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范文
时间:2024-04-24 17:3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型的十字路口,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社会却遭遇文化道德真空的挑战。在如今的社会中,存在着一种莫名的群体恐慌,大家缺乏安全感,认为如果不赚足够的钱,就会被社会抛弃。历史的转型,价值观的混乱,社会各阶层普遍出现焦虑感,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让人忧虑。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青年人才。
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素质,青年是基础。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是青年之争。要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中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
二是要培养大批优秀人才,青年是先导。国家兴盛,人才为本。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青年人才的培养居于先导地位。要重点培养青年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广大青年人的创新能力,努力造就大批优秀青年人才。
三是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青年是关键。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广
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关键。
二、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青年,中国的前途是青年。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践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未来。
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因此,需要广大青年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艰苦创业,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 一是广大青年要勤奋努力。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成功二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想成为幸福的人,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勤于学,精于思,敏于行,讷于言。咬定青山不放松,事不成功誓不休,青年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 二是广大青年要有敏锐性。不少青年人由于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不善于区分是非对错,不容易深切了解我国人民曾经怎样经历千辛万苦的斗争才摆脱了帝国土义的压迫、剥削,而建立一个美好的、富强的、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要经过怎样的长时间的艰苦劳动。因此,需要在青年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并且应当经常把国家发生、面临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从而促使青年不断自觉学习,提高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是广大青年要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要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最终实现民族复兴和中华崛起。
三、广大青年朝气蓬勃,活力无限,前途不可限量。你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当前处于改革发展中的中国尤其是这样。但是也容易不能持之以恒,不善于规划计划。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关键是要做到:
一是要树立远大理想。无论能力大小,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工作生活实践中,不断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
篇2
学生专业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行培养是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步教育,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21世纪的今天,培养具有拔尖专业技能与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对“立德树人”及改革音乐学科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高校的教育现状为学生侧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忽略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虽然现阶段高校在注重专业教学的同时,也开展了相关的思想道德课程与专题讲座,但其力度与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仅从理论层面浅层次地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与深层含义。因此,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结合音乐教育“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顺应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艺术教育人才,让学生在掌握过硬本领的同时,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品德。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专业课程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专业技能提升的基础。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结合艺术院校专业教学的特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仅从理论层面孤立地宣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学习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大学阶段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教授专业技能与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理解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指导自己的专业学习,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个别课和理论大课的教学。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考如何实现“科学”的内涵,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与学习,掌握专业课程的学习规律,探究学习中的新方法、新思维方式。如在钢琴演奏的个别课教学中,通过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演奏风格,掌握作品的演奏技巧,为学生高质量、高效地完成作品提供保障,也让学生在正确、科学的授课与课后练习中提升专业水平。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理论大课教学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民主”等原则,教学中提出“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满足学生之所需。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符合教育部教学改革的宗旨。课堂上的“民主”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教师并非高高在上,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教学,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以平等的关系进行沟通交流,传道授业解惑。
可见,在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渗透在个别课的教学中,也可以渗透于理论大课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后教学的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在课堂中渗透,还可以通过微课在课后教学中进行渗透。众所周知,微课以其“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满堂灌”地讲授知识,而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以外自主安排时间进行提前预习,并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带进第二天的教学课堂,以提问的方式与任课教师展开讨论与探究,以此来检验课外学习的效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自主课前预习,充分体现了“自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符合教育部教育改革提出的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如音乐教育专业《和声学》这门课程,教师就用微课的形式“翻转课堂”,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预习新课,思考新课内容,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教学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利用微课教学的“自由”共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与学的实践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培养科学、诚信、友善的高素质大学生。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外活动的渗透
课外活动是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其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深受学生的喜爱,可以作为专业教学的有机补充,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辅助专业教学。在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行培养中,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比赛、主题班会、主题讲座、演讲竞赛中的渗透,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品质。以专业比赛为例。可进行歌曲创作比赛,把12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比赛的规定歌词,选手运用歌曲创作的技法为核心价值观谱曲,这一方面可促进学生认真分析与理解歌词,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把握,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作曲技法的能力。歌曲创作比赛就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行培养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专业竞赛深入扎根于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地融进专业学习,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的理论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提升专业技能。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的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实践,并从理论层面指导专业实践。不同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深层含义。如开展文艺汇演“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将文艺演出带进山区或少数民族村寨,让村民们感受国家富强、人民民主、社会文明、和谐、自由,人人平等的社会景象,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演出实践体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真正含义。
六、结语
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源于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及其文化素质修养。专业拔尖已不能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21世纪的今天更注重专业技能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步提升。因此,学生专业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行培养势在必行,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并通过知识竞赛、专题演讲比赛、课件设计大赛等竞赛,以及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品质,培养高素质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篇3
2015年4月11日,在中国教科院、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全国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同探讨并了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都共识”,其中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教育,关键是实践,目的是知行合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行”上实现突破,这是一贯的要求。这次在“成都共识”中再次提出“知行合一”的培养目的,是对中学核心价值观教育行动工作重心正确的、及时的再次强调。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具体教育中我们必须通过具体的行为,才能将它的内在影响力散发出来。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必然是长期稳定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这一原则下,中学就应该重新检视自己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果,是否真正在实践层面落实下来,是否真正做到使学生脑里记的、嘴上说的与实际做的一致起来。
应当看到,中学践行核心价值观还存在着一些思想上和机制上的困境。当前中学几乎所有考试都是知识化考试,这种以书面成绩为指引的考核机制,完全遗漏了对行为养成方面的关照。这使得学生个人和校方都会有意无意忽视甚至轻视对践行价值观的关注。很多中学就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在口头上或书面上,不去关注价值观养成的具体行为表现。在这种情况下,践行价值观最终要么变成一种文字和宣传,要么是变成一种具有特殊追求的行为,但无论如何它不能使学生将良好的价值观内化为心理习惯。
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察应当体现多元性和持久性,同时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衡量标准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在升学考试的时候,既要考察文化成绩,也要对日常行为表现做出中肯的评测,并作为升学的基本依据之一。在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要“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里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价值观养成的效果。目前细则部分正处于讨论和探索之中。要通过一些有效的细则,将价值观养成的效果评价融入整个高考改革的历史性进程中去。这样全社会就会更加重视学生的一贯行为和后果,而不会将它仅仅作为一种内容宣传。
知易行难。陶行知先生比较推崇的一句话是:教育是继续经验的改造。这里的关键是“继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希望今后的中学价值观教育能够以“成都共识”为引领,切实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与养成的重视,努力在实际行动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4
“成都共识”将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作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首位,是有着其深刻的理论与实践逻辑的。这除了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外,还与中学生身心特点与当代中学生价值观混乱的现状有关。
中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中学生正步入生理上的青春期,处在生长期的第二高峰,身体及性特征的变化容易使中学生产生烦恼、害羞、恐惧或者往不当现象。另外,中学生进入心理发展的特殊期,在心理和情绪方面表现为不稳定,强烈多变,可塑性极大。
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迷茫与缺失。由于中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和特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完善,社会转型期的多元价值观影响以及家庭教育带来的偏差等原因,我国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存在不少问题,如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诚信观念淡薄,缺乏道德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赖性强,等等。
为此,在中学生价值观养成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高效的教育方式和合理的教育内容。
篇5
大学作为文明薪火的传承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和人才资源的聚集地,必须积极响应时代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为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培养,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是青年学生价值观逐渐稳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十分重要。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的教学主渠道、育人主阵地作用,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深、讲透、讲实,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要依托自身学术优势和平台资源,加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和学理解读,为课堂教学提供生动实践和鲜活经验支撑。要重视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用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努力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培养,关键在社会实践。“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于实处用力,紧密联系实际,坚持在知行统一上下功夫。注重实践教育,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强化教育实习实训,坚持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深刻感知、生动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模范学习、爱心公益等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提升自我,自觉倡导引领良好道德风尚,使践行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的基本遵循。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与人交往中诚信友善,在生产劳动中勤奋尽责,在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中把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培养,切入点在校园文化建设。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大学给予的文化认知,甚至能比所学知识、技能更深地烙在学生心中,成为灵魂深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应该坚持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多渠道、立体化、全方位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举办校内培训和辅导讲座、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组织专题研讨学习,广泛进行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实践、模范贯彻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风尚,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打造一批体现“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的特色活动和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作用。通过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扎实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网络,广泛传播正能量,营造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热烈氛围和浓厚环境。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篇6
“中国好家风”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体现优秀传统家风特质的、承继革命红色家风的、与当下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关联 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研究 弘扬优秀传统家教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浅谈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接 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习惯养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关联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 浅论良好家风家教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优秀家风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家风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家风教育 传统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实践的效果评价机制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过程机制探索 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互动机制的研究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价值评价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承载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15-07-09(07).
[11]赵景华.读《红色家书》有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2):33.
[12]家风传统是干事创业之基[N].人民日报,2016-01-25(04).
[13]沈黎明.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的曾志[J].党史纵览,2006(3): 37-38.
[14]“严实”之风从家始[N].人民日报,2016-04-07(04).
篇7
成为学校传唱歌谣
2014年11月3日,教育部和发文,要求学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长效机制。文件中说:“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对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件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包括编写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诗歌,修订德育、语文、历史教材,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
2014年9月,由全国少工委主编、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辑出版的《核心价值观童谣100首》问世。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很多学校采用了这部童谣集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之一。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表示,童谣的作用,是让孩子诗意地理解核心价值观。开篇童谣《从小记牢价值观》由高洪波创作,24行的童谣巧妙融入了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第二首《献给祖国满园春》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撰写,将给少年儿童的“16字”要求(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融入4段童谣,语言朗朗上口,通俗亲切,好读好记。金波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概念,并不具象化。我们要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写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其中,把概念变成形象的东西,变成感情体验,让孩子爱读,好记。另外,把童谣作为形式,用歌唱的形式传播内容,容易上口,有押韵、有节奏,记得住。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少先队员王萌说:“一拿到这本书,我便一口气读了20多首,非常吸引我,我情不自禁地向其他同学推荐,书的开头的两个作者,是我们的语文教材里面经常出现的,像金波爷爷,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文章,这本书又有他的作品,让我感到很亲切。”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5年10月10日,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经验交流暨德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要深刻领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袁贵仁指出,党的十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各地各校积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明显成效。要不断提高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健康成长成才。袁贵仁强调,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习生活各方面。发挥好课程教学的阵地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教学,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发挥好社会实践的体验作用,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动起来,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从实践体验逐步内化为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发挥好制度规范的养成作用,使教育治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督导评价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象化、生活化、日常化。
教育部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亮眼的,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民主这个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一样,仅仅在数年之前,公民意识还曾经是媒体回避的话题。这次教育部在会上明确提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要认真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认真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各地落实方式多样
2015年10月,山东省烟台市幸合里小学举行了“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核心价值观引领我前行”大队会。仪式后,各中队队员们演唱了歌曲《红星歌》《少年,少年,祖国春天》《学习歌》《核心价值观之歌》《长江我的家》等。嘹亮的歌声,激昂的朗诵,活泼的舞蹈,展示了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成果。山东省曲阜市街道书院街小学则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师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该校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学习宣传中,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和基本要求,增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广大师生人人皆晓、入耳入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渗透和校本课程开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立德树人的正确观念,探求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找准结合点,把教育人、关心人和理解人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受到教育。
由湖北省委宣传部联合省教育厅、湖北广播电视台发起了中小学“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从2015年秋季开学起,全省中小学每周用3个早读时间,每次20分钟,组织学生诵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作品,每两周用一节课专门讲析经典作品。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本阅读和游戏体验。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梁伟年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更需要代代守护。通过这项教育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少年儿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广大少年的自觉行动。
未来:理念传播渐行渐远
篇8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界定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目前我国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结合相关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他们的观点都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坚持的指导地位;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大学生道德的失范化、功利化、个人化现状普遍存在。这些,对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
为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首先,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明确各个部门和不同岗位人员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职责任务,并抓好各自相关任务落实;通过各种会议、宣传等形式,统一全校教职工的思想,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自觉地投入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其次,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提高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情况同个人的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结合起来,以激励先进、督促后进,调动全校的积极性。再次,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开展。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当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同与理解,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导。
首先,加强对大学生基本理论的学习。通过课堂教育,帮助学生高度认识的指导地位,认识的科学性,认识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的联系。其次,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合理定位、找准方向,确立更高的价值追求和人生追求。同时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育联系起来,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使自己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再次,强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大学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团结意识,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要注重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首先,可以根据对象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突出先进,并以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实现全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其次,拓宽教育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生活困难和思想困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学习宣传典型,发挥带动效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中发现典型、宣传典型、树立典型,让学生亲身感受实实在在存在于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真典型,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学生以典型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马克思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我们要努力营造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探索.教育与职业.2012年06期.
篇9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思品教学 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50-01
党的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是传承、培养和造就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新人的主要载体,中学各学科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更是培育、弘扬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责任者。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思想品德教材的结合,深挖结合点、遵循学生认知和理解的层次,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来解读、传承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深挖思想品德与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涉及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知识较多,如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基本路线;民族精神的内涵、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深入挖掘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知识,还要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体验。
结合教材挖潜、梳理、养成学生践行社会社会核心价值体的结合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国情和传统文化;二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勇于承担时代赋予当代青少年的崇高使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三是积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实践者;四是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 以民族文化内涵培育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教学中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向学生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和中华文明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教学中可以结合这些具体内容向学生解读和浸润。
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以民族文化传统美德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教学中要把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渗透在课堂内外各环节,使学生逐步养成具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 以民族精神浸润核心价值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3.1民族精神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丰富内涵与中华民族之间有着血肉联系。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但是,我们的民族非但没有在种种考验面前退缩、沉沦和屈服,反而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和困难的不竭精神力量。
3.2现时代民族精神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民族精神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紧密结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4 在社会生活中融入核心价值观
篇10
文章首先对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阐述,从宣传体系、教育潜力、育人平台、育人机制四个方面,提出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路径,为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课;实施路径
一、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首次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专业课专业课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
二、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路径
(一)构建全方位宣传体系
面对部分学生认识模糊、不完全认同、甚至完全没有意识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方面的不足,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宣传主阵地,引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首先,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的舆论媒体要坚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其次,以电脑、手机、数码产品为主的网络传媒要优化网络环境,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再次,以智能手机为主要宣传媒介,开辟舆论宣传新阵地。最后,在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任何场合都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挖掘专业课教育潜力
1.挖掘理论教育潜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教师和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也是全体教师的应尽职责,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并在教学目标、过程组织和评价指标中体现出来”。(1)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的教育潜力,从专业的发展历程、对社会的作用以及涉及的伦理学知识等多角度对所授课程进行讲解,“通过介绍专业领域中著名人物的动人事迹和专业的社会价值准则,以生动的事例,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敬业勤奋精神、诚实守信品质和团结友善的性格。(2)融入教学形式。在教学形式上,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播放典型视频短片,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挖掘实践教学潜力
高校可以将社区服务、参观工厂、志愿活动等形式的专业实践作为一项制度,专业课教师应当充分开发、利用专业课的教育优势,立足所授专业,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社会实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会历史使命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在课外实践教学环境下,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多元路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构建“三位一体”育人平台
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第一,课堂教学是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第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渠道。第三,校园文化是熏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四)完善“三轴联动”育人机制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轴联动”的育人合力机制。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必不可少。学校本身拥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师队伍、教学场地,制定非常详细的教育教学计划,既具有目的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承担着对孩子传播知识、培养其品德、指导其行为的责任,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行、言行举止、行为规范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家庭教育应营造健康和谐、宽容善良、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应为人正派、相互尊重、言行文明、爱憎分明。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必要补充,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具有很大的空间和更大的灵活性,时时刻刻都可以接受教育。社会教育可以通过社会组织、社区街道、公共场合、交通工具、公益广告、宣传标语等积极营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的社会活动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在复杂的周围环境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心理品质,磨砺自己的意志,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总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轴联动”,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功能,使之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三、结语
专业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步教育,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研究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