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策略范文

时间:2024-04-21 14:4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篇1

关键词:农村中学;思政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基于国家角度对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1.1加大农村中学的教育资金投入

对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目前农村中学所受到教育资金的局限性较大[1],因此制约了农村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进度。因此,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教育资金投入是改善农村中学教育弊端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门要加强教育资金向农村地区的流动,对极其贫困的地区应当给予相应的特殊照顾,并给予政策以及资金上的倾斜。

1.2构建农村教师保障体系

由于农村地区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无法保证教师的工资,导致教育人才大量流失,从而对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严重阻碍。政府在对农村学校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构建完善的教师保障体系,农村教师的工资往往是从学校或乡镇政府所划拨,要想成立良好的保障体系,可以将拨款对象转变为地方财政,最大程度上可以保障了农村教师的经济利益。

2基于学校角度对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实现多渠道特色教学

在进行农村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结合校园文化以及农村当地的特色来进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还要将选修课、活动课当做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可以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自由。例1:在对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农村当地的文化、历史、特色农作物、传统习俗、地理等内容来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同时还可将相应的农业技术以及劳动技巧加入到校本课程当中,并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塑造出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2]。例2:随着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在对思想政治进行校本开发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资金为学生构建信息化的教育途径,比如对图书馆、媒体教师、实验室等多元化教学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开拓农村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对其灵活运用,从而有效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放性、多元性。例3:学校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主题教育,尤其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家长大部分会去外地打工,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学生懂得利用学习完善自身,将来为祖国效力,才会改变农村当下的生活环境,并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通过爱国思想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体验生活以及参与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提升教师的协调开发能力,要提升教师的职能素养,重视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力度。比如校方可以定期开设教师培训大会,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基础教学理论水平同时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素养[3]。另一方面,要让教师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实际教学来发现自身教学方法的不足,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沟通,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进行汇总、分析、研究、讨论,从而为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良好的人力保障,从而提升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结束语

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要让缩小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质量的差距,才能全面提升我国的教学质量,并推动国家的未来发展。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有效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并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从而推动我国的新课程教育改革,实现对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水平提升。相信在广大教育人士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会真正实现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有效提升农村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孙和.对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118.

[2]任淑敏,陈晓健.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9):70‐72.

篇2

一、普通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一般来说,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需求主导模式,二是条件主导模式,三是目标主导模式。需求主导模式,顾名思义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主来设计开发校本课程,所以需求主导模式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人本思维,让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性化,更加趋向于服务化。条件主导模式是以学校固有资源为依据来开发校本课程,不同的学校其教育资源也不同,学校根据自己拥有的软硬件及师资实力来进行相应的校本课程安排,保证教学水平。目标主导模式范围较大,它以学校的办学目标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比如,在国外,天主教学校的办学思想就是以基督教为主,校本课程中多和基督教义和圣经联系在一起。而女子学校,他们的校本课程则从女性角度来考虑教学内容,教授符合自己办学思想的教育内容,而其他服务因素主要作为主导办学思想的辅助资源存在。

可以说,这三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都可以适用于现代语文教学,但是它们也各有利弊。比如,需求主导模式以学生的需求展开,优先考虑学生的感受,但是它的缺点就在于过度受限于这些来自于学生的条件,从而影响课程的顺利开展。所以,基于需求主导的校本课程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也会出现实用性差、众口难调、不成系统的效果。条件主导模式却恰恰相反,它符合学校的办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但是它过于主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这与传统教学思想别无二致,所以这种模式容易流于形式。相比较而言,这三种教学模式应该在不同时期、不同教学环境与不同地点体现出不同特色。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按照实际情况与需求来适当地选择利于语文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模式,做到灵活运用,避实就虚。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的具体思路

(一)处理好高中语文教学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2003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综合性课程结构。”虽然校本课程赋予了学校合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自主权,但是学校也应该根据国家规定的语文教学内容,为校本课程和学生需求量体裁衣。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规定,校本课程占国家规定教学内容的比例应该在10.5%~18.5%左右,适当把握好度,有助于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性格,所以校本课程的开设与设计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心态、兴趣与注意力等情况后,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设置提纲并设计校本课程,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要注重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可以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辅导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根据兴趣与学习中的弱项来选择相关的知识点。而教师要与学生做好呼应,让校本课程自然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下去,而不是喧宾夺主。

(三)注重平衡校本课程中的学术性与趣味性

学校可以开设基础性语文校本课程,根据国家规定的语文知识课程来进行知识的改编和拓展,同时在课堂上结合一些特殊的朗读策略和记忆策略,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底子。再上一级开设发展性校本课程,锻炼学生的中文品评能力,通过阅读新闻、名作和诗歌等,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最后是提高校本课程,这一层次上学生要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思维拓展训练等,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学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上三个层次的校本课程设计,可以很清晰地分清高中语文教学的学术性和趣味性,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

三、实例分析

(一)教学方法和目的

本校本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采用INTER未来教育模式,更注重课本知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将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任务,用问题来牵动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整合、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

通过在课本和网络中查找资料,学生分组合作寻找与探讨诗词中对意象的分类及特征定义。比如,教师给出出现于诗词中的事物,如月、云、松、竹、梅、夕阳、西楼、长亭等。教师首先通过讲授这些诗词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来启发学生如何进行古典诗词意象的分类与组合,并传授学生鉴赏的方法。

(三)教学安排

篇3

【关键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一、主动适应当今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 十报告对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一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二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二、主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

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拉开序幕,为了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一具体目标,积极稳妥的实施新课程教学。我校紧紧围绕校本教研,深化课题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很好地推进了新课程改革。

三、主动开发、利用本地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是由教育教学行政部门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国家课程,这导致了学校教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校实际脱节,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思维活动空间。而校本课程能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延长县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充分凸现我校的最佳优势,彰显办学特色。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

1、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明确目标。学习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为校本课程开发夯实理论基础。

2、学校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环境保障,并保证课题研究的时间。在课题研究上,做到定期研究和随时研究相结合,集中研究和教师个人分散研究相结合。

3、严格遵循教科研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寻找出合适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的最佳切入点,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了三个“整合”。

①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正在探索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南上指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很浓郁的地域内容,更有学校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重视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②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教师不仅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而且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他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间改变了以往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实验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研究边学习,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积极利用网络优势,积累素材,真正成为了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对课程的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等。总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逐步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新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与同伴的合作,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了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③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它以其形象生动的情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校本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校本课程开发素材转化为具有直观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教学创造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优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巧用评价,促进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课程本身的评价。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利用过程中边实施边评价,在评价中逐步完善实施的内容和细节,并取得了预期的评价效果。

篇4

关键词: 英文报刊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

信息发达的21世纪要求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俱进。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对高校英语教学更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事实证明,独立院校英语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都与这一新形势下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正如其它很多高校,我校在英语专业教材选择上也十分注重教材的经典性,因而“现有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很多年前发表出版的”(端木万义,2000)。这样的教材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缺乏新鲜的“血液”,总是觉得与现实脱节,进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很薄弱。在这种形势下,提出利用英语报刊阅读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本校外刊教学的现状

本院针对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开设报刊选读课,但并没有在非英语专业开设此门课程。事实表明,通过固定外刊教材的学习,学生从整体上已经能够把握阅读外刊的思路与方法,并可以从中提取自己的观点,写出规定的任务型研究报告。但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报刊这一课程资源为现实生活服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的传统式教学,被动接受别人的东西,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输出所获取的信息。正如学生所说,除了课上安排的一些阅读任务外,他们很少再去通过阅读报刊积累文化知识、扩充词汇。他们已经习惯于常规的精读及泛读课程,缺乏真正的阅读动机。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真正的意义上使他们不仅能读懂,还能利用所读内容去写作并表达观点,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能够从事一些外事工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A.M.Furumark和I.Memullen两位学者就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1985年,在以色列召开的一次小型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学者们就“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界定作了广泛的讨论。现在,国内外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大致界定是“在实际的教育场所中发生的并可望能够使教师们积极地参与并卷入到广泛的相互作用和课程决策之中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我国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作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还有的学者将“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一个研究的过程;有的强调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有的强调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重视学生的需求;有的则强调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忽视社会需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刻不容缓,探索开发课程资源的办法需要我们利用现有学校的资源及有利于课程改革的一切哲学思想、教育理论、心理科学的究成果等,切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

三、开发报刊阅读这一课程资源的各种方法与手段

根据对本校学生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在阅读外刊过程中常见的并且最为突出的问题是:1.缺乏阅读外刊的积极性与兴趣;2.词汇量较小所带来的一定的阅读恐惧;3.缺乏足够的方法引导。针对这些常见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从而改善这些常见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1.直接法。课堂上,突破传统报刊课的单一书本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PPT课件,及时补充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主要报纸期刊的封面图片、有意义的卡通漫画、最新时事音频视频,在时间安排上灵活处理,不占用太多时间但又及时刺激学生的思维神经,让学生在试听上有一种美的享受,激发其阅读的兴趣与欲望。课下让学生直接接触最新的外刊文章,获取最真实的英文阅读素材。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国内事件作为阅读外刊的突破口,跟踪性地阅读国外报刊对相关事件的最新报道,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习惯,主动获取不同媒体对于某些实事问题的观点与认识,并形成自己的观察角度与观察模式。

2.视听法。课堂上边听边看最新时事视频,然后要求学生就所看所听内容在课下搜集国外报刊的各种文章,随后在课堂上进行任务型讨论:以小组四到五人左右进行任务设置,如讨论并发表对某一评论的观点,讨论并回答与某一阅读材料相关的问题,以及讨论并汇报补充阅读材料的内容及重点,或者进行某一争议问题的辩论,等等。通过这些小组互动,学生增强了阅读的深度并开发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在读的基础上将内容用口语表达出来,锻炼了语言应用能力。

3.认知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图示,从认知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补充阅读材料;并将获取的信息及时应用到自己的论文实践当中,拓展学生的认知思维。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个研究话题进行相关外文网站的搜索,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观点以半论文式的方法呈现出来。

4.合理安排幽默教学。幽默教学也是教学更新的一种新形式。“幽默是英语课堂中的增鲜剂”。幽默可以体现在多方面:肢体语言的夸张,语音语调上的变化,以及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错综复杂的文化含义是学习英语的难点,也是有趣之处。

四、利用英语报刊阅读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两个主要问题――校本课程和课程资源的交叉点,使校本课程开发扩展到了课程资源的视野上,脱离了传统课程开发的误区,可以为校本课程开辟新的课程资源。通过设置恰当的主题,能够呼应研究性学习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技术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新兴课程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

1.可以弥补学校原有英语专业报刊课程的局限性。虽然我们以往也开设报刊选读类课程,但基于固定教材、固定内容的讲授与学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与技巧,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从而没有能够积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报刊阅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有力环节,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使他们成为研究型的主动学习者。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从而必须打破过去僵化的、模式化的、习惯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把自己的实践知识与学生分享,在与学生共同制作课程方案、实行课程设计及评估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将得到较大的提升。

3.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在学校必修课以外往往很少有实际应用英语的机会,也缺乏接触最新的语言学习资料的途径。我们把报刊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对原有课堂讲授的固定模式进行改进突破,可以让学生通过任务型的报刊阅读真正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实践与操作具体的报刊写作,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并拓展自己的兴趣,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表现和表达的机会。

4.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作为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学生,在今天就业压力很大的现实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并不是没有改变劣势发挥特长的途径。利用报刊选读作为英语系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途径,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本系的教学特色,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学习随时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自我定位。

利用英文报刊作为学生阅读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提出利用英语报刊阅读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就显得适时而且合适。然而,教师务必注意结合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语言基础,精心选材,合理利用,才能促进英语报刊教学。尤其在学生阅读外刊的初期,学生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教师应通过一些简短、新颖、真实而有趣的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当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处理阅读问题的能力时,教师要转向选择内容不熟悉的文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阅读能力,拓宽视野,开发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利用英语报刊的丰富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对英语教学是一种相当好的补充和延伸,能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加强素质教育起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处理好英语报刊与课本的关系,从而合理、有效地通过英语报刊丰富英语教学,拓宽学用渠道。总之,不断学习和牢固掌握最前沿、最贴近素质教育要求的英语报刊资源,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合理有效地加以运用,对于广大同行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周学艺.美英报刊文报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端木义万.外语教改与教材更新[J].外语研究,2000.

[4]Mackenzie,A.S.Using CNN news video in the EFL classroom[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1997,3(2).

[5]Sanderson,P.Using Newspapers in the Classroom[M].Cambridge:CUP,1999.

篇5

关键词 校本课程 体育课程 开发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一、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标准等一系列要素的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只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可见,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离开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就无从谈起;而离开了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改革就是不完整的。没有校本课程这个部分的发展与完善就不会有作为整体的课程改革的成功。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势在必行的。教师一旦进行了课程的开发,作为参与者他们就不会再对课程计划的意图和课程理念产生误解,从而有利于教学的发挥和学生的学习。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若想要开发出学生比较满意的课程,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

(一)选择: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付诸实施的过程,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主要包括课程科目的选择、配套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体系的选择等。

(二)改编:是指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进行的对原有课程内容上的修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导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堂情境。

(三)创编和新编:是指依托拟定课程计划开发全新的课程板块或课程单元。开发体育校本“特色课程”:如: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研究和汇编——选择、改编,强化或简化研究、另类化研究;新兴体育项目的教材化探索——选择、改编或自创运动项目(方法或规则,局部或整体),形成自编教材;民族、民间、乡土活动的教材化研究和汇编;创编体育运动项目或体育教学素材。

(四)个别教材内容或方法的优化:我们可以改编或自创游戏、徒手操等,形成文本;开发“乡土教材”;开发新兴的课程;新编地方性专题课程等。

(五)创编主题模块或单元内容:首先是课程整合,它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开发活动,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的隔阂,也是减少因知识剧增而带来的课业负担;其次是课程补充,它是指以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再次是课程拓展,它是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包括正规课程延伸和个性化拓宽。

三、校本课程开发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这里的技术变化是指教师应熟练掌握获得知识的先进设备。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断的利用和开发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新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正好为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学思想的变化要求教师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思想,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实施方式与国家课程有所不同,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必然引起教学思想的变化,课程内容的变化。

(二)促进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教师知识分类学认为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

(三)校本课程开发给体育教师精神领域、知识领域和技能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精神世界有重大的影响。学校是为学生存在的,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区人员、课程专业人员广泛参与的活动,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社区人员之间、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长此以往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识

校本课程开发主张给教师赋权增能,强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和执行者,增强了教师参与的意识,并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参与的能力。同时也确立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因而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

四、结论

因此,建立体育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发挥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作用,对于推进国家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长远的作用。作为体育的国家课程,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它体现了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体育与健康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体育的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需求,制订《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时数等。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德伟,沈英.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M].北京出版社.2005.

篇6

关 键 词:美术欣赏课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 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校本课程 开发 实践

一、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 1有利于课程结构的优化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受课时、资源、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只能依靠文字、语言、符号和公式等进行传授,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对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忽视发现、探究这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学生获得的间接经验多,亲身经历少,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让学生所学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课程结构更加优化。

1.2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差异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例如:当地文化经济的差异,学校发展资源的差异,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以及教师能力的差异等。以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一把尺子去要求各级教育体系,势必会造成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是注重社区、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差异,提供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既满足了学生的求学需求,又兼顾了教师的特长发展,达到学生与教师的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同时,生物学科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可以贡献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挖掘自身的优势,通过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课程内容,有效地采取应对策略,从而提高课程针对性和适用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二.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梳理本校可利用的资源。

为了实现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应针对本校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分析和整理。校本资源主要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部分。

1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

2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的确定应结合当地实际,选取代表性资源。如:我校所在地是当地最大的蔬菜基地,结合蔬菜基地这个代表性资源开展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在教材中学习理论,以蔬菜基地进行实践,就能够较好地实现活动类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

三.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实现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

实现国家课程二度开发的主要抓手是深化对课改的认识,变写教案为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

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简介

(1)“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的核心思想:把教师备课的隐性思维过程转化为显性思维过程。教师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怎么才能更好的把隐性思维转化为显性思维?教学一体化方案解决的办法是:教师要把对教材学习、分析的过程转化为一个问题系统(问题链)。在一个大问题下面分解出来一系列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链条。为使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学一体化方案还要求以相辅相成的训练系统。用一句话来概括方案设计的核心思想,那就是:把教师的思维过程首先转化为问题系统和训练系统,然后,以教学一体化方案的方式展现出来。

(2)、“教学一体化方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区别一: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出发点不一样。

教案侧重于从教师教的方面来考虑。从编写教案的情况来看,教师考虑更多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准备采用哪些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用直观教具还是用多媒体来演示学习结果呢?好的教案也能做到三备,其中教学进程部分也会安排学生活动,但更多的教案做的是“搬运工”的工作,把教材、教参上的东西搬到教案本上,以备检查。

教学一体化方案则侧重于从学生学的方面设计,教师考虑更多的问题是:学生能够把教材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出来吗?会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吗?会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吗?

区别之二:教学一体化方案与教案展示的方式不同。

教学常规上规定有“规范教案”的展示办法: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用具;4、教学方法;5教学时数;6、教学进程;7、作业布置;8、教学后记或反思等。

而教学一体化方案没有这些东西。在教学一体化方案教学目标(包括智能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难点,甚至教学进程,均不是以显性状态出现的,而是隐含在一系列的问题和训练中,呈一种隐性状态。

区别之三:教学一体化方案是师生共用的,人手一份。不像教案,只有教师有,学生能看到的不多。

四、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体会。

通过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我们认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学生只有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来认识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社会发展从而取得的经验、体会才能保持长久,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综合的科学知识信息及技能,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热情。学生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真正受益者。学生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教师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学校也是受益者。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格,形成了学校的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李向珍. 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北京教育,2006(3).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校本课程;行为;思想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普及法律与哲学基础知识的课程。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最重要的还是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出发,瞄准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行动态的政治教学。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要根据课程,成立相关的教学研究组织,增强校本课程的完善度与可行性。让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研究可以形成一个严谨且高效的流程。

一、从“行”的角度教学,在课程设计阶段进行创新

思想政治课在高中课堂中并不是很受欢迎,就当前的教学形式来看,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内容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其次就是书本编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是一门教育培养类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对政治有一定的了解,并不是纯粹的文字罗列,也不是大量理论知识的堆砌,但是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还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大量枯燥且繁琐的文字难以让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此外,作为传统教学重要的载体,纸质书本在教学设计中,也有着巨大的缺陷,由于一本书的编辑与成稿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是时代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书本的更新换代难以做到与时俱进,所以,很容易造成知识的滞后。而校本课程最注重的就是实际需求,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是其最为主要的核心。因此,在这种现实条件下,教师就要从课程设计方面入手,努力规避现有教材枯燥乏味的劣势。通过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主题环境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可以进行自由、自主的思考。除此之外,课程的主体还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学的课程,最好还是以专题或者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效果较好。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让学生可以在听课的同时,进行自主思考,培养自我学习的意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外面寻访店面,通过和店员的沟通了解书本中的问题,如,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都有那些?商品价格和供求之间有什么联系?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自己亲身走到市场中,才能更好地了解书本中所描述的知识。

二、对授课环节多“思”,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中阶段的侧重点往往都是形式上的,而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与思维,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即便如此,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是遵循形式主义的模式,进行灌输式教学,布置一些意义不大的作业,学生在经过学习后非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学习效率非常低下。这种教学正是校本课程模式所要摒弃的,在校本课程的模式中,思想政治课程更为侧重的是人的品质与实际的教学效果。通过扩张课程的范围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将课程的局限性改为开放性,使讨论与调查成为课程的主要学习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到的知识,是很多常规课程无法学到的。此外,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之后,学生手中所收集的信息与资料一定会非常多,但是想要最终完成课程目标就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从而发现并找出其中的重点与实质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定然会经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以及逐渐克服的过程,这也就是学生逐渐成长的过程。这种教学将大量的实际思想融入学生的思维中,令他们在行为与思想方面变得更加务实、理性。

三、“行”“思”结合,定期进行成果展示

在很多情况下,学校的课程设计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他们往往认为课程设计就是进行教材设计与课堂流程的设计。这就导致了课程设计的局限性与封闭性。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的构架之下,并没有什么创新的趋势,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课堂,如果学生缺乏积极自主的学习热情与渴望,这个课堂就会沉浸在教师死气沉沉讲课的旋律下。有多少学生在这种模式中蹉跎了时光,又有多少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虚度了年华。课程设计与教学的脱节是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根源,课程的设计不是为了教育而设计,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误。因此,为了弥补这种问题,在校本课程的制订中,应当参考传统课本将其作为目标大纲,进行适当的与教学接轨的课程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避免课程与教学形成较大的脱节。通过校本课程改革创造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环境,避免陷入课程设计与教学之间的漩涡,引领学生积极、快乐的学习。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时还需要明确、积极的策略进行支撑与推进。通过分析学校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制订出满足当下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只有经过这样整体与系统的规划,才能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具有可行的空间,并且通过教师的积极努力与推广,让校本思想政治课程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七平.“双预备教育”模式下聋人综合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刍议[J].现代特殊教育,2009(6):15-17.

[2]林琳.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09(11).

篇9

【关键词】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1.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校体育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综合大学早已经进行了力度较大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体育教育工作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体育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高职体育教育兼有高等体育教育和职业体育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体育课程设置既要与普通高校接轨,又要具有其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不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任务,还要完成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职业活动有益的体育教育知识储备、体能储备和运动技能储备,强化发展对职业要求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培养的特殊任务。因此,深入研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探索出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和基本模式,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实践意义在于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特别是探索出符合天津职业大学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新途径。

2.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是根据校本体育课程的工作任务,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块、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课时安排、考核项目与标准等,进行总体设计与整体优化的组织行为和研究实践过程。

2.1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课程设计原则

(1)校本课程指导思想必须以职业活动导向来进行设计课程的原则。

(2)课程教学目标必须突出实现能力目标的原则。

(3)课程教学方法必须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的原则。

(4)课程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5)课程组织和内容必须坚持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2.2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依据和目标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能体现21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体系,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要求,依据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原理等相关专业理论,结合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与构建。具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等特殊功能。

依据形势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天津职业大学的具体实际,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和谐发展,工学结合,服务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针对天津职业大学不同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适应能力等特点,为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运动项目,且每个单项课程都从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体能素质、锻炼意识以及“工学结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使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的学习,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自我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模块设计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确定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完善“准职业人”职业体能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储备、特殊身体素质储备和综合职业素质储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将职业实用体育课程设计成五个领域的模块,即运动参与模块、职业体能模块、职业综合素质模块、特殊身体素质模块和终身体育锻炼模块。

2.4 教学设计与实施

2.4.1 教学整体设计

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教学中把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既传授语言知识又注意培养技能,做到知识的传授为能力的培养服务。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精讲多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以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我们在长期研究探索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天津职业大学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研究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特点的体育校本课程的设置,确定了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基本体系。(见表1)

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上述研究归纳的结果,规划设置了天津职业大学不同专业学生体育课程的针对性教学项目,开发出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具有职业大学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

2.4.2 体育教学手段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健美操、篮球、排球、武术、足球等项目的教学中都采用了电化辅助教学手段,将不易示范、动作难度大、语言表述不清楚的体育技术技能、战术演示、理论剖析以及高水平的比赛场面,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很快地清楚了解和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技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3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

首先是突出实用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应特性,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开展教学,可使学生感到上体育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有所帮助,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这样自然就会调动起学生自愿练、主动练的强烈愿望。

其次要注意合理性。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和运动量。在学生学习或实习劳动量大时,体育运动量则要安排的小一些,在学习或实习劳动量小时体育运动量则应大一些。并要充分体现出“选择性”、“针对性”的特点,如对长时间不活动部位选择幅度大的练习,对长时间屈缩的部位选择伸展练习,对长时间局部肌肉关节活动部位选择对称部位的练习等。同时,教育学生懂得在较大强度的学习或劳动之后,进行适量合理的肌肉放松操、保健操、静力牵拉操、保健气功、按摩等活动,可起到积极性休息和消除身心疲劳的作用。

再次是强调终身性。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并根据专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帮助学生掌握预防纠正有关职业病健身法的编制方法和原则,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结论及建议

3.1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根据各自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并实验设计出符合自己学校培养目标、符合本校学生需要以及职业发展需求的体育校本课程。

3.2构建各具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完整体系,必须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结合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具有健身功能作用的体育项目有针对性地设置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之中,突出体育教学的当前效果和长远意义,真正体现各自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

3.3不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受职业特性的影响,对体育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接纳程度,研究探讨和实验构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时,一定要在充分调研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健身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进行细致的规划和设计。

3.4根据学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行业特色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影响,研究探讨和规划构建相应的体育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出自己院校的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和健身兴趣需要,研究并设置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效果的体育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黄政杰.课程改革.台北:汉文,1985.

[3] 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台湾:台湾师大书苑发行,1999年,第4页.

[4]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 王健.澳洲中学体育课程标准简介及思考[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篇10

摘要:通过对当前我国中职整体发展势态的介绍,重点探究在此背景下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寻求指导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价值理念、了解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所采取的具体模式,进而探析在具体的开发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杨成明,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张棉好,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07-05

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在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形势不断向前的背景下,也通过不断的调试自身,促使中职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浪潮中凸显特色、获取发展先机。而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中职拓宽自身发展道路、提升自身发展内涵的重要举措,日益受到职业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然而,在当前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过程中,却存在如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等诸多问题,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无疑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探寻解决中职课程存在问题的途径时,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促进中职学校特色的构建、把握重要发展机遇期、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作用。通过研究,确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正确价值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采取恰当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并正确运用于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这不仅有利于中职开拓新的发展思路、铸造新的发展特色,而且对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理念

寻求中职发展新道路之时,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日益凸显出其在解决中职现存问题某些方面的优势,故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我国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开始发展,但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秉持什么理念?追寻什么价值目标?才能通过此路径解决中职现存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理念共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适应性和发展型理念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通过开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课程,来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之下,中职的校本课程开发应积极遵循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原则,不断提升中职的课程、教学、人才规格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适应性理念还体现在中职校本课程过程中应一切从实际出发,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特点和贴近教师能力。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和开发方案的制定时,应考虑几个方面:(1)应调研市场与岗位需求,了解行业发展趋势;(2)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校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实情来制定相应的开发方案,从而保障所制定方案的可行性;(3)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具体表现为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等。[1]只有通过自主开发出真正与市场接轨、与学校实情吻合、与师生意愿一致的校本课程才能使得中职校本课程在促进中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对于当前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理念来说,有学者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即更多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这也使得中职学生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树立“发展型”的职业教育理念,努力促使我国中职教育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转变,便成为许多学者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一个共识。[2]这不仅有利于当下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由终结性教育形式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形式的转变,在注重学生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后续发展能力的塑造;而且有利于从职业教育各个环节共同推动来实现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

(二)职业性和针对性理念

职业性作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是贯穿、引领于职业教育活动各个方面的灵魂与精髓。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职业性的理念的树立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其具体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动态性、体现特色性;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实践性、情境性。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做好知识、技能、态度上的准备。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学生的生涯、创业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合理进行职业选择,增加人职匹配程度;而且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的同时,促使学生自己开辟新的职业发展途径。[3]正因为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而且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的方面来进行改革。因此,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4]立足地方,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提升中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更好地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良好的外围环境来促使中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主体性和合作性理念

传统对于课程的理解即为教材,而对教学的认识只是执行课程内容的过程。这样无形之中就会对参与课程开发主题的构成产生一定的偏差,认为课程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与学校、教师、学生无关。随着课程实践和课程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作用,而且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企业,也逐步参与到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当中。由此,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与合作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得到了广大学者们一致认为。[5]而且,只有最了解学校实情、需要的主体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形成有自己特点和特色的课程。因此,根据人类学方法视角,应积极提倡主位研究,即从文化负荷者的角度,来描述、结束和判断他们自己的文化。[6]对于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来说,旨在为学校“造血”,更需要内生力量来促使自身由内而外的变化。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更应注重各主体的合作性。

(四)动态生成理念

对于动态性理念的解析,更多是从课程开发的过程来考究的。一方面,有学者将校本课程的开发概括为:组织的建立、前期的调研、开发决策、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开发方案的拟定、方案的实施、方案的评价和调整几个环节。在整个课程开发的流程中,学校在建立了专门的课程开发组织后,可以从之后的任何一步开始进行下一步,也可几个步骤同时进行,并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而同时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和改变,这便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动态性的体现。[6]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它要通过不断调试来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来设定阶段性目标。

(五)“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具体表现为:(1)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教师,应确保其在拥有足够的权力来参与到开发过程中。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确立民主性原则,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开展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而非自上而下的通过指令式文本来推行。(2)以培养学生持续就业与一定程度的自主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来合理筛选和安排课程内容。(3)课程评价的以人为本,是指评价的手段、方式、内容和目的都应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课程评价标准、方式的多元化[7],通过恰当的评价方式来促使学生的发展。

总之,对于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要秉持的价值理念,专家和学者的观点各不相同,但笔者总体上更倾向于以上所述的几种价值理念。但对于中职整体来说,其根本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而价值理念的过于多样化会导致实践模式中多个方向的出现,从而使得关键性的价值理念难以突出。因此,在循序渐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根据阶段性的目标确立合理的价值理念和树立阶段性目标。

二、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职业教育以职业性为主要特点,这也就注定了能力本位是其发展的核心,在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下,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演绎出了多种课程开发模式,而不同的开发模式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结合实际,以以往的成功模式作为理论依据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开发模式。

(一)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不断探索与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DACUM课程开发模式、MES课程开发模式以及“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

1.DACUM课程开发模式。DACUM即Developing a Curriculum的缩写形式,意为“教育课程编制”,它是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由加拿大皇家经济开发中心和美国通用学习公司合作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与用人单位合作,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设计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7]从学校层面来看,DACUM课程开发模式的步骤包括:工作分析(明确工作职责和职责下的任务)、任务分析(分析每项任务的最终绩效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分析(根据最终绩效目标和能力目标来制定教学模块或单元,之后,确定培训途径和课程设置,制定出教学计划)、教学开发(进一步明确每一模块的教学目的,编制教学大纲,确定绩效目标的评价方法)、教学实施(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及时修订,最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8]

2.MES课程开发模式。MES是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的缩写,意为“适于就业技能的模块组合”,所以,MES又被称为“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MES被开发后,首先是由瑞士和西德政府在本国试验鉴定。1983年以来,经国际劳工组织培训专家的积极推广和传授,逐步被应用于几十个国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9]MES课程模式的开发步骤主要有:培训大纲的设计(是选择和组合模块及学习单元的方案,通常是基于培训需求的分析之上,最终形成包含五个学习单元和模块的表格)、培训大纲的实施、培训大纲的测评和反馈(测评和反馈的核心是检查培训后的人员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并据此来调整MES的相关环节)

3.“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该种课程开发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根本特点是学生一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它是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每一“元”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9]“双元制”课程模式的开发步骤有:“双元制”课程标准的制定(由培训条例和教学计划纲要两个部分组成的“双元制”课程标准,是双元制课程模式实施的主要依据。标准一般分为:计划准备阶段、制定表决阶段、公布实施阶段)、“双元制”课程结构的设计(是基于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之上,一元是企业为主的企业培训课程;另一元是以职业学校为主的理论教学课程,以技能培训为主,但又相互协凋、互为补充)、“双元制”课程的实施(在课程设计基础上,教师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单元内容,制定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后根据单元目标进行讲授、联系。再通过检查得到反馈)。

(二)国内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应用模式

1.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在教育科学领域出现的“教育功效化运动”和“教育科学化运动”引发向下而产生的,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主张从“功效”、“经济”的角度来审定学校课程,并进而突出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发课程的种种设想。博比特是目标模式的首创者,泰勒对目标模式加以进一步的改善,并使之系统化形成目标模式的经典形态。[10]泰勒认为,课程开发的应解决的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3)这些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后来被人们广泛地称为“泰勒原理”(the Tyler Rationale)[11]。

2.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斯坦豪斯在《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针对目标模式中缺乏对知识本质的研究、忽视那些不能被严谨的加以表达和检测却十分重要的教育结果等问题,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过程模式将教育看作是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获得知识、发展认知、增进批判能力,成为有灵活性和有教养的人。它主张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发现内容和程序原则的方法来合理开发课程,而不必用目标预先制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课程内容便是反映各学科领域内在价值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程序原则即贯穿于课程活动始终的课程总目的或总要求。[12]过程模式并不预设目标,通过概述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结果,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和总体要求,而不是只想去对课程实施的最后结果的控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在课程评价上,一方面,过程模式主张学习的评价应建立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之上;另一方面,也应建立在教师的诊断与评析基础之上。[13]

3.环境模式。环境模式即通过分析学校内外的环境,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主要有环境制约因素分析(校内:学校领导、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课程自身等因素;校外:教育政策、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等)、目标制定(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制定出适合学校要求的目标)、制定计划(基于前期工作,制定行动计划,使得资源合理配置,促使目标的实现)、实施制定的计划、课程评价(不仅包括对学习情况的评价。还包括对教授的评价,既对学生评价,又对教师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同时,也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14]

4.动态模式。所谓动态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各要素的动态稳定关系及其结构形式。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学校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依据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2)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3)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复合、组织等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知识为师生互动。

总之,每种课程的开发模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所以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以几种模式的集中优势来设计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这样设计出的课程开发模式才更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也与学校本身的实际更贴切。这样才更有利于学校自身特色的创建。

三、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现状与对策探究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近几十年来,通过国家、社会、学校的各方努力使得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而中职在此背景下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针对此情况所进行的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不断的探索中对于中职课程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现状

在关注中职学校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审视当下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思考,发现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课程内容学术性得不到保障。受短期效益心理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大多着眼于学生、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过于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对其文化理论素养的培育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忽视了学科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核心地位,与学术性的要求抵触。

2.校企合作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其实际效用已在多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但在当下,我国校企合作过程中却呈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合作主体利益缺乏协调而深入程度不够;长效保障机制欠缺而难以长久开展,等等。从而导致了企业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未能充分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等各个环节,未能将行业及市场的需求信号及时传递给职业院校,这也必将使得中职校本课程的内容未能及时跟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

3.课程专家不仅是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确保课程开发各项环节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特色性的重要角色,而且还是帮助一些初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中职学校,厘清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开发组织机构,制定恰当的开发步骤,选取有效的开发模式,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工作顺利开展的指导者。但现阶段,由于我国专门从事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专家队伍严重不足,这也使得中职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

4.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原有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的改革,较原有课程来说,校本课程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提倡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但部分教师出于原有的教学习惯,以及寻求教学方便,主要依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和自己的想法设计教学内容。[15]这便违背了校本课程的初衷,而使得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与此同时,当下的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还存在如中职学校教师的能力水平不能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中职学校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开发的需要,如在观念层面、物质方面等都存在局限性;缺乏行业、企业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支持等问题。[16]

(二)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对策探究

通过寻求解决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途径,从而促使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更合理、开发结果更有效,基于此,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1.树立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新理念。理念对于具体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积极转变观念,由计划培养转变为市场需求为导向、由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由培养继承性人才转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由终结性教育逐步向终身教育转变。树立新的发展思路来指导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17]

2.确保开发过程科学合理。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要积极稳妥、逐步推行,切勿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效性;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通常情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包括:课程开发小组的建立、市场调研和情境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拟定、课程开发方案的编制、课程开发方案的实施、实施方案的评价与调整。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在第一步完成后,可动态性的继续以下的几个步骤,而且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对开发模式等进行调整和改变。

3.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首先在国家层面,寻求相关的政策支持。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建立时,不仅需要有高素质校长的领导,而且还需提升学校教师素质、改善理念。与此同时,健全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在多方面的互动机制。[18]

4.组建优质的开发队伍。对于课程开发过程中,合理地进行开发队伍的组建对于成功开展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通过积极鼓励本校具有课程开发经历以及相关专业能力较好的领导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形成自我挖掘、自己筹建、精英汇聚、特色构建的师资队伍;(2)通过大力引进企业相关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典型学校的主要师资来形成本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即从企业或其他学校等引进有关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家、学者;(3)合建式,即与企业、其他学校互联互动,建立一支动态开放的校本课程开发队伍。[19]

5.精心设计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模式是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用的具体范式,因此,要有实践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职业教育逐步转向人格本位的课程模式,所以在开始实践中不能单独选取一种开发模式进行简单运用,更多的是汲取各种模式之长处,设计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17]

6.建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制。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施自上而下的行政策略,往往会使得学校内部资源缺乏主动性、主体性。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学校组织结构,民主开放的行政组织结构,为校本课程开发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等.抓住“三个基于”做好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2]童静菊.以发展理念促中职生人人成才[J].中国教育报,2013(5).

[3]杨洁,等.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原则[J].职教通讯,2004(7).

[4]孟宪平.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5).

[5]董仁忠等.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主体·重点[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

[6]巴战龙.校本课程开发范式——一种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观点[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8).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操作流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6).

[8]张雯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9]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2,130,115.

[10]何纪红.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汪霞.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6).

[13]李子健,等.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241.

[14]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J].外国教育

研究,2003(4).

[15]张少丕.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初探[J].华章,2010(12).

[16]董丹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7]董仁忠.论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