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的由来范文

时间:2024-04-22 16:1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遥感技术的由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遥感技术的由来

篇1

一、地理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大量的数字,通过软件将数字转化为系统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为人们所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为各个建筑工程的建设与国家系统等相关行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地理信息技术不但在国家建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地理信息技术还为全球数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建设全球数字化时,需要涉及到全球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生活质量等,地理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使人们清晰地看到世界图像,还能看到世界的发展状态。

在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地理信息技术使学生们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使学生们将地理学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地理信息技术由于近年来被普遍应用,所以成为了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开拓了学生眼界。

二、地理基础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了在高中地理中将地理信息技术加入学习课程,地理信息技术在高考中时有体现。高中地理的必修课主要以基础的地理知识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选修的地理课本则偏重于地理知识的依据。这种课本形式的设定有助于学生全面的学习地理课程。在地理必修教程当中,主要内容是: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特点与应用的案例;而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由来涉及较少。因此,在这样的教程安排下,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该部分内容高考考什么和平时上课讲什么的区别,把握重点教学内容,并合理区分开。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地理信息技术的目标是什么,并加入具体的生活实例,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感觉轻松,进而实现这部分知识在课本中编排的初衷――学习生活中用的上的发展前沿的地理。地理信息技术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遥感目标

地理信息技术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在时间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地理信息技术实际应用中遥感技术作为主要的支撑力量,被实际应用在各个行业。所以想要学好地理信息技术,先要掌握了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被应用最为广泛的及时建筑工程及教学当中,由于其具有感应色彩及图像的特征,遥感图像可以感知到建筑物体的颜色。

(二)GPS目标

GPS手机定位,21世纪以来,GPS定位系统被应用的较为广泛,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利用GPS导向系统带领学生练习GPS指示功能,来掌握了GPS导向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野外活动的范围,明确学生对地理信息学习的目标。

(三)GIS功能目标

目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GIS加入到互联网中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互联网与GIS科学地融合到一起,演化成了一种专业的地图软件。这种软件是GIS和联网相结合的一款较为简单的软件,在高中地理的学习应用中较为普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应用较为简单,但是由于其原理较为复杂,还需要老师耐心讲解。一般来说学生只要可以熟练掌握高中地理必修中的软件应用就好,其原理高中生还不能轻易理解。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分析

地理信息技术中的每项技术都有相应的技术原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要明确地指出每项技术的作用。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每项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原理。例如,在利用要按系统进行图像收集时,就可以体现在教当中;利用GIS进行地理分析时,就可以体现在网页中公交路线指示的应用;在行车过程中,可以开启GPS导航系统。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书的目标,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提高地理学习信息技术意识

(一)加强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让学生增加课外活动量,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地理信息技术,这样在课堂教学中不但会方便理解还会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选择学校周围的书店地址时,如果外出寻找不但会浪费时间,还不会了解各个书店的书籍种类,无法判断其书店的规模,不知道具体的路线及价格等相关设施,但是利用互联网与GIS相结合技术,在网页上进行选择合适的书店就相对比较方便,利用多彩的图像(采用的是遥感技术)、交通路线等相关的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在寻找书店的时候将相关的技术记下来,并进行整合,这样学生不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动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效率。让学生在时间当中体会地理信息技术的快捷之处,找到地理信息技术学习的目标。

(二)正确看待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项技术,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过,还没有实际应用过,即使是已经在实际应用当中,很多学生都不知道他们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所任地理信息技术的周期较短,但是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许多网页的查询,都是在应用地理信息技术。高中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应培养其积极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学生现实生活中了解地理信息的教学目标。

篇2

由来已久的探月梦想

人类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 “人类不会永远留在地球这个摇篮里。”

中国的航天“情结”由来已久:古代神话中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被称为“最美的形象”……

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这样写道: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

1994年,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号”环月探测器,不但开始了全月面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探测,并意外发现了在月球南极区有水存在的信息。当年,欧洲空间局也提出了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详细计划,根据计划,他们将逐步建立月球科学研究基地。随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航空航天科学家们也开始了行动,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

美国人的发现和其他国家的行动在中国的航空航天界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1994年,我国探月工程也被提上了论证日程。“全世界现在对于月球探测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国如果无动于衷的话就会在竞争中落后,丧失发言权。”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

在世界探月整体升温的局面下,中国探月计划终于得到了政府高层的重视。紧接着,政府方面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程序。

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同年10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的报告中首次公开表明了中国探月的决心。

探月,不是谁都能玩的游戏

探月工程不仅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而且还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美国的一份官方报告称,载人航天所取得的各项重大成就仍对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影响。在科技力方面,载人航天集当今世界航空航天的技术之大成,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就不可能发展载人航天;在经济力方面,载人航天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科学技术,需要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经济能力就不可能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研究员沈骥如认为,发展航天事业,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发展水平、参与国际事务能力和树立国家形象的挑战。中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如果没有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根本无法进行探月工程。

2007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推出了《2007高技术发展报告》。探月计划总工程师叶培建撰文说,未来30年内,中国有望探测火星、金星。火星探测的大幕也将在两年后正式拉开,届时,中国将和俄罗斯进行联合火星探测。

看上去,中国绕月探测计划进展一帆风顺,这背后却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力和财力的付出。栾恩杰透露说:“大约有1万余人参与这项工程。中国一切从零开始,通过三年时间,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嫦娥一号’人造月球卫星和整个系统配套工程。这个研制速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已经非常快。”

至于资金,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去年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能够明确说的是第一期绕月探测,国家批的14亿人民币所占GDP的比率并不高。再从政治上来说,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都有重大意义。而更为重要的是将对科技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科普宣传。”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置于重要地位。

可以预见的是,太空探测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轴。

中国为何要进行探月

作为人类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航天事业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虽然说开拓新的活动天地是人类的天性,但日益紧张的地球资源、外太空的无尽诱惑、外层空间潜在的丰富资源和巨大利益才是吸引人类进入太空的实际动力。

1967年,联合国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与其他天体活动所应遵循原则的条约》(简称《外空条约》),其中明确了外层空间为全人类所共有。但目前只有那些拥有让航天器进入外层空间能力,并拥有让航天器发挥持久作用能力的国家(或集团),才真正拥有外层空间“话语权”,并凭借其科技能力,在“天”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从可以预见的未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激增等亟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向外层空间要资源、要空间来解决。而共同开发、和平利用才是人类面对共同的外层空间应有的共同态度。

美国和俄罗斯的探月经验已经表明,其反过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力度有多大。所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带动了材料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医学、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基础学科的发展。

对中国来说,探月工程可以带来这几方面的好处。

首先是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太阳能电站、月球矿藏、40%含氧量的土壤、足够地球7000年电量的氦―3、旅游资源等。日本已经将太阳能电站作为21世纪的重要战略,并且根据日本公司的研究,如果重复使用发动机投入使用,每人次25万美元就可真正进行月球旅行。

其次是整个的二次开发带来的作用,包括对航天器本身、航天技术本身的促进,以及对于人工技能、机器人、遥控作业、办公自动化、超音速飞行、光通讯、数据处理,超高强度、超高温材料,电能微波传送,无污染飞行器,空间生命研究等高科技产业都将起到辐射作用。特别是超远距离的电能微波传送、光通讯、机器人、遥感技术以及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几个行业领域。

此外还有应用卫星技术,有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已经进行了23次成功的商业发射,共计成功发射了25颗商业卫星,有274个转发器在太空运转,还为国际用户提供了5次搭载服务。覆盖亚欧美及澳大利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75%的人口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现在中国正着力建立以应用卫星为主要平台的天地一体化的天基信息系统,重点解决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电视教育、环境污染、交通导航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难题和热点问题。登月的要求会迫使卫星技术在最低层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将更大地促进卫星应用和应用卫星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