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23 15:4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战略规划;“十二五”规划
1 充分认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发展新兴产业,对于缓解我国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稳定增长,带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2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明晰
《规划》明确了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1)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3)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
(5)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
(6)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7)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
3 营造良好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3.1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
发展传统产业时,人们还可以照搬国外成功的经验,买来主要技术和生产设备就可以扩大生产。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国际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套用。在配置资源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要过度关注规模的扩张,要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产业技术体系的完善。
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增长,江西省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很多学者对新兴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兴产业由于其有较强的创新性,且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容易产生比较旺盛的产品需求,对经济增长有不竭的推动力。因此对扩大就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数量提高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切合我国现阶段发展实际,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长久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全球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其自身的重要使命,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其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与前沿科技的运用上,更重要的是它要运用产业自身的优势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积极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江西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2009年 12月,江西省率先在全国了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对江西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高位运行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着不少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整体产业规模较小。
作为江西省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对江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2012 年江西省全年实现地区产值 11583.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仅为 13.54%,还不到 15%。在《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要力争达到 1.5 万亿元,经济总量占江西省的比重要提高到 60%。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大力发展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生产能力迅速扩张。2012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从 1 月到 12 月,累计同比增长幅度在 21.6%到 23.4%之间稳定波动,其中有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增速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这五个产业分别是: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光伏,文化及创意,绿色食品。2012 年实现利润增长的产业是:风能核能,非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半导体照明,绿色食品制造,生物及新医药,金属新材料产业。利润出现下降的产业是:光伏产业、航空制造产业和文化及创意制造产业。金属新材料产业的利润是 163.99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8.4%。虽然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应采取措施防止产业之间的差距继续拉大。
(三)产业集聚格局初步形成,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江西省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夯实产业基础,引导企业集聚,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布局,产业集聚格局初步形成。金属新材料产业大力打造“世界铜都”-鹰潭,加快建设南昌铜精品产业,同时把上饶、抚州、赣州发展为铜加工聚集区。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围绕南昌、景德镇、上饶、宜春、赣州来重点布局。半导体照明产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收入鹰潭、新余、南昌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774.08亿元、1385.04 亿元、1232.25 亿元,合计为 4391.37 亿元,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 51.43%;而其它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为:4146.83 亿元,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 48.57%。鹰潭、新余、南昌三地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收益较多,而其它地区从中收益相对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江西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选择及对策
(一)合理引导规划,发展本地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省内现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拔具有较强优势的产业进行优先布局,从全省的高度对这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进行总体规划,制定长期有效的发展规划,为属于同一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横向的竞争与合作平台,发挥产业内部互促力量,为实现并加强全省范围内的产业综合实力奠定基础。建立全省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各市区初具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以大带小,大型产业重拳出击、深入拓展自身优势,小型产业稳步前进、逐步占领市场的省内战略发展格局。
(二)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与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其带有新兴产业的色彩,并且大多数依靠先进科技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撑,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具有投资额大,实现经济效益回报时间长的特点。又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对该类产业的投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但是风险与机遇并存,要想实现产业的发展、经济的跨越,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必要的,大量资金支持是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必要条件。
(三)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具有高新技术产业所要求的科技含量,又包含新兴产业所代表的前沿性,因此科技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最重视的因素江西省依据本省具体情况,对本省未来的技术发展战略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此基础上,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从财政、金融、法律等方面对积极创新的企业给予优惠,对先进技术成果给予产权保护,充分调动省内各方积极性,同时为省内各种知识、技术交流创造机会,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大力推进江西省技术创新、技术研发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陈仲常.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5-0153-0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共同命题,也是未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任务。我国已经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十二五”规划重要内容,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但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发展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面临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如何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关系,实现两者的互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需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
(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审视和改进
从国际上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已经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遭受了重创,抑制国外产品进口和向发展中国家施加节能减排压力成为了它们转嫁危机、维护本国市场的重要手段。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巩固和强化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纷纷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了依靠科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保障。就国内而言,长期以来实行的以破坏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使我国陷入了生态环境破坏、资源匮乏的发展困境。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节能减排压力,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向消费主导、扩大内需和低碳经济转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和辐射能力强等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将成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吴晓青,2012)。实际上,我国已经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列人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到“十二五”规划末和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现在的3%分别增长到8%和15%,产值由现在的1.19万亿元分别达到4.5万亿元和11万亿元的目标(吴金希,2012)。2012年,我国也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75亿元,支持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脱离传统产业而独立发展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培育起来的,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双重任务。产业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水平共同决定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与传统产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需要传统产业为其创造条件,又必须以经济的稳定增长作为基础,否则,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无法实现。实际上,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推动就业不可或缺的力量。据有关数据显示,传统产业企业数占据了整个企业数的2/3,其创造的产值占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7%,约70%的国家财政收入也是由传统产业创造的。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传统产业提供其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科学技术,通过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的渗透对传统产业产生革新、嬗变、改造和提升,促使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而言,战略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交融、相伴而生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该否定传统产业,更不能抛弃传统产业而独立发展。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立足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协调,互动发展才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选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面临的困境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同构问题突出
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起步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选择的非科学性使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同构问题十分突出,既浪费了资源,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又产生了局部恶性竞争问题,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28个省份把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不少省市希望7个产业都做,18个省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部分省(市)则提出打造上千亿、上万亿元新能源产业的计划。全国拟建设中国“动漫之都”的城市已经超过50个,将动漫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的省(市)约20个。选择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地区超过90%,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地区约达80%,选择发展生物育种和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分别达到了60%、50%。
篇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SWOT分析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36-0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家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具体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 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原则
1. 优势原则。立足保定市现有产业优势,选准方向和领域, 重点发展短期内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的项目。
2. 市场原则。 一个项目的优劣不仅由其产品性能决定,更要适应市场的供求法则,满足“经济性”和“需求性”的发展原则。因此我们在考虑项目发展的时候,必须引入市场原则,通过市场来鉴定项目的优劣。
3. 创新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既有“新兴”之意,也更加强调“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在经过一定时期的技术引进之后,必须将其“本土化”,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将其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改进,使其完全为我所有。
(二)发展目标
按照《保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 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300亿元,建成国际一流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中国电谷”发展框架,电子信息行业、新材料行业、节能环保行业的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以上(见表1)。
二、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在战略管理领域中被广泛运用的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strength)代表优势,W(weakness)代表弱势,O(opportunity)代表机会,T(threat)代表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见表2)。
(一)优势分析
1. 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保定市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交通条件便捷,京广铁路纵贯南北,神黄铁路横跨东西,京石铁路客运专线正在加快建设,保津铁路已开工。“十一五”期间,已建成保津、保沧、廊涿、保阜等8条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一,张涿、荣乌等5条段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初步形成“四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保定地区矿藏资源较丰富。西部山区蕴藏着铜、铁、煤、锌、铝、金、银、钼、石棉、云母、石灰石、磁土、大理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是锌、石棉和大理石全国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曲阳县的大理石和磁土藏量大,质量好。涞源县金属矿藏种类和储量为全市之首;其中钼的藏量居华北首位。东部平原地区白洋淀周围的石油、天然气、地热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2. 一批优势技术和产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左右,已经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新能源为例,保定市已经在输变电设备及电力自动化、 太阳能光伏发电及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新型储能和高效节能材料等领域实现了超常规、 跨越式发展,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 例如以天威集团为龙头的特种变压器、 电力保护装置、 电力控制测试装置、GIS电力开关、互感器等配套设备,开发移相器、新型静止无功补偿器、 电气制动器等柔性输变电等产品; 以英利新能源公司为龙头的多晶硅生产项目; 以风帆集团、 天威集团为龙头的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专用储能电池与储能装置等产品; 以保定惠腾风电设备公司为龙头的风电设备项目等。 这些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保定市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以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为首的十几所院校, 以河北电力自动化研究所为首的几十所科研单位, 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
(二)劣势分析
1. 产业规模过小,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在保定市,除了新能源行业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之外,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的产业规模都比较小。据《保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销售收入合计约为450亿元左右,尚比不上化工医药一个行业。产业规模过小、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技术研发能力弱、 抗风险能力不强等弊病都将制约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 缺乏技术创新信心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动力,但是新兴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实体,其发展前景具有更大的不可预测性, 多数企业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加之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对于技术的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信心和动力。
3. 创新性技术人才的不足。 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的不同点就在于,其对于人力资源不再是“量”的考虑,而是“质”的要求,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从业人员。 反观保定市乃至河北省,高素质、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很少,高素质、 高水平的创新型技术从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加上京津地区对于保定市人才的“虹吸效应”,造成本地区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人才极度缺乏。
(三)机遇分析
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几个部委召开多次会议, 商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就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战略部署。 河北省近几年通过调控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并以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为倒逼机制,强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引人注目的新进展和新突破。保定市在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 把做大做强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按照创新引领、龙头带动、完善链条、聚集发展的思路,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把新能源及能源设备打造成销售收入超千亿元、 占GDP比重10%以上的骨干支柱产业;把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保定市未来发展的先导产业, 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重点扶持, 积极引导,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2. 传统工业对环境、 资源的压力促使新兴产业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传统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环境和资源压力, 目前我国已成为能源消费大国, 以资源消耗为支撑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带来了极度恶化的环境和频发的生态灾难。而新兴产业具有的资源消耗低、污染小、循环发展、综合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在全球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必将成为各国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威胁分析
1. 国际及区域的竞争压力。在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今天, 世界各国及地区都把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国际及区域的竞争压力日益提高。新的周边环境和竞争形势, 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技术的不可预测性。 新兴产业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形成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筛选,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 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就目前保定市的情况来看,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产品还不是十分成熟,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3. 陷入“产能过剩”的陷阱。在国务院确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 个别地区出现了盲目跟风、恶意炒作等不良现象。到目前为止,已有近20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 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技术重复引进、雷同式布局、低层次竞争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三、保定市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
根据SWOT分析法对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的定性分析, 可得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见表3)。目前保定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机会和风险同在。保定市新兴产业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利用其优势力量来克服产业发展环境中的威胁, 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1. 有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利用保定市自然资源丰富、 技术装备较为先进等优势,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传统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接轨,在多个领域催生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相关产业升级、产品换代,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完善金融和政策支撑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起步到壮大,都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而由于其产品研发和商业化存在较大风险, 不适于大规模投资和银行大规模信贷支持,因此,需要引入风险投资,打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市场化融资体系,深化科技、产业与金融合作。近年来保定市政府虽然从财政拨款和商业贷款方面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但受现有经济水平的限制, 投入的资金很难适应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需要。所以,保定市应尽快制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贯彻落实意见, 同时配套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以及贷款评审制度,尽快建立包括社会资金投入和财政出资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强对重点领域和技术的扶持和引导。
3. 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保定市境内虽然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但就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言, 科研能力强、 市场反应快的高技术人才,能够驾驭大工程、大型项目的人才,用商业经验武装起来的专业技术人才等,仍非常缺乏。保定市应尽快建立科研机构、 高校创新型人才向企业的流动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发挥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完善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实现和利益保障机制, 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型成果的奖励力度。
4. 坚持产业化路线。 根据保定市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布局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产业化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行业要走集中、集约、集聚的园区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5. 加强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科技含量高等因素,它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高新技术,只有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才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保定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核心技术,加强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都应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参与和组建,依托产业集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的投入比重,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创新体系,特别要在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 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6. 完善规划实施体系。 保定市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到“十二五”规划当中,如何保证它的顺利实施,如何完成既定目标,这就需要完善规划的实施体系,设立机制保障措施。首先,应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详细规划的编制,制定发展目录,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查统计和跟踪分析, 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一些新情况和问题, 并采取及时和切实有力的措施来妥善解决, 从而指导和监督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健全和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积极开展评估工作,在规划中设立约束性指标,使规划不仅具有指导性、战略性,同时还具有可操作性。再次,要根据保定市总体部署,从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要突出本地区的发展重点,形成较为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篇5
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赛迪智库《2012年下半年世界工业走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指出,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世界工业不同领域继续呈现不均衡发展。以汽车、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领域为代表的一批高增长行业引领世界工业发展快速复苏,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持续低迷。我国工业发展的趋势与此大致相同。
有两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
一是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解读“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时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部分省市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势头非常好,比传统产业的增速要高10%到15%。
二是来自“2012年上半年全国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新闻会上的官方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其中,一季度增长11.6%,二季度增长9.5%,原材料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较大、一度回落较多。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如果把这次经济回落和2008年年末、2009年年初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以后出现的回落相比,可以看到,这次工业增速回落有一些明显的调整特征。朱宏任说,增速的适度回调,有利于释放和缓解偏快的增速对经济运行形成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事实上,中央提出转方式、调结构已有十余年,尤其近几年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战略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一方面坚持不懈实施传统产业升级,一方面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战略新兴产业落地生根难,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始终未能根本转变。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越喊越急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工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等不得、坐不住、误不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王金照说,如果未来5~10年转型比较顺利,中国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较快增长,往高一层次迈进。如果把握不好,这一关跨越不过去,中国经济可能就会增长乏力,甚至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在渐进的过程中,有动力,有压力;有振奋,有失落;有方向,有迷茫;有成果,有不足……产业更迭总是希望与困顿交织。
“升级”与“生根”的协同
2008年末到2009年初,中央实施了包括4万亿投资以及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内的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一揽子计划,政策刺激的作用立竿见影,使我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走出谷底。
经历最初的等待和兴奋,十大产业振兴三年规划期过去,一些政策措施逐步退出,政策利好效应逐步减弱,十大重点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喧嚣过后恐怕只好用“几家欢乐几家愁”来形容了。
乐的是,一些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在即将来临的4G时代,我国提出的TD-LTE标准已经被接纳为全球主流国际通信标准,得到世界上多数运营商、制造商的支持,已经形成以中国企业为核心、全球通信企业广泛参与和应用的产业阵营。从跟随者到领导者,中国通信行业在世界产业链中获得了更高的地位。
愁的是,更多的传统行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家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了,钱难赚了。再细看各种统计数据和新闻报道,产业困局是躲不开的现实:钢铁行业全线亏损;船舶行业订单越来越少;汽车行业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全线溃败;装备制造业停留在国际产业链中低端原地踏步,从2012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看,工程机械行业增速位列19个工业行业倒数第三;石化产业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寒气逼人。
差不多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的期间,战略新兴产业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顶层设计者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出台了《战略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个战略新兴产业成为产业新宠,在财税、投融资、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市场环境培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境改革等方面获得了政策支持。
尽管如此,相比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难”,刚刚起步的战略新兴产业也面临“落地生根难”。如果不能解决重大技术的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的基础问题,战略新兴产业将难言能挑起未来经济增长的大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认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诸多关键领域,目前国内还都缺乏程度不同的前瞻性技术储备,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技术来源不足和产业空心化的巨大风险。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高性能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技术路线、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在高端装备领域,航空发动机、LED外延生长装备、光伏电池核心生产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严重受制于人;在新材料领域,前沿新材料的技术专利及重要的核心工艺、装备基本为国外垄断等。
杜善义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多数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他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约束条件强化的实际情况,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相结合。他给出的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的重要路径是:加大传统产业投入,通过技术改造完善新兴产业链条。
节能减排要背水一战
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趋近对传统产业升级提出了紧迫要求。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未来学家阿托夫勒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首次指出了人类将对有限星球追求无止境的增长带来的后果,并拷问这样的政策将走向可持续的未来还是崩溃,引发了人类对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追求。
篇6
同年11月25日,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环保部等部门编制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经通过国务院批准。作为十二五时期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之一。《规划》指出,将对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循环利用产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支持,促进绿色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上升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愿景地位
据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占GDP的比重为3%,而按照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提出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般产值要占GDP重速7%以上的标准,我国目前的经济支柱行业是以房地产、钢铁行业等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主。此次4个支柱产业,3个先导产业的提法,体现出中央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心。
据一位参与《决定》规划的专家介绍,确定7大产业为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主要是从这些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以及广泛的就业带动效益等方面考虑。这些产业有些在近期能发挥带动作用。有的则是在近期有较大发展或具有中长期战略意义的产业。该专家表示:“虽然目前这些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此重很小。但是行业的前瞻性和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篇7
佛山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效,但在财政政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美国作为经济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比较成熟,分析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政策的运用,对佛山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美国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了美国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经验,提出了促进佛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政策;建议
佛山市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口来部署推进,确立了发展光电产业、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新医药、环保、电动汽车等六大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佛山市在这六个产业取得了重要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财政政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而美国作为经济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比较成熟,因此,分析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政策的运用,对佛山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 美国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向实体经济。奥巴马政府将政策重点放在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上,同时也注重干细胞、航空航天、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
在财政投入方面,首先美国政府增加新技术和企业创新的投入,2010年美国对科技研发投入180 亿美元,为历年研发增幅最大。美国政府将加大对技术创新项目投入,TIP 投入经费预计从 2009 年的 6000 万美元涨到 2015 年的 1 亿美元。再次美国政府加大在先进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的投入。“复苏法案”中提供了 360 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项目来提高美国高速公路和公共交通系统。在 2009 年 8月份,DOE 为 25 个清洁城市注资 3 亿美元。在现代化电网“复苏法案”提供 45亿美元支持电网,以提高节能技术的开发;提供 32.5 亿美元,提高再生能源开发;在法案中还提出投资 72 亿美元用于扩大宽带范围,2010 年提供 13 亿美元用于提高宽带扩容和电信服务,支持力度巨大。
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首先美国政府对从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研究的公司提供税收抵免。2010 年美国政府预算将未来几年在美国做长期实验研究所需的投资和费用包含进去,这一做法给发展新能源的企业以信心,促使企业启动能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研究项目,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同时,该项税收抵免政策还包括支持研究清洁能源技术的企业的产品设立或工厂配备活动予以支持。其次对制造业实行关税减免。2010 年 8 月,美国出台《制造业促进法案》,法案决定暂时减免制造业企业进口部分原材料时的关税。经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研究显示,使用该项措施将在未来三年内为制造业企业节省约 2.98 亿美元的进口关税成本。并且为美国制造业增加 46 亿美元的产值,为美国提供超过 9 万个就业岗位。再次是其他税收优惠。美国政府对购买节能型汽车的消费者予以 7000 美元的抵税。由于《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的规定,许多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发商由于不够享受生产税收抵免(PTC)的资格而被迫停工。ARRA 对这些再生能源项目进行 30%的拨款替代生产税收抵免,使得这些项目继续开展,迄今支持了 10 多亿瓦的再生能源项目。
其他政策措施方面,美国政府对电池、纳米、清洁能源及生物工程的新兴产业采用激励和反向拍卖方式,激励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支持战略性新兴产品早期开发及开发出的商品更快市场化。如现在美国政府采用奖励措施,推广电池技术、纳米技术等技术。为促使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壮大,政府要求美国小企业署为这些新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美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提供 250亿美元生产贷款,支持国内汽车生产商生产节能汽车,提高汽车行业竞争力。
2 美国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经验
2.1 从政府层面进行部署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美国是一个十分强调战略引领发展的国家,无论是其国内战略,还是其全球战略,都充分体现出美国在战略前瞻、战略预测和战略制胜上的独到之处与胜人一筹。美国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同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美国2009 年提出的《2009 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从国家层面制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确定重点培育领域,明确国家支持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格局进行部署。
2.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财政投入支持研发及创新技术,财政投入力度比较大。美国政府一直注重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投入。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宣布将R&D(科学技术领域)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值,并计划投入1200亿美元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还提出要对研发税收抵免永久化立法,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等采取税收激励政策,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2.3 利用完善的税收政策激励技术创新活动
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全方位支持,美国运用税收补贴、科研经费实行减免税负等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美国政府通过 10 万清洁汽车的采购,大大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从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研究的公司提供税收抵免。除此之外,美国税法明确规定各项科研机构不具有纳税义务,规定只有不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研究机构才能够享有免税资格,从而推动企业创新机制的形成。
2.4 建立了完整的政策体系
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不断完善这些措施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政府通过完善行政手段,包括颁布相关法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制控制,对技术、指标等运用法律与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化。美国政府首先通过对产业未来发展态势的宏观把握,制定出促进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国家战略,再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以引导和推动,特别是启动一些极富战略性和前瞻性的信息产业类重大科技项目有力地支持了整个产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美国是标榜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在引导和支持事关国家根本利益、事关国际竞争优势的新兴的产业培育发展上,美国是制定相关国家战略、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最早也是最多的国家。
3 促进佛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3.1 制定目标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佛山发展基础和产业优势,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为光电、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新医药、环保、新能源六大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佛山市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引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按照实际情况,采取扶持手段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成长。政府还可以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以规划的形式,辅以相应的财政支持,依据自身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发展与地区相对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实现产业附加值的高端化。
3.2 建立规范的财政长效投入增长机制
在制定财政政策时,调动社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积极性,整合现有资源和资金渠道,通过建立规范的财政长效投入增长机制,将财政资金切实地投入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领域,引导和调节市场资源。佛山市政府可以加大新兴产业研究的投入,为研究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加大技术研究的支持,培育相关技术人才,重点扶持重点攻关项目,加大核心技术的科研投入,对关键技术加大力度开发。政府还可以通过财税政策,对企业实施相关研发的税前列支。鼓励发展创业型风险基金建设,对相关产业提供支持。
3.3 形成专门、系统的税收优惠政策
佛山市应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门和环节进行具体细分,将支持税收优惠的方向由企业转到产业上来。其次,增加间接税收优惠的种类。通过加速折旧、费用加计扣除、提取准备金等方法,来降低企业的税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重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国内外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动力,以此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3.4 提高政府采购的政策效率
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倾斜,提高政府采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率,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化。政府一方面公开购买的信息,精简政府采购的行政程序,提高政府采购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和倾斜,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优先待遇,加大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采购规模,建立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
3.5 建立系统的财政支持体系
首先,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在年初预算分配和财政超收分配中,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要达到法定增长的要求。其次,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重点解决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最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综合运用财政拨款、基金、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推动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发展,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建立系统的财政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森平,黎志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措施[J].税务研究,2011(6).
[2]邓保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与优化[J].税务研究,2011(5).
[3]广东省地税局课题组.国内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启示[J].广东经济,2010(10).
篇8
关键词:内蒙古新兴产业 职业教育 商科 课程体系
课 题:本文为教育创新科研实验培育基地重点资助课题“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徐恒山,教育厅。
一、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及现状
2012年3月,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在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的基础上,立足科技水平、产业基础、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提出重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新技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同时提出了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并在财政投资、金融信贷、税收、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培育、国际合作、体制创新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3年上半年,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自治区实际,自治区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路线图和重大工程。
预计2015年,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8%左右,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8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成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产业基地。
总体来看,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一是产业基础薄弱、层次较低;二是政策体制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投入不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处于全国较低水平,2012年自治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63%(全国平均水平为1.98%);四是创新能力建设有待加强,自治区仅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国家与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五是科研力量和人才严重缺乏,全区研究机构仅有91家,占全国的2.5%,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2.7万人,不足全国的1%。
二、自治区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性、地域性、职业性等重要特征。在自治区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应该与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在服务新兴产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谋得一席之地。
2013年,自治区有34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这些高职院校中,设财经类专业的院校有33所,占2013年招生计划总人数的相关情况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招生比例表
序号 项目 招生人数 招生,% 校平均招生专业 招生专业,%
1 全部专业 48483 100 20.52 100
2 财经类专业 13035 26.89 4.76 23.19
在财经类专业中,布点较多的专业有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工程造价、市场营销等。以2011―2012学年为例,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33所,专业布点较多且排在前3名的专业大类分别为制造、文化教育、财经,这几类专业的在校生也较多。财经类专业排序见表2、表3。
表2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设置率前7名排序表
排名 专业名称 设置该专业的院校数 与高职院校的比例(%) 招生该专业的院校数
1 物流管理 16 48 15
2 会计电算化 14 42 14
3 酒店管理 12 36 10
4 旅游管理 11 33 9
5 电子商务 11 33 6
6 工程造价 10 30 10
7 市场营销 10 30 9
(数据来自2012年《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分析报告》[高职])
表3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在校生人数前4名排序表
排名 专业名称 在校生人数 占全区在校生的比例(%)
1 会计电算化 6198 4.7
2 工程造价 3141 2.4
3 会计与审计 2258 1.7
4 物流管理 2245 1.7
(数据来自2012年《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分析报告》[高职])
在自治区唯一一所公办财经类高职院校――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设置的41个专业中,2012年招生的专业有34个;自治区品牌专业9个。其中,财经类专业招生规模最大,在校生占全校在校生的61%,在校生规模前5名的专业依次为会计电算化、会计、金融与证券、酒店管理和物流管理。
该院当年开设583门课程,平均每个专业14.58门;共有15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覆盖16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40%。其结构见表4。
表4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课程类型统计表
序号 单位 理论课
(A类) 理论课+实践课
(B类) 实践课
(C类) 合计
1 门数 158 342 83 583
2 % 27.10 58.66 14.24 100
(基础数据来自2012年《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分析报告》[高职])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高职类财经专业在全区高职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完全吻合,主要表现在培养人才的数量不足,层次不高,专业面窄,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业专业开设得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应加大高职特色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力度。
三、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整合现有高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不同高职院校优势
呼和浩特市高职园区占地总面积4636亩,由6所学校组成,其中包括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5所公办学校和内蒙古北方职业技术学院1所民办学校。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全日制高职在校生4.6万余人,已形成一座初具规模的“大学城”,成为集文化、教育、经济服务为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科技园区。
在加强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可充分发挥自治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的引领作用,与相关高职院校共同办好财经类专业,完善财经类课程。
2.结合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域分布,科学规划新兴专业地区布局
第一,在自治区产业升级转型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高职院校应合理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做到专业设置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紧密相关,及时淘汰落后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如在财经类专业中,可将市场营销专业按市场营销方向细分,开办现代服务营销、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网上营销、物流营销等专业与课程。
第二,专业与课程内容贴近自治区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业。除了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现代服务业课程外,更要贴近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加财经类专业的技术内涵。如在财经类专业与课程内容中,增加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等内容。
第三,高职院校主动邀请社会部门,包括企业、学术团体直接参与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保持与学术界和行业的紧密联系。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通过职教集团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就是一个好的经验。
第四,自治区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不同,属地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应与此相适应。例如,从理论上说在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府呼和浩特,可全面发展现代技术服务业,但在其他地区应有所侧重。
3.重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财经类人才的需求
第一,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教育却没有相应的学位制度,不能授予毕业生相应的学位。高职院校可采取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与本科院校联合,可培养本科层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财经类人才。例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目前采取的分别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合作培养专升本学生的区内合作方式,培养本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但目前该校应届毕业生专升本升学率仅为2%,比例明显偏低,合作力度不够,今后应进一步借鉴江浙一些省份的相关经验。
第二,遴选部分办学水平高的高职院校开办应用性本科专业。在国家或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及骨干院校建设基础上,由教育部或自治区统一遴选部分办学条件优越、培养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开办应用性本科专业,授予专业学士学位,例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作为自治区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和唯一的一所区内公办财经类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状况,选择本校一部分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优先举办应用性本科专业,作为专升本的试点。
第三,联合组建职业大学。本着资源共享,提高实际利用率的原则,各类高职院校应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通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已有职业院校分类进行整合。比如,可以由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牵头,联合其他财经类职业院校和相关职业院校的财经类师资,组建内蒙古商贸职业大学,对自治区职业院校的财经类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试办四年制本科专业。
4.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高技能型人才。为此,作为培养高技能财经类人才的财经类高职院校教师,同样既应具备系统精深的财经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掌握娴熟精练的财经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素质”。
从形式上讲,“双师素质”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一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二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三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四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对照“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与课程的教师更应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应结合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在职业院校中的财经类教师入职前设立高技术服务能力准入标准;入职后应选择一部分有培养前途的财经类教师进行高技术服务能力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聘等方面的依据。必要时,可邀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考核。
5.改革财经类专业与课程设置思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跳跃式增长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应强调课程计划适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理论教学方面也要尽量和现实需要联系紧密。
第一,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在财经类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体现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为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在财经类专业课程中应增设财经职业道德、商业文化、高新技术服务等相关课程,以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为人处世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等多种综合素质。
第二,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的特点。要结合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不同地方、区域的不同特点,重点突出相关专业课程,以便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服务于当地、就业在当地的市场定位思想。要按照不同地区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专业;按专业需求的不同,构建不同的课程;按课程需求的不同,构建不同的项目。例如,同样设置服务于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营销专业,在自治区不同地区,应有不同内涵。
第三,强化实践课。我们应根据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新技术服务技能的要求,在财经类专业中开设或强化相关课程(或项目)。如开设或强化模拟信息服务实习、通讯服务实习、网络服务实习、研发服务实习、推广服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EB/OL].http://,2013-8-7.
[2]中国经济导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驾护航[EB/OL].http://.cn,2013-8-7.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常小勇.未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展望[D].2001年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5]吴建设.高职核心技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篇9
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对于正在蓬勃兴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和企业管理者都需要冷静思考,毕竟,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代价太大了。
2011年,“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是信息产业最为耀眼的关键词,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个被称做“下一个4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被寄予了救市的厚望,新一轮产业赛跑蓄势待发,信息产业也位列其中。
2011年全国两会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次成为“十二五”规划的关键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在“十二五”规划中,“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在“十二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位列第二,具体内容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
政策指引是产业发展的先导,而区域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落地平台。2011年,各地纷纷兴建物联网、云计算基地,“智慧城市”计划也纷纷出台。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数十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出现了过热的苗头。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在提案中提到,全国数十个云计算中心投巨资建成了“云”系统,但资源利用率却不足20%。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则直接表示,目前国内的物联网“虚火”很大,一度出现国内比国外热、媒体比市场热、政府比企业热、股市比投资热、教育比科研热、包装比创新热等现象。
篇10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通过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专题招商和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展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助推器”。2013年6月末,全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共有26家,其中新材料5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6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5家,专用设备制造业3家,智能制造业3家,先进制造业4家。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3亿元,增长54.4 %,主营业务收入102亿元,增长59%,分别高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26.9和33.9个百分点,对全县工业的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51%和57%。重点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其中星星家电、龙翔生物、惠利隆塑业上半年分别实现产值29亿元、10亿元和9亿元,成为规模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效益稳定发展,总量占比不断提高
随着全县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份额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其他行业。2013年上半年,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5.3亿元,同比增长52%;累计实现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5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1.6%、31.2%、30%、29.8%,成为睢宁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力量之一。
(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断提升,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近年来,随着全县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意识增强,企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一是企业创新投入稳步增长。随着新兴产业企业对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增加,投入的研发经费以及研发人员的数量、质量都稳步增长,远超传统制造业企业。如星星家电公司2012年科技投入技术研发经费近1亿元,占年销售收入2%以上。
二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大力开发新产品。2012年,全县新兴产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42%。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直接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推动了企业规模的扩大。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全县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产业集聚度不高,发展环境尚需优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由于新兴产业门类较多,行业较为分散,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上下游产业未完全进入,尚未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产业链。影响睢宁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尽快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和产业集聚区域,搞好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二)新产品产值低,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依然薄弱
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的缺乏,研发经费的不足,使得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仍较薄弱,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尚待完善,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从新产品产值上可以看出新特产业总体上研发能力不足。2013年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新兴产业新产品产值3亿元,仅占新兴产业产值的3%。此外,专利授权量的拥有数偏少,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拥有数偏少,也说明我县新兴产业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依然薄弱。
三、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培育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一是编制具有本地特色区域性发展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差别化、特色化协同发展。制定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等专项规划,明确实施内容和实施细则。二是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建设一批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活力大、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
二是强化金融支持。扶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资金规模,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