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要求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要求

篇1

[关键词] 校本课程;教师素质;教学监控能力;创新能力

校本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的新型课程形态,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据了解,校本课程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已经形成特色,出现了范围逐步扩大、类型日渐丰富、管理日趋规范,为更多的师生和家长所认同的局面,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是课程体系对此做出的相应调整与重构的结果,是课程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实际的操作者,又是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 是活动成败的关键人物,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和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个人素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校本课程可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它的诞生不仅是学校单一的课程改革,对学校来说是一次深刻的综合性的改革。作为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的广大教师,将不再是一个教书匠,而应成为一名研究者。教师应具备“两个观念”“三种素质”和“四方面的能力”。

一、观念层面

首先,应具备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于教师是校本课程的规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因此,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知识观、课程观和教育质量观等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影响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开发校本课程要求教师有全新的质量观,要贯彻终身教育的思想,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充分反映终身教育的思想。教师应避免局限在狭小的学校教育内思考问题,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学生一生,注重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机培养,学习方法传授和学习能力提高,教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其次,要具有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可是在较长时期里,我国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实施者,执行国家指令性的课程计划,教师只能考虑“如何教”,而无需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教”,他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因此,多年来,教师只有教学的概念,没有课程的概念;在教育理论方面,也只有教学论而没有课程论。随着校本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要成为课程的编制者和评价者。开发校本课程,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观念是当务之急。

二、素质层面

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我国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知识素质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专业自主权受到了尊重,但同时也对教师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既要有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当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育科学知识。

首先是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条件。作为校本课程的规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应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了解这门学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并使本学科知识力求反映该学科知识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发展的新趋势;要勇于淘汰那些已经被社会实践证明是过了时的陈旧理论、观念和知识,从不同学科发展的交叉点上去发掘新的知识,懂得这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高屋建瓴地开发课程、实施教学。

其次是广博的文化知识。与学科综合化的趋势相一致,校本课程反对学科领域的严格划分,提倡按需要把跨学科的内容组织成教学主题,并把课程与学习者身处的环境和个人经验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思维结构。因此教师应力求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多门学科理论,成为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博学多才者,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第三是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能使教师了解学生不同阶段身心发展规律,熟悉学生心理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校本课程要求教师从更高层次、应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去考察和探索教育教学工作,坚持教改实验,积累资料,将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的概括。如杜威指出的那样,科学家与教师的学科知识不一样,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理解。

(二)心理素质

校本课程对人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关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现代心理学的新概念,它应该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素质和潜能素质等心理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不仅是传授知识上,还有就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对学生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能够凭借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研究每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成功方法。在充满竞争的21 世纪,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转贴于

(三)行动研究的素质

在传统观念上,教育教学研究是学者专家的事,与教师没有多少关系,教师只是使用研究成果,而没有参与研究的权利。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来从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停留在课程的执行者的角色地位,教师更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由此,必然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素养。当然教师进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工作,不可能也不需要像专家那样,恪守严格的研究规范与操作程序。基于客观现实条件,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进行教育行动研究是最为恰切的。教育行动研究重在“反思”,其直接目的不是理论的产出,而是提高与改进教育实践的质量,具有强烈的实践倾向。校本课程开发秉持的是一种现场本位的原则,同样地具有强烈的实践倾向。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流程,是一个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的是“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核心环节也是“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本质地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质。可以说,教育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要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要求教师具有教育行动研究的素养。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情境的不断反思,从而不断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三、能力层面

首先要具备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可根据社区、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开发多样化课程,也可以对一些尚未开发出教学材料的主题进行教学。因此所有的教师都必须掌握如何自己编制课程的基本技能,也要学会如何根据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而制定出的课程标准来选择、改编或整合他人编制的课程。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课程开发活动,都对教师的课程知识、课程开发能力等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其次要具备教学监控能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教学监控能力强的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情况经常评估、修改课程,使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较为一致。他们重视学生的意见反馈,并及时纳入课程计划,使校本课程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三要具备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的最高体现,人的素质的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创新性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中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培育创新型的人才必然要求有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教师是指那些具有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师。校本课程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博专的、开放的、复合的,其思维必须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独特性、批判性与敏捷性。教学创新是一种动态性的教学,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探究,特别是根据学生提出的新角度、新思路、新观点、新办法,解决问题的需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辅导。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是在教师具备一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能想出优质高效的新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一般说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有内部的原因,也同时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观努力和大胆实践是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内部动因。教师应该树立创新志向,涵养科学精神,要突破习惯性思维定势,追求新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在教学和科学实践中培养创造力。

篇2

关键词:教育适合学生; 校本课程; 实践探索

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确立了我国课程体制上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于是,我国中小学校就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随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推手,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主要载体。

一、古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一)校本课程的整合性。

由于国家材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或缺陷,未全面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于是我校结合实际,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开发出了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机统一的将“导、学、练”融为一体的学习旅游地图――导学图,成为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再生课程资源。

(二)校本课程的需要性。

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需要为主旨。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要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因此,我校紧紧围绕“乐山乐水,树木树人”的生态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主动完善。为了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真正的需要,然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发了30多门“2+X”课程,让学生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培养兴趣,在兴趣中挖掘潜能。如机器人模拟灭火课程,安奕汶获“重庆市第七届科技创新市长奖”, 杨森、杨鑫同学获区长创新奖;羽毛球训练课程向永红获全国残疾人羽毛球双打冠军;如书法、美术、乒乓、影视表演、拉丁舞等课程,学生在市、区级获奖更是层出不穷。

(三)校本课程的文化传承性。校本课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地方特色文化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机构成的。针对校本课程的文化传承性,学校发动学校的教师又开发出了《习惯成就美好人生》《为心灵护航》等十多种德育校本课程,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渠道,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

(四)校本课程的普及性与选择性。普及性校本课程指人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或才艺。如每周一节的“书法校本课程,“跳绳或羽毛球或乒乓球体育技能校本课程,解决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体艺技能,提升综合素质。除了普及性课特程,还需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让学校的教育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于是学校开设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学校要求学生在“2+X”特色课程中选择1至2门,满足学生的个性、培养兴趣特长。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1.开发校本课程需满足特别需要。

我校虽通过对师生的调查论证,开发了“2+X”校本课程30多门,德育校本课程10多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认为在学生喜欢的项目编写中,内容与形式还不够新颖,学生接纳度不够;学生特别需要的项目因缺乏师资而无从下手。这要求学校更深入了解学生,集学校教师及校内外资源满足学生特别之需。

2.校本课程的有效评价需配套。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需要对开发的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又要有对校本课程实施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管理,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3.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素养需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在学校和广大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素养是当先之急。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行“课程开发”方面的补课,当然并不是培训好后才着手校本课程开发,而应该让教师在培训与开发中同步进行,让教师在干中学,学中干的过程中提高。

4.校本课程开发需“行动与研究”并行。

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是切实的行动,但教师在这方面可能就有知识缺陷,理论支撑达不到要求,建议学校可与相关的师范高校结成对子,从而达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行动与高校的研究并行,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深化。

篇3

关键词: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 教育智慧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及教师的课程观念得以更新,尤其是自主开发课程的意识逐步增强,并着手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工作,如新课程教材的实验、校本课程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但在课程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比,只占很小的比重,无足轻重,要么把校本课程作为“装饰品”,当作一种“点缀”,要么“视而不见”,搁置一旁,如一些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水平、办学条件等要求太高,目前自身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从而导致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缺席”。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还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加强的一项工作。本文拟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层面,思考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及促进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策略。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尽管目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对“什么是校本课程”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但基本上把校本课程理解为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由此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自愿、自主进行的,建构具有本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对校本课程进行建设与改进的动态过程,需要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社会人士等共同关注、积极参与,需要了解并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由此,对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赋权增能,扩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教师不可能直接参与课程开发,只能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专业发展着重于所教学科知识在数量上的占有,着重于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技巧的熟练等,对教师的培训主要采取“知识本位”或“能力本位”的取向,强调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

校本课程开发给予教师充分的自,是对教师主体性的真正解放。校本课程开发打破了“官方课程”、“制度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给学校和教师完全独立自主开发课程的机会,为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创造性的发挥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校本课程开发主张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编制者,主张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寻求课程的“生长点”,创造出富有特色的、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由此,对教师的参与意识、自主精神、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相应的多学科的知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开放,凸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真实的教育情境,关照学校所在社区和广大学生的需要,由学校自己开发出来的课程。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情境性和针对性。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课程实践,它力求反映学校自身的特色、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此,就需要把教师、学生、课程等放置在一个具体的情境做整体的考察。通过对学校实际的整体把握,针对学生及学校发展的具体需要来开发校本课程。第二,实践的课程范式。由于校本课程确立了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了学校、社区、家庭等关系的协调,所以“集体审议”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办法,通过课程集体的建立,通过集体内部各类成员的沟通、对话、协商,可以使学校的教育哲学不断澄清并得到认同,从而为校本课程开发指明方向。第三,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创生取向把教师定位成“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意义的创造者”,把课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把课程变革看成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师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重要场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智慧增长的关系

“智慧”的本义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体,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能力,集中体现在他所具有的思想与观念的创新能力、获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选择方法及使用方法的能力、掌握技术与技术实践的能力、承担外界压力与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等。

这里所讲的“教育智慧”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所指代的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和具体的教育问题,能够灵活应对、顺利解决问题的本领。教师的教育智慧涉及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等,与教师的个性特征联系在一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的结晶,而非单纯的教育知识传授和教育技能训练能够形成的。

有研究指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应重点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优先内容,即教师的四种能力培养: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能力、问题解决与研究能力、创新性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能力。这些能力可以说是教师教育智慧的组成部分,而教育智慧的构成又不限于这些内容。正如有专家指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

联系上述教师教育智慧的内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不难发现二者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其顺利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课程开发实践中积极参与、深入钻研、合作互助、大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积累经验,增长智慧。

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增长教育智慧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如何有效展开反思性实践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反思性实践,要求开发者对课程开发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更好地从实际出发、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从而保证校本课程的“适切性”。

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角度看,在进行反思之前,教师是否具有理性的批判精神?是否坚持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在当前的一些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着立场模糊、标准单一、急功近利等问题,对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不能客观地审视,满足于成果的形成而忽略对问题的分析和成果的修正完善,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否则,会导致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化”与“浅表化”。教师敢于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不仅有利于课程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性的发挥。此其一。

其二,作为反思性实践,需要解决“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如何在反思中提高”等问题。围绕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反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应该紧扣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来进行,如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关注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在开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关注开发出的成果是否切合实际等。教师要学会用自己身上发生的课程事件、学生的感受、同事的经验、相关的理论成果等为参照,来审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结果,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灵活驾驭动态教育过程和开发适宜的校本课程等能力。

其三,反思中还需要考虑反思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以避免“面面俱到”的做法。目前,一些学校要求教师全面周密地反思自己课程设计和实施,于是,出现了教师在每一次写反思日记时,都需要“平铺直叙”地全面总结回顾,比较局限在内容的完整和格式的规范上。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做繁琐的文案工作,反倒使主要问题被掩盖,以致于反思变成了流于形式的事务性的工作,教师不能在反思中得到充分锻炼并积累经验、增长智慧,甚至把反思当作一件“苦差事”。实际上,教师的反思可以采取“由面及点”、“以点带面”的思路。刚开始反思时,可以考虑得全面周密一些,了解并熟悉反思需要关注哪些问题以及反思的基本要求,随着工作的推进,反思的问题可以集中,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问题研究得更加深入透彻,切实解决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取得实效。

其四,针对关键问题所开展的行动研究也要争取更大的功效。行动研究是将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合二为一的,参与者与研究者也是合二为一的,具有亲历亲为的特点,强调反思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联系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把对学生需求以及学校和社区实际的调查研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但在把握学生需求时,应兼顾多方面的意见,组织有关人员,确定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和程序,并着手校本课程开发,再将设计好的校本课程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如广泛征求学生、家长等对校本课程的意见,综合测评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教师的工作成绩,再针对问题进行不断地修正、完善。这样的过程,课程开发与教育科研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功效,既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又可以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功能定位问题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关系到校本课程的质量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包括对开发过程的评价和开发结果的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既有量的评价,更有质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一般以学校内部评价为主,辅以适当的外部评价,评价标准的确立以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发展为根本取向,即以发展性评价为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基本方式。

在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评价时,教师常采取以下工作方式。

1.实践记录

实践记录是评价时需要查阅和使用的基本材料,包括工作日记、会议笔记、教学后记、工作总结、实验报告、课程故事、访谈记录等。教师可以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档案,对各类材料分类整理、归类保管,以便于对搜集的各类资料加以充分利用。教师也可以经常对所搜集的各类材料进行筛选加工,区分“主次”,边搜集边利用,边使用边补充,通过这种经常性地接触相关材料,也能够加深印象、关注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产品检验分析

校本课程的开发所产生的直接成果,就是有关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内容文本等,一般以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外读物、教学光盘等为内容载体,对校本课程开发产品的检验,是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这类产品的评价,有着一整套具体的评价指标,涉及内容本身(如科学性、深浅程度、容量等)、内容的表述、内容的呈现方式、载体的质量等多个方面。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对产品的检验分析,首先应注意校本课程的“适切性”即符合本社区、本学校的实际,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避免简单套用一些技术指标评价校本课程的做法。其次应注意处理“成品”与“半成品”、“原材料”之间的关系,既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承认和肯定教师的局部劳动成果,如一个活动方案、一个活页文本等,鼓励教师的点滴积累,改变短期内开发出完整而成熟的校本课程的想法,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融为一体,让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3.经验的整合与共享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反思性实践,教师参与其中所得到的多是一些感性的、个人色彩的、多样化的经验,甚至是一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而要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增强本领、增长智慧,就应该提倡教师对个人经验的梳理、整合与积累,提倡教师之间经验的传递与分享。教师可以借助经验交流、论文写作、成果展示等方式,将个人的内隐经验外显出来,对感性经验进行理性地加工整理,用有关理论对个人经验作出合理的解释,将反思与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经验的传递与分享,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的效果,可以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此,学校可以开辟专门的“窗口”,如学校报刊专栏、宣传橱窗、黑板报、科研简报等,也可以制订一定的会议制度,如“周例会”、“阶段研讨会”、“理论学习日”等,及时反映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态,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绩与问题,交流经验,强化学校及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的意识,丰富教师的课程开发经验。

参考文献:

[1]沈兰.浅析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和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3(3).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王玉恒.智慧分类与个性[J].智慧网.智慧宝典,2003.

[5]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2(1).

篇4

一、立足学校实际,挖掘本土资源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要立足学校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规模、师资队伍、生源状况等实际情况,发挥学校在某一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或者是学校办学以来在某一领域已经取得的实效,选择和开发适合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立足学校当地的民俗风情,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如,学校当地的风景名胜、民俗、建筑、先贤、民间戏曲等各种资源,依靠“天时、地利、人和”便利条件,将其嫁接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使本土资源在学校得到传承和发扬。本土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校本课程又反过来服务于本土资源,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立足学校实际及本土资源,这样的校本课程才会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才会更加有生命力。

二、精心编写教材,开足上好课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组织全体教师经过无数次的调研考证,倘若瞄准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就应当组织相关人员精心编写校本教材,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教材要力求思想积极健康,语言简明朴实、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学生阅读和学习。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争取开足上好校本课程,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发挥校本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并取得成果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三、让校本课程成为一种德育途径

我们要深刻理解和认识校本课程的德育功能,坚持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渗透德育,充分发挥校本课程本身独具一格的优势,让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的一种有效的德育途径。比如说,武术是我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在每一次武术课的课前和课后,要求师生要行抱拳礼,并且在每一节课的下课时要求学生集体背诵“武风范”,即“爱国、爱民、爱集体,振兴中华四不已,崇德尚武学文化,修身养性固根基”,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使学生充分明白“文以载道、武以修身”的道理,深刻领悟学文、习武之道。

四、让校本课程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篇5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城镇中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07

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要求下提出的,它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目前多数小城镇中学办学特色不明确,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停留在原始初级形态的低水平上,或处在漫无目的的盲动状态中。主要原因有:1.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被动解释者和实施者,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却要求他们成为课程的编制者和评价者,显然许多教师缺乏理论、技能和经验的支撑,使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感到无从下手,困难很大。2. 开发校本课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负担势必会加重。目前多数学校没有建立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应的奖励机制,也影响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3. 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许多学校在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机制上还很不科学、很不全面,造成校本课程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均存在一定的难度。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赋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自,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以教育目的为导向的课程。根据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及作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本校确立了“常规落实求实求精、特色创造求高求新”的目标,明确了教师达标加专长、学生合格加特长的努力方向,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充分展示了龙南二中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根据自身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无论是校本课程的设计,还是实施与评价,都以实现教育目标为最高原则与终极目的。目前,本校校本课程主要分为文化类、科技类、体艺类三大类。具体课程有文化类:“西方神话传说”经典影片赏析、牵手生活――悦赏语文之美、数学提高与拓展班、英语舞台剧、走好青春每一步;科技类:计算机理论与程序设计、物理小制作竞赛与展示、玩转魔方;体艺类:手工制作、爱上编织、中国象棋国画、合唱、书法、快乐太极、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篮球校本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区等诸方联动,需要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诸多管理要素并举。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管理主要采取了成立管理机构、规范开发流程、建立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成立管理机构

为了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建设有效课程,学校指定由教务处牵头组织校本课程建设,一是结合学校发展新要求,制订和完善《龙南二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二是认真做好校本课程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三是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二、规范开发流程

笔者所在学校的课程开发管理主要分为课程设计、课程选择、课程教学、课程评估、课程发展五个阶段。

1. 课程设计阶段:每学期开学初,教师根据学校课程总要求确定拟开发的课程科目。向学校递交200字左右的课程开发申报表。主要包括开发背景与目标、课程的内容与要求,教务处审核教师课程开发申报表,合格者列入开发科目,向教师下达课程开发任务书,要求教师编写课程实施方案等部分。经过多次修改完善通过后,该课程进入“准入”状态,由教师进行课程设计。

2. 课程选择阶段

将合格课程进行教学公开,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介绍与选课指导,由学生自主进行选课。学生选课通过各班汇总上报,学校根据选课结果确定本学期开课科目。学校规定,学生可选一门课程,凡选课满15人即可开课。

3. 课程教学阶段

根据校本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教务处组织人员对校本课程开设、上课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4. 课程评估阶段

每学期末对每学期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质量评估,由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自行提交课程小结,教务处结合平时检查、课程小结等资料进行综合评估。

5. 课程发展阶段

将课程评估情况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改进、完善;同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开发新课程。对少数课程质量不好、学生评价不高的课程则予以淘汰。

三、建立保障机制

1. 师资保障。原则上要求教师人人能够开设一门以上校本课程;2. 时间保障,每周保证一节校本课程和一节阳光体育课;3. 场所保障。整合学校教育场所,设立多个自主学习室,开辟一批学生社团活动室。

篇6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面。这是我国课程政策的重大转变。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和学校办学需要进行科学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发的形式多样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课程。它的开发首先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因为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最终实施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开发”。“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从原来的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一、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认为:“没有教师的协助和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涉及到课程教学的更是如此,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必须得到教师的支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核心要素,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认同度、积极性、责任感、事业心、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都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和质量。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障碍主要是教师,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开发意识薄弱,课程观念陈旧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被赋予课程开发的权力,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相反,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课程的发展,教师可以自主地根据学校和地方特色、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等设计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摈弃陈旧的课程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因此“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但是目前,许多学校仍将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工作的中心。校本课程在这些学校的实质流于形式,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二)开发动力欠缺,积极性不足

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民主、开放的制度保障。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但由于我国传统的官本位的教学思想,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容易滋长校长的“家长”作风,教师怯于领导的权威,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状况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国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制度,校长是校本课程的领导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则比较被动。对校本课程开发抱有担忧心理。他们担心并且过于关注校本课程开发或未贯彻好领导意图而被责怪。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曾说过“大部分的课程革新方案都包含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被要求做一个改革者,往往要背上‘无能’的重担”。这种重担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全感,他们不愿意主动参与。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我国教师长期在国家课程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在一部分教师看来,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必须放弃或改变他们业已形成的某些固有的价值观念、工作方式、教学技能、教学风格、个性特点和同事关系,迫使他们采用新的课程教材,熟悉新的校本课程,所有这些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带来额外的负担,而且一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没有得到相应的职称晋升和物质奖励,因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会采取消极甚至抵制态度。

(三)盲目单干,团队合作开发意识淡薄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指单个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整体层面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整个团队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成功。

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参与者通力合作,需要一个教师群体和课程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协作,单独一个教师或几个教师很难开发成功校本课程。而长期以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是靠自己独立地解决课堂上的问题的,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教师的课堂生活是“自给自足”的,这种特点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中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起阻碍作用。校本课程开发是全方位的合作事业,只有教师们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才能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整个学校内部的课程领域缺乏合作与交流,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联系,导致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和课程整合不足。

(四)课程开发理论缺失,知识技能缺乏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完备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理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指导作用,同时课程开发的技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关键作用。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从理论的角度上,它要求教师具备必要的课程开发理论;从实践的角度上,教师还必须掌握必要的课程编制技术。

但是在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能,因为我国的师范教育侧重于教师普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掌握,几乎没有开设与课程开发相关的课程,教师没有参与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能胜任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通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新观念

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主体意识决定了他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强度和深度,这是一种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表现。有了主体意识之后,教师才会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身份认真对待,才会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只有具有了较强的课程意识,教师才能有意识地去理解课程目标的含义,才能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境对课程设计进行适当调整。

同时,教师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摈弃传统的旧观念,真正开发出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适合学生需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个性的校本课程。教师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是指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课程是开放的,即课程是不断生成或持续变化的。不能将课程认为只是一种文本或一个学科科目;课程是民主的,即从课程的决策权利来看,课程是由专家、校长、家长、学生、社区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决策的;课程是科学的,课程是儿童

的课程,课程要能够适应不同儿童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感。不仅如此,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课程实施的方式、课程评价的方式都不再局限于原有学科课程的单一形式。为此,教师必须要更新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

(二)制定课程开发的制度保障,建立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中。为实现真正的角色转变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来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也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提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没有教师的全心投入。校本课程也就成了一种形式上存在的东西,一种校长课程或教导主任课程。因此,提高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投入度、参与度和责任感,使之成为一种自愿的行为,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给教师提供一定的课程资源保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首先,学校要建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应该积极鼓励与肯定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并以身作则;学校要调整晋升奖励制度,对有能力进行课程规划、教材设计与编制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津贴等物质奖励。另外,还应改变原来的完全依靠教学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晋升与否的标准,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也作为一条指标,切实促进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其次,为教师提供进行课程开发的时间资源。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尽量避免增加教师的工作时间,学校应做出整体安排,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既不脱离课堂教学,也不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使之成为教师乐于参与的一项工作。

当然,除了这些外在激励因素,教师的内在激励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勤于思考,加强自我修炼,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断地完善自我。

(三)促进课程领域合作,加强课程开发协作精神

首先,整个学校内部的课程领域要加强合作,相互交流,消除课程与课程间的界线,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开发出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教师应该把单独一门课程放在广大的课程整体中去考察,并逐步养成关注和参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的意识和习惯。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项集体协作配合的事业,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就必须加强与各方面的密切合作。

(四)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知识,培养课程开发素养。

篇7

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情况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情况不好

在所调查的44所学校当中,有43.18%的学校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其中重点中学6所占调查总数的75%;完全中学6所占调查总数的37.5%;初级中学7所占调查总数的35%。表现出重点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况好于完全中学学校,完全中学学校好于初级中学学校的状况。这说明,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经费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但是从调查过程的实际访谈中得知,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教学检查而仓促准备实施的,且在实施过程中脱离学校实际、缺乏科学的评估、严密的设计和科学的论证,如此一来,校本课程开发或开设成了“一次性工程”,形同虚设,不少校本开发纯属短期行为。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及呈现形式单一

在对19所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学校所开发的项目调查中,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项目共15类项目,其出现频率分别为健美操9次;武术(操)6次;游戏4次;高跷竞速2次;毽球5次;篮球4次;三人板鞋4次;抛绣球2次;器械拓展训练类2次;跳绳3次;田径3次;形体2次;乒乓球2次;竹竿舞2次;打陀螺1次;珍珠球2次;羽毛球1次;理论课类1次。由以上调查可见,大部分体育校本课程项目集中在了健美操、游戏、武术(操)等项目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范围比较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体育新兴项目及体育理论内容课程较少,课程大多数是以体育大课间的形式出现。另外在实际调查的访谈中还了解到,各学校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基本上都没有向上级部门上报,而且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还停留在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评价,仅有两所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是通过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来实施的。

形成以上原因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学校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而开发健美操、武术操校本课程则有利于课间操的实施;二是由于开发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为校本课程所需度人力,物力,时间相对较多,因此各个学校都在回避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三是开发新兴体育项目、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和体育理论课程需要教师有更多的理论准备和前期的工作准备。

3.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学校选择开发项目依据与实现形式不合理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逐步改变了过去《体育教学大纲》统得过死的局面,以目标统领内容,只确立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确定了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至于具体采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和步骤去实现这些目标,各地、各校有充分的开发空间,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校本教材,因此,如何选择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各个学校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开设体育校本课程学校中,以学校体育特色为依据的有10项;以教师特长为依据的有9项;以学生体育需求为依据的有8项,而综合考虑的仅仅有4项。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来源和活动方式,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校本课程,即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新开发的,没有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是较高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另一类是隐性校本课程,即从现有课程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稍加改进,如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等。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现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出现最多的是选用已有课程和拓展已有课程作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而能够体现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补充课程和新编课程则排到了第4和第3的位置,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广大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发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教师缺乏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第二,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量过大,很少再能抽出时间来搞校本课程开发。广西少数民族及民族体育项目众多,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广西特殊地理及人文环境的体育校本课程。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仅以教师为主

在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当中,有14项是由学校的部分教师开发的;占开设体育校本课程学校的73.68%;分别有7项是由个别教师或全体教师开发的,占开设学校的36.84%;由学生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则仅有两项;而由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为零项。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由全体教师开发的全新的校本课程被称为“高级的校本课程”,它是集中着教师集体的智慧、经验和能力,体现了最新的学术动态和课程发展理论。由学生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是学生体育需求、兴趣爱好的积极表现,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而由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开发的校本课程则体现着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良好互动,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打好基础。因此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该加强全体教师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协调各方面力量,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相关学习、培训及后勤保障情况

1.体育教师参加课程改革学习、培训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132人的调查中,有47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关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学习或培训,占调查教师的35.61%;仅参加过一次学习或培训的教师38人,占调查教师的28.79%;参加过两次学习或培训的教师19人,占调查教师的14.39%;而参加过三次或三次以上学习或培训的教师只有28人,只占调查教师的21.21%。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广西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学习或培训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着培训内容安排与参训人员的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例如:学习或培训内容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因此,在教师学习与培训方面应通过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教师进修,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使学习与培训工作灵活多变,增强适应性。

2.教学设施不能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室建设滞后

在对学校现有教学场地、器材设施能否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的调查结果中,仅有12人选择能够满足,占调查人数的9.09%;有52人认为不能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占调查教师人数的39.39%。体育场地器材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一个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直接决定着这个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因此对体育校本课程进行足够的投入是保证课程开发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吸引教师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学校经济状况的制约,体育场地、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学校教学任务完成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的工作。调查显示有9所学校已经成立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研组且取得一定成效,仅占调查学校的20.45%;有17所学校还没有将教研组建设列入计划,占调查学校的38.64%。说明广西中学体育校本教研组建设情况不尽如人意,各学校应该加紧成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学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进行。

3.开发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对开发主体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仅有15.79%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有充足的经费投入;而没有经费的学校则占31.58%;在对待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奖惩这一问题上,仅有2所学校有奖励措施,仅占调查学校的10.53%。因此学校应该在有限的经费投入上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力度,同时对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从而进一步调动开发主体的积极性。

4.体育校本课程与其他学校缺乏交流

在调查的19所学校中,与其他学校经常交流的只有3所,仅占15.79;与其他学校偶尔交流的9所,占47.37%;没有交流的7所,占36.84%。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旨在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它以学校为本,但并不把目光局限于本校,拒绝与外部的对话合作,而是要超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但并不是教师孤立的个人行为,它更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决不是学校自我封闭、学校和地方间相互割据,它需要与不同学校、不同的机构、不同的群体进行沟通、启发激励、交流分享与竞争合作,需要吸纳不同的智慧,倾听多种声音与诉求,借鉴不同的经验以及方法策略来创造性地生成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方案与策略。同时要善于发挥条件较好学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既可以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又能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提高现有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以加快薄弱校本课程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挖掘、激活学校课程开发的潜力,丰富、扩充校本课程的内涵,增强校本课程的活力。

5.时间、场地设备资源及具体做法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校本课程尽管有国家课程不可代替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可否认的弱点,再加之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而且缺乏充分的规划与组织,使得我们至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十分薄弱。尤其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教师,已习惯于利用已有成果,对于自己去选择课程内容,并进行课程设计已不太适应,尤其是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每周近20学时的体育课,再加上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课余运动训练等,几乎再难以抽出时间去精选、改编、创新体育教材。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所遇到的困难的调查中,体育教师认为在课程开发中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工作量大,教师的时间和能力不够,有89.66%的教师选择了次选项;其次是体育场地设备资源不足,有81.03%的教师选择;第三是整体规划不足,具体做法模糊,有75.86%的教师选择。

三、结论与建议

1.广西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情况不太理想,所开发的校本课程项目不均衡且比较单一,体育新兴项目校本课程较少,尤其是广西少数民族特色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以高校、广西体育教研中心及其各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指导和服务。

2.学校领导对体育的支持力度不大、经费投入不够、场地器材不足制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工作量较大,教师的时间,能力不够、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不足、整体规划不足,具体做法模糊成为影响已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的主要因素,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室及校本课程开发机制不完善。改变学校领导观念,加强资金投入。学校要在保证基本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基础上,投入校本课程开发专项资金,实施相应的奖励措施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3.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近几年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接受与体育教学相关的培训较少,难以适应课程结构改革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与学校教研制度。加强对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突出目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难点,把教师能力欠缺的方面作为培训核心内容。同时应该提倡一种自下而上的“实践——评估——开发——反思——改进”的课程开发模式。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比较单一,课程开发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因为课程开发主体基本上均为教师,而作为课程具体实施对象的学生基本没有参与课程的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也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之中,鼓励其他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2]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 李秋初,李艳萍.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目标.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 阎智力,商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科学2004(5).

篇8

论文摘 要 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本课程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体系。校本课程对一个学校、学生及教师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却存在诸多不利的限制因素,信息技术类的校本课程更是如此。文章认为制约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既有客观的原因,更存在主观上的不足,试图从多个方面指出这些限制因素并作简要的分析。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对于教育目标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由于观念上、学时上、学生兴趣及课程本身内容的编排上对一些学校的发展是不适应的,开展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的研究是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力图揭示并分析信息技术类课程开发的制约性因素,以期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及课程开发人员共同探讨。文中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教师开发体现一个学校特色并且对发展学生素质起一定作用的单独的课程,不包括教师对教材的改编。

1 课程开发的观念严重不足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观念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校本课程建设上的不利。不论是对大多数课程开发人员来说,还是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对于“为什么要实施校本课程”以及“为什么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方面都没有真正很好地认识到,从而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这种制约既包括间接的宏观政策的影响,也包括直接的教育工作者观念上的影响。

1.1 宏观政策对观念认识的惯性制约

长期以来,中国整体的格局呈现出一种大一统的局面。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基本上是一种“地方服从中央”的集中管理体制,使教育工作者也“习惯”于统一、被动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具有各地特色的地方课程,但长期统一集中的思想的惯性还会表现在教育决策者或者一线的教师的思想观念之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会受到这种思想惯性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现实地位本来就不是很高,再增设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话更是难以接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是无形的,是长期存在的,却又是制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校本课程的宣传力度,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实现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但这种制约还将在一定的时期内存在,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在潜意识中继续影响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1.2 教育决策者及课程开发人员认识上的不足

校本课程在一个学校或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决策者及课程开发人员的认识水平。能够认识到校本课程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校本课程就有了得以正常进行的意识保证。若这种认识没有到位,发展就会被限制。而对于广大教育决策者及课程开发人员来说,校本课程在一个学校或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地被意识到。

1)对于教育决策者来说,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校本课程可能是重要的,但迫于升学的压力,多数决策者会把校本课程看做一项“形象工程”,是学校领导对上级的一个工作内容,是检查的内容,是“虚”的,对学校的发展来说没有多大的好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更是觉得不重要。这种认识上的不足是制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难以得到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认识上的制约并不是说教育决策者的素质不高,也不是他们从来没有过这种思想意识,而是客观的评价竞争体制造成决策者的短期行为。

2)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思想意识里并没有多少关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概念,因为他们觉得信息技术课在现有的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是多么重要;也都有现成的教材可用,觉得能把自己的书教好,把上级分配给自己的各种教学工作做好就已经可以了。即使是一些人想到开发出具有一定特色的校本课程可能对自己的发展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思想观念中一些“服从”“求稳”的保守观念使教育工作者不愿去“冒险”。

2 评价不当挫伤开发者的积极性

2.1 国家或学校对研究成果评价的导向不当影响校本课程开发

对于国家来说,应该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把校本课程作为一个学校生命力的重要指标。可是在评价体制上存在的不足造成学校与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应正确认识校本课程在一个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本身在学校中的地位看得不是很重要,若是评价导向不正确或者不到位的话,负面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因此,对任何教师做出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开发事实应予以正确的评价,并作适当的鼓励。首先让教师对课程开发能有一定的注意力,让教师的心里树立为学校发展作贡献的思想。其次,让教师觉得开发校本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是学校特色的体现,学校是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在日常工作中,决策者应对此类校本课程开发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并能有实际的体现,这样教师才会有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与热情,才可能去开发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

2.2 日常工作的不当评价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

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不想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日常工作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在一些学校,由于管理层不正当的决策行为或者是因为某些利益的驱动,本来一个在工作上很积极的教师可能因为某一件事情的不当处理而失去对教学工作创新的热情。这些因素也会从潜意识中影响整个学校的工作气氛,因此,一个学校的工作氛围可能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之一。

3 教师个人因素不足的制约

教师有了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意识只是在思想上对校本课程接受,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开发出有价值、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这还要受到课程开发者的素质制约。对于中小学来说,广大的教师平日里只是研究教学,只想如何教好学生,并没有想过在教学内容方面还需要哪些内容来充实一个学校,也没有对校本课程的地位做出正确的估计。若想让这一部分教师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有所成就,他们还要摆脱许多因素的制约。

3.1 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开发校本课程的这一部分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要了解学生认知规律,要熟悉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更要明确素质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要求,要对一个国家、学校甚至社区的经济发展与教育政策有充分的了解。他们应是一个小的教育家。

3.2 应有娴熟的技术保证

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较之其他校本课程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些。中学信息技术课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对于一个课程开发者来说却需要娴熟的技术保证。要让此类课程首先体现出科学性、技术性、实用性及直观易懂的特征。不能在技术上出现失误,要求教师的技术不是合格而是娴熟。但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者多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技术,也不一定娴熟,更难实现全面的技术保障。

3.3 具有充足的时间

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这一部分教师还得有充分的时间。在中小学里,教师的工作量都是很大的。由于信息技术课大多学校不重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较少,教师的负担却比较重,一个人可能带许多个班的教学工作。对于教师来说,开发校本课程必须保证时间上的充足,时间问题还需要有学校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真正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4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难度较大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会因为技术或是设备及学生的问题表现出不适应的状况。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得体现出学校与学生的特色。此类课程涉及的技术手段也较多。因此,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课程本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4.1 保障学生的兴趣难度较大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补充,学生兴趣就是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原则,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升华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存在的意义所在。但是要保障学生兴趣就必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包括电子相册的制作,flash小动画的制作,学习网站的建立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具体的编排选择上难度很大,绝不能拿来主义,既要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还要体现课程的科学性;既要围绕趣味性,又要扎根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基础性。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中,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把内容堆砌起来那么简单的事情。

4.2 技术的实现要求较高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在这个内容体系当中,技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它表现得特别真实,容不得半点错误与虚假的东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或者相关人员,可能在操作上问题不是很大,可要是让参与者在技术的基本原理上做到得心应手就难度相当大。尤其是要对其他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加以改造,这就更加困难。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教师要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的知识有一个综合全面的把握,即使一些技术不能自己亲自实现,最少需要知道这个技术的大致线索,便于向他人提出比较明确的技术援助。

4.3 教学时数难以保证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投入较大,不仅需要一定的空间进行实验室及控制中心的建设,这在空间相对紧张的中小学来说本身难度就很大,再加上每年设备的更新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在绝大多数学校中,信息技术设备相对落后,数量也不多。许多学校中正常的信息技术实验已经难以开展,若再增加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教学时数根本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5 外部相关因素难以保证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外部支持的不足也是一项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5.1 集体智慧难以资助

即使是专家型的校本课程开发人员也离不开其他人员的支持。国家应建立课程发展的咨询、管理与资助组织,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学校内部应经常召开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会议,让其他人员对校本课程提出合理性意见与建议。开发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其他人员多是应付,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5.2 协调统筹的效果难以保障

在一些具体的事务上让其他人员给予一定的配合,国家与学校还要建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共享机制,鼓励校本课程的校际交流、地区交流,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也体现国家与学校对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但由于中学课程任务较重,又各归位于不同的教学组,统筹效果不是很理想。

5.3 缺乏足够的经费及设备配给

在开发的过程中,保证一些开发过程中需要的调研、资料费用等是比较困难的。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会较其他校本课程开发使用较多的多媒体设备。但是此类课程在学校中的现实地位不是很高,投入难以保证。学校应对此给予保障,在开发人员开发期间的待遇上也应有适当的提高。这样可以使课程开发人员安定心神,全力以赴,从每一个环节上保证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1版.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崔允漷.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共识[n].中国教育报,2002-10-09.

篇9

校本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以往高度集中的课程制度使广大教育工作者鲜有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经验,因此,新课程实施之初,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次调查试图发现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效性,探索、总结、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有效的途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3年4月~2013年6月,我们课题组对我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调查对象是全省部分普通高中。我们向30个学校发出试卷30份,收回24所学校24份有效试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问卷,从校本课程的开设原因、内容、困难、方式、考核评价、成果和不足等多个角度,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分选择题和简答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

从问卷调查汇总情况看,我们所调查的24所学校100%均已开设校本课程, 90%的老师对校本课程有所了解。这说明我们第一轮新课程实验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新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体系的观念已经在我省教师中初步形成。对于新课程开发的原因和依据,有33%的学校和教师认为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上级的要求,有33%的学校和教师认为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是为了创建学校特色,还有25%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兴趣好需求,认为校本课程等同于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这说明对于校本课程的内涵和价值不少学校和老师认识上还存在偏差。

2.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内容

调查结果表明,在各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学科拓展延伸类内容占38%,提高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类内容占29%,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类内容占13%,提高学生未来生活技能和结合本地特色的乡土风采类内容占21%,尤其是乡土类内容较少。这说明多数老师和学校还没有彻底摆脱升学意识的束缚,彰显本校、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到位。

3.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困难

调查结果表明,42%老师和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专业指导。以往教师的各种培训中,缺乏对教师进行与校本课程相关的理论培训和实践训练,造成很多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开发能力严重欠缺,与新课程实施要求相差甚远。22%的学校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延伸,37%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只是老师的业余任务,没有时间和经费的保证。这是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对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仍然是只看重学校的升学率。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4.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和开设时间

从问卷情况来看, 37%的学校将校本课程正式排入课表,42%的学校定时开设讲座,16%的学校不定时开设讲座,还有少数的学校利用课外让学生自学。一些学校在高一开设,一些学校在高二开设,还有一些学校在高一、高二都开设了校本课程。各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和开设时间各不相同,体现了校本课程的自由性、灵活性,便于学校根据本校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但过于灵活,又使其质量难以保证。

四、讨论与建议

1.充分认识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价值

新课程实施一轮过后,许多学校及教师已经尝到了校本课程的 “甜头”。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彰显学校特色的过程,所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校工作头绪多,我们把开发校本课程当成培训教师的过程,利用这一具体事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途径,这样可以多方兼顾,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2.努力开发出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传统开发校本课程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实践过程,也是探索、形成学校新的办学特色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人力、信息、物质等资源条件,对学校的资源与优势进行评估,认清学校自身的优势所在,根据学校、社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师生的思想观念独特性与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3.不断探索和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篇10

    【论文摘 要】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本土社会与文化、培养创新精神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现有研究对校本课程中学生的课程权利的认识和分析不够,在学生参与课程权利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思考。鉴于此,文章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及总结,试图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一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现状分析

    不少地方在编撰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类似只注重学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当中的作用,却忽略学生在校本课程当中的作用等问题时有发生。本文试从学生的角度,首先对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被动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由学校和教师支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忽视。由于学生本身对校本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开展形式等了解甚少,使得学生在选择课程、教师具有盲目性与随意性。

    (二)学生缺乏对课程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可以作为评估校本课程需求的依据和参照 。”但由于现行校本课程资源十分匮乏和选课制度的不完善,学生既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效的选课,并且由于课程选择的范围极其有限,导致学生不但缺乏选择课程的权利,而且缺乏选择教师的自由。

    (三)学生缺乏对课程评价与反思的权利

    学生既是课程评价的参与者,同时又是评价课程的主体。鉴于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应该享有课程评价的权利。但在校本课程开发现实中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漠不关心,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方案的可行性、实施过程等方面缺乏自主性,由于大部分学校流于形式,学生的评价并未起到作用。

    二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缺乏的原因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生课程权利得以实现的最佳平台。“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原因在于:其一,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增强。其二,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促进学校生活民主化、自主化的进程。” 因此,赋予学生课程权利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学生课程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而校本课程未被很好地开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学生权利意识薄弱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权利得不到真正实现,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被确立。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过分重视书本知识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管理对象,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学生认为课程的开发是教师、学校的事,不可能也无能力享有或行使课程权利,从而导致社会不重视,学生自己也不主动主张或要求,导致其校本课程权利缺失。

    (二)教师素质影响学生权利的落实

    由于教师的课程观念和专业能力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这间接导致学生权利不到位。由于缺乏标准、成熟的校本教材和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教师对校本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技术、课程评价等都感到迷茫,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使学生实现课程权利显得更加苍白无力。

    (三)学校配套制度不健全

    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师及学生走出教室,到课外搜集大量的材料,并且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但由于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经费,另外,大部分学校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学校领导实质性支持不够导致课程难以顺利实施,所以校本课程无法持续地开展下去。

    三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应然权利

    为了能更好地使得学生发展自我个性,并促使学校形成特色教学,每个学生都应该提高积极性,有计划地制订方案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笔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突出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转变学生观念,确立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资料的收集与教材的编写,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可以征求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的建议以及一些具体景点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发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社会服务,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本校的特点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绘制校园人文资源导游图,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技术等知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再次,改进教师培训制度,既要关注理论层面的培训,同时也要将教学实践相结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三)学校提供配套保障制度

    学校要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决策,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比如,学校领导在校内明确教师课程权利的范围和运行机制,为师生创设校本研究提供必要条件,保证校本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