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21:2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物理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知道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成为一种必然。

物理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基础课。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顺应时展要求

顺应时展要求,“研究性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以十分快的速度发展起来。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知道下,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文摘周报》2000第44期的文章《研究性学习要换脑》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

1、教师不是把知识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问题或提供线索,让学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获得结论。

2、研究性学习不太在乎知识本身,而在乎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本领。

3、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和探究过程中科学观念及科学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体结果。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1、要改变学习方式:变原来的“接受型”学习为研究型学习,要改变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怀疑的传统习惯,在探究过程中要向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提出疑问,用自己的研究去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

2、要变“怕”为“敢”:不要怕自己知识少,基础不扎实,更不要怕在探究中出错。

二、“研究性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由于物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很难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学习和研究探索,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一段时间“研究性学习”法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具体教学思路是: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的方向,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目标和做法如下:

目标一: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分析。

“读书”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每进行一个新的教学课题,都应当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通过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理解定义、概念。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学习者的阅读,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的活动中接受知识。教师在这个阶段中的作用是准确地把握课题内容的深度广度、知识点、组织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学习方法。

方法:例如,在苏科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白本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交代给学生阅读的内容,同时设计一些思考题,布置给学生,例如:

、根据同学们的生活常识,大家想想水有哪些状态?

2、不同状态的水,它们的形状、体积是否一样呢?

3、其他物质是不是和谁一样也有各种状态呢?看过课本后大家能不能举个例子?

4、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云、雨、露、霜、雪、冰雹都是从哪来的呢?

结合这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结合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尝试着去解决问题。通过学生阅读、观察、思考,并用语言来描述水的状态,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加深了印象。

二、用“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直接兴趣就是一个方面,而“问题”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问题”是由生活和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的。对于学习活动有兴趣的人,将不辞劳苦,用功读书,把“学习”这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当作必不可少的兴趣活动。可见善于用优化学习活动的策略,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可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探究知识的奥妙,尝试成功解决问题的甜蜜,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己。让他们都跃跃欲试并尝试探究本来认为深奥的、难懂的知识,尝试探究获得原来认为高不可攀的技能。

方法:例如,在《透镜》的教学准备阶段,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成以下几个问题,每一组问题由若干个小问题组成,提前将这些问题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教材,学习讨论。在课堂上,教师按问题的顺序提问学生,叫到哪一组的学生,该组学生个人或与集体一起完成教师的提问,遇到难点问题,可以集体讨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最后解答。例如,将《透镜》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解为如下几组基本问题:

第一组:观察透镜

1、透镜有几种?

2、从外型上看,它们主要有哪些区别?

3、用透镜观察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第二组:鉴别透镜

1、怎样鉴别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你有哪些方法?哪种方法好、方便?

2、各种不同的透镜各有什么不同特点?

第三组:测透镜焦距

1、什么是透镜的焦距?

2、怎样测透镜的焦距?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这些问题课前作为要预习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要提前预习教材,并思考全部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讨论,充分发现问题和积极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正式的课堂上,有信心、有能力、有机会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教师讲解,再由教师讲解,这时学生便能比较专心地听教师对难点问题内容的讲解。

目标三、发挥演示教学环节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研究性学习中合理利用演示教学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应用演示教学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我们教师潜移默化的演示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基础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动手能力。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把演示用教学用具提供给学生,或把实验室开放给学生,利用一切资源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机会。

目标四、给学生提供多说、多写、多练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学习知识,必须要走理解掌握到应用发展之路。常言道,熟能生巧。学生必须参与说、写、练的活动,让学生在说、写、练的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改变学生向教师“等、靠、要”的习惯,改变教师向学生“关、管、灌”的方式,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说、多写、多练的机会,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联系、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和发展能力。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和《平面镜》的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对这两节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采用问题答辩的方法向每一组学生提问,充分安排多说的机会。或要求每个学生,各自准备一个课堂练习本,以备在每次的教学中随时进行练习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多练的机会;另外,在每次新课之前,以提问的方式,请学生用语言或文字,复习前一节所学的重点内容,并通过复习过程将新课的内容逐渐引出。总之,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希望达到培养学习方法的目的,进而希望把这种良好的习惯引入到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适当地指引学生,而不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问题,最后才由教师帮助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我想,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时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物理学科、物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困难也很多,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篇2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要求

初中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只掌握读写的基础知识,好其心强,可塑性强。他们既需要学量语文知识打基础,也需要研究性学习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首先它更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运用,而非掌握语文知识数量。重在亲身参与语文探索性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师不要只注意学习的结果,学生写了多少篇获奖作文,而应重视学生学会语文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其次它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个别尖子学生。教师眼睛别只盯着论文写得好的学生,而应重视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再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要把研究性学习讲授式学习对立化。因为初中学生年纪小,为了让学生真有收获,最好能把每个环节设置得更具体些,教师要多些“导讲”,不要放任自流。要允许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采用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学习探究的较多。以《鲁迅自转》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确立研究课题,预先准备数个课题供学生选择:(1)谈我最喜欢的一部鲁迅作品,(2)别人眼中的鲁迅;(3)鲁迅精神今天还用吗?接着组成3~6人的课题小组,学生自选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可以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教师、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组员要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协助互补。有时,为了了解学生个人的研究能力也可采用个人研究的方法,但这要在大多数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研究 性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才可实施。为了节省时间,全班集体讨论结合的方法有时也可以在语文课堂运用,但这需要学生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指导初中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以“鲁迅专题研究”(其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有十几篇)活动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为例,指导研究性学习一般程序是:

(1)开设鲁迅作品文学讲座,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的动机。

(2)指导选题。研究性课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也可以师生合作,确定题目。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点较小的课题较受欢迎并容易实施。如:“鲁迅精神还有用吗?”“少年闰土和我比童年”等。

(3)制定研究讲划。课题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共同制定计划,教师适当调节。研究讲划要有目标、有方法、有过程,教师可整体指导,学生修改,避免走弯路。

(4)实施研究。学校、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条件,并对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指导。例如组织参观鲁迅博物馆,介绍图书资料的查找方法和渠道。学生也要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体会。

(5)写论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整理鲁迅的有关资料,根据自己课题的需要来进行取舍。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方法,提供一些范例让学生模仿、学习。论文交上来后,要指导学生修改。

(6)论文交流研讨,思维硬拼,大家对鲁迅其人、其文有更深入的了解,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因此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必要部分。

以上只是我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中一种常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语文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截取其中的某一环节,或着重做资料收集工作,或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讨论结论等等。

四、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

(1)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要重视过程、重体验、重全员参与,不只看结果。教师要边指导边评价,随时激励学生。

(2)要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一是开题评价与指导。不要讥笑学生的选题,打击其积极性。二是定期评价与指导。表杨做得好的小组,鼓励遇到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三是结题时的评价。不要求过高,更重视每个小组的闪光点。可多团结性、创新性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参与评价。可以组织学生评判团给论文评分、论文答辩,还可以让学生在墙报栏搞论文展览。

(4)评价学生成绩要多层次,每次活动有评价、有表彰,还有小奖品。尤其多鼓励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尽快赶上。

五、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指导,逐步放手。由于初中生年纪小,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时,一定要主动介入,要加强指导力度,逐步放手。在每个阶段,教师要自己尝试一下,预见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例如:课题启动阶段,要教会学生怎样上网找资料,也要防止学生上网游离课程内容做其他事情。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指导,例如用中午时间,轮流值日接待求教学生,及时解答学生问题。

2、形式活泼,力求多样化。初中学生对新事物好奇、有兴趣,但维持时间较短,为让学生始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保持一种兴趣和热情,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选题”阶段,教师可安排图书馆查找资料、上网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就近访谈、口头演讲……这样一来,学生表现得积极、活跃。

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背景;实践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科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背景

现行科学教材(朱清时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每一册中均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题”,但现实教学中,几乎没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也成了摆设。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编写过于简单,缺少指导性,因此可行性不强,研究不了。

2.广大农村初中科学教师缺少指导经验。

3.教学理念上认识不足,大多数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费时、费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不大。

4.学生对教材中的课题兴趣不大,不愿研究。

而本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初中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科学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省级立项课题《农村寄宿制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探究》(编号SNQ8,其主题为“关于草莓种植的研究”)为平台,尝试了在初中科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课题

(1)了解学生兴趣,确定研究主题

针对以上关于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难以实施的分析,本人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题感兴趣,才能自主地研究。在决定进行以“草莓种植”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本人在所任教的八(15)班中招兴趣小组成员时,全班50人,共有45人报名参加。对此本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喜好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2)搭建研究平台,提供物质基础

在省教科院的指导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在学校行政楼的露台搭建了草莓种植实验室,种植了134棵草莓。这就为我们进行以“草莓种植”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3)组织活动,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人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包括到草莓种植基地参观。

(4)问题分析,确定研究课题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都既有研究价值,又适合学生目前的研究条件,为此要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的分析,最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本人指导的科技兴趣小组经分析后,最终确定的课题是:关于人工授粉对草莓果实发育影响的研究。

2.组建合作团队

(1)合作伙伴组建,明确分工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性格和知识能力组建合作团队。由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强的4名学生组成采访组,负责采访记录;由善于观察的6名学生组成观察组,负责草莓生长的定时观察和记录;由仔细认真的4名学生组成资料整理组,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归类,另外还有草莓种植组、天气观测组等。各小组均有明确的分工,并作好计划,按计划实施。

(2)邀请指导教师

科技兴趣小组邀请草莓种植大户杨风高作为草莓种植指导,校教科室主任作为科技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教师,本人作为负责人除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以外,还作为种植、学科知识指导教师。

3.制订计划,进行研究

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人指导学生制订了如下计划:

4.收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报告

从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至今,积累和收集了天气观测、草莓果实质量、草莓株高观测等数据。学生撰写了《草莓花观察》《温度对草莓生长的影响》《人工助草莓授粉》等科技小论文和实验报告共计10余篇。在下一阶段中将实行成果展示活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推广科学研究性学习步骤和从中获得的经验,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到科学研究性学习中来。

三、科学研究性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意义

1.科学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本人带领学生以草莓种植为主题进行科学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了这一点。

2.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

如,“组建合作团队”教学设计。

以上教学设计通过组建一个团结、互助、分工明确,并且在性格、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互补的合作团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应对挫折的能力。又通过邀请指导教师的师生互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倾听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又如,学生对“蜜蜂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分析。

确定课题为:关于人工授粉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研究。

从以上学生对“蜜蜂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分析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我校草莓种植实验室中没有蜜蜂,且只有一个大棚,如果放了蜜蜂,整个大棚中都有蜜蜂,不利于做对比实验,这又怎么办?本人组织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用人工授粉代替蜜蜂传粉。从中不难看出分析问题、确定课题这一活动中整合了“花的结构和种类”“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以及“对比实验设置”等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之后的“草莓花的观察”“草莓花的人工授粉”“草莓果实发育的连续观察”等活动中又加以应用,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学生为冻死的几颗草莓而神伤到收获第一颗又红又大的草莓的惊喜;从学生亲自挖土、运土到每天坚持记录观测结果和关注天气变化;从学生一次次地为草莓浇水到入冬以来每天的盖棚、掀棚。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

5.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6.有利于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习科学知识

如,学生栽培草莓、观测草莓、交流研究心得、撰写科学小论文等。

四、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反思

1.缺少理论的指导和实际操作模式的借鉴,可谓是“摸着石子过河”。因此整个过程颇为艰辛,但也快乐着。今后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2.初步摸索了一条科学研究性学习之路,但过程略显粗糙,有待细化。

3.对学生和本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总之,依托课题平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所学知识,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大超.研究性学习.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篇4

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主导”的实质含义,而把“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于是就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学生们似乎也早以习惯“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2 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3 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考。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篇5

2.要给古诗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教会学生运用比较策略进行古诗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54-01

古诗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传统文化之一。初中语文中的古诗篇章,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个途径,更是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出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又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在古诗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还是采用朗读、理解、背诵三位一体的陈旧的教学方式,不重视挖掘其内在价值,常常以读代教,以讲代学,甚至让学生读读抄抄背背,默写一下就算学习了。这样的学习不仅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连过程和方法都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被生硬移植。古诗研究性学习能改变以上现状,在古诗教学中全面实践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在接受古诗的熏陶之时,提高学习古诗的综合能力和多方面的人文素养。那么,怎样在古诗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1.要明确古诗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1 研究古诗语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短小精悍的作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但内容却很丰富,思想感情很复杂。阅读和学习时要学会抓关键词句(能够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理解诗意。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找诗歌的"诗眼"、主旨句,关注古诗的音乐美(节奏、押韵等)。

1.2 研究古诗创作方法。古诗语言高度凝练,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更具美感,从而更好地表达情思。用典在古诗中也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方法,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使用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内在意蕴,增加了诗歌的抒情美。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修辞和用典展开具体分析,理解其妙处。

1.3 研究古诗中的意象。在古诗中,诗人往往通过含蓄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中的意象具有继承性、固定性,某一个意象生成之后便被不同时期、不同诗人所沿用,而有些艺术感染力强的意象,如"月"、"梅"、"菊"等意象经常被诗人运用,它们一般也有固定的寓意。在开展诗歌意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来查找,对一些常见的意义较为固定的意象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更好地鉴赏诗歌。比如梅的洁白代表高洁的品性,不畏严寒、独自开放表明坚强不屈、敢于斗争;柳的惜别之意,梧桐的凄苦之情等。

2.要给古诗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在研究性学习中,需要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去体验古诗的诗情画意。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做好引导、激励工作,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具体情境氛围 教师要从古诗学习实际需求出发,创设相应情景,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研究的热情。在古诗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比赛、唱诗、做古诗积累卡、让学生讲诗、举行辩论比赛、写小论文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都能在古诗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新课标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学生互帮互助,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形成。在古诗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班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四人一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学习内容分工协作,各组激烈竞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研究性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它和自主学习形成了有益的互补。小组同学之间的讨论给学生带来了思维启发,使学生对问题展开了多角度的思考。

3.教会学生运用比较策略进行古诗研究性学习

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是开展古诗学习的重要策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通过比较探究赏析,能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更加深入,理解的更加透彻。比较研究同一作家的作品,比较研究同一题材,同一主题的作品,比较研究不同流派的作品等,会让学生更深刻领略带诗人的风采,真正走入诗歌所营造的美丽世界。在开展古诗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比较策略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究古诗内在蕴含的能力,使他们扩大诗歌阅读量,拓宽阅读视野,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风格特色。于此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古诗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是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充沛。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以及作家的生活情况的变迁等,即便是同一作家,其创作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在比较研究同一诗人作品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发展变化,去探求诗人创作风格特色的变化,如在学习完《杜甫诗三首》后,我让学生对杜甫的诗进行研究性学习。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我首先让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杜甫生平,了解其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然后又让学生课堂交流看法,最后结合资料联系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小论文,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更加喜欢杜甫的诗了,也更深刻得认识了杜甫的伟大,学生打心底里更加敬重这位伟大的诗人。

篇6

【论文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结合实际,实施教育程序中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开放性、实践性,注重实践与理论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Keywords: research learning science teaching

Abstract: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natural science teaching in carrying out research-based study, should be practic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program fully reflect the openness of the subject, practicality,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e and theory link,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eacher role.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 初中政治 研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并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为此,笔者对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分层指导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

我们的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为此,研究性学习必须贯彻分层指导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不应是优秀生的专利,一些后进生也应参与进来。教师心中应装着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实施有差异的研究性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后进生”,让他们在探究中得到认知上的发展,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自信。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可实施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可自行组织小组,自行分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在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中,既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也可以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使其优势互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借鉴学习好的学生的策略,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前不久报纸刊登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对可口可乐公司侵权一事提讼,要求该公司赔偿其精神损失费一元并登报道歉。学生对这起“一元钱官司”存在不同的看法。我便因势利导,以打“一元钱的官司是否值得”为题,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学生按所持观点进行分组,每组又定出四位辩手。在教师的策划下,每方辩手中都有一名成绩一般的同学,没有作为辩手的同学必须在自由辩论中发言,否则该组将被扣分。经过一周的精心准备,辩论进行得精采纷呈,学生将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内化为自己的观点,从法律、道德、社会等多角度加以阐述,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充分发扬了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开放式研究与校本课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

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中基本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较少干预。校本课程则适应了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通过亲身实践,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而为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校开设了“生活教育与生活科普”校本课程研究,校本课程学习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针对学生追求名牌、讲究个性化的现状,我开设了一堂“穿出青春风采”的研究课。我将课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设计研究内容,教师仅仅提出一些建议。在最后的研究成果汇报课上,学生针对中学生是否应该穿名牌服装、讲究个性化等问题,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伦理道德等方面,辩证地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许多令人信服的精辟见解。

3 变革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因此,变革传统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过程轻结果,重在看学生是否按科学规律掌握了调查研究、科学探索的方法。重过程、重参与,把学生平时的表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测评。从教学评价看,主要做法可分为两种形式:

4.1 评价研究成果的质量。如课题研究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小论文、调查报告完成的质量等等。对成果的质量一般采取打分或评价的形式。

4.2 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质量。对学生参与程度的评价一般采用鼓励性的评语及颁发纪念品等形式。

参考文献

1 黄德江.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考试周刊,2010.55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环境教育;实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研究性学习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得它具有良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在初中阶段尚未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的情况下,通过生物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研究性学习是适合环境教育的一种独特学习方式,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载体和空间,如何挖掘中学生物教材中的环境知识素材,结合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是生物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之 一,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1]。为此,作者进行了在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研究的方法:本实验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等。

研究对象: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矮陂中学八(3)班、八(4)班的所有学生。其中,八(3)班为实验班,八(4)班为对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人数分别为60人,61人。为使实验科学准确,选取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能力基本一致,并且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同,教学进度完全一样,本文作者担任2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

三、实验过程

1.前测与后测

初中生环境意识水平:作者在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学期第3周对被试的2个班学生进行了环境意识水平问卷调查和统计,统计的结果作为前测的成绩。采用的问卷由《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王民,1999年)中的《中国中小学生环境意识调查表》中选取的40道问题组成(满分为100分)。第一学期末再用将问题顺序调整过的问卷对被试学生作问卷调查和统计。每次调查都发放调查问卷121份,收回121份,其中有效问卷121份,收回率100%,全部为有效问卷。

2.成立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

考虑到实验班的学生以前没有参加过研究性学习,为了使实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研究者于2008年9月11日下午,利用2节课的时间对全体参与实证研究的学生就研究性学习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文献资料检索、查阅与整理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和要点做了一个讲座,并借此机会与学生进行了初步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了一些相关情况[2]。在八(3)班的所有学生中成立生物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按座号分成几个任务合作小组。具体情况如下:1号―12号(A组),13号―24号(B组),25号―36号(C组),37号―48号(D组),49号―60号(E组);每个小组选出学生课题组长1人负责组织本组的同学参加课题研究活动[3]。

3.组织实验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学流程:选题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呈现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

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本着科学性、自主性、可行性等原则并充分结合当地的乡土资源采用了围绕环境及环境问题这一主题进行选题的方式完成了具体课题的确定工作[4]。经过共同讨论,最终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课题:①矮陂镇外来生物物种调查;②废电池溶解液对生物的危害;③农药化肥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④香烟浸出液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案例:废电池溶解液对生物的危害:A组、B组、C组研究电池溶解液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D组、E组、F组研究电池溶解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1:将废电池溶解液比例为10%,20%,30%,40%, 50%的水样加到干燥的、相同质量的土壤中来进行实验。实验中每种植物的种子各取120粒,在不同的条件下通过种子的发芽情况来说明废电池溶解液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准备实验材料:大豆种子、花生种子、绿豆种子各120粒,用过的三五牌2号电池3节,培养皿18只,量筒、烧杯若干,水适量。

进行实验:制备电池液,把三五牌2号电池打碎,分别制成浓度为10%,20%,30%,40%, 50%的溶液,液中含有电池污染的各种有害成分。将18只培养皿分为3组并编号,A组(A1、A2、A3、A4、A5、A6),B组(B1、B2、B3、B4、B5、B6),C组(C1、C2、C3、C4、C5、C6),在3组培养皿中分别放入20粒大豆种子、20粒花生种子、20粒绿豆种子。其中A1、B1、C1培养皿种子用清水泡,A2、B2、C2培养皿种子用10%的溶液泡,A3、B3、C3培养皿种子用20%的溶液泡,A4、B4、C4培养皿种子用30%的溶液泡,A5、B5、C5培养皿种子用40%的溶液泡,A6、B6、C6培养皿种子用50%的溶液泡。连续观察各种子发芽生长情况的变化,了解电池对植物的危害。

实验2:取三株大小相同的广东万年青幼苗放入烧杯中分别浇灌清水、普通电池液、碱性电池液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植物的生长情况来说明废电池溶解液对植物的危害。

取三株大小相同的广东万年青幼苗、标签三张、烧杯三只、普通5号废旧干电池(1节)、废旧5号碱性电池(1节)、水、剪刀。把两节电池的外包装拆开,然后将其捣碎,分别浸泡在1000 mL的清水中,浸泡2~3天备用。在贴上D、E、F标签的烧杯中分别放入广东万年青幼苗,分别在D号(对照组)中浇灌清水,E号(实验组)中浇灌普通电池液,F号(实验组)中浇灌碱性电池液,做好植株变化的记录,用10天进行观察记录。

该研究性学习的三维目标分别是:

知识目标:通过调查、实验研究,了解废电池对环境污染的情况。

技能目标:通过参与课题的确定,发展从现实生活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研究学会利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采访,提高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学会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撰写小论文;通过参加研究成果汇报,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加废电池液污染实验研究活动,体验实验研究的艰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精神;通过研究活动,树立人类与环境应和谐发展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结果与讨论

从2008年9月底开始,到2009年1月初作者在实验班实施生物研究性学习,对照班则一直运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历时1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一系列数据并对它统计出的结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完成了农村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验研究。以下为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结果与讨论:

表1的数据显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采样比较合理。表2的数据显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通过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近一个学期与进行常规生物教学近一个学期相比,对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影响是不一样的。表3的数据显示,从对照班的前测与后测的环境意识水平来看,尽管在α=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但总的环境意识水平还是较以前提高了,这是因为初中生物教材中已经包含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通过一个学期的生物常规学习,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所增强。表4的数据显示,从实验班的前测与后测的环境意识水平来分析,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生物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这些说明,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

通过组织引导八年级学生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本区域的环境现状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改变了过去认识的误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使每个学生都有环境危机感,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利用本土环境资源进行环境教育,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就学校和教师而论,开展各项活动,具体生动、方便可行;对学生而言,因为是身边的事,耳濡目染,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乐意接受,参与意识强。

实践证明,利用本土资源通过生物研究性学习进行环境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提高环保技能、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培养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动手、用脑,在实践过程中培育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淑芬,刘静.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融入实践[J].环境教育,2005(3):56-57.

[2] 严乃超.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的指导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1(5):28-29.

[3] 张作仁.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管理和指导要略[J].教学与管理,2005(3):27-29.

[4] 杨林,王绍勇.乡土生物资源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整合[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94-95.

篇9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活动类型 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能力

中学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丰富的物理知识中包含很多社会科学和科学研究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能提高科学素养。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两种理解

1.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狭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一门课程。2000年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增设的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是这一理解的体现。具体而言,研究性学生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适用于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学习,其目的在于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素质、重视创新,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和综合性等显著特征备受人们的关注,其中,人们更多地关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教育理念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与应用。

二、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根据研究内容可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可细分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2.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分类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小组合作研究是最常采用的组织形式。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个人独立研究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定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用几天到几个月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是指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合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所有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化研究,之后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或进入下一轮研讨。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1.问题情境创设阶段。

本阶段是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组织参观访问、开设讲座等,其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探究动机,提出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课题。

2.实践体验阶段。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学习和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及上网、问卷调查、访谈、查阅书刊杂志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优劣、真伪,识别、选择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且有价值的资料。

(2)调查研究。小组成员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根据确定的研究方法,进行合适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如实记录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整理、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作品”,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

3.成果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的环节。

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1.创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有必要创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创建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即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建立起发展观,对“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并建立以调动学生内在活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研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保进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的做法是:根据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和学案,采用优化的科学教学程序:提出问题探索规律深化规律实践反馈。在引入课题时要创设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情境,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社会情境等,激发学生产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在需要。

2.教师示范。

学生刚从初中开始进入高中,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这种示范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习惯养成及方法的形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应让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提出研究课题,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特别是教师示范讲课时要细讲精讲,把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提出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过程全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会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同时,体会和掌握物理知识规律的研究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发展性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3.课堂研讨。

(1)精心设计。好的论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认真阅读、思考、准备,积极投入研究。

(2)灵活恰当地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恰当地引导和鼓励,才能使学生踊跃发表自己意见、观点,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使讨论有效而顺利进行。

(3)扼要归纳总结。在课堂研讨结束进行扼要明确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强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参与,独立训练。

“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存在严重弊端,学生缺少课堂观察、阅读、思考、研究讨论,以及理解和应用等独立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压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研究能力。学生缺少自身的学习、研究和探索、理解和应用,是不可能形成独立性研究学习能力的。学生只有具备独立性研究学习能力,在开展协作性研究学习时才会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试讲专题研究,问题辩论,课余学生自编命题,写研究性学习报告或小论文,或小制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物理研究性学习能力产生质的飞跃。

五、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去尝试、去探索。它不仅能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学习,还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建平.专家解读研究性学习.教师博览,2001(6).

[2]阎金铎主编.物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创新;艺术性

在初中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懂得绘画的目的是要通过笔墨表现所要抒发的情感,使学生对中国画这一民族传统绘画更加热爱。根据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建议,美术学习应从单纯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艺术涵养以及人文精神。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的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全面落实教学目标,钻研课堂教学方法,其实提高学生的感受美、热爱美、绘画美的能力。

一、充分应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美术教学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必然要求。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和技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规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美术教学活动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研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在信息多元化时代,如一味灌输某种观念或仍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形成知识的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性学习以其探究的学习方式,必定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欣赏课上部分老师往往凭个人对艺术流派的喜欢而带有偏见性观念去评析,从而无形中影响和束缚学生的审美取向。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老师多以一言堂教学为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之中。结果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和课本,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见解,难以得到真正的审美体验。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学生,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差异和聪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二、开展研究性创新学习的必要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很必要的。它要求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的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让学生画写意牡丹,写意牡丹是初中美术课本中没有的内容,教师把写意牡丹拓展到美术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画写意牡丹的基础能力,这样的训练,一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更进一层又对学生绘画方面自信心的树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经过尝试,充分认识到牡丹这样美丽的花自己都能表现出来,学习和生活中还会有什么更难的呢?与此同时对写意画更感兴趣,从而更有信心;二是让学生运用颜料作中国画,表现红牡丹、黄牡丹、蓝牡丹、绿牡丹、紫牡丹等。通过表现多色牡丹培养了学生对中国画颜色的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色彩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美的表现能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活动是课题研究或项目探究活动,即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学生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观察、测量、文献资料查阅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数据或事实数据,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从教学论的角度最主要的目的是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超越了单一的知识观,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学习,引入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目标明确后,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就要体现前瞻性,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注重美术课程与生活经验及生活质量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主体体验中提高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达到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

三、改变以往教与学的方式

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以往的美术教学常常采用由教师讲解,强调要记住或防止易出错的环节或部分,再由学生操作,这样使学生过于被动、依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

教师要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教态、坚定自信的神态、庄重大方的举止,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以融洽师生情感。教师要通过自己对学生的关怀,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表达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洪祥.《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期刊论文)――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3).

[2]林方远.《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教学体会(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