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调研范文

时间:2024-04-24 17:3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技术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技术调研

篇1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年上半年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2.6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57.24亿元)的8.0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4.18亿元,占工业增加值(37.11亿元)的11.27%。

(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到**年6月,瓯海区拥有经认定的温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17家,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家。23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值超亿元的有5家。**年上半年,全区33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近四千万元,约占销售比例的4.8%,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0.2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

从**区域划分后,没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或省级科技型企业进入工业企业总产值前20强名单,到**年发展为1家,**年发展为3家,到**年达到了7家(如温州市瑞新皮革有限公司、温州市冠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浙江大好大食品有限公司、温州市汇顺达工贸有限公司、立峰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顺威光学眼镜有限公司、温州市通用锁具有限公司等),占到了总数的35%。

(四)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相继涌现

**年6月,有6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1项省高新技术产品和60多项省级以上新产品正在瓯海区试制和生产。**年上半年,全区33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收入达8.32亿元,比去年同期(7.56亿元)增长了近一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人达到5.39亿元,占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总额的64.8%。高新技术产品作为企业主要利润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五)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得到成功实施

**年6月,瓯海区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项18项;实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3项,省级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的进程。

(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瓯海区已有60多家企业与国内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较密切的科技合作或技术依托关系。全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温州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6家。全区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不大,企业单体规模也不大,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快发展

瓯海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需加大力度。**年,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86亿元,仅占瓯海区工业总产值(297.85亿元)的8.01%。**年上半年,瓯海区有温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6%,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大。瓯海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体规模偏小。**年,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居全省第58位,全市第8位;增长率19.31,全市第10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居全省第62位,全市第7位,而且明显低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后备高新技术产业有待培育

从瓯海区高新领域的33家企业所属行业分析,4家电子信息行业,占12.1%;属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的17家,占51.5%;属新材料行业的10家,占30.3%;属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行业的2家,占6.1%。

从企业规模分析,四个高新行业中,光机电行业的企业规模最大,年平均产值超6058万元。电子信息行业企业规模最小,年平均产值仅2453万元。在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贡献份额上,主要集中在光机电行业。

表1**年高新产业33家企业分行业企业数、产值占比及平均产值对比表

企业数量占比(%)

产值占比(%)

企业平均产值(万元)

电子信息行业

12.1

5.7

2453

光机电行业

51.5

60.5

6058

新材料行业

30.3

27.6

4713

高效节能及

环保技术行业

6.1

6.2

5214

从高新技术产品分布的技术领域分析,瓯海区23个高新技术产品中,属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的占13%,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的占47.8%,新材料技术的占26.1%,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的占4.3%,其它占8.7%。

以上数据及表1充分反映了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电子信息、新材料、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等行业,虽然在企业数量、高新产品数量上占了一定的比例,但在企业规模上偏小,高新技术产品的规模化程度偏低,光机电(一体化)行业一支独秀,其他行业仅仅是补充或点缀,有待于加快培育。

(三)高新技术产品关联度低,延伸能力差,对行业幅射、拉动作用不明显

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发展快速,但高新技术产品品种仍然不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是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但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在整个行业中的比重仍较低,总量也不大。可以说,瓯海的高新技术产品,零部件、中间体多,整机产品、终端产品少,而且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因此,对关联行业的幅射与拉动作用不明显。

(四)缺人才,缺技术储备,产学研合作度低,整体创新能力薄弱

瓯海区的企业通过近几年来的大量引进和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知识与年龄梯度较为合理的较稳定的技术队伍,但学术带头人、专家型人才、研究开发的攻关型人才仍相当缺乏,真正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则更少,一些外聘的兼职专家或退职专家在唱技术研发的主角,因走掉关键人才而导致高新技术项目半途而废的事也曾有发生。

人才缺乏导致技术储备不足。在一些大中型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缺乏高新技术项目的现象也较突出。**年上半年统计数据反映,瓯海区567家规模企业中,仅有6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有合作关系,只占10.6%;33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仅有10多家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活动。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大多停留在单纯的开展某个项目,解决某项技术难题层面,普遍还没有建立一种长期、紧密、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合作关系,院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研设备、科技信息等等优质科技资源远未能得到应用。

企业内部而言,科研条件、试验测试手段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不专岗,信息渠道不畅,缺乏对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及趋势的研究与跟踪,内外部科技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水平较低。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高素质人才引进较难,成本高,留不住。

(五)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中小型科技企业、高新技术项目融资难

就全区企业层面来说,企业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科技监测统计,**年瓯海区规模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约8914.1万元,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140.47亿元)的比例仅为0.64%。

与其它地方类似,缺乏高新技术及产品开发资金已成为制约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年、**年,区本级财政用于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的投入都在700万元左右,远低于浙江省的平湖、诸暨、新昌、上虞、嘉善等县市,与自身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与实力不相称。一些成长性好、充满生机的科技型企业,一批高新技术苗子产品与初创产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而得不到快速发展。

(六)企业负责人的自主创新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品牌意识淡薄,高新技术产品的知名度不高

许多企业大多是从事传统产业发家致富的,企业经营者知识层次高的很少,许多经营者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市场意识、国际竞争意识和核心技术优先意识。**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瓯海的33家高技术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15家,占企业数的45.5%;长远来说,这对高新产品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非常不利。

瓯海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在瓯海区的所有省名牌和温州市名牌产品中,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不多。

(七)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环境欠佳

区域调整后,瓯海区原有有关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难以执行或需要调整。在优先安排高新技术企业的用地、用电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给予照顾,相对于其他的兄弟县(市、区),瓯海区的政策力度明显不够,如龙湾区、鹿城区,它们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用地上给予了1~5万元/亩的优惠。特别是一些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科技型小企业,政府部门还缺乏应有的培育和扶持,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之尽快发展壮大。

三、“十一五”期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目标、工作重点、工作载体及政策措施

(一)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建立起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宗旨,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力争瓯海区科技创新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省的位次明显前移,在2007年前跨入浙江省科技强区行列,到2010年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具体目标为:

1.综合科技实力显著增强,进入全省科技强区的先进行列。把服装、鞋革、锁具、眼镜、包装印刷、汽摩配、特色农业培育成优势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凸现的特色产业基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1000项,力争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领域有重要突破。

2.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超过15%。

3.基本形成具有瓯海特色的、开放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家;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5家;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有新进展,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的比例达到5%;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10家。

4.建立起高效、有序的政府科技管理体系。确立“营造环境、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示范引导”的工作思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研究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5.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壮大科技队伍取得成效。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5.5万人,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达到1200人,全民科技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二)工作重点、载体及政策措施:

1.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高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组织力度

建立由区长任组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统计通报制度,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列入对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制订优惠政策,建议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并汲取外地相关政策的精华,在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方位地营造更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吸引本区域更多的生产要素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吸引国内外更多的科技资源进入瓯海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2.编制高新技术产业(五年)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编制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与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的原则,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与医药等高新技术作为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重点项目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工程。在现有科技三项经费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项目的基础上,采取财政每年安排高新技术专项资金,或技改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倾斜等形式,予以重点扶持。各相关部门零距离地对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进行跟踪服务、管理,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达到预期目标,不断做大做强做优。

3.加快以信息化引领高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重点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通过应用试点与示范,在通信、机械、造纸等行业全面推广先进设计、先进制造、现代管理、现代网络、电子商务等技术应用,加速信息技术在全区制造业中全面应用和深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眼镜、锁具、鞋革、汽摩配、服装、包装印刷、特色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以CAD/CAM提升皮革制造业、服装设计与加工业的技术能力;锁具业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工业用锁、智能锁等;眼镜业发展高档光学眼镜、新型太阳镜,加快应用新型纳米材料;机械行业向光机电一体化进程推进。依托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自主研发,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二次创新。

4.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加强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引导规模型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研开投入,着力建设一批省部级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争取到2010年培育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5家,培育民营科技企业研发中心50个,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以龙头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开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机构等为依托,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目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力争到2010年新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50项,开发国家级科技项目30项,专利授权1000项,新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比例达到10%。

5.加快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建设

建议区政府将经济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定位为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服务中心,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为创业人员提供一个安营扎寨、创新创业、孵化成长的场所,为本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要素市场,规范有序地发展各类中介服务与机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一如既往地建设好网上技术市场。对通过网上技术市场实现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政府给予一定的科技投入作为鼓励,促进广大企业充分使用好这一平台。

6.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激活用人机制,推行技术入股参与分配,切实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制定灵活、柔性的引才机制,通过引项目带进人才,联络知名学者专家教授,产生连带效应;建议成立“引进科技人才之家”,建设“校企联合研究生实习基地”,建立区域外人才智力引进工作联系点和招聘平台,作为引进人才的有效载体。实施“人才515工程”,加强企业经理人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升人才资源开发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组织企业家到省外、国外考察,加速企业家队伍成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使其成为人才的集聚地辐射地;深化改革,激活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要素入股、期权奖励等形式,与各类高素质人才组成“利益共同体”,在维护资、智双方权益的同时,确保高素质人才能长久地安营扎寨。

篇2

2015年3月,自治区科技厅组织调研组赴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乌海市调研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情况。调研组一行先后走访了鄂托克经济开发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阿拉善盟经济开发区、乌兰布和生态产业示范区以及千里山工业园区、乌达工业园区、海南工业园区。通过与企业工作人员访谈和与地方政府相关人员座谈,深入了解了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的有关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一)资源情况

环乌海湖周边地区资源丰富。乌海市优质焦煤、煤系高岭土、石灰岩、铁矿石、石英砂、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富集,其中,优质焦煤占内蒙古已探明储量的75%,是国家重要的焦煤基地;石灰石远景储量在200吨以上,煤系高岭土储量11亿吨以上。蒙西、棋盘井地区也拥有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硅石等资源,如棋盘井一带的石灰石地质储量100亿吨,煤炭储量29.6亿吨,硅石地质储量10亿吨。阿拉善煤、盐、硝等矿产资源富集。

(二)产业情况

近年来,“环乌海湖”地区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设了千里山、乌达、海南、乌斯太、蒙西和棋盘井等“六大”工业园区,培育了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煤焦化工、盐化工、氯碱化工、电力、装备制造、特色冶金等产业,初步构建了一个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和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体系。其中,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形成了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主导产业,循环延展了煤化工、硅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四大循环产业链。蒙西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了高新材料、特种冶金、新型化工、煤电转化、现代物流五大产业。乌斯太园区初步形成了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特色冶金、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乌海市形成了化工、装备制造、特色冶金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在化工产业方面,乌海立足资源优势和低价煤电,已经形成煤焦化、煤化工、氯碱化工为主的重化工产业体系,并逐步向高科技、高效益的精加工方向发展。

(三)创新情况

乌海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均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环乌海湖城镇的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乌海市2014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达到8.4亿元,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4%,在全区排第一位,蒙西、棋盘井、乌斯太等园区,建设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目前,“环乌海湖地区”共建设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4家(乌海市14家,乌斯太园区4家,鄂托克旗6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家(乌海市2家,乌斯太园区2家,鄂托克旗5家),自治区级特色产业化基地1家(乌海市),共建设新型研究开发机构7家(乌海市6家,乌斯太园区1家)。棋盘井园区被列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蒙西园区被评为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乌斯太工业园区正在建设阿拉善盟精细化工高新技术孵化园。总体来看,环乌海湖地区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发展前景

整合“环乌海湖”地区的科技、产业资源,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符合当前各地区集成资源、抱团发展的趋势,也符合目前大力推动经济一体化、协同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对于乌海市、蒙西、棋盘井、乌斯太地区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不仅可以解决单个地区科技实力弱、经济体量小,难以独自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的难题,而且有利于在环乌海湖地区形成更加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和产业发展链条,可以极大地提升环乌海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环乌海湖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辐射周边、带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展的创新示范区和经济增长极。

(五)进展情况

2014年3月,自治区政府成立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3月26日,协调领导小组向科技部汇报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工作进展情况,得到了科技部的指导和支持。随后,乌海市组织开展了高新区总体规划、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撰等基础工作,形成了开发区建设有关成果资料的报告。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的推进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还没有建立一个跨行政区划边界的推进机制,导致不能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创新资源流动,按照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进行分工合作,也不能协调利益共享和分配。能否建立这一机制也决定了能否围绕各产业区的资源和产业条件,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集成建设若干个能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也决定了研发成果能否在周边地区的企业进行无障碍转移转化。最关键的是建立这一机制可以避免科技资源的重复投资,大幅度提高创新效率,整体提升环乌海湖城镇群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产业趋同化严重,传统产业比重大

环乌海湖地区资源禀赋相似,在产业选择上均着力于发展煤化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重化工产业,产业同质化、同构化严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实现错位发展和污染治理的合作。同时,环乌海湖地区的支柱产业单一,主要的煤、盐化工产业链条较短,资源利用深度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区域竞争优势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环乌海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具体表现在原始创新成果少、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缺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不能有效解决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等方面,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乌海湖地区还需要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要素,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奠定基础。

(四)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

环乌海湖地区只有乌海大学一家高校,缺乏高水平的高校、研究院所等重要的创新资源,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相比于呼包鄂等地区,乌海市与周边城镇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对于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的建设形成了严重制约。

三、推进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健全协调推动机制,培育和聚集创新要素,优化创新软硬环境,加快推进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为环乌海湖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强化“领导小组”作用,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自治区政府成立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在推动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提高领导小组地位,强化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制定统一的战略规划和制度政策,统筹协调各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分工合作,推动环乌海湖地区技术、人才、资金、科技活动等的相互融合,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市场开拓,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从科技厅来讲,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谋划、顶层设计能力,在科技项目经费、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平台、产业化载体建设等方面,按照“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科技体制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全面谋划和推动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跨行政区域统筹配置创新资源,进一步提高环乌海湖地区的创新能力。

(二)围绕主导产业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

围绕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主导产业,根据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要求,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参与各方共同投资搭建区域性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负责与国内外知名的高校、院所合作,联合组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机构,搭建“大众产业、万众创新”的众创空间,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重点围绕煤化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制造业信息化、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业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要强化对环乌海湖六大工业园区的科技支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主体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三)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

通过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动乌海市及周边城镇群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数字化环乌海湖城镇群”的建设,通过信息化增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能力。加快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围绕环乌海湖城镇优势特色产业人才需求,结合“草原英才”工程和“百人计划”的实施,通过建设“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集聚一批国内外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并积极培养本土科技人才及团队,为乌海市及周边城镇群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 农村;数字地籍;数据更新

中图分类号 F3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40-02

1 农村地籍管理现状

农村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土地市场的日益活跃,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及权属变化非常大,为了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为了便于解决土地权属纠纷,必须及时对系统内部数据进行更新,以保持系统内部数据的现势性与精确性。

1.1 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急速发展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城镇范围急剧扩大,将原本城郊的村庄纳入到建成区,产生了许多的城中村、小产权房,给农村地籍管理带来新的难题;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大量的村庄被复垦为耕地,使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重大的改变。

1.2 村庄内部国土资源管理基础薄弱,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由于技术、人员等条件制约的原因,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人员只到县乡级,对于农村尤其是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的管理力度相对较小,造成了农村土地利用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而数据库建设规范中对数字地籍数据库入库数据又有着权属清晰、界址清楚等多方面的明确要求,而在现行条件下实现这样的目标又有一定的难度[1]。

1.3 专业机构建设不完善,人力资源缺失

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供应、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土地专业机构对于大的项目往往很重视,对于村庄地籍更新等项目不愿意承担,造成了农村数字地籍调查更新起来人手不足,工作量大。

2 数据更新类型及流程

根据宗地的界址及其权利主体和土地利用信息的变化情况,一般可以将数字地籍系统数据更新分为以下3类:一是宗地界址未发生变化,仅仅是权利主体或者土地利用信息发生变化。二是宗地界址发生变化,包括宗地合并、分割、界址线调整等几种类型。三是新增宗地,主要包括原有街坊内新增的零星宗地与居民点外新增街道或街坊而设定的宗地。上述3种更新类型中,第一类由于没有涉及到宗地界址线的变化,因此完全可以通过数据库属性变更完成,操作上较为简单方便,因此就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论述第2类与第3类更新的基本流程。第2类与第3类地籍更新中都涉及到了界址线的变更,两者在业务的处理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办理的业务流程不一样,因此可以将2类地籍更新的内容综合加以阐述。

2.1 图形更新范围的划定及数据检出

首先在地籍系统中确定待变更宗地的四至范围,然后根据其四至范围,在其边界外30~50 m处将图形更新范围划定在勘测定界图层上;划定更新范围后就可以将此范围内地形、地籍、地类等数据检出数据库,交由地籍调查和测绘人员进行初步的编辑[2]。

2.2 地籍测量与权属调查

测量调查人员在拿到检出来的数据后,首先根据相关的基本资料制造调查底图,准备相应的地籍调查表格与其他材料;其次是实地测量与调查,测绘调查人员以地籍系统的控制点数据为基准,按照数据库建设标准,对待变更宗地周边及内部发生变化的地物地貌进行测量,形成最新的地形、地籍数据。

2.3 数字成果制作及检查

内业处理人员收到外业测量调查人员的测绘数据后,根据地籍测量和权属、地类、区划等各种要素的调查成果,按照数字地籍数据库建库相关规范及标准,对矢量图形数据进行图形和属性编辑,形成地籍系统库要求的标准文件格式。在自检、核查完成后,打印宗地界址表、宗地图等纸质材料,同时生成数字宗地图与地籍系统要求数据包[3]。

2.4 数据入库

系统更新数据包制作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就应该是把数据包入库。系统更新人员在接收到核查完成后的系统更新数据包后,首先应对数据包进行入库前的检查工作,以确保更新数据包内容完整、格式规范、参照标准一致。通过检查的,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入库工作,没有通过检查的,交由数据处理人员进行重新修改;数据检查合格后,借助信息系统的数据检入功能将要更新的数据包检入地籍系统。其中,地形数据可以直接检入正式库,地籍数据可以先存入过程库中,待业务办理时再完成数据更新工作[4-5]。

2.5 业务办理与成果更新

上述几步工作完成后,最后一步就是业务办理工作了。这步工作一般由国土窗口办证人员操作完成。办证人员在拿到完整的宗地材料后,根据宗地图上提供的地籍号就可以进行初始登记、变更登记等一系列的业务办理工作,在注册登记时,同时触发地籍系统的数据更新入库功能,将过程库中的数据更新到正式库中,变化前的宗地数据同时被存放到历史数据中。至此,地籍系统数据库的更新工作全部完成。

3 结论及建议

地籍数据库的更新工作涉及流程众多,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完成地籍数据库的更新工作,确保地籍数据的现势性及准确性,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进一步优化系统功能,简化工作流程

由于村庄地籍管理所具有的特性,地籍系统不能完全照搬城镇地籍系统的设计与工作流程,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与开发,需要简化的地方一律简化,而针对县域内特有的业务流程也需要全方位考虑。

3.2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业务水平

地籍系统更新涉及到地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地籍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等众多的专业技术工作,同时各项工作内容与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地籍系统的更新工作,必须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确保工作的准确可靠性。

3.3 理清工作流程,加强工作配合

地籍系统更新工作流程复杂多变,涉及的工作人员众多,中间环节层层紧扣,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然会导致整个工作的延迟。因此,必须对地籍系统更新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对各个环节的责任和目标进行规范,加强相互之间的工作配合。

4 参考文献

[1] 包义超.基于3S_重庆地籍数据更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8):76-77.

[2]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数字地籍调查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肖海波,贺彪,俞晖.多源数据的地籍动态更新模式研究:以深圳市地籍数据管理为例田[J].测绘通报,2015(6):116-118.

篇4

本文主要对电力调度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介绍与简要说明。

【关键词】电力调度;信息技术;渠道

(DMIS)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综合分析与统计处理了调度所内运方、调度、继电保护、通信以及自动化等专业信息,能够提供给领导决策以强有力的支持。信息管理主体是调度部门安全与生产,办公自动化与班组管理等加以辅助,其信息管理框架为调度部门中所使用的人财物,全面构建调度部门中对象与被管理对象关系的虚拟化信息模型空间,以此为调度所管理、生产与经营提供高效、畅通的现代化信息流动渠道。以此为调度所领导与科室提供各类有用信息与现代化管理工具,保证调度部门职能岗位决策的科学性,使调度部门上下级系统DMIS信息联网和数据共享得以实现[1]。调度生产管理中正确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使调度中心专业工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提高调度部门业务效率。

1 信息系统结构

采用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组成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在供电局内部构建网络型管理信息系统,以计算机化管理调度部门的日常业务,实现调度管理的网络化与无笔化,在局MIS系统中融入调度管理,调度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对停电检修、生产数据等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及时的掌握,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真实的信息依据,保证调度信息无纸化、自动化管理得以实现,促使调度管理逐渐向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阶段转型。确保电网能够正常运行的依据就是电力调度数据安全性。但是,像停电范围、停电时间等部分电力信息一定要公布于社会,这就导致调度数据公共性与安全性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而且为彻底解决这一矛盾,信息系统不得不以基于Web三层体系结构与基于服务器/客户结构才能得以实现。

1.1 基于服务器/客户体系结构

基于服务器/客户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序应用于电力系统范围中,必须充分确保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性,这一系统具体包括:a)采用大型商用数据库――DB2;b)将Windows 2000/NT作为开发平台,以企业内部局域网为依据;c)多级权限管理所有用户;d)实行网络化流程管理。

将服务器/客户(Server/ Client)体系结构应用于数据库,并在服务器一端放置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能够帮助客户机将相应数据分析与计算出来,客户机主要负责将数据提供给用户,有效联系数据库与用户,各客户通过有效连接服务器和局域网,保证服务器中商用数据库中的数据能够实现共享,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开放性,以此为决策支持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数据库支持与计算机网络平台。

1.2 基于Web三层体系结构

基于Web的三层体系结构运行于电力系统范围外,所共享的电力信息主要包括:1)部分远程用户采用Web体系结构,通过浏览器方式对相关数据库进行访问;2)电力公共信息采用Web体系结构,通过浏览器方式将信息于社会;3)综合信息采用Web体系结构,通过浏览器方式将辅决策提供给领导;4)采用多级用户权限管理,保证网络化流程管理得以实现。

由于Internet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一些电力调度公共信息必须要在网络中公告出来,再加上每个供电局所使用的局域网逐渐由局内部范围像各变电所不断扩大,电力调度所以及数据管理逐渐成为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新要求,而且很多用户对系统性能也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因此,对于网络中远程用户与信息公告需求等相应功能,比较适合运用基于Web的三层体系结构,保证这一系统功能更为强大,在市级供电局适用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JSP使Web方式得以实现。

2 系统功能

开发电力调度管理中的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有效调度电力系统,依照调度实际生产的划分,针对调度工作的关键与重点,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充分利用,确保操作命令票、停电申请单、交接班记录、操作任务票、检修揭示牌、日运行分析、电容器操作记录、主变分按头调整记录、等多张表单浏览、输入、统计、查询以及打印等一般得以实现,保证在网络中停电申请单等各个角色的流转得以实现。

2.1 用户登录

进入系统时,对用户角色进行确认。

2.2 停电申请单

使用停电申请单用户角色具体包括“申请单位主管”、“申请人”、“申请人”、“运方”、“继保”、调度主任”、“调度员”、“通信”以及“远动”等,系统会对停电申请单予以自动生成,根据规程对申请号予以自动生成,依照各个角色具体操作需求,确保角色用户操作不同的选项,以实现网络中停电申请单各角色的流转,如果申请至所有环节,则需要对用户发出及时性的提醒。每个用户都可以根据条件查询、浏览停电申请单,并对以月对停电申请进行统计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查看,包括计划执行率与合格率等,但是无权限操作,对于流转过程中的停电申请单,除了相应角色用户,其他人均无权限对其实施编辑[4]。

2.3 交接班记录

对当班系统运行情况、标示牌装拆记录、装拆接地线记录以及开竣工记录进行详细记载,信息系统能够对当班人姓名进行自动记录,对下一班记录予以保存并自动生成。

2.3.1 输入当班记录

只有正在值班的调度员才有输入当班记录的权限,具体记录内容包括装拆接地线记录、系统运行情况、开竣工记录、标示牌装拆记录等等,接班人只有在将口令输入后才可以签字,完成以上操作后,系统会对当班人姓名进行自动记录,对当班记录予以保存,并自动生成将要接班的记录,有接班人继续将操作权限输入进去,交班一旦成功,交班人不得修改已保存的记录。

2.3.2 查询与浏览历史记录

每一个用户都有查询、浏览历史记录的权利,可根据“当班人”、“接班时间”以及“系统运行情况”等一或者多个条件实施历史记录的查询,可采用关键字形式对“系统运行情况”实施模糊查询,将查询结果记录选中后,双击就可以将其打开,便于对其详细内容进行浏览与查看[5]。

3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调度管理中的体系结构形式是服务器/客户,有效连接调度管理信息与MIS系统、调度自动化,确保各子系统数据共享机制得以实现,有效填补了电力调度信息管理的漏洞与空白,现阶段,这种技术在我国已经在多个电力调度管理中被成功应用,电力调度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以其高效、实用、稳定的优势,赢得广大用户的认可,有利于电力调度科学、有效、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文林,朱向立.基于信息化技术实现电力调度市县一体化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1(09):152-153.

[2]何光层,浦恩敏,肖顺巧.浅谈电力调度运行人员工作风险及预控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147-148.

[3]吴树鸿.浅析UPS系统在电力调度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10):136-137.

篇5

从当前基层税务系统的教育培训现状分析,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音像技术,积极发展适合税务系统情况的远程教育,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培训效率。

一、基层现有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当前基层教育培训模式看,仍是以传统的集中培训、面对面授课为主,通过逐级的培训,来带动相关人员学习。由于传统培训方式的局限性,决定了现阶段教育培训质量与效率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无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集中培训与强制培训无法充分考虑干部知识水平的差异,干部也无法自主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培训成效不佳。

(二)无法灵活调整培训进度,每个干部学习掌握程度及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且无法重复使用,对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干部不能满足反复学习的要求。

(三)无法全面掌握培训人员的情况,对干部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学习状况、学习绩效的管理与评估较难。

(四)无法有效节约经费,培训成本昂贵,传统培训要求参训人员脱岗集中一起学习,需要培训人员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和出差费等大量经费成本。

(五)无法提高培训效果,由于受众面窄,时间、经费、场地等客观条件限制,传统培训的规模较小。无法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当前基层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现状看,以我省为例,目前已实现全系统计算机网络三级联网,人手一机的配置,视频会议系统也已开通。并且通过几年的培训应用,广大干部职工的计算操作应用水平也大幅提高。因此,借助网络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应用也就有了基础和前提。然而在实际的各类教育培训工作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却相对不足或未运用,导致了现有的教育成本高、培训效率低的问题。

从其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信息技术的观念未形成。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培训都是采取集中、面对面的形式,而且我省地税系统基本上是从2000年因征管信息系统投入使用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计算机系统硬件建设,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还未完全形成。二是相关教育培训软件的投入不够。通过几年信息化建设,我们的计算机系统硬件建设已经比较先进,相关税收业务应用软件也较完备,但在教育培训方面,投入不足,比如:网上教育系统、网上考试系统、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

二、信息技术在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方式

教育培训方式主要包括大型会议式培训、个人独立业务学习及组织考试等,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形态的业务知识、音像形态的知识教育以及软件操作演示等。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重点就是要结合当前教育培训的需要,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充实教育培训内容,从而提高培训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一)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好大型培训。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可随时随地召开或参加培训会议,进行交互式的业务培训、业务探讨等工作。同时将培训教师的讲课情况,实时的录制下来,重复利用授课资源,确保培训质量。

(二)充实内部网站在税务教育培训上的内容。内部网站在培训教育中主要起到学习、交流和存储、共享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把老师的授课进行录像上传,软件的使用方法制作Flash挂在网上,同时开通网上课堂,网上专家讲座等学习交流栏目,建立了涵盖财经税务、时事政治、计算机知识等学习培训资料。

(三)开发完善网上考试系统。从目前基层的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网上考试系统应包括题库维护、组卷、考试、阅卷、试卷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正规考试的整个周期。

教育培训信息化一个巨大优势是资源共享,这就要求加强部门配合,共同维护教学资源。要突破传统教育的地域性的模式,提供开放式的系统,保证源源不断、巨大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随时随地的资源更新,不再受时间、地点及资料的限制,干部不但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学习计划和进度,而且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扩大教育时空。

三、现阶段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建设思路

大力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是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各级税务部门在教育培训观念上、师资上、内容上、形式上、效果上都要有新突破,才能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以适应现代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教育培训信息化的认识。

教育培训信息化是现代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是一次历史性的挑战和革命性的变革。要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局面,切实促使地税的教育培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突破传统观念,教育培训工作不能仅限于抽考当前工作的需要,要着眼于税收事业的发展,要着眼于建立复合型人才。因此,要转变以往大集中、大培训、一窝蜂的模式。要坚持长期培训,就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完成。

(二)加强部门配合,提高教育培训效率。

加强部门配合,共同维护教学资源。要突破传统教育的地域性的模式,提供开放式的系统,保证源源不断、巨大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随时随地的资源更新,不再受时间、地点及资料的限制,干部不但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学习计划和进度,而且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扩大教育时空。

(三)加强课件制作,提高课件信息化程度。

传统的教育内容主要采用文字资料,其主要内容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例、图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存在。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四)建立交流平台,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通过教育培训交流平台来提供知识和方便技术构建,使每一位干部能够以自选的步伐在适当的时机来推进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习者能够自行选定所需内容,把这些内容根据自己特定的工作和时间安排的需要进行处理。更进一步,该平台具有灵活性,允许干部自己选择最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无论是多媒体、在线小组讨论,还是其他方式。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班级管理;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25-06

一、引言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班级集体进行知识、道德、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的综合培养,使之全面健康发展。[1]班级管理也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有机地整合,能够大幅度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对如何整合,整合的方法、途径,整合的应用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困惑和疑问,其整合的效果与反馈也不够理想,因此如何实现有效整合是当前急需探讨的一个问题。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112个不同班级的班主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的学段,基本上涉及所有年龄段的教师。以陕西省为主,学校范围涉及市、县、镇等地区,包括示范学校、标准化学校和普通学校。

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班级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包括信息技术手段使用情况、使用的频次、应用的内容、应用的效果与反馈等。针对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可行的班级管理相关模型。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获取班级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结合文献研究法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建议,并提出新的方案,促进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有效整合。在问卷调查中,涉及相关问题共13道,其中客观题12道,开放题1道,共发放问卷132份,回收问卷123份,其中有效问卷112份。

问卷回收率(R)×100%=93.2%

问卷的有效率(K)×100%

=91.1%

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并且初期对问卷采取了多次试测,保证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结合对应的相关访谈也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研究梳理

1.调查统计

信息技术应用于班级管理,将会对班主任工作产生很大的变革,班主任只有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断地寻找更加高效的班级管理方式,才能不断地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班级管理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情况,包括硬件环境和信息技术工具和平台,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内容,参与的频次和应用后的效果及反馈都是衡量整合有效性的关键。

(1)班级管理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情况

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及新媒体平台的革新和普及为班主任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班级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有力的条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4.1%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良好,班级状态积极向上,绝大多数班主任都愿意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参与管理工作,调查显示只有1.7%的班主任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辅助班级管理工作,可以看出,班主任对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认可度。

信息技术的工具、手段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使用了哪些信息技术工具不仅能够反映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更能体现班主任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学校对班级信息技术建设的重视程度。

①提供于班级管理的硬件环境

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环境是信息化教育开展的前提。从图1可以看出学校提供于班级管理的硬件环境大多数为多媒体计算机。在112名班主任中,有91.7%的班主任都能拥有一个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的信息化班级管理平台,有28.5%的班级已经安装了功能更加强大的电子白板,有29.5%的班级能够在网络教室开展班主任德育等工作,实现学生与班主任之间更好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手机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调查发现在112名班主任中,59.8%的班主任都在使用手机参与班级管理,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为此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丰富的服务,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更加自由灵活的管理平台。具体的硬件环境情况见图1。

②掌握或者初步掌握的信息技术工具、平台

调查发现大多数班主任已经掌握并应用了一些基础的信息技术工具,例如:办公软件(excel、ppt、word)、摄影拍照、微信、QQ群、Email等。在112名班主任老师中,有102名约91.1%的教师已经掌握了办公软件的使用,对于摄像、网站、Moodle等只有个别教师掌握,可以看出大部分班主任教师只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的工具范围比较窄,这不利于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对工具、平台的再次开发,不能更加贴近班级主体,缺少一些针对性和灵活性。具体的掌握情况见图2。

③应用于班级管理的信息技术工具、平台

信息技术硬件环境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班主任利用自身已掌握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班级管理,能否将已有的信息技术工具与班级管理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手段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多媒体课件、QQ群、办公软件所占比例较多,在112名班主任老师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班级管理的班主任数量高达80.4%,更加传统、大众、基础的软件工具更受欢迎,应用率更高。而一些新平台占的比例却较少,例如:微博、微信、贴吧等,其中贴吧的应用率仅占6.3%,可以看出班主任对新事物、新媒体平台的接受能力较强,但是整合能力还有待提高,创新意识还不够突出。

(2)班级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内容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级主题班会、班级学生的操行记录、班委会的组建、家长会等都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在这些核心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提升工作质量,也更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建设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体现。班级管理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四个方面。因此,笔者从这四个维度对班主任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参与的内容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调查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应用于班级管理的内容分布范围较广,多数集中在班级活动管理和班级教学管理,排在前列的是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制作多媒体课件,在112名班主任老师中,所占比例为92.0%;考试成绩登记统计分析占85.7%;上传学生成绩、学籍信息、教务信息、体育成绩等占73.2%。可以看出这三部分是班主任工作中比较核心的工作,也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此外,网上测试、电子签到、悬挂电子班牌所占比例较少,这和学校的制度、硬件支持以及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3)班级管理中信息技术参与的频次

信息技术应用于班级管理的频次也是整合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调查显示大部分班主任使用信息技术参与工作的频次较低,只有36.6%的班主任在工作中经常使用,11.6%的班主任在工作中很少使用信息技术,总体来说,使用率不高,这和班主任的工作时间以及学校的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所占比重有很大的关系。

(4)班级建设中信息技术参与后的效果与反馈

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整合,是否达到了如同课程整合一样的效果,学生对整合后的班集体的评价与反馈如何,都是衡量整合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班级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效果良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只有5.4%的班级整合后效果不太明显,还有1.0%的班级整合后没有效果,因此可以得出信息技术应用于班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反馈。

2.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应用于班级管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进一步调查制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因得到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最主要的制约原因有“常常碰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缺乏指导”、“工作忙,没时间没精力”、“缺乏使用条件和素材”,只有少部分班主任选择了“不使用信息技术一样可以实现良好的班级管理”。因此,可以得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班级管理是大多数班主任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但是班主任在工作中多为自行摸索、自行尝试,对于如何整合,整合过程中问题如何解决都需要学校的培训指导和积极重视。总的来说遇到的问题较多,对班主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对于少数效果不好的整合情况也做了相关原因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大部分原因和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有关,另外学校的硬件设备也是主要的影响原因。访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学校教师电脑病毒较多影响其工作的开展,另外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规划设计和相关操作,这些都对班主任整合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在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学校缺乏一定的重视程度

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对班级管理工作做出制度性的评价和约束,给予的支持还不够,在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整合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支持,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明文的规定和要求,都缺少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对班主任的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整合的效果缺乏评价,对其工作也缺少一定的激励措施。

另外学校给予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时间较少,繁重的教学任务占据了班主任大多数的时间,使得工作重心不得不转移,对教学和班级管理都有一定的影响。硬件环境也缺少定期的维护,出现的故障较多,影响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2)对班主任缺少信息技术指导和相关培训

学校很少开展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得很多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较少,遇到的问题较多,困难较多,没有合适的指导和帮助,使其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其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班主任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还有待提高

班主任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不仅影响其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对与班级管理的整合也有很大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班主任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对于基本的软硬件掌握程度还可以,但是对于新媒体新平台的应用较少,缺少一定的创新变革意识,一些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4)班主任教师缺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班级管理的意识

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整合中,多数教师缺少一定的意识,应用于班级管理的信息技术频次较少,只有少数主题班会、学生信息登记等使用的频率较高,整合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范围也比较窄,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班主任教师缺少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习惯,工作时间也比较少,除去自身的教学任务所占时间后,余下的可以进行班级管理的时间较少,很难拓展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整合的工作,对其反思、二次开发的精力就更少,因此整合的有效性有所降低。

(5)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整合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大多数班主任在工作中对于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整合都根据班级自身的需要临时使用信息技术辅助工作,例如主题班会、QQ群等,没有一个系统规范的班级管理模型,可以让整合更加有效、更加全面,缺少一定的参照和帮助,对班主任工作只做常规的要求,缺乏突破,对于学生而言缺少一定的新颖性和吸引性。

(6)家校合作缺少足够的重视与创新

家长和学校的合作方式大多数是通过每学期的家长会来获取孩子在这学期的表现情况,或者是通过平日班主任的实地家访和电话沟通,这对于班主任来说工作量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家访,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而使用信息技术建立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但是调查反映出信息技术参与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的方式比较单一,仅为家长会上用多媒体展示班级状况,或者是班主任的电话家访,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7)班级管理模式传统,班委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班级管理的模式多为班主任主导,班委协助开展,未能充分发挥班委成员的作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就更少,班级管理的权利未能合理的下放,没有让学生在整合中锻炼其信息技术素养。

四、研究启示

1.加强学校的重视程度,提高班主任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学校应加强对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整合管理,定期开展对班主任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及时安排信息技术教师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给予帮助和指导,建立相关的整合制度与措施,给予相关的奖惩措施提升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学校可以适当地减少班主任的教学任务,给予班主任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班级管理。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是知识的获取都需要一个健康积极的班集体,因此学校对班主任的重视就是对学生、家长负责任的表现。

班主任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对班级管理与信息技术整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平时的管理与教学中要加强对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增强自学能力,运用网络资源、校园资源不断地提升自身素养。

2.增加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使用频次和范围,提升应用意识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班级管理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条件,中小学应当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于班级管理的重视,为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动力和保障,班主任在管理中要增加使用信息技术管理班级的频次,并且积极拓展其使用的范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班级管理的自动化和规范化。

3.建构整合模型、细化整合方案,提高班级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整合需要通过建构完整的整合模型以及细化整合的具体方案才能够提高整合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工具的作用,帮助班主任更加准确高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1)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班级活动成长记录册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论是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课外素质拓展活动还是主题教育活动,都需要班主任精心策划和组织,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尤其是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如果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班主任工作有效整合,变空洞的说教、被动的接受为身临其境的震撼和内心的感动,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此外如果能够利用一些多媒体技术将这些活动记录下来,形成班级成长记录册,对于班主任和班级成员来说都是一份很珍贵的财富。班主任及时安排班级成员利用数码相机或者摄像机拍摄记录每一次活动的过程,并到班级网站上或者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观看,也可以就某一活动利用论坛发表感想,以促进下一次班级活动更加完善地展开。

(2)建立班级管理系统,实现形成性观察与评价

在班级管理中,分类详尽、内容完善、方便检索的班级管理信息系统是班级管理工作流程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基础。建立相关的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系统,从而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方法灵活多样,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实现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实现了形成性观察与测评。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操行评定,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和劳动生活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好记录和统计,利用班级管理系统能够将学生每学期的操行分记录、统计形成学生个人的数据库,并反映不同阶段的波动情况,班主任及时给予表彰和惩罚,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实现对学生德育情况的形成性观察与评价,实现新课标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特点。

班主任可以配合任课教师共同建立学生成绩分析系统,及时反映学生的成绩波动情况,建立相关数据库,记录学生考试成绩和试题分析,形成学生个人的电子错题本,及时将学生成绩客观地反映给学校和家长,方便学生查漏补缺,有效学习。另外可以结合教育测评系统,通过运用先进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对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学业水平、智力水平、道德品行、身体素质、人格心理特征等方面全面地测量和综合评价。[3]

可以建立具体详细的班级信息管理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

(3)建设班级资源共享平台、课外拓展资源平台

班级主页是实现网络化班级管理的阵地,是虚拟化的班级新舞台。[4]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了班级网站建设的有利环境,建设班级网站能够实现班级资源共享,任课教师在网站上相关学科学习资料、课外拓展阅读资料,与班主任一起建设班级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在班级网站上相关文章,建立电子班刊,形成浓厚的班级互助学习氛围。

(4)发挥新媒体新平台在班级教育中的作用

Moodle与Mooc已逐渐成为一些学生自学的良好平台,逐步利用网络平台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室课堂,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自主性。

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定期地开展学生的网络课程学习,以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需求,提供或推荐相关网络课程学习资源,教师也可以利用Moodle实现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帮助学生更加有目的、有意义地学习,很好地实现了差异化、个性化教学。班主任则可以利用平台及资源定期开展德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合适的Moodle或者Mooc,学生自由地根据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拓展知识存储以及课外阅读量。

电子班牌是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大胆尝试和探索,其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除了对教室四周墙壁的布置和规划外,还可以利用电子班牌,在液晶屏幕上显示每日的更新动态,很好地实现班级文化宣传以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此外对于班主任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对新技术既要防止“技术万能主义”,又要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或“技术黑洞论”的泥潭,对新技术不排斥、不回避,树立良好的信心,有选择地运用信息技术,[5]这样在提高整合意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整合的创新发展。

(5)建立班级家校合作管理桥梁,利用微平台实现德育微课

德育教育是班级管理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通常以班级主题班会的形式实现,利用微博、QQ、贴吧、短信、微信等微平台实现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这些平台的同时,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学生因为年龄段的不同,对于参与班级管理、发表班级建设意见总有一部分“弱势群体”,微博可以缓解班级工作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理压力。[6]班主任利用微平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态,进行班级管理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班主任在管理中应该注意网络交流信息的道德规范,应从技术上和管理上实施防护,进行必要的约束,可以在网络服务器和学生电脑上安装防护软件,[7] 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交流平台。

与家长建立班级管理桥梁,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班主任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或者班级的微信公众账号,家长关注这些班级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班级活动的最新动态,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各项活动,并参与评论或者提出建议。对于小学生,班主任可以要求任课教师将每日作业发到家长的手机上,采用微信、QQ配合当下较多使用的短信、飞信。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安排家长在作业后签字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作业,部分家长由于一些原因,让他人代签,而家长对于学生在学校学了什么、程度怎么样,根本不知道。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学习进度、每日作业等,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遇到困难可以和班主任老师利用QQ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家校通系统。家校通系统是协同教育平台的核心部分,是信息的处理中心,能非常方便地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信息需求,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8]

此外,老师定期组织家长和学生就某一话题参与贴吧讨论,可以在这个三维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家长、班主任平等交流,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增进家校间的沟通。平时在班级的网站上建立专门的“家长会平台”,在平台上家长可以就学校教育发表意见或者建议,与校方共同建设和谐校园、优质班级。建设家校共建和谐班级平台,其模型如图5所示。

4.转变班主任管理角色,发挥班委成员的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注重角色的转变,改变传统班主任教师为主的管理。班主任不是班级的核心,不是权威人物,也不是控制人物,他只是一个服务人员,为班级自主管理活动提供政策和思想方法,为学生自主管理创造条件和机会。[9]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作为主体的形式,发挥班委成员的作用协助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既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又锻炼了其管理能力,班主任将权力下放到班委成员,对他们进行不同的分工和管理,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主体性。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辅助教育、教学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将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有效整合使得班主任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同时也为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中小学学校教育发展与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黄金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高中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0(29):158-159.

[2]王中荣.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67-71.

[3]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8):35-39.

[4]王桂梅.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班级管理的融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0):111.

[5]卜忠飞,韦凯.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38-41.

[6]卞薇.校园微博文化视野中的高校班级管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7]刘向宜.网络环境下班级管理的新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深圳市罗湖中学信息班的班级管理为个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7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PWM baseband digital signal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principle, proposed use of the 555 timer to realize PWM modulation and use of Butterworth filter achieve demodulation functions . The first use Multisim10 circuit simulation design to determine the actual feasibility. And then use Protel99SE circuit PCB design, reuse rigid machine PCB engraving, welding on components and debugging, the final circuit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ircuit is better to achieve a PWM signal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关键词: PWM;555定时器;调制;解调

Key words: PWM;555 Timer;modulation;demodulation

中图分类号:TN91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222-04

0 引言

随着现代通信中,数字电路的大量应用,PWM基带信号作为信息处理的中间信号或辅助信号,在实际数字通信终端中是很常见的。由于PWM信号的抗噪声性强,经济,节约空间等优点,目前被很多领域广泛使用。PWM的一个优点就是从处理器到被控系统,信号都是数字形式的,不需要进行数模转换,信号以数字的形式进行传递可以将噪声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实际的模拟信号在传输时大多是先转化为数字信号。

传统的模拟信号调制成PWM信号的过程比较复杂,其大致设计方法将输入的模拟信号经过瞬时抽样,再通过比较器输出[1]。

此电路相对比较繁琐,因此我们尝试通过555定时器的运用寻找一种简便的方法用来实现PWM信号的调制。

1 555定时器调制PWM信号的原理

1.1 电路结构与原理 PWM基带信号调制的电路,由一个555定时器、三个电阻和一个电容构成的,主要功能是将输入的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输出。只要将施密特触发器的反相输出端经RC积分电路再接回到它的输入端,便构成了单稳态振荡器。图1为PWM信号调制的原理图,在555定时器的控制端加上一个变化电压Vk进行一系列的调节后,两个比较器的参考电压就发生了变化。当两个参考电压变大或减小后,555电路的阈值电压和触发电压就跟着发生了增大或减小,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就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矩形波的宽度就随着控制端输入模拟信号Vk的电压变大而变大,随着输入模拟电压变小而变小,就可以实现PWM—脉冲宽度调制。图1中555定时器的5号脚输入模拟信号,经过PWM信号产生电路,在定时器的3号脚上便可产生PWM信号。

1.2 PWM电路性能分析

1.2.1 PWM的脉宽与调制信号Vk的关系

由RC电路的分析可知:在电容上的电压UC从充、放电开始到变化至某一数值UTH所经过的时间可以用公式(1)计算:

t=RC1n■(1)

其中,UC(0)是电容电压的起始值,UC(∞)是电容电压充、放电的终了值。

PWM电路的输出脉宽随Vk瞬时值变化。由于555定时器控制端加入不同的电压值,将会有不同的阈值电压和触发电压,每次电容充放电所对应的Uc(0)和UTH将会有所不同,所以才会产生不同的电压幅值对应不同的脉冲宽度。

1.2.2 周期T0与调制信号频率的关系

对产生的PWM信号要实现理想的解调,PWM的输出脉冲应反映调制信号的特征。设调制信号的最高频率为fcmax,根据抽样定理,触发信号的频率f0=1/T0>2fcmax,即触发信号周期T0

2 PWM电路特性参数分析

PWM电路对输入信号参数值有一定的范围要求,当激励源的电压值在Y轴负半轴时,电路不能正常进行调制与解调,无法正确输出波形。当其振幅超过了直流电压源的幅值UCC,将会出现了类似情况,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信号频率和幅值对电路的特性进行研究。在本次研究中Vk采用正弦波和三角波两种信号,当输入模拟信号选择周期为20ms,幅值选为2V,能够实现较理想的结果。

3 PWM信号的解调原理

调制的信号方便在信道上传输,在通信终端还需要将已调信号进行还原。PWM信号的解调电路是由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组成的,将已调信号通过用由一个三极管加上一个非门和两个电阻、一个电容组成的反应中间态信号的电路。中间态信号波形将电容C1的充放电过程反应出来,再将信号通过一个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电路即可将信号解调出来,输出原来的模拟输入信号。解调电路的原理如图2所示。

4 PCB设计

4.1 PCB板图设计 PCB合理布局很关键,如果布局不合理,有时会出现电磁干扰,虚焊等问题。图3为设计的PCB布线图,电路的线宽均为50mil,地线和电源线的线宽略加粗,板图大小为3820mil×2420mil。

4.2 PCB实现 根据PCB线路文件,利用线路板刻制机制作PCB,并进行元器件组装,得到的硬件设计实物图如图4所示。

5 电路仿真设计与硬件测试结果对比

5.1 PWM信号产生电路性能测试 下面从仿真设计的结果和硬件实现结果两方面比较PWM调制电路的性能。

图5 和图6为PWM调制电路的仿真设计结果,以上两图中通道A为模拟信号波形,分别为输入的正弦波和三角波信号,其周期均为20ms,幅值均为2V,通道B为数字信号脉冲,即为PWM基带信号的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输入模拟信号幅值越大的位置,相应的PWM调制信号的脉宽就越大,幅值越小的位置,响应的PWM调制信号的脉宽就越小。这样PWM产生电路就实现从正弦模拟波形和三角模拟波形转变到数字信号波形的功能,PWM基带信号呈现周期性变化,实现了脉宽调制的目的。

图7和图8为PWM调制电路硬件测试结果,通过将幅度为2V,周期为20ms的原模拟信号和产生的PWM基带信号波形的比较,可以看出在原模拟信号幅度增大的地方,基带信号的脉宽也随之增大;在原模拟信号幅度减小的地方,基带信号的脉宽也随之变小。实现了输出波形的脉宽均随输入幅度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实现了PWM基带信号的调制。

5.2 PWM信号解调电路的性能测试 将PWM信号进行解调是本次研究中关键的一步,因此需要比较输入信号与解调信号来检测解调电路的性能。下面先比较利用Multisim10软件仿真输入为三角波信号时解调结果。

图中波形1为输入模拟信号,波形2为解调输出信号。通过比较软件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解调电路能够较好的将原正弦波信号解调出来。它们的幅度均为2V,周期均为20ms,只是发生了一些相移。相移的主要原因是抖动等。

图10和图11为实物PCB的示波器测试结果。其中波形1为输入的原模拟信号,波形2为解调出的模拟信号。从中可以看出通过滤波器后出来的波形基本体现原模拟信号波形特征,比较理想的完成了滤波功能,由于电磁干扰等原因造成了解调信号的较小失真。

6 结论

使用555定时器实现PWM的方法比较简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实现性,只要设定合适的触发信号的周期,可以获得对不同类型、不同频率信号的理想调制效果。在实验过程中,由信号发生器产生的信号必须加以电平将其全部转化成正值,才能进行调制,最终得到解调的效果。通过比较仿真设计结果和硬件实现结果,可以看出硬件实现较好地达到了仿真设计的效果。实现了利用PWM多谐振荡器完成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换的功能。

实际解调效果与仿真效果在幅值和频率上相同,但是从波形中可以看出解调信号下部还是有些毛刺,主要原因可能是电磁干扰等外部不可避免的影响,但是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参考文献:

[1]李莉,胡之惠.PWM基带信号的产生与检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9:31-36.

[2]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340-352.

[3]路而红.虚拟电子实验室-Multisim7&Ultiboard7[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5:1-21.

[4]陈国呈.PWM变频调速及软开关电力变换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43-147.

[5]昌盛,巫秋明.Protel99电路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46-94.

[6]莫力.Protel电路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1:1-33.

[7]郭永贞.数字电子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224-231.

[8]蒋黎红,黄培根,朱维婷等.模电数电基础实验及Multisim7仿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1-16.

[9]刘凤君.现代高频开关电源技术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33-38.

[10]张义和.Protel PCB 99设计与应用技巧.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286-322

[11]周凯.EWB虚拟电子实验室-Multisim7&Ultiboard7电子

篇8

一、 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海口市5所小学的中年级、高年级10个班的在校学生,其中2所为市级重点小学,3所为市级一般小学。本次随机抽样在10个班共发放48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95.8%。

本次个案访谈对象为海口市信息技术、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10位教师。

二、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对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的了解就变得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从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下面就从信息素养的四个方面来分析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1.小学生信息意识情感调查分析

信息意识情感是指具有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即面对陌生的问题,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

计算机特别是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调查显示,97.4%的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很感兴趣,74.5%的小学生经常在家里上网,上网的主要目的为娱乐,而查阅资料、看新闻、阅读等非娱乐性目的所占比例不大。结果表明,上网主要为了聊天、打游戏、看动画片的小学生分别为50.3%、47.3%、26.2%。

学生面对问题时,查找信息的方式受到家长的态度的影响比较大。88.1%的小学生主要使用传统书籍,选择查字典或工具书,只有在找动画片时才会考虑选用搜索引擎。

访谈结果显示,传统书籍阅读占到79.2%。很多家长不赞成孩子使用网络,主要担心长时间上网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另外也担心网上的游戏内容会危害到孩子的成长,小学生也习惯于通过传统的方法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2.小学生信息知识调查分析

信息知识是指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以及对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相关知识的掌握。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较早,但接触时间不长,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占15.6%。虽然小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呈现结构性的不平衡。例如,对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学生比较感兴趣,因此掌握较好;而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尽管学生也很感兴趣,但不懂得如何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小学生信息能力调查分析

信息能力是指操纵、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21世纪以来,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各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然而在很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还得不到保证。特别在小学阶段,尽管课表上每周有一节信息技术课,但经常被主课教师占用,甚至有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给小学生玩耍、放松的一门课,学得再好,对升学也毫无帮助。既使信息技术课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也比较盲目,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内容还缺乏明确而统一的认识和要求。调查显示,在信息技术课上,只有10.7%的小学生能主动当堂完成任务,84.5%的小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要求,老师讲解完后就上网玩游戏,这种差异与学生的兴趣相关度较高,势必造成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薄弱的情况。

4.小学生信息伦理道德调查分析

信息伦理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学生的信息道德体现在,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正确选择有效信息,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小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总体来讲现状还是可喜的。大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个人约束力,具有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但也有一部分小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缺乏,虽然这些学生没有利用信息技术去做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但一些轻微的违反道德现象时有发生。调查显示,34.3%的小学生会在网络里骂人、骗人;26.6%的小学生有过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删除或更改其计算机内容的行为;有20%的小学生认为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完全可靠。

三、 个案访谈结果与分析

1.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力量情况调查分析

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人员配备的统计情况分析,在所调查的5所小学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共15人,其中信息技术课专职教师仅6人,由其他学科教师或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而转岗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达到9人。师资人员配备中,缺乏计算机及教育技术学等专业毕业的教师,只有很少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是由正规本、专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担任,这造成信息技术师资队伍极不稳定,信息素质偏低。

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通过访谈得知,70%的教师要带2~3个年级的课,80%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制作课件或要承担机房维护的任务,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重,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教材教法,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这无疑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

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课堂讲解”和“讲解-示范-练习”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类教学方法所占比例达到64.5%,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采用讨论、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因此,很难完成教学目标,也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最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是如何上网,其次是一些形象的卡通动画制作。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认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达成与否无关紧要,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教师就讲哪些内容,所以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内容掌握不到位,知识结构不全面,未完成课程标准小学基础阶段中较深层次的学习任务。

3.小学主课教师信息化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86%的教师认为学生学起来更有动力和注意力,80%的教师认为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获得更多的帮助。通过访谈表明,一些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任课教师的说法则更加令人担忧。一些教师认为:以前是黑板教学,现在是“白板”教学,但换汤不换药。一些教师“蹩脚”的白板演示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让学生“不停地挑错”,学生仍没有机会主动参与学习,从“黑板”到“白板”成了一道“多余”的程序。唯一的区别在于,以前是“人灌”,现在还加上“机灌”和“网灌”。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教师不愿意改。教师们感到很麻烦、很累,他们以前的工作是“纸上”备课,现在在“纸上”备课的基础上还要挖空心思把纸上的内容贴到电子白板上。虽然学校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仍停留在简单的培训上,缺少真正的激励机制促进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四、 研究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以上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结果的分析,我们对海口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也对情况进行了基本的分析,指出了一些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1.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当前,我国的教育还是围绕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旋转,由于中考、高考没有信息技术科目,所以信息技术教育在一些中小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课往往被当作“劳动技能课”或课外活动,可有可无。

因此,要提高学校、学生、家长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程度。当地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可以在各个小学组织开展信息知识教育讲座和各类信息知识技术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制作信息教育宣传册分发到家长手中,促进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建设的支持,加大宣传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的转变落后、传统的教学观念,为今后更好、更快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解决根本问题。

2.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

教育培训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策略,可采用校外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校本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两种类型。校外培训时间集中、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效率高,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和专家之间的交流。但要切合不同学校的具体实际,就应该采用校本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解决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质量。

另外,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利用技术优势,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满足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推动专业发展目标的自我实现。

3.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于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上课时只是简单地教学生画画、打字,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内容,时间一长,小学生就没有了新鲜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心理特点,可以把严肃地讲电脑和烦闷地学电脑变为活泼地玩电脑和轻松地用电脑,使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这样能有力地刺激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目前,各种儿童游戏网站和远程教育项目通过卫星传送的教学资源中,有很多适合青少年的益智性游戏软件,它们的界面设计几乎包括了各种类型的界面元素,教师只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并在操作中适时引导、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就可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熟练程度。

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解”和“讲解-示范-练习”教学方法,学生没有主动权,不知道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没有机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到的只是某个软件的基本操作。任务驱动教学法恰恰能克服这些缺点,促进信息意识和技能的提高,它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习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后,让学生设计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提高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打赢这场被称作革命的教育信息战,201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当前不少学校仅局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简单的、一般性辅助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不恰当。当小学教师被问及所在学校购买了哪些、使用了哪些信息化资源时,绝大多数教师表示“不清楚”,约80%的教师认为,学校软件资源(包含课件、教学网站等)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也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比如校园网络、互联网、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虚拟实验等教与学的活动。

二是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它们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学习资源,也可以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如将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和课件之中,整合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之中。

三是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五、 研究的不足与收获

本次调查研究是依个人力量进行的一次研究,存在调查广度不够宽、宏观材料较缺乏、理论层次有所欠缺、问卷设计不全面等不足之处,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次调查过程中,通过和一些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访问交流发现,教师们都认为这种调查研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将来只要客观条件允许,笔者希望每隔一年就进行一次类似的调查,这对怎样培养未来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艺术,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肖友荣,郑全军,符传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篇9

但我感觉__县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近期、中期、长期建设定向、定量的布局、规划、目标不是很明确,长远意识不够,还要对整个县域经济布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系统考虑。二是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乡、村觉得自己的力量薄弱,希望能得到上级政策、资金的支持。群众也存在等、靠的思想,等待政策,等待项目,等待投入,等待别人教怎么干。靠支部书记,靠村委会主任想办法,领头干。三是县委、县政府还没有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去引领经济发展的大潮,而是依靠自然的、原始的经济推动。四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基层的干部群众的热情高涨,县级领导核心的头脑还没有“热”起来。

__县建政已经60年了,并且在时期就已经是比较富庶的地方,目前,是我们大兴安岭自然经济和原始经济发育比较好的县区,可以说,__县是小生产的大海,__人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无论干什么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但要想达到人民富庶,生活小康,首先就要解决贪图安逸的思想问题,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用双手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下面就__县的新农村建设我谈几点意见,供你们参考。

一、产业发展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生产。俗话说:“无工不富”,但__县是“有工不兴,有企不不活”,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看,没有落后的村级干部,只有落后的领导干部,所以,感觉__县的总体发展,在宏观策划上还缺一点东西,缺一点大手笔,需要大动脑筋,跳出就自然发展抓发展的怪圈,要以县域经济的确立为主导,用产业化引领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之间的有效衔接,我感觉__县应该把几个产业链条做大做强。

第一个是马铃薯产业链条。丽雪精淀粉加工分公司在__落户后,通过两年的运作,初步看到了效益,农民的认识开始有了转变,由被动种马铃薯到主动种马铃薯,因为大家看到了希望,感觉种植马铃薯比种大豆、种小麦效益好,能够增加收入,从而种植的积极性逐步提高,所以要把这个产业链抓起来,巩固提高,扩大种植面积,至少要达到8万亩。

第二个是小麦产业链条。__县属于冷凉型气候,又具备纯天然这个因素,小麦品质好,生产出来的面粉都是强筋面粉。要把绿色小麦的种植、加工形成规模,拿到认证,打出特色品牌,这个产业链条也能把__农村经济带动起来。种植面积至少也能达到15万亩。

第三个是肉食品加工链条。我们的优势在于绿色,好品质的牛、羊肉永远是市场所需求的,要放手发展育肥牛、黑头羊、大鹅、蜜蜂、改良野猪等,形成若干小群体,汇集起来就是大规模,引用俄罗斯的生产加工工艺,搞一些精包装,打出统一绿色健康品牌,列入健康食品系列,都是双A级食品,就能抢占国内外市场。现在各乡、各村狐貉养殖的积极性非常高,形成规模后可以上皮毛加工项目。例如:绒山羊养殖,如果能达到50万只,完全可以搞一个羊绒加工厂,狐、貂养殖搞到50万只,完全可以搞一个皮毛加工龙头企业,羊和狐、貂的肉又可以搞一个大的肉食加工企业,有这样几个大的龙头企业,足可以带动一方经济的振兴。

第四个是食用菌产业链条。要把交易市场搞起来,用一种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去组织这个产业。过去搞工业搞不起来,是因为过去比较闭塞,只靠外来人往出销售,产品也只是原始的销售,没有形成产业链条。现在搞龙头企业直接面对国内市场或者世界市场。基地化种养,主动去和市场对接,就一定能把__县具有一定黑木耳养殖基础的食用菌产业做大。

第五个是北药产业链。要大力发展药材生产基地,建立起甘草、五味子野生和人工培育基地,具备一定规模后,可以建一个中草药加工企业和药材经销公司。

第六个是饲草经济产业链。__县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饲草饲料种植,一方面利用闲置的草原、荒山、滩涂搞饲草改良。另一方面可以拿出一部分土地,搞主副换位。试种美国红高粱和其他饲草饲料成功后,大面积种植,与国内外知名加工企业联合,配套养殖催肥饲草肉食动物,这也是未来畜牧业产业化的方向。

二、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经济发展模式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模式是多种多样

的,关键要和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要发挥优势,充分分析本地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我看__县适合发展规模经济、特色经济和市场经济。第一,规模经济。__县有42万亩耕地,338万亩草原,25万亩水域,煤炭、铁、钒、钛、镁的矿产丰富,撅菜、黄芪、党参、五味子等野菜、药材百余种,根据这些资源的优势,调整好种植业结构,逐步向龙头 基地 定单方向发展,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利用辽阔的草原,进行改良,搞专业化饲草动物养殖村,选准品种,搞专业化养殖。利用闲置的水域、滩涂,各村要划片发包,发展水产养殖业。总之,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形成商品量,产生规模,追求规模效益,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争得一席之地。第二,特色经济。__县可以说是大兴安岭的农业地区,但在耕地和森林的边缘,沟系、滩涂、荒山等闲置土地很可惜,各个乡和村要规划好,这些土地虽然不能开垦,但应该做为集体经济的原始股本,划区、分片,进行发包,移植野生五味子,种植速生杨和北药等。实行集体规划,分包到户,自主经营,兴村富民。第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要研究需求,根据国外和国内市场的需求,确定生产,抢占先机,__的酱菜、强筋面粉、黑木耳等“老字号”产品,倍受市场青睐,一定要细心经营,逐步做大。三、人居环境问题。我们大兴安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要走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地区的模式,毕竟我们地大物博,人烟稀少。__可以定位在创建中国北方最佳居住环境的庄园式的新农村。我们不赞成人口都聚集在稠密的地方,应该搞一些风格别致,环境幽雅生态良好的新村庄。体现出人在林中,村在林中这样一个环境。根据__实际情况,新农村建设可以考虑把作业区和生活区分开的办法。在生活区内建立起政治中心、文化节中心、医疗保健中心、文体活动中心、食品供应中心,形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居住环境,以此吸引群众。村屯合并要在尊重农民意愿情况下做群众工作,不能强行搬迁,但要朝着这个方向引导。要解决群众生产门路和生活出路的问题,政府从解决公益设施、福利设施方面加强投入,条件好了,老百姓自然而然就去居住。村容村貌首先做到干净整齐,需要分几步走,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前提是生产基础要打好,生产基础打不好,什么新农村都建不起来。

篇10

>> 基于财政政策的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开局良好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广东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问题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分享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创新平台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云计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不是浮云 201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论坛成功举办 浅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下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发展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研究 我国高技术产业高端化与技术创新耦合发展实证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产业革命 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3-17.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1997.

[5]NELSON R R.Recent evolutionary theorizing about economic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5,(3):56-61.

[6]Michael E 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0:215-235.

[7]Chyau Tuan,Linda FYNg,Bo Zhao.Chinas post-economic reform growth:The role of FDI and productivity progres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9,(3).

[8]万大发.技术创新、投资结构与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论坛,1996,(5):31-32.

[9]罗芳,王琦.产业集群的涌现性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06,(11):178-180.

[10]王鹏,赵捷.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创新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我国2002-2008年的省际数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4):53-60.

[11]朱丽萍.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与激励规制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12]邓维斌,唐兴艳.SPSS19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3]耿海清,陈帆.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人文地理,2009,(5):47-51.

[14]朱伟珠,李春发.京津冀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及协调度研究[J].情报科学,2016,(6):103-108.

[15]关晓琳,卢文光.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度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8:50-53.

[1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碳机理及碳减排格局、路径研究[C].中国经济时报,2014-10-17.

[17]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J].安装,2008,(1):6-8.

[18]中国综合经济区碳减排:类型分区与政策建议.http:∥/xsyzcfx/20141017/4-4-2884606.htm,2016-05-12.

[19]张承伟.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差异时空演化及动因分析[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20]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