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29 17:2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北岛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并不算是一个诗歌爱好者,读这本《给孩子的诗》,更多的是因为好奇。这本小小的书,到底选择了怎样的诗歌,才能吸引到孩子们的目光?回想孩童时,我对诗歌的印象总是模糊的,没有小说的前因后果,没有散文的轻松明快,就是简单的字词和上口的韵律;离开校园后,诗歌更是在我的生活中难以寻觅踪迹,直到,我充满好奇地翻开这本原是给孩子的诗——
将书中的101首诗通读一遍,竟然对很多首诗歌都觉得熟悉,读起来朗朗上口,甚至能脱口而出下一句。一本书读下来,顿时觉得酣畅淋漓,甚至有着再读一次的冲动,原来读诗竟是这样的神奇!
读一首好诗,感受的是文字和旋律的美好。再没有一种文体能够像诗歌这样,将文字和旋律完美融合在一起,无论是默默阅览,还是轻声吟诵,又或是大声朗读,都将文字和旋律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受众是不解其意的孩童,或是焦躁繁忙的成年人,都会自然地让人觉得舒畅和愉悦。诗人能够赋予文字生命,描绘雨燕是"它使雷电枯竭,它在晴空播种,它若触着地面,便会粉身碎骨",描绘老虎是"你金色辉煌,火似地照亮黑色的林莽,什么样超凡的手和眼睛,敢塑造你这可怕的匀称",文字肆意组成了一幅画、一首歌,带给读者的是震撼的美。
读一首好诗,畅游的是想象的空间。诗歌要表现的内涵是那么的多,但它愿意使用的字却是那么的少;但每个字与每个字之间,都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每一行与每一行之间,都是一个无边的宇宙,轻易就引人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学会聆听万事万物,"星星们高挂空中,千万年一动不动,彼此在遥遥相望,满怀着爱的伤痛";跟随诗人的笔触,我们探索神奇的世界,"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正如诗中所说的,"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透过诗歌,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倾听内心的声音,在想象的世界自由地翱翔。
读一首好诗,发现的是生活的美好。生活的浮躁,遮住了我们发现美的眼睛,但诗人们却用自己的笔,担当起世人的眼睛,发现那些身边被忽略的美景。他们既对着自然诉说情话,"当我还在你的面纱胖游戏,像花儿依傍在你身旁,倾听你每一声心跳,它将我温柔颤抖的心环绕",又发现城市中的风景,"来自不同地方的水果,各有各叙说自己的故事,橱窗有最新的构图,革命孩子和新款鞋子押上韵";他们既歌颂秋日的平静,"少有这样的天气,没有风,残留的叶子,点缀着枝头,为树干编织,金黄的袖口",也歌颂寒冬的寂静,"隆冬像暗夜一样,将穗状的雪串挂在树上".他们歌颂太阳、天空、河流,他们歌颂稻束、花朵、树木,他们歌颂山、歌颂海,歌颂一切美好的事物,用自己的笔、自己的诗,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
读一首好诗,铭记的是内心的希望。诗中往往带着不同的情绪,有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也有悲伤"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全书的最后一首诗,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年少时不识哀愁,时隔多年再次读到这首诗,竟然觉得鼻子发酸。多么简单而美好的愿望,但又有几个人能够抛却浮华,实现这样的梦想?美丽的愿望和诗人的结局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归根结底,诗人是一群热爱生活的生灵,不论爱与恨,无关求生或赴死,他们都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诗句拥抱生活——他们在哀愁中寻找快乐,"亲爱的朋友,我们就要分手,一同来歌唱吧,在你出发的时候";他们在失望中依然乐观,"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你仅仅度过了它";他们在孤独中等待希望,"在温驯的孤独里,我等待,霞光突然地,闪亮";他们在悲伤中保持宁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他们在黑暗中仍关爱着别人,"当你用隐喻释放自己的时候想想别人,那些丧失说话权利的人。当你想到那些遥远的人们,想想你自己,然后说‘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蜡烛’。"生活永远是硬币的两面,我们无法拒绝,但只要心中依然有着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线,就可以坦然接受,甚至敞开心扉,说上一句"你好,哀愁".
曾经以为,诗歌并不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但现在我相信,诗就像种在我们身体里的情绪,从小到大,一生都未曾远离。如果我们不再读诗,说明世间的浮华与烦躁,已经侵蚀了我们的内心。
篇2
雪鸿
跨媒体传播人,著名美食家、专栏作家,12年资历资深食评人,尚厨房美食艺术沙龙创办者。
北京这个城市,虽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甚至是更早的时候,但是人们提起这个城市的时候,往往特指的是这个城市明清两代的几百年。这段历史是距离今天最近的一段,也是人们对北京印象最为清晰的一段,更是北京最为鲜亮的阶段。八百年的国都经历,在北京这个城市的骨子里沉淀下了贵族的气质。在北京,即便是一介草民,谈论起天下事,口中也会风云四海生。北京的官府菜,就是这种气质的承载。物料并非一定要稀贵,但必得严挑细选;烹制的方法不一定要富于机巧,可绝对要因材施烹,辨性用法。
有天就有地。如果把高高在上的官府菜喻为天,那么寻常百姓的吃食便是地。北京的居家味道,散落在百姓的一日三餐、午后的茶歇,还有月上之后的宵夜。相比于官府菜的有板有眼,这份味道更多体现出的是北京随意的一面,以率性洒脱为本,化繁为简为要。从草原上迁徙来的大汗臣民,到伴驾北上的文武群臣与江南百姓,再到随龙入关的八旗子弟,乃至如今国际化下从各地以及各国来到北京的人们,北京,一直在移民的手中被一砖一瓦地建造并改造着。正是这个原因,北京非但并不排外,反而具有了内陆城市少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不仅造就了北京的小吃,也让北京这个城市所兼容的地方风味足以让人坐地一日吃遍四市五区廿三省及两个特别行政区。而这却不过是已经翻过去的一页昨天而已。随着逐渐成为世界目光的焦点,今天的北京,将这种开放和包容扩张到了全球的概念。可以说联合国会议上有多少个席位,北京就有多少种味道,甚至还要更多。北京的味道,已经无法单纯用地域和民族来定义,这个城市向人们呈现出的,是世界的味道。
篇3
新教师被指导心得体会
新教师队伍的扩大,对新教师岗位快速适应的需求也显现了迫切性的需要。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而言,在思想上、教学上、业务上以及家园联系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些,对新教师的个人成长将产生障碍,只有处理好了新教师在初级阶段的成长问题,才能使新教师快速、有效地成长起来。
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年轻有活力,工作热情高,敢闯敢做,富于创造性。学校引导得法,就能缩短入门过关的时间,很快进入下一层次,甚至成为骨干教师。然而,这些初任教师在做好教学常规、处理课堂纪律、评价学生、处理与家长的关系等方面往往暴露出问题。
每一位新教师的成长、进步和成熟,都离不开其指导老师和同行们的热心帮助。培养与指导新教师,是每一个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的责任。我也同样要肩负起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的重任。在指导和培养新教师方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做新教师的知心朋友
做新教师的知心朋友,是有效地实施培养和指导新教师的前提。只有感情上产生共鸣,才能在具体指导上产生良好的效果。我很关心新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把她们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适时地提出一些教学设想、教学安排,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特点。在平时的接触中,我成为她们可信赖的人,这样就能使培养和指导工作在和谐的环境中进行,被指导教师才会乐于提出一切在教学中她们所遇到的问题来共同探讨,从而获得进步。
二、有针对性进行指导
在具体的培养和指导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每一个新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能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评价来对待。首先,我肯定新老师教学中的优点,多加鼓励,增强其教学自信心,使其对教学中的优点能在今后教学中发扬光大。然后,再指出教学中的不足。我发现,如果一个青年教师教学中的不足,不可能立即要求其改正,我们可分几次指出其缺点,一次仅指出其一二个不足并要求其改正,效果很好。新教师的进步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不能要求过急,我们要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在指导新老师过程中,针对她们在语言表达上的优势和教材分析的不足,我帮助她认真分析教材,仔细研究教参,并提供优秀教师的教案、说案让她们参考,渐渐地她就能注意到,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意到教学中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表明,她们的教材分析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把培养和指导渗透到教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
我在具体指导过程,十分注重抓好教研活动的各个环节。教研活动处处都体现“指导”,而不必刻意去“指导”。应把“显性指导”和“隐性指导”结合起来,让“指导”“润物细无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更加持久,更加巩固。
(一)定期分析教材。通过分析教材结构、重难点以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案。
(二)上好示范课,用自己的示范课去体现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思想。示范课结束后,我先介绍自己是如何设计这节课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然后倾听其他教师的分析与评论。
(三)开展听评课活动。针对她们在教学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同时也发挥了教研组集体指导的优势。
四、多鼓励促成长
(一)、鼓励她们多学习
一学期以来,她们通过参加培训、上网学习、阅读有关杂志等各种方式获取课改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跟上课改的步伐,才能以全新的理念理解自己的教育实践。
(二)、鼓励她们多听课
我们学校开放周,有个最轻松的听课传统和环境。只要是公开课,不论是什么科目的是谁的,都可以去听。”于是,她们就多了很多向老师学习的机会。我要求她们每次听课后都应该向开课教师学习至少一个地方。这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一种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们受益匪浅。
(三)、鼓励她们动笔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平时还应注意反思、积累,多写些东西,朝科研型发展。一学期来,她们坚持写教学反思,通过这样长期地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她们的写作能力、教学水平都在不断地进步。
(四)鼓励她们多开公开课
每一次的公开课都可以当作自己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梯,与老师们交流的重要平台。开课过程中,她们能自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分析教材,有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学会用教材,走出教材。
另外,为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新教师专业快速成长,10月25日至28日,我们对新教师的常态课进行了跟踪指导。
篇4
原文:
《绍兴以后时享二十五首》朝代:未知 作者:未知
于皇钦宗,道备德宏。
允恭允备,克类克胆。
篇5
我wǒ可kě怜lián的de堂tán赖dì真zhēn是shì冤yuān,作zuò为wéi哥括ジ绋e的de我wǒ,决jué定dìn莱chèn着zhe这zhè个括机jī会huì拔bá刀dāo相xiān乐zhù。于yú是shì我wǒ前qián去qù跟括n奶nǎi奶ni解jiě释shì:“奶nǎi奶ni你nǐout了le,‘爸bà比bǐ’是shì别bié的de地dì方fn馈爸bà爸b弧的de意yì思si,而ér不bú是shì您nín说shuō的de粗cū话huà……”没méi等děn牢wǒ说shuō完wán,奶nǎi奶ni随suí手shǒu拿ná起qǐ身shēn边biān的de扫sào把bǎ向xiàn牢wǒ打dǎ来lái,并bìn缆mà道dào:“你nǐ这zhè个括坏huài小xiǎo子zi,竟jìn栏舀括n说shuō我wǒ呕’ǒu吐tù,看kàn我wǒ怎zěn么me收shōu拾shi你nǐ。”一yí看kàn这zhè阵zhèn势shì,没méi等děn郎sào把bǎ打dǎ下xià来lái,我wǒ就jiù已yǐ经jīn老xiàn捞tián里li的de泥ní鳅qiū快kuài速sù闪shǎn到dào奶nǎi奶ni身shēn后hòu。幸xìn篮hǎo爸bà爸b患jí时shí出chū现xiàn,我wǒ才cái躲duǒ过uò这zhè一yì劫jié。爸bà爸b幌xiàn滥nǎi奶ni解jiě释shì:“妈mā,各括ǜ雳括ǖdì方fn蓝dōu有yǒu方fān姥yán,孩hái子zi们men只zhǐ是shì好hào奇qí学xué习xí了le别bié的de地dì方fn赖de方fān姥yán,这zhè说shuō明mín浪tā们men学xué习xí积jī极jí性xìn栏擗括o,您nín就jiù不bú要yào批pī评pín浪tā们men了le。”奶nǎi奶ni听tīn劳wán爸bà爸b坏de话huà,顿dùn时shí脸liǎn红hón榔qǐ来lái,对duì我wǒ说shuō:“我wǒ的de好hǎo孙sūn子zi,对duì不bù起qǐ!都dōu怪uài奶nǎi奶ni文wén化huà少shǎo,不bù了liǎo解jiě外wài面miàn的de语yǔ言yán,以yǐ后hòu你nǐ要yào多duō教jiāo教jiāo奶nǎi奶ni这zhè些xiē‘好hǎo笑xiào’的de语yǔ言yán。”
哈hā哈h唬你nǐ看kàn,我wǒ的de奶nǎi奶ni可kě爱’ài吧b唬
点评
篇6
北京奥运会将在明年8月8日举行,到时来自五洲四海的外国朋友,都会聚集在北京,这是世界各国朋友对中国的信任。我们作为东道主,中国一定办好这一届奥运会,让全世界人民更加热爱中国。
现在,离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只有一年三个月,时间已经很紧促了,我们要抓紧时间,把要做的事情做好。
比如景点建设。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都,有很多很多名胜古迹,到时有很多外国朋友去参观,现在,我一定要把景点建设好。去年,我去北京旅游时,看到故宫三大殿正在大修,看到颐和园里的万寿山佛香阁正在大修,看到天坛的回音壁也正在大修……这说明中国人非常重视奥运会,时刻欢迎世界朋友的到来。
比如环保卫生。北京是中国的心脏,地方很大,注意保护环境卫生就显得很重要。北京现在很重视这个问题,但还有很多不足。去年我去北京旅游时,看到环境卫生有死角,有的景区地面上有许多垃圾,街道上由于车多,灰尘滚滚,看到这个情况,作为一个来自南方的小学生,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我希望北京人和来北京旅游的中国人养成好习惯,不要乱丢垃圾,要随手把垃圾丢进垃圾桶。开车不要乱踩油门,避免废气污染天空。我相信北京人一定会保护自己的家园,以崭新的面貌,迎接2008奥运会。
2008北京奥运会将是一个充满无穷魅力的体育盛会。祝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
篇7
关键词:传统道德;颠覆;底线道德;建设
近年来,有关社会道德的负面话题此起彼伏,甚难将息。诸如车祸撞人能拿刀把被撞人捅死、18路人围观小女孩反复被车碾压不予施救、好心救人反被诬、医院看病钱不够又把装上的断指生生给卸下等骇人听闻、令人血脉贲张的热点“怪事”,不断挑战着我们的心理极限,一再证明着中华五千年来业已成为精神财富的“仁厚、正义、慈善、古道热肠”等传统道德正遭到前所未有的颠覆和践踏,也再次验证了当代道德建设的缺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致命伤”。因此,建设性地修复被玷污、被弱化以致被消解的传统道德,坚守住道德底线,逐步构建适合当前时代特点的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一、颠覆:传统道德危机四起
中华民族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仁义民族”,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十分丰厚的道德资源,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传统道德最为深入人心,历久弥新,在中国民间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历史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道德”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历来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阶层转化的新时期,传统道德所赖以存在的旧有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均发生了动摇,并屡屡侵犯和解构着曾经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道德本身。而近年来社会道德领域发生的一些焦点事件,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反映。
(一)袖手围观,正义古风成幻影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各种社会矛盾高发、频发期。对社会上频频发生的社会恶性事件,社会公众怀有怎样的价值判断,表现出怎样的道德行为,考量着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近年来频频见诸媒体的歹徒围殴没人伸出援手、公交车上目睹盗贼行窃无人制止以及10・13广东佛山女童“小悦悦”事件等众多冷酷的事实,说明社会公众的道德心已受到了冷漠、麻木的大面积“围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传统美德正被逼入一个死胡同。无独有偶,也是在10月13日当天发生的“西湖女侠”――乌拉圭人玛丽亚勇救落水女的行为,不仅让围观者皮袍下的“小”无所遁形,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并不新鲜的道德命题:我们该如何唤起人们心中的“道德律”?我们该如何拯救已成稀缺品的正义?
(二)良知沙化,古道热肠很受伤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此“四心”者,也即人最起码的道德良知。应该说,具有这“四心”的人在历史上不乏其人,在当今社会也大有人在,并得到社会主义道德的大力弘扬。然而,一个令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市场经济的大潮在送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时,也同时裹挟了人们对道德的固有判断,社会良知已呈现明显的沙化倾向和趋势。不久前发生的安徽女搀扶老人反被诬、以及“小悦悦”事件中陈贤妹的救人动机受质疑等事件,使“遇人危难事该不该救”这一曾经不是问题的问题反而成了问题,并引发了一场范围深广的社会大讨论。不论当事人出于怎样的动机,但事件“不该有的续集”却“咬”伤了更多淳朴的善心,使古道热肠助人为乐的热情受到稀释,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伤天害理,职业操守成奇珍
一直以来,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良德并称为社会道德大厦的四大基本骨架。在人们有关社会职业的传统道德信仰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童叟无欺,公平交易”、“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等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近年来,近乎全景的社会广角镜却为我们照出了一桩桩的社会丑恶,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这些一直为人所不齿的历史沉渣似已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见利忘义思想也妖风日炽,占领了日益增广的社会空间。如商业领域不胜枚举的“苏丹红”、“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光明“112”特大制售伪劣产品案、“山西陈醋”等事件,医疗领域的“吃回扣”成风、过度医疗现象,教育领域的“绿领巾”事件、甘肃11・16特大校车事故,以及建设领域的“豆腐渣工程”、慈善领域的“郭美美事件”、司法领域的“串联,警匪一家”和学术领域的扎堆造假,等等,无数“恶人犯罪,社会埋单”的大量事实,不仅不断吞噬着关于职业操守的社会良知,“净土何在,良心何存”也已成了新时期人们对社会职业普遍的道德拷问。
(四)价值错位,是非美丑难辨真
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对这些最基本的道德命题,社会价值观从未像今天这样乱象丛生。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组合和价值体认的解构重组,这既使新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应接不暇,力有不逮,也令旧有的社会道德与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横行了几百年的强大“推土机”不期而遇,并力量悬殊地败下阵来。如此情势下,“有钱即有理”、“有利即有理”大行其道,竟成了社会某些领域占主流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逻辑。如“宁可在宝马里哭泣,也不要在自行车后笑”、“范跑跑”事件,等等,无不极大地压迫着人们的道德承受力,传统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已受到前所未有的消解和颠覆。而社会大量的冷酷现实是,因“义”而失“利”,为“利”得舍“义”;换言之,放弃良知和公理,你将盆满钵满,名利双收,否则将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因此,在一些看似得逞并频频欢庆“胜利”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面前,是为心中的“真善美”而坚守,还是为眼前的“权钱利”而“失身”,似已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左右人们行为选择的一个最为两难的道德困境。
二、建设:有效遏制刻不容缓
在欢庆市场经济带来先进发展观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为传统道德的“全线告急”而扼腕慨叹。在此情况下,底线道德作为一种任何社会条件下都普遍提倡的道德规则得以进入人们的视线。“‘底线’是一种比喻,它是相对于道德的层次性而言的,指的是善的最低层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客观上存在着多层次性,其中既有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高尚道德,又有公私兼顾、利人利己的一般道德,也有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不道德。一定的社会对其所有成员规定着这么一个行为界限,这个界限把人们的行为分为道德与不道德。在这个界限内的行为属道德的行为,越过这个界限的行为则是不道德的行为;而这个界限本身即临界点的道德,就是底线道德。”“‘底线道德’是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基本道德义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角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起码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无论怀抱什么样的人生理想、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都必须履行自己的基本义务,尽自己的本份。”可见,在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之时,我们唯有固守社会的道德底线,并堵上已然崩坏的“缺口”,方能拯救陷于危困中的传统道德。因此,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体系,底线道德建设应当是压倒一切的中心课题。
(一)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内化为全社会的道德信仰
康德认为,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是惟一同时又无可置疑的动力。笔者认为,康德所说的“对道德法则的敬重”,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道德信仰。道德信仰就是对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和奉行。而每个人的道德信仰来自于他长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道德信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坚定性。它是人们在面对贫困、艰难甚至死亡时所表现出的坚信真理和最高德行的信念,以及所表现出的发自内心、勇往直前的追求精神。失去信仰的支撑,道德就成为无源之水,只能是一种外在于人的社会对象,不可能上升为人自觉的追求。而信仰支持和保证着道德,就会使得道德有了真正动力。因此,在底线道德建设中,我们应重点培养社会公众强烈而恒久的道德信仰,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等多种途径,并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爱岗、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植”入对人们道德信仰的教化和塑造之中,以道德信仰来引领全社会的道德实践。
(二)编制类似于《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底线道德规则》,明确底线的界限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要求、任务、措施指明了路径,规范了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是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针对当前底线道德屡受冲击的现状,迫切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制定能够约束并指导人们社会道德实践的《底线道德规则》,对底线道德的基本内涵、主要领域和界限、具体要求、实施举措等进行明确规定,为全社会坚守底线道德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路线图”。
(三)加大行业底线道德建设,并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行业底线道德,如商业诚信、行医尚德、学术崇真等,是社会底线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并推动各行业结合实际,将职业底线道德建设作为本行业兴业创富的首要前提,并建立刚性的奖惩激励机制,坚决做到让恪守底线者得利,让踩踏底线者付出代价,逐步形成以德立业、以德养业、以德兴业、泽被社会、惠及百姓的良好行业风气,让假冒伪劣害人、伤天害理坑人的恶性事件逐渐无处可遁,销声匿迹。
(四)纳入地方政府规章,实现对底线道德恶性事件的区域治理
针对近年来发生的底线道德恶性事件,尤其是底线道德屡受冲击的“重灾区”,各地要结合底线道德领域的突出现象,制定出台相应的政府规章,加快建立底线道德恶性事件的问责制度,加大打击力度,严惩当事人,并与相关行业和部门一道,共同构建条块结合,块抓条保的底线道德“保护网”和“防火墙”。
(五)实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力求从源头上治理
任何一种道德最终能否为社会所接受,最终能否转化为社会成员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关键固然在于它能否反映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但这种道德究竟能够在多大范围、在何种程度上为人们所信奉和遵行,归根到底则取决于道德教育的成效如何。因此,要取得底线道德建设的实效,务须实施底线道德教育“进课堂”战略,坚持“源头治理,堵疏结合”的方针,在大、中、小学教育及各类职业教育中开设底线道德教育课程,并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好人生道德教育起点课,为社会输送大批知识先进、能力出众、道德过硬的“合格产品”。同时,还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社会教育,以补偏救弊,实现对日益扭曲的社会底线道德的矫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陈桂蓉.着眼道德生活的基础领地――略论底线道德[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5).
3.(德)康德著;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99.
4.魏长领.论道德信仰及其功能[J].道德与文明,2003(6).
5.刘苑.漫议道德信仰[J].道德与文明,2004(2).
6.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师徒制;朋辈辅导;合作学习;项目导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83-02
一、引言
协作学徒制(Collaborative Apprenticeship,CA)是E.Glazer等[1]提出的一种以学校教学为本位基于情境的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该模式通过引入、发展、熟练和精通四个阶段不同方式的训练让一个教师能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获得较快速和较大幅度的成长。朋辈引领的分组学习(Peer-led Team Learning,PLTL)是D.Gosser等[2]提出的一种应用于理工专业本科的一体化教学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在课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将被聘任为朋辈组长(peer-leaders),进行相应培训,进而领导一个学习小组(6~10人)开展课程学习。不论是CA还是PLTL均符合Vygotsky的社会构建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理论[3],但CA和PLTL的作用对象和目的均不相同,CA针对教师,是一种通过资深教师和新教师之间互动协作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PLTL针对的是本科理工科专业学生,是一种通过学生分组教学,组内互动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的课程教学方法。
本文在综合CA和PLTL的基础上,结合高等职业教学实际,提出了一种项目导向的朋辈引导协作师徒制(Project based Peer-led Collaborative Apprenticeship,PPCA)高职教学模式。
二、教学设计
在本节中,我们将以某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外包专业为例,通过教学角色和教学阶段两个方面对PPCA进行具体阐述。
(一)教学角色
在PPCA中有四个主体,分别论述。
1.引领型教师。引领型教师作为整个团队的核心,是PPCA项目实施的关键主体,引领型教师一般应为资深教师,同时应有相称的企业生产第一线经验,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和企业资源。
2.学习型教师。学习型教师作为整个团队的主干,是PPCA项目实施的重要主体之一,引领型教师一般应为新进教师,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没有或者只有较少的教学经验和企业生产第一线经验。
3.带领型学生。带领型学生(学习小组组长)作为学生团队的领导者,是PPCA项目实施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学习小组组长一般应通过初期磨合,从学生中挑选学习进度较快、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
4.跟随型学生。跟随型学生作为学习小组的主干部分,是PPCA项目实施的主要对象。
(二)教学阶段
与CA相类似,PPCA也分为四个阶段,我们分别称其为构建期、磨合期、发展期和检验期。本节将以某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外包专业(6个学期)为例,展示PPCA四个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
在该学院的软件外包专业,PPCA的构建期进行专业基础课教学,占用第1学期,在此期间主要任务是组建教师团队和考察学生资质;磨合期进行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占用第2学期,在此期间主要任务是磨合教师团队和组建、训练学生团队,使其适应PPCA教学方式;发展期进行专业课教学,占用3-4学期,在此期间主要任务是以师徒团队形式参与真实研发、生产项目和参加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检验期占用5~6学期,在此期间,学生脱离课堂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的知能向真实工作情境迁移,同时获取企业对于学生的反馈。下面我们将4类教学角色在这4个教学阶段中的主要任务一一列出。
1.引领型教师。构建:根据个人意愿,参选引领型教师(由教学督导委员会择优评选;公布课程体系和项目,招聘考察团队中的学习型教师;磨合:向学习型教师展示依据课程构建虚拟教学项目的方法,同时向学习型教师展示开展基于项目的课程教学方法;指导团队中学习型教师参与实际项目;指导团队中的学习型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特点和进度组建学习小组。发展:向团队中的学习型教师分配教学和科研任务并定期指导和评价;指导团队中的学习型教师独立申请并完成科研课题或者承接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检验:推荐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定岗实习;从学习型教师处获取企业对学生的反馈,并据此对课程和教学进行完善和改进。
2.学习型教师。构建:根据个人意愿双向选择,加入某个引领型教师的PPCA团队;在教学过程中考察学生,挑选储备带领型学生。磨合:通过教授一门或者两门课程,学习如何构建教学项目;通过参与引领型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和生产项目,锻炼科研和教学技能;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进度,构建课程学习小组;督促指导带领型学生提前教学进度完成课程项目。发展:独立构建课程教学项目,开展基于项目的课程教学;独立完成引领型教师分配的科研项目和生产项目中分解出来的任务;尝试独立申请科研课题或者承接横向课题;带领学生学习小组参与科研项目、生产项目和各类竞赛。检验:跟踪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并获取企业反馈;独立完成科研课题或者横向课题.。
3.带领型学生。构建:根据个人意愿,参选某个PPCA团队的带领型学生(由学习型教师推荐,引领型教师考察挑选)。磨合: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提前完成课程项目;尝试为小组中其他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学习并参与教学辅助工作;尝试参与教师的实际项目和各类竞赛。发展:进入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完成企业生产研发任务;担任顶岗实习学生组长,为组内其他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并负责与教师联系。检验:跟踪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并获取企业反馈。
4.跟随型学生。构建:根据个人意愿,加入某个PPCA团队(由学习型教师考察挑选)。磨合: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师和带领型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课程项目。发展:根据教学要求,能够脱离教师,在带领型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课程项目。检验:进入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完成企业生产研发任务。
三、结论
本文在综合CA和PLTL的基础上,结合高等职业教学实际,提出了一种项目导向的朋辈引导协作师徒制高职教学模式(PPCA)。PPCA以项目本位及朋辈自导性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教师的自我成长,这种成长不仅包括实施主体内在与外在的成长,还表现在课程教学、专业及学校层面的共同成长。相较CA或者PLTL的做法及措施,PPCA显然是一种较为全面的适用于高职的整体教学模式。下一步,我们首先将针对PPCA进行实证性质的研究,在实施PPCA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实验,对PPCA对教学的效应和影响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Glazer,E.M.,Hannafin.M.J.The collaborative apprenticeship model:Situat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in school setting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2(2006).
[2]Gosser,D.K.,Roth,V. The Workshop Chemistry Project:Peer-led Team Learning[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75,185.
[3]Vygotsky,L. S.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篇9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戏剧化,《怨女》,平淡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金锁记》曾经让张爱玲饱受盛誉,无数学者将它视为“经典”,夏志清先生甚至将它奉为 “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①,然而张爱玲却将这样一部作品重新改写,从中可以想见张爱玲对自己作品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值得玩味的是傅雷曾化名迅雨发表《论张爱玲的文章》,其中虽然给予了《金锁记》很高的评价但同时也指出“外表的美永远比内在的美容易发见”②认为张爱玲过于重视小说的表达技巧,忽略了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心理的把握,“华彩胜于骨干”。对于如此评价年轻气盛的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给予了尖锐的回击。然而当我们纵观张爱玲小说时却不难发现,张爱玲的小说的确是一步步由“传奇”叙事转向书写平凡人生。
从《金锁记》到《怨女》的改编,可以看到作者对戏剧化倾向的抛弃。威廉・阿契尔认为“一个剧本,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总是命运或环境的一次急连发展的激变,而一个戏剧场面,又是明显地推进着整个根本事件向前发展的那个总的激变内部的一次激变。我们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正是这种发展进程的缓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说有别于一个典型的剧本。” ③《金锁记》中紧凑的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尖锐性格在《怨女》中都开始变得和缓。似乎人物走下了充满戏剧冲突的舞台,走进了生活,在诡异的“月光”下被映照的妖魔化的面孔在“日光”的下显出了她真实的面目――苍白扭曲却痛苦无奈。
一、对人物形象的重塑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多用“突转”与“骤变”的方式处理人物与事件关系,侧重对一个个冲突片段的截取,人物性格也更加的决绝和极端。关节人物的行动推动情节走向。而《怨女》中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情节的铺陈和发展都是循序渐进,有头有尾的。在对关键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关系的改写中自然可以体味到戏剧化倾向的淡化。
1、亲子关系的改写
曹七巧这一人物可以说是《金锁记》的灵魂,她由于金钱原因被自己的哥哥出卖,也由于金钱的原因拒绝爱的可能。这样的行为似乎只能用疯狂来形容,无法用理智来解释。童世舫顺着“一级一级的阶梯”在“没有光的所在”看到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疯子”。诚如张爱玲自己所说“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
七巧也只能是一个特例,《怨女》中的银娣并不是一个被金钱欲望摧残的变态的人。她不过是一个被命运作弄和摆布的普通人,张爱玲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不得不将曹七巧的女儿长安这一人物删除。正如夏志清先生所说:“七巧和女儿长安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冲突,最能显出《金锁记》的悲剧力量”。④李贞元认为,从小说的角度讲,“《怨女》删掉女主角女儿的悲剧,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那样可能显得女主角过于刻薄残忍了,使人产生近乎渲染的故事感”⑤同时从戏剧性的角度思考,这一改编也大大削弱了小说的戏剧张力。
作者在删除这一情节线索的同时也修正了作品中的母子关系,《金锁记》里曹七巧将无法释放的转嫁到自己儿子的身上,打探儿子与儿媳之间的私密事件,并以此为“利器”对儿媳展开攻击,导致其最终的悲剧结局。而《怨女》中银娣对儿媳的厌恶却主要是因为“她”长的太丑给银娣丢了面子。新媳妇怯生生的在楼梯口剥莲子的身影和三十年前银娣的身影合二为一。痛苦以这样的方式得到发泄,扭曲的心理重归平衡。
2、情爱关系的改写
除了母子关系的改写,七巧和银娣的不同更体现在对爱情的态度上,七巧最大的特点是欲望得不到纾解。由于渴望情爱而不得,转向对金钱的疯狂追求。她对季泽的渴望更多的是身体的,的。一个健康的身体的诱惑。当姜季泽重新回头来找七巧的时候,她审慎的,睿智的可怕,从蛛丝马迹中立刻发现了破绽戳穿了季泽的阴谋,这样的决绝。而《怨女》中银娣曾经在刮着西北风的冬夜为三爷唱过“十二月花名”。这一改写让人物之间的关系有裸的欲回归到情上。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曾经说过:“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⑥张爱玲对《金锁记》人物形象的改写印证了自己的审美取向。相对于七巧的狠绝,银娣无疑是更复杂的,更生活化的。
二、小说结构的改变
《金锁记》一开篇便写到三十年前的月亮,这轮月游离于文本本身,具备了道具化的特质,并且超越景物本身融入了作品的叙事内涵。这轮月带着浓厚的传奇和神秘色彩。小说的结尾处又写到这轮月。这样一种首尾呼应的套子式结构,延伸了小说的整体意蕴,将时间凝固于月的流转之中。张爱玲早期的小说中这样一种结构非常常见,在《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中都可以看到,而张爱玲中后期的作品中却不再看到这种结构。《怨女》也放弃了这一结构,月亮的出现也并不像《金锁记》中的那样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正是这样一种结构的舍弃,改变了小说的整体基调。传奇性削减,生活化加强。
小说本身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金锁记》前后两部分以镜子里的变化为分界,前半部分主要讲述在姜家被人歧视压抑和不断抗争的故事;后半部分叙述分家后曹七巧与儿女生活的故事,前半部分张爱玲选取七巧的一天却展现了她在姜家的地位,情节发展相当紧凑,无法赘述的背景部分则通过两个丫鬟之口说出,在情节结构安排上独具匠心,特别具有舞台化的表演特色。后半部分中,张爱玲重点描写了七巧挣脱了家庭的束缚后却用金钱的枷锁锁住自己,禁锢亲人。《怨女》则按时间的线索发展情节,从银娣未过门写起,写她嫁入姚家后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在《金锁记》中从丫鬟们口中透露出的失窃事件,都在《怨女》中被嵌入情节线索中详细写出。
小说内部结构的变化自然导致小说的叙事节奏的改变,苏珊・朗格曾说过,“恰恰是戏剧行为的节奏才使戏剧成为‘一首戏剧诗’而没有成为对现实生活的摹仿,没有成为对现实生活的‘假装’。”⑦这样的戏剧节奏理论同样可以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金锁记》显然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或单纯模仿,而是通过对人物生命中主要事件的截取,拼接达到对小说整体节奏的把握。于青也曾经说过“读传奇如观戏剧”⑧,同时苏珊 ・朗格又创造性的将这样一种戏剧节奏与悲喜剧结合,他认为 “个体生命在走向死亡的旅途中具有一系列不可逆转的阶段,即生长、成熟、衰落。这就是悲剧节奏”⑨。《金锁记》中正是将主角的一生通过片段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每一次必然会出现一个特定“侧面”的放大。而动作是戏剧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描画人物的基本手段,并能引发戏剧矛盾冲突,而精彩的戏剧动作能使得台下的观众们久久回味。在《金锁记》中正是人物的一次又一次的“动作”让整部小说精彩纷呈,让读者欲罢不能。
《怨女》则按照时间的轨迹,展现银娣的人生际遇,小说的叙事节奏很自然地舒缓下来,不再侧重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命运和抗争不再惊天动地。人似乎是随着命运的潮汐被送往未知的彼岸。无奈辛酸取代残忍愤恨,苍凉盖过了悲壮。
三、生活场景的扩展
相较于《金锁记》,《怨女》中的表现场景和视野都得到了拓展,开篇就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各种风俗,媒婆说媒,对街相看,三寸金莲,瞎子算命,三朝回门,“圆光”这些风俗人情的描写将充满戏剧化冲突的《金锁记》改写成了充满人情气息的“世情”小说。特别是“圆光”一节的加入,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观念和状态的同时也将真正的黑手写出,偷窃者竟是自家的少爷,而非连佣人都瞧不起的出身低微的二少奶奶,所谓三人成虎,更不要说众人的偏见。正是一次次这样的事件的发生,让银娣认清了自己的身份,位置。《金锁记》在表现曹七巧是如何由麻油店的少女变成被金钱桎梏的疯妇时则使用了大段留白的手法,她出场时就已经是一种变化后的形象,像她嫂子所说的姑娘和从前大不一样了,而丫鬟们口中议论的失窃事件带给七巧的痛苦和压力也像一个引子,暗示了她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被欺压的状态。风俗礼俗的加入使得《怨女》中的人物回归现实,在充满风俗化的场景中展开情节。
与此同时,《怨女》的书写视野也得到了拓展当被困于家庭的“七巧”被放置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矛盾自然被稀释了。那方曾是七巧打探儿子儿媳私密生活的烟炕,成了母子俩叙说分家后家族其他成员命运变化的“小天地”正是在这样的对话里,外部世界的变化,时代的发展,革命的发生,其他各色人物命运的变换都被纳入其中,透过对话展现出来,虽然琐碎凌乱却生活味十足。
作者放弃对小说戏剧化的追求转向对凡俗生活的刻画描写自然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情感经历,审美趋向的变化脱不开关系的。
张爱玲与母亲黄逸梵之间的关系,一直充满了微妙的纠葛。在张爱玲文学成就最辉煌的时候她曾说“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⑩,而在逝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对照记》中,她却写到“遗传就是这样神秘飘忽──我就是这些不相干的地方像她,她的长处一点都没有,气死人。”B11对待母亲的态度有明显的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自然地投影到她的作品之中,母亲形象的渐变,母子关系的重构,自然导致戏剧化矛盾的弱化。同时个人情感经历和体验的丰富,也使得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有所转变,张爱玲早期小说中的爱情很难与美好纯洁一类词语联系在一起,但在《十八春》中却把世钧与曼桢的爱情写得如此凄美。《怨女》中也将曹七巧对季泽的改写成得更为曲折婉转,层次感加深。同时张爱玲曾经潜心研究《红楼梦》,这种审美格调也已经潜移默化的深入到了作品之中,《金锁记》中的人物,语言,环境,饰物的描写处处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影子,而《怨女》中这种浅层的相似性内化为对平实人生,世情百态的热情书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怨女》沿用了《金锁记》的故事梗概,但是后者并非前者的简单重复,从人物的重塑,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的改写,以及生活场景的拓展三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张爱玲对戏剧化的抛弃,对凡俗人生的摹写。这种对自我作品的重写正是作者对自身的反思,对自我的超越。
注解
①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香港友联出版社事业有限公司 1979 年版
② 迅雨(傅雷) 论张爱玲的小说 万象 第3卷第11期,1944年5月
③ 威廉・阿契尔,剧作法,吴钧燮、聂文祀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④ 夏志清,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再读张爱玲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第367、367页
⑤ 李元贞,张爱玲的《金锁记》与《怨女》 文学论评 牧童出版社1979年版
⑥ 张爱玲 自己的文章,流言 陈子善主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⑦ 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 .刘人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⑧ 于青,寻找张爱玲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
⑨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人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⑩ 张爱玲,童言无忌,张爱玲散文集,伊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页
篇10
在一个梦境般的黄昏微型货车碾过两岁女孩小悦悦的身体。女孩的手无助地向上抬了几下。过往的人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受难的同类。在那段缓慢流逝的十几分钟里,她孤单无助地躺在血泊中。女孩受难图片出现在香港各大报纸的头版,那醒目的标题刺痛了我的神经――《冷漠国人任由女孩受难》。在这个时刻,我知道“国人”指的是谁,因而更加感到羞愧。为什么会不断出现这些令人疼痛和羞愧的场景?
用道德滑坡来解释问题最为简单,也最为无用――这实际上是将结果当作原因,等于什么都没说。道德者,道一德也:道是社会的运行规则,德(得)则是社会运行规则在伦理学层面的体现。如果社会运行规则出了问题,那么,大多数人的道德就不可能没有缺陷。离开了保障个体尊严的体制,人对人的忽略和伤害就在所难免。最近出现的许多事件都伤害了被忽略的底层个体――他们是人,却被自己的同类所忽略、轻视、伤害,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实质性的裂痕。
在我看来,这裂痕恰恰源于当下制度设计的内在矛盾: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系,但却没有全面引入相应的游戏规则(尤其是政治层面的制度设计),因此,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存在“制度性时差”。市场经济以个体为本位,与之相应的社会体系必须承认人的平等、尊严、自由,保证他们广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权利。也就是说,变革应该全方位地展开'否则,社会裂痕就会逐渐显露出来,造就包括道德滑坡在内的各种社会危机。
在西方建设市场经济的早期阶段,此类裂痕就出现过一经济上已经走向市场化,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集权体系(如王权)却未被及时消除。于是,有权者趁机圈钱圈地圈人,“羊吃人”、奴隶贸易等人间悲剧长期困扰着西方人。这并非市场化之罪,而是由于特权阶层的肆意妄为。要消除它,就必须消除特权。消除特权和倡导平等,是16世纪到20世纪西方世界总的进化轨迹。譬如,18世纪发生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以摧毁特权阶层为目标的。但革命只是手段,真正保障人人平等的只能是体制。直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逐步完善,平等和自由原则在阶级、性别、种族维度开始获得全面实现。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