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贵州;磷化工;发展
贵州省磷化工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在国内也有一定地位。截至2007年,磷化工产值近50亿,占全省工业的7%,占全省化工的43%,出货值9.3亿,占全省化工的60%以上,占全省出货值的29.5%。磷矿石和黄磷产量都排列全国第二位,三聚磷酸钠和磷肥产量在全国分别排第三、第四位。有大型企业四户,即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剑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西洋肥业公司及中小企业近百户,主要产品有磷矿石、磷矿砂、磷矿粉、普钙、钙镁磷肥、重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硫基复合肥、工业磷酸、食品磷酸、黄磷、五硫化二磷、固体五氧化二磷、三氯化磷、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磷酸氢钙、脱氟磷酸三钙、磷系水处理剂、农药等二十余种。
一、贵州省磷化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贵州省的磷矿和高浓度磷复肥发展很快,矿山和高浓度磷复肥产能及其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磷的深加工,特别是高附加值的精细磷化工产品的发展相对缓慢;低浓度的普钙、钙镁磷肥生产技术、装备陈旧落后;高浓度磷复肥生产所需的原料硫酸、合成氨产能不配套,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2)磷矿优质优用力度不够。磷矿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从市场需求平衡看,中远期我国的磷资源将有较大缺口。随着国家《矿产资源法》的贯彻执行,乱采滥挖现象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违法、越界采矿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即便是正式获得开采许可证的若干小矿山,由于装备落后,开采方法原始,管理混乱,采易丢难,采富弃贫,资源采出率低下造成的资源浪费是令人难以容忍的。贵州的优质磷矿也只能使用10~15年,因而在利用方面,富矿优质优用,中低品位矿配矿或富集利用,发展精细磷化工业,更是贵州磷化工产业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环保治理及“三废”利用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磷化工产业属于大量消耗资源大量产生废弃物的行业,磷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渣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大量的三废排放是贵州省磷化工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制约“瓶颈”。综合利用黄磷生产过程中的黄磷炉尾气、炉渣、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外排的磷石膏,是保障贵州磷化工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对贵州磷化工产业发展措施的思考
(1)继续做强以磷铵为代表的高浓度磷复肥产业。贵州省在“十一五”期间应该进一步依托现有大型骨干企业,充实、完善开磷、宏福两个高浓度磷复肥基地,在做强以磷铵为代表的高浓度磷复肥的同时,积极发展智能型、功能性控释、缓控释、有机、无机复合肥新肥种,在发展以D A P、M A P为代表的大宗肥料品种实力的同时,适度发展硝酸磷肥,着力开发、发展适应平衡施肥、科学施肥迫切需求的多元复合肥,做强做精贵州高浓度磷复肥产业,到2010年年底,全省将形成540万吨/年高浓度磷复肥实物生产能力。把贵州建成国内实力强大的国家级特大型高浓度磷复肥基地。
(2)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磷深加工产品的发展,发展磷精细化产品是贵州今后刻不容缓的任务。依托湿法磷酸净化能力促进贵州磷化工产业发展。由于采用优质磷矿、磷精矿和硫黄做原料,贵州省湿法磷酸及其净化所得的磷酸质量好,某些杂质(砷及重金属等)的含量甚至低于热法磷酸。完全有条件替代热法磷酸用做某些工业级、饲料级磷化工产品的原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是贵州磷化工的方向。贵州具有相当规模的黄磷、净化湿法磷酸的生产能力,应以此为平台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发展磷系阻燃剂,如红磷阻燃剂、磷酸铵盐和聚磷酸铵、有机阻燃剂主要有磷酸三苯酚、甲基磷酸二甲酯和丁苯系磷酸酯、磷一氮系列的膨胀阻燃剂(如多元醇磷酸酯三聚氰胺盐)等;水处理剂,如H PA(羟基膦酰基乙酸、膦羧酸共聚物)、PA P E M P(多氨基多醚基甲叉膦酸)等磷化物;磷酸盐食品添加剂;磷酸盐纺织助剂(如酸性磷酸酯);磷酸盐或磷酸盐衍生物燃料添加剂等精细磷制品、精细磷酸盐产品。重点发展高纯黄磷,食品级、医药级、牙膏级、电子级精细磷化工高端产品。提高磷伴生产品的综合利用能力。贵州的开阳磷矿是我国最富的磷矿资源,是国内唯一不经选矿就可用于湿法加工的宝贵资源,可开发利用的优质矿石储量较大,建设投资较少,生产成本较低。除开磷集团矿业公司有大型矿山之外,该矿区尚有数十家具有不同背景的矿山业主在分割资源,进行中小规模开采。目前,宏福公司和开磷集团正在进行湿法磷酸氟回收制无水氟化氢、从磷酸中回收碘等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
(3)重视环境保护,加大“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促进贵州的循环经济的发展。磷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大量废气、废渣,黄磷炉渣、磷石膏和硫酸矿渣等均是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也存在着资源的浪费问题,因此,搞好这些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与再资源化,既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协调所必需。只有加大“三废”综合利用力度,贵州省磷化工产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十一五”期间,应大力强化磷化工企业三废综合利用,特别是加强黄磷尾气、炉渣、磷石膏、氟回收等综合利用。①磷石膏的利用。磷石膏是湿法磷酸生产过程的工业废渣。磷石膏是一种不仅污染地上环境,而且被雨水冲击会直接污染地下水资源的有害物质。据统计,每生产1吨磷肥,要产生3.75吨固体废弃物磷石膏,大量地排放磷石膏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②黄磷炉渣的综合利用。每生产1吨黄磷就要排出大约9吨磷渣,磷渣量大,堆存占地,有损生态景观。若全省黄磷年产量按20万吨计,则黄磷炉渣年排放量为180万吨。目前,除少数企业少量用于生产硅钙肥外卖,用做水泥掺合料外送之外,绝大多数是多处占地堆放,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更造成了不必要的污染。贵州大约有60%的黄磷炉渣未被利用而以年40万吨的速度堆放,成了不少企业的包袱,造成环保压力。为此,利用黄磷炉渣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微晶玻璃以及保温材料和生产磷渣微粉、磷渣水泥、磷渣砖建筑材料、凝石、硅钙肥等产品也是贵州磷化工产业的开拓空间。③黄磷炉尾气综合利用发展C1化学品。黄磷炉尾气含C O高达90%,是进行羰基合成生产甲酸、醋酸、碳酸二甲酯等产品最好、最廉价的原料。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少量利用之外,绝大多数是点燃火炬燃烧直接排放。这既浪费了能源,又增加了温室气体C O2排放。为此,贵州要充分利用黄磷炉尾气合成甲酸、醋酸、草酸、碳酸二甲酯等高附加值的C1化学品,通过综合利用既解决了黄磷尾气污染又降低了黄磷生产成本,同时还拓展产品链。
三、结束语
贵州应依托资源优势和已有的产业基础,在加强资源保护、促进循环经济的前提下,从做精高浓度磷复肥产业、发展磷精细化产品、对现有矿藏优质优用、“三废”综合利用四个方面加强力度,着力提升竞争实力。
作者单位: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产业布局;城市规划;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产业布局规划提出的背景
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互动问题是任何一个城市开发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城市开发中,其经济的开发应是一个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互协调、平衡有序的开发体系。在宏观上,它们可以统一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是城市发展的源泉,城市功能的协调是产业竞争力得以持续的基础。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功能的协调将是经济发展缺一不可的两极。
但在现实情况中,城市开发中的产业发展思路和既有的城市规划有可能发生冲突,主要原因是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目标、规划期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若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看,特定区域的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探求城市发展中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两者间相互影响、互动优化的特征,以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规划的优化,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进程保证产业开发的效果。所以,产业布局规划就在这一大背景下得以提出,其主要目的是协调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产业内容在城市规划中得以落实,并通过城市规划反作用于产业发展规划目标的修正。
例如,对一个以汽车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而言,最好在城市总体规划最后成果出来以前做一个汽车产业布局规划,结合发改委《城市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汽车产业发展规模,在总规的用地上进行汽车产业布局,确定汽车产业集群规模和合理容量,核实总规提出的用地规模能否满足若干年后经济发展目标要求。如果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则要么修改经济发展目标,要么扩大总规工业用地供应规模,这样才能做到二者协调,确保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另外,通过上面城市规划理论对汽车产业布局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工业园区的弊病与控制性规划也是有一定联系的。当然,也不能一味地归咎于控制性规划,毕竟控制性规划只是从规划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往往带有产业的局限性。以前许多工业园区的控规往往由城市规划师独立完成,但工业园区毕竟不同于城市居住、商业办公区,它有较强的工艺要求,而规划师在工业工艺上的知识也很欠缺,所以往往费了很大的劲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工业园区的管理部门,他往往对要招什么样的企业进来也是一无所知,特别是当各个园区竞争非常激烈的时候,只要有企业愿意来,不管相互之间是否有干扰都一律准入,所以往往造成一个工业园区的企业杂乱无章、乱七八糟。
那么,如何能更好地解决发现的这些问题?通过很多实际项目对规划不同要求的反思,我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做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产业策划或产业布局规划,从而缺乏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指导意义的产业布局要求。所以对工业园区而言,如果事先有产业布局规划,则控规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比如我这个工业园区具有发展哪些产业的优势?以什么产业为支柱产业?该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怎么形成?等等这些需要考虑的问题,都可以在产业布局规划中得到明确的答案。此外,每个具体产业门类对用地大小的要求、对公用耗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通过产业规划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地块划分和容量估算,虽然不能做到百分百准确,但至少八九不离十,误差不会天壤之别。
二、产业布局规划的性质、作用
(一)产业布局规划的性质
产业布局规划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项专项规划,有的地方又称为产业战略规划,说它是“规划”其实也很勉强,毕竟在传统的城乡规划体系中,不能见到它的影子。但是它的存在对传统的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对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影响较大。所以产业布局规划应该是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总体规划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定位应该是同城市总体规划相并行的一个规划,或者是对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关产业内容的一项专题研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辅助,并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产业布局规划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即产业布局规划是根据城市产业发展规划所确定有关产业发展目标和内容,将相关产业内容落实到城市的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中去,确保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相互协调,并最终实现城市经济目标的一种专项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相关产业,其重点是放在该地区及城市经济发展的方略和全局部署上,保证城市或工业园区的各项用地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产业布局规划的作用
通过前面对产业布局规划性质的叙述,大致可以归纳出产业布局规划的几点作用。
1、为政府部门提供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蓝图
对政府部门而言,其首要任务是确保全市经济合理健康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其经济目标是根据国家五年计划来制定的。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要制定五年期的《产业发展规划》,论述重点发展哪些支柱产业,重点配置哪些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哪些传统产业等等,并制定规划期末的经济目标。另外发改委也要制定《重大项目发展规划》,就是根据《产业发展规划》中论述的相关产业,确定产业内哪些项目为本规划期间需要重点建设的项目,并通过这些项目的实现来最终保证经济目标的实现。除了发改委以外,其他一些部门也要编制一些本部门的发展规划,但影响力相对较弱。
上面这些政府各个部门编制的发展规划文件最终要上报市政府批准,这些文件虽然很详细地论述了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容和确保经济目标实现的措施和途径,但都是文字叙述,缺乏全局和整体的概貌。比如虽然论述了哪些产业布置在哪些地方,但由于都是文字,给人的感觉不直观,也不方便记忆。所以如果用图纸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甚至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就能非常方便地给政府部门提供全局性的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构想,所以产业布局规划就在这一要求下应运而生。
所以产业布局规划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政府部门提供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蓝图。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涉及到全市范围内的产业布局规划,另一种是工业园区范围内的产业布局规划。其中第一种较为复杂也不常见,其委托方常为政府部门,它必须以政府各个部门的产业发展规划为蓝本,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产业布局,其性质相当于为政府部门进行全市范围内的产业策划。第二种模式较为常见,委托方常为工业园区管理部门,它也要以政府各个部门的产业发展规划为参考,并结合分区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产业布局。其主要目的是为园区提业策划,确定产业性质并预测园区形成后的经济规模,为园区的管理部门提供未来园区的整体概貌。
2、便于招商引资
前面提到产业布局规划提供了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的蓝图,图纸虽然有了,但也不能束之高阁,最重要的是按图实施,所以产业布局规划的第二个重要作用就是便于政府和园区进行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如果一个政府或园区只根据前面提及的文字资料拿去宣传和招商引资,其成功率可想而知,因为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其一必须要有针对性,其二要有翔实性。针对性是指根据本园区具体产业类型而招商,而不是随便什么企业一把抓;翔实性是指宣传资料内容要翔实,并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去宣传,例如文字、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等。
在产业布局规划中要对产业内容进行策划,包括某种产业大致要引进哪些具体企业(包括企业名称和规模清单等)也作了说明和论述,所以政府部门或园区可以摆脱以前“等”企业来的被动状态,转为主动出去“找”企业,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关于引进企业的要求去按图索骥。另外,在产业布局规划中不仅仅提出了企业名单,也重点分析了本园区的优势和理念,对于对方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便于对方接受。而且产业布局规划将文字与图纸相结合,并以多媒体的方式表达规划意图,具有一定的宣传性。如果将产业布局规划和广告公司设计创意相结合,则宣传效果会更好。
3、对城市规划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通过前面对产业布局规划提出的背景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产业布局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所以产业布局规划的第三个重要作用就是对城市规划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产业布局规划依托于城市总体规划,没有城市总体规划就没有产业布局规划;而产业布局规划的一些布局要求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城市总体规划。例如汽车产业布局规划应提出修建几个整车厂,有哪些零部件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大概布置在总体规划中哪些位置,总体规划的用地条件能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的用地要求等等。
一般来说,产业布局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辅助,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产业布局规划根据其产业特性,对控制性规划的地块形状、面积、场地标高、控制指标和有关基础设施配置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由于产业布局规划没有纳入传统的城市规划体系,所以目前并不能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只能作为指导和参考。
三、产业布局规划的内容要求
产业布局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其用地性质、用地范围应遵循城市规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产业的布局,确定产业容量、大致建设成本、产业发展时序、经济发展目标等等;并结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对该产业园的交通情况、物流运输、配套设施等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以文字和图纸为主,以动画、幻灯或多媒体演示为辅的全套成果,为政府和园区提供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构想。下面对产业布局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叙述如下:
首先,应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某个准备发展的产业的背景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产业现状、产业特点、发展优势与劣势,了解总体布局情况,主要目的是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同质竞争,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次,应对本市范围内的该产业现状和规划区的区域位置条件进行分析。一是从产业策划的角度分析,包括对产业链的组成、产业间的协作以及产业网的打造等等;二是从规划角度对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分析周边有哪些规划要素,包括周边用地性质、功能、社会经济条件、同本区域的相互关系等等。
第三,道路交通条件的分析。分析本规划区距离空港、码头、铁路站场、汽车站等交通设施的距离及线路,了解各种交通设施的吞吐量或周转量;规划区内的道路交通情况,包括道路等级、断面形式、现状交通流量大小等等。周边一些重要企业或园区的分布情况及交通量大小。
第四,场地的现状分析。现状分析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分析和基础设施分析。自然条件分析包括气候情况、地形地貌、坡度坡向、地质水文、农田水利、文物古迹等等,进行土地适应性评价分析。基础设施分析包括现状企业情况(对于新建工业园区则没有)、电力电讯、给排水设施、燃气设施等等。根据各种现状情况,找到园区发展的各种优势,并同其他地方进行比较,做到异质化。
第五,根据现状分析并结合城市规划进行产业布局。规划确定合理的产业分区、产业性质描述,并根据上下游产业链确定产业内企业的组合关系,进行产业用地数据统计、产量预测和产值测算。产业布局是本次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不仅仅只是将企业随便布置进去,而是要通过对工艺流程、企业大致的用地规模以及相关产业协作、产业集群等一系列问题地分析才能合理布局。如果规划专业的同志对某个产业不是很了解,则需要同相关产业的工艺人员配合,先由规划专业确定用地范围和用地规模,再由工艺专业进行产业用地测算,进行初步布局,经过多方协商后再进行正式布局。
第六,确定产业发展的时序和分期发展规模。同城市规划一样,产业布局规划也是有一定规划年限的,产业布局中的各种数据都是规划期末的数据,所以需要对整个产业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和安排,确定不同时间段的发展重点、需要土地和基础设施容量,并测算产量和产值,为政府或园区提供一定的经济发展数据。
第七,根据产业布局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分析。根据期末的产业规模和物流量大小,进行交通分析和物流分析,分析现状道路条件是否满足要求,是否需要新建或拓宽道路等。另外,对水电气等各种基础设施进行分析,其服务半径、容量等能否满足园区形成后的需要。
第八、成本和产值测算。任何一个园区的建设都要考虑投入与产出关系,所以有必要对园区进行经济分析,保证园区能健康发展。
第九,城市或园区形象分析。有的重要园区还要求进行概貌和形象设计,便于今后宣传和招商。
产业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上几点,当然,根据不同的产业类型,其要求和做法可能有所差异,但主要构架和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化。
四、结语
总之,只有将产业特性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产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对二者融合的研究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也对我们现在的工业园区规划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 邹兵. 由“战略规划”到“近期建设规划”[J]. 城市规划,2003(05)
2. 李诚固等著.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 城市规划[J],2004(04)
3. 王红. 借鉴“伦敦规划”. 改进战略规划编制工作[J]. 城市规划,2004(06)
4. 王学锋. 试论开发区规划管理的几个问题[J]. 城市规划,2003(11)
篇3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是著名的“中国茯苓之乡”。目前,全县有2.38 万户、7 万余人从事茯苓生产和茯苓加工,种植面积达2000多公顷,还带动了湘、赣、黔、滇、渝、川、桂7 省市区22 个县、12 万余人从事茯苓种植、加工和销售。建于1992 年的“中国靖州茯苓大市场”现年交易量达5.08 万吨,占全国总量60%以上,已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一直以来,“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在靖州”的品牌名气在外。但靖州茯苓产业创新提升的步伐从未懈怠过。依托重点茯苓龙头企业湖南补天药业有限公司和湖南龙丰茯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靖州积极探索,成功选育了优良茯苓新菌种“湘靖28”,并开展“神舟10 号太空茯苓”诱变育种试验;发明了“茯苓袋料高效栽培技术”,首创了抗肿瘤作用的“羧甲基茯苓多”产品;发展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2 家,茯苓专业合作社3 个,带动靖州年实现茯苓初加工产品总产值6亿多元。不懈的努力换来了累累硕果:靖州茯苓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茯苓口服液“补天回生”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羧甲基茯苓多糖的肿瘤药物被列入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茯苓规范化种植基地”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国家中药材扶持项目”,茯苓被列入《湖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湖南省医药工业“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在前行的道路上,靖州茯苓产业坚持的是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分散型种植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由粗级产品加工向精深产品加工增值转变,由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靖州茯苓生产已有50 多年的历史,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茯苓产业的发展,出台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关于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意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茯苓、杨梅、山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并组建了中国茯苓大市场管理委员会,旨在大力发展林下茯苓种植,提高苓农收益。为更好地发展茯苓产业,靖州县人民政府委托中国林学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2020 年)》,确定林下种植以发展林下茯苓为重点。一是在菌种选择上以“湘靖28”为主,大力推广袋料栽培技术,套袋栽培率至近期规划(2015 年)达到35% 以上,至远期规划(2020 年)套袋栽培率达到60% 以上;二是以中国靖州茯苓大市场为基础,依托湖南补天药业有限公司和湖南龙丰茯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到2015 年交易鲜茯苓6.4 万吨,干茯苓1.8 万吨,到2020 年交易鲜茯苓9 万吨,干茯苓2.6 万吨。同时,加快茯苓菌种培育中心、茯苓定价中心、茯苓初级产品加工基地、茯苓出口基地以及茯苓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以不断增强靖州茯苓产业控制力与市场话语权;三是种植茯苓重点布局平茶镇、大堡子镇、坳上镇、太阳坪乡、排牙山林场。至近期规划(2015年)茯苓种植210 万窖,产量达3.2万吨,实现产值2.3 亿元,至远期规划(2020年),茯苓种植450万窖,产量达6.5万吨,实现产值7.2亿元。蓝图绘就,前方的路将越走越长,越走越宽……
篇4
多年来,陕西把军民结合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初步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格局。
“十二五”期间,全系统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系统军工单位累计实现民品产值2735多亿元,年均增长15.55%。形成了民用航空、民用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特种化工等军工特色主导产业。
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军民融合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统筹。成立军民融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出台了贯彻国发37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省军民融合工作大会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明确了建设军工强省和军民融合大省的目标任务。制定了“十二五”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和落实国家中长期航空工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等,指导和推动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和航空产业的发展。
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双百工程”。政府设立每年1亿元的省级民专项扶持资金,持续实施“重点扶持100个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的“双百工程”,加大对军民结合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截至目前共支持军民融合产业项目276个,财政扶持资金4.2亿元,带动投资210多亿元。
加强军地合作,“央企进陕”。先后与中航工业、航天科技、兵器工业、中船重工、中核工业、中国电科等军工集团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西安、宝鸡、汉中等地共建了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船舶重工科技产业园、西安军工电子产业园、宝鸡军民用新材料产业园、汉中航空产业园、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咸阳空港产业园、宝鸡航空装备产业园,形成了“三基地一院七园区”的军民结合产I发展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军民结合产业聚焦和军工高技术成果转化。
深化战略合作,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深化与中航工业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新舟700飞机、国家民机试飞基地等重大项目和西安阎良航空新城、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建设。成立了注册资金30亿元的陕西航空产业发展集团,组建了10亿元规模的西安溜北航空产业投资资金。支持航空产业发展。
统筹科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换。建立了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等技术转移中心、交易中心、孵化中心和转化平台,推动了高新区及更大范围的民和民参军;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加快了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截至目前西北工研院已实施军工民用技术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项目23个,新成立企业19家,累计实现工业产值44亿元。
加强指导服务,积极引导“民参军”。加强对民口单位政策指导服务,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单位参与国防建设,支持地方企业承接军工能力扩散。对民口单位的军品配套科研生产条件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军工配套科研和军贸任何项目给予科研补助。
军民经济融合实现突破发展
军民融合创新企业快速成长。“十二五”以来,全省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发展至500余家。西飞公司、西航公司、航天四院、航天六院、陕西电子信息集团等5家龙头单位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在陕军工单位投资或参股的各类民品企业达300多家,其中总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2家,过5亿元的企业12家,过亿元的企业50多家。
篇5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重要的优势传统产业。近年来,随着纺织企业改制搬迁步伐加快和服装企业的快速崛起,纺织服装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女裤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男裤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但也存在产业布局较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不大等突出问题。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为先导,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产品高端化为重点,以建设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推进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现有棉纺、裤业及商贸优势,加快延伸产业链,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坚持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联动,在更大区域、更高层次上发挥*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的集群优势和集散能力,建设一流的纺织服装产业园,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把*打造成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创国家名牌或驰名商标3-5个;培育或引进上市企业5-6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把我市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协作配套功能全,集设计、生产、营销、信息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名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一)加快出台和实施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明确的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编制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集聚区所在小城镇发展规划,加强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区域环评工作。引导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重点和发展目标,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向重点产业集聚区集中。
(三)积极做好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发展规划。支持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做好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技术创新重点,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营销体系建设,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生产规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一)鼓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对在我市新建的总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生产项目或工商注册在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项目竣工投产后,经审核,财政按其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限额为1000万元。
(二)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对企业节能技改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2%给予补贴;对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项目,按照其项目达产后实际节能效益的10%给予补助。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企业建立的、经过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等),市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6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贴,同一级别不重复补贴。
(四)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鼓励科研院所以各种形式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支持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产品开发、营销能力。每年组织对纺织企业新开发的花色品种进行评审,对企业开发经认定的单项新产品,自认定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五)加快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培育和建设国内一流的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基地,形成纺织服装创意产业链。支持纺织服装院校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到创意产业基地自主创业。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对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的服装设计师,以个人或公司名义在*注册并实质性运行的,市政府给予一次性30万元补贴;贷款300万元之内的,给予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贴息。
(六)组织开展行业“技能比武”活动。每年在*市范围内评选纺织服装行业“十佳设计师”和“百佳技工”,对获奖者分别给予1万元、3千元的奖励。
(七)建立产业公共研发、培训、质监中心。按照市场导向、资源共享、开放管理,低标准收费原则,支持建立*市服装设计研发、服装技术培训和服装质量监控“三个中心”,通过运作,尽快成为国家级和省级中心,扩大*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力。
(八)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我市纺织服装院校培养纺织服装专业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纺织服装专业,开展纺织服装生产、流通、经营方面的职业培训;整合现有纺织服装院校资源,形成较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技校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培训体制机制,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落户我市,相关政策按照*市人民政府《*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执行。
五、增强产业品牌效应
(一)强化品牌意识。引导企业研发并投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附加值和较强市场潜力的知名品牌产品。鼓励同类型企业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等方面开展差异化竞争,加快纺织服装产品向高端发展。
(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每年支持组织评选“*十大服装品牌”,获选品牌进行表彰并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对获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40万元;对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三)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会。鼓励本市服装生产企业和品牌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服装展会,对参展企业给予不超过70%的参展费用补贴。对省市政府组织的专业性展会,经政府批准,参展费用可全额补贴。
(四)积极组织纺织服装推介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高水平的“*纺织服装博览会”。组织开展“*裤业万里行”活动,积极承办“中国裤业设计大赛”、“中国女裤流行趋势会”等大型赛事,提升*纺织服装城的地位。
(五)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宣传*服装整体形象。鼓励企业在中央级新闻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在省市新闻媒体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扩大影响,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纺织服装企业,按照广告费的1%予以补贴,每户每年补贴额不超过300万元。市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力度,在播出时段、版面位置等方面优先安排,并在收费上实行优惠。在全市主干道、车站以及市区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开设名牌服装创业广告宣传牌。建立“中国裤业网”、编办《中国裤业》杂志,向国内外宣传*服装企业和品牌。争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将“中国裤业之都”牌子授予我市,树立*纺织服装整体形象。
(六)加快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纺织的文化底蕴,建设*纺织服装文化广场和展览馆,组建*市纺织服装产业模特队,评选*纺织服装产业形象大使,带动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
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一)加快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建设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扩大规模,错位发展,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二)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生产加工,有目的引进大型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搞规模化生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三)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企业入园。鼓励国内外名牌服装生产企业、著名设计师到服装产业园区落户,来我市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和投资办厂。对投资大、影响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或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重点支持。
(四)构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加快染整行业发展,尽快形成“棉(化纤)-纱-布-染整-面料-服装”完整的产业链条,拉长服装产业链,形成服装、服饰、鞋帽、箱包等系列化配套产品,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五)促进纺织服装链条企业的合作。定期召开纺织服装链条企业对接会,促进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我市服装企业使用*纺织产品作面料。
七、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一)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纺织企业的改制重组和搬迁步伐,大力振兴纺织行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和支持纺织服装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壮大企业规模。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交通物流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平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和项目向我市转移,进一步壮大纺织服装产业总量。
(三)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服装企业扩大规模,支持企业快速发展。每年对服装企业纳税金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增速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年纳税金额达到2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与政府同类其他奖励不重复执行)。
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每年设立3000万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二)组织产销对接活动。组织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采购商、经营商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产销环境。
(三)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对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建设用地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对发展潜力大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或项目,除优先保证建设用地外,减免项目建设过程中市本级及以下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入驻园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在融资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协调金融单位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五)建立投融资平台。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各类投资者组建纺织服装产业担保机构和企业创业资本、创业投资公司,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集合债券、信托计划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
(六)开展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建立纺织服装行业统计和信息制度,及时掌握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企业和社会,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
九、强化组织推动
篇6
(一)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工业园区的方针、政策,拟订园区建设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等各项优惠政策,并上报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代表区政府在工业园区规划区域内实行封闭式管理,即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三)负责《区鱼化工业园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实施。
(四)负责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土地利用指标的报批工作。
(五)负责与省、市、区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
(六)负责园区内招商引资项目的组织、协调及管理工作。
(七)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区鱼化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内设5个事业科室:
(一)综合部
负责工作计划、总结及所有文字材料的起草和审核工作;负责沟通、协调、行政接待、会议组织工作;负责文件传递、督促检查工作;负责机构编制、人事、劳资和考核管理工作;负责文印、档案及车辆、餐厅等后勤保障工作;负责党群事务工作。
(二)财务部
负责对园区经济指标进行运行分析;负责管委会、建设开发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负责管委会财政预算编制工作;负责建设开发公司项目预决算执行情况的编报工作;负责政府性投资项目融资工作;负责土地出让金、配套费及有关费用收取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负责工资发放及养老、医疗、住房公积金等办理工作。
(三)招商部
负责组织实施园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拟订园区年度总体发展任务;拟订产业扶持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争取和落实省市扶持园区及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负责入园项目审批立项工作;负责做好企业科技开发计划、技术改造、新技术产品、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工作;负责建立经济指标体系和经济指标的统计工作;负责园区企业服务和管理工作;负责为入区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为企业代办入园、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等手续。
(四)规划建设部
负责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的编报工作;负责专项规划编报和组织实施工作;负责工程项目选址建设和有关证件的报批、核发以及配套费审核工作;负责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设计、管理和节能减排工作;负责园区环境保障、水电气暖维护管理工作。
篇7
【关键词】三规合一、滨河国际新城、信息化、数据化
一、三规合一概念
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到相同内容统一起来,并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的其它内容按相关专业要求各自补充完成,即为“三规合一”。
“三规合一”并非仅仅指一个规划,主要指一个共同的空间,在规划安排上互相统一,同时加强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标准体系、规划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强化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使规划真正成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龙头。
二、背景研究
政策背景
1、2004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
2、2008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五条提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3、住建部2014年1月2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县(市)城乡总体规划暨“三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按照城乡一体、全城管控、部门协作的要求,编制县(市)城乡总体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逐步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
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 “多规合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印发。提出:加强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相互衔接。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
地方实践
2008年10月上海政府机构改革,原城市规划管理局与原房屋土地管理局中的土地管理部门整合,组建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该机构的变革促成了2009年深圳市、武汉市的相关机构调整,“规土整合”一时成为2009年中国规划管理领域和政府机构改革的热点。
国家推进
2003年10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规划体制改革试点,江苏苏州市、福建安溪县、广西钦州市、四川宜宾市、浙江宁波市和辽宁庄河市成为首批六个试点城市。使基层规划能真正成为“国家规划体系的支撑点”。
随后,“三规合一”的改革试点陆续在国内部分省市展开:2007年,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获批并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此为契机,重庆市开始了统筹城乡的规划改革,2009年重庆市发改委开展了“四规叠合”综合实施方案试点工作,除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也被纳入规划协调的范畴,即空间开放的性质和强度要符合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更进一步的体现了规划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开放性和协调性。
三、河南特色“三规合一”
1、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基础。
2009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全省首批确定的180个产业集聚区进行调查,在掌握全省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生存状况、发展条件、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态势进行对比分析,为省委、省政府制定产业集聚区发展政策,分类指导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以“三规合一”为平台,将产业集聚区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三规合一”,这无疑是河南的创举。河南省要求,一个产业集聚区不能超过3个主导产业,实现企业(项目)的集中布局。
3、以产城互动为依托。河南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四、郑州市滨河国际新城存在的困境及建议
郑州市滨河国际新城为中建(郑州)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建设开发的土地整理投资项目,位于潮河以南,107辅道以东,经南十五路及经南十四路以北,四港联动路以西;政企合作,共同投资100亿元,占地10.47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征地、房屋征收、居民/村民搬迁、拆迁安置补偿、安置房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系及土地平整等。
1、存在困境:
目前开发建设过程中尤其前期手续办理:红线图、设计条件、“一书两证”、土地证等因规划/土地主管部门标准的不统一、规划管理部门分管方向不同存在较多困难;此外规划部门与土地部门焦点不统一导致部分土地无法出让。
困境1――用地矛盾、冲突:两个规划中建设用地的未交集片区造成土地用途管制的冲突,易造成管理混乱。
困境2――边界管理的矛盾:不同主体同一对象边界的差异不同规划编制主体采用不同基础数据导致边界偏差。
困境3――管控精度的偏差: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不同测量精度,导致行政界线偏差。
困境4――规划管理矛盾重重:
难以科学决策――审批决策中缺乏科学评判的空间管理信息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与城乡规划的建设用地冲突,使得审批决策困难。
审批管理效率低――项目申报部门间缺乏信息共享;
进行建设项目申报审批时,所涉及的各个部门间没有共享足够的信息,使得审批效率较低。
部门各自为政――各类空间事权界线不清,缺乏系统划定。
困境5――部门利益不同,发展底线和焦点问题认识不一:环保――环境为重;国土――供地指标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市建设指标;工信――工业发展为重;旅游――旅游提升为重。
困境7――缺乏系统的空间管制措施:空间事权交叉处理缺乏依据――相互推诿;
空间管制要求缺乏系统全面梳理――未全覆盖、难准确定位、标准不一仍然存在。
2、滨河国际新城的建议
从河南省实施“三规合一”的效果来看,以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为导向十分正确,但是经济快速的发展超越了配套服务功能区域的发展速度。
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相同的部分统一起来,即可避免目前区域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二者不相符,土地无法出让的情况。
篇8
关键词 油茶;产业发展;问题;措施;建议;安徽宣城;宣州区
中图分类号 S7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18-02
油茶的主要产品茶油是品质极高的食用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宣州区作为安徽省油茶规划的主产区,林地资源丰富,其气候和土壤十分适宜于油茶种植,发展油茶产业对宣州区具有重要意义。
1 宣州区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认识不足,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对油料生产不重视。受传统种植思想的影响,生产的重点是粮食,油料生产是粮食生产的补充。二是重果林,轻油茶林。林木的发展重点集中在果林,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也多集中在果林。油茶发展没有被重视,资金投入少、政策扶持不到位。
1.2 栽培管理技术较为粗放
在油茶造林缺少良种,苗木快繁等先进技术尚未普及。油茶苗木定植后生长缓慢、进入盛果期迟等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栽培技术、栽植模式、品种配置、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和完善。农户油茶种植多采用粗放管理,不施肥、不垦复、不管护,导致油茶产量、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1.3 资源综合加工能力滞后
油茶利用技术落后,产业科技含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油茶收获后,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整个油茶产业加工技术落后、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销售初级产品经济效益低,严重影响了农户油茶种植的积极性,制约了油茶生产的投入。二是资源综合加工能力滞后。当前油茶产业对茶枯饼、茶皂素、茶籽壳等副产品基本不利用,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未充分发挥出油茶产业的增值潜力。
2 宣州区油茶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2.1 资源比较优势
宣州区作为安徽省油茶规划的主产区,发展油茶产业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气候适宜。宣州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油茶生长,为发展油茶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土壤主要为黄红壤,偏酸性,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为油茶发展打好了基础。三是宣州区多山地和丘陵,林地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2 市场比较优势
一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饮食,油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绿色实用油,广受市场欢迎。二是油茶综合利用程度较高。茶油不但能够食用,还能够应用在化妆品、精油的生产中,用途非常广泛。茶饼则能够应用在肥料生产、农药制造等行业。茶壳可提炼茶碱、栲胶等。三是市场潜力巨大。木本食用油开发是食用油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木本食用油产量不足,多依靠进口,发展木本实用油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1]。
2.3 产业比较优势
一是对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安徽省林业厅组织编制了《安徽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二是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三是成熟的油茶产业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发展油茶产业不但能够销售茶油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以茶油为原料进行化妆品、精油、保健品等的生产,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对茶饼、茶壳等充分进行利用,可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宣州区生态环境良好,可以发展绿色有机油茶生产,迎合消费者需要,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4 效益比较优势
一是经济效益好。种植油茶的产值是种植油菜的4倍。二是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发展油茶产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农民致富。三是生态效益良好。油茶作为林木,能够绿化环境、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生态效益良好。
3 宣州区油茶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让宣州区人民群众认识到发展油茶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立足当地的有利自然地理条件,将油茶产业发展作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来发展。三是在了解国内国际市场的基础上,结合宣州区的自然条件和种植实际,科学合理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四是成立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吸纳油茶生产相关人员加入[2]。五是增强宣州区发展油茶产业的信心。
3.2 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解决苗木供应瓶颈
高质量的苗木是油茶产业顺利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推广和应用油茶科学育苗技术,做好油茶苗木供给工作,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油茶良种采穗圃和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二是培训育苗人员和业务骨干,提高油茶苗木质量。三是对苗木生产、贮藏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确保苗木质量。四是出台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对油茶生产和经营秩序进行规范。五是对油茶良种和优质苗木生产进行补贴。六是建立油茶种苗资源库,选育和引进适合宣州区种植的良种。
3.3 建设优质高产示范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
一是要加快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设,提高油茶综合生产能力。以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的样板作用,激发广大农民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大力推行油茶标准化生产。各相关部门要加快油茶生产系列标准的制定,尽快形成配套的适用产业化发展的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确保油茶林培育按标准设计、标准施工、标准验收[3]。
3.4 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品牌战略
一是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在农户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初步形成“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为农户解决销售问题,为企业解决原料问题,确保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龙头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充分发掘其在技术创新、市场开发方面的潜力,提高油茶生产的科技含量,解决好油茶销售问题。四是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方式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打造知名品牌。
3.5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含量
一是选育和引进适合宣州区种植的、市场销量好的油茶品种。二是研发油茶相关产品。形成政府引导,企业、科研单位参与的油茶新产品开发体系,为油茶的不断发展提供动力。三是推广应用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和科学高效的新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油茶种植水平。四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油茶产业从业人员培训机制。将油茶种植、加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大面积推广,提高科学技术在油茶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五是建立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参与的科研支持队伍,解决好农户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组织编写油茶种植规程,为油茶的生产提供参考[4-5]。
4 宣州区油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把握地理条件优势,多举措整合山场资源
宣州区作为安徽省油茶规划的主产区,林地资源丰富,山场多以丘陵岗地为主,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深厚的黄红壤为油茶生长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但集体林地产权明晰、承包到户后,林地整合的难度有所增加,部分林农的产业意识不强,对于流转整合林地资源心存顾虑;也有部分农户常年外出务工,忽视了林地的有效利用。为了充分发挥丘陵岗地发展油茶产业的地理优势,遵循林农自愿的原则,该公司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整合山场资源:一是积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整合林地资源。林地是林农的生存之本,对于那些对林地流转整合心存顾虑的农户,通过林地入股的形式完成山场整合。二是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户,利用节假日主动上门沟通,宣传公司“双赢”的经营理念,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安排这些林农在油茶基地进行日常管理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在宣城市宣州区林业局的大力扶持下,结合国有林场的低产林改造,将部分国有山场以租赁的方式由该公司经营。在完成低产林改造的同时,也促进油茶的规模化发展,对于盘活国有林场林地资源,促进林地增产增效有着积极意义。
4.2 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油茶产业,带动林农共同致富
按照各级政府部门的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不同公司发展理念,在发展油茶基地的同时,坚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并最终带动周边林农共同致富。
在油茶基地建设过程中,遵循集中连片的原则,将每个基地的规模都控制在33.3 hm2以上,同时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整地的同时完成道路修建和水电设施改造,为基地的规模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为了将油茶林进行集中管理,公司引导并促进林农自愿联合,成立了油茶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组织内统一技术规程,将整地、栽培、抚育、施肥及后续的采摘等各个环节都纳入统一指导和管理,逐步实现油茶基地的标准化生产。
在扩大当地油茶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公司还着重推进油茶产业化发展,努力延伸产业链条。着手开始创办属于自己的育苗基地,在保障自身生产用苗的同时,还能为周边县市提供优质油茶苗木,同时随着后期苗木基地的扩大,还将为“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提供其他优质的造林苗木。在基地内油茶开始挂果后,公司还计划筹建一个茶油加工厂,从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打造一个完善的油茶生产和经营体系。
4.3 加强科技支撑,高效管理促增收
以前,林业生产受经营面积大而总体经济水平低的限制,一直存在“人来种、天来养”的习惯,但随着近几年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森林经营理念的推广,森林的科学高效管理正改变着林业生产习惯。该公司从油茶基地建设开始,就坚持依靠“技术支撑、高效管理”来提升效益。首先,发展油茶产业,种苗是根本。该公司油茶基地造林苗均采用省定点油茶育苗企业生产的优质品种苗,杜绝非良种苗木上山造林,从而保证了油茶基地良好的种苗基础。
同时,公司多方面寻求技术指导,科学高效管理油茶基地。先后与省内外多个院校的专家学者保持联系,不时邀请他们讲解技术难题,另外宣州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和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骨干也多次对该公司油茶新造林实地考察与研究,切实提高油茶生产科技含量。在他们的指导下,该公司对新造油茶全部采用了地膜覆盖,有效提高了成活率;通过在基地内栽植绿化苗木作行道树,或者间种少量低矮的中药材,不仅能够起到促进基地景观的提升的作用,也增加了林地的利用率,实现了油茶与绿化苗的投资效益互补。
5 参考文献
[1] 陈德任.景宁县九龙乡油茶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7.
[2] 奚如春,邓小梅.我国油茶产业发展中的现状、要素及其优化[J].经济林研究,2005(1):83-87.
[3] 冯维华.有机油茶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8(5):16-17.
篇9
1、依托百度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2、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3、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4、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智能语音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人工智能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实施,相关开放创新平台建设传闻兑现。从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开始,相关部委开始抓紧推进规划的实施工作。10月13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上,科技部提出试点建设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创新平台,初步考虑纳入BAT和科大讯飞。11月15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启动会上,科技部正式宣布建立依托BAT和科大讯飞在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领域的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至此,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初期创新平台建设已全部落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启动。AI初期应用场景初步选定为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和智能语音,分别由各领域领先企业牵头,体现出科技部乃至国家层面对上述公司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的肯定,也奠定了上述公司在未来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定位布局。
四大巨头深耕四大领域。
百度7月份正式上线Apollo计划1.0。公开无人驾驶平台,合作伙伴可通过该平台快速搭建自己的无人驾驶系统,被定义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安卓。11月16日举行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宣布将在明年量产无人驾驶小巴,将量产无人驾驶汽车的时间从业界共识的2020年提前到2018年。
阿里在发源地杭州启动智慧城市,以智慧交通为切入点,通过交通大数据分析,对道路实时流量监控和控制,有效提高交通效率。同时阿里也与雄安新区签订协议,将在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腾讯于今年8月首个医学领域人工智能产品--腾讯觅影,通过人工智能对医疗影像的分析达到识别早期食道癌的目的,在提高医生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误判率,预计今后该产品将应用于除食道癌之外的其他医学影像分析领域。
科大讯飞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技术在国际语音合成大赛中击败微软、IBM以及多个知名高校,连续12年夺冠。语音识别准确度高达98%以上,并可完成在复杂环境中的准确识别,无疑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篇10
关键词:产业发展;产业链;转型升级;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238-02
收稿日期:2013-09-19
作者简介:张玉枚(1971-),女,江苏建湖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从事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1992年以来,江苏开发区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江苏全省拥有13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8个,数量居全国首位。各开发区作为本地区国内外经济的交汇点,起到了良好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经过多年的运行,开发区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瓶颈。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开发区如何破解问题和瓶颈,实现转型升级,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所有开发区人面前的迫切课题。因此研究开发区如何抓住契机,以二次创业的雄心壮志来迎接转型与升级,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一、镇江经济开发区发展的现状分析
镇江经济开发区是由1992年设立的镇江经济开发区和1993年设立的镇江大港经济开发区,于1998年6月合并组建,2011年4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3个镇、两个街道,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7万人。
镇江经济开发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区域功能逐步完善,对于全市的综合实力、对外开放、体制创新、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带动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要素资源制约,“二次创业”受阻。开发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制约。它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为有形资源制约,包括土地、劳动力、能源、交通、厂房等物质要素。目前开发区的单位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不高,集约发展水平不够。“二次创业”开发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制约大,对于某些低端产业,土地没到期,厂房也不卖,要“腾笼换鸟”难度较大。一种为无形资源制约,包括文化、技术、管理、企业家精神等智力要素[1]。
2.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发展不均衡。目前镇江经济开发区GDP中,第三产业的占比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造纸、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三大主导产业,占全部列统企业经济总量的82%,其中化工和造纸占68%。经济发展的依赖度和风险较大,“一业特强、多业并举”的多元化战略效应和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服务业发展不快,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与工业企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发展缓慢,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等高端领域尚未涉足。
3.产业层次偏低,创新驱动不足。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整体产业层次偏低,多以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业为主,这些企业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高、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低,处于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低端环节。不少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薄弱,创新人才缺乏。市场适应能力不强,发展不快。规模企业中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4.产业链不完整,功能配套不完善。龙头企业规模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未能有效释放,产业关联度和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不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规划、布局前瞻性不够,产业配套和集聚效应不强,特色园区、科技创业园区、出口加工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等载体建设不快,功能叠加不强;产业调整振兴、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不配套衔接,服务引导不到位。
二、开发区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从国际环境来看。国际经济危机催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大发展,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多元化趋势,国际投资向中国倾斜的态势明显,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区域研发中心将是下一轮国际资本转移的重点,这有利于开发区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集聚外部要素,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发展开放型经济。但同时应看到,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和国际能源资源争夺加剧,将对开发区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消极影响。
2.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宏观政策主要导向,创新发展成为主旋律,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加快之势。国家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心。但同时应看到,周边强邻环伺、产业结构趋同,区域间产业同质化的竞争愈演愈烈。
3.从区域环境来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发区位列长三角区域规划“一核九带”中的沪宁沿线发展带、沿江发展带和沿运河发展带上,区位优势更加凸显。面对新一轮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开发区与苏南先进开发区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实现“拼抢新苏南、争先长三角”带来新的契机。但同时应看到,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开展,大项目、大产业向江苏沿海地区转移的态势明显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同城化效应的同时也加剧了要素资源向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的集聚,开发区面临更大的要素集聚挑战。
三、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的路径
从地理位置和发展条件来看,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南先进发达地区更接近,借鉴“昆山的‘两端突破’”、“钢都”张家港的传统产业升级、无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功经验,会给镇江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更多的启示。
1.规划引领——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有效保障。开发区的规划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成败。规划是方向、是旗帜[2]。按照“以规划引领布局,以布局指导建设,以建设完善功能”的思路,明确产业定位,突出功能开发,加强载体建设。根据国家、省、市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制订船舶、机电、汽配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并细化到分行业和重点企业(项目),制订高新、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目录,明确重点发展项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创新驱动——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1)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大对创新型项目的引进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培扶力度,突出抓好一批火炬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实施,做强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实验室等[3]。(2)集聚吸纳创新人才。依托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创新园等现有的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载体品牌,抢抓海外人才积极寻求回国创业、苏南创新带形成过程中高端人才加速聚拢等机遇,推进“项目+人才”的招才引智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一批拔尖、领军人才。(3)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围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目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处于研发与中试阶段的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等,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形成创新型经济新增长点。
3.产业升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1)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是开发区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按照龙头核心企业—产业链—企业集聚—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拓展,实施相关多元化,拉长增粗产业链,提高本土配套率,降低产业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优势[4]。(2)提升产业层次。一要实施产业转移和淘汰落后产能;二要承接高端产业;三要使传统产业高新化和传统产品高端化。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微笑曲线”两端延伸。(3)调轻调优结构。培育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沿江大物流,发展与企业主业相关联的总承包、总集成业务,培育技术研发、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市场中介等新兴服务业;推进工业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加快实施主辅分离和工贸分离,逐步提高服务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
4.配套服务——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1)完善载体平台。扎实推进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提高专业化、特色化水平。建立健全支撑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培训平台。在加强技术、信息、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健全完善以行政服务、行业协会、社会中介、金融保险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2)提升服务质量。以产业招商为龙头,从一切有利于项目引进出发,继续完善项目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重大项目服务机制,主动热情服务,强化工作措施,加强产业招商与项目服务的沟通协调,促进无缝对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构筑人才发展优越环境,落实人才政策,用好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引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生态环境。(3)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和资本运作,加快组建风险投资公司与担保公司,设立创业创新风险基金,建立信贷、上市、发行债券、向上争取扶持资金等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为转型升级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持。
5.统筹发展——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最终方向。(1)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坚持“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完善涉农投入机制,加快培育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创业投资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和农村保险,强化三农发展金融支持。(2)加快推进区镇一体步伐。进一步完善区镇一体的规划体系,以产业新城为中心,以专业园区和丁岗、大路、姚桥新市镇为骨干,构建层次结构清晰、空间布局合理、产业联动发展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人口集中居住、基础设施配套、生活环境良好、功能分区科学、公共服务完善的新型城乡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 许宁.中国经济开发区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
[2] 吕政.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着手四件事[N].第一财经日报,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