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昌学射范文

时间:2023-03-24 20:3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纪昌学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长城的图片,师生对话,板书课题。

二、初识长城

1.请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长城。

2.自由读文,了解长城。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3.交流感受: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一下长城。

4.教师提问: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快速在文中画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长)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比喻说明)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六千多千米)

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数字说明)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多长吗?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了六千多千米,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学生读第一段。教师出示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

顺着山势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峰,他就直上云天,遇到峡谷他就俯冲直下,……这样的姿态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蜿蜒盘旋)

2.学习第二段:近看长城

让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从第二段能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而且可以五六匹马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同时作者在这一段还介绍了长城的构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请圈画出来。

引导学生总结: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望口和城台。

教师出示长城近景图,引导学生看着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学生指着图片给大家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和望口、城台及其作用,并介绍如何减少伤亡。

师生总结:长城用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长城这样巧妙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想说点什么?(长城伟大,作为中国人很骄傲等。)

3.由长城想到的

学生谈自己的感想,比如:看到了修筑长城的人穿的破破烂烂,用肩膀,用手抬,把巨大的条石抬上去;看到有的人干的慢了,监工就用皮鞭狠狠的抽打,身上是血淋淋的口子;看到有的人累死了,其他人就从他的身体上踩过去。

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科技非常的不发达,而且那时是古代,得靠人力来把砖和用的东西运到山上去。)你是怎样知道的?文中的哪些话告诉了我们?

同学们知道两三千斤有多重吗?在当时科技非常落后的时代,要把这些数不清的巨大的条石,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岭,想想看,要流多少汗水;多少鲜血,甚至多少生命啊?

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艰辛和不易的感觉吗?学生读文。

四、情景解说

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法国总统密特朗带着他的全家来旅游了,谁能对着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给他介绍一下长城?学生介绍。

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长城的敬仰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回顾课文

写作方法:观察―想象―赞美。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60-02

【作者简介】李进,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江苏盐城,224500),高级教师,盐城市名教师,盐城市科学学科带头人。

当前,科学新课程标准即将出台,其中增加“设计与技术”板块的内容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认同,这将有助于强化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身边的科学,学实用的科学,从而让科学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下面笔者以自己执教的苏科版《科学》五下《斜坡的启示》一课中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呈现上述教学构想。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斜面能够省力,而且坡度越小越省力。正因为斜面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它在生活中经常被运用,比如造桥的时候。但是有不少桥梁上面要行车、下面要过船,所以桥梁的高度、坡度是有要求的。下面这样的斜坡汽车上桥容易吗?(出示图1)

生:这样太难爬上去了。

师:如果一座桥梁规定了高度,那么为了省力,你打算怎么做?

教师在黑板上画草图,然后让学生上台添加斜坡。学生画出长长的引桥。

师:你们这样设计桥坡,力是省了,但生活中我们能一味地为了省力而无限降低坡度吗?请各小组讨论。

生:桥坡太长浪费土地,会增加造桥的成本……

师: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坡度才是合适的呢?

生:坡度只要便于汽车过桥就可以了。

师:有一条河上要建一座上面能行车,下面能过船的桥梁。现在,请你来当小设计师,使用现有器材(长木板、测力计、小车、铁架台、量角器、直尺),以20厘米坡高代表桥高,以1.5牛顿拉力代表汽车爬坡时的动力。请实际测量一下多少度的斜坡能让这种动力的汽车顺利上桥。测量结束后请画出这座桥梁的草图。考虑纸张大小有限,请以2厘米作为桥高绘制图纸。

教师提供示意图2,如下。

最终,经过一番努力与尝试,多数小组测量出了角度――20°左右,并画出了草图。

该教学片段是教师以“设计与技术”为目标进行的教学尝试。它不仅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让学生动了脑更动了手。但是,进一步推敲、反思上述教学设计时,通过查阅一系列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它存在一个有违现实的错误――现实生活中的桥梁坡度远没有这么大,通常都在5°以下。如果坡度达到20°―30°,通常是为满足特种车辆、特殊用途而专门设计的。

不过,虽然差错难免,但我们仍应该尽量避免。在与新课标配套的教材尚未推行前,我们应如何用现有教材教出新思想呢?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1.立意高一点。

构思教学设计时,教师如果能站在课标支之巅,俯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就会游刃有余。《斜坡的启示》一课正是笔者在把握新课标修订动向的基础上,对此课现有的“(1)知道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2)能够设计并开展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探究实验;(3)知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4)能发现身边一些利用斜面省力的事例”四大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将目标四改为安排一个“设计与技术”方面的活动――做回“小小设计师”,让人耳目一新。

2.行动实一点。

教学本课前,笔者如果能去实地测量一下周边的桥坡或上网搜索或向专家求教生活中的桥坡通常的坡度范围,就不会出现上述有违现实的错误了。

解读教材需要站得高,动手试验则要做得实。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多问问自己,生活中果真是这样的吗?这样的设计能与学生基础相匹配吗?器材方面的物质基础能满足教学需求吗?所有的实验我都做过了吗?唯有兼顾解读教材和动手实验,方能造就趋于完美的课堂。

经过上面的思考,“小小设计师”的环节便可进行如下调整:

有一条河上要建一座上面能行车下面能过船的桥梁。现在,请你来当回“小小设计师”――使用现有器材(长木板、测力计、小车、铁架台、量角器、直尺),以5厘米坡高代表桥高,以0.5牛顿拉力代表汽车爬坡时的动力。请实际测量一下多少度的斜坡能让这种动力的汽车顺利上桥。测量结束后请画出这座桥梁的草图。考虑纸张大小有限,请以0.5厘米作为桥高绘制图纸。

3.底蕴增一点。

篇4

《花边有多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了解了长方形特点,学会了测量,了解了一些测量单位,并对周长已有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让学生计算花边有多长的同时,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选择较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也是今后学习计算其他图形周长的基础。

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讨论不仅能自己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还能找出最简便的方法。教材这样的安排真正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还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学生分析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的地带,全班63名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在学习基础、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两年多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合作交流的能力,对长方形、周长等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探索,积极学习,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强化记忆;同时也在不同的认识水平下共同进步,最终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思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召开一个主题中队会,要在黑板的四周围上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引入课题,接着,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全班汇报。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及想法,充分体验各种不同方法的特点,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班要召开一个主题中队会,要在黑板的四周围上花边,这样装饰一下会更好看。可是花边买多了浪费,少了又不好看,到底需要有多长的花边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问题。(师板书课题:花边有多长)

2.师出示课件,提问:“至少”是什么意思?

3.师:那你知道求花边的长也就求什么的长?(生回答后,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时,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同时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理念: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二)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1)师:现在请你动动脑筋,看看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求出这个黑板的花边到底有多长?

(2)师: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活动)

2.汇报交流。

师:现在谁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汇报:

生1:34+25+34+25=118(cm)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生2:34×2+25×2=118(cm) 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

生3:(34+25)×2=118(cm) (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让学生体验各种方法的特点。

3.师:同学们,这几种算法都可以求出花边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其中的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师:那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呢?为什么?

通过比较,多数学生选择了(长+宽)×2,这种最简单,那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使用这种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来求长方形的周长。(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全班齐读)

4.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几种算法无论你用哪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长方形的长和宽)

【设计意图:本部分为本节课重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思考后,同桌交流,最后再汇报,不仅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还能丰富自己的思维。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后也能找出简便算法,充分尊重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充满成就感的体验中快乐地学习,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解决问题,实际应用

1.师:同学们学会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现在老师想考考你,看看你会不会用?你敢来试试吗?

(课件出示)第1题:有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下转第156版)(上接第155版)长36米,宽2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2.提高练习,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第2、第3题)

3.拓展性练习。(求篱笆的长)

师:下面老师还有更难的题目,你们敢挑战吗?(课件出示第4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到深,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努力实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小结

篇5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及基本手段;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及局限性;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与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全面认识市场配置资源优缺点的辨析能力。

(2)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初步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对策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自觉遵守、维护市场秩序与规则的观念,抵制一切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市场调节如何配置资源及其优点。

(2)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和措施。

2.教学难点

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三、设计思想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创设家乡关口葡萄为教学情境,并以介绍关口葡萄发展为主线采用对话式、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落实教材基础。同时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获得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班有没有建始县的同学,来为大家当一回小导游,你会带他们去看什么?去吃什么?去体验什么?(学生回答导入关口葡萄,引出话题)你对关口葡萄了解多少,不妨给大家介绍一下。(3~4分钟)

第一环节:创业小试――初尝甜头(ppt展示)(10~15分钟)

老师:市场经济发展浪潮中,关口农户刘某转变观念发展,葡萄种植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ppt展示)

学生讨论:

1.办葡萄种植园需要哪些资源?

2.农户刘某捕捉到哪些重要市场信息做出创业决策?假如你是刘某,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你又该怎么办?

(根据问题1)学生回答并总结:劳动力、原材料、技术、信息等,经济学上把这些称为资源。

老师继续提问:这些资源是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

学生回答:不是的。

老师问:那怎么办,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老师总结: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需要对有限的资源做出合理的安排,经济学上把这称为“资源配置”。配置资源的方式有两种:计划和市场。我们重点讨论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根据问题2)学生回答:关口葡萄名声提升,价格高,发展前景好,要扩大生产规模。

老师提问:许多农户也是这么想的,他们纷纷扩大生产规模,葡萄行业竞争激烈,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你又该怎么办?

学生总结:提高科技水平,改善管理,开发新产品……

师生共同总结: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这支无形的手始终在指挥着每一个参与者。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使人财物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老师提问:市场通过这种方式配置资源,相比于计划经济有何优点?

学生回答:价格变动能准确、及时、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从而调节生产,优化资源配置,促使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

老师过渡: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关口葡萄取得了日益骄人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到哪些问题,不妨说出来我们讨论一下。

老师发言:老师通过调查也收集了一些问题(ppt展示)

第二环节:走入困境――寻找原因(15分钟)

讨论:上述反映出市场调节具有哪些缺陷,是如何体现的?

关口葡萄经营中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问题1回答)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自发性――自发追逐利益,为了自己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不择手段;盲目性――人们不能完全掌握生产各方面的信息及其变化趋势,以至于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决策盲目;滞后性――事后调节,从价格的形成、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时间差。

(问题2回答)

老师总结:关口葡萄经营中出现的现象有哪些?这些现象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后果: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企业发展成败、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经济波动和健康发展……

通过上述探究,我们已经找到了关口葡萄经营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市场经济是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大舞台,那么如何帮助关口葡萄从困境中走出来……

学习了经济学知识的同学们请你支招,让关口葡萄做大

做强……

第三个环节:请你支招――做大做强(8~10分钟)

篇6

[关键词]现场总线 组态 实验教学

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变革为以网络集成为基础的分布式结构,现场总线是现场通信网络与控制技术集成的产物。本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把现场总线与组态控制技术融为一门课程开展教学,安排了18学时讲解现场总线技术。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设计了两个实验:系统组态、系统应用。通过这两个实验让学生体会现场总线是怎样通过网络来监控系统的。

一、现场总线介绍

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系统的双向数字通信网络,能支持多节点、总线式的通信。把现场总线技术与智能仪表结合,发展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现场总线突破了集散控制系统专用通信网络的局限性,形成分布式系统框架。

1.1现场总线特征

现场总线采用数字传输,允许在一条通信线缆上连接多个设备。现场总线的计数特征如下:(1)开放性:各不同厂家的设备可进行互连实现信息交换,建立统一的工厂底层网络。(2)互用性:不同厂家的设备可以互相通信,统一组态,类似设备可进行互换实现互用。(3)智能化:总线仪表具有数据处理、状态分析、故障诊断功能,系统可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

1.2典型的现场总线

(1)profibus总线:Profibus支持主从系统、纯主站系统、多主多从系统传输方式。主站控制总线,可主动发送信息。Profibus传输速率为96-12kbps,传输介质为双绞线或光缆,最多挂接127个站点。

(2)CAN总线:CAN总线是控制网络的简称,用于汽车内部测量与执行部件的数据通信。CAN协议建立在国际标准组织的开放系统互联模型基础上,信号传输介质为双绞线,通信速率最高1Mbps,可挂接110个设备。

二、系统组态及应用

2.1系统组态

选用的硬件设备有:工控机、以太网卡、CPU222、CPU224、交换机、MM440变频器、I/O模块。网络系统中以太网的网络部件有交换机、线缆、通信处理器、工控机、计算机。这些设备以交换机为中心,采用总线拓扑结构,连接到以太网上。每个从站有专用的接口模板设备和profibus站地址。从站的通信数据区是由主站统一编地址的数据区。控制网络的软件是组态编程软件STEP7和组态监控软件呢WINCC。

系统组态按照硬件连接方式模拟真实PLC系统。使用编程软件建立项目,对各站的硬件组态和参数设置,将系统组态结果下载到PLC中。

2.2系统应用

现场总线通过通信接口把各设备连接到总线上,通过以太网传递信息到PC上。PC上的编程软件建立项目,输入程序,下载到控制级的CPU中。通过PC站的组态监控软件与PLC的CPU的通信,创建变量,组态显示动态过程和生产状况。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好的教学方法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以往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讲义,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态度被动,效果不好。为了提高学习能动性,适当改变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展实验教学。设计型实验是教师提供实验任务和实验目的,迫使学生自己查资料,讨论设计方案,大大提高学习主动性。

现场总线开设在大三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PLC、变频器、计算机等科目,将现场总线实验设计为系统性设计实验已经具备前提基础。实验时提供实验设备,提出要求学生设计楼宇自动化控制网络,不给具体方案,让学生自行设计系统。楼宇自动化作为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可以建立三栋智能楼宇仿真模型,配备现代化智能控制系统,监控设备根据实际建筑需要安装在相应地方,整个实验室就是智能小区的缩小模型。智能楼宇实验室包括视频监控、门禁管理、可视对讲、安全防范、远程抄表、家居控制、楼宇综合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等等。

篇7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场上的家》(教材选自人音版教材第九册)

年 级:四年级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四三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又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抒发了人们对牧场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歌唱能力和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他们羞于表现,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一二年级的学生高。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贯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是一个难点。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对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有了一定感性经验,而掌握弱拍起唱则是一个难点,此外运用气息控制掌握歌曲的力度变化也是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用柔和、连贯的声音和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抒发对牧场、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初步懂得弱起拍的含义、认识mp、mf等力度记号,初步能用平稳的气息控制力度的变化,用歌声表达歌曲的意境和风格。

3.能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歌词创编活动。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教学难点:掌握弱拍起唱和用气息控制声音的力度变化。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感受牧场之景

1.听歌曲伴奏音乐,律动表演进教室。

2.播放歌曲,配乐画面欣赏。

设计意图:

通过在边听音乐边欣赏牧场图片,唤起学生对美丽牧场的向往和憧憬,并熟悉歌曲旋律,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二、展开部分――听唱互动,体验牧场之意

1.发声练习:唱唱晨之牧歌

(1)教师范唱

(2)出示谱例,用手势辅助唱准旋律的音高音准,尤其是大跳音程。

(3)学生用lu跟钢琴哼唱(指导有气息支持地唱)

设计意图:

选取了歌曲的主干音,进行了节拍改编,将节奏和旋律拉长、拉宽,将学生带进广阔的草原。指导学生用积极的演唱状态、正确的演唱方法、优美的演唱声音表现草原美景。

2.音程练唱:重点解决音程大跳时的音准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音符进行的走向有什么特点。

3.感知节拍:重点掌握弱拍起唱的方法

播放录音范唱,教师随歌曲旋律做传递活动,引导学生随音乐行走,体验三拍子音乐特点,并在弱起拍时传递礼物。

借助笑脸图形谱,了解歌曲节拍、弱拍起唱的特点和长音演唱方法(以第一、二乐句为例)

4.感受歌曲旋律特点:借助手势动作感知歌曲的结构和四个乐句的旋律进行特点。

5.用哼唱Lu音自然、轻声地模唱旋律。

设计意图:

通过音程练唱、传递游戏、律动等感受歌曲的结构、节拍、弱拍起唱和旋律进行的特点,并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三、深入部分――学唱歌曲,表现牧场之美

1.学唱歌谱,感受歌曲旋律的变化与重复

(1)出示乐谱,师生接唱,熟悉旋律。

(2)寻找相同或相似的乐句,感受旋律创作特点,按一、二、四乐句进行分组学唱。

(3)完整演唱旋律,在第三乐句用La来模唱,与其他乐句在力度上形成对比。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接唱感受旋律创作的特点(完全重复和同头换尾的变化重复),并提高学生视唱的兴趣。

2.演唱歌曲,体会歌曲意境,表达歌曲情感

(1)教师范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2)学生随琴轻声歌唱。

(3)请学生完整聆听录音范唱,并有感情朗读歌词。

(4)学生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第一段旋律优美而荡漾,描绘了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

(5)引导学生用“吹气球”的方式体会气息的运用,掌握控制强弱变化的方法,对四个乐句进行力度变化演唱。

(6)引导学生寻找衬词“那儿”,感受作者身处异乡隐藏着对牧场的眷恋和对家的思念。

(7)演唱第二段歌词,体会夜幕下的牧场宁静而温馨的画面,感受对牧场深深的喜爱与自豪之情。

(8)在老师钢琴伴奏下,完整演唱全曲。

通过力度变化处理、情境创设等引导学生对歌曲内涵进行挖掘,进行演唱处理,提高他们对歌曲的理解能力和歌唱表现力。

四、拓展部分――创编歌词,升华家乡之情

我的家在仓前,这有梦想小镇,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有国学大师,这有四无粮仓,它们代表仓前符号。

篇8

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的优化要求在观念上面向未来,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在实际中要贯彻课标的各项教学建议,对化学教学活动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构思出最优的教学活动。

化学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药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反映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形象,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教师要树立一种资源意识,教材是实现目标的一种资源,不是对教学内容得具体规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当地时践和学生生活经验,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具体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或重组,从而保证目标的真正落实;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矩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已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化学知识,全面实现目标。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通常教材中采用归纳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若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较高,又有一定的物质微观的知识基础,可以采用演绎的方式,先让学生从微观讨论质量的变化,然后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总之,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以此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不能只追求知识结论,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至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的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他们的发现和体验才能解决问题,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避免学生处于“被告休眠”的状态,让他们主动参与、体验和独立探究。而主动参与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激活学生思维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提问和总结,完善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以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化合价》的教学为例,可将这节课教学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课:展示钠.镁.氧.氯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以及相应离子的符号,同时动画展示四种元素常见化合价。将此课件作为新课的问题情境,化合价和原子结构.离子符号有怎样的联系?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设思维情境的作用。学生很容易得出化合价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化合价的正负.数值都和离子完全一致 。请学生做 “学生式的总结发言”,教师只把特殊部分稍作点拨就可以了。这种设计符合课标淡化概念的思想,又起到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和探索的作用。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将学生的情绪引向,然后顺水推舟,完成化合价基础知识的教学;这种设计给与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可见,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包括如下基本内容和阶段:

(1)学生参与围绕科学为题、事件或现象展开的探究活动,探究要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相联系,教师要设法创设真实的情景,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

(2)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假设并验证假设,解决问题。

(3)学生分析、解决数据,并把他们的观点进行综合。

(4)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并评价所学知识和方法

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需要做适当调整。

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不仅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减少对老师的依赖,而且真正达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要体现现代教学特征

时代学生是指我们的学生处于科学技术口新月异,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体现时代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适应新时代的愿望,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以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以《燃料和热量》为例,就可以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先提出一般问题,并提供网上路径、相关资源,让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文字、动画、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随着教学的深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列举的问题:1、化石燃料有哪些?是否可再生?其中较清洁的是?2、煤.石油所含的主要元素?天然气的主要物质?该物质的存在形势还有那些?3、煤.石油的综合利用、煤燃烧对空气的污染、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4、下载专家对新能源的设想:太阳能,地震能,台风能,雷电能等等。5、寻找绿色能源的进展如何?分析各能源的利弊。6、拓展思维。学生经过研究、讨论,观点活跃,得出多种答案:(1)最理想的新能源莫过于氢,它燃烧后会放出大量的热能且生成物是水,但廉价的生产氢的途径目前难以实现;(2)可以培养一种细菌之类的生物物质,实现能源再生,既无污染又能成为有用的新能源;(3)把机械功转为能源,利用工业余热;(4)充分利用电能,城市多用公共电车、自行车,学生从网上查到的资料中得知:小汽车消耗的燃料及产生的污染约是公共汽车的5倍;(5)用一种方法收集自然界放出的各种能量,然后用于工农业生产;(6)用太阳能、水能、风能做能源,例如,风车、水车。通过以上的交流、学习,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在地球上,化石燃料的供应是有限的,且燃料的大量消耗对生态环境起了严重的污染。如何制止燃料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寻找新能源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大问题……。这样的化学课学生愿意接受,易于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可见,对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资源进行再利用的方法,并对信息与知识进行不断的新加工、组合和整理,努力创造探究学习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知识网络的建构,知识与信息资源整合等实际应用能力。既巩固学科的双基知识,拓宽知识面;又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实现化学教学的多元化、趣味化和优质化。

篇9

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自主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换的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体现周长公式的简便。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 ` 激趣引入

1.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昨天学了什么新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求下列图形周长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喜羊羊和美羊羊要去图形王国,在路上看见了一个正方形的路和一个长方形的路,请同学们猜一猜喜洋洋和美羊羊他们哪一个走的路程比较长?(生自由猜)

师:看来,同学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其实,我们要比较“两条路的长短”,就是要比较“两条路一周的长” (用手演示指一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 实践探究。

1` 引导学生探究长方行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例1,组织活动量一量。

师:现在我们用先量后算的方法,小组合作先来计算长方形卡片的周长吧!

每组1号选手请用学生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和组员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2号选手做好记录,3号选手和4号选手回答。(给学生准备的长方形卡片和老师的是一样规格的)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周长的?(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来计算这张长方行卡片的周长,真了不起!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2` 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例2,组织活动量一量。

师: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生:动手量正方形的边长,并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结合汇报,演示课件。

(3)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3比较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已经知道两张卡片的周长了。现在,谁能说说喜洋洋和美羊羊他们哪一个走的路程比较长?

生:它们走的路程一样长。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很多,归纳观察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就可以了。我们掌握了这两种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就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了。

三` 巩固知识,综合运用。

1、求下列图形周长(单位:厘米)

2、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3、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

(1)长方形长4分米,宽6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 )

(2)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 )

4、用4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

(1)计算拼成的长方形周长。

(2)计算拼成的正行的周长。

5、一张正方形的纸巾,边长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四、课堂检测:

1.已知学校篮球场的长24米,宽16米,求学校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在它的三面围上

竹篱笆,竹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五 总结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谁来谈一谈?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我是在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两个例题:例1,例2和做一做的题。例1是求长方形卡片的周长,例2是求正方形卡片的周长,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小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先量出边的长度,观察边的长度,发现边长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通过求卡片的周长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整节课以美羊羊和喜羊羊的路程展开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篇10

关键词:中职数学;数学教学;尝试教学;解析几何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通常数学教师会应用给学生做数学习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在数学习题中,有一种题叫做尝试题,教师若以尝试习题为核心开展教学,将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借解析几何中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应用尝试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与方法.

[?] 应用尝试教学理论开展教学的意义

在中职数学的教学中,中职数学教师会用引导学生做习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做怎样的习题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是数学教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一般答案只有一个,或者解题方法只有一个的题型,我们可以称之为封闭题型,这种题型的条件、解题方法、答案均是固定的. 如果教师经常让学生做封闭的题型,学生的思维会形成一个定式. 尝试题是指该题目的条件缺失、解答数学问题的方法不固定. 正因为尝试题的变化极大,教师正可应用尝试题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学生在探索尝试题型时,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思维水平、拓宽数学视野,使教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应用尝试教学理论开展教学的方向

1. 解题条件缺失的尝试题

谈到尝试型的数学习题时,部分教师会提出,要如何为学生找到适合学习的尝试题型呢?实际上,教师只要转换一下教学思路,就可以把普通的封闭题型转换为尝试题型. 比如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有一道封闭型的题:

已知圆C1为:x2+y2-4x-5=0,圆C2为:25x2+25y2+50x-11=0,求两圆的外公切线的交点;求出过两圆圆心的对称轴;圆C2与圆C1的切线与圆C1有几个公共点?如果没有公共点,请说明其中的原因.该题可描述为图1. 如果教师直接给学生做这道题,这道封闭型的题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意识,学生会觉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对习题. 教师可转换一下教学思路,将这道数学习题变为尝试型的题,比如教师将这道题转变为:已知圆C1为x2+y2-4x-5=0,圆C2为25x2+25y2+50x-11=0,请结合图1中给出的S1、S2、C1、C2编解析几何的数学题.在这道尝试题中,教师只给出学生学习的方向,让学生自己结合学过的知识编数学题、解数学题,这时学生的封闭思路就会转为开放性思路,他们将会以探索研究的态度对待数学知识.

2. 解题过程多样的尝试题

谈到尝试型的数学习题时,部分教师还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数学习题有那么多,作为教师,应该如何为学生优选习题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现以一道解析几何的数学习题为例. 已知双曲线C:-=1,它的左、右焦点为F1、F2,它的左准线为l,请问能否在双曲线的左半支上定义一点为P,使

PF1与PF2的距离为________. 这是一道尝试题.学生在探索这道题时,能更深入地理解直线与双曲线之间的关系,教师可达到第一个教学目的;学生在探索这道题时,需要结合图形的知识来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将能理解到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意义,教师可达到第二个教学目的;学生在思考这道数学习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整合过去学过的三角函数知识、代数知识、方程知识等,教师可达到第二个教学目的. 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尝试题时,要为学生精选最具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学习一道题,掌握大量的数学知识,教师亦可达到多重教学目的.

3. 解题答案多样的尝试题

封闭型的题会让学生以找到数学答案为学习的目的,这种题本身就会限制学生的视野. 尝试题最大的特色为具有开放性.教师可应用这种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不被课本、前人的知识、现有的公式所干扰,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思维发散能力,将决定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学习的潜力. 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习题为例:已知动圆过定点P(1,0),它与定直线l:x=-1相切,点C在定直线上l:x=-1,参看图2. 假设ABC为钝角三角形时,求出点C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需了解到钝角的位置可能有三个,如果学生的数学思路不够宽广,将会漏掉习题答案. 教师在教学时,要应用开放题型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发散思维,用更宽广的思维去思考数学问题.

[?] 应用尝试教学理论开展教学的方法

1. 应用尝试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中,数学教师会给一至两个封闭式的题型,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方式、学习的结果都是由教师决定的,自己失去了学习的主体性,于是学生不愿意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可给予学生尝试题,让学生自己拟订学习的目标,探索数学知识,找到数学答案,这种数学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已知i,j是x,y轴正方向的单位向量,设a=(x-)i+yj,b=(x+)i+yj,且a+b=4,求点P(x,y)的轨迹C的方程.在点Q(0,m)上,方向向量为c=(1,1)的直线l与P的轨迹相交于A,B两点,请分析AOB的面积与m的取值关系.

笔者引导学生做这道习题的时候,给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节课要学习的数学基础知识,即让学生理解点与直线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开放型的习题,笔者不再给予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要结合自己学习过的知识去思考AOB的面积可能会存在怎样的变化,当它出现变化的时候,m的取值会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不是为了达到教师指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为了了解数学知识的变化、找到数学变化的规律,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 应用尝试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中职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会发现一个问题,即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知识的时候,学生表示听懂了、掌握了,但是布置数学习题给学生做的时候,很多学生却表示习题太难,不会做. 学生之所以不能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不高,这导致学生不能把学过的数学知识转化成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可引导学生做开放型的尝试题,让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提升思维能力. 例如,设实数x,y满足方程x2+y2-4x-4y+7=0,请求出的最_______值.

笔者应用这道题引导学生理解数与形、形与形、形与数的数学思路. 以一名学生求取的最大值为例,这名学生观察到x2+y2-4x-4y+7=0这一方程实则是圆的方程. 于是,学生将该题转化为图形3,用图形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这就是数与形的思路转换,接下来,学生应用直观的图形思考问题,发现可用三角函数的思路去思考这一数学问题.

依图3的图形,学生得到如下的结果:

x=2+cosθ,

y=2+sinθ,那么可得=,

此时这名学生联想到=这似乎属于斜率的问题,于是他用斜率的思路解决这一问题. 这名学生设斜率为k,将圆的切线方程设为y-2=k(x-2),那么可依圆心到切点距离的思路求得k的最大值,它即为的最大值,其值为.

中职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学习典型的数学题型,让学生学会用数形结合、整体思路、方程思路、化归思路等思路解决数学问题.当学生学会灵活地应用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才能活用学过的数学知识.

3. 应用尝试题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如果他们的思路越广、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切入点越多,他们就越能灵活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反之,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能找不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切入点,他们面对数学题就只能白白的浪费时间. 中职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可应用尝试题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让学生有机会重新整合知识结构. 例如,已知y=kx+1与x2+y2+kx-y-4=0的两交点和直线y+x=0对称,那么请求出这两交点的坐标.一名学生刚开始应用韦达定理求出了该题的答案,然而解题的过程非常烦琐. 这名学生的解题过程如下:

解1:由于y=kx+1与x2+y2+kx-y-4=0交点的中点在y+x=0,因此先设该中点为(a,-a).

可得:y=kx+1,

x2+y2+kx-y-4=0,

可解得(1+k2)x2+2kx-4=0,

可得:==a. 由y1+y2=k(x1+x2)+2=可得:

==-a,因为k=1,所以可得相交两点的坐标为(1,2)、(-2,-1).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路想出其他的解题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认为可应用轴对称的特点解答这一题. 这名学生经过思考,得到解题方法二.

解2:由于y=kx+1与x2+y2+kx-y-4=0的两交点和直线y+x=0对称,那么可知x2+y2+kx-y-4=0的圆心在对称轴上,由于k=1,可知相交两点的坐标为(1,2)、(-2,-1).

当学生应用对称轴的思路思考这一数学问题时,发现这道题还有第三种解题方法,学生的解题方法如下.

解3:由于y=kx+1与x2+y2+kx-y-4=0的两交点和直线y+x=0对称,那么可知y=kx+1与y+x=0相互垂直,由此可知k=1,可知相交两点的坐标为(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