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调研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卫生服务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全面实施收支两条线情况
我区自1997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来,至今已走过10年历程。1997年成立了*区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20*年成立*区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20*年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社区卫生示范区;20*年底被卫生部作为全国范围内首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试点的七个城区之一,并于20*年1月1日率先在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试点,并成为全国七个试点中唯一率先实行“基本医疗用药(部分)零差率”。20*年1月1日这项改革在全区推开。10年来,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呈现出一派蓬勃旺盛的发展态势。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干一件,成一件的*精神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先后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各级领导的好评。从我区全面推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实施的情况看,我区的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又取得了新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1.领导重视思想统一
区委、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十分重视,把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城区医疗卫生工作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创建全国一流城区,争创“生活品质之城”示范区,推进“南精北快”战略,打造“五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一是区政府在认真总结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收支两条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300种基本医疗用药零差率销售“综合改革工作。二是今年换届选举后,及时调整充实了区公共卫生工作小组。三是把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工作列入今年区政府着重抓好十个方面的实事工程之一。同时把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优化社区卫生服务列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内容。四是新一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在“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活动中,邀请区人大、区政协分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线专题调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解决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矛盾和难题。
2.加大投入保障利益
今年,区政府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有效投入机制,加大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做到了三个增加: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增加。20*年区财政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为1330万元。达到了常住人口每人每年30元,并以每人每年15元经费标准覆盖到外来人口,使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标准高于全市标准5元。二是基建、设备维修经费增加。统筹安排近5000万元用于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和信息化建设经费。三是改革保障经费增加。为保证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综合改革顺利开展,区政府又增加了综合改革保障经费400万元,使社区卫生服务“有钱办事”,确保了“收支两条线”工作顺利实施。
3.科学规划措施有力
工作中,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十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合理调整卫生资源结构,不断改善服务环境,积极实施“中心提升工程”和“站点覆盖工程”。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网点,从而加快了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一是加强软硬件建设。按照“六位一体”的要求,投入500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软硬件建设。二是完善网点建设。按照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要求,设置了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实现了全区社区卫生的全覆盖。三是办好实事工程。根据今年区政府实事工程安排,区政府又投入1500万元用于新建改建北景园等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在北部地区设置了东新、石桥卫生监督工作站。派驻了3名卫生监督员,方便了北部地区企业和居民办事。四是整合地区资源。区政府在调整布局过程中,经过多方协调,拟将一所占地面积11亩,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小学教学用房调整为石桥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以解决该中心业务用房困难。
4.创新机制效果明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创新工作机制,为综合改革提供政策保障。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大胆改革社区卫生服务运作机制,实行以新型绩效考核体系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在加大财政投入、实行“三个分离”的同时,着力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强化绩效考核。通过实施人员三级聘用制度、推行三大绩效分配制度,实行三级绩效考核制度,不仅从体制上淡化了创收机制,根除了趋利动机,提高了工作效率,促使“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真正得到落实。如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人就诊:20*年门诊人次244638人,20*年门诊人次280953人,20*年11月止门诊人次315508人,分别比20*年增长14.33%,比20*年增长25.93%;病人医疗费用:20*年减免药品费用30877元,均次费用88.02元,20*年减免药品费用410*元,均次费用82.54元,下降了6.2%;社区医卫人员年收入:20*年平均35814元,20*年42210元,20*年49409元,分别增长了17.86%和1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度收支和财政年度支出:20*年中心业务收入32912615元,财政补助收入223*76元,合计收入35142991元,支出32740247元;20*年中心业务收入35026*0元,财政补助收入3826114元,合计收入38852184,支出37233419元;20*年11月止中心收入368023*元,财政补助收入3416023元,合计收入40218330元,支出3873**元。做到了业务收入逐年增加,财政补助逐年减少。同时,社区卫生服务认同感得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价值得到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预期目标得到实现。
通过调研,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综合改革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职能部门的精心组织及有效运作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使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新的进展。通过改革,政府公共职能得到体现,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得到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作模式得到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重心向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转移。运作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得到了一定的遏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朝着“家家拥有社区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迈进。同时也为我市乃至全国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探索新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实践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过近十年的创新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省市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我区的社区卫生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与国务院、省市有关发展城市社区卫生工作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站面积达标和租金问题
我区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较早,又位居城市中心,原先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面积与现行标准相比差距较大。根据省政府文件规定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的要求,目前我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的3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招标2个)只有4家达标,不达标的有30家占87%。但按照省政府文件要求在20*年底前全部予以解决。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压力很大。站点面积不达标已成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在3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无偿提供房源只有9家;有偿提供房产25家,其中部分房产属街道和区属部门国有资产。区财政每年仅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租金补贴一项就下拨近84万元。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也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不符合省政府关于“出租房屋属于街道所有的一律免收租金”的规定。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开展“六位一体”的服务过程中,遇到得最大的问题有二点:一是人员编制不足。据了解,目前我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编人员398名,临聘人员340名,合计738名。今年区人事部门按杭编办[20*]36号文件精神,每万服务人口(外来人口减半)16人编制配备,核定编制7*名(含*区中西医结合医院85名),与实际在编人员相差221名,而中西医结合医院85人又不承担“六位一体”服务职能,空编情况十分明显。基层反映,不少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一名在编人员,其余均是返聘或临时人员。由于人员不足,工作任务重,医卫人员疲于应付,医疗水平、服务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二是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从学历情况看,区卫生系统研究生1名占0.2%,本科生102名占21.6%,大专生159名占33.7%,中专生85名占18%,高中及以下125名占26.5%。从职称情况看,全系统高级24人占5%,中级163人占34.5%,初级272人占57.7%,未聘13人占2.8%。从业务技术水平看,目前我区经过大专院校正规培训的全科医生十分缺乏,卫技人员中多数为原区级卫生院或街道卫生院临床医生和护士,虽然经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但离真正能承担“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以上数据和现状说明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社区卫生服务对外宣传和协作方面的问题
我区卫生系统与街道协作、配合比较紧密,较好地履行了职责。但和有关区属部门、省、市医疗机构联系协作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上还有一定距离。一是对上宣传、争取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政策不够,存在做得多,反映少的现象。二是经常主动和省、市医疗机构沟通不够,未能真正做到医疗资源共享。虽然,我区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建立了定点的技术协作关系,但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双向转诊”方面省、市卫生部门虽有要求,但没有建立起可操作性的“双向转诊”制度,渠道没有真正畅通。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缺少省、市级医院在医疗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协作,社区病人不愿意也不放心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治疗。三是与区民政、计生、科技等合作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4.“收支两条线”运作机制综合改革的问题
今年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推行“收支两条线”后,在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基层反映财务软件不配套,医疗机构财务按差额拨款的单位进行核算,而现在区财政按全额拨款的单位进行零基预算,出现许多科目无法匹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结算进度。二是绩效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实行了三级绩效考核制度,但医卫人员的奖金、福利没有根本性改变,尚未体现付出和得到的相对平衡,医卫人员工作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调动。
三、对推进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建议
1.在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一是建议调整现有卫生资源。按照“南精北快”战略,在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基础上,要吸收企业、私营医疗机构加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同时,要根据北部撤村建居的有利时机,动员和鼓励经合社调剂合适房源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对建筑面积未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加强协调,抓紧新建和改扩建,力争在年底前予以解决。二是鼓励社会参与。区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扩大参与范围,优化参与方式,改进参与机制,提高参与程度。要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吸收私营医疗机构参与或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三是建议区政府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按浙政发(20*)35号文件精神,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租用街道、社区房源仍在支付租金的现象进行一次清理,以维护省、市有关文件的严肃性。同时建议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否达标作为对街道和社区工作的考核内容。
2.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协作上要有新突破。一要充分发挥区、街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与区属有关部门的协作,要把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婚检一站式服务、“生活品质之城”宣传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扩展服务领域、优化服务项目、扩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要加强与省市级医院的沟通和协作。建立省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定点技术协作关系和“双向转诊”制度,积极争取省市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来的患者优先提供专家门诊挂号、检查预约、住院安排等服务的“绿色通道”。同时,争取省市医院定期选派专家和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指导和服务,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三要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抓住“收支两条线”试点这一有利时机,及时向上级反映和解决试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争取政策上的支持,以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运行,为省市乃至全国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
3.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上要有新突破。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编现象应引起重视。建议区卫生局协助区人事局根据我区实际,在调研的基础上,每年适当招聘编制内人员,尽快改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编人员少、返、临聘人员多的现象。其中,中西医结合医院85人不应该列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定编制。二是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快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不断强化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认真抓好医卫人员的继续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大力开展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和技能竞赛,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三是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要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形式,引进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结构。四是建立内部人员交流机制。区卫生局要根据我区北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按照区委、区政府“南精北快”的战略要求,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医卫人员到北部施展才华,以加强北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力量。
4.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上要有新突破。一是要不断完善“收支两条线”工作。要进一步理顺财务管理,建立卫生系统帐户核算中心,确保医疗机构经费正常运行。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加快建设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管理,细化考核内容,明确绩效成果,逐步形成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考核办法。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服务数量、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相挂钩的分配制度,确定合理的年工资总额增长幅度,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社区医生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多得”,进一步调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达到居民群众期望的“医疗费用少一点、医疗技术高一点、服务质量好一点、为民服务实一点”的要求。
四、需要通过各方努力向省、市反映解决的问题
1.关于尽快立法明确在城市新建、扩建、旧城改造中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用房规定的问题。目前在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中巳对教育配套设施有了明确的规定,这方面在*市城市建设中执行较好。但是在建设住宅小区中仅仅有学校、幼儿园是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群众的生活品质需求的,看病难、是社区建设发展中的瓶颈,而要从现在每百户配套30平方米社区服务用房中来解决15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为此,建议省市人大常委会、省市政府按照国务院国发[20*]10号《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浙政发[20*]35号《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文件精神,把城区卫生服务用房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纳入城市建设公建配套项目,进一步健全法规,使社区卫生服务“有房办事”,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同时,省、市人大要向上共同呼吁,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能早日出台,做到有法可依。
篇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满意情况 调查研究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全国最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地区之一。经过20余年的发展,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基本完成转型,社区卫生站点经营规范,医疗设施水平得到提升。本调查以南开区为例,了解天津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情况。
一、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章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南开区部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及满意情况。问卷调查采用现场自填法,发出问卷300份,最终收回274份,回收率91.33%;其中有效问卷261份,有效率87%。
通过了解天津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情况以及其在就医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制度,提出合理有效的意见与建议,从而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将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完成后,通过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 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问卷设计充分考虑了性别、年龄、月收入、职业、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及医疗费用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等多种因素,从而使选取的调查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利于真实全面地了解天津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情况(见表1)。
(二) 满意情况分析
1.居民对社区就医方便的满意情况
南开区总面积40.64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86.66万人,社区卫生服务务中心(站)84个,达到平均每1平方公里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317人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打造成了社区医院就在家门口的“一刻钟就医圈”。调查的261名居民中,200名对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远近程度满意,占总人数76.63%,仅低于居民对候诊时间的满意度(见表2)。
居民反映在大医院等待看病的时间长,尤其是在上午,看个感冒发烧至少也要2个小时以上,而在社区医院看病不到5分钟就进诊室,在南开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拿药用不了10分钟。调查中,202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候诊时间满意,占总人数77.39%,在所有调查项目中的满意度最高(见表2)。
目前,大医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标识不清,就诊流程复杂等问题,让就诊病人在医院内摸不着头脑,找不到地方。在社区医院看病的老年人居多,大多数都是些老病号,还有的就是些病情较轻的患者,一方面他们熟悉信任社区医生;另一方面社区医生不仅清楚他们的病情近况,还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能够很精准地为老百姓提供治疗服务。71.64%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就诊程序满意,社区医院以其灵活的就诊程序、便捷的就诊途径已成为老百姓“小病小灾”的首选(见表2)。
2. 居民对社区医院转诊程序的满意情况
2002年,天津市开始探索和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之间双向互动转诊合作新机制。表3显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满意的居民有140人,占总人数53.64%,标志着天津市这几年双向转诊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2010年12月南开医院就与以南开区为主的12个社区医疗站点建立了双向转诊服务,各医疗站点的病人来南开医院住院治疗均可享受绿色通道的待遇。但是在实际转诊过程中,大部分患者会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大型医院转诊,而由大型医院转向社区卫生机构的却屈指可数。
3.居民对社区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的满意情况
由于中老年病、慢性病的增加,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人们更重视健康问题,对卫生服务要求更高,这就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医护人员参与其中。然而表4显示,83名居民对社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满意,仅占总人数31.80%,85名居民对其的服务态度满意,仅占总人数32.57%。居民反映社区医护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服务态度欠佳,接待病人有时漫不经心,语言生硬。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尚浅的情况,未经过系统化培训与良好的继续教育就上岗,工作内容局限,责任心不强,没有培养成良好的医德,很难取得社区群众的信任。社区缺乏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使受过良好教育的医学人才更愿意去大中型的医院,尤其是从专科医生转型而来的全科医生,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普遍收入偏低,使其对工作缺乏积极性,态度冷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一支人员稳定、梯次合理的高素质队伍。
4.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收费、药品设备及就诊环境的满意情况
表5显示,169名居民对医护收费满意,占总人数64.76%;其中59名感到非常满意,占总人数22.61%。对药品收费满意165名,占总人数63.21%;其中46名感到非常满意,占总人数17.62%。医护收费和药品收费这两个调查项目的满意人数相当,但对药品收费非常满意的居民人数少于对医护收费非常满意的人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报销起步门槛低于二、三级医院,报销比例高于二、三级医院,按理说患者对社区医院药品收费满意度也应比较高,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调查中,42名居民对社区医院的药品供应很不满意,占到总人数的16.09%。居民反映有些即使是社区基本用药目录内的药,社区医院也存在“缺药”的状况,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的用药需求。
表1显示,调查中享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96人,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31人,共183人,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收费的满意度高于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收费的满意度。因为很多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医疗保险福利都规定在了某些定点的大中型医院,使得企业对员工在这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产生的费用不予报销,从而导致了城镇职工对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满意度偏低,很多员工宁可排队去拥挤的三级医院也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表5显示,天津市南开区居民只有80名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设施满意,仅占总人数30.65%,在所有调查项目中满意度最低;82名居民对就诊环境满意,占总人数31.42%。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有居民表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除了桌椅等常见设施,基本看不到其它高端的医疗设备,常见的输液椅和护理床等也很破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资源相对短缺和落后,使人们更愿意到大医院看病,而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即使有相应的医疗设备,也存在利用不足的现象,难以形成社区服务的规模优势。
三、讨论与建议
(一) 立法保护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
由于当前天津市尚未制定一套合理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医院之间的转诊标准和程序,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医院之间的转诊不易顺利进行。实现双向转诊制的基础是完善社区首诊制,从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非急诊患者必须先到社区医院接受首诊,才能转入大型医院治疗,经过急性期后必须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否则不能享有免费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制定合理规范的制度保证社区医院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分工合作,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社区人群的健康管理、常见病的首级管理和康复管理,三级医院负责复杂的专科诊断治疗和高危人群的病情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弥补首诊制和转诊制的缺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同时提高社区医疗技术水平以及卫生服务质量,简化现行双向转诊流程和手续,进一步推进和保证转诊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居民真真正正享受到转诊制带来的便捷度和满意感。
(二)加强社区医护队伍建设
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要从学校抓起,例如在大学中设置专门的全科医学方向专业,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辅修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等知识,全方位的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和理念。对于已经上岗的医生进行在岗培训或继续教育,以理论授课为主,配合平日工作为实践,通过严格的督导和评估,建立起合格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当前在天津市以至于全国,由于坐诊行医的传统思想深入人心,很少有医疗工作人员能积极主动地深入家庭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患关系与大型医院不同,更需将医务人员放在主动的地位上。医护人员在职期间,应加强对其社区护理专业价值和职业精神的认识,培养护理人员对自己岗位职责的认知。护士的职责不只是协助医生完成其医疗工作,还要促进和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像每周对患者及其家庭进行访视,对病人的生理、心理进行评估,对家庭其他成员进行照顾病人的指导等。医护的工作方式要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转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使社区医院走出“路很近,心很远”的尴尬境地。
社区卫生服务是天津市乃至全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政府不仅要建立合格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而且应有严格的全科医生准入机制,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拥有较高的素质,能真正起到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责任。
(三)合理规划卫生资源
首先应调整和配置现有的卫生资源,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设备的配置标准,满足居民对硬件设施的要求,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接受率和使用率。其次是不断改进社区医院的诊疗环境和医疗条件,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的舒适性,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同时还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划,加强监督管理,避免资源的缺乏或浪费。卫生资源配置重心应向基层、社区转移,从人、财、物等方面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
对于药品不齐全问题,政府应定期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检查,对流动性小的药品应向其他药店转移保证其流通性,流动性大的药品应及时供给保证其不断货,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齐全,填补目前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社区医院在尴尬的“空地”。同时扩大和稳定医保药品目录,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经济上供给等外部政策的支持,从而使居民在享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不必担心医疗费用,能够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全方位管理
为确保社区居民能享有优质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实施以健康维持为主的管理化保健措施,其运作从卫生筹资、资源使用、服务内容等方面执行,强调管理的一体化,使生理和心理服务,医院服务与社区康复,急诊与长期护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卫生服务质量。社区居民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客户,想提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就要掌握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医务人员可通过入户调查、义务体检等方式与居民建立感情,赢得信任,在了解人口数量、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情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社区居民的疾病史、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以及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看法等。在得到数据的同时,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有效保证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服务,也为社区将来开展的卫生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国家统计局,2006,(8).
[2]贾秀萍,周燕.邯郸市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 2012,28(2).
[3]何华明,王小合,周银.杭嘉湖地区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及知晓情况调查[J].卫生软科学,2008,22(1).
[4]谢娟,马亚楠,何钦成等.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与评价[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7(25).
篇3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卫生;家庭医生
2014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已超2亿,上海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413.98万人,占总人口的28.8%,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70.06万人,占总人口的18.8%,可见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一大严峻人口问题。如何保障老年人晚年各种养老、医疗等基本需求,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对于推进新医改和完善医保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新医改把建设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放在了重要位置。2014年,上海市卫生计生工作将继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新提升,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卫生机构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供应不足以及对服务满意度不高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供给不足。本课题组选取了2007-201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数,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相关资源数据进行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寻找老年人口数的增加与哪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相关。
相关性
六十五以上老年人口数 病床数 病床使用率 病床周转次数 医生数 护士数
六十五以上老年人口数 Pearson相关性 1 -.870* .851* .984** .381 .981**
显著性(双侧) .011 .015 .000 .399 .000
N 7 7 7 7 7 7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图2-1 上海市207-2013年老年人口增加与社区各卫生资源相关程度
由SPSS17.0分析结果可看出:老年人口数的增加与病床周转次数呈显著负相关性、与护士数呈显著正相关性(P值均小于0.01),即老年人口数的增加会导致床位周转次数下降,以及增加对护士的需求。
图2-2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人次、护士数、病床周转次数趋势
上图为上海市2007-2013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人次,由图可以看出,诊疗人次是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的,而病床的周转次数趋势是下降的,因此必然会造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供应不足,使得需要住院的患者无法及时住院治疗,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会造成他们病情加重的情况发生。
2.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度不高。本课题组选取了上海市松江区和长宁区进行了调研,共选取了6个小区进行调研,共发放200份问卷,有效回收185份。根据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在欧感身体不适时并不会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究其原因,是居民对社区医院的满意度不高,我们对被调查者不愿去社区医院就诊的原因进行了统计。
不愿意到社区医院就诊的原因 人数 比例
担心社区医院医生的诊疗技术 41 39.42%
担心医疗能力不足,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82 78.85%
担心社区医院诊疗设备简陋 19 18.27%
看病费用和大医院差不多,不如去大医院 22 21.15%
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 11 10.58%
图2-3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度
在本次调查中,有接近56.2%的居民不愿意在身体感到不适时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由上图可以看出,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较低,这些居民均认为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较低,他们处于服务的弱势方,只能被动的接受医生的治疗,害怕耽误病情,小病成大病。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六位一体”服务模式
本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仅将其工作限定于治疗上,探索建立了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医疗网络模式。该模式使得社区卫生服务的层次由原来的单一化上升到多元化,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三)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度
家庭医生制是我国新医改中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新举措,家庭医生是全科医生与居民签约,定时诊疗,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上海市2011年起,在长宁等10个区开始实行家庭医生制,社区居民通过与家庭医生签约,形成长期服务关系,家庭医生定期对所签约居民进行诊治,对于疾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能够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降低家庭在治病方面的支出。
二、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发展缓慢,缺乏足够的资金
经过调查,课题组发现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不高,他们认为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项设施及人员配备都相对缺乏,中心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对于他们认为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做出了如下回答: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哪些方面改进 人数 比例
引进更多诊疗设施 78 42.16%
医护人员技术应提高 61 32.97%
服务态度应改进 23 12.43%
看病价格适当下调 57 30.81%
多开展疾病预防与康复等活动 38 20.54%
图2-4 居民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哪些方面改进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42.16%的居民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引进更多的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能够使更多的患者放心到社区医院就诊。
(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内容单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但目前中心的服务内容单一。通过调查了解,有约38.92%的居民不知道自己所在社区是否有相关的疾病预防、保健、康复等宣传活动,12.43%的居民说自己所在的社区未开展过类似的活动,仅有3.24%的居民所在社区会经常开展一些类似的活动。
(三)全科医生质量不高,“双向转诊”制度实施不到位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社区居民对于家庭医生的知晓度很低,有43.24%的居民对“家庭医生”制不了解,5.9%的人对“家庭医生”比较了解。而了解家庭医生的居民却不了解如何签约,因此大部分的居民并没有与家庭医生签约。由于“家庭医生”的知晓率低、签约率低直接导致“双向转诊”制度无法实施,社区居民生病时,无论病情大小均集中在二、三级医院里,造成了大医院资源被占用、浪费,而基层医院资源被闲置。
三、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研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
当前国家的医疗投入仍集中于三甲医院,重点在于对大病的治疗,而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金支持却十分有限,这也直接导致了社区医院的发展十分缓慢,居民对于社区医院不信任,生病时仍然会选择二、三级医院去进行就医,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加大政府财政支持,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使社区医院真正发挥起重要作用。
(二)加强社区医疗服务内容
当前居民对于日常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活动渴求度较高,占71.89%,他们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查疾病,及时发现征兆,及早就医。特别对于社区中的老年人来说,疾病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家中多是独生子女,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老人,此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疾病预防、康复等知识宣传就十分重要了。
(三)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培训力度
“家庭医生”是上海市社区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实现全市“家庭医生”全覆盖,将对首诊留在社区以及“双向转诊”制的良好实施奠定基础。加强全科医生的培训,在高等学校增加相应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家庭医生”的整体水平,加大对“家庭医生”制度以及签约的宣传,使更多的居民了解该制度。与家庭医生签约后,定期回访居民对于家庭医生的满意度,及时调整,使该制度健康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虹.公益性取向下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体制特征与逻辑――来自上海市长宁区的经验[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6).
[2] 陈月.上海市金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与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 江萍,赵晓鸣,肖峰.上海市长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价:观念视角[J].中国卫生经济 2007,26(11).
[4] 王芳,川梅,王斌,刘利群,周巍,胡同宇,朱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剖析――基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评价现场预试验结果[J].中国卫生政策,2011(02).
[5] 鲍勇,慧珍,董恩宏,金国军,朱文娟.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状况及发展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2,15(6).
篇4
在《条例》的第一章《总则》中,江苏省明确提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三大原则――坚持公益性质,注重公平和效率;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坚持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并重,防治结合。
“原则性强,但又不失灵活”,江苏省政协一位长期关注医疗改革的专家称。江苏省人大网站上公布的《条例》全文显示,该法规虽然对“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等热点措施未作强制性规定,但仍然强调了政府的投入责任。
江苏省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推进和创新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条例》的出台,无疑给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带来了新希望。
《条例》出台背景
江苏省早在1997年就开始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探索和试点,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江苏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2005年上半年的调研中发现,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展很不平衡,不少地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无经费投入,机构不健全,工作比较薄弱”。
据调查,江苏省医疗卫生投入的结构不合理,大部分资金滞留在县以上医院。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呈现“二低一高”现象,即学历低、职称低、年龄偏高。其中本科学历的占11.9%,大专学历的占28.6%,中专学历的占47.8%,无学历的占11.7%。
资金的短缺直接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匮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适用法律法规的缺失,也增加了监督管理的难度。
实际工作引发了社区卫生服务立法的需要――《江苏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条例》早早地列入了江苏省地方性法规的五年立法规划(2003~2007年)。历时三年多的调研之后,2007年江苏省政府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正式项目。同年12月6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条例(草案)》。
《条例》引导小病进社区
卫生部研究资料表明,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三级医院65%的门诊病人和77%的住院病人可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一病种每一门诊人次甲均节省费用45元,每一位出院病人平均节省费用990元。据此测算:如果将三级医院的常见病、多发病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江苏省全省每年可节省医药费用14亿元。
此次公布的《条例》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参保人员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规定减免其诊疗费、挂号费。
在《条例》正式出台前,江苏省各地已经探索出不少有成效的措施。镇江等地的有效做法,已经被部分采纳推广。
全国医改的试点城市镇江就率先规定:凡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0%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体系。在此基础上,镇江规定降低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医疗费用的个人支付比例:超过起付标准以上的门诊医疗费用,个人仅支付15%,由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85%:个人自付比例分别比一、二、三级医院低10%、15%和25%,以此引导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镇江市的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时还能享受到比较高的医疗保险待遇:不仅一律免收诊疗费,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健康体检发生的费用,还可由个人账户支付。镇江市把家庭病床、家庭出诊等家庭医疗服务也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现在镇江市病人首诊进社区的比例已达到44%,全省的平均水平是35%。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实施卫生资源的战略性调整。”具体负责《条例》审查的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
《条例》中明确,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项目属于医疗保险基本保障项目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范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个人自付比例分别比在二、三级医院就诊费用低15%、25%以上。慢性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的医药费用,符合当地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部分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
《条例》第二十九条另规定:向符合条件的社区困难居民提供优惠医疗服务的,实行费用减免。减免的医疗成本费用,属于统筹基金支付部分,按照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支付;属于应当由个人支付部分,由当地政府筹集资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补助。
政府的角色
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确定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坚持政府主导。江苏省此次公布的《条例》据此对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均作了明确规定。
根据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国家近10年来财政投入的卫生总费用增速超过GDP增速5.7个百分点。在具体的做法上,《条例》的条文颇具弹性。但同时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财政、税务、价格、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建设(规划)、人事、发展和改革等部门和残联等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为此,江苏省大幅增拨社区卫生专项经费,并明确此后部将保持8000万元/年的水平;同时规定市、区财政每年安排4亿元配套资金。
行业内人士估算,新建一个社区卫生机构,投入可以高达几千万元。“社区卫生是公共事业,财政再紧张也应该想办法投入。”江苏省卫生厅的一位处长表示。江苏省此次公布的《条例》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政府举办为主”。但它同时也给非政府角色留下了通道――第七条明确:鼓励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是对于个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怎样具体操作,在政策上和政府举办的机构有什么不同,《条例》并未提及。
篇5
我市共设置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个站,分布在秦都、渭城区,兴平市共14个街道办,覆盖人口78.27万。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卫生厅的精心指导下,在市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先后完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设备配置和人员转岗培训,全面开展了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健康服务。现已建立了适应广大居民健康服务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连续3年我市被省卫生厅表彰为“城市社区卫生先进单位”。
实施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它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服务范围等更加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更趋科学,惠民便民,最终逐步实现“户户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真正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我市2012年6月出台了《咸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服务实施方案》,通过广泛宣传,充分告知,突出重点,自愿签约,循序渐进的模式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和社会各届的关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认真调研,制订方案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绝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先后完成了房屋标准化建设、设备配置和人员转岗培训。为了进一步提升为居民服务水平,我们组织秦、渭两区和兴平市卫生局,立足现有良好条件,进行多次调研,力求在全科医生团队服务的基础上转变服务模式,开展家庭签约式服务,让医生进家庭,让居民得实惠。为此,我市制订出台了《咸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服务实施方案》(咸政卫发[2012]193号),方案从工作目标、工作原则、服务内容与要求、监督考核、保障措施等方面予以规范。同时,印发了致居民一封信、协议书、家庭医生服务内容、工作制度、人员职责等。
二、借鉴经验,不断总结
尽管方案相同,但服务方式有异。经过两月试运行,发现同在一个区,不同机构采取不同服务方式,签约协议五花八门。为了少走弯路,加快工作步伐,我们针对目前现状,向局领导建议,将组织“两区一市”卫生局主管局长、科长及部分中心主任到安徽合肥参观学习。大家受益匪浅,信心倍增。考察回来后,我们再次召开主管局长、科长及中心主任座谈会,展示各区(市)资料,明确以区(市)为单位,在资料相对统一的前提下,突出各单位特色。随之,秦都、渭城、兴平卫生局及时着手,统一印制相关资料,全面推开工作。
三、广泛宣传,充分告知
要想让居民认可并积极配合工作,就必须让居民充分了解这项工作并从中获得实惠才行。我们始终坚持遵循居民意愿原则,通过充分告知,达到自愿签约。市(区)卫生局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板报、专刊宣传,向就诊患者或上街发放宣传资料。秦都区卫生局去年9月,在沈家小区组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启动仪式,局长亲自动员,主管区长参加会议,《今日咸阳》、《咸阳日报》分别进行报道。各区(市)通过广泛宣传,使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地点、联系方式,服务内容和家庭医生服务概念。在坚持居民自愿的前提下签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书》,开展家庭医生服务。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影响亦随之扩大,去年11月,市电视台先后对渭城区民生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秦都区人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市卫生局进行了专题采访。今年,1月6日卫生厅组织一行4人对我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进行调研,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四、规范服务,取信于民
家庭医生服务主要有四类免费服务以及选择个性化服务、约定服务等内容,保障居民健康。免费服务项目包括:一是“健康状况早了解”。提供个人健康评估及规划,根据居民个人健康信息,每年进行1次健康状况评估,并据此制订个性化的健康规划,使居民不仅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知道如何自我预防。二是“健康信息早知道”。提供健康“点对点”管理服务,及时将健教材料发放到签约家庭,将健康大课堂和健康教育讲座等健康活动信息和季节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告知签约家庭,每年均不少于2份。三是“分类服务我主动”。提供主动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服务,根据居民不同健康状况和需求,以慢性病患者为首要服务对象,每年不少于4次。四是“贴心服务我上门”。针对空巢或行动不便并有需求的老年人及时提供上门健康咨询和指导。选择个性化服务项目包括:按需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门诊预约服务,签约居民首诊和双向转诊服务;对残疾人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和督促康复训练;对空巢和行动不便的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家庭成员进行个性化中医体质辨识,开展个性化中医养生保健;提供家庭健康心理咨询和健康支持。约定服务项目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签约居民有特需服务可通过双方约定提供有偿服务,家庭医生与居民约定有偿服务项目、时间、内容和服务收费。
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服务更为便民。建立家庭医生分片包户制,实施上门服务巡诊制。建立与居民的信息交流平台,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电话诊疗等方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同时,要根据辖区居民实际户数,一个服务团队一般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卫人员组成,原则上每个团队负责300户最多不超过500户。居民自愿自由选择团队并签约,一个签约周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期满后如需解约需告知服务团队并签字确认,不提出解约视为自动续签。要做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公示牌或宣传栏,标明团队人员姓名、联系电话、投诉电话。宣传海报张贴至楼门院门,家庭医生服务联系卡发放至每一户家庭。做到公示牌深入社区、联系卡深入家庭,家庭医生服务深入人心。要做到统一着装,家庭医生在开展入户服务时,必须统一着装并佩戴胸牌。携带相关物品,在指定服务区域内开展工作。要做到规范转诊,如遇有疑难,危重症或受社区诊疗条件限制,超出收治范围的病例,必须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并履行转诊手续。要做到文明服务,在家庭巡诊、出诊过程中,要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至少两人开展上门服务,注意沟通技巧,文明礼貌用语,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医患沟通制”,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五、全面覆盖,重点突出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际服务能力,以辖区的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为工作重点,优先覆盖,优先签约,优先服务。为了加快工作进度,我们不定期督查,实行月报,掌握工作进度。截至2013年2月底,全市已建立家庭医生团队192个,签约家庭8477个,人数22967人,签约家庭重点人群7774个,2013年我市将对重点人群实现全覆盖。
篇6
一、现状和环境
中心城区自年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到年底,共有1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大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时一天到晚都门诊病人,严重亏损,机构工作人员工作一两年又“缩回”原,卫生服务力量削弱,病人就诊,恶性循环。究其原因:
“小病买点药,大病上医院”,不信任社区。
大医院专家多、设备好,感觉更,而社区卫生服务点规模太小、设备更差、药品不全,对医生的技术不放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心目中位置,大多数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也就难怪“患者稀少门前冷”。
“房屋破旧,设备不全”,被人瞧不起。中心城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公立医院分院“换牌”的,有社会和厂矿、事业医院机构“转型”的,机构与中心城区二、三级医院相比是“火柴靠在电杆上——差距太大”。它们是租破旧房子,是临时装修一两间店面,开张经费,也未添置医疗新设备和更多药品,房屋破旧、设备落后、药品不全。以东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被评为全省社区服务示范点,但还比不上乡镇卫生院。
“服务单一,功能不全”,称不上服务中心。,城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完全社区服务的要求,“六位一体”的功能,即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康复服务,80%的都仅是了医疗服务,20%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医疗服务外,还健康教育和康复等服务。地说,社区卫生服务中站其实是功能不全,称不上心目中真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是“设置不规范、环境欠宽松”,制约社区卫生发展。一,医疗机构过剩。中心城区人口30万,但三级、二级、一级公立医院和社会办的全科、专科医院有25家,加上个体医疗诊所上百个,还有不少药房,医疗网点星罗棋布。社区服务站可以说是处在夹缝中生存,更难谈发展了。另一,上门管理、检查、收费的“婆婆”多。据市卫生局医政科人反映,当前到社区服务站去检查的大大小小共有37家。东方社区人说,“买的一台设备花了4000元,但为接待来检查,仅检测和招待费花了上千元,加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水电费是企业的价格收取,真是不堪重负”。
五是服务模式改革,社区卫生机构活力。公办的社区医疗服务点是由区级医院或其门诊点“变脸”而来,是公立医院改革分流或轮流的医护人员办起来的,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服务模式都还沿袭大医院的管理模式,“等病人上门”、人浮于事的,远远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多样性需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说:“‘铁饭碗’的医生、护士,我用人、分配的自。”
六是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的服务职能急待。平时讲“小病上社区,大病进医院”,但大病小病,社区居民更喜欢上医院,并且尽上大医院。比如,市医院每天门诊病人500左右,70%来看小毛病的,但不去收费低廉、程序简便的社区卫生服务点就诊。为解决大医院的“门庭若市”、社区点“门可罗雀”的问题,市卫生主管对社区和医院“双向转诊”也曾作过布置,如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利益共享和信息互传的机制还急待。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会向大医院输送病人,但医院从未向社区卫生机构转过患者。
二、建议和对策
个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举措。
一要认识,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内容,居民健康,社区,社会,“医患关系”,发展环境都有重大意义。党、国务院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非常,、总理都作了批示,国务院曾会议并下发《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国发〔〕10号)(简称《意见》),决定“财政从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标准补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必要支持”。鉴于当前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还不太、不太信任的情况,建议成立分管为组长的专项,,加大宣传;像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那样,超前意识,提前工作,使社区居民感受到党和的关怀。
二要搞好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六项功能”要,铺开。“六位一体”的服务特点是贴近,解决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其服务项目要在社区的。,社区大只搞了医疗,搞了医疗、健康教育和康复,至于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未,“六项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作用。《意见》,要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才能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软件条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标准和管理办法,定好“入场券”,防止鱼目混珠,“建、调、并、转”四大举措,重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形象。,全科医生培训,加大人员使用、奖金分配的改革,使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的“病时是医生、平时为亲人、康复当助手”,医患“一家亲”,“电话,服务就到居民身边”,让居民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家门口的医院”、“床边的大夫”。服务和职责,好“双向转诊”。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以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分工协作关系,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和技术支持,医院和社区要的联合与合作,如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
篇7
【论文关键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工作满意度 对策
【论文摘要]412份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不高。原因主要在于:收入和其他福利待遇较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实处境不佳,个人职业发展受限。文章提出的对策是:加大国家投入,改善从业者的收入和待遇;让社区卫生服务更具有吸引力;为社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为更好地了解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从业状况,以利于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医务工作者从业状况调研”课题组于2008年对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研。根据调研资料及数据,本文主要分析了卫生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调查对象
课题组在北京、苏州、济南、昆明、西宁等城市各选定一个城区,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了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医技人员为调查对象。课题组共发放问卷500份(每个城市100份),回收问卷412份,有效率82.4%,用SPSS14. 0进行数据处理。其中,男140人,女272人;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占28.4% ,3140岁的占33.7% ,41 } 50岁占23.8% ,51 -.60岁之间的占11.4% ,61 } 66岁的占2. 7 %;中专学历的占22.8%,大专学历的占37.4%,大学本科的占32.3%,研究生占5. 3%,其他占2. 2%。初级职称占36.4%,中级职称占41.7%,高级职称占14.0%,未定级的占7. 9 % o
2调查结果
对于“您对当前工作岗位的总体满意度如何”这一问题,回答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30.6%,感到一般的占53.1 %,感到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计占16.3%。表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调查显示,当初自愿选择现从事专业的占51.2%。如果有再次选择的机会,有58.0%的人不愿意再选择当前岗位,有68. 0%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做医生。这表明,被调查群体有较高的离职意向。
3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原因分析
3. 1收入和其他福利待遇偏低
调查显示,在影响到工作满意度的基木因素方面,被调查者主要考虑到了收人和其他福利待遇( 77.9 % )、医院前途(46.6 % )、个人发展空间(40% )、职业风险(39.1 % )。排在首位的是收人低和其他福利待遇低。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薪酬在1 000元以下的占18.4% ,1 001 } 2 000元的占43.2% , 2 001 - 3 000元之间的占31.1%,高于3 000元的占7. 3 %。超过八成(83.0%)的人认同“当前仅靠工资难以维持生计”的观点。超过八成(83.5%)的人认为自己的薪酬(工资和奖金)小于或远远小于他们的付出,薪酬不公平感较强。分别有35. 0%的人和36. 7%的人认为现在的薪酬仅“部分体现”或“几乎没有体现”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技术风险。薪酬水平不高也影响到了医德医风水平。当收人与付出不符,收人远远少于付出,工资待遇与理想情况相距甚远,报酬低于劳动付出,且有条件收受红包或回扣,此时有60. 2%的人选择完全能做到和基本能做到“廉洁行医”。在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情况下,希望他们为患者无私奉献恐怕是一种奢望。
3.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条件和转诊状况不佳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也存在问题,如社区卫生机构工作面积小、服务设施差,服务项目单一,又要靠医疗竞争生存,社区医师社会地位低,群众信任度差,工作局面尴尬。[‘]
调查显示;对当前我国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情况选择满意的仅占14.5 % 0 50. 7%的人认为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制度困难。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制度条件在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成熟。基层医疗机构设施条件差、医疗技术水平低,患者宁愿跑更远的路、花更多的钱,也要去大医院看病。由于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原因,被调查者自身都对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制度感到困难,这将影响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满意程度。
3. 3个人职业发展受限
社区卫生服务“总量”指标不足限制了医护人员能力发挥,削弱了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调查显示,有45. 6%的人认为当前的岗位不能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才能;有53. 9%和19. 4%的人认为科室主任对人才梯队建设关注程度一般或不关注;有46. 6%的人认为单位没有为自己的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便利。目前,基层卫生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知识老化,又缺乏进修、深造的机会,这会加重患者的不信任感,影响社区卫生机构的业务工作量和个人收人。
在职称评定方面,有6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技术职称晋升方面有些不公平。职称评定系统不仅决定性地影响着医务人员个人的工资待遇和荣辱升迁,作为人才调配的重要杠杆之一,它也直接造就了当前基层卫生系统人才缺乏的困局。职称问题不解决,社区卫生人员这支队伍就很难长期稳定下去。〔’〕在基层工作的卫技人员在职称晋升时与城市大医院卫技人员依照同一标准执行,这使许多符合基本条件的基层卫技人员被论文、外语、计算机及技能考试等多重关卡淘汰。基层医务人员晋升职称,更应该侧重基础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2〕
4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政策建议
提高医务人员满意度对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让患者满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建议如下:
4. 1加大国家投入,改善从业者收入、待遇和工作环境
对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人,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应适当考虑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待遇,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队伍的稳定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为防止新的“大锅饭”现象的产生,各级政府部门将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项目的质量、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服务效果差的扣减补助,以提高政府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率。有关部门需要更新和添置社区卫生机构必要的医疗设备。
4. 2解决人才问题
要解决人才问题,使社区有让老百姓放心的医生,解决的办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其一,社区卫生服务起步由大医院领办,实行属地化分制,由综合性大医院牵头,在技术上负责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以若干综合性大医院为骨干的医疗服务群体,承担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其二,对于全科医生不足的问题,在起步阶段可以采取领办医院专家巡回到社区开展医疗活动,技术、人才、设备、资源共享,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等方法,帮助社区医生提高技术水平。其三,建立大医院人才下沉激励机制。城市三甲医院可把门诊的主治医生合理配置到周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医生的人事关系和劳资分配还留在大医院,服务社区一、二年后再回来,医院给予职称、补贴等奖励。其四,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侧重于解决医生的工资、编制等他们特别关心的问题,以吸引适宜医学人才进社区。总之,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生现实需要等情况,加大投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医务人员下基层、到社区,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4. 3完善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构建城市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共同体,开通绿色通道,对有关检查、预约建立互认制度,可缓解医院和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大医院要为社区转诊病人按一定比例动态预留病房,保证接受和诊治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转慢性病人,同时将诊断明确、可以在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及时转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共同体模式下建立各医疗机构间的功能互补关系,可有效解决大医院不堪重负和小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闲置的问题。开展有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如开展社区心理咨询服务、提供的上门服务、开展预防住院项目等也是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吸引病人前去就医的方法。扩大参保者在大医院和社区机构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差别,让病人有足够的动力主动要求下转。城市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同时,采取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4],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篇8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患者;满意度;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0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患者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最终受益者,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方代言人,就诊患者对所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和综合改革的评价及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参考价值。本研究利用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典型案例的研究调查,从不同地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的视角,了解医改实施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变化情况、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满意度及对下一步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建议等,并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期对我国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我国东、中、西部确定8个样本城市,东部地区为杭州市、无锡市;中部地区为合肥市、武汉市、铜陵市;西部地区为成都市、宝鸡市和石河子市。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每个城市中抽取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河子市是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的城市,抽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于2011年10-11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当日上午门诊患者进行调查。
1.2调查方法 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当地医学院校学生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员,通过预调查和统一培训,采取面对面访问的形式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1)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医疗保险类型等一般人口学指标。(2)医改前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变化情况:与医改前相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医环境、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方便程度、医药费用的报销比例、药品价格、预防保健服务(如注射疫苗、体检)及主动项目的变化情况。(3)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对本次服务就医环境、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机构报销、药品价格和种类、预防保健服务等的满意度。采用五分法,设计回答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对回答不出情况的设计回答为“说不好/不清楚”,以回答“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者作为“满意”来计算满意度。(4)对下一步社区卫生综合改革需要改善的建议。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X2检验,三组间比较的检验水准为a=0.05,组间两两比较的检验水准为a=0.0125。
2.结果
2.1就诊患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174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00份,有效回收率为97.6%,其中东部地区340人、中部地区642人,西部地区718人。就诊患者中,女性占60.6%;年龄为55岁及以上者占50.9%;医疗保险类型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者占59.1%,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者占16.7%,自费医疗者占11.5%,见表1。
2.2就诊患者对医改前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变化的评价 调查地区1700例就诊患者中有920例在2009年4月前曾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以该920例就诊患者为调查对象。总体上,就诊患者认为就医环境、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方便程度改善的比例均在80%以上,而认为药品价格和报销比例改善的比例不足40%。东、中、西部城市就诊患者对就诊方便程度、报销比例、预防保健服务、主动等方面变化情况的评价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就医环境、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和药品价格等方面变化情况的评价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就诊患者对本次服务的评价 总体上,就诊患者对本次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其中对就医环境、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均在85%以上;对药品种类、报销比例和药品价格的满意度仍然较低,分别为46.4%、46.1%和20.6%。东、中、西部城市就诊患者对药品价格的满意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就诊患者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方面
总体上,就诊患者认为基础设施和设备、药品种类和质量、药品价格和报销比例需要改善的比例为26.9%、24.9%、22.2%和20.5%。东部城市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药品种类和质量(25.3%)、药品价格(21.8%)、医疗技术水平(18.2%);中部城市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基础设施和设备(28.2%)、药品价格(21.8%)、药品种类和质量(21.2%);西部城市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基础设施和设备(30.8%)、药品种类和质量(28.1%)、医药费用报销的比例和范围(27.9%)。东、中、西部城市就诊患者对药品价格、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的评价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不同地区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且西部高于东部。各地区就诊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总体较高,尤其对就诊环境、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且西部地区高于东中部地区。实地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东、中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工作起步早、工作基础好、就诊患者期望值高,而西部地区的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起步较晚,加之改革之前工作基础薄弱、各项设施和服务落后等,因此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改革前后变化较大,就诊患者对于改善的评价也高于东中部地区。2011年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将机构布局、服务环境和医德医风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在实地调研中,调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础设施投入、文化建设、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等方面的许多做法受到患者的好评,值得借鉴和推广。
3.2不同地区就诊患者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药品价格、药品种类和数量、报销比例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地区就诊患者对药品价格、药品种类和数量、报销比例的关注要明显高于其他指标。针对药品价格,目前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扭转了以药养医的发展机制,在降低药品价格、遏制药品滥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各地区就诊患者对药品价格的评价却不容乐观。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区就诊的患者中,年龄为55岁及以上者占50%以上,这部分人群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多、但经济承受能力弱。另一部分原因是,网上招标采购模式没有有效克服实地招标的弊端,行政干预过多和权力寻租现象时有发生,部分药品中标价格高于市场价。针对药品种类和数量问题,各地区均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础上进行了增加,但是基本药物目录本身结构的不合理及适宜性较差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针对报销比例不满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患者自身的收入偏低,难以支付就诊费用,且本身对报销比例期望过高。另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城乡医保对接的问题,导致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无法在当地就诊机构报销,本次调查的就诊患者中有11.5%的人为自费医疗,这部分人大都是城市无业居民或流动人口,他们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时无法享受报销政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门诊负担较重的多为慢性病患者,长期的门诊费用使得他们迫切希望提高报销比例。
3.3不同地区的社区卫生综合改革面临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东部地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在基础设施和设备、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等方面成效显著,然而就诊患者对药品种类和质量、药品价格和技术水平改善的诉求强烈。中部地区就诊患者希望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同时希望有关部门在药品价格降低、药品种类和质量提高方面有所作为。西部地区的就诊患者希望在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改善药品种类和质量以及提高报销比例。不同地区就诊患者对社区综合改革的下一步意愿,提示着地区之间社区卫生综合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和主要挑战。
4.建议
4.1不同区域要结合就诊患者意愿,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综合改革。东部地区社区卫生工作改进应重点放在改善药品种类和质量、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方面;中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增加药品种类和提高质量、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方面有所行动;西部城市除应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药品种类和质量外,积极与医保部门共同制定政策将实施社区卫生机构门诊统筹,来提高患者医药费用报销的比例和扩大报销的范围。
篇9
一、**区卫生系统基本情况
**区卫生系统现有全民医疗卫生机构31个,科级建制13个,二、近年来的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二)社会卫生工作不断提高
我们与浙江台州医院结为友好关系,每年为我区代培专业技术人员,至目前共代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可批39名。
(六)推进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从2002年底起我区开展了以院(站、所、校)长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城里6个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3个中心卫生院推行了领导聘任制、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的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在经营机制上,对撤乡并镇后的丁庄、张坪、下坪、碾庄四个卫生院实行了委托经营;对濒临倒闭的**办事处卫生院实行了接管经营。通过改革,扭转了这些单位的被动局面,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两个效益显著提高,达到了国家提出的“保机构、保职能、放经营、放办医体制、加强预防保健”目的,对全区卫生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七)积极促进经济健康运行。近年来,卫生局坚持把加大公共积累和固定资产增长作为考核乡镇卫生院的重要指标,对奖金的发放、业务招待费、医疗设备购置、债务偿还及会计履行财务监督职能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长抓不懈。从2003年起,卫生局对基层医疗单位实行财务集中结算制度,设立1名总会计师和4名片会计,彻底改变了多年以来基层单位财务管理薄弱问题,使乡镇卫生院理财能力明显提高,医院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的卫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区的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群众的自我保健的意识还不够强,仍存在小病拖的现象,凡到医院来看病,大部分为病情较重者,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仍有存在。
2.资金不足,卫生事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但由于资金的不足,我区的医疗条件还不十分好,尤其是部分边远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房屋、设备)还较差,部分业务开展困难,如元龙寺、官庄等卫生院,还无法满足群众医疗、保健的需求。
3.人才匮乏,尤其是农村卫生院缺乏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自2003年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卫生工作,大力加强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人才缺乏,尤其是农村卫生院缺乏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是目前制约卫生事业发展最大的困难,在部分卫生院甚至没有一名执业医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大中专学生招聘不足,力量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另一方面由于基层条件相对较差难以留住人才。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存在困难较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按照中、省、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区需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即南市、凤凰、**、柳林、枣园、桥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30个。由于我区三办卫生院在延安城市改造时,均被无偿拆除,现无办公场所,均需新建。但新建存在困难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规划、选址困难。由于城区规划建设基本已满,加之规划、土地、建设等部门属市上直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上规划、选址难度非常大。
(3)现准备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柳林、南市、凤凰、**等卫生院为财政差额预算单位,影响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不足,工作难以开展。
(5)无
专门的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机构,仅靠卫生局2-3名工作人员去管理,力量不足。
(6)社区卫生服务宣传不够,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不够,认识不够,不能较好地支持、配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尤其是在建档时,居民家难进问题突出。
5.我区无卫生监督和食品药品监管职能,致使此两项工作监管不力,存在不安全隐患。
四、今后工作建议
1.加大卫生知识普及宣传的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2.争取省、市、区项目的支持,加大对卫生工作的投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3.继续按照一补充、二培养、三引进的办法,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解决农村卫生人员缺乏的问题。
4.争取与市、区政府的支持和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篇10
近年来,*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市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和加快新农区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和意见,不断加大对城乡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以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农区三级服务网络为基础,综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等各项卫生工作措施,建立起配套齐全、功能完备、运转协调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加强农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区为市辖中心区,辖1镇6个办事处。结合*区实际,我局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区域卫生规划,以区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网底,加强区属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强农区卫生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准入管理,加强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估、管理与监督,维护农区医疗市场的正常秩序。3年间,累计投入900万元,新改扩建了*区人民医院、*区铁路医院、*区中医院、*区*镇中心卫生院及标准化村卫生室等三网业务用房建设;投入1164万元购置ct、cr、彩超等大型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三级服务网络的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区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共有区级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2家、村卫生室17家。20*~20*年,*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连续三年评估达标,实现了乡镇有标准化卫生院、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的目标。
(二)建立农区卫生医疗救助体系,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为缓解农区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我区积极推进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制度。20*年,此项工作正式启动,成立了*区新型农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和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以“点对点”,“点对面”等多种形式进行多渠道广泛宣传,20*年参合率达95%;实行新型农区合作医疗网络化管理系统,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新农合资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审报程序,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医疗救助,协调区民政局对五保户、低保户和大病医疗实施救助工作,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截至目前,参合农民累计有2*2人次享受到了合作医疗费用补偿,补偿金额共计150万元(其中获得二次补偿634人次,补偿金额6.7万元),门诊直接核报7613人次,核报金额17万元,农区居民的医疗负担有所减轻,患病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以逐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