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预防方法范文
时间:2024-04-23 15:4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疾病预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暴力违法;现场控制;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53(2014)02-0019-06
一、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现状
据统计,我国精神病患病率一直保持着上升态势,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3.2%~7.2%上升到90年代的15.56%。根据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的统计,“在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保守估计有1亿人以上,其中1600万是重性精神病患者,而其中又有约10%有肇事肇祸行为及危险。”从一个最新的统计资料看,中国的重症精神病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不到30%,也就是说,有70%的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整的治疗,即便得到完整的治疗,复发率也在40%以上。而且在1600万重型精神病患者中,有暴力倾向的有10%,即有160万人有暴力倾向。有些精神病患者平常看起来和常人没什么两样,但当其中一些人面临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其无助和挫折都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信”,瞬间点燃“炸药包”。
央视新闻调查显示,精神病人暴力事件每年造成的严重肇事案件超过万起。有关法律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的刑事犯罪进行过统计,发现杀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1.85人,最多的杀死7人。在失控状态下行凶杀人,近期所曝光的违法事件呈不断加剧态势,导致其行凶杀人数量已超过刑事犯罪,成为不确定人群无辜致死致伤致残的“危机杀手”。种种迹象进一步表明,由精神疾病而致行凶,似乎正在演变为某种“全球病”,成为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非定时炸弹”。
二、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的特点
(一)具有显著的突发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具有显著的突发性。这个特点与精神病患者所患疾病有着密切的客观联系,精神病患者的发病不受他自己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是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病症造成的。精神病患者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病时的危害程度都是预先很难预测的。例如,2012年12月14日,河南光山县一乡村小学22名学生被砍伤,嫌犯闵拥军被媒体爆出“疑似患有精神病”。同年2月11日,河北廊坊一些行人在街头像往常一样行走时,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骑着自行车在街头用水果刀冷不丁地连刺了7人,造成1个人死亡。这些行为充分表露出精神病患者发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二)作案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使用工具的随意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作案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和使用工具的随意性。司法实务证明,正常人犯罪除过失性犯罪外,大都具有犯罪客体的特定性。但精神病患者案件则与之相反,作案对象是不确定的,作案的手段和工具简单,往往见利器就拿、见人就乱打。由于精神病患者表现为人的行为、知觉、思维、情感、智能的失调,因而,病人精神活动容易随意变异,我们很难预测精神病患者发病时会攻击什么人,攻击什么物品。甚至攻击很贵重的财物,伤害与他们很亲近的亲人、朋友。,例如:2011年5月6日,吴某某突然手持柴刀在其房屋附近对过往的群众追赶乱砍,并扬言要杀掉自己70岁的母亲和9岁孩子,对群众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2012年12月14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康涅狄格州,28人在一起震惊世界的校园枪击案中丧生,而嫌犯亚当・兰扎被警方证实患有亚自闭症,时常“神经质、粗暴”,曾接受过药物治疗。
(三)案件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具有规律性特点。此类精神病患者犯罪多为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及部分丧失辨认或自控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即因发病时间间隔一般有一定周期性,因而如果发病后犯罪相对就有一定的规律性特点。再如“武疯子”作案,虽然突发性很强,但在发病前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征兆,如情绪异常激烈、精神晃晃不安、言语怪异偏激以及动作平衡失控等。因此,如果能在精神病患者发病前注意观察,发现他们的这些变化,就能防止和有效应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
(四)案件具有较强的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具有严重的伤害性,而且作案手段可能极其残忍。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中的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强度、力度可能会超出正常人的想象。例如,崇阳县青山镇吴城村一个深山中的小山村,几乎家家装上了防盗门、防盗窗。他们防的不是小偷,而是本村一个大个头的精神病患者华某。华某力气非常大,木门木窗一踹就开,有时候半夜三更,他都会踹门进来打人,所以村民们纷纷把门窗换成了“铁家伙”。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村民们几乎都不敢开门,有小孩的人家更是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而且华某的大嫂雷某的胳膊和背部都被砍伤过。
(五)案件具有亲友易受伤害性
精神病患者的亲人、朋友和精神病患者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距离比较近,这样就自然会比其他人目睹和感受更多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状态,同时,也为精神病患者伤害这些与他们朝夕相处并且关爱照顾他们的人提供了更多机会。一幕幕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正说明精神病违法暴力案件这一特点,如2006年5月23日,广西柳州市柳江县里雍镇红花村精神病患者张某打人,致一死二伤。而这已是张某四年内第二次行凶。2006年8月,张某打死自己的母亲,其妻因劝阻被他用刀砍成重伤,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14岁的女儿也被他砍中,还有一村民也挨了他一刀。
三、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面临的问题
基层公安机关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普遍存在对精神类疾病认识不足、安全意识不够、战术处置能力有限等问题,以至于造成处置不当或处置过度等情况发生。
(一)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状况认识不足
很多基层警察对精神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其方法和处置普通人的案件相同,结果可能由于语言、行为等刺激到精神病患者,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爆发,使案件更难解决;或者认为和精神病患者谈得来,过于轻信有潜在危险的精神病患者,而放松对他们的警惕,导致这些精神病人伤害其他人,甚至民警自己。
(二)对精神病患者的档案资料收集不够完善
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发生时,如果基层民警事先对这个精神病患者的情况较熟悉,毋庸置疑这对民警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有很大的帮助,会让民警对这个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危险程度等有一个大概的判断。而现实中,很多民警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注意收集有关本辖区内精神病患者的情况,导致这些精神病患者作案时,采取的措施无针对性,起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在面对这些精神病患者作案时不知所措。
(三)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处置的技战术培训缺失
精神病患者属于特殊的群体,对精神病患者案件的处置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普通人的案件。很多民警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处置缺乏相关的培训;在处理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不懂如何处置,束手无策;也不懂如何通过与精神病患者交流来稳定他们的情绪,致使简单初级的违法案件演变为重大违法案件,并造成严重后果。
(四)自身安全意识不够,战术处置能力有限,应对措施不足
束手无策、慌乱处置,常常是抵达现场的部分民警的真实写照。表现在处置有关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安全意识不够、战术意识不强以及战术处置能力有限等。一些民警到达精神病患者案件现场时,没有及时将在现场围观的群众疏散或是隔离,导致精神病患者发病伤害到围观群众,而且群众的围观可能加剧对精神病患者的刺激,更易诱发精神病患者发病。一些民警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过于自信,过于信任精神病患者,认为精神病患者不会发病,而当精神病患者发病攻击他们时,他们变得很被动,疲于应对,以至于给民警本人和群众带来严重伤害。一些民警在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时战术意识不强,战术水平不高,不懂得使用谋略,往往选择难度大的、危险系数高的正面进攻,增加了处置的危险性。
四、处置与预防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对策
(一)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美国一起警察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失败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警示,警察杰克逊找到约翰,希望通过说明来源和劝说促使精神病患者约翰戒毒的时候,约翰突然精神病发作,掏出手枪对准杰克逊头部就是一枪,接着,一不做二不休的约翰调转枪口,当场枪杀了5名正在围观的无辜群众,并击伤多人,直至被闻声赶到的特警队控制。这个案例充分警示我们,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首先,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至少要有两个警察在场,一个负责和精神病患者交流,一个负责警戒,随时准备策应,并在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时保持高度警惕,因为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随时都可能爆发。其次,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一定要疏散群众,使围观群众和精神病患者保持足够的距离,防止精神病患者突然病发伤到围观群众,也防止围观群众的不当言行刺激到精神病患者,以免造成案件性质升级、处置难度加大的窘境。《人民警察法》第14条规定:“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可以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需要送往指定的单位、场所加以监护的,应当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批准,并及时通知其监护人。”
(二)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
1.常见的精神病种类和症状
精神病是一种病,是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病患者日常所体现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方面与常人明显有差异,尤其在自制力以及判断力方面有极严重的缺陷,而且常伴有精神异常恍惚、狂躁不安、抑郁难眠、妄想、心态恐惧、思维疑虑、情绪冲动、幻视、幻听等症状,甚至袭人毁物。
(1)常见的精神病种类。功能性、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等。
(2)常见的精神病症状。功能性精神障碍――重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儿童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感应性精神病等。轻型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颅内与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低血糖所致精神障碍等;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与非依赖性精神障碍、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剂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等;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2.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作用
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警察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对精神病患者情绪、言行、需求、病发程度的观察判断能力,有一些案件如果处置的民警能预先判断识别作案者是否为精神病患者…,可以使案件的处理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警察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处置;有利于警察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和精神病患者交流,避免因不了解精神病的基本常识而造成民警的言语、动作刺激到精神病患者,导致精神病患者发病,使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难度增加;有利于警察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制定更有针对性,更合理的处置方案。所以,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对警察妥善处置精神病暴力违法案件是十分必要的。《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三)注重与精神病患者交流方式的训练
警察在和精神病患者交流时应对其尊重、礼貌,不能在言语、举止中表现出歧视的意思,如果对其言语、行为粗暴,易激怒精神病,造成其精神病发作或者精神病情变得更加严重。例如,千万不要对着精神病患者吐口水、吐痰或做出其他轻视精神病患者的举动,因为这类行为特别容易引起精神病患者的误会。他们很容易把这类行为看成是歧视他们的行为。过去在精神科医生中执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对精神病患者要不冷不热。如果过分热情或过分冷淡,都容易让他们产生误解。在和精神病患者交流时,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很重要,不能以正常人的思维考虑问题,而应顺着其思维和其对话,但要始终记住“假设我是精神病人”,顺着其思维与其交流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警惕意识。
(四)强化完善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收集
完善精神病患者的档案对警察预防和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十分有帮助,完善了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民警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就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处置时就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更有利于民警评估精神病患者发病时可能产生多大的危害。完善精神病的档案材料应主要由负责管理辖区的民警来收集,因为社区民警对本辖区的人员情况更了解,且有更多机会接近群众。民警收集精神病患者材料时可通过走访精神病患者的家属、邻居完成。收集精神病患者材料时可使用表格的形式,表格中应包括被收集信息的精神病患者的照片、具体患了什么精神病、发病时的状况、患病的原因、接受过什么治疗、发病时其家人应对的方法。同时,建议在公安系统中建立有关精神病患者的专门信息库,以便处理精神病患者案件时共享并查询使用。
(五)加强对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的专项战术科目训练
公安机关接警后,第一个领受处置任务的往往是基层公安机关的民警,而负责处警的基层民警多数缺乏对精神病人暴力事件现场处置的培训学习,缺乏对精神病人的病理认识,对精神病人暴力案件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出现了不会处置、延误时机的情况,导致处警现场混乱,甚至民警自身也受到伤害。因此,对民警进行如何与其交流、如何稳定他们的情绪、运用何种控制措施以及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等处置精神病患者专项战术科目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现场处置有以下战术要求。
1.战斗保障要充分
战斗保障,是为遂行战斗任务而采取的各项保障性措施与进行的相应活动的统称。战斗保障的内容包括信息保障、通信保障、警力保障、战术欺骗保障、武器装备保障、警械保障。对于处置精神病的信息保障可以通过前期的对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收集以及现场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观察来完成;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至少需要两个警察在现场,一个负责与精神病患者交流、沟通,另一个负责警戒,防备精神病患者做出过激的行为;对于武器装备保障与警械保障,处置的民警应佩戴防刺服、头盔、警棍、催泪剂、手铐,对于危险性较高的武疯子还应带上长棍、长叉以及其他先进的抓捕装备。
2.应善于运用警察谋略
警察谋略,是警察在履行法定职责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过程中对抗性的思维谋划规律和方法策略。示形、奇正是警察谋略的基本方法。所谓示形,即示出假形、隐其真形,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制造种种假象,以造成对手的错觉。所谓奇正,是指相反相成的两种用兵方法。例如,在抓捕违法犯罪的精神病患者时,可以问路或其他借口等形式接近他,给他一种假象。接近他后,出其不意,趁其不备将其抓捕。又例如,在处置“武疯子”持械发疯时,可以一名警察在正面为其喊话,稳住其情绪,吸引其注意力,另一名警察持抓捕器从其后面接近,将其捕获或者身着防暴器械接近将其擒获。这两个例子其实都是示形、奇正的运用。
3.现场战术方法应用的多样性
(1)追捕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时,应尽量做到内紧外松,灵活多变,避免给目标造成过于强烈的视觉刺激,导致其暴力升级,使我方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在遭遇追捕时,普通人往往会产生恐惧、紧张心理,而精神病患者的思维方式和正常人不同,个别的精神病患者暴力违法案件嫌疑人也许不会产生这种心理,对于病情未发作的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这种紧张、恐惧心理的加重,则很可能成为他们病情发作的诱因。所以,在追捕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时,追捕的民警应充分认识到所追捕对象的特殊性,并要有高度防卫、安全意识。
在追捕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时应尽量采用秘密、伪装的方式,尽量少用公开、直接的方式,因为秘密、伪装的方式可以减少对嫌疑人的刺激,麻痹嫌疑人,给嫌疑人造成错觉,利于战斗突然性的达成,利于减少、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例如,设卡盘查嫌疑人的车辆,巧借名目,如,例行安检、查走私、查拐卖人口、查肇事逃逸车辆等,麻痹嫌疑人。又例如,堵截嫌疑人驾驶车辆以及乘坐车辆时,可假借车辆事故、婚礼车队、送葬队伍、检修路面、临时安检等多种设障方法,让嫌疑人车辆处于限速行驶或局部阻塞的状态。
(2)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的搜索战斗。搜索战斗是通过搜索作战对象隐蔽、活动的区域或场所,发现并实施抓捕嫌疑人的进攻型执法战斗样式。由于处于敌明我暗的情形,并具有遭遇性突出的特点,处置的危险性较大。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实施搜索战斗时首先应注意主动地获取情报,尽可能多的掌握缉捕人数、体貌特点、所患精神病的类型及病情,所携带的武器装备情况等,以利于警方的部署以及处置具有针对性。其次,要把住出入通路要道,观察、盘查可疑人员,防止嫌疑人从通路要道逃跑。再次,要保持好队形,努力做到先行发现嫌疑人。搜索时应特别注意加强组员的动作协同,相互掩护,队形不能过于松散,尽力避免民警各自为战的危险情形。努力做到先行发现嫌疑人则是为了给民警更多的处置时间,降低战斗的危险性,提高抓捕的成功率。由于警方面对的是精神病患者,则需根据精神病患者的病症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为达到奇胜的效果提供坚实的砝码。
(3)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的围捕战斗。围捕战斗是指我方警力主要以机动的方式占领和切断作战对象的一切逃窜通路,并将其抓捕的进攻型执法战斗样式。如果包围完成后,目标尚未被惊动,可以采取突然攻击的方式,打其措手不及。如果在包围前,作战对象已经与警方或群众形成对峙局面,而地形环境对我方严重不利,或可能伤害人质、引燃爆炸物品时,强攻易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则通常采取喊话令其主动投降、投其所好放置诱饵、火力惊吓迫降、谈判劝降、围三缺一、强袭歼灭等战术方法。由于我们面对是精神病患者这特殊群体,所以我们在谈判、劝降时,使用与其病症相对应的语言会更有利于案件的解决,而现场处置环境的优先创建尤为重要。因为嫌疑人被围捕时心理一般会高度紧张、应激反应强烈,所以易诱发其病症爆发,其容易做出过激行为,这一点处置民警应充分认识到并高度警惕。
(六)强化与有关精神疾病专家的沟通和协调
篇2
关键词 术后精神障碍 预防 护理
术后精神障碍(POP)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1]。又分为术后意识障碍(CD)[2],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DCD)[3],术后反应性精神病(RP)[4]。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差别很大,本组病人总发病率为12.9%,其中60~69岁占总发病人数的21.5%,70~79岁占总发病人数的32.3%,80~88岁占总发病人数的46.2%。70岁以上的占总发病人数的78.5%。
以上数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加,70岁以上患者占相当大比率。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5年11月~2006年10月间收治62例癌症术后患者,出现精神障碍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42~88岁。其原发病为直肠癌5例,胃癌1例,结肠癌2例。
本组患者一经发现精神障碍,密切观察,以语言交流方式了解患者的定向力,思维、记忆、感知、行为及环境辨认等能力,并作记录,除1例患者死亡外,其余7例患者经精心治疗护理,17~25天痊愈。本组患者术前均无遗传性精神病史及发作史。
精神障碍表现:①谵妄型:谵妄型精神病反应是一种急性精神混乱状态,特点是突然发病,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失去定向力,反应迟钝,伴有兴奋躁动谵妄、幻听、幻视、妄想、错乱、大吵大闹、胡言乱语,不配合治疗,不听劝阻,医患难于沟通。②抑郁型:抑郁型精神病反应常在患者有致命性疾病或病程迁延不愈的患者中发生。表现为悲伤、抑郁、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烦恼失落感,对人、事失去兴趣及睡眠障碍。
诱发精神疾病症状因素:①手术前后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对手术的疑虑、术后出现病情反复,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出于对手术的担心,医护人员由于各种原因不便或未能正确及时向患者讲明病情,反而使患者疑惑,出现错误认识,导致负性应激反应。②术后各种影响脑部代谢的因素:术中失血、手术创伤、术中物的应用、离子紊乱、术后疼痛不适、感染发热、低氧血症、营养失调,均可导致脑组织氧供/氧耗失调、代谢紊乱、脑组织水肿、脑细胞缺氧,诱发精神症状。
预防及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提高病人对应激的认识水平。
理论方面,探讨人的心理现象的行为表现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应用方面,则是研究这些原理和规律用于不同的情境和领域,用以解决各种实际的心理问题。
恶性肿瘤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人们普遍将“癌症”的概念与“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一个人在身上发现肿块时,可能首先想到癌症,并引起恐惧。
患者及其家属谈“癌”色变,表现为患者与家属、医患之间都极力相互隐瞒、猜测,久之会致患者抑郁,所以要提高病人对应激的认识水平。
在工作中,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动态,并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尤其是手术前,多数病人有精神紧张、焦虑、夜间失眠等情感反应。这些情感反应可增加麻醉及手术上的风险,诱发或加重术后精神功能异常。因此,要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达到护患双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以精湛而娴熟的护理技术和自己的言行去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消除或减轻其消极情绪,有助于疾病康复的良好心理活动,减少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从而达到预防出现精神障碍。
积极治疗原发病:手术对机体功能是一个重大的损伤,患者术后回病房后,立即向麻醉手术医生问明术中情况,妥善固定好各种引流管及导联线,给予充分氧疗,积极控制感染、补充能量,纠正并维护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给予止痛治疗,早期消除可诱发精神症状的因素。
不同类型精神障碍的处理:对严重兴奋躁动的患者视躯体情况不同,可给予镇静安神类药物,如安定10mg,症状较重者可加用氯丙嗪25~50mg,或氟哌啶醇2.5mg,并观察效果。
同时,要注意防止病人将各种引流管及输液管拔出,适当约束,但不可强行捆绑。对出现抑郁反应的病人,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处要细心照顾,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渡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Abildstrom H, Rasmussen LS, Rentowl P, et al. Cognitive dysfunction 1-2 years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in the elderly. ISPOCD group. International study of Post-Operative Dysfunction.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0,44(10):1246-1251
2 Winawer N. Postoperative delirium. Med Clin North Am, 2001,85(5):1229-1239
篇3
【关键词】急性病毒性脑炎;精神障碍;脑电图;诊断价值;方法
病毒性脑炎主要是因为脑实质直接被病毒侵犯而引发的原发性脑炎。该病发病不分季节,因此也称散发性脑炎[1]。单纯胞疹病毒、肠道病毒、粘液病毒和一些其他病毒是引起脑炎的最常见病毒。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发热、抽搐、呕吐,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导致昏迷,病毒侵犯的范围和部位会对患者的病情和发病症状造成不同影响[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主要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检查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90例,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患者45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32.7±5.3)岁;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33.1±5.1)岁。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头颅CT及MRI检查,使用仪器分别为GE1800i CT机和1.0 T磁共振。观察组患者采用脑电图检查,使用仪器为4418K型脑电图机,对所有患者进行时间为半小时左右的单双两级脑电图描记,另外对依从性高的患者进行过度换气、睁闭眼、闪光刺激等试验。根据我院相关标准,将脑电图结果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波形为α波伴有β波和部分低波幅慢波,为正常;头、额部伴有较多低波幅的θ波,为边缘异常;伴有散在较多的低、中等波幅慢波,为轻度异常;慢波比例显著增加,显示中高波幅的δ波或θ波,表现为发作性或局限性,伴有痫性放电,为中度异常;表现为高波幅的δ波或θ波,诱发或者自发的较长时程出现,伴有局限发作性痫性放电,两侧波形、波幅不对称,一侧β波和α波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偶尔出现爆发性抑制活动,为重度异常。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两组数据的组间差距用X?检验。P>0.05表示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头颅CT及MRI检查结果:12例患者的头颅CT检查结果为异常,其中局灶性低密度影的患者有4例,双侧额叶水肿的患者有3例,轻度脑萎缩患者有5例。27例患者的头颅MRI检查结果为异常,轻度脑萎缩的患者有9例,双侧额叶水肿的患者有7例,局灶炎性病灶患者有11例。
脑电图检查结果:所有患者脑电图检查结果均显示异常,其中,7例患者表现为边缘异常,13例患者表现为轻度异常,16例患者表现为中度异常,9例患者表现为重度异常。
检查结果阳性率比较:对照组头颅CT及MRI检查结果阳性率为68.89%,观察组脑电图检查结果阳性率为100%,比较两组检查阳性率统计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6.3947,P
3.讨论
精神障碍主要是由于大脑机能活动紊乱造成患者行为、认知、意志和情感等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3]。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和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比较常见的症状,发病早期基本无明显特征,临床上常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癔症、急性应激障碍等功能性精神障碍,耽误了患者治疗[4]。而利用脑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查能显著提高检查结果的阳性率,提高确诊率,确保患者及早得到治疗。
本研究中,分别给予2组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脑电图检查、头颅CR、MRI检查,对比结果发现,对照组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有39例,占总检查人数的86.67%,观察组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有45例,占总检查人数的100%;对照组患者检查结果阳性率为68.89%,观察组检查结果阳性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6.3947,P
综上所述,利用脑电图对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检查,有利于提高检查结果的敏感性和准确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晶,秦新月.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4):3975-3977.
[2]王丽,祝伟华.单纯疱疹病毒脑炎12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203-204.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0年9月~2011年9月城关区摸底筛查精神病人1042例材料。
方法:对登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由社区的项目个案管理员采集患者的基础信息和疾病信息以及每个月的随访情况,按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统计在册的1042例精神病人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813例(86.5%),男371例(45.63%),女442例(54.37%),年龄11~79岁。以精神分裂症为最多有417例(51.29%),其次偏执型精神病287例(35.30%),分裂性情感障碍79例(9.72%),双相障碍30例(3.69%)。
病种的年龄分布:各种病的年龄特征:精神分裂症以41~50岁多见有265人(63.55%),偏执型精神病以31~40岁较多有159人(55.40%),分裂性情感障碍以51~60岁较多42人(53.16%),双相障碍以41~50岁多见21人(70%)。
病种的职业分布:登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精神分裂症以无业者为多有307人(73.62%),偏执性精神病以工人多见有165人(57.49%),离退休较其次有82人(28.57%)。
讨 论
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2]。据全国第3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透露,各类精神疾病发病率16%左右,而重性精神病发病率约6%[3];据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城关区登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还远远不止于此。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周边农民进入城市居住的猛增,城关区的人口已猛增为127万。根据国外文献报道,精神分裂症的年新发病率0.11‰,也就是说按一般情况城关区每年将有139个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
重点人群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分析:儿童及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失业,离异、“低收入家庭”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如果城关区能够利用现有的工作基础和资源,将精神疾病预防工作纳入公共卫生的工作体系,不仅对预防精神疾病有重要意义,同时将有利于居民素质的提高。①儿童及青少年:我国17岁以下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儿童和青少年约3000万,加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妇女、老年人和受灾群体等,每年我国有约1亿~2亿人有各类精神和行为问题。城关区登记的813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20岁以下23例(2.83%),最小的患者年龄仅11岁。全国22省市调查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12.97%,已经影响到我国人口的素质[4]。由此可见,青少年问题不容忽视。②妇女:妇女生活的各个特殊阶段如月经期、孕产期、更年期都存在不同的心理卫生问题。以育龄妇女为例,西方国家报道产后抑郁症达25%。国内资料提示孕产期各种不良的心理行为发生率超过20%。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愈来愈高,承受的精神压力逐渐增多,那些具有敏感、多疑、孤僻人格的女性,诱发精神疾病的可能性相对增大。在城关区686项目登记资料中女442例(54.37%)。③老人:宁波大学心理学研究所陈传锋教授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够完善,使“中国银发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由于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以往的“金字塔”型家庭结构逐步被“倒金字塔”型代替,特别是“空巢家庭”的出现,使孤独成为困扰中国老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果不未雨绸缪,中国将在本世纪后半叶面临一场危机。在城关区登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61岁以上的老人42例(5.17%)。④失业人群: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面临多种不确定因素,而这种“不确定因素”主要是指 “就业受挫、丧偶、离婚、退休、劳而无获”等困境,富人往往有条件解决,而对穷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就无形中增大了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在城关区登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失业329例(40.47%),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307例,占总登记人数37.76%、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73.62%。
建议: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消除社会偏见: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由来已久,消除这种社会偏见是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根据2001~2005年山东、浙江、青海、甘肃4省调查显示,27.6%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从未因精神疾病就诊,12%的患者仅去看过非专科医生[5]。针对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偏见的危害性及严重性,WHO2001年精神卫生日提出“消除偏见,勇于关爱”的口号[6]。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和2015年)工作指标与目标之一是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7]。②加强基层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建设和培养:基层社区医生都是非专业精神科医生,而且往往是身兼数职,政府应充分考虑基层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大力培养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才。③大力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WHO提出,精神卫生应该以社区为单位,在社区的基础上为所需要的人提供服务。城关区精神卫生工作需要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卫生、民政、公安等多部门的相互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坚持“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方针,将精神疾病的防治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相结合,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结合城区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实行一人一卡的管理方法,形成防、治、管相结合的精神卫生社区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11.7.19.
2 谭友果.当前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及对策[R].中国学,2002,14(2):104-106.
3 陈圣祺.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工作现状与策略[R].职业与健康,2003,10:140-142.
4 戴文益.中国精神疾病现状及其出路.安全与健康,2005,4:51-52.
5 精神卫生工作5年重点确定.医药资讯,2010,17(27):1.
篇5
2011年初,我们根据卫生部《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以下简称《评估方案》),对保定市《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部分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普通人群
在年龄为≥15岁人群抽样。按照城市城区和农村人口所占行政区划人口的比例确定城市样本量和农村样本量,城市样本量为400人,农村样本量为1100人。确定保定市3个区为城市样本,5个县为农村样本。以居委会作为基本抽样单位,抽样方法为家庭入户调查,每个家庭随机抽取1人。农村以乡镇为单位,把每个县所有乡镇按人口数排列,抽取1至2个所辖乡镇,再对所辖的行政村按人口数排列,抽取1至3个行政村,共抽取10个村。以村委会为中心,按照不同方向逐户登记,家庭抽取1人进行调查。
抽取样本1500例,实际完成1380例,男性881人(63.8%),女性499人(36.2%);城市325人(23.6%),农村1055人(76.4%);年龄15~83岁,平均(45±16)岁。
1.1.2在校中学生
在保定市区和辖县抽取重点初中、高中,普通初中、高中各1所。对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进行调查,高中二、三年级及复读班,在文科班及理科班中各抽取1个班,共抽取44个班。抽取样本1920人,实际调查1729例。初中692人(40.0%),高中1037人(60.0%)。女性925人(53.5%),男性804人(46.5%);年龄12~23岁,平均(17±2)岁。
1.1.3妇产科专业人员
保定市妇幼保健院5所,其中市级1所,区级2所,县级2所;综合性医院7所,其中省级3所,市级2所,县级2所。以上述医院的所有妇产科医生和护士为调查对象,共267人,实际完成260人,医生128人(49.2%),护士132人(50.8%)。
1.1.4老年人、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及其照料者
对本研究中普通人群样本所访问家庭中>55岁的老年人及老年人照料者均进行调查,共960例,实际完成921例,其中老年人427例,照料者494例;女性565人(61.3%),男性356人(38.7%);年龄19—90岁,平均(53±16)岁。
1.1.5综合医院住院患者
抽取省级医院1家,地市级医院3家,县级医院3家进行调查,其中选取省级医院10个科室,地市级医院13个科室,县级医院14个科室。对调查当日所在科室所有的年龄≥16岁的意识清楚的患者进行登记后逐一调查,共调查样本1306例,实际完成1074例。其中地市级及省级医院658例,县级医院416例。
1.2工具
1.2.1精神卫生工作指标相关问卷
采用《评估方案》中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问卷,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病例分析调查问卷,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知识问卷。
1.2.2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ei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
该量表为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的分值划分为0~7分无症状,8~10分症状可疑,11—21分肯定存在症状。本研究以8分作为临界值进行抑郁症状筛查。
1.2.3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
用来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完成诊断性评估。
1.3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均采用自填方式完成,调查对象当场作答,当场回收问卷。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HADS抑郁分量表≥8分者进行M.I.N.I.访谈,对M.I.N.I.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查阅其医疗文书和诊疗记录,以确定是否识别和治疗了抑郁症。
1.4统计方法
所有调查资料录入EPI Data3.0,数据转入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根据朱紫青等于2005年提出的正确率及知晓率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正确率=问卷中回答正确的项目÷问卷中总的统计项目×100%。得分>60%为知晓合格。知晓率=知晓合格人数÷调查人数×100%。
2结果
2.1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
回答正确率为64.2%(1772Q/27600),知晓率为68.3%(942/1380)。
2.2在校中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
回答正确率为61.8%,知晓率为66.0%。
2.3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率
妇产科医务人员对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率为10.4%(27/260)。
2.4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症状和预防知识知晓率
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知识总的正确率为77.0%,知晓率为93.2%。其中,对痴呆的症状和预防知识正确率为75.6%,知晓率82.7%,对抑郁的症状和预防知识正确率为70.2%,知晓率71.7%。
2.5抑郁症识别率和治疗率
在1074例住院患者中,诊断抑郁障碍116例(10.8%),医生识别率为13.0%(15/116),治疗率为7.6%(9/119),地市级及以上医院抑郁障碍的识别和治疗率分别是14.8%(12/81)和8.6%(7/81);县级医院的识别和治疗率分别是8.6%(3/35)和5.7%(2/35)。
3讨论
篇6
全县辖区内常住人口均可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工作内容
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置、卫生监督与协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12项。
三、工作目标
按照深化医改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开展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在我县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效的基础上,继续以实施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弱势人群健康管理为主要工作目标,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四、2014年主要任务
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2013年版)》要求,以提升服务质量为重点,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具体要求如下:
(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1.各乡镇医疗机构要对已录入系统电子档案(包括一般人群、重点人群)的姓名、性别、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地址等信息进行全面核对,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
2.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规范健康档案使用和管理,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要加以完善,对未体检即给予建立的,要给予补充体检。要把健康档案建立、更新和使用融入日常医疗服务中,动态补充和完善,对持社保卡就诊的群众,就诊后要及时点击关联,将就诊信息关联到电子档案,确保电子档案及时更新,充分发挥健康档案在疾病控制和人群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3.电子建档率达≥85%,合格率≥80%,健康档案使用率≥50%。
(二)健康教育
1.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严格按照服务规范要求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2.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居民健康素养相关知识知晓率≥60%。
(三)预防接种
1.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2.6岁以下儿童建证率达95%,各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单苗接种率达95%。
(四)0-6岁儿童健康管理
1.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至少2次,4-6岁每年开展一次健康管理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2.新生儿访视率≥85%,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80%,系统管理率≥75%。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
1.早发现孕妇,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产前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积极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等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2.早孕建册率≥85%,产后访视率≥85%,系统管理率≥80%。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
1.各基层医疗机构要将每年1次的老年人健康体检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老年人的参与和认可程度,及时反馈体检结果并根据体检结果做好健康指导。
2.老年人健康体检率≥70%,健康体检表完整率≥80%。
(七)慢性病健康管理
1.对已纳入健康管理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每年进行至少四次随访和一次较全面的的健康体检。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筛查、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等项目。
2.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40%,规范管理率≥60%;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25%,规范管理率≥60%。
(八)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
1.按照《县卫生局关于印发县进一步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卫〔2013〕102号)文件要求,对已纳入健康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开展至少四次随访和一次体检工作等健康管理工作。
2.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3.5‰,规范管理率≥60%。
(九)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参与传染病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2.传染病疫情报告率、及时率≥9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95%。
(十)卫生监督与协管
1.做好辖区食品安全信息报告,职业卫生咨询指导,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学校卫生服务,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
2.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开展率≥90%。
(十一)中医药健康管理
各乡镇医疗机构要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置中医药人员,加强人员培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积极开展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确保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35%以上。
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目工作指标要求详见《县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指标》(附表1),2014年度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各项目任务指导数详见《2014年度各乡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导数》(附表2)。各项目指标要求、任务指导数如有变动另行下发。
五、职责分工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责
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主体,应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2013年版)》要求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辖区内村卫生所签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责任书,指导辖区内村卫生所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对其完成的数量、质量进行考核,接受县级公共卫生机构的指导、培训。
2.村卫生所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收集居民信息,参与、协助提供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接受乡镇卫生院的指导和考核。
(二)公共卫生专业机构职责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协助县卫生局制定预防接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项目技术实施方案;成立相关项目指导专家库;负责相关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测、指导、培训及日常督导、考核等工作。
2.健康教育机构。县健康教育促进中心要协助县卫生局制定健康教育项目技术实施方案;负责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测、指导、培训及日常督导、考核等工作
3.妇幼保健机构。县妇幼保健院要协助县卫生局制定0-6岁儿童健康管理和孕产妇健康管理项目技术实施方案;成立项目指导专家库;负责相关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测、指导、培训及日常督导、考核等工作。
4.卫生监督机构。县卫生监督所要协助县卫生局制定卫生监督协管项目技术实施方案;负责相关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测、指导、培训及日常督导、考核等工作。
5.精神卫生机构。县第三医院要按照《县卫生局关于印发县进一步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卫〔2013〕102号)文件要求,负责做好全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项目监测、指导、培训及日常督导、考核等工作;及时将情况稳定、出院后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转交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健康管理工作。
6.中医药服务指导机构。县中医院应协助县卫生局制定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技术实施方案;成立项目指导专家库;负责相关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测、指导、培训及日常督导、考核等工作。
六、绩效考核
县卫生局、财政局按照《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2013年版)》(安卫〔2013〕342号)要求对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情况进行考核,每半年考核一次,上半年于7月底前完成,下半年于下一年度1月底前完成。
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村卫生所完成的数量、质量进行考核,每半年考核一次,上半年于6月底前完成,下半年于12月底前完成。
七、经费保障
(一)经费补助。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人均30元提高到人均35元。县卫生局、财政局按照《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偿参考标准(2013年版)》(安卫〔2013〕342号),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完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和质量,在绩效考核后,兑现补助经费。
(二)乡村医生补助经费。各乡镇医疗单位原则上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30%-40%工作量交给村卫生所承担,并兑现相应的补助经费。乡村医生补助经费要与任务完成数量、质量挂钩。各乡镇医疗机构按照《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偿参考标准(2013年版)》(安卫〔2013〕342号),根据乡村医生实际完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和质量,在绩效考核后,经公示无异议,发放乡村医生补助经费。
(三)资金使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省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印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闽财社〔2011〕28号)、《市卫生局、财政局关于落实并规范使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通知》(泉卫基妇[2012]176号)规定规范专项资金的支出和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不得将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其他支出。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项目要求,专款专用。
八、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健全管理组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和新医改实施方案精神的重要措施,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组织领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健全管理,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到实处。
(二)要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贯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度卫生工作的始终,各单位要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既要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又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促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良性互动,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篇7
组织领导
(一)成立庐阳区三十岗乡公共卫生服务与居民健康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乡政府乡长为组长,乡分管副乡长及三十岗卫生院院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村书记,卫生院公卫科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规范工作流程,检查、督促、指导项目落实,汇总资料,信息反馈,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
(二)各村成立公共卫生服务与居民健康管理工作站。村书记任站长,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乡卫生院全科团队及村卫生室等人员为成员。工作站设置于村委会或村卫生室内,日常工作由村委会领导牵头,计生、卫生等相关人员负责具体落实。
(三)实行乡卫生院与各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由“卫生院”按照《庐阳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考核标准》对各村卫生室进行考核奖惩。
(四)基本卫生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日常工作纳入乡政府对相关部门和村委会的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庐阳区卫生局给予各村委会每年2000元的公共卫生管理经费专项补助,由乡政府考核发放。
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社区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到2011年,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要达到以下阶段性目标:
(一)按照全国统一标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2013年达到20%;2011年末达到30%。
(二)向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服务,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2013年达到60%以上;2011年达到70%以上。
(三)实施扩大免疫计划,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四)传染病防治取得明显进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100%、及时率达100%,准确率达100%;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80%得到规范的随访和治疗管理。
(五)为3岁以下儿童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规范的儿童保健服务。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90%。
(六)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规范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到95%,减少出生缺陷。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
(七)开展老年人保健工作,定期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做健康检查,老年人健康登记管理率达到50%。
(八)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以上两类人群登记管理率分别达到50%。
(九)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随访和康复指导,对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登记管理率达到80%。
主要任务
(一)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自2012年起,三类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辖区居民提供,由区卫生局组织,三十岗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与居民健康管理领导小组牵头,各村委会公共卫生服务与居民健康管理工作负责具体实施。
1、完成针对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向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乡政府相关部门和各村委会负责提供各村相关基础资料,协助乡卫生院和村卫室开展各类人群的建档工作,配合乡卫生院和村卫室开展健康教育及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2、完成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为孕产妇开展每年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服务。
3、完成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公共卫生服务: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卡介苗、脊灰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定期进行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具体实施意见和考核标准按照《庐阳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执行。
(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与国家免疫规划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1、完成为全乡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任务。2013年,为1997年1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规定接种对象实施乙肝接种疫苗;2011年,为1999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规定接种对象实施乙肝接种疫苗接种。
2、实施麻疹强化免疫接种。全乡范围内所有8月龄至14周岁的儿童,无论既往免疫史及麻疹患病史,均免费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3、按照上级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我乡妇女的“宫颈癌、乳腺癌”服务模式。
4、对全乡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免费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
(三)民生工程项目
配合区保健站免费提供婚前保健服务,全乡婚检率达到70%以上并逐年上升。
基本要求
(一)提高认识。各部门和村委会要提高认识,合理安排,认真组织,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与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年度目标的实现。
(二)落实责任。按照市下达的9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度项目实施方案、一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各村委会要结合实际,确定目标和年度指标,并分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免费为全乡居民提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织实施,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予以支持配合。各村委会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认真落实各项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切实让三十岗乡辖区居民受益。
(三)规范管理。各村委会要依据卫生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以重点人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各村委会主动配合乡卫生院和各村卫生室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积极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
篇8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4-00288-01
中国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经历了启动(1949/1965)、停滞(1966/1977)、准备阶段(1978/1986)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初步发展[1]。近20年来,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日益增多。如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中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使该专业更系统更完善更健康地发展,已引起医政部门的关注。本文就上海市40家心理咨询机构从业人员的现状做了一项调查,现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上海市现有心理咨询机构共70家,本次调查受上海市精神卫生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委托,与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将这70家心理咨询机构按顺序编号,然后按统计学随机表进行随机抽样,抽取其中的40家(其中区级精神卫生中心9家,市、区级综合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心理咨询门诊31家)做一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函40份,其中2份因机构整合无有效反馈,获有效资料38份(有效率95%)。其中区级精神卫生中心9家(占24%),综合性医院18家(占4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占16%),其他专科医院5家(妇幼保健医院4家,儿保中心1家)(占13%)。
1.2方法 将调研内容设计成表格式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从业资质、职称、专/兼职,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面的专业培训及培训时间、培训机构等。
2结果
2.1 服务人员分配及职称情况 38家机构中服务人员共157人,其中医生115人(占73.25%),护士27人(占17.20%),其余15人为心理评估师、治疗师及相关科室医技人员(占9.55%)。在115名医生中,正高职称者23人(占20%),副高31人(占26.96%),中级61人(占53.04%)。男女比例接近1∶1。从年龄分布层次看,以40岁至60岁之间者居多。
2.2 服务人员专/兼职情况 在115名医生中,专职从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仅12人(占10.43%),兼职者为103人(占89.57%)。其中精神科兼职者72人(占69.90%),神经内科兼职者10人(占9.71%),其他由内科、妇产科、行政人员等兼职者共21人(占20.39%)。
2.3 服务人员培训情况 所有参加门诊的医生均接受过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及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开设的心理咨询师及心理治疗师培训班的培训。除此外有的还参加过中德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等开设的心理咨询培训班,但在培训时间上,以6个月以下者为多。
3讨论
本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市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人员总体数量不多,相对于上海市心理咨询门诊量近几年来每年以25%-30%的速度递增[2]这一现状而言,现有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服务人员明显不足,其中虽有一定的职称层次,但专职人员不多,这与王维玲等的调查结果基本相符[3]。在兼职人员中又以精神科专业人员为多,可能与我国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大多设立于精神科专科医院,精神科专业人员能较从容地处理一般心理问题和明显心理障碍有关。其次可能与心理咨询者中仍有较大比例的精神疾病患者,且我国对心理咨询服务尚缺乏统一的专门管理机构和制度,专业人员无明确定位有一定关系。调查显示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分布不甚合理,40岁以下中青年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少,提示应该加强从业人员的后备队伍建设,特别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青年医务工作者的加入。
调查显示虽然所有参加心理咨询服务的从业人员均接受过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及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开设的心理咨询培训班的培训,但培训时间以不超过6个月的为多,这与国内的相关调查结果一致[2,4],可能与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起步较晚,职业化认证制度尚处于萌芽阶段有关。提示应进一步规范和系统地培训心理健康咨询从业人员,使其不断适应并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心理卫生需求。
篇9
[关键词】双生子;神经心理;韦氏儿童智力测试编码测验;韦氏儿童智力测试第三版数字符号编码测验;符号搜索测验;认知功能;内表型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1-21-04
我国儿童精神卫生问题的检出率约为7.03%~14.89%,内表型比疾病的外在表现更接近疾病的生物学基础,通过内表型研究疾病的遗传学基因具有显著优势,内表型的方法包括神经生理、生物化学及认知等。目前探讨的与精神疾病相关的认知内表型包括言语记忆,工作记忆,持续注意及反应抑制等。内表型在精神医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应用双生子研究探索内表型稳定性是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现有的双生子研究多集中于发达国家,通过双生子法探索儿童精神障碍的相关的认知内表型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0年开始,以教委-学校途径在重庆地区募集共同生活的6~16岁双生子,每对双生子均由同一抚养者抚养。排除严重的上肢残疾、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者。受试者在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后进行测定及采集颊黏膜标本。共纳入双生子122对,同卵双生子男童共55例,女童共53例,异卵双生子男童为44例,女童为52例。
1.2方法
1.2.1神经认知功能评定工具 韦氏儿童智力测验中的编码测验、韦氏儿童智力测试第三版的数字符号编码测验(WAIS-ⅢDigit Symbol-cording B,以下简称为cording B)及符号搜索(WAIS-ⅢSymbol-searching B,以下简称为searching B)。韦氏儿童智力测试中编码测验和第三版中的数字符号编码测验均能很好的反应信息处理速度和启动过程,信息处理速度及启动过程与角回、内顶皮层、左侧额下回等脑区功能相关,三个神经心理测试同时可评定随机自由回忆和线索性回忆功能。
1.2.2卵型鉴定 所有受试双生子均采集颊黏膜拭子,常温下保存在装有缓冲液的试管,随后采用酚2氯仿法进行DNA提取,并采用STR分型法进行卵型鉴定。采用Promega公司的Power2Plex16系统进行16个基因座的同时扩增并用三色荧光镜检测15个STR基因座性别基因:PentaE,D18S51,D21S11,TH01,D3S1358,FGA,TPOX,D8S 1179,VWA,Amelogenin,Penta D,CSF 1 PO,D16S539,D7S820,D13S317和D5S818。以鉴定双生子对是同卵还是异卵。若两同性双生子在5个STR位点基因型完全一致,则作出MZ判断的可信度>99%。通过这种遗传分析,单卵双生子的可靠性可以达到0.1999。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MZ组和DZ组一般人口学资料
共纳入双生子122对,有卵型鉴定结果的共102对。其中同卵双生子54对,异卵双生子48对。
对两组双生子的性别、年龄分别进行X2检验及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MZ组和DZ组数字符号编码测验及symbol-searching B、symbol-cording B测验正态性检验
102对双生子分为同卵组及异卵组,进行数字符号编码测验及symbol-searching B、symbol-cording B测验,对三个结果的得分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以确定相关分析统计方法,结果示除了DZ组searching B分数不符合正态分布外,其余均符合正态分布。见表2。
2.3 MZ组与DZ组编码测验及符号搜索测验在双生子问两个个体之间相关分析
将102对双生子按卵型鉴定结果分为同卵双生子及异卵双生子。将两组同时按大小双原则再行分组,根据编码测验、searching B及cording B分值情况分别对双生子中两个个体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并比较两组的相关系数。根据上述正态检验结果,由于DZ组searching B的分值不符合正态分布,故进行双变量的Spearman相关分析。
用Fisher函数法将r值转化为Z值。估计MZ组Z值的95%CI及DZ组的Z值。从表3中可见编码测验、searching B及cording B的分值在双生子对大小双间有显著相关,且对比95%的可信区间发现两组相关系数具有可比性。三项测验分值的双生子对间相关系数MZ组均大于DZ组。
3讨论
迄今为止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大量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显示遗传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对疾病的遗传学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如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存在很多交叉基因,多年研究结果未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特异性基因。并且现有的精神疾病诊断和分类标准缺少生物学基础,传统的遗传研究仍未明确病因。内表型处于疾病和遗传基因之间,与遗传基因的联系更密切,内表型正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内表型在精神医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
探索内表型的稳定性除了家系研究以外,双生子研究也是分析和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双生子研究的创始人Galton认为双生子的研究对探讨遗传因素和环境对人性格和智能形成的影响。瑞典从1959年即开始开展双生子研究工作,拥有1886年以来出生23 000对性别相同的双生子病史资料。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于1996年建立研究儿童早期发育的双生子研究,15000对双生子已进入该研究登记系统,研究显示相同基因可能对儿童早期的语言和认知功能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双生子登记系统,近年来该状况已开始改善,2002年青岛地区建立起有8583对双生子的信息库,为评价遗传、环境因素与慢性疾病发生的关系及易感基因等研究打下基础。但采用双生子研究的方法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及认知发育的病因研究还有待启动。部分研究显示儿茶酚胺系统的基因DRD4、DAT1、COMT基因可能与一些儿童期的精神障碍发生有关,而与这些基因轻度相关的内表型存在异常,双生子研究探索儿童精神障碍的内表型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篇10
中图分类号:R395.6、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3-0201-01
目前对进城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对其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疾病预防、犯罪等问题的研究上。本文报道了宁波市进城务工青年SCL-90测评结果。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文所指进城务工人员为在宁波市务工的18-35周岁的非宁波籍人员。由宁波团市委及其下属的各个区县单位协助向177家企业发放问卷,并派专人负责指导问卷的填写与收集工作。共发出问卷2500份,收回有效问卷2228份。其中男性占52.2%,女性占47.8%;平均年龄25周岁,≤20岁的占14.2%,21-30岁的占64.7%,>30岁的占20.8%;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占64.3%,初中占30.2%,小学及以下占5.4%;未婚占60.6%,离婚/丧偶后再婚占0.9%,离婚/丧偶后未再婚占1.1%;收入1-2万者占41.9%,>3万者占9.6%,< 1万者占28.1%;日工作时间为8小时者占41.2%,8-12个小时占50.7%,>12小时者占7.3%。
1.2 工具 SCL-90[1]。
1.3 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检验。
2 结果
2.1宁波进城务工青年与全国青年常模SCL-90量表得分差异比较 宁波进城务工青年SCL-90总均分(1.5±0.2)、躯体化(1.4±0.5)、焦虑(1.5±0.5)和精神病性得分(1.4±0.5)均高于常模[2](1.4±0.4、1.3±0.5、1.4±0.4、1.4±0.5)(P
2.2不同性别进城务工青年SCL-90量表得分比较 女性务工青年强迫(1.7±0.6)、抑郁(1.6±0.6)、焦虑(1.5±0.5)、恐怖得分(1.4±0.5)高于男性(1.7±0.6、1.5±0.6、1.5±0.5、1.3±0.4;P=0.013、0.014、0.029、0.000)。
2.3 影响进城务工青年心理症状的因素,详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宁波务工青年与常模相比,总体心理症状略为严重,尤其表现在躯体化、焦虑和精神病性上,与已有研究相似[3,4]。但在人际关系敏感上,宁波务工青年表现较好。由于人际关系敏感主要反应不自在感与自卑感,因此这或许可以解释为随着社会各界对务工人员态度的逐步转变及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务工青年的不自在感与自卑感有了改善。女性的抑郁、焦虑、恐怖因子评分明显高于男性。本研究Duncan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等因素对心理症状影响明显,与Bachrach的研究相吻合[4]。具体而言,年龄越小,症状越严重;受教育程度高者症状较轻,小学受教育程度者症状最重;已婚者较未婚者症状轻微,离婚未再婚者者症状最重;年收入3-4万者症状最轻微,然后是4-5万、5万以上、2-3万、1-2万,以及1万以下;务工青年日工作时间越长,心理症状越严重。本文不是有代表性的抽样调查,也未做代表性检验,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2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3 陆亚文,沈其杰, 胡赤怡, 等. 深圳市外来青年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3):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