为了突出人的力量,西方园林中广为布置人体雕塑,以显现人体美。园林布局不追求层次感,只有把游览视点提高,才能领略造园艺术的整体美。西方园林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是花草树木也修剪对称方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体现出严谨的理性,集中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2.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士人对山水自然抱着敬畏、崇尚的态度,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基于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传承,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造园的楷模,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园林景观呈现的山环水抱,曲折蜿蜒,参差错落,花草树木自然之态,从而获得“不离轩堂而共履闲旷之域,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⑥的理想生活境界。
中国园林在布局上以自然为宗,“今夫山者,天地之山也,天地之为是山也⋯⋯吾之为山也,非能学天地之山野,学夫天地之山之自然之理也”⑦。园林因地制宜,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对称,最忌方塘石洫、一览而尽的做法,主张庭园重深,处处邻虚,曲径通幽。空间上讲求“隔景”、“藏景”,“合景色于草昧之中,昧之无尽;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⑧。要求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脉),则远矣”。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造园非常注重因地制宜,因山顺势,变化有致,曲折多端的手法。园林造景的山、水、建筑、花木这四要素的布置没有一定的程式,按照自然的形态灵活随意,“因阜垒山,因洼疏池。集宾有堂,眺远有楼有阁,读书有斋,燕寝有馆房,循行往还,登降上下,有廊榭、亭台、、村柴之属”⑨。建筑服从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山水树木相互协调、融为一体,“随基势高下⋯⋯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亭台楼榭轻灵小巧,翘角飞檐,与周围环境互相穿插融合。植物和树木的栽种和修剪配和山水布置,“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长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⒑。传教士王致诚在写往巴黎的信中说,在中国园林里,“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欧洲那种笔直的美丽的林荫道⋯⋯水渠富有野趣,两岸的天然石块或进或退⋯⋯不同于欧洲的用方整的石块按墨线砌成的边岸”1l。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正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居山四法:“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
的理想园居环境。
而在审美情趣上,中国园林艺术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美,而是更加追求意境美。“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情景交融,借景物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从而使景物富有诗情画意与深刻哲理。“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还是对于园林乃至盆景的创作来说,都能赋予灵魂,灌注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使作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意象含蓄,情致深蕴,从而以其特殊的美的魅力,引人入胜,耐人寻思。”⒓.是否强调审美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重要的区别之一。
中国园林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条联系的纽带,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二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园林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自然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传教士到中国,首先在传教地建立教堂。据档案记载,康熙时期全国各地的新旧教堂多达30座,分布于北京、山东、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北、陕西、河南等省份13.。北京宣武门教堂——南堂,是汤若望在顺治七年(1650年)春,依中国式建筑风格建造的,但“堂牖器饰⋯⋯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并设有喷水池,“左池水上高三四尺,石池水四道,上喷高四五尺”14.。教堂内的建筑装饰和喷水池带有西洋园林的特点。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徐日升与闵明我将其改建成欧式。
1.私家园林艺术中的异质文化因子。
明清之际的江南私家园林受到西洋建筑的影响,在建筑小品的装饰和细部做法上模仿西方园林,如西式的石栏杆、西洋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等西洋异质文化因子悄然出现。
据袁祖志所写《随园琐记》中记载清代文人袁枚在南京的随园,“‘书仓’之东厢曰‘琉璃世界’,为室二重,窗嵌西洋五色玻璃,光怪陆离,目迷心醉”15。
扬州的“江园”,江方伯建于乾隆年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为官园。园中有一幢五间的敞厅,乾隆皇帝赐名曰“怡性堂”,“堂左构子舍,仿泰西营造法”bq。堂前敞后荫,两面夹山,“左靠山仿西洋人制法,前设栏楣”,模仿意大利山地别墅园的逐层平台及大台阶的做法,“构深屋,望之如数十百千层,一旋一折,目眩足惧,唯闻钟声,令人依声而转。盖室之中设自鸣钟,屋一折则钟一鸣,关捩与折相应。外画山河海屿,海洋道路。对面设影灯,用玻璃镜取屋内所画影。上开天窗盈尺,令天光云影相摩荡,兼以日月之光射之,晶耀绝伦”16.。这是模仿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巴洛克式建筑的所谓“连列厅”以及用大镜子以扩大室内空间的“镜厅”做法。
扬州的“黄园”,为黄氏别墅,与“江园”相接。其中三层楼房的“澄碧堂”是模仿广州欧式建筑十三行的建筑立面,大量使用西洋建筑中的玻璃装饰,玲珑剔透。“盖西洋人好碧,广州十三行有碧堂。其制皆以连房广厦,蔽日透月为工。是堂效其制,故名澄碧堂。”17.
扬州的另一处园林景观“石壁流淙”,其一幢建筑物内“榻旁一架古书,缥缈零乱,近视之,乃西洋画也”。是由于墙上绘西洋壁画,绘画运用焦点透视法因而显得景物逼真,人仿佛可以走进去。徐履安“丁丑间(乾隆二十二年)为园⋯⋯作水法,以锡为筒,一百四十有二,伏地下,上置木桶,高三尺,以罗罩之,水有锡筒中行至口,口七孔,孔中细丝盘转千余,其户轴织具桔槔辘轳关捩努牙诸法,由机而坐,使水出高与檐齐,如趵突泉,即今之水竹居也”18。使用龙尾车操纵水源的方法制做西洋式喷泉。
西洋园林的元素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基本上运用于园林的建筑装饰中,在园林建筑形制、建筑装饰中部分吸收外来因素。
2.皇家园林中的西洋园林。
受西洋园林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皇家园林,它不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西洋建筑手法,而且在园林的立意、布局、建造中照搬西方园林,甚至用西方人设计园林,大规模成群兴建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则是圆明园的西洋楼。乾隆皇帝从郎世宁进呈的西洋画中看到西方园林中的喷泉图样,很感兴趣,便征召西洋传教士修建,最后由郎世宁推荐传教士蒋友仁在长春园的北侧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喷泉,“乾隆见而大悦。长春园中之其它欧式建筑及水法兴建约始于此时”19.。乾隆皇帝于是命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和蒋友仁等在长春园修造西洋楼。
西洋楼景区内欧式建筑、喷泉、迷宫、雕塑、绿篱、水池等西方园林要素一应俱全,从平面布局到各造园要素的具体形象均接近于法国古典主义造园风格。全园共有7组欧式建筑,从西向东依次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观水法。平面布局体现轴线对称特点,景区的主要道路均为直线,主要景点的人工水池也都是规则的几何形状。建筑采用西洋建筑风格,高大的大理石建筑、跌落的台阶、华丽的装饰,充分体现了巴洛克和罗可可的建筑风格。建筑的平面布置、立面柱式、玻璃门窗、栏杆扶手等,都是西洋做法,细部装饰为西洋雕刻中夹杂着中国民族花饰。园区中心的“大水法”为西洋楼的主要景观,仿西方园林的喷泉,大水法主建筑为一巨型石龛,前面有狮子头喷水瀑布,成7级水帘。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1座大型喷水塔,塔身方形,共13级。并运用西洋机械引水。在绿化方面同样采用西方园林方法,修剪整齐的草木、花草铺成的花坛、建筑西方花园内常用的迷阵(Maze)景观——“万花阵”。“西洋楼”是西方园林在中国第一次较全面、较完整的引进,代表着18世纪东西建筑文化和造园艺术交流的成就,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皇家园林建筑室内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的装饰,据档案记载圆明园早在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间,曾在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安设了一樘楠木边双园玻璃窗cl,雍正五年在万字房(万方安和)对瀑布仙楼的窗户上,还用了长4尺4寸、宽3尺2寸5分的大块玻璃cm。并吸收西洋教堂天顶画、全景画的装饰手法而变通为中国式的建筑装饰手法——通景画cn,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圆明园、紫禁城内的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内大量出现co,绘画采用了透视的画法,有极强的立体效果。
以上所说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现在虽已不复存在,而通过文献记载和园林遗迹可以看出,西方园林要素曾出现在明清之际的中国园林中。它的引入,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丰富了中国造园艺术手法。
三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影响的探讨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清代园林中出现了许多西式景观和装饰艺术。然而,这些异质因子一般都体现在园林细微之处,出现在建筑的局部装饰和园林的小品中,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格局,明清园林主体建筑及整体风格则是保持中国式的,即使是最完整、全面地模仿西洋园林的典范——圆明园中的西洋楼,也仅占圆明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作为聚景园林中的一个景观。且被置于全园也就是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东北角,并在它与园内其它中式景观之间加土丘以为隔绝,成为一个独立的景观。
这种艺术风格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其一,中国固有文化的传承性。几千年的中外文化不断交融,影响中国最大的外来文化,东汉末年的佛教和明清以来的西学,都没有影响到中国文化本体的根本改变。中国人从来都是以外来文化服务于中国的本体文化,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实现自我的再生和创新。在明清中国人的眼中,西洋建筑就像西方的自鸣钟一样,属于“奇技巧”一类,仅仅作为赏玩的对象而已。西洋楼的建造很大程度上源于乾隆皇帝对西洋画中“水法”的兴趣。
中西文化由于伦理观、价值观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当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外来文化就必须让步,就像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利玛窦等人为了传教的顺利进行,改变了固有传教的方式,制定并推行了天主教儒学化以及科学传教的方针。在西方园林艺术的东渐过程中,当西方艺术与中国古典艺术出现相抵触的元素时,也不免要采取本土化的变通方式。西洋楼这样纯西式的建筑在细节处理上也不免使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西洋楼在主轴景观的处理上,并没设置成像西方庭园一眼望到底的直线,而是沿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被建筑物有节奏地分作三段,西洋楼建筑群同样地把一长条园景分成几个院落,避免拉丁庭园一望无际之感。西方古典主义花园中必不可少的人体雕像在西洋楼中却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传统的祥禽瑞兽:大水法前的水池中的主雕是一只象征福寿的梅花鹿,谐奇趣和海晏堂前的主雕是寓意吉祥的翻尾鲤鱼,海晏堂正面的大水池左右两侧的铜铸喷水雕像则改用中国传统的12生肖。
其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传播宗教是其目的,而科学文化的介绍只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其次,文化交流的范围狭窄,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大。由于闭关自守政策和文化专制制度,阻碍了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西学的传播仅限于上层文人,入清之后,更囿于宫廷之内,社会影响面较小。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也仅限于部分地区的少数园林及皇家园林中。
其三,中西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园林特点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西方园林强调改造自然,透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审美标准,和当代的建筑一样,是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构图和宏伟的气派为原则。中国园林强调效法自然,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原则,布局自由流畅,旷奥兼得,虚实相生。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造园原则及追求“诗情画意”美学意向,顺应了园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需求。而人工的、几何的、规则的西方园林不符合中国文人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审美裁判。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性顺应了造园的要求,所以能为西方所接受,具有中国趣味“英中式”园林在17—18世纪英法等地出现。而西方园林的理性化,与中国园林“犹若自然”的造园理论相抵触。因此,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西方造园的艺术亦影响到造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但这种作用是表面化的,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没有在整体布局、设计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楷模的设计理念。
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注:①汤若望说:耶稣“犹如商朝的创建者成汤,因为天旱祈雨,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求雨。他身为圣王,而如此受罪,
非但他的威望不减,反而至德益章,为万世所赞誉。成汤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皆为利济
于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卷。
②13杨光先《不得已》,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卷。
③西蒙德《景园建筑学》,转引自章采烈编著《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④黑格尔《美学》第3卷。
⑤10.12转引自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93、94、273页。
⑥⑨(清)沈德潜《复园记》,《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9、98页。
⑦叶燮《滋园记》。
⑧(清)笪重光《面筌》。
11.刘天华主编《十大名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204页。
14.黄表《远游略》。
15袁祖志《随园琐记》,陈植、张公池《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
16.17.18《扬州画舫录》卷十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270、285页。
19.《扬州画舫录》卷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33—334页。
20《教士书简》,《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3、4期。
21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三年九月十八日,木作。
22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玉作。
23聂崇正《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探究》,《区域与网络——近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篇10
关键词:园林施工;园林工程;新工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在园林施工新工艺的进行中,了解园林发展的阶段,明确园林建筑的分类,认知园林艺术,学会园林施工新工艺的内容,并且要熟悉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确定园林施工新工艺的新理念、目的方针、实践目标等对我国园林工程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园林工程和新工艺之间的协调,避免矛盾激发,争取在城市中实现园林化。
园林的发展阶段
早期开始的是狩猎社会园林: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感性适应,人们创造了原始性公社,这时进入了园林的萌芽状态;后来发展到农业社会的园林:社会的进步,使人们不再满足于旧有的生活状态,他们开始自觉地开发自然,用自己理性的思维去适应和发展环境,这就出现了城市集镇。以封闭内向为主要肇源流派,有了最初造园者和特定的造园设计思想,于是园林的概念就慢慢形成了,这就是早期的园林;之后发展成工业社会的园林:在早期,出现了较为完整的园林体系,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从原来的简单农业劳动,转变为以技术为主的工业劳动。早期的公共园林是由以前的内向型风格转变为外向型风格,有了更加明确和现实的造园的目的和园林建造者;最后的阶段园林是现代社会的园林: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园林的时代在历程中也迎来了又一个新的春天。园林工程对景观的质量要求很高,最佳的表现形式是使人工建筑物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成为专业的园林施工新工艺的目标。
园林建筑的分类
根据园林建筑的功能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 游憩型园林建筑:可以提供游人休息、注重游赏的美感等使用功能,具有独特的造型。
② 服务型园林建筑:为游人提供服务,例如矿泉水、饮料、或是在旅途中所能提供的设施。
③ 文化娱乐性建筑:主要指园林中的各类文体场地、露天剧场、康乐厅、俱乐部、演出厅,各类体育场馆,包括健美房、游泳场、旱冰场等。
④ 公用性园林建筑:具有公共设施,为游人提供能用到的设施,例如:停车场、供水及排水设施、供气供暖设施、标志物及果皮箱、饮水站、厕所等。
⑤ 管理性园林建筑:主要由公园大门、办公室、实验室、变电室等。
⑥ 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中体量小巧,功能简明的建筑物,为了使园林更加优美而提供的装饰性物品设施。
⑦ 特殊性园林建筑:因现代园林建筑功能的综合、多样,其类型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有的园林建筑可以隶属于几种不同的类型,但大多数具有游憩性和服务性的功能。
因现代园林建筑功能的综合、多样,其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有的园林建筑可隶属于几种不同的类型,大多数具有游憩性和服务性的功能。其可以在园林中点缀环境,衬托景色,烘托氛围的作用。
园林施工新工艺的管理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实现园林绿化而破坏自然环境。在园林施工过程的管理上,要注重对施工人员的培训,让他们确切的体会园林施工新工艺的新思维和概念,并发自内心的运用到园林施工技术中,这样会更好的维护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同时施工人员更要注意保护现场,协调植被搭配,并且在由能力的范围内对园林生态进行创新性改变。例如,在进行植被间搭配的时候,要知道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惯,以便于对园林绿化的种植,从而使植物能够存活,并且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同时还要注意园林景观与该城市的协调性,注意整体美感,更要确保园林施工工程的安全性。在我国古代园林的建筑特点独特,保护善好,这对于社会实施的新工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杭州西湖的钓鱼台,在绿荫馆西,建于长渚之端。亭为四方,重檐斗角黄墙,面东装木刻镂空落地罩阁门,濒湖三面各开圆洞门,亭内悬挂沙孟海题“吹台”匾,请问悬挂刘海粟题“钓鱼台”匾。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以《建筑法规》为依据,以施工要求为准则对施工进行安全负责的运作。虽然,在园林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但在施工人员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一定会有能力运用新工艺的制造,保证园林建设的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并且能够做到科学合理的建设。
4. 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在新工艺运用的工程设计环节中,不仅要增加项目的管理性、预见性,还要加强组织性。在园林工程中,技术设计目前在园林施工上,没有相应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法,所以很容易出现些突发性问题,但是正因为新工艺的应用是尝试性实践工作,因此,施工人员要大胆面对,用灵活的应变能力处理解决问题。在施工环节,同样也需要良好的预见性和管理性。例如,在设置排水的问题,可能会因为地质环境酥松导致大面积扩散,以致于形成淤泥土层。相反的水体能使园林产生很多生动活泼的景观,形成开朗的空间和透景线,山得水而活,树木得水而茂,亭榭得水而媚,空间得水而开阔。所以在施工新工艺过程中,要对周围环境地理、气候、地质、水文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另外,铺地工艺也是园林施工新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过程中,路面上用的混凝土是一种新工艺技术,它合理的改善了路面对材料的使用率,提高了使用寿命。并且要用其他的材料对路面地基进行配套。这种铺地技术的创新方式是新工艺的重要手段。在工程技术的构思中,要构建相似的人工系统,而使用的自然模拟法。在园林工程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组织规模日益壮大,技术含量越来越丰富,所要求的规范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在园林工程技术的构思中引入新方法。例如,对于水池的问题,以前的水池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不符合季节气候,到冬天的时候,水池里的水经过物理变化后凝结成冰,体积吸热膨胀,所以,钢筋混凝土就很容易裂缝。进而,第二年如果还想使用的话就需要二次维修,这样不仅浪费财力、物力、人力,而且还对经济事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过多次实践并解决了这个问题,是人们创新思维下研究出新类型的水池防水材料。
园林施工新工艺代表着园林工程施工的发展趋势,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所以要坚持新工艺的采用。同时,还要考虑在施工过程中对人文环境、政治、地理、政治文化、气候、地质水文等方面的影响,不要破坏大自然环境,以实现长久的、合理的、科学的园林施工新工艺的目的方针。总之,要对园林施工新工艺进行综合分析,并且对资源合理的开采与应用,更要让施工人员对施工理念和新技术进行了解、创新、与改进。同时,还应该他们对新工艺的内在进行分析,才能总结出规律,并对不良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根据新策略再进行具体的实践,保障园林施工体系的健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对大型基础设施要进行保护与维修,才能更好的完成余下的项目工作。全力研究并实践新工艺技术,不仅是思想上的进步,更是科学技术提高的表现,坚持以实践为中心,以发现问题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完善园林施工理念并在实践中找到相关的答案,只有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自己的、技术的、体系的不足,才能客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国的园林施工建设体系得到较好的发展。
小结
园林施工新工艺代表着园林工程施工的发展趋势,所以要坚持新工艺的采用。同时,还要考虑在施工过程中对人文环境、政治、地理、政治文化、气候、地质水文等方面的影响,不要破坏大自然环境,以实现长久的、合理的、科学的园林施工新工艺的目的方针。
参考文献:
[1] 陆志华,贾秀珍.浅析园林施工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3,(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