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23 15:4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企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造企业发展规划

篇1

调查发现,发展游艇制造产业拥有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一是从宏观上看。年国家出台的《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附加值船舶,加强技术改造。这一调整和振兴中国造船业的“行动方案”,为发展游艇及其他运动休闲船艇等船舶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是从省市现状看。据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掌握的情况,的游艇制造企业主要制造巡逻艇、冲锋舟、画舫、观光船,真正意义上的游艇数量较少,全省63家游艇制造企业,集中在等地区,尚属空白,仅有银河游艇俱乐部一家经营游艇关联产业。“先人一步,遍地黄金”,“”、“”、“”区域显现的游艇现象已发出游艇产业兴起的有力信号,正是造船企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游艇业务的良好时机。

三是从的实际情况看。船舶产业园内已落户了22家船舶制造及相关配套企业,相继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和重要设备,为发展游艇制造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和产业链基础。适宜发展游艇制造的硬件条件,加上江中郦岛宜于游艇观光休闲的秀丽临江环境,使得成为发展游艇经济的绝佳之地。

发展游艇制造产业应投棋布子,抢占转型先机。

1、完善游艇产业发展规划设计。目前,《区船舶产业发展战略与布局规划》、《船舶产业园综合配套服务区规划》在游艇产业发展规划上已经有初步的设想,但游艇制造业发展的方针、战略和目标还不明确。建议进一步完善游艇制造发展规划设计,并优先河流、桥梁、水闸、道路等游艇产品出口通道的改造、游艇码头服务网络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发展游艇制造业激励政策,在土地的确保供应和优先供应、财政奖励的力度、对新老企业的扶持等方面,有侧重的加快游艇制造业的发展。区政府应协调规划、土地、借贷、财政、税务和工商等管理部门,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对新企业的进入和老企业的扩建,实施“绿色通道”。

篇2

【关键词】河西地区农机制造建议与对策

在甘肃河西地区,由于地势较平坦,灌溉耕作条件较好,适宜机械化生产,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高,农机制造业发展也非常好,酒泉有全省甚至全国有名的农机制造企业酒泉铸陇机械制造公司和酒泉种子机械制造公司,武威市凉州区双城镇是全国有名的农机制造名镇,这些企业制造的各种农业机械、农机具填补了我省部分农机具的生产空白,方便了农业生产,推动了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如何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规模、技术指导、产品改良等方面进行研讨,分析总结出振兴河西地区农机制造业的方法与对策,促进该地区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呢。

一、对员工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国家很重视农民技术培训,启动了农民工阳光培训和创业培训等项目,大批农民得到了技术培训,对这些农机制造企业,各培训单位和地方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与企业共同进行员工培训,首先企业在对员工加强技能操作培训的同时,应该定期邀请学校专业教师、各管理科研单位对员工进行识图、机械常识、焊接、机械加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其次各培训单位、职业院校也应该主动担负起为企业培养员工的重任,接收部分企业员工到校进行培训,也可利用节、假日派教师下工厂、企业对其员工进行培训。

二、加大地方政府的引导、指导、扶持力度

扶持地方企业快速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快速繁荣,是各级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地方企业要在企业建设、发展中适时参与引导、指导和扶持,以确保企业健康成长,不走或少走弯路。

1.在工厂发展中从厂房规划、车间布局、设备安装等方面进行引导,使得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能科学合理,避免乱扩乱建,布局混乱的情况发生。

2.在信息、产品研发方向、管理思路、发展规划等方面及时给予指导,企业在发展中信息非常重要,国家、地方的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农民观念的转变等都会引起各地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方向的变化,农机具的需求方向也会随着改变,而企业由于地域较偏、管理者心思在生产上,不重视信息收集等原因,获得信息总是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地方管理部门应随时向企业公布、提供相关信息,帮助企业明确研发、生产方向,改变管理思路,制定发展规划,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3.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大多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导致满足于现状,企业迟迟不能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地方政府要帮助企业加大投入,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展的路子,协调解决好资金、用地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积极扶持一些小型农机制造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协调资金等措施,促其尽快壮大规模,扩大生产。

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独立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较差。农机制造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员、技术创新人员、营销人员紧缺,地方政府要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三、整合资源,加强实力,提高竞争力

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建设零乱,厂地规划不合理,厂房建设不够规范,产品种类杂而不精,没有形成集群优势和拳头产品。

各农机生产企业追求短期利润,市场无序竞争,问题比较严重。企业间以拼成本和价格而损失质量和可靠性为代价的恶性竞争,没有形成规模和集团公司,互相抑制,削弱了竞争力。

政府要积极引导、促进各企业间的联系和合作,各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创出自己的品牌,形成一地一个产品系列、一厂一个或多个品牌,各企业在资源上尽量共享,技术上共同支持,形成地方品牌效应和晕轮效应,加强实力,提高竞争力。

四、充分发挥农民企业家的创造性,加快机具的更型换代速度

农民企业家出身于农业生产第一线,对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需求方向有着最深刻的了解,也对怎样的农机产品最适合农业生产,符合农民的需要心中有数,因此在农机设计制造中往往有很多新思路、新见解、新发明,如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华尖乡农民马玉海利用家中废弃的自行车弯梁经过加工改造,研制出了用于瓜菜种植追肥的手推式追肥器,轻便而又灵巧,售价只有100多元钱,受到了农民群众的追捧;上坝镇农民于金华经过反复琢磨推敲,研制出了深翻耕地耕边的反转式单铧犁,解决了长期以来机器翻地地埂犁不上的难题;总寨镇沙河村农户赵徐军利用物理重力原理,开发研制出了用于经济作物——孜然分选的千层箩,设计巧妙,造型独特新颖,这些新型农机具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中最迫切、最紧要的问题,而且质优价廉,为农民带来了效益,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企业有很好的思路,很高的创造积极性,但由于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发明创造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不能及时得到权益保护,要对他们在资料编写、专利申请、产品推广等方面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农民企业家的创造性,加快机具的改型换代,提高企业竞争力。

五、加强院校与企业、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共同提高,力争双赢

院校与企业、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只要加强合作,不仅能加快企业发展,还能提高院校、科研单位教师、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也能研制出更加结合实际的新机型,因此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要主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了解企业人员在机型设计、改选方面的新思路、新想法,企业给教师、科研人员一个研究的平台,教师、科研人员给企业以技术支持和帮助,共同提高,达到双赢。

六、加大大小农机制造厂间的联系与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各企业可联合生产、小企业为大企业加工配件、大企业为小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形成专业化的加工基地,大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成各自的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加工、总装、销售一条龙服务。使大小企业双赢,同时更好地利用当地劳动力,服务发展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张士才.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对策[Z]云南:中国生态经济,1990.3.

篇3

【关键词】PLM系统;家具制造企业;工作流;产品质量管理

一、PLM系统在家具制造企业应用中的主要价值

PLM是一种应用于在单一地点的企业内部、分散在多个地点的企业内部,以及在产品研发领域具有协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的一系列应用解决方案,它能够集成与产品相关的人力资源、流程、应用系统和信息。PLM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基础技术和标准(例如XML、可视化、协同和企业应用集成);信息创建和分析的工具(如机械CAD、电气CAD、CAM、CAE、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信息工具等);核心功能(例如数据仓库、文档和内容管理、工作流和任务管理等);应用功能(如配置管理);面向业务/行业的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如汽车和高科技行业)。 实质上,PLM与我国提出的C4P(CAD/CAPP/CAM/CAE/PDM),或者技术信息化基本上指的是同样的领域,即与产品创新有关的信息技术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而言,PLM是一种理念,即对产品从创建到使用,到最终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数据信息进行管理的理念。在PLM理念产生之前,PDM主要是针对产品研发过程的数据和过程的管理。而在PLM理念之下,PDM的概念得到延伸,成为cPDM,即基于协同的PDM,可以实现研发部门、企业各相关部门,甚至企业间对产品数据的协同应用。

现代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于坚持一个中心,以顾客为导向,以过程为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当前对于质量管理的研究问题,已经不再是质量管理重要性问题的探讨了。质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重视质量无异于自绝生路。正确的指导思想,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成为质量管理的关键问题。对于家具制造企业而言,PLM系统的系列集成式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组织、计划、协调、控制、指挥、领导等手段对家具产品质量信息体系以及企业及产品数据进行系统的的策划、控制、保障与改进,确保家具制造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当前家具制造企业中PLM系统应用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是家具制造企业缺乏对PLM系统的战略重视。当前家具制造企业对PLM系统应用战略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战略重视程度不高,很多问题仅仅停留在规划(计划层面),停留在一些发展规划之中,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较少。二是对PLM系统的真正实施运用较少,虽然一些企业有PLM,但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没有真正起到为家具设计制造及企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在PLM系统的投入中,对于硬件及软件环境的投入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的问题,一些企业追逐短期利益,并不能够真正根据PLM系统的产品生命周期数据进行决策,其产品和服务质量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是PLM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环节薄弱。当前家具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着在PLM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环节较为薄弱的情况,如各类产品资料的管理、产品研发和数据的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工作流程协同,此外在如何实现统一编码、多组织数据管理、权限管理以及系统集成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难以实现PLM系统的预期目标,对PLM系统与企业的耦合发展的支持力度还不足。

三是PLM系统的应用与管理人才建设不足。PLM系统具有技术性、前端性、复杂性等方面的特点,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家具制造企业的科学合理良性发展而言,PLM系统所提供的不应当仅仅是一种技术支持,更应该是一种制造与管理理念的结合,这对于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LM系统的良好运用需要技术技能与管理理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当前大量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规模的家具制造企业并不具备相应的人才储备,这也使得PLM系统应用徒有其表,没能真正发挥其意义与价值。

三、提高PLM系统在家具制造企业中应用质量的策略

一是加强对PLM系统在家具制造企业应用中的战略重视。Mintzber在1998年提出了战略的“5P”模型,即“计划”(Plan)、“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观念”(Perspective)、“计谋”(Ploy),并进一步指出了组织战略管理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即战略制定(Strategy Formulation)与战略执行(Strategy Implementation)。家具制造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PLM系统在家具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产品信息管理以及企业间产品数据协同等方面的的意义价值,制定相应的规划并落到实处,从家具制造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充分利用PLM系统提高家具制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与效率。

篇4

装备制造业是常州的支柱性产业,随着经济新常态时期的来临,常州装备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从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入手,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常州装备制造企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清其物流系统优化思路,从政府主导战略、人才发展战略、优化业务流程、升级物流设施、强化生产管理、完善物流标准化、构建物流信息平台等多个方面提出常州装备制造企业物流发展优化路径。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常州;装备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优化

1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竞争与合作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常州地区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装备制造体系,是常州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前行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级战略在常州地区的叠加,为其发展带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机遇。构建先进、高效、符合装备制造业实际需求的物流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2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装备制造业作为常州市五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医药)之一,经过多年的沉淀积累,目前无论是在产业资产、技术及装备研发上都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641.0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04%,主营业务收入达4663.1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0.98%。而其中的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现代农业装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在装备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以上述企业为核心,形成了一个链接上下游配套市场、门类齐全的产业市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截止2014年年底共有1991家。部分企业的产品技术已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如由华朋集团生产的110kV变压器连续10年蝉联全国同类产品冠军,曾连续四次登上“全国变压器行业十强企业”榜首。

3经济新常态下常州装备制造企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常州地区的物流业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因其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常州地区装备制造业的物流水平。

3.1装备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的认识有待加深,长远战略规划尚需完善

科技的进步使得生产力提升,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供需关系的改变使得原本以生产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客户对物流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都在促使装备制造企业加大对物流服务的重视力度。但常州地区的部分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仍把物流当做生产、销售的附属,在各方面的投入都落后于其他业务。这就造成了物流服务水平与客户的需求水平不一致的现象。有些企业甚至不仅不想法设法发展物流,而且还通过牺牲物流服务质量来压缩物流成本。

3.2高端装备制造业物流技术有待提高,硬件软件均有待完善

(1)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离不开高质量的物流设备,而这些设备往往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品。但常州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以中小型居多,很多企业仍然没有采用标准化物流设备、高端物流设备,出于节约支出的考虑,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范围不广,手工劳动仍然大量存在,无法进行高效的物流作业,节约支出与创造附加值之间没有达到合理的平衡。(2)在软件设备方面,常州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而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出的产品往往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数量很多,没有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进行支撑,对其进行管理难度太大。目前也有一部分企业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但往往只停留在业务性的信息管理上,没有形成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协同效应很难发挥。

3.3管理观念落后,物流人才匮乏

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物流外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其物流的专业性需求,但大多企业仍只把物流当做生产、销售的附属,或者已认识到物流的重要作用,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付诸于行动,更多的企业仍没有将物流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来。这就导致了常州地区的物流从业人员无论在专业知识储备、技术水平、人才结构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3.4装备制造业企业物流组织结构不合理,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尚未完成

“大而全”、“小而全”观念充斥在常州地区。常州地区缺乏领军型的物流企业,很多企业都是由“夫妻店”、家庭式小作坊发展而来,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往往都自行建立了传统的企业物流体系,也缺乏业务外包的理念。同时企业物流又分散到各个部门当中,没有单独的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规划,协调与配合不佳,造成了企业物流管理效率低下,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提升物流运作能力与效率。物流的成本核算一直以来都是会计核算中的难题,同其它类型企业一样,物流成本难以准确分离、衡量。而装备制造业本身就比其它大部分产业要复杂,这就使得物流成本更难被准确核算。这样会造成管理者缺乏对物流成本的准确认知,也就无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在进行决策时更会影响其准确性。

3.5自营物流仍是主流,供应链协同依旧困难

常州与我国其他地区一样,供应链大多由制造商主宰,制造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使得其在赢利的同时损伤了上下游企业的利益,很难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这就会造成供应链的协同问题,供应链难以长期存在,影响其健康持续发展。短期来看制造企业虽获得了很多的收益,但长期来看因其不断的变换服务商,成本反而增加,不利于其长期稳定发展。这就会形成物流服务价格不断下降,物流成本、供应链成本却不断上涨的局面。根据调查发现,常州地区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是自营物流,物流业务外包比例不足15%。

3.6企业物流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各部门间协调配合差

常州主营业务包括物流业务的企业超过1000家,但其规模大多较小,无法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程度不够。同时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将物流人为的进行分割,没有单独的专属部门来进行协调管理,致使物流系统整合的弱化,物流信息传递、作业交接效率也受到很大影响。

4经济新常态下常州装备制造企业物流发展优化路径

4.1经济新常态下常州装备制造企业物流系统的优化思路结合常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常州地区装备制造企业物流系统进行优化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其存在的真实问题;

(2)制定目标:针对提出的问题有方向性的提出系统优化的最终目标;

(3)制定和确定方案: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案;

(4)相关措施制定:进行具体措施的制定;

(5)执行结果评估:对执行的结构进行定期考核、评估;

(6)反馈。

4.2经济新常态下常州装备制造企业物流系统优化的具体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装备制造业物流健康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带动常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同时鼓励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参与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建立完整的产业集群,并建立装备制造企业物流科技创新机制来推进物流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2)制定培养、吸引、培训物流人才的计划。①高等院校与装备制造业对接,实现产教融合,进行装备制造业物流人才“订单式”培养;②根据企业的需求积极吸收、引进相对发达地区的物流人才,节约内部培养人才的时间;③企业内部开设培训班,通过专业学习来提升员工的水平与素养,在减少引入人才的支出的同时也可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3)升级、淘汰现有物流设施、装备,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首先对常州现有物流设施、装备展开调研,支持大型企业对物流资源的整合、重组。政府主导,加快淘汰落后物流设施、装备步伐,改造现有装备,引入先进装备。同时也要鼓励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现代物流管理进入我国时间并不长,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还没有被充分重视,更谈不上深入人心。可以从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装备制造业物流发展战略、重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利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提高整体效益、建立正确的第三方物流观念这几个方面入手,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

(4)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高效、顺畅的物流运作需要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但装备制造企业中往往将物流业务分散到各个部门中去,这就造成了协同困难的问题,更有甚者,各部门从各自利益出发,不愿和其他部门进行合作。这就需要企业重新进行部门职能划分,明确部门职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的设计,务求严谨、科学、合理。

(5)优化生产系统布置,强化生产管理。生产是制造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不合理的生产系统往往会造成物料短缺、在制品积压、交货延期等问题,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运用,也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系统,对现有系统进行优化,运用科学管理理念,加强生产管理,合理布置车间,缩短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路线和运输距离,从而优化企业的生产物流系统。

(6)提升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水平。物流的标准化对物流作业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与国内外标准化体系的统一。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种类繁多,因此企业更要重视标准化,在物流职能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作业。具体而言可以从物流模数尺寸、物流专业名词、编码、物流单据这几个方面来实现。

(7)构建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业更应该积极推广物流信息技术来弥补其在生产、技术上的劣势,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同时,装备制造业产品多是成套生产,在各个环节对物流的需求都很大,构建物流信息技术平台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其工作效率。目前常州装备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企业对信息化投资较少,无法形成协同效应。推进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能够加快信息传递效率、节约成本,逐步提升供应链上物流效率,优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各个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增加物流信息技术投资,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全面提升企业的物流效率及物流管理水平。

作者:刘伯超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伯超.常州地区装备制造业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2013,(7).

篇5

关键词:新税制;制造企业;纳税筹划

一、新税制与制造业纳税筹划概述

(一)新税制

1.所得税

新税制对企业所得税过渡期进行全新规定,即原有享有低税率优惠政策的企业能够得到更长的5年所得税过渡期,此外新税制还对有关过渡期优惠政策和相关规定进行再次明确。新税制中新增小微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0%,进而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发展政策支持,同时通过实现小微企业的节税空间最大化,继而给予小微企业资金链调整的空间,全面提升小微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企业需要紧紧抓住新税制全面实施的发展机遇,了解新税制与以往税法之间的改变趋势,抓住制造企业内部依据新税制改革的改革要点,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节约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

2.增值税

从我国近几年来的税制改革政策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增值税纳税范围正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下,新税制中有关增值税改革的最具代表性改革政策就是“营改增”政策,即实现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规定。这一规定的出现有效解决我国以往出现的重复性征税问题,减轻纳税企业的纳税负担,有效优化我国的税收结构。当下我国有关增值税的相关税收规定仍旧处于试点修改阶段,因此不同领域行业的增值税征收政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当前增值税改革试行情况来看,我国增值税规定解决以往重复征税的问题,而不同行业税率的规定极易导致个别行业的税率征收过高,造成该行业纳税负担增加的问题。整体来看我国的增值税改革较为明确,制造行业企业需要对增值税改革趋势进行全面细致分析,根据考察相关税收政策,进而制定全新的纳税筹划策略,实现制造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制造业纳税筹划

制造企业开展的纳税筹划主要是指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纳税成本,减少企业的税务资金支出,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开展相应节税设计方案,进而实现企业节税发展目标。制造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策略是必要的,由于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瞬息万变,制造企业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屹立不倒,就要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学会在转瞬即逝市场危机中发现可推动企业长久发展的商机。企业资金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金流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制造企业需要利用纳税筹划合法节约自身的开支成本。制造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策略的可行性,企业整体层面考虑实现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以及企业税负最小化的发展目标,为此企业需要在不损害国家利益以及企业自身利益的条件下,有效应用税收体制改革发展机遇为制造企业的合理纳税筹划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税制对制造企业纳税筹划的影响

新税制对于制造企业的纳税筹划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转变制造企业的纳税主体形式,同时制造企业的制造结构发生了一定的调整,制造企业需要借助产业结构调整形式实现制造企业纳税形式的转变。第一,帮助制造企业向服务型企业的方向发展。新税制前的征税政策的征税对象为制造企业的销售总额,制造企业中所有的生产产品以及购买的技术都是需要被征收营业税的。制造企业在纳税过程中需要根据产品服务提交相应数额的税款,在这种税务体制下的企业纳税行为极易出现重复纳税问题。而企业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发展水平,纳税筹划管理人员在进行纳税筹划过程中,需要实现纳税筹划管理向服务型企业纳税筹划管理方向转变,确保企业能够有效开展新税制的下纳税筹划工作。第二,督促制造企业实现发展技术的有效创新。制造企业与其他服务型企业仍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制造企业在新税制下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将企业的内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变,明确新税制对于企业发展规划的影响,明确制造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并不需要担心重复纳税的问题。此外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新税制将企业纳税筹划管理重心进行转变,将省下的部分纳税资金用于企业技术发展创新,全面提升企业制造技术水平。

三、新税制下的制造业纳税筹划策略

(一)增值税优惠政策

制造企业针对增值税开展的节税措施较多,第一,利用免税政策来分析制造企业内部主营业务中是否存在免税项目,借助这一政策规定实现对企业内的相关免税项目进行免税,进而全面节约制造企业的纳税成本资金。第二,利用即征即退税务政策实现制造企业的节税,即征即退税务政策是对制造企业极具针对性的政策规定,即征即退政策就是利用废弃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能够节约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同时企业利用废弃材料生产出的产品还能享受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降低制造企业的纳税压力。第三,增值税政策中对于录用残疾人的制造企业也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即制造企业录用残疾人员达到一定数量后,即可享受即限额即征即退优惠政策。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

新税制中的改革关键点就是“营改增”,营改增政策对于制造企业的纳税筹划策略有着极大的参考借鉴作用。新税制中的交通运输服务仅按照9%的税率征收增值税,为此制造企业的运输费用抵扣也就有6%的提升空间,进而有效降低制造企业的纳税金额,减轻制造企业的纳税负担。

(三)所得税优惠政策

第一,所得税优惠政策中指出,企业研发产生的税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扣除,因此制造企业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在不会大幅度增加企业技术研发成本的环境下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企业进行证券投资的投资行为也可应用税收政策优惠,企业由证券市场得到的收入并不会计入纳税范围之中。

四、新税制下制造企业纳税筹划防范措施

(一)认定制造业企业纳税资质

制造企业通过认证企业纳税主体资质,可全面提升纳税筹划工作部署效果。在进行企业纳税主体保障资质审核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规模对纳税工作进行纳税主体分析,如制造企业的年应税销售额大于五十万则代表该企业属于一般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小于五十万则是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是需要抵扣增值税进项额,小规模纳税人则不需要开具增值税的专用发票。纳税主体资格认定后,制造企业按照增值税率13%缴纳。而存在销售纳税发票支出的企业可将发票作为纳税进项税抵扣依据,减少企业的纳税资金支出。

(二)完善制造业企业进项税抵扣管理

将新税制作为企业纳税进项税抵扣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调整企业的进项税抵扣资金,企业将由原有的16%增值税缴纳转变为13%的增值税缴纳,纳税筹划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纳税政策来部署企业的纳税工作,实现进项税与纳税筹划工作的管理协同性。

(三)利用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筹划纳税

企业在新税制作用下需要将固定资产纳入纳税筹划管理工作中,借助固定资产来对企业的资本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减少企业的税务支出,保证制造企业的稳定发展。

篇6

关键词:信息化视角;船舶制造行业;管理效率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技术及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发展提升,我国船舶制造行业无论是技术工艺还是管理效率都获得了质的提升,可以说我国船舶制造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我们必须正视,我国的船舶制造管理工作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进一步提升船舶制造行业管理效率,更好控制行业运营成本,才能够促进船舶制造行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将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于船舶制造行业的管理方面,可以很有效地加强行业管理,精简从业人员,提高管理效率。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船舶制造行业管理效率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管理者及设备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和素质

就目前而言,虽然不少船舶制造企业高层对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财务、销售、采购以及库存等物流体系的管理以及各种基础数据管理方面也注重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和措施进行船舶制造管理工作,但是不可否认,有相当大部分的船舶制造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船舶制造的成本管理、作业控制以及生产计划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并不能有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化技术,限制了船舶制造行业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有效提升。因而,分析信息化视角下船舶制造行业管理效率的提升措施,企业首先就应注重提高管理者及设备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和素质,使其对信息化管理工作具备较为全面的认识,其应认识到船舶制造行业管理工作首要工作目标即为缩短船期、降低船舶制造成本,要在意识层面上认识到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资金、劳动力管理,完善物资供应系统以及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生产流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信息化船舶制造管理体系的建立,为船舶制造行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意识基础。

2 从企业治理角度加强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准

当前影响我国船舶制造行业信息化程度提高主要有以下三个症结:(1)船舶制造管理工作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虽然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不少船舶企业都在大力提倡和积极实施的,但是企业过于对自身特性加以强调,并不能做到相互配合促进。(2)当前的船舶制造企业大都对船舶设计信息化工作比较重视,而忽视船舶制造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开展,不利于信息化管理在船舶制造行业的大力开展。(3)不少船舶企业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体现出轻软件重硬件、轻规划重项目的特点,导致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存在出入。针对此,企业应从治理的角度加强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准,依照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科学制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方案,增加企业运营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手段,信息化管理体系就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企业日常业务的管理层面,而是保持在对企业整体的支撑和控制层面,可以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企业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此外,由于造船工程往往需要大量的外包企业和配套协作企业进行配合,因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还应对各配套协作单位实施资源共享、统一规划,这样才能切实增强船舶制造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准。

3 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钢材焊材利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由于船舶制造行业需要对大量的基础物资例如钢材、焊材等进行利用,因而对这些基础物资的管理也是船舶制造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船舶制造行业粗放型的成本管理方式还不能满足其管理效率提升的需要。针对此,企业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对钢材、焊材等的管理和使用,进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1)建立集成度较高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将设计阶段所产生的有价值信息自动而高效地导入船舶制造企业的管理系统,确保船舶制造后续管理系统能够对设计过程中的数据源进行准确、及时地分析,保证管理系统能够产生更好的管理效果。(2)企业应加速集成化ERP系统的开发及上线,将生产管理以及财务成本控制等作为成本管理的主线核心,实现船舶制造过程中成本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唯一性和统一性,制定统一的目标成本落实及分解机制,控制企业目标成本达到预期水准,避免船舶企业发生成本失控现象,从而提高企业在船舶成本监控、统计以及分析等方面的管理效率。

4 建立信息化精细管理体系,加强劳动力工时管控

由于传统船舶制造管理工作大都是粗放型的人工管理方式,为进一步体现管理工作的效益,提高造船企业的管理效率,企业应建立信息化的精细管理体系,加强劳动力工时管控,提高人工管理效率和水平。企业的信息化精细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设备维修管用的精细化,建立信息化的船舶设备管理系统方案,自动安排工作、制定计划,持续改进设备安全使用状况。此外还要对船员保养机务设备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出现漏修漏检的现象,及时处理船舶设备存有的故障,保证安全航行。(2)建立精细化油料备品管理,将各设备运行岗位、物料、备件以及运行数据通过数据库进行结合,对企业的各种消耗加以控制,进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还能够避免资源浪费、优化库存。(3)完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工作,加强劳动力工时管控,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其逐步适应信息化的船舶制造行业管理工作,进而促进船舶制造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也有利于精简企业人员,控制企业运营成本。

5 结束语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船舶制造行业的管理工作方面,重视提升船舶制造管理者及设备部门的信息化认识,提高企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准,还要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船舶制造过程中的钢材、焊材以及劳动力管理,这样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满足信息化社会的建设需要,还能够更好地控制船舶制造行业的运营成本,建立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船舶行业管理系统,缩短我国船舶制造行业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保障船舶制造行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俊,孟梅,张海丽.国外数字化造船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C].2006中国数字化造船论坛论文集,2006:273-279.

[2]盛永祥,李 .船舶建造管理现代化问题的研究[C].第七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1:185-189.

篇7

要促进科技创新项目的发展,除了技术发明的提高外,其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关键。但目前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1.1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且对项目绩效评估的手段缺乏

随着采煤机制造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企业内部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管理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基于历史原因及行业的发展起点较低等因素,企业对于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估重视度不够,且缺乏有效的工具,致使这类项目的作用难以体现;二是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人才队伍人员年轻、结构单一,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另外还存在着管理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管理部门大部分人员和时间都用在了技术服务支持工作上,缺乏从整体上对科技创新项目的规划与实施监督等,这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和国外同行业相比,国内采煤机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相对偏少,据统计,国外先进国家,如美国与日本,其主要采煤机生产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均超过20人,有的企业已超过100人,根据经验,只有当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占具体科研人员的数目达到10%以上,才能保证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因此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速度是当务之急。

1.2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且相对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的采煤机企业,往往缺乏完善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系统,没有实现从研发到销售,从设计到生产的信息系统,故难以有规范的科研开发管理、经费使用、资源调配等制度和流程。

(2)管理体系混乱,职责不清,缺乏有效针对项目的管理方法。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往往由生产部或研发部负责,但有时也设有专门的科技创新部门,这样导致各部门的职责不够明确,越权管理和管理缺失问题比较突出,并且还没有普及运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等现代管理方法。

(3)流程紊乱。负责进行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中心,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方法,缺乏流程设计,更谈不上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来优化原有的项目流程。

(4)企业还未建立起一套与科研开发工作相适应的,能够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原则的薪酬和奖惩体系,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方法。

2运用平衡计分卡及项目管理理论方法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2.1运用平衡计分卡加强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

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BSC)的主要观念是以平衡为中心,并将评估指标分为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大层面,探讨企业制定的策略与关键性绩效评估指标相互结合,并在短期与长期目标下,对财务与非财务性、外部构面与内部构面、落后指标与领先指标,以及主观面与客观面等具体绩效指标间,取得平衡的策略性管理工具。采煤机制造企业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科学地评价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绩效。事实上,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帮助解决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估与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带来绩效的表现或带来多大的绩效,可以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来体现:

(1)在财务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能否给股东带来收益。所以在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首先要挑选真正有经济价值的项目立项。例如,管理人员要注重掌握采煤机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科学制定企业技术发展规划。调研国内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采煤机的高标准要求,把高标准、高可靠性自动化研发成果融入新设计的产品,这样的科技创新项目才是企业所需要的项目。

(2)在客户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是否能使客户满意。这就要使立项的创新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1)调研并掌握国内各采煤机生产厂商的产品品种构成情况、产品的性能结构水平、技术人员构成情况、相关管理政策。知晓目前企业产品在国内同行中所处的位置水平,确保本企业产品长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2)了解国外采煤机行业技术发展的现状、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全面科学地制定企业的科研发展规划,使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科研开发技术水平在国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可以采用高端战略,力争采煤机产品做到在采高范围、煤层倾角、难采煤层的开采、电气控制系统及自动化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缩小与国外先进采煤机在可靠性、控制技术、工况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的差距。

3)目前在国内,采煤机制造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改进都是在用户正式提出需求后才着手开始,有些技术改动甚至要到产品出厂调试期才进行,成本高、周期长。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在没有形成系统的客户需求分析及储备技术研发库,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技改需求,提早知道,提前研发出成果,形成技术储备,就会缩短与用户需求的距离。所以,企业科技创新项目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技术分析和分类,形成至少多个研发课题、项目及可实施方案,并提供相关成本预算,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在设备功能提升、新装置设计、结构优化、设备稳定性以及提升质量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内部运营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内部管理流程是否合理。在实际操作中,采煤机行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往往缺乏相关的管理流程和机制,主要依靠领导的关心、专人跟踪来推动项目实施;未纳入有效的管理体系,业务规范性不强,不便于推广与拓展。笔者建议:在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上运用信息化平台,进行通用性的流程设计,保证流程顺畅,为优化和调整预留空间。例如:可以在采煤机科技创新项目上完善产品三维设计开发平台和电子电路开发平台,投资建设产品寿命周期分析的工程分析平台和产品可靠性评价分析平台,完善和推广产品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开发采掘机械产品质量数据管理平台等。

(4)在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是否可进步与可改善,看它是否可以帮组员工成长。例如:可以在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及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采煤机可设置专门的科技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和吸取行业内外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经验与教训,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另外,要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要根据新技术新领域工作开展情况,分析每个项目的特点和其他优秀项目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为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建设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市场化竞争能力与活力。最后,可实施绩效考核制,充分调动项目负责人及成员的积极性。采煤机制造企业,首先,应明确科技创新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示部门人员绩效衡量指标;其次,应建立适应自身需求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使绩效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

2.2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指导科技创新管理工作

(1)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管理。采煤机制造企业应该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积极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和绩效考核制,带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细化项目管理,强化过程控制。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细化研发工作的管理,以技术项目管理作业规定中技术项目实施任务单的形式为主线,项目管理人员以项目任务分解和进度表中的时间节点对项目进行过程考核。

2)设置专门的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以往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部门是固定设置的,但科技创新项目小组却是临时组建的,这样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缺乏对单个科技创新项目的深入了解,所以,要实行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下面的各个项目的经理负责制,以有效地实现单个项目的专项管理,对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督。

(2)结合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与产品开发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为了便于科技创新项目的运作,通常会将项目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从起始阶段,中间阶段,到最后阶段,而项目管理理论,则将项目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控制、结束五大过程。为方便管理,在项目管理上常将项目细分成好几个阶段,以提供较好的管理与控制,并适当结合其组织内常态性的运作。因此将项目各个阶段过程集合在一起,即称为项目的生命周期。而在每个项目阶段因其受到不同的工作任务及时间与预算的限制。因此每个阶段都可看作一个独立单一的项目或次项目,它各自包含五大过程。其周期关系分布。根据以上两者的关系,说明在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时,完全可以按照该项目本身产品开发周期来进行,而项目管理的周期比原先的产品开发周期划分的更为细致和系统,有助于管理事项的精细化。

(3)采用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范畴整合科技创新项目将会使其管理系统化。在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很多与新产品开发管理相关的工作往往需要项目管理知识,技术,工具和方法的使用,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案。整个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作业,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整合、范围、时间、成本、质量、资源、沟通、风险、采购等管理,制订管理计划。例如,可以对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流程进行细化,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发流程完成初步设计后,针对不同业务的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子流程设计,还可以对业务操作过程中需要明确的输入、输出、时间节点等进行规范,使流程可操作性更强。在管理的过程中,对每个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等运用各种管理工具进行分析,最后形成系统的文本及程序,并将其既有的研发流程系统及文件流程电子化,同时将项目信息透明化。

3结语

篇8

为进一步促进全市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以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促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积极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加快发展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化,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业,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500万千瓦,农机总值70亿元;拖拉机发展到26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7.2万台;联合收获机发展到2.2万台,其中玉米联合收割机8000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其中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继续提升,重点经济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实现重大突破、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等农村各业机械化协调推进。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农机经营服务总产值达到42亿元,增加值28亿元。建成一批骨干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打造一批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

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700万千瓦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3%以上,在粮食生产机械化继续稳定和提升的同时,重点经济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取得较大进展。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机服务总值达到60亿元,增加值45亿元。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农机制造企业,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围绕全市粮食高产创建和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继续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巩固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成果,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质量与水平。大力推广普及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土地深松、免耕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机械化增产、增效、节本技术,加速应用发展从收到种的“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模式,推进粮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精心组织“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和抗旱排涝、抢收抢种、统防统治等关键环节的农机化生产。积极发展种子加工处理、粮食烘干等机械化,推进农机化向粮食产前、产后服务领域延伸,为粮食生产提供全方位、系列化农机服务。到2015年,全市玉米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

(二)加快推进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以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以机械化种植、收获等关键环节为重点,在花生、大蒜、马铃薯、棉花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上实现新突破。围绕蔬菜、林木种苗、花卉等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在大力推广田园管理、电动卷帘、保温被等机械设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工厂育秧、生态植保和病虫监控、温度湿度控制、物理增肥等高科技技术和机械设备,推动设施农业向建设标准化、控制精准化、生产机械化、管理现代化、服务产业化迈进。围绕提升林果产业化水平,加快育苗嫁接、植保施肥、分级筛选、贮藏加工等先进适用机械设备的推广力度。

(三)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杠杆作用,在推动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优先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重点发展玉米收获、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和经济作物机械,加快发展畜牧、林果生产机械,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农产品加工机械,大力发展精量施肥、高效植保喷药等节能环保、节本增效的机械,推动各类配套机械全面协调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各业机械并举发展。加快机械的更新,逐步淘汰污染重、效率低、能耗高的老旧农业和排灌机械。产粮大县要积极发展高端机械,加快常规机械更新换代,加速农机装备整体升级。乐陵市、庆云县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发展牧草收获、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生鲜乳收集和畜产品加工等高效生态、节能环保农业机械。

(四)推动农机服务业做大做强。把农机服务业纳入农村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培育发展农机销售、运输、维修、信息和田间作业等农机服务市场。加快以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发展50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市级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依托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大力组织开展跨区作业、合同作业、订单作业等农机服务,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机共同利用。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依法取得农民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抗旱排涝和抢收抢种的机械化应急装备、应急队伍和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抗灾能力和应急水平。适应农业标准化发展需要,建立农机农艺协作机制,推广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为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加强机耕道规划和建设,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

(五)加强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培养。加强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办学水平。到2015年,通过认证的社会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达到20家以上。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加强农机科普宣传,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操作水平和就业技能。定期对农机管理、推广和监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六)切实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服务到位、支撑有力、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推广能力。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实人员,改善条件,增强手段。创新推广机制,加强示范指导,加快普及实用技术,满足农民需求。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农机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活动,形成以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监理装备和基层队伍建设,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电动卷帘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检查,努力提高农业机械挂牌率、年检率和驾驶员持证率,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规范农机维修服务,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创建四星、五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50个。加强质量管理,对重点推

广的农机产品依法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开展农民满意农机产品调查评选活动。健全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网络,加强农机市场监管,严格农机产品“三包”规定,加大对私自改装农业机械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利用省、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建立健全联结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功能齐全、服务优良、高效共享的农业机械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三、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培植骨干农机企业。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采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改革改制等方式,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重点培育和发展海伟、宝丰、华北农机、宁津德农、庆云颐元、武城春明、夏津润辉等一批骨干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产值过亿元的农机企业3家,5000万元以上的10家,1000万元以上的30家。

(二)打造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培植骨干企业,创造知名品牌,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积极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重要的农机装备生产基地。在德城区、宁津县、武城县、夏津县、庆云县分别建立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植保机械及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机械等生产基地。

(三)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大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应用先进加工设备和制造技术,全面提高农机制造工艺、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积极开展质量教育和技术工人培训,全面提高掌握现代农机加工设备和技术的能力。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我市企业与央企、全国机械百强企业的合资合作,积极吸引著名农机企业到我市投资建厂,提升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四)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实施农机流通服务品牌工程,优化市场布局,发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龙头企业、农机“4S”店、品牌农机店、连锁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强化农机零配件供应,利用农机维修网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资超市等渠道,推行送货上门、服务到田间等销售服务模式。依托重点生产和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搭建农机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对农业生产急需、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和替代劳动力作用明显的农业机械按规定进行补贴,对产粮大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及农机服务组织按照上级规定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措施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财政投入,支持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计划,重点支持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先进农机具创新示范和农机规模化作业等。鼓励支持建立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的财政投入。逐步加大农业机械化重点技术推广支持力度。按照统一部署,在适宜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秸秆还田、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积极开展农机安全保险业务,实施对农业机械的保费补贴办法。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智力引进。对符合条件的农机装备项目,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及时上报、审批。对于发展方向好、市场潜力大的农机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

(二)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落实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大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按国家规定,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

(三)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按国家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免征农机机耕和排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进一步落实农机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等政策。继续对跨区作业农业机械、运输跨区作业机械的车辆和技术服务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建立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

(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实施好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机推广和安全监管能力,搞好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优先支持农机土地深松作业,组织实施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大对农机科研、技术推广、安全监理、试验鉴定、教育培训、农机维修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场(库、棚)建设用地政策。将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作为有关科技项目的重要内容予以安排。将农机流通纳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支持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篇9

【关键词】宁波;工业设计;对策建议

工业设计的根本是创新,发展工业设计,将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推动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城市工业设计水平发展将提高城市影响力,促进专业性人才集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还将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时空新兴业态融合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宁波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以来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但目前宁波工业设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推进宁波工业设计发展必将促进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工业生产和社会文化的有效融合。

一、宁波工业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支持力度大,政策环境良好

宁波工业设计政策驱动提速明显,《关于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波市工业设计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宁波市创新设计发展(2019-2021 )》等政策相继出台,突出了工业设计的定位,为宁波市工业设计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而工业设计不仅是宁波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和保障,也是实现工业生产和社会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与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宁波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创意宁波2020 ”建设计划》等政策与规划也都在重要篇幅提及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

(二)产业规模扩大,聚集效应显现

制造业和文化产业优势为宁波市工业设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设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 年,宁波工业设计服务收入达166.7 亿元,同比增长15.2%。此外,宁波市工业设计聚集效应显现,目前我市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 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0 家。同时以和丰创意广场为核心,形成了镇海I设计小镇、杭州湾e设计街区、北仑数字科技园等一批工业设计园区。和丰创意广场是中国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国家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已连续七年在省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工业设计园区成为产业聚集的载体,这些园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泛吸收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等,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聚集效应显现。

(三)创新设计能力提升,创新设计成果涌现

宁波市工业设计产业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制造业较大产业优势基础下,创新设计能力提升。从宁波市授权专利情况来看,近三年宁波市授权专利数持续增长,2019 年授权专利数47220 件,较2018 年增加2443 件。其中实用新型24733 件,占总量52.38%。从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投入及产出情况来看,2017 年-2019 年规模以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速明显,2019 年研发费用达到336.8 亿元,这促进了企业创新设计能力提升,2019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34.2%,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6059.1 亿元,同比增长10.3%。近些年随着创新设计能力提升,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创新设计成果涌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竞赛中获奖。2017 年宁波市奖励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竞赛获奖作品14 项,2018 年增至21 项,2019 年突破到62 项。

(四)企业创新设计竞争力增强,设计企业逐步壮大

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研发费用不断提升,企业授权专利数总量也稳步增长,企业创新设计竞争力不断增强。近三年,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共获得世界三大设计奖19 项,获奖数位列企业工业设计中心首位。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共获得世界三大设计奖8 项,是获得美国IDEA设计奖最多的企业工业设计中心。此外,工业设计企业逐步壮大,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工业设计企业,宁波木马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近三年共获得4 项红点产品设计奖,是获奖较多的工业设计企业。宁波东方船舶设计院有限公司、茵德斯工业设计(宁波)有限公司、宁波卓一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被评为工业设计企业类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二、宁波工业设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科技投入不高,创新设计活力不足

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相比,宁波创新科技投入不高。2018 年宁波R&D经费支出情况占地区生产总值2.6%,但长三角主要城市上海、杭州、南京、苏州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3%,其中上海更是达到了4%。2019 年杭州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投入和产出情况优于宁波。此外,创新设计活力不足。从专利授权情况看,近年来宁波市专利授权总量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主要城市。若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研发费用和R&D经费支出情况长期落后于其他城市,将影响企业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局面。

(二)自主设计创新意识缺乏,工业设计能力待加强

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设计部门,也没有委托工业设计企业设计,他们普遍缺乏设计费用投入,自主设计创新意识仍然缺乏,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从而导致设计的产品服务雷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差。而设立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更多是服务于本企业,满足本企业发展需要。同时,工业设计能力也有待于加强。从长三角和珠三角主要城市专利授权情况来看,“设计之都”深圳市授权专利总量是我市的3.5 倍多。GDP总量低于我市的佛山市,2019 年授权专利总量多于宁波市11532 件,优势明显。此外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给出的35 个技术领域来看,在关键技术领域我市工业设计能力不足,譬如计算机技术、医疗技术等领域,企业工业设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工业设计企业整体竞争力欠强,设计市场资源流失

我市5 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都属于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类型,没有工业设计企业。30 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企业仅6 家。从近三年我市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竞赛获奖作品来看,多数为我市各类企业工业设计中心获奖。此外,如宁波木马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宁波洛可可创意咨询顾问有限公司等工业设计企业母公司均非在本市,我市本土有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企业缺少。由此可见,我市工业设计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设计服务企业,设计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和文化企业融合能力不够。当企业自有设计资源无法满足创新需求时,企业将通过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的方式实现创新需求,但很多企业认为本地工业设计企业难以满足企业需求,造成我市设计资源流失。

(四)高水平人才短缺,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能力较弱

宁波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目前本地设计公司工业设计师规模大多在10 至20 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仅占设计师总量3%左右。而作为我国首批“中国工业设计示范基地”、连续七年在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考核中全省第一的和丰创意广场,集聚的专业人才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创意设计专业人才比例也较低。从整体看,宁波中高级工业设计师人数与杭州相比仍有差距,高水平工业设计人才短缺。此外我市本科院校设置了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专业,但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科技前沿、社会经济还有距离。虽高校中也有不少国际设计大奖作品产生,但整体工业设计产学研能力较弱,未形成创新设计生态系统。

三、推动宁波工业设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府支持力度1.持续推进产业战略规划,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制定新一轮工业设计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配套产业发展政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产学研用金”相互协调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搭建平台,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建议成立创新设计领导协调小组,由发改委、经信局牵头协调其他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宁波市工业设计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创新设计领导协调小组要组织力量,建立下基层机制。2.提升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发展。要提升宁波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作用,通过行业协会来统一规划、协调、指导、沟通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发展,突出工业设计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吸引优秀品牌工业设计企业成为协会成员,引导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分离设计部门,转型为专业化工业设计企业,积极承接设计外包服务,提高本企业盈利水平,进而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推动设计商业化氛围。此外,工业设计协会还应积极主办工业设计展会和竞赛,引入高标准、专业公正的评选规则,提升宁波市工业设计交流活动规格和频率,形成工业设计互动交流风潮。加强企业间专业设计交流,帮助会员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促进制造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间对接,减少设计市场资源流失。3.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出台相应工业企业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设计能力。结合宁波“246 ”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继续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工程,实施重大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补助和工业设计竞赛活动奖励。提升“和丰奖”奖励力度,吸引国内外更多优秀作品参赛,提升宁波工业设计世界影响力,打造宁波自己的设计大赛品牌。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高研发费用比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出台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发挥财税金融政策合力效应,加大对绿色低碳设计、智能设计项目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设计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畅通融资渠道。

(二)搭建高端平台,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创新

1.实现以展兴业,增强工业设计“软实力”。依托宁波产业优势,培育本土工业设计行业品牌展会,承接全国性、甚至国际性工业设计品牌展会和会议,提升宁波在我国,乃至国际工业设计业中的影响力。定期举办“和丰奖”和工业设计行业高级别会议论坛,打造宁波自己的设计大赛品牌,形成持续影响力。通过品牌展会、大赛和高级别会议论坛能集聚优势资源,促进交流和工业设计展示交易,促进“政产学研用金”创新设计生态系统构建,助力成果转化,提升宁波工业设计影响力。2.畅通投资渠道,引来工业设计“硬通货”。加强工业设计园区建设,发挥工业设计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搭建开放共享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应畅通投资渠道,引导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等各种资本进入,鼓励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机构参与市场化运营管理。完善工业设计园区网站、数据库、检验检测、质量认证、设计交易等平台建设,鼓励设计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构建设计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园区工业设计企业孵化,发展设计服务平台企业,吸引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品牌企业入驻,引来工业设计重大项目。3.提供资金保障,产生工业设计“加速器”。修订《宁波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促进工业设计发展“加速器”形成,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工业设计产业基金建设,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创新设计能力提升项目,促进我市工业设计发展。

(三)加快人才储备,夯实工业设计基础

1.搭建产学研通道,促进院校与企业间交流。创新工业设计教育模式,促进院校与企业间交流,鼓励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工业设计实训基地。企业参与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接纳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参与企业实训。与高校共建孵化器,推动学生设计成果转化。按照设计人才职业化的发展思路,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鼓励我市高校与国内外工业设计优势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工业设计研究所或优势院校联合培养班,搭建产学研通道,助推工业设计人才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定期举办全市设计成果展,促进我市工业设计氛围形成。2.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社会培训体系,优化工业设计人才结构。完善工业设计师人才评价体系,推动工业设计人才积极申报中高级工业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优化工业设计人才结构。引导高精尖工业设计人才,开创工业设计师品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助力打造若干工业设计师品牌,扩大宁波工业设计影响力。完善以知识、技术、专利成果等入股的产权激励制度,激发工业设计人才创新动力。定期委派工业设计师参与国内外设计机构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我市工业设计人才专业化水平。

篇10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再工业化;沈阳;制造业

[DOI]10.13939/ki.zgsc.2016.24.216

1 背景及文献综述

自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日渐完善,但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迟迟不能向增加值较高的环节突破,有陷入低端锁定的风险。同时,东南亚国家直接利用外资数量迅速增长,劳动、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迅速,中国制造业传统优势正遭受削弱。“中国制造2025”正是我国针对全球新一轮贸易投资秩序重构和制约我国制造业向高增加值环节突破的制度等长期性因素制定的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既是促进沈阳市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沈阳市作为中国重要制造业基地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德国工业4.0的意图可以用“双领先”来概括,即领先的供应商战略和领先的市场战略,以期把握德国制造的未来。2014年10月签订的《中德合作行动纲领:共塑创新》,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开辟了有效途径。2014年沈阳市实际利用外资44.62亿美元,其中4.28亿美元来自德国,位居2014年沈阳市实际利用外资来源国第二位。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沈阳市制造企业与德国老牌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将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GDP中服务业占比高达70%左右,产业空心化凸显。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于2009年11月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开启了制造业回归的新时代。这说明,无论是新兴经济大国还是守成经济大国,制造业都是其立身之本。另外,应当充分认识到美国国家地位的特殊性,美国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使其再工业化战略的影响必然是全球性的。2009年,中国制造占美国进口市场份额的29.3%,到2014年制造市场份额已经降至23.8%。再工业化战略对制造业影响的层次之全、范围之大都显示其极有可能对沈阳制造业产生一定负面作用。

现有研究中,关于“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制造业转型方面:黄群慧、贺俊(2015)指出任何工业强国都有其不易扩散、不易模仿的核心技术能力,在认同“中国制造2025”有其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指出其对中国制造业核心能力的分析的不足,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模块化架构产品和大型复杂装备领域,并提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技术能力的可能的方向。有关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影响方面:杜传忠,杨志坤(2015)德国工业4.0战略所提出的制造业发展基本方向、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制造标准以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力都值得中国借鉴;李金华(2015)通过比较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认为两者虽然各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德国工业4.0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对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对制定“中国制造2025”行动细则的指导、借鉴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并提出了若干建议措施。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方面:孙黎、李俊江(2015)着重分析了美国《出口倍增计划》的措施及进展,从GDP贡献率、产业结构、高科技出口、就业和中下企业五个方面解析了其政策实施效果,并分析了中美经贸可能受到的影响;李丹(2013)认为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推进,中国制造业已经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该战略涉及制造业的所有层面,因此中国的应对策略也应当是多层次的。另外,也有学者立足东北地区特点,对区域制造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黄群慧(2015)指出东北地区制造业面临“双端挤压”,应积极推动东北地区制造业战略转型,走创新驱动战略。本文立足于沈阳市制造业发展现状,综合前人对“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及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研究成果,力求揭示上述三项政策对沈阳全面振兴、工业强市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 沈阳制造业现状

2014年沈阳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总产值为13433亿元,占其工业总产值的97.63%;制造业企业3515家,占所有工业企业的96.67%,其中装备制造业在总产值约占沈阳市制造业企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另外,通过实施《沈阳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实施方案》,成功突破了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同时,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形成了复杂而庞大的装备制造网络并产生了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沈阳制造业同时也面临着如下挑战。

第一,外需疲弱导致出口下降。自2008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导致沈阳制造业出口目的地订单锐减。以金属加工机床为例,沈阳市金属加工机床出口额在2008之前保持连续增长,至2008年达到最高水平,出口总额为1.17亿美元。而2009年该产品的出口总额仅为0.43亿美元,出口额下降六成以上。截至2014年,该产品出口总额为0.51亿美元,尚未达到2008年的一半。

第二,制造业成本上升,传统优势减弱。劳动力成本方面,沈阳市制造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由2011年的39155元升至2014年的57549元,年均增长率均保持在10%以上。相对而言,东南亚国家凭借其较低的工资水平、相对宽松的劳动法规和日益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承接了大量来自中国的产业转移,成为发达国家海外投资的热点地区。

第三,R&D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在诸多制造业强市争相加大R&D投入的背景下,沈阳市R&D经费总支出却自2011年开始逐年下降,由2011年的91.428亿元下降到2014年的78.552亿元。在同时期,东莞市的GDP总量均低于沈阳市,但2013年东莞市R&D经费总支出达到109.93亿元,且尚处于快速增长中。2014年东莞市R&D总支出占东莞市GDP总量高于2%,而沈阳市当年R&D总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仅略高于1%。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直接造成了沈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大量关键零部件和制造业核心设备和主要产品技术严重依赖进口,原始创新技术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均不足三成。

第四,组织结构不合理。在新常态下,沈阳市制造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愈加凸显。2014年沈阳市制造业企业共3515家,其中国有企业占4.35%,共153家;制造业亏损企业共224家,其中国有企业32家,占14.29%。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13433亿元其中国有企业贡献2573亿元,占19.15%;制造业总亏损为39.69亿元,其中国有企业亏损10.55亿元,占制造业总亏损的26.58%。国有企业无论是亏损数量还是亏损金额比例均高于其总数量与总产值占比。这也说明了目前国有制造业企业还是存在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3 “中国制造2025”对沈阳制造业的影响

第一,有助于沈阳大量仍处于“工业2.0”“工业3.0”阶段的制造业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有助于推广部分智能制造先行企业的先进经验、扩大智能装备和产品的市场需求。智能制造工程旨在鼓励企业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自2016年开年伊始,沈阳机床的i5智能机床便收获了一万台订单,是2014年i5机床销售数量的5倍,这充分说明“中国制造2025”极大地刺激了市场对智能装备的需求。

第二,有利于沈阳市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先进环保技术在传统制造企业的推广和应用。绿色制造工程要求制造业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加快制造业企业绿色改造升级。沈阳市正全力打造多处环保产业园区,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突破实现制造业绿色生产所急需的关键技术设备,努力实现环保企业与传统制造业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第三,助力沈阳传统优势行业及战略新兴行业发展,并推动沈阳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及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的实施,必将推动沈阳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战略新兴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另外,要实现利用新技术促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将有效推动沈阳公共创新平台及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提高创新效率,加速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沈阳机床联合神州数码等公司和工信部标准院以及清华大学等高校签署“中国制造2025创新联盟”,该措施能够有效缩短科研成果推广利用所需的时间,实现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

第四,为沈阳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实施创新驱动,有利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体系,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培养人才队伍,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培育质量效益竞争优势将推动沈阳制造业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制,提高质量标准,推进品牌建设。发展服务型制造将助力沈阳市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业的发展,打破行业藩篱,推动探索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4 德国工业4.0对沈阳制造业的影响

德国工业4.0战略,对沈阳制造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为沈阳市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解决方案。德国工业4.0战略意图之一便是“领先的供应商战略”,由于中德两国制造业所处的层级不同,且德国大量的装备制造企业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德国制造业企业能够为沈阳制造业企业提供成熟的转型方案和技术支持。就这一点而言,德国工业4.0战略有助于沈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016年1月6日,国家发改委《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助推沈阳成为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的桥梁。

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竞争一触即发。中德两国工业结构非常相似,虽然目前由于中德大部分制造企业所处层级不同,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工作不断推进,这种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德国工业4.0的提出显然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而是为了提高德国装备制造业的话语权。这必然对我国部分先进制造业企业产生遏制作用,沈阳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较高的城市[ZW(]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企业4家上榜《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位居全国第五位。[ZW)],遏制作用会更加明显。仍以沈阳机床生产的i5智能机床为例,由于该产品的出现,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档数控机床领域的贸易壁垒预计会有所减弱,目前德国德马吉森精机已经推出了其最新研发的智能机床,i5智能机床能否经受得住国际同行的冲击,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5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沈阳制造业的影响

第一,不利于沈阳吸引外商投资。中高端制造业回流美国及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以及低端制造业进一步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都将增加沈阳吸引外资的难度。在2010年,沈阳市制造业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87个,新签合同外资额174061万美元。截至2014年,制造业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26个,新签合同外资额为-11103万美元。同期来自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由19个减为7个,新签合同外资额由19893万美元减为1439万美元。这种变化虽然不能完全归因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但其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沈阳制造企业同美国制造企业逐步由互补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这在资本密集型和中高端制造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再工业化实施后,美国金属冶炼行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工业交货值都出现了明显回升,而这三个行业也同时位于沈阳市五大优势产业中,会对沈阳制造产品产生一定挤出效应。再工业化战略还推动了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回升,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在2008年之前由2000年的14.09下降至9.14,2009年该下跌趋势被扭转,至2011年提高至9.89。可以预见到,未来沈阳制造与美国制造的战场将不仅限于美国市场,而且是以世界市场为舞台。

第三,美国政府滥用其国际影响力,给沈阳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制造了困难。近年来,美国推动TPP谈判进程,其极高的准入标准将中国排除在外,提高了生产成本较高的美国制造的竞争力,为重返美国的制造企业创造了盈利空间。自美国实行再工业化战略以来,沈阳市制造企业产值利润率一路下滑,至2014年跌至5.41%,较2010年下降了22.82%。如上文所说,沈阳市制造企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因于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在客观上使沈阳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更加艰难。

6 政策建议

第一,培育全流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联盟。考虑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水平,以单一企业来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尚不可行。[ZW(]黄群慧,贺俊在《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中指出,我国制造企业与德国西门子等能够提供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综合集成企业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ZW)]但沈阳市已经出现了在工业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掌握先进技术的制造企业,这就为沈阳市牵头成立一个立足沈阳、辐射全国的全流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联盟创造了条件。

第二,在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的同时,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推进机械装备再制造,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在加大环境监测力度的同时,引入专业环保服务业务,培育环保服务业。

第三,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条件好的企业自建研发中心,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项目的研发;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成立事业性的科技服务机构,设立制造业公共技术研发基金,对有巨大需求的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进行扶持。

第四,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健全质量管理体制机制,推广实施先进的制造业标准;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品牌意识,注重培育品牌价值,推动沈阳制造由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优势转变;引入制造业质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目标明确、切实可行的行动评价方案。

第五,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商业模式转型,强化制造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和科技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主辅分离与外包业态的发展。

第六,加强与德国企业合作,积极争取更多《中德合作行动纲领:共塑创新》项目落户沈阳;组建相关专家组,重点考察德国制造的标准化策略、智能工厂设计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相关技术,并将德国经验沈阳化。

第七,鼓励在智能制造细分领域掌握先进技术的制造企业的企业实施全球战略,在工业4.0大潮方兴未艾之时抢占国际市场,为将来推出更多智能制造产品打下基础;培育沈阳核心制造能力,结合沈阳市制造企业在模块化制造和大型复杂装备制造领域的传统优势,打造与美德日等工业强国优势互补的沈阳制造“核心能力4.0”。

第八,改造低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美国吸引中高端制造业回流的经验说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并不是发展制造业的唯一出路,通过对低端制造企业的改造升级,足以弥补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劣势,达到持续吸引外资的效果。

第九,针对美国政府滥用国际影响力的行为,除了依靠中央政府利用外交等手段同美国政府博弈外,可以推动沈阳市制造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利用跨国公司的力量组合优势资源,开拓海外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6):5-17.

[2]唐志良,刘建江.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2(2):12-20.

[3]李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的多层级影响与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13,29(6):4-14.

[4]杜传忠,杨志坤.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借鉴[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82-87.

[5]李金华.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