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23 15:4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

篇1

关键词: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资源;产业规划;环保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02101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跨国公司纷纷注资国内或在大中华区建立采购中心,加上国内市场经济的稳步前进,中国物流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新时代的物流业,必须树立绿色物流理念,降低物流业发展的社会代价,以更低的成本优势,更加人性的环保优势,更大的收益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随着人们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认识不断加深,绿色物流运作模式势必成为未来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绿色物流是指既能满足市场要求又能实现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物流活动。通过对传统物流行业的改革,尤其在运输、存储、包装、产品加工等方面,将极大地实现环境污染的减少和能源消耗的降低。绿色物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宗旨,以扩大经济体盈利、满足客户服务要求为目标。这在本质上符合企业的运营原则,是市场和社会发张的必然产物。

1传统物流运输产业的弊病

1.1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规划程度不高

中国是个人口多,可用土地资源少的国家,必须严格控制土地资源的采用,以保证国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传统物流业的增加及其运输规模的扩大占用并消耗大量土地资源,这使得传统物流运输业的社会成本偏高。

1.2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污染,资源合理利用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在内涵和外延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逐渐形成了设计、制造、生产、包装、仓储、配送一体化的服务。在这一整条服务链中,每一环节都会产生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如果没有合理的处理和利用,难免会带来环境污染。如在包装过程中,出现的油漆渣滓、难降解的塑料用品等等均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1.3产品配送协作化程度不高,统一的运输规划还没有完全形成

在产品配送过程中,各大物流企业仅仅是在自身配送范围内完成送货,没有实现企业间的配货协作。这样,在整个市场的产品配送过程中便出现了人力资源、运输工具资源的重复配置。

2发展绿色物流的原因分析

(1)绿色物流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必然产物。经济社会的无限发展和自然资源及有限环境构成一对矛盾主题,人类社会要想在发展中突破资源有限的限制,就必须走绿色化道路。绿色物流相比传统物流业而言,能适应未来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2)绿色物流产业的规划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对生态环境,对社会资源友好的物流。通过发展绿色物流,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存活的目的就是实现盈利。绿色物流不是环境的“布道者”,相反它可以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好的为客户服务,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更高的盈利和创收。因此我们说,绿色物流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但是在未来经济市场法则下,只有满足社会属性的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其经济属性的发展,实现企业的生存。

(3)绿色物流是顺应国际物流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绿色物流和绿色运输业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增长点。同时,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增强,必然会提出并要求企业绿色化运作。物流企业应该在响应国家物流振兴规划政策下大力倡导并发展绿色经营模式,立足长远,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企业、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绿色物流发展措施

(1)政府应该强化绿色物流理念,积极制定发展绿色物流的具体政策法规。目前,国家已开始注重绿色物流的发展,并及时提出了绿色物流的概念和相应的一些细则,但是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政策和科学的引导,绿色物流还停留在“口号”阶段。政府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明确的政策法规,科学引导,积极落实绿色物流政策。例如,有效控制物流污染源,利用经济杠杆和产权效应控制物流的社会成本。

(2)建立标准,积极推动绿色物流的“绿色标准”。制定并实施绿色物流标准。政府在推行绿色物流标准的过程中既要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又要力争与国际标准ISO14000接轨。以标准化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进而增强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加大对绿色物流企业的标准考核,实现政府、公众对企业的双重监督,深入贯彻并落实绿色物流标准的执行。

(3)加大对各地物流园区的科学规划,建立废弃物回收系统。政府在强化绿色物流理念的同时应该积极推行各地物流园区的统一性、科学性规划,以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机配置和共享,降低经济成本,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整治各地物流市场混乱不堪的局面,实现物流企业公平、有序的竞争。同时,各地政府应该针对物流园区建立废弃物回收系统,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

(4)加快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在过去几年的物流业发展中,国内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物流人才,但是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物流人才要求将更加苛刻。由于我国绿色物流观念形成时间不长,很多企业还没有形成绿色物流这一概念,更没有完全形成承担社会责任的超前意识,因此要加强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实施人才跟进战略。总之,要实现绿色物流这一发展目标,各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应该积极培育新一代熟悉绿色物流理论和实物的专业人才。

(5)企业要积极推行绿色物流的流程改造。在执行国家绿色物流政策的情况下,企业应该着力对物流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优化。积极降低装卸、包装、加工的造成的污染,并推行废弃物的再利用。同时,强调协作化、集约化的配送运作,降低配送综合成本的最小化,减少配送资源的重复配置。

(6)企业针对绿色运营模式即要贯彻国家政策又要有所突破和创新。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发展时间短,可借鉴经验少,这给各企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企业应该秉承公平的竞争平台,积极实现内部创新,以实践和发展的方法解决绿色物流前进中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赢得同行业者和社会的支持和信赖。

(7)加强媒体和公众对绿色物流产业的舆论监督。通过媒体和公众对物流企业的舆论监督,实现绿色物流的良性发展。例如,由于配送的不科学性,势必增大物流运输的压力,因此引起不必要的交通压力和汽车尾气污染,同时增大了运输风险。媒体和公众可以通过舆论压力促进物流企业对运输管理的持续性改进。

参考文献

[1][美]Ronald H.Ballou著.企业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郭成,John Brown.现代物流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有望迎来系统性政策利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关注气候中国峰会”上透露,近期国务院审议批准了多项绿色低碳相关产业政策,包括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具体方案、通过惠民工程推行领跑者计划等,面对前景广阔的绿色低碳市场,企业须把握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期,通过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应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自觉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据记者了解,上述所指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具体方案即是由发改委等部门研究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该意见有望近期公布。解振华透露,该具体方案主要是通过一些市场化机制和一些激励性政策来实现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

该目标在此前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

解振华表示,当前全球及中国正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这为我国企业供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据测算,“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方面,我国投资将达到2.3万亿,可再生能源方面投资将达到1.8万亿,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的占有率由目前的5%将提高到30%,企业面对着前景广阔的绿色低碳市场。

篇3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推动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文件,实现产业集聚区高质量的二次创业,结合实际,对我县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一、认真梳理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盘活存量资产。认真排查产业集聚区现有企业情况,对已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列出清单限期企业进行整改,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转型升级、租赁转让等方式盘活企业,实现土地保值增值,产业集聚区严格按照河南省企业分类综合评价配套体系,大力支持A类企业,鼓励B类企业升级换代提升档次,淘汰C类企业。对产业集聚区生产不佳和停产企业采取同类收购,鼓励效益好的企业收购兼并或合作生产,盘活低效资产。

二、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

产业集聚区采用“管委会 (工委)+公司”的运行模式,推动管委会瘦身强体。整合管委会内设机构搞好管委会和公司的分工,充分发挥公司的作用,在资金筹集、融资担保、项目管理、投资运营、企业服务、承建公共基础设施、参与招商引资活动等市场化方面由公司负责,采取灵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三、鼓励以商招商,优势特色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模式,努力拉长产业链条。

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铝型材产业,截止目前,已建成投产的河南东旺熙朝铝业有限公司,河南天冠铝业有限公司,河南开建铝业有限公司等六家铝型材企业,2019年总产量达15万吨,产值近30亿元。以现有企业发展为基础,集中打造铝型材生产的“四园区,三基地,两平台,一中心”。四园区,即型材门窗产业园、玻璃幕墙产业园、全铝家居产业园、交通型材产业园等四个专业园区。主要建设生产加工厂房、物料库房以及相关产业配套设施。三基地,即铝型材产业研发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中西部型材物流仓储转运基地等三个基地。主要建设产业研究院、科技研发中心、新材料实验室、标准化厂房、智慧物流管理中心、现代化物流仓库等研发、创新和物流服务设施。两平台,即小微企业孵化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两个产业服务平台。主要引入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一些科技型初创企业,建设孵化器、金融、投资大厦等产业服务设施。一中心,即商贸及居住配套服务中心。主要建设生态居住小区、商业服务中心、人才公寓等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公司注重科技投入发展,已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结构分会、天津大学、中原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门窗幕墙专委会、北京中视蓝海,开展全方位合作。河南东旺熙朝铝业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合作成立的天津研究院已挂牌成立。力争用5年时间,引进100家以上铝型材加工及门窗生产、家具制造、玻璃塑胶等配套企业,铝型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将集聚区打造为中部极具影响力的“铝型材生产加工基地”。

四、认真搞好规划编制

2020年是“通许产业集聚区十三五规划”、“通许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规划”的收关之年,从新编制和完善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对实现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搞好功能布局,借这次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调整,搞好集聚区功能布局,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产业园中园,重点建设大蒜科技园、铝型材加工园区等,形成园区内的特色园中园;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盘活资源,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化内生活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实现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开始新的飞跃。

五、认真做好高新技术园区、绿色化园区、智能化园区三大园区改造。

以茂盛工科,龙宇化工。东磁新能源等科技实力相对较强的企业为重点、形成多点带动,以点带面的方式拓展高技术企业实现技术升级换代,着重推荐人工智能,开展以人工智能代替人工的技术革命,对有实力的企业重点推广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应用;绿色环保方面,重点在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领域从原料培育、产品生产、市场流通等环节形成绿色环保的产业链,以此带动多个企业,打造专业的绿色园区。

六、优化营商环境

搞环境就是搞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清除阻碍企业发展的各种障碍,除打造好配套基础设施的硬件环境外,就是打造好企业服务的软环境,企业所审批的事项能不办则不办,必须要办的尽量减办,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办事程序,为企业打造出一个愿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良好创业环境。

篇4

关键词:绿色产业;旅游产业;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北京市门头沟区

引言

绿色产业作为21世纪追求的新型产业模式和经济体系,在本质上是实现最低代价生态内生经济发展的模式[1]。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提高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从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内涵出发,助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旅游产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旅游业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于一体,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实现资源的最小消耗。而且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诸如餐饮、住宿、交通、旅行社、商店、游乐场等多种产业、部门的发展,吸纳大量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本研究依据绿色旅游产业内涵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在阐述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绿色旅游产业体系的概念

1.1绿色旅游的概念

绿色旅游最早是由法国的欧贝尔提出,目的是让人们从嘈杂的都市走向宁静的乡村,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舒缓、释放都市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同时增进乡村经济发展及城乡文化交流。由此可知,欧洲的绿色旅游是由乡村旅游转变而来,乡村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种。日本农业部在1992年将绿色旅游定义为:“能够享受目的地的自然与文化以及与农村、自然景观丰富的山区的当地居民互动的停留式休闲活动。”20世纪80年代,绿色旅游的概念传入我国,因此我国对绿色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旅游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绿色旅游就是环保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注重自然、社会、文化等资源的保护;二是绿色旅游等同于生态旅游,就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放松,放松中增强生态意识的旅游;三是按照广义和狭义之分来界定绿色旅游,狭义的绿色旅游就是将绿色理念深入到旅游产业中,而广义的绿色旅游还包含了环保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内容。本研究定义绿色旅游为: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强调在享受大自然风光的同时,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环境最小化破坏的一种旅游形式。

1.2绿色旅游产业的界定

绿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经济形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绿色旅游产业是开发自然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形式;其次,绿色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动是绿色旅游,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再次,绿色旅游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3]。据此,本研究将绿色旅游产业定义为:作为构筑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绿色旅游的概念,依托自然旅游资源,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在产业的网络化、集群化、交叉化、一体化的联合推动下形成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2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和保障

2.1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南部,全区以山地为主,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涵养区。“京都第一峰”的灵山、“天然动植物园”的百花山、“古刹奇松、怪石异卉”的妙峰山、“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柘寺、“天下第一坛”的戒台寺、“北方的地质博物馆”的龙门涧、“京都小漓江”的珍珠湖和永定河,合称为“三山、两寺、一涧、一湖、一河”,这是门头沟区主要的自然旅游景点,亦是构成京西旅游发展的基础。境内峰峦叠嶂、青山绿水,生态优良,成为在快节奏、紧张的都市中生活的人们首选的休闲圣地。全区现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4处、1A级景区1处。同时,门头沟区历史文化悠久,潭柘寺、戒台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东胡林人”遗址、龙泉务辽金瓷窑遗址等著名的文物古迹承载着门头沟区的历史印迹。

2.2日益壮大的旅游需求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

随着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希望给快节奏的生活放个假,由此,旅游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都市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生活环境相对压抑,人们的幸福感较低,需要一个环境优良、闲适自在的好去处放松身心。旅游需求的增加带动产业规模的壮大,旅游业不但成为第三产业也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门头沟区旅游收入大幅提高,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乡村旅游增长迅速,乡村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不断上升。2015年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3.50亿元,旅游业收入为18.85亿元,占第三产业收入的25.65%。2006—2015年,门头沟区旅游业收入增长536.35%,其中乡村旅游业收入增长193.96%;旅游业接待总人数变化不明显,略下降4.11%,但乡村旅游业人数增长明显,增长56.58%(表1)。近年来,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私家车及汽车租赁业务的发展等也助推人们出游积极性的提高,尤其是节假日和周末期间,城区居民更多地选择在郊区的“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农业示范园”等度过休闲时光,成为门头沟区构建绿色旅游产业的重要力量。

2.3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门头沟区是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之一,2015—2016年,门头沟区水域嘴村和灵水村被评选为“北京最美乡村”,截至目前,北京市113个“北京最美乡村”中门头沟区有11个。2016年,门头沟区实施高压线绿色廊道生态景观、戒台寺郊野公园建设等多个项目,严格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控车、减油,村庄实行煤改油、煤改气工程,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管,成为全国2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之一。随着旅游接待环境质量的提高,游客数量有所增加,接待场所也随之增加。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门头沟区从事乡村旅游业的观光园和民俗户有1145个,比2014年增加了28个,同比增长2.50%,其中,民俗户增加了17户,观光园增加了11个,但实际经营民俗旅游的农户较2014年减少了22户。根据“十三五”期间门头沟区发展规划,门头沟区的发展将重点围绕生态涵养、旅游文化和科技创新三大功能开展,永定河绿色生态带的建设工程将逐步推进;政府将斥资2亿元用于门头沟区各景观园区质量的提升和环境的整治,打造山水环绕、宜居宜业的生态园区,重点突出以“潭柘寺—戒台寺—九龙山”“京西大峡谷—百花山—灵山”等组成的旅游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和景区规划。

3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1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与消费观念不强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游客潜意识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差强人意,还停留在自己“消费”、景区“买单”的层面上。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的问题体现在采摘园里的乱折现象、景区里的乱写乱画现象以及对基础设施的破坏等,而这些行为都有悖绿色旅游的理念。此外,自驾游造成的停车场拥堵、乱停乱放现象也已成为当下北京市旅游景区面临的新问题。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影响门头沟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门头沟区旅游业的营业收入总体上呈现增长状态,但缺乏新的增长点,游客消费呈现下滑态势。门票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较大,且较为平稳,商品销售收入则波动较大,其他收入近年来有所增加。具体来看,2006—2015年,商品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518.60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1432.50万元(近年来最高)后,呈现快速下降趋势,降至2012年的155.90万元(近年来最低),之后又有所回升,2015年升至380.40万元(表2)。此外,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星级宾馆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0%,商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6.50%,其他收入同比下降26.30%;休闲观光农业接待人数上升,但农产品销售收入和餐饮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7.30%和12.10%。据分析,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景区商品价格高,人们不愿意购买;二是商品缺乏特色,难以吸引游客;三是农产品受天气影响大,缺乏品牌支撑等。

3.2旅游经营者绿色可持续经营机制未形成

据2016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北京5个生态涵养发展区中,2015年门头沟区的民俗旅游接待户数、民俗旅游接待人次、高峰期从业人员以及民俗旅游总收入都是最少的,观光园数量处于倒数第2位,仅高于延庆区(表3)。这主要是因为:一是门头沟区旅游业还缺乏自己的特色,其旅游经营者没有利用区内独特的地形因素,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和品牌产品,观光采摘没有形成规模,消费者的旅游仅停留在观光上。二是随着旅游经营者增多,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旅游经营者的利润相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缩水,其为降低成本和争取利润,减少了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及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如使用低廉的餐具、提供非专业的导游、销售劣质的产品、提供带有欺骗性的信息等,造成旅游客源的流失。

3.3旅游发展规划和监管体系需要完善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有效指标,由于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当地的发展规划时往往以当地的GDP作为着重考量的标准,使旅游发展规划局限于短期利益而失去了系统性和长远性[4]。由于旅游业整体发展缺少明确和系统的规划,门头沟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基础建设不到位、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现象。门头沟区特殊的地形因素使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难度较大,道路条件有待完善,景区交通不够便利,旅游公共交通工具较少,进一步拓展旅游线路的深度有一定难度;高标准的接待场所较少,4星级宾馆只有1家,3星级宾馆只有3家,提升旅游收入的空间较窄;一些旅游项目不规范,加之监管不到位,严重损害生态效益。

4推动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培养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旅游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主体之一的消费者,环保和消费是消费者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正常的旅游过程中要培养绿色出行的习惯、培养绿色审美和绿色消费的观念。例如在出行方面选择环保、低碳的交通工具,短途采取步行或者骑行的方式,降低私家车出行的频率,减少私家车对空气和交通造成的影响。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依据门头沟区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建设集多种产业为一体的高端乡村旅游生态农庄,满足消费者多方位的休闲和体验需求。为产业储备后续发展资金。政府可加大绿色理念的宣传力度,并颁布施行有关法律法规,有效约束消费者行为。

4.2加大重视力度,打造绿色产业

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一方面需加强景区设施建设,观光园、采摘园、接待场所等根据政府旅游规划,同一级别的旅游接待场所设置统一的配套设施,提高游客的舒适感和便利感,同时可增加设备优良、功能完备、高服务和高管理水平的星级接待场所,打造高端的乡村旅游生态农庄;另一方面需不断增强对景区的经营管理,完善景区内绿色标识、设立绿色理念广播站,重视能源的综合利用,利用太阳能、风能、有机能等低碳能源,如餐饮做到绿色清洁无污染,为游客提供健康饮食的同时,减少“三废”的排放,从而减少对景区的二次污染。根据门头沟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开发多样性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如打造像中医养生黄岑茶、大山山货等的特色旅游品牌,宣传渠道多样化,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辐射周边乡村旅游,提高旅游产业产值,实现旅游业的持续长远发展[5]。

4.3完善发展规划,健全发展机制

旅游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为实现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导向和整体规划作用。鉴于门头沟辖区内98.80%为山地,其发展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政府需加大旅游交通投资力度,改善和提升交通硬件设施;适当增加旅游公交或延长旅游景区公交的线路,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同时,政府应通过各类行政手段引导系统性地开发绿色旅游资源,并建设一套系统检测、有效监管、合理开发、规划建设于一体的运营机制[6];随着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为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平稳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或给予资金扶持,缓解经营压力,特别是对能更好地解决就业的企业、观光园、星级宾馆等给予更多扶持,提高旅游经营者促进就业的积极性;政府应制定相关奖惩制度,鼓励旅游经营者绿色转型,严厉打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罔顾生态效益的旅游开发,尤其是在国家明确提出禁止开发和提倡保护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威.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实现方式探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陶表红.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韩光明,邓秀勤.生态文明建设与福建省绿色旅游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市场论坛,2014,(7):19-21,32.

[4]陈玲玲,冯年华,潘鸿雷.我国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问题及路径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6-29.

[5]李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篇5

摘 要 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对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概括了资源型城市发展体育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更好地推进资源型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体育产业 发展

国务院在2013年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台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规划》中指出,资源型城市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现有数据显示,我国有近一半的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阶段,因此,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迫在眉睫。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充满机遇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体育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而且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还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因此,发展体育产业将有利于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发展体育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体育产业的意义

(一)体育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

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它的价值最先肯定是经济意义上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的转型发展,体育产业社会需求市场巨大,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能为资源型城市创造经济产出,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

(二)体育产业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大多数城市在产业结构上表现出了单一性、超重性、稳态性的发展特点,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一般性城市。因此,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的双重背景下,通过发展体育产业,加强产业整合、促进产业联动和加快产业升级,从而推动城市的产业转型。

(三)体育产业丰富城市文化,改善城市形象

文化与体育的融合发展是一种流行趋势,各城市拥有的传统文化对其体育产业的发展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相反,体育对于文化塑市、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等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资源型城市中发展体育产业能丰富城市文化、重塑城市的形象,让“煤城”“油城”这些称谓成为过去时。

二、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体育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政策支持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产业转型的基础薄弱,多数资源型城市还处于探索转型的早期,导致对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发展体育产业的作用认识不足,很多城市尚没有形成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没有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导致一些城市的体育产业发展仅仅停留在萌芽阶段。

(二)缺乏必要的体育产业规划性文件

经统计,262个资源型城市中仅有少部分制定过体育类的发展规划,制定过体育产业规划的更是少之又少。以哈密市为例,目前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旅游业发展良好,但体育用品业及体育彩票业的产值总量不高,是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如果不及时制定具有系统性、长期性、方向性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将会导致哈密的体育产业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有潜力的领域得不到高效发展。

(三)没能充分挖掘与应用城市资源

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具有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悠久、工业基础坚实、资源矿产丰富等特点,但这些城市以开发特色资源为主,城市中的其他有形或无形资源没有充分挖掘与应用,资源整合程度普遍偏低。本可以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体育产业,现在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中发展体育产业的策略

(一)明确发展体育产业的意义,加大重视程度

为了避免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枯竭等问题,必须尽快找到适合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新兴产业,及时推进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而体育产业作为一项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都有重要意义的朝阳产业,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加大力度,扶持体育产业做大做强。

(二)科学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避免发展中的盲目性

由于多数资源型城市缺乏必要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想到哪里实施到哪里,从而错失了许多良机。因此,分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制定各个资源型城市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进而为体育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三)整合城市资源,打造特色体育品牌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名片大多以资源为主,但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保障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尽可能的发掘并利用其独特的资源、环境、文化等,打造属于每所城市特色的体育产业品牌。

四、小结

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较为特殊的城市,为了避免资源枯竭、城市衰退,应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及时改善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契机。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杨薇,唐振宇.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2:98-99.

篇6

关键词:两江新区 产业 经济 战略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221-03

Research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ongqing Liang Jiang New Area

Wu Fengmin Hu Yan Zheng Zhipeng

(Chongqing Geomatics Center ,Chongqing ,401121, China)

Abstract: The new Development goal of Chongqing Liang Jiang New Area is to make important convergence point betwee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nd explore new supervising model of inland port. It is certain importan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at how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yout.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new industry development based on planning and other materials. The result provides suggestion for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Chongqing Liang Jiang New Area.

Key Words: Liang Jiang New Area; Industry; Economic; Strategy

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加快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才能塑造新的竞争优势[1]。重庆市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加快互联网经济建设进程,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并驱[2]。

重庆两江新区是我国内陆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201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为重庆两江新区确立“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推动建立内陆通关和口岸监管新模式开展探索”的新目标。重庆两江新区肩负着“内陆开放示范、西部开发先行、综合改革实验”三大历史使命,它的产业发展环境对园区内产业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着重庆市国民经济的发展[3-5]。如何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与质态,让重庆市在西部新区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两江新区发展的关键。

该研究基于两江新区产业发展现状布局及相关规划、专题资料旨在:一是构建新区产业发展分析框架、指标体系等;二是新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三是提供新区发展规划、产业引入和空间落位的决策性依据。

1 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总体概况

回顾“十二五”期间,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和重庆市,两江新区GDP增速遥遥领先。与其他国家级新区GDP总量相比,两江新区排名靠前,但人均GDP相较其他新区较为落后。此外,地均GDP整体呈现线性增长趋势,反映两江新区的发展程度和经济集中程度趋势较好。5年来,两江新区在产业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优势支柱产业逐渐发展壮大,集聚度明显提高,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全球重要的笔电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型服务业生机蓬勃,促进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形成,支撑了新常态条件下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1.2 产业落实

两江新区规划的各类产业蓬勃发展。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长江上游金融核心区初现雏形;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际物流巨头为两江新区带来新动力;电子信息产业等重点产业的定位落实情况与预期发展规划存在一定差异或还未得到完全发展。

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分布情况与规划存在差异。汽车产业主要布局于龙兴和鱼嘴组团。截至2015年底,约30%汽车产业企业位于北部新区,约30%位于渝北空港工业园,约10%位于两江新区鱼复直管区,其余少量企业分别位于渝北台商工业园、同兴工业园、两江新区水土直管区,规划中的龙兴组团汽车产业还未得到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增速不稳定,目前基本完成规划布局。电子信息产业拟在两江新区水土片区西北侧、空港组团发展布局,截至2015年底,约35%位于渝北空港工业园,约35%位于两江新区水土直管区,其余部分零散分布于渝北台商工业园、江北港城工业、同兴工业园区和北部新区,与规划基本相符。

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趋势回落,布局范围超过规划范围。高端装备产业2014年发展势头迅猛,完成27.7%的增长,2015年不增反降,下降0.2%。高端装备产业拟在两江新区龙盛片区果园港西侧,郭家沱聚集区以北建成果园港西区装备制造园。 截至2015年底,高端装备企业主要分布在北部新区、江北港城工业园、渝北空港工业园、同兴工业园、两江新区鱼复直管区,比规划的龙盛片区定位覆盖范围更广。

云计算产业已取得一定发展,促进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已在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南端建成,云计算基础设施项目已陆续入驻,基本与云计算产业规划布局相符。

1.3 产业结构

得益于重庆市优良的工业基础以及两江新区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两江新区产业结构仍为“二三一”结构,较为合理。

两江新区的产业规划中农业占比很少,已有农业结构中,多为一些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缺乏利用现代高端技术所建立的现代农业开发区以及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农业区。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导,其发展速度快于新区GDP发展速度,但传统工业占比较为突出,新型产业工业发展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和提升。第三产业呈先下降后回升,高端现代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以增强新区竞争力。第三产业在2012年出现低谷后,2015年大幅上升至46.9%,对经济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2015年服务业营业收入前100名企业中占比超过传统服务业,但创新发展动力仍需强化。

1.4 创新实力

两江新区以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的创新中心”为定位,大力开展创新创造建设。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逐年增加,政府及企业对高新技术投入力度也逐年增加。技术创新投入逐年增长直接带来了新区创新收入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增幅远远高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支出。

新区高新企业个数及发明专利数与上海浦东新区相差较大,突出了两江新区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创新力度不够。区高新技术企业收入增幅跟不上试验支出增幅反映了其高新技术试验研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企业实验研究模式应得到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如图1)。

2 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2.1 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绿色发展

两江新区围绕“八园”(保税加工贸易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汽车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服务贸易产业园)集聚区,培育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农业空间载体。择优选择农业资源要素聚集的地区,规划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基地,形成集育苗育种、农产品深加工、生物技术和观光旅游于一身的农业产业链。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每个园区3~5个主导产业,每个组团1~2个主导产业,避免到处分散、杂乱无章,提升三大优势支柱产业,壮大新兴制造业。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服找担加大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打造内陆地区重要现代服务业基地。坚持从完善区域功能出发,实现各功能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和一体化科学发展。

加大绿色制造示范。依托物联网构建重要污染物监测网络,对高污染产业进行能源智能化检测、控制、预警,推动工业生产节能减排,建设智能化绿色制造示范工程。完善公共环保设施。加强园区污水、废气、固废处理等公共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无害化处理做到达标甚至高于国家标准排放,“十三五”末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以上。强化绿色园区建设。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降低工业生产用水量,达到“十三五”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

2.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引导政企加大

在战略高度上规划西部自主创新中心,优先发展金融平台、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配套功能。围绕“311”产业体系,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理念,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立研发公司;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建设一批以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为重点的研发中心;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和人才集聚高地。完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平台,重点打造科技创新城、水土、龙兴和鱼复等高新成果转化基地。引导企业通过政府引导、扶持等手段加大新区研发持续投入力度,力争R&D投入占地区GDP比重达到3.0%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翻番。

2.3 坚持规划布局,联动区域发展

按照延伸产业链和集聚产业的内在要求,两江新区应强化与重庆城区及周边协作配合以及功能联动,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在两江新区内部,落实“1+3”管理模式,减少行政区域之间的摩擦,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加强与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融合,以都市功能拓展区及城市发展新区为重点,加速传统工业生产提档升级;加强与四川和陕西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打造西部地区核心增长极;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合作,串联长江流域的重庆、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共建长江流域经济带。

参考文献

[1] 李琳,徐烈辉.论经济全球化下的 西部产业发展战略抉择及实现途径[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60.

[2] 唐伯明,万宇, 张勃.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视域下的重庆对外开放通道[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6,17(2):4-6.

[3] 薛芬,王桂林.重庆建设两江新区的路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0(1):31-33.

篇7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专业;可行性分析

1背景分析

2012年国务院公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今年是收官之年。通过八年的发展,从目前统计数据来看,《规划》中各项任务指标基本得到贯彻落实,我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的先行者。当前,汽车技术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与能源、网络、交通等重点领域加速融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处在创新发展新高地,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1.1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1)2012年国务院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2)2018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3)2018年《云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4)2020年《云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5)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1.2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呈上升趋势。2012年7月,国务院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45万辆,目标基本完成。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下滑,但近期国务院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时限延长2年的利好政策,预计将拉动2020年产销量达到130万辆,完成500万辆目标没有悬念。1.3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展望。自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连续五年保持世界第一,通过多年政策的扶持、企业的投入、大众消费的升级,新能源汽车(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主)保有量不断增加,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产业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根据2020年11月的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因此,作者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未来15年重点发展的产业,应该有政策法规、技术资金、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措施为整个产业保驾护航,所以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该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择机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该产业培养人才。

2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可行性分析

2.1人才结构分析。经过调查了解到,目前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人员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人员:从业者主要是学历层次为研究生的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一类是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的技术管理、技术支持人员:从业者主要是学历层次为研究生、本科生的各类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还有一类就是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以及售后服务人员:从业者主要是学历层次为大专的各类相关专业高职高专毕业生。目前国内有多家传统车企(比亚迪、北汽等)和造车新势力(理想、蔚来等)都在加大力度投入新能源汽车项目,德国大众也在中国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2018年世界新能源汽车标杆企业美国特斯拉在上海建立独资公司生产纯电动汽车,就是看好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个举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无疑是积极的。从传统汽车行业对人才需求来看,一名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将衍生出十几或几十名从事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的人员,所以在未来,对高职高专学历层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人员会有较大需求。2.2人才需求分析。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不断增加、市场保有量的不断扩容,无论在设计生产制造环节还是在售后服务环节,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需求会逐渐加大,产业发展将带来人才缺口。经过调查发现,目前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和服务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传统汽车行业转入,对新能源汽车知识和技能缺乏系统学习和培训,只是经过简单培训或自学后就上岗,存在操作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有安全隐患等问题,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产业技术工人摇篮的职业院校应及时开办相关专业,培养人才,弥补人才缺口。经调查,囿于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还不高、学校对招生和就业有顾虑等原因,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大多数学校还在观望,但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未来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也是云南省“绿色三张牌”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措施之一,我校应提前布局,积极申报开设该专业,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改善实训条件,引入相关企业,做好人才培养准备。2.3我校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可行性分析。2.3.1校内教学条件。2014年起我校开办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通过六年的建设,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教育教学水平都有的不同层度的提升,招生和就业质量较好,2018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建成新能源汽车技术实训室1间,开展实训教学。2.3.2校外实训条件。自2015年起与大理恒源汽车集团(北汽新能源汽车4S店)、大理公交(宇通、中车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为我校实习基地;2019年12月与北京汇智慧众汽车技术研究院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产教融合、技术培训、项目开发工作,一年来对我校师资培训、实训室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2.3.3其它条件。(1)组建汽车类专业群构想。为了满足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学校已开办专业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对接产业,培养人才。本着资源共享、相互融合的原则,我校现有汽车检测技术与维修、汽车营销与服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3个专业,下一步拟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技术等专业,组建汽车类专业群。(2)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通过本文作者主持的校级课题《大理地区新能源汽车应用现状及发展调研》,对大理地区新能源汽车的现状进行现场考察和广泛调研,认为当前大理地区新能源汽车的应用范围主要涉及公共交通、物流和共享汽车,绝对数量不多,在汽车保有量中占比较低,但大理作为重点发展旅游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日趋严格的环保措施相继出台、推行绿色出行是大势所趋,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2020年10月,云南能投集团与大理州等六个州市及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建设及运营管理充电设施,根据协议内容,在这些重点推广地区将有大量项目落地,对相关技术服务人员有一定需求。同月,大理州人民政府了《大理州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具体措施,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大理地区的推广应用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我校作为地方职业院校,应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实际办学条件,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2020〕39号.

[2]《云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若干政策措施》(云政办发〔2020〕45号).

[3]《大理州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工作方案》大政办发〔2020〕46号.

[4]《“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

[5]《“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号.

篇8

关键词: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环境调控;产业定位;发展目标

中图分类号:F127

2010年12月,河北省政府提出了在服务首都中对接北京,选择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4个地级市和14个县(市、区)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并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成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对接首都的新兴产业带、环绕首都的明星城市带的战略构想。为此,本文针对环境调控前提下,对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等进行一些探讨。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勇于探索、创新务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理念,以强力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为主题,以促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联动为关键,以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着力打造特色鲜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区域协调、产业生态、布局优化、城乡一体、体制创新、人民富裕的宜居宜业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联动发展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规范,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大框架下,认真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总体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园区规划等,并且要使这些规划相互衔接。同时,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同北京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联动、协调发展以及人才、技术、资金、土地、信息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接和联动发展。

(二)调整结构,低碳发展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按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区域竞争力,需要加快吸收和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会展和文化创意及现代服务业。同时,要推进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大力开展节水、节电、节能、节油等,产业要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方面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

(三)优化布局,聚集发展

按照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要求,优化产业布局,集中治理环境,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低碳工业化,优化园区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通过优化布局形成功能分区和产业组团,聚集工业形成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聚集农地形成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生产,聚集第三产业形成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特色突出、集约发展、错位发展、梯度发展、优势互补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格局。

(四)注重生态,绿色发展

要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要求,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导向,推动有限资源向新兴产业和绿色服务业方向配置,壮大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发展生态大农业,增加森林碳汇,发展绿色服务业,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要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标准,综合、循环、低碳、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努力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五)创新模式,转型发展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建立符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定位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处理好河北省、北京市和环首都14个县(市、区)以及所属的产业园区、乡镇和辖区居民的权益关系,创新管理模式,统筹协调好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内的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等方面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要积极参与北京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和国际产业链分工,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围绕一个发展目标,确定三大功能定位,推动两个优化,促进两大发展,实施四项重点工程”(既“13224战略思路”)。

(一)围绕一个发展目标

“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

(二)确定三大功能定位

城市功能定位:“环首都环境宜居城市群”。

生态功能定位:“环首都自然和谐生态链”。

制度创新功能定位:“环首都‘城乡一体化’试验区”。

(三)推动两个优化

“优化产业布局,集中治理环境”。

“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低碳工业化”。

(四)促进两大发展

“发展生态大农业,增加森林碳汇”。

“发展绿色服务业,提高区域产业配套能力”。

(五)实施四项重点工程

“低碳园区建设工程”。

“低碳工业发展工程”。

“生态农业发展工程”。

“绿色服务业发展工程”。

四、产业定位

(一)产业定位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方略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远大目标,以及根据《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主导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思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需要同北京产业紧密联动、错位发展。

为此,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定位可确定为:“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

“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是以新兴产业为主导,以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示范和现代物流等为支撑,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身养老、生活宜居等为基础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同时,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围绕“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定位,着力打造“环首都环境宜居城市群”、“环首都自然和谐生态链”和“环首都‘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等功能定位。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空间布局可概括为:“一圈、四区、六基地”。即,“一圈”:“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六基地”:“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内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第一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都市农业、精细农业、旅游农业、示范农业、科研农业和环保农业。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第二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第三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金融、信息、物流、旅游、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等。

(二)产业“四区六基地”布局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空间布局将重点围绕“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为发展方向,以14个县(市、区)产业发展特色和区域统筹协调为基础,以“四区六基地”产业布局为平台,坚持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突破,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加快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培育发展一批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等基地。

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加快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碳绿色产业集群,构筑和完善低碳工业、生态大农业和绿色服务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链,构建主导产业清晰、接续产业有力、支撑产业完善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加强提升同首都经济的融合和共生,接纳首都低碳绿色产业和高科技人才,形成同首都的资金、技术、人才、土地、金融和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等紧密对接。形成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完成环首都“一圈、四区、六基地”的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产业发展的环境调控目标,建设良好的自然和谐生态环境。

情景分析注解:

翻2番情景:GDP在“十二五”时期翻2番需要大手笔和大智慧,需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需要同首都全面对接,必须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以及文化创意、金融信贷、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环渤海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综合交通枢纽、物流基地以及区域性的科技创新聚集区,全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此时,第三产业将占很大比重,产业结构形成三:二:一形态。

翻1.5番情景:需要对现有产业进行全面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吸引首都高端产业、技术、资金和人才,实现同首都产业的对接。此时,第二产业仍将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仅次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形成二:三:一形态。

翻1番情景:需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科研、信息、管理、品牌、营销等能力,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框架体系。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以及都市农业等。初步形成同首都产业的对接和互动。此时,第二产业仍将为主,第三产业有较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形成二:三:一形态。

(二)分阶段发展目标(2010-2015年,2016-2020年)

1.“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基本成型阶段

政策制定基本成型。制定实现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环境调控目标所必需的主要政策和制度;完成各种规划、政策和文件的完善和修正工作;向国家、河北省、北京市等尽可能争取到相关政策支持,形成支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的政策体系。

体制构建基本成型。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4个地级市和14个县(市、区)、乡镇、产业园区以及北京等责权利关系;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基本成型。

产业和项目体系基本成型。基本建立了以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为导向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框架体系;基本形成了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低碳工业化发展,以及发展生态大农业、增加森林碳汇和发展绿色服务业、提高区域产业配套能力的良好态势。

空间布局基本成型。基本建立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六基地”产业布局;基本完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优化布局,形成有利于集中治理环境的空间形态;基本形成优化工业布局、集中治理工业污染,以及优化农业布局、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优化服务业布局、治理城镇污染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环首都环境宜居城市群。

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成型。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形象;基本形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环境监测、监控和监管体系;基本形成环首都自然和谐生态链;基本完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环境调控目标。

2.“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提升完善阶段

体制机制提升完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环境调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提升和完善;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所属市(县)、乡镇、产业园区以及北京市等责权利相关的体制机制得到提升和完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得到提升和完善。

产业融合和竞争力提升完善。提升和完善了以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为导向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框架体系;提升完善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体系建设;完成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同首都间的产业和环境的融合;完成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升完善了主导产业及其企业和产品保持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空间功能拓展提升。完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六基地”的空间功能的拓展提升,同时不断提升“四区六基地”的生态环境品质,打造出主导产业明晰、生态环境良好的精品功能区,建立起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与北京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广泛协作关系。

经济发展要素提升。提升完善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立起符合具有区域协调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环首都低碳绿色经济圈;形成充满活力的资金、技术、金融、信贷、信息和人才等多要素汇集的经济发展聚集区。

篇9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区第十七次党代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区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落实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实行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下乡活动,为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年来,在区科技局、林业局的正确安排和组织指导下,在xx镇xx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按照区科技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着力提高区域农民增收为主线,精心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开展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服务为重点。紧紧围绕xx村核桃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本村农民具有核桃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规模优势,加强科管,提高经济效益,培育企业+农户+基地的订单农业,建设xx区核桃产业发展的专业示范村。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区xx镇xx村位于xx区西北商洛路x公里大荆与李庙之间的一条山沟内。本村辖x个村民小组,全村x户,人口x人,x名劳力,有耕地x亩,人均x亩。全村总面积x亩,有桃、杏、李梅经济林x亩,核桃新建园x亩。全村是一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浅山川原区。先后筹集资金x万元,修筑通村公路x公里。从2010年开始栽植良种核桃建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有核桃良种园面积x亩,占全村总面积的x%,已有x亩进入挂果期。全村副业各项人均收入x元,把核桃资源作为经济增长又一新的亮点纳入议事日程。今后还需在补植、科管、防虫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实现xx村宏伟目标。

一、主要工作

1、制定全年工作计划,以良种核桃建园为己任,确保示范村核桃发展。今年3月份,帮助xx村制定全村发展规划,制定核桃科管工作年历。精心抓好产业布局,规范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路子,召开村组干部会议2次,群众会1次,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广泛宣传核桃生产的良好机遇,核桃市场行情看好,价格稳定,政府种苗扶持,以提高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2、以提效增收为目标,加大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全年共组织建园、科管、防虫培训班x期,培训农民技术员x人次,发放技术资料x份,科技图书x本。使群众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到产业经营上来。

3、以核桃科管为重点,确保核桃基地建设。全年共补植良种核桃x亩x株。修枝、定干、除萌、施肥、防虫共x亩1x株。全村为每户购买核桃专用肥1袋,每袋村上再补助x元,共计x袋。

4、组建农民核桃技术服务协会1个,认真落实核桃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确保核桃经营、收购、销售一条龙服务。

三、一年来核桃科管工作体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就能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讲解科管技术,群众对核桃栽植建园有了充分认识,愿意在栽植建园上投资,在xx村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以核桃产业带动水杂果产业生产,形成一个多种经营的产业链,带动农家乐休闲旅游农业,增加农副产品收入,将会很好的促进该村林业事业发展,为周边村起到模范作用。

四、工作存在的问题

xx村核桃产业从近几年才开始,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小,大部分还未进入挂果期,单位面积效益比较低,全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经营的大多是上年纪缺少技术的劳动力。加之资金短缺,要达到全面科学经营管理还有一定差距。一些群众受小农意识的束缚,还未从农耕经营模式上转变过来,形成村上干部心热群众冷的现象。要从“粮农”转到“林农”上来的一个大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

五、今后工作的打算

1、理清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路。以宣传做好群众思想转变工作,加强技术培训,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技术协会服务,向核桃产业大村奋斗。

2、制定长远发展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根据省政府“以建设绿色基地为重点,实现陕南突破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区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千亩核桃良种基地建设任务。在各级部门争取资金、种苗、农药、化肥等物资和技术的支持。

篇10

关键词: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096-03

1 引言

油茶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油茶收入是产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浙江省现有240万亩油茶林,主要产区分布在欠发达地区,其中丽水和衢州的油茶林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25个欠发达县占90%以上。主产区农民约70万人,人均3.4亩,户均10亩以上,这是山区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资源优势和潜力所在。据调查,一般管理的老品种油茶林,每亩产毛油10kg左右,按目前市场收购价36~40元/kg计算,每户约有3600~4000元的毛收入。如果实施集约化管理,进行垦复加施肥,同时采用高产良种造林,今后亩均产油量完全可以提高到20~35kg,甚至更高。

油茶果全身都是宝,茶油既是保健食用油,也是优良的工业用油,可制取油酸及其酯类、涂料、增香剂、油等产品,可深度研发多种保健品、药用品,产业链很长。茶籽饼含有大量的皂甙,可提取残油和茶皂素,生产洗发香波,丝毛洗净剂。提皂后的饼粕,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份,可生产饲料蛋白。油茶饼粕还是生产肥料,丁酸乙酯以及人造染料等产品的原料。油茶果蒲壳经水解可生产糖醛、木糖醇和活性炭,以及栲胶、醋酸钠、甲酸、甲醇、丙酮以及乙酰丙酸等化学产品。油茶产量的提高,油茶产品的延伸,将带动加工业的兴起,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必将成为浙江省继竹产业之后山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产业。

2 成效分析

2.1 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浙江省林业厅已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油茶产业,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油茶产业重要意义的认识,成立了省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相关处室的工作分工和职责。到目前,全省26个万亩以上油茶产区县,多数已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

2.2 开展产业调研,制定发展规划

在开展油茶调研、分析研讨基础上,组织编制《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并下发到各相关市县。规划确定到2015年全省新发展高产油茶林64万亩,低产林改造142万亩,油茶总产值80亿元,初步建成较完善的油茶产业体系,建成浙江省发达的油茶产业体系。

2.3 强化组织规划,制定扶持政策

政府高度重视油茶生产,把油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油茶开发工作责任制,确保油茶产业“专人专抓专管”,摸清油茶的分布、类型和数量等基本情况,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订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坚定不移地把油茶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狠抓落实。许多油茶重点县市也出台相应的油茶产业发展政策。

2.4 依靠科技力量,培育优良品种

提高油茶种植的科技含量,保持高的技术起点,走“科技兴油”之路。加快良种繁育,加强种苗监管。因地制宜选准品种良种是油茶生产的突破口。在选择品种过程中,与本地土壤、气候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大力开展油茶品种的选优改良工作,确定了适合栽培的优良品种类型,并选育出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油茶新品种,逐步形成油茶的优良品系。

3 存在的问题

3.1 栽培面积减少、生产经营粗放

据资料显示,浙江省240万亩油茶林中,亩产茶油5kg以下的低产面积达160.5万亩,占66.9%;全省平均亩产4.5kg,只有全国平均亩产5.9kg的3/4;全省大约有70多万亩油茶林处于荒芜状态,长期失管。

3.2 种植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偏低

目前油茶种植方式和技术比较落后,仍呈小农经济形态。没有统一规划,没有连片开发;种植管理粗放,没有引进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管理;多数油茶属于农民自发生产,品种杂,树矮小,缺乏科学的护理,广种薄收,经济效益不高。

3.3 林区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油茶林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山高路远,人少地广,交通非常不便,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同时,生产信息比较闭塞,连接市场的载体较少,供求信息不对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入社农户覆盖面很低,带动力不强。

3.4 加工工艺单一,经济效益偏低

目前,浙江省生产精制油茶籽油的企业并不多,大多数加工企业的油茶籽油,都是以毛油的形式出售,难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高品质油脂的需求;而在开发高品位的食用油茶籽油、化妆品级油茶籽油和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由于技术限制,目前国内只有少数企业能进行有限的生产和开发。

4 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相关林业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油茶生产技术培训,注重建设发展油茶产业的科技服务网络。创新科技服务方式,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机关,以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深入生产第一线,搞示范、树样板,切实有效地推动良种良法的推广。在自愿、合法、有偿的前提下,鼓励油茶林地向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油茶生产大户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其次要争取项目资金。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从农业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山区库区补偿资金以及林业等方面的有关资金中,切出一块用于扶持油茶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服务力度。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财政资金奖励的办法,鼓励群众种植和改造油茶林。

4.2 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强化示范引路按照“农民自愿、服务引导”的原则,切实加强引导,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到油茶生产上来,使油茶生产从广种薄收、人种天管向精耕细作转变,引导农民像种粮食一样管理油茶林。要把油茶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设一批油茶示范村、奖励一批油茶大户的方式,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展油茶生产。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的原则,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油茶种植基地和加工项目等。

4.3 抓好油茶提升工程等项目的实施

油茶提升工程等项目总体进展顺利,最大的困难是良种壮苗缺口很大。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组织力量,按照“速度服从质量”和“先保重点项目”的原则,全力抓好各类项目的具体落实。要规范和加强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林地的生态保护和生态经营,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保护,不能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强化良种培育和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与培训工作,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和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要切实负起种苗落实和技术推广责任,确保项目高质量的完成,使项目成为真正的示范样板。

参考文献:

[1] 魏振巍.遂昌县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09(6):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