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4-04-23 15:4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教育价值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教育价值观

篇1

1、着力构建一种注重发展、面向未来的教师评价取向。有效地教师评价应该是对教师现有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对工作的情感和态度、现在的工作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与可能进宪完整的、综合的评定。它不仅是对教师现有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对教师的潜在价值给予肯定。评价是一个过程,它根据教师现在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的发展方向,定期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的目标,并依据评价提供的信息激发教师自我完善的需求,明确继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目标。

2、着力构建一种激励性评价为主的教师评价机制,依据评价结论对教师进行的奖惩、评职称、晋级、聘任等都是满足教师需要的手段,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手段,是实现教师评价目的的保证。在有效的教师评价中应恰当地运用奖惩与发展,使两者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在价值。

3、着力构建“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科学发展观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个人的素质的主动发展。科学发展观下的教师评价亦应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反映在评价实践中,教师应该既是评价的客体,更是评价的主体。所以教师评价应该强调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评价者必须加强与教师的沟通。

4、着力构建完备的和可行性的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要有多维度性和发展性。参照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专业化要求,至少应当从三个维度考查教师的表现:第一是教育维度,即从教育者的角度考查教师的素质、表现和成就,其中教师的非智力因素——人格特征等能力素质的评价需进一步深入;第二是学习纬度,即从学习者的角度考查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自我完善的表现和成绩;第三是创造纬度,即从创造者确定考查教师的创新精神、创造才能。

(2)权重分配应合理。为了保证评价中重要因素在总体评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可采取适当增大其权重的方法,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中,可适当降低基本素质的所占权重,适当扩大教学水平的所占权重。

(3)评价体系应体现个别差异。在任何一个教师团体中,教师均在如何最好地实现个人业务发展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需要和选择。要对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教师两类不同群体实行有区别的评价。对于有经验的教师,评价标准比较固定,对于新教师评价标准会因新教师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4)应处理好两对关系。第一,显性与隐性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就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促使学生发展而言,教师在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同等重要,成功的教育教学工作往往都是两者有机结合的结果。第二,定性与定量的关系。教师评价的指标应当尽可能量化,但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有大量无法计量的因素。因此教师评价中,既是坚持定量分析,又要有定性分析,并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5、着力形成使教师评价的整体功能充分实现的评价结果。影响教师评价的因素是复杂的,在使用评价结果时,首先,必须仔细分析以减少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其次,对教师评价结论的解释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你现在在哪里”,即指你所在群体中的坐标体系里所处的位置,这样可能让教师明白自己在“小团体中的自我”;二是“你可到哪里去”,即你的“最近发展区”,带有导向性,教师可以自己的过去、潜能、自身发展作为标准来评价“时间发展序列当中动态的自我”;三是“你怎样到达你的‘最近发展区’”,即指你今后发展的步骤、条件和方法。从促进教师发展的角度出发应用评价结果,对教师表现出清晰的教育展望。评价结论更应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而不是教师的过去成绩。再次,评价者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结论和评价对象的不同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反馈给评价对象。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评价,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教师置于全部社会关系中,对教师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生活组成的变量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科学、客观的教师评价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应当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和整体的教育效益观的指导下,立足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来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篇2

关键词 特殊教育 价值观 专业素质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特殊教育教师相对于一般教育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其职业要求的最大特性就是职业角色的多变性以及对教师本身素质要求的高标准性,同时还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1 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处理有关的价值问题中所具有的态度及立场,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人、环境及社会的价值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看法,在社会生活、教育活动及个人修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教师的政治信仰、内在素养以及理想追求。教师的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是占有重要作用的,特别是对于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包括四个方面:经济价值观、工作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2 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

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对特殊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在特殊学生成长过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保证特殊学生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着教师将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一个国家法制程度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象征之一就是承认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并且运用法律形式以确保其受教育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同时,具有积极价值观的教师还会在特殊学生受到歧视及权益损失时,努力进行斗争,保护及维护特殊学生的特殊权益。所以,特殊教育事业是将工作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有效结合的工作。教师把关爱温馨地传给特殊学生,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其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帮助解决特殊的困难。实际上,特殊孩子的存在,对每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是巨大的压力,是来自经济和教育,特别是精神上的压力。家庭的困难包括有抚养、生活、经济等等,使得这些孩子的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社会给予帮助。这时候,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就是父母,帮助特殊家庭家长照顾好这些特殊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一方面可以解决人民的困难,同时也是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 激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教师个人方面考虑,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影响着教师的一生。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而特殊教育教师更是一项伟大又神圣的事业,教师对其职业的正确的、积极的价值判断是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提供了不断发展的力量。

(4)为培养特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动力。相比于普通学生,特殊学生因其自身条件的约束性,对知识的获得以及能力的发展存在更大的困难。特殊及爱在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对学生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关爱与帮助,尽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即使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也在所不辞,努力给学生传授知识及培养学生的技能。这对于特殊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动力来源,为能公平地参与社会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为特殊学生的生活道路指引方向。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特殊学生需要比普通学生获得更多的关爱和指引,教师应教育学生怎么做人,怎样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特别要教育特殊学生怎么消除自卑的心理,树立自信和自强的理念,正确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努力做有用的人,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特殊学生通常有很多消极的思想,比如失望、自卑、自暴自弃、痛苦、绝望等等,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就告诉他们需要担负关爱这些孩子的责任,抚慰这些学生的心灵创伤,鼓励其热爱生活以及为自己的幸福不断努力,使得他们的消极思想能得到彻底的清除,这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3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具体措施

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是特殊教育教师对其工作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判断,可以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是很重要的。

(1)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由于特殊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特殊教育工作本身的复杂困难性,特殊教育教师就需要扩展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2)内化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特殊教育工作不但要求教师热爱学生,而且还要求教师钟爱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加强特殊教育责任心的职业道德以及真心的特殊教育精神。特殊教育教师不但不能把特殊学生物化,而且也不能把职业道德形式化,特殊教育教师更应该认真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并且要将其付诸行动,真正内化自身的职业道德,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精神。

4 结语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也会比较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努力精神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条件。因此,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这一个趋势下,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公平发展的有效措施,使得更多的特殊学生接受教育,使得整个教育事业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开鹏,郑秀娟.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初中教学 初中历史的价值观,是在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对于自身价值的培养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等的挖掘,是学生接触历史,明白历史是非观,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有效地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培养良好道德和社会情操的关键。

一、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课程的灵魂

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初中历史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的灵魂所在。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远古时期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发现,尧舜禹时代的氏族社会文化以及众多的发明,各个朝代的繁荣与文化发展等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近现代史的屈辱历史又在鞭笞着当代初中生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的价值观,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让他们能够在价值观中权衡得失,培养自身的危机意识,同时能够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

二、价值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教育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这是历史教育教学的特点之一,价值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将价值教育的目标放长远,例如,在近现代史中关于中国制度的问题,就是在漫长的历史探索中逐渐认识并寻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在潜移默化的历史教育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民主和法制,这种价值教育并非单独在课堂中提出,而是将其融入课堂当中,在许多课时中潜移默化地渗透。

三、价值教育需要历史教师和学生不断地进行沟通

初中历史课的价值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师不断进行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在不断沟通和反馈过程中得到教师的纠正,尤其是在历史观中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教师的价值教育以及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人生观和情感态度相结合的特殊教育形式,但对于历史教学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价值观教育;缺失

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而高中阶段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缺失的问题

(1)当今社会,高中生受到新时代、新思想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这种影响有利就有弊。当代高中生大多个性张扬、反对束缚、崇尚自由,但也正是因为他们过于特立独行,所以阻碍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价值观教育,让他们明白正确价值观的真正内涵,以此来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这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与道德修养。

(2)受应试教育和考试压力的影响,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不能因材施教,无法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不利于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实施。

(3)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教师首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良好的个人品格、高尚的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引导和表率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职业修养低,对价值观教育仅注重形式化,因此没有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也间接导致高中生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4)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本身就包含着有关价值观的内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课文时都会有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来加深他们对有关价值观内容的理解,并适当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写作教学,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在写作时融入对现实价值观的探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价值观。但是,在当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秉承单一的灌输式教育,而这种教学方式最终会导致高中生的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性。

二、有效提升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的个人素质、职业修养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价值观教育,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个人的道德品格和职业修养,在教学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更好地帮助高中生建立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 , 充分展现出所教授的课文内容的优势,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去探究作者文章中隐藏的个人感悟,继而引发对文章中崇高价值观的自觉学习。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会起到重大的作用 。

(2)重视培养高中生的独立个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不要总是把课文的内在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预设范围之内, 忽视价值观多样化的可能性,不给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的空间。另外,受传统思维模式、教育模式影响,部分教师仅仅只是重视字词和段意的理解,教学中缺乏价值观导向环节,只会机械地重复固定教学内容,导致授课效果不佳。缺少价值观引导的语文阅读教学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核心,扼杀了高中生对课程的热情以及兴趣。那么,我们应该依照课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确定教学的重点,以充分展现课文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要表达的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应该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意义,最终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3)因材施教,全面提高高中生的价值观。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积极改正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经历和成长经历,并且思维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应当多样化,以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信地成长。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帮助高中生正确建立和评判复杂的人类行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中职一年级;德育课堂;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63-02

实施新课改后,从2009年9月开始,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二学期安排《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明确列出了有关职业价值取向学习的知识点。课本中第四课“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职业价值取向的分析与调整”。因此,在入学之初我们就对新生进行《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量表》摸底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新生认为择业时应最看重的前五位分别是成就感、社会价值、人际关系、稳定性及生活方式;最不看重的前五位分别是变动性、工作职权、进取心、监督关系及独立性。另对,“新生个人就业意向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7%的新生认为目前所学专业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有81%的新生认为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和自己实现就业的途径不是很了解;有52%的新生对自己实现就业的前景感到迷惘。由此看出,“90后”中职新生在入学时职业价值观并不成熟,对自我的定位不明确,有必要对其职业价值观进行系统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现结合我校新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情况,分析德育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方法及授课方式。

现身说法与角色扮演

——明定位,促发展

在新学期初进行新生个人就业意向调查,可使教师掌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需求、就业意识及个人对将来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同时使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的情况及在群体中的定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如果学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你希望选择哪一种方式?”59%的人选择必修课方式,40%的人选择选修课方式;对“获得就业或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授课方式”选择,53%的人希望亲身实践,34%的人希望采取活动加训练的方式,只有13%的人接受教师课堂讲授。

在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新生在选择学校及专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绝大部分是以父母的意见作为首要参考,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模糊不清。最重要的原因是自身的职业价值取向不成熟,职业价值观模糊;还因为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从而导致缺乏对专业对应职业群的系统了解。因此,在授课时必须融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形象,为学生提供典型和楷模,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我校各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分布在医药行业的生产、销售、检验等领域,每一领域都能找出相对应的典型代表。为帮助学生思考自身职业定位,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现身说法——结合毕业生楷模,讲述实际工作情况 选取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毕业生讲述所在职业群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该活动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现场讲述,二是视频片段播放,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成就感、人生规划等。选取的毕业生有工作满一年的、满五年的以及满十年的。另外,也可了解班级中是否有兼过职的学生,让这部分学生谈感受、谈经验,可作为现身说法的典型案例。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仿不同职业形象,了解职业内涵 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暴露出自己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学生选取不同的职业形象,通过小品、游戏等形式扮演,能够加深对职业群的了解,有利于养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及案例

收集——找差距,树榜样

在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后,就应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选取“我的前十年,我的后十年”作为设计题目,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设计,如PPT展示、手抄报等。在设计过程中,要使学生感悟到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要靠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在设计活动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调整自我,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案例收集 让学生通过书刊、报纸上及身边人的讲述等途径收集与专业对应职业群相关的事实案例,找出差距,调整自我的职业价值观。案例收集也包括招聘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在此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能提前了解职位所对应的能力需求和价值观念等。

摆事实,讲道理——明确怎样的

职业价值观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调查中发现,中职学生认为理想的价值实现就是物质利益,比如金钱、名誉或者地位的获得。李开复曾说过:“我希望所有的求职者都记住一句话:事业比金钱重要,机会比安稳重要,未来比今天重要。”

在经过现身说法、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活动之后,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的现实后,教师要做归纳总结,必须明确告知学生怎样的职业价值观才是适合的。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都是不同的,但从社会学角度看,“90后”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青年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及在价值观引导下的理念和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

明确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选择职业和从事特定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或持有的价值取向,也叫工作价值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对专业、职业本质的认识,选择专业、职业的标准,以及职业理想、职业评价、职业价值取向等。

了解职业价值取向包含的内容 职业价值取向包括价值目标、职业收入、地域倾向、职业社会地位、工作条件选择、行业选择等内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是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应强调的重要内容。

合理规划职业理想 中职学生在设定职业理想时,必须权衡各种条件,包括社会需求、个人追求、个人能力素质、工作机会和待遇等,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职业目标,制定科学具体的实施方案。

确定职业价值目标 中职学生的职业目标源于职业需要,而其职业需要是多方面的,如福利待遇、事业成就、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

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科学的职业发展观指中职学生在职业定位、职业选择以及从事职业过程中,通过对自己和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把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稳定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择业动机,推动个人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

根据性别差异,有针对

性地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

目前,中职学生中女生比例普遍高于男生,因此,应充分考虑女生教育的特殊性。在教育中,应当着重对女生进行成才意识培养,大力宣传女性在心理、生理上具有优势的一面,宣传女性成才的成功范例,激发她们的成功欲望与进取意识,帮助她们选择适合的职业,鼓励她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职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职业选择不是个人生活中面临择业时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也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应贯穿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杨静,张进辅.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评述[J].价值工程,2004(9).

[2]喻永红.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12).

[3]宁维卫.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研究,1991(12).

[4]黄希庭,张进辅,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5]何铭斐.广州市技校生职业价值观探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1.

[6]卢荣远,等.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蒋乃平.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陈竟芬.中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及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

[9]柳君芬.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黄炜,董芬,代馨.浅谈培养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意义及途径[J].科技信息,2009(25).

篇6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迷失;教育拯救

一、青少年价值观迷失的分析

从哲学上讲,价直观是人们对于价值的观念和看法,是对某种事物的一种明确的评价以及判断。当前青少年的价直观而言,受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积极的变化体现为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其创新、竞争精神的不断提高,并且能够更好的去接受新生事物。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负面信息所带来的青少年价值观的迷失,这种迷失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青少年价值观的迷失体现为其理想上的陷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价值体系正在解体,而青少年价值取向或者是在传统价值观基础有所提升和超越,或者是偏向虚无主义的方向。这种虚无主义的价值取向可能会带来青少年对社会生活的许多事物失去热情和兴趣,从而呈现出一种少年老成的趋向,较为常见的是缺乏必要的反思以及质疑精神,造成主流意识的淡化,从而影响其自身发展。这种理想上的陷落也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理想和信念,使其无法有效的处理利益关系的冲突等问题,并且在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冲突的情况下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其行为和心理都造成了不良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呈现出物质化的发展趋向。近年来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青少年因为学习的压力而选择轻生或者伤害家人等报道也屡见不鲜,这些都从某些侧面反映着青少年价值观迷失所带来的理想陷落。

其次,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缺失是其价值观迷失中较为常见的现象。由于成长环境以及所接受的多元化思想等,当代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相对缺失,这造成了其人际关系的疏离等现象,从而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社会责任感是青少年所应承担的,对于当前的青少年而言,其对社会有着美好的期待,但是社会价值等的解体和重构过程中会有许多与其心理预期较大差异的现象,这就导致了青少年在价值取向上的困惑和迷失。新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某中学发生学生互殴事件造成死伤,或者学生不能忍受压力而自杀,这些都使我们看到学生的责任感缺失以及价值观上的一些问题。

最后,青少年价值迷失体现为其生活的无趣性。青少年成长于一个功利性较强的社会环境下,能够更多的感受到来自社会发展的压力,而这也给其心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使其产生一些生活上的困惑,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这直接带来的后果是青少年对生活抱一种随意性的态度,不再追求精神层面的发展,更多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手机、电脑是青少年随处可以接触到的,这就使得他们能够接触更多消息和内容,少年老成,其生活内容除了网络游戏对于其他的社会活动等缺乏兴趣。

二、青少年价值迷失的原因

青少年迷失的原因与多元文化的发展、大众媒体影响的拓展以及教育的异化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讲,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全球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跨国和跨文化的交流不断增加,这就为青少年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环境。这种多元文化为青少年知识体系多元化的构建以及个性发展等提供了诸多条件的同时,也使得学生追求自由发展,其价值观的构成上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此外,大众媒体影响范围的扩大使得青少年能够接触到各种信息,其自身缺乏必要的辨识能力,仅仅是简单的接受和模仿时便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比如青少年犯罪的增加、青少年价值取向的物质化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而从教育的角度讲,当前教育存在一些价值导向上的偏差,更多的是对教育政策和相关制度的一种贯彻,并且在应试教育导向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非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这就使得学生的价值观行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在教育中科学主义等都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对于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而言,其教学的设计以教学内容上存在过于空洞或者泛政治化等现象,从而影响了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三、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拯救措施

为了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针对其价值观迷失的现象,我们要正确的分析其产生原因,通过及时有效的教育进行必要的拯救。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该种目标:

第一,要对价值观的教育有正确的认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拯救中,价值观教育的正确认识是其工作开展的基础。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价值观教育的人性基础特点,使其能够更好的认识到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以及集体的关系,并且要深刻的认识个人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意识因素的影响等,使其能够更好的完成对青少年个体的引导和教育。此外,要正确认识个人与价值的关系,使其能够在追求、创造生活的过程中来证明自身的价值,使其生活充满活力和趣味。另外,要认识到社会的群体性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好的认识人际关系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以保证价值观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第二,价直观教育拯救中要做到多元化与主导性的有机结合。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要综合考虑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价值结构等所带来的多元性特点,充分认识到价值观教育的难度等问题。将价值观多元化与价直观教育的主导性有机结合,使价直观教育既能反映社会的多元性特点也更具合理性和有效性。要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特点,通过对话等来增加对青少年的了解。价值观教育中,通过引入一些典型的案例,展开班级讨论或者辩论,使学生们在辩论的过程中认识到其中正确的价值取向,比如对于学生追星问题、攀比之风的盛行等进行辩论。

第三,要不断丰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从个体的维度出发不断进行价值观的构建,使学生更好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中从生命价值观以及人生价值观等角度来使青少年更好的认识自我价值,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并且引导学生将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降低其心理预期上的落差,使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此外,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出发,通过道德价值观等的培养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关系,使其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为其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认识社会现象。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身可能存在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损害。

四、结语

价值观教育对于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以及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受各种社会思想以及大众媒体等的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并且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其对于信息的分辨和鉴别能力相对较差,在其价值取向上有更多物质化的内容,呈现出价值观迷失的现象。为了更好的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教育拯救中,要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选择,通过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等引导青少年更好的认识自我,为其价值观取向和价值选择提供有益的引导,保证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银娟.海外媒介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新闻界,2012(17)

[2]夏雄军,毛一.网络音乐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探究[J].音乐大观,2013(13)

篇7

文献标识码:A

一、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

隐性课程就其内涵而言,并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安排,而是借用课程以表达在学校教育中除传统课程之外还存在其他因素。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J.Deway)对此有明确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学生学习的不只是学校课程标准安排下的正规课程,而是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还学到了正规课程之外的东西。由此提出了“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的概念。他认为这种“附带学习”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为其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对于未来的价值是更为根本的。此后,有学者对隐性课程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其内涵也做了不同阐释,学者们所下的定义,如“无声课程” “内含课程” “无字课程”等。

二、显性课程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不足

1.显性课程以教授学科知识为主要价值追求

这虽然符合学校发展的功利性需要,也迎合了社会对人才培育的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并不符合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价值观扭曲或缺乏高尚品质的个体,难以承载社会对真正人才的期待。另外,这更不符合追求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要求。

2.显性课程教育方式难以适应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需求

从显性教育的特点看,在显性课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要采取说教式、灌输试的教育方法方式,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难以起到教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反而令其生厌。“说教式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常以训话者的身份面对学生,这种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容易让主体意识较强的高中生产生逆反心理,在交流中筑起心理屏障,使得教育无法走入高中生内心深处。这不仅不利于高中生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也无法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性作用。”这也是思想政治课课堂低效的重要原因。

三、隐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德育专家柯尔伯格认为,“隐性课程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能够为学生选择自己的价值观提供众多机会。”也就是说,隐性课程由于其处于意识之外而间接地发挥价值观教育影响,往往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已有的研究表明,价值观教育必须得到受教育者的内心认同才能达到教育目的。隐性课程的作用机制恰恰在于强调通过人的心理变化来实现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价值认同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来了解这个机制发挥作用的原理。

1.价值认同理论

西方的认同理论是价值认同的深厚土壤,价值认同只是其中一脉。其核心观点认为,个体潜意识、自发地遵循自我之外的价值、规范。“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简言之,即个体把自己与他人视为一体,与之同化。认同的对象既可以是静态的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或具有导向的价值观,也可以是外化的行为表现。当意识到对某种观念的遵从或行为的效仿会产生积极意义时,他就会自觉依从这种观念,模仿这种行为,经过内化,对其产生认同。可见,价值认同具有主体的自主性、过程性等特征。

舆论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驱使人们遵从或认同集体规范,在学校中,班风、校风形成的集体舆论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学生的认同作用,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以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受教育者一进入学校、班级,即进入特定的舆论空间,这个空间既有的气氛、规范就成为强大的集体舆论。受教育者起初会感到某种压力;但当他对集体舆论产生认同感后,他就会把把这种压力消解,进而内化为信念,以达到行动的自觉目的。

2.社会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沃尔特斯等人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通过观察、模仿把别人的行为习惯和特征迁移到自己身上。也就是说,个人行为的学习与其他社会性学习一样,也是通过模仿学习实现的,模仿学习是通过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因此树立榜样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高中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学生的榜样是在他们校园生活中观察发现树立起来的,由学生以其自主的观念理想去参与比较,最终发现榜样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其行为模仿对象。可见,学生对榜样的学习是从其内心的需要出发的,是一种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避免了传统说教教育引起学生出现排斥心理,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四、隐形课程对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1.重视校风、班风对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校风、班风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要在高中学生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风”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要努力提升学校发展理念、育人理念、管理规制等价值取向和规范在学生中的认同度,从而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以实现教育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在编制制度、规章的时候要考虑其价值方向 ,即要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要求,并贯之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另一方面,在班风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具体制订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既可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又可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加深其对制度规则的认可。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努力形成积极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的集体舆论,使学生浸染其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重视教师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潜在的引领作用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学在本质上是具有价值取向的,它不仅是授业的过程,更是一个价值表达的过程。教师的言行中本身含有核心价值观理论成分,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实如学者所指的“教师会带着一定的价值体系进入课堂,而你的学生也必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因此,教师应当自觉承担起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职责,在日常言行中,做到积极正面地提供示范作用。

篇8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

随着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在教育中关注人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文、情境、师德品格等素材,把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和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运用课文情感内涵,激发学生情感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每句话、每个词语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都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教师要通过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爱国情、英雄情、亲情等各种情感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激励,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字传情,体现爱恨情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学过许多鲁迅的文章,每篇文章都能体现出鲁迅对人民大众的至诚至爱,又能体现对敌人的切肤之恨,更能体现其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精神。读过鲁迅的名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便能体会到一个“忍”字,体现出美与恶,包含了浓厚的人际情感;一个“怒”字,体现出鲁迅对敌人的愤怒和仇恨;一个“丛”字,显示了革命的残酷性,更加体现了革命者敢于斗争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运用好这些关键字,就能让学生感受领悟到课文中包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情感。

一语动情,激励学生情感。在教学《荔枝蜜》这一课时,教师要紧紧运用文中“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来激发学生对蜜蜂勤劳奉献的赞美之情,并进一步挖掘和延伸对蜜蜂的情感,让学生展开想象,寻找生活中像蜜蜂一样无私奉献也能让人“不禁一颤”的人物或事迹,教育学生怎样做才能让人“不禁一颤”。教师通过运用这样让人动情的词语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奉献的思想感情和有所作为的生命价值观。

二、通过巧设情感环境,调动学生情感

教材的每篇课文中都包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文章优美动情。在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对文章作品的理解,通过巧设教学情感环境,运用动情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激情,让学生通过动情的课文学习进行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小橘灯》这篇课文时,教师把自己新手制作的小橘灯带进课堂让学生观看,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就会非常高涨,迅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在学习《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课文时,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和录像视频,让学生看到横渡长江的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度理解。再如,在学习《七根火柴》时,文中描写了无名战士牺牲的情景。教师如果这样问学生:“文章是怎样对无名战士进行语言和动作描述的?”就会不自觉地去掉文中感人的描述,只会让学生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难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调动。如果教师换一种提问方法:“那些无名战士留给人们的最后话语和动作是什么?这些无名战士的伟大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巧妙创设教学情感语境,就能让学生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像潮水般涌出,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使学生能有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

三、运用教师师德魅力,培养学生情感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注重运用教师高尚的师德魅力,通过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重要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保持舒畅愉悦的心情、保持激昂奋进的精神状态,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教学互动,就能让学生精力集中、精神百倍,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相反,教师在课堂中,如果学生不能开心愉快地学习,不能调动学习的乐趣,就不能让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在教学中教师的精神状态、言行举止对学生来说都可视为表率和楷模。因此,教师的人格和师德魅力,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对每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到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在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人格和师德修养中,用教师美好高尚的师德和心灵去培养和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灵,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利用教材、情境、教师人格等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把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实现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价值观;重视

一、语文教学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必要性

情感价值观是把精神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社会教育、人格教育等不同程度地进行关联,而一个合格的学生应该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价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社会呼吁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时刻改变的社会环境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情感价值观强调的是文明、公正、创新,追求的是精确,而现代社会需要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并且要德智体健全的人才。近年来,发生了很多青少年的恶性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也为教育部敲响了警钟,如何才能教育好学生,如何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需要教师把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平日所学的语文中,通过学校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品质。

2.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有利于实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在所有的学科中,只有语文学科是从小一直陪伴的,并且受到古代文化的影响,而且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课时中最多的学科,语文学科是文字教学,相对于其他教学科目来说更有利于融入情感价值观。其次,语文学科中的内容包括品德、审美、价值的认识等篇章,例如,学习《早》这篇课文,深读课文就能够感受到鲁迅先生“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这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目标;学习屈原《离骚》这篇文章就能够感受屈原为坚持正义的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与邪恶力量作抗争,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这些经典的语文科目都能够体现出情感价值,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智感和道德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实现情感价值观的策略

1.注重老师的人格作用

老师应该以身作则,“一人好学,多人受益”是老师自身的特点,老师在学生面前就是一本教科书,好的语文老师不仅可以利用书本上的知识为学生传播道德品质,还会利用自身的价值引导学生和感染学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应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影响。首先,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学校在招聘老师时不仅要看重老师的知识文化,更要注重老师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是否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或者对学校老师经常进行专业的培训,时常关注社会上青少年的各种事实问题。老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还要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负责,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只有有正确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才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2.在对课文的讲解中,传播“真、善、美”

语文课本包含历史中最精华、最正确的价值观,语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章中不仅包含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深读课文还能够学习文中的高尚品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文章进行渗透:

(1)对作家进行评价

每篇课文,特别是古诗词都有一定的知识背景,而想要对作者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教师就要对文章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对作者的讲述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人的气息,感受文人的一种独特的风格和作者的正气。比如,在了解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为什么非要对当时的君主提出谏言,为什么人们敬重他,这都是学生应该思考的地方,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刚正不阿、雄心壮志、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精神,也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

(2)对文章进行情感渲染

语文教材选用的都是情感突出、感情丰富的散文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章的渲染唤起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气息,并且感染学生,可以激发他们正确的人格品质和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时,老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具有爱国情怀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当代应该重视语文教学的情感价值观,除了要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升学,还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不仅是对社会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老师应该结合语文课本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用自身修养和知识为学生的未来尽到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传松.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J].家教世界,2012(20).

篇10

美国;英国;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认同

邱琳,山东大学学院,讲师,博士

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多元民主社会的发展,美英两国积极倡导将其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到课程教学和校园生活之中,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认同、民族精神及爱国意识,并逐步形成了既满足全球化发展需求,又彰显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时代变革和社会转型,使得我国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及精神信仰等日益多元化,美英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模式和有益经验,对于建构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有效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认同,不乏借鉴意义。

一、美英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色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美英两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社会整合及民族认同危机,部分青少年陷入价值虚无、精神失落的困境,行为和犯罪率不断攀升,政府、学校及社会纷纷加以反思并寻求对策,价值观教育及其相关研究随之升温,“核心价值观”概念被正式提出,学校范围内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迅速兴起,且特色鲜明。

(一)美国宪法确定公民的基本价值观

美国人普遍认为,价值观不仅是个体形成特定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及交往行为的关键因素和个人品格的基本体现,也是决定一个社会能否保持稳定、和谐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在多族群、多宗教、多文化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品格教育等价值教育形式,传播其主流价值观。

美国宪法将“负责、诚实、公平、正义、守法及尊重、关心他人”等确定为公民的基本价值观。也有学者从宗教与文化的视角出发,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具体概括为:同情、勇敢、善良、诚实、仁慈、忠诚、坚韧、负责任、尊重和关心他人、平等、公正、自由等。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2008年的就职演说中强调:“或许,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新的,我们应对挑战的措施也是新的,但那些长期以来指导我们成功的价值观―勤劳、诚实、勇敢、公平竞争、宽容、对世界充满好奇、忠诚于民族和爱国―却是古老而历久弥新的,这些价值观是创造美国历史的无声力量,我们现在需要回归的正是这些古老的价值观。”[1]

美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所有课程领域和全部校园生活,通过显隐结合的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及精神信仰等发挥积极作用。正由于政府不遗余力的推动和学校全力以赴的配合,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才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令这个新兴移民国家赢得了“民族大熔炉”的称号。

(二)英国政府推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计划

英国在本世纪初就有超过1/5的少数族裔学生。2005年,伦敦发生震惊世界的地铁连环爆炸案,肇事者正是长期接受英国教育的少数族裔青年,他们虽然在英国本土接受教育,其观念、行为却并未真正融入主流社会。针对这一现象,英国政府倡导公立中小学围绕机会均等、多元文化及尊重多样性等内容,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此增进不同族裔学生对彼此文化、信仰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英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继承,进而帮助全体学生积极面对和妥善处理各类价值冲突、文化震荡、种族矛盾及宗教分歧,以合格公民的身份,积极建设更为包容、繁荣的英国社会。

英国教育与就业部规定,所有学龄儿童必须接受以自由、平等、宽容及守法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价值观教育,增强英国现代史学习,了解移民、英联邦、欧盟对本土社会的影响,以及不同族群的社会贡献等。

英国资格与课程局在《中学课程改革草案》中要求公立中学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整合到各门课程之中,帮助学生理解自身、家庭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其所属的更广泛群体、社会多样性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树立求真、诚实、负责任的价值信念,进而成长为自由、民主国家的合格公民,自主选择有价值的生活。《草案》规定,在教育形式上,重新强调公民教育的渗透式教学,即将有关核心价值的内容渗透到历史、地理、英语及现代外语等国家课程中。在教育内容上,以尊重多样性为重点,建立各个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广泛联系。在教育评估上,把尊重多样性等内容作为督导评估的标准之一。[2]

二、美英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

美英两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校园生活的全部领域,不仅通过“社会研习”“公民身份”“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宗教”及其它人文社科课程直接开展正面教学,还借助课外活动、社区服务、学校风气及咨询指导等隐性课程施以间接的价值渗透,并形成了特定的实践模式。

(一)诉诸显性课程,开展专门教学与多学科渗透

“社会研习”“美国史”“语言文学”等正规课程的日常教学,是美国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研习课,通过带领学生探讨美国及其各州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发展上的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引导其正确理解对美国社会运行发挥关键作用的个人和群体,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鼓励其关注时事热点、参与公共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美国史教学,采用讲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和阐释历史理论等深入浅出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语言文学课,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故事和人物,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及生活态度等。

英国中小学主要采用独立课程和跨课程主题两种模式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独立课程包括公民身份、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及宗教等课程,安排固定课时,开展专门教学。跨课程主题是将各类核心价值观念整合到“英语”“历史”“地理”及“现代外语”等国家课程中,通过主题教学展开跨学科渗透,充分发挥各科知识文以载道的价值教育功能,使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协调并进,分科教学与主题整合有机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灌输、说教或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认知基础上,作出明智判断和自主选择。

(二)借助隐性课程,施以实践教学与活动渗透

美英中小学不仅力求课堂教学全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等各个领域的价值内容,还主张模拟社会氛围创设校园生活环境,使学校的教育理念、政策声明和纪律规程等尽量与本国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并通过课外活动、社区服务、学校风气及咨询指导等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国中小学通常在组织学生参加文娱表演、体育竞赛等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塑造其勤奋、勇敢、宽容、尊重、关爱他人等个体价值观和公正、平等、竞争、合作、团结等社会价值观;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及“独立日”等庆典活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关注民族命运;借助校内民主建设、班级民主管理、课堂民主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公民权责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等。

服务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与服务相结合的典型实践教学方式,贯穿于美英学校教育始终。事实证明,服务性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思考与行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将诚实、仁慈、同情、尊重及关爱等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美英中小学还借助学校的精神风气和文化环境施以隐性的价值熏陶,将人文价值渗透到校内建筑与景观布局之中,以提升全校成员的思想境界,彰显学校的价值意蕴。

此外,美英中小学一般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借助功能性价值干预,解决一些学生因价值观念模糊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其澄清自己的价值取向,学会在复杂的生活情境和多样的价值选择中,作出理智的判断和适切的选择;学会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及正当与否,逐步形成自由、稳定的个性和独立、健全的人格。

三、美英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尽管美英两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属性、指导思想及课程设置等,有别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其在具体实施层面,却不乏启示意义。

(一)构筑贴近现实、层次分明的内容体系

美英两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着眼于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从个人、社区到民族、国家乃至全球多个层面的价值主题,不仅充分肯定具有普遍性、整体性的人类基本价值,积极回应全球化时代多元共生的价值诉求,还致力于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塑造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美英学校覆盖面广、层次分明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我国从本土与世界的双重视野和现实生活出发,遵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要求,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提供了有益参照。

(二)发挥各科知识文以载道的育人功能

美英学校分别借助“社会研习”“公民身份”等人文社科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跨学科渗透的方式,发挥诸如“文学”“历史”“地理”及“现代外语”等各科知识的价值教育功能,使得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合而为一,分科教学与整体发展协调并进。美英学校善于挖掘和利用人文社科课程的价值观教育资源,借助知识传递宣扬核心价值,基于认知训练培养价值自觉,充分发挥各科知识文以载道的育人功能。借鉴美英两国经验,我们应创设一套显隐结合、全面渗透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既通过专门课程教学进行直接的价值指导,又借助各科文化知识施以间接的价值传递,并增强课外活动、环境熏陶、人际交往及咨询指导等潜在的价值引导作用,从整体上促进青少年知、情、意、信、行多维发展。

(三)搭建三方协作、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

美英两国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作,合力搭建实践教育平台,这使得其价值观教育超越了课堂、校园的空间界限,走向家庭、社区乃至世界,借助广泛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此外,美英教育界还利用相对健全的网络价值观教育系统,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为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及宗教背景的青少年开展在线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相比之下,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急需拓展教育渠道、丰富教育载体,搭建三方协作、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以便达到课堂上下、校园内外整体育人的良好效果,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