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4-04-23 15:4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价值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价值观

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家风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站,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及其价值观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主要借由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为培养方式,实现培养目标[1]。且这种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家庭教育既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又是贯穿我们整个人生的终身教育。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因而,尽早开始家庭教育极为必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家庭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人生规划及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自党的十对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作出指示以来,各地各部门都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活动。在此背景下,社会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家庭。这些家庭中,有些敬老爱老、传承孝道;有些热心公益、积极助人;有些爱岗敬业、甘于奉献……[2]这些文明家庭的特点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融合于中华家庭的基本理念,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强势引领和深化当代家庭教育,成为涵养心灵、丰盈思想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育人的环境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父母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地位

弘扬优良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新时期构建和谐家庭的新思想。家长作为社会的一个主要群体,要为建设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尽自己的力量。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家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坚持立德树人。二者在立德树人的培育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坚持其导向引领作用,既能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施行,同时,又能在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观念意义,更是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家庭教育应该准确把握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上的共性取向和核心诉求,以爱与责任为切入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进行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考虑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同时,还要以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形式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学习、模仿、行动和反思上下功夫,帮助他们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理解,掌握一定的育人理念与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注重家庭教育的总结反思与激励性评价,才能在日常生活点滴中,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想法,抓住机遇循循善诱,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需要塑造优良、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注重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增强子女的安全感。家长要严于律己,注重自身修养,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同时,要积极倡导每一个家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通过家庭成员具体践行和传承,培育优良家风,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生活,让家庭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深入孩子的思想与心灵。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造就杰出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家庭教育实施中,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情、行的统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慎始、慎独、慎微,优化家庭教育质量,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最终,借助家庭教育的先入性、奠基性、连续性等优势,反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价值观影响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11-01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家庭价值观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教育可以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能够积极面对挫折和失败,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二是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适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孩子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家庭教育还可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可以说,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促使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我们要对家庭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学校教育一起,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成年人以后的更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庭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1.环境熏陶法

家庭熏陶法主要是家长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健康、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并经常带孩子到社会大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体会不同的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在家长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家庭教育方法。小孩儿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后来有的小孩儿变好,有的小孩儿变坏,和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在良好的环境中小孩儿就容易学好,反之则容易学坏。也就是说,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更直接、深刻和持久的影响。因为,家庭环境不但是孩子生活的地方,也是孩子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如果家庭成员关系比较密切,相处比较融洽,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教育的效果。未成年人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强,家长的生活方式及一言一行,甚至爱好和兴趣都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重视环境熏陶法,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规范的行为及生活习惯,对孩子的生长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主要是通过讲道理和摆事实,让未成年人能够正确辨别是非和善恶,提高认识和觉悟,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说服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说服教育的重点在于能够让受教育者思想上产生一定的触动,进而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可以采用说理教育,家长可以讲道理、摆事实,同时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和孩子一起认真分析,让孩子明白事理;可以采取“不理睬”教育,不理睬并不是真的对孩子不理睬,而是在孩子产生执拗反应时,家庭成员短暂的沉默,使孩子有时间进行反思或反省,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有时可能会遇到一时想不通的情况,如果家长在这时进行说理教育,孩子很可能听不进去,甚至会和家长产生言语上的冲突。而如果家长暂时不言语,孩子就会自觉地审视自己,教育效果反而会好很多;家长还可以对孩子进行随机诱导。家长不规定每天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而是根据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情,及时进行教育,这样既能提高教育效果,又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3奖励与惩罚法

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实施奖励与惩罚法非常有效。家长对孩子所取得的进步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优点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能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可以激励孩子不断进步,并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同时,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思想品德和和行为要及时给予否定和批评,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提高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进而控制和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方式一定不能太过严厉,让孩子产生反感,要特别注意批评的方式和批评的语气,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内心愿意改正。如国内的一档亲子节目中,负责人召集大家集合的时候,儿子表现得不以为然,父亲虽然对儿子的表现非常不满意,但是却没有对儿子直接进行批评,而是在晚上回去以后,问儿子今天负责人召集大家集合的时候自己表现的怎么样,儿子立马露出了比较羞愧的表情,父亲又因势利导,让儿子扮演负责人,自己则扮演选手,当他们按照当时的情形表演之后,父亲问儿子有什么感受。然后他们又进行了一次表演,父子俩还是分别扮演刚才的两个角色,所不同的是,这次父亲扮演的选手在听到儿子所扮演的负责人的召集令时,表现得非常积极。儿子不但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记忆深刻。

4.实践锻炼养成习惯法

实践锻炼养成习惯法,主要让家长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时候,家长通过言语说服教育让孩子认识到了正确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但是孩子只是在思想上认识,很难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很多孩子都知道过马路的时候要等到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但是由于受身边其他人的影响,往往是绿灯还没有亮,就和其他行人一起到了马路的中央,不但对自身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还有可能因此造成一定的交通拥堵。所以家长就需要在平时过马路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孩子养成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后,再过马路的时候,孩子就会条件反射的在绿灯亮起的时候安全地通过马路。如果孩子在实际锻炼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想要放弃时,家长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同时,鼓励孩子不断努力,让孩子认识到只有经受一定的挫折和失败,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孩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锻炼中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总之,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使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除了以上几种家庭价值观教育方法,还有谈论法、谈话法、榜样示范法、毅力训练法等多种方法,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使各种教育方法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提高家庭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钟丽红,敖晓华.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作用及影响[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篇3

关键词:图书馆;家庭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68-02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受教育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教育,他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三大支柱。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在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棘手,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感觉困惑和迷茫,强烈希望得到社会团体的帮助和支持。图书馆作为集借读、观光、交谈、休闲与娱乐场所一体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文化中心,其核心功能是服务,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因此通过图书馆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是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指为促进子女的发展,父母对子女所实施的一切影响子女的活动。家庭教育方法很多,与孩子交谈,与孩子一起活动,表扬孩子,奖励孩子,向孩子道歉,对孩子宽容,批评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都属于家庭教育的内容。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教育的三大支柱。教育是人类的未来,家庭教育正是未来目标实现的保证。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处处相连。人类教育的三大基本内容:健康、情感、求知。对应的三个习惯:整洁、微笑、阅读。保证这三大内容落到生活实际中的三个习惯的养成,离开了家庭教育几乎是不可实现的。家长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1]。

二、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①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目前家长普遍认为家庭教育的职责就是:婴儿期家长保证孩子有放心牛奶吃,幼儿园保证幼儿衣食不缺,小学保证有人检查家庭作业和签字,中学有钱报课外辅导班;大学按时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就是家庭教育的全部。而其他教育的责任由老师和学校去完成。孩子出了问题家长大都认为主要原因是孩子没遇上好教师[2]。②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目前开放经济条件下,大部分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或大部分时间忙于工作,把对孩子的照顾一般都移交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年迈的祖父辈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有的父母本身自己喜欢打牌或玩游戏,经常邀约各种各样的牌友上家来玩,大人不雅的言行举止、偏激的谈话内容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将来步入社会。③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父母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导致成长中孩子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孩子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造成孩子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④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在家长眼中,分数往往代表着一切,家长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还往往暗示孩子在校少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遇到大扫除,义卖活动,有些家长就不让孩子参加或干脆不来学校等,长期以往慢慢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不合群。⑤教育方式传统落后,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有些家长对子女的管理过于严格,为上名校,给孩子报作文班、英语班、奥数班,几乎剥夺了孩子基本的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部分家长忙于打工挣钱,认为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是浪费时间,有些家长认识偏颇,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自尊,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

三、图书馆支持家庭教育的措施

1.倡导家庭教育的新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前的家庭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以前缺失家庭教育最多不能成才,现在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可能给家庭甚至社会埋下祸根,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总是拿自己过去父母教育自己的一套教育自己的孩子,图书馆有能力有义务担当先进家庭教育理念的普及者。图书馆应定期举办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邀请专家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等问题进行宣讲[3],定期举办有关家庭教育的征文比赛、故事比赛之类的活动,还可以和团委、工会、学生会单位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理念推广活动,同时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的家长介绍教育的经验,大家展开讨论和经验分享,虽然许多培训机构、社区都可以普及家庭教育理念,但图书馆作为学习、教育与休闲一体化的机构,举办这种宣传家庭教育新理念的活动,更具权威性,更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接受。

2.提供家庭教育的资源支持。图书馆拥有的大量纸质、电子图书等资源为家庭教资源支持提供保障。图书馆中涉及家庭教育的资源多种多样,有纸质的,有视频的,有专著,有论文,有普及读本,都按图书馆的专业分类存在不同的位置,和图书馆拥有的巨大资源相比家庭教育的资源相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一般家长很难发现,因此建议设立家庭教育专门阅览区和专架,把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杂志、论文集、VCD都集中在一起,方便读者寻找,同时这种安排本身就是一种对家庭教育重视和普及的过程。对电子版的资源,也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立专门针对家庭教育的栏目,把有关家庭教育的资源按一定的方式分类,并提供多条件的检索和查询,方便读者获取。要充分利用新技术为家庭教育服务,在智能手机已经有很大用户群体的情况下,可采用微信,主动给用户定期推送有关家庭教育的信息。也可以建立家庭虚拟图书馆,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阅读家庭教育信息。实际家庭教育不仅仅是要家长重视,全社会都应重视,家庭教育的理念不但家长要知道,孩子也要知道,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家长。

3.提供家庭教育咨询与个性化辅导。图书馆除有大量的藏书外,还拥有一批各个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为家庭教育的咨询和个性化辅导提供了保障,图书馆应组织人员专门研究家庭教育,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智力优势,为家长提供一些家庭教育的咨询服务,并对有需要的家长提供个性化的辅导。这就对图书馆人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图书馆人员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同时在图书馆人才招聘中要增强教育学、外语、心理学、计算机等专业的人才,建立学习型的图书馆,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图书馆还可以举办一些家长培训班,组织图书馆骨干人员,对家长教育子女,养育子女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家长教育、养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对家长的阅读指导也有利于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图书馆定期推荐一些有关子女教育的书籍和文章,并请馆内专业人员对文章和书做一个简洁到位的点评,不但可以引导家长阅读,同时对馆内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图书馆的宣传都大有好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正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服务的模式随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在变化,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主旋律是永远不变的,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不断关注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关注读者需求,关注社会热点和问题,积极引导读者,主动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图书馆应积极抓住这个用户需求,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智力优势,积极为家庭教育服务。

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家庭教育服务,必须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图书馆全体人员从思想上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有明确的认识,并达成积极主动提供服务的共识;其次,制定图书馆关于服务家庭教育的可行计划,有专人负责执行和检查;最后,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在图书资料采购、电子资源建设、人员培训、馆年度预算中都要把家庭教育纳入预算范围。

参考文献:

[1]冯晓霞.中国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J].学前教育研究,1997,(3).

篇4

一、农村家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与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最早的、最基础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主要的教育环境,子女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模仿与学习的过程。父母的生活理念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内容、方法与子女自身的成长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联系密切。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平衡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被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被教育者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农村家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家庭素质教育是我国农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家庭素质教育水平影响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深刻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1.决定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能否得到实现,这与农民自身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农村社会的长足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有力扶持和不断改善的外部条件,更依赖于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政治观念落后,现代家庭观念淡漠,以及市场经济意识的缺乏,不仅影响农民自身的切身利益,而且对农村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改变农民自身的落后思维与观念,需要从家庭教育做起。家长在家庭中应该用科学的理念与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农村青少年教育的层次与水平。如果农村家庭素质教育得不到实现,旧观念与旧思维根深蒂固地存在,学校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就难免大大降低,农村的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如果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淡漠的政治意识、传统的生活陋习,这些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无法得到彻底转变,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2.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现与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逐渐消除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旧观念、旧思维,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与要求的社会主体,以便促进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化的过程中,农民仍然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将逐渐摆脱农民的身份。家庭素质教育得不到实现,未来新型农民所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思维、新意识都无法良好地建立起来。不仅使农民难以融入城市发展的新环境,而且使创新性社会的建立面临巨大困难,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无从谈起。

因此,充分重视对农村青少年的家庭素质教育,提高农村家庭素质教育的水平,对我国农村甚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农村家庭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理念及方式的落后,其中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观念及方式的缺乏尤为严重。面对子女的素质教育,农村家长存在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缺乏责任意识。

“80后”、“90后”家长成长环境较好,不具有忧患意识,比较缺乏责任意识。这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年轻人建立家庭的年龄普遍较小,有些甚至达不到法定结婚年龄。一部分年轻人心智还未真正成熟,不具备作为父母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正因为如此,所以农村教育中其实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部分年轻家长不是没有时间与精力照顾与关心子女,而是只追求自我享乐,把养育与教育子女的责任都交给老年人。父母在子女成长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父母作为子女的主要教育者,缺乏责任心不仅影响家庭的和谐,更会对子女的身心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父母缺乏责任感的家庭子女成年以后通常对父母、家庭也缺乏责任感,自己很难获得健康与幸福的人生,父母亦成为自身家庭教育的受害者。

(二)缺乏素质教育意识。

市场经济在给农村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盲目而单一地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农村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传统的淳朴的思维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条件下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都使功利主义教育思维及其教育方式在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影响家庭素质教育理念与活动的进行。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家庭普遍子女较少,子女在家庭中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农村,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小孩物质需求的充分满足,但由于缺乏素质教育意识,对子女的道德成长、心理需求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家长的素质教育水平及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一是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不仅制约自身对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的把握,而且很难成为子女文化教育的合格辅助培养者,间接影响子女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二是大多数农村家长亦缺乏作为现代家庭教育者要求的重要条件,例如缺乏青少年教育的相关知识,不能很好地发现和重视及解决子女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三是农村家庭教育观念方式普遍落后。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心理关怀,惩罚与奖励的手段都较落后,父母很难与子女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不能给予充分重视,难以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建议与意见

(一)利用农村现有文化条件与设施,促进家庭素质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得到了良好发展,文化设施与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给农民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基层建有大量的组织与帮助农民学习的农业科学文化站。农村基层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条件,为广大农村基层文化站准备大量关于少年儿童成长的相关书籍,给家长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机会条件。引导家长认识到落后的教育理念与方式的巨大危害及素质教育对于子女成长甚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重视对子女的素质教育,学习了解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发现并科学地处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了解社会发展对家长作为主要教育者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很好地提高家长的素质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建立相应机构或创建信息知识平台,为农村家庭素质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各级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要发挥其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更好地促进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发展。

1.各级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农村青少年儿童成长教育的重视,成立相应的机构,一方面对缺乏家庭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儿童成长给予帮助,帮助他们疏导或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给家长提供学习的机会,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家长在子女教育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家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子女成长的问题与矛盾,以科学的方法处理子女自身成长的问题及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篇5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陈平(1977- ),男,江西宁都人,防灾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政治教育、法理学;黄敏(1978- ),女,重庆人,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统计学、灾害损失评估。(河北 廊坊 065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课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Y2013021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70-02

当前正是全球经济的“破冰”时期,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岗位紧缺,待就业人数激增,这些都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拦路虎”。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依据这些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创新教育思路,从而使他们能够认清形势,了解自己,增强信心,提升能力,融入社会。

一、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实力的高低成为评判一个人能力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煎熬。由于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极易产生自卑感,同时也缺乏被认同感。强烈的自卑感迫使他们产生极强的自尊心,有时甚至达到敏感、多疑的地步;缺乏被认同感,使他们缺少安全感,自我防范意识较强,不愿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因饱受精神煎熬,一部分学生出现自暴自弃的心态,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及他人的极端行为。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不自信或自尊心过强。不自信与自尊心过强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表现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是自卑心态的两种极端表现。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时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不敢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沟通,不能适时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与魅力,面对机遇时也总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推销自己,但当他人稍有质疑或问到家庭境况等一些敏感问题时,就会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认为他人是在刁难、羞辱自己,自我保护意识陡增,语气、态度变得不友好。这种自尊不是建立在对自己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而是由于自卑心理而虚张声势的一种体现。

2.急躁与忧虑并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一方面承受着经济匮乏带来的物质压力,另一方面背负着改变自身命运乃至家庭命运的精神压力。他们饱尝经济困难带来的各种辛酸苦辣,在毕业踏入社会之际,希望能通过一个工作岗位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以及整个家庭从当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工作有较大的期望,对于金钱有迫切的追求,这些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急躁与忧虑并存的心理。对于工作、金钱的渴求,使得这些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往往希望应聘一次就能达到预期目的。对于试用期长、初期效益较低的工作单位,即使以后的发展前途更好,他们大多也不会选择。另外,对于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学无所用、用无所值,害怕不能给自己及家庭带来改观,更在意别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评价。

3.贪图浮华,协作能力较差。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承受的磨难,仅仅把原因归结为父母的无能、社会的不公。再加上金钱至上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很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就业时也就不愿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更希望在大城市、大企业中任职,从而找到所谓的“成就感”“自信心”。一部分学生在长期的自卑中形成内向、孤僻、冷漠的性格,在进行团队合作时不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不能客观地评价家世、样貌、能力优于自己的同学。

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也不乏积极阳光、健康向上、自立自强的先进典型,但相比之下,这一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各方的重视。而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高校充分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实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得一部分学生为高额的学费而发愁。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每所高校中均有15%~17%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的特困生。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国家早就制定了一些帮扶措施,如专项生活补贴、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一些社会人士也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专项的助学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蓬勃开展,虽然取得不少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可以概述为以下两点:

1.工作内容只抓共性,未能体现出个性。目前,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钱物质帮助,二是思想理论辅导,三是心理疏通咨询。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前两种。金钱物质帮助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时之需,缓解其焦虑情绪,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使这类学生的内心强大起来。否则,好心的帮扶反而会滋生懒惰、贪婪的心态。在思想理论辅导方面,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心理疏导咨询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各高校虽有心理咨询室及相关的辅导人员,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较多,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很难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帮扶方案,从而影响了帮扶效果。

2.工作形式单一,未能形成环环相扣之势。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主要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三管齐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调查发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沟通联系较少,未能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学校虽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现有的工作形式过于单一,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校内实践、勤工俭学来实现,而且即便是这几种形式,效果也不好。课堂教育的内容无区别性,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从内心产生共鸣,只当作一项学习任务来对待;课堂教育的形式单一、教条,教师滔滔不绝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很多学校都认识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中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学校能提供的实践机会多局限于校内,有限的认知空间使他们无法对社会有更广泛、更深层的了解。另外,由于认知层面的差异,很多经济困难家庭只是培养孩子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对其心理状态的关注不多或爱莫能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使学校错失了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第一手资料的机会,也错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当前,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也仅停留在物质帮助上,系统、专业的心理帮扶则比较少,可供学生锻炼及学习的机会也不多。

由此可见,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亟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一方面是面对就业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微薄、进程缓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探索,提出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关措施。

三、优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1.在加大经济帮扶力度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物质上的帮扶是必需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加大经济帮扶的力度,一方面范围可以更广一些,另一方面程度可以提高一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帮扶对象的界定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不能让一些“关系户”“投机户”浑水摸鱼,损害真正贫困学生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的同时更应顾及他们的尊严,保护他们的隐私,不能把贫困生的认定搞成一场场“诉苦大会”。对于他们应该理解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多一点,让这项工作闪耀人性的光芒。

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健全心理追踪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要特别关注,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其次要把握共性,可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一定的特征归类,采用专题讲座、座谈会、交流会等多样的形式让他们学会倾听与倾诉,找到归属感,同时也便于对他们进行统一指导;最后要突出个性,对于家庭情况较为特殊、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健全心理追踪机制,一是建立心理档案,定期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二是形成“院系―年级―辅导员―班级―个人”的责任体系,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实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掌握最新资料,及时发现其潜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这项工作在执行时要注意方式与弹性,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3.树立典型形象,培养自强精神。物质的丰富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精神的强大才是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最终保障。因此,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高校可以对本校内涌现出的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典型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利用正面的典型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改变他们对于社会的片面、极端认识,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勇敢地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4.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协作。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应形成合力,共同协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体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及时进行沟通。一方面,学校可以普及一些心理疏导的基础知识,增强家庭对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家访,根据自身条件对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进行帮助。其次,学校要多与社会合作,发动社会力量关注、关爱经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尽早熟悉社会、融入社会。最后,学校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其明确自身的优势、价值的所在,从而明确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理想。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需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懈思考与努力,为千千万万个贫困学子带来福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3&recid=&filename=2007157761.nh

&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jc0MzJycE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idWRtRnlqbFVMck5W

MTI3R2JLOUdkYks=,2007-05-01.

篇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在现代教育社会学中,普遍视家庭为一个“facetoface”(面对面)交往的初级群体。它有着自身特殊而又重要的功能。最主要的有:生育、经济、休息和娱乐及教育功能。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它教导基本生活技能、社会道德规范,指导生活目标,引导形成思想、志趣、个人性格特征,适应杜会的动力特征,培养社会角色等等。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所施予的影响是广泛和多方面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它有着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其影响具有先主性和深刻性。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为突出。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杜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盲童及其家庭也不例外。

二、盲童家庭中的教育问题

社会日益进步,特殊教育迅猛发展。盲童家庭教育问题已引起众多人士的注意。

分析而言,盲童家庭教育大致存在两种极端倾向。

1、视盲童为包袱、累赘。甚至认为家中出现盲童是件耻辱的事,是他们给家庭带来了不幸,对他们是冷眼相待。孩子吃的是剩饭,穿的是旧衣。他们除了生活的基本需要能得到一些以外,其他的需要几乎全被忽视。这些家长把盲童送到盲校大松一口气,不再过问,更谈不上与学校配合教育。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盲童大多瘦小、性格内向、胆小、见识少。

2、对盲童过分溺爱或庇护。有些家长总以为是自己造成孩子失明的,对不起孩子。怜悯心和负罪感驱使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切包办代替。这些家庭中的盲童大多娇弱、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

请看以下两个典型事例:

a、周某,男,四川农村人,家境贫穷。95年来成都盲聋哑学校盲生部一年级就读,先天失明。父母文化程度极低。在县残联的动员下卖掉家中的牛,勉强来读书。学校老师为他捐献了衣服等生活用品。这个孩子在班上表现内向、自卑、见识少,生活和学习能力都很差。老师主动去信与家长联系,杳无音讯,一学期下来到放假也没能见到家长。97年,只读完二年级的他就辍学了。

b、刘某,男,全盲,四川绵羊人,家境中等,先天失明,父母均为国家干部。上至爷爷、奶奶,下至叔叔、阿姨都认为这是个可怜的孩子,家中对他是百依百顺,一切事情不让他动手。92年来到寄宿制盲校后,他根本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试读一个月后只好回家。临走时,老师再三交代父母训练、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95年,当家长再次来校,15岁的他仍要妈妈每星期来为他洗澡。老师感叹说:“5+2=0”(教育效果中老师教5天,家长宠2天)。

可见,盲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即影响盲校的教育效果,更严重干扰着盲童的正常成长。

作为盲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很难改变诸如物质环境、经济收入等等无缩性的影响家庭教育功能发挥的客观因素,但是我们却可以,也应该充分发挥盲校的教育优势,起到骨干作用,调动盲童家庭中具伸缩所性的主观变量,如家长的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等等,帮助家长从质量和效果上优化盲童家庭教育功能。

三、盲校如何指导盲童家庭教育

1、指导盲童家长掌握爱的“适中”性

经验和事实表明,若将有关家庭对教育所起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依其性质程度的差别绘制成一条曲线,那么家庭教育的功效在轴线上就存在一个优势区间。它对应于轴线即可发现——遵循适中”原则。

因此,结合盲童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应引导盲重家长正确、适中地对待孩子。

对盲童冷漠无情、缺乏家庭温暖的爱和一昧溺爱、偏爱都会扰他们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指出:“严厉和慈爱——这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食物-样,爱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这就是说双亲对子女的爱应是有理智、有分寸、符合适中原理的。

盲童家长应懂得:盲童也是儿童,他们与一般儿童有着同样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家长对他们既要慈爱和保护,又不能怜悯和过分庇护。全体家庭成员都要给他们适中的关心和温暖。特别是多子女的家庭更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父母的爱才能转变为巨大的教育力量;家长对盲童的启蒙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功效。

2、帮助盲童家长掌握基本的盲教知识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是其理论基础。盲童家长在掌握它们的同时还要融入特教知识,了解盲教育特有的教育内容、方式和原则。

开设家庭教育系列讲痤,是普及盲童家庭教育知识的好形式。讲座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来开设,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便于不同层次的盲童家长接受和操作。长期以往,定有收获。以我校一年级新生任丽为例,其家长在学校家教培训班上学会盲文后,节假日时间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孩子惊喜地发现:“我爸爸也会盲文。”于是,她常常同爸爸探讨问题。孩子与父亲进行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交流,更是心与心的沟通。

3、开展教育咨询,及时解答盲童家庭教育问题许多盲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困惑,他们希望教育好孩子,却没有科学的方法。这就需要盲校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家庭教育咨询,是帮助家长质疑的比较理想的办法。咨询活动可以根据寄宿制盲校特点,定期与不定期结合,每学期开学、放假,每周末都可进行;校内与校外结合,既可采取谈话方式,又可采取书信、电话联系等方式。咨询内容可分为盲童生理卫生、健康保健、心理、学习等方面。

4、组织盲童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盲童中不乏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例子,高中班的袁悦悦就是一例。他父亲是正常人,母亲是盲人。别人眼中不幸的家庭却充满生气。在家庭的教育、影响下,他性格开朗,爱好丰富。学习成绩优秀,业余时间还练习钢琴。他的志向是考取长春大学。盲校可以挖掘这些“教子有方”的先进经验,帮助家长总结提高,并组织交流。同样有盲孩子的家长间的交流会更为生动、形象,有亲切感。他们成功的例子才更有说服力。与此同时,成功的家长也会倍受鼓舞。

5、其他指导方法

由盲校或班级组织家长或盲童“双向疏导”座谈会。因为盲童,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寄宿制盲校的孩子,许多都不愿意与家长交流、沟通。双向疏导便于家长教育的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篇7

一、家庭教育中良好品质和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庭成员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孩子。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大圣大贤大英豪,或者是一个大奸大盗小偷儿,都在‘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家庭教育作为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凡是卓有成效的名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儿童少年时期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品质比智慧更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业绩与生命质量。优秀的人品是个人成功最重要的资本,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在未来社会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良好的思想品质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向破产的地步。”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二、现阶段西部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责任意识淡薄,没有承担起全面教育孩子的责任。一大部分西部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形成,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人格的最好场所。而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2)期望值过高,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质和习惯的培养。许多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的教育中,除生活上多多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习惯培养则关心很少,甚至完全不顾。更多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的心理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厌世轻生。

(3)西部农村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几近空白。据统计农村中小学中有50%以上是留守儿童,在西部农村比例更高达90%以上。留守孩子由于缺少健全的家庭教育,普遍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更严重。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用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孩子道德情感的缺失,孩子只知单项的接受爱,不去施爱,缺少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没有体力和精力重视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少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

三、西部农村家庭教育培养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措施

(1)家庭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责任。家长不能一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不懂教育而对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家庭教育做好了,孩子有良好的品质,端正的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学生会学习、懂事、吃苦耐劳,对学习任务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高质量完成,是班上学习和品德优秀的好学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可塑性极强。而一部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忽视不管的孩子,不论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学生依然故我,品质不好甚至恶劣,对文化知识的教育就没有了基础。家庭教育中应“轻视”对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这些有学校和专业的老师来教,其实是不用家庭过多操心的。不要求家长是“百科全书”,家庭更多的注意力应放在孩子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来。如果家庭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让学校和教师补上这一块而影响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对家长和教师来说真是勉为其难、本末倒置,注定双方都不可能取得实效。

篇8

关键词: 继续教育 新媒体 家庭成员

为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家庭文明建设,中央文明委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1]。

1.家庭成员中接受继续教育的对象

接受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是多数家庭中存在的家庭成员学习常态。本文提及的继续教育是家庭成员接受学前、小学、中学(含中职)和普通高等全日制教育之外的成人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培训。接受继续教育的家庭往往是相对文化水平较高,社会分工多为文化型或技术型,家庭收入较稳定的社会群体。随着国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类家庭占全社会家庭的比例正逐步提高,继续教育对家庭成员及全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1.1 30至50周岁的家庭成员

这个年龄阶段的家庭成员多数具备一定的工作经历,甚至已经成为单位或行业中的业务骨干,多数是主动寻找并接收继续教育的。这个群体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扮演家长、兄长之类的角色。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具有与儿童和青少年不同的学习、生活及行为特征,在家庭事务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对家庭其他成员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力。接受继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培训,接受继续教育的单位、地点为成人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单位、社会培训机构等。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网络教育教学突飞猛进,各教育教学单位及培训机构建立了大量网络课程,网上学习资源丰富且生动。30至50周岁年龄段的人由于多数已参加工作,且照顾家庭的责任在身,因此继续教育新媒体对解决工学矛盾有着深刻的意义,学员也愿意通过参加网络学习的途径,减少奔波和减轻学业压力。

1.2 50周岁以上的家庭成员

50周岁年龄以上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其他年龄阶段明显不同,提升技能的动力支撑不足,提高学历的目标意义不大,多数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寻找归属感,但他们接受^续教育是主动而为的。我国终身教育从时间维度上看贯穿人的一生,其对精神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其以“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为核心和终点,折射人一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2]。继续教育本身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参加继续教育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刻苦努力的人生状态。50周岁年龄以上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会对家庭其他成员具有对照示范作用,对社会风气、家风建设、家庭成员的“精气神”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这类群体原来对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等新设备的使用不熟练或有所抵触,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都熟练掌握了互联网浏览、微信收发、网上支付等操作,所以他们对继续教育新媒体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正逐步扩大和提高,从另一个侧面为家庭成员树立典型和榜样。

1.3 30周岁以下的家庭成员

特指普通教育(大学、高中、中职)已完成,也就是在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已完成,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人群。这部分年龄群体的继续教育基本以学校教育为主,以学历提升和技能提升为主要目的。他们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对网络等新媒体的依赖性较强,因此继续教育理所当然应重视教育类新媒体建设。30周岁以下人群的文化观、价值观仍然存在一定的可塑性,他们的人际交流、传播能力是其他年龄阶段人群不具备的,他们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准对当下乃至今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我们提倡在各级各类学校毕业后的社会成员,学校教育虽已完成,但社会教育要及时补位,不能放任不管。尤其是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的发扬,更应千方百计、无孔不入地渗透至各类教育载体,尤其是年轻人广泛存在的网络。

2.继续教育新媒体传播的文化内容

2.1科学知识

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属于文化的范畴,它可以指导人们用科学现象来解释社会事物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家庭成员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掌握看待、分析问题的工具和能力。社会科学知识更能体现文化属性,其彰显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更直接,认同感更强。家庭生活的幸福获得感离不开家庭成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统一度,减少成员间的认知分歧需要科学知识水平的提升。

2.2艺术涵养

当今,很多家庭都注意儿童、青少年的艺术技能培养,如钢琴、绘画、书法及舞蹈等,考生只需完成按照标准完成一定的考试程序就可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然而,比掌握艺术能力更能体现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是全民的艺术涵养或修养,尤其是基于兴趣基础上的艺术欣赏水平。继续教育新媒体所承载的内容不一定全是科学知识方面的学习素材,其教学课件、视频、动画、网页美工包括讲演者的语言表达等都涵盖了艺术审美方面的细节。无论是网站、微信推送还是精品课程资源,继续教育新媒体的装帧绝对不是粗糙的,而是经过专业设计团队精心制作的,是具备艺术表达能力和内容的。

2.3经济与政治发展理念

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每一个家庭作为社会的基础单元,其成员或多或少都在为人类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发展服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也为每一个家庭注入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及个人梦想的活力。继续教育新媒体是教育创新的产物,也是开放、共享的全新平台,在本质属性上与国家提出的发展理念相吻合。在传播内容上,我们应加强五大发展理念的诠释,让家庭成员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以创新引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继续教育新媒体传播的价值观念

3.1人生价值观念

继续教育新媒体服务于特定的接受继续教育的群体,不仅起到对学员的信息互动交流及学习动力鼓舞作用,更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灌输,养成“学到老,活到老”的学习习惯。继续教育新媒体用生动的形式诠释了学习作为一种人生追求,不仅是对获取知识的渴望,更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继续教育新媒体通过与个人的知识互动传递,通过问题型学习导向指引,更表现了学员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及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学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行为恰恰说明了享乐主义的抛弃,通过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体现了以社会共同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

3.2职业价值观念

人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基本动机均为试图在职业发展和职业竞争能力方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继续教育学员对各自的职业生涯是有追求的,不是安于现状的。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工的逐渐行业化、职业化、专业化,某一职业必须由固定的专业人群从事,专业人群必须通过参加继续教育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职业操守与职业素养的坚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的“爱岗、敬业”相适应,继续教育新媒体应注重在“爱岗、敬业”氛围营造中体现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不懈追求质量品质的“工匠精神”,这是我们应该大力宣扬的新时期职业价值观。

3.3家风建设

继续教育新媒体的传播对象多数已成立家庭,或是家庭中的一员。在社会层面中,每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念取向都有一定的相近性、稳定性,成为家庭成员中沟通交流、处理事务及成员感情相互依靠的纽带。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倡家风建设、注重家风建设,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尤其是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们应当按照讲话精神,把家风建设的内容、实质通过继续教育新媒体这个崭新的传播形式,富有创新地讲解到位、传播到位。

4.继续教育新媒体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力

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到“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并提出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高峰[3]。继续教育新媒体理所当然是“互网+”教育的一部分,且表现出其他教育类新媒体所不具备的特殊影响力。第一,辐射范围广。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培训,由于当今社会随着科技进步及文化繁荣,参加各类继续教育的家庭众多,且分散在各地、各领域,因此继续教育新媒体的覆盖人群较广,地域传播能力比其他新媒体显著提升。第二,话语权重。参加继续教育的家庭成员与参加学校教育的其他成员相比,年龄相对偏大,多数是扮演家长、兄长的角色,在家庭的话语权重,其言传身教更具有威信,起着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第三,效果显著。这取决于前面提及两点的作用力,也取决于新媒体这类传播形式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已被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接受。我们欣喜地看到,就连旅居海外的华人家庭其圈子里应用微信的客户也大有人在,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文化自信、理论自信、观念自信,使教育类新媒体的文化、价值观传播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张妍,张彦通.终身教育在我国的独特涵义与研究趋势[J].教育研究,2016(8):132-136.

篇9

【关键词】 焦虑;家庭;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24-02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其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青少年焦虑障碍是一组以过分焦虑、担心为主要体验的障碍。焦虑情绪障碍可造成躯体化障碍,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发展受阻,甚至出现社会功能障碍,可致成年后心理障碍。为了解某职业院校学生焦虑状况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以利于对学生焦虑的干预,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江汉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在校中职一、二年级共20个班4个专业学生,共发放970份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962份,有效回收率为99.17%。年龄为15~18岁,平均16.32岁。其中男生50名,女生912名;一年级400名,二年级562名;独生子女288人,非独生子女674名;单亲家庭47人,非单亲家庭915人。

1.2 内容与方法

1.2.1 调查内容 调查工具包括焦虑自评量表[1]以及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为Zung于1971年编制的。量表由20个陈述句及相应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按4级评分,自评者评定结束后,将20个项目相加即得粗分,经加权计算得到标准分。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显示一般人口学特征。

1.2.2 诊断标准 焦虑性情绪诊断标准以焦虑自评量表常模标准总分均值上限50分为判断标准,得分大于此值即有焦虑性情绪。

1.2.3 调查方法 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由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本次调查目的进行讲解,并进行群体知情同意,然后对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最后统一收回调查问卷。

1.3 质量控制

1.3.1 预调查 正式调查之前,选取二年级学生共50人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对调查表进行修改和完善。

1.3.2 现场质控 现场调查中,在每个被调查对象回答完毕后,将调查问卷交到培训合格的调查员手中,调查员当场对其填写内容进行全面的检查,将错误与遗漏处及时更改。

1.4 资料处理

1.4.1 资料输入 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输入数据。对数据进行二次录入检错输入,一致率为96.6%,随后按编码查找原始调查表,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输入。

1.4.2 统计处理 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各组检出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是否独生子女与学生焦虑情绪的关系 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20.83%(60/288)和20.18%(136/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10)。

2.2 不同家庭结构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 单亲家庭中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为38.30%(18/47),高于完整家庭中学生的19.45%(178/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200,P

2.3 父母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比较 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均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家庭收入与学生焦虑情绪的关系 家庭收入高低不同的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150)。见表2。

2.5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学生焦虑情绪检出情况 父、母采取惩罚型教养方式的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均高于父、母民主关爱型教养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表1 父母不同文化程度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比较

父母文化程度总人数焦虑人数检出率/%χ2值P值

父初中及以下60911518.88469.200

高中2906119.31

大专及以上631926.98

母初中及以下67814221.83675.500

高中2544223.73

大专及以上301240.00

表2 不同家庭收入学生焦虑情绪检出情况

家庭月收入/元总人数焦虑人数检出率/%

500~1513221.19

1 000~2375121.52

2 000~1181916.10

3 000~1062523.58

>4 0002124220.28

表3 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比较

父母教养方式总人数焦虑人数检出率/%χ2值P值

父民主关爱74513618.26289.8

惩罚否定2176027.65

母民主关爱77813717.61366.8

惩罚否定1845932.06

2.6 不同亲子关系学生焦虑情绪检出情况 家庭关系紧张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最高(42.86%,24/56),关系融洽的最低(16.06%,105/654),关系一般的居中(26.59%,67/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700,P=0.002)。

3 讨论

3.1 家庭因素与中职学生焦虑情绪显著相关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不同,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学生对家庭经济状况不了解有关。是否独生子女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父母惩罚否定型教养方式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高于父母民主关爱型教养方式的学生,说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焦虑情绪密切相关[2],与国内的有关研究结果一致[3]。父母的惩罚是指父母对子女归罪、羞辱、在旁人面前过分地批评以及拒绝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缺乏尊重,这些行为易使子女产生自卑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担心自己的行为表现被人指责、惩罚,从而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胆小怕事、情绪不稳等不良人格特征,严重时遇到轻微的挫折就易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他们往往遇事无耐心、烦躁不安、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不能安心学习。家庭关系紧张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较高,说明健康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很重要。中职生处于身心成熟阶段,由于独立感和成人感的产生,易使其对父母产生不信任与反抗:若亲子间缺乏情感交流,家庭气氛不融洽,沟通不当则容易导致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处于青少年时期子女的心理需求并与其平等地交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与必要的心理支持,对其不良情绪的缓解是有帮助的。单亲家庭中学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高于完整家庭中的学生,可能与单亲家庭中的子女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更易有社交退缩、过度敏感和情绪冲动有关。单亲家庭的父、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自身可能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并且他们对于处在焦虑状态的孩子难以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安慰,不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均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可能与父母文化程度高对孩子要求更高有关,许多家长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对学习、对父母都产生了畏惧心理,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大,在其焦虑情绪的产生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 应对策略 中职学生焦虑情绪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针对这些因素,笔者提出综合防治的相关策略。

3.2.1 家庭关爱 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家长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家长应对子女作出适当的期望和要求,以减轻其学习压力;改善亲子关系,以民主关爱的教养方式养育子女;对子女要合理的控制和接受,培养其自信和独立的人格,使其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学会处理各种矛盾,防止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父母的关怀、信任、尊重、鼓励可以帮助子女形成自信、独立、积极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3.2.2 学校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做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本着“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走向成功”的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学生做到四“多”,即多转变观念、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多给学生一点信心、班主任多与家长联系;对家长就如何配合学校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制订具体要求,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长期联系;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改善师生关系,减少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

3.2.3 学生自我应对 中职学生要保持和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态度,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减压,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麻烦和困扰,学会自己排解;也可以通过同他人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来克服焦虑,即建立各种社会支持网络。

中职生是在家长和社会关爱下成长的特殊群体,其中大部分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对人及事物的敏感以及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都会导致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职业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4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238.

[2] 候东辉,佟丽君, 贺敏.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的影响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16(2):174-175.

[3] 徐锦华,曾丽萍.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50-152.

篇10

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一:自卑心理型

初中阶段,本应是无忧无虑、青春烂漫的时期,却因为自己的非正常家庭而背负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出生于非正常家庭的青少年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由于思想观念的封闭和传统思维的偏见,学校里有很多学生对此类学生的态度不是谅解,更多的会给予歧视甚至嘲笑等异样的目光。长期生活在班级内的这类学生会由于他人的偏见、本人的自惭形秽随时间的延长而心生出极度的内向,他们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避讳谈起自己的家庭。在班级内凡事以躲避为主,不主动,不积极。在校园生活中,固守己见,受了委屈会暗藏在内心深处而不是去找好朋友或关系要好的同学去倾诉。时间长了,其他同学也会因为他们的不合群而渐渐疏离,回到家也没有人和他分享生活、学习、校园中的喜怒哀乐,久而久之,自卑内向的心理更加严重。

对策:首先,要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艾利克斯的ABC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其评价引起的。通俗的来讲,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信念是产生某种情绪的根本原因。有自卑心理向的学生往往对事件的解释存在不合理信念,那么引导学生将这种不合理信念进行改变就有助于自卑的消除。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自卑感受强的同学大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在学校活动中,老师们要引导这些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品质,逐渐让他们感受取得成功时候的那份喜悦,从而强化自信心,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当然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引导特殊家庭学生逐步用自信取代自卑。另外,教师还要注重补偿与升华。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他可以通过有条理的努力来进行补偿,也就是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作用。教师要引导特殊家庭学生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和爱好,提高他们对个人爱好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从而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做出成就,以获得心理的补偿。

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二:自负心理型

特殊家庭走出来的学生,在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因为从小就缺乏来自父母的指导,他们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摸索着完成。进入学校之后,动手能力和自觉性又比较强,久而久之,便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比别人强,认为自己就是最厉害的,便瞧不起别人,内心的自负情绪越来越严重。但实际上并不是他们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自己什么都能做。一个自负的人不可能做成事情,同时也会被别人讨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这些特殊学生克服自负心理呢?

对策:面对自负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引导这些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要告诉他们,人对自己的认识要辩证的去看,每个人都有两面,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势也有劣势,我们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在这方面可能你比其他同学要强一点,但在另一方面你可能就不如别人。其次,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过曾经的辉煌,但笑到最后才算笑得最好。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以前的辉煌灿烂中,要想生活的更好,就要把眼光看远一些,在生活和学习中用加倍的努力去创造更好的成绩。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谦虚,平等待人,学会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

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三:自私心理型

特殊家庭学生因为父母长期的无视与忽略,导致他们产生自私心理的不在少数。父母不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也不体恤父母的辛苦;父母不关注他们的前途未来,他们也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在日常生活中,凡事从自身出发,只考虑自己是否得利了,根本不管其他人的感受。

对策: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注重自我反省。教师要依据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向自私心理严重的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在学校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向这类特殊学生强化社会价值取向,要引导他们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模范人物进行学习,告诉他们学习过程中要对照榜样与模范不断进行自我反省,找出自己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模范人物之间的差距。还要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到可能带给自己的危害。其次,可以向自私心理严重的学生实施回避性训练。和这类学生相互约定,在生活当中只要脑海当中有了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橡皮筋弹击自己,让他们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他们纠正内心的自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