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23 15:4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企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小企业(含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是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安置社会就业的主体。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我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特编制《##省中小企业“十一五”暨到2020年发展规划》,通过总结分析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前景,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以及到2020年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作为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将不断调整和完善。
一、当前全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现状
1、中小企业、非公制企业、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到2004年底,全省非公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比全省GDP的增速高6.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44亿元、销售收入2712亿元、利税2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2%、43.2%、37.8%。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53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365亿元、利税4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36.9%、39.9%。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643.15亿元、营业收入9651亿元、利税863亿元、税金1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33%、16.8%、16.1%、24.1%。
2、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共有52个行业大类。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4.14亿元、2129.62亿元和459.39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05%、80.57%和17.38%。
3、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丰硕成果。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出口创汇企业4807家,其中年出口年交货500万元以上企业355个,出口产品涉及46个行业,1000多个品种,远销到欧、美、日、俄罗斯、东南亚、非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出货值141.67亿元,增长15.55%,占全省出口额的约60%。累计已建成三资企业879家,境外办企业新增34家,达到244家。
4、企业素质明显增强。一是技术进步明显加快。2004年,全省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16000项,进行技术改造12500项,已建成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7903个,其中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5家。中小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科研开发资金占总投资的50%,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2%以上,部分企业已经达到4%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8%左右。二是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80%以上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逐步实现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有5000多家企业推广实施了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其中有35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三是产品质量明显改善。企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95%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生产,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82.7%,已有300多个产品获省、国家名牌产品或优质产品称号。四是职工素质、人才结构有明显改善和提高。全省中小企业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职工密度达到4.83%,具有中专及技校毕业文化程度职工密度达到9.86%,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密度达到2.5%。五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7699家,年营业收入2381.6亿元,中小企业增加值的40%是由规模以上企业创造的。
5、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及特色经济增加值占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的25%。已形成郑州的耐火材料、水泥和铝型材,荥阳的阀门和建筑机械,偃师的钢木办公家具,林州的汽车配件,新乡的封头,长垣的卫生材料、防腐工程和起重机械,孟州的皮毛制品,沁阳的造纸机械和玻璃钢制品,濮阳的玻璃制品,许昌的档发,长葛的金刚石制品,漯河的食品加工,三门峡的果品加工,镇平的玉雕、南召的丝毯,虞城的钢卷尺,信阳的茶叶,周口的皮革及其制品等产业集群、生产基地或特色经济,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和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小企业在推进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中小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目前,我省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60%,占实现利税的40%,占出口总额的60%。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5%。全省工业新增产值的70%以上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确保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省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中占有较大比例。2004年,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993.94万人,占全省非农从业人数的92%,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28.18多万人,吸收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数32.94万人。中小企业已成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3、中小企业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形式灵活,分布广泛,在组织、生产、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灵便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中小企业能充分发挥其易于调整、适应性强的特点,为结构调整注入活力;同时,加速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是保持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的推进,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小企业在逐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同时,通过与大企业的互补协作参与到产业链的优化重组中,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关系,在深化社会专业化分工、提高经济效率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了我省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繁荣城乡经济的主要力量。以非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所有制呈多元化结构,其发展和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推动了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步伐。
4、中小企业是活跃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机制活,市场适应能力强,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基础和最活跃的主体。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市场主体更趋多元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有效阻滞了垄断机制的形成,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推动市场竞争,促进市场繁荣。
5、中小企业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保证。中小企业广泛分布于各行业、各区域,其发展对扩大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不完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省、市、县(市)三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不统一、不协调,在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管理手段、法规与制度、统计体系建设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亟待完善。
二是企业发展环境不宽松,缺乏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未能涵盖中小企业发展中应解决的所有问题,对中小企业的“四乱”现象时有发生,中小企业获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和各类服务的渠道不畅,市场准入的障碍较多,待遇不平等。
三是服务机构不健全、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的制约,需要社会化服务。目前,全省还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融资、担保、技术、培训、人才等方面服务的相关机构。已有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由于受观念、认识的影响,服务对象覆盖面狭窄,未涵盖所有类型的中小企业。有的服务机构内部结构尚未健全,部分服务职能不到位。中小企业在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力引进、市场开拓及信息服务等方面所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有限,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是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受经营规模、风险承受能力、信贷抵押能力和信用水平的影响,在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投资机制和机构以及相应的担保机制和机构不健全,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与企业广泛的资金需求不相适应,资金投入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小企业缺少直接融资的渠道,很难通过发行债券、上市发行股票等方式获得资金。资金严重匮乏,已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机制创新不够。部分国有、集体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权不清、责权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有的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有的企业决策、管理、人事、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机制创新不够,有的改制后的企业仍按照旧的机制运行等等。
六是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不合理。我省中小企业资源开发型产业比重大,加工链条短,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初加工产品多,名优特新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差;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成长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企业布局存在着集中度不高,点多面广的不合理现象。
七是企业素质不高。企业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竞争能力弱;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产品质量较差;一些企业职工素质偏低,技术、管理人才,特别是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企业家人才稀缺;少数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
二、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大程度发挥,增强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中央和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中央充分肯定了中小企业在推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提出了对中小企业采取保护、扶持、服务、引导与规范相结合的方针,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保证。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鼓励出口的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坚持“放心、放开、放手”的方针,提出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放宽市场准入等,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既拓宽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使其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使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越来越广泛,一体化的市场孕育着无限商机,许多限制我国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被打破,市场潜力快速增长,企业的发展空间随之扩大。同时,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领域会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会逐步扩大,对拉动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我省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与以强大资金实力为后盾、以高科技产品为武器的国外厂商相比,实力相差悬殊;中小企业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缺乏必备的知识,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缺少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和专业技术人才,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困难和风险。
(三)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契机,对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中原崛起,老、少、边、穷地区的加快发展等,创造出大量的投资机会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生力军,中小企业也面临着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整,提高企业素质的要求。中小企业将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外向型经济,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转移,拓宽市场渠道,扩大产品出口,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己任,实施科教兴企、东引西进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企业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水平,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显著、制度优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信誉较高、效益良好的中小企业发展新格局,为加快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奋斗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到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77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1.8%;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8500亿元,年均增长11.2%,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5400亿元,年均增长10.35%。
——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120万名,年均增加20万名以上。
——企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普遍采用国际同期的先进技术和标准,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5000家;创出500个国家和省部级名牌产品;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500个以上、规模以上企业1万家;大中型企业主要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传统技艺形成风格独特、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企业利税率达到12%左右;安全生产、节能降耗、职业卫生、减轻劳动强度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
——对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到2010年,全省中小出口创汇企业达到8500家,创汇40亿美元,三资企业达到600家,境外办企业达到500家。
——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优势特色突出。中小企业产业、产品、规模和区域经济优势特色突出。经过努力,到2010年形成50个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行业优势、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集群;建成各类工业(贸)园区200个。
——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大中型企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主业突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规模经营的运行机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公司制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争创同行业排头兵;小型企业积极向公司制转化,积极引进、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建成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小而强型企业;产业明晰,全省95%以上办成非公有制企业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
——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第一产业有所增加,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较大上升。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中小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65%和30%。
——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到2010年,全省以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架构基本建成,完成省、市、县三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每年为中小企业培训各类人员20万人次;建立一支由12个行业、3000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队伍,每年为5000个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推动1万户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
(三)主要任务
1、完善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围绕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制定和完善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会同有关部门修改或废除已有的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简化审批程序,鼓励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制定和完善整治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强化信用管理,建立信用制度,优化市场环境。提出制定创办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针对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贷款成本高,制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政策,解决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问题;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实行公平竞争;强化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建立并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府管理工作体系,推动政府职能逐步向政策引导、强化服务方向转变。
2、健全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发展。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充分运用来自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金融机构、商业性公司等多渠道社会服务资源,围绕中小企业的特色服务需求,构造省、市、县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由政府机构、社团法人和公司法人等多种组织形态构成的服务网络,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推动建立包括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产权交易、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中小企业在创造、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正确的引导。重点抓好以下六项服务。一是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中国中小企业##网”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法规、产业导向、行业发展动态、经济发展趋势、投资融资、最新科技与成果、产权交易和合作项目、市场需求、推介产品、人才供求等信息服务。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积极组织社会上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咨询、认证机构和知名专家,为中小企业开展管理咨询、企业诊断、企业策划和质量认证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三是技术创新服务。充分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项目论证、产品开发、科技攻关等服务,帮助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四是市场开拓服务。鼓励各类贸易、商会、协会等组织,为企业提品洽谈、展销、订货、进出口、招商引资、营销策划等服务。五是教育培训服务。加快建立##省中小企业的人才开发系统,确立一批培训基地,采取多种方式,重点抓好创业者、经营者、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六是创业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创业辅导体系,建立各种“孵化基地”,促进新兴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创立,开发劳动就业岗位,缓解就业难的社会压力。
3、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国家鼓励发展的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能够迅速进入市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品种,满足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特色产品和培育名牌产品,引导企业搞好新品、精品、名品的开发、引进和培育,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创名牌求发展的观念,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努力打造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实现优势产品产业化。积极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储藏、保鲜、运输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培育、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培育出一批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继续发展交通运输业、零售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文化娱乐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物流、通讯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风险投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业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医疗卫生、体育、城市改造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传统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退出机制,优化产业结构,优胜劣汰。
4、加强合作交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引进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信息交流和产品展览等方式,与国外政府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成长性好、市场潜力大、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开发型、技术开发型、贸易型实体以及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带动和扩大设备、技术和产品出口。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资,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巩固和深度开发日本、东南亚、港澳等传统市场;重点开发欧美市场,大力开发俄罗斯、东欧、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市场,培育新的出口区域。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加工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中小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逐步开始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的输出,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向利用国外资源转变。积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我省中小企业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力度,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收购、兼并、重组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领域。
5、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竞争实力。一是制度创新。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建立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健全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转变为企业文化先进、战略目标明确、管理方法得当、运行状态良好的先进企业。三是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成熟技术的引进、开发、产业化,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和促进机构,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带动风险资本和各类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6、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全面掌握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密切关注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触角各种信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政策导向,推进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实现电子政务;构建全社会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信息手段,逐步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准确地向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信息以及政策法律咨询,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举办信息化培训班;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水平,在企业内部实现商务信息的传输与共享,探索和尝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在中小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生产经营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7、大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循环式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加强对有色金属、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等行业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包装行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加强对冶金、有色金属、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使全省中小企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减少,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格局。
四、政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央和省关于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战略高度认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促进竞争、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解放思想,消除所有制“成分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正确认识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重视其他类型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的作用,正确处理好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科技型与其他类型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为各种所有制、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法制环境和完善的市场环境,形成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政策宽松、措施得力的良好氛围。要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坚决取消和废止一切向企业的不合理收费,禁止向企业的各种摊派,加快改革与完善各项制度,实行政务公开,通过创新体制,形成预防“四乱”、治理和铲除“四乱”的长效机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加强创业辅导,努力扩大就业
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合理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为创业者提供所需的信息、咨询服务,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减少创业初期的风险,简化创办企业开业登记手续,减免有关费用,降低开业条件,提高创办企业的成功率。通过创业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吸纳社会就业能力,解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创业,吸引外国留学人员和归国华侨在国内创办中小企业,提供工商、财税、融资、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优惠条件。通过鼓励创办中小企业、建立创业辅导基地、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促进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
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化工业园区,鼓励有产业带动能力的企业入园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入园配套生产。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集群。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产业集群、小城镇建设、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合力建设,统筹规划,共同发展;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努力优化资源配置,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整合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撤销或合并规模偏小,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发展缓慢的各类园区。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健康发展的目标,修订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改善园区软环境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提高企业的聚集度,充分发挥群体产业优势,加快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重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协作关系,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
(四)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充分重视并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完善科技项目风险投资机制,改善技术创新环境,推动技术创新工作。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组织社会科技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共性技术开发、扩散和转移,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和技术不足的问题,提升其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通过组织和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的相关资源,建立公共试验室、检验检测中心、模具开发中心等,对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产品检测等开放式服务,提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选择行业发展中带普遍性的、急需的共性技术难题,组织或委托社会技术开发机构进行联合开发并进行扩散和转移,对技术开发机构提供的非营利进行补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合作。采取购买、资助、委托开发等方式,不断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等科技成果,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换代、技术和设备更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五)争取财政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争取省工业(高新技术)、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科技三项经费、农产品出口贴息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国家和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等各种专项资金、基金的的支持,加大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用好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建立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东西合作企业、出口创汇企业,对中小企业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镇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创业提供支持、资助和奖励。研究设立中小企业风险基金,提高中小企业在未来不可测事件中的防范能力。版权所有
(六)大力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发展资金
继续推进和健全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探索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途径。努力建立起以省、市、县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龙头,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担保为两翼,多层次担保、联保、互保的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推动市场化商业担保和企业(民间)互助担保机构扩展业务,增强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形式的担保服务项目,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担保;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和自律制度;建立信用担保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分散与化解信用担保风险,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引导和鼓励金融部门改进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入;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集中授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贷款担保的“一条龙”服务,为信用良好的企业开辟融资绿色通道;指导、帮助企业做好主板上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和香港板上市的培育准备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等。
(七)建立统计信息系统,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积极协调统计部门,增加对中小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统计职能,建立中小企业信息统计指标体系。在全省乡镇企业统计信息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小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加强对各项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动向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各项宏观政策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依据。
篇2
上海出台政策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最近,上海市政府出台《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推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23条政策措施。以全面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水平。这些政策措施包括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工作机构和服务体系,建立市、区(县)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小企业的不低于三分之一:现有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专项资金要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原则上不低于三分之一: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从中小企业采购并减免费用,对预算金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应当从中小企业采购。在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上。上海着重体现了“四个关注”:一是关注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工作。提出到2012年,培育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培育的细分行业领先、具有“专、精、特、新”特点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左右;培育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0家左右;重点推进200家中小企业改制,力争100家左右的中小企业通过各类资本市场上市。二是关注初创、小型微利企业的生存。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中小企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小企业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现有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专项资金要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原则上不低于三分之一;落实国家关于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关注中小企业在新兴领域、新型业态的成长。提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九大重点领域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互联网、智能电网、物联网、生产业、信息服务业、创业产业等“三网三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四是关注民营、无主管部门中小企业的发展。上海将成立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指导、协调,推动政策落地;建立市、区县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全覆盖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天津主攻服务产业
最近,天津市确定了2010年服务业发展重点。一是现代金融业。加快实施《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创新专项方案》,加快推进第二批金融改革创新20项重点工作;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推进保险改革实验区建设。不断完善商品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各类金融平台。加快金融城、于家堡金融区等金融集聚区建设。二是现代物流业。完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发展规划》、《天津物流业专项发展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进一步完善天津港电子口岸通关服务平台。加快腹地物流中心城市无水港建设,推动亚欧大陆桥口岸功能建设。积极拓展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业务。加快东疆港、南港、滨海国际机场二期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一批重点物流园区建设。三是商贸会展业。完成泰达时尚广场、河东万达商业广场、水游城等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第一批商贸旅游“短平快”项目全部建成运营。高水平、高质量办好夏季达沃斯论坛、津洽会、中国北方国际自行车展等重大会展活动。四是旅游业。加快建设一批五星级酒店,全市达到20家,建成邮轮母港、极地海洋世界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推动星耀五洲、东丽湖华侨城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努力办好第二届中国旅游产业节、妈祖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旅活动。五是科技服务业。积极开拓科技服务市场,鼓励企业将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商。加快开发区和滨海高新区等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产业基地、国家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技术先进型科技服务企业加快发展,培育、扶持、壮大一批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六是文化产业。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编制《天津市文化产品出口目录》和《文化产业投融资目录》,积极支持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快建设电影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七是房地产业。加大市场调控力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支持企业开发建设普通住宅。严厉查处捂盘惜售,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加强保障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各类经济适用住房800万平方米以上,确保全市经济适用房和普通住房的供应比重达到70%以上。八是新兴服务业。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完成滨海新区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一期建设。加快津门、津塔、昆仑中心、富润中心等高档商务楼宇建设,到年底形成税收超亿元楼宇10座以上。
篇3
一、开展为企业服务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黑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把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了中小企业速度、效益、结构、质量协调发展,在扩大劳动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振兴老工业基地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省老科协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2009年在“黑龙江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上辟建了“老科技人员成果库”和“技术难题库”,面向全省开放,为老科技工作者、企业和老科协组织三者搭建了一个互动的网络平台,已有45项老科技人员成果和企业难题在“两库”登记注册。根据各行业、企业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组建了247个“中小企业服务团”,4 488名老科技人员参加了中小企业服务团活动;开展科技服务915项,累计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5 425项。全省各级老科协组织的为企业服务的各项公益活动,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赞誉。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小企业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的创新,赶超对手、超越对手,做别人没有做的产品,创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做大做强。哈尔滨阳光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康树人,在省农垦总局退休后,选定了利用太阳能的创业方向,自费到清华大学、哈工大等科研院所学习,结合东北寒温带气候条件,发明了多项太阳能应用技术专利,获得了经济和节能环保两个效益。二是中小企业环保节能新材料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哈尔滨国大环保公司,是研制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的高新科技企业。省老科协领导曾多次到该企业调研咨询,对企业产品产业化和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议,并推荐该企业新产品应用于新农村建设,于莎燕副省长对此作出批示,得到了各有关部门重视。三是中小企业对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有强烈需求。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在省老科协领导的建议和支持下,加大技改资金投入,积极寻求科技合作伙伴开发机器人进行风电塔架圆筒除锈喷砂技术。爱迪压铸有限公司原是哈尔滨电影机厂的一个压铸分厂,企业改制后为东安厂配套生产发动机压铸件。为使企业即节能环保又降低成本,他们自筹资金将用柴油加温化铝锭改造为煤气发生炉,有效地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四是围绕企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生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服务。华安工业公司、北方机器公司、一重集团、齐轨道车辆集团等老科协,组织老专家参加企业的技术设备改造、技术评估、产品图纸审查,做了大量工作。牡丹江水电总厂老科协不但对本厂开展技术服务,还对海林、红旗等三个小电站项目开展技术服务。
二、规模以下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中小企业总数过7.2万余户,其中规模以下中小企业达6.8万户余户,占中小企业总数的94%。规模以下中小企业涉及行业众多,分布面广,经营体制、所有制形式及就业方式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一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全省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粗加工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少, 大多数企业没有任何技术发明与专利,而且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设备简陋,技术改造滞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不高,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不强。
二是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偏低。一些企业专业人才匮乏,家族式管理的模式仍比较普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者素质不高,满足于产品有销路,职工能开资,企业有盈余的现状;缺乏对长远发展规划、产品更新换代、研发企业核心技术、争创名牌产品、增强企业后劲的动力。
三是资金严重短缺,融资渠道狭窄。一些企业资信低、管理不规范,造成中小企业普遍贷款难,而一些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因资金问题,也难以做大做强。
四是社会各级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一些地方的政府服务职能尚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差,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计划,为其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二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按照省委十届第十二次全会关于实现“双一”目标的要求,要全力抓好中小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强对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应将国家和省有关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文件下发到所辖范围内的企业,并根据每个企业实际提出相应的要求。二是积极发挥社会各社团、协会组织作用,主动为企业开展公益活动,说实话,办实事,解难题,不添乱。三是定期开展宣传、表彰先进企业活动,总结、交流经验,推介先进典型。
2.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一是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领导者到先进地区、先进企业学习、考察、培训,开拓视野;根据不同性质企业情况,组织企业领导者学习科技管理、信息管理、现代企业管理、领导科学等知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领导者的企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切实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采取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对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进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引导职工积极向上,增强主人翁意识。
篇4
循环经济被广泛认可的操作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原则、再利用(Reuse)原则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在实践中,循环经济一般包括三个不同而又有序衔接的层面。
一是企业层面上的单个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又称“杜邦模式”,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
二是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又称“卡伦堡模式”。其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是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即整个国家和社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制定相关法律,制定各种规则,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社会层面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的典型代表,又称“DSD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现实障碍
(一)规模优势难以形成
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增加而递减的现象。循环经济资源消耗减量化本身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如果中小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的量不能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建立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的体系在经济上就没有可行性。要想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就要有能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专业化的废弃物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再循环利用的专门企业。循环规模经济要求企业在一定空间、区域内聚集,才能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地域化规模经济。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主要依赖外部技术,同时,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先进的循环技术,中小企业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致使长期处于产值能耗高、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另外,融资渠道狭窄也制约了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
三、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选择
由于规模、资金、技术、信息获得等方面的劣势,中小企业单体在向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没有优势。借鉴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建立以工业生态链为基础的合作联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可以按工业生态学的原理,企业之间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链。
(一)构建循环经济信息服务共享平台
现阶段对中小企业的环境信息服务业还很缺乏,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循环经济转型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中小企业投入到相关环境信息的收集、传输等过程中去。丰富环境信息资源,使企业成员了解到身边各种废弃物的潜在价值及有关环境保护措施的信息,提高中小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感。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帮助中小企业群梳理废弃物、沟通相关企业、交流循环技术等信息,同时规范信息的收集、合成、传输、反馈等机制,进行信息时时把信息转变为市场价值,引导企业尽快进入循环产业链,实现转型。通过信息平台加强企业专业分工与合作,实施产业链战略,防止过度竞争。区域内信息网络的建立,可以使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促进循环产业价值链延伸,加速循环技术创新,提高决策反应速度,降低运营风险。
(二)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园区
形成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限制,无法像大企业那样形成内部循环产业链。中小企业可以按工业生态学原理,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集成,形成产业间生态链,如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相关企业通过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形成共生组合的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形成产业链循环,不断延长生产链,实现中小企业群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减低废弃物排放量直至“零排放”。在一定区域内,可以把农业与工业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行业之间用生态链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我国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对政策激励措施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等。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针对性的完善政府政策体系。
(一)建立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
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循环经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有的中小企业更是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进而无法投入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这就需要国家建立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加强生态设计技术、工艺优化、资源高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再用、资源再生、资源替代利用、废弃物清洁运输、循环经济信息等共性技术方面的科技研究,建立系统的技术规范。同时,由于在废旧物质的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往往存在二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更需要制定有关的技术和工艺标准,引导污染企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国家应该在有条件的行业或地区,实施循环经济科技研发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中来。
(二)加强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
《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循环经济规划制度作了规定:首先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规划,应当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其次规定了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程序,同时明确提出规划应当包括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具体指标。政府制订发展规划时,应该考虑到中小企业经营的基本规律,有意识地为中小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提供进入通道。
(三)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
中小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直经受着资金瓶颈的煎熬。因此政府在业已出台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中不断进行完善,对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有效扶持。首先,政府各相关部门应从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建立环保专项基金支持、贴息贷款、增值税和所得税减免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优先发行等方面入手,建立起有利于中小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财金支持政策。其次,政府需要改善投资环境,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家财政、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方向一致的循环经济投资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单纯依靠政府专项拨款和企业微薄资金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以增加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形成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机制。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浙江经验;淮安;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12-0072-02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淮安市委党校领导、老师、学员一起带着问题去浙江学习调研。通过调研,师生们普遍认为,浙江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淮安市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截至2009年9月底,淮安现有各类中小企业约16.8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比重达99%以上,其中:中小工业企业6.4万户,私营企业2.9万户,列统中小工业企业1050户。
(1)生产经营形势继续好转。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1050户(剔除省统计局认定的14户大型企业)中小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04.81亿元、增加值189.5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9.2%和40.5%。
(2)中小项目投入继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1-7月份,全市实施投资额500-3000万元的中小工业企业543个,实现固定资产投入48.5亿元,同比增长30.7%。这一批中小工业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已成为保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双高型”中小企业效益趋好。1-8月份,列入监控的市级100户重点“双高型”中小企业实现开票销售14.4亿元、利润总额8678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3.8%和42.5%,销售收入利润率达6%,比去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环比高0.1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用率为38%,比去年同期下降8.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
(4)中小企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1-8月份,全市乡镇工业集中区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81.3亿元,同比增长30.7%,占年度目标的71.9%;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1.6亿元,同比增长33.2%,占年度目标的72.6%;建成标准厂房69.5万平方米,占年度目标的69.5%。几项指标均超过“2626”工程项目的序时进度要求。
(5)私营个体企业发展良好。1-8月份,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5130户、个体工商户32886户,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18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3%、128.1和10.4%,均大幅超过了序时进度的要求。
二、淮安市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淮安中小企业面临三大制约因素。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最突出的困难。据统计,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有贷款数额的20%,这种严重不对称制约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缩小了中小企业在全社会经济的空间,妨碍了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融资难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因为没有足够的担保抵押物,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外因为交易成本高,贷款风险大,信息不对称。二是中小企业用地少。三是中小企业人才缺。
淮安中小企业运行成本高。资金融通成本、劳动用工成本、外贸出口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节能减排成本,均居高不下。
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产业结构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生产经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源和产品以“两头在外”为主。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指导与服务的思考
浙江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既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又是市场竞争的弱势群体,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1)加强政策法规指导。一是要制定地方性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淮安市政府《关于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2008.189号)是政府如何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对政府如何扶持促进中小企业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二是要提升各级政府各类干部的执行力,引导中小企业科学发展。针对中小企业“三低”(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低、管理水平低)的问题,要求中小企业抓住宏观调控机遇,实施“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各级政府各类干部对20条的执行力。
(2)指导帮助中小企业制定发展规划。一要帮助中小企业明确未来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策略。二要帮助中小企业制定一、三、五年发展规划。三要帮助中小企业分析同行业的状况,劳动生产率水平、成本价格,百元资金利润率等重要经济指标,找出差距地方。四要实施精益生产,打造精品工程。按照“产品精致,外观精细,工艺精良,标志精美”的要求,积极跟踪前沿科技,加快工艺改进与革新,以过硬的产品质量拓展市场。五要帮助中小企业发展核心技术,以期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培育自己产品的用户群,不断扩大资金流。
(3)改善融资环境。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系列做法值得借鉴。第一,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主要是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形式有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互担保。政府引导与扶持的措施是正确引导,积极扶持,规范运作,加强监管;坚持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导,商业性担保为主体,互担保为补充的发展方针,实行多形式并举;对初创设立的担保机构给予资金扶持,对业绩突出的担保机构给予以奖代补;建立健全项目评审制度,项目责任制度,担保机构业务监管制度,担保机构业绩考评制度。第二,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主要是鼓励银行对规模的中小企业提供货款支持,政府每年根据银行新增贷款实绩,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作用在于,促进微小企业贷款的新增量,扶持小企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放大财政资金的扶持效应,使政府的政策导向与银行的市场化运行有机结合。第三,开拓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在积极依靠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渠道。新的融资渠道之一,发展中小民营银行。这可使中小企业从民间金融获得活力。新的融资渠道之二,创建政策性金融服务平台。浙江省于2007年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联合优质担保机构共同搭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平台,使中小企业获得了政策性金融支持。新的融资渠道之三,试办小额贷款公司,利用民间资金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一条新的合法民间融资渠道。新的融资渠道之四,鼓励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鼓励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入信托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到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鼓励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引进战略合作者,进行创业风险投资,探索中小企业债权融资,组织集合发债,鼓励中长期投资。
为加快融资环境的改善,淮安市应借鉴浙江经验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为担保公司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深入推进政银企保合作,创新中小企业BCG专业融资服务市场,强化其服务功能。
(4)修订产业政策以引导中小企业投资方向。根据市场需要, 以人为本, 修订产业政策,以引导中小企业投资方向。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支农型中小企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节能型中小企业;环保型中小企业;服务型中小企业(现代服务业,跟生产紧密结合的生产型服务业,创业产业、工业设计产业、科技新产品研发,信息服务)等,采用增量投资发展导向。存量调整途径有,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产品创新、更新换代),产业升级。
(5)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项目进工业园区,中项目进集中区,小项目进创业点,建立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标准厂房,出租或转让给初创型小企业使用,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以降低小企业创业成本;建立小企业创业培育库,提高小企业创业成功率。对于成长型中小企业,通过综合评估,优选出重点扶持对像,鼓励其创新发展,做强做大、做精做特、做优做尖。要通过开展银企合作,鼓励技术创新,加强人才培育等方式予以扶持。
(6)各级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要用心、用情、用智服务中小企业。没有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发展,全市人民要想致富达小康,实现跨越式发展几乎不可能。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淮安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客观上需要政府的指导与扶持,政府与公务员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用心、用情、用智为中小企业服务,搭建服务体系,做好信息服务,法律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州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服务功能明显改善[BD],,2007-10-22;曹新平主持召开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BD],中国徐州网,2009-12-04;文化产业成经济新亮点[N].徐州日报,2009-08-13.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24-02
一、中小企业与电子商务的内涵界定
1、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标准规定》指出,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有不同标准。工业领域内中小型企业标准为: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人民币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建筑业中小型企业标准为: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人民币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零售业中小型企业标准为: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业中小型企业标准为: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
2、电子商务的内涵
对电子商务内涵也有不同的认识。权威世界电子商务会议对电子商务的概念进行的阐述是: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的贸易活动电子化,即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问题
电子商务是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发展过程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发展电子商务意识不够
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有3000多万,占企业业总数的99%,但是仅有3%的企业使用电子商务,仍然有很多的中小企业对信息时代所带来的革命完全没有感知,这类企业始终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市场上,不明白抢占网络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懂电子商务能为企业发展带来什么。还有一些中小企业认为,电子商务就等于高科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发展。而现有的已经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中,很大部分认为就是建立一个网站,网络利用率差,网络的巨大优势与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2、网站建设定位不清
很多中小企业在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后仅仅是把自己企业的相关信息在网页上,并没有在互联网这个浩瀚的海洋中宣传自己的网站,有些宣传了效果也不够。客户也很少会访问到这类网站,据统计,超过70%以上的中小企业因为无法吸引目标用户的注意力,导致湮没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之中,成为无人关注的“休眠网站”。
3、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的人才
还有很多企业因为自身的限制,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这类企业能够意识到电子商务发展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力和提高效率,但是由于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因资金有限,人力有限而不得不放弃。国家应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减免税收,拓宽融资渠道来鼓励这类企业的成长,同时金融机构也应该伸出援手,金融机构可以联合第三方交易平台一起为这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把对企业的资金监管交给第三方交易平台来完成。
4、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
电子商务作为新的营销模式,所带来的问题也是全新的。基于互联网公开化,透明化这些特点,使得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出现问题几率比传统市场要多一些,而且牵涉到工商、税收、保险、银行等部门。就需要牵涉到的部门能够积极配合引导企业发展,目前国家已有相关的法规,但是涉及到多地区多部门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三、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
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技术实力较弱。因此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当前环境,应采取如下对策:
1、中小企业要走出对电子商务认识的误区
第一,大多数中小企业把电子商务看成一种神秘的高新技术过程,把它当作纯粹的技术解决方案,但这种观点将会导致中小企业远远落后于同行的前辈中,会失去大好机会;第二,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并非越早发展越好,它取决于企业的人员素质、业务需求、投资能力以及技术市场的状况等诸多因素。既不能等待观望,坐失良机,又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投入。
2、中小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与传统的商业结构比较,现代的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变化。要想实现高效率、自动化的管理流程,用信息代替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就要使信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面对先进的电子商务模式,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树立信息化、知识化的管理理念,熟知企业组织形式是知识经济带来的效果。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和规范的网上经营体系,使企业整体生产经营活动实现流程化、数字化、网络化,积极稳妥地开展电子商务。
3、中小企业应重视相关人才培养
人才缺乏是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和技术人才都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致使中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而中国加入WTO后,面对外国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资金和发展优势,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缺乏问题更加突出。在建设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必须有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实质性的参加与介入,才有可能对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才有可能使企业电子商务建设落到实处。
4、中小企业应有自己的发展规划
首先,进入电子商务之前,企业要弄清楚电子商务的目的和机制,就是所谓的设计商业模式。企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定,决定采用何种形式来进行商务活动。其次,企业在拟定总体规划时,要考虑企业的自身环境和长期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做好相应的改进。最后,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拟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结论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
参考文献:
[1] 翟金英.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篇7
(镇江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江苏 镇江 212001)
摘 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各个领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从建设资金、部门定位、建设均衡等三个分析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江苏省的中小企业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以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来提高对中小企业服务水平为突破口,提出从行政机构、政策牵引、资金扶持和舆论导向等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 :政府;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179-05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裴胜(1969-),男,江苏金坛人,高级经济师,副主任,从事经济学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下发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全国工商登记注册中小企业超过11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个。其数量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60%以上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58.9%的销售额,46.2%的税收,62.3%的出口总额,65%的专利技术,75%的技术创新,85%的新产品,以及90%以上的就业机会,90%以上的全国零售网点都来自中小企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非常巨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平衡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杠杆,同时也是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是确保经济运行稳定、维护市场竞争活力、保障充分就业、改善民生的前提和条件。但中小企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处于非常明显的弱势地位(相对大企业而言),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阻力,有自身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原因,正如赫瑞格尔指出,小企业自身不可能同时承担起提高技术水平,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培训具备高级技能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筹集发展基金等多项任务。
中国的中小企业普遍短命,一直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切肤之痛,也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2008年花旗报告指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之后民建中央的研究报告显示平均寿命为3.7年,2011年永安信基金再次把平均寿命锁定至2.9年,而欧洲和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为8.2年,不难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年限实在是太短了。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一是融资担保难;二是用工难,用工贵;三是用地难;四是中小企业税负沉重;五是企业及老板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漠,思维陈旧,小富即安思想比较突出。造成中小企业陷入困局的原因绝对不是单因素的,而是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的结果,许多不利因素都是互为因果,负面效应滚雪球般被放大,从而形成阻碍企业成长的“连环扣”。
这些不利因素仅仅依靠市场和中小企业自身,是无法克服的,必须要政府通过多种形式的扶持和服务,完善和优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明确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导向,推动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中小企业服务模式落后、服务模块缺乏针对性,服务效果还不能令广大中小企业满意。
一、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至今,通过顶层设计和大力扶持,中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政策环境逐步完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手段不断创新。从国家到地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展虽然成绩卓著,但还存在着很多的欠缺和不足,网络覆盖不完整、结构欠合理,服务机构“散、小、弱”,服务手段过于简单,服务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等问题,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现实需要,更难以适应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
1.各级政府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机制落后
在中央层面,虽然设立了专项建设扶持资金,但其占比较低。在地方层面,很多地区还未真正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未将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经营性的服务收入,一般难以保障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营,进而制约了服务机构的发展和服务质量提升。尤其是在中小企业担保业务风险补偿以及省辖市以下中小企业核心服务机构上的投入明显不足。根据2013年最新调研资料显示,在全省13家市级中小企业服务(发展)中心中,开办资金(注册资本)最多的3亿元(泰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最少的仅5万元(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开办资金(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8家,占全部的61.5%;其中3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3家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中盐城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经费上相当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中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还没有人员编制),5家民办非企业。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服务机构仅占全部服务机构的46.2%;办公场地面积最大的3600M2(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无独立办公场地2家(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泰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在政府扶持资金的投入上,第三方评价(监督)体系不健全,无法保证政策资源配置合理,“四两拨千斤”的扶持作用不断弱化,一些服务机构利用这些漏洞多头套取政府资金。
2.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定位不明确,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失位、缺位、越位、错位现象比较突出,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政策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缺乏必要的整合机制,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监督机制缺失。例如:中小企业综合管理部门设置上,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司是最高的管理机关;一般来说,在省一级都是省经信委(中小局);在省辖市一级,都是市经信委(中小局),单独设立中小局的很少;到了辖市区一级,发改和经信合并成一个部门,中小企业局则几乎完全退出了政府部门序列。无论是省还是市级的经信委承担的各级各项考核指标都很多,如市一级的经信委承担了工业投资、工业用电、单位能耗占GDP比重、每千人互联网用户数、软件服务业销售收入等等指标才是领导首先考虑的。因此,这样的设置,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只能是作为“鸡肋”。
各级中小局作为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非常有限,而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这也是各级和各种扶持中小企业政策〔一般都是由中小司(局)制定,涵盖几乎所有的职能部门和涉及中小企业的各个方面〕可操作性差,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尽管国务院已经再三发文,提出要求,但各级统计部门仍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中小微企业统计监测工作机制,尤其是规模以下的中小微企业状况都是凭感觉、靠估计。主要原因还是经费和人员都严重不足。统计体系不健全,对目前中小微企业的整体状况了解不深、不透,使政府部门对中小微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存在盲区,无法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一些国家和省的政策无法落实和实施到位,这恰巧也是中小企业“诟病”政府的主要原因。必要的监督机制长期缺失,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服务的效果,国家、省、市政府投入的扶持资金的去向等等,都还只是各部门总结描述,各级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都还是停留在文件上的监管。
3.服务体系建设不均衡,没有凸显出服务的作用和效果
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相辅相成,也存在地区的不平衡现象。相比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许多欠发达地区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以信用担保为例,受地方政府财力(政府出资和控股的担保机构)以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担保机构也相对集中,仅浙江、江苏两省担保机构数量占全国的12%以上,其服务中小企业的平均户数和担保额也远高于欠发达地区的担保机构。
目前省和市两级网络已经基本健全,但从辖市区开始,在机构设置上尚不完善,大多为几块牌子、一套班子,服务功能相对单一,对于服务体系所需要的上下贯通、各级联动、扩大覆盖产生了很大的制约。省级、市级、辖市区级直到乡镇服务(发展)中心均为平行机构设置,缺少上下关联。
我市7个辖市区中设立服务中心的6个(还有一个因为人员和编制一直没有独立,所以二个职能部门兴趣都不大),均在职能部门里挂牌,人员全部由行政人员兼任;乡镇一级则全部在经服中心挂牌,人员也由经服中心人员兼任。(组织机构设置如下图所示)
根据2013年的调研资料显示,全省13个市均成立了市级中小企业服务(发展)中心中,成立时间最早的是徐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1995年),时间最短的是南通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2008年6月);真正独立运作的仅6家,其他都是依附于政府部门,配合行使行政职能。工作人员最多的23人(常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中心,独立运作),最少的1人(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在连云港经信委挂牌)。这样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服务作用和效果也是可想而知了。四是国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缺少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的抓手,服务桥梁作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各级核心服务机构未真正起到核心的作用,核心服务能力欠缺。政府扶持的社会机构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多数非营利性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的工作人员来自政府机构,并沿用行政机构的方法进行运作,行政色彩较浓,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效果欠缺。
4.中小企业服务市场准入,服务机构考核、评价机制和标准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
目前,国家、省、市对各类政策资源(扶持资金)使用效果和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绩都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绩效考评机制。金融、担保以及一些中介服务机构等服务市场由行业主管部门已经建立了准入和考核机制,同时也有一些服务项目如培训等在服务市场准入、考核未建立相关体系,缺少统一的准入和考核管理机制是造成目前中小企业服务市场混乱,服务机构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主要因素。目前,一般由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来引导和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但由于职能所限,无法统一评价标准,难以甄别服务质量,导致一些机构服务不规范、无序竞争、良莠不齐的状况在服务市场中长期存在,无法有效地支撑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又缺少制约这些不规范服务机构的职能和手段。
5.服务机构缺少长远发展规划,服务模式落后,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效果较差
国有服务机构一般都是由上级政府来制定发展规划,而社会化服务机构尤其是以盈利为主的服务机构普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目前的服务依然是以点对点的实体服务为主,服务效果无法真正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服务机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信息化手段运用有限,对企业的信息化推动严重不足。根据2013年最新调研资料显示,在全省13家市级中小企业服务(发展)中心中,服务网站独立的4家,依托政府网的8家,无网站1家。以行政服务为主还是目前服务机构网站的主流,线上和线下服务有机融合,互为补充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以中小企业接触最多的融资担保为例,目前我市所有的商业银行、小贷公司和担保机构均未能实现在线申请和答复(接受或者拒绝),中小微企业每次融资担保都需要来回很多趟,很多最后还是被拒绝了。
6.国有服务机构仍然是高高在上,服务信息严重不对称
虽然从2007年开始,外资银行涌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也大都进行了改制,但对中小企业“嫌贫爱富”的价值取向一直未作根本改变,对于核心竞争力之一的服务质量,始终不见明显提升。因为体制的原因,中小企业服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因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掌握政策信息源的政府部门还没有能够真正转变职能,国有服务机构依然仰着“高傲”的头颅,处于被动接受的中小企业还是习惯性的“低声下气”。“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这样的中小企业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中小企业无法接受到来自政府和国有服务机构的信息。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而服务机构数量偏少,尤其是一些提供特殊服务(如上市咨询,投资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数量更少,也是造成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因素。
二、国内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经验比较分析
1.国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首先是机构设置比较完善,美国专门设立小企业局,并由小企业局、州政府、私人机构、教育界共同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并设立了57个州中心、960个分中心和地区办公室,组成一个“全方位”服务网络体系;德国在经济技术部下设立了中小企业局,并在各州设有分局,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相关事务,德国的联邦卡特尔局、国家托拉斯局承担限制垄断及保护中小企业的职责;意大利政府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管理中小企业,各地都设有中小企业的相关管理组织,为了增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意大利政府还成立了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和劳务出口的服务机构;韩国专门成立中小企业厅,并由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韩国中小企业振兴财团(非营利性政府机构)等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其次是政策扶持针对性强,加拿大政府紧紧围绕解决资金问题,在鼓励民间投资创办中小企业、推动技术创新、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出口等方面采取了政府资助、免费服务、政策担保、税收减让等扶持政策推进中小企业成长;英国工党政府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刺激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作为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基点,在公司税和所得税、商业债务支付、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措施,并向小企业提供各种具体的、实际的财政扶持;德国联邦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贴中小企业培训、咨询、参展和提供创业贷款担保。
2.国内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机构设置方面,国有服务机构自上而下的设置已经基本到位,但定位不明确。除部分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外,还有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机构等。由于缺乏对于该类机构(除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的定位标准,导致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纳税责任均不明确。这些机构在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自己还需承担工作人员的工资并或多或少地缴纳各种税赋。社会化服务机构几乎已经覆盖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但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管。
政策扶植方面,中央财政预算设立了中小企业科目,国家、省、市、辖市区几乎都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补助资金,并要求获得专项扶持资金的的服务机构开展创业辅导、培训和信用等服务。各级财政对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公司制的)采用了免征营业税和补贴担保收入等扶持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突出了重点服务领域的导向,推进了服务支持系统的初步形成。
中小企业发展及服务的理论方面,雍传正、梅强、刘晓松等专家学者不同的角度企业注重内部挖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信息化水平等解决方案;居占杰认为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该在立法、管理、融资和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对中国国情(经济形势)、行政体制、地域(经济区域)等个性化因素的考虑不够,将中小企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有机结合的研究极少。从政府的角度提出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案,有很多实务操作方案有待商榷,因为种种原因,许多方案创新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大,更有一批方案和文件根本没有实施到位的可能。
三、提高中小企业服务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我国的国情,并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政府的主导作用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政府必须将转变行政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真正把建设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采取强有力措施,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发展的压力和负担。
目前需要政府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提高对中小企业服务的水平:
1.行政机构改革
像美、日等发达国家分别设立有中小企业管理局和中小企业厅,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中小企业的专司机构,而我国目前仅在国家工信部内设置了中小企业司(职责:承担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会同有关方面拟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对外交流合作,推动建立完善服务体系,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故建议将中小企业司升格为国家中小企业局,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地级市的中小企业局独立运作(目前大多数都挂牌设在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内),配备专人和经费。这样可以赋予中小企业局更大的协调和服务能力。建立国家、省、市和辖市区中小企业服务(发展)中心体系(如能覆盖至乡镇、街道、园区则更佳),并形成上下级关系,上级机构具有管理、监督、考核和指导的职能;明确各级服务(发展)中心的责、权、利,进一步凸显政府服务机构的核心职能,丰富和完善整合服务资源的手段。因为行政体制的原因,乡镇、街道、园区的经济服务中心可能无法另设,但可以明确专人负责,并保障服务经费。通过中小企业服务(发展)中心体系建设,并赋予各级服务(发展)中心一定的监管权,可以有效地建立服务体系的监督机制,弥补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短板。
2.政策牵引
首先各级政府需要创新手段加强对政策导向性的宣传,引导相关的中小企业和服务机构按照国家政策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信息化和服务升级等。其次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已经很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导向也非常明确,但由于可操作性不强,多方协调机制未能有效建立,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政策真正“落地”的不多,相当一批政策目前还是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先清理和归并整合原有政策,精炼出能够执行到位的政策,然后再进行补充完善,创新思路制定新的切实可行的政策,真正让政策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0〕90号),《关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政策意见》(苏政发[2011]153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镇政发〔2009〕113号),这些文件的落实情况和执行情况到底怎样,需要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静下心来调查研究,促进既有政策“落地生根”。再次,在中小企业进园区等系列具体问题上需要各级政府创新作为,放宽考核指标,降低门槛,从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出发,真正体现政府集聚发展的政策导向。
其次以政策为驱动,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国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核心作用,不断提升核心服务能力,以中小企业需求为导向打造核心服务项目,延伸服务链,逐步培育服务品牌。继续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扶持政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开发共(产品),运用信息化手段向中小企业推送政务和商务信息,不断增大中小企业信息的覆盖范围,提高信息的时效性,改善目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应尽早制定相关政策,建立由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牵头,国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具体实施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准入、评估、退出机制,改变目前鱼龙混杂的局面。进一步完善目前资源整合机制,国有服务机构与社会服务机构(含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机构)紧密合作,通过联合、加盟、合资等方式,广泛开展针对中小企业需求的专业服务,实现服务协同,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环境。
3.资金扶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几乎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资金投入,但是对于我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再加上被各种名目挤占,真正用于中小企业的扶持资金数量严重不足。所以,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的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规模,创新投入方式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1)完善各地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机制,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促进各类服务业务的顺利开展。(2)建立完善财政补助和奖励机制,通过资金补助、资质认定、服务奖励、购买服务和产品等多种方式,推动优质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并引导和吸纳更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如加大对担保机构的补贴力度,完善政府资金投入,建立常态化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和信用担保的补偿机制,才能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加大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补贴(政府向服务机构或行业协会等购买服务)的数额,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服务机构的服务获取信息,提升素质。(3)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资金申请、发放和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通过国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或者第三方中介机构发放并跟踪资金流向。由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监察局和其他相关部门成立监督考评组,考核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对于骗取资金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尤其是对于服务机构(平台)骗取、截留扶持资金的行为,必须绳之以法。
4.舆论导向
强化正确宣传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加大中小企业服务的宣传报道,使广大中小企业能主动使用服务,为推动全民(二次)创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6).
[2] 厉无畏,王振.加快建立与健全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J].上海管理科学,2000,(4).
[3] 李庚寅,黄宁辉.中小企业理论演变探析[J].经济学家,2001,(3).
[4] 张雨萌,胡勇.国外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与服务体系比较与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9,(6).
[5] 马玉锐.中小企业在我国转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国际商务研究,2003,(4).
[6] 欧新黔.中小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BL/OL].人民网,2007-06-07.
[7] 陈乃醒主编.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2002-2003)[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9).
[8] 李子彬.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J].求是,2009,(8).
[9] 罗仲伟.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思路[J].中国社科院学报,2005,(4).
[10] 居占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和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3.
[11] 刘晓松等.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2] 欧晓峰.中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
[13] 罗红波.中小企业直面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 刘乃全等.中小企业:意大利通往景荣之路[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5] 徐萍平.意大利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1999,(2).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发展方向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1ooo万户,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大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o%;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中小企业所吸纳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工商税收占总额的50%左右。在2o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其思想观念、技术装备、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首先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
一、战略目标
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这种定位既要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追求目标,起到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又要使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努力实现并能推动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是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目标。就其目标而言.既要与我国国情相符台,又要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相统一;就其动态来看,还要与加入WTO后的世界经济形势相统一。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运动状态支持目标、中小企业运行结果目标、社会效益目标。
(一)运动状态支持目标
这主要是从外部环境来讨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在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大环境系统中才能成长壮大。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它们是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系统环境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自身运行的结果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因此,运行状态支持目标就自然构成战略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具体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政府扶持到位政府的政策扶持是一个关系到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和系统目标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缺乏、人才短缺、技术落后,很难与大企业相互抗衡,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发展所必要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扶持政策到位目标体现在政府观念的到位、政府身份的到位、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1)政府观念的到位是指政府应改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大中小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平等的一员,都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各自的贡献.并且大中小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规模结构的形成过程是既定约束条件下资源的配置过程,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协作、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都应给予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而不能只重视大企业,忽视甚至歧视中小企业。(2)政府身份的到位是指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恰当的角色出现在中小企业面前,不能超越其职权干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的行为应该是:代表和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负责对中小企业的宏观指导、发展规划和发展产业指导;负责贯彻落实及督促和检查中央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的执行;推动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等。(3)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是指政府制订的政策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运用政策的行为是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是引导而不是行政干预。
2.社会服务到住由于中小企业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差,一般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满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需要以及实现信息、培训、市场、法律等方面的自我服务,故政府、社会中介机构都要采取措施,以便中小企业能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获得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和信息。(1)以行政区划为载体形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政机构1)参与、帮助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中介机构。政策性中介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实施特定政策意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可设立提供长期贷款的融资机构、出口担保机构和免费为创业者提供注册、信息服务的商会及社区机构。2)根据市场需要由政府协助成立以盈利为目的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投资、咨询、信息、培训等机构。(2)以社区为依托,以民间投资为主体(政府适当资助),建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组织,形成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创新、培训辅导、信息网络、市场拓展、合作服务。3.融资服务中介人到位中小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有资金不足,而光靠自己的信誉和财产抵押难以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就需要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人来协调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鼓励银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中介人可以是中小企业工会组织的代表团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帮助中小企业打通筹集资金的渠道,增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
(二)运行结果目标
这是从中小企业内部机制来讨论其战略定位。运动状态支持目标只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有利的外部经济条件和环境,要从根本上促进中小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中小企业自身还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机制,具体要实现以下目标。
1.增加数量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在数量上要得到较快的增加。为了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在今后10年内应以每年15%~2o%的数量递增为益。
2提高素质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是一个普遍问题,既不利于原有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新企业的创立。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帮助它们提高自身的素质,迅速改变现有这一状况
3.结构合理我国中小企业在运行体系中结构矛盾突出,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都不合理,这是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的重要因素,必须迅速突破。我们必须分析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寻找矛盾的焦点,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在2年时间内使三大结构矛盾得以解决,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运行结构趋于合理。
4.理顺体制我国中小企业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目前要解决的还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集体企业的体制矛盾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缺乏,使中小企业运行的效率低下,难以真正发展壮大,所以,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中小企业理顺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运行的社会效益目标
这是从中小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小企业必然会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但企业的盈利目标与社会效益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社会财富的损失反过来又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以中小企业在运行中所产生的整体社会效益作为中小企业是否得到发展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运行的3个社会效益目标是:增多财富、增加就业、城市化程度提高。首先,中小企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职工收入,这样可以避免社会资本过于集中,促进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均衡分配,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其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多,人们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创办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不断强大,扶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最后,中小企业的壮大,就业人口的增加和人们财富的增加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写)扬子回答采纳率:66.1%2008-09-0712:57检举
提问人对(写)扬子的感言:
这是范文么?相关问题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工商管理的学习论文怎么写啊??
•工商管理的毕业论文怎么些?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的毕业论文怎么写?
二、战略方向
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体系,缺少对战略方向的阐述显然是不完整的。本文中小企业的战略方向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加入WTO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的几个具体发展方向。
(一)发展地域特色型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El趋激烈的今天,只有具备特色的企业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培育和发展地域特色型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方向。各地应按照市场、资源、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群体型企业,通过地域特色形成的产业能带动该地域形成产业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配套型中小企业是指那些为国内支柱型大企业和国外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可以更好的促进专业分工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了“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
(三)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各国的经验来看,科技型企业是中小企业发展较为成功的企业,它在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开发一批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成果,促进一批院士专家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发展就业型中小企业我国的工业不够发达,劳动力富余,就业困难失业人数的增加,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不利于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因此,要根据我国各地的特色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收富余、下岗职工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还应重点发展社区(村)企业,这些企业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科技水平要求不高,但生产廉价的商品,这也是就业型企业拓展自己发展空间的领域。
(五)发展外向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可以产生几个方面的作用:①加快我国对外开放的步子,使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参与我国的工业建设;②更多地利用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③带动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为增加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更好的条件;④使我国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所以我国应充分利用加WTO的带来的机遇加快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六)发展国有、集体中小型企业国有、集体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在于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在于质量的提高提高国有、集体中小企业质量的重点是加大企业的改革力度,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放松对它们的限制,让其有自由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为其尽快减负,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平等的一员。
(七)发展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是一类比较特殊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推动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资金来源问题+这类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政府的扶持性资金;二是来自社区内的共同集资。如果地方经济发展较快,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比较容易筹集到资金只要企业的项目有发展前景,比较容易得到政府资金的扶持和居民的支持,通过共同集资的形式筹集到所需资本。
参考文献:
[1]李大明.产业结构谓整与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01.(10):41
[2]项保华.企业战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篇9
【关键词】文化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策略
文化中小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尤其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中小企业,依托相对灵活的政策环境、特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充沛的民间资本等,实现了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竞争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着当前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持续发酵所带来的出口环境的恶化、国内资本等要素供给瓶颈的进一步凸显,以及在高增长掩盖下的文化中小企业内在治理机制不健全及创新能力不强等矛盾的集中爆发,文化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发展中的难题亟需得到破解。
一 当前长三角文化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中小企业的规模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的经济先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整体实力居于全国前列。在新一轮文化发展浪潮中,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企业面临全新的机遇,也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当前文化中小企业的规模不足问题正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文化产业整体的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当前的规模不足主要分为二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长三角文化中小企业整体数量与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存在较大落差,二是部分文化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与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结构不相匹配,规模、创新力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权重没有得到有效调适。一些文化中小企业长期处于作坊式、袖珍型经营模式中,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综合经营实力长期裹步不前;而一些文化中小企业忽视自我发展基础,盲目扩充产业门类、延伸产业链、扩大企业规模,意图实现自我发展层级的迅速提升,却因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限于困境,让一批原本发展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文化中小企业在竞争版图中迅速“没落”。
2.文化中小企业发展的要素制约问题进一步凸显
由于受到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文化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资金、人力资源、土地等要素制约,其发展环境堪忧。
由于文化出口市场不稳定性增加,文化中小企业的资金回流等发生一定困难,同时由于国内相对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文化中小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民营等社会资本的引入机制也有待在实践层面接受考验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文化人力资源单极集聚现象更加明显,伴随着一批大型文化企业的崛起,一批优秀的文化创意及经营人才从文化中小企业转投大型文化企业,而当前高等院校文化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质量与实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造成文化人力资源常态接续补给乏力。这里面既有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素质的问题,同时也有人才流动导向、规则建构及培养机制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来,政府创建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建立了若干文化产业孵化基地,通过低租金或者财政补贴等方式,为一些文化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场地难题。但是当前文化中小企业发展类型多样、结构多样、产业门类及发展模式多样、从业主体也存在多样化的趋势,很多文化中小企业并不符合加入产业园或者孵化基地的要求,很多文化小企业在办公场地的选择上更多考虑周边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商业中心的直线距离、物流发达程度等硬件状况,通过政府调控的方式已经很难系统解决文化中小企业发展的场地瓶颈问题。
二 新时期长三角文化中小企业的发展原则
1.协调性原则
长三角文化中小企业定位及布局必须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相协调,规避盲目引进缺乏区域附着力的文化业态、随意逾越发展边界、同质化竞争升级而造成有限文化资源的浪费及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破坏。要注重文化中小企业群内部生态系统的构建。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调控,加快建立市场导向机制,如设立文化中小企业发展功能区块,实现不同文化产业门类在文化企业中的合理布局,规避自发性、短视性、盲目性产业定位造某一产业门类在一定时期内的阶段性过热。通过政策调控,加强文化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等多种要素的流通与互补,打造文化中小企业集群优势。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鼓励做专,实现产业链的分级壮大,如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文化经营企业等分别给予不同激励及保障措施。通过做大产业链的环节门类,加强产业链环节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宏观上把好文化中小企业的“大协调观”,使文化中小企业发展的速度与文化市场的内在承载量、市场要素的供给状况及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相协调,与文化大企业建立良性互动及竞合格局,避免区域产业发展的内在壁垒,避免产业内耗。
2.特色性原则
经过长期发展的积淀,不同区域大都积累与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文化精神与文化传统。这为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中小企业产业发展门类的萃取、产业特色的打造、产业竞争力的建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浙江在两浙文化长期熏陶下形成了工艺美术、金石书画等特色文化优势,依托这些传统的文化优势,组建创意工作室、会展策划工作室等,形成与特色性、稀缺性文化资源捆绑发展的经营模式,拓展与强化文化产业链,开展文化衍生产业,将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依托浙江丽水、衢州等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鼓励文化中小企业参与民族文化产品与文化品牌的开发,也将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门类,强化竞争优势。同时,必须引起重视的是,特色文化资源还包括具有区域特色的商业模式与经营理念,它体现和传承着独特的商业文化,如浙江义乌的“鸡毛换糖”的商业传统,也将赋予新时期文化产业经营的“独特基因”。
三 新时期长三角文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
1.创新管理机制,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适应文化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种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不能简单沿袭现代大企业的管理理念或者移植其他门类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始终立足于区域经济及文化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结构乃至所从事文化产业门类的具体特征等。当前,“灵活、迅速、特色”应该是文化中小企业的主要治理导向。“灵活”是指文化中小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面对文化市场竞合与变革趋势,培养高度的“灵敏性”,把握产业升级规律,能够适时乃至超前调整产业门类与产业特色,更好地获取市场主动权。同时,“灵活”也指要积极建立具有良好张弛度的内部运行模式,如面对文化人才向大企业集聚的趋势,不再谋求与大企业在人才所有权上的角力,而是通过“项目制”的方式,实现对人才的灵活使用。不再简单依赖政府孵化基金的投入或风险资本的亲睐,拓展资金引进渠道,抓住金融改革试点的机会,尤其是浙江温州获批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契机,探索多种合法融资方式,解决文化中小企业的资金难题。要建立“灵活”的政策激励机制,文化中小企业创新性强、成长性好,尤其是一些新型文化中小企业凭借某一新兴业务与经营形态实现经营业绩的“井喷式增长”案例不断呈现。文化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收益共享、股权回报等创新方式培育与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制度基础。“迅速”也是文化中小企业需要着力培养的特殊优势。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迅速研发、迅速创新、迅速介入市场、迅速获得话语权、迅速产生经济效益直接关系着文化中小企业的“竞争主动性”的获得。文化中小企业必须要建立对市场资讯分析、迅即研发与投入实际的一条龙连锁即时反应机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获得主动。“特色”是文化中小企业必须要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理念与治理结构。在共性基础上凝练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治理机制。这就要求充分挖掘企业经营者个人阅历、气质、能力上的优势与长处,挖掘所从事文化产业门类的内在特征,挖掘区域特色文化习俗、审美方式对企业治理的积极有益因子,更好地实现对刚性发展规律的遵循,软性文化氛围的营造,构建具有鲜明特征的、独特竞争力的治理结构。
2.创新理念,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的经济先发地区,文化产业基础好、转型升级快、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形态新颖。当前传媒及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全新的历史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广电网、电信网与互联网,人文、科技与艺术,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等,都呈现出融合发展的势头,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业务形态、体制机制都面临着革命性的变革。文化中小企业要积极把握技术升级、产业创新带来的全新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或新兴文化业态中的某一门类,打造新的增长点。如手机动漫的脚本创意、手机电视的用户体验调查及受众覆盖率、满意度调查,影视传媒娱乐服务业中的形象设计、宣传策划推广、剧本创作业务,各种设计中的创意植入等。通过对新兴产业门类的有效占领,共享文化产业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市场机遇,实现文化中小企业的又好有快发展。
3.拓宽渠道、多方汇聚发展资源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营销;营销战略;营销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发展面临着知识经济环境下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必须面向市场开始接受公平的市场竞争,尤其对中小企业在新形势下显得更为残酷。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面对新形势勇敢的迎接挑战,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也为中小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企业领导者必须转变观念,把握机遇,借鉴同行企业营销经验,做好营销创新战略,如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布局,优化市场结构拓宽渠道,完善企业制度、加强资本合作、促进企业战略联盟,提高企业效率,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有可能生存下去,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我国中小企业营销战略的现状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制度的完善,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步伐。十一五末,我国工商部门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1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个。以工业为例,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4.9万家,比2005年增长50.1%,年均增长8.5%,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99.3%;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1%;实现税金1.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税金总额的54.3%,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1%;完成利润2.6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66.8%,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9%,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因素还依然存在,如市场信息不畅、融资困难、涉企收费偏多偏高、审批手续复杂、创业困难、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人才相对缺乏、抵御风险和参与竞争的能力比较弱等问题。尤其在企业营销战略形状不容乐观,有近60%的企业不知道或者根本没有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没有总体发展规划,目标不明确。38%的企业没有制定很好的企业营销政策,也没有完善的企业营销培训学习制度。近一半的企业不能处理好企业的长期战略与短期效益之间的关系,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78%的中小企业有信心探索创新之路,走出营销困境。作为企业发展存亡的企业营销创新战略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一定要更高层面上推动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面对市场竞争,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谋求企业生存与发展。
2 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营销战略创新必要性
企业营销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它是连接市场需求和企业决策的关键环节,是企业获取更大经济利润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企业的发展与营销战略创新密不可分,可以说企业的一切创新也是围绕着企业营销进行的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1中小企业的营销战略创新观念还没有形成。企业的营销战略是指企业为适应发展环境,市场变化而站在战略的高度以长远的观点从全局出发,实现长期目标任务,从长远性、全局性、可行性等方面做出的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谋划或方案。与大企业不同,中小企业必须建立在自身的客观条件,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研究竞争环境,调研市场发展变化,选择符合自身的营销战略来指导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领导根本就没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营销战略,面对市场也束手无策。有的领导也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营销策略,但是企业员工根本就没有当回事,加之激励机制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2.2中小企业的营销战略方式方法落后。从当前的市场调查来看,中小企业的营销战略方式还是比较单一,还是采用传统的单一销售理念,也没有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开展营销活动,方法比较落后。虽然个别中小企业也认识到市场营销创新战略的重要性,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也开始利用营销创新理念进行营销,并在实际中工作中加以运用,但是从最终结果来看成效并不大,根本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可见落后的营销战略已经严重的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2.3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营销战略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目前形势下企业的竞争也可以认为是人才的竞争。然而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创新营销人才方面极为紧缺。一些企业在招聘营销人员时也没有具体的要求,招了一堆没有任何营销经验也不具备培养潜力的人充当营销人员,他们缺乏基本的营销知识,很难更好的开展营销工作。另外有的中小企业缺乏动力和应有的激励机制,大家干好干坏一个样,根本没有压力,加之对营销人员缺乏有效的培训,统一的指导、考核和规范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不同的营销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2.4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营销战略制度。一方面从中小企业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多是基于市场前提下采取随即应变的发展战略进行营销,随意性较强,风险较大。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信息渠道不畅,营销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比较少,严重的影响着整个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大部分中小企业营销目标不高、水平较低,营销战略缺乏科学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发展,导致很多企业走了不少弯路,形成了营销渠道混乱局面,这种短期营销战略行为必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