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21 14:4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20-01
加强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培养不仅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要之一,为此,必须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进行传承,以切实对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所裨益。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当前其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的发展,势必会对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中来增强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更要从思想上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引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以时代的价值主体为依托,以当代青少年为基本,改善教育发展环境,拓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途径,营造富有生活实践意义的合适的价值评价体系是教育部门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在价值观方面上的具体表现
青少年是时展的主体,对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进行研究发现,其价值观的取向也呈现了多元化特征,现就其特点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1)在思考问题时惯于从自身出发。自我倾向是当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当前青少年心理引导的首要问题,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更是新时期青少年在理性思维上来看待和解决面临的问题的常用思想手法。青少年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由于在其生活认识实践中对问题的片面性的追求,总是希望能够从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致于呈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性趋势。(2)逆反心理的普遍性比较严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还都处于成长的阶段,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问题,往往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逆反心理,由于其认识的差异性和不完整性,面对客观环境时,总是从心理上带着抵触的情绪和反叛的精神,从心理的发展规律来看,这是心理成长的正常现象,而如今的青少年,必须从教育上给予相应的疏导和调整,以帮助青少年能够尽快脱离主体对社会的认识偏见,形成正确的心理和思想方法,从而有效解决心理矛盾的状态。(3)从思想认知上期待平等的交流。青少年身心自我意识的提高,必定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在思维活动上相对活跃,对问题的判断和分析上总是善于变化,作为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实际,他们迫切需要从思想上活动平等的对待,而当前的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渠道的不畅,也是造成青少年思想价值认同感不正确的主要原因。
2 当前我国在青少年的价值观的教育上出现的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学校在教学内容和价值观的培养上脱离现实实际之间的需要,不仅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创新性,也让青少年从心理上排斥当前的教育,很多青少年无法从教育活动中获得相应的价值观,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还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当前教育内容的界定与教育方法的选择缺乏针对性。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的,而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思想教育上,由于教育内容与当前的教育目标难以达成一致性,学校在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上更倾向于政治化的教育,这不仅限制了青少年对思想认识的积极性,还难以体现教育的与时俱进的改革目标,为此,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是造成教育脱轨的主要原因。(2)对青少年价值观主体教育缺乏个性化。教育主体的个性化,使得青少年对个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和扩大,由于青少年越来越认识到自身对于社会之间的关系,甚至过分强调自身的价值取向,尊重个人的选择和诉求,强调对个人的存在和个人主观认识的发挥,在个人利益与集体或社会利益产生冲突时,更加倾向于对个人自由和价值的实现。青少年主体意识的提高与学校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势必会引起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缺失,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教育中,对政治教育的过分强调,也使得青少年思想主体上缺乏个性化。(3)对青少年现实性价值观缺乏必要的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更多的社会价值理念传递给了当前青少年的思想影响中,由于家庭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日益复杂,市场经济理念、竞争观念,以及效益价值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青少年在价值目标的定义上与现实进行了结合,使得青少年在思想上更加注重现实生活,更加重视对金钱、对感官的满足,出现了一系列世俗化、功利化的心理倾向。
3 推动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的教育途径
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从教育的功用来讲,不仅要从教育内容上给充分的重视,更要从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善,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实际和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引导青少年树立高尚的理想,践行正确的道德标准,循序渐进的将知与行结合起来。为此,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1)更新观念,提升教育的思想内涵。思想观念是教育的前提,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注重教育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想,缺乏必要的教育多元性,无法从根本上尊重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为此,必须将道德教育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相结合,从新的教育观念中来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习惯,构建正确的道德人格,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消除其抵触情绪的影响,为真正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奠定基础。(2)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拓宽教育实践途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为此,必须从根本上树立青少年价值观的主体地位,结合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引导青少年多层次、多渠道的走进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中,如广泛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访革命纪念馆、体验英雄的生活环境,引导以爱国主义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从日常的生活中来规范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对是非的辨别能力,激发青少年的正确价值观和思想热情。营造教育环境,改善青少年的价值观培养氛围。环境是教育的重要依靠,也是推动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条件,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起来,让青少年能够从校风、学风中感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够从思想上逐步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同时,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坚决打击和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思想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从校园网站、广播、报刊等方面来加大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宣传,并从形式多样的舆论环境中来承担其教育的责任。
篇2
[论文摘要]性别是文化生活的核心。性别价值观从一系列社会结构和行为中得到体现和推动,而正确性别价值观的确立对于实现个人价值和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大众传媒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别价值观,并提出一系列建议。
性别是一个价值观问题。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指出,性别刻板形象是文化建构的,是任意决定的,也就是说,不是“天生的”或“本质的”。由于存在着性别价值观的社会化,就使得男性与女性在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分配社会角色以及行为举止乃至穿着等方面都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早期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波伏娃提出,“对这个世界的表征象世界本身一样是男人们的作品”,“长久以来是一个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自古以来,妇女以及妇女的地位就受到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的否定。对妇女的歧视,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在男权社会中,妇女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和工具,她们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没有自己的地位、尊严,更没有权利可言。儒学大师孔子也曾说过,“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这些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对女性的歧视也因此传袭了下来。但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性开始拓展自己的领域,打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并对社会文化进行了解构和再建。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就认为“女性将是21世纪的第一性,随着新女性时代的到来,一个全新的女性话语世界将重新构建”。这并非倡导女权主义,而是用新的纬度完善并创造两性平等的文化。男性的特点可能使得他们在工业社会稍胜一筹,但在知识时代背景下,男性优势就已不再明显。因此新时期我们就应该纠正性别价值观的偏差,避免不知不觉中把既有的价值观复制给下一代。
文化由结构和行为组成,通过证明某种价值观、期望、意义和行为模式的正当性,来反映并维护某种社会秩序。由于性别是文化生活的核心,因此某一特定社会的性别观念从一系列社会结构和行为中得到体现和推动。社会认可的意义也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机构得到传播。这些机构具有宣传、反映、维护性别文化观念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它通过各种组织活动来教育学生,使其确立健康、正确的性别价值观。但是两性的自我了解、自我实现与突破及性别平等意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不完善。例如在课本及读物中,做家务的永远都是妈妈。学生在学校既要获取知识,又要让心灵健康成长。因为将来他们要担当社会家庭角色,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现在高校中所谓“干得好不如嫁的好”实际上就是一种传统性别价值观的体现,即“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妻随”。由此可见,造成性别偏见的力量是根深蒂固的。两性间不平等是由长期存在的性别价值观造成,而非是由某一性别压迫另一性别所导致。
对当今的在校学生,尤其是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实有必要,要有意识地教育学生从旧有的“女人”观念中突围出来,认识到女性并非单一地为家庭存在而存在,为繁衍和延续人类而存在,女性全面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家庭私人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两个方面。然而,改进和完善女性的性别价值观,并非朝夕间所能完成,而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这要求教育机构做到:(一)性别教育课程应列于学校教育大纲之中,让学生有意识的探讨性别价值观问题,这将有助于他们个人潜能的发掘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二)对于正确性别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表率。(三)教科书和读物是学校传递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应坚决杜绝存在性别偏见的教材。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元素。其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对子女的教育不应受到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由于每个家长的人生阅历和感情经历不同,对异性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家长对某一异性有成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应该对整个异性形成偏见,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意识到你对孩子所说的话不能是发泄私愤,而是对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所以家长在对孩子的性别价值观教育上不能随心所欲,不计后果,给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转贴于
性别偏差与角色定位有很大的关系。虽说男女有别,但性别角色要符合时代主流。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其发展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发展,所以对女孩子来说,同样需要事业的成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可见,社会对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也对女孩有了更多的期待。因此家庭教育要突出两性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健康成长。母亲的言行教育对于孩子性别价值观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女性,母亲更应自尊、自强、自立,为子女做出表率。女性自我教育与提高关系着国家将来人力资源的总体素质,影响着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可忽视。
三、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以报刊、图书、电影、广播、电视等为工具并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大众传媒迅速地向人们提供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还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评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对个体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媒介对规范的描述常常内化为大众的一种社会期待,影响性别认识。由于社会文化存在性别不平等,处于交流认同的需要,媒体的宣传就会加深大众片面刻板的印象,进而影响社会行为。
电视的影响对青少年尤为巨大。据学者统计,美国人从3-16岁坐在电视机前的时间超过在学校的时间。美国学生在高中毕业前看电视的时间总计可达二万四千个小时,而上课的时间只有一万五千个小时。中国学生也是如此。而国内第一次对中国大陆媒介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量化研究,1994年全国1197个电视广告样本进行内容分析,表现出性别歧视的广告占33.7%,而突出性别平等的广告仅占1.6%。电视广告赋予女性年轻漂亮、温柔顺从等特征,构成男权价值观期待下的女性刻板印象。这助长了男性优越感,对青少年性别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采访成功女性时,往往会有“你丈夫对你满意吗?”、“如果在事业和家庭之间作个选择,你选择哪一个?”等问题。媒体暗示女人是家庭当然的劳动者,如果没有家庭成功,即使有成功的事业也是一个有缺陷的女人。“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女人恰恰因“伟大”失去更多发展机会,增加了对男性的依附。性别角色的过早刻板化使有才华的女性在“我不能”的阴影下放弃了自身潜能的挖掘,男女性别差异成为人们选择职业的明显分界线。由此可见,大众媒介起什么样的作用不在于传播形式本身,而在于传播的内容以及对观众引导是否得当。媒体应从性别平等角度报道妇女,使将来大众视野中的女性形象更完善,形象定位更向时代性、健康性发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探讨怎样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问题实为必要。其实,家庭、学校和媒体都只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代言人,社会文化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然而,家庭、学校和媒体又可以反过来影响整个文化氛围。本文从以上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一系列建议。但要真正改变人们长期生活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下所沿袭下来的思维定式,打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树立正确性别价值观绝非易事,这需要社会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Richmond. 1992. Early Socialization into Sex Roles:Language, Media and the Schools[M].New York :McGrawHill, Inc.
[2] Stromquist.1995.Romancing the state: Gender andpower in education[J].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篇3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负责人:傅守祥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310012
(一)选题意义
搭乘媒介快车的大众文化,受到青少年的热烈追捧,不仅成为他们耳熟能详的生活行为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思维。引导青少年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参与青少年流行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或遏制其消极影响,是学校德育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
青少年流行文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存在并借助媒介迅速传播,和社会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相似,但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内在的紧张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作为“青少年文化”中的特殊类型,大众文化主要表现为易变性、同伴群体性、相对封闭性、非反抗性等方面。
青少年中流行的大众文化正负面因素双重交织。一方面,流行文化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空间,有助于青少年开阔思维、增强自信;有助于青少年个性的解放;有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沉溺其中,影响学业与健康成长;过分追求娱乐,诱发道德问题;混淆价值标准,导致认同危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引发安全问题。
总之,大众文化追踪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心理,迎合青年的消费口味,强烈地冲击着以风格清新、品位高雅著称的青少年文化,致使青少年文化向商品化倾斜。人文精神的失落深深地改变着青少年文化的方向和内容,导致部分青少年淡化了对高尚精神的追求。大众文化诱惑青少年文化与之合流。面对越来越多新的时尚与潮流,我们应该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价值进行合理定位。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从外在制度健全和内在主体培育两个层面帮助青少年鉴别大众文化的良莠,提高媒介素养,提升审美修养。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课题组将以问卷、访谈、事件剖析、政策分析等具体措施,选取典型文本,分析青少年参与文化创造的程度以及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程度;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相关政策部门和文化公司,探讨大众文化的流行趋势,进一步探讨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紧张关系与转化关系。
一是系统方法:本课题综合运用文化社会学、教育伦理学、生态哲学、审美现象学、社会理论、应用伦理学、意识形态批评等跨学科的多种方法,对文化现状与教育生态进行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对目前的文化困境与道德缺失进行哲学定位与伦理辨析。
篇4
一、农村家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与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最早的、最基础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主要的教育环境,子女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模仿与学习的过程。父母的生活理念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内容、方法与子女自身的成长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联系密切。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平衡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被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被教育者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农村家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家庭素质教育是我国农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家庭素质教育水平影响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深刻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1.决定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能否得到实现,这与农民自身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农村社会的长足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有力扶持和不断改善的外部条件,更依赖于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政治观念落后,现代家庭观念淡漠,以及市场经济意识的缺乏,不仅影响农民自身的切身利益,而且对农村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改变农民自身的落后思维与观念,需要从家庭教育做起。家长在家庭中应该用科学的理念与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农村青少年教育的层次与水平。如果农村家庭素质教育得不到实现,旧观念与旧思维根深蒂固地存在,学校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就难免大大降低,农村的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如果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淡漠的政治意识、传统的生活陋习,这些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无法得到彻底转变,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2.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现与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逐渐消除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旧观念、旧思维,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与要求的社会主体,以便促进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化的过程中,农民仍然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将逐渐摆脱农民的身份。家庭素质教育得不到实现,未来新型农民所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思维、新意识都无法良好地建立起来。不仅使农民难以融入城市发展的新环境,而且使创新性社会的建立面临巨大困难,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无从谈起。
因此,充分重视对农村青少年的家庭素质教育,提高农村家庭素质教育的水平,对我国农村甚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农村家庭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理念及方式的落后,其中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观念及方式的缺乏尤为严重。面对子女的素质教育,农村家长存在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缺乏责任意识。
“80后”、“90后”家长成长环境较好,不具有忧患意识,比较缺乏责任意识。这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年轻人建立家庭的年龄普遍较小,有些甚至达不到法定结婚年龄。一部分年轻人心智还未真正成熟,不具备作为父母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正因为如此,所以农村教育中其实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部分年轻家长不是没有时间与精力照顾与关心子女,而是只追求自我享乐,把养育与教育子女的责任都交给老年人。父母在子女成长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父母作为子女的主要教育者,缺乏责任心不仅影响家庭的和谐,更会对子女的身心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父母缺乏责任感的家庭子女成年以后通常对父母、家庭也缺乏责任感,自己很难获得健康与幸福的人生,父母亦成为自身家庭教育的受害者。
(二)缺乏素质教育意识。
市场经济在给农村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盲目而单一地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农村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传统的淳朴的思维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条件下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都使功利主义教育思维及其教育方式在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影响家庭素质教育理念与活动的进行。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家庭普遍子女较少,子女在家庭中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农村,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小孩物质需求的充分满足,但由于缺乏素质教育意识,对子女的道德成长、心理需求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家长的素质教育水平及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一是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不仅制约自身对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的把握,而且很难成为子女文化教育的合格辅助培养者,间接影响子女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二是大多数农村家长亦缺乏作为现代家庭教育者要求的重要条件,例如缺乏青少年教育的相关知识,不能很好地发现和重视及解决子女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三是农村家庭教育观念方式普遍落后。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心理关怀,惩罚与奖励的手段都较落后,父母很难与子女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不能给予充分重视,难以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建议与意见
(一)利用农村现有文化条件与设施,促进家庭素质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得到了良好发展,文化设施与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给农民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基层建有大量的组织与帮助农民学习的农业科学文化站。农村基层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条件,为广大农村基层文化站准备大量关于少年儿童成长的相关书籍,给家长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机会条件。引导家长认识到落后的教育理念与方式的巨大危害及素质教育对于子女成长甚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重视对子女的素质教育,学习了解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发现并科学地处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了解社会发展对家长作为主要教育者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很好地提高家长的素质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建立相应机构或创建信息知识平台,为农村家庭素质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各级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要发挥其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更好地促进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发展。
1.各级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农村青少年儿童成长教育的重视,成立相应的机构,一方面对缺乏家庭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儿童成长给予帮助,帮助他们疏导或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给家长提供学习的机会,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家长在子女教育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家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子女成长的问题与矛盾,以科学的方法处理子女自身成长的问题及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篇5
关键词:流行时尚;青少年;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30-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多元化的文化寒潮包裹着社会,青少年俨然成为流行时尚的“弄潮儿”。多元化的社会氛围,给流行时尚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其以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了潜在的影响。从实际来看,流行时尚支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主体,混乱、功利的价值取向,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审视好社会的发展,如何依托于流行时尚文化,强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优化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
一、流行时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流行时尚作为当今社会的潮流元素,对青年人的思想行为、成长等方面,形成了潜在的影响。在流行时尚的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的理性逐渐被流行时尚所支配,追求个性、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是养成敢于挑战、创造品性的重要元素。但在流行时尚的负面支配下,过多的社会元素,使得流行时尚变得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多元化,造成价值观的混乱
流行时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必然元素,追求流行时尚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目前,流行时尚元素多以大众媒体的形式进行传播,然而大众媒体缺乏过滤性,混乱的时尚元素迎合了民众的喜欢,却混乱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这主要因为青少年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对于多元化的流行时尚元素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至于价值取向表现出多元化而混乱的问题。诸如,追星的崇拜感替代了社会榜样,疯狂的娱乐弥漫了文化精髓等,一些社会的不良流行时尚风,把青少年“吹”的懵懵懂懂,错误的解读的影响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飘忽不定。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的意识中被淡化,甚至退出了价值支配的主体地位,随之取代的是流行时尚元素。
(二)青少年的价值观超现实,造成了价值观的功利化
纵观当前的流行时尚文化,以个性的、超现实的生活方式和内容为其真谛,带有浓重的商业气息。流行时尚多以消费文化和明星文化为包装,抓住青少年的个性特点,注重渲染复杂多变文化的重要性。于是,青少年开始丢弃传统文化,一味的追求名牌、享乐,于此产生的攀比心理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功利化。同时,在提倡娱乐休闲的当前社会,青少年被烙上了时尚消费群体的记号,以浓重的品牌意识、享乐攀比心理,认为“金钱是一切”的功利心理特别严重。这样一来,青少年的自我价值观被严重扭曲,过于世俗的价值观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青少年的价值主体自我化,造成浓重的“自我主义”
个性、自由是当前流行时尚的主体,在此催动下,青少年的思想主体也开始发生转变,自我主义的思想主体,使得青少年成为经济市场环境下的“弄潮儿”,并在自我化的人生道路上,使其流行时尚的头脑更加“发热”,缺乏了零星的认识。现代的青少年从小生活在苹果、肯德基的环境之中,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脱节。于是,青少年表现出前卫、独立、个性的特性,对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逐渐的淡化,进而演变成自我主义色彩浓重的本位价值观。
二、强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若干措施
流行时尚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元素,如何利用好社会元素,强化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净化社会风气,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必须的。笔者认为,在强化教育的进程中,要充分审视流行时尚的本质,以更好的引导青少年树立争取的价值观。
(一)落实价值观的教育主体,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价值观弘扬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健康的、科学的的价值观。在强化教育工作中,要落实好价值观的教育主体,以其思想精髓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价值观。并且,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善于把传统的优秀文化与流行时尚相结合,以构建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的价值模式。所以,在教育中要切实利用好传统文化价值资源,诸如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等价值资源,以形成正面的教育。与此同时,对流行时尚文化进行过滤,并将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形成新具有时代气息的机制资源,这点是形成现代价值观体系的关键。
(二)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净化青少年的生活环境
流行时尚是现代人生活形态的缩影,是青少年内心需求的真实反映,据此,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要以先进的社会文化为主导,形成多元化的时代文化内涵。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审视和理解青少年的追求。于此同时,我们要不断的挖掘和传承先进的社会文化,以文化的先进性来主导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样可以从本质上净化好青少年生活环境。
(三)以时代榜样为激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无论社会如何的发展,榜样的力量永远是正能量,永远是激励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处于社会链的中端,形成以时代榜样为激励点的社会力量,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同时,复杂的网络环境,空荡的虚拟精神环境,正需要时代的榜样为平台,引导和启迪青少年行为的自我约束、思想的积极上进。诸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等,都是活生生的榜样,是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树立健康价值观的重要素材,所以,榜样的正能量,促使青少年朝着利于国家、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流行时尚已成为青年人生活元素的重要成分。错误的流行时尚认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价值观的主体缺失,是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想矛盾的。所以,要不断的审视社会流行时尚文化,构建健康的社会环境,以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杨丽霞.论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2004,(2).
[2] 刘昊.流行时尚文化对青少年大学生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2007,(6).
篇6
流行时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试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多元化的文化寒潮包裹着社会,青少年俨然成为流行时尚的“弄潮儿”。多元化的社会氛围,给流行时尚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其以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了潜在的影响。从实际来看,流行时尚支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主体,混乱、功利的价值取向,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审视好社会的发展,如何依托于流行时尚文化,强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优化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
一、流行时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流行时尚作为当今社会的潮流元素,对青年人的思想行为、成长等方面,形成了潜在的影响。在流行时尚的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的理性逐渐被流行时尚所支配,追求个性、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是养成敢于挑战、创造品性的重要元素。但在流行时尚的负面支配下,过多的社会元素,使得流行时尚变得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多元化,造成价值观的混乱
流行时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必然元素,追求流行时尚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目前,流行时尚元素多以大众媒体的形式进行传播,然而大众媒体缺乏过滤性,混乱的时尚元素迎合了民众的喜欢,却混乱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这主要因为青少年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对于多元化的流行时尚元素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至于价值取向表现出多元化而混乱的问题。诸如,追星的崇拜感替代了社会榜样,疯狂的娱乐弥漫了文化精髓等,一些社会的不良流行时尚风,把青少年“吹”的懵懵懂懂,错误的解读的影响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飘忽不定。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的意识中被淡化,甚至退出了价值支配的主体地位,随之取代的是流行时尚元素。
(二)青少年的价值观超现实,造成了价值观的功利化
纵观当前的流行时尚文化,以个性的、超现实的生活方式和内容为其真谛,带有浓重的商业气息。流行时尚多以消费文化和明星文化为包装,抓住青少年的个性特点,注重渲染复杂多变文化的重要性。于是,青少年开始丢弃传统文化,一味的追求名牌、享乐,于此产生的攀比心理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功利化。同时,在提倡娱乐休闲的当前社会,青少年被烙上了时尚消费群体的记号,以浓重的品牌意识、享乐攀比心理,认为“金钱是一切”的功利心理特别严重。这样一来,青少年的自我价值观被严重扭曲,过于世俗的价值观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青少年的价值主体自我化,造成浓重的“自我主义”
个性、自由是当前流行时尚的主体,在此催动下,青少年的思想主体也开始发生转变,自我主义的思想主体,使得青少年成为经济市场环境下的“弄潮儿”,并在自我化的人生道路上,使其流行时尚的头脑更加“发热”,缺乏了零星的认识。现代的青少年从小生活在苹果、肯德基的环境之中,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脱节。于是,青少年表现出前卫、独立、个性的特性,对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逐渐的淡化,进而演变成自我主义色彩浓重的本位价值观。
二、强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若干措施
流行时尚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元素,如何利用好社会元素,强化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净化社会风气,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必须的。笔者认为,在强化教育的进程中,要充分审视流行时尚的本质,以更好的引导青少年树立争取的价值观。
(一)落实价值观的教育主体,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价值观弘扬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健康的、科学的的价值观。在强化教育工作中,要落实好价值观的教育主体,以其思想精髓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价值观。并且,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善于把传统的优秀文化与流行时尚相结合,以构建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的价值模式。所以,在教育中要切实利用好传统文化价值资源,诸如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等价值资源,以形成正面的教育。与此同时,对流行时尚文化进行过滤,并将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形成新具有时代气息的机制资源,这点是形成现代价值观体系的关键。
(二)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净化青少年的生活环境
流行时尚是现代人生活形态的缩影,是青少年内心需求的真实反映,据此,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要以先进的社会文化为主导,形成多元化的时代文化内涵。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审视和理解青少年的追求。于此同时,我们要不断的挖掘和传承先进的社会文化,以文化的先进性来主导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样可以从本质上净化好青少年生活环境。
(三)以时代榜样为激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无论社会如何的发展,榜样的力量永远是正能量,永远是激励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处于社会链的中端,形成以时代榜样为激励点的社会力量,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同时,复杂的网络环境,空荡的虚拟精神环境,正需要时代的榜样为平台,引导和启迪青少年行为的自我约束、思想的积极上进。诸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等,都是活生生的榜样,是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树立健康价值观的重要素材,所以,榜样的正能量,促使青少年朝着利于国家、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篇7
朱小辉自杀的背后,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平台——网络自杀群体。这个圈子里的人,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渴望死亡。朱小辉和刘黎共同加入了QQ群“最后的呼唤”,数位群友年龄都在20岁左右,试图自杀的主要原因,都是感情上遭遇挫折。
对于这一个案,专家们的分析是:儿童式的思维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儿童的天真会慢慢消失,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并不会完全改变。有的人甚至会保持一辈子。处在这种思维方式下的人容易把爱当成一种交换,一旦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便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因为感情遭遇挫折而放弃生命便不足为奇了。
近年来,青少年因不能承受挫折或学习压力而出走、自我伤害、伤人伤己、虐待动物案件时有报道,“高跟鞋踩猫事件”,清华学子“伤熊事件”、马加爵案、药家鑫案一次又一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这些都毫无疑问的暴露出了当代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偏差和缺失,也暴露出现代教育中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教育青少年懂得在生活实践中如何正确对待个体生命及个体生命的价值,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活动。生命教育是引导个体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的教育活动。
目的就是要帮助青少年了解人生的价值,进而珍惜生命和人生、热爱生命和人生,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并使自我得到充分发展,做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
一、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缺失的主要原因
1、少数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有些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消极,生活没有激情,学习缺乏动力,又缺乏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一遇挫折便悲观失望、无所适从。他们常常把世界看得过于简单,这些青少年以有限的生命经历与经验,并不能真正认识与理解生命本身,不能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活着的意义,更不清楚结束生命的后果,因而不懂得珍惜生命、失去生活追求。
2、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社会上自杀等自我伤害事件发生率增高。由于青少年抗干扰能力低,极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这些无疑会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负面效应。
3、学习困难和压力增大
随着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大,而现有独生子女大多是在大人们百依百顺的优越条件下长大,娇惯、任性,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自我意识高涨,稍遇挫折就难以承受。加之,目前,学校教育中只重教书、考分和升学率,忽视德育和挫折教育。长此以往,难免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4、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还有少部分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年龄较生理年龄要低,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自我克制能力差,容易产生情绪紧张和行动失调。
5、青少年学生意外事故发生率增大
青少年学生中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青少年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够,自我安全防范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各类意外伤亡事故的最大隐患。
6、学校教育中对生命教育匮乏,尤其是死亡教育
主要表现为一是正面的,理性的教育几乎不存在;二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一种“扭曲”的生死教育,主要体现为以所谓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死亡的“蔑视”教育;三是学校教育中对媒体等所揭示的各种死亡现象,缺乏有效的应急措施;四是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常识教育范围。
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1、开展情感教育
用亲情,温情和友情去温暖青少年的情感世界,滋润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学会爱。
学校德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教会学生去爱,爱祖国、爱党、爱人民,爱自己的亲人、朋友、老师,爱自己、爱社会、爱生活。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学会宽容、礼让。教会青少年学生在自我尊重的同时,学会对生命的敬畏、欣赏,热爱;教会青少年学生感激生活,感谢父母辛苦的付出,从情感上关心他们的需要。
2、开展生命教育
让青少年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教育青少年学生要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对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负责,要赋予生命以崇高的价值,学会珍惜。教师要使青少年学生慢慢体会到:生命是美丽而脆弱的,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失去了就无法挽回,任何一种不负责任的伤害念头和行为,都是对生命的亵渎。
3、开展挫折教育
磨炼青少年的意志品质,使青少年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告诉青少年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会遇到坎坷,要学会面对,正视困难,正视挫折与失败,要经得起批评,经得起委屈。甚至中伤与误会。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青少年培养广泛的活动兴趣,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情绪状态。心理健康的学生大多能主动地、直接地从事各种活动,具有广泛的活动兴趣,能真正从事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工作、理想、目标等)。一个学生所参与的活动越多,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的学生对他人、社会都能表现出同情、亲密和爱心。
三、构建立体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网络体系
1、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力的支持系统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构建立体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网络,学校,家庭,社会都必须有意识地形成良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氛围,构建三方合力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支持系统,使各种教育形式在教育内容上保持适当的平衡和一致,给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良性教育空间。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影视作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52-02
一、当前影视作品的娱乐导向存在偏差
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电视的普及让人们在茶余饭后形成了观看各种电视节目的习惯然而,有些影视作品并非只是传播社会积极面的信息,对社会存在的假丑恶事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映射,甚至有夸大和美化作案细节的描述和表演,让青少年想去模仿。例如违法犯罪行为、贪污行贿事件等。如果影视作品娱乐导向出现偏差,会让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善恶不分,甚至效仿违法乱纪分子的行为时,则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和动荡,从而助长社会不良风气和诱发犯罪违法行为。因此,只有正确的娱乐导向才能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影视作品的娱乐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少年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
然而,当前的影视作品大多追求商业利益,在长期的不良竞争中,形成了各自既定的利益导向,很少从思想道德教育方而考虑,导致价值观导向出现严重偏差。更有甚者,大多数作品宣扬唯利是图、阴谋报复、男女关系滥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暴力凶杀、黄赌毒等等道德水准不高的内容,甚至这些作品往往让青少年觉得都可以接受。比如:好些影视剧中有很多砍杀的镜头,而往往被砍者还不会死去,这让许多青少年觉得砍几刀没关系,站起来还能跑,所以,近几年的青少年杀人犯罪比率在上升;还有很多美化“婚外情”、“”的作品,让青少年觉得这些所谓的“情”都是很随便的,没有了羞耻的底线。
总之,在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年龄阶段,这些价值观偏差作品的导向就是一剂毒药,足以毒害他们的心灵,让青少年的价值观扭曲,这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是很危险的。
二、影视作品对青少年树立价值观的影响
(一)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与以往的各个时期都不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而临纷繁复杂的新事物、新思潮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导致他们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稍微遭遇挫折便会动摇信念,心理非常的脆弱。
久而久之,广大青少年就会沉迷于影视作品所打造的带有虚幻、商业性质的偶像世界中,不惜在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导致许多在校学生厌学、弃学。青少年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会产生强烈的反叛情绪。然而,一些偶像宣传模式故意迎合青少年的反叛心理,使反叛成为当代一些青少年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青少年们开始模仿偶像,向往那些影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可能实现的虚幻生活。无疑,这使他们逐渐养成了追求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对青少年以后的个人发展打下了不良基础。
(二)影视作品的娱乐导向对青少年树立价值观的影响
积极向上的影响要大力弘扬。主流影视作品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应该对人们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青少年时代正是树立价值观的时候,而影视作品是他们接受价值观引导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仅次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我国当前的影视作品还是有很多内容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这样的作品应该大力弘扬,多多向青少年群体推荐。
消极影响一定要剔除。经过调查发现,一些影视作品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宣扬自私自利、暴力倾向。在一些影视的影响下,很多青少年自私自利,只顾个人利襦而不择手段,近年来,青少年中发生凶杀情杀案件屡见不鲜;其次,宣扬拜金主义、攀比成风。在一些青少年心中,金钱就是万能的,为了金钱,许多学生不惜出来人格尊严,换取物质上的享受;还有,畸形的婚恋态度。在明贬暗颂的影视作品诱导下,许多青少年对婚恋“看得很开”,羡慕、婚外情,只顾一时的开心,不顾以后家庭后代的幸福,低龄青少年偷偷同居现象比比皆是。2008年新华网曾经报道过河北省政协委员魏向东“关于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的发言:“当前,青少年日益严重,特别是女孩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感染性病甚至患艾滋病等现象趋于早龄化,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当然,这一切对她们以后的生活都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三、如何规范影视作品的正确娱乐导向
(一)作品精神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观进行宣传
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育青少年用科学的方法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不良教育的侵蚀。
在十的报告中,我们党明确了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就应该从这24个字人手,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明确体现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思想导向。在学校的课堂上要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影视作品中就更要体现出来。而不要一味地宣扬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的价值观,让青少年处于宣扬善良美好的学校和社会氛围中。
(二)影视主管部门加大审查力度
各级主管部门不能不作为,一定要严格审查影视作品的内容是否适合青少年观看,必须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严把质量关。
影视作品一定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充分考虑青少年成长进步的心理需求,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面向青少年的优秀影视作品,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让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进入校园、社区、乡村、家庭,丰富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为青少年开阔眼界、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服务。各类互联网站都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唱响网上主旋律,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
(三)利用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现有的法律法规要完善,没有的要经过听证进行有针对性地立法。在对影视作品进行审查的时候有法可依。不能认为单靠几位专家、几篇娱评,就能遏制住不良娱乐导向的影视作品去毒害青少年的现实。
针对这一点,我们国家一直很重视的,经广电总局20lO年3月26日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并且自2010年7月1日就开始施行执行了。本规定第五条就明确规定了:宣扬、赌博、暴力、恐怖、吸毒,教唆犯罪或者传授犯罪方法的;侮辱、诽谤他人的;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等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内容都不得通过审查。
但是,现在互联网络发达,国内的网站好控制,而一些国外网站就不好控制,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会通过互联网进行对我国青少年的毒害。这就需要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依法保障我国青少年免受毒害。
(四)给广大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首先,争取让青少年回归校园文化,不再光沉迷于虚幻的世界。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们的教育作用,像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对学生一律免费开放;还要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可以鼓励学生组成的自由团体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总之,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加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磨炼,我们都知道校园是青少年进行文化建设的实验基地,所以,各级学校都要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用心构建,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9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财富最高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
一、信仰和偶像崇拜的区别
偶像崇拜是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一个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现象,但偶像崇拜不是信仰。首先,信仰往往是抽象的;偶像崇拜的对象是具体的。其次,信仰的对象具有思想层面,属于精神领域的活动,一般是神圣的;而偶像崇拜的对象多在娱乐和体育方面,多是盲目的。信仰是精神的升华,人甚至为了信仰牺牲自己的生命;偶像崇拜是庸俗的,它不过是一种精神的寄托。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太过理想和浪漫化,对自己的偶像产生浪漫的幻想和依恋,并采取一种近似狂热追逐和迷恋,容不得他人有不同的见解。
二、信仰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1、信仰对人生具有影响作用。由于信仰是人的终极价值观,它对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重要影响,所以信仰对个体的人生方向,人生目标,人生态度,甚至职业的选择,生活方式和处事度等具有重要影响,它使人具有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因此,是否确立信仰以及确立什么样的信仰对于个体人生是决定其生命状态的重要因素。
2、信仰对人生具有指向作用。信仰的指向作用决定了人生的面貌。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青少年如果没有信仰或产生信仰危机,就会表现出认识错误或认识水平低等特点。
3、信仰对人生具有激励作用。人生需要激励,在激励中反反复复的前进着。正因为信仰是人们对于其认定的客体执著的追求,所以在很多时候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三、影响青少年信仰形成的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研究表明,家庭是影响到青少年人生与价值观的第一成因。
从父母的教养方式而言,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往往使孩子在平等沟通和协商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而那种放纵型教养的家庭,往往由于容易产生和形成错误和自己不相干的观念,而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家庭氛围上而言,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中常以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从而形成自己的性格特征。
2、学校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是表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它通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信仰。据不完全调查,学生73%的观念和道德的形成都是自教师的指导和学校的提倡。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信仰教育,和道德伦理观念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3、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人类传播能力发展的表现和手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散布在不同地区的个人或群体的媒体。在这个传媒飞迅发展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曾认它的影响几乎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理论观点,生活方式,文化类型展现在人们面前。
四、加强青少年的信仰教育
信仰的缺失,往往扭曲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极易产生危险的行为,甚至犯罪。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加强青少年信仰危机的干预呢?
1、重视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即信仰问题,解决了信仰问题,人们才会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方向。
2、加强基础文明的教育。对青少年信仰的塑造要符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实际状况和时代的要求,加强基础文明的教育。长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证明,忽视基础文明建设,任何过高标准和要求终将成为脱离实际的空洞口号而流于形式。忽视信仰和理想教育,会使我们的教育陷入“应试教育”。所以,我们在帮助青少年树立信仰教育的同时,又要狠抓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修养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文明。只有立足于现实,放眼于末来,按照从低起点到高层次的教育规律,才能使青少年的信仰建设循序渐进地沿着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前进。
3、选择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教育方式。探索和选择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教育方式,使信仰教育为德育服务,是我们在进行信仰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的。信仰教育方式与内容的选择上,应以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及青少年心身发展的规律进行的。在内容上要先从最基本的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观念的教育开始,而不是一步到位的传统说教方式。从方式上,坚持由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原则。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75-02
一、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政治安全,所以加强青少年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国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存在诸多问题。
(一)概念化认同
对教育者来说,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仅仅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却疏忽了概念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相互结合,对受教育者主流意识形态掌握情况的考核也仅仅是对书本概念囫囵吞枣的记忆复述,忽视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对受教育者来说,概念化认同意味着只是把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符号去简单地学习。这种认同又称符号化,往往就会成为一种对知识简单僵硬地学习与敷衍考试的工具,这样就缺乏价值认同和思想形成的作用。
(二)书本化认同
书本化认同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只注重从书本概念知识本身去僵硬学习,而不是灵活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起来,而忽视从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角度去灵活地学习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然后去解决生活中遇见的问题。这种认同,容易造成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实际相脱节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失去它应有的效果。
(三)边缘化认同
一些青少年忽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价值,不重视、疏忽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学习,而把它的学习当作课堂作业和生活中的负担来对待,进而使主流意识形态处于个人生活的边缘。边缘化认同,是由于青少年对自身情况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主流意识形态被疏忽、不重视。现在有些学校在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上处理得不好,存在着把智育放在教育体系中的第一位,而把德育教育放在次要的位置,这种避重就轻,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
(四)反向化认同
反向认同是指青少年去接受吸收西方文化,认同西方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而疏离、排斥本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种反向认同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常常以追求创新、崇尚现代的旗帜来疏离、排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二是常常以学习、借鉴西方文明来发展强大我国的旗帜,或以西方国家的强大实力的优势来否定我国的文化合理性,或不顾国家的具体国情、发展历史,盲目借鉴西方文明来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五)教条化认同
教条化认同是指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作僵硬的理论教条,仅仅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概念学习和简单的逻辑推断,却忽视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理,忽视了理论本身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忽视运用实践得来的理论知识来灵活分析和解决青少年生活中遇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条化常常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陷于空洞说教而缺乏实际用途。
上诉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实质都是脱离社会及其发展实际,脱离人们的实际需要和生活。概念化认同、教条化认同、书本化认同、边缘化认同、反向认同是一种文本认同,即以书为本的认同。这种认同只知道概念,忽视内容。因此,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应该是从知道再到悟道最后是体道的过程,
二、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增强了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使社会充满了生机活力。但是市场经济体制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种不好的消极的市场经济体制导致有些市场主体急功近利,而且扰乱了政治秩序,导致了青少年的道德下降。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够完备,导致一些主体往往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去决定事情,使得市场竞争陷入了一种无形的、具体的因素干扰中,无形如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因素,则容易被忽视。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关系上不平等,而且在政治上也不平等,实际上是西方发达国家引导并推动了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因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依仗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当前青少年乐于接受国外的新事物,以致拜金主义和崇洋的不良习惯滋生,甚至对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曲解和反感,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而这种挑战是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承性带来挑战。
(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的国家文化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碰撞交融越来越激烈,社会文化多元化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和客观存在。在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的民族。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在全球进行经济扩张的同时,也在大量输出西方文化,影响着我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传播与输出是必要的,我国对西方国家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同时也是必要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青少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缺乏认识,也对社会主义国家缺乏深刻认识,对国家历史了解也不多,所以对青少年来说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比较和鉴别是一种挑战。目前一些青少年因为年纪小,对待事情往往以一种好奇的心态去看待,所以对待西方国家的文化不加鉴别地接受吸收,甚至对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没有兴趣。这样接受吸收、认同西方国家文明文化,而去疏离本国文化的现象,如果超出限度,就会对我国本民族的文化安全产生威胁。对加强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一种挑战。
(三)价值多元和个体特色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大多数人仍然坚持我国主导价值观念,但是目前价值取向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就目前有学者把我国的价值观念概括为八种价值观,也有学者把我国的价值观念概括为五种价值观并存,但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取向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对加强我国主导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和影响。
当前,我国青少年正在迅速成长,个性发展千姿百态,社会多样化发展,促使青少年个性的特色化发展。青少年不仅受到地区、家庭和政策等因素制约,而且受到不同社会因素的制约,因而会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念,如崇尚大众文化、宗教文化等。目前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有积极与消极、高尚与低俗之分。
(四)社会信息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数据库的普遍应用,进而促使人们慢慢融入信息化的时代。青少年从这个加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化时代中去获取想要的信息,渠道和方法不断增多、同样从这个时代中获取的信息量也比以前空前增大。社会信息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开放的环境中,教育者很难把握青少年受到了哪些信息的影响,使教育者很难针对差异进行教育,以至于有时正面教育与受教育者的想法相矛盾,使教育效果下降。社会信息化冲击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价值,目前青少年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而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并且因为西方文化的涌入,青少年对各种信息难以去辨别、选择,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都会在网络这个没有边界的世界里交织碰撞,内容良莠不齐,青少年很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走上歧途。
(五)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
社会腐败现象随着社会而产生,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各种腐败现象。尽管在我国提倡“公正廉洁、廉洁从政、从政为民”的价值观,但是我国的腐败现象还未能完全避免。青少年作为社会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而社会中的各种腐败现象都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影响,社会腐败现象会使青少年对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丧失信心。道德观念、传统文化、优秀的新生文化都受到了各种腐败现象的影响。这样,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很难得到准确的理解与有效地传承下去。
(六)陈旧的教育方式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陈旧的教育方式仍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不可能马上消失。当我国青少年慢慢融入这个开放的信息化社会环境中,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时,需要正确的实践理论作指导,但国家的有些教育工作者自身缺乏对实际理论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所以当遇到与受教育者相似的实际问题时,就很难从理论和实际不能分离而应相结合的角度去解释和处理受教育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是僵硬地讲理论知识本身,僵硬地讲课堂的书本知识理论。目前我国在青少年的教育中仍然存在对知识教育的形式化倾向、教条化倾向和概念化等不良倾向。这样不仅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削弱了我国加强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应该是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应以德育为主导,智育、体育为主干。但是,一些受到封闭孤立思想影响的学校,仍然存在德育与智育相分离的现象,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影响了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参考文献:
[1]石国亮.西方国家选择青少年作为意识形态渗透重点的原因透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2):43.
[2]高中建.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J].福建论坛,2008,(2).
[3]余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6.
[4]罗金平.强化当代青年的主流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论坛,2008,(4):187-189.
- 上一篇: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 下一篇:预防校园欺凌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