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范文

时间:2024-04-22 16:1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

篇1

如何杜绝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方案【范文一】:

班会时间: 2017年9月28日

班会地点: 六一班教室

主持人:

班会议程:

校园欺凌

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欺凌行为。由于校园欺凌行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数是青少年在校学生,并且欺凌行为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因此大家习惯称其为校园欺凌。

对在校园里悄然滋长的校园欺凌,我们该如何抵制呢?

一、抵制校园欺凌,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欺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欺凌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欺凌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欺凌,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欺凌的识别能力。

校园欺凌包括行为欺凌、语言欺凌和心理欺凌。行为欺凌在校园欺凌现象中最为普遍。 行为欺凌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向校园欺凌说不

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打破了校园里原本属于我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一个江湖,为了不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我们要坚决向校园欺凌说不! ①不崇拜欺凌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②不参与校园欺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欺凌行为中的帮凶。 ③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④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欺凌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

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自己,关注他人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校园欺凌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欺凌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欺凌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欺凌重于应对欺凌,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2)应对欺凌,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

①遭受语言欺凌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欺凌,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②遭受行为欺凌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3)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欺凌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欺凌事件的发生。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要应对欺凌,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第五,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我们一定要记住:当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如何杜绝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方案【范文二】: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主题班会是《杜绝校园欺凌 构建和谐校园》。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主要表现形式有:一、索要钱物,不给就威逼利诱。二、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性格。四、同学们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强。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近年来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有:山东省兰陵县的8名中学女生对一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效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还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他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这些同学的举动令人触目惊心。他们的心灵已被扭曲,良知已被埋没,完全跨过了道德的底线,人人闻之而唾骂。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 校园欺凌不但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而对欺凌者自身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如不及时反省及改正,难免会误入歧途。对受害者的伤害更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同学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所以,受欺凌的同学应该坚强勇敢,当受到欺凌时报告学校,让学校来处理。告诉家长,让家长来处理。使欺凌者受到相应的惩罚而改掉自己的过错。

我们学校,有关心和关爱我们的老师,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有乐于奉献爱心的同学,为有困难的同学送来温暖。不过欺凌事件也时有发生,多数已被学校的老师及时阻止和教育,事件的性质才没有被恶化。同学之间只有互爱互助,团结一致;使我们每个人都享受公平公正,实现人人平等,才能让我们在校园里快乐地成长。

当你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时,当你置身于人山人海的广场时,当你安安全全地穿过人行横道时,当你自觉地捡起校园的一片纸屑,当你不慌不忙在窗口买到饭菜时,这都是每个人自觉遵守秩序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环境。我们不要打破这些秩序,我们要共同来维护它,共同来建设我们自己的美好生活环境。

篇2

关键词:中心城市;校园欺凌;身心健康;社会安全

中心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是政治、文化、科技、交通、教育、通信等的中心,是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小学是指地理位置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小学,受到城市开放的思想、多元的文化、繁荣的经济和忙碌的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中心城市小学的生源构成较为复杂。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学生自身成长经历的限制,使中心城市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更为凸显。

一、校园欺凌行为概述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负弱小的行为,令受害者在肉体、心灵、精神等方面感到痛苦和难以接受,对学习和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受害者学业成绩下降,对校园生活丧失兴趣等不良后果。

欺凌行为的主要方式有对受害者进行重复的物理攻击,如徒手进行掌掴拍打、对受害人的肢体进行反复推撞,找借口干涉侵占受害者的个人钱财,有意损毁教科书、学习用具,贬抑评论嘲笑受害者的长相体貌、价值取向、家庭结构和家庭情况等,当下还包括网上欺凌(Cyberbullying),如在网站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分的言论等。

行为发生的主体是欺凌者和受到欺凌的受害者,通常还包括协助者(Assistant)和附和者(Reinforcer),后两者间接地支持欺凌行为的发生,在欺凌行为进行时采取了支持、暗示、观看甚至是呐喊助威等行为,诱发、促成、恶化了欺凌行为。

欺凌者通常有意或寻找借口在校园或校园周边实施欺凌行为,但通常不会认为或直接承认欺凌行为的不正确性,凭借自身的身体优势或不良舆论的暗示和影响对受害者进行欺凌。受害者一般身体弱小,交往能力或交际方式欠缺,个别受害者胆小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主要原因是校园欺凌单方面的冷处理并不奏效,因为同学相处的空间和时间让任何形式的报复都具有存在的可能和条件。

二、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原因分析

1.学生处理社会与自我关系时的必经阶段

学龄前的幼儿,主要以家庭和社区为生活区域,活动范围有限。人际交往的层级较低,以单向交往的结构进行,表现为成人对幼儿的友好关怀和悉心照顾。交往中的互动是在成人的鼓励和引导下被动完成的,比如肢体上的微笑、握手、亲吻,语言上的问好、感谢、再见等。幼儿园是由家庭向社会的过渡单位,身体和心智不足以产生欺凌行为。进入小学是人接受社会化教育的真正开始,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保护自己和人际交往并存,当这种并存关系失衡时,欺凌现象将不可避免。因此,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是学生在处理社会与自我关系时产生的。

2.媒体多元的开放性增加了模仿的可能性

国家在21世纪初就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村村通工程,亦为全国近13.5亿人民都能接收到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信号,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88亿。在媒体覆盖生活的今天,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被在受众面前没有任何技术屏障,网络社交媒体的易操作性、对自媒体兴起的热忱和没有把关编审程序的随意传播都会让校园欺凌现象无处遁形,而公开的欺凌事件有人模仿的可能无限增加。

3.家庭暴力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2008年开始,家庭暴力就被纳入出警范围,这一事实一方面说明法律的改革和进步,但另一方面说明家庭暴力已成为家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限制因素。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恶语相向和殴打谩骂不仅会损坏当事人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以家庭为主要生活场所的孩子,会在和同学遇到矛盾和冲突时潜意识中采取暴力行为。

由此可见,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积极的对策研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三、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对策研究

1.有效利用课堂进行社会化教育

全国小学当下普遍使用的是北师版和人教版教材,语文教科书和思想品德教科书等科目所选用的素材多以介绍自然风光和人文科学为主,主题都是正面的宣教,鲜有负面材料的教育,但适当的负面材料可以起到威慑、提醒、教育和警示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利用严肃的课堂和鲜活的负面材料,对学生可能遇到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教授学生一些防范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交往中产生的纠纷,就可以将校园欺凌事件前置,避免欺凌行为的直接发生。

2.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

儿童媒介素养问题近来备受学者关注,他们认为新旧媒体重新整合,融合发展,将使全国近9000万少年儿童处于媒体的包围之中,但儿童评价信息的能力受到年龄和心智发展的局限而十分有限;吸睛式的标题,缺乏深度的碎片信息,对儿童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利,批判力的培养更是无法跟进,导致儿童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所以,媒体应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留意儿童接受信息的特殊性,家长应起到纠偏和监督的义务,让孩子对媒体保持应有的距离,逐步提高评价媒体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

3.校园欺凌应纳入安全教育的范畴

社会学认为城市越发达、交通越拥挤,人的压力越大,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也会增多,生活在中心城市的学生的生存状况不应忽视,教育部门采用网络安全教育平台,通过短片和问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多数学校都是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完成的,完成的效果无从监控。倘能将这种基于现代网络教育进行的安全教育纳入有组织的学校教育,从完成的内容到完成过程的监督直至完成的效果进行全程跟踪,或效果比独自完成更好。

校园欺凌行为不仅在行为发生时给主要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和学业成绩影响,最重要的是,任由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会导致当事双方的成长烦恼,长大后的欺凌当事人极有可能是明天的犯罪嫌疑人。因此,应对校园欺凌问题多加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为社会安全、校园安全、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燕秋.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2]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2).

篇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危害,学会预防校园欺凌,掌握应对欺凌的方法及技巧。

2、能力目标:通过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关注他人的安全,培养其非欺凌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欺凌的品质。

结合教育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课的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非暴力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暴力的品质。

教学背景分析:

1、我校总人数多,寄读学生多,学生之间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相差较大,易起摩擦,比起其他学校,更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2、当前,暴力文化泛滥,社会生活又多出现“弱肉强食”的现象,对价值观还没定型,难以自我约束的中学生来说,这无疑为他们施暴于校园提供了鲜活的“榜样”。

3、中学生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也不足,往往对校园暴力认识不够。有的缺乏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遇到侵害时则显得胆小怕事,不知所措;有的则受家庭、社会影响,遇事冲动,遇到侵害时,可能选择以暴制暴,不计后果。

教学对象:

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案例分析、故事暗示、启发归纳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反映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和文字材料,搜集因校园欺凌案而触犯法律的少年犯的悔过心声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让学生伴着《校园的早晨》的优美的旋律走进课堂,欣赏他们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的照片,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和谐安宁与美好,接下来切入漫画,直接导入新课:然而,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似一双黑色的大手,它撕碎了校园的和谐安宁,让多少孩子心灵蒙上阴影,又让多少孩子从此走上不归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平安校园,拒绝欺凌”,直面暴力现象,寻求解决途径,让青春不再惊恐,让父母不再担忧!

本环节创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通过强烈的对比,初步激发起学生维护校园和谐,抵制校园暴力的情感,明确本课主题。

接下来就是进入新课,学会自护

第一环节:知暴力

1、展示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及文字材料,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

事件一:

2016年5月16日,一段校园暴力视频疯传,一名男生被一名身体强壮的同学殴打,先是边拉上衣边踹,踹倒在地后继续踹胸部。不少学生围观,有的学生甚至嬉笑着说,“别打他腮”、“再来一遍”,据网友称,此事发生在五莲街头中学。经了解,事情发生在5月6日早饭后,当事学生因被同学起外号,怀疑同学向老师打小报告等产生不满,遂发生打骂现象。

事件二:

2015年4月8日,济宁邹城大律中学的初二女生小青,已经有一周时间不肯去学校了。在父母的追问下,小青终于道出了实情。上周一晚上,小青被同年级的三名女生殴打侮辱,跪在地上自扇耳光长达一小时。不堪其辱的小青再也不肯回去读书了。

图片一:

图片二: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学亲身经历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讲述身边的欺凌故事。

举例:一位同学向班上一位学生每天索要一元钱,一共索要了十几元,你们说这是不是勒索?钱虽然少,是不是犯罪?

同学们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欺凌事件。

3、接下来就和学生一起归纳: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其形式有(大屏幕展示):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等等。校园欺凌还可分为硬欺凌和软欺凌,如果拳打脚踢、拔刀相向是硬欺凌,乱起绰号、造谣污蔑等等就是软欺凌;软暴力对学生心灵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硬欺凌。

这一环节通过看照片、读材料、讲故事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知道校园欺凌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自我保护意识,也为分析校园欺凌的危害提供材料。

第二环节:谈危害

结合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校园欺凌会产生哪些最直接的后果。

(学生一般会针对受害者一方发言,指出对受害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后果。)

教师展示事先搜集准备好的施暴者悔过心声,并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

校园欺凌对施暴者和受害学生都有极大危害。对施暴者一方而言,容易使其形成以强凌弱的暴力意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受害学生来说,由于校园欺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身心健康倍受摧残,必然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

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其家长的正常工作,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秩序,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法律的尊严。

图片展示危害:

图片一:

图片二:

本环节通过自主探究法、案例警示法让学生明确校园欺凌的危害,产生警示效果:让施暴者停止侵害,让受害者不再沉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培养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三环节:析原因

结合看过的、听过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校园欺凌案例讨论分析(大屏幕展示):

1、为什么很多时候施暴者能屡屡得逞?

配上受害者一方在遭受暴力侵袭时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漫画,可以强烈刺激同学的自尊心,培养其勇敢面对欺凌的品质,突破难点。

2、校园欺凌案施暴一方都有些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

、在哪些情况下我们最易遭到校园欺凌的侵害?

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人归纳为什么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和土壤:

受害者:

1、性格内向、懦弱,缺乏自信心,易忍气吞声,可以委屈自己而顺从别人。

2、缺乏法律常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施暴方:

1、强烈的好斗心理和过分要强。

2、性格严重内向,压力长期累积不得释放。

3、性格孤傲,不听意见,逆反心理强。

4、缺乏法律常识,做事不考虑后果。

本环节运用讨论归纳法,从施暴者和受害者两方面分析造成校园暴力的性格原因,分析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为下一环节“寻对策”作铺垫。

第四环节:寻对策

1、结合校园欺凌成因谈谈怎样才能避免自己受到校园欺凌的侵害?

教师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

预防措施:不摆阔气;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同学间有矛盾及时化解;不结交不良朋友;与人相处,不能恣意妄为,要学会合作交流,又要讲原则,遇事不能一味退缩;在外不存贪婪之心;对不熟悉的人的邀请要心存警惕;发现违法犯罪现象,要及时报告,否则就是在姑息养奸。

2、情境训练:一旦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教师提供以下几种情境,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应对方法并选派代表发言:

当发现有人背后跟踪时

当敌众我寡时

已被欺凌侵害后

当同学被欺凌侵害时

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评价恰当与不恰当的反应,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强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提供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教师讲述从网络上收集的智斗歹徒的故事,总结面对校园欺凌的原则:

一是冷静面对,斗智斗勇。

二是敌众我寡时,不妨委曲求全,但绝不忍气吞声。

4、大屏幕展示自我保护口诀,学生齐读

义正辞严,当场制止 遭遇险境,紧急求援

虚张声势,巧妙周旋 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诉诸法律,报告公安 心明眼亮,记牢特点

堂堂正正,不贪不占 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第五环节:学习通知,发出倡议

1、学习学校的、国家的通知。

2、发出倡议,全体同学在倡议书上签字。(一式两份,一份张贴,一份上交存档)

最后教师总结,提出希望

校园是我们一生中能留下最美好记忆的地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欺凌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产生摩擦,让我们和平解决;遭遇欺凌侵犯,让我们冷静面对,机智应对。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通过总结,呼吁大家共同创建平安校园,强化学生非欺凌情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作业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手抄报。

校园欺凌事件ppt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自觉抑制校园欺凌,能与校园欺凌进行斗争。

2.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欺凌做斗争。

3.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欺凌。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欺凌。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校园欺凌》视频,引入新课。

二、思考:

1、什么是校园欺凌?你遭遇过校园欺凌吗?

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和及生活实际回答。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欺凌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欺凌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板书)

2、学生阅读“专家访谈”后回答。

讨论:校园欺凌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

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板书)

3、校园施暴者的构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学生:

曾经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爱歧视的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关爱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制,无处发泄的学生……

4、社会、学校、我们对校园欺凌的态度?

校园欺凌必须被制止。

想一想: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有哪些对策?

学生回答。

(一)对策一:从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着不吭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小讨论:

欺凌容易发生的时间:上学或放学学生回家途中。

欺凌容易发生的地点: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欺凌袭击的对象:低年级学生,弱小的学生。

欺凌发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诉老师、学校、家长或者公安机关;伤势严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对策二:从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必要可拨打110等。

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以案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

010年校园血案40天5宗

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发生凶杀事件,凶徒郑民生杀害了8个孩子,还有5个孩子重伤。

4月12日,在广西合浦某小学门前又发生了一起凶杀事件,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小学生。

4月28日,广东雷州凶杀案,一男子持刀砍伤16名师生。

4月29日,江苏泰兴伤人事件,一男子在幼儿园内持刀砍伤32人。

4月30日,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一男子在小学内用铁锤锤伤5人后自焚。

师:读完这些材料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二、面对校园欺凌怎么办?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校中小学生有30%有过被校内、校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主动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

(2)你认为应陔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③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④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6、实践营地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

校园欺凌事件ppt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走近校园欺凌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2015年5月22日媒体曝光,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

2015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她们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其中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预防欺凌的办法: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欺凌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

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欺凌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这也是防范校园欺凌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

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篇4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平安校园》

同学们,什么是校园欺凌呢?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实施暴力。

校园暴力不仅直接伤害了我们的身体,还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同学由此产生恐惧心理,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这样,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下面我和大家说说校园欺凌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索要钱物,不给就软硬兼施,不给就威逼利诱。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性格。

4、同学们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强。

5、不堪受辱,以暴制暴,冲动报复。

以上就是常见的校园暴力,那么我们如果遇到校园暴力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又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自己和有效的抵制校园暴力呢?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遭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同学,应在学校、警察或家长的帮助下,制止暴力,绝不能逆来顺受或以暴治暴。

2、与不法行为作斗争一定要讲策略,运用智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可能避免正面的直接搏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亡。必要时尽是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与此同时一定要记住对方的体貌特征,及时报警,或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

 3、当有陌生人,约自己到校内、外偏僻地方去时,一定要坚决拒绝;当不法分子到来时,一定要想办法逃脱,并积极寻求帮助。

 4、要增加法制意识,当冲突发生后,要勇敢站出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5、发现针对自己的暴力侵害事件,积极报告老师和相关部门,不隐瞒。

6、绝不参与其他人组织的针对同学的暴力活动。发现该种隐患立刻报告老师和相关部门。

7、不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发生矛盾首先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思考得失,构筑自己良好的心态;

8、不携带有危险的物品进入学校。

篇5

关键词: 校园欺凌 教育策略 学校管理

1.校园欺凌的教育问题

什么是校园欺凌?就是指一个人或者多人持续多次对某个人或者多个人进行肉体上的攻击,还有就是用语言和行为进行心理上的迫害,比如威胁、骚扰、将其孤立、无视其存在,从而给其带来痛苦[1]。这两种定义的不同在于前者站在受害者一方,即只要受害者“感觉到痛苦”,该行为即为“校园欺凌行为”。而后者则站在加害者一方,着重于“给别人带来痛苦”。

2012年开展的一项校园欺凌在线问卷调查显示,对15个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在接受采访的中小学生中,有68%的学生表示存在校园欺凌现象,8成以上的学生对此“心生恐惧”,然而,大部分学生遇到校园欺凌,多采取回避或忍受的态度。据了解,校园欺凌事件主要发生在校内的厕所等不易被老师发现的地方。7成以上学生称,学校附近的胡同、小区等偏僻的地方也不安全。

2.校园欺凌问题的根源

2.1个人因素

校园欺凌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只是有时是一个人欺负一个人;有时多人欺负一个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孩子有欺凌行为,这些都和他的成长经历、家庭氛围等是分不开的[2]。往往受这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影响:①孩子因为从小生活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中,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②家庭教育不当,有的是父母离异或关系不和影响到孩子,有的是家长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不注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的偏执性格;③因为从小被家庭溺爱,所以形成了自我中心,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④欺负别人,是因为过去有受欺负的成长经历使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敌意。这种感受和冲动促使他们从伤害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畸形满足感;这种孩子所占比率较高,因此他们的存在亦不容忽视,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欺凌行为发生。

2.2社会因素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思宁认为,造成孩子语言成人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多,缺少玩伴,与电视、游戏为伍,无形之中就会融入成人的世界。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可轻视的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大,虽然各类媒体具有报道的自由和语言表达的自由,但是为了青少年的人性的培养,希望媒体注意其报道的内容和方式是否妥当。在电视节目这方面,有很多节目是通过欺负、嘲笑他人的方式取悦观众的。青少年观众通过观看此类节目,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也可以采取此类行为获得,通过欺凌他人获取,这些节目会给那些欺负别人的孩子提供一些负面暗示[3],这样青少年就会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认为,目前对于校园欺凌的社会风险评估等级落后。据唐钧介绍,长期以来,校园欺凌事件的风险等级偏低,造成对此类事件重视不够,从而忽略管理,这也是校园欺凌得不到有效管理的原因之一。

3.校园欺凌的对策

对于越来越多发的校园欺凌,求解之路,绝不仅限于对个案、孤例的调查、处理和善后,而应思考缓解和根治的办法。加强预防和惩戒,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合力,多方面出“硬招”,进行系统性求解,这才是根治之道。

3.1家庭

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部分已经阐述过,欺凌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密切关联。每个家庭都能经常对孩子的生活态度予以关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教育,并使其掌握判断善恶和关怀他人的能力。想要做到这点,便需要以浓厚的亲情和相互信赖的关系作为基础。被欺凌的青少年,家庭必须成为能使其放松下来的心灵的归宿。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本身就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也不想让父母担心而羞于承认和坦白被欺负的事实。对此,希望父母及监护人能够真正理解并接纳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与包容。

在被访学生中,“假如你被同学欺负,你会告诉谁?”,45%的初中男生和55%的小学男生选择“告诉老师”,而只有2成左右选择“告诉父母”。初一男生称,出于自尊心,谁都不愿承认自己受过欺负,更不想让爸爸妈妈知道,“我想自己处理,不想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毕竟被别人欺负挺丢人的”。而四年级男生刘涛表示:“如果被欺负就向老师告状,会被同学鄙视,更没人理我了。”

3.2学校

新形势下,针对少年儿童成长的特点,学校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偏重分数、轻视素养”、“管控有余、教育不足”等问题,审视“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两个概念[4]。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应该是一个可以愉快学习、活动的场所,更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存在感和自我实现的喜悦。但是在升学竞争白热化的现今学校中,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教师、班集体忽略,这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不再花更多精力在学习上。校方要以身作则,教育学生知道、理解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很多评价人的方式。因此,对于在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志愿者活动的学生,校方要积极予以奖励。通过这种奖励制度,使拥有不同才能和性格的学生拥有自信。

对于处理校园欺凌问题,学校有责任预防和解决。学校方面要坚持“绝不允许欺凌现象的存在,也绝不允许鼓动、无视欺凌行为”的态度,而且如果有类似事件发生,则要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并让学生知道,根据情况校方会采取开除学籍等严肃的处理方式。通过强化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尊重、正义感及对他人关怀的心灵,通过搭建平台、开展主题活动、培育建设性人际关系等途径,努力使青少年学生中的校园欺凌行为越来越少,这些又恰恰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素质。

3.3社会

当前,引发校园欺凌的都是一些很琐碎的小事,甚至压根是没事找茬寻刺激。一些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引发一起校园欺凌事件。目前的校园欺凌现象呈现出三大特征:①参与人群女性化。媒体统计表明,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在今年所有暴力事件中的占比达到了32.5%,且多表现为胁迫性、侮辱性等对被害者心理产生影响的行为;②施暴手段残忍化。回顾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施暴者的行为正变得“花样频出”,性质愈发恶劣;③事件传播网络化。纵观一系列校园暴力事件,几乎所有的施暴过程都拍有视频或图片,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快速传播,从而极易引起广泛关注,而施暴者拍摄视频的动机,据调查绝大多数是出于“炫耀”。

学校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广大企事业单位能够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予以尽可能的帮助,并且能够多多关注此类问题。例如,可以采取公益广告的形式提倡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也可以赞助各类媒体共同创造和谐环境遏制欺凌现象的发生。在信息化的社会,各类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大。虽然各类媒体具有报道的自由和语言表达的自由,但是为了青少年的人性的培养,希望媒体注意其报道的内容和方式。另外一点是对于欺凌现象本身的认识,欺凌现象,也存在于成年人的社会当中,想要彻底根绝,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欺凌弱者这一卑劣的行为都绝不能被正当化。因此,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一种“决不允许欺凌行为出现”的明确规则,并用坚决的态度正视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杰.浅谈日本的校园欺凌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8.

篇6

答:普遍认为,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社交行为等手段,实施殴打、侮辱、孤立造成伤害的,均属于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一般情况下,欺凌者明显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或暴力行为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的。需要指出的是,具有意外、突发性质而非预谋、恶意的伤害行为,例如学生间玩耍、打闹出现的意外伤害,只能列入广义的校园安全范畴,不能定义为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

对受害者进行恶意物理性攻击,是较为常见的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撕脱衣裳、使用管制刀具或棍棒攻击受害者等。此类行为伤害明显直接、程度较深,受关注度也较高。

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有很多种,常见的有:1.给受害者起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2.干涉受害者个人财产;3.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4.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不想做的事;5.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6.中伤、讥讽、贬抑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7.分派系结党,孤立或排挤受害者;8.敲诈受害者,强索金钱或物品;9.画侮辱画、写侮辱性的文字;10.在网上或公开场合具有人身攻击成分的言论。

问:孩子出现哪些异常,表明其可能受到欺凌或暴力?如何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

答:研究发现,当孩子发生以下变化时,表明其有可能遭受欺凌或暴力,或者有被欺凌的危险,需要引起注意:1.孩子的衣服、书本等个人物品被损坏,如有撕痕、遗失等;2.孩子身上有难以解释的伤口,如割伤、瘀青等;3.孩子害怕上学,害怕路过学校,或者是害怕参加集体活动;4.孩子上下学的路径变得不合理,或是花更久的时间上下学;5.孩子对课程忽然变得没有兴趣,或是表现变差;6.孩子回家后,经常情绪低落;7.孩子经常以生病等理由缺课;8.孩子如厕习惯改变,如憋着回家才上厕所;9.孩子睡眠品质下降,或是常做恶梦,突然变得食欲不振;10.孩子缺乏自信,自我认同感差,有忧郁征兆。

梳理媒体报道的一些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案件,不少案件中的受害者都曾流露出一些负面情绪,但并未引起家长、老师的足够重视。例如2016年4月发生的“山西运城15岁少年被围殴致死”事件,受害者父母曾向媒体表示,从2015年11月开始,孩子几次说不想住校、不想上学,家长也没有放在心上。如果这名少年的父母能及时跟孩子沟通,把孩子的异常行为放在心上,或许可以避免悲剧。

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异常表现,《意见》要求,学校要注意加强师生联系、密切家校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特别要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并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樽龅皆绶⑾帧⒃缭し馈⒃缈刂啤

问:出现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后,学校、家长、受害者分别该如何处理和面对?

答:对于不算严重的欺凌事件,学校应该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进行处理,例如可以由班主任、政教处等对涉事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在事后进行跟踪观察,避免学生屡次犯错、屡教不改。而对于较为严重的暴力事件,不少学校表现得有点手足无措,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进行处理,殊不知这样做可能让事件朝不良的方向发展,例如引发“校闹”事件等。因此,依法依规进行处理,是学校处理此类事件的不二法门,《意见》就此明确了基本思路:一是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学校和家长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公安机关应参与警示教育;二是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三是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家长处理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时,要讲理讲法,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个别家长在得知孩子受到欺负后,马上叫上亲朋好友气势汹汹地赶到学校,非要“修理”施暴的学生不可,这样做的示范作用危害极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些不良情绪和极端处事方式会在耳濡目染中传染给孩子,导致孩子出现暴力行为。当然,当得知孩子受到欺负后,父母也不能不闻不问、沉默面对,而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情况,除了安慰、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外,还应积极与学校联系,在学校的主导下与涉事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协商解决问题。

篇7

今天的法律课程有三个主题:

第一,为什么要有法律、纪律?

第二,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危险。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有法律、纪律?

【问:来,先让我们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需要法律?为什么需要讲纪律?】

我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就是如果没有了法律,会发生什么事?比如说,没有了交通规则,马路上是堵车还是畅通无阻?如果没有纪律,你一句我一句,老师在课堂上还能不能讲课?

动物世界里奉行的是弱肉强食,豹子会吃羚羊,动物之间没有关于相互平等的“法律”,羚羊就当然地被豹子杀死。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法律,或者有法律而不执行,一个人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加害其他人,成为豹子一样的野兽。没有法律,人人都不安全。在战争中,战乱国家的法律被丢在一边。图片是拍摄在2009年,这个生活在加沙的小女孩,她的妈妈在战争中不幸身亡,她的妹妹受了重伤,自己也失去了一条腿。法律不被执行的社会环境中,安全是得不到保障的。

所以,通过刚才举例说明,法律和纪律促使秩序的形成,只有在有秩序的环境中,我们才能获得安全,才能发展!

这也告诉我们,法律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但法律保护了我们的安全!比如说,马路上加设红绿灯,我们遇到红灯的时候不能继续前进,耽误了路上的时间,但是交通灯又保障了我们在绿灯的时候可以安全地通行。又比如,法律禁止我们动手打人,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但是又保护我们不被其他人伤害。

那么,我就想问同学们,法律离我们远吗?

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我们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法律。

第二部分: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问:同学们,我们身边有什么法律?

在我们国家,还没有人能统计到底有多少部法律法规,但至少是超过1万部的,现在我列举几部跟各位同学生活息息相关的。

《宪法》——这部法律保障我们作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管你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不管你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我们相互之间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欺负对方。

《民法总则》——这部法律保障我们拥有生命健康权、隐私权、名誉权、财产权等。如果有人把你弄伤了,把你的铅笔盒摔坏了,根据这部法律,你都有权要求对方赔偿。如果有人故意编造一些事来诋毁你,将你的隐私公之于众,对你造成损失也可以要求他们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刑法》——这部法律首要的目的就是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比如拐卖儿童是要关到监狱去的。因为有《刑法》的存在,能有效地降低社会的犯罪率。

《义务教育法》——这部法律保障了我们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提供给我们受教育的条件,要设立学校,安排老师;小孩满6周岁,家长都必须将小朋友都送去小学念书,然后念初中,如果父母不将小朋友送去学校读书,将会受到批评教育、限期改正。与此同时,同学们都必须要完成义务教育,不能逃课,更不能辍学。《未成年人保护法》——这部法律规定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的综合条件。未满18周岁都叫未成年人。这部法律规定了,父母不能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不能虐待未成年人。父母要管教未成年人,禁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赌博、吸毒、沉迷网络等,所以父母限制你们玩“王者荣耀”是有法律依据的。学校要保障好学生安全,发生事故,学校要及时处理。社会要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优惠开放动物园、公园等。同时,社会又要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歌舞厅、网吧,禁止商家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要求每个人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未满12周岁,不能在道路上骑自行车。

第三部分: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危险

在校园生活中,有各种潜伏的危险。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危险的存在,但如果危险一旦发生,将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

今天孙律师主要讲5种风险的情况。

(一)拐卖、绑架儿童

为什么要拐卖儿童?为什么要绑架儿童?

为了钱,有的是因为自己本来没有小孩,想要小孩养老。

被拐卖的儿童一般去哪了呢?人贩子拐卖儿童主要是将儿童卖到偏远地方,做别人的养子女,卖到工厂矿区里做苦力,有些还会被打残废,放在路边当乞丐,行乞赚钱。

有些同学可能觉得,人贩子拐卖的只是年龄更小的小孩,实际上在拐卖的案件里头,二、三十岁的大人也会成为被拐卖的对象。

绑架就是将小朋友绑起来,关起来,问家长拿钱,之后才能放人,有些犯人担心小朋友会透露自己的信息,可能会撕票,撕票的意思是,不论收不收到钱,都将小孩杀死。

人贩子有几种拐骗的惯技,需要同学们注意:

1.陌生人向你问路,你带不带?

不能带,问路的事情为什么不找大人去帮忙,而是要找一个小孩?在一些拐骗绑架案件中,小朋友带路,在街边一转角就被绑起来带上车。

2.陌生人说顺路将你接送回家,你上不上车?

陌生人的车绝对不能上。

那么同学的爸爸或者有个自称是你亲戚的人说接你回家呢?你上车吗?最好不要上车,你要打电话跟你父母先确认好是不是其他人来接你,父母同意才能上车。而且在路上,还要跟父母保持电话或短信沟通。如果走的路跟过往的路不一样,就要提高警惕,尽快告知你父母,并且记清楚旁边路过的建筑物。

3.陌生人拿饼干给你吃,你吃吗?拿果汁给你喝,你喝吗?

不能喝,因为里头可能放了、安眠药,吃了你可能就晕过去了。

4.有人强行将你抓走,怎么办?

大声喊救命,告诉路人这人是人贩子。

需要记得以下这些事:

1.记住家人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

2.夜晚之前需回家

3.不贪小便宜,不吃陌生人食物

4.不走人少的路

5.不离家出走

6.不一个人坐滴滴、的士

7.不去网吧、KTV

8.出现危险,往人多的地方去求助

9.打电话报警,要讲清楚地点,附近的建筑

(二)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怎样的?同学们应该已经有初步的概念。一般表现为索要财物、拳打脚踢,摔跤,揪头发,抓耳朵,掰手指,更严重的有拍、动刀子。

我们先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存在校园欺凌?原因很复杂,有的同学刚开始只是想用恶作剧的方式,整蛊其他同学,但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欺负别人的习惯;有的同学是因为模仿游戏、电视电影、手机视频,觉得这样很酷;有的同学是跟同学发生矛盾后,不讲道理,只用拳头,认为暴力可以解决问题;有的同学觉得暴力可以引起别人的重视,由此获得自豪感。

但这些都是扭曲的想法,是错的,使用暴力在文明社会中是低等的行为,是违法的。

这几天,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校园欺凌的事件,很多成年人说自己在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受过别人的欺负,而且不少人说当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导致事件的恶化。

为什么要及时处理呢?校园欺凌,往往是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看对方是不是可以欺负,好不好欺负,这种试一试的心理,刚开始可能只是讲粗口的语言暴力,可能是推搡行为,可能是扔书包。当发现这个同学没有反抗时,就觉得可以继续实施暴力。有的同学会去反抗,双方打斗起来,但这个时候,对方就找更多的人,拿武器打回去,后果也会相当严重。

受到侵害怎么办?

告诉家长!告诉老师!必要时报警!

为什么不告诉家长和老师呢?对方恐吓你不能告诉你就真的不敢告诉了吗?被欺负的事情,已经不是你们自己能解决的了。这事情是需要有其他力量介入才能解决。在成年人社会里,发生打斗的事件,也会报警,由警察去处理,校园欺凌跟成年人的打斗事件一样严重的,大人都要找警察去处理了,我们作为小学生也应该找其他力量介入去处理。

被人欺负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有那么一些不幸,你爸妈小时候可能也有这种经历。你的爸妈,你的老师都会协助你去解决问题、调整情绪。

遇到欺凌行为,怎么办?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告诉家长!告诉老师!必要时报警!告诉家长!告诉老师!必要时报警!告诉家长!告诉老师!必要时报警!

(三)犯

有部分同龄人或者是比你年纪大的人,可能会侵犯同学们的身体。他们有可能是陌生人,有可能是我们身边的人,可能是亲戚,可能是邻居,可能同学。

无论对方怎么哄骗你,都不要给别人触碰这个图上背心、裤衩的地方,不许碰!也不要在别人面前脱衣服、换衣服。不跟陌生人单独相处。

一旦发生这样的事,告诉家长,告诉老师,必要时报警!这也是重要的事情,得再说两次。告诉家长,告诉老师,必要时报警!告诉家长,告诉老师,必要时报警!

(四)校园里打闹引发的危险

现在的校园伤害案中,发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发生打闹。

校园打闹到底有多危险?

2016年,河南省桐柏县一间小学里,7名同学课间打闹,其中一人撞到桌角,伤到内脏,因为救治不及时,8岁学生死亡。

2017年,江苏省姜堰区的一间小学里,一名学生将同桌的凳子抽掉,导致同学脊椎骨受伤,休学一年,医疗费数万元。

样做好,才能防范风险?

1.不在楼道踢球、追逐打闹

2.不攀爬阳台、窗台

3.下楼梯不拥挤

4.小心使用剪刀、笔等文具

5.不拿教室里的清洁用具打闹

6.不冲撞教室门口、讲台、书桌

7.不从阳台往下扔东西

8.上体育课按老师要求使用体育器材

9.乘坐校车时不随意走动,不打闹

(五)的魔抓伸向未成年人

相信学校已经向同学们讲过的危害。吸食后会上瘾,也就是想继续吸食,否则全身难受。当前中危害比较严重的是海洛因和冰毒。人在吸食海洛因后,会出现嗜睡、感觉迟钝、运动失调、幻觉、妄想、定向障碍等,一旦停用就会出现不安、焦虑、忽冷忽热、起鸡皮疙瘩、流泪、流涕、出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种痛苦,反过来又促使吸毒者为避免这种痛苦而千方百计地维持吸毒状态。冰毒和在药理作用上属中枢兴奋药,毁坏人的神经中枢。

当前在国内大肆流通,的魔抓已经伸向未成年人。,是千万不能试的东西,一试毁终身。试了之后,你现在这种优质的生活就全都没了。民警常说:“染毒只要1分钟,戒毒却需几十年。”

今天一共给同学们讲了三个内容,我们回顾一下:

为什么要有法律、纪律?因为有纪律,我们才能安全地成长。

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都在跟法律打交道。

篇8

社会工作 校园霸凌 成因 辅导

一、何谓“校园霸凌”

霸凌(bullying)一词,最早是由霸凌行为研究领域先驱、挪威学者Dan Olwen于1978年提出,即“一个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台湾学者张信务则提出“霸凌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校园霸凌(school bully)则是指一个学生长期重复地被一个或多个学生欺负或骚扰,或是有学生被锁定为霸凌对象,成为受欺凌的学生,造成其身心痛苦的情形(吴清山、林天佑,2005)。暴力霸凌通常是以团体的方式进行的,通常团体中会有一个领导者及其跟随者一起进行暴力行为。

二、校园霸凌的影响及成因简析

校园霸凌行为由三方面主体组成,即霸凌实施者(bully)、承受者(targeted children)和旁观者(bystanders)。而校园霸凌对三个主体的影响如下:

1.对霸凌实施者来说,校园霸凌会滋生他们的暴力倾向和犯罪行为,通常来说他们的倾向比较高,而且相应的社交人际能力不佳。

2.对承受者来讲,遭受到欺负和嘲讽会使得他们的自信心下降,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容易有忧虑症倾向和自杀倾向。

3.而作为霸凌旁观者,他们内心会产生很强的焦虑,他们会忧心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他们或许会认可暴力行为,尝试用暴力攻击的方式解决问题。

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结果,校园霸凌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因素考虑:

1.个人因素。霸凌者的个性特质一般表现为激动易怒,没有耐心,对待他人缺乏同理心,施暴男生一般在生理发展上较其他男生要壮硕。

2.家庭因素。多数霸凌者的家庭都存在着各式的问题,如缺乏关注、过度溺爱、权威式管教、家庭暴力等。孩子在这种情境下耳濡目染,崇尚暴力,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推崇“成王败寇”的理念。

3.学校因素。霸凌现象突出的学校都存在着校风不正的问题。学校未能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思想道德教育未能得到落实。此外,教师负面的示范引导以及学校对霸凌事件的姑息态度都产生了一定的恶化作用。

4.社会因素。当今,我国文化市场良莠不齐,缺乏科学的管理,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暴戾之气的文化产品,错误的认知及人生观。

三、不同主体的辅导策略

校园霸凌事件对校园安全及学生身心发展均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霸凌事件的相互关系人其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若不能给予有效辅导,无论是霸凌者与被霸凌者都将在身心上留下「霸痕,甚至将问题从校园延伸至社区或是日后的家庭,形成暴力的恶性循环。所以,除了在事发时立即介入处理之外,成人更应于事后针对不同的霸凌角色进行适当的辅导措施,以减轻霸凌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1.针对霸凌实施者的辅导策略

台湾儿童福利联盟(2007)的调查报告中提及,国外研究证实,曾是校园霸凌者的学童,到24岁为止,有60%的人至少有一次犯罪记录,有40%的人有高达3次或至3次以上的犯罪记录;而没有霸凌行为的学童,他们只有10%有犯罪记录。由此可见,对霸凌者的及时、有效辅导对其人生道路的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纠正、引导作用。针对霸凌者的性格、行为特征,辅导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了解成因

霸凌事件的产生原因在前文中已有所提及,针对四个不同的要素,成人应首先确定在霸凌事件中霸凌实施者在哪个或哪几个因素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成因开展以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等方式各异的辅导手段。

(2)教授正向积极的人际交往技巧

向霸凌实施者教导并示范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如接纳、不批判、平等,相关关怀与尊重,学习适宜的人际关系相处模式,并且对霸凌者进行紧密实时观察,当霸凌者出现积极良好的行为举止时,要予以正面的肯定与鼓励。

(3)建立规范行为,树立正确价值观

让霸凌者意识到霸凌行为的危害和可能触犯到的法律法规以及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并于霸凌者制定合理明确的行为规范,鼓励、要求其遵守。并且帮助霸凌者树立“恃强凌弱是错误且可耻的”价值观。

(4)整合资源,建立多级辅导体系

对于霸凌者的辅导,其核心便是建立一个由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组成的多级辅导体系(详细介绍见文章第四部分)。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强化对霸凌者的辅导,四者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密切合作与联系,进行资源共享与整合,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辅导专家的协助。

2.针对霸凌承受者的辅导策略

密歇根大学心理学专家E.Eron进行的35年纵贯性研究发现:被霸凌者被欺负之后会有更多的行为问题产生,而且随着时间而愈加严重。而且相关调查研究也表明,受霸凌的孩子只有三成会主动告诉老师或者家长,这就使得对霸凌承受者的辅导变得更加困难和迫切。笔者认为,针对这一主体的辅导策略可以分为如下三方面:

(1)积极观察、主动关心少年的日常表现

由于很少会有受霸凌的少年主动与师长联系,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在平时要多加留意少年的行为举止,如果其出现了异常行为或态度,如厌学、自残等时,要立刻进行介入处理,确认少年是否遇到霸凌者的欺负。

(2)给予即刻的帮助和辅导

一旦确定少年成为霸凌承受者,应予以高度支持和帮助,使少年感到温暖和安心,鼓励其勇敢面对,能够主动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并且加强对少年的保护力度,使少年重新感受到安全感,并协助其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寻求师长的帮助。

(3)理性分析,完善自我

理性分析霸凌承受者自身是否存在被害诱因,如个性退缩、交友不良、生活习性不佳等,并引导其改善以预防再度被欺凌。

3.针对霸凌旁观者的辅导策略

霸凌旁观者作为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群体,针对他们的辅导亦是十分重要。目睹霸凌事件的少年内心会产生害怕、焦虑和担忧的不稳定情绪,而他们对霸凌事件的默不作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霸凌者的气焰。针对霸凌旁观者的辅导可以参考如下:

(1)适时的心理辅导和关怀

对于霸凌旁观者,老师和家长也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注意观察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主动进行开导和帮助,避免其成为霸凌者的帮凶和保护者。

(2)要通报,不要围观

通过教育宣传让少年了解霸凌行为的危害,让他们了解围观和视而不见会助长霸凌行为的进行,惟有主动通报家长和老师,需求协助处理,才可以预防事件的再次发生。与此同时,要注意对旁观者同理心以及正义感的培养。

四、多级辅导体系

上述的辅导策略是从霸凌事件中不同的三个主体角度出发设计的,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还会从诱发霸凌事件的不同因素入手,寻求相应的辅导策略。笔者认为,上文所提到的多级辅导体系便是从不同诱因层面进行考量的结果,基于这个由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四方面组成的多级辅导体系,形成长期、稳定的追踪辅导模式,因多级辅导体系中的很多辅导策略与上文中的有许多相同之处,笔者仅以概括性的文字简述各层面相应的辅导策略:

1.学生层面

(1)有效的自我情绪管理,以正面的方式发泄情绪和精力。

(2)认清霸凌行为的本质,积极、勇敢面对霸凌事件,学会寻求师长的帮助。

(3)学习积极正向的人际交往手段和模式,建立良好的交际圈,改善人家关系。

(4)面对霸凌事件,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绝不姑息。

2.家长层面

(1)改善亲子关系,增加亲子互动,留意观察少年的日常行为举止。

(2)杜绝权威式管教,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3)加强对少年的保护,履行好父母的职责。

3.学校层面

(1)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制定校园“反霸凌”制度规范。

(2)提供完善的心理辅导咨询服务,必要时可以寻求专家的协助。

(3)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正义感。

4.社会层面

(1)加大立法规范,整治文化市场上的不良文化产品和缺乏社会责任感传媒。

(2)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校园反霸凌行为的宣传力度,帮助社会大众了解校园霸凌行为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3)建立相对应的反霸凌辅导中心,为学生、家长和学校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

校园霸凌行为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但是因其形式多样、隐蔽性较强以及受害者、旁观者的不配合,使得防治校园霸凌行为变得困难重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面对这种行为我们会无计可施,正如台湾学者吴若女所说:“霸凌行为是可以被改变的,但需要家长细心、敏锐觉察出孩子的变化,而学校及老师在霸凌事件中应担任平衡仲裁的角色。所以,唯有师长主动觉察、积极处理霸凌行为,才能真正阻碍霸凌行为的发生,营造快乐学习的友善校园。”惟有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校园重新成为一片知识的净土。

参考文献:

[1]陆士帧,王.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费梅苹.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冯艳琴.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初探[J].商情,2010,(23):115-115.

[4]董广明.浅探中小学校园暴力侵害案件的成因及对策[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32(6):62-64.

[5]吕,马林,王坚.校园暴力冲突事件成因的理论分析[J].高教论坛,2010,(5):91-93.

[6]吴若女.你不可忽视的校园霸凌[J].台湾康健,2005,(84):164-178.

[7]雷新俊.校园霸凌事件防治与辅导[J].台湾国教之友,2010,60(4):33-41.

篇9

一、工作目标

(一)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市级政府统筹、指导、督查力度不断加大,辖市区“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机制全面建立,全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

(二)教育投入稳步增加。全面落实“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执行生均公用经费、校舍维修经费财政拨款高于省基准定额10%的政策,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平均水平。

(三)办学标准全面达标。严格按规定标准办学,到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班额,大规模学校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更加完善。新建学校均按《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配置建设。到2020年,所有学校校园建设、教师队伍、教育装备均达省定要求。

(四)队伍建设更加均衡。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编制缺口得到有效缓解;学科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地区差距大等问题得到较大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和专业发展机制逐步建立,校长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整体提升。

(五)教育公平有效保障。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生比例不得超过5%的政策,留守儿童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残疾儿童少年100%享受免费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按省定补助标准获得帮扶。实行均衡编班,不设重点班。

(六)教育品质整体提升。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立,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成效日益显现,学生身心健康、学业发展等综合素养整体较好,学校内涵品质进一步提升。

(七)群众满意度保持高位。入学机会均等、校园生活丰富、教育理念先进、评价方式多元、教育装备现代、学业负担合理、办学行为规范、校外培训有序等方面获得较高的群众满意度。

二、重点任务

(一)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1.修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常住人口规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及省定办学标准,及时修订编制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明确分年度建设计划,报市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依据。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未按规划和时序配建的不得发放后续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对老城区未达到省定办学标准的学校,通过优化规划、新建、改扩建等措施保障标准的办学空间,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

2.保障义务教育用地供应。采取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等方式,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用地。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新建配套学校建设方案,相关部门应征得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严格用地环评程序,不得将污染、地质灾害易发等地块及其周边作为教育用地,对违规行为一律追究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责任。切实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闲置校园校舍要优先用于义务教育事业,严格规范权属确认、用途变更、资产处置等程序,避免出现“边建设、边闲置”的现象。(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教育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环保局)

3.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协同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协同机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交钥匙”工程,配套学校须与住宅地块同步规划,当地块开发建筑面积总量完成50%时,配套学校必须建成,验收合格后产权无偿移交给教育部门。新建学校设计、建设、竣工验收,现有学校实施改扩建工程、运动场地建设等,均应安排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全程参与,保证其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满足内涵发展需要,符合环保等相关标准。(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教育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环保局)

4.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正确处理就近入学与保障质量的关系,审慎撤并农村学校,严格先建后撤制度。梳理确认保留的村小和教学点名单,实施村小质量提升工程,明确建设进度,确保村小和教学点在改善办学条件、理顺办学体制、健全管理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升质量等方面达到省定标准要求。对因学校撤并造成学生就学困难的,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予以妥善解决。(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教育局)

(二)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5.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由各辖市、区政府负责,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监测评估机制,动态掌握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校园建设、教育装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等状态信息。对新建学校,要严格按照省定办学标准设计建设;对现有学校,要组织全面核查,逐一建立台账,列出区域内未达标学校的具体指标,坚持一校一策、综合施策,使其尽快达标。加大力度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逐步缩小校际差距。办好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提升送教上门服务质量。每年做好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监测工作,并将年度监测报告及时报送市教育局。确保到2018年9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标准;到2020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标准。(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教育局)

6.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按照省定办学标准要求,制定并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2016—2020年),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通过新建(改扩建)校园校舍,推进中小学更新改造加固工程,加强城乡公建配套学校建设,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或学校联盟、均衡配置师资等方式,扩大增量、用好存量、合理分流,加快消除现有大班额,严格控制因择校产生的大班额现象。要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对班额严重超标的学校要责令限期整改,并从严限制招生人数。到2018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消除国家规定的56人以上大班额现象;到2020年,基本实现按省定标准班额办学,基本消除大规模学校,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实施小班化教学。(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教育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三)依法落实义务教育财政投入

7.健全“城乡统一、重在农村、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辖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投入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使乡镇学校经费投入增幅总体高于城区学校经费投入增幅。积极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文件精神的通知》(镇政办发〔2016〕131号)要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基准定额高于省财政基准定额10%,各地要按照省确定的各级分担比例,足额落实应承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确保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等享受“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政策。在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经费同时,及时足额安排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性经费,重点支持学校内涵建设,包括教师培养与发展、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探索、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举办义务教育民办学校。辖市、区层面要突出精准扶贫,强化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支持,充分调动乡镇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积极性,适当提高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公用经费补助水平。凡是义务教育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的辖市、区,一律列为市政府教育督导重点对象。(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

(四)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8.注重师德建设。选树优秀教师典型,多形式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深入推进全市中小学志愿导学等公益品牌服务活动,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严禁在职教师私自到社会培训机构授课,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9.增强教师业务能力。加强教师教育,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和教学能力训练,把好教师“入口关”。完善分级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实施5年一周期不少于45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重点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积极整合现有资源推进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确保到2018年所有辖市区教师发展中心全部创成省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为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发展合格校、优秀校、示范校创建活动,5年内建成市级教师发展合格校及以上层次学校100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10.稳步推行“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各辖市、区政府要建立编办、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推进并全面落实“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现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各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和财政部门备案。编制调配要向小规模、寄宿制等学校倾斜,对村小、教学点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调配编制。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岗位设置总量内,根据学校教师人员结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等情况,编制各学校岗位设置方案,报同级人社部门备案。各地教师自然减员指标要确保用于新增教师,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临时代课人员。对学科结构性缺员或教师因重病、生育、脱产培训等短期缺员严重,随迁子女激增造成编制紧缺等问题,通过区域内统筹调剂教职工编制、清理回收编制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安排经费按岗位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解决。(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社局)

11.均衡配置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全面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制度化、公开化,完善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和公示制度。区域内同学段学校岗位结构应大体相当并逐步向农村适当倾斜,实现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城区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须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两年以上的经历。贯彻落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镇政办发〔2016〕154号),优先统筹配置乡村教师,持续推进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全市每年培养100名左右乡村教师。探索培养小学全科乡村教师,探索乡镇域内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制度。到2020年,音乐、体育、美术专职教师比例小学、初中分别不低于60%和80%。(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12.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各地要健全长效联动机制,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向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教师倾斜,使农村学校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同职级城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落实乡镇工作人员补贴政策,适当提高村小、教学点教师的补贴发放标准,具体实施范围及标准由各辖市、区政府按有关规定研究制定并确保落实到位。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优秀中小学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义务教育学校要根据教学、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不同特点实施分类考核,优化绩效考核办法,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进一步提高课时工作量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权重,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倾斜,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一半计算。(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

13.推动校长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倡导教育家办学,实施定期轮训制度,加大校长研修力度,引导校长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治校能力。加强名校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校长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开展校长职级制试点,健全校长选聘制度和后备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编办、市委组织部)

(五)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相关措施

14.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德育研究实践基地为载体,着力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课程实施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成长环境。建好用好课程基地、城市乡村学校少年宫、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推进研学旅行,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深入开展科技教育、环保教育、国防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消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专题教育。(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旅游委、团市委、市科协)

15.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持续推动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的通知》(镇教发〔2017〕1号)的落实,全面提升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办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不拔高教学要求,不加快教学进度,考试内容不超出课程标准。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公开学生文化学科成绩及其排名,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间和作业量。重视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行动教育培养孩子。各辖市、区政府建立由教育、工商(市场监督)、法治、公安、民政、人社、物价、税务、文广新、体育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管理属地内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各地统一部署专项执法行动,工商(市场监督)部门查处无照经营行为,审批部门查处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行为,依法取缔非法办学机构。切断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关联,规范各类媒体和平台对教育培训机构招生简章和广告的行为。(责任单位:各辖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教育局、市物价局、市地税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体育局、市文广新局、市工商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

16.加强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各中小学体育与艺术教育配备达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十二五版)I类要求,卫生室(保健室)建设符合相关要求。体卫艺师资配备满足课程实施需求。严格按国家新课程标准落实课时,开足开齐上好规定课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实施每天1节体育课。定期开展各类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丰富校园体艺活动,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挖掘社会资源充实体艺教学和辅导力量。设立体卫艺特色学校奖励资金,积极开展体艺“1+X”试点工作,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力争每所学校至少有1个特色项目,每名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中小学生健康素养、艺术素养明显提升,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95%、优秀率10%以上。(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市卫计委)

17.整体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提高学校管理标准化水平。实施薄弱初中和小学质量提升工程,发挥好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的示范作用,推进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推动基于教学案的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推进区域内、跨地区学校结对帮扶、托管、集团化办学工作;统筹本地区教科研力量,采取定点定人联系挂钩等办法,帮助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水平,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鼓励名校长到薄弱学校挂职。(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六)切实加强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

18.强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流入地政府责任。各辖市、区政府要统筹解决区域内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所需增加的教育用地、教师编制、财政经费等。出台《市区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意见》,落实公办学校接纳随迁子女就学,保证随迁子女同等享受免费和资助政策,不得收取有别于本地户籍学生的任何费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物价局)

19.关爱保护留守儿童。落实辖市区、乡镇政府属地责任。乡镇政府负责建立详实完备的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并不断更新,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提高乡镇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乡镇寄宿制学校提供工勤和教学辅助服务。支持经批准的学校和社会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学校要加强与家长、受委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提供电话、视频通话等工具方便学生与家长联系。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支持适龄儿童随同已取得居住证的父母在工作地就近入学。(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妇联)

(七)全力保障校园和学生安全

20.加强校园及其周边安全管理。按照“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县(市、区)”创建标准要求,逐条对照,逐校落实,进一步优化长处,补齐短板。出台学校警务室、食品安全、消防、危化品、欺凌等各专项安全管理标准。完善市中小学生伤害事故责任保险理赔机制,实现学校、教育局、保险公司三方精准对接。发挥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各成员单位作用,联合综治、公安、食药监、卫生等部门,开展“护校安园”行动,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开展“安全教育实验区”建设。(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综治办、市安监局、市食药监局、市卫计委)

21.严格学生集中接送安全管理。贯彻《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学生集中接送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镇政办发〔2017〕10号)精神,大力发展镇村公交和专用校车服务,依法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在学生集中接送管理的14个环节,共计126个节点,逐点明确目标,逐点领取责任,逐点落实到人,逐点实施到位,确保我市规范学生集中接送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安监局)

22.严防学生欺凌和暴力。普遍开展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严格校园日常管理,密切家校沟通,及早发现欺凌和暴力苗头。开展防止校园欺凌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依法依规及时处置欺凌和暴力事件,强化教育惩戒威慑作用,科学有效地实施追踪辅导,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辖市、区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将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义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工作目标按期实现。

篇10

[关键词]主体意识;异化;可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00105

0引言

15世纪初,人本主义在西方兴起,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我国教育界复归,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被唤醒。经过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主体在理论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从诸多的研究成果来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育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关键作用。反之,学生主体意识的异化,不仅会使学生的主体发展受到损害,更会阻碍教育的进步,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忧患。近年来,关于学生的负面新闻报道见诸报端,校园欺凌、师生冲突、打架斗殴、虚荣攀比,不负责任等现象屡屡发生,不禁让人陷入思考,学生到底怎么了?因此,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探讨,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必要。

1主体意识相关概念界定

人的主体意识由人的主体性衍生而来,人的能动实践活动使人成为主体,并具有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显现为主体能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外界、认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能主动参与现实生活,有不断改造世界与自我教育的意志、力量和能力。它既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内在属性和内在能力的认知,又表现为主体在实践对象化活动和对象化认知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对客体的意识结构及行为操作结构。主体意识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是指个人作为主体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作为个体,其主体意识包括自我意识、自为意识与实践意识[1]。

自我意识,指的是主体对自身的内在属性和内在能力的认知把握,它是人的主体性意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的“为我性”――“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2]。个体主体的自我意识涵盖了所有个人对自身独有特点(生理状况和心理特征等)和性质的追求与把握。主体需要通过对象关系与和他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因此,个体主体的自我意识不仅是一种个性化的意识,即个人对自我存在的关注和重视、对个体特点的察觉、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了解,更是通过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中所体现的意识,包括个人所认知以及认同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取向、责任意识等等。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在与外界关系的作用之中,能够进行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为意识,在哲学的范畴里,自为指的是自由、自觉地掌握了事物的运动规律,按规律办事。自为意识指的是个体主体的自主行为、自主认知的意识。主要表现在个体主体对事物看法,对命运抉择的独立思考,通过对自身的肯定,坚持自身的独立性,不受外界干扰,不随意屈服,动摇自我的心智,能够自觉地对自己选择的前途负责,坚持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强烈的主体自为意识,总是凸显出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困难永不退缩、顽强伫立的坚强品质,以及越挫越勇、敢于向命运挑战、不断实现自我的超凡精神。由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未完成性”,在个体的世界里,总有可塑再造的可能,以及经过成长和发展中持续的自我建构的必然。因此个体主体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显现不同的能力与价值,个体主体的自为意识也会随之提高,更增加对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强烈体认。

实践意识,个体的主体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故而个体的主体实践意识指的是人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集中表现,个体主体在处于对象性的关系之中,会考虑自身所处的位置,依据自身的发展愿望、特点、目标等等制定规则,调整自身的活动,从而最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一系列思维、探索、创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实践的重点在于创造,关键在于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只有真正做到行动的落实,体现出创造的精神,个体主体才真正得以实现。

学生是特殊的个体主体,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具复杂性与特殊性。学生的主体由于尚处于未成熟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懵懂、软弱、叛逆,其成长和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相应的,学生主体意识必然最大化地受到外界环境所影响和干扰而不断做出适应和改变。

只有健全的个体主体意识,才能塑造出完整良好的个体主体。只有培养出良好的个体主体,才能营造先进的社会主体。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亦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相关主体性品质的正确指引,显得十分必要。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主体性品质的提高与进步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学生的主体意识随着后天的培养与习得而不断成长,但是其l展并非是“顺其自然”的,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它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氛围与自我修养的引导和影响以及制约。学生尚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对外界的认识与看法尚未成熟,仍然处于朦胧与摸索之中,这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甚至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异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异化不仅会导致学生个体主体发展的受损,使学生主体不能健康成长,还会引发一系列校园冲突、社会矛盾等等,成为社会的忧患。

2学生主体意识异化表征及其隐忧

2.1主体自我意识的膨胀与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打响,此后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应然的学生主体自我意识是学生从自身特长、爱好、兴趣等出发,挖掘自己的学习需求,注重自我成长,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增加个人的经验,增强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自主性,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学习知识,增加阅历资本,增强个人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出现异化。在与他人相处时,这些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和扩张,“自我”变异为“唯我”。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获取的来源越来越广泛,很多学生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权威与真理。在学习上不再需要依靠教师与同学。在与外界的交流中,由于网络“自媒体”交流平台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溺于网络社交,对身边的同学产生了漠视、疏远甚至敌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对老师、家长不尊重,对同学欺凌、打骂,对学习不屑一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化和紧张化。自我意识的异化,使学生对周遭人与事感到漠不关心,只有自我主导,学生的成长失去爱和关怀的滋养。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能否健康的塑造,不仅紧系学生的未来,更对学校教育的成败、社会风气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主体自为意识的缺失与偏激

学生的自为意识理应具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能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与“不坠青云之志”的宏愿。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更具有时代使命感,加强学习,拓宽视野,进行自我教育,具备自我心灵的陶冶的素养,以及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能力。然而现状是:一些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畏首畏尾,止步不前,不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一味地逃避,甚至毫不犹豫将之丢弃。在自我价值取向上,学生对于物质、外貌的热枕更胜于对知识的渴望,攀比、虚荣的风气成了校园的常态。“看脸”“颜值决定未来”等影响着当今青少年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更有甚者,认为“读书好还不如挣钱多长得好”。学生的首要责任是好好学习,但是很多学生以“对自己负责”之名反叛学校、对抗教师、违背家庭,忤逆远远超越了自主、自立。今天,学生对物质主义的崇呈现前所未有的狂热,当代社会转型产生的“消费主义”的不良反应深刻地烙印在学生的内在自为意识之中,转化在他们的思想与行动中,不仅严重制约着学生主体的发展,更是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助长。

2.3主体实践意识的弱化与萎缩

人是实践的主体,无论是改造自我或是改造世界,人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则离不开行动与创造。因而,学生如要拥有强烈的实践意识,就必须具备行动力与创造力。阻碍学生实践意识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的社会里,尽管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但是学生的课业压力与学习负重仍然没有多大改观,相反,学生承受了更多的学习重任。托管班、培优机构、补习课堂等教育产业的兴旺发展,许多学生连周末和节假日都让给了作业、考试、培优补习班以及特长班。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很难通过走出户外观察社会、发现问题、探索经验。其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必然受到影响;(2)无线网络的发展以及相关电子产品的普及,导致年轻一代极易沉迷于虚拟社交平台,更加封闭自我,不愿与他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接触。同时,许多学习软件、知识问答网站的迅速发展,虽然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但是运用网络获取知识而没有经过亲身的实践与体验(例如收集资料、动手实验、验证问题等),学生的感受是不完整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会弱化;(3)校园里井然有序的教育管理、教师的强势话语,培养了整齐划一的学生队伍,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维不敢“与众不同”,致使其创新能力萎缩,进而不利于创新型社会的构建,使个体与社会的发展失去活力。

3学生主体意识异化成因探索

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看似简明,但这种主体意识绝非孤立地单纯依靠内在进行生长,必定是社会、学校、教师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人们所看到的学生主体意识异化的表征,无时不刻不受到时代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因此,若要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健康成长,必须要认清和分析当下影响学生主体意识问题的宏观背景与微观因素。

3.1时代背景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