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仪的校本课程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礼仪的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医院承载了人民的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担,是人民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保障,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良好的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其成本管控的落实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全员成本管控模式的介入,大多数医院当前全员成本管控的现状如下。
首先,紧随医改步伐,在降成本的指导下我国大多数医院的成本管控有良好的绩效,医院的全成本,医院的全成本管理在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有些医院在引入全员成本管理的模式之后,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约资金,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经营和效率,医院当前的全员成本管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其次,我们也不难发现当前医院全员成本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首先是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氛围所欠火候,导致医院全员成本观念尚未形成常态化,全员成本制度因此也比较滞后,最终会迫使医院加大成本改革;?t院的全成本核算体系,也就是实践管理的过程也比较落后,执行体系比较松散,毫无制度的刚性约束,主观随意性和建议性特征比较突出,也就是不重视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实施,依旧过度的依赖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进行管控;还一个不可忽视的现状是医院企业成本核算的监督机制很不健全,甚至会成为某些员工获取私利,不法行为滋生的工具,借全员成本管理进行资金等方面的非法核算;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相应配套的信息化平台尚需大力完善和革新,着重加大其升级等力度,力求改善落后的局面。
最后,基于医院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综合考虑和借鉴得出,医院全成本制度和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长久的系统化过程,贯穿于医院发展经营的各个环节和体系中,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沟通。积极地跟随时代经济背景的发展趋向,努力的使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
二、当前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相关要点归纳
基于医院发展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医院全成本核算有三大方面的基础性奠基保障其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强力贯彻,这三大角度分别是强化意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全员成本核算制度和体系完善和构建的可行性以及医院比较完善的可参考的全员成本核算考核,以此为良性循环的全员成本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首先是加强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的可行性,医院有其完善的信息搜集和员工培训的体系,能够不断的加强和完善员工接收新信息的能力,使其员工在当前市场环境风起云变的大势下,全员成本管理观念需要不断的更新,进而其思想意识也会不断的随之而强化,总之医院全员成本管理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其次是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的保障和体系可行性的归纳,医院是一个很正规的组织体系,其完善的管理体制将会给相关制度尤其是新制度的构建提供保障,部门间联动机制较强,同时原先旧的制度也能为医院全员成本管理制度的构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与此同时医院的制度执行体系也比较好,组织结构的管理也日益高水平方向发展,为强有力的执行相关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我国的绝大多数医院非常重视全员成本核算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断适当的予以调整和改善,加强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对话,减少摩擦、不透明和不必要损失的发生,以此进行指导医院全员成本核算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反馈,实现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良性循环。
三、进一步提升我国医院全员成本管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相关策略和实施方式
(一)利用良好的平台提高医院职工全员成本管理的整体意识
想要提升我国医院相关职工的全员成本的意识,从根源上摒除思想观念的禁束,达到医院在新经济常态下降成本、安全高效运转的改革目的。首先是让全体相关的医护职工对新经济环境下当前医院全员成本原理和规范以及运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需要无意识的灌输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将两者糅合到全员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去,综合提升其效果和意义。主要有以下着眼点:一是完善医院全员成本管理思想的全渠道宣传,比如在医院年度总结会、民主讨论会等进行宣扬,不断拓宽自身的宣传媒介。此外,着眼于以人为本,强化相关职工的理论和实践的多层次的培养,力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较好的融合。
(二)完善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制度建设,从制度规章上保障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不少医院成本管控迟迟不见起色,并且在各方面应用的相关的制度迟迟建设不起来,思想观念不重视是一大原因。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现有老旧制度的高度依赖,导致其不加考虑时代背景的变化,规章制度是医院这类事业单位要想提升管理水平的必要保障,因此必须基于医院各自的实
际情况,医院可通过设立专门的全员成本管理机构来进行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同时完善和甄别对旧有制度的变革,将其制度的构建更加切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保证其实践效果的可依循。切实落实为全员成本管理提供保障,避免盲目操作和不当利用所带来的损失和无效性。
(三)积极建立和完善全员成本管理的实践体系,保证其全员成本管理可行性的落实
在积极变革和思想意识的重视之下,还需要将全员成本管理的应用落实到实处,实践体系的建设是实现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环节。建立和完善医院全员成本管控方面的实施组织架系,以此更好的落实其相关制度规范、规章。围绕大幅度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根据已有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整合,使其全员成本管控的体系能够支撑自身目标的实现。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全员成本管理方面上的实施中必须明确成本管控各个环节的人员的职权,严格把控。医院员工是全员成本落实其可行性的核心主动群体。
在不断强化全员成本管控的实施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强化对全员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度的另一个重要措施不容缺失,即监督。医院这种事业单位的全面监督的实施是最后一道检查线,监督体系是否得力将直接决定全员成本管控的后果。加强监督力度才能保证企业成本管控在合适的体系中得到严格的遵守与执行。医院应当将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定期融合不定期,最终实现长久可循环监督机制。
(四)充分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利用互联网+条件,提升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篇2
关键词: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62-04
泰安市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辖泰山、岱岳两个市辖区,宁阳、东平两个县,代管新泰、肥城2个县级市。《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是泰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TJK2013Z0011),课题自去年10月份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人员先后对泰安市(除泰山区外)五个县市区的14处农村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每处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况形成材料,整理成14份案例。现抽取其中的5份(每县市区1份),进行初步研究。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
学校: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学校驻地华丰镇简介:因境内有华丰煤矿而得名,位于宁阳县境东部。北与岱岳区隔柴汶河相望,南与灵山乡为邻,东连东庄乡,西接南驿、磁窑二镇。面积59平方公里。镇机关驻新街村,距县城35公里。蒙馆公路、磁莱铁路横贯全境。全镇辖30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农业突出三园一牧(果园、菜园、桑园、畜牧)建设,立体种植1.5万亩;乡镇企业以煤炭、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日用塑料、五金电器为主。主要企业有华丰镇煤矿、华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建筑安装公司、东趸特产有限公司。学校简介:山东省宁阳第二十五中学始建于1977年,学校占地36122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12916平方米,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850人,教职工120人,专任教师102人,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连续获得“泰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十佳学校”、“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AAA单位”、“泰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泰安市教学示范校”、“泰安市个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翔实、实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感恩》、《文明礼仪 感恩》。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均为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感恩》主编1人,副主编6人,编辑15人,系教师多人集体合作开发;《文明礼仪 感恩》主编1人,副主编2人,编辑9人,系教师多人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必修,每周1课时。《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校于2010年确定以“感恩成长”主题教育为特色,结合这一办学特色,编写完善了《“感恩成长”主题教育读本》、《文明礼仪 感恩》校本课程,2011年5月承办“泰安市新道德教育”现场会,泰安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教育系统有关人员来校学习该校新道德主题教育的先进做法,同年10月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论坛”上作了经验介绍。
【案例二】:
学校:岱岳区道朗镇第一中学。学校驻地道朗镇简介:道朗镇位于泰山西麓,北与济南长清为邻,西与肥城市搭界。泰肥公路、铁路及泰肥一级公路贯穿东西。面积131平方公里,辖56个行政村,4.5万人。全镇主要盛产苹果、板栗、核桃、石榴等干鲜杂果,年产各类干鲜杂果4万吨。境内有白马寺、黄山寺、黄巢寨、魁星阁等多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丰富。学校简介:岱岳区道朗镇第一中学始建于1988年,占地71.1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996年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2007年首批创建为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AAAA级单位验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已制定。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文明礼仪教育》;(2)《生活中的物理》;(3)《十字绣》;(4)《课外古诗词背诵》;(5)《乒乓球》。校本课程表现形式:(1)、(2)为实施方案,(3)为实施方案和教案,(4)、(5)为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均为教师合作。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选修,每周一课时。《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校立足本地实际,开发《文明礼仪教育》、《乒乓球》等多种校本课程,每周二至四下午的活动时间及周五下午以社团形式开展活动。
【案例三】:
学校: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学校驻地桃园镇简介:桃园镇位于泰山西麓,康王河畔,毗邻肥城市区。镇域面积100.8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总人口5.9万人。北接京沪铁路泰肥支线,肥梁路、湖王路穿越南北,泰临路、肥桃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桃园镇物华天宝,地方特产――肥城桃,个大味美,风味独特,已有11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室贡品,桃园镇因此被誉为“世上桃园”。学校简介:桃园中学创建于1988年,占地86余亩,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3人,教职工104人,专任教师92人。学历全部达标,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中级职称教师43人;泰安市优秀教师6人,泰安市教坛英才3人,泰安市教学新星3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20余人。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泰安市电化教学示范学校、泰安市教学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制定规范,实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该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较多,课题组对其进行了分类:学科拓展类5项,如《生物与生活》、《快乐写作》等:工艺(艺术)类5项,如《艺术插好》、《工艺美术小制作》等;乡土文化类1项――《桃乡历史与文化》;科普类2项,《走进科学》和《农村中学周边环境的污染与防护》;体育类1项――《羽毛球》;社会文化类1项――《中西文化差异》;能力拓展类1项――《中学生能力拓展》。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均为装订成册的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自编教材上落款均是“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校本教材编写组”,可见是集体合作。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有必修与选修,七年级每周开设2课时,八、九年级每周1课时。
《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兴趣选择相应课程,每学期对学生的作品、作业进行评比,同时对老师的教学过程给予评价。问题:教师能力不足,教学设备缺乏。
【案例四】:
学校:东平县大羊镇中学。学校驻地大(DAI)羊镇简介:大羊镇位于东平县境东北部,地处东平、平阴、肥城三县市交界处。全镇面积93.39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4.1万人,8.3万亩耕地。核桃是大羊镇的特色产业。大羊乡所生产的“鲁东”牌核桃,具有个大、皮薄(手攥即开)、肉丰等特点,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大羊镇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授予的“中国核桃之乡”的荣誉称号。学校简介:大羊镇中学始建于1959年,现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30人,专任教师63名。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先后荣获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县“教学工作进步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无。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中学生文明礼仪》;(2)《核桃树的栽培与管理》;(3)《剪纸》。校本课程表现形式: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教师合作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1)为必修,(2)、(3)为选修,每周1课时。《学校采访简录》摘要:《核桃树的栽培与管理》与《剪纸》都是根据学校和地方资源特色开发,山核桃种植主要是劳技教师在劳技课和课外活动时进行,有时请来有种植经验的村民传授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剪纸》主要在美术课和课外活动有美术教师时进行。
【案例五】:
学校:新泰市天宝第一初级中学。学校驻地天宝镇简介:新泰市天宝镇,是隶属于山东省新泰市的乡镇之一。该镇地处鲁中腹地,北倚国家森林公园徂徕山,南临黄河支流柴汶河,北部山区风光秀丽,南部平原土质肥沃,素有“小泰山”、“汶阳田”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辖50个行政村,人口7.8万人,耕地面积8.7万亩。樱桃是天宝镇特色产业,有“中国樱桃第一镇”美称,天宝樱桃因其品味佳而盛誉一方,目前已种植2.2万亩,是国内较大的樱桃生产基地之一。学校简介:天宝一中始建于1959年,原名新泰市第六中学,1986年归属地方,始名天宝镇第一初级中学。学校现共有31个教学班,教职工135人,党员23人。在校生人数1666多人,其中住宿生823人,覆盖人口44000余人。2006年被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2012年再次被复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已制定。目前已开发的校本课程:(1)《天宝印象》;(2)《我可爱的家乡――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3)《保护野生动物主题辩论会》;(4)《素描与彩画》;(5)《走进李白》;(6)《月亮诗情》。校本课程表现形式:(1)与(2)为自编读本,(3)为课程纲要,(4)为自编教材,(5)与(6)为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形式:(1)与(2)由教科室人员合作完成,(4)由两位教师合作开发,其余均为教师个人开发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每周1课时。采访摘要: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虽已制定,但执行比较困难。人员紧、教师缺乏校本培训、考评制度等诸多因素都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其结果导致校本课程形同虚设。
二、案例说明与分析
(一)案例说明
1.课题组调研人员对泰安市五个县市区农村中学的考察是随机的,不存在由于好恶取舍因素,因此,以上10份案例能基本反映出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2.一个学校驻地的地理自然资源和周边社会资源(即乡土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所结合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者把学校驻地乡镇简介列入案例的一项,以期望所研究的学校有没有结合这些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一步说,看开发了什么,还有什么资源有待开发。
3.为什么案例要列入学校简介?一是让读者对学校概况有个大体的了解,二是看学校发展状况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是“省规”还是“泰规”,把两种规格、两种级别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专项比对,看能不能说明问题;第三就是看简介中学校有没有因开发校本课程而具有办学特色,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是与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联系在一起的。
4.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对每一所学校而言,国家教育方针都是一样的,但是学校怎样依据教育方针确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即每所学校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哲学。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什么?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一所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就要考虑课程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其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如果说兴趣和需求问题是回应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的话,那么校本课程开发还要考虑其他可能性,也就是当前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即依学校、社区现有的可得到的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另外,校本课程开发还要有实施与评价的方法、保障措施,等等,这一些都是《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所要解决的。一个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前,必须先要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是随意的、无目的的,是起不了作用的,这正是研究者把《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列入案例的原因所在。
5.案例中“目前所开发校本课程”一项所列举的校本课程以实地考察为准,调研人员对每项课程内容的封面、目录一一拍了照。对学校开发较多的校本课程,研究者暂且作了归类,如【案例三】,但归类方法不追求规范。
6.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开发形式、学习组织形式与课时数都是考察与研究校本课程的重要参数,通过这些项目参数,可以窥视到开发者对校本课程的理解程度,所以案例中一一列出。
7.《学校采访简录》(或采访录)是调研人员实地考察时由采访学校分管领导亲笔所写,有据可查,其摘要能反映出学校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
8.校本课程评价方法能在《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得到体现,凡对《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评价“翔实、可行”的评语,都是对其评价方法给予肯定的,故案例中评价方法不再作为一项列出。
9.限于研究者能力,对校本课程的其他研究参考项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案例分析
1.关于《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原因,本文案例说明中已陈述,这里打个比方,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看作一项工程的话,那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就是工程的预算方案、设计图纸,等等。在以上抽查的案例中,无这种方案设计的有3处学校,占抽查学校的30%。这说明什么呢?让我们先看国内知名学校的做法:江苏锡山中学是在国内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比较早的,也是影响力比较大的学校,他们的做法是:(1)建立课程领导组织。该校组建了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师生比为2比1。(2)需要评估。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6套问卷,并采用其中的教师、学生问卷进行调研,辅以访谈、座谈等方法,获取必需的信息。同时还研究了学校教育哲学、课程资源等问题。(3)建构框架。先确定总体目标,再形成课程结构,最后,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及《校本课程规划方案》。(4)组织实施。共五步:教师培训;教师申报课程;审议、课程;学生自主选课;组建教学班级,编写《课程纲要》。以上流程反映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而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这一环节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完整的,是一种随意的、无目的的开发。另外,《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制定不是信手拈来、凭想象写出来的,它需要对学生兴趣和需求、教师专业素质、资源问题等进行调查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我们调研人员在考察时,并没有发现制作《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过程性材料,这不能不说明问题。
2.关于学校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反映出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参与度,以上案例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居前三位的是【案例三】16项、【案例五】6项、【案例二】5项,后两位的是【案例一】2项、【案例四】3项,从数字上不难看出县市区之间的差距。让我们再看看国内知名中学他们所开发的数量:上海中学(1999~2005共897门),华师大二附中(124门),大同中学(80多门),南洋中学(2004年47门),市八中学(约47门),静安教院附校(一学期初中部74门、小学部32门)。如此多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其次涉及领域广。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遍布哲学、政治法律、历史、艺术、语言文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众多领域,基本能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三是课程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如:上海中学的《CPS-资优生必修课》,南洋中学的(心灵之旅》、《红十字青少年救护知识》,市八中的《钱币文化》、《侠与道(金庸小说解读)》、《金融知识入门》,格致初中的《学做编辑》、《火花欣赏》、《少儿茶艺》等。抛开校域差别、资源差别不说,单从数字上分析,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同时也说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发展趋势,任何人不该有应付一时、搞形式主义的想法,我们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
3.关于校本课程表现形式。汇总以上研究案例,我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所表现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自编教材,(2)实施方案,(3)教案,(4)自编校刊,其中以自编教材最多,【案例一】、【案例三】、【案例四】,都是单一的自编教材形式;【案例二】是一个唯独没有自编教材的案例,他们以“实施方案”、“教案”的形式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而【案例五】中出现了“课程纲要”的实施形式,确实值得一提。这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校本课程到底应该以什么方式呈现?我国课程学者廖辉认为:自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组织和集中一些人员(如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将校本课程开发看成了静态的教材编著,脱离了学校里、师生间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其实,课程开发除了教材的开发,还必须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设置合适的课程与课程群,开发课程标准(地位和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与评价等),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并认真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教材的开发,除了自己编写,还可以选用和改编他人编写的比较理想的教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里要求:原则上不为学生提供教科书。考虑到校本课程的价值与定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部门以及学校不要关注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而应关注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由教师开发的《课程纲要》。因此,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不必热衷于编写教材,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教材编写。另外,我国课程专家崔允t、韩延伦等人认为,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化为“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或辅导材料”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一大误区。这个误区不仅在实践上“窄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类型以及内容选择的范围,还局限了教师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思维视野。以上资料说明,我市对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还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在这方面【案例五】和【案例二】做得比较好,尤其是【案例五】中的课程纲要;进一步说,这实际上是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领悟程度的问题,不是说自编教材不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而是说不能作为主要形式。
4.关于校本课程内容(分类)分析、案例中资源开发运用状况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与学习组织形式分析以及采访中折射出的问题,等等,限于篇幅且时间紧迫,课题组将其研究并完善后,将另辟文章陈述。
三、初探心得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落一叶而知全秋。通过对泰安市五个县市区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抽查调研,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初步梳理,通过对案例的横向比对,通过对案例与省内外同类对象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问题。尽管我们课题组人员作为研究者受其水平、能力的限制,尽管我们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尽管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磋商,但我们课题组还是初步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我们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很多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需要我们去应对,需要我们去克服。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有关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以及应对措施,我们将以成果的形式奉献给大家。
篇3
一、捕捉本土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开设课程。
考虑到我县是"丰宁满族自治县"这一地域特点,满族文化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满族饮食、服饰、建筑、节日、礼仪等都彰显着满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给我们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了独特的资源。我们又了解到很多同学对满族文化知之甚少,为了让学生了解满族的文化内涵,也为了促进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关注社会。我校教师广泛收集满族的资料,经过当地满族研究者的介绍、审核编写了《走近满族文化》。
有了教材的保障,立足于课程需要,学生的实际需要,我校三至六年级开设了每周一节的校本课,主要就《走近满族文化》展开教学。教学形式可以是以讲座形式展开,也可能与综合性实践相结合开展,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删减教材内容。总之教学形式多样,教材内容安排灵活。
二、立足学校特色,校本实践结合,系列推进满族文化。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校的教育理念,我校采取多种方式结合,系列推进满族文化。
校本课程的学习与开展离不开实践的支撑。基与此,我校围绕着"走近满族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结合。
一是与学校"33221"德育教育结合,如我们以满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剪纸遗产等社会资源作为校外教育基地让孩子在进行校本课课堂学习的同时,进行实践考查,实地观察,走访调查等方式进行实践。
二是与学科教学结合。根据满族文化这一课程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师资情况,我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校本课程教师,而是由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组织教学研究。例如语文教师成立校本讲师团,主要以上大课的形式结合《走近满族文化》进行讲座;数学教师围绕满族文化中饮食、服饰、节日、礼仪等某个小话题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学习;音乐、美术、微机、体育教师也根据自身所教学习在课上教受孩子与满族有关的音乐舞蹈、艺术体育等技能。
三是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我校南楼三楼建成了"满族文化长廊"。包括"我爱我家"为主题的满族乡土文化板块,包括满族风情、丰宁名人、丰宁名胜、家乡特产、家乡变化及展望六个篇章;满族文化板块,包括历史、宗教、服饰、饮食、节日、礼仪六个内容。长廊的设置,使校园沐浴着满族文化气息。
三、立足学生发展,开设特长培养社团。
《走近满族文化》教材更多的描述的是关于满族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多元发展呢?经过我校领导研究,老师建议,在保证基本教育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开设了围绕"走近满族文化"这一主题的特长培养社团。
每天早晨、中午,在二小的音乐排练厅里总是格外热闹。长笛、圆号、小号、黑管……十几名同学手执乐器,这是军乐队的同学们在认真练习。他们中有已经掌握一定技能的老队员,也有刚刚进入校军乐队的新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一个个音符,到一支完成的曲子,孩子们在音乐的陪伴下快乐成长。更多原先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爱上了音乐,成为军乐队重要的后备力量。有些孩子,虽然还没能参加大型演出,但他们也深深地喜欢上了军乐队这个集体,也爱上了音乐。学校的军乐队多次在县艺术节活动上表演,并获奖。张宇奇、崔亚楠、齐必成等吹奏的《满族舞曲》在县级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跳起来,要团结!"周五下午的社团活动课上,一群身穿球衣的阳光少年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地训练着,他们是校体育队在学习传统的满族体育项目--"珍珠球"。体育队还编排了"满族扇子舞蹈""霸王鞭"等,成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特色项目。丁子旭是一个很瘦的五年级男生,体质原本不好,他后来参加了体育队,在体育队的锻炼中,不仅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自己变得更加开朗,校园生活也变得更充实了。
除了军乐队、体育队之外,漆画社、满族文化绘画社、剪纸班是我校开设的几个美术特长社团。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刻画、漆画,更提高了艺术鉴赏水平。正如老师说的,艺术训练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同时参赛得奖又能增添学生的自信,而这些往往能推动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全面发展。而在学习绘画的中,孩子们从完美的角度更深入的了解了满族文化。美术老师周建军老师就围绕《满族服饰上的色彩与图案》进行了一次公开课,在课上孩子们不仅认识了旗装,更了解到了满族服饰上色彩与图案的特点,进而体会到了满族人的心灵手巧。
培养学生特长,学生社团是重要的载体,通过社团活动,学生提高了自主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近年来,学校已经形成了以科技、管乐、美术、舞蹈、合唱、微机等社团全面开花的格局,对学生的多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坚定目标,锲而不舍探索。
篇4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实践追求;奋进砺人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2-0041-04\[作者简介\]吴洁(1963―),女,山东青岛人,大专,厦门市大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学校文化是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催生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生命发展的基石,是弘扬学校历史传统和优良校风的重要载体。学校文化是相对静态、客观的,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群体关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主观的过程,是学校在积极探索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过程中,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所展开的一系列关于学校物质环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实践行动。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实践追求,然而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学校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不能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对学校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对课堂文化的关注等不足。基于此,大同小学在深化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实现学校教育内涵化发展的认知基础上,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科学定位,进行整体规划
学校文化建设,从宏观上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定位,整体规划,从微观上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细则进行论证考究,纵深拓广。
第一,整体性。应总体上对学校文化建设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将教师、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发展有机结合。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以学校行为文化为载体,使四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二,指向性。要明确社会、国家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要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
第三,校本性。学校文化建设一定是依据于学校的历史发展和学校的办学思想的。大同小学以传承百年的“奋进”精神为魂,提炼了“奋进砺人”的办学理念,统领学校文化建设,明确了四个维度的办学目标:让校园环境成为奋进砺人的课程、让学校管理走向科学人本、让教师德才兼修不断超越、让学生全面发展彰显特质。学校以期实现激励人、陶冶人、磨炼人、发展人的愿景,令学校的文化建设有源可溯,有魂可立,有据可依,有特可言。
二、优化环境,凸显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它所包含的显性物质环境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对其产生影响,隐性的精神环境所隐含的价值观、教育观,能给予师生一种潜在的教育。
(一)彰显审美功能
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要蕴含自然美、结构美、人文美。基于这样的认识,大同小学以“奋进”为主线,合力打造形色兼备、雅趣共存的环境文化。“大同•奋进”浮雕群上篇“百年大同•奋进”浮雕以文字与图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百年大同”四个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B”“N”“D”“T”构成四面浮雕景观墙。四扇“同字框”质感厚重,寓意着百年大同穿越历史之门,不断奋进。下篇“今朝大同•奋进”浮雕以文字与图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校训“奋进”的拼音首字母“F”“J”与奔跑的人及前进的帆巧妙结合。图书馆的“悦读长廊”将笔画、标点、数字、符号、拼音、英文等构成书本的基本元素,以立体浮雕的形态跳跃于墙体,简约活泼;将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调和色彩的基本色素,衬托于立体浮雕底部,柔和美丽。显性的物质环境已然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立体教科书,令学生在无声课堂里得到美的浸润与涵泳,从而获得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二)突出培育功能
校园环境建设的自然景观要从不同方面反映学校的理念系统,突出教育内涵,彰显历史和文化底蕴,努力达到“校园处处皆文化”的胜境。作为学校文化气质的物化载体,“大同•奋进”浮雕群的上篇“百年大同•奋进”浮雕以大同小学百年的发展纪实为内容,展现了大同小学从1906年创立至2006年一百年的奋进史。下篇“今朝大同•奋进”浮雕上奔跑的少年、青年、老年等人物形态,寓意着不论你在人生哪个时期,大同的“奋进”精神将永远鞭策你前进;纵向的三角体(帆)和中、英、法、德、俄等多国语言的“奋进”文字,蕴含着无论你在世界何处,大同的“奋进”精神永远激励你拼搏。
(三)蕴含寓教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因此主题文化活动要有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其中,克服娱乐型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的弊端,致力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大同小学以“校园走透透”活动为抓手,以教师、学生、家长为对象,以“走透校园,感悟奋进”为思路,加强学校主题活动的针对性、教育性和体验性,切实将学校“奋进砺人”的办学理念根植于师生、家长心中。学校开发的《教师的荣光》《学生的自豪》《家长的感言》等集册充分展示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育人效果。
三、完善制度,做到科学人本
制度文化能够凸显学校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其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折射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更容易实现文化的传承和理念的渗透。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保障。
(一)赋予文化内涵
赋予制度办学理念,使学校制度浸润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使制度与师生的内在需求、个性发展相一致,从而增加师生对制度的认同和自觉执行,达成“制度与效能、制度与人文”共创共生的局面。
(二)渗透人本科学
学校让师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制度的修订过程,以创造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同时,广泛采纳教师的意见,有利于决策的人本性、科学性,并使制度更符合师生的发展需求,增强师生对制度的认同感。让师生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重大决策,体现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促进了师生在制度执行中的自觉性。
(三)优化管理效能
建立“行政―部门―年段―班级―教师―学生”的管理层,依照“职、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层级领导,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实现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的联动局面。建构“决策―执行―实践―反馈―改进”的生态管理链,实现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过渡,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
四、强化意识,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着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一)主动意识
以奋进文化为桥梁,打造“管理者的‘追求’和教育者的‘需求’”相一致的发展愿景,以此树立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角色,增强教师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从而使教师能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的设计、组织、宣传工作。
(二)教学意识
树立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的教学观。其一,挖掘潜质观。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发展的“上限”,运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其二,综合发展观,即在教学中重视知识、能力、创造力、良好学习习惯和良好心理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研修意识
开展与学校文化建设相适切的校本研修,以“问题―设计―行动―反思”为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通过教师间的对话、分享、协商和反思等活动,依托“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提升”,通过开展主题式、联合式、网络互动式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内容与教研形式配置的适切性,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设计意识、行动意识、反思意识、交流意识。
(四)发展意识
营造合作氛围促教师分层发展。学校引导教师以“追求超越”为核心,制定分层发展的计划,设置“以人为本”的阶段与引领目标,实行分层提高战略,为教师提供分层培训的内容,帮助教师思想与专业成长。
五、校本开发,创建课程特色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是学校在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资源而开设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课程。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体现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指向,也是学校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同小学基于“奋进砺人”的理念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理念构建
在确保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学校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构建凸显学校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文化,以学生全面发展彰显特质为课程目标。基于小学生智能发展的需要,由学校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涉及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艺术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综合性特色课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系列化的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设置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及潜能的发展。学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上,着力为学生提供可选择、接地气的“砺人课程”,在培养明礼、博知、广行的大同学子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的校本化发展。其一,生命教育课程。学校校本课程设计团队本着“关怀生命活动,享受生命过程”的理念,以日常生活为灵感源泉,编写了《自救读本》《健康读本》等。其二,礼仪教育课程。《礼仪伴我行――厦门市大同小学文明礼仪读本》内容涵盖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多个方面。其三,书法训练课程。《练字练人――厦门市大同小学书法教材》内容包括书法家故事、书法作品欣赏和书法训练。其四,课外阅读课程。学校制定《快乐阅读――厦门市大同小学课外阅读实施方案》,通过阅读课程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其五,特长提升课程。遵循“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供兴趣发展的可能,培养合格+特长”的原则,学校开设了游泳、女篮、舞蹈、合唱、器乐、绘画、航模、围棋等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课程实施
充分利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菜单,为全体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的渠道,凸显课程的开放性与适切性,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我塑造的可能。学校根据以下流程开展“奋进大课堂”的选课:依据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确定课程项目;课程菜单公示;教师网上申报;教导处审核;学生网上选课;教导处汇总,局部微调。为保证课程顺利实施,学校精心安排了场所,为各项活动提供便捷的空间。同时,预设灵活调度的方案,落实评价机制,为项目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六、聚焦课堂,实现教学相长
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师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的文化体现,最终还是要走向学校课堂文化的建设,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构建和谐优效的课堂教育氛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课堂渗透办学理念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是知识传递的载体。当前对于课堂渗透办学理念,形成课堂文化历来较为忽视。事实上,课堂不仅仅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实现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学校整体精神文化熏陶的复合型活动。学校课堂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将办学理念作为课堂文化评价的指标,引领教师自主自觉以学校办学理念为基本底色,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处于全景式
的学校办学理念熏陶中。大同小学践行学校“奋进砺人”的理念走进课堂,通过从教材中挖掘奋进的因子,从教学策略的优化中彰显奋进的理念,从师生自信向上的风采中展现奋进的风貌等角度寻找学校办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的最佳契合点。
(二)学生主体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本,力求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化,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本着“提炼‘奋进’课堂的构成元素―优化‘奋进’课堂的教学策略―形成‘奋进’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思路及实现学生“广参与、乐参与、会参与”的目标,初步形成了学校“奋进”课堂构建的常规模式:创设情境―动力激发、明确目标―主动学习、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学校初步达成了“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态度积极主动,能认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预期目标。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不断探索办学理念、践行教育信念中所不断推进的文化动态性变化过程,旨在促进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学校特色办学旨趣的形成。然而,当前学校文化建设问题还处于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本研究本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促进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松林.主体性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第2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5(2).
\[2\]李朝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实践\[J\].校长,2007(6).
\[3\]郭婵英.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33).
\[4\]聂燕.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导刊,2000(10).第3卷 第12期
2014年4月教育观察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校本课程建设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地处朝外大街,是一所具有82年历史的国家公立学校,也是北京市14所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之一。2001年以来,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精神,确立了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形成有陈经纶中学特色的、有示范意义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力图做到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能造就出一大批专家型教师,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学校。
三年来,在推进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陈经纶中学结合学校具体实际,认真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深化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加大教育创新力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把宝贵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关怀和谐地统一起来,制订了《陈经纶中学课程改革方案》,初步探索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
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
学校针对原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俗称“三板块”课程)在逻辑上可能出现的交叉混乱和在教学实践中(如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估上)常常出现的操作随意甚至选修课、活动课流于形式等现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
学校把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甚至有些课程还利用社会资源(如利用大学资源、外交使领馆区和CBD资源),实行课程招标。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3)学生与文化的关系;(4)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同时,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强调兼顾以解决学科问题为研究主题的学科问题研究性课程和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逻辑主线的社会问题研究性课程两方面内容。
二、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
学校根据现有的条件,制订了《课程改革方案》,在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指南》,共开发了以下七大类课程。(七大类校本课程的划分,并不严格,相互之间有交叉。)将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细化成“课程菜单”,并对各类课程的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组织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对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
内容选择: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
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可以有学科竞赛,也可以有补缺补差。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各基础学科备课组。
(二)科技发明探索类课程(以实验研究为主题)
内容选择:航模、无线电、电脑网络、软件制作、天文地理观测、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等。
内容要求:引进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当今科技发展前沿,又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理科组和计算机组。
(三)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摄影摄像、园林设计、植物栽培、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应用医学、公共资源使用(如利用图书馆资源)、市场知识、营销模拟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教导处负责,全校教职工。
(四)体育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游泳,武术,体操,田径,球类,棋类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体育组。
(五)报告、讲座类课程
1.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讲座。
2.教授(或名师)论学、与博士对话、面对名人、与高考状元交流等等。
3.心理导向课:以心理咨询、价值取向、职业取向辅导等为主题。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教师或部门:教导处,德育处,团委负责组织,授课教师和班主任。
(六)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雕刻,书法,绘画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音体美组为主,其他各学科组。
转贴于 (七)活动类课程
内容选择: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题的各种扩展知识、发展能力、兴趣、特长的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生演讲、辩论、文学创作、二外选修、影视制作、采访主持、现代企业参观、主题旅游、到社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德育处、团委及各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指导教师。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制定《管理办法》;教导处和教科研室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
(二)教科研室和教导处设计问卷,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课程需求汇总发放给教师,供教师参考。教师在学期开学前,准备好一两门拓展性课程专题,填写《课目教学申请表》和《课程说明书》,然后上交到教导处;教导处将教师上交的申请表汇总成《课目表(课程菜单)》和《课程说明书》并下发给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据此填写参加课程的《申请表》并上报教导处,教导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人数(一般一个班不少于20人,方能开课)制定《课程安排表》,安排教学。
(三)校本课程每门课(或专题)一期一般安排七八个学时。每学期可以安排两期,个别系统性强的专题,可以申请两期连接。
(四)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1)每周三第七、八两节课作为全校性集中教师指导、授课时间;课程的开设打乱班级,学生自由选课;(2)周五第七节课并延长半个课时(计15个课时),以便教师为学生周末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其他活动预先做指导;(3)周二、周四第八节课是教师专题活动时间,学生根据教师前面指导的内容,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自主进行主题活动。
(五)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全校所有教师应该具备“上好一门基础课,开设一两门校本课程”的能力。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8个;每个学期每位教师教授该类课程应不少于8个学时。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每门课可获得一两个学分,要求每个学生高三毕业时要至少完成15个学分,才能予以毕业。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每学期至少选学两门拓展性课程,学期末交论文、报告、实物,进行成果展示,并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习档案。
教师授课评价主要以学生的满意程度、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状况和学习过程指导状况为依据。
(七)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建设了一支校本课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立相应的校本保障机制。
建立了老、中、青年教师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机构;明确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目标;确定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原则。细化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师德、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教科研等。在校本培训中,我校因地制宜,探索实用、有效、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总之,通过系统、有效的校本培训,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参与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进行奠定了基础。
四、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2001年10月至今,学校已经开设4轮,共开发出七大类型118门校本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学有所得,许多教师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在承载着基础性课程艰巨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高考、会考压力的同时,认真查资料、做实验、联系社会实践、设计教案……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为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在,能开一门拓展课的教师有91人,申报开设两门以上校本课程的教师有41人次。学校每期高中一、二年级都各能开设四十多门的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文化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鼓励下,不少行政人员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开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
在前两轮开设的校本课程基础上,学校总结经验,开始了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目前,已经结集出版了由语文、外语、化学、政史地、现代信息技术、体育组开发的一套六本校本课程教材。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课程专题,如:“数学知识能力扩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技术”“日常英语口语与休闲英语”“生活中的物理”“摄影与欣赏”“FIASH多媒体制作”“无线通讯—业余电台”“网络设计”“音像制作”“古代小说欣赏”“近代世界名人简析”“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等等。这些课程,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学校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还利用社区、家长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构建校本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延聘外教,与大学长期合作(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了法、日、韩、德、俄和西班牙语等语种的外语课程。学校还与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科协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科研院所的部分实验室、实验基地可以向学校学生开放;学校聘请专家给予学生进行指导,并且还有部分学生参与到国家级课题研究中去。
陈经纶中学是“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在坚持开展多样化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拓展和培养,学校还聘请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课。
学校尽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探索、实践、展示的机会。如:开展科技(包括理、化、生)、计算机、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等多种研究性学习竞赛活动;成立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跆拳道、散打、游泳、田径、棋类等多个自主管理的学生体育俱乐部;还有志愿者服务、学生干部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和学生杂志社、广播站、记者站、金属乐队、动漫社、艺术团等各种学生社团,以及“发现之旅”影展、十佳歌手赛、现代舞大赛等特长展示活动。
学校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一些项目由课内向课外、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参加“公共信息资源检索”校本课程的学生,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并学习了图书管理与图书分类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走出校门搞市场调查,他们将“通货紧缩”这一经济学名词与市场调查实况相联系,加深了对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内需的认识。
许多学生通过参加“数学解题方法”“新概念英语同步拓展”等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解题技巧,数学和外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高一的学生将拓展性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写出了关于雨水收集的小论文,在市级科技小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一些学生结合数学课,对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北京市民的环保意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写出了相关论文。物理组教师重视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开设了一些学生喜欢参与的拓展课,学生在市、区级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化学组教师的指导下,高二学生在全国、市、区级无线电测向竞赛活动和市、区级化学竞赛中,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近一两年来,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了四十多项国家级、市、区级奖励。
五、校本课程建设中坚持的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得。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建设既强调内容丰富多样,有较大的普适性,更注重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篇6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校园;课堂;德育活动;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8-0005-04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它是我们的民族魂、民族根,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发展的精神力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更是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传统文化之基。
相国庙街小学(以下简称“相小”)创建于1904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一直坚持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尊老爱幼、善良朴实、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凝结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宝贵财富。历届校领导均把这笔财富作为立校之本,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为了深入发掘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近年来,相小领导班子经过精心研究后,确定了以“生命教育”为主旋律的教育理念和“继承传统,创新未来”的办学特色,特别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书写师生幸福人生”的主题实践活动,并制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确定了教师及学生的诵读书目,全方位积极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高品质教育。
一、融入校园,让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相小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仁义礼智信,情善精美和”的统领下,充分利用校园空间,精心布置每一面校园文化墙,用心打造每一间文化室,让每一片土地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气息。
当你走入相小这所拥有百年历史文化而又绿树成荫的校园时,就会目不暇接,你也许还没来得及欣赏那绽放的花朵,那一面面会说话的墙壁就会向你点头,那一间间别具匠心的教室就会向你招手。
学生们在校园休息、嬉戏之余,到处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墙面上有《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百家姓》,学生张口就可诵读;中国书法历史简介,学生随时可以了解中国书法发展史;环保、交通安全标识,学生看后可开阔视野;国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民族英雄像及简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课外活动时,学生还可以步入“教育展馆”和“相小史馆”,了解相小的历史,感受相小的发展,展望相小的未来;也可以走入“书画室”,欣赏学生的书法作品和美术作品;还可以来到“小提琴学习室”,学习小提琴的技法并奏出美妙动人的旋律。
进入校园沿着甬道向前走,你可以看到小门洞两边写着:“一字一画修身学艺,一身一世求真做人”,横批是“育德寓艺”。这里是艺术园,也是欢乐园,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各年级学生在这里展示才艺。走进乐园,左边是静苑,造型各异的花池里种植着花草树木,摆放着一排排长椅,每当春夏来临,这里绿树环抱,鲜花盛开,课余师生来到这里品读美文,无限惬意;右边是种植园,在这里学生体味着春种秋收的喜悦。枣树种植区是早(枣)成园,杏树种植区是诚信(杏)园,预祝着每一个在相小读书的孩子早日成才,做诚信之人。
走遍相小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孕育着浓郁的书香文化氛围,这氛围浸润着整个校园,让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成就着一个个富有书香气息的孩子。
二、融入课堂,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
相小始终坚把持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同时兼顾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历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可谓德育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一)以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相小始终把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与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相融合,组织开展与节日相关的活动,如查阅这些节日的由来,收集历史上文人墨客描述传统节日的诗歌、散文,开展清明颂先烈演讲、纪念诞辰诗词朗诵比赛、童话剧、书画展等系列活动。
(二)以特色活动为亮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每年五月的最后一周,相小无论工作再忙,都会秉承“寓德于艺”的思想、按部就班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分年级才艺展示。小选手们在作了充分的准备后,个个精神饱满地表演唱歌、舞蹈、乐器、现场书法作画、相声、三句半等节目。节目表演后,学校会给他们颁发奖状,给予肯定和鼓励。届时学校也会邀请学生家长来观看,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看着家长们合不拢的嘴、使劲鼓掌的手,听着他们情不自禁的夸赞,师生们都忘记了疲劳,心里爽极啦!(2)每年9月的最后一周,是学校“一路书香一路歌” 读书节汇报周。其中的9月29日是相小的建校日,在这周学校要举办大型读书汇报演出,诵读经典美文、读书演讲、讲读书故事、剧本表演、开图书交易市场、表彰“读书之星”、“书香班级”等丰富生动的校园读书活动,在全校掀起好读书,读好书的热潮,让校园飘满书香,让学生享受文化大餐。读书节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读书乐趣,让书香洋溢出生命的魅力。
(三)以诵读经典为常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相小把诵读经典作为学校的常规教育。晨读课前放学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晨读时间、课前一两分钟时间,进行诵读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每天中午放学时,让孩子们背着古诗出校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在纪律上减少了学生的吵闹,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与德育活动相融,让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一)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
思品课:以教材为载体,教师引领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语文课:教师诵读古诗文是最好的语文教育,诗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诗文的内涵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读课,平时还要指导学生的诵读活动。
美术课: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著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书法与中华民族精神浑然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鉴于书法教育的优势,我校在2009年,把书法教育渗透到写字课堂。一至四年级以软笔书法为主,五六年级以硬笔书法为主。课上注重书法知识的讲解,并鼓励学生一笔一画写好中国字,做正直的中国人。学生的书法水平提高很快,尤其是单嘉琪、路淑琪两位学生表现突出,学校为他们提供笔墨纸砚,并让他们在书画室展示自己的作品。许多学生参加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也获得各级奖励,成果丰硕。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本课程
我们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把经典诵读设为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分别以一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二年级诵读《论语》;三年级诵读《老子》;四年级诵读唐诗;五年级诵读宋词;六年级诵读《小学生必备古诗80首》等经典书籍为主。为了能上好经典诵读课,校领导带头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且学习了经典诗词,确定了诵读书目。之后,教师利用晨读和课余时间诵读经典,理解其内涵,提升了自身素养,为上好校本课奠定基础。通过诵读经典,孩子们的识字量增加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进步很大。在市区的各类写作比赛中,相小的多名学生荣获了各类奖项。另外,相小还把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围棋和象棋引进三、四年级课堂,以棋启智,以棋育心。2010年,在张家口市围棋比赛中,相小学生均获得全市男女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陶冶了孩子们的思想品行,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素养,使孩子们领略了中华瑰宝的风采,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改变的是潮流,不变的是传承。无论教学形式如何改变,教学内容如何丰富,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要与之相随,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四、与养成教育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生根开花”
加强养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相小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良好的行为习惯抓起,让学生从小学会谦虚礼让,诚实守信,勤劳节俭,遵纪守法,让传统文化“生根开花”。
相小本着以人为本,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把礼仪教育贯穿始终,从细微处着眼,从学生在校生活的点滴中做起,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具体说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礼仪教育。第一、教师率先垂范,把礼仪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第二、找准礼仪教育的关键期。我们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文明礼仪推广周,尤其针对九月份新生入学,利用学生开学之际,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形体姿态和常用礼节的规范要求,能够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能够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使学生明白“知礼、明礼、善礼”的重要性,教给学生关于文明礼仪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觉践行文明礼仪的意识,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第三、抓好学生的礼仪行为训练。学校成立文明礼仪操巡演组,由他们利用课堂、活动、集会对学生“课堂礼仪、行进礼仪、问好礼仪、集会礼仪”等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规范的指导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举止。(如课前课后起立,见到老师行鞠躬礼,进入办公室称谓等)。第四、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文明礼仪手抄报大赛以及每学期末各班评选一名文明礼仪之星参评学校文明礼仪之星等。第五、家校合作,共同努力。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校领导发现学校凉亭的两侧是孩子们喜欢的“乐园”。起初那是一片空地,到了夏季,长满野草,开满野花,而孩子们却格外喜欢。之后,学校进行规划,把这片空地建成了“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其中诚信(杏)园里种着杏树,早(枣)成园中长满枣树,还种有玉米、黄豆和一些蔬菜。德育处利用课余时间或队会时间,组织学生来到这里,中队辅导员指导他们翻地、播种、施肥、拔草、浇水、收获,整个“乐园”相当热闹。在这儿,学生不但学会种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同时也增长了城市孩子的见识,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篇7
一、环境育人,让礼仪引领生命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实践礼仪教育的强大支撑。我们力争让所有“说话的东西都能体现其内涵和个性”,通过精心规划与设计学校的各个育人场所,做到让校园环境的每个细节都无声地、静态地传达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知礼楼,教育孩子知书懂礼、儒雅大方;知礼园,一步一景,飘带似的一笔礼字诉说着千年历史;“礼”文化长廊,内涵丰富的外国礼仪知识开拓孩子的国际视野;崇礼阁,学校礼仪工作室和礼仪社团的活动基地。
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级文化是实施礼仪教育的落脚点,完美教室是孩子们生命拔节生长的地方,是师生朝夕相处的最佳育人场所。学校的每个完美教室既有共性的设计,更有个性的思考。
二、书香致远。让礼仪润泽心灵
利用晨诵午读时间、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周五的礼仪大讲坛,还有晨会课,我们用大力推广图书阅读的方式,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各个班级的图书角上必定放置关于文明好习惯养成的书籍。学校同时给低、中、高段学生推荐经典与“文明”相关的文学作品,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低段推荐书目有《让路给小鸭子》《比尔的圣诞礼物》《大卫上学去》等,中段推荐书目有《小鹿斑比》《美德书》《图说中国节》《儿童哲学智慧书》等,高段推荐书目有《我要做好孩子》《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等。
我们用电子书的方式将学校自编的《我做好孩子》和“八礼四仪”两种校本教材放到各个班级的平台上,利用品德课、社团课组织阅读;我们还采用图书漂流的方式,大力推广阅读省文明办下发的“未成年人礼仪养成教育”系列丛书。
三、活动展示,让礼仪见证成长
每年的11月份是我校传统的校园礼仪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集中展示一学年来孩子们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长。
1.“礼之明”专题宣传系列
学校举行隆重的礼仪节启动仪式,解读礼仪的内涵,诵读“八礼四仪”;开展“文明我先行,礼仪共成长”主题班队活动,让孩子们结合自身经历畅谈“学礼仪”活动的感受,真正做到深入人心。
2.“礼之韵”专题竞赛系列
低年级举行礼仪童谣诵读大赛,中年级举行礼仪知识现场竞赛,高年级举行个人礼仪风采大赛,以演讲、讲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展现自己礼仪方面的良好风采。孩子们还用创编校园礼仪剧的方式,讲述发生在校园里的礼仪故事。
3.“礼之行”专题实践系列
“班级公约我制订”――孩子们在班主任主导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文明礼仪方面的《班级公约》,集体承诺,共同践行。
“文明礼仪到我家”――孩子们将自己文明礼仪方面的实践体验带到千家万户,从影响一个家庭到影响整个社会,让文明礼仪之花开遍每个角落。
设立班级礼仪日――孩子们根据“八礼四仪”的要求设计班级礼仪日,并制定礼仪日规章制度,如让座日、道歉日、倾听日等。
4.“礼之评”阶段表彰系列
“文明礼仪我示范”――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训后,班级层面挑x出文明礼仪形象代言人,利用示范、带领,潜移默化影响整个班级;校级层面评比出“礼仪形象大使”和“礼仪最佳班级”,进行授牌表彰。
如果说校园礼仪节如一朵盛开的花儿装扮了整个校园,那么孩子们成长中每一个重要的日子就如夜空的繁星,点亮了整个校园。3月,春耕仪式:孩子们学农耕知识,了解农耕文化,参加春耕知识竞赛,文明出行,赏春踏歌,在童耕园里耕种,品果蔬,种瓜果,引爆潜能,享受快乐;6月,毕业仪式:孩子们回顾成长历程,感恩母校,放飞梦想,亲手制作千纸鹤,写下郑重的承诺;9月,入学仪式:新入学的小娃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一起参加升旗仪式,绘制心愿卡,稚嫩的声音立下上学誓言;12月,成长仪式:我们十岁啦,再也不是妈妈怀里撒娇的小娃,做明智的人、博学的人、超越的人……入队仪式上,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亲手为一年级小朋友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手把手地教敬队礼;年度颁奖典礼上,孩子在隆重的颁奖音乐声中接过大红的获奖证书……这些仪式的举行意义非凡,它们为学生搭建成长阶梯,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完善人格魅力、提升道德品质。
四、多元评价,让礼仪完善人格
篇8
德育工作以建立“知行文化”德育体系和机制,培养人格健全有智慧,勇于创新有能力、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行合一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为总目标,两年来主要在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建立健全完善有关学生和班级、班主任的各项考核、评价制度和机制,形成量化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将学生品德素养评价和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纳入其中,有效促进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班级精细化管理的落实。
1.按《学生合作小组量化考核办法》进行班级、年级、校级考核评价,做好月考、期中、期末后三次大型表彰。
2.按《学生德育百分量化考核办法》,评选出校级孝老爱亲之星、诚实守信之星、劳动创造之星、阅读之星、合作探究之星。
3.从学校实际出发,对《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办法》进行微调,加大学习成绩和公共财产保护的比例,按照考核方法考核班级管理工作。
二、开创学生习惯养成和班级管理德育工作新思路,探索建立了比较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
探索学校、班级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紧紧围绕学校“知行合一”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了以“双创”活动为“抓手”的德育管理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2016年10月10日正式启动了创“学生行为习惯达标(示范)班”活动,2017年10月11日又启动了创“温馨教室”的“双创”活动,并分别出台《关于开展创行为习惯达标(示范)班、创行为习惯达标(示范)生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初中部“温馨教室”创建方案》。
将学生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锻炼习惯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制定了《学生行为习惯达标班(生)、示范班(生)认定办法》,每个月以“星级滚动”方式展开班级、学生两个层次的创优达标活动。每个月都要在班级考核基础上,新晋级一批达标班(生)、示范班(生),在升旗仪式上隆重授牌。新晋级的达标生都要填写“行为习惯自我评价量表”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老师评价,最后由教育处审核通过。从“双创”活动开展至今,全校三个年级已经开展了15轮学生行为习惯达标班(示范班)的评比表彰。截止2018年6月份,在现有的26个班级中已经评选产生了3个二星级行为示范班,6个三星级行为习惯示范班,3个四星级行为习惯示范班和1个五星级行为习惯示范班。以及5个一星级行为习惯达标班和3个三星级行为习惯达标班。达标班和达标生比例占到总班数和总学生数的近90%,示范生和示范班的比例占到总班数和总学生数的近50%.从“物质环境好、人际环境好、心理环境好、课堂环境好”四个维度的对班级开展“温馨教室”创建进行检查评比,采取定期集中检查与不定期随机抽查、问卷调查、访谈、查阅班级管理、考核资料方式检查班级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情况。每个学年末,每个年级评出 “年度校级温馨教室” 2个,颁发奖状并授牌。并推荐申报区级“温馨教室”、市级“温馨教室”。
两年来,结合“双创”活动,在班主任工作考核基础上的坚持开展和持续推进“温馨教室”创建,共评选产生了4个市级“温馨教室”和6个区级“温馨教室”8个校级“温馨教室”。 “双创”活动的坚持开展,使得全校班容班貌,学生的仪容仪表、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有了巨大改变,良好的校风正在形成。2018年8月份被康巴什教体局授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示范校”称号。
三、大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开创附校“知行文化”的文化育人新方式。初步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目标,并积极探索小组合作文化建设、坚持做好宿舍文化建设。
对班主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专题培训和研修学习,并通过教室文化布置、走廊文化设计评比和班级管理制度检查等方式,教育引导提升全体班主任在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学生合作小组的建设,培训培养好小组长,按照《学生合作小组量化考核办法》对全校各年级各班的合作小组进行定期评价奖励。完善了《文明宿舍评比办法》,坚持做好文明宿舍创建工作,定期开展文明宿舍评比,并与班主任考核挂钩。
全校各班全部做到根据班级实际进行班级文化定位,确定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班名、班训、班徽、班歌等外显的“班级标志”;从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外显的物质标志,到制定班级制度、班风班训等体现班级精神的需要内化的文化因素,都做到统一协调,初步形成“一班一品一班一特色”的班级文化准确定位。每月、每期定期对各年级本班级的合作小组建设和评价进行总结表彰,教育处专门定制含有学校文化标志的各类奖品奖状对优秀小组和小组长进行奖励。
四、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建设,建设一支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的德育工作队伍,初步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
建立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建立四条线的德育管理网络,即: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工会;教育处——年级部——班主任;教学处——科任教师;团委——学生会——学生志愿者;学校(校关工委)——家庭(校家委会)——社会。建立形成一支由教育处德育干部、团委干部、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组成的比较稳定的德育骨干队伍。
校教学处、教育处、党支部、团委分别开展日常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教育活动。教学处主要负责落实国家德育课程以及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合到其它课程的途径育人,落实好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度。教育处主要实施开展主题活动等途径育人,党支部团委主要负责通过组织开展学校社团活动和节日纪念日活动等途径育人。
五、初步建立分阶段,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知行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1. 以“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学校,拥有梦想,把握生命”为目标,践行“七维度”德育,即:健康、习养、情感、认知、礼仪、交往、励志。从“七维度”出发,把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五项内容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并按照以下的分阶段德育目标,制定了《知行德育课程体系》和《知行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七年级——迈好中学第一步,做合格附校人;八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做优秀青少年;九年级——迈好人生第一步,做合格毕业生。
2.政史地组研究开发“礼文化”、“蒙元文化”校本德育课程。
3.教育处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教育月,和日常“双创”活动来实施“习养教育课程”。
篇9
【关键词】口袋书;文明礼仪;校园;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3-0061-02
【作者简介】陈松胜,王武利,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23300)。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守礼仪已经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民族传统。文明礼仪成为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和能否融入社会的重要前提。因此,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也就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绕不开的话题。为切实提升全校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淮阴实验小学以“口袋书”为抓手,大力开展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成功打造出一个富有特色的文明校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以“口袋书”为抓手,引导学生铭记礼仪规范
2014年春季,江苏省文明委从培育未成年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制订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强调要突出抓好未成年人的“八礼四仪”工作。我们积极响应省文明委的号召,认真研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此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并紧密结合校情和学情,组织精干师资力量编写了一本校编德育教材《学生规范礼仪手册》。
这本为德育工作量身定做的校编手册虽然只有手掌大小,但囊括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淮阴实验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的内容。手册免费发放给全校4700多名学生,并且被纳入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这在全区乃至全市尚属首家。孩子们一拿到这本小书,立即被图文并茂的文明礼仪内容所吸引,一条条文明规范一看就懂,一项项礼仪内容一学就会。
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各班不仅利用班、晨会等时间组织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诵读,还将手册内容以多种方式渗透进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对学生中讲文明、守礼仪的典型进行及时表扬,对个别学生身上存在的道德观念差、不懂礼仪、不讲文明的特殊现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如今,学生们在课余的时间总喜欢聚在一起拿出“口袋书”翻一翻、看一看、议一议,全校逐渐形成了知礼、懂礼、行礼的礼仪氛围,呈现出讲文明、修美德的新景象。
2.以活动为平台,组织学生践行礼仪规范
在深入学习“口袋书”的同时,我们还以活动为平台,引导学生践行礼仪规范,强化“口袋书”学习成果,以激发全体同学努力做一个受学校、老师和同伴欢迎的文明学生。
一是结合节假日开展实践活动。每年端午、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我们会举办一系列文明礼仪实践活动。比如上学期学校结合重阳孝老传统举办了“讲礼仪故事,说文明事迹”征文比赛活动,本学期又结合清明踏青习俗举办了“改陋习促成长,明礼仪作表率”演讲比赛活动。由于准备充分、宣传到位,每次实践活动孩子们都能踊跃参加,活动的教育效果得到了保证。在此基础上,学校利用每周周三和周五中午的红领巾广播站这一平台,对最近一阶段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播报,进一步强化文明礼仪教育成果。同时我校每个班级的门前和后墙都制作了班级展示牌和班级园地,引导学生利用班级格言、中队特色、星级评比、我型我秀等栏目展示班级文明礼仪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营造了一个集分享与竞争为一体的学生礼仪风采展示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遵守文明礼仪规范不仅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体现,更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需要,从而强化其内心对文明礼仪规范的认同,使其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生活习惯等方面都能严于律己,争当礼仪楷模。
二是结合家长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离不开家庭教育。为此,我们自开学初就成立了家长学校,并把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相关常识作为家长学校学习的重要内容。本学期我们先后组织家长学校活动十余次,并利用这一窗口很好地宣传了我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果及经验,在取得家长普遍支持的前提下,共同筹划并开展了“五小”文明礼仪主题实践活动,即在家做关爱父母的“小帮手”,在社会做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护公物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勤奋自立的“小主人”。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讲文明、知礼节、守礼仪的自觉性,使文明礼仪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是结合社区开展实践活动。社区、敬老院等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也是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平台。本学期,我们先后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文明美德进社区”和“我为社区添光彩”等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开展文明礼仪汇报演出。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崇尚礼仪、争创文明的良好风气,夯实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根基,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
四是结合“班”创建开展实践活动。是全国人民心中永远的好总理,他的一生堪称文明礼仪的楷模。作为总理家乡的学校,我们把引导孩子“追寻总理足迹、学理精神”作为自己应尽的教育责任。要求所有班级都要积极融入“班”创建热潮,组织学生观看《》影片,阅读《传》等书籍,开展“学恩来精神、扬总理风范”演讲比赛,召开“我与总理比少年”等主题队会,使学生从伟人身上汲取文明礼仪的营养,从小做一个文明的淮安人。
3.以评价为手段,激励学生推广礼仪规范
篇10
一、深化“改革”认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要求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素质评价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和能力发展过程,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二)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通过改革学生评价的模式、内容和方式,打破“单一”唯分论的评价格局,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特殊地理区位的实际需要 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较为复杂,学校留守儿童比例相当大,优秀学生与骨干教师外流现象突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有力的突破口。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二、实现“改革”探索
开县东华初级中学从2010年9月起,开始了“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扎实真干的步履。
(一)开发载体
1.学科课程的能力素养 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县东华初级中学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运动改变人生》《艺术成就梦想》《科技改变生活》等十多种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作为课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学校通过实施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导一练,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推动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行为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2.常规管理的自律素养 构建以政教处为核心、职能部门为依托、学生干部为主体、师生全员参与的常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科学制订《文明礼仪考核评定细则》,建立班级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制度调控和督导管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常规管理,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人人享受管理的成果,让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继续发扬,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常规管理文化。
3.爱国教育的思想素养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办专题讲座,开展师生演讲、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选定60首革命歌曲为学生必唱歌曲,每个期末对学生进行抽测考核;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利用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宣誓、国文经典诵读、讲先辈革命故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4.礼仪教育的文明素养 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常态化管理,编印《文明礼仪教育读本》《感恩教育读本》等德育校本教材,编制《校园安全三字诀》《文明礼仪歌谣》在每个教室张贴,人人熟读成诵;将《三字诀》和《礼仪歌谣》编排成快板剧,作为重大节典活动的保留表演节目。通过学生会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并将其纳入学生个人评价、班级考核。
5.环境文化的内涵素养 师生动手自己创作,因地制宜地建立“文化长廊、艺术长廊、师生作品展览园”等展示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使教室、寝室、文化墙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示特长的阵地;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板等载体,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行动去创造美。
6.主题活动的综合素养 成立体育、美术、音乐、形体、科技创作、通讯报道等学生社团,各社团在指导教师组织下,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定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教师指导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双周三课间和重大节日庆典等平台,展示学生自编的舞蹈、课本剧、艺术作品、科技作品等,每月末对各个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促进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实施评价
1.构建评价体系
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的六大基础性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按照《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学生成长手册》,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新学期,我的展望》《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四个部分。
①《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除记录基本情况外,主要有我的爱好特长、我喜欢的格言、我的理想、我的偶像、我的困惑、新学期我的奋斗目标等项目。
②《新学期,我的展望》。包括三个项目:即上期我做得成功的方面(进步及改善之处)及经验,我做得不够的方面(求知做人做事存在的问题等)及教训,本期计划和寄语(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拟出本期最想做的事或者要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目标)。
③《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包括12个项目:良好心态(3个二级指标)、严于律己(7个二级指标)、人际和谐(3个二级指标)、主动学习(4个二级指标)、课余生活(3个二级指标)、珍惜我健康(2个二级指标)、成功与收获、计划与执行、自我总体评价、需要努力的方面、组长评价、班主任评价。
④《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核心部分为六个板块:道德素养(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公民素养(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学习能力(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交流合作与实践能力(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运动与健康(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审美与表现(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分为优、良、中三个等级,通过自我评价与同学评价得到。另有本期学业成绩报告单、本期荣誉记录、同学的祝愿、班主任评语、爸爸妈妈眼中的我、父母的祝愿、自我小结等项目。
2.规范评价程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阶段。过程性评价以学期为单位,终结性评价为毕业综合素质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学生自评互评。依据《学生成长手册》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根据自己每周的表现和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自我评价,成长小组内同学互评后给出等级和下周建议,在成长手册相关栏目中逐项登记。二是班委考核小组评价。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班委考核小组以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履行班级责任情况为依据,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结果逐一核对,推选当周优秀小组和个人,将考核评价结果交教师评价小组审核。三是教师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将班级考核评价结果统计表汇总,调阅《学生成长手册》的原始记录,对学生个人及班委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参考任课教师的意见后评定等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语,报政教处登记备案。
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家长委员会监督下的学校评价委员会集体评价的方式:学生毕业时,学校评价委员会根据《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规定及程序,参考学生每个学期的发展情况和评价结论,在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下,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终结评价,存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录入规定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报县教委相关部门审批认定。
3.严格评价管理
每位学生每期发放一本《学生成长手册》,探索多级评价管理。采用以学生自评互评为基础、班级评价为主体、教师评价为依据、家长建议为补充、学校评价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分班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将每学期的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评价的直接依据,报学校评价委员会审核认定后,填写《重庆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
(三)初显评价成效
通过三年的“改革”评价实践,我们初步获取了三个成效。
1.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尘不染的校园环境、个性飞扬的班级文化、富有特色的寝室文化、彬彬有礼的微笑面容就是佐证;自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以来,学生获县级以上各种奖励明显增多,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逐年攀升,考入重点中学的艺体特长生每年大幅度增加。
2.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变“讲”为“导”已成教学的主流行走方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了,主题教育更加丰富了,社团活动更加活跃了,教师在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奖的频率更高了,等次也更高了。
3.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校的管理已经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平安校园”“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课改实验先进学校”“初中教育工作考核二等奖”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三、强化“改革”反思
(一)评价目的要更致力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要通过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搭建平台,组织和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发展特长;通过素质评价促进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健康成长、人人发展”的育人目标。
(二)评价思路要更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为出发点,以指导、赏识、激励、表彰为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评价重心要更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
在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健康、文明素养、体质发展、人际交往、主动学习、特长发展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四)评价方式要更注重自我描述与师生互评
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要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真实再现,又要做到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既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有效调动学生的自评、互评的积极性,又要重视学校、部门、教师的正确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