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24 17:3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伏企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光伏企业发展规划

篇1

欧盟委员会公布的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总计涉及中国200多亿美元的对欧出口额,占中国对欧出口总额的7%左右,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关系到中国上千家企业的生存和40多万人就业。之前美国的反倾销措施已影响中国的光伏行业发展,尤其在光伏产业声誉上的损害,造成80%的企业停产。欧盟区占中国光伏出口达70%,大大超过对美出口的20%比例。黑龙江目前已经形成牡丹江、黑河、绥化等一批光伏产业基地,反倾销税的裁定将对未来光伏产业链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一、该案对黑龙江省产生影响分析

(一)龙江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以绥化、黑河、牡丹江三市为例)

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低碳环保型产业,产业链较长,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大,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是黑龙江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由以传统能源为主逐渐向新能源转型过渡的现实需要。黑龙江光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投入大,产业集聚能力较强,尤其以绥化、黑河、牡丹江三地为代表。

2009年10月,黑龙江省将光伏新材料产业作为近期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后,光伏产业发展项目陆续兴建:2010年10月,项目总投资160亿元的汉能控股集团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双鸭山市开工;2010年11月,省科技厅与绥化签订《厅市科技合作共商议定书》,明确将绥化市打造为“中国北方光伏产业城”;2010年12月,总投资25亿元的河北东旭集团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牡丹江市启动。

根据黑龙江省光伏产业工作方案,到2015年将建成绥化、牡丹江、黑河等光伏新材料产业基地;建成哈尔滨、双鸭山、齐齐哈尔、大庆等光伏设备生产制造基地;建成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光伏产品使用示范基地。此外,将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主营收入400亿元。

绥化市制定了《绥化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至2015年底,建成光伏产业及其配套类项目10个,投资总额60亿元,项目达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实现利润146亿元,上缴税金92.3亿元。

黑河市编制了《硅材料及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到2013年光伏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利税总额2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亿元的企业5家,过10亿元的企业2家。

牡丹江市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硅、碳化硅及其超细微粉企业发展到9家,年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是国际绿碳化硅粉体材料的最大出口基地,到2015年,全市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利润60亿元、税金26亿元,培育2户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2013年1月,高寒硅基光伏组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立,标志着牡丹江市将拥有独立的国家光伏产品质检中心,牡丹江市的光伏产业链在走向成熟上又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将为省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二)征收反倾销税对黑龙江省光伏产业的影响

光伏产业是黑龙江省转变“油经济、煤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是新的优势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欧盟反倾销裁定结果将对黑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这种影响将会波及到光伏产业上游和下游企业。

1、光伏企业出口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空间缩小

11.8%的反倾销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经有关部门测算,其影响国内光伏产业主营收入减少20%以上。由于有征收关税的风声,欧盟国内的进口商要求中国企业押货款30%,以备缴税。3月份以来,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盟几乎已停滞。反倾销税的实施也为其他国家参与光伏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便利。

2、光伏企业发展目标受到严重阻碍

由于欧洲市场的强势需求,我国及至黑龙江省的光伏产业都将其视为重要发展市场,加之黑龙江特有地缘优势,俄罗斯也将成为市场拓展目标,反倾销税将严重影响黑龙江省的光伏外贸出口额度,对俄光伏出口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黑龙江省硅线石、玄武岩等硅石等原料优势,品位高,适合光伏产业发展,全省有众多的依附光伏产业的上游、下游企业已经进入生产状态,且多数以外贸为主攻方向,反倾销税的震荡影响将很快波及这些企业。

3、光伏企业国际市场份额减少,市场发展话语权减弱

2012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之后,欧盟也开始对我国光伏企业展开反倾销调查,严重阻碍了光伏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光伏产业在欧洲市场销售份额的减少,德、日等光伏技术先进国家以及美国等光伏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量将相应增加。

4、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市场调节初期成效未现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光伏产业近年来的市场发展极其不均衡。2009年至2010年整个行业高速扩张,但进入2012年,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全行业陷入集体亏损。今年1月,国务院了《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即将“十二五”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目标提高到21GW,比先前的规划上调了66.7%,为光伏产业提供了长远发展政策保障基础,但现在政策成效尚不明显。

二、对策建议

光伏产业是黑龙江省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首,全省各地市也都纷纷瞄准这一新兴领域,相继出台发展规划。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确定,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光伏产业必将产生极大影响,必须采取重点扶持措施,积极应对。

(一)充分落实国家支持政策,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2012年,国家陆续出台利好政策,刺激光伏内销市场启动。今年更是加大了相关扶持力度,将光伏发电项目增值税税率下调50%至8.5%。国务院先后多次表示,要解决中国的光伏产业危机。中电联、国家电网、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以及财政部都接到了批示,正在启动相关项目,新的政府投资可达700亿元。面对众多利好政策及发展前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支持、扶助政策,推动全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二)坚持光伏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引导能源结构调整

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的光伏危机只是暂时的,从全球范围看能源危机是长期的,太阳能发电占全世界能源总量的比例会逐渐提高,未来的五到十年将达到10%,光伏产业仍是一个巨大且有前景的新兴市场。国家能源局在去年相继印发了《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实施方案编制大纲》,标志着分布式发电示范项目正在积极快速的落实。

(三)改变销售方向,寻找稳定的国内销售基础市场

改变依托单一国际市场的发展目标,结合国内新能源应用战略,加大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

以牡丹江的旭阳太阳能为例:从2012年开始,旭阳就开始调整市场结构,内外销比例已经基本持平。进入2013年,企业继续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到现在,内销比例已经占到80%以上。

(四)实行高额补贴,推动光伏企业研发和投产的积极性

通过高额补贴和有力的财政、金融支持,表明国家对新能源的鼓励态度,增加光伏企业的运营资本,减少投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深化光伏企业的社会意识

把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引导企业积极加大对光伏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光伏产品的科技含量。

篇2

【关键词】“三新”产业;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扬州市发展不断向纵深拓展,产业和企业发展快速,在江苏省内的发展位次也在逐步前移。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后,扬州市的经济遇到了新挑战,原有的产业和企业不仅面临创新压力,更遇到了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扬州市经济发展也应适应内外形势的变化,抢抓机遇,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扬州抓住了产业创新、政策调整、市场变化带来的新机遇,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和高性能碳纤维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产业,正带动扬州工业优化升级。

2.扬州市“三新”产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扬州市现有“三新”产业企业196家,其中新能源产业企业54家、新光源产业企业63家、新材料产业企业79家。2011年三新产业实现产值90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02%。图1给出了2009-2011三年间扬州三新产业的产值,可以看出三新产业的产值增长幅度很大,对扬州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已形成电子级高纯度多晶硅产能2000吨、电池产能1225MWp(兆瓦)、组件产能420MWp。在LED产业领域,全市现有MOCVD(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设备50台,占全国1/8。2010年LED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30亿元,约占全国的10%。在新材料产业领域,仪化公司已完成了芳纶和高强度聚乙烯纤维产业化开发和百吨级生产线的建设。

2.2 产业集聚加速形成

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照明(发电)”的完整产业链条。LED产业已形成“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在下游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了对接融合。LED产业已基本形成多领域全覆盖的格局。在衬底材料方面有扬州华夏光电公司的蓝宝石衬底、江苏中显科技公司的砷化镓衬底;在外延片和芯片方面,璨扬光电、隆耀光电、德豪润达、中科半导体、银雨芯片等企业都是从事高亮度外延片和芯片方面的垂直整合型专业生产企业。而扬州化学工业园区已经集聚了一大批包括化工新材料在内的新材料企业。

2.3 科技创新逐步加大

目前,扬州市已建成了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扬州分中心、扬州-南大光电研究院、扬州-南大化工研究院、“三新”产业(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等一批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牵头成立了江苏省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扬州光电产品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际上屈指可数的光伏CBTL实验室之一。晶澳太阳能的晶硅电池光电转化率达到18.5%以上,中科半导体公司的大功率蓝光外延片光效达到120lm/w(流明/瓦)等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南大光电研究院的图形化衬底、艾笛森光电的大功率封装、史福特公司的LED室内外照明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4 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

为完善人才政策,扬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形成了包括创业启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科技项目扶持、载体建设、服务保障和考核激励等6个方面23条人才政策,着力打造吸引人才的政策比较优势。人才载体有效提升,全市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3个、11个、174个、166个和38个,一批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相继建成使用并逐步发挥作用,人才效应日益显现。

3.扬州市“三新”产业竞争力分析

波特的“钻石模型”,是指一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产业的培育与形成,需要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与竞争的时空背景、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四大内生因素的互动与有机结合,而机遇和政府则为模型的外生因素。模型的这6个要素相互强化,共同构成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从而形成一国或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

3.1 生产要素

(1)地理位置。扬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北岸、江苏省中部,江淮平原南端,是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京杭运河纵贯全境,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目前扬州初步主要形成了“三沿”(即沿江、沿河、沿市域环路)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布局。其中,扬州LED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便坐落在以国家级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沿江产业带上。

(2)基础设施配套。交通方面,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京沪高速、沪陕高速、扬溧高速在境内交汇;宁启铁路横穿境内;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在扬州南部汇流,构成市域航道主骨;扬州泰州机场也已投入运营。供电方面,扬州共有4座电厂,电厂装机容量已达340万千瓦,能满足项目用电需求。供水方面,市区现有4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20万吨/日,水质优良,供水充足,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没有制约扬州“三新”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人力资源。扬州作为中西部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地之一,劳动力资源丰富。扬州周边拥有110万适龄劳动力人口,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的就有25.3万人,且人员就业相对稳定。此外扬州大学、扬州职业大学、江海学院、环资学院等高校、职校的快速发展为三新产业的推进提供了较为充裕的人力资源。另外,扬州市正打通多个高层次人才引进通道。市政府将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签订引进国外智力全面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扬州基地”合作协议。将新增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等3个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扬州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4个国家、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单位和推广基地。即便如此,目前扬州市“三新”企业仍缺乏缺乏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博士、硕士、高级职称的人才极其短缺。

(4)创新平台。产业基地拥有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扬州-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扬州分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工程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外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LED灯具成组驱动及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超高亮度四元系外延片及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另外,多家企业自身成立了研发中心,但总体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研发不足。技术支撑薄弱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已成为限制扬州三新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2 需求条件

对于新光源产业的需求,目前,中国有10%-12%的能源用于照明,相当于3000亿/年的电力消耗。如用LED代替产用的低效光源,这一数字将大大减少。在未来几年内,半导体照明将逐渐取代节能灯走进千家万户。2011年,我国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的整体规模达到1210亿元,整体增长率达到34%,是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增长最快的环节。预计在国内LED照明今后几年照明应用仍将是增长最快的应用领域,将成为带动我国整个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关键要素。新能源方面,我国光伏“十二五”规划太阳能装机目标是21GW。以此计算,2011年底我国光伏装机规模已有3.6GW,意味着2012年-2015年每年新增装机量均在4-5GW左右。根据NPD报告指出,太阳能光伏需求预计于2013年成长2GW,从去年的29GW提高到31GW,年成长率为7%。中国将首度超越德国成为最大的的光伏消费国,而前十大国家市场仍将占全球需求的83%。

3.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三新”产业与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是相辅相成的,这些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三新”产业的竞争力。扬州的传统照明产业在国内市场的优势明显,传统路灯约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36%,素有“灯具之乡”的美誉,是中国路灯制造基地。这些路灯制造企业急需借助与半导体照明新光源企业的紧密合作,依靠新的“绿色照明革命”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同时基地内的新光源企业与区内太阳能光伏(多晶硅、单晶硅、单晶硅片、电池芯片、电池组)、TFT-LCD显示(背光源与背光模组)和汽车制造(照明与显示)企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结合,并呈现出巨大市场发展潜力。

3.4 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

从产业总体看,扬州已拥有一批较大规模的三新产业生产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企业集中度较低,处于分散竞争、粗放型发展状态,并未体现出有效的集约化增长。在企业战略上,企业战略目标不够清晰,经营单一,多数企业生产低水平重复,总体缺乏商标和品牌意识;在企业结构上,由于扬州三新企业资、外资企业占有较大比例,多数企业能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经营;在同业竞争上,由于三新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丰厚的利润空间吸引了新企业的不断加入,也驱使着企业间激烈竞争,因此扬州三新产业企业间呈现出竞争过度、合作不足的局面。

3.5 政府和机遇

扬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兴产业,2006年编制了《扬州市“十一五”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2007年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扬州市新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订了《扬州市关于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扬州市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办法》、《扬州市LED和太阳能光伏产品政府采购实施办法》、《扬州市新能源新光源双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并用好优秀人才的若干规定(试行)》以及《扬州市新光源产业(2010-2012)三年快速发展行动计划》、《扬州市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从税费、资金、土地、人才、购买设备等方面都加大了对三新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4.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约扬州市“三新”产业的发展:一是生产要素方面的高级人力资本;二是地区间的产业同构和竞争。因此,扬州市“三新”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尤其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尤其是高级研发人才。同时要寻求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方式,开发新产品,形成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平.国际竞争理论的新发展――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J].国际经贸探索,2002(3).

[2]陈芳.扬州市LED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扬州大学,2008.

[3]姜哲.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扬州LED产业发展战略[J].北方经贸,2010(3).

篇3

为了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工业经济振兴年活动要求,确保我市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实现950亿元,增长20%的预期目标,在全面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咸发〔〕3号、咸政发〔〕71号等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现就保持今年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做好工业企业生产要素的保障。市煤电油运指挥中心全力做好各类生产要素的协调调度。电力部门要确保重点工业企业的正常电力供应;铁路、公路部门要确保工业产品的铁路和公路运输。

二、继续做好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工业经济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努力争取省市县三级筹集资金2亿元,对产品市场前景好、流动资金困难的企业在上半年继续给予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力争今年上半年撬动银行新增流动资金贷款30亿元。

三、大力促进工业产品销售。在中、省财政支持企业出口补贴政策出台前,我市鼓励支持带动就业和农民增收较强的纺织、果汁企业以及电子企业扩大出口,市财政对企业每出口1美元,给予1.5分人民币补助。同时,有关县市区政府和市工业办等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帮助企业扩大对外、对内销售,不断开拓国内外、省内外市场。

四、强力抓好工业项目建设。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政策机遇,市发改委、工业办、中小企业局要积极争取上级发改、工业部门对我市工业项目建设和技改项目的支持。年要着手抓好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1个,在建项目30个。按计划、分批次、有重点地加大对先进装备的使用,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市、县两级落实技术改造贴息资金2亿元以上,全力推动我市工业产业的振兴,使企业技术及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

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大力发挥现有企业生产产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年对已改制企业和政策性破产企业的遗留问题要全部处理完毕,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力争两年内全面完成剩余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任务。

加快理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已改制企业今年内全部依法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的规范运作体制。市委、市政府任命5-10名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副县级),每人监管几户企业,实行两年一轮换制度。在市国资委设立监事会工作办公室。

市国资委要推动市属国有企业规范运作,各企业要确保完成年度工业经济目标任务。

六、完善工业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按照中、省已经和即将出台的工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年完善我市工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由市工业办、市发改委总协调,有关县区、市级部门分别承担,今年上半年制定我市省、市、县三级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和工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中市工业办组织专家制定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纺织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我市列入省级工业园区及市级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市中小企业局负责制定县级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彬长旬能化工业基地办公室负责制定彬长旬能化基地建设规划;泾渭新区负责制定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兴平市负责制定装备制造业发展振兴规划;市食品协会负责制定医药、食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市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制定建材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凡新建工业项目必须进入工业园区,同时稳步推进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工作。对企业搬迁按照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年起每年搬迁2至3户。搬迁企业的土地总收入全部用于安置职工或企业发展,并享受与外来投资企业同等优惠政策。

七、落实责任,实施严格的奖惩机制。将工业经济年度指标分解给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职能部门,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分解给辖区内或所监管的规模以上企业,并督促企业确保完成年度任务。市国资委要将市属国有企业保工业经济增长的指标完成情况列为对企业班子年度考评的主要内容。年终,市政府将对在工业保增长中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县市区、部门、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八、加强协调指挥,调动各方确保实现年度工业经济目标。强化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制度。市工业办、市统计局每月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工业经济运行工作,及时掌握情况,议定措施或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办法。各县市区也要建立工业运行分析例会制度。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系统和分析报告制度,在县市区经发局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工业监测体系,提高经济运行分析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时效性,为科学决策和有针对性地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

篇4

当前,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存在,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部分领域前沿布局滞后,面临低端锁定的风险。进入第四季度,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新兴产业总体将继续保持向好发展势头,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望领跑新兴产业,产业区域布局差异化趋势将进一步显现。

基本情况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新兴产业增速有所回落,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从整体发展速度看:初步预计,1-9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左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略低于2013年增速。从地方发展速度看:1-7月份,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678亿元,同比增长7.9%,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4个百分点,低于2013年增速8.2个百分点。1-9月份,江苏省南京市六类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含高端软件与新兴信息服务业和生物农业)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16亿元,同比增长16.1%,低于2013年同期增速。

产业发展模式进入深度调整期,逐步由无序状态进入有序发展阶段。部分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破产事件频发为各级政府敲响了警钟,大干快上的盲目投资、不断突破底线的兜底等现象正在逐渐减少,一些行业在政府引导下,开始探索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逐步规范市场秩序。比如,国内光伏产业上下游企事业单位自愿发起成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标志着我国光伏行业将逐步走上自律、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宏观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研究出台了一批重大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了2014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工作,扩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规模,推动了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新兴产业宏观发展环境日益完善。截至7月底,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国家资金投入达到70.5亿元,累计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638.5亿元,中央财政引导资金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各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

结合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推动区域聚集发展。各地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比如哈尔滨市出台《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将初步建成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贵州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打造“贵阳新医药产业圈”等。

各地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新模式,助推经济转型升级。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产业格局和市场环境,各地逐步探索政府规划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配置资源的新兴产业发展新途径、新模式。

浙江省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积极培育发展信息经济,作为新常态下撬动政府转型、产业转型和企业转型的新动力。许多地区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一些地区甚至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对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地方加快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性基金,转变政府支持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四川省首次设立省级财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资金规模为20亿元,主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创新能力建设以及成果产业化等;上海市政府《关于加快上海创业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连续三年每年新增安排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用于补充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庆市成立由政府主导的、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联合发起的海外并购基金,重点围绕新兴产业,通过海外并购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三)行业发展呈现新趋势

科技创新逐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焦,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体系,支撑引领作用开始凸显。

近期,中芯国际与武汉新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签署合作意向,成立“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携手打造国内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研发机构;百度宣布与联合国启动战略合作,共建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利用百度的大数据技术,对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及趋势预测;中国科学院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签署一份为期五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纳米技术、复合材料、消费电子产品等化工新材料领域开展研究。

产业支持重点逐步从鼓励重大技术、产品和装备的试点示范向推广应用转移,大力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今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后,有关部门相继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政策、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免征车购税车型目录等配套落实,落实指导意见。近期,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和环保部五部委《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针对危害大、影响面广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开发推广一批急需的技术装备,突破一批关键性环保技术,推动成熟技术产业化应用和推广。

行业发展情况各异,分化现象愈加明显。从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行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发展相对平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行业则进入深度调整期。据报道称,泰国国家和平与秩序委员会已经批准两条连接中国和泰国的高铁项目,总成本约为7414亿泰铢,新的高铁线将成为连通中国、泰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重要干道;今年以来,我国的特高压建设不断利好,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并有望成为继高铁后的另一重大原创技术高端装备出口领域;随着国家政策进一步聚焦,节能环保产业将保持快速发展,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难题亟待破解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层次原因都源于体制机制。

一是部分领域的政策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政策落实不到位,阻碍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行业了发展指导意见,但是没有及时制定或修订相应的配套措施,导致发展混乱,破坏了市场秩序。

二是政策部门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造成政策分散,调整迟缓。比如,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RII)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基地)已超过30个,产业园规划面积超过2.8万亩,到2020年的规划投资额将超过5000亿元。机器人产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

三是部分领域存在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导致有限资源无法做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有些地方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对外地企业或产品设置不合理障碍。

(二)企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影响经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

一是全球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进出口贸易风险增大。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纷纷占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保护主义开始向新兴产业蔓延,并逐步由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向国家援助和政府采购措施转变。

二是我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新常态,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增多。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主要面临来自要素成本上升、高端技能人才匮乏、创新频率高但产业化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风险和挑战。

三是一些地区和行业过于重视大型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培育和支持力度不够。比如,一些地区从短期效益出发,对大型企业集团往往提供土地、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但忽视本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发展问题,特别是一些创新活跃、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三)部分领域前沿布局滞后,面临低端锁定的风险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决定以来,有关部委和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行业或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继续付出高耗能、高污染的沉重代价。

比如,光伏企业大量集中于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等低附加值环节,核心技术基本上依靠从日本和德国的“技术租借”;电子信息产业在芯片、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

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对新技术的前瞻性布局不足,导致研发滞后、替代迟缓、前景判断失误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是政府部门之间规划和政策衔接协调不利,缺乏系统性的宏观布局,导致整个产业链脱节,难以形成相互匹配的高价值产业链。

四季度走势判断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保持向好发展势头

总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层面的支持方向由试点示范逐步转向推广应用,产业引导资金扶持力度加大,资本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市场需求前景良好,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更为有利。因此,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第四季度将继续保持向好发展势头,增速较第三季度有所回升,部分领域或迎来发展高峰期。

具体来看:一是相关部委相继出台政策,激发新兴产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重点围绕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完善产业宏观发展环境,抓紧研究出台一批重大产业政策,深入推动区域集聚试点工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在第四季度释放市场活力;

二是困扰新兴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有望取得突破。上交所正在研究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势必会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动一批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政府、协会、企业等也在积极探索产业引导基金、融资租赁、众筹等新的融资模式,破解新兴产业融资难题;

四是各地也结合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台激励措施,推动地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比如,北京市印发了《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加速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板块涉及上市公司公布的经营数据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公司已经成为战略新兴产业业绩最好的板块。从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望在第四季度迎来一波发展高峰期。

一是密集的产业政策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近期,国务院《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4个部门联合《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的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物联网工作要点》等,这些政策的陆续落实,将为信息技术产业第四季度快速发展提供助力。

二是大规模的产业引导基金将推动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引导基金。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告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已于2014年9月24日正式设立,该基金将采取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基金一期总规模1200亿元,重点投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兼顾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等产业。

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北京、天津、安徽、山东、甘肃、四川等地相继出台地方集成电路扶持政策,设立投资基金、支持地方龙头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兼并重组。在第四季度,围绕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来迎来一波投资潮。

(三)新兴产业区域布局差异化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显现

经过几年的探索式发展,各地对自身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发展环境等的认识不断深化,一些省市政府逐步摆脱脱离地方产业实际、盲目大干的发展思路,开始注重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依据本地区产业技术水平、资源禀赋,从中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培育重点,出台符合自身产业特色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逐步形成重点突出、集聚发展的新兴产业区域布局,区域差异化发展趋势显现,并将会在四季度呈现扩大态势。

比如甘肃省酒泉市以新能源项目落地为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产业,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进而促进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安徽省合肥市紧抓国家试点机遇,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加快智能机器人应用推广、研发产业化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建设,初步形成产业优势;深圳市抓住国务院近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密集出台扶持政策的有利时机,加紧制定配套措施,扶持本地企业发展,抢占市场先机。

相关链接

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

篇5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水平跟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消费结构跟发达国家有着明显不同,对新能源的界定跟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小水电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装机容量占全球小水电装机总容量的一半以上,归为新能源显然是不合适的。核能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低,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比发达国家的水平更是低得多,核能在我国应该属于新能源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源评价

跟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资源量巨大(见表1)。太阳能是资源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即使按最保守的可开发资源量占理论资源量1%计算,每年可供人类开发的太阳能也有1.3万亿toe,约相当于目前全球能源年需求量的100倍。风能的可开发资源量较低,但开发技术难度和成本也较低,全球陆上风电年可发电量约53亿kWh,相当于46亿toe。生物质能可开发资源量为48~119亿toe,不过由于存在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可开发资源量难以全部转化为能源。地热能的热源主要来自于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每年的再生量可达200亿toe以上。按照目前的技术进展情况,全球40~5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0亿toe,10~2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亿toe。海洋能资源量并不算丰富,按照全球技术可装机容量64亿kW、年利用2000小时计算,只有11亿toe。天然气水合物属于新型的化石能源,资源量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资源量的2倍,达20万亿toe。全球铀矿资源量为992.7万t,如果用于热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1400亿toe,而如果用于快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可提高60~70倍。核聚变所消耗的燃料是氘,海水中的氘有40万亿t,理论上可释放出的能量为3万亿亿toe,按目前能源消费量计算,可供人类使用200亿年以上。氢能的制备以水为原料,燃烧后又产生水,可无限循环利用,既是二次能源也可在广义上称之为可再生能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源资源完全不存在短缺或枯竭问题,人类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开发利用的技术和成本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目前不可开发的新能源资源有可能变为可开发资源,因此,对新能源来说,理论资源量是相对不变的,而可开发资源量却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开发利用现状

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在资源分布、技术难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进入或接近产业化阶段,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风电以及生物燃料,已经形成较大的商业规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术已经成熟,核电在国外已过发展高峰期,在我国则刚刚兴起。核聚变、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海洋能仍处于研究和发展之中,距离商业化还有较大距离。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电装机已达3.72亿kW,年发电量2.6万亿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约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以2006年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中的比重仅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仅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为1.65亿kW,相当于全球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7%(见表2)。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其市场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和保有量、光伏电池产量、地热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气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过,我国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方面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仅为905万kW,占全球5.5%,远低于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发展新能源具有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增加能源供应、减轻环境污染等多重意义,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加以重视,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

从近几年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障碍和瓶颈仍未消除,主要表现在:资源评价工作不充分,技术总体水平较低,成本跟常规能源相比不具备竞争力,产业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规模偏小,公众消费意愿不强,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结合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全球各国新能源发展经验,针对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正确选择新能源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为核心、核能和风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万倍。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不过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却与光伏电池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应是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核燃料的能量密度远高于常规能源,核电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建造,迅速弥补电力装机缺口,最近国家发改委已经把核电规划容量提高了一倍多。

(二)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

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抓住当前因金融危机而引发全球裁员潮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研究人才。以新能源重大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攻关,尽快改变我国新能源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密切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可再生能源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缺点,对其进行低成本、高效率利用是新能源开发的首要问题。显然,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的复杂程度要比常规能源高得多,涉及资源评价、材料和设备制造、工程设计、配发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必须进行跨学科联合攻关,这对我国目前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提出了挑战。国家需要在搞活科研创新机制、打造科研合作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三)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防止企业借投资新能源套取财政补贴、减免税费或增加火电投资配额等不良行为。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尤其是多晶硅副产品四氯化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值得关注。

(四)及早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是铀矿资源贫乏的国家,资源量远不能满足未来核电发展的需要,铀矿供应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美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俄罗斯等,这5个国家的资源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为三分之二。其中,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都是无核电国家,所生产的铀矿主要用于出口。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关系良好,可作为实施铀矿“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国。合作重点应该放在最上游的勘探、开采领域,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为我国核电站提供稳定、长期的核燃料来源。

目前全球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工作程度还非常低,这为我国获取海外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油气资源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把全球的优质资源瓜分完毕,而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我国还存在较多获取海外资源的机会。太平洋边缘海域陆坡、陆隆区及陆地冻土带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这一地带所涉及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应努力争取获得跟上述三国合作开发的机会。拉丁美洲国家沿海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比较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些国家技术力量薄弱、研究程度低的现状,加强与这些国家合作,以期能够在未来取得这些国家的天然气水合物份额。

东南亚处于热带地区,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特别适合油料作物的生长,是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理想区域。东南亚国家是我国的近邻,可为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原料。我国可采取以技术、市场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在当地设立林油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以供应我国国内为主。

(五)调整、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部门和地方地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国家级的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kW,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kW,而事实上,1000万kW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kW的目标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实现;二是缺乏设备制造产业和资源评价方面的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国外少,但这其中有许多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的实际,应立即对不合时宜或相互矛盾的规定和措施进行清理,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六)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能源统计体系

篇6

[关键词]宝鸡市 新能源产业 SWOT分析 发展战略

一、引言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全球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都会催生新的产业变革。在当前的全球能源变革中,新能源被认为是能够同时解决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战略性支点,因而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宝鸡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宝鸡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二、宝鸡市新能源产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1.宝鸡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

(1)工业基础雄厚。宝鸡市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龙头企业带动力强,具备催生并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的主要条件。2010年,宝鸡市12户大企业全年完成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9.76%,大企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已经凸显。

(2)产业优势明显。经过近几年发展,宝鸡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单晶硅及多晶硅硅片生产、光伏工程储能铅酸蓄电池生产、光伏并网逆变器生产、太阳能晶体芯片工艺设备生产、风电装备、核级锆材等领域已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

(3)强势企业众多。全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之一徐州矿务集团与世界光伏前三强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联手在宝鸡高新区斥资30亿元,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烽火通信集团、陕西凌云电器有限公司也瞄准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为企业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与宝钛集团有限公司强强合作,成立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形成一条从锆原料到锆材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填补了我国核级锆材生产的空白。

(4)科技意识增强。宝鸡市正积极建设宝鸡光伏应用系统技术中心、宝鸡风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技术中心、宝鸡核电材料技术中心等。陕西凌云电器有限公司已拥有储能用铅酸蓄电池5项专利技术;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成功研制出Φ280mm、重300Kg的我国第一个核级工业化Zirlo合金铸锭,攻克了Zirlo合金铸锭的相关关键技术和难关,为下一步工业化生产核级锆合金铸锭奠定了良好基础。

2.宝鸡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劣势

(1)进入新能源产业门槛高。风能、太阳能等开发利用的成本远高于传统能源,据调查,一公斤多晶硅要耗电100度以上,致使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达到每千瓦时1.1—2元,而传统水电、火电的发电成本仅为每千瓦时0.35—0.45元。同时,由于前期投入和投资风险都很高,投资的回报期又相对较长,中小企业和个人难以有如此巨大的财力独立去承担。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不强。据调查,宝鸡市目前很多新产品的研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原材料和核心技术多数需要进口。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水平仍停留在引进、消化、吸收层面,自主研发能力较弱;风电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也大多通过购买国外技术或生产许可证进行生产;国核锆业股份公司完全受让美国西屋公司的全套核级锆材生产加工技术,距离实现核级锆材的国产化和自主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集中度低。据调查,宝鸡市企业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中、下游均有涉及,但还没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很低;宝鸡市风电设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企业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独自进行风电设备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缺少合理的分工协作。 转贴于

3.宝鸡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机会

(1)世界各国加大对新能源研究开发力度。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国家把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在经济刺激方案和经常性研究预算中加大了新能源领域的投入。

(2)国家和政府加强引导新能源产业发展。国家为促进新能源快速发展,利好政策频繁出台,在财政补贴、市场拉动、配套电网建设等方面,分别对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给予大力支持。宝鸡市政府也主动出击,设立1亿元的新能源产业专项支持资金,给新能源项目吃偏饭、强筋骨。

(3)关天经济区规划拓宽新能源产业市场。关天规划将宝鸡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随着规划的实施,宝鸡的区域战略地位将得到空前提升,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消费者和投资者去关注宝鸡,这为宝鸡新能源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4)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助推产业发展。宝鸡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是连接中原与西北、西南的交通要塞,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新欧亚大陆桥上重要的枢纽城市。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新能源产品的大进大出。

4.宝鸡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威胁

(1)地区间同业竞争加剧。到目前,上海、江苏、青海、山东、河南、安徽、辽宁、广东、广西等地方都把新能源产业纳入到当地发展规划。保定高新区已形成太阳能发电、风电、输变电与节电三大产业链条与企业集群,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跑者;南阳市也致力于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生物质能源、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及相关新能源装备制造等研发、产业化生产基地。可见,宝鸡新能源产业将面临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经营风险加大。

(2)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目前,新能源产品大多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强制性检测和认证制度尚未建立,企业进入也无相应技术门槛,致使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等,对宝鸡市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形成了制约。

(3)相关支撑政策不够完善。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新能源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进行竞争的能力,新能源的健康发展需要一整套投资、税收、价格、财政等方面的激励措施,但宝鸡在这方面的支持政策还不够完善。

(4)人才资源匮乏。由于宝鸡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不多,人才产出少,同时与国内大城市相比目前还缺少吸引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宝鸡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促进宝鸡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1.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植产业链和产品链,形成若干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

2.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体制建设。鼓励企业重点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着力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积极与科研机构、大学合作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力度。

3.加强新能源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系统外引进、系统选拔与培养等方式,为新能源产业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储备人才。优化能源企业人才结构,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发挥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的作用,建立多层次的能源企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技术入股、提高薪酬、重奖突出贡献者等措施,吸引新能源领域的高级研发人才来宝发展,形成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篇7

新能源产业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电和生物质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加就业,进而应对金融动荡的有力手段。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既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美国政府把未来战略产业的设想纳入宏观规划,并把目光锁定在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兴战略产业上,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不久就推出了“美国复兴与再投资计划”,促成《2009年恢复与再投资法》和《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的通过,聚焦于开发新能源及环保节能,通过立法制定能源政策、预算资金倾斜、补贴等多种方式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日本政府也通过激励、政策法规、价格手段等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以及《风电并网技术国家标准》等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新兴能源产业呈现出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势态。新兴能源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重要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政府鼓励政策不断出台,标准逐渐完善,市场逐步健全,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2011年3月,我国《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上报国务院,预计未来10年我国新能源投资将达5万亿元。国家将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投入方式,对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高投入、长周期、多关联等特点,尤其是面临大额资金需求,以支撑初期技术研发至后期的示范推广,而风险资本具有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特点,对新兴能源产业具有较强的偏好,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也呈上升趋势。

1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特征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兴能源产业尚处于技术攻关和工程试验阶段。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需要经历技术突破、产业化、市场培育等一系列起步和成长阶段,才能迈上健康发展轨道。新能源产业的独特性使其有别于现有的传统产业,对经济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其有如下特征:

(1)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的高投入 。新能源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以重大的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需要持续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技术研发的高成本使得新能源企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并且由于技术难度高,新能源行业的投资额较大,如光伏产业动辄几亿、几十亿元的投资。因此,拥有核心技术、专利技术的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

(2)新能源产业子行业之间的低技术关联度。新能源产业的覆盖范围较广,涵盖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和核电,行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度不强。如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技术属于电子科学领域,风能利用更多的是机械科学的应用,因而各成体系,是非常独立的产业。如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源头是硅,有些太阳能企业是从电子企业演变而来的,而风电产业主要属于机械加工业,因此很多风机设备企业是从机械加工业演化而来的。

(3)新能源产业子行业发展成熟度不一致 。社会对新能源行业的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深化和能源需求与供给关系的日益紧张,新能源的市场需求空间不断增长,刺激更多的企业进入该行业,同业竞争激烈,但是子行业发展成熟度不一致,处于不同的发展周期,太阳能和风能都较为成熟,而核能和生物质能的广泛应用需要较长时间。(4)新能源产业的后期示范推广需要大额资金。从技术开发到后期推广,唯有技术快速商品化才能实现技术能力向竞争实力的转变,新能源产业在初期由于技术开发需要大额资金投入,在后期示范推广中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同质企业的竞争、公司扩张等同样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

2 我国新能源产业分布状况及发展瓶颈

2.1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分布状况

目前,全国范围内上市的新能源企业有87家,风险资本(包括PE和VC)融资企业达到205家。从上市和未上市新能源企业的分布来看,位居前6位的省市均相同,分别为北京、江苏、广东(除深圳)、上海、深圳和福建。北京和江苏两地的上市和非上市新能源企业数量均位居前2位。从整个产业布局来看,目前,新能源上市和非上市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3块:北京、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珠三角地区。上述3个地区的新能源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分别占据全国的65.5%和62%。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分布之间存在较大的依存度,其中北京主要聚焦于节能环保,依托于北京大城市,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同样聚焦于节能环保,浙江和江苏除了节能环保以外,在太阳能子行业中的发展也较为成熟;在广东珠三角聚集的新能源企业中,节能环保同样占据较大比重。节能环保企业更多地存在于发达城市,可以将研究成果迅速应用于庞大的商业需求,对企业发展较为有利。目前,江苏已初步形成太阳能产业集群,代表性企业有无锡尚德、林洋新能源、中电光伏、阿特斯及天合光能等。除了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依存之外,由外界条件形成的风能行业主要分布在新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金风科技等。

2.2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瓶颈

我国的基础设施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均在快速发展的通道之中,面临庞大的需求和投资空间,在产业结构较复杂的局面下,新能源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风险资本在新能源产业的介入程度,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前,各细分产业的主要问题有:

(1)太阳能有产业没市场。我国太阳能产业有13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与快速发展的光伏产品市场相比,我国光伏发电产品的市场应用还很少,目前主要用于解决偏远地区和特殊行业的用电问题,与海外市场旺盛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有产业,没市场”,对太阳能这一绿色、清洁能源的应用相对滞后。

(2)风电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集中化趋势加强,仅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3家风电整机企业所占的国内市场份额合计已近60%,买方市场压缩了设备制造商的利润。同时,国家产业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工信部公布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规范风电行业发展力度增强,提高了公司进入风电行业的门槛。

(3)生物能源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生物质资源不足、品质不佳、收集困难、难于转化;生物质催化与转化效率低下,过程能耗和水耗高;生物转化工艺难以低成本规模化放大;生物能源终端产品品质不佳、产品标准欠缺等。尽管新能源产业面临上述问题,但是风险资本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增长迅猛。

3 我国新能源产业风险资本介入现状及问题

新能源产业在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的同时,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风险资本在新能源领域的角逐已十分激烈,呈现如下特征及问题:

(1)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以中后扩张期为主。风险资本投资早期和获利期相对较少。早期的新能源企业与风险投资之间几乎没有交集,这不利于新能源企业的快速发展。处于成长早期的企业由于技术、市场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低估值性等因素,发展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风险资本的介入处于观望状况。同时,位于获利期的新能源企业,备受风险投资机构的亲睐,各方角逐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上市不一定可以弥补进入成本,使得风险投资机构在激烈竞争的同时保持审慎态度。

(2)风险资本投资数额巨大,政府资助有缺口。由于风险投资阶段的中后期偏好,使得发展初期的企业成长较为艰难,而政府扶持金额难以满足新能源成长的需要。CVSource中新能源企业首轮投资平均数额为800万美元,达到了千万人民币的数量级。相对于政府创新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最高不超过200万的限额,显然单靠政府的优惠扶持措施只能杯水车薪,对新能源企业的成长难有显著影响。同时,由于风险资本追逐较高回报、高成长性的企业,良好的企业项目投资数量有限,大多数企业更多地依赖于银行贷款或是政府方面的创新基金和资金扶持政策,因此,大多数早期阶段的新能源企业的资金需求存在严重的缺口,而目前政策方面提供的资金扶持额度远远不够。新能源企业的融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风险投资的中后期偏好使得两者之间存在资金缺口。带动风险投资向早期阶段移动成为关键,亟待相应的政策法规出台,以推动风险资本更好地投资早期阶段的新能源企业。

(3)风险资本介入新能源企业以A轮投资为主。上述205家非上市新能源企业中以风险投资进行资金募集的企业有159家,共发生191次投资事件。在159家接受风险资本融资的企业中,A轮投资事件有148件,占77.5%;B轮投资事件有33件,占17.3%;C轮和D轮投资事件分别占3.6%和1.6%。可见,风险投资对于新能源企业的投资仍较多地处于A轮阶段,对于新能源企业的成长及进一步的发展情况还处于观望状态,对于新能源企业未来的预期并不明晰,由此折射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成长至形成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风险投资在新能源产业细分产业投资的比重不同。最受亲睐的是环保节能产业,其次是太阳能产业,再次是风能产业,然后是生物能源。在新能源产业细分产业的投资具有差异性,环保节能产业相对处于蓬勃发展中,其涵盖的范围较广,从清洁能源、清洁技术、废物处理、水处理到污染控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对并网的配套措施具有较高要求,并且也只有在并网配套措施较完善的前提下,太阳能和风能产业才可能保持持续、稳健的增长,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能源并网的对接办法、技术标准都没有完善的政策保障和实际行动。另一方面,太阳能和风能产业的发展虽走在新能源的前端,但企业重量不重质,缺少技术创新,使得发展面临瓶颈期,风险投资对这两个产业的投资正由激情走向理性。

(5)风险机构的增值服务有待完善。为创业企业提供增值服务(Value Added Service),是风险投资不同于一般投资的重要特点,增值服务指的是风险投资机构除了向创业企业提供资金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创业企业的管理为创业企业提供一系列旨在使企业价值增值的服务。而目前,风险机构与新能源企业的矛盾层出不穷,风险投资家为投资设定苛刻的对赌协议,缺少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指导和扶持,磨合的过程相对较长,这与企业忽视风险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定位不无关系,企业需完善治理机制,解决与风险资本的持股分歧。总的来看,目前存在较大的两个问题是资金缺口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结构化问题。从实验室发明到发明市场化、产业化乃至新兴产业集群化的过程中,资金链如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旦出现断裂,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另外,我国新能源产业整体技术含量不高,难以走出技术困境,未找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迸发点。

4 促进新能源产业风险资本介入的对策

基于风险投资的中后期投资偏好,以及目前国家对风险投资的多种运用方式,如创新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基金中的基金等,从政策、制度、提升风险投资效率等方面,对引导风险资本向新能源企业进行早期投资给出如下建议:

(1)以公共风险资本带动私人风险资本,促使新能源企业投资向早期移动。政策的强力支持是关键,政府需要制定详细的引导政策,确保私人风险资本利益最大化,同时降低公共风险资本的投资风险。公共风险资本在政策的扶持上享受优势,但更注重社会效益,而私人风险缺少政策上的保证,却有高逐利性的特质,在政策制定中应着重围绕以公共风险资本带动私人风险资本的思想,使私人风险资本享有相关优惠政策,并且双方协议共同投资,在出资比例上进行商榷,使得私人风险资本尽可能多地得到高回报,而同时公共风险资本也可以减少投资风险。最后,逐步完成由公共风险资本主导到私人风险资本主导转变为由市场投资体系解决新能源企业初期投资不足问题。

(2)对于新能源企业融资不足问题,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险资本。2010年5月7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引导庞大的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产业,改变风险资本中政府资金占比过高的状况,发挥政府基金的引导作用,促进民间资本的进入,增强公共风险资本的投资能力,解决新能源企业通过银行的创新基金融资和资金补贴不足等问题。

篇8

课题组成员:林正玉、刘在銮、钱存林、蒋伏虎、刘澄、王寅等,执笔人:钱存林。摘要:近几年来,扬州新兴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产学研加速融合,产业特色日趋鲜明,产业影响日渐扩大,但也存在基础不实、方向不明等问题。要从具备较为充足的支撑要素、构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顺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选择适宜扬州发展新兴产业的领域。扬州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取向包括: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引导市场需求;完善财政投融资;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新兴产业;领域选择;政策取向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4-0052-04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世界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展、应用而出现的部门和行业,是以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长远发展和全局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产业发展规律表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现实要求,是形成产业发展先发优势的战略要求。若干标志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将改变扬州原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从而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平台和空间。

一、扬州发展新兴产业的现实基础

认清扬州发展新兴产业的现实基础,是选择扬州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的重要前提,也是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先决条件。近几年来,扬州深入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为代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兴产业发展体系,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基础。一是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近五年来,扬州市新兴产业以年均40%速度发展,2011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的42%。二是产学研加速融合。先后建立了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扬州分中心、扬州―南大光电研究院、扬州―南大化学研究院、西安交大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研究院、“三新”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一大批高水平的公共研发平台,有力促进了关键技术的加快突破。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三是产业特色日趋鲜明。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行区,目前已形成产业特色明显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其新光源、新能源、电子书等产业链完整、技术先进,在国内占据领先优势。各县(市)开发区各具特色,形成了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基地。四是产业影响日渐扩大。扬州市新兴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产业位次加速前移,在国内的影响逐步加大,太阳能光伏、LED产业产能在全国地级市中稳居第三,电子书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电子纸生产基地,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0%以上。

虽然扬州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基础不实、方向不明等现象较突出。一是产业布局趋同。目前,全国有20多个省(市)提出要把新能源、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或未来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纷纷出台一系列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尽管各有侧重,但产业趋同性难以避免,必然导致产能过剩。例如,在LED照明领域,全国已有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在智能电网领域,南京牵头成立智能电网产业联盟,无锡以集成电路为特色、盐城以风力发电为主体,也先后提出了智能电网产业发展战略。二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扬州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17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在全国还排不上前列位次。本土企业发展较慢,竞争力不强,又没有世界500强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扬州。三是人才缺口较大。人才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扬州发展新兴产业,不仅缺乏高端研发人才,同时面临着高级技术人才、普通熟练工人等多层次的人才供应不足。扬州市企业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企业从员人员的0.2%,远低于无锡市2009年0.5%的水平。高校专业对新兴产业支撑力不强,理工科专业有效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发展不匹配,人才不足成为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四是创新主体不明。扬州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创新,但新兴产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扬州许多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自主创新的主体,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即使有创新转型的念想,但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不清,方向不明,“跨行找不到路子,创新舍不得票子,管理打不破框子,引才迈不开步子”的现象相当突出。五是金融支撑力度不强。扬州对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撑力度尚显不足,在创业投资方向,现今只有2家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在上市融资方向,扬州只有8家上市公司,远低于苏州、无锡等周边城市,后备上市梯队也比较少;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全市担保机构已备案登记的有33家,注册资本20.7亿元,担保总额30亿元,其中涉及新兴产业的不足20%。虽然扬州各金融机构挖掘内部潜力,相继推出一些融资产品,但在新兴产业企业融资中运用还较少,至于科技信贷、专利抵押等科技金融产品还是空白。

二、扬州发展新兴产业的领域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产业,并有望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科学判断和选择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和方向,是实现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和跨越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将决定扬州未来的产业层次和在总体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因此,应紧密结合扬州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慎重选择适宜发展的优势产业,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体系。

1.具备较为充足的支撑要素,是选择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的前提

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支撑要素包括:关键技术、制造成本、资源禀赋、产业体系完整性、土地人才、市场需求、服务体系等。其中,有效的市场需求、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效的服务体系,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依据。在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和体现扬州特色的基本前提下,从实际出发,着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使新兴产业的方向选择与扬州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产业配套条件相适应,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如川奇光电已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纸生产企业,产量达1000万片,电子书应成为扬州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宝胜集团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实力的电缆制造企业,在高压、超高压电缆、超导电缆和传感产品技术开发上,具有业内比较优势。扬州天雨环保集团在水污染治理专用设备领域居全国前三强。这些企业在某个领域代表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应成为扬州发展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

2.构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是选择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的关键

产业链的本质是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选择新兴产业发展领域,要充分考察新兴产业上下游之间相互补充和衔接的状况。新兴产业在成长过程中,是以产业链分工的形式实现产业协作关系和扩大产业规模的。新兴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产业类型各不相同、市场潜力各不相同、供给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应对新兴产业链进行细致分析,制定针对产业链不同环节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注重培育发展技术含量高、占地耗能少、产业关链度高的项目,构建技术先进、主导明确、特色明确的新兴产业发展和功能分工体系,形成独特优势效应和投资焦点效应。扬州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已形成“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的相对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础,所拥有的MOCVD数量和产能全国领先。扬州发起成立的江苏省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放大了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顺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是选择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的基础

新兴产业是政策驱动型产业,因其发展的前瞻性、较强的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等,需要政府长期培育。近十年,各级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但出现了盲目引进外资,拼命扩大规模,导致部分新兴产业严重产能过剩。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从2006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连续5年产能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各地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把发展光伏产业放在重要位置。但2011年,光伏行业因投资过热导致产能过剩,欧债危机加剧,多国削减光伏产业补贴,美国“双反案”,光伏产业市场不景气状况十分明显。多晶硅价格2007年12月每公斤400美元降至2011年12月每公斤22美元,全产业链严重亏损。扬州许多光伏制造企业歇业。这一教训从反面告诉我们,发展新兴产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形成的基础条件,市场容量与潜力关系着产业成长的规模和潜力。较大而充满活力的市场需求,吸引大量的资金、创新型人才及新技术的投入,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生事物,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扬州要充分利用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产业孵化器,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实现新产品的市场宣传与消费引导,满足现实需求,引导潜在需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4.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选择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的依据

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要以大量的创新活动为基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初见成效。这就要求正确处理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期性与政府任期制之间的关系。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风,人云亦云,炒作概念,今日物联网,明日传感网,缺乏持之以恒抓产业的耐力和定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要从行业发展潜力、带头效应、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出发,立足扬州优势和现实条件,选择适宜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咬住青山不放松”一抓几年,夯实基础,逐见成效。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并不等于发展循环经济,个别新兴产业领域也会带来高污染,如单晶硅冶炼的过程会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因此,选择新兴产业发展领域,要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为目标,开展减量化、再利用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工业技术应用示范,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

三、扬州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取向

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要明确企业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探索产业政策组合模式,建立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秩序,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资源配置,有效降低新兴技术商业化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1.扶持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是发展新兴产业的主体,政府要着力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一是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引导企业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二是切实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到2015年,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3%,积极鼓励其与有实力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办行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面向企业提供多形式、开放式、市场化的创新服务,进而激活企业技术需求,逐步成为发展新兴产业的创新主体。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或企业集团,到“十二五”期末,要培育年销售过百亿元的企业10家,形成每条新兴产业链均有龙头企业,每个新兴产业群均有一批规模骨干企业的发展格局。四是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企业骨干。重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新兴产业中的独特的生力军作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创新任务。

2.引导市场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存在着种种障碍,需要政府推动、应用示范、标准制定。一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培育市场需求。以政策推动新产品扩大市场应用,靠市场终端培育和拉动新兴产品发展的内需市场。加大新兴产业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推动企业技术发展,降低使用新兴产业产品的初始成本。扬州要充分利用“十城万盏”、“电子书进课堂”等政策机遇,强化国内外市场开拓,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二是运用财税政策创造市场需求。运用税收、贴息、补贴等政策,使在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具备生存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个市场空间,对前景看好、眼前困难的新兴产业特别是产业链重要环节中的中小企业适时制定实施扶持政策。三是削除体制扩大市场需求。“十二五”期间,扬州要组建国家专业技术标准化机构3家以上,制订或参与制订国际国内行业标准20项以上。建立尊重规则和法治的市场环境,为新兴产业产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扶持。

3.完善财政投融资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需要强有力系统的财政投融资政策支持。一是发展创业投资。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充分吸引社会资本,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设立新兴产业发展财政性扶持基金,编制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预算,建立支持重点领域发展的专项基金。“十二五”期间,扬州发展20家以上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资本总额超过40亿元。二是推进科技金融。打造覆盖不同创新阶段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率先设立扬州科技支行,重点为科技型提供融资服务。积极开展科技担保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鼓励企业利用保险手段化解科技创新风险。三是扩大融资规模。培育和支持科技新型企业通过规范改制上市直接融资,积极推动业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支持业绩突出、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融资。对成功在主板或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场以及批准公开发行债券融资的新兴产业企业,扬州市财政给予奖励。

4.优化产业布局

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土壤和根基。要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防止盲目投资、遍地开发、低水平过度竞争。一是注重资源节约。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采取集中开发、腾笼换鸟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新兴产业的项目规划和土地审批,力争创造一个能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空间构架。二是注重特色发展。扬州要制定引导新兴产业专业化集聚的规划,市开发区要以规模化、高端化为方向,瞄准先进,加快建成代表扬州经济实力、创新水平和服务水平的国家级一级开发区。其它各开发园区要更加注重以专业化和特色化为导向,争取建成更多省级以上开发区。三是注重配套开发。新兴产业开发区不单单是生产制造的载体,而应是综合型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创业孵化、生产制造、产品检测等基地,吸引相关研发、生产和管理、投融资、服务企业入驻,搞好二、三产业配套和衔接,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创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新兴产业的根本是人才。扬州市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至2015年全市创业创新人才总量达3000人,引进专业技术人才5000人以上。一是加快引进高端人才。要抓住当前大批海外的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用好现有的各项人才政策,认真落实扬州市出台的“绿扬金凤”引进人才优惠措施,用好每年4000万元的人才资金,重点向新兴产业倾斜。二是加大人才服务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深厚氛围,既要关心人才的工作,也要关心人才的生活,努力提升人才在扬州的生活质量,满足国际化人才在居住、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三是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引导企业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引进利用高校科研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建立和完善开放灵活、来去自由的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四是加强人才培养。依托重大科研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开展扬州发展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形成扬州本土的新兴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同时,调整扬州普通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和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设置,加快新兴产业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扬州发展新兴产业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扬州市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狄乾斌,周采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11(7).

篇9

一、我市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太阳能产业。

我市的太阳能产业萌芽于10年前,近些年不断发展壮大,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形成了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太阳能交通灯、温屏节能玻璃、太阳能一体化建筑等综合开发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产业主要分布在德城区和开发区,现拥有太阳能及相关企业几十家,规模以上企业10家,总资产12亿元;年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280万平方米,2006年产量210万平方米,完成销售收入15.6亿元,实现利润0.78亿元,税金0.73亿元;预计2007年完成销售收入21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税金0.86亿元。作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皇明集团承担和参与4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双高一优”项目,拥有专利400多项,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于一身;亿家能集团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太博太阳能公司光电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2005年9月16日,*被授牌“中国太阳城”。

(二)中央空调产业。

我市中央空调制造业是在玻璃钢产业的基础上,经过技术开发、技术引进而形成的一大特色产业,现有相关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14家,其中主机生产企业6家,带动空调安装、个体加工业户1200余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中央空调主机、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和中央空调零配件生产的链式产业。2006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实现利税12.3亿元,利润11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中央空调产量达到4.56万台套,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0%。预计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利润14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代表企业有亚太、中大贝莱特、格瑞德、奇威特、金光、中南、贝州等,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市经济开发区、德城区、武城县三大区域。亚太、中大贝莱特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格瑞德的玻璃钢缠绕管道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中南集团于2006年5月在新加坡上市。中国制冷工业协会2006年5月正式命名*市为“中国中央空调城”。

(三)功能糖产业。

我市1992年建成首家低聚糖工业化生产企业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禹城保龄宝、福田、龙力、绿健、百龙创园五家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已聚集功能糖生产企业10家,其中有8家在禹城,另两家分别在乐陵和临邑。规模以上的功能糖企业9家,现有3家产值过5亿元。产品涉及低聚异麦芽糖(醇)、低聚木糖、赤藓糖醇、结晶葡萄糖、果葡糖浆、无糖糖浆、木糖(醇)、结晶麦芽糖醇8大系列60多个品种,2006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万吨,占全国产能70%,年总产值37亿元。禹城保龄宝、福田、龙力3家功能糖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绿健等5家企业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40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等多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保龄宝公司发酵法生产谷氨酰胺属国内首创,国内首家实现赤藓糖醇工业化生产,绿健公司结晶麦芽糖醇技术属世界首创。“保龄宝”低聚糖、“福甜”木糖醇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保龄宝”、“龙力”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禹城已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知名度最好的功能糖制造基地,被授予“中国功能糖城”称号。

(四)汽车零配件产业。

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分布主要在武城、乐陵、宁津等县市区。全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相关企业75家,资产53亿元,从业人员2.3万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41亿元,利润25亿元,税金3.4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6家,税金过千万元企业11家,年创汇7900万美元。预计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利润33亿元,税金5.2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全市汽车零部件行业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其中金麒麟集团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分别是金麒麟集团、武城县北方玻璃钢工程有限公司、三阳汽车配件(禹城)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金麒麟刹车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武城县是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的县市之一,规模以上企业达43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古贝虎、漳南、龙祥、武岩等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2005年该县被命名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县”。

二、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1、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发展前景广阔。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订了《2010~2020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太阳能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禹城功能糖产业被山东省政府列入“十一五”规划重点扶持的十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属国家生物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比较优势,是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随着“中央空调*造”城市品牌建设的深入开展,空调产业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空调制造业加工、销售基地;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年增长率将会达到35%,前景十分广阔。

2、四大产业形成了产业规模和推广利用规模。全市太阳能热水器累计产量达到1400多万平方米,占全省的60%、全国的16%,市区住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70%以上,我市已被国家财政部、建设部列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中央空调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0%,建立了全国性的销售、市场信息网络;功能糖企业与可口可乐、雀巢、伊利、娃哈哈、乐百氏等多家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销往美国、日本、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达8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汽车零部件产品覆盖了全国60%的汽车生产厂家,橡塑零部件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玻璃钢零部件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3、龙头企业技术水平高、名牌带动作用大。太阳能产业的皇明集团掌控世界级的太阳能光热利用干涉镀膜核心技术,是中国太阳能第一品牌,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主要提案人,最先推出机械化模具化生产线,最先推出三高系列真空管,最先建立太阳能技术检测中心;中央空调产业的亚太、中大贝莱特、格瑞德、金光、中南等企业在全国巨大的产业聚集优势;禹城保龄宝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功能性糖源生产厂家,福田药业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功能性糖醇生产基地,龙力公司在国内独家实现低聚木糖工业化生产;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水星集团2005年跻身中国机械500强和化工500强,中南集团、新明公司、龙祥公司跨入“全国100家最具成长性汽车零部件企业”行列,金麒麟集团生产的陶瓷刹车片代表世界摩擦材料最高水平,并列入省政府重点扶持的8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4、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年以来,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举全市之力把四大新兴产业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培植,出台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有效措施,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考核奖惩办法,真正把工作重点和工作中心集中到扶持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上来,为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不足,企业发展资金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支持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也是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目前我市对四大产业尚需完善税收减免、金融支持、贷款担保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政府投入力度不够,企业融资难度较大,长远规划缺少资金支持是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而且产业内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可抵押性资产少,较难得到银行的支持,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膨胀。

2、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生产成本偏高的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我市太阳能产品仍主要是热水器,市内从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主要是皇明集团一家,产品有待向深层次产业链迈进,尤其是光伏电池等关键原器件,大部分依靠进口,造成太阳能产品成本高,群众购买力有限,阻碍了产品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我市中央空调企业以生产末端产品为主,技术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缺乏核心技术,主机主要依靠进口,这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材料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行业进入门槛低,易受到市场冲击。

3、缺乏行业协调组织,集群内部协作水平不高。由于新兴产业国家标准相对滞后,集群内企业鱼龙混杂,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较低,产业内易形成恶性竞争。目前,产业集群缺乏行业的协调组织,来协调企业间资源共享,产品、技术、生产合作以及市场拓展,避免无序竞争。在战略发展上,还缺乏统一的全国战略布局,仅是个别企业在谋划自己的发展。

4、产业集群部分龙头企业发展需政府协调的具体问题。如皇明集团太阳谷建设的土地及规划问题,皇明集团上市及遗留问题,太阳能热发电项目问题,建设太阳能利用示范点问题。

三、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一)太阳能产业。

以建设“中国太阳城”为契机,依托皇明集团和亿家能集团,充分发挥名牌带动效应,集聚太阳能产业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主要生产企业,在扩大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规模的同时,积极开发光电产品、温屏玻璃、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新产品。重点抓好皇明太阳谷建设,构建集科研、孵化、生产、示范一体的产业格局。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太阳城,无论产业规模、自由技术、品牌影响力,热水器普及程度、示范和文化等都为世界之首。将2010年世界太阳城大会开成可再生能源世博会,形成100个以上市政代表团、2000多名外国专家和外宾、2万名内宾的规模。建*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事业的五大中心,即制造物流中心,世界级科研中心,检测中心,科普教育中心,观光旅游中心。到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其中家用热水器超过30个亿,单位用热水器超过30个亿,灯具、节能玻璃、光伏产品超过30个亿,实现利税12亿元。

(二)中央空调产业。

以中大、亚太、格瑞德、奇威特、金光、贝州、中南等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专业化协作企业快速发展,加快扩大中央空调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大力拓展产品市场领域。以招商引资求得关键件生产突破,集中力量解决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筹备建设*中央空调研发中心、中央空调检测中心,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核心部件、主机及上下游产品的生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专业化配套企业快速集聚发展。2011年,中央空调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5%以上。争取“金光”、“格瑞德”、“中南”09年前进入“中国驰名商标”行列;3年内有4-5家龙头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力争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其他相关企业要逐渐形成与中央空调配套的拳头产品,尽快创出品牌。

(三)功能糖产业。

以培育功能糖城市品牌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营造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把禹城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功能糖产业基地。到“十一五”末,力争功能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5家,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利税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产业化品种达到180种以上,产业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利税30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重点培植保龄宝公司、龙力公司、福田公司、绿健、百龙创园五大骨干企业集团,到2011年保龄宝公司进入全国制造业100强,龙力公司、福田公司进入全国制造业200强。

2011年五家企业主要指标一览表

企业名称资金累计投入

(亿元)年生产能力

(万吨)年销售收入

(亿元)年利税

(亿元)

保龄宝12.1604510.8

龙力10.6640408.8

福田12605010

绿健48172.1

百龙创园5.515306

合计47.213514428

(四)汽车零配件产业。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汽车装配、汽车维修两个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强化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培植,突出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形成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并以此为支撑,加快发展环保、节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实现汽车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整体互动,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使汽车工业成为我市未来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努力做到:强化一批优势产品,即玻璃钢、橡塑、刹车片产品;培植一批潜力产品,主要包括方向机、轮毂及轮胎类产品、汽车玻璃、消声器、汽车空调;开发引进一批高端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切入汽车电子产业,形成我市汽配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汽车整车生产,重点支持中南集团利用齐鲁客车厂,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资本,加快开发新车型,尽快形成经济规模,做强齐鲁客车品牌。到2011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具备国内外知名品牌2家,2015年前力争形成一家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具备经济规模的整车生产企业。

四、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优惠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把壮大四大产业集群作为实施工业强战略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尽快调整确定各产业推进委员会领导及成员,靠上工作,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有关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相结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各部门积极主动地按照各自的职责,切实搞好服务,安排长期工作计划,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二)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筛选提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项目盘子。二是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对有条件上市的企业,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设立发行上市的“绿色通道”。支持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三是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四是大力启动民间资本。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支持产业化为手段,推动产业形成消化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四)扩大交流,开展国际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外资金和设备用于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当今国际有利形势,建立信息化平台,主动出击,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加强联合,促进国内外社团、企业家和个人投资,壮大本土企业实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五)继续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集中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要素向名牌企业倾斜,扶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做大作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六)规范产品市场,加强产业内部协作。加快有关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加强业内合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通过利益引导等方式,促使龙头企业重点研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一般产品和配件尽可能产业集群内协作生产,中小加工企业积极向龙头骨干企业靠拢,逐步形成相对稳定、配套协作的专业化生产集群。

篇10

新兴产业大多是以高精尖的技术为其立本之根,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防军工水平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新兴产业的创新水平和产业规模。迈克尔•波特认为新兴产业是新建立或是重新塑型的产业,它出现的原因包括科技创新、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新的顾客需求,或是因为经济与社会上的改变使某项新产品或服务具有开创新事业的机会。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可以系统地分析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表现、机会与政府,这六个因素共同作用构成系统。在对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探索上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在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如何有效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如何确定新兴产业战略性选择指标的权重,以及新兴产业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影响力等。

2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概况

2.1宿迁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宿迁市是江苏省北部的一个地级市,也是江苏省最晚成立的地级市,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人口555万,分别列全省第4位和第7位,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湖滨新城,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和洋河新城。地形为大面积平原,土壤肥沃,河湖多、交错复杂,是著名的“意杨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宿迁产业发展进程中,轻工业的比重一直高于重工业,第一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如图1)。其中,新兴产业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经调查,2010年宿迁市仅有新兴产业重点企业282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其中新能源企业34家,新材料企业58家,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145家。2013年1月,为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宿迁市正式施行《关于支持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区,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意见》首批确定建设六个新兴产业集聚区:光电产业集聚区、智能电网产业集聚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生物科技产业集聚区、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

2.2宿迁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宿迁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企业产值规模和整体竞争优势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产业集聚初步形成,重点企业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各县区、开发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点,通过内培外引,逐步形成了新兴产业集中区域。新能源运用项目———生物质发电企业如宿迁凯迪、中节能(宿迁)、国信(泗阳)等都分布在省级开发区内。宿豫区在开发区规划建设光伏新材料产业园,目前已集聚了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山亿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良胜太阳能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新材料产业集中规模也很明显,彩塑包装企业主要集中在宿豫区井头镇,形成了聚酯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年销售收入约11亿元。另一方面,在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具有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2005年以来,宿迁市新兴产业企业加大对创新能力的建设,有重点地推进科技项目攻关,走自主创新之路。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的彩塑包装、秀强玻璃、精科智能电器等企业重点围绕环保新材料、光伏玻璃、智能电网等核心科技,进行产学研合作和联合攻关,以技术的率先突破带动新兴产业的领先发展。

2.3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宿迁新兴产业发展竞争的劣势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新兴产业规模偏小,产业规划不到位。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中,新兴产业工业企业仅132家,占比7.3%。完成销售收入95.88亿元,占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的0.67%,仅为新兴产业规模最大的苏州市的1.9%、徐州市的24.4%、连云港市的30.3%。目前新材料企业分布在不同地区,很难形成规模经济、达到集群式发展的优势,每个园区均汇集了新材料产业不同领域的各类企业,布局缺乏专业规范。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不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缺少高技术人才且人才竞争压力较大,层次高、复合型技术人才和拥有高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缺少。尽管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但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重视,仅仅通过高薪来刺激员工,并没有良好的用人机制,出现了高精尖人才高流失率的现状。宿迁市高端领域产业多为空白,例如,在新材料方面,仅仅在功能性膜材料上拥有自己的研发成果,能达到较高水平,而当下市场上比较流行的、适用性比较强的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等方面几乎没有进展。如纳米材料领域,目前只有宿豫区博迁光伏新材料生产纳米金属粉体,用于制备光伏产品的导电银浆,而且规模较小,2011年仅实现销售收入102万元、利税15万元。此外,宿迁新兴产业创业发展后劲不足,融资体系脆弱。新材料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同时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一般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特点:投入资金多、风险大、产出高。正是由于前期研发投入的资金多,风险性也同样很大,而且资金的回笼速度较慢,导致银行不愿意向新兴产业贷款,民间融资也不愿往风险大的新兴产业投入,资金获取的难度大,最终使新兴产业只掌握着少量资金,这些资金难以满足其发展的要求。

3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3.1从政府角度(1)加大政策支持,强化产业规划引导。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和江苏省已经制定了一套鼓励性政策。宿迁市应在落实这些政策的同时,加强政府的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引导当地新兴产业的发展。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新兴产业发展所需大量资金这一问题,整合宿迁市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将资金投入于新兴产业中的潜力企业的发展壮大。给予新兴产业优惠的土地政策,优先对新兴产业分配土地。政府采购时,首先考虑本国本地区的产品,优先采购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使新兴产业达到规模经济性形成有实力、有影响力产业园区,在考核招商引资方案时,若项目为新兴产业,则增加认定系数,使考核变得容易。(2)培育骨干企业,打造有特色的产业园区。整个社会资源,将资源集中到新兴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对于年均产值超过亿元、增长迅猛、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企业,以及具有大幅度增长潜力的重点企业,要格外的关注,给予这些企业特殊的发展政策,在政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使它们能快速增强企业实力。对于年均产值超过5亿元、增长速度也比较快、并且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的大企业,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性政策,让其成为当地的核心企业、为当地的发展贡献力量。加大对泗阳县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宿豫区包装新材料和再生橡胶循环经济产业、宿城区光大静脉环保产业园以及沭阳县、宿迁经济开发区和湖滨新城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等特色产业基地的支持力度,鼓励以上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争取成为国家、省重点新兴产业特色基地。(3)明确产业重点,加强财税政策扶持。依靠目前市场和未来市场的需求量、资源消耗低、产出水平高、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环境污染小等要求,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发电系统集成设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装备、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装备、新型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产业。新材料产业,发展新型薄膜包装材料、新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绿色化工材料、纳米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材等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农业和生物技术药、化学新药、现代中药、生物肥料等产品。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环保装备及材料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等三类产业。规划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的产值目标。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合作,逐步形成“政产学研金”支撑推动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合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金融机构设立新材料产业开发专项贷款,积极支持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企业、项目和产业园区。进一步创新金融工具,担保机构操作流程要进一步简便快捷,银行针对实体经济的放款额度和质押物范围要进一步放宽,政府针对鼓励发展的高新项目以及在同行业处先进水平的龙头项目要给予更多资金扶持。

3.2从企业角度(1)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新兴产业的发展,人才是核心。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产学政研之间的交流沟通,生产创新方面要及时和高校交流,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将研发的重点委托给高校,同时配合高校的要求,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新产品的生产中。可采用签订合同、定向培养、高薪招聘等方式,来保证有足够数量的科研人才投入到新兴产业之中,满足企业、满足行业要求。(2)把握市场需求脉搏,加强成本控制。企业不仅要前瞻性地去塑造买方的体验,并通过这样做来推动销售增长,借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且要加强技术创新,以最合理的工艺降低企业生产和营销上的成本。控制成本是企业发展的不断追求,只有把成本控制在最低,企业才会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一个企业要想有发展就要求它不断推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对于宿迁新兴产业来说,目前最迫切的就是要研发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从大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创新同样是增加产品销量的有效手段。通过销售手段的创新,会一定程度改善原有营销方式的不足,进而增加整体的销售水平。同样的营销成本,销量增加了,也就使单位产品的营销费用减少了。综合整个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创新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企业整体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3)聚焦核心产业发展,实现集中多元化格局。新兴产业的发展应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运用集中多元化的发展方针,对新兴产业的核心业务类别和核心区域进行优先发展,引导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发展结构,并制定分行业、分业务类别、分区域的分类引导方针,形成了以某区域为核心集聚区和层次分明的支柱业务、先导业务、新兴业务。在坚持“一区一主业”基础上,充分发挥联动互促的作用,使产业体系的差异化更加凸显。同时,加大跨行政区域的合作交流,加强各板块之间的产业联动,大力促进形成各版块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协调发展格局。已有的一些走在国内前沿的新材料企业应该适当给予中小企业支持和引导,推动传统材料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打造一批新材料中小型特色创新企业。

4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