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正确解决方式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欺凌的正确解决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记者:您作为长期从事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问题研究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怎么看校园欺凌?
童小军:校园欺凌的确是一个与教育密切相关的问题,但它更是发生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环境中的儿童保护问题。
从社工专业的角度来讲,国家采取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行动是一种对儿童的保护,也是儿童应该享受的福利。按照儿童社会工作的理念,所有孩子都应该获得引导和教育,他们应该有这个福利。如果没有,那么他们出现校园欺凌这样的问题就不是他们的错,是相关教育者的错。我们国家目前校园欺凌现象之所以比以前严重了,原因就是我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干预都不足,没有采取适当的、正确的干预方法。校园欺凌是可以得到有效防治和改善的,但需要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干预方法。
校园欺凌强调的是以强凌弱,即较强的一方对较弱的一方实施的肢体和语言或者精神上的一种伤害和攻击行为。这个“强”一般体现在体格以及人数的优势,还有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强”,比如家境较好、在学校朋友较多的学生欺负家庭比较贫困、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的学生。欺凌形式主要是肢体和情感两类,其中情感的欺凌包括语言伤害和孤立两种形式;也有将它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类。
记者:为什么说所有卷入欺凌事件的人都是受害者?
童小军:在欺凌事件中,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在这个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都是有害的,谁都没有得到好处。其中,被欺凌者受伤害最重。可能是在身体上受伤,严重的可能致残(最严重的是丧失生命),但更多的是心理的、人格方面的伤害。这种伤害一旦产生就很难康复,就算惩罚了欺凌者也不能挽回。
而欺凌者,即施害人受到的损失,在于被强化了错误的解决问题方式以及对暴力行为的错误认识,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养成,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来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尤其是当欺凌行为带来了严重后果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清晰的是非观念,他们会为自己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感到羞愧,会有沉重的负罪感。这些都是当初欺凌别人的时候为自己成年生活埋下的心理隐患。
旁观者也是一样,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是非的概念以及对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吸收,有些旁观者的言语和行为还会让欺凌者得到鼓励,加重欺凌行为。可见,被卷入欺凌事件中的三方在这个过程中吸取的都不是积极的信息,养成的也是错误的行为,培养的不是正面的价值观,因此都是受害者。这种伤害还可能延续到下一代,不是通过基因的传递,而是通过外在行为和情绪的影响。因为他们自己受到了伤害,在经营家庭氛围和育儿的时候,会制造缺陷型的环境,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记者: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欺凌的“隐秘性”?
童小军:欺凌的“隐秘性”,主要是由于成人对这个问题的忽视和不正确的认识,以及缺乏应对机制所导致的。其实,我们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有问题,找老师或者找家长”,但是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孩子们学会的是沉默。有调查显示,孩子被欺负后会告诉家长或老师的人数比例超过了70%,但是多数家长或老师的回应都不对。第一,缺少对受欺负者的疏导,没有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这种情况。第二,批评教育欺凌者的方法无效。通常学校教育者会直接找欺负人的学生教育一下,告诉他不要那样做。而很少会去了解事件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做,很少会告诉学生这种事情应该怎样处理。这样教育一下的后果是不但没有制止,还可能激化了矛盾,往往让欺凌者对被欺凌者的伤害行为更加剧烈。很多家长的处理方式也不恰当。例如,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他打你,你也打他!”还有一种是直接找到这个欺负人的学生家长去理论,指责他们为何不把自己孩子管好。对方可能有两种反应,一种就是护孩子――我们家孩子就是混蛋、不讲理了,你能怎样?另一种,懂道理的家长可能会批评孩子,说不定也打一顿,以示惩罚。然而这些都只会激化欺凌行为,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一般就不会跟老师或者家长讲自己被欺凌的事了。欺凌的“隐秘性”还可能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被欺负的孩子会有屈辱感,觉得没面子,所以也不会对别人说。
其实,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老师和家长的意识不够。孩子被欺负了,在家里、在学校里一定会有所表现,在行为、情绪、外表、衣着等各方面,都会有迹象。例如,孩子会说不愿意上学,或者一到该上学的时候,他就“生病”了,或者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不去学校,等等。家长有时候把事情想得太简单,没有这个意识,缺乏敏感度。很多老师也比较粗线条,只把欺凌当做一种偶尔出现的偏差行为,批评教育一下了事,不会深究,不会意识到这个事情对学生有多大的伤害,从欺凌事件的特点、类型,到对学生的伤害,都意识不足。
记者:同学之间因故起了冲突或不再跟对方一起玩了。这种情况属于“欺凌”吗?
童小军:这种情况不是“欺凌”,这只是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或不和谐。因为我不跟你玩了,还有其他人跟你玩,不是我组织了一个班里十几个人让大家都不要理你,并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发展到这种程度,才属于欺凌。同学之间偶尔的小矛盾,都是正常的。“偶尔有矛盾”就意味着时间持续很短,双方都有伙伴,能够互相对峙,不是被孤立的。可能过一段时间两个人又和好了。这种情况需要家长、教师对孩子进行友好教育,进行关于怎样看待和对待你不喜欢的人、怎样与他们交流方面的教育。要让孩子知道,就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有和平相处的方式。如果不教会孩子正确的相处方式,小矛盾也可能发展成欺凌。
二、校园欺凌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象,
但是可以预防和解决
记者:中小学里的校园欺凌是否已经“很严重”?是否能够避免?
童小军:应该是“比较普遍”,“严重”是指有某些现象或者在某些地方可能比较严重。校园欺凌在中小学是一个普遍现象,是不能避免的现象,如果没有很好的措施,是一个很难说“没有了”的现象。我们能做的,一是减少发生的数量,二是降低伤害的程度。
校园欺凌一般不会出现在小学低年级,通常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到初中最严重,高中会逐渐减少了。它的高发期正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这个阶段,这就是它“不可避免”的原因。
一是因为青春期大脑发育还不成熟,青春期的孩子各项生理机能都在迅猛发展,但脑神经的髓鞘化还没有完成,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还不足以控制行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二是因为青春期时,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或者不稳定,但是在心理上要追求一种自我认同,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教育和规范行为,孩子们就像进入了“动物世界”,他们更倾向于以原始的状态或原始的行为来获得自我认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在这个阶段,他们就有这个需求。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一,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一定是要犯错误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让他少犯这样的错误;第二,如果犯了这样的错误,我们要知道怎样去引导他,教育他,扶持他,帮助他,让他不会再犯。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没有足够的干预或者干预方法不对,后果就会比较严重。
记者: 我们应当如何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干预?
童小军:对欺凌事件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就要对学生进行多方干预,也就是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要进行干预,而且干预的视角一定是从保护儿童出发,一定是保护性的教育,保护性的引导,甚至是保护性的惩罚。总之就是要保护儿童的利益。欺凌事件里面的所有孩子都应该获得引导,都应该获得教育,否则他们再出现这个问题就不是他们的错,是我们的错。
我们国家现在对儿童保护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综合,但是大家还都是各自独立工作,没有形成联动的概念,也没有形成预防的概念。学校可能认为校园欺凌这样的事,是极少发生的个别事件,所以没有把它当做一个社会问题来对待,也就不会用对待社会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只是个别处理,个别教育。所以,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转变意识,对校园欺凌现象有系统的、深入的认识;要把校园欺凌放在一个更大的儿童伤害的概念下来看。儿童伤害有虐待、忽视、剥削和暴力,校园欺凌只是暴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暴力还包括环境暴力和文化暴力,从预防校园欺凌的角度来讲,环境、文化暴力都是需要治理的。
三、对全体学生加强生活技能教育和安全教育
记者:家长和学校担心反校园欺凌教育会对本来只是少数的欺凌行为起到宣传助长作用。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童小军:家长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这就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适当。反校园欺凌教育不是只跟孩子们讲什么是校园欺凌,而是需要策略地进行正面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新的课程概念和丰富现有课程概念的做法,开展反校园欺凌的工作。
一是在校园里引进“生活技能教育”的概念。所谓生活技能教育是指培养一个人能有效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成长需要的挑战的能力;培养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积极的适应能力。这种教育从幼儿园甚至从孩子出生就可以开始了,但一定要有科学的方式,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水平以及行为习惯,培养他们面对风险或者伤害时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求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有这个能力(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培训获得这个能力)。只要我们的基础教育系统有了这个意识,再组织力量来做,就能做得到。课本、辅导教材都没有问题,首先是概念、意识要到位。
二是补充和丰富“校园安全教育”概念的内涵。校园安全是大家已经认可的概念,要把安全这个概念做得更科学、更综合。除了大家公认的校园安全,比如硬件的、软件的防火、防电、防灾、防外出时意外伤害等,一定要把“防人为伤害”这一部分加进去,也就是要把校园暴力可能涉及的各种各样的伤害,以及如何防止、如何应对等都加进去,这是一个更大的、综合的校园安全概念,除了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之外,还需要孩子们在校园里拥有心理的安全和情感的安全。
以上两个概念,任取其一都可以做起来,它们都包含了但不单一指向校园欺凌,可以避免负面强化。在这样综合的大概念里面,很多保护儿童免受伤害的内容,包括反校园欺凌的相关教育就可以进校园了,这就是应对措施。
记者:目前中小学校可能还是不够重视非学科教育。这种情况要怎么转变呢?
童小军:可以采用尽量不影响学科教育的方式来解决。这个方式就是有组织地在基础教育系统引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参与到学校的非学科教育工作中,包括现有的校园安全教育、德育、法制教育,等等。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训练让他们在校园里关心的都是学科教育之外的事情,是学生的社会能力、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一些特殊情形的应对,比如校园欺凌。这些事件其实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发生的数量和比例不会很高,可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就会影响学生整个人生。将社会工作者引入校园,他们就能够通过特有的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处理自己生活中面临的矛盾和难题的能力,避免他们采用“欺凌”这样的行为来对待同伴。
当然,引入社会工作者就涉及岗位设置,需要国家的投入。美国做过一个研究,对这些方面的投入与回报率最低的是1∶7,最高的是1∶17,投入的回报非常高。所以重要的是先改变观念。要认识到这是为了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让他们将来不管做公民,还是做朋友,还是做父亲、母亲,都能做得更好。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恐怕这些角色才是更重要的。我们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社会教育非常重要,不是要舍弃哪一个,而是兼顾,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四、要从学校的制度建设入手
完善儿童保护的各项措施
记者:在学校里应该怎样建立和完善儿童保护的制度和岗位?
童小军:我的建议是,要建立保护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制度,不只是针对校园欺凌的,还要包括所有教师对学生的暴力,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以及学生之间的暴力,不只为校园欺凌一件事设置岗位、建立制度,一定要把校园里面可能造成暴力环境的因素进行整体反映,如果不在这个背景下讲制度建设,人们会以为这是小题大作,以为只是为极少数的人和事建立制度。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建立了制度以后,必须要有专门、专业的人来负责,这个人要做的不仅是在全校范围内有差别地进行儿童(学生)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同时要建立一个应对儿童(学生)保护事件的机制。那么一旦出现恶性案件,就可以有人负责了,出了问题也有人可以问责,能倒查,否则这种事永远制止不了。这个体系最托底的作用就是出了问题有人负责任,最重要的作用是能保护师生,有效预防暴力事件。
在校长和教师的学习或培训中,要有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的概念和内容。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一定要加入这些内容。在大学相关的本科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的课程里,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中,都要加进去。所有的校长和教师都要学习这些内容,但并非所有教师都来直接处理这样的事情,他们只能预防,以及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正确的意识和反应。一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要依靠制度和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处理。
那么对相关责任岗位的人有什么要求呢?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学校引进社工(社会工作者)。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都是这样做的。美国的法律虽然各州不一样,但“一校一社工”是基本统一的。另外,由于社工人才短缺,所以规定学校首选社工,其次是心理学或医务工作者来从事社工的工作。但只要在这个岗位上,就一定要接受社会工作培训,掌握社工的特定技能。
记者:学校应该如何具体实施校园欺凌的治理呢?
童小军:从社会工作来看,预防校园欺凌的最好方法就是给孩子们正面的引导。 国外的研究显示,大多数的校园欺凌事件都发生在同班同学或者同校同学之间,因此有效的做法就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贯穿初中和高中,基础教育系统应该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展班级同伴友爱主题活动,聚焦同辈关系、同伴友情和友好解决同伴冲突技能培养;同时加入法治教育。其次,需要建立报告制度,要有一个专门负责的人对上报的问题进行判断。要对卷入欺凌事件的人进行调查,找出原因,并评估这些原因与学生、家庭或者学校的相关程度,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是一般的程序。其中一定要做的是生命危险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手段。例如,首先要向提供消息的教师进行调查,询问教师何时开始关注,是什么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如情绪、行为、伤痕等);是经常的,还是突发的,突变越严重,进行干预的紧迫性就越高。在处理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避免二次伤害等。
记者:在中小学校,怎样去区分心理老师、社工的定位和职责呢?
童小军:社工,既是指社会工作(social work),也是指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社会工作是依托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专业和职业,主要为社会问题涉及的弱势群体开展服务,聚焦的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社工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会采用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常规性地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系统的同时,将其朋友圈、师生互动状态和家庭亲子关系等都纳入问题分析和干预范围,还会运用相关政策,整合各种资源来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心理老师往往只是聚焦学生个体,常常是通过改善学生的认知来改善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一般不会考虑政策的问题。学校如果有条件,同时配备社工和心理老师是最好的。当一个学生出现了非学业性的问题,就一定是需要综合治理或综合服务的问题。如果是与儿童保护或校园暴力相关的,社工专业的培训更适合,因为这些问题既涉及学生们的认知,还涉及家庭教育和工作机制的建设。如果没有专业社工,可以由心理老师接受社工培训之后来做。无论是谁在这个岗位上,都需要为他们提供社工培训。
这里强调的是要用社工的思路来开展工作,用体验式或参与式或其他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正确的行为,例如体验“如果你是那个人,在那种时候会怎样做?”社工还要针对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宣传和倡导,强化教师的意识,内容包括:明确不能有什么样的行为;怎样对学生的异常情况保持警惕或敏感性;出现问题时要做哪些初步处理;觉察问题和报告问题的能力等。家长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请社工来提供帮助。学校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服务,可以避免因工作方法不当给学生造成伤害。
篇2
为了切实做好扫黑除恶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工作,我校扎实开展了治理整顿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为了确保扫黑除恶工作和治理校园欺凌事件的落实,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行政领导和各班主任为成员的治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研究此项工作,并召开教师大会、学生会,进行宣传,营造氛围,提高大家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扫黑除恶工作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相关制度
我校制定了扫黑除恶工作制度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制度,建立扫黑除恶工作应急处置预案和预防治理校园欺凌事件相关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了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和扫黑除恶工作的职责。各部门的负责人都能履行职责,发现校园欺凌事件,及时处理,防止事态扩大,近年来无打架斗殴等特大事件的发生。校园风气比较正,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三、开展了扫黑除恶和预防校园欺凌专项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各班召开了扫黑除恶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主题班会,同学们以知识问答等形式,了解了校园欺凌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明确了同学们的认识。
2、给全体师生开展普法法律知识讲座,增强了全体师生的法制观念。
3、利用心理健康课、安全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校园欺凌的知识教育。
4、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了扫黑除恶和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使全体教职工了解预防校园欺凌的措施和方法,增强了处置能力。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校园在对学生宣传教育渗透不足,学生对扫黑除恶和防欺凌领悟不够,需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
2、校园学生矛盾纠纷彻查力度不够,常出现小的矛盾纠纷,需加大力度。
3、在对学生宗教法制渗透教育方面较少,需加强力度。
篇3
学校还是净土?
校园欺凌案例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诸如不堪入耳的谩骂侮辱、手段残忍的撕扯打斗,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频繁被曝出,并引发舆论哗然。
2016年4月,重庆彭水一初中生被同学持刀捅死的事件,就引发社会持续关注。据当地官方通报:4月28日13时许,桑柘中学学生沈某(男,14岁)与同校学生赵某(男,15岁)在校内因同学间纠纷发生争执。争执中,沈某持刀刺中赵某胸部,赵某被送桑柘卫生院抢救无效死亡。4月22日晚,有网友视频,内容为数名女生掌掴一名女生。在不到100秒的视频中,女生被掌掴32次,其间一直没有反抗。事件一经媒体报道,便引发公众热议。4月25日,湖南永州市道县政府官网通报称:“掌掴女生事件系琐事引发。目前已对涉事的多名学生进行处理,其中,3人被处以治安拘留,另4人管教。”
上述校园欺凌事件并非偶发。近年来,校园暴力呈次数增加、结果恶化、涉事人员低龄化等趋势。有媒体统计,仅2015年,媒体报道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近百起,其中以发生在未成年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居多。
2016年4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曾根据2015年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案件,对中国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综合分析: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在中国发生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且城市、农村均在其内,频次十分密集,绝对数量巨大。现有案例大多数发生在学校外人烟较少的地方,在学校内的多在教室外,如操场或走廊。发生时间是课间或者放学后;绝大部分的欺凌案件均为多(欺凌者)对少(一两名受欺凌者),受欺凌者在曝光视频或文字描述中多选择沉默和忍受,不告诉老师,也不求助于家长。
校园暴力最终引起了教育部门重视。教育部统计,2016年5月至8月间,共有68起欺凌事件发生,这些事件都已处置完毕,相关责任人都作了严肃处理,欺凌事件频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为进一步遏制校园暴力事件,教育部会同中央综治办等八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于2016年11月出台。同时,还将对欺凌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根据相关要求,通过通报、约谈等方式进行责任追究。
欺凌者心态
在中学时期遭遇校园欺凌,对于被欺凌者来说,其后果有时是毁灭性的。邢佳怡小学毕业后,从城区学校转到了城郊的机关子弟学校。因为成绩好,被老师选为课代表,每次会登记不交作业的同学。这样的身份,使得邢佳怡不到两个月,就成了几个学生的欺凌对象。
扯头发、扇耳光、被关进厕所里,男生打,女生骂,在寻求老师的帮助时,老师却说 “一个巴掌拍不响”。邢佳怡在最绝望的时候甚至写了一份遗书。最终,邢佳怡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欺凌。在她长高了10公分,又长胖了10斤之后,她选择了反击。在又一次被群殴之后,她举起石头,打破了其中一个人的头。当时她想:“要死也要一起死。”这之后,没有人再敢打她。但让她痛苦的是:只有和加害者一样施暴,才能保护自己。
邢佳怡说:初中被欺凌的经历,让我整个人生都被毁了。我没有办法恋爱,看见异性就恶心反胃,当与人对视时,我会下意识地想: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遭遇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有可能是一辈子的噩梦。但欺凌者又是怎样的哪?早已走出校园的杨阳称自己读初中时是“班霸”:拉帮结派,恃强凌弱,如果遇上心情不好,恰巧在路上碰到同校平时“不喜欢”的同学,上前就打。他说:“被打者通常都是好欺负的‘老实人’。第一次打人,我是被高年级的一名同学叫去‘凑人头’打群架的。后来,成天和那帮人混,耳濡目染,对施暴渐渐变得麻木,根本就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现在回想起来,完全没法理解当初自己的行为。”当别人问杨阳,那时候为什么要放纵自己成为“班霸”时, 他说:“那个年纪的想法总是很幼稚,或许初中坏男生都和我当年一样,喜欢打架斗殴,以为欺负弱小就“酷”,像古惑仔一样;总觉得出手越狠就越帅,打得越凶就越有魅力,越能被同伴认可,甚至是崇拜。尽管后果是被学校处分,甚至开除。”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童小军表示:成人对校园欺凌现象很少能看到位。在面对校园欺凌时,成人的观点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对于受欺凌者,“打回去”;对于施暴者,以后不许这么做了。然而,对于受欺凌者来说,很少能够“打回去”的;对于施暴者,一句“以后不许欺负人了”,也难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如何打破“僵局”
对校园暴力的治理,从2016年5月就已开始。5月9日,教育部网站消息称,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16年4月至7月,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第二阶段为2016年9月至12月,主要是开展专项督查。专项治理预期达到的效果是“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此次专项治理包括多方面的措施。诸如,各校要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此外,学校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术预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各校要及时发现、调查置校园欺凌事件,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国务院印发《通知》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治理。湖北省襄阳市诸葛亮中学,装了108个摄像头,覆盖了校园各个角落。一旦发生欺凌或其他事件,校方就能立即发现。诸葛亮中学保卫科长刘作明表示:保卫科和派出所城管社区、联防队一起,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每周排查一次学校周边安全隐患,最大限度预防校园欺凌。
浙江省平湖中学多次开展关于“预防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欺凌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去理解被伤害者的内心感受,讲解校园暴力的定义和类别。为了让学生在遇到校园欺凌时懂得如何求救,教师鼓励学生开启头脑风暴模式,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自救知识比赛。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下发一份关于校园欺凌的调查问卷,根据问卷的反馈,分班级确定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班级安全队,化解可能存在或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学校每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此外,还定期与家长交流。
《通知》特别指出: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针对日趋严重的校园欺凌现象,官方就校园欺凌出台防治“组合拳”――包括了三大方面的11个举措,涵盖了预防、处置和远期的防治部署。重点针对群殴、辱骂、拍、持刀威胁等校园欺凌事件做出治理要求。
“从我做起”就是防范
九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提出:“特别要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严格落实值班、巡查制度,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防治工作。”
很多校园欺凌事件并非发生在校园内,学校周边多是这类事件的频发地。在这次官方打出的“组合拳”中,强化校园周边治理的举措颇为重要。《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工作的重要内容,推进校园及周边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此外,公安机关要在治安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置警务室或治安岗亭,密切与学校的沟通协作,积极配合学校排查发现学生欺凌和暴力隐患,并及时预防处置。要加强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的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欺凌和暴力问题,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并通知学校和家长,及时干预,震慑犯罪。
2016年11月21日,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中学开展了“学法知法懂法,杜绝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法制教育专题会。该校法制副校长、襄州区双沟镇派出所副所长李永新,引用实例,以事论理,以案释法,针对近年全国各地发生在学生间的校园欺凌事件所产生的诱因、性质、特点和带来的危害,进行了解剖和分析;同时,就同学间如何和谐共处,如何化解矛盾,如何远离违法犯罪,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等向同学们提出了建议,互动环节一一解答了同学们的困惑。秋季开学以来,双沟镇中学协同当地派出所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纳入警校共建工作。学校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主题班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宣誓承诺、法制教育、家长会等方式加大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宣传和教育,组织人员在学生上放学路上、课间校内校外巡查同时,充分发挥班主任、学生干部及广大学生的作用,把学生间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品行不端、行为不良的学生,采取一对一的教育和帮扶,心理教师跟进进行心理辅导。
据甘肃省教育厅披露,近年来,临泽县紧盯校园欺凌现象,大力实施阳光教育,认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和谐校园营造了稳定的校园环境。组织全县中小学教职工认真学习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全县规模以上校园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制定了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通过校园电视台、电子屏、宣传栏等公开校园欺凌救助和监督举报电话。依托家校联系平台,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相关培训,宣传国家、市区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政策要求,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陕西省柞水县制定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全县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组。全县完小以上学校、幼儿园,均成立以校(园)长为组长的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制定了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治理工作落到实处。该县要求:以校为单位,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政策和治理措施;利用升旗仪式、法制教育大会等形式,邀请公安、司法等部门人员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发挥心语室作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016年11月1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6团二中利用大课间时间进行宣传,并开展“杜绝校园欺凌、从我做起”签字仪式。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欺凌事件,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专家观点:依法明确惩戒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表示:“不论从前期的观念培养,还是后期的惩治措施,我国对待校园欺凌事件的水平都有待提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中国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高发,与多方面教育缺失有关。针对目前的校园欺凌事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处理时,采取内部处理方式,有的甚至在涉事学生家长出面摆平的情况下不了了之,这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另外,校园暴力多发还与学校心理教育薄弱有关,一些校园欺凌事件就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会在遇到问题时采取极端手段。”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吴宗宪表示:“首先应该要加强学校法制副校长的责任。虽然法制副校长制度在各地施行已有一段时间,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建议把社区民警作为学校法制副校长的人选,并将学校工作纳入到社区民警的本职工作。”
西安市教育心理学会会长尚华表示:“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应该赋予教育部门应有的惩戒手段。”尚华说,国家应针对校园恶性事件专门立法,细化解释鲜有法律,案发后强调施暴者父母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新闻链接:美、日、韩应对原则
美国:50个州全部具有反校园霸凌立法,πT鞍粤璨扇×闳萑烫度。校园霸凌所有参与者包括围观者都要承担最严重的惩罚,即便未满18岁的青少年,也可按成人犯罪定案。
篇4
校园本是教书育人之所,本应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但近年来的“校园霸凌”事件却给乐园蒙上了阴霾。 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1古人见一叶落而知秋凉,我看校园欺凌乃因正义缺失。种种校园欺凌因为施害者受害者均为校园学生而备受关注,让人甚为不安、愤怒,令人十分担心、忧虑。其实,校园的问题、孩子的问题都是社会的问题,都是正义缺失的结果和发酵。
正义第一缺:人不可犯。
中国人是在同自然同他人斗争中生存发展的,但中国文化一直强调“爱人”,强调尊重人,不爱人不尊重人向来受到批判:以万物为刍狗的天地都被认为是不仁的;不爱人的君王、当政者大多没有逃掉口诛笔伐,如夏桀、商纣、周幽。一些人心中没有“人不可犯”的认识和自律,有意无意伤害而不反省约束,在侮辱和伤害中时起时伏。我们的公益广告、家庭教育、社会风气,都应当将“人不可犯”作为一个律条,让孩子面对他人时有敬畏,有约束,这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
正义第二缺:权不可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社会在艰难中曲折进步。中国文化对于权力有准确丰富的解释和限制。近几年党强调要把权力关进笼子,是继往,更是与世界接轨。权力是为正确做事而设的。但在一些人心里,权力成了限制他人,为自己谋利的私器。这种观念已经蔓延到了学生身上。执政者、教育者、裁判者心中有“权不可滥”的正义,风气中、行政中、司法中有滥用权力即被处罚的认识和行动,校园欺凌就会失去生长的臭水恶土。
正义第三缺:弱不可贱。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常:强调让弱者有尊严受保护,而不是弱肉强食;强调强者仁慈有德,而不是强者为王为霸。一些人在某些方面比他人强一些,便缺少对弱者的“同仁”之心、同类之谊,有意无意贱视弱者,损害、践踏弱者,有一种强者通吃的错误观念和残忍行为。我们应在观念上、宣传上、行动上对强者的责任和约束多做思考规划,多做实事,形成强者是社会绿色发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风气和态势,让强者在自我实现自我突破奉献他人造福社会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意义,而不是深陷欺凌中不可自拔。
诚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不一定完全是加害者的过错,但是《剑来》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强者,都应该以弱者的自由为边界,当出剑向更强处。”欺凌弱者决不是实力的体现,而是懦夫的行为。
用技术经济的手段来发展我们的社会,以“人不可犯”“权不可滥”“弱不可贱”的正义来和谐温馨我们的社会,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强大的快乐;才会有一个正义普照的社会。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2不久前,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初中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留下字条后离家出走;16岁的福州永泰县东洋中学学生小黄遭同班同学围殴至脾脏严重出血……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暴露出学校、老师、家长、孩子等各方面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依然严重不足。的确,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刚一个多月,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各方面认真消化落实。校园欺凌,决不只是一个“开过分了的玩笑”。目前可以说,事件的有效预防,事件发生时的及时、妥善处理,事件发生后的惩戒和科学教育,都还十分缺乏。学校及 整个社会对于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应对方法,亟待在深层认知上提高。
校园欺凌事件中,对受害者的界定,是一个需要审慎打量的命题。显见的自然是受欺凌者,如果长期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受欺凌者会遭遇严重的心理创伤,而这种伤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往往会延续至成年后,影响当事者一生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受害者还包括那些施暴者以及看起来与事件不直接相关的学生。规则和秩序对于社会组织的构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与秩序,施暴者会变本加厉,本无意施暴的人也可能最终滑向另一端。换言之,校园欺凌事件 中,其实没有旁观者,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每个人都会成为秩序构建的一部分。
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尤其是学校努力做到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环节,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品格养成。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寻常表现,做到事前早发现,尤其是纠正部分孩子“欺凌行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担责”等错误认知,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事中及时处理,不让欺凌和暴力现象躲过各方视线;事后对施暴者进行必要的干预、惩戒和教育,促其行为转化。同时,要用心开展超越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人文教育,开展有尊严、有温度、有质感的教 育。
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成为频发的“世界性”社会问题,有其复杂的成因,干预的尺度也不易把握。这就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承担起预防校园欺凌的责任。
一方面,从根本上认识到欺凌事件的深层次危害,及时干预任何欺凌和暴力行为,尤其不能纵容甚至包庇。另一方面,应该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更好的人为出发点,坚持宽容而不纵容的教育方向,给施暴者以改正的机会,特别防止“贴标签”的行为。同时,当事方的反应、媒体的事后报道,也要格外注意尺度和方式,避免校园暴力扩散成网络欺凌,给受害 者带来二次伤害。
教育的实质,就是用心灵影响心灵。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从内心深处尊重彼此、珍 视彼此,校园才会真正成为被美好和希望浸润的地方。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3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主要表现形式有:一、索要钱物,不给就威逼利诱。二、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性格。四、同学们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强。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近年来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有:山东省兰陵县的8名中学女生对一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效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后被拉至厕所并被强迫吸食大便。还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他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这些同学的举动令人触目惊心。他们的心灵已被扭曲,良知已被埋没,完全跨过了道德的底线,人人闻之而唾骂。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校园欺凌”不但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而对“欺凌者”自身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如不及时反省及改正,难免会误入歧途。对“受害者”的伤害更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同学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所以,受“欺凌”的同学应该坚强勇敢,当受到欺凌时报告学校,让学校来处理。告诉家长,让家长来处理。使“欺凌者”受到相应的惩罚而改掉自己的过错。
我们学校,有关心和关爱我们的老师,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有乐于奉献爱心的同学,为有困难的同学送来温暖。不过“欺凌事件”也时有发生,多数已被学校的老师及时阻止和教育,事件的性质才没有被恶化。上周举行了“杜绝校园欺凌从我做起”的师生签名仪式,希望这个仪式能换来我们学校的平安祥和;同学之间互爱互助,团结一致;每个人都享受公平公正,实现人人平等,让我们在校园里快乐地成长。
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自己这朵开得灿烂,也要让周围的花朵开得鲜艳,相互衬托,才能构成最美的风景。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4在和谐的学校中,同学互相帮助,相互学习、探讨问题。操场边,远远地便听见琅琅书声,在刹那间构成一曲美妙和谐的乐曲,一切似乎是那么美好,温柔的阳光“似乎”洒落在每个人身上,快乐“似乎”无处不在。
然而,在这美妙的乐曲中仍有一些烦人的噪音扰乱众人,影响众人的身心健康,使之畏惧,使之恐慌,在社会日益迅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欺凌却不再是偶尔划过天空的流星,它像一团可怕的火焰迅速燃烧着,悄悄地、可怕地蔓延着,愈来愈旺盛,难以制止。
那么,本该宁静和谐的校园,为何屡次发生这些悲剧,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少女,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等联系在一起?校园暴力话题异常沉重,面对校园暴力,学生不知所措,家长教育者束手无策。
诚然,校园暴力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对其遏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归根结底,只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在浓浓的关爱中成长。极端宠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别人必须听从于我的错觉,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正是这种过于极端的个人中心思想,造就孩子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使得孩子遇事只注重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一旦他人不能满足自身利益,就立刻采取一些过分的行为进行报复,给予他人所谓的“惩罚”。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或者性命来发泄自身愤怒的残忍的“江湖仇杀行为”。
再者,学校教育惩戒功能逐渐丧失,在当前不尽合理的义务教育法规的限制之下,绝大多数学校很难处分一个学生。惩戒功能的丧失,助长了极端心理的自由萌发,暴力者变得无知,无所畏惧。其次,学校的弱势也导致老师处理纷争的权威地位下降,对一些性情暴戾的孩子纯粹讲道理感化是无用的,但老师们所能做的往往只能如此。他们很为难。导致许多学生认为老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以及小团体的力量才能解除心头恨。
值的注意的是,当下愈来愈多的网络游戏出现在应用市场,这其中难免会有涉及暴力、道德等层面的问题。在虚拟世界特定形象当中,玩家感受到虚拟的暴力加以施用于现实,殊不知自身早已被影响甚至被左右,盲目跟从,最后酿成不可避免的惨剧。
因此,青春年少的学生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秩序观,培养博大的胸襟,切勿因小事引发大祸端。学会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学会换位思考,改变极端思想,以礼待人,以情相知。
校园需要阳光,让阳光为“苍白”的心灵注入生机、希望,谱写一首属于青春的和谐曲,让我们丢弃欺凌,在阳光下快乐前行。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5在世界各地的国家,不时有校园欺凌上演。残忍的手段,心灵的扭曲,内心的阴暗,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甚至是协助施暴者的人,冷眼旁观的人,都给这个世界抹上一笔浓重的黑色,令人触目惊心。不同的人面对这样的事,有不一样的看法与思考,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而我认为:应对校园欺凌零容忍,莫让校园欺凌成为青春的一道疤。
校园欺凌面前,是深不可测的黑暗,使伤痛灵魂的悲怆。
校外胡同,卫生间,甚至是学校内,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角落,却在上演着一幕幕可怖的画面。辱骂鸥打,强迫脱衣,拍照侮辱……那些在老师面前装好学的人,背后才露出狰狞的面容。他们为了满足自己,去践踏别人尊严。在日本校园欺凌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的人说,电影里主角受摧残成为杀人狂是特例,现实中太夸张,但是那个电影《白昼之雨>却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心,曾经是个明媚少年的森田,却遇到霸凌,受尽欺侮,作为他昔日好友的冈田,却因为想求得自保而加入作恶的行列,好友的背叛比暴力更残酷,摇曳的火光快要熄灭,弱者逐渐被黑暗吞暴者,令校园欺凌延续,光芒还未到来,跪在地上的人还在苦苦衷嚎,旁观的人在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的内疚和担心成为欺凌者另一个对象而感到惶恐的两难地办苦苦挣扎,尼采曾言:善恶的彼岸并不遥远,与恶兽搏斗的人亦可成为恶兽,“你还觉得这是件小事吗?校园欺凌,践踏的是肉体,摧残的是心灵,扭曲的更是他今生的人生道路。
米脂县砍人案并不陌生,但想起来依旧会毛骨悚然,7人死亡,19人受伤,创造这个让人不寒而的数字的赵泽伟。13年漫长的时光,不仅还没有抚平一个少年被欺负的创伤,还使他酝酿出一个惨绝人寰的悲剧。然而在他扭曲的心灵背后,校园欺凌的背后到底隐藏什么?
校园欺凌的背后,是父母的漠不关心,是给学校敲响的警钟。
欺凌不只有硬暴力,还有“软暴力”和“冷暴力”。从小到大,我们见过的欺凌并不少,难道这些和父母,学校就没有关联吗?从你对孩子不屑一顾,甚至恶语相向开始,从你对孩子拳脚相向,甚至扇耳光开始,当你的孩子在学校欺负别人时,你没有在他上面看到你丑恶的缩影吗?从你对孩子的反常视而不见,不坦诚交心的时时候,你有后悔吗?每每传出暴力视频,在网络发责难后,学校才被迫跟进和重视,这难道不该反思吗?学校在忙着封锁消息,怕损学校名誉时,有想过受害者家庭的痛楚吗?一所学校几百人,却没人注意某个角落吗,没有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却感受到人间炼狱的痛苦,这不正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吗?校园欺凌,折磨着家庭,反思的学校,却至今仍在亟待解决。
面对校园欺凌,依然有可解之策。
古人云:冲动是魔鬼莫要让孩子复仇的情绪成为犯罪的导火索。诚然,当今社会针对校园暴力有确切法律规定和教育,但我认为,应让他们从心底里存有温暧,对生命的遵重,对阳光的热爱,那么面对矛盾和冲突情绪失控时,便能以爱心去理解,去释怀,让冲动的魔鬼烟消云散,灰飞烟灭。
篇5
近年来霸凌事件在校园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校园霸凌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非常大。校园欺凌是一个多因素现象,同个人、家庭、学校、文化等多种因素相关。
一、霸凌的定义
霸凌是指一种反复发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恶意侵害行为,通过孤立、辱骂、威胁、打骂、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霸凌可分为直接霸凌和间接霸凌。直接霸凌包括直接语言霸凌,如谩骂,也包括直接身体霸凌,如拳打脚踢,拉扯头发等。间接霸凌,如造谣,孤立排挤等。
二、校园霸凌行为的特点
(一)普遍性
由于校园霸凌行为对儿童或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巨大危害,各国心理学家都对本国学校的霸凌现象做了调查。挪威学者奥维斯最早关注校园霸凌事件,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对北欧国家的校园霸凌事件进行了研究。根据奥维斯对挪威数万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约50%的学生“一个月两三次”或者更频繁地卷入霸凌问题,其中受害者约占9%,霸凌者约占7%。
(二)隐蔽性
校园霸凌现象分为直接霸凌和间接霸凌。直接霸凌是通过身体霸凌或者语言霸凌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较容易发现。然而,间接霸凌通常需要通过第三方,这样就导致霸凌现象难被发现。例如网络传播谣言,背后说坏话。父母和教师也较难判断孩子是否深陷这种霸凌行为。
(三)反复持续发生
受害者通常胆小,不敢将受霸凌的事实告诉教师和父母。霸凌者正是抓住此种心理,反复持续欺侮受害者并且以此为乐。霸凌现象一旦发生就会持续反复发展下去。
三、校园霸凌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儿童和青少年的霸凌行为属于社会行为,是儿童或青少年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直接学习,是指个体直接做出某种行为并亲自体验这种行为的结果,从而获得“何种行为在何种场合下是适宜的”信念。这些信念会指导他们日后的行为。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实现的学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孩子的行为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这些霸凌者常看到他们父母的家暴行为,耳濡目染,或者是一些家长因为教育方式有问题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采取打骂方式。这些儿童和青少年在观察父母的暴力行为后,认为此行为等同于发泄愤怒的正确方式,学习了暴力行为并且应用在学校环境下,就成为霸凌者。
另一方面,家长对霸凌现象认识不够,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之间打闹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教育孩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和家长说被欺负的事实,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传媒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三观”,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例如,书籍中的暴力情节,电视电影中对暴力的美化和渲染以及网络中的暴力游戏。身心发展尚不健全的孩子们看了书籍、影音或网络游戏会觉得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是正常的。同时自身缺乏认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在学校里的某件小事可能就成为其霸凌的导火线,他们应用在媒介中学到的暴力解决问题方式而成为校园霸凌者。
(三)校园因素
校园因素分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上学以后,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显著增加。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价值观,很容易模仿他人的行为。在中国大部分城市,虽然现在教师水平显著提高,但不排除个别教师对学生的指责、打骂现象。教师眼中的学困生,如果性格软弱、内向,则更加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四、校园霸凌行为的危害
霸凌是儿童和青少年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中国或者外国,农村或者城市,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几乎都会有这种现象存在。因此有人觉得,霸凌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霸凌可以让成长中的儿童变得更坚强,从而能更好地迎接成年后的生活。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霸凌行为对被霸凌者、霸凌者、旁观者和整个社会都有消极影响,因此霸凌行为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有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如焦虑、孤独、自残,甚至有自杀的想法。而霸凌者可能会在的道路越走越远,也可能因为控制不了自己攻击他人而抑郁。看到霸凌行为的同学会恐惧,心灵受到创伤。如果旁观者看到霸凌行为没有受到制止或惩罚,他们也有可能受到错误的引导而走上霸凌的道路。校园霸凌行为毁坏校园和谐氛围,影响儿童和青少年以后的发展道路,甚至可能引发自杀和犯罪,影响到家庭和社会。
五、对策与建议
校园本应该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花园,教育祖国未来的地方。然而,校园内霸凌事件却越来越频繁,破坏了本应该是一片祥和的学习氛围。那么,究竟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对策能够解决校园霸凌呢?
(一)个人方面
首先,加强认识。研究显示,实施暴力的儿童或青少年自身并没有认识到暴力对他人所产生的危害,因而他们肆无忌惮地霸凌给他人带来伤害。因此,学生自己应该充分意识到霸凌行为危害的严重性,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矛盾不再采取暴力的方式。
其次,青少年和儿童应该注重沟通交流。交流包括和同学的交流。当遇到矛盾时,要学会用语言表达,而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同时也要多与教师和家长来交流。如果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应该及时向教师和家长反映,积极沟通,寻求帮助。
再次,同W们如果看到其他同学被欺负,不应冷眼旁观,应该及时劝阻欺凌者,保护被欺凌者。校园环境需要所有人的共同维护,保护他人的同时也是保护自己。
(二)家长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最强大的后盾,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关心与教育。
家长应该时刻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力量。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更加自信自律,较少被欺负,较少欺负他人。家长要以身作则,坚决杜绝暴力行为的发生,以免孩子模仿学习。
家长应该尽量陪伴孩子,注意孩子所关注的电视、网络信息有没有不健康的内容。如果要观看含有暴力信息的内容,家长要陪同观看,并且教育孩子暴力行为是不正确的。
(三)学校方面
在反霸凌行动中,学校是最重要的一环。学校的管理者要正视霸凌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预防霸凌事件的发生。所有教职员工都应该为和谐校园贡献一份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关心,给予学生应该得到的尊重,鼓励儿童和青少年的多元化发展等。
学校可以设置一些课程,增强学生对霸凌行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缺失是导致霸凌现象的原因之一。同时教师要告诉同学们,学校和教师永远是他们的后盾;告诉同学们“人善被人欺”,我们不可以欺负别人,但是也不能让别人欺负。如果有霸凌事件发生要坚决抵制,第一时间联系学校和教师来处理事情。学校可开通投诉邮箱。
(四)国家与社会方面
国家要完善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惩罚霸凌学生,保护被霸凌学生来约束霸凌行为发生。
通过公益活动加强美德、公德教育。指出暴力的恶果,减少暴力文化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手机等电子媒介,以及书报等纸质媒介,都会对儿童及青少年产生影响。因此,呼吁各类媒体对播出的内容、出版的书籍等严格把关,减少美化和渲染暴力对未成年人的误导。
国外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例如,2003年9月,美国新泽西州制定反霸凌法规,要求学校采用反霸凌政策,处理霸凌和其他骚扰。“olweus禁止霸凌计划”要求任命反霸凌协调员,并建立学校反霸凌条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对霸凌的专题讨论。据统计,这项计划实施后,校园中的霸凌和其他行为减少了50%。设立求助电话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英国许多地方设立了针对儿童问题的热线,请志愿者和专业人士协助解决包括霸凌在内的儿童问题。
六、总结
不论被霸凌者有什么样的错,霸凌都不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冤冤相报何时了?与其以牙还牙,不如手挽手,肩并肩,建设和谐校园。目前,校园霸凌事件还时有发生,希望学校、社会各方可以警觉起来,改进不足之处,帮助孩子们。
【参考文献】
[1]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9(04):80-83.
[2]吴志锯.合理、合法地制止校园欺侮行为[N].中国教育报,2007-07-12.
[3]张馨之.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应用[D].烟台:鲁东大学,2015.
篇6
霸凌,众多校园枪击案的导火索
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的共同调查表明,科伦拜校园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在此之前的37起校园枪击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击者之前都曾遭遇霸凌、羞辱乃至受伤。“霸凌是科伦拜校园等枪击案最后的导火索,美国校园霸凌的严重性无法再被回避。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校园文化甚至放纵一定程度的霸凌。有人甚至认为这是成长的代价,学生表现自己的方式,只是有点不择手段罢了。”心理学家贾娜・朱沃宁称,“在校园里发生的霸凌事件中,老师会出面干涉的仅10%。”
在科伦拜校园事件中,走上杀人之路的是忍无可忍被霸凌的学生。事实上,霸凌别人的学生犯罪率更高。他们携带枪支到校,参与吸毒、抢劫、斗殴和偷窃等活动。据调查,到24岁时,霸凌的男学生中有60%被定过罪,而没有霸凌也没有被霸凌的男学生比例是23%。总之不管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都会背上沉重的包袱。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校竞争愈加激烈,一切以成绩为先,校方更加不在意对学生的管理。另外,在美国校园里,教室之外有大量教师无暇顾及的公共场所,致使霸凌现象愈发突显,并且极有可能重复出现。美国宪法规定民众有持枪的权利,出现学生持枪进校园的现象,以致校园霸凌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电脑的应用和普及也使学校霸凌事件越来越严重,孩子们喜欢玩暴力电脑游戏,缺少社交及社交技能训练。2016年11月2日,由于在学校受到欺侮,而且在社交网络上遭到匿名者的辱骂,美国德克萨斯州15岁女中学生娜塔莉・纳蒂维达德服药自杀。娜塔莉多次向学校说明自己被欺侮的情r,母亲为了保护女儿甚至曾经不让她去上学。娜塔莉还在一个名为“放学后”的社交网络上遭到辱骂,匿名者指责其长得太丑,希望她去死。该社交网络的初衷本来是为年轻人提供一个交流自己经历的安全平台。由于是匿名,目前无法查清辱骂者的真实身份。
随着对霸凌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它的另一面被更深刻地揭示出来,校园霸凌现象远比普通人想象得要复杂。以前很多人觉得,那些霸凌别人的学生多是失败者,他们无法在学业上胜出,而选择通过霸凌来肯定自己,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相关研究发现,霸凌者很多并非学业上受挫,恰恰相反很多是学校里的明星学生。他们并不焦虑沮丧,也很享受自己的明星地位。这些学生拥有一些的性格,本人缺少同情心,爱冲动,态度叛逆。这些性格让同学和他们会保持一定距离,使其享受到某种征服感,加强了很酷的自我认知。
至于那些被霸凌者,他们往往更敏感,不合群,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因为缺少信得过的同伴,不太善于和成年人交流,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支持,让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极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据调查,霸凌常常和一些弱势群体联系在一起。胖学生是最常见的霸凌对象,85%的超重学生在学校曾被霸凌。不过,因为他们通常块头较大,对他们的霸凌通常限于语言暴力。身体攻击,则更多发生在瘦小的学生身上。除此之外,像少数族裔、同性恋和残疾人等也很容易遭到霸凌。就算是在这样的群体内部,也会有人因为表现得不像这个群体的人而遭到霸凌。
立法行之有效
美国解决校园霸凌,从加强立法入手。1999年佐治亚州第一个通过反霸凌法,到2006年16个州颁布了反霸凌法,2012年这个数字升至49个。在2016年4月蒙大拿州制定反霸凌法后,全国所有州都有了反霸凌法。像马萨诸塞州的相关法律,强制所有学生每年学习反霸凌的课程,与此同时要求校方职工积极主动汇报霸凌现象,以期能及早发现。新泽西州的反霸凌法鼓励学生匿名举报霸凌事件,加强教师的介入度,并且每年向中小学提供100万美元经费反霸凌,2013年底该州相关的霸凌事件相比前一年减少了36%。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州也不断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学校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使校园安全成为法律规定的政府目标,明确学校在校园欺凌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责任。
综观各州反霸凌法律,首先都降低了霸凌行为认定标准。校园霸凌不但包括动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等行为,而且也指言语辱骂、口头威胁和在公众场合故意嘲笑他人残障、种族、性别、性取向、等行为。另外,在社交媒体和网络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也构成霸凌行为,通常称为网络霸凌。
其次,学校对校园霸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根据联邦政府的规定,学校必须提供举报霸凌事件的渠道;教职员工发现这类行为必须举报;学校对被举报的霸凌事件必须进行调查;学校须对欺负他人者采取积极干预措施,视情况处置,轻者口头警告,重者开除学籍。
第三,强化父母管教子女的责任。一旦发现学生的霸凌行为,学校马上要求该生家长开家长会;当未成年学生因霸凌行为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时,父母也要一起进入司法程序;法官在认定孩子霸凌行为与父母吸毒或酗酒等不法行为有关后,可以把孩子的监护权转移到寄养家庭;如果父母管教不当,法官会要求父母上训导课程,学习如何合法管教子女;倘若子女的霸凌行为造成他人受伤,父母必须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
第四,加强对霸凌行为的刑事惩罚。法院对未满18周岁的校园暴力涉案者常以辅导或者警告等方式处置,但是如果施暴者造成严重后果,而且还有前科,即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做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
第五,严惩霸凌同伙。为了有力遏制暴力犯罪,联邦法律运用犯罪心理学“同伙壮胆”理论,设定“共谋杀人罪”。同伙即使没有直接参与杀人,也要与杀人者共同承担谋杀罪。这种“共犯连带”原则也适用于霸凌案件,帮凶也与直接欺凌他人者同罪。
为了防患于未然,美国学校把打击校园霸凌活动纳入日常活动之中。一方面,认真评估本校的“校园霸凌”情况,进行定期全面调查,认真收集和分析这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地点、时间和学生等,检查家长和学校的处理方式是否有效。另一方面,充分接触家长和学生,让整个社区一起参与,传达出“反校园霸凌”的强烈信号。学校成立“学校安全委员会”,负责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使学校反霸凌工作到位。
根据本州法律和学校自身情况,学校也会出台一整套反对校园霸凌方案,其中包括目标陈述、行为法则、具体规则和报告体系等,形成“校园霸凌,零容忍”的强烈正向氛围,并积极培育“接受、包容和尊敬”的学校文化,张贴海报随时提醒反校园霸凌,通过教职员工会议、全校集会、班级和家长联席会议、学校官方致家长信件、学校官网、学生手册等各种形式来创造安全环境。
此外,在日常的教学和活动中,学校专设体现反校园霸凌的题材和课程,有针对性地培训老师和职员学习和熟悉相关的规则和政策,以便在事情发生时有能力合理正确地介入和处理校园霸凌事件。
篇7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Campus Violence
JIANG Yueqing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0)
Abstract "Majiajue" case, the whole nation was shocked; Fudan University poisoning again shocking, it seems that, without any doub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youth violence, fortunately, all kinds of news media have done. In view of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the incidence of school violence among young people, this phenomenon has aroused wide concern from the governme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xperts and the media. From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 on human behavior, especially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ampus violence, for the study and prevention of violence on campus.
Keywords social environment; youth; campus violence
1 概念界定
1.1 社??环境
社会环境,是在人们赖以生存和活动范围中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上的社会环境是包括整个社会经济的文化体系,狭义上就只是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在本文中,社会环境取狭义,主要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生活在社会大背景下,就必然会与社会环境发生联系,那么二者主要是什么关系呢?龚晓洁、张剑等学者在编写《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书中认为:不同的环境塑造了人类不一样的行为,一样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共同的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人行为方式的影响程度不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有着特殊的影响。在理解人类行为时就必须把人和环境结合起来,在特定的环境中理解特定的人的行为。也就是“人在情境中”不能孤立、不能分割。
1.2 青少年
青少年,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时期。青春期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它的宗旨是让孩子能够自己做好向成人角色转换的准备。在这一段时期内,孩子在生理上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同时在心理上也正在成长改变。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极易出现认识能力、控制能力与其心理、生理发展水平不协调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青少年极易发生校园暴力等不良行为。
1.3 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外较为普遍的特殊社会现象。本文中的校园暴力是一种学生一族在校园或校园的周围地区用言语、物体或者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发出的侵犯他人身心以及对他人财产的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校园暴力包括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一般暴力行为是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其次,校园里一切事物,包括教师、学生及其财产等都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但都是以学生一族为主;再者,损害了他人的人身权利、公共财产以及导致心理伤害,并因此引起自杀、跳楼等行为都是校园暴力所导致的。最后,常常会被有关部门忽略。
2 社会环境原因分析
2.1 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教育会对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产生影响,虽然现在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家庭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还是不乏一些极端的家长,没有为孩子带来良好的家庭教育,溺爱、打骂、放任自流等都对孩子的成长和行为带来了不良影响。相关资料记载,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 其中过半是因为轻视家庭教育或是因为家庭缺陷。第一,家庭经济过好或者是过差,这两个极端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对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产生影响。“马加爵”一案,就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马加爵的室友均是家庭富裕的孩子,从骨子里看不起来自农村的穷人(马加爵),在对马加爵进行“奴才”一样的使唤时,校园暴力已经形成了。第二,家长的不良行为对校园暴力形成有影响,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说明了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引导和榜样作用。在耳濡目染的共同生活里,孩子没有正确的是非判断观念。父母的优良行为,孩子会继承学习;父母的不良行为,子女一样会模仿。如果家长脏话连篇,总是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也是在无形中教会了孩子做人做事只要简单粗暴,一切就能“迎刃而解”了。第三,单亲家庭对校园暴力的形成也有影响,由于离异、死亡、分居等原因,造成孩子只与父亲或母亲一方单独成长。这些都容易促成家庭氛围的紧张和矛盾,从而又会引发争吵,最后子女会因为缺少父亲与母亲的关爱和家庭的归属感,他们觉得孤单,迷茫,内心煎熬,情感受到创伤,最终形成了一种攻击性人格。他们需要通过一种方式来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平衡。而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实现这种心理平衡,这也正是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导火线。
2.2 校园因素
学校管理对校园暴力的影响:学校的管理不善,就会导致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学生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的性格,许多学校认为校园的暴力事件会影响学校的声誉,一旦出了事情就选择息事宁人,态度不够强硬,这让校园暴力更加猖狂。第二,学业成绩对校园暴力的影响,学校搞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唯分数论的功利主义盛行,忽略了培养学生为人处世,关爱他人以及如何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行为,这些思想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会演变成极端的暴力事件,从而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除此之外,当前社会上的腐化之风也给青年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迫害,象牙塔里面的青少年也深受其害,例如校园周边小商贩之间的脏话和暴力行为,校园周边的理发店、游戏厅等不良场所等。这一切对三观还在发展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一时期发生猛烈的撞击,一旦发生矛盾,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想到用暴力来解决。
2.3 社会因素
社会上不正之风的留存,毫无疑问也指导了校园暴力犯罪的发展。模仿理论认为:一切违法行为以及犯罪行为都能在后天学会,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开放,社会不正之风也越来越严重,青春期的少年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因此常常随大流跟风。如果社会不正之风盛行,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影响,加剧了校园暴力等不良行为的发生。此外,新媒体的泛滥,让一些不良信息填充了青少年的生活,让青少年在英雄主义崇拜的过程中,错误地认为暴力就是解决事情的最好方法。一些血腥暴力、复仇杀人的影片大量生产,把黑帮老大刻画成受人膜拜的“正派”角色,他们的杀人手段也被美化。在网游世界中,暴力更是不会受到批判和制止的,反而成为一个惊喜的卖点,以暴制暴是其中通用的情节,长期接触这些,青年不仅不会觉得暴力有何问题,反倒会不自觉地去尝试和模仿,最后运用于现实当中,发生了校园暴力事件。
3 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控制
根据对青少年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分析,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控制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入手:
3.1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寻找正确的教育途径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思想形成,后续作为都有重要影响,对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除此之外,家长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做刻板威严的父母,而应做一个具有民主素养、懂得倾听的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中找到正确的教育途径。父母不仅仅是一个角色,还应是良师和益友。在平常繁忙的工作之后,积极参加社区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和活动,及时与学校的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表现和动态。若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孩子,将校园暴力扼杀在摇篮中。
3.2 防范校园暴力,学校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首先,学校必须要改变其办学宗旨,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升学率只是作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定时检测而已,而不是所有。只有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体制,教育才可以避免内容上的局限性、行为上的短暂性、目标上的功利性。其次,发挥良师作用,营造良好班风。最后,因为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首选发生地,所以就需要快速作出正确应对措施。这就急切需要我们加强校园安全宣传。树立正确的风气、及时压制邪气。对个别难以管教的学生严加管理。更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由于学校附近店铺人口比较复杂,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配备校园警察,这既维护了学生的安全,同时也能规范管理,防止不法分子跑进学校带坏学生。为师生员工提供安全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3.3 充分利用教育和宣传的优势,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控制网络、动画等不良因素的传播,禁止孩子接触到关于暴力的文化。从报纸和舆论上,国家和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尤其是电视和电影上可以多播放励志和健康的内容,禁止播放过分血腥和暴力的内容。
3.4 提升自控能力,加强自身修养
当家庭、学校、社会都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时,这时也需要青少年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控能力,自觉远离社会中的不良文化和行为,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和冲突。其次,也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而不是一味逃避,提升自我的抗挫能力,多看一些励志电影和有益书籍,提升道德修养。
篇8
对于高素质人才聚集的高校,校园管理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不断更新,但是中毒、电器火灾、自杀等所造成的各类突发事件屡禁不止,使得高校的管理工作陷于窘境,也给高校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本文对这些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以期达到预防的目的。
一、高校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即使所处的阶段不同,在学校内也有意外状况的发生,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态度也会不同。最近,越来越多的学校内的意外状况的发生引起了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怎样减少这些事件的发生以及所采取的办法是大多数专家重点分析的对象,相应地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是学校,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相应的解决方案。然而,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也不完善;学校内部的管理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失衡;只重视解决的办法却没有重视防患〔1〕。
只要存在学校就会有校园突发事件的存在,只是时代不同,人们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会不同。近年来,随着高校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如何建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机制成为许多学者热衷研究的课题,而且卓有成效,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但总体来说,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可操作性差;学校及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较弱;信息沟通机制不畅,以及预防理念滞后等问题。
二、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
在校园内发生突发状况具有的特征是无明显的征兆、无确定的规律、影响性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校园内发生的突发状况也可以称作没有任何征兆的危机事件。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学生思想行为失衡
学校的主要群体是学生,社会环境对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所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自身及家庭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群体心理失衡。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差异在学生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相应的家庭的贫穷和富有状况在学生的衣食住行上可以得到证明,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学生相互间更易相互攀比。其次,学生群体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行为容易冲动而且不计后果,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蛊惑,如赌博、以及其他暴力事件往往也会发生在学生身上。再次,网络媒体也成为了学生极易受到引诱的一种媒介。很多大学生沉溺于一些惊险、刺激的暴力游戏中,为了宣泄压力或者寻求刺激往往会学习网络上的持枪杀人、赛车比赛、对他人进行亵渎等。以自我为中心同时道德层面越来越低,认不清什么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是虚幻的生活。
(二)学校管理上的不足
当前,高校中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事件主要集中在就业、心理等方面。首先,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的引导不够。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与发展,加之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学校缺乏正确的职业引导,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依然对未来的就业感到很茫然。其次,尽管很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该中心存在很多误区,仅仅认为只有心理出现问题了才会需要该中心,其实不然。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意义及特点
不同与东方,西方国家把突发状况叫作危机。某一学者指出所谓的危机指的是不能认为控制的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极其恶劣的天气、持枪杀人、各种杀人事件的发生、战争〔2〕。在我国,有一位知名的教授指出,所谓的学校危机指的是没有任何征兆的、难以想象的状况,会对学校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造成人员的离世。这样的危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也不足为怪,学校要采取解决的办法。不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对这样的事件进行剖析,所得出的一致结论是突发状况,指的是由于自身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对人的身体以及各种安全产生了损害,对社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而学校的突发状况指的是不论是学生或者老师单独的个体,还是一些人组成的群体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同时并不符合社会的有序发展,采用一些方式,违背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既危害了老师或者学生的利益与安全,同时对学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我国高等学校的突发事件整体可以总结为以下特点:
(一)高校突发事件原因繁多
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安全环境复杂,首先,学校外部租房市场杂乱,无论是校园内还是校园外部,漫天都是租房广告,广告的文字不正规,办理入住不用登记,且手续不规范,处处是安全隐患。其次,学校附近的饭店、餐厅林立,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群复杂。并且,学校周围遍布KTV、网咖、电玩厅等娱乐场所,环境杂乱,再者,学校附近的设施多为违法越章建造,车辆停放无秩序,极易引发事故;最后,不少校外人事嫁接销售、收?U品为理由,在校园内部从事不文明活动,加大了工作人员的治理难度。以上描述的现象,都极易引发突发事件,危害校园安全〔3〕。
(二)活动隐蔽性较高
如今科技迅速发展,数据信息传输日益快捷,交流通讯方式多元发展,校内人员同社会人群可以通过方便的移动互联网设备隐蔽的传播信息,这样学校的安全工作者更加难以判断、抓获造事人员,很有可能失去对最新数据信息的掌控。
(三)影响力持久
校内学生接触新鲜事物较快,新兴技术很快在校内传开,这也导致学校突发事件越发严重,影响的持久性也逐渐增强。有些事件对校园甚至社会造成了消极作用,并且影响时间很长。尤其是对于学生和校内老师的影响更加深远。一部分曾经遭遇过校园暴力的学生们,久久不能缓解当时被欺凌感受到的痛苦,这对他们的影响可能会伴随一生。
(四)突发事件危害巨大
我国高等院校安全危险事故的发生,一方面打扰了学校的授课秩序,打扰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安排,以及师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给国家造成了不好的作用。
尤其是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影响极其恶劣的事件。2016年3月28日,四川师范大学学生芦海清在宿舍楼自习室遭室友杀害,引发社会广泛发关注〔4〕。老师和家长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校园教学氛围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此件事对该学校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学生纷纷表示近期都不愿意继续再学校住宿,甚至对该校以后的生源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五)治理具有复杂性
大部分发生在高等学校的安全事件,并非全在于市校园的外部问题,可是有
部分校内学生和老师倡导合理解决,这样的行为与看似合理的违法性行为杂乱叠加在一起,令问题解决起来更加不易。
另外,必须注意到,法律和政策仍有漏洞,这些漏洞更加令处理此类事件不易。其他还包括过去留下的矛盾和新的矛盾融合一体,让事件看起来更为混乱。尤其当校内的学生意外去世之后,学生父母在校内闹事,要求甚至威胁式的恐吓学校做出天价赔偿。加大了学校工作人员的解决难度。实际上,解决此类问题往往有许多人参与其中,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所谓的“法不责众”的心态是正确的,并大胆的做他们想做的,以为社会会包容,同时,一部分校内师生并没有正确认识法律,对自己行为是否合法并不能准确判断,这大大的增加了处理此类事件的不易。
四、建立高校社??治安事件的预警机制
(一)大数据下信息监测系统的构建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切偶然的突发事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并通过不唯一的途径显现出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就要求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对于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存储分类加以重视。可以按照学校内部和外部划分信息数据的监测制度。这就要求管理层设立一系列咨询指导部门来保障最快捷、通畅的收集信息,比如在教学、就业、保安、心理等多个部门建立咨询处〔5〕。通过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标准,并录入电子数据库形成档案,以此来提升对心理的干预能力。从而,根据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情况,判断心理危机形成的可能性进而确定预警级别,最后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心理辅助方法。展开以上工作的同时,应该固定时间进行学生调查,在课堂、寝室等各个方面调查,尤其是容易出现突发事件、危险的地方进行深入调查。整个过程中,应当精准的抓住被调查学生的思想、情绪,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尽早察觉事件发生的预兆,进而推倒出事件发展的态势和规律。
所谓学校之外的监测,是校内的工作人员对非本校师生、工作人员进行监控,尤其是无业的非本校人员,他们整体素质较低,缺乏法律意识,人群较为复杂,易于出现触碰法律底线的行为。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学校的非校内人员造成的突发案件占高等院校安全治理和刑事犯罪行为的四成。
综合以上分析,学校教学部、后勤处、保卫科、学工办、医务室、心理咨询处等有关单位部门应该构建、完善信息和资源共享的情报网络,定位关键部门和关键人员,获取第一时间的情报信息,为了增强可靠性,分析情报信息不应以点盖面,要多方位的全面探析。
(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制定
当意外状况发生的时候,要有解决的办法,也就是所谓的应变预案。该方案的提出是为了当事件发生的时候不至于慌乱,能够冷静、高效的进行处理,当时应对状况的办法以及后期的处理。国外知名的教授指出当意外状况发生的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做好防备措施,不要出现动荡、控制不了的状况发生,提前设定的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人、事、物进行合理的安排。学校要在预先设定方案的前提条件下,结合本校园的真实状况,写出应对的策略,能够更加高效的处理事件的发生。相应的,也要进行实战演习,在演习的过程中发现不足,要对其进行校正,使得预先设定的方案和实际相符,更好地进行解决,如果该事件发生了,对其进行处理的时候不会出现混乱的场面,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加强
学生们要增强对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有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做是减少甚至杜绝这种突发状况发生的最为重要的一点。高等院校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首先,将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的学分制中,并在每学期都开设相应课时来保障。特别是刚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让他们知道违反这些法律法规所承受的后果,对自己、亲属朋友、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潜意识里对其有一些了解。其次,安全教育内容具有实质性和可操作性。在安全教育中,要和在校生结合一起,要直白、细致地陈述学生的行为规范、违法乱纪的边缘以及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可采用的维权措施。再者,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使得法制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主要做法包括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定期的进行教育等。最后,安全教育人员的选择,聘请专业人士或学校保卫部门人员授课,提高理论性和权威性,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条款,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减少突发状况发生的概率,创建平安校园。
篇9
关键词:青少年 学习生活 事故隐患
当前,中小学生中相继出现了不少因思想、心理、行为上的偏差而引发的伤亡事件,暴露出了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存在普遍性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了大量青少年的永久性残疾和早亡,消耗巨大的医疗费用。不仅给孩子及家庭带来痛苦和不幸,而且给社会、政府及学校造成巨大的负担和损失。一个个触目惊心、血泪交织的悲剧不能不叫人扼腕叹息、心有余悸,也更对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因此,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安全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1.学校校园安全现状分析
在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中,校方的重视程度、师生对安全问题的认识程度、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熟练程度、校园硬件设施完备程度以及危机状态的心理应急反应都是影响校园能否安全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上述工作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几乎所有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在校如何处理突发和意外情况的安全教育,但是教育的系统性不够,且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演练的倾向。并且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和信任教师传授的安全知识。对于父母传授的安全知识,则认为比较零碎不够全面。导致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仅限于书面化,而且不够灵活、牢固。因此,只有学校、家庭双管齐下,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1.2师生对常见安全问题认识不足
踩踏事故是校园最常见的隐患之一,如在平常放学或课间活动时,大量的学生涌出教室就可能发生事故,而在大型集会散会之后学生拥挤入教室造成踩踏的事故也屡见不鲜。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踩踏事故离自己很远”,部分教师也持此观点。我们学校为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采用错时放学的方法,这一方法值得考虑推广。但仍需要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控制拥挤的人流,从根本上解决踩踏问题。踩踏问题的解决,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基础设施之外,师生足够的重视也很重要。
1.3学生实际安全技能欠缺
学生实际安全技能欠缺,是所有安全事故中隐患最为严重的一环。当火灾等安全事故初发时,使用灭火器等能够控制灾患,保护自己,从而大大降低灾患威胁。然而调查结果表明真正会使用灭火器等安全器械的学生数目偏少。至于其他的应急逃生技能,掌握的学生也很少。
1.4安全逃生演习效果欠理想
中小学生普遍认为地震离自己较远,在问及地震来临的对策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逃出教室”或者“躲在桌下”,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拨打急救电话”。师生普遍认为地震的威胁离自己十分遥远,几乎“无须考虑”。但是,所有学校也都组织了相应的“地震逃生演习”。在对地震逃生演习用时情况的分析中发现,全体师生逃离现场所用的时间偏长,基本都在两分到两分半钟之间,很难实现疏散的真正目的。究其原因,学校对此类演习尽管比较重视,但是细节组织不到位,靠近教室前后门学生的出逃顺序、不同班级学生楼梯间的使用先后等问题没有考虑周全。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学生对此不够重视,往往以“游戏”心态来对待逃生演练。
1.5系统安全教育与心理辅导有待加强
中小学生普遍缺乏面对校园危急情况的心理应急教育。实际上,迄今为止,我国并未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的面对危急情况的心理教育,仅在部分地区有针对危急过后的心理疏导等。中小学生在独自面对前所未见的意外和危急情况时,心理往往极不平静,很容易反应过激或者失去理智。据报道,很多学生在楼内起火很小的时候就选择了跳窗逃生。而许多学生在校园里遭遇勒索敲诈或者殴打之后,要么反应过激拿刀伤人,要么忍气吞声被继续敲诈。种种现象表明,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急情况,学生并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另外,除了面对突发和意外事件时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防御以保护身体健康之外,也要防止与身体伤害同时发生的心理伤害,这样的伤害是不直接呈现后果的、隐秘的、影响滞后的伤害,可以认为是伴随身体伤害发生的“二次伤害”。
2.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事故隐患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事故隐患进行了细致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不当活动事故
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追逐、戏耍、打闹时不掌握分寸和方式方法,使用笔、石子、小刀、玩具等器械造成的伤害。
2.2挤压、践踏事故
放学和下课时在楼道、门口等黑暗和狭窄的地方互相争先而造成的挤压、践踏等事故。学校楼房走廊栏杆的高度不符合要求;校园设深水池;体育设备不定期检查、维修、更换,有些危房在带病使用;校园设施老化。
2.3交通事故
不走人行道、随意横穿马路、强行超道、高速骑车等造成的交通事故。乘座货车或超载车辆而造成车翻人伤亡的事故。
2.4体育活动事故
体育活动或课上不遵守纪律或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随意,体育器械使用时不得要领而造成的伤害。
2.5劳动或社会实践事故
在劳动或社会实践中安全意识差,操作不熟练或不按要求操作而造成的伤害。
2.6校园暴力事故
学校安全保卫制度不健全,防范措施不得力,学生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哥们义气拉帮结伙;为小事摩擦使用武力;盲目消费导致偷盗;不良交往拉人下水;少数教师有体罚行为。
2.7消防事故
学生取暖、用电、饮食不当而造成火灾、触电、中毒等事故。一是侥幸心理严重,导致老化的供电线路和设施仍在凑合着使用、消防器材不足、楼房过道设计不符合消防规定等等。二是消防知识缺乏,大多数师生不会使用灭火器,消防课极少上,发生火情更不知如何处理。三是管理措施松懈,如学生随便使用电器,煤气,蜡烛等易燃易爆物品。
2.8学生身体特殊事故
因学生特殊疾病、特殊身体素质、异常心理状态受到意外冲击而造成的伤害。
2.9自然灾害事故
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差,遇到暴风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无法有效防卫造成的伤害。
2.10卫生事故
校卫生管理重视不够,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特别是农村学校食堂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卫生设施差等问题仍很突出,已成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隐患。
2.11设施事故
学校没有定时检查设施,导致学校里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3.学校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应对安全事故的对策
3.1成立安全教育共同体,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
学校应将培育新的校园安全文化的重点定位于: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群策群力进行安全教育以提高师生整体的安全素养。面向全体家长、学生、教师,做到全员参与,对学生定期进行法律安全意识和防范应变技能教育;教育形式短少精悍,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反复强化,长期坚持,才能让安全意识扎根在师生心中。
3.2健全校园安全管理机制,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的危害度
校园安全无小事,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师生们仅用1分36秒迅速地从不同的教学楼和教室冲到操场,学校全体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毫发无损。正是得益于“史上最牛校长——叶志平”4年来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
学校要制定一整套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考核指标、具体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从而保证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完备。
3.3加强校园暴力事件研究,明晰师生的是非观念与应对技能
当今时代,以斗殴打架、欺侮学生、勒索钱物、残害师生、逞凶作歹为典型表现形式的校园暴力有蔓延发展的趋势,成为校园中一颗急待治理的“毒瘤”;另外,给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这些外显的和潜在的暴力行为给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一些被欺凌的学生由于面对校园暴力不敢抗争,无力抗争,只好消极容忍;一些学校由于校园暴力愈演愈烈,致使学校的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如何积极应对校园暴力,是未成年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师生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校园暴力进行理性的分析与研究,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寻求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的支持是校园安全的有利保障。
3.4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增强学生的抗挫及自我调适能力
篇10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素质教育 渗透 浅谈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首要任务
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基本素质。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班主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你,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为此,我校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爱国志士的事迹展览,还举办“热爱祖国,创建和谐校园”的征文活动,学生都踊跃参加,。我班还借助活动课举行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演讲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意识,让学生立志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
2、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学生以后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结合学校工作,教育学生努力做到勤俭节约,不怕挫折,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究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等。我是这样进行教育的,如我班刘继明同学,今年十月初,在宿舍组织“整蛊帮”,以保护舍友为由,收取每人2元钱。有时还欺凌底段学生,针对他的不良品行,我采用以心换心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找他谈心,了解其内心活动,进行心理疏导,慢慢地他愿意和我主动交流,开始关心帮助同学,学习上也积极主动,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改掉了坏毛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第一步。由此可见,学生的可塑性很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重要任务
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小学方法。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必要的学习技能,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从教育、指导、总结、激励这四个环节着重抓起。
1、教育。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迫切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指导来提高他们的认识。这个指导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我认为应该从学习方法指导和养成良好的学风两方面入手。如定期与数学、英语任课教师开展学习方法交流会,英语教师针对优异学生懒惰特点,对其每天背单词,背句子进行了严格要求,而数学教师对差下生利用课件、午休对学生进行辅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我在班会课上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指导后进生树立学习目标,还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在学期初班级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学生的学习劲头比较足,在各课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进步。
2、指导。指导学生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除了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外,我还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彼此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学期初,如何样制定学习计划;每次测试后发表自己的感想等交流活动,班内为此还组织“一帮一”互助小组,共同找出小组成员中的不足之处,共同进步,这样以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总结。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是会学习一条重要途径。学会学习不仅要靠老师的指导更好靠学生自己的积累,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自我总结反省自己的学习方法。
4、激励。由于我班学生惰性强,自主能力差,于是我制定了班级操行评分制度,奖、罚分明,一周一评定,一周一汇总,对前三名同学发奖励鼓励。这样以来,学生能及时受到表扬、鼓励,使他们体验进步的快乐。
三、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素质是关键任务
由于我班是六年级,处于升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时候班主任一定要重视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1、传授青春期知识和心理卫生知识。让学生对青春期有必要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他们适应青春期所特有的生理、心理变化。因此,我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班会分别给男生女生教授,一些同学在青春期知识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课下找我谈心,这样以来,接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帮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心理依赖性程度越高,承受力就越低。因此我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内容来抓。如轮到值周时,我把主动权交给班委,由他们组织安排并管理。在一次值周中,我把阿合交力和张雪同学在校门口值周时,发现腿脚不方便的一位老大爷过马路,他们两不由分说的去帮助老大爷过马路,并送回家,让他们学会尊老爱幼,养成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从而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
3、增强学生承受挫折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形成豁达开朗,而不是狭隘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能够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一方面分析学生心理受挫的原因,主动找学生谈心,引导学生正视挫折,使学生的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
四、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是必要任务
劳动技能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
1、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全面发展不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知识,而且要爱劳动,会劳动。班级的劳动实践区,学生栽树,按时浇水、除草,精心照料,小树郁郁葱葱,学生们尝试到劳动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班会、语文活动课,学生调查周围环境,争当环保小卫士这样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能够做到保护环境,绿化校园。
总之,在21世纪,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在新课改教育理念下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创新,真正能把素质教育贯穿于班主任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福林 班主任工作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班主任》2002.8
- 上一篇:如何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 下一篇: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