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23 15:4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虫害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虫害解决方案

篇1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系统工程

一、影响和导致森林病虫害出现的原因

1、缺乏专业系统的监控体制

没有完善的监控系统与合理有效的布局来展开工作,在灾害出现时无法以最快速度去进行救治,在防灾方面也是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资金的不足使得整体防灾救灾的水平低下,在设备上不能与先进地区保持协调一致;在灾害发生时不能有效的解决,出现浪费大量资金却没有将灾害解决的情况。对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没有予以高度重视,没有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相结合;忽视了森林病虫害的危险性,使防治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

2、对天然树林的滥砍滥伐严重

林业的发展核心就是加工树木木材,肆意的对树木进行砍伐造成天然树林已经严重流失,很多地区天然树林的数量与质量都出现下浮的趋势,林业的植被破坏严重,失去了原有的形态和结构;没有了坚实的基础,树木就失去了成长的区域,这样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病虫进入到森林中,侵蚀大量树木,重则引发虫灾肆虐,轻则危及树木的成长质量。

3、病虫害的传染

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大部分的病虫害都是通过其他带有疫情的虫传染来的;病虫害主要是由于在虫灾区域被扩散,有些带有严重疫情的生物最初是在国外的树林作物中出现的;引进国外的树林产品对我国造林工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出现虫灾问题之后,我们就要严格控制对引进树种的质量,避免出现带有疫情的树种进入到造林过程中,出现虫灾传播现象。

4、过量的使用化学制剂

我国的造林工程中,对防治虫害的技术缺乏创新,一直引用传统的技术成果,使用大量批发的化学制剂对树木进行喷洒,第一次喷洒时可以在根本上对病虫的繁衍有所控制,随之而来,病虫已经增强了抗药能力,在对其进行喷洒也没有任何的作用,还会导致树林受到化学药剂的污染,出现大幅度的破损情况。这就要求在对病虫的农药研究上有所创新,借鉴国外典型林业工程中防治虫灾的经验,加以研发新型技术,在对病虫的治理上,做到较少化学药剂的加入,不允许在消灭病虫的基础上出现破坏森力资源的情况;寻找出与林业特征一致的治理药剂,提高防治效率。

二、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在森林资源的耗损中,森林虫害占大幅的比重,从经济方面计算每年的损失至少有数十亿,从生态环境上看破坏程度更是不能估计的,大量树林被虫害的侵蚀,出现不完整的植被群体,随之就会导致更多的树木被传染遭到破坏。因此加强对病虫害的控制是建设生态的主要工作,相关机构和部门都要明确职责,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对病虫害的侵蚀降低到很小的程度,要实行的方案有:

1、对森林植被的检查和预防

检查植被是避免森林资源受危害作用大的病虫侵蚀。对进行检查的区域加以控制从种子、幼苗和其余木材的运送上做到监管和处理,保证进入到种植区域的作物都是安全健康的;运用科学技术对病虫严格审查,与天气状况、当地种植环境相结合,判断是否有病虫出现,要在病虫出现的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2、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

3、昆虫病原细菌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4、昆虫病原真菌

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设施建设不完善,防治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因缺乏防治技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效率不高。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现行基层服务体系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相关资源普遍短缺。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工作责任制,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急需补充,对于有害生物引起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惩罚规定。

三、对森林病虫害的主要对策

1、加强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从减轻危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2、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体系

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健全预测预报网络体系。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3、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高防治工作科技能力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组织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战略、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等研究,着力解决监测预报、快速检疫检验、天敌繁育、病虫害评估、无公害防治等技术难题。

4、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出抓好病虫害防治

篇2

关键词: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教学改革;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49-02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实践技能型和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和农药等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在学生学习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专业课程,也是培养能在农业生产与管理部门从事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由于该课程以“技能”、“实用”为人才培养目标,所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模式及考试方式应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有必要对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一)“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涉及植物病害和虫害的预测预报,课程结构图如图1。其中植物病害预测预报部分涉及植物群体发病规律、病害流行预测和管理的科学[1-2],这需要学生掌握气象学、作物栽培学、育种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来研究多种环境因素对病害的影响,同时需要化学保护、生物防治、预测学、经济学等知识研究预测和管理技术。其中植物虫害预测预报部分涉及昆虫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害虫流行预测预报与管理。需要学生掌握气象学、作物栽培学、育种学、土壤肥料学、昆虫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来研究各种环境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虫害的影响,同时需要化学保护、生物防治、预测学、经济学等知识研究预测和管理技术。由此可见,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图1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课程结构

(二)教学内容优化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课程开设在第5学期,由于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涉及的农学类课程内容比较多,而这些基础课程学生在前面学期已经学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前面关于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方面课时设计较少,主要起到对学生回顾和加强基础知识的作用。把课时主要放在后面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上,使学生更多地学习农作物病虫害预测技术和对病害宏观管理的能力。例如,在讲植物病害预测技术时,减少植物病害群体在田间的发生规律课时,因这些内容前面已学过。将课时主要放在对田间作物病害数据获得后,如何利用获得的数据进行预测建模然后进行预测和制定综合防治的方针。而这些都是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直接面临的技术难题。

二、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课程是以植物病虫害系统群体动态的分析,从众多影响植物病虫害流行因素中找出主导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加工,还要掌握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以及病虫害宏观管理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这就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例如要全面掌握不同作物品种、栽培管理方式、病虫害在田间的分布情况、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等,以及在田间如何对病虫害进行取样并记录数据,然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再组建成系统模型。这些需要学生亲自到田间进行实践,然后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整理建模。

(二)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用口头或粉笔在黑板上板书课本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方法[3],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研究探讨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互换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案例教学法,此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1980年,才受到教师的重视,其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在植物病害流行预测中,向学生提出小麦白粉病在田间如何进行病害流行预测,让学生分组后阅读案例材料,查阅相关材料和文献,搜集相关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然后让小组派出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这样在小组之间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再让学生总结小麦白粉病流行预测过程中的规律、问题及经验,加深对植物病害流行预测技术的印象。同时老师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篇3

关键词:夜游;灯光;光污染;资源保护;对策

1 龙门灯光概况介绍

龙门夜游是龙门旅游品牌的新增项目,自2006年以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整合、改进,龙门夜游已经获得了社会、市场和政府认可,目前已经具有在旅游高峰期分散游客,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增加景区旅游内容等功能;在业务分布上,已经具有夜景、水景和时空穿越等综合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随着多功能要素的全面发掘,夜游的综合效益和产业链还会继续增加和延展。

夜游的主要因素是灯光作用,通过在核心景区东西两山配置不同层次的灯光,营造不同的视觉效果:一是在伊河两岸林区里安装近500盏白炽灯营造“龙门佛国”气氛。在西山石窟的每个洞窟里根据不同的佛经故事和人物形象安装不同的以黄色为主的柔和光源,突出洞窟特色,营造祥和的“佛光普照”气氛;在核心景区道路桥梁和西山石窟台阶通道上安装色彩各异的通道灯光,方便游客游览,营造颇具魅力的“龙门夜游”气氛;除了这3种主要灯光外,还在西山设置卡通动漫灯光,晚上通过灯光在东山以侧柏林为背景,进行动漫投放,营造“文化龙门”气氛。不同主题的灯光在夜晚华灯齐放,伊河水在灯光交相辉映下微波荡漾,龙门景区在各色灯光照耀下美轮美奂,龙门夜游为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这是龙门夜游的积极作用。下面我们再从资源保护的角度分析灯光对景区植物资源及文物资源的影响。

2 灯光夜游对景区生态影响

2.1 数量多

两山将近有500盏探照灯,自每年的4月一直到“十一”黄金周结束,时间长达7个月。根据调查,探照灯光源采用集束热光源,对树木有较大的烧烤及灼伤作用。

2.2 照射时间长

根据植物生长理论,植物在生长期,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夜间进行呼吸作用,同时具有生命节律,即同人一样,该生长时生长,该休息时休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于一年四季而言,春夏为植物的生长期,秋冬则为植物的休眠期,即为植物的日节律和年节律。长时间的光照,使植物始终处于半节律状态,如同人一样处于半睡半醒状态,逐渐使植物生命节律失调,最后会造成树木的生长衰弱,树势减弱,严重者致使组织破坏,造成烧焦、灼伤或者死亡;同时在冬季,树木进入休眠期,生长停止,虽然没有长时间光照,树木的生长势停止,因此只能维持。这是长时间光照对树木本身的影响。

2.3 对外来物种的引诱作用

外来物种主要是指病虫害对树木的影响和危害。“飞蛾扑火”说明灯光对病虫害具有引诱作用,并且与灯光强度、时长成正比,这样,林区长时间的光照将引来大量的病虫害,并将对林区树木起到持续的破坏作用;同时将会导致林区病虫害防治难度的增加,对于龙门景区侧柏纯林来说,主要虫害是侧柏毒蛾,一年在林区发生两代,随着光照因素的加入,其他虫害及次生病虫害将会增加,比如灯蛾,夜蛾等喜光性种类将使景区的防治体系发生变化,防治时间、防治频率将会发生改变。通过光照为主对植物造成的危害,我们把它称之为“光污染”。

3 防治对策

篇4

关键词:ArcGIS;林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 S757.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8.066

1 ArcGIS软件发展简介及优势

ArcGIS是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于1978年开发的GIS系统。ArcGIS Desktop由三个用户桌面组件组成,即ArcMap、ArcCatalog、ArcToolbox。其中ArcMap是ArcGIS中一个主要的应用程序。ArcMap是一个可用于数据输入、编辑、查询、分析等功能的应用程序,具有基于地图的所有功能,实现如地图制图、地图编辑、地图分析等功能。ArcMap包含一个复杂的专业制图和编辑系统,它既是一个面向对象的编辑器,又是一个数据表生成器。

相对以往使用的Mapinfow软件,ArcGIS软件拥有更强大的功能。Mapinfow的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在处理林业错综复杂的问题上有时显得力不从心。但ArcGIS却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主要用于对森林资源的调查、分析与评价,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对森林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及林权管理,森林防火的监测与管理,森林生态变化及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它还用于对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公益林区划、林业专题制图、森林采伐设计、造林规划设计。将林业生产经营领域的问题整合到一个平台进行解决。随着ArcGIS软件在林业中的广泛应用,它必将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2 以往林业数据的管理手段

以往林业数据的管理一般是10年一个管理周期,每10年进行一次森林资源调查设计(简称“二类调查”)。10年间的森林资源数据管理是以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每年度的林业生产经营数据进行调整,形成每个年度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数据。但是图面方面变化信息调整需要人工区划落界,完全依靠手工绘制,制图成果只反映地面测量的结果,精度、质量均不高。

3 ArcGIS在林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ArcGIS强大数据和空间分析能力,为管理林业生产经营领域中的各种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

3.1 基础图库的建立

3.1.1 基础地图的构建 以林相图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图为基础图,整合造林规划图、林木采伐设计图、集体林改调查图、自然保护区规划图、病虫害分布图、森林火险等级分布图。进而构建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在林地“一张图”框架下开展森林管理等工作。建立起上下联动、统一协调、高效运转的森林管理新机制。

3.1.2 基础属性库的构建 以二类调查和林地保护规划数据库为基础库,根据林业生产领域中不同经营活动的要求,增加数据库中的数据项目,即小班因子,随小班的增加、修改各数据项里的信息,增加数据项和填写的具体内容,要严格按照具体技术规程执行。通过ArcGIS软件中连库功能,将基础图和基础属性库中关键字段联结,达到基础图库的建立。

3.2 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ARCGIS的应用,将空间数据作为不可缺少的因素与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弥补单一属性数据分析的缺陷,使制作的决策方案更加合理;对林业森林资源的空间属性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一旦资源发生变更,即刻对资源数据进行更新,从而准确掌握资源的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使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一个层次,提高了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林业生产领域中具体经营活动的及时决策提供了依据。

3.2.1 森林采伐作业设计 利用ArcGIS分析能力,结合采伐作业规程,制定每年森林采伐作业计划,确定采伐方式、地点、面积、蓄积和更新措施等。根据自己采伐计划,制作采伐作业设计图和采伐作业设计表。同时可以清楚地把握各乡(镇)场,乃至各林班、小班的森林资源状况, 下达森林采伐限额指标可做到有的放矢。

3.2.2 造林规划设计 通过ArcGIS的分析,制定每年度的造林设计规划。确定造林设计的具体地块、造林面积、造林树种、具体工程等。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完成规划设计、省县乡验收成果分类汇总、上报,制作各种设计验收表格和图。

3.2.3 森林病虫害监测 通过ArcGIS对数据的基础分析,跟踪病虫害发生和发展趋势,利用ArcGIS中的各种工具,对每种病虫害的分布、扩散、发病时间进行动态分析和趋势定位,从而指导制定具体的监测和防护措施。

3.2.4 林业用地信息变化调查 以往的林地信息变化调查都是以外业调查为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数据采集和汇总时间特别长。现在通过ArcGIS的应用,结合遥感图像数据,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林业用地调查。林业用地信息变化主要包括林地范围变化和林地范围内地类变化。

林地范围变化:因林业工程建设增加的林地;因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植树造林增加的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实施后,使土地用途发生改变,新增的林地;减少林地。指因占用征收减少的林地,依照有关土地(林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审批,办理占用征收林地手续,建设项目实施后变为非林地而减少的林地。

林地范围内地类变化:新增森林地块。由非森林的地类转为有林地或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新增的森林地块;减少森林地块。由有林地或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转为非森林减少的森林地块;其他林地地类变化的地块。包括疏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之间地类变化的林地地块。

篇5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精细农业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17-01

一、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美国联邦数字地图协调委员会(FIC-CDC)关于GIS的定义及概念框架, FIC-CDC认为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二、精细农业

精细农业是综合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以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传感器及检测系统、计算机控制器及变量执行设备等信息技术,对大田作物生产实施监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GIS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80年代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1.GIS在农业土地地块等级分类中的应用

利用GIS设定农业用地的取样位置,对农业用地的营养成分的抽样采集或者农业用地的年平均产量的数据整理,在Arcmap中借助于SQL语言的编辑筛选功能,从而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以达到农业土地地块的分类分级的效果。

2.GIS在农业病虫害防治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是利用GIS与GPS、RS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把该区域内的农作物的长势情况以图像数据的方式传输给GIS,通过GIS软件对于图片强大的分析系统,分析出病虫害的传播、迁移、扩散规律和种群分布空间动态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和环境关系,对病虫害进行全方位、立体掌握[1],根据GIS图像数据的颜色值变化趋势从而能够准确的对于农作物的病虫害状况做出判断,适时地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GIS在农产品估产方面的应用

GIS与GPS、RS相结合,通过遥感技术(GPS)采集清晰的图像信息,全球定位系统(RS)进行精准图像定位,通过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输出地面的要素资料,获得实况信息,再利用GIS对于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高精度提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遥感估产区划,估产产量分布图的生成与输出[2]。在我国,玉米、小麦、水稻等多种农作物已经用到遥感估产。

4.GIS在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方面的应用

在GIS中,通过对农产品集聚地和农产品运输道路的分布,利用ArctoolBox,建立消费群体和运输距离的缓冲区以及消费目标领域的地区分布等级,还可以利用ArctoolBox中的叠置分析,添加农产品销售和运输条件限制以及与其他农产品竞争力的权重系数,GIS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通过限制条件的叠加可以发生地区颜色的变化,从而可以很直观地分析出农产品的销售最佳途径。

四、国外精细农业发展现状

精细农业首先出现在美国,而法国对于GIS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联合收获机产量图生成以及质量测定、施肥机械及电子化植保机械利用GPS和GIS系统进行变量作业已经成为现实[3]。法国在实现精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还经常与其他国家经常进行精细农业这方面的科研和合作交流,在实现精细农业推广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五、GIS的前景展望

1.“3S” ( RS、GIS、GPS)技术的集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建立基于“3S”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系统各部分间利用管理实时化、一体化、空间化。例如:利用GPS精确定位系统,在小麦或者玉米的收割过程中,均匀分布产量测试点,收集产量测试点的产量数据,把收集来的数据输入到GIS中与其原有的数据(土壤的PH值、土壤成分表等数据)进行汇总叠加,从而分析出农业用地中各种因素对农作物产量带来的影响,进而及时有效地做出解决方案,提高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

2.GIS与专家系统(ES)结合组成的智能GIS系统将成为未来解决农业领域空间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

利用GIS作为有效的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建立成熟的基于GIS的数据自动采集和数据分析的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利用智能型的GIS系统来解决精细农业中复杂难题。

3.GIS系统的发展将促使“3S”系统的快速集成

“3S”系统将为精细农业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分析、自动处理和应用提供决策支持,提高“3S”的集成度,推动精细农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六、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人均国土占有面积却很少,精细农业的优势在于既能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人力物力,因此精细农业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GIS在农业上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精细农业的发展,只有把GIS和GPS、RS相结合组成的“3S”系统,甚至与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相联系应用到精细农业,参与到农业气象服务、农产品估产、采集和销售等领域中,才能实现农业数字化、产量化和规模化,在减少资源投入的同时又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宇鸣、李淑斌、肖植文、刘振环 GIS在农业病虫害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农机化研究,2011

[2]饶卫民、章家恩、肖红生、胡月明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概述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

[3]张晓辉、李汝莘 法国的精细农业研究及应用现状 农机化研究,2002

篇6

关键词:公路绿化;植物选择;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1 公路绿化工程中植物的选择

公路绿化的选择多为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221省道是属于苏北地区,是沙性盐碱土壤,种苗尽量采用本地苗,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完整的一、二级苗木。同时,公路树种选择应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以乡土树种为主,对于经过长期的驯化考验外来树种在合适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

2 公路绿化工程中植物配置模式

2.1 公路常见植物配置模式

2.1.1 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绿化兼起防眩、诱导视线和景观调节多种功能。

2.1.2 公路两侧的绿化

可以利用植物不同的姿态、线条,将常绿、落叶的乔、花卉等配植成高低错落、模纹、景石等各种景观,以达到四季有景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以何种方式配置植物,都需处理好交通与植物景观的关系,引导司机安全操作。

2.1.3 出入口、匝道和主次干道汇合的顺行交叉处绿化

出入口有作为指示性的低矮的种植,转弯处种植成行的乔木,以指引行车方向,使司机有安全感。

2.1.4 立体交叉中的大片绿地及绿岛

不允许种植过高的绿篱和大量乔木,应以草坪为主,点缀常绿树和花灌木,适当种植宿根花卉。

2.2 221省道绿化改造植物配置

2.2.1 一步一树,步移景异

结合221省道周边的环境,从过去的“一条路两行树”的单一绿化方式,逐步向乔、灌、花、草的多层次、多色彩发展,创造内涵丰富的自然生态的公路景观。

2.2.2 功能实在,具地方特色

运用现代园艺手法,将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创造多样的绿地景观和生态景观。

2.2.3 模纹造景手法

创造性的将模纹造景手法运用到公路绿化中,以宿根花卉为主,配以灌木等,表现植物的个体美及植物组合的群体美。

3 公路绿化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分析

3.1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绿化在施工过程中最大的要求就是保证成活率和营造优良的景观效果,所以我们要强调施工过程中的2大关:“栽植关”、“管理关”。一般的公路绿化存在配置简单,种植凌乱的问题。其实,虽说公路绿化的美观效果要求不如一些游园那样苛刻,但也不能不重视美观效果。公路绿化从景观效果方面考虑总体要求是统一而不凌乱、简洁而不简单;从生态效果来看,公路绿化的垂直结构不能过于简单,缺乏层次感,最好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结构。

3.2 221省道绿化改造施工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图纸设计的个别树种不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如杜英,它属于暖地树种,喜温暖湿润环境,适生于酸性的黄壤,但221省道海安段的土质是偏盐碱性的,如果坚持栽植杜英,那么就会对景观效果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对于设计者而言,在设计公路绿化时应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选择植物,使整体构图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买进的苗木无患子有溃疡病发生,虽只是少数,但仍引起高度重视,要从源头上抓起,杜绝病害的发生。浇水后出现树倒的现象,甚至在栽植一段时间后,树已经发芽长叶了还会倒,这就要求树木必须打支撑。因为省道靠近附近居民的农田,经常有市民横穿公路、踩踏绿化带现象,造成一些树木死亡或生长比较缓慢,失去了景观的整体性。这是设计时所遗留的问题,只顾景观效果,没有考虑到农民的便捷问题,所以对于施工时要注意这些问题。

公路树种的配植须多元化,避免树种、色彩单一。树立修生态路的理念,各分隔的绿带植物配置相互配合,使公路绿化有层次、有变化、景观丰富,也能较好地发挥绿化的隔离防护作用。

4 公路绿化养护问题及解决措施

4.1 公路绿化养护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春季养护:拆防寒材料,水肥管理;夏季养护:注意水肥管理,病虫害的防治,在防治过程中得考虑对人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植物天敌的保护;秋季养护:主要是合理浇冻水和施肥;冬季养护:一般在公路两边的地形开阔,导致空气对流;加上高速行驶的车辆带动的风速,常引起树木的剧烈摇摆,容易导致树木根系受到损伤,并加快了树木水分的损耗,降低树木御寒防冻、防寒的能力。可采用缠树干、搭风障、搭保温棚、根颈培土、盖地膜等措施进行养护。

篇7

关键词 现代烟草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烟草生产能力;科研水平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150-01

整体上来讲,烟草农业的科研与技术创新需要关注的内容非常的宽泛,无论从前期的生产调研与项目的申报,再到申报成功之后的实施过程,最后到研究结果的有效整理和项目鉴定,直至成果的推广等等,所涉及的环节非常的宽泛,不可赘述。笔者在烟草公司烟叶管理科生产科从事烤烟生产和收购工作,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对烟草农业的自我钻研,对烟草农业的科研与技术创新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1 烟草农业科研的突破口与着力点

烟草农业科研覆盖面非常广,笔者认为,最为基础的还是理论研究的部分,而应用过程中的研究要作为一个重点,在研究的过程需要紧紧的贴合烟叶生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挖掘烟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所在,将研究成功之后的更多的成果尽快的惠及烟农。

具体来讲,烟草科研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基本内容包含7个方面。

1)要找出对烟草育苗环节有重要阻碍作用的因素,譬如说在采取集约化的大棚育苗过程中,如果对病虫害问题进行防治。

2)关于新型品种的引进以及相关病虫害的防治。

3)烟草平衡施肥过程中营养问题研究,譬如说包括有机肥料以及生物肥料的施用等等。

4)烟草水分的管理,也可以将对水分的管理上与水分调控的相关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

5)一系列新型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这些新型技术的推广必须要保障烟叶质量的整体提高。

6)较为密集的烤房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工艺研究。

7)对病虫害的准确预测以及对其的综合防治技术。

2 烟草农业科研的试验

烟草农业的科研活动要深入的开展起来,就必须要切实认真的通过试验来完成,在现阶段,通过有效的实验以及示范来实现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适当的方式。

现阶段的烟草农业试验最主要是以田间的试验以及示范作为重点问题,但是纯粹的田间试验不可能完全实现实验的目的,所以要有效的搭配室内试验的部分,以此来解决在烟草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烟草农业科研过程中开展试验活动的地点必须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要讲求科学性和合理性。举例来讲,如果某个试验活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养分的补足,就必须要选择一些缺乏养分的土壤来开展相关的试验;如果是研究病虫害防治的试验,就必须要把实验的场所安排在一些病虫害肆虐的田地;如果是要开展烟草生产的示范地,就必须要将示范的区域安排在一些最能够代表本区域生产水准和管理水准的区域。

3 烟草农业科研保障措施研究

众所周知,烟草农业的科研活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过程,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切忌一蹴而就,必须要结合相应的保障措施才能够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有效。

具体来讲,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前期保障工作。

1)结合生产来开展研究。烟草科研活动必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念来对全局工作进行统筹,做好前期的调查工作,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开展研究活动,在项目申报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必须要和当下的生产实际相结合,要以生产的提高为目的来开展课题的研究。

2)当下的烟草农业的科研活动缺乏人才,所以科研过程中必须要致力于打造一批能够持续战斗的科研人才。在任何的科研与工作过程中,人才永远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我们要通过人才战略来保障烟草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烟草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也对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为艰巨的要求。

3)基础设施必须要跟上科研活动的需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对于烟草科研的工作有着决定性作用。近些年来,很多地区的烟草公司在基础设施比较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必须的科研活动无法顺利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烟草行业的顺利发展。所以说,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关键。

4)要有科学严谨不怕吃苦的科研精神。烟草农业的科研活动总而言之是辛苦的,需要长时间的田野工作,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到生产一线,所以要持有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掌握到最重要的资料,从而为烟草生产活动做好基础工作。

5)科研活动重要积极的与其他单位开展交流,交流的单位可以是一些高校,也可以是一些科研机构,都可以积极的开展交流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准。

6)要致力于在科研活动中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通过论述文章的发表和学术活动的交流与提高对自我科研活动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烟草农业科研活动的认同度。

4 烟草农业科研的技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作为烟草农业科研也是如此,必须要积极的在技术上追求不断的创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烟草农业科研活动的创新,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对一些根本无人问津的高端科研领域进行探索,还是利用一些最为尖端的科研仪器进行研究呢?笔者认为,这些活动都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必须要专注于生产,只有生产力创新高的研究活动才可以称得上是技术创新的烟草农业科研活动。

在研究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要做到从实际出发来考虑问题,必须要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来面对科研活动,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不能为了一些故作高深的理论来开展研究活动,要致力于从研究的理论中尽可能多的揭示问题,要能够发现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能够积极的引进适合本地生产的他人的研究成果,并能根据他人的研究提出本地化的推广方案,或者说能够提出一些全新的观点和对生产活动有利的建设性的意见。

在开展烟草科研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对烟草农业的管理与技术创新活动互相的结合起来,不仅仅要在管理的过程中追去不断的创新,还需要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烟草农业管理水准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保障更多的科研活动能够运用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去,从而有效地提高烟草农业的生产水平,将更多更大的实惠带给烟农。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烟草农业的科研活动是一项复杂而又辛苦的工作,作为烟草农业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以提高烟草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为最基本的着眼点来开展烟草农业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实事求是、踏实认真的将研究过程与本地的实际相结合,要尽可能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烟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要能够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要将自己的研究结果惠及更为广泛的烟农,实现烟草生产的大飞跃。

参考文献

篇8

可持续发展农业是针对如何为我们人类及后代提供可持续的食物和能量的供给途径而蓬勃兴起的科学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是目前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食物和燃料费用增加、贫穷国家人口饥饿、富裕国家人口过度肥胖,同时还有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病虫害控制、物种灭绝等问题的关键所在。面对以上问题,人们提出综合了农业学、土壤科学、分子生物学、化学、毒理学、生态学,以及社会科学的新型的、环境友好型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在空间层次上,可持续农业涉及到从分子水平,到农场系统甚至与整个地球所涵盖的物理过程,从时间层次上,它可以从一秒钟,延伸至一个世纪。正因为如此,科学家利用这个包含很多部分,同时各部分之间又相互联系的系统方法来处理科学、经济,以及各种社会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可持续农业并不是一个狭小的、古板的学科范畴。与其他那些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案相比较,可持续发展农业更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本书是关于社会学、有机农业、气候变化、土壤科学相关综述性文章的集合,集中了16篇独立论文,1.社会问题,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案、依赖性以及可持续农业,针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社会安全,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提倡可持续的方案;2.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社会学,强调了将可持续农业和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观点;3.可持续发展农业相对于有机农业而言,比较两者所涵盖概念的区别;4.有机农业和食物生产: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及营养和质量问题说明了有机农业相比与传统农业能生产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并且对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更有帮助;5.欧洲中部的可持续能量作物种植;6.磷、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7.欧洲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同演化和迁移;8.非同位素和C13同位素标记方法用于计算土壤中有机碳维持条件;9.土壤日照和可持续农业;10.土壤方程、有机质多样性和便捷农业;11.可持续农业所要求的土壤知识;12.回收生物肥料的堆肥处理;13.马铃薯金黄线虫病和生物控制剂;14.植化相克和有机农业:15.玉米烯酮作为新的植物荷尔蒙的传播和机能;16.农庄农业、林业学:孟加拉国一种潜在的资源。

本系列书籍的编著者Eric Llchtfouse博士出生于1960年,于1989年在Stras.bourg大学完成博士学位,1992年,继在美国Indiana大学和德国KFA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后,他以土壤科学家的身份供职于法国国家农业研究中心(INRA)。他所作的土壤中有机质和污染物的研究,运用C13同位素标定的方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生长下玉米的长时间试验观察,首次确定了土壤中有机质分子的运动性质。在2000年,他成立欧洲环境化学组织(ACE),并于2003年创办了《环境化学》期刊,业已编撰《环境化学》(Springer,2005)一书,现今任法国国家农业研究中心(INRA)《农学和可持续发展》期刊总编。

此书集中了分析目前农业的现状、农业知识以及各种不寻常解决方案的综述性文章。这将为科学家、决策者、本领域从业人员、农民以及政治家等各个希望建立安全农业、保证能源和食物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志之士提供支持和帮助。

篇9

关键词:改革开放;种植技术;水稻田;沙糖橘

前言

彭山县位于四川省的中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大部分为山区或者丘陵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的44.21%以上,特别适合沙糖橘的大面积种植。尤其是现在沙糖橘的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政府出台了一些鼓励沙糖橘种植的相关政策,更成了当地种植户的首选,这几年,关于如何提高沙糖橘种植产量与品质的研究从未停止,本文就水稻田中种植沙塘橘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由此而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简要介绍,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供参考。

1彭山地区现有的沙糖橘种植技术

1.1适当增大种植密度

从目前彭山地区沙糖橘的种植现状来看,水稻田种植的沙糖橘果园数量很多,并且受到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彭山地区沙糖橘的种植以大户带动小家小户种植为主要趋势。为了提高前期产量,很多果农选择适度密集的方法,每667平方米大概种植150株沙糖橘,株距设定为1.8米,行距1.5米。

1.2病虫害控制及时

近些年来,就彭山地区水稻沙糖橘所面临的病虫害来看,主要是黄龙病,这种病害不仅发生在彭山地区,在全世界的各个种植沙糖橘的地区有受到了溃疡病的威胁。如果不能对病虫害进行及时的控制,可能还会引起毁灭性的打击,使得农民因此一贫如洗。为此,彭山地区加大了对病虫害的打击力度,大力鼓励果农采用无虫害的苗木种植,对于溃疡病的传播媒介进行统一防治,为柑橘的顺利生长保驾护航。

1.3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就目前四川省彭山县的沙塘橘种植情况来看,随着沙塘橘的经济手机逐年提高,种植沙塘橘的农户数量也与日俱增,大大提高了彭山地区水稻田沙塘橘的种植面积、密集度以及沙塘橘的产量和质量。调查显示,沙塘橘的单产率明显提高,在第3年挂果的时候,每667平方米的挂果树可以收获5000kg的沙塘橘,并且每千克沙塘橘的价格在6到12元之间,如此大的收益,更加坚定了彭山地区种植沙塘橘的决心。

2彭山地区沙糖橘种植新思路

彭山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都非常适合沙塘橘的种植。彭山县位于四川省的中部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气候湿润,常年多雨,夏季最高温度为30摄氏度左右,冬季最低温度不小于10摄氏度,温度和降雨量都非常适合沙塘橘的种植;彭山地区的土壤受到多年的耕种方式和施肥习惯的影响,土壤呈现弱酸性,并且粘性高、易板结,在种植沙塘橘时,应该多施加一些有机肥,使用一定量的生石灰改变土质的酸性。

2.1积极准备除草工作

在水稻田里种植沙塘橘,由于肥水充足,除了沙塘橘长势凶猛外,杂草的生长速度也非常惊人。所以在种植沙塘橘之前就应该提前做好杂草的清除工作,尤其是在种植沙塘橘的第一年,杂草很容易高于果树,由此引发的病虫害会给沙塘橘带来灭顶之灾。可以说除草是在水稻田里种植沙塘橘的重要步骤之一,在果树处于幼年时期就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沙塘橘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2.2提前规整洼坑区域

沙塘橘具有喜干怕涝的习性,根系可以向下生长60厘米左右,但是种植到水稻田里之后,往往会因为水稻田的犁底层硬而不能向下排水,严重影响沙塘橘的正常生长。所以,要想使得沙塘橘能够丰收高产,既要提前规整好洼坑地段,增大耕作层,使得沙塘橘果树的根系可以最大限度的生长。

2.3提高种植机械化的比率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大都采用良种的手法,即运用无病嫁接苗种植的办法,使用先进科学的栽培基础,再根据种植地域的温度、气候、土壤等条件,形成产业化管理,机械一体化生产,最终实现沙塘橘种植的优质高产。

2.4做好防涝工作

本文已经提到过,沙塘橘具有喜干怕涝的习性,所以种植在水稻田里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条件影响。在南方很容易遇到大雨天,如何做好防涝工作,是果农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很多果农会选择提前在水稻田内挖好排水道,在大雨的天气可以保证水稻田内的积水能够顺利排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修建小型的水利设施,既可以方便果农灌溉果树,又能节约用水。

3结论语

通过本文的简要介绍,大家可以了解到在水稻田中种植沙塘橘,是现代化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虽然我国目前的种植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是可以通过四川省彭山地区在沙塘橘种植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现有的解决办法,认识到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为专家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在种植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学习中不断进步,逐步的达到广大消费者对于沙塘橘的品质要求,以及果农心目中期望的高产量。

参考文献

[1]潘楠.如何在四川种出优质丰产de沙糖橘.《四川农业科技》.2014年7期

[2]区善汉,莫健生,张社南.广西沙糖橘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南方园艺》.2014年5期

[3]沈兆敏.沙糖橘产业快速做大的经验及持续发展对策建议.《果农之友》.2014年9期

篇10

关键词:乡土树种;无剌槐;产业复活

中图分类号:S792 文献标识码:A

经调查,现在的皖北地区,放眼村庄、沟塘、路边,除了杨树还是杨树,那些体现乡野情趣的乡土树种已经很少见到,在一些地方甚至已濒临灭绝状态。

乡土树种的适应性很强,对当地的洪涝干旱、极端气温等恶劣的生长环境,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并在长期的生长演替过程中,对病虫害产生了较强的抗性。在乡土树种的自然群落中,很少有大面积的、毁灭性的病虫害发生;具有适应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生长健壮等优点,便于养护与管理。在比较恶劣的条件下可以成活,在无水肥的地方可以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乡土树种具有地方特色。一个城市的绿化树种是反映城市景观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可以有丰富多彩的绿化景观。

1 林木树种单一可诱发生态灾难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种名为大袋蛾的害虫在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农田泡桐林网中爆发,严重时把叶片吃光,泡桐树、果树、农作物无一幸免。泡桐树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是造成本次灾害的主要原因。

由于树种单一,2002年,甘肃3.3万hm2杨树遭受天牛危害。兰州以东地区杨树基本已经毁灭,河西走廊约6.67万hm2、景电灌区约6666.7hm2、秦王川灌区的约3333.3hm2杨树农田防护林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近5.3万hm2的杨、柳、榆林木以及华家岭林带受到严重威胁。专家认为,造成西北地区屡受天牛吞噬的主要原因是林网、林带树种单一。

一统天下的杨树,造成杨絮漫天飞舞。特别是2012年夏季,“杨絮成灾”,许多人因此过敏住院,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由此可看到,大面积种植一个树种会使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减少并趋向单一化,生态系统中物种越少,抗外来干扰的能力越弱,单一树种的种植面积超过一定的阈值,一旦爆发病虫害将非常难以控制,造成巨大的生态灾害和市场风险。大量事实证明,单一树种和成片连作的造林方式,不仅能造成病虫害严重发生,也可使地力严重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2 林木物种单一难以应对市场风险

以皖北地区为例,在10a以前的计划,大家都种杨树,用农田种植每667m2算计着也有大于传统农作物的收入,而在10a以后的今天,杨树的收入远远小于预期目标,甚至卖不掉,而乡土树种的价格猛增。若10a以前种植的是多品种的乡土树种,现在算来,收效益远大于了杨树。所以,树种多元化发展,不仅能确保生态健康,还能规避市场风险。

3 发展乡土树种存在的三大问题

3.1 观念问题

乡土树种的生长慢、投资回收期长,这些问题眩目经营主体,缺少发展动力。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不愿意介入乡土树种的造林与培育,不会把乡土树种资源培育与造林工作完全推向市场。

3.2 政策问题

重项目造林,轻乡土树造林;项目上使用乡土树种少或不使用,这样一来乡土苗木培育失去了市场,而育苗者愈来愈少,这是乡土树种难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3.3 技术问题

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良种。相对于主要造林树种来说,乡土树种的改良、育苗和造林等研究滞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当有限。如采种难、育苗难、造林成活率低、早期生长慢、缺少必要的遗传改良等。

4 解决方案

4.1 乡土树种造林要有政策支持

乡土树种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且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向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应对乡土树种资源培育在资金上给予扶持,要设立专项基金对珍乡土树种种苗和造林实行补贴,并制定延长贴息贷款的年限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4.2 加大乡土树种种苗培育建设的力度

乡土树种的发展,种苗建设是基础。在全市逐步建设一批抗逆性强、集中连片的优良乡土树种采种、采穗基地,种苗生产专业化,管理规范化,确保种苗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加强种质资源保收集、保存和利用研究,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乡土树种基因资源。并将乡土树种的发展和保护纳入林业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落实相关实施措施,积极做好乡土树种的保护、繁育、示范和推广工作。

4.3 从技术上创新栽培模式,加强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要针对不同树种及其培育目标制订出具有个性化的育苗、造林、抚育管理、森林经营的技术体系,解决乡土树种育苗难、造林成活率低、生长慢等问题。并可以适当密植、营建混交造林、混农林、林下种植。结合本次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在防护林、生态公益林中人工栽植乡土树种。实现长短效益有机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4.4 品种上的选择

以皖北地区为例,乡土树种主要有旱柳、桑树、榆树、臭椿、刺槐、苦楝、银杏及桃、李、杏、枣等。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意杨以来,由于利益驱动,皖北原有的乡土树种已大量地被单一的杨树品种所取代。物种单一的很大原因是效益和生长速度问题,以及能否产业化种植。这些也是传统乡土树种的缺点,但是无剌槐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