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气污染的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大气污染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大气污染的解决方案

篇1

改善环境,并不只有牺牲经济增长这唯一一条途径。放眼发达国家,各国都经历过深刻的环境问题,日本也不例外。

不过,日本绝不是从早期就开始治理环境问题的国家。1954年至1973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而真正开始积极应对环境问题是在1967年。当时的日本公布了“公害对策法”,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完成了以经济增长为要务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重大转变。

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有关日本和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实行的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政策,可以为中国的大气污染对策提供借鉴。

当时,日美两国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将汽车尾气排放减少到当时世界水平的十分之一作为义务来履行。由于业界的强烈反对,在美国成为废案的这项义务最终只在日本得以实施。

如果说,严格执行制约标准会影响国际竞争力,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就不是日本汽车行业的蒸蒸日上。

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95年提出了波特学说。他认为严苛的环境规约短期内会造成企业的成本增加,但若从长期看待该问题,实质上会诱发技术提高,促进企业成长。

设定高难度的目标,才更有利于育成具备强劲竞争力的企业。当然,围绕着该学说真伪性的辩论还未停歇,也并非所有的环境规约都能够行得通。

另外,关于应当怎样设计合适的规约的争论仍然存在。但透过波特学说,不难看出,正是日美对待尾气排放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给他们带来了迥然相异的结果。

如今在中国,汽车的尾气排放规约备受关注。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在本世纪10年代就以平均每年10%的势头逐步增长。2008年超过了日本的汽车保有量,并被预测到本世纪20年代将会超越美国的汽车保有量。这无疑将成为现今严重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篇2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理VOCs较为彻底的方法是热力氧化,而在国内,ESO作为一项新的创新科技成果,在减少生产热能需求、提升废气浓度方面能发挥特有的优势。这样一来,VOCs热力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就有可能满足软包装生产需求,使得污染治理与生产节能联动,如果节能收益大于污染治理投入,软包装企业的生产成本就能下降,市场竞争力就会上升。

当前,国内在ESO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当属广东环葆嘉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环葆嘉”),其研发了适用于软包装行业VOCs治理的“ESO+热力氧化+供热系统”。目前,该系统在上海灵博塑料包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灵博”)上线示范,在节能、减排、浓缩等方面作用明显,为软包装凹印工序低成本末端治理创造了有力条件。下面,笔者以上海灵博采用“ESO+”整体解决方案为例,具体分析“ESO+”整体解决方案为软包装行业实现VOCs治理所取得的成效。

ESO减风节能原理及优势

对企业而言,实施环保需要真正投入成本,所以不能奢望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企业自觉投入成本,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规。笔者认为,如果将环保的投入变成一种投资,企业通过治污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还能获得经济效益,那么环保工作就容易实现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当然,并非所有行业都可以实现,但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比如软包装行业的VOCs治理。选择一项真正能为软包装企业解决VOCs治理难题,并且实现创收的方案至关重要,ESO+就是可以实现上述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ESO是专门针对凹印机、干式复合机、涂布机等设备开发的智能化多功能跨界设备,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ESO具有送风、节能、浓缩、降耗、集气、降噪、隔热、进风、减排、排风等功能,可无缝连接软包装生产与末端治理及余热系统,直接替代传统凹印机、干式复合机、涂布机等设备中的送排风及加热模块,全方位满足生产、环保、节能、卫生等多种需求,从源头上解决了软包装企业高污染、高能耗、车间环境差等问题。与LEL系统相比,在废气泄漏及进风方面,ESO更具优势,其效果对比如表1所示;以与CO末端治理技术结合使用为例,对4台凹印机和4台干式复合机(有组织排放废气总量为18.5万m3)不同方案的总收益进行对比,如表2所示。

ESO可以为用户解决以下问题。

1.环保节能

环保需求:ESO与环保处理设备(如热力氧化设备)结合即可完成环保方面的需求;节能需求:ESO的风压平衡控制技术通过重新设计风向,重复利用热风,使设备达到节能效果。

2.节约成本

节省固定投入成本:由于ESO具备浓缩和减排的功能,使得环保处理设备的投入大幅度减少,同时省去浓缩设备的固定投入;节省运营维护成本:ESO没有冷凝器等易损件,大幅度降低维修费用;配套ESO后不再需要安装浓缩设备,省去昂贵的维护运行费用;而浓缩后的废气作为处理设备的燃料进行燃烧,省去燃料费,同时处理设备通过ESO还能为生产设备供热。

3.工作环境

ESO具备隔音隔热功能,同时可以改善生产设备的气流组织,有组织收集废气,减少车间异味散发,改善工作环境,提升生产效率。

4.产品品质

ESO的稳定风压和稳定温度使得其能以最少的能耗代价获得较好的烘干效果,同时有利于溶剂残留量的降低,两大方面直接有利于产品品质的提升。

5.优化生产空间

由于浓缩设备体积较大,对于老旧或面积不足的工厂而言,将无法安装使用,所以出现了部分用户由于面积局限无法达到环保要求的尴尬局面,而使用ESO则不同,能在有限的占地面积内实现节能浓缩减排,不再需要添加体积庞大的浓缩设备,直接对接处理设备即可达到环保要求。

针对当前VOCs的排放特点和企业的投资能力,广东环葆嘉推出了4种ESO解决方案,分别为ESO+基础型、ESO+标准型、ESO+增强型、ESO+绿色型。

“ESO+”整体解决方案应用案例

为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低成本高效率治理VOCs,提升企业绿色发展竞争力,2016年5月,上海灵博历经长时间的选型考察、研究分析后,决定采用广东环葆嘉ESO+基础型解决方案。ESO+基础型解决方案可以满足软包装用户节能和浓缩的需求,通过在软包装生产设备上配置ESO,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省钱,同时由于ESO具备浓缩功能,在日后需要末端治理时,无需配置浓缩设备,大大节省后期投入成本。

上海灵博的ESO+基础型解决方案投入使用后,经过连续监测,8色凹印机的整机能耗从原来的电流260A减少到120A,排风VOCs浓度由原来的小于400ppm增加到1500~3000ppm,印刷品溶剂残留量从

经过2个月的使用,ESO+基础型解决方案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上海灵博充分认可了ESO的节能浓缩效果。于是2016年7月,上海灵博的生产设备搬迁到全封闭新厂房,希望将燃烧后的热量再次利用,又选择了ESO+增强型解决方案。ESO+增强型解决方案主要针对能耗较高的用户,增加了新型环保治理设备(由热力氧化装置和供热系统组成),其中供热系统在废气浓度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生产设备的免费供热。而且,ESO对生产设备产生的废气进行浓缩后,可使得环保处理设备的整体投入大幅度降低,维护及运行成本更低,极大地降低企业负担。

上海灵博采用了ESO+增强型解决方案后,生产设备末端与CO结合,并配置热水循环系统将余热回收利用,实现免费供热,热水供能储罐及余热回收罐如图2所示。末端连接CO后,按照排放总量计算,在半个满版、650mm宽幅、120m/min印刷速度的工况下,CO排放浓度最高值为29.5mg/m3,平均值为28.4mg/m3;在两个满版、650mm幅宽、120m/min印刷速度的工况下,CO排放浓度最高值为33mg/m3,平均值为29.5mg/m3。

篇3

一、主要目标

工业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按进度完成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等整改销号。巩固“散乱污”企业整治成果,建立“散乱污”企业“发现一起,整治一起”的长效机制,严防死灰复燃。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完成省、市下达的年度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标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目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创建绿色制造示范单位。

二、重点任务

(一)扎实做好迎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1.加快推进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全面梳理各项整改任务进展情况,加快未销号任务整改进度,确保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整改工作。2021年12月前,全面完成2021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自查问题整改任务。

2.扎实做好整改任务后续工作。严格按照整改任务销号程序及要求,扎实做好已完成整改任务销号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已销号任务“回头看、回头查”,严禁虚假整改、敷衍整改,严防已整改问题出现反弹。强化举一反三、全面整改,进一步深化巩固整改工作成效,不断提升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3.认真做好迎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全面梳理工业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切实做好督察前期准备工作。强化边督边改、立行立改,扎实抓好督察过程中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制定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扎实推进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任务。

(二)坚决打好工业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

4.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培训,编制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科学制定碳达峰目标和实施路径。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碳达峰目标分析研判,研究提出本地时间表和路线图。以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等传统高碳产业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二氧化碳减排示范项目。

5.持续打好“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持续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日常执法监管,完善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全覆盖“回头看、回头查”专项行动,严防已整治“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注重精准甄别和分类施策,坚决杜绝整治工作简单“一刀切”。

6.持续推动落后产能退出。认真贯彻《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研究制定全市2021年度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持续推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砖瓦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进一步巩固燃煤小锅炉淘汰工作成果,加快推进非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淘汰。

7.加强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日常监管力度,强化重点企业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实施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分级、差异化应急管控措施。牵头开展工业污染源污染整治专项行动,继续以化工、喷涂等行业为重点,深入推进超低排放和深度治理。指导推广使用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清洁原料替代。

8.落实重污染天气管控措施。认真执行《省2021年工业源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市2021年夏季臭氧和PM2.5污染协同防控工作方案》要求,旌阳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要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砖瓦等行业为重点,加强督促指导,做好预警、启动和响应,进一步强化重污染天气限产、停产等特别管控措施的落实。

9.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工作要求,全面推进河(湖)长制重点任务。制定目标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扎实推进石亭江流域管理保护。组织开展石亭江流域工业企业清理排查专项行动,加快推动石亭江流域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水环境治理能力提升。

(三)深入推进能源资源节约

10.深入推进工业节能。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科学合理制定“十四五”工业节能目标,分解下达各区(市、县)政府。严格落实《省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审查办法》,严控高耗能项目盲目上马。以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组织实施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加快低效变压器淘汰力度,推广应用新型高效变压器。

11.加大节能监察工作力度。研究制定2021年工业节能监察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年度重点行业企业日常监察和专项监察。进一步加大重点用能企业工业炉窑和落后产能监察力度,加快淘汰不符合要求的工业炉窑和落后产能。深入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逐步扩大重点用能单位接入范围。

12.持续推进工业企业节能诊断服务。继续组织实施工业企业节能诊断服务行动计划,加强节能诊断服务第三方机构培育力度,面向机械、电气、电子、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企业提供节能诊断服务和综合能源服务,全年力争完成20户企业节能诊断工作。

13.大力推进工业节水。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围绕“十四五”工业节水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钢铁、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节水载体建设,大力创建节水型示范企业。大力推进废水深度处理回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四)持续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14.加强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完善磷石膏产消台账,加强日常调度管理,确保全年全市范围磷石膏“产消平衡”。大力推进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持续提升磷石膏利用能力和水平。加强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进一步拓展利用途径和产业链。

15.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企业)建设。充分发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广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典型。借力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机构支撑作用,鼓励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五)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篇4

Abstract: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bring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ity of Baoding, but it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more serious in China, which will not match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n the new situation. Baoding'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mes from many aspects, and as one of the three pillar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hotel industry "contribution" is not small. With the national attention on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een marketing of the hotel industry as a new marketing mode is embarked on the sta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only way of the hotel industry is to carry out green marketing.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市饭店业;绿色营销

Key word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Baoding hotel industry;green marketing

中D分类号:F719;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014-02

0 引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处于有利地理位置的保定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战略中提到京津冀经济的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化为前提,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尤其是水质污染及大气污染等为约束,推进“环首都国家公园”和区域性生态廊道建设。经济的协同发展对饭店行业的绿色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论文主要研究保定市饭店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及问题,结合本地环境提出解决方案。

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保定市饭店业实施绿色营销的背景分析

2014年,主席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更是保定当前所面临的最现实、最好的发展契机。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保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但是保定市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全国都比较关注的环境问题,在全国环境排名中保定市多次排名倒数第一。主席专门召开了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座谈会,在会上关于各个方面的发展提出了七点要求,其中提到: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保定市综合实力的提升。为保证这重要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对大气环境连续重污染问题的治理,保定市深入贯彻落实的讲话精神,推出了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如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十查行动”,严查严管,市县联动,严肃处置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全力防治大气污染。作为旅游产业支柱之一的饭店行业,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饭店业的绿色营销迫在眉睫。

2 保定市饭店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保定市饭店业绿色营销的顺利实施需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接受。饭店业实施绿色营销策略实施的初衷是环境保护,从另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分析是为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因此,饭店业绿色营销是否能顺利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认可与支持。本文以问卷形式,针对消费者市场对饭店绿色消费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展开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50份。在调查之初根据消费者构成的不同维度按照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消费目的、消费等级等抽取不同比例的人数,以保证本次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及科学性。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果:对饭店业绿色消费有认知的消费者所占比例较小,有超过50%消费者仅仅只是听说过,而真正了解绿色消费和绿色饭店本质的消费者只有不到5%。消费者在选择饭店消费方面,基本不关注该饭店是否是绿色饭店,超过70%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饭店对他们的消费没什么影响,仅有占到10%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饭店的选择很重要。大部分的消费者比较支持饭店在环境保护及能源节约方面做出相应改善,此类人群占调查总数的83.67%,对于饭店在环保和资源节约等方面做出的调整,仍然有16.33%的消费者持消极观念。饭店业实施绿色营销需要成本的投入,同时会导致饭店产品价格的提升,90.44%的调研对象对此都持有支持的态度,但是在价格提高比例高低方面存在差异,其中有9.56%的消费者对饭店绿色营销所导致的产品价格的提高,仍有抵触情绪。通过此次调查结果可以得出消费者对饭店业绿色营销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但是大部分消费者还是愿意为共同生存的环境的改造及环境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

3 保定市饭店业实施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绿色饭店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在一些前沿的大城市开始实施,但是被称为“太阳之城”的保定市在21世纪初也开始实施了饭店的绿色营销。虽然它们的营销模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在诸多方面还是不能适应绿色营销的要求,有的饭店甚至歪曲理解绿色营销,保定市饭店业绿色营销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

3.1 饭店经营只为单纯的经济效益 一些饭店对绿色营销的认识存在偏颇,表面上打着“绿色”、“环保”的旗子,而在饭店绿色实践方面却理解为“减量化”,消费者不但没有享受到绿色的产品,反而却是服务标准降低了。例如,某些个别饭店名义上以节约环保,同国际环保接轨为由取消《星级饭店标准》中规定的客房“六小件”,这为消费者的住宿带来了诸多不便。

3.2 饭店业绿色营销发展水平高低不等 随着今年保定市大气环境的日益恶化,雾霾的严重污染,饭店行业对绿色营销的认识及实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得出,饭店业绿色营销水平出现高低不等的分化局面。五星级、四星级高星级饭店相对于三星级以下的饭店而言,饭店自身在真正意义上实施的绿色营销以及消费者对饭店的绿色感知方面都明显高于低星级饭店。保定五星级电谷国际饭店是走在绿色营销前沿的饭店,也是保定市贯彻绿色营销较为全面的饭店,从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到能自主发电的太阳能光伏玻璃幕墙,从饭店内部员工进行专门的绿色营销的培训到饭店全体员工对绿色营销的理念在工作中的实施,无不透露出电谷饭店的“绿色”。

3.3 大多数饭店不愿意接受环境成本 饭店行业绿色营销的全面实施,需要高额成本的投入来改善目前的现状。饭店绿色营销投入资金过高,而成本的回收则需要相对长的过程,因此,出于经济效益考虑,有些酒店业即使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饭店业绿色营销实施的必要性及时代性,还是认为为环境投入的这笔资金不如用来饭店规模的扩充或硬件的投入。饭店经营者的这种心理,导致大多数饭店不愿意接受环境成本。为提高保定市的环境质量,保定市环保局、保定市旅游局等也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及措施,这些饭店在当地法规的约束下,它们宁可接受罚款支出事后环境成本,也不愿意接受环境成本。

4 保定市饭店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

4.1 绿色产品策略

4.1.1 实施绿色餐饮 绿色餐饮是绿色产品策略的关键环节,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中,绿色有形的绿色餐饮产品意义重大。为满足它们的绿色消费,在食材方面饭店要选用无虫害、无农药残留、无污染的绿色蔬菜和饮品,对于国家规定的珍稀动物或野生动物不适用,结合当地特色及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开发使用原生态的野菜。

4.1.2 打造绿色客房 绿色客房是保定市饭店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支撑。绿色客房要求在客房中提供绿色产品,房间装修使用环保材料,在房间放置可净化空气的绿植,既美化环境又净化空气。在客房中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提供比如一次性拖鞋、牙刷、梳子等,不提供不代表没有,可以更换为大瓶包装,可以供多批消费者使用,保定市的秀兰饭店客房就采取了此方法。

4.1.3 提供绿色服务 绿色服务要贯穿于整个的消费过程。以绿色的餐饮服务为例,在消费者点菜环节主动向消费者推荐绿色食品,引导它们应该本着“营养合理、经济实惠、不浪费资源”的原则消费,就餐完毕提醒消费者打包,不浪费菜品。

4.2 G色价格策略 制定饭店的绿色价格,直接影响饭店的利润,因此显得尤为重要。保定市饭店业实施绿色价格要树立“资源节省使用”、“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等观念,把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计入到产品成本,产生绿色成本,成为绿色产品价格的一部分。因此,绿色价格一般都会高于普通的价格。

4.3 绿色渠道策略 保定市饭店实施绿色渠道策略时,中间商提供的产品质量决定着饭店实施绿色营销的水平。饭店要选择信誉好的绿色中间商,为维护饭店的绿色形象,争取采购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另外,还要加强营销渠道成员的绿色环保意识,打造绿色营销网络。

4.4 绿色促销策略 饭店业实施绿色促销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饭店绿色营销,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饭店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展绿色公关,比如采用环保教材、报刊、绿色演讲主题等形式传递绿色信息,宣传饭店绿色形象,尤其是把促销活动放在支持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中。另外,饭店还要加强同绿色消费组织、政府部门的环保机构等团体的联系,主动承担起饭店的环保义务,以达到绿色公关的目的。

4.5 强化政府的导向功能,争取获得ISO14000认证 保定市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制定相关的政策方针及法规,强制实施饭店行业的绿色管理。对饭店实施绿色营销实施到位的饭店大力支持,严格执行地方政府规定的排污、治污的标准,对于超标排放或不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饭店予以相应的惩罚。

ISO14000标准强调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要求建立职责明确、运作规范、文件化的监控管理体系,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和运行程序来达到环境目标和指标,实现环境方针。保定市多家饭店多对ISO14000的认证体系了解不够清晰,保定市政府部门应该要求饭店自身充分认识到通过ISO14000认证标准,有利于实现保定市饭店业同国际饭店业接轨,更能促进保定市饭店业依照认证标准开发满足绿色消费的绿色产品,促使保定市饭店业的发展朝标准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小玲.旅游度假区饭店业绿色营销探析――以武夷山饭店业为例[J].经武夷学院学报,2010(1):57.

[2]姜瑞华.青岛市星级酒店绿色营销组合策略研究[J].中国知网,2008(9):20.

[3]晏素.浅谈酒店的绿色营销策略[J].消费导刊,2010(4):21.

篇5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过程;环境问题;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quickening of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specially in the recent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noise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dust pollu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order to keep the ecological balan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is imperative. This paper will be to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pollution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olution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words: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市政不断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发展不断同时,也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水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对周围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不仅会影响市政工程建设的工期,同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如果长期不得根治,会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因此,在对市政工程进行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十分必要。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市政项目工程建设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施工前、施工过程、竣工运营。其中,每个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1施工前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工程设计、项目决策方案、实地考察等是市政项目工程施工前包括的主要内容。通常在对市政工程进行设计规划时,通常只注重如何最低限度降低投资成本,实现工程建设的实际功能,而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虽然有的在工程施工前会提出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不能直观的反映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工程参与人员模糊环境问题。对高价值的土地资源盲目占领、污染水资源、破坏城市绿地、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是工程施工前期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

1.2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市政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为了加快施工进程,保证施工质量、达到预期效果,最容易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噪音污染、粉尘污染、水污染等是常见的环境污染类型。

(1)噪音污染。噪音污染主要是在施工作业时,由于施工现场对各种机械设备的运作以及对材料进行加工时产生不同程度的噪音。其主要特点是污染源十分固定,并且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这种干扰的声音,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2)粉尘污染。市政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大气污染主要原因是粉尘污染。在施工作业时,由于车辆来往行驶、地面发生腐蚀或施工操作等将施工扬尘、道路沙尘等带进大气中,严重影响了施工现场周围环境。

(3)水污染。施工人员随意排放生活污水或者工业用水是导致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自然降水至施工场地,使各原料受到雨水冲刷产生污水也是引起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通常水污染大多集中在施工现场周围的水域。

1.3竣工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

当市政工程竣工后,开始投入运营,发挥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工程中有污染的项目就会对周围环境进行持久性的破坏。随着其使用功能的不断发挥,噪音、粉尘、废气等对环境的污染也随之日益加重,影响人们健康以及日常生活。

加强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主要是对由于人类在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管理。运用到市政工程建设施工中,就是控制好整个施工时序上出现的环境管理行为。全过程控制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以及竣工运行,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承包商、业主、监理共同参与,共同协调,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各自发挥其职权,组成城市环境管理的主体结构。

2.1政府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措施

通过利用行政命令、经济手段等,对施工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限制和控制。为了达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使之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就目前我国市政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情况来看,加强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十分必要。

2.2承包商的环境管理

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工程施工承包商有直接控制工程的各项管理的功能。承包商应该利用自身的力量和优势,充分发挥其环境管理职能。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承包商应将环境管理意识融入其中,严格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法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工作。对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反映、协商,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治理方针。

2.3业主的环境管理

业主是工程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决策者,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控制者。在进行招投标时,应严格评审施工单位的投标书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对于不明确不合格者坚决不能给予批准。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严格施工程序,对施工现场出现的环境问题及时处理。

2.4监理的环境管理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的大规模发展,工程监理制度在取得了较大改善和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对环境监控能力受到限制。由于市政工程项目施工具有一次性特征,监理部门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控制制度,扩大建立控制管理权限,更好的进行全面系统化的环境管理工作。

3、施工阶段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

3、1针对噪音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

由于噪音污染源主要是施工作业与施工机械设备等。因此在项目建设施工中,特别是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应尽量采取比较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减少对落后的机械设备的使用。同时,应对施工时间进行合理规划,施工作业尽量在白天进行,减少夜间操作。

3.2针对粉尘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降低粉尘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首先应经常洒水对运输道路进行有效养护,必须对运输粉质材料如水泥、土方等的车辆加上盖篷布,道路扬尘降低。其次应在施工现场的粉末材料上面搭盖篷布,尽量采用先进设备进行施工作业,事施工工艺产生扬尘频率降低。此外,应及时覆盖的土地面以及土方,减少风蚀扬尘对环境的污染。

3.3针对水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防止污水、废水随意排放的现象,应及时处理工程施工产生的废水、废料,如果没有处理完善,不得排入城市河流。同时,施工人员使用的生活污水,必选在进行集中处理以后,才能排入水体。此外,施工现场堆放的油料也是引起水污染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减少水污染,应对库房地面实施防渗处理,避免油料由于滴漏导致水体污染。

3.4针对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措施

分类处理建筑垃圾,可用垃圾要及时回收循环使用,如碎钻头可以作为回填料进行二次利用,砂、石可用来作为混凝土骨料填充,不仅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少投资成本,对没有回收价值的应及时清理。

篇6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和基础。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依靠人们意识的提高和革命自觉,而必须依赖一个有效的制度体系的支撑,特别是一个科学而有效实施的法律制度体系的支撑。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对法律制度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需要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评估我国的法律制度,特别是环境资源法律制度。我国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替展理念,需要把生态理性纳入法治运行轨道,确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法治系统。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评估我国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首先,根据生态文明的精神和要求评估与审视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再根据这种评估修订现有的环境资源立法,同时提出新的立法规划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其次,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体系性、整体性的事业,还需要对其他相关的立法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估,并根据评估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解释来实现其他法律的生态化改造。法律责任制度是法律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是一项立法能否得到实施,能否最终实现其目标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对于环境立法这种带有强烈政策性特征的立法而言,法律责任条款是一项立法有效性的关键决定因素。出于这一考虑,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我国环境立法中的法律责任进行评估和审视,并根据这种评估和审视提出未来中国环境责任立法的完善建议。

二、我国目前环境法律责任制度不能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突出问题

(一)环境违法的成本过低,导致企业缺乏环境守法的动力

决定企业是否进行环境守法的因素很多,包括守法保障管理、守法促进措施的有效性、守法监测和评估等因素。而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环境违法成本。所谓环境违法成本,指企业违反环境法律所应承担的负担和损失。环境违法成本=违法的责任后果×违法责任承担的概率(查处概率)。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决定其选择环境违法还是环境守法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环境违法成本和环境守法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当违法成本大于守法成本时,企业守法才有利可图,环境法的执行和实施才有可能是有效的。而当环境守法成本大于环境违法成本时,环境违法成为了有利可图的行为,环境法的实施必然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国企业环境守法意识淡薄、企业环境守法信用不高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提高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我国环境法律中的法律责任可以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我国目前环境违法的责任后果总体偏轻;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成本大大高于罚款数额的现实促使企业宁可违法排污缴纳罚款,也不愿意运行污染治理设施。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例,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对不使用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排污的行政处罚的最高金额只能达到10万元,这种罚款额度对一些小型的污染治理设施有一定作用,但对那些每天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都远远超过10万元的大中型污染源则不能发挥引导企业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正向激励功能。

(二)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的主体过于狭窄

生态文明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环境资源问题的新视角,也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体系性、整体性的事业,因此需要具有整体性和体系性的解决方案。正是居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十报告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要求包括技术转型、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文化转型和社会转型在内的体系性和整体性的转型。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看,以下两点原则对贯彻整体性和体系性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应当加强政策之间的整合,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加强的,达到这些目标的政策应当整合;第二,由于转型是整体性的,不仅仅私人机构需要根本性地改变其行为模式,而且政府、个人等其他主体也需要改变其行为模式;在私人机构中,不仅直接的污染源主体需要改变其行为模式,投资者、销售商等相关主体也需要改变其行为模式。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责任是以规制污染源企业为核心的,针对作为排污主体的企业的法律责任的条款很多,而规定政府的法律责任的条款相对较少,规定消费者、银行、证券公司、销售商等其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的条款几乎是空白。这种以污染源主体为核心的、其他主体法律责任条款薄弱甚至空白的法律责任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所要求的整体性和体系性的模式转型是不相适应的。环境保护责任的承担主体不应当限于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还应当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其他组织和个体。

三、扩张环境法律责任的主体

(一)确立和强化消费者的环境法律责任

建构于传统经济理论和模式之上的消费者权利话语,是一种对消费主义迷醉的表达,这种话语以经济发展观上的盲目自信和对科学技术的盲目乐观主义为基础,认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没有止境,不会受到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这种传统的经济模式和理论正在把人类及其生存的家园引向危险的边缘。生态和环境危机的应对不可能在“经营者义务———消费者权利”这一传统的理论模型下得以破解,而是需要对生产和消费进行联动的规制,需要用正确的社会生态义务来调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使之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消费者生态义务的理论在此背景下破土而出。所谓消费者的生态义务,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达成生态消费模式、实现良好的消费秩序而承担的法律义务,具体包括适度节约消费的义务、依法处置消费废弃物的义务等。适度和节约消费的义务并不是直接禁止人民进行奢侈性消费,而是要求进行奢侈性消费的人对其所占用的其他人排放空间和资源付费,以确保总体的排放总量和资源消费在生态环境的容纳总量范围之内。通过住房空置税收制度、高额消费税收制度、阶梯资源价格制度、垃圾分类制度等制度确立消费者的义务和法律责任,对推动消费者行为模式的转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政府环境法律责任的强化

在英美国家,“公共信托”理论是支撑政府环境义务和责任的主要理论学说。这一学说认为,政府作为环境资源这一全体共有人的受托人而享有管理的权力,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在大陆法系国家,政府的环境义务及责任理论可以从国家义务理论推导出来,具体而言,这种义务包括国家的积极保护义务、消极不作为义务和给付义务。为推动和保障义务的实现,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的建构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政府环境责任问题在我国被广泛讨论,如何通过具体的立法确立起政府环境责任被认为是中国环境法制完善的一个关键问题。近年来,政府的环境法律责任立法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例如,2007年新修订的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第69条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不依法做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然而,我国的环境立法过分强调政府的环境管理权力而缺乏追究政府环境责任的有效机制。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被认为是中国环境法治最重要的问题。从国外的法制经验来看,政府承担生态环境义务及相应的法律及政治责任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必不可少的法律路径。以目前国内讨论得最为热烈的环境公益诉讼为例,在国外,环境公益诉讼最重要的目的和功能就是通过诉讼督促政府依法履行其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因此,在国外,第一位序的公益诉讼启动者是公民与社会组织。美国的《清洁水法》关于公民诉讼的规定是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中的最著名的规定之一。根据其规定,任何公民可以以违反该法为由,针对任何人———包括美国政府和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提讼。该法对可能被控的人的定义为:个体、企业、合伙者、协会、州、市镇、委员会,一个州内更细分的政治组成部分,或者任何州际间的实体。通过公益诉讼的特别规定,赋予公民通过诉讼监督政府部门依法履行其生态环境保护的义务,是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最重要的目的和功能。中国的环境立法和司法需要在公民和社会团体监督政府行为这方面做出突破,通过公益诉讼撤销政府损害环境的违法行为和促使政府积极履行其环保职责。具体而言,完善政府的法律责任制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一步强化环境生态质量的政治责任制度,建立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

以雾霾防治为例,《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将考核和评估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这可谓是对片面追求GDP政绩观的一次纠正。但是,目前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任职和升迁没有直接挂钩,其对领导干部的约束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我国的大气污染形势亟待彻底改变的背景下,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建立空气质量考核一票否决机制,对未能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的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改变各级政府官员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为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雾霾难题也才能得以根本解决。

第二,建立对不履行环境治理职责或治理不达标的地方政府的经济罚款制度。

运用经济罚款制度来惩罚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违法行为。目前我国在污染治理方面的行政罚款主要是针对行政相对人的,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建立起针对地方政府的经济罚款制度。而在污染治理的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不惜以违反环境法为代价,成为环境污染治理法律和政策实施的主要障碍,因此,有必要建立起针对地方政府的经济罚款制度来预防和纠正其违法行为。在这一方面,西方的经验可为我国的制度建构提供借鉴。例如,在欧盟,针对成员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违反欧盟法的行为,欧委会在对成员国违规现象提出通报批评或警告后,相关成员国须及时回复,并在欧委会书面警告之后两个月内准备应诉。如果成员国的回复和整改不能达到法律的要求,欧委会有权诉诸法律程序,对违规国家进行经济处罚。

第三,建立环境治理达标与中央财政投资联动的制度。

单纯的经济处罚在威慑和预防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违法行为的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即使建立起了针对地方政府的罚款制度,罚款的数额相比项目给地方带来的巨大利益还是无法比拟,因此,针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处罚制度不应当仅仅限于罚款,还应当使环境治理和中央的相关投资挂钩,倒逼地方政府选择发展与环保的双赢道路。美国为了制裁地方政府的环境违法行为,设计了一系列督促地方执行联邦法律政策的惩罚机制,例如,对环保不力的地方,国家环保局可将其环境管理权收归联邦,该地方也将失去获得高速公路基金或建设新排放源的权利。在这方面,我国的区域限批制度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下一步应当探索大气污染防治及环保达标与中央的发展投资联动的制度。

第四,完善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公开法律责任制度。

我国应当通过法律明确政府大气污染信息公开的义务,扩大政府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公开的范围,并赋予公民和社会团体在政府未履行信息公开义务时请求法院判决强制其公开的法律责任。政府应当在已经制度化的空气质量信息公开、空气质量预警信息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信息公开扩大到适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日常监管信息、公布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等方面,通过信息公开的力量,来监督企业守法和政府依法监管。

第五,完善现有的政府法律责任制度的相关制度。

现有的撤销违法的行政许可的法律制度、行政不作为制度、行政赔偿制度等追究政府法律责任的制度,在雾霾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但是,由于雾霾治理是一个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业,需要通过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来促成这些传统的政府法律责任制度在雾霾治理中的实施。

(三)股东、信贷机构、环境专业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环境法律责任的确立和强化

环境法律责任的扩张,不仅仅涉及消费者和政府,股东、信贷机构、销售商、环境专业中介机构等其他主体也要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责任。

1.股东的环境法律责任

企业的环境污染主要发生在生产环节,但是,要从根本上预防环境风险,需要将环境风险的预防尽可能地提前,对投资环节也进行有效的规制。股东的资金是企业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一直以来,传统的法律理论只要求股东承担公司法上的股东有限责任,而对投资机构所投资的项目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后果则无需承担任何环境责任。这导致一些恶意的股东利用公司的人格来从事损害环境的项目以谋取暴利,待获得利益后又注销公司从事新项目,其造成的环境和生态破坏最终由受害人和国家买单。针对此种不公正的现象,需要确立股东在特定条件下对公司的环境责任承担连带责任的相应制度和机制。

2.信贷机构的环境法律责任

当信贷机构的信贷资金为了追逐利润而大量流入严重破坏环境的项目时,信贷机构也成为一个隐形的污染者,成为污染行为的有力帮手,因而,信贷机构承担相应的环境法律义务和责任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毋庸置疑的意义。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绿色信贷的政策性文件和规范,规定了信贷机构的绿色信贷义务,但这些义务都是一些倡导性的政策性义务,其实施的效果非常有限。绿色信贷要得到真正的推行,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法律一方面要规定倡导性的义务并配置税收优惠、贴息优惠等措施的支持,另一方面,法律也需要为信贷机构设置强制性的、“底线防御”类型的绿色信贷义务,并针对违反此类强制性义务的信贷机构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禁止向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进行贷款的义务,中止对环境具有重大破坏性的项目贷款的义务等,如果违反这些强制性的法律义务,法律应规定信贷机构承担信贷合同无效的法律责任。

3.环境专业中介机构的环境法律责任

节能服务公司、环境监测机构、环评机构、环境设施专业运营机构、环境审计机构也应当承担相应的环境法律责任。以环评机构为例,由于环评机构是接受项目单位的委托而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而委托本身又是一种收费式的商业行为,因此当环评机构为了商业利益而出现信用风险时,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法律责任机制来进行治理。除了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外,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主体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也是一种有力的手段,这种责任属于专家对第三人的民事责任。新修订的我国《环境保护法》第65条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这在法律上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的连带民事责任。将来需要通过其他法律法规来进一步确认节能服务公司、环境审计机构等专业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

四、提高环境违法的成本

(一)近年来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的立法进展

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法学理论和实务界的共识,在立法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比较重要的进展如下:

第一,增大了行政罚款力度。

2008年修订的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第73条规定,对不正常使用水污染处理设施的违法行为,环保部门可以处以应缴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而修订前的罚款数额是10万元以下。2014年最新修订的我国《环境保护法》第59条规定了针对违法排污的按日计罚制度,并明确规定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来确定罚款数额。

第二,规定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拘留的法律责任。

根据2014年最新修订的我国《环境保护法》第63条的规定,针对拒不改正违法行为和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公安部门可以对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实施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

第三,明确了应当对环境监管人员进行相应行政处分的具体情形,并规定了引咎辞职制度。

2014年最新修订的我国《环境保护法》第68条具体列举了对环境监管人员应当进行行政处分的九种情形,并规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主管的责任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在此种情形下,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第四,赋予了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更多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权力。

例如,2008年修订的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第74条把限期治理的决策权赋予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而修订前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才能做出限期治理的决定)。2014年最新修订的我国《环境保护法》第60条赋予了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责令停产整顿的权力,第25条赋予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查封、扣押的权力,第61条赋予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针对未通过环评开工建设的项目责令恢复原状的权力。

第五,降低了环境刑事责任的门槛。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第338条规定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要件进行了两处修改:其一,将“危险废物”修改为“有害物质”;其二,将“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的”。201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细化了环境刑事犯罪的构成标准。

第六,规定了环境信用评价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将企业环境违法的信息公开会对企业的公众形象及商誉造成影响,这也是提高企业环境违法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联邦环境总署通过执法与守法在线数据库公布全部执法和守法记录,这一做法在守法促进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修订的我国《环境保护法》第54条第1款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第55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第54条第3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我国新《环境保护法》不仅运用信息公开的方法来提高环境违法成本,而且把信息公开和环境信用评价结合起来,对企业环境方面的行为进行长期的跟踪评价。

(二)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的未来走向

第一,完善环境行政罚款制度,进一步提高环境行政罚款的力度。

首先,改革数值封顶式罚款中的不合理的数值限制和倍率封顶式罚款中的不合理的基数设定。针对许多环境行政处罚的数值封顶式罚款中的数值限定远远低于守法成本的情形,需要及时提高封顶的数值或者将数值封顶式罚款变更为倍率封顶式罚款。针对倍率封顶式罚款不能与守法成本和所造成的损害相匹配的情形,改革赔率封顶式罚款中的基数设定。例如,针对超标排放和超过总量限制排放的企业,可以以采取污染治理措施所需费用作为罚款的基数,这样处理才能够满足违法成本大于守法成本的条件。其次,设计科学合理的行政罚款额度确定标准和程序。科学合理的环境行政罚款制度设计要最终落实以实现其制度目标,还有赖于科学的罚款额度的计算标准和程序。加拿大为了推动环境执法和罚款的统一性和科学性,专门制定了《环境执行法案》。这方面,美国联邦环境总署的做法也值得我国借鉴。其颁布的《民事处罚政策》(GM-21)和《处罚实施的具体法令措施框架》(GM-22),不仅奠定了科学设定环境违法处罚的框架,还设计了具体的罚款额度计算标准、模型和程序。环境行政处罚的基点是违法收益,并设计了专门的计算机程序模型(BEN模型)进行计算,以剥夺违法者的违法收益,消除违法者由此获得的相对竞争优势。BEN模型所计算的违法收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机会成本,即违法者没有按时购买处理设施并运行维护所节省的费用用于其他方面可获取的收益;二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即货币的贴现。通过计算机模型的使用,将违法者的收益尽量量化,提供了处罚的明确依据和清晰的计算过程,另外,法律还要求将所有内容和计算方式通过听证会的方式予以公开并接受质疑。计算机模型和公开程序的双重约束,保障了环境违法成本不低于环境守法成本,保障了环境行政处罚额度确定的科学和公正。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的环境行政罚款也要通过计算机模型的开发来限制自由裁量权,避免行政罚款在实施中被打折扣。

第二,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赋予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特定的法律效力。

许多企业很善于钻法律的空子,虽然其很少实施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行为,然而轻微的违法行为却总是不断。针对这种“精明的”违法者,环境行政处罚的转换制度和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能够有效提高其环境违法的成本,例如,可以把违法者每次受到的警告处罚记录在案,累积到一定次数便可以向更高一级处罚形式转化。目前,我国新《环境保护法》作出了将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记入社会诚信档案的规定。一些省市已经在试点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然而,信用评价的结果的运用范围非常有限,使得这一制度没有发挥出其在提高环境违法成本上应有的功效。将来的制度改革应建立每个企业的环境守法和违法行为的信用档案并定期进行信用评级,而且,对那些信用评级差的企业在环保资金补贴、政府采购、银行信贷、证券上市及增股融资等方面进行限制甚至直接剥夺其资格。

第三,建立生态修复法律责任制度。

目前,我国污染环境的损害赔偿责任主要是依据《侵权责任法》赔偿相关受害人的人身及财产权益的损害。而对环境本身的损害的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责任一直由政府承担,这是一种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应当建立污染者的环境修复法律责任。

第四,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篇7

关键词:火电厂;锅炉;节能减排;热效率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6.01.037

0引言

锅炉是火电厂中主要的能量转换设备,火电厂的锅炉尽管在发电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如今我国化石能源的消耗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国也加大了的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火力发电厂必须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和利用能源,始终坚持走长远发展之路。

1火电的实际现状

火力发电是我国电能的主要来源,这种趋势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变化,虽然人们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在日益增加,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的追求。因此,火力发电厂有必要改善锅炉的运行情况,降低对煤炭资源的浪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由于火力发电厂是将煤炭中的化学能源转化为电能,而煤炭并不是单质,而是多种化合物的组成,那么煤炭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更有现在为人们所熟知的PM2.5颗粒,这些污染物质的排放不仅会加剧温室效应,也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虽然当前我国的锅炉制造技术有了明显提高,但仍与国外存在差距,国产锅炉普遍能源消耗较高,但是能量的转化率却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现行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如表1所示。

2火力发电厂锅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锅炉制造行业的飞速发展,在锅炉制造的技术水平和行业标准的规范上都有了显著地提高。但是在锅炉的生产、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我国对锅炉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的节能、环保以及安全问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火电厂锅炉在使用上普遍存在着能源消耗高、能量转换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提高火电厂锅炉的能量转化效率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问题已刻不容缓。

2.1火电厂锅炉节能减排体系不完善

节能减排工作长期以来都未能在火电厂中得到充分的重视,政府也未能及时划拨足够的资金帮助火电厂实现技术的升级,这会导致火电厂锅炉中的污染物排放问题持久得不到解决,在企业自身技术储备以及资金条件都不充足的情况下,更不用谈建立火电厂锅炉节能减排的完善体系。体系的缺位使得有的火电厂锅炉都没有配备相应的脱硫设施,而硫元素是煤炭中的常见元素,在有的煤炭中含量比较高,如果使用这些煤炭进行燃烧,燃烧后的烟雾不进行脱硫处理,将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不仅加剧了大气污染的情况,还可能形成酸雨,对地面建筑造成影响,其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2.2火电厂锅炉燃烧效率低

现阶段我国许多火电厂锅炉都有可燃气体和固体未得到充分的燃烧,燃烧的温度低于标准,由此火电厂锅炉的热能得不到充分的转化、利用,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问题。因此也造成了我国火电厂锅炉燃烧效率长期处于低下的水平,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乃至能源浪费。

2.3自动化水平低、辅机和燃烧设备的质量低下

对于某些小型发电厂而言,由于自动化水平较低,相关操作人员难以对锅炉类的热负荷变化有及时的了解,这样自然也就谈不上对锅炉运行情况的合理调整了,或者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通常会运用自己的经验、感觉来对锅炉进行调整,这样便会使能源无法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

2.4火电厂锅炉燃煤质量不合格

由于长期以来对化石燃料的开采不可不避免的会出现燃料质量下降的问题,而且火电厂对采购的化石燃料并没有规范的质量检测标准,继而直接将这些质量不过关的燃料用于电力的生产,这不仅极易致使污染物质排放的超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锅炉内的能量转化效率,进一步降低能量的利用率。

3实现火电厂锅炉节能减排的可行性措施

3.1控制火电厂锅炉燃煤质量

不同的煤炭质量燃烧所带来的热值以及燃烧后的产物是不同的,火电厂想要实现节能减排,必须控制好锅炉燃煤的质量,采用高热值的优质煤炭,这样不仅能够提供更高的热量,也可以排出更少的废弃物。

3.2加强火电厂锅炉的运行调整

在火电厂的锅炉设计中,应当根据设计煤种以及设计参数,来对锅炉结构和相关辅机设备的型号加以确定,而在锅炉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因燃用煤种很难完全和最初的锅炉设计保持一致,同时锅炉也很难时刻运行在额定负荷下,所以,火电厂锅炉的运行需要严格的按照实况进行调整,找出并分析影响锅炉效率的因素,针对变工况运行和煤种变化等情况,采取措施,对症下药,以便于锅炉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真正达到最大化的运行效率。

3.3控制火电厂锅炉的漏风问题

锅炉本身设计和建造的缺陷是导致能源浪费的重要原因,想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就必须修复锅炉自身原有的缺陷,当然这里的修复则是通过辅助措施来保证锅炉处于良好的状态。火电厂锅炉漏风是常见的问题之一,锅炉漏风会导致内部的热空气与外界的冷空气交换频繁,增大了排烟量,而大量烟雾在排除锅炉的过程中也带走了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本应该是用来交换发电的,这就导致了电力的大量浪费。而由锅炉漏风所导致的燃料的不充分燃烧,也会使得大量的杂质沉积在锅炉内,降低锅炉的热传递效率。为了实现锅炉的节能减排,在使用锅炉之前应该对锅炉的密闭性进行严格的检查,确定锅炉无漏风的现象。当然也有可能是锅炉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损耗而导致漏风,因而要加强对锅炉的管理,定期对锅炉实施维护及有效的监管,以防止火电厂锅炉出现漏风问题。

3.4提升燃烧率

为了提高火力发电厂锅炉的燃烧率,必须降低热损耗,这就要求在锅炉的运行过程中必须定期对受热面进行吹灰工作以提高锅炉的使用效率。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带来大量的烟雾,烟雾的排放不仅会带来热量的损失,也会给受热面带来积渣、积尘,不利于热量的传递,从而降低了燃烧的效率,因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频繁对锅炉进行清灰,有效提升燃煤的燃烧率。另一方面,很多火电厂的锅炉燃烧调整不太科学,燃料不能够充分的燃烧,需要及时对整个过程的实际燃烧情况进行调整,依据空气系数进行风量配比调整,始终保证燃料的充分燃烧,如图1所示。

3.5建立火电厂锅炉节能减排运行的新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主导方针,火电厂锅炉的节能减排需要有新的体系作为支撑,这就需要领导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积极建立新型的节能减排运行的新体系,以科学的管理来提高锅炉运行效率,控制锅炉污染物的排放以及能耗,使火电厂的锅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从而推动火力发电厂的长远发展,推动整个火力发电行业的进步。

3.6合理应用清洁燃烧技术

随着火力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清洁燃烧技术层出不穷,对清洁燃烧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促使火电厂锅炉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当前较为成熟的锅炉燃烧技术有下饲式炉排、振动式炉排、角管式锅炉等,这些锅炉的燃烧效率高,每年都可节约大量的燃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4结语

当前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并且当前的电力企业也将节能减排作为核心问题之一,电力企业也将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各个方面对节能减排进行完善以建立新的体系。并且政府各个部门以及各火电厂企业,务必要加强对节能减排的意识,充分地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来有效减少能量的损耗和浪费、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火电厂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殷永江.火电厂锅炉节能减排技术探讨[J].机电信息,2012(24):295-296.

[2]温泉.关于火电厂锅炉节能减排的几点建议[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0):1036-1036+1221.

篇8

[关键词]化工围城;居民;环境;权益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090-02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各国工业也快速增长,尤其是化工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化工行业在创造出利益的时候也带来了危害,不仅污染自然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生活。在这个化工围城下,如何维护居民环境权益保障是文章的重点。文章通过分析化工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针对问题,通过在源头上的调解和仲裁等准司法行为以及环境评测机制来提出解决方案。并且以解决工厂和居民矛盾为基点,促进企业改革,提升形象,减少保护环境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根据研究结果将保障居民的环境权作为人权纳入法律,实现权力的法律规制。

一、研究内容

(一)化工围城现象出现的原因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到产品,从生产到使用,每个环节都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准确的来说,化工污染是由化工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造成的。在使用环节上,主要是体现在化工产品的使用不当或滥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在生产环节当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则是通过三废(废气、废渣、废水)。根据不完全统计,化工行业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50亿吨,废气8500亿立方米,废渣4600吨,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成为化工围城现象出现的重要依据。

(二)化工围城现象的危害

空气、水、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而化工围城现象的形成途径却主要是通过废气、废水、废渣来污染环境的,也就是说,直接危害到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废气一般具有易燃易爆、毒性、刺激性、腐蚀性等特点,对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威胁。水是生命之源,但是废水具有好氧性、酸碱性、富营养性、油覆盖性、高温等特点,对地下水、地面水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人的生活和生存。废渣的危害相对要轻松些,但是对土壤、水、大气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的研究结果是化工污染物在土壤中难降解、具有积累性和三致作用。化工围城现象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是以一种全面立体的影响,必须加以治理,在治理的同时,也要考虑居民的环境权益保障。

(三)政府对于解决化工围城现象的措施

1.“三废”的综合治理。工业“三废”的不处理排放,是环境污染最直接的原因。政府对于三废问题,提出了开展综合利用,实现三废的资源化,是消除污染、挖掘企业潜力、节约增产的一个重要处理方法。首先,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和副产物能够用技术处理且经济合理的都用来生产新产品。工业当中的余热和可燃性气体,可以作为工业或民用的燃料或者热源。酸碱性的废水,需经稀释处理,或者加工处理出售。对于有利用价值的废渣要充分的利用起来,废渣可以用做建筑材料,或者开辟新的利用途径。总之,三废的综合利用是目前三废处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解决环境污染的情况下,还具有经济价值。对于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三废,在排放的时候必须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狠抓环保科研,净化处理三废。

2.鼓励化工企业搬迁。化工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三废,工厂的建设则是影响居民环境的主要因素。有的企业建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或者附近居民较多的地方,这些建设地点都是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三废会随着地势的走向,污染从中上游一直污染到下游的居民,扩大了居民环境影响的范围,同时很多工厂会发出噪音,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起居。所以工厂的地理位置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政府已出台的企业选址要求规定,企业工厂不能建立在靠近河流地带,选址在山区最佳,应选择周围居民少的地方或者无人区的地方建厂,尽量选址在下游地带。对于目前已经建立的化工厂,政府是鼓励这些企业搬迁的。从建厂地址上降低对居民环境的影响程度。

3.制定相应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化工业的经济利益创造性相比其他行业具有快捷性,但是在管理方面具有复杂性,污染危害方面又具有严重性,对于化工工业这种特殊性的企业,必须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企业的各项行为。我国早在1979年就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范对环境的污染防治,在这项法律颁布之后,《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也陆续出现了。虽然我国的颁布了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跟发到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没有建立关于化学物质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的那个出现这类问题的时候,政府不能及时处理,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产生,应该结合国外的国际标准,修订属于我国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解决化工污染。

4.强化居民环境意识,合理化使用化工产品。各行业的发展都是基于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有的新技术具有双面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在某一方面却又带来危害。化工产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化学产品的使用是非常常见的,在我国农药发展前期,有很多农药是能够防治虫害,提高产量,但是污染环境严重,虽然国家已经禁止化工企业生产,但是还是有不少小型企业在生产,而居民的环境意识薄弱,不考虑这种化学制品给环境带来多大的危害,只知道可以为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于化工围城这一现象的形成,居民也有一定的因素的。在规范化工企业的行为的时候,也应该强化居民环境意识,合理化使用化工产品。

二、对于保障居民环境权益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

我国的早前颁布的法律法规主要针对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约束,对于化工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这使得我国居民的环境权益不能得到保障。权益是指作为社会成员、国家啊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与应得的利益。居民与企业同样享受环境的利益,但是在现目前来看,居民的环境权益没能得到保障,这个和我国的现目前颁布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不够完善有关。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完善支持环境侵权赔偿的实体法律制度,从而保障居民的环境权益。

(二)成立第三方组织

在环境权益受到侵害的居民中,选出部分代表成立第三方组织,他们主要的责任就是作为谈判人员,为环境权益受到侵害的居民代言,与工程进行调解谈判。具体实行,居民组织选举代表,在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其他半官方组织的组织下,让第三方组织代表与工厂进行协商和听证。协商与听证中双方达成一致的协议记入会议记录,并根据狐疑记录订立行政或者民事合同来确定双方权利义务。没有达成一致的协议不写入合同内。

(三)从消费上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对于化工行业同样适用,如果消费者在使用化工产品的时候能够清楚知道其危害,降低化工产品的使用,环境污染的情况也会减轻。居民在使用化工产品的时候,如果能够通过其他方法达到相同效果,且对环境危害小的方法时,可以考虑放弃化工产品的使用。从消费上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能够保障居民环境权益的。

篇9

收稿日期:20151127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7.01.22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4ZD0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项基金项目(2452015240)

作者简介:秦敏(1977-),女,陕西省团校讲师,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通讯作者

一、问题的提出

面源污染又称非点源污染,是指大量小点源形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现象。而农业面源污染则是农户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沉积物、农药、废物和致病菌等污染物所带来的对水体、湖泊、河岸、滨岸和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

相对于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过程机理更为复杂,污染更难防控。以“高投入、高产出、高废物”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中国13亿人口告别饥饿。但是,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在传递效应的作用下,残留的农药、化肥首先侵蚀着农田土壤,而后污染水体,进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最终传递给人体和家畜。相对于工厂、企业等具有固定污染物排放点的点源污染,由于没有固定的污染物排放点和收集点,导致化肥、农药、泥沙、营养盐和其他污染物无序地通过地表和地下径流深入地下,对水体造成污染。

一般来说,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有农田化肥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田固体废物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1]。以化肥和农药为例,1990年以来,我国农业化肥使用量连年增加,由1990年的2 5903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5 9119万吨,年均增加365%;农药使用量也由2007年的16228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8019万吨,年均增加176%[2]。中国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和生产量均已高居于世界首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核心问题。

“十二五”以来,我国加强了对点源排污的治理力度,从2011年至2013年,全国工业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同比分别下降589%和568%。与此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却开始成为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如何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下一步水环境治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2013年我国农业水污染COD排放量达1 12576万吨,占总排放量的4787%;农业氨氮排放量7792万吨,占总量的3172%[2]。为逐步减缓与控制农业污染对水体质量的影响,推动农业化肥使用减量增效和农药使用的减量控害,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在重点领域与方向提出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研究”等,凸显了农业非点源污染对环境水体质量影响的危害性和开展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研究的紧迫性。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试图探索出一种市场化的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方案,为此借鉴了Dales在《污染、财富和价格》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排污权交易观点[3]。本文在深入分析农业面源污染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引入美国正在探索和研究的点源污染排污权交易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尝试在我国农业面源和工业点源之间构建一种新型排污权交易制度,期望能进一步地解决我国小农众多,交易成本高的现实环境治理困境。这对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谐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更好地实现农业非点源污染管理和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评述

美国一些学者提出要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探索实施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的排污权交易制度。Griffin和Bromley指出,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农场主不会积极关注农业生产中带来的环境问题;执行环境浓度费制度,可对超过环境浓度的地区进行惩罚,对低于环境浓度的地区进行奖励。环境浓度费制度可以不对单个污染主体进行连续性监测,而只需整体把握区域环境浓度[4]。但该制度使得污染者的支付严重依赖于其他污染者的污染行为。Pigou的“庇古税”解决方案,提出了通过政府对排污者征税或者补贴来更有效地配置环境资源[5]。Crocker运用产权理论对空气污染控制进行了研究,认为空气的污染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有效控制[6]。Montgomery,Robin HanburyTenison,Uwe Schubert对排污权交易中成本效益进行了研究[79];Cramton,Barade,Hahn等对初始分配进行了研究,认为初始分配权会对市场的产量与效率产生影响[1012];Burtraw,Tietenberg,Cason等对市场势力进行了研究[1316];Stavins,Gangadharan等研究了交易成本问题,发现交易成本会在交易的初期对整个交易体系产生严重影响,促使成本效率均衡点的偏移[17,18],;Coase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指出,在产权明晰且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初始产权如何配置,都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19] 。Keeler,Stranlund等则进一步对监管体系不协调情境下问题进行了研究[20,21]。

美国的排污权交易研究和实践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USEPA(美国环保署)的州内气域项目到RECLAIM(区域性清洁空气激励市场)项目,从国家范围内“铅淘汰计划”到“酸雨计划”,排污权交易的研究多为点源污染的控制,且集中于大气污染防治。直至1996年,EPA公布,可以在多个点源、非点源或点源与非点源之间交易。但早期面源污染交易也很少,且也因交易费用较高始终不能得到有效地化解,成为面源污染难以取得突破的瓶颈。

中国的面源污染排污权交易实行正当其时,非常必要。我国当前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防治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但市场化效果均不显著。一是通过政府行政命令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管理基础。例如,制定相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法律和法规,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行为进行规范和治理。二是主张税收和补贴等激励手段,改变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的预期收益,以此改变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投入行为,从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范围和浓度。应当进一步指出的是,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本身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运作方式,可以使参与主体提高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从政府的强制行为转变为市场各主体的主动自觉行为。也使得全社会更清晰地认识到面源污染的危害,正视这种隐含的现实环境问题和危及人民生存安全的问题。

有机农业势必会推动农业面源排污权交易的实现。中国社会经过现代农业的改造之后,有机农业反而成为稀缺品。在当前加强食品安全的新形势下,发展有机农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测试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内蓬勃发展的农业合作社,有可能在国内建立一种新型的面源污染防控体制,实现农业合作组织的减排激励,从而将其减排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市场化转移,促成其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的新制度。同时如果能使集体化或农户个体的土地减排工程融入点源企业的减排工程体系,则工业点源污染企业过剩的减排能力会得以发挥,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整体环境治理,同时也可以借此搭建农业面源和工业点源之间的市场化交易平台,激励农户不断推进和发展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农户和农业生产组织可以将自己多余的排污交易权进行“高价”转让。而这样的转嫁是市场化监督体系必须完善才能实现的,这就需要一系列相关的监管制度出台。从我国排污权交易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排污权交易主要针对点源之间的交易,而农业面源污染排污权交易不同于点源污染交易,有其自身的特点,传统点源之间的排污权交易不再适用于面源与点源之间的交易。农业面源引入排污权交易,根本原因在于存在着可发掘和可利用的减排空间。目前我国尚没有农业面源污染的交易先例,而关于此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少之又少。因此,如何创建科学合理的点源与面源污染间排污权交易体制是亟须研究的问题。

三、难点分析

工业点源间排污权交易作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已被实践所证明。然而,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污权交易为何鲜有进展呢?除了监管难度大以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项难点:

1.农业面源污染量大、主体多,单个污染主体排放量较小。具有交易需求的企业若分别与每个主体进行交易,制定出不同的交易方案,则企业会背负巨大的交易成本。如果这一成本超过了其自身削减成本或点源间交易成本,那么点源与面源污染之间的交易将无法进行,农户与企业双方都会失去交易的动力。

2.农业面源污染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不同地区地理地貌特征不同,不同作物所使用的农药和化肥量也不同,且农作物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降雨量的不同使得地表径流产生的污染程度不同,不同地区同种作物以及相同地区不同作物种植方式、管理方式也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不确定性。区域降水的随机性与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随机性也较大,因此,传统点源间排污权交易方式难以完全照搬。

3.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效果难以量化。工业点源之间排污权交易可以通过在线监测系统量化双方排污量,但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工作量、信息量巨大,而且由于农户之间存在交叉排污情况,很难计算出单个主体具体排污量,单个主体间削减排污量也无法准确计算,这也对点源间排污权交易方式提出挑战。

4.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性大。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各种污染物通过地表循环、地下循环和自然蒸发进入水体,造成江河湖泊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富集和污染物的扩散,这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造成了破坏,也对农产品安全、动植物健康以及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风险。

四、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

传统点对点排污权交易目的都是为了合理配置环境资源,使社会成本最小化,但基于农业面源污染自身的特点,新制度的设计应有别于传统点源排污权交易制度。

(一)建立区域农户合作组织,促进标准化建设

面对无组织化的中国小农,最佳的方案是希望对其生产用化肥农药等用量根据各地已经做出的测土施肥和施法方案做一个精确的统计,针对不同农作物给定一个适度的标准用量,如果农户少使用化肥和农药就可以获得相应更高的政府补助,但是这样做难度较大。基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需要建立多个主体一体化的机构――区域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将多个农户主体统一起来,代表区域内一定数量或所有农户与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组织内各农户主体需将所用化肥、农药等数量如实上报组织,由于区域内农户具有利益主体的相关性,因此各主体间自发具有相互监督的本能。单个主体由于成本问题无法采取的治理措施可以通过整合来完成,同样有利于监管体系的建设。

(二)鼓励和引导点源排污治理企业进入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将分散的污染源整合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污染排放源,将面源污染转化为点源污染;(2)增强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议价能力,避免了单个主体由于信息不对称性所造成的弱势状态。点源之间交易是企业分别与其他企业制定相关排污权交易合同,而将一定区域内农户整合的方式可以避免企业分别与单个主体制定不同排污权交易合同所带来的高成本,使排污权交易真正有利于实现社会环境资源最优化,点源排污治理企业的进入更有利于污染治理。

(三)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比例要有助于推进面源污染治理

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是排污权交易的起点,如何制定科学合理地分配比例,关系到排污权交易的公平性问题。

针对是否对农户进行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关键还要看参与工业治污企业帮助一定区域内农户治理污染的效果。工业点源与农业面源排污权交易的基础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边际成本要低于工业点源污染。由于给定的交易比率远高于1,工业治理污染企业帮助农户治理污染量越多,则剩余的净减排量也越大,工业治理污染企业可以将多余的减排量拿去市场交易平台进行转让。当其中可以分给农户合作组织的排污量大于该组织当期生产所产生的污染排放量时,便可将其作为排污权初始配额转让和收益分配给农户合作组织。对于具体数值,应综合考虑不同企业与农户利益与激励效果、政府监督成本以及不确定性风险等因素,此方面问题需要在试点工作中进一步研究探索。

交易比率的分配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以美国经验为例,位于美国科罗拉多的迪伦湖(Lake Dillon)进行了美国史上首例点源―非点源污水交易项目,非点源污水处理相同数量的磷比点源污水处理厂节省51%成本。当地Frisco地区建造的地下过滤管道引导地表径流重新流入地下,由于治理得当,环保署将交易比率设置为2∶1[22],即2个面源减排量可用来抵消1个点源减排量;美国北卡罗来纳州TarPamlico河流氮磷减排中,如果只实行点源减排,花费近1亿美元,而在减排过程中纳入非点源之后总成本减至1 100万美元,交易比率为3∶1[23]。而对于交易比例的下限,则决定于剩余的净减排量与交易成本的比值。为进一步阐释交易方案设计,在此可以先假设一个交易比例。由于目前我国尚没有农业面源污染排污权交易的情况,基于1∶1为最低交易基础,为充分调动企业与农户的积极性,最初交易比率可以制定的低一些,如15∶1,即15个面源减排量用来抵消1个点源减排量。参照美国经验数据,此时企业治理15个单位面源污染的成本会小于其治理一个单位点源污染的成本,因而能够激励更多企业参与到交易当中来。对于剩余的05个单位减排量可分为三部分处理,其中一部分作为参与交易的激励因素给予农户合作组织自行出售,另一部分作为风险因子来考虑,最后一部分上交政府。上交政府的部分可用于奖励交易中治理效果明显的企业或出售获得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

(四)政府引导,积极推进

相关的研究表明,凡是涉及农业面源与工业点源污染间的交易问题都存在农民不愿参加的问题,Breetz,FisherVanden等人的社会嵌入理论(social embeddedness theory),认为一个可信的第三方也许有助于解决农民的信任问题,促使它们主动参与交易[24]。政府可在交易中充当第三方的角色。企业帮助一定区域内农户实行减排,而减排量经核实后通过企业与农户合作组织谈判,签订排污权交易合同,合同签订后经政府批准后生效。而对于农户合作组织中信息获得不完全问题可由第三方(政府)参与解决。交易中关键问题在于交易比例如何确定。首先,该交易比例必须小于单位点源污染治理成本与单位面源污染治理成本的比值,此时作为点源污染的工业企业才会有产生参与交易的动力。

(五)排污权交易市场及监管体系

有序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是交易得以实施的关键。构建透明化的实时互动网络交易平台,政府应积极提供企业以及区域内农户相关信息,为点源―面源污染排污权交易牵针引线。平台中要涉及所有与点源―面源污染排污权交易的信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致使资源配置低效出现的可能。

排污权交易的监管关系到交易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而有法可依是监管体系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不同流域、不同地区可根据各地特点制定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排污权交易管理办法(暂行)》,然后根据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管理办法进行修订,逐步完善。传统的点源之间的排污权交易是以政府或者环保机构依法进行监督,其中不乏有些地方出现“权力寻租”现象。点源与面源污染交易中,作为面源污染的农户一方本身就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一旦发生“寻租”行为,将会严重阻碍交易的有序进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会严重受损。鉴于此,应建立农户、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监督的监管机制。惩治措施要严格,使排污权交易中三方都能按照规定合理行使权力与义务。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下;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房屋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房屋建筑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所以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避免埋下安全隐患,使房屋建筑实现其经济效益。

一、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导致房屋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施工管理人员没有按照施工项目的管理标准进行管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由于不当的管理所引起的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1、施工队伍素质差,管理乱

建筑行业的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技能也不高,对质量问题,安全问题的意识也相对薄弱。施工人员对施工图纸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盲目施工,施工程序也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这样就会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对机械设备和原材料的管理不严

施工材料和设备是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对其进行足够的重视,很多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和存放缺乏相应的制度。在选购原材料时没有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也没有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都是管理人员粗略的计算,这样材料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对于材料的保管、使用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材料的使用情况没有准确的反映施工现场的情况,无法合理优化配置资源。

3、施工管理制度问题

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没有规范的防护机械设备,没有足够重视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施工秩序不规范,这些都很容易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特别是工程中的一些隐蔽工程或者重点工程,如果不严格按照施工的规范进行施工,施工质量就得不到保证。施工人员缺乏对施工技术的创新,导致了技术水平低,方法落后,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4、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房屋建筑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但是他们大多数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缺乏专业的施工技术与安全培训,也没有相关的职能证书,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都较低,缺乏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可能会给房屋建筑施工带来安全隐患。此外,由于建筑施工人员大都是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也不高,在施工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5、环境管理方面的问题

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会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移动工房,水电设施等,这些都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影响。房屋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污染源,比如,大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等,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就会影响施工现场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房屋建设过程中的噪声污染存在于施工的整个过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的固体垃圾污染也很严重,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废渣、废包装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等,会对周围的大气环境与水体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加强房屋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1、构建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体系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推进,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的有关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施工管理标准已经不能与日益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因此,对现代化的房屋建筑施工体系的构建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比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利用计算机软件来优化建筑设计,以此来控制房屋建筑的质量。利用移动远程监控技术来对建筑施工的关键工序以及隐蔽工程进行实时监控,还要引进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对建筑材料以及施工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保证工程质量。

2、提高管理人员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的意识

房屋建筑施工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是因为施工管理人员没有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做到位,比如质量管理、施工技术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相关的技术人员以及质量监督人员没有认真履行监督的职责,缺乏质量管理的意识,这样房屋建筑施工中就会有很多难以控制的问题出现,给房屋建筑工程埋下了严重的质量隐患与安全隐患。

3、加强对施工设备材料的管理

施工材料是构成工程项目实体的物质基础,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同时材料成本也占到工程总成本的70%左右,从经济和质量的角度分析,加强对材料的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工程施工之前就要做好材料的选购方案,准备好材料,避免延误工期。在选购材料时要严格把握质量关,从源头上保证工程的质量。对材料的保管和使用工作也要做到位,避免浪费。

4、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方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其稳定性,所以,技术人员要为施工人员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减少房屋建筑施工中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在施工过程中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企业也要做好施工人员安全方面的工作。

三、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的意义

1、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影响着工程的综合管理水平

好的管理方式不仅能保证工程的质量,还能够降低工程的成本,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科学的建筑工程管理措施对保证工程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调度施工材料都有重要的作用。

2、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下,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筑行业的竞争其实就是成本的竞争,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大对自身的管理与控制,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支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房屋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影响着项目的整体质量

房屋建筑施工阶段的管理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所以,企业要加强对这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优化技术方案,在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保证施工方案能够顺利实施。

四、结语

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施工企业应加强对房屋建筑施工的管理,尽量减少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事故与安全事故,虽然目前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只要企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就一定能改善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施工单位要加强与建筑单位的配合,共同为提高房屋建筑项目的质量努力。

参考文献:

[1]叶苗苗.浅谈房屋建筑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2)

[2]全裕利.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

[3]王文超.浅析房屋建工程房屋建筑施工的策划与质量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