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完善

一、研究意义

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极具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对于独立学院探索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根据企业对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并以此为根据构建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从而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2.有利于促进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会计学专业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嵌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改变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训的倾向,也解决实训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的问题,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3.提高培养学生会计实操能力与创新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能从整体上构建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专业学习期间的实践教学体系,聚焦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实践教学文件不完善

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文件缺乏对实务问题的探究。在实践教材选择性小,现有教材叙1述案例大多采用文字形式,与实务脱节较严重,造成学生不能灵活把握实际问题,使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实践内容设置上,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较多仅围绕实践教材的要求简单安排相应内容,直接导致实践内容不规范,学生知识掌握度低。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师资紧张,学生人数较多,导致配备的实践指导教师无任何会计实际工作经验或从未接触过会计专业实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目前独立学院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却没有明确要求;另一方面是教师忙于日常教学工作,没有多余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三)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仅局限于会计电算化课程、会计综合实训两门课程实训和毕业论文,该体系过于简单,而审计学、成本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配备实践教学。同时,将会计综合实训安排在大四,造成学生在做实训时把之前学过的知识遗忘了,综合实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完善对策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结构完善

为实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可根据学生在会计学专业课程的优先顺序,建立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可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有效衔接,将实践与理论知识把握相得益彰。全过程的会计学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体现在两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专业课程实践阶段。⑴认知阶段。认知阶段的目标是让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专业有初步认识,为之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该阶段可分四个环节:会计学专业介绍、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会计学专业认识实习、会计学相关学术讲座。⑵专业课程实践阶段。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主要专业实践课程,使得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该阶段主要由课程实训、综合仿真实训等环节组成,且与上阶段的专业认知实习和导论课程有机衔接。会计学专业可开设的独立专业课程实训体系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共6门课程,实训体系根据难易度和专业判断能力的不同要求,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构建。之后设置扩展式综合实训系统,即依托会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扩展会计学仿真式综合模拟实践的内涵与外延,是学完所有专业课后的综合实践环节,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企业实际账务操作全过程。

(二)规范性文件的编写及选用

针对现有优化完善过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则必须将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讲义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行编写。主要包括:①独立专业课程实训体系中,设置“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等课程设置相关的实训课程,并建立配套的实训大纲、实训讲义、实训指导书、实训报告等一系列规范文件;②扩展式综合实训系统中,设置“会计学仿真综合模拟实训”的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等;③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系统,设置“企业会计认知实践”的会计实践报告和“实践基地实习、毕业实习”的专业调研报告。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如“访问工程师“项目,鼓励教师在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去某个单位兼职学习会计实务操作。另一方面学校在聘用会计学专业教师时,优先考虑符合“双师型”资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国彦.从能力提升角度探讨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J].科技视界,2013(11)

[2]李红艳.工业工程全过程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及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03)

[3]蒋希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

篇2

关键词:数据结构;多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1、研究背景

1.1 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数据结构课程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等与计算机技术关系密切的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在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中,数据结构课程是建立问题的数据模型、进行算法分析、设计与实现的奠基石,特别是非数值计算模型问题的程序求解完全离不开数据结构课程所介绍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必考课程,是提高和评价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重要方面,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深造和发展。没有学好数据结构课程的专业从业者,在专业能力的提升上将遇到极大的瓶颈,无法突破。总之,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在专业教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2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高等院校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块。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主要有数据逻辑结构及其存储结构的选择与设计、建立在特定存储结构上的算法分析、设计与实现等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实践能力的保障,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是理论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在理论教学环节是无法出现或无法发现的,因此,只要学生能在发现问题后,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就可以提高学生系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1.3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的现状

从数据结构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实践教学的地位未能真正达到与理论教学平等的高度,缺乏统一的基本教学要求和大纲,许多学校没有形成完整且科学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大多局限于验证性实验,没有合适的实践教学设计,没有高质量的实践教材与实验指导。

(3)从该门课程对学生的考查情况来看,考查形式单一,一般是用一份试卷来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而试卷情况又是理论方面考查的多,实践方面考查的少,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要求学生设计算法并用程序实现,其他的基本是对理论的考查。

(4)大多数系部及教师对于实践环节的考查,只有形同虚设的制度,没有实施保障与监督机制,教学过程容易被“偷工减料”,很难真正落实。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程度,为了规范数据结构实践教学过程,对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原则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科学合理,内容必须完整,方法必须开拓创新,其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高度统一,不能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

(2)实践教学层次化,实践活动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验证、设计到综合,再到创新的认知规律。

(3)实践教学体系符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生的基础现状。

3、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自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以来,开设数据结构课程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6个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其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多维度地进行展开,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地位平等化

为了强化数据结构实践教学,避免师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偷工减料”,蒙混过关,我们将其单独开设成一门课程,而不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该课程周课时2学时,共36课时,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和课程设计大纲。教师必须跟理论教学一样有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与实验报告批改等环节,考试也同样分为笔试、机试和课程设计3个部分。笔试部分集中考查各种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算法分析与设计等知识;机试部分集中考查常见算法的程序实现和简单应用;课程设计部分主要考查在给定特定问题的情况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层次化与阶段化

人的认知遵循由简入深的渐进式发展规律,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也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因此,可以将数据结构实践活动划分为验证型实践、设计型实践和综合应用型实践3个层次。同时,针对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和图状结构3种逻辑结构和查找与排序两种常用算法,将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进行总结和综合应用训练。最后每个学生都参与课程设计,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问题分析、数据结构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及算法的最终实现。

3.2.1 3个实践层次

1)验证型实践。

验证型实践是通过运行教材中已实现的或学生自己编写程序实现的算法对算法及其相应理论进行正确性和运行效果的验证。通过验证型实践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本质与内涵,为知识的应用打下基础。验证型实践最好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当天或第二天,这样符合人类记忆活动特点,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型实践。

设计型实践是指将所学的一个或多个知识点用于解决简单问题。通过设计型实践,学生可以初步掌握知识的应用场合,清晰地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为以后解决复杂问题奠定基础。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需要应用多个知识点来解决的问题,如线性表的逆转问题涉及线性表的创建、遍历、插入等算法;数制转换可以用栈来完成,则涉及栈的建立、人栈、出栈,而栈其实就是线性表,也会深化对线性表的理解。

3)综合应用型实践。

综合应用型实践是指将所学的数据结构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用于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综合应用型实践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多个知识点,学生必须对每个知识点及其联系都很熟悉。因此,通过综合应用型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存储结构的设计和算法的设计与实现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数据结构内容的整体把握。

3.2.2 5个实践阶段

根据相对独立的章节内容,数据结构课程可以按章节和教学进度分为5个阶段,即按线性结构(线性表、栈与队列)、树形结构、图状结构、查找与排序5个部分划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3个层次的实践,最后都要以综合应用型实践收尾,并提交实践报告。教师评阅后要求1~2个学生上台讲解其实践过程、方法和技巧等,以提高学生的胆量、表达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等。

3.2.3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的综合实践训练,涉及的知识不仅有数据结构、软件开发内容,还有课外知识。成功的课程设计能实质性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大幅提高学生的算法分析与设计水平及程序设计水平。课程设计的时间可以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约1-2周时间。教师可以提供参考题目,如库存管理系统、混合表达式求解、贪吃蛇游戏、压缩软件、管道铺设施工的最佳方案选择、哈希查找算法的应用、大量数据的排序算法的实现与比较等。课程设计部分以竞赛形式组织,成绩优秀的要予以公布和奖励。

3.3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是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以班级授课为主要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为辅助形式进行。个别教学主要体现在答疑,即安排充足的答疑时间,这是一种很有效率的形式。因为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带着问题或疑问来问教师,经过教师讲解,会产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效果。分组教学主要体现在任务分组、协作完成,以及共同接受检查。

3.4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成绩评价多元化

成绩评价多元化机制相比传统的仅以考试定成绩的方式,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多元化评定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另一方面由教师评价、答辩评价、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结合,其中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部分,评分者必须有评价依据和结论说明,不能信手拈来随便评分。

3.5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制度化

一个科学的体系必有一个完善的科学制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度化,才有管理依据,必须做到有制度可依。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也应如此,很多院系制定的实践教学制度形同虚设,没有执行,主要是没有把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当作一门课程来教学,而是当作理论教学的附属物,所以应把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开设成一门课,因此必然要配有相应的制度,也就能得到实施和监督。教学制度应该包括教学过程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和教学监督制度。

4、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实施和改革成果

从课题开展到实施应用,经过课题组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第一,逐渐形成了完善科学的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大纲”“数据结构实践教学考试大纲”“数据结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和“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监督机制”;第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并多次在湖南省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好成绩,课程设计质量整体较高。

篇3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entrepreneurial idea, 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o enhance the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education of the business students. Based on the advantage analysis of business specialty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bottleneck problem of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education of the business students and put forward optimized measures.

关键词: 创业型;商科人才;实践教学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business talent;practic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46-02

1 培养创业型商科人才的必要性

1.1 加强创业实践是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内涵 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务院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简单的求职者转变为职业的创造者,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才。而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高等商科院校尤其是商贸类专业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商科专业学生的创业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广阔,社会各行业逐渐青睐具有商科背景的创业人才。致使高校培养商科人才的目标重新定位为突显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提升,使其能够具备较高的开创新事业、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的创业型人才。要让学生既具备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素质,还要兼有生产者、管理者、发明家和社会活动家等角色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

为适应商科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在传统的商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必须融入创新创业实训环节,这是提高商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助推器。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科学设置创业课程体系、打造创业实践平台、促进创业项目转化是商科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1.2 商科专业具有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优势 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学科,主要集中了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创业学、创造学、法学等学科。通常情况下,商科类院校主要涵盖了经济、贸易、财政、会计、金融、保险、审计、工商行政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商贸类专业,这些专业为创业教育课程奠定基础,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得到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了其创业意识,从而在更广的范围内,增强了商科创业人才的实用性。另外,商科专业在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在外延拓展项目方面都为创业教育奠定基础。所以说,在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商贸类专业具有较大的优势,有能力为创业教育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

1.3 商科专业具有丰富的行业背景优势 近年来,高校商科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大部分高校目前已经构建了大量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将有利于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开辟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

2 创业型商科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中面临的主要

瓶颈

2.1 对商科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指导。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设置较少。不少地方高校的商科专业并没有系统的规划和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类的课程,即使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也没有和专业紧密结合,在商科专业学生中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不高。其次,课程的教材选择相对有限或者滞后,尚未适应当前瞬息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教材的选择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实际创业经验的师资比较缺乏。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创业教育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创业指导能力。

2.2 对商科人才实施创业实践的渠道和手段有限。商科类院校的创业实践主要形式包括模拟实验室训练、参与学科竞赛活动、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园等。由于创业实践正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商科院校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全方位的创业实践培养体系,实习基地不足,创业园区非常缺乏,对于创业实践环节没有统一的要求,客观上限制了商科类院校创业实践路径的拓展,影响了商科类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技能的发展。

2.3 创新创业实践缺乏管理体制保障,联动性不足。高校内部的教育管理机制仍然存在教学管理权力过分集中、责任主体不明确、权责不清的问题。教学、学工各自为政,教育管理学生的理念尚未统一,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教务部门是教学计划的责任主体,而专业教师的责任主要集中在授课上,往往忽略实践与授课的有效结合,而学工部门则是实践推行的有效主体,往往从事学生工作的思政教师也要从事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却缺乏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多头教育或权责不清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

3 创业型商科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对策

3.1 优化商科学生的创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增强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和培养创业人才”的核心目标,要分层次、分对象地构建。面向低年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教育,打造大学生创业体验基地,开展诸如创业计划大赛、跳蚤市场、校园超市等一系列体验式创业活动,重在培育创新创业精神,使新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引导其对将来创业的热情和向往;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则需要大力开展系统的创业通识教育,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所有商科专业的必修课,明确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另外,对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精英式创业教育,设立诸如KAB这样的创业项目课程,同时开设创造学、创业心理学、企业家精神、商务礼仪、投资理财等作为选修课程;而面向毕业生,则更多的为其提供创业支持,比如开辟毕业生创业企业孵化园区,为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智力支持、资金、场地以及信息等方面的支持,按照未来创业家或企业家的标准培养高潜质商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采用头脑风暴、讨论、角色扮演、商业游戏、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讲授创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借助专家或企业家的讲座、模拟企业管理、创业沙龙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3.2 优化实践基地功能,打造校企合作型创业实践

平台

①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丰富创业项目的渠道。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咨询公司加强联系,进而获取客户的相关信息,利用企业市场推广、网络宣传等渠道,帮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创业项目的思考,为这些企业免费提供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以达到锻炼学生企业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创业讲座。通过组织各种创业报告、企业家课堂等活动,一方面将最新的科研、产业发展信息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借助专家、教授、企业家的知识和成功的创业历程,不断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

③通过建立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创业项目。学校在硬件和人才方面具备优势,而企业在资金、课题项目和政府政策支持方面占据优势,通过校企结合,整合两者的优势,进而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实现校企双赢。

3.3 优化创业实践平台的组织管理机制

针对前面提到的创业实践教学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的问题,商科专业需要整合、协调学校乃至社会资源,完善创业实践平台的组织管理体系:

①为了加强对创业实践教学的管理,进而建立创业指导委员会。学校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以分管领导、各二级学院和教务、财务、外事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对创业教育进行统筹管理。

②为了促进实施创新创业实践,制定创业教育学分制。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列入学生接受的创业教育、参与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和职业素养培训等,同时给予学分保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和实践活动。

③为了保障创业实践顺利进行,健全创业教育专项预算制度管理办法。将学生创业活动的专项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在学校日常办学经费中,将学生创业活动有关的经费视为组成部分。

3.4 优化创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对校内外的创业实践教学要加强指导和管理,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采取笔试、口试、操作或者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努力建立包括由政府、业界、社会等领域的广泛参与的监测、评估的长效机制来评价创业教育及其相关工作的实施效果,以便学校能以社会需求为指导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从而规范和引领创业教育的研究发展。

总之,现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对商科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我们在课程构建、师资保障、制度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多更深层次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秋正,魏群敬.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路径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11).

[2]王景涛,黄凌宇,董邦国.商科类专业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哈佛商学院创业教育借鉴[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2,7.

[3]夏黎.关于创业能力培养中校企合作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2,7.

[4]李丽芳.基于创造力价值链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

[5]翟艳.地方高校实践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1,10.

[6]王辉.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16-18.

篇4

关键词:认识实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25-02

一、“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

实习”实践环节教学的意义

(一)认识实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对专业进行初步了解的实践环节,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感性认 [1-2]。在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重、磁、电、震、放射性等地球物理知识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

认识实习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还没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课,缺乏专业知识的了解,学生自身迫切需要了解所学专业基本内容和学科方向,充分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室参观和野外地质考查,指导学生检索专业相关文献,明确学生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热情[3]。

二、“勘查技术与工程”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80年代到90年代,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每年6月份到大连金石滩地质实习基地开展地质认识实习,由地质系承办所有地学专业的实习教学工作。2000年以来,地球科学学院在长春市周边开展地学认识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4]。“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不仅需要地质认识实习,还需要从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角度出发,需进一步补充完善认识实习课程体系,即包括地质认识又要有地球物理专业特色,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三、优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

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评估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之前对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有个概况性的认识,为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奠定基础,使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在未接触专业知识时形成一个先验知识,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易于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二)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健全认识实习体系。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构建包括勘查技术专业方法技术原理与应用条件知识讲座、野外考查、参观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认识实习体系,教学形式丰富。其中专业知识讲座是主体,野外考查和参观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2.精心准备认识实习内容。精心准备“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教学内容[5]。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讲座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勘探基本方法原理与应用条件及发展历程简介,各方向专题讲座由各教研室分头准备,落实到主讲教师;参观应用地球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排各实验室老师结合教学仪器和模型讲解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应用前提和能解决的地质问题;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地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野外考查路线要事先备课,通过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了解长春周边地质结构和地貌,了解地球物理方法在工程环境、矿山油田等领域的应用;对外参观单位实习前要联系好。

(三)加强教学管理

1.注重实习动员。为了更好地完成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在实习开始要进行实习动员[6]。明确认识实习重要性、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式等。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多读专业参考文献、多听专家教师专业知识讲座、多观察野外地质现象、多记实习笔记、多思考[7],在听报告、参观实验室、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形成对地质和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感性认识。

2.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各班班长和各组小组长要认真负责[7],每次上车都要清点人数,男女生要结伴而行,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不准单独行动,遇到突况,及时通报教师,学生间要互帮互助;集体行动要有时间观念,不能拖沓;爱护参观单位仪器设备;接人待物,文明礼貌;爱护环境,学生在外考查要有环保意识,不得乱扔垃圾等行为。

3.认识实习成绩考核多元化。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20%,教师根据学生出勤、纪律、吃苦、合作精神等方面表现给成绩;实习报告成绩占80%,根据报告内容、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书写等给成绩。若实习教师足够多,也可按实习小组做PPT汇报实习内容及对专业的认识[8]。

四、“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

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效果

(一)通过专家讲座,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通过勘查技术专业各方面专家讲座,一方面介绍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方向及就业去向;另一方面让学生领略大学教师治学态度和对专业的执着,提高学生对勘查技术专业的学习热情,巩固专业思想,引领学生不断进步,确定个人未来发展方向。

(二)实现教学相长

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一方面,教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对本学科的急需了解的愿望,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各方向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搜集、检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相关资料,提出认识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三)优化认识实习实践教W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从2012年开始不断探索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实践,原有的认识实习只包括地质实习或者地球物理实习优化后的认识实习实践体系既包括地质认识又包括地球物理专业特色。地质实习包括了解长春周边地区地形地貌构造,伊通火山群实地考察,大顶子山实地考察。地球物理实习包括专业知识讲座和实验室参观,结合新立城水库、贺家屯东沟废弃矿山野外考查了解勘查技术方法及其应用,长春市地震局地震速测速报中心参观。2015年增加了移动平台实验室参观,制作了长春周边的地区遥感图片,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长春周边地形地貌,结合伊通莫里清油田增加了石油地质的相关知识。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认识实习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优化后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题讲座、实验室参观、相关单位参观,野外地质考察。多种教学形式穿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专业热情。优化后的认识实习在学生们中反应较好,学生在认识实习报告中写道:“通过二周的认识实习,我解决了一直困惑自己的问题,我是谁,我能干什么?”认识实习让学生们充分了解所学专业主要内容和社会的需求,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是本科毕业到勘查单位从事本专业工作,还是通过考硕考博进一步学习,还是出国深造。

(四)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吃苦精神、团结合作等方面在实习过程中都得到加强和锻炼。检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相关文献有助于了解专业及其发展最新动态;总结实习内容,编写实习报告,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吃苦精神,现在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有的学生比较胖,上山后竟然出现呕吐等症状,针对个体差异,对有些身体差或者有过敏病史的学生,也不要勉强他们上山,从环山公路转过去也可以,学生身体素质还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泉,陈刚.“由观到悟”城市规划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 革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1).

[2]白润波,刘福胜,朱坤.大学生认识实习体制改革探究 [J].高教论坛,2011,(9).

[3]谢昭明,刘跃华,黎学明等.改革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 强化综合能力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4]王义强,单玄龙.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M].长春:吉林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4:1-15.

[5]周龙昌,陈小鹏,王琳琳等.精心设计实习内容提高认识 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4).

[6]张燕.关于完善短学期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5).

篇5

关键词 数据结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15-0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ourse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Tea-

ching Mode Reform of Data Structure//ZHU Haodong, LI Hong-chan

Abstract The paper conducts a study aiming at the shortcomings that existed in the current data structure cour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structure course system in hand, combining with the feed-

back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authors further opti-mize the data structure course system, reform the related experiment configuration, and give more enrich and perfect the cont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data structure; teaching method; course system

1 前言

数据结构是一门用于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的学科[1-2]。

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最新核心课程,不仅是程序设计尤其是非数值程序设计的基础课程,而且是数据库、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3-4]。目前,几乎所有国内高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都开设了数据结构这门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追求课程内容的完整性[5],授课匆匆而忽略了该课程的应用性[6];同时,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7],再加上课程本身比较抽象[8],导致学生学习数据结构的兴趣和积极性较低。因此,根据质量工程的相关要求,对数据结构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找出目前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现有的数据结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目前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笔者长期从事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个过程中发现目前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存在下面一些问题与不足。

1)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联系不紧密,有待加强。理论是基础,实践应用是提高,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偏向于理论教学,很少向学生介绍数据结构的实际使用,从而使学生不明白数据结构这门课到底有什么用途以及在什么场合使用。

2)实验教学内容有待改进和加强。数据结构是一门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需要针对性的实验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该课程。但是,目前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如实验内容不能针对相关理论内容来设置,因此有必要根据理论课内容进一步改进实验内容的设置。

3)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功能割裂,缺乏对各类数据结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教材在介绍数据结构时都是针对各类数据结构的抽象定义、抽象的伪代码实现等进行笼统说明,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案例或项目将它们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高等院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数据结构设计和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既能理解原理,具有扎实功底,又善于灵活运用、富于创新。因此,必须优化数据结构的课程体系,改革其相关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计算、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使用数据结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3 相关优化与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分析现有的数据结构课程体系,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并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进一步优化目前的数据结构课程体系,改革其相关的实验环节配置,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充实与完善,具体方法和措施如下。

1)打破目前数据结构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据结构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使理论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为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技术人才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国家质量工程的相关要求,将最新的数据结构理论、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中,改革现有的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一起来,培养具有扎实的数据结构理论基础、出色的数据结构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3)结合软件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把项目实例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入数据结构的理论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对各类数据结构的实践能力。数据结构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较强应用性的课程。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还远远不够,必须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把这门课程学好。采用实例驱动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对各类数据结构的实际应用能力,达到应用、巩固知识的效果。在教学实例的选择上应突出新颖、实用、综合性强的特点。比如在教学中采用拼图游戏、信息管理系统、网络聊天室等实例,培养和锻炼学生对各类数据结构的实践应用能力。

4)尝试在数据结构的实验教学环节,依据企业需求设置实验内容,以工程化的项目驱动方式进行综合项目实训,课前把实验内容及大概要求发给各组学生,允许他们采用自己擅长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方式来完成该实验,并选出一组学生来讲解实验内容的编程思路、编程结果,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给出指导意见。通过此种互动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枯燥的、抽象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对数据结构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据结构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从而与社会需求接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5)在教学工作中进行积极思考、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和修正现有的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数据结构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探索出一套对数据结构课程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4 结语

本文详细论述了目前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和优化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数据结构的人才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将最新的数据结构理论、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结合软件职业教育的相关经验,尝试在课堂上以工程化的项目驱动方式实施综合实践训练,重点加强学生的数据结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与企业需求接轨。

该项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可推广到其他理论性较强且又需要实践应用相辅助的各种课程教学中,如编译原理等,并将成果在郑州轻工业学院校内应用的基础上,力争推广到其他高校。

参考文献

[1]付向艳.关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169-170.

[2]欧君.《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5(13):138-139.

[3]史志才,施一萍,张辉.“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J].福建电脑,2016(5):69-70.

[4]汪友生.《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导报,

2015,14(12):208-209.

[5]汪江桦,汤建国,韩莉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数据结构课程教法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6):156-158.

[6]臧丽,赵兴芝,朱效丽.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J].福建电脑,2016(4):171.

篇6

关键词:技师学院;有机化学;实践;教学

审视当前的技师学院有机化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创造性严重缺乏;同时权威教学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虽然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可实际的化学教学中,仍然没有彻底跳出学生围绕教师转的怪圈。教师不仅决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还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具有差异的学生。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有违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本文的研究将填补技师学院有机化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空白,完善技师学院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有机化学实践知识的教学模式,充实技师学院有机化学教学中实践学习的培养方法。

1 技师学院有机化学的实践教学价值

有机化学以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对像,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二级学科。它与人类生活和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在衣食住行、医疗卫生、农业生产、能源和材料等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技师学院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应以物质结构为主线,将“有机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与材料”和“有机化学与生命”等内容渗透进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纯化学”式的教育模式,让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学习的氛围中,在实现知识积累的同时,得到方法、技能的锻炼,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基础。有机化学由于其内容本身的真实性与实践性,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身感悟与体验,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内化形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的本质,从而全面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有机化学是基于实验的一门科学,有机化学的研究更是具有明显的实验特征。因此,在技师学院有机化学教学中开展实践学习研究是一个契机。通过实践学习,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既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多维思考、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2 技师学院有机化学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对技师学院有机化学教与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对目前技师学院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现状进行了摸底,以便于更有效地开展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占有的资料和实际的走访调查,设计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31.5%的学生对技师学院有机化学学习无兴趣,45.2%的学生认为学习化学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59.6%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教学,68.5%的学生喜欢实践学习模式。由此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权威的现象,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厌学,使学生对教师有抵触情绪。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给他们一定的学习空间,使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便是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实践学习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等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得以发展。

3 技师学院有机化学实践教学创新的措施

3.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并动手实践

假设提出后就要想方设法去检验它,用实证性材料去推翻或支持假设。这是实践学习的重要步骤。因为学生要达到对所学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或其他人的介绍和讲解。比如在2乙醇与浓硫酸反应产物的验证试验中。我们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创设:乙醇与浓硫酸制乙烯气体时温度控制不当常有副反应发生,若温度过高,乙醇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浓硫酸被还原为二氧化硫。那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反应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蒸气那?学生一般都能知道验证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硫用品红溶液,验证水蒸气用无水硫酸铜,但是具体的操作步骤是什么,为什么?大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说明原因,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践。

实践实验设计思路:

(1)水蒸气先验证还是后验证,为什么?这时有的学生想到若先验证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必须通入水溶液中,带出水蒸气,影响产物水蒸气的验证,所以水蒸气必须先验证。即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铜的硬质玻璃管。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哪个先验证,为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必须在检验二氧化碳之前,先将二氧化硫除去并除尽。而除去二氧化硫之前应先验证二氧化硫,所以应用三个洗气瓶,分别是品红溶液,溴水,品红溶液,第一个品红溶液为验证有二氧化硫,溴水为除去二氧化硫,第二个品红溶液为检验二氧化硫已除尽,这样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定为二氧化碳。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同学认识到在设计实验时必须全面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应注意到每个细节的设置,才能使最终的结果正确。但要使学生对设计实验方案感兴趣,并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实验方案,学生就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在化学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回忆、深化、提高,将所有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3.2培养学生多动手实验并注意学会观察

当前在实验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验现象琳琅满目,学生情绪亢奋,实验做完后学生只记住他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对其他现象说不清楚,因此,在初次进行实验时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比如我们在苯与液溴的取代反应试验中,在演示苯与液溴的取代反应时由于注意点较多,可边实验边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1)苯与液溴混合后有没有明显现象,加入铁屑后有没有明显现象?

(2)跟反应器连接的长导管起什么作用?

(3)导管口为什么不插入液面下?

(4)怎样除去无色溴苯中溶解的溴?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该实验应掌握的问题一目了然,所以只要明确观察目的,仔细观察,不管实验现象多少,都能抓住本质。同时要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性观察。不仅要观察实验仪器的选择组装,而且要分析为什么,不仅要观察实验现象,而且要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而在实践学习中,很多猜想与假设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以验证,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实践精神。

总之,技师学院有机化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但旧的教学理念往往根深蒂固,因此以实践学习为核心的有机化学教学的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践学习的各种有效途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王拜.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教育研究,2001,2:29-31.

[2]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7

1 提高对地理环境信息的认识,增强军事地理信

息保障意识

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进行的,信息化作战也不例外。军事地理信息作为战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战中的作用已被世界各国所认识,它不仅是各级指挥员指挥决策的基本依据,而且量化的海量地理空间信息确保了C4ISR系统的有效运行,并已成为信息化智能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作战行动。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全球空间地理信息,尤其是重点、热点地区的军事地理信息特别关注。早在2000年,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执行了被称之为“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的计划,其覆盖面积之广、数据量之大、精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当然包括了伊拉克及其周边地区大量详细准确的地理环境信息。在伊拉克战争打响之前,美军又运用了各种先进的侦察卫星、无人侦察机等多种传感设备,不间断地获取伊国境内的地理空间情报,为美军的作战行动提供了包括自然要素、人文要素、高程数据、精确定位数据等在内的大量军事地理信息,有效地保障了各军兵种的联合作战及行动的安全。由于美英联军凭借地理信息体系,夺取了信息化战场中的信息优势,通过对信息的绝对控制和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信息化作战的实践表明,军事地理信息已成为实施信息化作战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在军事地理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密切关注战争形态的发展,把握信息化作战特点及其对军事地理信息保障的要求,切不可因智能武器在某些方面克服自然环境制约能力的提高,而否定地理环境在信息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将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地理保障技术引入课堂,拓宽学员的视野,使其充分认识到军事地理信息系统、远程武器制导技术等的应用,是在军事地理保障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军事地理信息保障向深层次拓展、深化的结果,进而增强军事地理信息保障的责任和意识。

2 着眼于信息化作战的特点,拓展军事地理教学

研究的范围

信息化条件下,各种智能化远程打击武器、外层空间武器广泛应用于战场,使战场环境呈现出大范围、多层次的特征,使各种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战场空间内协调行动,联合作战。因此,军事地理教学研究必须拓展范围,提高层次。

一是走出狭隘认识,着眼大环境。从伊拉克战争可以看到,美英联军的部署近在伊拉克的周边国家及地中海和波斯湾,远到英国的费尔福德及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智能化武器从数千公里之外便可实施精确打击。在太空,美军动用了60多颗侦察、监视和干扰卫星,甚至租用了数枚商用卫星,及时地为参战部队提供各种战场情报(包括地理空间信息)和电磁支援。通过卫星战、电磁战,伊军被致聋致盲,而战场环境和态势始终对美英联军保持着单向透明。因此,信息化战争战场环境的教学研究必须针对急剧扩大了的地理空间和范围,加强对热点地区和周边国家、水域、空域的研究。

篇8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特点为知识内容前后关联,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首位,实践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当下各个学校中存在的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配比成一个最佳和合理科学的组合方案。一方面,一体化实践教学这种体系可以帮助减轻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育分散以及知识断层等等劣势,以强调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整体性以及连贯性。帮助学生整合内容和学习所得。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保障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一体化学性教学体系的运用可以让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互相整合,形成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互补的合理局面,以保证学生既可以吸收理论知识,又可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与社会脱轨,有效应变。让学生真正实现在这一专业上的学习,收获学习效果。

二、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

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实践的基础,是时间的理论准备期。要想合理结合课堂教学的理论讲解与社会实践,就必须要具备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换而言之,所谓学生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不仅是指学生可以在自身的岗位上专心工作,还指的是通过自身理论知识运用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职业素养的意识以及创新自主的能力等等。旅游业隶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的意识,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条件允许的的话还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开展多种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理解课堂上所教导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实践,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准备实训

在学校内开展实训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这一专业的认识以及了解,配合相关的课程进行基础的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操作也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所谓的基础实践操作,包括形体、人际关系技能的培训;专业技能操作包括各种情景模拟、角色的扮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的熟悉有关专业知识。

(三)实习

学生开展实习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在学校内所接受的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能帮助联系学校和企业,以实现实践与岗位的对接。从一个角度来说,在学校外的企业中学习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学习,也就是指安排新生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和调查研究,以增进学生对这一专业的基本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职业信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校外的实习还包括将要毕业的学生的岗位实习,即是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以要给学生安排职业,学生在企业内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实际操作。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灵敏的结合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以及校外企业的实际工作状态。这一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及从业的职业素养,为即将来到的就业过程打下充足的基础。

(四)毕业论文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型人才,不仅要熟悉掌握企业的管理的各个环节,还要具有初级的创造以及钻研的能力,即可以通过自己所接触的专业理论,合理分析和解决企业在各项经营管理决策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为企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3]。毕业论文的采用,可以有效增进学生对于知识和学术的理解,规范写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独立研究以及创造精神。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教师要要求学生尽量选择与社会和企业发展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培养出对资料和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和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化学教学;有效实施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07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又强调: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然而,如何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给予教师与学生恰当的定位?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引入教育主体间性理论,结合人教版化学2模块中《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一节教学设计,例析了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现过程。

一、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引入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主体性是指个人把自己以外的一切客体化、对象化,通过对客体和对象的认识、征服、掠夺,达到占有的目的,进而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的“自由”[2]。主体性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交往过程中主客体的对立分离,以至于出现个人的自我中心化,缺乏宽容、平等、关爱以及合作的意识。为了解决以上问题,20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Hussel)提出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概念。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交往过程中多个主体之间互相理解、互相认识与对同一事物达成相同理解,使主体之间的交往摆脱“自我论”与“为我论”,通过移情与同感实现“自我”与“他我”的沟通。

教育主体间性理论是在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将教育理解为交往对话行为,从交往对话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以教育资源(中介化客体)为中介(图1),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对话,为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主体关系难以界定提供了解决方法――教育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均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的理解方式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主动性,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化学教学中引入教育主体间性理论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多给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机会,多给予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化学反应的原理、合作学习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如何迅速成长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等问题又对教师的主体性提出要求;此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育资源作为一个被“交往主体”认识的对象,它已经己经不是一种纯粹的客体,因为它肩负着沟通教学活动中另外两个基本要素(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使命。

二、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为例

在《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章教学设计中,教育主体间性主要体现在教材重组、学案导学和实验探究三个方面。

1.教材重组,体现教育主体间性

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以教材为中介,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有效接受方式进行考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教师和学生通过教材这一中介化客体的作用,进行了有效的对话。

人教版化学必修2《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章,教材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知识的逻辑性顺序非常强。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将本章内容进行如下重新的组合,可以更好地增强本节内容的系统性,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化学2专题1元素周期表第一部分阐述了有关原子序数和核外电子、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关系,第三部分阐述了核素的概念,而专题2元素周期表律第一部分又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面的知识。因为原子序数决定了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了其所在周期,元素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决定了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所在主族。所以笔者认为上述三点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学习。而专题1中第二部分有关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则可以作为实例来加强学生对周期、主族概念的理解。专题1元素周期表第二部分向我们呈现了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两个知识点,我们可以得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而专题2元素周期律通过比较Na、Mg、Al性质和比较Si、P、S、Cl性质,向我们介绍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所以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将上述二者放在一起讲解(见图2)。最后,结合元素周期表师生共同总结出元素周期律,并为后面的专题3化学键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2.学案导学,体现教育主体间性

“学案”是教师在备课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认知规律,设计编写供教学之用的导学材料。[3]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案是化学教师的思想和智慧的体现,也是一堂化学课进行的主线。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教师则起到了主体的作用;而学案的设计的依据是学生的实际学情,同时学案导学法重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又必定是主体;学案在此处则起到中介化客体的作用,学案将教师、学生二主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教育主体间性理论。

学案案例(部分):

元素周期律学案

一、课前准备――问题引导复习预习

复习化学必修1《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预习化学必修2《第二章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并回答以下问题:

1.钠、镁、铝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如何?

2.钠、镁、铝与氧气反应各生成什么物质?与水反应各生成什么物质?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3.以上三种金属与水和氧气的反应难易程度?与金属的化合价之间是否有规律可循?

4.三种金属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大小如何?有何规律?

5.硅、硫、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如何?

6.硅、硫、氯与金属反应的难易程度?生成物各是什么?(以Fe为例)

7.三种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如何?有何规律?

二、教学过程――探究引导知识学习

1.参阅元素周期表,完成课本有关碱金属元素结构的表格(P5),根据自己所得出的结构,猜测该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且设计探究实验验证你的猜测(以钾、钠为例)。同时,阅读碱金属元素的主要物理性质(P7),初步得出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2.根据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猜测氟、氯、溴、碘化学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自己所得到的结论。初步得出卤素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3.同周期元素之间的性质又有怎样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第三周期元素钠、镁、铝、硅、磷、硫、氯元素为例,试设计实验或者找到化学方程式证明你的观点。

4.观看多媒体投影,看看自己所得到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性质规律,以及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规律与正确答案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请解释为什么。

5.根据以上结论,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三、实验探究,体现教育主体间性

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和学生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曾经,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起到主要作用――教师为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为学生准备好实验药品,甚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和“标准答案”不一致的的结论时,教师也只是搪塞过去,或者引导学生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做下去。很明显,学生在此时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将课本上的实验简单的验证一遍,而没有经过自己真正的思考,所以很大的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只承认学生是主体,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又避免不了盲目性,危险性。所以我们只有引入教育的主体间性理论才能给予教师和学生准确的定位,给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解释:教师与学生均是探究实验过程中的主体,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适时适度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越俎代庖,将实验的主动权、操作权交予学生,为他们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说,通过实验探究,也很好地体现了教育主体间性理论。

探究实验:比较钠、镁、铝的性质,尝试得出同周期元素元素周期律

问题提出:如何设计实验比较钠、镁、铝的性质?

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甲:通过钠、镁、铝与水的反应来验证,比较反应剧烈程度;

方案乙:通过钠、镁、铝与盐酸反应来验证,比较反应剧烈程度;

方案丙:通过钠、镁、铝与氧气反应来验证,比较何者更容易发生;

方案丁:通过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钠、镁、铝的性质;

……

教师组织同学将各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并且分析其可行性,如果可行,则可以在下次的课上去实验室进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比如方案乙,钠与酸反应的现象十分剧烈,所以建议学生不要去做该实验,如果一定要做,要注意酸的浓度应该要小,投入的钠块要小等问题。

对于方案丁,某组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将绿豆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MgCl2溶液,AlCl3溶液中,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如果有沉淀生成,则证明了钠单质的还原性比镁单质、铝单质要强。

对于以上实验方案,教师没有当时就提出实验设计中的错误,而是让学生自己走进实验室进行验证,结果学生在实验后得到了白色沉淀,将白色沉淀洗涤后,取出一部分加入盐酸,沉淀溶解却没有气泡产生!学生惊讶之余,努力寻找实验错误的地方。最后,某学生突然恍然大悟,认为钠先与水反应,然后生成了NaOH,NaOH再与MgCl2、AlCl3反应,所以生成了Mg(OH)2,Al(OH)3白色沉淀。如何改进实验呢?学生又提出很多设想,结果认为镁和铝的性质通过置换反应就可以比较强弱,但是钠却不可以。所以适宜与前面几种方案结合进行元素周期律的验证。

以上为三种凸显教育主体间性理论的案例,而在我们教师实际中还有很多,笔者设计以上案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思考

在新课程理论背景下,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创设,体现新课改精神。所以说,教育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对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 高等教育研究,2001,(6):27~31

篇10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Zhongju

(西安工程大学体育部,西安 710048)

(Department of P.E.,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 710048,China)

摘要: 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学科建设中重要的建设环节之一,在当前高校校园加速建设的时期应该突出校园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工作。为此,笔者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实证研究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优化体育教学环境进行了理论上的相关论证,并根据实际调查总结了一些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具体措施。

Abstract: Phys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building element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building; in the accelerated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we should highlight of the campus phys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building. The author uses literature, surveys, interviews, empirical research, and soci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expound and prove the theory of optimiz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sum up specific measures.

关键词: 体育教学环境 优化措施 普通高校

Key words: the PE teaching environment; optimizing strategy; general colleg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33-01

0引言

教学环境我们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发生的以及诸因子不断发展变化的多维的、立体的、多元的综合环境系统。教学环境是整个教育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孟母三迁就是古人对于教育环境重视的最好诠释;今天,教学环境作为学校教育中一种特殊的育人因素,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教学环境也是教育过程中最为复杂的因素之一,涉猎的内容相对较多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层面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制度上的又有道德层面上的,但概括起来说,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方面。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也包含了教学环境的基本特征。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环境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物质因素与人文因素的总和。实践证明学生的发展与教学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身心发展特殊要求而组织起来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总和。目前,高校正处于高速的发展建设期,为提高校园建设的综合质量,应该持续加强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

1体育教学环境相关概念释义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体育教学环境理解为与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有关的各种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总和。体育教学环境对于有效实施体育教学,落实体育教学目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可以知道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其主要构成要素。其中体育教学物理环境包括: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和器材设备,体育教学面临的自然环境,与体育教学有关的相关信息,体育教学中授课班级的规模,体育授课时学生的素质及队列队形等;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包括:校风与班风情况,学校有关体育的积淀和人们对于体育认识,体育课堂常规,体育课堂的气氛,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各种环境因素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参与到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并影响着体育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比如,体育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信息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各种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则主要是指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重点的或者全面的改善体育教学中各类物理的环境,以及建立健康的、积极上进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

2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具体举措

2.1 完善相关体育教学制度与文件完备的制度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它是学校可持续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保障,对各项体育工作起指导作用,因此在优化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实践中,完善相关体育教学制度与文件是首要任务。在制定学校体育教学制度时必须按照国家关于人才培养和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来制定,同时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

2.2 因势利导,利用有利因素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需要一个过程,场地设施等硬件教学环境的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改造自然环境更是不够现实,类似于校风、学风、体育的积淀的优化同样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充分挖掘和运用学校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是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最为可行和有效方式方法。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把环境作为有效手段或教具予以利用,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利用社会中的积极影响,避免或尽可能减少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影响。

2.3 有效利用时间和空间目前,时间和空间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学校体育工作良好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调查,了解到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率低是学生缺乏时间,学校缺乏运动场地的主要因素,有效利用时间和空间是解决之道。实践中在有效利用时间方面,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各项素质发展的不同时机有的放矢安排教学内容,充分把握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勿误其时;在有效利用空间方面,对学校场馆设备的充分利用,体育角、快乐园地的开发,教室潜力的挖掘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4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