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法适用范围范文

时间:2024-04-24 17:3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法适用范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法适用范围

篇1

各镇、乡、街道党委、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和健全党内外监督机制,不断拓宽民主监督渠道,根据《浙江省反腐倡廉防范体系实施意见(试行)》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邀纪检员、监察员的民主监督工作,是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是实行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依靠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开展民主监督工作的有效办法;是不断改进监督机制,加大对党政领导干部监督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各地、各单位要积极探索和完善民主监督的方法和途径,从制度上保证民主监督的形式到位、内容到位、人员到位,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邀纪检员、监察员提供多种监督渠道。

1、咨询会议和情况通报制度。区纪委监察局会同区人大、区政协每年召开一次由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邀纪检员、监察员参加的咨询座谈会,征求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区纪委监察局每年安排二次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邀纪检员、监察员参加的情况通报会,主要通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和重大案件的查处情况。

2、特定问题调查和个案质询监督制度。对涉及面较广、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区纪委监察局根据实际情况,每年选择1—2件群众反映强烈、具有代表性的个案,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组织特邀纪检员、监察员开展专项调研,并对区属有关单位存在的问题实行全程跟踪监督,指出个案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

3、视察评议和执法检查活动制度。区纪委监察局会同区人大、区政协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组织特邀纪检员、监察员,每年进行一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重点工程项目、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方面的专项视察评议和执法检查活动。

4、效能监察制度。区纪委监察局根据实际情况,会同区人大、区政协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组织特邀纪检员、监察员对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资源配置、运转状态以及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依法行政、办事效率、办事质量等方面进行效能监察,并对有关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实施等过程开展监督检查。

5、来信来访专办制度。纪检部门要按照工作的规定和要求,认真建立和落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邀纪检员、监察员来信来访的专办及督办制度,及时反馈来信来访办理情况,对重要的来信来访,由区纪委监察局会同区人大、区政协共同协商,专项办理。

三、区纪委监察局要按照区委确定的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会同区人大、区政协在年初制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邀纪检员、监察员民主监督工作计划、目标、任务,明确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2

关键字:建筑企业;市场;竞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大规模增长,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的增加值也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左右增长到7.0%以上。建筑业的发展有目共睹,然而建筑业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其市场地位却处于较低的状况。

一、建筑企业市场地位低的原因

建筑市场秩序较混乱和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目前建筑市场秩序混乱、法制不健全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建筑业企业的境况恶化。由于买方处于主导地位,在合同签订时,有些建设单位除了要求施工企业提交履约保证金外,还要求提交工程创优保证金、进度保证金等担保,而施工单位迫于地位的弱势,只能接受。业主方利用优势地位,迫使施工企业签订“阴阳合同”、垫资、接受折扣价等现象依然存在。

建筑企业数量增长快于需求的增长,直接导致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业的劳动要素供给弹性大、工资水平较低,尽管建筑业企业利润很低,但企业数量还在急剧增加。目前全国建筑企业已发展到8万多家,由于企业数量增长快于需求的增长,在近年投资高速增长的形势下,利润水平仍在下降,国内建筑市场的过度竞争现象令人堪忧。

建筑企业利润水平逐年下降,负债率高。《2006年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报告》着重指出,弱势地位使得建筑业企业的利润水平长期徘徊在2%-3%左右,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而负债率高达65%,已制约了建筑业的良性发展。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不合理的压价让利竞争、回扣等不正之风,加剧了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

产业集中度偏低,实力雄厚的企业偏少,行业相对生产能力过剩。产业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产业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成正比关系。我国建筑业的产业集中度只有4.5%,而日本的各产业集中度均在60%以上,美国的汽车产业集中度甚至高达97%。此外,多数建筑业企业组织结构形式趋同。

二、提高建筑企业市场地位的策略

强化与建筑业相关的法制建设。《建筑法》实施10年来,对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目前适用范围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等方面的内容亟待尽快修订。目前,《建筑法》修订方案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建筑法》将对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建筑工程承发包,包括强化对业主市场行为的监管等进行修改。除此之外,笔者建议应尽快对《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等法律结合我国建筑市场的现状作适当修订,以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享受公平待遇。

出台促进和规范建筑业企业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和具体措施,针对当前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实施专项清理和规范。建议国家结合“十一五”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出台,对今后5~15年的国内建筑业企业发展做出明确规划,确定措施。要重视资质资源的整合、重视差别化竞争的引导以及重视产业配套体系的建设。应进一步强化建筑市场的监督,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行政执法督查力度,清废各地出台的各类土法规、土政策,做到政令统一。

调整建筑业企业的组织结构。由于总体上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管理水平未见提高,本质上也不占有专有技术或核心技术,结果形成全行业的过度竞争形势。解决过度竞争问题,一是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二是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调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需要研究行业组织结构构成,制定行业组织政策,通过建筑业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根据市场需要去引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从而达到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促使企业组织向更高的组织层次跃升。

建立诚信制度,为建筑业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假招标、假投标、围标、串标、商业贿赂等均与当前社会诚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关。为此,建议政府在建筑业率先进行建立行业诚信制度,明确建筑业企业的社会诚信标准,企业诚信记录和向行业、社会的方式,企业失信行为的处罚体制与机制等。

作者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篇3

关键词:地役权;登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2067

2007年3月颁布实施的《物权法》将地役权明确定位为用益物权,地役权被当作一种他项权利对待,并对登记做了要求。随后2007年12月公布的《土地登记办法》对地役权登记做了更加完善的要求。2015年3月颁布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再次规定地役权应依法办理登记。现实情况是地役权不为大众所知,本文旨在通过一个平常的案例剖析让大家认识到地役权就在人们身边,地役权是大众的一项合法权益,地役权登记同其他登记一样重要,也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1 地役权的概念、特征及登记的意义

1.1 地役权的概念

地役权源于罗马法,大陆法系很多国家都把地役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权利来加以规定。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台湾地区民法典等都用专门的章节对地役权做了规定。地役权的传统概念是指为自己特定土地的便利而利用他人特定土地的权利,承担地役权的土地称为供役地,利用地役权的土地称为需役地[1]。

我国《物权法》第156条规定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他人的不动产为供役地,自己的不动产为需役地。地役权的主体多为不同的土地使用权人。在我国“房随地走,地随房走”的前提下,土地及其上的建筑物、其他附着物都成为地役权的客体[1]。

地役权既可以调节集体土地所有权之间、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之间、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之间、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建筑物、构筑物之间、土地承包经营权之间、海域使用权之间的利益,也可以调节上述不同权力之间的关系。同时,地役权的设立突破了物权法定的原则,根据当事人合意约定,使双方的利益最大化,是一种种类繁多可以广泛使用的不动产权力。地役权具有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人得其需的功效。

1.2 地役权登记的意义

《物权法》第158条规定,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地役权大多数时候存在于签订合同双方的当事人之间,外人无从知晓。根据这条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地役权登记采用登记对抗主义,登记的主要目的是对抗善意第三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动产的变更日益增多,善意第三人也不断增加。未经登记的地役权,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通过有偿方式取得的地役权,在不动产发生变更时,直接影响到受让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地役权只有经过登记才能对需役地权利人产生完整的保护,对供役地人产生有效的约束[2]。

因此,地役权登记才是减少不必要损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高效有效途径。

2 地役权登记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如今,地役权登记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以安州区为例没有人申请地役权登记,地役权成了一项被人们遗忘的权利。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对地役权认识不足

在我国的土地利用实践中,注重建筑法规和城市规划,这些建筑法规和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地役权的使用。当可以利用地役权来调节不动产关系时,人们往往通过规划的手段解决问题,避免使用地役权。

《物权法》、《土地登记办法》、《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对地役权做了相应的规定。但地役权作为舶来品,在我国实施的时间太短,加之国民素质等因素,在我国老百姓意识中根本没有地役权的概念。不知何时何地该如何使用这项权利,以及该项权利被侵害后该如何寻求法律救济。

国土部门从事登记的工作人员也极少了解地役权,当地役权可以调节各方利益时不知该如何向权利人解释。

2.2 对地役权合同认识不足

根据《物权法》关于地役权的规定,签订地役权合同是地役权设立的唯一途径。同时,《物权法》第157条对地役权合同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然而,这种标准制式的合同不同于《商品房买卖合同》、《存量房买卖合同》,在登记部门找不到。权利人自己拟定的合同不能详尽的保护各方利益。这无疑减弱了申请登记的意愿。

2.3 对地役权登记认识不足

《物权法》第158条的规定地役权采用登记对抗主义,而不是登记生效主义。地役权通过签订合同产生效力,登记只是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手段。当物权发生变动的时候登记才发挥效力,如果物权不变动登记的效力得不到体现。通常情况下,人们因对潜在善意第三人带来的利益变化缺乏预见性而忽视登记带来的利益。

2.4 地役权与相邻关系混淆

地役权和相邻关系很容易混淆。多数人认为相邻关系即可调节地役权才能调节的利益关系。然而,相邻关系属于所有权范畴,是法定权利具有强制性,不存在有偿问题;地役权属于用益物权范畴,根据合同设立具有自治自主性,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相邻关系的适用范围以相毗邻的不动产为存在必要,地役权涉及到的不动产可以是相邻的也可以是不相邻的,只要是事实上的利用关系,都可以设定。相邻关系仅能满足相邻不动产最低限度的需求,而地役权可满足相邻不动产和远隔千里的不动产更高程度的利用需求。可以说相邻关系解决的是吃的饱的问题,地役权是解决吃的好的问题[1]。

3 案例剖析

在安州区花D镇某街有A、B、C、D、E、F六宗国有土地(位置如图1,均已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其中A-E等5宗土地毗邻,中间有一个空坝及一个通道,空坝位于5宗土地的中间位置,通道位于A宗地与C宗地之间。E宗地和F宗地有自己的空坝及通道。经4宗土地的使用权人协商,该空坝和通道由4个土地使用权人共同分摊。这时,这4宗土地的使用权人各自享有空坝和通道的土地使用权。

2013年,为了提高房价, 6个人协商自愿将各自的土地统一规划,统一修建形成了一个风格统一稍具规模的商品房小区,建筑物后的空坝形成了车位及一条车辆可以通行的通道(如图2)。重新规划后由原来的6宗独用宗地,变更成为了现在的3宗独用宗地和1宗共用宗地(B、C、D合并为G宗地)。为了方便车辆进出,G、E、F宗地各退让了10cm形成了更宽的通道。F宗地只留有一个楼梯间,人可以通行,车辆必须从A宗地与G宗地之间的通道及G宗地上通过。

在该案例中,规划的作用充分展现。建筑物的位置、外观、进出大门的位置、车辆通行的道路及车位都依据规划而建。规划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地役权的使用。

G宗地与E宗地相邻,构成相邻关系,E宗地从G宗地上通行是法定权利,具有强制性;F宗地与E宗地相邻,构成相邻关系,F宗地从E宗地上通行是法定权利,具有强制性。

3.1 地役权的确认

F宗地与G宗地不相邻,不能构成相邻关系,F宗地的不动产权利人从G宗地上通行不属于法定权利。这时就要运用到地役权。

笔者认为F宗地的不动产权利人从G宗地上通行符合地役权的定义。F宗地的不动产权利人为了提高房价,与G宗地统一规划,统一修建形成了一个风格统一稍具规模的商品房小区。F宗地与G宗地的不动产权利人,达到了双赢。F宗地的不动产权利人实现了利用他人不动产提高自己不动产效益的目的。F宗地为需役地,G宗地为供役地。

地役权的原始取得方式之依长期持续利用的事实,即根据事实上存在的土地利用关系,通过默示同意之推断,或依据公平原则,而确认地役权之成立[1]。

根据规划及建成的事实,F宗地必须从G宗地上通行,存在了事实上的土地利用关系,且在6宗地的不动产权利人协商建设时已默示同意了F宗地对G宗地的利用。或者依据公平原则,F也退让了10cm作为通道,本应享有在G宗地上的通行权。由此可以确认地役权的成立。

如果,E宗地的不动产权利人对于从G宗地上通行有更高程度的要求,F宗地的不动产权利人对于从E宗地上通行有更高程度的要求,双方也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签订地役权合同,办理地役权登记。

3.2 地役权登记

G宗地和F宗地均修建的商品房,当不动产转移后,面对几十个不同的不动产权利人,F宗地的不动产权利人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地役权登记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抗善意第三人。

根据《物权法》第158条的规定, G宗地受让人可能不知道G宗地上存在地役权, 基于公示公信原则,G宗地受让人所取得的不动产上视为不存在地役权负担。如果G宗地受让人不允许F宗地受让人通行,F宗地的受让人不得主张地役权。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F宗地的土地使用者和G宗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共同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地役权登记。

根据《物权法》第166条规定,购买F宗地的不动产权利人依然对G宗地享有地役权。根据第167条规定,购买G宗地的不动产权利人依然对F宗地负有地役权。

根据《物权法》第169条规定,已经登记的地役权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2015年6月公布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4章第8节对地役权的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都做介绍。2016年5月30日,国土资源部印发《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试行)》对地役权首次登记、变更登记、转移登记、注销登记的适用范围、申请资料、审查要点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具有操作性。

本文所举案例发生在人们身边且司空见惯, 是简单的关于通行地役权的设立及登记,但因从事土地登记的工作人员对地役权知之甚少避免引起行政官司和权利人对地役权不了解,未提出登记申请而未做登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改革后的“公产房”,房子按照建筑面积分给了职工,空坝、通道等公共设施还留在原单位,当原单位想对这些资产进行处置时,势必会使享受了“公产房”的业户在空坝、通道等公共设施的使用上受到限制。如果,进行了地役权登记,业主和原单位之间的矛盾可以很轻松的化解。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信号发射塔的建设、广告牌的安放、空调外挂的安放、通过协商进行的排水排污、农村中取水通行等都会运用到地役权。

4 对策措施

地役权可以广泛地调节人们日常生活中不相邻不动产或是相邻不动产为提高自己的效益而在通风、通行、采光、用水、管道铺设、电力电信设施安放等方面的利益。在登记情况下的地役权,可以使不动产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笔者认为改善地役权登记状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完善法律法规条款

《物权法》中对地役权和相邻关系分别在不同的章节做了介绍,规划的作用进一步减少了地役权的使用。地役权与相邻关系调节的内容有交叉重叠的之处,重新整合地役权和相邻关系的适用范围[3]。可以学习国外的做法将地役权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哪种方式使用何种地役权。

鉴于地役权今后可能在例如铁路用地和铁路保护、文物用地和文物保护、地铁项目建设、水利项目建设[4-5]、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城市风貌提升、电力事业、电信事业、开放式小区[6]等公共事业方面的诸多应用;以及满足需役地人经济利益要求的营业地役权[7],例如乡村旅游[8];政府出于保护生态环境而设立的环境保护地役权[7]。由此,对地役权的适用范围进行拓展是极有必要的。

鉴于地役权使用的广泛性,种类纷繁复杂,《物权法》规定地役权实行登记对抗主义,不利于地役权登记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保护地役权双方的利益,借鉴同为用益物权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登记原则,采用登记生效主义。

4.2 加强地役权相关宣传

《物权法》中关于地役权的规定是地役权登记的法律依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不知道何时何地该如何使用地役权。

借着《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实施加强对地役权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役权。在进行不动产登记培训中加强地役权的介绍,让从事登记的工作人员可以清楚的辨别出何时何地怎样使用地役权。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向社会大众宣传地役权以及地役权登记。

4.3 重视启动登记工作

以绵阳市安州区为例,同为他项权利的抵押权,每年都有70宗左右进行登记,而地役权却一宗也没有。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和“六五”普法工作的开展,在不动产登记过程中,鼓励有地役权使用需要的不动产权利人签订地役权合同,申请地役权登记。并向社会公布,引起社会的关注,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地役权登记在社会大众中的认识度。

参考文献

[1]高延利主编.土地权利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肖宇.土地地役权还是登记为宜[J].中国土地,2009(4).

[3]池悦.论相邻关系和地役权之间的整合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5(10).

[4]李世平,丁华,施风翔,赵荣军.简析地役权―基于南京地铁用地物权权属调查土地登记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5).

[5]陈华彬.从地役权到不动产役权─以我国不动产役权的构建为视角[J].法学评论,2016(3).

[6]张.公共地役权在封闭小区开放中的适用问题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6(4).

[7]付琳.我国地役权制度的立法完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8]王维艳,李强.地役权在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旅游论坛,2015(9).

[9]杨子.地役权若干问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篇4

【关键词】 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科技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然而,人类逐渐感受到自然资源迟早会枯竭,愈来愈严重的污染早晚会危及人类生存。石油危机、酸雨污染、环境公害、臭氧层空洞、土地沙化、自然资源枯竭等种种严酷的事实,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未来发展。人类开始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并积极寻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的新的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理念由此产生,并逐步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战略。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一提到“绿色” ,人们就会想到环保和健康,“绿色建筑”自然也会让人联想到环保而又健康的建筑。事实上,绿色建筑理念并不仅仅强调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环境优美的建筑产品,更重要的是强调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该定义目前已被理论界普遍接受。根据定义,笔者认为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原则要体现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即体现于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装修、使用、废弃处理等各个环节。第二,绿色建筑要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因而建筑节能、节约资源的原则,不是以牺牲人们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为代价的,而是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第三,绿色建筑不再仅局限于建筑业,不再孤立地考虑建筑自身系统的可行性,而是在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建筑法则和适宜的技术等多种因素。所以绿色建筑又可称之为绿色建筑体系[1]。

绿色建筑源自于发达国家,它的发展内容包含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绿色建筑实践等有机联系领域。其中,绿色建筑理念发展是人们对绿色建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属于哲学理论的范畴;而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是将绿色建筑落实至实践层面的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模型,绿色建筑理念就只能停留在理论范畴,无法指导实际操作。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则是推动绿色建筑实践的重要因素。绿色建筑会对社会产生比较大的正面效益(外部经济),非绿色建筑会对社会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外部不经济)。而对建筑物品的提供者(如开发商)来说,提供绿色建筑的成本远高于传统非绿色建筑的成本,所获得的经济利润却不一定更高,所以会缺乏提供绿色建筑的动力。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由于绿色建筑具有这样的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有必要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引导和激励绿色建筑的实践。

2 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绿色建筑理念

2O世纪8O年代以来,绿色建筑概念开始进入我国。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世界的认同和建筑节能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渐渐得到了重视。从2005年开始,建设部每年组办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旨在提高我国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 推广应用水平,推动我国建筑向智能舒适、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学术界和大专院校也展开了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渐渐成熟,并就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理念达成了共识。

然而我国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工作还很欠缺。社会大众并不了解建筑能耗的严重性,更无法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这使我国绿色建筑的推广找不到立足点,造成长时间无社会需求。同时,由于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大众对绿色建筑的内涵有一定的曲解,如把绿色建筑等同于绿化,或是片面追求豪华和所谓的高科技,这也给绿色建筑的推广造成障碍。

2.2 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

在制定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面,2001年1O月,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台,2002年、2003年又再版。其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同时融合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等法规的有关内容。2002年在国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奥组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由9个单位合作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2003年8月,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正式出版了《绿色奥运评估体系》和《实施指南》以及相应的评价软件,2003年1O月,北京一批建设项目开始采用绿色奥运建筑评价体系

作全程管理。“绿色奥运建筑评价体系GOBAS”是我国首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开发过程参考了日本CASBEE和美国LEED,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但是它主要针对奥运建筑及其相关附属建筑,适用范围有限。2006年6月1日,由建设部与质检总局联合的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它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领域虽然有较大突破,但与世界上较成熟的体系(如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7年,我国建设部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开展时间短,在研究中主要参考了发达国家的一些指标体系,所取得的成果还有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现行评价标准和操作方法在实践中存在执行力度不够严格的现象,监管不严造成节能设计与施工、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之间脱节。根据2006年专项检查,符合最初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达到总项目的95.7%,到了施工阶段,降至53.8% ,新建成项目达到设计标准的不足20%[2]。

2.3 绿色建筑政策法规

我国政策法规对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度还远远不够。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都涉及到建筑节能,但缺乏强制性规定。《建筑法》对建筑节能规定为“支持”、“鼓励”和“提倡”,没有具体条款来约束。《节约能源法》关于建筑节能的两条规定是近几年来全国实施建筑节能的根本依据,但这一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而且《节约能源法》的罚则部分并未规定这两条的法律责任。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有鼓励在建筑中应用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同样没有强制性规定。这些法律规定约束企业行为的效果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引导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性政策仍比较欠缺。我国曾经有过的一个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节能优惠政策,是节能建筑可以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此税种子2001年1月1日停止执行。2004年建设部制定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实施细则》。从2OO6年开始,建设部会同财政部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工作,中央财政对示范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建立了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管理办公室,全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工作。2OO7年,我国建设部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对于那些经过评审、认证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单位,将会给予一定的鼓励措施和激励政策。然而目前,相关激励政策还在研究当中,尚未正式出台。

总体看来,我国引导绿色建筑实践的政策法规缺乏可操作性,激励性的政策措施还在试点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在税收减免、加速折旧、低息贷款、现金回扣补贴 政府采购、抵押贷款、科研自主、资源协议等方面成熟完善的措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3 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加强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培训宣传工作,普及绿色建筑理念和相关知识。一方面,在高等院校完善绿色建筑相关学科的建设,提高专业教育水平,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加强绿色建筑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强化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普及绿色建筑相关知识,提高大众对绿色建筑重要意义的认同感,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建筑的观念,自觉遵循绿色建筑的规律,为绿色建筑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进一步增强绿色建筑理念对实践层面的引导,需要加大对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规范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绿色建筑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和地方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建立建筑能耗统计、建筑能耗认证、建筑节能性能评价等领域的监管体系。加大政府对建筑全程监管的力度,强制执行节约和环保标准。要在建筑的立项、规划、设计、施工、检测、竣工验收、维护使用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从根本上控制不达标建筑的建造。对已建的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展建筑能效测评和节能改造,启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

由于绿色建筑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除了中央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外,推行绿色建筑必须调动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把节能与绿色建筑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出台相应激励政策来调动其积极性。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落实对相关企业的强制性规范,并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激励性政策措施。通过规范和激励两种手段来有效引导绿色建筑的实践发展。

为了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还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成熟完善的技术体系。通过合作与交流,系统地引进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和成熟技术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发展,可使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少走弯路,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 项目管理 对策 措施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始终走在改革的前沿,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管理模式也逐步更新。但令人遗憾的是,地域的差异和投资多元化的缘故,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共存和并行,但由于各种模式的适用范围以及内在的管理要求差异,对建筑施工企业适应多种模式的施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是管理科学在项目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所谓工程项目管理,就是为了使工程项目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预期的各种目标,而对项目所进行的全过程的所有诸如决策与计划、组织与指挥、控制与协调等一系列工作的总和。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即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采购管理共计九个方面。

(二)建筑企业的管理特点。

由于建筑产品和施工生产的特殊性,建筑企业在管理上同其它企业相比有较大的不同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标承包方式的竞争性。根据我国建筑法的规定,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都是通过投标竞争的方式来承揽业务。中标后再通过签订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来确定彼此的经济与法律关系。但由于建筑企业的进入壁垒低,施工企业众多,竞争非常激烈,大多数企业只能依靠低价竞标方式来取得业务。

2.生产经营任务的不稳定性。采用竞标方式承揽业务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建筑企业经营生产任务的不稳定性,从某一个具体项目看,企业能否中标,一方面与企业的业绩、技术、管理、资金等综合实力密切相关,也与投标策略、掌握的市场信息有很大关系,具体项目的中标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3.管理环境的多变性。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作业环境方面,建筑施工大多为露天作业,作业条件较差,受天气、气候、地质、水文的影响较大。二是指管理方式的环境方面,不同的投资主体,多变的项目管理模式、不同地方的政策都使得管理环境复杂多变。

二、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至今已基本完成了与国际接轨的任务,但由于地域的差异以及投资多元化的缘故,现阶段国内建筑市场仍是多种模式并行的状况,常用的是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一)工程建设分阶段招标管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由业主、咨询和设计单位、承包商(施工企业)三方参与。业主分别与设计单位和承包商签订合同,确定彼此的经济与法律关系。与此同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对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加以控制。这种模式中,业主主要负责建设工程的行政领导、关系协调和建设中有关重大问题的决策,其他工作均由相应的专业单位负责进行,实现了建设工程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分工。

(二)工程建设总承包管理模式。

工程建设总承包模式是指具有工程总承包资质的总承包企业代替建设单位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总承包企业可以将部分工作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企业,分包企业对总承包企业负责。工程总承包模式中业主参与工程管理的工作很少,只要大致说明投资意图和要求,其余工作均由总承包企业进行实施,因此,业主工作量大大减小,对合同的管理比较有利。

(三)设计/招标/建造模式

这种模式是严格按照设计—招标—建造的顺序进行,在一个阶段结束后,相应另一阶段才能开始。由于其限制了项目进行平行作业,对工程建设周期有较大影响。但由于其操作简单、通用性强,项目施工管理时变更较少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国际项目工程中,因此,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中。

三 、改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物资中心信息库,完善内部物资供应市场。

建筑企业应首先针对自身企业常用的主材、机械设备进行统计,调查材料的数量、规格、市场价格、使用频次等数据,按重要性排序,确定企业内部应该集中采购的材料名录及常用机械设备一览表,建立物料中心信息库。在不同模式下按照项目需要采用大宗材料的集中采购与项目经理部零星采购相结合的方式。在机械设备的使用上,将外部市场的价格调节和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建立内部租赁市场,通过市场运行的调节机制,促进内部市场发育,达到满足施工项目的材料和机械需求的目的。

(二)盘活固定资产,向资本运营型管理转型。

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国内建设规模在城乡建设一体化的充分发展之后必然会有一个回落,建筑施工企业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面临施工任务不足的境况,因此企业要开始注重企业的资本运营,力争早日由生产经营型管理向资本运营型管理转变。作为施工企业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尽量让固定资产运转起来,这包括闲置的设备、房产、地产等。对于闲置设备可以通过内部租赁市场的功能来实现。二是灵活用好流动资金,自己主动创造市场,选择比较好的政府项目进行投资,既充分发挥了施工企业的建设优势,又可以取得比较高的资金回报率。

(三)转变传统经营理念,选择最合适的经营战略。

现在的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绝大多数具备多种产品生产的资质和能力,本身就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究竟采取哪种经营方式,只有最能促进企业发展的方式才是最合适的。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经营方式的时候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深入了解专业化经营及多元化经营的特点,二是深刻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三是精确考量自身的综合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正确地选择其发展道路。

四、总结

总之,建筑企业无论是面对建筑市场相对繁荣的今天还是未来市场即将萎缩的明天,都有必要顺应潮流,未雨绸缪,以先进的理念引导企业的改革和创新,确保企业健康发展。本文利用动态企业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在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上提出改进和创新对策,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电网工程;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DB模式的发展历程

DB模式作为国际上一种通行的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在国外已经实行30多年时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境外建筑市场,DB模式无论在工程总量还是占总体建设市场的比例都经历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根据美国设计-建造学会(DBIA)的研究表明,在美国,截止到2002年,DB模式的项目市场份额已接近40%,到2005年,DB模式达到45%,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55%。DB模式将超过传统的DBB模式占据主要的建筑市场(见图l)。另据报道,美国排名前400位的建筑承包人利税值的三分之一来自DB合同[1]。

图1:美国主要工程建设模式市场份额趋势图

在我国工程总承包推行至今也已有20多年,为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期间经历了多次变革,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工程总承包的提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鲁布革冲击”,198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国发[1984]123号)中就提出建立工程总承包企业的设想;1997年我国颁布的《建筑法》第二十四条提出:“提倡对建筑工程进行总承包”,确立了工程总承包的法律地位;为了应对加入WTO以后国际工程承包的需要,进一步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2003年建设部发出《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3]30号),明确了工程总承包的基本概念——“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工程总承包;2005年建设部正式批准《建设项目工程总承总管理规范》为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工程总承包的规范体系。自80年代中期工程总承包试点以来,全国已有200多家建筑业企业开展了工程总承包业务。建筑业企业从开始单一的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逐步发展到采购―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2]。

2 DB模式的定义

DB模式作为工程总承包其中的一种承发包方式,它是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3]。在这种模式下,集设计与施工方式于一体,由一个实体按照一份总承包合同承担全部的设计和施工任务。工程涉及的主要材料、设备采购工作以及工程的试运行工作,由发包人(业主)来完成。

3 DB模式的特点

DB 模式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把资源最佳配置结合在工程项目上,减少管理链和管理环节,集中优秀的、专业的管理人才,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真正体现风险与效益、责任与权利、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具体有以下特点:

3.1优点

(1)发包人和承包人密切合作,完成项目规划至验收工作,减少了协调费用和时间。

(2)承包人可在参与初期将其材料、施工方法、结构、价格和市场等知识和经验融入设计中。

(3)有利于控制成本,降低造价。国外经验证明,实行DB模式,通过限额设计与市场价格的双重竞标,平均可降低造价10%左右,而且在DB模式下,造价的不确定因素减少,发包人能更早地确定和更好地控制造价。

(4)有利于进度控制,缩短工期。一般来说,承包人可以应用快速路径法(FastTrack), 即承包人可先将已完成的部分设计图纸送交发包人审核,待审核通过以后即可先进行该部分的施工工作,而不需等到所有的设计工作完成。这样可有利于缩短工期,使工程可以较早投人使用。

(5)风险责任单一。DB模式将施工与设计并入到一个单一责任主体当中,消除了可能因设计和施工职能分离而导致的冲突。据DBIA的调查,DB模式在抵抗风险方面的作用达65%,远高于DBB模式。

3.2缺点

(1)发包人对最终设计和细节控制能力较低,据研究,DB模式是发包人对设计最缺乏控制能力的模式。

(2)承包人的设计对工程经济性有很大影响,在DB模式下承包人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3)工程质量控制主要取决于发包人招标时功能描述书的质量要求。

(4)出现时间较短,缺乏特定的法律、法规约束,没有专门的险种。

由此可见,DB模式对发包人以及监理人的管理水平及协调能力要求高,需要管理人员对项目有很强的监督能力;同时也要求承包人经济技术力量雄厚、抗风险能力强,并能提供设计和施工的综合管理与服务。

3.3适用范围

一般来说,在满足下列条件的项目中,DB模式可以较好地发挥优势:

(1)能够比较清晰地定义发包人的功能需求和有关技术标准,使承包人能较为准确地理解。

(2)发包人的功能需求基本可由国家或行业的技术标准或技术规程来定义。

(3)若项目中较多的工程内容存在“可施工性”的问题,DB模式更能发挥其优势。在DB模式下,由于承包人自己负责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可施工性”的问题能充分在其设计中加以考虑,从而避免传统模式下对设计的“可施工性”重视不够的问题[4]。

4 DB模式在电网工程推行的可行性

从电网工程的建设管理现状来看,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体系建设正在为推行工程总承包奠定基础。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基建工作会议上提出:“开展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试点,积极探索提升工程设计、建设效率的新举措”,并在500千伏昌黎、220千伏东兴、110千伏土沟三项工程进行试点。这些足以证明电网工程已具备实行DB模式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促使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强强联合,有资质、有能力的总承包商应运而生,设计、施工一体化发展更加迅速,满足资格并可供市场自由选择的临时性联合体组织和永久性组织越来越多。同时,经过多年来的充分市场竞争,专业分包商的履约能力越来越强;

(2)基建标准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建设管理矩阵式组织结构已逐步建立,过程控制也日益标准化。项目部以工作组(Work Team)的模式运行,五大专业协同配合,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工作组的活动。同时,公司系统的各级管理部门根据职责对工作组的工作行使领导、监督、指导和控制功能,统一了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管理流程;

(3)基建标准化成果的研究应用,如“三通一标”、“两型一化”、“两型三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等,统一了技术规范、建设标准。同时,不断加强基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能力和水平,也有助于提升各相关方综合素质。

5 DB模式对电网工程造价的影响

篇7

关键词:复合保温板 安装加固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世纪以来,国家建筑法规定民用住宅必须采用保温系统,以节省国家重要煤炭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各住宅小区开始大规模的采用外墙保温技术措施。如东县盛世华城项目经专家论证,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采用了复合保温(XPS)板外墙自保温体系。该系统保温效果好,能够最大限度杜绝冷热桥的存在,并对建筑物主体结构起到保护作用。 复合保温(XPS)板是由配0.9mm钢丝网的轻骨料混凝土与聚苯乙烯(XPS)挤塑板叠浇而成,是构成节能建筑护结构复合自保温墙体的配套节能材料。一般规格4-50mm厚,单块面积在≤0.5,具体的保温板的板长、宽由施工单位根据外墙尺寸排板而定。

该产品不仅具有适用范围广、轻质、高强和隔热保温、耐候性、防火性、耐久性好,可切割的特点,还具有代模板的功能。

下面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一下XPS保温板外墙保温系统施工工艺。复合保温板在是从2010年5月开始首先在如东盛世华城的7-9#楼逐步开始安装的,7#、8#楼是框剪结构,分别19层、20层。下面主要是框剪结构复合保温板安装办法。

一、 框剪结构主要安装50mm的复合保温板,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就开始对所有外墙的进行排版,主要根据剪力墙的层高、长度,框架梁、连系梁进行排版。每层保温板安装利用图面进行分别计量和图标,尽可能统一保温板尺寸,减少临边保温板数量,这样可以在安装时方便调配。复合保温板在安装前两二月前开始制作,复合保温板的制作必须按照施工单位每层下料单,由专业厂家进行工业化生产。复合保温板进场后统一安排堆放场地,在堆放时将不同规格、型号、厚度分别堆放,场地上一次不要堆放超过两层的量,在堆放前尽可能将堆放场地平整,堆置平放,防止长时间后变形。

二、砼墙面复合保温板的安装 主体结构钢筋经隐蔽验收合格后开始安装保温板。

1、在安装轻质保温板之前,组织安排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对剪力墙、梁、柱等不同位置的复合保温板的安装方法作详细说明,加强培训。

2、复合保温板安装条件:结构钢筋已绑扎完成,砼保护层垫块、撑条均安装到位,钢筋工程隐蔽验收合格。

3、根据安装部位的要求选定质量合格的复合保温板的规格。

4、先安装剪力墙部位的复合保温板,按照排板图,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将复合保温板安装到位,安装时将水平拉筋打开,扳弯挂在结构钢筋上,装专用塑料板卡,安装在复合保温板的板角处。复合保温板的安装,要横平竖直,板缝要严密,板缝宽度控制在2.5mm以内,板面要平整,复合保温板安装完成后,安装结构内侧和侧面胶合模板。然后用电钻从复合保温板的预留孔向内侧胶合模板打穿墙紧固模板的螺栓孔,再安装穿墙对拉螺栓和塑料套管。

5、建筑高度超过40m、小于100m的建筑,40m以上楼层开始每隔三层设通长承托件,承托件采用镀锌角钢,规格尺寸为50×50mm(复合板厚),镀锌等级为A级,承托件通过锚筋锚入砼中,承托件需做好防腐处理。

三、填充结构中砖混结构圈梁及构造柱部位、窗台梁等位置的复合保温板的安装

1、先安装门窗洞口的过梁底模,绑扎圈梁钢筋及砼保护层卡件,安装内侧模板,再安装外侧复合保温板。考虑到过梁的截面尺寸一般为200×200,该部可直接木方加固。

2、构造柱部位的复合保温板的安装,在砌筑砌体马牙槎时,同时安装复合保温板,将水平拉筋挂在构造柱钢筋上。安装内侧模板后,马牙槎复合保温板外侧立竖撑,穿对拉螺栓固定。竖撑间距≤250mm。钢管横撑间距≤450mm。模板应平整,支撑立牢固,防止涨模。

四、复合保温板的加固

1、选择规格尺寸一样的木方,根据剪力墙部位尺寸制作木隔栅,配置40×(80-100)mm木方作围楞,木方间距15-25cm,进行编号定位。

2、进行合模固定时,在复合保温板外侧立竖撑,竖撑应选用40×(80-100)mm平、直的杉木方,作为复合保温板的竖撑,先立复合保温板拼缝处的骑缝撑,再按中心距≤250mm立其它竖撑。复合保温板与竖撑间应无缝隙。如有间隙,应加垫垫实。钢管横撑层间距≤450mm。打穿墙螺栓固定模板与木隔栅,穿墙螺栓间距及平整度、垂直度符合相关规范及方案要求。

3、在复合板板缝外 处粘贴自粘网格布,防止和减少漏浆。

五、 混凝土浇筑过程的管理

1、 模板安装完成后,表面平整度及垂直度符合要求,确保模板安装牢固,经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合格后。

2、混凝土浇筑前由技术负责人按照施工措施方案,全面、规范、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交底,全过程跟踪检查。

3、混凝土剪力墙浇筑时,严格分层浇捣,一层为30-50cm,振捣器振时快插慢拨,严防振动器接触到挤塑板,严禁一次浇到顶,向洞口两侧同时浇筑,保证洞口垂直度,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

4、在砼浇筑过程中,应避免振动棒与挤塑板接触,防止破坏挤塑板。应派专人负责巡视、检查浇筑的情况以及保温板的变化,如有变化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六、外墙装饰前的处理

为确保复合保温板与砼结构层间的有足够的粘结力,在墙面粉刷前,须在复合保温板上用冲击钻钻孔,按@400的要求植入直径φ5×100m尼龙膨胀螺丝,当总高度超过40米时,按@350的要求植入直径φ5×100m尼龙膨胀螺丝应.并按规定对植入的尼龙膨胀螺丝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抗拔试验,单个锚栓抗拉承接力应≥ 0.8KN。

1、拆模后对板缝的处理,在12厚的刮糙层加热镀锌电焊网(φ0.7,15×15)满铺,先铺设钢丝网并用锚栓固定(6-8个/),再粉1:2.5水泥砂浆12厚打底,待底层完全干燥后,粉8厚1:2.5水泥砂浆面层,罩面前在表面压入耐碱玻纤网格布。

2、分隔缝处理时在每一楼层分隔缝部位将复合保温板面层20mm厚的轻质混凝土切断后,采用成品铝合金嵌条,固定在水泥砂浆面层中。

3、窗洞口四周保温做法为25厚ZL聚苯颗粒保温层,再抹8厚1:2.5水泥砂浆面层,内铺耐碱玻纤网格布一层。

七、复合保温板的耐火性

能复合保温板样品2010年10月25日经过国家消防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检测,在3小时的耐火试验:试样未完全丧失完整性背面平均温升33,背火面单点最高温度37耐火极限3小时。复合保温板的良好耐火性能较好的解决了保温材料的防火要求,这为复合保温板的推广提供了广泛应用空间。

框架填充外墙为自保温墙体,其自身的热工性能指标达到现行国家和地方节能建筑标准。砼墙基体隔热保温板与建筑同步,外表面与自保温墙体在同一平面上较好地解决了外保温技术的劣势。复合保温板代模板技术,与传统外墙外保温方式节约18元/,给房地产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东盛世华城工程项目7-9#楼工程中所有混凝土基体(梁、柱、剪力墙)“冷桥”部位采用贴浇复合保温板,经过不断的改进现场的施工技术,本工程创江苏省节能示范型小区,建筑节能达65%。

篇8

工商局共同制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但做为建筑企业相对发包人(业主)方地位较弱的现实,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中如何严格控制,规避风险、争取利益最大化。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有必要针对建筑企业特点,规范作业动作,给予指导。

关键词:施工合同签订履行作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TU72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企业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及履行作业指导

1.0目的

1.1什么是合同 评审:是指接到招标文件后,通过审查招标文件的实质条件和项目背景,确定是否参加招投标;中标后通过合同谈判形成合同文本,在合同签订前按程序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合同条款和内容进行审查、评议,为确认合同条款完备、词义准确、合法公平,能够全面顺利履行;识别、评估和确认履行合同中的风险,在可防可控范围内的一项活动。

1.2合同评审目的。通过评审避免合同违法和合同陷井,防范违法工程,规避经营风险;作好合同履行、成本管理、索赔管理等合同管理工作,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保障公司经营活动正常运行。

2.0评审原则

2.1合法性;根据《合同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及相关法规、条例、司法解释等,审核合同内容合法性。

2.2符合公司实际原则:综合公司的人力资源、技术、设备、财务等情况和措施保障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确认合同能够顺利履行。

2.3合同评审分阶段多次进行:投标阶段的评审、合同正式签订前的评审、合同履行中有关合同变更、补充协议、索赔事件处理的评审。

3.0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施工企业所有对外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4.0职责范围

4.1市场开发部门负责建筑工程施工投标前评审和中标后以及履行中合同变更内容时合同的谈判、洽谈、签订,组织合同评审。

4.2合同管理部门负责合同整理、发放、归档和保存。

4.3项目部为工程合同、分包(联营)合同的实施者,负责工程合同、分包(联营)合同履行过程中风险防范预案、措施的落实责任;负责日常收集各类与合同履行、索赔事件相关的原始资料,妥善保管。

4.4经营、财务部门负责合同履行中的资金使用、成本管理、索赔事件处理的监督指导。

4.5工程、安全部门负责合同履行的工期、质量、安全等施工管理的监督指导。

4.6法律事务部门负责合同签订评审及合同履行中的法律指导,

参与重大合同的谈判、签约,协助相关部门对重要发包方、分包方的资信调查,索赔事件处理,合同纠纷处理的法律服务指导。

5.0评审方法

5.1合同评审采取会议评审、书面评审相结合,但评审过程和结论都必须有书面材料,参与评审人员在评审记录上签字备案。

5.2书面评审由工程、财务、经营、法律等部门专业人员,对合同文本进行逐条逐句分析研究,书面提出评审意见。

5.3会议评审由市场开发部门组织专门评审会议,介绍工程项目投标、业主背景及资信、项目环境、专业人员评审意见等情况,参加评审领导和部门综合各方面意见发表评审意见,形成书面评审结论。

5.4评审结论应明确提出对合同文本××条款必须要修改的意见;力争要写入或取消的条款、文字;努力争取仍不可改变的内容要有变通或接受的处理意见。

6.0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6.1招标投标阶段

6.1.1资格审查。对工程业主方主体资格是否适格进行审查。一是审查业主(建设方)是否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法人资格;二是审查有无建设方与合同当事人不一致的行为。

6.1.2资信调查。收到招标文件后,应当深入研究和分析,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吃透业主意图及要求;全面分析投标人须知,详细审查图纸,复核工程量,分析合同文本,研究投标策略,以减少合同签订后的潜在风险。重点对业主的履约信誉和招标工程的真实性进行调查、审查。

6.1.3编制投标文件。对招标文件、招标答疑文件、设计文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工程施工现场情况,对工程进行系统分析,在编制投标文件中把可预见的风险因素尽量考虑全面。

6.1.4对风险因素逐项进行审核评价,对招标单位规定的条款中争议较大问题在投标偏差表中可适当提出建议,为以后合同谈判在风险问题处理上做好准备。

6.2合同签订阶段

6.2.1合同签订前对合同文本的评审。审查合同的合法性,了解业主和有关部门落实拟建工程是否合法。如果其合法性得不到落实,合同可约定支付高比例的预付款、进度款和中间结算,切勿垫资;或要求对方提供第三方担保,以保证工程款的支付及非自身原因导致的损失,由其担保方承担连带责任。

6.2.2合同主体审查。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是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资格。签订合同代表人具有与法人组织相一致的法人代表证或由其出示的书面授权委托书。有些项目发包人不是实际的业主,建筑工程的用地由实际业主办理,土地使用权不属于发包人,项目资金由实际业主控制,这类项目的风险是业主有意规避责任,可能出现工程款难以收回。对此防范措施一是尽量不要垫资;二是要求发包人让实际业主或第三方提供履约担保;三是由实际业主给发包人书面授权,明确承担责任的主体。

6.2.3合同文本条款完备。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由于是示范文本,评审重点在第一部分协议书和第三部分专用条款填空选项内容,对应通用条款不可空项、漏项,也不能笼统只填写“执行通用条款”而不明确具体条款的真实含义。

6.2.4在协议书和专用条款中的约定条款,约定内容要明确;在约定选择合同文本和解释顺序时尽量选择对我方有利的条款、顺序。

6.2.5合同文字严谨。合同使用文字语言规范,词义准确、明晰,不要使用模棱两可、词不达意语言文字,避免发生歧义和误解。

6.2.6审查合同条款内容。重点审查工程项目内容全面,无漏项;工程立项批准文件齐备;开工、竣工日期清楚,工期合理;工程质量标准合理可行;约定适用标准、规范名称准确;约定确定合同价款或计价的方式清楚准确;实行工程预付款和进度款的条款,明确约定付款时间和比例及计算比例的基础;发包人供应材料的结算方法约定清楚(注意不能计算基数进行优惠);竣工结算明确约定“发包方收到结算报告和完整结算资料的规定时限内(具体天数明确规定),对结算报告进行审核确认或提出审核意见,未给予书面答复的视为承认”的条款内容;违约责任赔偿损失明确约定违约金额或计算方法(注意不能以合同价款总额为计算比例的基数);争议解决方式选择管辖地时,尽量争取选择对我方有利的管辖地,不要随意放弃选择权;双方现场代表(工程师)和监理方工程师姓名、职务和职权约定明确;公章与名称一致、签约代表与授权书一致、签约日期与签约时间相符。

6.2.7合同评审中发现问题的处理。漏项条款提出补充条款写入合同内;文字修正提出准确规范文字语言;对可争取的对我方有利条款要全力争取;对争取可能性不大的问题要列入风险控制范围内,进行风险分析评估,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确定为属可承受、可控风险的或属不可承受的风险,决定签约或放弃签约。

6.2.8合同签订时的风险防范。在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建设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防止意外风险;对风险型条款要设法使其公平合理,风险对等,防止由承包方独立承担风险。要打破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方面被动接受的常规思维,高度重视工程中标后的合同洽商谈判,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同对方沟通、洽谈,经过反复洽谈争取,进一步化解风险。

6.3合同履行中的风险管理。

6.3.1合同交底。由市场营销部牵头,经营、工程、安技、财务、人事和法律事务等部门参加,向组织施工履行合同的项目部进行合同交底。共同分析合同履行中的各种风险因素,确定重点关注风险点,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和预防风险预案。

6.3.2项目部按照《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第三章第一节规定要求,落实责任到人,对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请示报告,并做好相关材料的归档备案。

6.3.3公司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切实履行职责,定期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对重点关注的风险点检查风险控制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

6.3.4法律事务部门和专业职能部门,协助指导项目部落实风险防范预案,跟踪检查防范措施执行情况。为项目部在资料归档、变更、索赔、结算等方面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协助、指导项目部解决影响合同履行的法律风险问题,及时处理各类诉讼和非诉讼案件。

6.4合同履行中法律风险相对集中的问题处理策略

6.4.1组建项目管理班子。按照《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组成项目部,重点是选好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受公司委托授权负责施工项目组织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控制各类项目风险的总源头。在选用项目经理时要看品行、看能力、看业绩,不仅要考核其能力和业绩,更偏重于考核他的人品素质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严格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条件组成项目部,各项责任落实到人。

6.4.2建设方不按合同约定拨付工程预付款、进度款。业主方应按施工合同约定时限支付预付款、进度款,但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业主经常不能按约定履行,给施工带来很大影响。对此,我们要严格遵照合同条款,及时向建设方发出书面限期催款函,申明由于不按时支付款项对工程项目施工造成的影响(工期延误、窝工索赔等)由其承担违约责任,书面材料一定设法让业主方有签字权的人员在报告上签收。如仍不支付,则果断停工行使不安抗辩权,除非业主支付或提供了充分适当的担保,方可继续施工。(书面限期催款函同时抄报本单位,不安抗辩权的行使须经本单位同意后方可行使,项目部不得擅自行动)。

6.4.3建设方、监理方现场工程师变更。施工合同中对建设方、监理方及施工方的现场工程师(现场代表)有明确约定,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各方可能会对合同中指定的人员进行调换。遇此情况,我们一定要索取对方正式的文件或告知函,按照其明确的权限和时间行使职权。

6.4.4合同变更、设计变更、材料代用、现场签证手续。施工合同履行中的各种变更是经常的,我们在施工中要严格管理,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第三章第一节(三、四、五)的要求,及时办理各种签证及变更手续。在办理签证、变更手续时特别注意的是,应遵循先签证后干活的原则,各方的签字、盖章、内容及时间项目完整无缺,避免后期结算争议。

篇9

关键词:GPS技术;测绘;工程;应用

Abstract: at present, GPS technology is already in control survey, geodetic survey, cadastral survey, engineering survey precision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and navigation ships, aircraft, ca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uch aspects, these reflect the global satellite positioning system with powerful functions. GPS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n engineering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o study the rol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and expounds its advantages and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method.

Key words: GPS technology;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P2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我国经济的不断繁荣也使得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新需求,这种需求就是其对建设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跟随着这一需求变化的还有空间和土地的位置一跃上升到了第一位,对工程项目的高要求也是另一个变化,特别是对于测量精准度方面的要求以及质量保证方面的要求。GPS,也叫全球定位系统,它最初是用在军事方面,作用是为用户提供出非常准确乃至精确的导航、时间以及三维坐标的功能。GPS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注意到它在空间位置方面有着其他东西所达不到的出色功能,慢慢地,人们就在工程测绘中也使用上了GPS。GPS的腾空出世对于工程测绘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GPS测量技术以其被广泛认可的操作简单、高效率、花费少、高精度等优点在工程测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PS技术与北斗定位技术是现代测量技术的两大巨头,两者的区别在于技术体制、用途以及特点,但是两者各有所长。北斗卫星定位技术除了能定位之外还能进行通信,它所拥有的短信通讯功能是GPS所没有的,另外它的终端价格只需2万多元,它的接收终端不需要地面基站作为媒介,但是它数据处理时间较长,这对给定位带来了一定的误差。GPS测量速度快、能够进行全天操作、自动化程度高,但是造价高、规模大、对视野要求开阔。

2GPS测量技术对于工程测绘表现出的显著特点

2.1GPS拥有快速的测量速度

GPS的出现使得大众看到了它的优点,这种关注带来的是更多的人对GPS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又进一步加快和完善了GPS的应用和发展。就当前来说,对于20千米的圈子里的相对静态定位,使用GPS测量技术进行测量只需要花费15到20分钟的时间。另外,对于测量快速静态定位而言,如果每个流动站和基准站之间的距离小于15千米时,不需要2分钟就可以完成流动站的观察。并且,在对流动站的观测进行初始化后,就能够开始实时定位,平均一站的观测时间花费不到多少秒,这对于测量效率有极大地提高。

2.2GPS能够摆脱时间束缚开展全天操作

我们已经数不清从地球发射了多少颗卫星到外太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卫星的分步都相对均匀,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搜索到卫星信号。不管在哪里,在什么地方,你要你有测绘的需要,你都可以开展测绘工作。GPS不容易受到一般天气影响,除非是很极端的雷雨天气,否则都可以开展测绘工作,这能够有效缩短测绘所需要的时间。

2.3GPS自动化程度高,操作便捷

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操作中发现,GPS在测量中拥有很高的自动化程度,它操作起来也是非常简单便捷的。工作着就只需要把一下几个步骤做好即可。第一,对气象数据进行采集。第二,把开关仪器都安装好。第三量取仪器的高度。第四,保证检测仪器在正常工作的状态。例如在一些工程中的卫星的捕获和记录、观测的跟踪等这一系列的工作在GPS设备中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在完成观测之后,工作人员就只需要把电源给安全关闭,再把接机给收好,那么数据采集的任务就可以完成了。所以说,在工程测绘中应用GPS测量技术能够提高精度,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实现工程测绘的自动化非常有帮助。

2.4GPS的适用范围广,优点显著

外行人也许知道GPS全球定位系统有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确的位置坐标这一优点,但是内行人知道它的优点远不止这个。它还能给我们提供诸如时间、速度等其他有用信息。因而它除了能够在测量和导航的时候使用,还可以在有测量时间和测量速度需要的时候使用。近年来GPS的技术日趋成熟,它的适用范围也在加大。就工程测绘来说,GPS测量技术在对航空摄影、海洋、大地、工程等领域进行测量时已经越来越成熟。当对全国的乃至全球的GPS控制网进行高精度的测量时,即使数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就是GPS控制网中两个相邻点之间的距离,那也不会对测量造成阻碍,这就在测量范围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3工程测绘中GPS的应用

3.1GPS测量技术对于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应用

在以前的传统测绘中,工作人员要用人工的方式开展大量的测绘工作,这种工作方式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有时候对测绘人员而言带有很大的生命威胁。时代的发展改变了这种格局,现在对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的地区开展实地测绘时都使用GPS技术进行工程的测绘,这种方式的测绘图更为逼真、也有着交互作用。使用GPS技术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很直观地、有效地、快速地把工程测绘的整个过程给显示出来。在以前我们会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对工程测绘所需的数据等都全部测量出来了,但是在进行真正运用的时候却没有产生预想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测量之前开展一些模拟流程进行分析,这样能够对为测量方案的安全性、技术性、可操作性的增强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GPS对矿井工程项目开展相应的测量演练,这就能够为检测出测量方案存在的隐患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方案的完善提供了大帮助。

3.2GPS测量技术对于房屋工程测绘以及工程细部方面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工程细部测绘听起来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它也是工程调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就是明确测定的土地权属界线、点、数量、形状以及位置等。GPS的使用有助于把街坊内的界址点存在的误差进行最大程度的缩小,增加测绘的准确性;对于地形测绘来说,它的步骤一般是先在了解控制点的基础之上在对图根控制点进行加密,继而再用经纬仪测图法在图根控制点之上地形图的测绘。虽然说在近段时间这种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达到了使用全球仪等测图软件对地形图进行绘制,但即使这样还是需要两三个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操作。GPS测量法就不同了,用GPS进行测量就只需要到测量仪器和一个人即可,只要测量人员把所需测量的地域中的地物地形点都给一一测定出来,接着就可以用绘图软件进行绘图操作,这种方式花费的人工成本相当少,也为工作带来了效率的提高。GPS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在进行房屋工程测绘时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比如说在对老城区开展房屋建设规划时,老城区具有的障碍物较多、视野狭窄等特点很有可能会导致GPS出现接收不到信号的状况,或者是虽然勉强接收到信号,但是信号相当不稳定,这种测量会出现较大的数据误差,同时精度很低,效率同样低。所以说,GPS的使用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性的。

3.3GPS对工程测绘中工程变形监测方面的应用

工程建设中并不难碰到工程变形的状况,工程变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建筑物的位移造成的变形,另一个是人的因素造成了地壳或者建筑物的变形。GPS测量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三维定位具有很高的精确度,所以,当工程发生变形的时候,GPS就成为了测量的首选。工程的变形实际上也有很多种的分类,最主要的有如下的几种:其一,大坝的变形;其二,陆地之上的某些建筑物产生的缺陷和变形;其三,海洋之上的建筑法发生沉陷的变形;其四,资源开采地区发生的地面沉降的变形。当我们对这些工程进行测绘时,GPS能够很好地解决变形测量问题。比如,在对变形的大坝进行测量时我们若是使用了GPS技术,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水电站此时承受的水负荷的压力的大小是否已经引起了大坝的变形,如果在监测中发现了大坝的变形我们就可以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以免大坝变形严重引发一些意外事故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运用GPS测量技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采集出具体的、精确的大坝变形的数据,同时还可以达到大坝自动化测量的目的。

4结语

GPS的运用对于工程测绘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未来工程测绘行业将会因其而产生更大的变革。GPS未来将在更多的行业投入使用,它低成本、快速度、无限制、操作简单,它能够给工程测绘带来更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保障,现代工程测绘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定是测量数字工程化。加快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运用是提高测绘单位竞争力的、为测绘单位创造更高效益的有效手段,我们坚信未来的GPS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将会使得工程测绘行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文杰; 探讨在工程测绘中 G P S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1年11期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结构设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筑市场的规范性和法律意识较差

现阶段,虽然我国已经专为建筑行业颁布了《建筑法》,但是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以及建筑主管部门都没有认真并且严格的贯彻这项法律法规,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执法不严、有法不依以及违法不究的现象。因此现阶段的建筑市场的管理工作只是满足了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质量验收以及施工监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

1.2 一线施工人员的素质较低

据统计,在我国建筑行业的一线施工人员中,没有上岗专业资格证也未经过相应培训就上岗的农民是占有很大的比例的,即使他们施工的热情和积极性再高,但是没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作为支撑,在施工的过程中还是经常会出现违规的操作,严重的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

1.3 工程质量的监督系统还不完善

通常情况下,我国建筑行业对于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督工作都是由建委质量监督站所负责的,但是质量监督站的体制却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的,需要监督负责的项目很多,但是负责监督的人员却很少,大大的降低了监督的力度。

1.4 建筑市场竞争很大,建设单位行为的规范性差

建筑行业是一类劳动力十分密集的行业,其最主要的工作手段就是简单的手工操作和辅助设备的配合作业等,因此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是很低的,很多资金规模较小的企业和个人都进入了这个行业,这也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另外,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很多业主单位并不符合市场主体的标准,甚至有一些根本就不是法人,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就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改善措施

2.1 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

施工所用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最直接的因素,一些特殊的工序,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更是十分重要。没有高质量的施工材料,高质量工程项目又从何而来呢?所以,我们应重视材料计划的编制、采购以及其进入施工现场后的验收、检测等工作,对每一个环境都应做好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严格按照采购的流程进行采购工作,从具备一定采购资质的供应厂商名册中选择供应商进行采购,同时完善进货检验的记录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施工原材料的质量,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由于建筑市场的材料质量参差不齐,所以还要做好建筑材料以及设备运转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工作,选择施工项目的主要材料时,应严格的遵守设计要求进行选材,必须具备相应的质保书,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应进行严格的试验检测。对于一些质量不达标的材料设备,一律不得使用,出现质量问题时,应追溯到质量事故的源头。

2.2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项目施工时,应严格的执行质量责任制,层层负责、道道把关以及全员参与,另外也要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一些竣工交付完成的工程,也应定期的对其进行用户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听取用户的意见,出现问题时应及时的改正,杜绝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提高建设单位的信任以及用户的满意度。在施工的准备阶段就应明确质量要求,施工的过程强化质量标准,所有的施工人员都将施工质量放在首位,强化质量检查、质量监督以及奖惩机制,开展各项质量竞赛评比活动,落实各项创优措施,杜绝一切质量事故的发生,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

2.3 施工单位应做好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培训工作

第一,在所有的一线施工人员中,应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培养施工队伍的责任感,防止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第二,应充分的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觉他们的潜力,帮助员工进行其职业生涯的规划工作,让每一名员工在企业中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应建立严格的员工奖惩制度,赏罚分明,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分别对员工进行奖励,形成企业的凝聚力;第三,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的,因此,施工单位在选择了专业素质较高的施工队伍后,还应重视对其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品德。

3 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物和结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越来越多新、奇、特的建筑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结构设计的重大挑战。而基于对建筑物整体安全性能的考虑,对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若想使两全其美,建筑和结构两者相互协调发展,就要设计工作者的想象力,工作力,执行力得到质的变化。只有设计工作者的能力提升了,才能使建筑和结构两者相得益彰,彼此渗透,创造出更多建筑领域的奇迹。

一个工程设计想通过计算机全面合理的完成目前来看还不现实,所以简单的认为结构设计时规范加计算的模式是极其错误的。对于错误的计算结果,往往通过概念设计就会很快发现,甚至有的错误只能用概念近似计算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所以,结构设计的使用者在确保基础数据输入无误的情况下,对设计理论的适用范围要完全吃透,特别是边缘假定和实际受力情况一定要相符合。掌握好概念设计不仅可以保证审计的正确性,还可以通过它来解决设计中出现的误差和问题,提高整个设计的技术水平。结构设计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整个设计方案初期阶段,基础的设计过程是不能借助计算机来实现的。所以结构工程师还要对整个设计有效果和造价方面的宏观概念,运用已经掌握的结构概念和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结构概念,有思想有灵魂的运用好它们。

4 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和措施

4.1 关于箱、筏基础底板挑板问题

一是挑板阳角的面积在整个基础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可视为直角或者斜角。二是底板钢筋如果按照双向双排布置,阳角无需做加筋处理。从结构的角度出发,能出挑板、特别是底板的钢筋通长布置的情况下,不应该因为边跨钢筋而加大整个地板通长筋的用量,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当地下水位高时,应设计基础挑板,有利于解决抗浮问题。从建筑的整体角度来看,若能取消挑板,则能很大程度上方便柔性防水的施工工艺。

4.2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常遇到的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对建筑物审美观的不断提升,许多建筑设计开始只追求自身的建筑特点,却忽略了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出现了许多形状不规则、布置不合理的情况。与此同时,很多结构设计工作者过分强调设计的个性,不注意抗震设防方面,面对这种情况,设计者应该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对设计中存在的不规则混凝土构件进行模型计算,对相关的计算参数进行有效的校正。另外还有一些计算构件实际所采用的模型和程序设计不合理,应多次计算,获得有效严谨的数据。

4.3 纵向框架和横向框架的问题

很多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容易忽视纵向框架结构,只考虑横向框架结构。按照当前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两个主轴方向都应该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所有的地震作用力和一些相应的应力都应该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承受。设计工作者不能仅仅按照纵向连续梁进行建筑设计,却忽略了纵向的柱梁节点和框架中的纵筋、箍筋的配置。保证梁支座辅筋、跨中纵筋的配筋量的充足与合理。

5结语:

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工业链,其产品就是关系到万千居民和使用者的建筑物,建筑物的质量优劣源于设计是否合理,对合理设计的切实实施取决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所以,只有控制好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建造出真正放心的建筑物,我们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必须严于律己,站好自己在这个链条中的每一班岗。

参考文献:

[1]高立人,王跃.结构设计的新思路-概念设计[J].工业建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