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发展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发展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企业总部区;发展条件;规划设计;武汉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10-0056-02

1.引言

企业总部区,顾名思义,就是企业总部驻扎的园区。现代大中型企业趋向于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把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因此在一些中心城市出现了企业总部聚集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伴随着国际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青睐以及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企业总部区。其中有的比较成功,吸引到不少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入驻,既能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又能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效应;但也有的不太成功,难以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园区缺乏活力,甚至逐渐改为他用。因此探讨企业总部区的发展条件及规划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2.总部经济理论

总部经济是指企业总部在特定区域内聚集,通过“总部――生产加工基地”的功能链条实现不同区域的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把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在同一企业的集中配置,使得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使得加工基地所在的欠发达地区密集的制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共赢的经济形态。

3.企业总部区的发展条件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城市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有可能吸引其总部入驻。这些条件是由企业总部的功能决定的。一般来说,企业总部的功能包括综合管理、研发、培训、洽谈等。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也可能会包括作业、仓储等。

企业总部区的一般发展条件包括:

3.1政策和法制条件

一般来说,入驻的企业总部和城市政府之间是互利共赢的关系,所以政府往往会对企业提供一些政策优惠,这些将成为企业考虑入驻的首要条件。比如我国在很多城市设立的开发区对于企业的入驻均提供各种不同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优惠、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

另外,良好高效的法制环境也是企业考虑入驻的重要条件。法律法规与国际通行规则的接轨程度、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和透明度、市场秩序、治安状况以及社会诚信度等都是各企业尤其是国际大型企业对城市评估的重要方面。

3.2区位和交通条件

区位上的优势以及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体系能保证企业之间、企业与生产加工基地之间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密切联系。比如纽约、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城市能吸引众多企业总部入驻主要得益于其天然的区位优势及海陆空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3.3人力资源条件

对于企业总部区来说,无论是管理环节,还是研发环节、营销环节等需求更多的是知识型人才。这更有利于企业的扩展壮大,并激发活力、创造效率,适应市场竞争。所以人力资源包括科研教育资源是企业选择总部的重要条件。

3.4综合服务体系

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也是企业选择总部的重要条件。比如与企业日常业务相关以及与企业员工日常生活相关的金融保险、会展商贸、文化娱乐等丰富的城市功能也会给企业选择总部带来更大的吸引力。

4.企业总部区的规划设计

本节主要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部经济综合办公区的规划设计为例,简要分析探讨企业总部区规划设计中的一些主要方面。

一般来说,现代企业总部区的规划设计需要满足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4.1结合项目定位设计能满足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总部入驻的园区,功能明晰且能形成良好的联系与互动;

4.2合理规划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系统、车行与人行系统,保证园区内外交通联系的可达性与便利性以及园区内部安全与安静的环境;

4.3建筑风格统一,与景观相互协调,建筑空间满足功能需求且配置合理,公共空间具有良好的景观环境且能提供一定的交流场所和休闲设施;

4.4在设计中考虑应用新材料新技术,降低园区的整体能耗,打造生态、可持续的园区。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部经济综合办公区的规划设计中:

在功能上,园区分为汽车产业区、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区、电子及信息技术产业区、现代服务产业区、金融产业区、文化娱乐区和酒店区七个主体功能片区,并结合功能分区,设计若干相互关联的建筑组团;

在交通上,倡导人车分流的设计概念。园区采用的环形干道与组团支路相结合,减少车行交通对中心公共空间的干扰,人行道与休闲步道结合景观设计,分设车行、人行出入口;

在景观设计上,采用绿景与水景相结合的设计概念。绿景上设计环形绿带并向内部褶皱形成绿楔,以生态廊道联通;水景上设计中央水面与支流水系,既起到隔离作用,又丰富了两岸各组团的景观,同时在水面设置“岛”,增加亲水空间并为各组团提供交通联系;

在建筑设计上,采用现代、简约的建筑风格,凝重的建筑色彩。建筑群体采用围合的形式,点式与条式相结合、独栋办公(多层)与集中办公(高层)相结合,办公与商务、娱乐相结合;

在绿色技术上,针对武汉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特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园区设计策略。建筑设计中采用被动式设计,降低能耗,提高气候变化适应性;园区设计绿色基础设施,提高水源、热源等的利用效率;使用绿色能源,尤其是太阳能的利用等。

在指标上,总用地面积22.6ha,建筑面积65万m2。其中:

总部办公区:用地规模20ha,容积率2.0,建筑面积40万m2,其中独栋办公(多层)26万m2、集中办公(高层)14万m2;

商业区:用地规模12.6ha,容积率2.5,建筑面积31.5万m2,其中商铺13.6万m2、公寓11.4万m2、酒店4.7万m2、会所1.8万m2。

篇2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69-01

前言

由于我国是煤炭生产以及消费的大国,使得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站在传统的“高度开采、浪费,低度利用”的能源开发以及利用模式上来看,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对煤炭资源的浪费程度以及降低利用利用效率。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还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进程。下文将重点阐述关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优势与指导思想

(一)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优势

我国煤炭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当中,是存在着非常多的优势。首先:因为我国煤炭企业自身同时会拥有与之相对,并较具有较高自主性的矿产、土地、水资源等方面的使用权力。所以,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来看,自身是具有能够将许多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地位。煤炭的多种共伴生矿物,乃至受开采损害的土地都是作为一种资源,既然是资源,那么自身就一定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煤炭企业所具有的这种优势,是其它任何领域企业所完全不能够比拟的,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众多煤炭企业,在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打下了可靠的基础保障,也为其提供较为充足的资源条件。

此外,煤炭企业的处于资源开发生产的主源头。煤炭的挖掘、洗选、加工都只能够算的上正回购产业链以及产品链的主要起点。站在循环经济的角度上来分析,相关的煤炭企业完全可以充分的将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尽可能的延长整个产业链条,然后在对资源进行综合性利用,立足于确保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基础之上,最大限度上获取更多全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我国相关政府在针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时给予大力支持,不仅体现在政策方面,还在人、物、财力等多方面都给予帮助,为我国实际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带来全新的契机等多方面的优势。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研究并制定出,有关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

(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指导思想

将原本的粗放、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重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朝向于生态化、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方向改变,进而在最大限度上将原本的产业以及产品结构合理的调整,这些都是作为我国当前各个煤炭企业,要想切实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满足的内在要求以及具体保障。

煤炭企业一定要及时有效的树立起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思维管理,将重点放置在科学生态工业链的建立方面,尽可能的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回收利用等一系列对环境无害化的技术为主要运作手段,将生态工业园作为主要承载体,以社会、经济、生态等之间和谐、有效发展为总体目标。在最大限度上探索出符合该煤炭企业实际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真正的推动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煤炭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当中,不仅要站在整体的发展角度上来进行分析,还需要及时建立一套完全符合实际,适用较强的具体模式。这点可以依照于我国对煤炭产业所制定出的相关“十五”发展规划,严格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些基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规划设计

(一)规划设计原则

这里可以依照于循环经济一些基础理念,将经济活动看作为“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闭环运行系统。意味着,是需要将我国相关的煤炭企业自身,看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而不是将其看作之间的简单联合,来对其进行研究。通常情况来讲,生态、经济煤炭系统,两者之间是呈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状态。如果在对系统进行规划的过程当中,充分的体现出科学、规范有效性,那么其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的实时传递、价值增值等多方面,就具有较高的合理以及稳定性。生态煤炭系统将会给经济煤炭系统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为其提供数量较为充足、质量较高的煤炭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如果在进行规划的过程当中,没有充分的体现出合理以及有效性,并且严重的违背了生态经济实际的发展规律,必定会严重的导致生态煤炭系统,甚至是整个煤炭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逐渐朝向于恶化的方向改变。例如:资源的高度浪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环境严重受到污染等情况,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煤炭系统的形成以及发展[1]。

所以,怎样站在实际的角度出发,为我国煤炭企业在推动循环经济的过程时,是需要不断增强设计一个科学、有效规划的重视程度。煤炭企业也可以将其称为煤炭的生产单位,日常实际的生产模式的构建,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该系统内部当中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传递以及价值流动,能否一直处于稳定、健康、持续的状态进行。所以,是需要将重点完全放置在其中。与此同时,煤炭企业在推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对于设计规划的主要原则,应当切实坚持以生态经济学位主要核心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将一些相关的循环经济基本理论为整体的指导思想,以企业生产流程为中心,在最大限度上将煤炭企业,及时的打造成由物质、能量高度集成、人力资源充分开l、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2]。

(二)规划设计的类型

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来看,是可以将我国煤炭行业整体规划设计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老矿区的实施改造。在针对煤矿企业的老矿区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应当将重点放置在体现现有单位之间充分的整合方面,然后在依照于循环经济,进而及时打造出属于老矿区的生态工链。2.新矿区的有效开发。虽然,新矿区并不存在老矿区中所存在的资源或是环境等问题,但也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需要及时树立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思维理念,切实将循环经济的实际发展贯彻到方方面面。在进行新矿区的规划过程中,不仅要依照循环经济中的一些基础性思维观点,还要尽可能的打造独立的生态工业网链。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推动新矿区推行循环经济的进程[3]。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受限重点阐述关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优势与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之上,依照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优势和主要指导思想进行介绍。然后,站在整体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规划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并逐一对规划设计的原则以及种类进行说明。只有不断增强对其的重视程度,才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乐,武春友,吴荻. 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新汶矿业集团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1,04:265-278.

篇3

关键词:工业园区;发展模式;问卷调查;阜康

一、研究背景

(一)工业园区已成为国内外工业发展的必要趋势。我国的工业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园区内的产业类型也从单一的出口加工型产业,向现代化、专业化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变,我国工业园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阶段(从1979年至1985年):主要集中在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制造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成为重要的制造基地,由政府直接运作;起步阶段(从1986年至1991年):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城市,通过生产基地本身知识的高度集中化,从单纯大批量物资生产基地进化为较为精炼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基地,主要建立了52个国家级高新区;膨胀阶段(从1992年至2000年):扩展到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等不同功能及产业定位的园区应运而生,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整体升级阶段(从2001年至今)土地集约化利用得到提升,在功能上由传统意义上的单一配套向复合功能设计,在运营方式上,原来多类别科技领域的叠加转向专业化的研究开发。

(二)产业援疆为阜康产业园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于2010年3月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北京、天津、广东、上海、深圳、辽宁等19个省市承担对口支援新疆的任务,会议传递出了中央通过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加快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信号。根据会议精神,19个援疆省区市将从人才、技术、资金及管理等方面建立起全方位援疆的有效机制,把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置于优先位置,支持新疆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着力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住房及教育等基本民生问题。

山西对口支援阜康,将有助于形成煤炭产业强省与阜康煤化工产业资源的有效结合。同时,山西省不仅在煤电煤化工领域企业众多,技术力量较强,其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也已形成特色的产业集群,阜康利用山西援阜机会,大力引进相关企业,不仅局限于煤炭煤化工领域,还可扩展到更广泛领域,承接山西优势企业。

二、阜康产业园在建各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一)山西阜康晋商工业园。(1)产业模式及规模。在产业援疆的大背景下,山西省作为阜康市的对口援疆省市,正值产业的优化升级及产业战略的转移,吸引了一大批山西籍的企业家来阜康市投资发展。截至2013年底,已实现焦炭加工能力280万吨/年、铸造铁240万吨/年。(2)产业类型。园区主要以煤焦、煤电、铸造、金属冶炼四大产业为导向。

(二)阜康豫商铝业园。(1)产业模式及规模。阜康豫商铝业园发展模式为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以现有新疆天龙矿业、神火炭素、宝舜化工、永翔铝业、新利达机械制造、恒基铝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截至2013年底,已实现电解铝24.4万吨/年、铸造铁300万吨/年、炭素50万吨/年炭素、3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工、煤电2×2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2)产业类型。园区主要以电解铝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业为核心,依托天龙矿业、神火碳素制品、宝舜化工等企业,向上游发展碳素制品产业,向下游发展金属建材,利用煤焦油加工产生的下游产品与碳素生成结合。

(三)阜康精细化工园。(1)产业模式及规模。阜康精细化工园产业模式为循环型企业模式,规划面积越6平方公里。目前无投产企业,新疆金象赛瑞煤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4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10万吨/年三聚氰胺项目正在建设中。(2)产业类型。园区主要以精细化工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氯碱化工、化肥制造、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等精细化工产业。

(四)阜康小微企业创业园。(1)产业模式及规模。阜康小微企业创业园发展模式为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由产业园管委会聘请知名度较高的规划设计院,对小微企业创业园的厂房进行规划设计,并统一建设标准化厂房,厂房总计约25栋。自2013年起,由市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000万元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此项资金将全部用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资金。(2)产业类型。重点扶持新型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型、产品配套协作型小微企业。

三、阜康产业园在建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布局过于分散。园区前期入驻的企业布局过于分散,园和园布局也不是很紧凑,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和土地效益的发挥。

(二)入园企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还不够完善。阜康产业园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但大多数企业产品依然为基础性的原材料,属于资源的一次性粗加工,产品附加值并不高,科技含量少、经济效益不高、对资源的利用层次低、产业链短、资源优势未能真正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同时,阜康地区建材、环保等产业的比重仍然较低,这些产业的缺位发展造成了阜康产业园围绕大型企业尚未形成具有集群效益的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再循环的卫生企业群与静脉产业,必将造成化工业的废弃物要么向环境排放,要么投资巨大进行末端治理。

(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薄弱。园区东西跨度较大,同时区周边的九运街镇、滋泥泉子镇和甘河子镇的规模都较小,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依托现有城镇、居民点,造成投资压力较大大,加之园区自身基础设施不足,对企业的发展所能提供的服务严重不足。

(四)园区建设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环境影响。由于园区临近天池风景旅游区,园区的工业生产对旅游区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园区西部组团临近天池公路,如果园区大气污染控制不力,将对旅游者产生不良影响。另外焦化、电石等重污染企业布局在公路干线两侧,对景观产生不利影响。园区地表水资源有限,现有入园企业大都采用自备井提取地下水,加上园区北部农区面积不断扩大,造成灌溉水源严重不足,使得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已经使区域地下水呈逐年下降趋势。未来随着煤焦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高污染企业的入驻将会使生态环境的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四、优化完善阜康产业园在建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阜康产业园在建工业园区规划的指导性和协调性。一是科学统一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循环经济为重点,制订完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路径和举措;二是严格落实,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划,严肃发展规划的执行与落实,充分发挥好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三是做好各项规划的协调对接工作。

(二)改革创新阜康产业园在建工业园区管理方式。(1)加强示范性园区的建立。阜康产业园东西跨度较长,虽然入园企业已达到138家,但企业分布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管理难度较大。所以建设工业园区的重点就是选择那些有扩张潜力的、已经形成初步规模的示范园区,并加大对其投资,扩大其影响力,拉动其周边的产业加入,采用这种扩张式方式,逐步完善园区的建设和增加辐射面积,最终增加园区的整体发展规模。这种发展模式的优势就是既可以利用现有成功的基地及其完善的机制,又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还能够初步验证成果,为后期模式的转变积累经验教训。(2)不断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园区的运行管理机制可以通过进行各项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收费,有利于改善园区的环境,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到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可以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教训,采用第三方监管的方式,推进管理的市场化和企业化。

(三)健全阜康产业园在建工业园区完整的服务体系。(1)进一步提升园区服务机构工作质量。目前阜康产业园管委会机构的设置还不够完备,人员配置还严重不足,园区管理制度也不完善,效率不高,致使在企业发展服务工作方面做的很不到位,这些是需要在园区建设发展、甚至规划过程中更多关注的问题。但做好服务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关键,因此根据企业成长的需要,提供一个服务平台和功能是必要的,可根据园区内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关键服务,如通过设立“一站式”服务机构,集中为企业服务。(2)增设园区研究机构。工业园区结构构成不仅只是有企业,还应该具有相应的研究机构,此类机构可以是园区自行组织、合办或者外包性的研究机构。总之,要从学术角度,依据科技发展出现的新技术,为更加有效的从事园区的合理园区内企业结构、优化园区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研究工作,更好的为园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四)强化人才引进及培养。人才和科技的参与是园区长期发展的根本性需求,以人为本,以科技为先导才可以促进园区在符合自身特点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园应重视人才在组织学习中的作用,鼓励企业人才的试验与创新,真正形成尊重员工、鼓励员工积极从事创新、大胆提出新思想的企业文化,实质性的推动循环经济园的创新性创业倾向与活动。

(五)向生态工业园区升级。阜康产业园作为自治区第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园区,虽然已具备一定循环经济的发展基础,还需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发展模式,着力从全面进行企业内小循环建设,加速推进企业间循环建设,以及大力支持园区间企业大循环建设的三个载体上对企业进行引导,逐步构建产业集群相互依托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工业园区,最大限度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篇4

关键词:中小房地产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168-01

1 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模式家族化

房地产是近年兴起的一个热门产业,由于其行业自身的特点,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制度、客户服务制度都是企业所必须重视的。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都属于民营企业,制度上存在着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管理的通病,内部依旧受到本位思想和推诿扯皮等顽疾的影响,这种家族式的管理使得企业的发展在理念上和战略规划上都很难得到较大的突破,另外,一方面是高层次管理人员的理念、发展意识以及经营理念大大的影响到整个企业发展的方向。再加上,部分企业在管理上片面的将大型房地产企业或其他行业的企业管理模式用运于本企业,而未能根据自身行业和规模实际情况来进行创新性管理,这种照搬式的“拿来主义”和家族化管理模式不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和中小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还使得人们对制度化管理信心减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面对房地产的热化竞争,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在探寻摸索适合本行业的管理制度,而企业真正要寻得发展,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产生,克服问题需要,促进中小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快速发展。

1.2 人才流失严重

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中小房地产企业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和人才荒,各大中小企业面临着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和流向大企业,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出现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多样的,一方面是中小房地产企业稳定性,影响力小,难以吸引具备建筑、结构、经济类以及房地产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是经营者多为民营企业家,管理思想较为保守与落后,不愿意将钱花在设计、创意以及管理上,而更愿意将钱投在工程建造和炒作上,使得中小房地产无法真正成长为具有真正竞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

1.3 融资难

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普遍存在融资难的瓶颈。在资本市场上,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实力、信誉以及资金流上都存在着问题,房地产经营具有资金密集型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不能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条件,贷款的风险化解和补偿能力较弱,中小型企业无法满足银行贷款的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等基本要求,再加上开发的项目值钱而公司影响力不够,信誉等级低等原因,导致中小房地产企业在需要从银行大额融资时遇到困难,这也使得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内部积累和外部融资的双重夹击下,有可能就因为自身资本实力不够,项目规模大,周期长,耗资巨大,资金回收太慢等原因,最后因资金严重短缺难以开发下去。

1.4 产品技术含量低

由于中小房地产企业管理制度缺失、目标规划不健全以及融资问题困难等原因,难以开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具体表现为:(1)没有自己的规划设计队伍,自己的项目几乎都是外包,存在着很大的利润缺失和经营风险;(2)技术创新匮乏,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力度不够,技术含量偏低;(3)设计非人性化,超大化户型面积、欧陆化建筑风格和宾馆化装修实在不符合居住的人性化设计;(4)产品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以及环境质量度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还有管理问题,房地产物业管理软件、应用软件等应用的比例不到一半。

2 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2.1 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

由于中小房地产企业具有实力、信誉以及资金流上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特点,所以要发展起来比大型房地产企业来得困难得多,为此,必须逐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一是要形成完整的内部监控系统,提高企业有关信息的透明度,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保证企业合法经营和正确经营。二是要在保证真实传达信息的基础上,把握人治管理与制度管理之间的平衡,转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士对企业的内外部进行整合,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决策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及创新性管理机制,力求将企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2.2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在新社会,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了行业竞争的热点要素,专业化的管理也要求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上配备专业化的管理人才,而中小房地产目前又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和人才荒,为此,必须在内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外部加强人才引进。一是要转变用人理念,保持全面人才观,任人唯贤,吸纳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二是加强对引进人才的培训,对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既具备房地产运作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全面了解房地产市场,又具备财务分析、投资管理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三是要位员工打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工作环境,建立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将个人与企业连为一体,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的提升企业及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

2.3 健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由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项目值钱而企业资金能力不够,又缺乏具体而明确的发展规划和财务规划使得中小房地产企业大部分都存在着资金财务问题,为此,就必须健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积极构筑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金融体系。一方面要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大力推广全面预算、集中结算和动态核算为发展轴心的企业财务管理;一方面,广泛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和资金拓展渠道管理体系,多途径进行融资,保证资金链的有效进行,只有资金上得到了保证,才能从各个方面有效地保证企业发展的推进。另一方面要建立中小房地产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根据实际建立各自的信用担保机构。最后,还要积极拓展更高更宽的融资市场,努力发展直接融资。从各个方面健全财务的管理,保证项目和企业经营的有序进行。

2.4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新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在满足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更高的是追求精神上的需求,而中小房地产企业在产品创新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还不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就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一方面要加大人力管理力度,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对人才进行培训,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技术力量,逐步建立自己的规划设计团队,摆脱外包的被动局面。一方面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材料,做好项目创新设计,力求做到设计新颖、功能齐全和环境优美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要关注人性化服务和人性化设计,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服务质量,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出更高的舒适度,满足客户的基本需要,又能有效性的满足市场的变化需求,从而保证企业的有效发展而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1]纪学英.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2(5).

[2]陈林杰.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建筑经济,2007(5).

[3]高树民.浅谈目前中小房企前期经营决策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经济,2009(s1).

篇5

【关键词】员工职业生涯;企业长足发展;职业生涯规划

一、员工职业生涯简述

(一)职业生涯的含义

我国学者吴国存将职业生涯分为狭义职业生涯和广义职业生涯。从个体生命空间意义上考察,前者是指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至职业劳动结束,包括整个人生职业工作经历。广义的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

职业生涯不仅表示职业工作时间的长短,而且内含着职业发展、变更的经历和过程,包括从事何种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的阶段,由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转换等内容。

(二)职业生涯研究的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员工在企业连续担负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务的发展方向和路线。其本质是企业价值基础上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

企业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员工职业生命的精细化管理,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员工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确定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是企业和组织提供合适的空间和环境来协助其发展和实现规划目标并最终体现个人价值的。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即企业如何协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与企业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而实现共同发展,才会取得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对员工而言,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以解决好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有助于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积极进取。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员工职业规划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

二、影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一)影响员工职业选择的因素

1.个人因素:个人的心理特质、生理特质、学历经历和家庭背景等。在职业选择中,个人职业目标应该尽量以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为宗旨选择最初的职业。一般而言,与几年后重新审视、评估的职业目标,其选择的职业方向应该是基本一致或差距不大的。

2.组织因素:组织特色、人力评估、工作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人际关系等。许多企业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人才为自己的良好发展前景而不愿轻易离开企业。

3.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科技的发展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体现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只有员工有认知感,才能产生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其影响因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的。因此,影响员工的职业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二)企业的人才策略对员工的影响

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组织架构,每个部门都有一批优秀员工。这些优秀员工就像企业架构的栋与梁。根据20、80定律,占员工队伍20%的优秀员工创造了企业80%的价值,他们是企业发展的真正财富,是企业必须倍加珍惜的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要想吸引留住这些优秀员工,必须从待遇、感情和事业三个方面通盘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潜能,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新鲜感和挑战性,员工的忠诚度和事业感也会得到提升。

(三)企业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和态度

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项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在企业人员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开发员工潜力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它以双赢为目标,强调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效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高度结合。通过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不仅满足自身的人力需求,而且还能创造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及和谐的人力资源氛围。

三、企业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发和管理

(一)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开发

员工职业生涯开发是对员工职业生命的精细化管理的开始,是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决定员工职业生涯,确定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基础工作。为使员工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工作开始之前准确定位,工作开始之后尽快的适应,企业有必要协助员工进行专业化的职业生涯开发。具体讲,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职业通道体系设计。系统化的职业通道设计旨在减少组织的刚性对人力资源的制约,释放员工的潜在能量,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愿景相统一。

2.编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确定职业目标。在充分认知组织环境及自我的前提下,编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模板,组织员工完成设计书,引导员工确定自身职业目标。

3.构建相匹配的职业发展支持体系。企业根据员工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提供培训、绩效评价、工作实践和开发性人际关系建立等有针对性的开发手段,不断开发员工的潜能,激励其进步。

(二)企业为员工职业生涯目标和计划的制定

1.提供职业生涯目标咨询服务。企业管理人员要提高咨询管理能力,帮助员工合理设定职业生涯目标,使每个员工的职业计划目标切实可行,并得以实现。

2.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计划设计。企业要提高员工对职业生涯计划的认识,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计划要和企业发展规划相一致。

3.帮助员工朝着职业生涯计划目标迈进。鼓励员工向着职业生涯计划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注意对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员工的关心,对员工要一视同仁,积极提倡公开公平的竞争。

(三)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

企业要通过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管理的相融合。做为企业管理者,需要以积极的态度来解决员工职业生涯和企业发展的同步性问题,使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管理水平。

1.企业管理层应该树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意识。只有管理层转变观念,企业在推行职业生涯管理中才能有动力支持、制度保障。

2.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业水平,增进职业生涯管理的科学性。对企业来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上的保障。

篇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与广泛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基于这种现实情况下,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探讨分析

劳动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劳动关系以及劳动经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人力资源管理是劳动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对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索与研究,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可以为企业扩展生存空间提供智力支持。企业需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合理规划设计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经济高效稳定运行。

一、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在配置上存在问题通常来讲,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本投入都是相对固定的,但劳动数量却存在相应的可变性。企业为了减少自身的发展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劳动者的数量,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甚至有些企业为了最大程度减少自身支出,就会让一名员工从事多个职务,从而通过减少劳动者数量来提高企业发展效益[2]。但是这种行为容易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为员工的能力是一定的,如果工作量增加的话,很容易使员工工作出现失误,这反而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快速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就会大量聘请员工,从而导致企业薪酬支出大量增加,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劳动力缺失或者是劳动冗余,已经开始成为制约当前许多企业发展的重大难题。

2.人力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劳动经济学中认为,员工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我们通常会将企业劳动力的投入与劳动力的产出效益,作为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参照依据。劳动经济学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它要求企业要不断提高劳动力的产出,要基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合理扩大劳动力数量,注重通过提高劳动力质量来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3]。目前来看,有许多企业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人力资源发展进行研究。虽然很多企业为了提高劳动者的质量,会在招聘环节严格把关,但他们却没有重视对劳动者开展后期培训工作。这种行为容易使劳动力产出效益无法持续上升,会呈现出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

3.人力资源存在置换问题通常来讲,企业的劳动力数量以及资金投入都可以有效控制。企业通过投入设备购买资金、厂房建设资金来扩大企业规模,进而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产出更多商品。我们将这种行为称为替代效应,就是资本与劳动力之间实现了相互替代。当劳动者数量不变时,如果劳动者的薪酬不断上升的话,企业的资本投入也就会上升[4]。当劳动者薪酬不上升,数量增加时,企业也需要加大资本投入,这就是资本跟劳动力之间相互替代的过程。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开展人力资源置换,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当前我国有许多企业都没有深入研究劳动力跟资本投入之间的置换关系,这就导致了企业在遇到相应的发展难题时,往往会为了降低资本投入而实施裁员措施。当企业需要扩大发展规模时,又会通过扩招来增加劳动力数量。这种不合理、不规范的劳动力置换方式,容易造成企业发展不稳定,影响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二、基于劳动经济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企业需要通过开展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明确具体的劳动力费用。当企业的劳动力边际收益超出了所对应的边际费用时,企业需要增加劳动力数量;当劳动力边际收益小于边际费用时,企业需要控制好劳动力数量,通过提高劳动者质量来增加企业的发展效益。

2.员工招聘与培训相结合劳动经济学认为,企业不仅需要重视对员工的招聘工作,更需要重视对员工开展专业培训,努力发掘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实施重点培养,通过较小的劳动力资本投入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需要基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策略及措施,有效采取员工招聘与培训有机结合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劳动力发展的可持续性。

3.合理组织规划好人力资源发展方案劳动经济学认为,开展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因此,企业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组织规划好相应的人力资源发展方案。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注重持续性与有效性,根据员工具体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以及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来实施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针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企业需要基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及策略实施探讨与研究,从而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蔺仿如.浅谈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5,(1):162-164.

[2]王媛.试论基于劳动经济学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时代金融,2015,(9):184-187.

[3]梅.基于劳动经济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9):74-75.

篇7

关键词:建立;中小企业;内控;机制

大庆市中小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走向成熟,机遇与挑战并存,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由于中小企业管理者经验不足,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管理手段落后,经营者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探索中小企业的内控管理机制,是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增强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了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使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一、大庆市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瓶颈及现状

目前我省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尚属初级阶段,经营者多靠已有的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行业中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低收益的企业比重较大,产品缺乏竞争力,管理手段落后,人才短缺,原料供应紧张,资金周转困难,企业内控机制不健全,缺少监管与管理,企业无长远发展规划,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执行层领导缺乏领导水平和管理经验,员工行业经验少,人员流动性大,产品研发力量薄弱,这些都是目前困扰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二、中小企业建立内控管理机制的基本条件

财政部与2009年7月1日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结合大庆市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现状,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在建立内控管理机制,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1)企业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内控机制的建立;(2)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已初见成效,具备推进内控机制建立的基础条件;(3)积极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内控制度,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管理思想;(4)企业落实内控制度建立部门,制定计划认真落实。

三、中小企业建立内控管理机制的方法

财政部与2009年7月1日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结合大庆市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现状,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在建立内控管理模式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管理架构

(1)治理结构涉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企业应依据公司法设立高管、中层及和生产经营管理机构,各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牵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

(2)中小企业组织架构的设置。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架构的设置应本着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适用,便于操作的原则规划设计,结合中小企业性质、行业特点,产品市场,管理要求,企业发展战略等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牵制、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编制企业组织架构图、业务流程图,岗位说明书等。

2.制定和实施中小企业战略规划分发展定位

制定中小企业战略规划和发展定位,可以为中小企业规划产品,确立产品市场定位,是执行层行动的指南,是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具体应制定中小企业产品规划、市场方略、营销模式、研发团队、人才培养、投资决策、融资战略、资本运作、资产经营等做出明确规定。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和分析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经营环境分析,同时也要考虑和分析区域优势资源,科学的分析中小企业区域优势与劣势,对中小企业现阶段生产能力、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品牌效应、团队建设、经营管理、核心竞争能力等分析,科学有效的利用区域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

3.中小企业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用人留人机制

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制度,建立良好的用人和留人机制。建立企业内部的奖励与处罚机制,科学有效的建立企业绩效管理机制,发挥绩效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应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用人留人机制。

4.中小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在多年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企业精神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信念思想,是企业打造核心的品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领导责任和企业精神的体现,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是企业战胜困难的良药,因此中小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1)资金管控。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金管控包括企业资金的筹集、资金的营运、投资三大环节。企业应制定三大环节的内控制度,科学、合理、规范控制和使用资金。

(2)供、产、销环节的管控。企业经营活动主要体现在销三个环节,企业应制定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的内控制度及业务流程,财务应加强财务的核算、监督与分析,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确保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财产安全,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

(3)定额预算管理。中小企业年初应制定全年预算,并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财务部门按月控制、核算与考核,从而调动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持。

(4)财产管理。财产是中小企业企业的生命资源,必须加强各类资产管控,制定资产管理流程,建立企业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内控制度和管理流程,建立资产管理台账,确保各项资产安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发展目标。

(5)财务报告分析。中小企业必须建立财务报告分析制度,按月编制企业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下步工作安排。

6.加强企业产品升级换代

企业研究开发产品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应实现企校联动,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将研发结果转化成生产力,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7.加强品牌建设

品牌是企业的声誉,品牌是企业价值的体现,品牌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尤为重要。企业应重视品牌建设,从产品质量、新工艺、安全、健康、美感等方面入手,运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扩大宣传,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打造行业全国知名品牌。

篇8

在信息的加工应用层面,不少企业开始向数据中心模式发展,数据本身的管理、挖掘、商业模型的建立等,会越来越多地被提上日程。这也给平台创新带来了机遇。未来平台建设会更多地使用云计算服务。因为云计算也是数据平台服务,所以云平台的服务将越来越趋于模块化和嵌入式,即把公共服务的标准模块嵌入到各种个性化的系统内,使其易于被整合。

值得关注的热点分析

2011年,全球经济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中国经济人转型期,企业开始行新的五年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对供应链物流咨询服务的需求继续增长,但需求结构较往年有显著的变化。这些需求的驱动力来自企业对区域市场战略规划的调整、某些行业在新的经济周期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及一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前几年相比,供应链物流咨询项目需求呈现出多样性,从传统的物流中心规划设计,到供应链物流网络战略优化、物流运作外包策略、物流设施优化与能力提升、IT系统优化、物流中心或工厂选址战略等多方面。

从欧麟在2011年开展的和接触的60多个项目来看,有些项目明显具有行业发展的先导性,有些则是处于行业发展中期的企业跟上战略的需求;有些侧重于企业内在运作能力的提升或潜力的挖掘,有些属于新的发展战略的布局。其中,以下热点行业领域值得关注:

1.快消品行业的供应链物流运营面临运作能力提升和成本控制的双重压力。从欧麟帮助几个快消品国际品牌开展的项目来看,由于这些企业在中国每年保持稳定和较大幅度的增长,原先物流设施能力无法满足新的业务增长需求(包括产品线的调整和物流量的增加),需要对现有物流设施行优化提升,包括内部空间和动线的优化以及作业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快消品中的饮料食品行业,企业的物流运营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高达5%~10%,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成为不同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开展的优化内容包括:不同板块业务的物流体系的整合、分销物流网络战略的优化、物流设施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物流外包策略的优化等。

2.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是2011年咨询服务快速增长的一个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大多认识到物流网络运作是供应链的核心战略,物流网络战略直接体现了企业对业务服务水平的满足和对分销运营成本控制的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需要对供应链物流网络战略作出相应调整。例如,中国服装行业在过去几年实现了高速增长,这种趋势还在持续。从欧麟帮助开展的咨询项目来看,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服装企业都先后开展了中国市场的物流网络优化,其战略重点大多是为了支持业务的继续快速增长、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相反,快消品企业的网络优化重点在于服务市场的同时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3.国际高端品牌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其战略重点在于将更多的产品引入中国市场,为此他们更多投入在中国的供应链物流网络建设上,一步增强运营管理能力。2011年欧麟承接的国际公司的咨询项目大多是供应链物流战略实施层面的,包括中国市场的物流网络优化、物流外包策略、物流服务商评估选择、物流中心或工厂的选址分析等。在欧美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的时期,这些战略活动表明国际公司看好中国市场高端消费的高速增长预期。

4.在电子商务物流方面,投资建设大型区域型订单履行中心成为2011年的行业亮点。这些物流设施的建设大多是新的纯粹电子商务企业所为,其中,少部分国际传统零售企业对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已经展开物流网络布局和设施建设。而中国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在已经高速成长的电子商务业务的拓展上显得行动缓慢,在其物流设施建设方面,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线上和线下如何协同发展的决策过程中。

5.物流园区建设在前两年形成了全国性热潮,2011年这种热潮仍然存在,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家对商业地产的严格管控使得部分地产商转投物流地产领域。然而,很多投资商对物流地产几乎没有专业经验,只有一些粗浅的物流概念认知和漂亮的可研报告。因此,我们必须预期到相当部分的物流地产项目只是借用物流概念,我们同时也期望其中部分物流园区项目能够真正提供物流枢纽功能和专业的物流设施服务。

2012年发展趋势

展望2012年,上述大部分热点将继续增强,而物流园区热潮将入尾声。企业发展入新的阶段,集团企业多业务板块整合以及企业间并购重组都将对供应链建设提出新的需求,供应链物流领域的建设将从物流设施的投入转为供应链网络的优化建设。

在供应链物流建设方面,一味地追求较高的服务水平无法持续发展,在改善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物流运营成本,将成为大多数企业供应链发展战略的转型方向。因此,供应链技术的应用、物流网络优化和外包策略管理将成为新时期企业供应链建设的重点。

篇9

邮政网点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为进一步完善城乡服务功能,加强邮政通信设施建设,各地、各部门要将邮政服务网点建设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统一建设。要根据邮政业发展的需要,重点解决好繁华城区、开发区、住宅小区、大中专院校、街道等邮政服务网点少、生产用房紧张、邮政无自有营业场所等突出问题。

(一)邮政设施建设用地,由政府依法划拨,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二)允许邮政部门在市、县城区的繁华地段、街道沿线、重点小区、中心广场建设便民邮亭、邮筒和其他邮政服务公益设施,并免缴城市道路占用费。

(三)邮政已建网点因建设单位需要拆迁时,由建设单位在适当的地段等面积还建。

(四)银监部门积极支持城乡邮政金融网点建设,优化金融服务渠道和网络,扩大邮政金融服务覆盖面。

二、进一步完善邮政信报箱建设和管理

邮政信报箱是单位、居民利用邮政通信与外界联络的必备基础设施,为保障公民的基本通信权利,各地、各部门要将邮政信报箱建设列为新建居住区配套设施的内容。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一)建设单位在委托项目设计时,必须同时委托信报箱设计。设计单位应将信报箱作为市政配套设施纳入设计范围,依据有关规范进行信报箱设计,并纳入施工图审查内容。

(二)在审查规划设计方案和审批新建居住区建设工程时,规划部门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要求,把完善信报箱等邮政设施作为一项重要审查内容。

(三)在新建居住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将建设信报箱纳入验收范围。

(四)对已建成的居住区没有信报箱等通邮设施的,由建设单位、产权单位进行补装。

(五)产权人或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负责邮政通信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三、进一步扩大邮政服务文化市场的范围

邮政是报刊发行主渠道,承担着党报党刊和6000多种报刊的发行任务;邮票作为国家名片,是宣传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美化城市街景,丰富市民精神生活,加强地方文化宣传,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支持邮政服务地方文化市场。

(一)新闻出版部门要积极支持邮政部门参与中小学教材发行竞标工作,并给予邮政部门相关的政策指导和帮助。

(二)提倡和支持各地、各部门通过邮票、明信片、个性化邮品宣传、推广十堰的风土人情、地方文化。

(三)对邮政企业从事文化经营活动免征文化市场管理费。

四、进一步推进邮政服务新农村建设

邮政投递服务是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民对外联系的重要渠道,各地、各部门要将邮政服务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广"政府推动、邮政运作、村支配合"的绿卡村、三农站和现代物流模式,充分利用邮政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网络优势,解决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相关困难和问题。

(一)商务部门要将邮政服务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内容,支持邮政部门参与到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中来,充分发挥邮政的品牌及网络优势,支持邮政配送企业成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主要力量,为偏远山区等配送成本较高地区的农家店配送商品。

(二)建设既符合商务部制定的农家店建设标准又具有邮政服务特色的连锁农家店,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质优价廉的产品,对达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准的邮政"三农"服务站按国家标准给予相应补贴和扶持政策。

(三)加大对邮政"三农"服务站建设、管理的指导。农业、工商、安监部门要简化邮政农资产品、日用品流通经营许可证审批办理程序,在相关费用上给予优惠。

(四)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在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扩大农村邮政服务范围等方面,向邮政提供技术指导,开展相关合作。

(五)利用邮政网络开展"送农产品进城"活动,将我市的地方名优特产品推向国内、国际市场。

(六)充分发挥邮政绿卡全国跨行联网的优势,按照人民银行统一部署,把邮政绿卡作为"农民工银行卡"工程进行推广和普及。

五、进一步支持邮政服务中小企业

邮政部门具有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网络优势,是助推现代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各地、各部门要将邮政服务纳入协助中小企业发展管理的重要内容来规划和安排。

(一)在市县经委的指导下,中小企业发展局要与邮政部门共同成立直复营销推广小组,定期组织营销峰会、直复营销论坛等活动,大力推介直复营销理念,将邮政直复营销中心打造为中小企业的宣传推广基地。

(二)各级政府要引导中小企业发挥邮政商函直复营销点对点、人对人的特点,利用邮政强大的物流配送网络资源优势,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将地方的名优特产品推向全国各地,指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三)中小企业要将邮政物流作为地方物流的重要渠道和承运商,充分利用邮政的实物、信息、资金、信誉优势,整合包装企业产品,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销售链条,建设外向型、现代化企业。

(四)各级政府要将邮政金融服务纳入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范畴,扶持中小企业使用邮政小额贷款业务,加快邮政金融资金回流地方。

六、进一步加大邮政普遍服务扶持

我市邮政普遍服务面积2.4万平方公里、邮路长度2.9万公里、邮路540条,在山多路险的十堰地区,邮政部门每年为保障山区人民通信权利、履行普遍服务义务亏损严重。为维持邮政普遍服务正常履行,各地、各部门一方面要积极支持邮政自我发展,形成自我积累;一方面要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减少因履行普遍服务义务而形成的亏损压力。

(一)落实邮运车辆优惠政策。交通部门对带有"中国邮政"标志及在册车辆牌照号的邮运专用车辆免办公路运输营运证,通过我市收费公路收费站时,减半征收车辆通行费,优先予以通行。邮政业投递车辆在执行投递服务时,公安、交通部门对投递车辆临时停靠提供方便。市内固定班次客运车辆要积极代办邮政运输,合理收费、支持邮政通信事业发展。

(二)对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业务(具体为函件、包裹、汇票、机要通信、党报党刊发行)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税务部门要按照政策规定,对邮政企业服务"三农"给予政策性优惠。

(三)市财政每年适当安排邮政部门基础建设专项资金,邮政部门从上级部门争取等值资金,专款用于网点建设,提高邮政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

(四)积极支持邮政部门财政口各项资金。

七、进一步提升邮政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新的历史时期,邮政部门要进一步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承担起更加重要的历史任务。要充分发挥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独特优势,不断改善通信服务质量,全面拓展服务产品和内容,统筹规划城乡网点建设,持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起功能更强大、覆盖更广泛、产品更丰富的现代化邮政服务体系。要主动切入十堰地方经济发展,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服务地方、服务民生、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十堰市尽快完成"三大历史任务",推进"六个战略重点",实现建设"五城"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八、进一步加强邮政通信发展的组织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邮政通信事业发展的领导,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协调解决邮政通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一)建立由政府分管市长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市商务局、市建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物价局、市农业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文体局、市信息产业局、市扶贫办、市人行、市银监局、市邮政局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专题研究和落实邮政事业发展问题。

(二)各县、市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形成相应的实施细则,认真落实省、市政府文件精神。市邮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市商务局、市建委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检查,落实推进邮政通信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产业,其价值效益已为人们广泛认识。我国物流产业现在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物流技能型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需要高职院校利用师资、技术优势等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对接,从而全面推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高职教育规模迅速增长,政府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29所,其中高职院校1327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3559万人,高职在校生2014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数达千万级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党和国家已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到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法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教育规模、专业设置要与经

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纲要》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到: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这些纲要和决定强调高职教育发展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要与企业相互合作。

二、武汉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带来历史机遇

2012年武汉市政府通过《武汉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制定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在全国尚属首次,规划将武汉定位为国际供应链体系的重要节点、全国物流枢纽和物流信息中心。在空间布局上,武汉将重点形成“一港、六园、八中心”的物流体系。武汉物流业将沿城市环线布局,分“物流总部基地+物流@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四个层次。

2015年武汉GDP达10905.6亿元,升至全国城市第八位。“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物流业增加值达1018.6亿元,物流业成为武汉两个“千亿级”服务业板块之一,占全市GDP的比重达9.3%,占服务业比重达20%。 “一港六园八中心”的物流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在全国60城市物流质量评价中,武汉排名第五位。武汉市已建成一批物流总部基地和功能聚集区,基本形成以武汉为区域物流组织中心,1小时辐射省内主要城市、2小时辐射中部省会城市、4小时辐射京沪穗渝等中心城市、12小时辐射区域国际城市、24小时辐射全球城市的设施系统,初步建成国家物流中心。

2016年武汉市政府制定了《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武汉市物流发展定位为:到2020年末,基本建成带动城市圈、引领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联通东西部、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现代物流体系,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区域龙头的国家物流中心。

武汉地处中国版图的地理和经济中心,是承东启西、南北沟通的结合部,也是撬动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战略支点。中部崛起背景决定了武汉物流产业在中西部地区拥有巨大发展潜质。2020年武汉有望成为“内陆第一大物流枢纽城市”,《武汉市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这一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变得特别重要,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是决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武汉的物流业还不发达,特别是物流人才的缺乏是武汉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做好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是武汉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

三、立足武汉区域经济发展,明确高职物流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2010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在包括装备制造、信息、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把人才培养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高专物流教育起步很晚,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尚在实践探讨阶段。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滞后与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按现有模式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需求,物流人才短缺、供需错位、流失等问题比较严重。

本课题组调研显示,近几年武汉市物流人才短缺的矛盾已经凸显,真正掌握现代物流知识,具备全面的经济、物流、管理等知识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如综合性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客户服务、运输管理和库存管理等高技能人才相当匮乏;在调查的30多家企业中,仅有24%的物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中基层管理人员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更低。物流企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尚不健全,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产学研对接不畅。38%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流失问题,多数人才主要从中小民营物流企业流向外资、国有等大型物流企业,从二三线城市流向一线城市,且年轻人流动比率较高。

课题组以调研数据分析为依据,首先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即切实贯彻专业服务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主动适应武汉区域物流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校企共同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为物流客户服务、仓储、配送、运输、采购、货运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操作及基层管理岗位。

在明确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确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题组研究认为应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在创新办学体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物流学科范围广、内容多,导致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尚未形成定论。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武汉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迫切需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物流企业和企业的物流部门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必须进行明确定位。

物流业是跨行业的复合型服务行业,岗位技能要求高,环节复杂繁多,操作性强。无论是从事物流业务管理方面,还是评价和选择物流技术方案、进行物流系统分析以及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方面,都要求物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具有现代物流管理R祷础理论,熟练掌握现代仓储、运输配送以及单证操作技能,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完成系统的操作、方案的设计,具备良好的物流营销与客户服务的沟通及交流技巧的,能够胜任物流业务及管理岗位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四、基于高职物流专业定位,深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现在高职院校应以内涵式发展为工作重心,当务之急是如何结合市场,加强改革,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国家高职“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在立足武汉区域经济发展确定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构建了“基于物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本、职业素质优先”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的思路,深入物流企业调研,与企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针对企业岗位任务开展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归纳物流企业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总结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最后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流程,重新设计和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含理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综合技能实训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其次实施 “校企融通、课岗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及物流企业“厂中校”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一、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以项目任务形式组织教学,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小组分工、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既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工学融合的表现。在此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成为熟练员工。

最后,改革教学考核与评价机制。一是建立与行业从业标准相接轨的课程考核标准,如引入物流公司各工作岗位的工作标准,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及素质进行综合考核;将物流行业从业资格证书与课程成绩考核相结合,通过从业资格考试相关科目考试的学生,可以依此认定学生该课程的学分。二是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程度、小组研讨表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实训测试成绩等。期末考试侧重考核应用能力,凡有一定比重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要求必须进行技能考核。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试行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小组成员、学生本人、企业管理人员都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改变以往单纯用卷面考试评定成绩的片面做法,引入实践操作、项目测评、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