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9 18:0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1

[关键词]幼儿教师;生存状态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92-01

教师的生存状况指在新课改的历史背景下教师群体所处的物质精神环境的综合。有的学者把教师的生存状态定义为:教师在学校工作中与职业有关的现实状况,主要包括教师的工作基本状况、教师工作压力、教师工作倦怠、教师心理、生理健康等方面。

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涵义和内容非常广泛。从学科上讲,它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外延包括教师的经济收入、内心活动、年龄工资、文化学历、社会保障,以及衣、食、住、行等广阔的范畴。本文中的幼儿教师生存状态是指幼儿教师为履行教师职责,谋求事业发展和自身发展,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及自身素质、工作负荷、工作回报、社会地位、对自身价值追求等全部的情形和状况。也即幼儿教师在工作待遇、工作压力、社会地位、继续教育等全部的情形和状况。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期为人的终身发展作了重要基础铺垫。2010年《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幼儿教育师资的建设。有良好的师资作保障才有可能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对幼儿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民众的优育意识逐渐提升。特别是在我国范围内,由于大部分年轻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于子女的教育质量要求更是“从娃娃抓起”,对幼儿教育质量及教育师资的要求更是逐渐攀升。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形势发展下,幼儿教育理念经过了重大变革。2001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中颁布了幼儿教育的新指向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上产生了革新性的变化。日趋发展的社会形势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阶段,负有教育和保育兼施的任务,这就要求了幼儿教师不仅是在教育经验上而且在生理状态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教师队伍偏年轻化的现象。所以青年教师成为了幼儿教育的主力,也成为了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后续主导动力群体。因此要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必然要从幼教群体中的青年教师群体素质开始抓起。

但是在呼唤提高教师素质提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幼儿教师自身的生存状态。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学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要提高生命质量就应该从教师的生存现状开始关注,能够生存才能够谱写生命。

关注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通过对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的分析,了解其影响因素及形成原因,提出改革意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一、理论意义

能够为学前教育及幼儿园管理领域提供相应案例和数据,能够丰富学前教育理论,为学前教育学科基础建设和学前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思考点,为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幼儿教师管理政策,幼儿园进行师资培训,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践意义

青年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师的主力群体,更需要在生存发展上得到普遍的关注。对青年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的研究、对幼儿师资队伍的稳定与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展示青年幼儿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引起社会对青年幼儿教师群体的关注,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为改善其生存质量提供契机。

(二)为青年幼儿教师的自我表达、自我成长提供平台,为提高其生存质量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三)为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幼儿教师管理政策的制定、幼儿园的师资培训提供指导依据。

笔者从教五年中,送走了五届幼儿教师。在后期交流中发现这些已经成为幼儿园“元老”或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大部分后来甚至放弃了大学几年所学的专业,在从事幼儿教育一两年后便更换了职业。而在了解他们的情况后便不禁扼腕叹息,很多都是迫于生活或发展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在我们不断为社会培养输送师资的同时,我们年轻的幼儿教师却在不断流失。这让我开始关注幼儿园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关注他们,为我们的幼儿教育事业把根留住。

[参考文献]

[1]闫伟鹏,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篇2

关键词:动漫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经验

动漫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对于改变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区域传统产业结构意义重大。辽宁省动漫产业在经历了起步阶段后,逐步进入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全球发达的动漫产业来看,最初美国动漫风靡全球,以“超人、猫和老鼠”等动漫形象闻名于世,日、韩等国则是在经历过1997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将经济发展重心逐渐转向动漫产业,目前动漫产业成为本国GDP主要来源之一。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经验将对辽宁省动漫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思路。

一、美国动漫产业发展经验

美国动漫产业以动画电影的发展作为基础,动漫制作实现产业化。美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史可以作为全球动漫产业的范本,动漫产业已经成为美国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动漫产业为美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更加不可忽视。美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经验,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1.市场力量的集中和垄断大而全的集团垄断发展模式是美国动漫产业的一大特点。在美国成熟的市场环境中经过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美国动漫产业逐渐形成了迪士尼、梦工厂、华纳等几大动漫垄断企业集团。这种经过市场优胜劣汰建立起来的垄断现状,是美国动漫产业逐渐成熟的标志。通过这种市场模式,可以将美国动漫产业的资本、人力资源和产业技术高度集中起来,为美国动漫产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可持续性的外部环境。这些集团对动漫产品进行投资,制作出质量较好的作品,形成了可独立开发和独立运营的原创产业模式以及国内外市场共同拓展的结构,其产品可以向国际市场强势输出,并主导国际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向。“整合”与“融合”一直是美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传媒产业的集团化并购浪潮使得动画片制作与销售的整合与融合成为可能。他们依靠掌控的影视、期刊和衍生品销售等渠道,以国内外的市场作为目标,进行整体和全方位运作,使动画片能够为他们带来更持久的利润,为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资金支撑。2.整体商业利益的理念美国动漫产业秉承“整体商业利益”的理念,遵从公共利益原则,注意保护自身的动漫市场,注重维系市场秩序,保护公众的利益。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合作双方或多方信守承诺,按游戏规则行事,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这成为美国众多动漫商家的共识。互助合作的经营模式使商家为了共同利益走到一起,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以维护整体商业利益。3.完整的动漫产业链美国动漫产业拥有完整的动漫产业链。在制作市场上,美国动漫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协作链条,从动漫的筹备策划、动漫制作到动漫投资、制作、管理、外包加工、出版发行和上映的每个步骤都有专业的公司或机构去完成。在完善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下,美国动漫产业有着完整的市场调研模式、制作体系、宣传播出休系、发达的衍生产品、授权业,以及强大营销能力。成熟的动漫产业使得动漫市场上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连,盈利模式明确、生产流程机械化,宣传具有影响力,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使各方的利益达到最大化,美国动漫产业已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4.全球化经营在动漫制作市场上,美国动画行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可以将动画生产不断扩展到全球各地,将动画制作过程中附加值较低的部分外包给国外动漫公司,将中低档的衍生品设计和生产也外包给其他及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全套的动画电视系列片加工体系和相关动画商品制造基地。美国动漫产业以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供应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消费市场,有效配置资源,降低动漫产业生产成本,获得更高利润,达到生产全球化目的同时还能起到对海外宣传的作用。

二、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经验

日本是典型的动漫强国,其动漫产业的特点是具有本国特色从不缺少创意。动漫是日本的重要产业,在全球鲜有对手。通过对日本动漫产业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经验:第一,日本动漫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压缩成本,以使动漫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日本动漫产业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缩减成本:(1)产品外包。将一些利润较少并且容易操作的工作外包给人工成本较低的其他国家;(2)运用价格比较低的纸质材料。日本漫画杂志的发行量较大,并且许多读者看完后不会保存而是随手扔掉,日本漫画杂志采用廉价能够再生纸质材料,能够缩减大量成本;(3)限制画片的数量减少了动画原画张数,虽然使画面美感有所下降,但是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也能吸引大批观众;(4)竞争充分。日本动漫制作公司众多,动漫制作任务使不同公司报价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第二,日本动漫产业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动漫创作者用心培养动漫受众,动漫产品传播面广,不断细分的观众使动漫产业链能够更稳定的运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动漫的受众就不仅仅是儿童了,作品更多是为满足青少年和成年人的需求。日本动漫作品不论是风格还是内容都走上多元化路线。目前,日本漫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儿童漫画、少年漫画、少女漫画、青年漫画、女性漫画和成人动漫,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第三,日本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动漫产业及内容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在发展动漫产业及内容产业上具有明确的战略思想和具体计划。日本政府通过多年不同层次的大规模调查和研究了解产业发展的问题。从而理顺发展思路,确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并从立法,政策制定到具体措施的实施,帮助和支持动漫产业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特别是日本版权保护法律制度比较完善,为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第四,活跃的行业组织也为日本动漫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在日本,比较活跃的行业组织是日本动画协会和东京动画中心。日本动画协会旨在收集整理日本动漫制作行业的反馈、联合动漫产业相关的团体组织、使动画产业能够稳定发展。日本动漫协会涵盖了日本动画行业的大部分主要企业,主要任务是研究动漫产业新的技术、调研并整理动漫市场信息、保护相关知识产权、培育动漫人才、寻找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等。该协会是在日本政府支持下成立的,是动漫行业争取业务自立、改变全面依赖电视台和出版社局面的一个尝试。东京动漫中心旨在能够更方便的衔接动漫产业有关组织,联系对象包括东京政府、经济产业省、动画美术馆、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和团体、电影院电视台电台、出版社、通讯网络企业,玩具文具视频企业以及服装企业。

三、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经验

上世纪90年代,韩国通过与美国、日本等国合作,逐渐成为世界第三大动漫生产国,动漫产业也成为了本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韩国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以下经验:1.完善的管理机制韩国拥有完善的动漫产业管理机制,为动漫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韩国政府设立推进机构并在产业推进过程中对各部门进行调整,逐步寻找适合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管理模式。韩国动漫产业的主管部门为文化体育观光部,主要负责制定各种文化政策。其余有关部门为动漫产业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共同管理、共同支持形成系统合力。如产业资源部为韩国动漫产业提供资金保障,信息通讯部为动漫产业提供技术支持,财务经济部提供合理的税费补贴,教育部提供人才培养支持等。2.进行产业定位和规划在韩国动漫产业发展初期,政府依据国情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定位和规划,确定动漫产业在本国经济中的地位,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向确定目标。1998年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将包括动漫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列为七大施政纲领之一。其后政府又将动画从服务业划归制造业,此举大大提升了动画产业的地位。网络游戏也被列为韩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发展规划方面,政府针对动漫各领域分别推出中长期发展规划,例如《漫画产业发展中长期计划(2003-2007年)》、《韩国游戏产业振兴中长期计划(2008-2012年)》等。这些发展规划详细规定了动漫产业特定领域在计划年限内的投资额度以及在市场规模、出口额度等方面的预期目标等,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动动漫产业全面发展。3.卡通形象产业链在“一源多用”的模式下,韩国的卡通形象产业成为动漫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通过利用高普及率的家庭宽带网优势,形成围绕原创形象开展的系列制作产业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动漫公司首先需要设计出适合商业销售原创产品,然后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以数码动画技术为突破口,运用二、三维的合成能力,大力开发网络游戏和Flas产业,这是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在该动漫形象得到广泛传播与大众喜爱时,再推出相关衍生产品,甚至还根据读者对网络游戏角色的喜爱程度重新创作漫画和动画片等。由此形成了从卡通形象选择到网络游戏等动漫产品的开发。或者形成从动漫形象为载体制作Flas等动漫作品,并运用网络对作品进行营销,对产品进行推广与宣传。4.投融资机制韩国为动漫产业提供的融资环境较为健康。韩国政府不断完善动漫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形成政府财政预算、产业基金、投资联盟、税收优惠、民间资本和创业投资等多种投资组合。首先,政府每年划拨动漫产业转型资金,为动漫产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动漫产业各领域中长期发展计划中,均规定明确的拨款额度,每年通过推进机构拨款超过千亿韩元。其次,政府的投入和政策倾斜极大地鼓励了民间资本的跟进。韩国政府为了构建和谐、高效的动漫资金支持体系,引导居民的闲散资金和创业投资共同参与,更有效的解决动漫产业研发和海外推广的资金难题。韩国“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以动员社会资金为主、官民共同投融资的运作方式,促进了动画片的制作向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发展。

四、美日韩经验对辽宁动漫产业的启示

美日韩动漫产业的发展经验和建设历程,对于辽宁省动漫产业发展具有以下启示:1.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辽宁省动漫产业应寻找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美国动漫产业的特点是大制作大投入;日本的发展模式以节约成本为目标;韩国则选择政府推动下以游戏和网络动漫为特色的发展模式。而辽宁省动漫产业尚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产业方向不明确,缺乏合理规划。2.增强动漫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动漫形象是动漫作品的核心,一个成功的动漫形象要有鲜明的特色,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或认同。与美日韩动漫题材与内容创新相比,辽宁动漫形象的创作或跟从模仿或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从而导致动漫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劣势。3.衍生品带原创、国外带国内为避免原创作品遇冷,衍生品无法拓展的局面,辽宁动漫产业可借鉴美日韩经验,实施海外拓展,全球化经营,打破先国内后国外的惯例,走先国外后国内,以衍生品热销带动原创动漫作品播映的策略。例如,辽宁省动漫产业可先制作卡通形象的玩偶、服装、食品等,在畅销的基础上,进而开发图书音像等其他产品,打造全产业链盈利模式。同时可以吸取其他国家文化风格,将其与动漫角色相融合,打开出口销路后,通过国外人气拉动国内人气,提高辽宁动漫产业的影响力。4.政府支持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动漫产业的繁荣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其中,日本政府在制定动漫产业政策之前,通过多年不同层次的大规模调查和研究分析动漫产业发展问题,从而确定长远的发展目标。特别是日本版权保护法律制度健全,为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韩国政府则通过跨部门合作、设立推进机构以及在产业推进过程中不断对机构进行整合,形成并逐步完善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辽宁省在制定动漫产业政策方面可以借鉴日韩经验,在制定政策之前对辽宁动漫产业发展状况进行长期的实地调研,同时可设立动漫产业发展促进机构;在产权保护上,为动漫产业提供权威专业的法律咨询和版权保护;在税收和融资方面,为辽宁省动漫产业给予倾斜政策支持,从多方面体现政府对动漫产业的扶植力度,促进辽宁动漫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振.动漫产业概论[M].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3.

[2]葛芳.安徽动漫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6(4).

[3]朱蓉.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升级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4(1):110-114.

[4]赵小波.动漫产业转型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5]吕锋.关于沈阳动漫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决策咨询,2015(6):32-33.

篇3

【关键词】人口年龄构成;教育发展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区域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形成一定结构的人的总体。自人类拥有文明历史以来,人口和教育就互相影响和作用着,在当今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口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更是制约和促进着社会的进步。人口变动及其一系列后果可能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使得国家或地区在制定教育规划时必须准确地判断其趋势并做出适宜的决策。年龄是人口最基本的自然属性,一定时期内人口的年龄构成,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历史反映,又是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口在经历了上世纪50、60年代的快速增长之后,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生育率迅速下降,已经从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低死亡率的“两高一低”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低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三低”人口增长模式。中国在短短的50年中经历了西方国家历时百余年方能完成的人口变动,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呈递减趋势。

一、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用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表示。由于年龄是人口除性别之外又一基本自然属性。所以,同人口性别构成一样,人口年龄构成也是人口自然构成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之一。一定地域人口年龄构成的形成是人口出生、死亡和迁移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分析人口年龄构成可从中发现人口出生、死亡和人口迁移等动态过程,也可以预测未来人口出生、人口死亡及人口迁移的趋势。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反映了总人口中育龄人口与非育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与非劳动适龄人口、少年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等的比例关系。而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在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它社会活动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不一样。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人口再生产、社会经济、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社会负担以及军事力量等都有不同的影响。如果在总人口中幼年和老年人口比重小,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大,有利于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负担也较轻。可见,研究人口年龄构成可为不合理人口年龄结构调整、教育卫生公共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在研究人口年龄构成时,可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划分各具特点的年龄组。目前通用的划分年龄层次的方法有四种:(1)基本年龄组。即按调查时日每个人的周岁年龄分为一岁一组,组距为一岁,如不满周岁的列为0岁组,满1周岁而不满2周岁的分在1岁组。(2)常见年龄组。即按5岁或10岁为组距将人口进行分组。如按5岁分组,各组排列为:0~4岁、5~9岁、10~14岁……这种分组可与国民经济发展5年计划或10年规划相协调。(3)主要年龄组。即采用国际通用的三种主要年龄为界限将人口划分为幼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三组。其中0~14岁为幼年组,15~64岁为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4)特殊年龄组。即从需要出发,根据人口的各种社会经济特征把人口划分为若干年龄层次:①0岁为婴儿组;②1~6岁为学龄前儿童组;③男18~60岁、女18~55岁为劳动年龄组;④15~49岁(女)为有生育能力人口组;⑤男22岁、女20岁为法定婚龄组……美国学者将人口划分为7个年龄组:①0~4岁为学龄前;②5~19岁为就学期;③20~34岁为青年期;④35~64岁为壮年期;⑤65~74岁为中年期;⑥75~84岁为高年期;⑦85岁以上为老年期。

目前,世界上一般把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其主要划分指标普遍采用联合国人口学家建议采用的老年人口系数、少年人口系数、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等(见表1)。

人口年龄构成决定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一般说来,年轻人口型地区的未来育龄人群大,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速度快;相反,老年人口型地区的未来育龄组人群小,出生率则较低,死亡率则较高,未来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反映人口年龄构成现状,并能更好地预测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可采用一种特殊的图表法——人口年龄金字塔。人口年龄金字塔的横向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人数或比例,纵坐标表示各年龄组。人口金字塔和人口年龄构成一样,基本上可被直观地划分为三种与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相对应的基本的人口金字塔形状。

(1)山型。与年轻型年龄构成相对应,人口出生率高,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其塔形呈上尖下宽的“山”字型。属于此类年龄构成的国家或地区目前面临着:青年人的抚养、教育、就业和住宅等严重问题,未来人口增长速度快。(2)钟型。是成年型人口年龄构成的形象表现,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只是在高龄人口部分才有比较急剧的减少,故塔形类似“钟”型。(3)瓮坛型。是老年型人口年龄构成的形象表现。由于人口出生数量不断减少,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塔形下窄上宽,类似于瓮坛。此类年龄构成面临着老年人的照顾、赡养、医疗等问题,年轻人负担重。未来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长,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乃至停滞。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世界人口年龄构成已转变为成年型,1965年老年人口系数达5%,少年人口系数37.4%。发达国家(如西欧和北欧、北美洲)逐渐转变为老年型,人口增长速度减慢;发展中国家仍属年轻型年龄结构,人口增长势头强劲。1987年在173个国家和地区中,以老年系数为依据,属于年轻型结构的国家和地区有106个,成年型的国家和地区37个,老年型的国家和地区30个,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基本属于年轻型。而经过实施30多年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构成已发生根本性转变,60岁及以上人口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由年轻型变为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形状已呈瓮坛型。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情况

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从福建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看,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705674人,占15.46%;15-59岁人口为26976145人,占73.12%;60岁及以上人口为4212397人,占11.4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12140人,占7.89%。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5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6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8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

根据龙岩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18126人,占16.34%;15-59岁人口为1778646人,占69.49%;60岁及以上人口为362773人,占14.1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60742人,占10.19%。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9.0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7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3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03个百分点(见表2)。

与全省、全国人口构成相比较,龙岩市0-14岁人群比例高于全省低于全国,15-59岁人群比例低于全省、全国,而60岁以上、65岁以上人群比例明显高于全省、全国(见表3),说明龙岩市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看,龙岩市常住人口年龄构成呈现六大特点:

少儿人口比重明显下降。十年来,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要求下,龙岩始终保持较低生育水平,少儿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六普”数据显示,在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比例16.34%,与“五普”25.39%相比,下降9.05%。

人口老龄化加速。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龙岩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4.17%,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10.82%相比,增加3.35%;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19%,与“五普”7.16%相比,增加3.03%,人口老龄化在加速。

高龄人口比重上升明显。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同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比重不断上升,全市80岁及以上人口为5.14万人,与“五普”的3.20万人相比,增加1.94万人。

总抚养比下降。2010年,以65岁为老年人口年龄起点,全市少儿抚养比(0-14岁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例)为15.3%,比“五普”降低10.2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例)为15.7%,比“五普”提高了1.5个百分点。受少儿抚养比快速下降的拉动,全市总抚养比为28.1%,比“五普”降低9个百分点。

劳动年龄人口老化特征明显。国际上通常把劳动年龄人口划分为三个部分:15-29岁为年轻劳动力,30-44岁为中年劳动力,45-59岁为老年劳动力。按此标准,全市现有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77.86万人。其中年轻劳动人口54.55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30.67%;中年劳动人口71.97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43.84%;老年劳动人口为50.34万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28.30%。与“五普”相比,15-59岁人口比例提高了5.7%,年轻劳动力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中年劳动力比重下降了3.2个百分点,老年劳动力比重上升了3.8个百分点。老年劳动力比重的提高将加快龙岩市常住人口的老龄化进程。

年轻劳动力后继不足。2010年,全市5-14岁人口为25.75万人,占总人口的10.06%,而50-59岁的人口有29.6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58%。市人普办表示,如果不考虑人口迁徙的影响,十年后我市的劳动力补给能力将面临压力,劳动年龄人口将比2010年减少3.91万人。

三、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的大小,也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人口增长必然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教育要大规模发展,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学制不能单一。由于人口增长方式不是匀速而是波浪式推进的,所以人口的波峰、波谷的反复出现对学制和学校内部结构也产生很大影响。此外,学龄人数增加使班级人数过多同样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前者是人口质量的物质要素,后二者构成人口质量的精神要素。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直接影响是指人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一代为对象的学校教育质量。

人口构成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人口的年龄构成标志着需要受各级教育的实际人数。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人口的性别结构不同,也会给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人口的阶级构成对受教育权利的影响。人口文化构成对教育的需求和质量也有影响。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的布局。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增长状况和实居地的人口密度。学校的布局基本上有三种。第一种是人口分布合理的地区,学校分布合理。第二种是人口密度过于稀疏的地区,常出现学校布局不够合理。第三种是人口密度过大的地区,由于人口过密,需要办更多的学校,就要增加教育经费和空间。

从表4看到,1953-2010年间,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如1953年少儿人口系数为36.28%,1964年为40.69%,接近或超过40%,老年人口系数在5%以下,1953年为4.41%,1964年为3.56%,社会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60年代以来,少儿人口系数不断下降,如1982年为33.59%,到2010年下降为16.60%;老年人口系数不断上升,比如1982年为4.91%,2010年为8.87%,到80年代,近似壮年型人口结构。目前少儿人口系数已经低于20%,老年人口系数已呈现10%的发展势头,可见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龙岩市老年人口系数为10.19%,已先于福建省和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学校布局的影响由于适龄儿童减少,“六普”比“五普”相比,全国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福建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55个百分点,龙岩0-14岁人数减少9.05%,加上近年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进城务工人员都把孩子带进城里上学,导致全国各地城市和各县(市)城区中小学生源爆满,学校不断扩班扩容,普遍出现大班制。而乡村中小学却由于生源不足出现小班制,并不断撤并中小学,有的乡镇小学已只有中心小学,有的出现单人校,学生读小学或小学高年级都要到中心校。有的乡镇中学已被撤并,读初中都要到相邻乡镇中学,造成学生上学的诸多不便,需要重新合理的安排布局中小学幼儿园。

二是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人口的年龄构成标志着需要受各级教育的实际人数的构成。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适龄儿童减少,导致基础教育中小学撤并减少;成年和老年人比重增加,又会产生更大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人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需求,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因此需要因地制宜调整发展与当地人口年龄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级各类教育,以适应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后教育发展的调整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我国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龙岩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的战略目标。结合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应采取以下对策:

1.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坚持多种形式办园,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优先保证幼儿园建设用地。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的住宅小区开发,承建方必须按照规划条件和有关规范标准配套建设幼儿园,建成后将房产产权交政府部门,由教育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或由教育部门通过组织竞标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县(市、区)政府应编制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按城区服务人口1万人、农村服务人口3-6千人设置1所幼儿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新建改造扩建一批、多元主体举办一批、盘活资产新建一批、改善提升扩大一批,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农村学前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举办幼儿园。在乡镇和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逐步健全以乡镇中心园为核心、辐射至各村的农村学前教育网络,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

2.完善中小学布局结构

根据城乡建设规划,结合常住人口密度、生源、交通等条件,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原则,合理布局中小学,与城镇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保证做到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学生稳定的前提下,分年、分批对学生数少的初中校进行适时撤点并校或与当地中心小学合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善中心城市、县域城区和中心镇中小学布局规划,加快中心城市、县域城区和中心镇中小学扩容建设,城市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按规划配套建设中小学,满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和城镇化进程新增人口子女入学需要。按照学校布局规划,抓好有关学校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作,加快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新建和扩建学校项目优先安排到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确保有足够学位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要。基本解决新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消除“大班额”现象。

3.切实缩小校际、城乡教育差距

加大薄弱校改造力度,加强软硬件建设,切实缩小校际差距。鼓励优质学校组建教育集团,积极探索实施“名校+乡校”、“名校+弱校”、“名校+分校”等的“1+N”集团化办学模式,在集团内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学、捆绑考核”,扩大优质学校辐射范围。拓展老校与新校、优质校与薄弱校等的对口帮扶途径,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升初中招生划片或电脑派位等办法,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一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经费、办学经费、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标准,适当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完善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县域内的公办教师实行“县管校用”。

4.优化职业院校资源。加强对各地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设置的统筹,强化资源整合及综合利用。积极创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积极培育国家示范专业、国家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专业,着力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相适应的中职学校骨干专业群。打造一批现代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和区域性实训基地。培育若干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推进县级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能力。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努力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增强职业院校的吸引力。加强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强化县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统筹,办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围绕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扩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规模,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

5.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

积极创建全国、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单位。依托高等院校、中小学校、中职学校、乡镇化技术学校、老年大学(学校)、市民学校等教育资源,建设以市社区大学、县(市)社区学校为龙头、乡镇(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村(居)社区学习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基地,完善终身教育网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农广校、农函大、农校等作用,引导农民结合自身需要参加各类培训,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

6.重视发展老年教育

进一步完善老年教育设施和场所,支持市、县、乡、村四级老年大学(学校)建设,形成以各级老年大学(学校)为骨干、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老龄协会等老年组织为纽带、远程网络教育为重要形式的老年教育体系,满足老年人就地、就近学习需要。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集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公共支持服务为一体的地方开放性大学。建设终身教育资源库和学习超市,做好终身教育课程和网络学习课件的开发工作。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个人学习成果认证与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侯萌萌,姜弘.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教育的影响[J].统计与咨询,2009(02).

[2]俞金柯.人口与教育[J].人·地·文化,2003-11-27.

[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4]福建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5]龙岩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6]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篇4

一、引言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口发展形势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协调显得极为重要。当前,我国劳动力流动趋于频繁,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红利在不断消失,总和生育率从持续下降转为平稳,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居高不下。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人口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动力,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中长期人口预测探讨我国人口未来发展态势。

较多文献对我国人口发展进行了中长期的预测,特别是老龄人口的预测。杜鹏(1994)基于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未来60年的人口变动进行了多方案的预测分析,其中生育水平设置了高、中、低三种方案,死亡水平设置了高、低两种方案。李本公(2007)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主,辅以历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人口统计资料等,对我国2001―2100年100年间的老龄人口进行了预测。杜鹏等(2005)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老龄人口进行了百年预测。然而,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人口区域格局以及分年龄人口数据与之前的预测结果有一定差异,这些预测不能满足未来人口变动分析的需要。为了更加准确地认识我国人口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必要根据最新数据进行人口预测。

向华丽,杨俊:中国人口自均衡发展态势与人口政策调整

本文在概述人口均衡与人口自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别设计高、中、低三种预测方案对中国中长期人口发展进行预测,然后基于预测结果从人口总量、少儿人口、劳动力人口和老龄人口四个方面对未来人口自均衡发展态势进行探讨,并将人口总量预测结果与联合国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本文采用相对保守的预测参数设计进行预测,并进行国内外比较、高中低三种方案比较等多种对比分析,不仅可以提高预测结果的信度,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对我国中长期人口发展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研究结果对有关政策的制定和政府决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人口均衡与人口自均衡

人口均衡问题为我国学术界所关注始于1996年。李涌平(1996)从中国在未来可能面临的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出发,引出“通过人口均衡战略实现人口发展的平稳过渡策略”。其后10余年时间,人口均衡一词鲜为相关研究所提及,直到2009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分析会的召开,制定了“科学制定人口规划、引导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方针,“人口均衡理念”“人口均衡发展”“人口均衡型社会”等才吸引了大量学者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于学军等(2010)认为,人口均衡是指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协调平衡发展。学界普遍认为,人口均衡是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并重的三型社会建设目标之一(陆杰华 等,2010)。而有关人口均衡的内涵,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

一种观念认为人口均衡主要指人口内部自身的均衡。穆光宗(2011)认为人口均衡是对人口发展状态的一个描述,其内涵是指人口系统自身要素变化处在一种动态协调和相对和谐的状态,其外延包括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分布结构等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并特别强调了人口均衡所具有的深刻的人文涵义。李建民(2010)认为,人口均衡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各要素变化之间的平衡及其与外部关系的协调,并使人口的再生产、质量、结构和分布等向更高级均衡状态发展的过程。该定义的实质是强调人口内部要素的平衡,是对人口转变理论的发展,强调后人口转变阶段的平衡。

另一种观念,也是主流的观念,则认为人口均衡不仅指人口内部均衡,同时包含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外部均衡。杨云彦(2010)认为,人口均衡发展是人口数量、质量与结构的全面均衡,是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资源环境因素共同确定的最优人口发展状态,包括人口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层次。人口内部均衡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均衡、人口质量均衡、人口结构均衡,人口外部均衡是指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国际竞争力等人口自身之外的系统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达到的一种均衡状态(瞿振武 等,2010;陆杰华 等,2010;王钦池,2010)。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课题组(2010)认为,人口均衡包括内部均衡、外部均衡和总均衡三个部分;内部均衡是指人口自身的均衡发展,来自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双轮驱动;外部均衡是指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来自于“资源环境自然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制度承载力”双轮驱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分别有自身供给与需求体系,当两个体系有效匹配时,实现总均衡。上述论述仍然没有脱离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两个层次。向华丽(2013)基于对人口空间的界定,认为人口均衡是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人口空间均衡,包括人口社会空间均衡和人口地理空间均衡。其中,人口社会空间均衡不仅包含了人口内部均衡,同时也包含了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协调;人口地理空间均衡则是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协调,同时包含了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的协调。

暂且不论哪种观念更为准确,即便尚存争议,也不妨得出一些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共识:第一,人口均衡理论是在吸收传统人口理论、均衡理论、适度人口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人口理论创新和发展,是理论界从“小人口观”向“大人口观”的重大跨越,是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适应的全新的人口观。第二,人口均衡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在人口学领域的实践,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与20世纪人口增长对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压力相比,我国现在面临的人口规模和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更为严重,人口结构失衡对社会发展的压力也更为严重,如果不能及时和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就有可能导致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李建民,2010)。第三,人口均衡是理论界对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推进两个统筹的工作思路的科学定义。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是人口内部均衡;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外部关系,是人口的外部均衡。第四,人口均衡是以长期性、动态性、相对性和系统性为基本特征的一种多维度均衡。第五,人口自均衡是实现人口均衡的前提。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哪种观念,人口自身均衡不仅是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可以说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前提。正如李涌平(1996)在首次被提及人口均衡一词时所说,其探讨的即是通过调整现有计划生育政策,适时开放二孩政策以实现一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均衡”。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为了方便预测参数的灵活设置以及按照所需输出数据应用C++语言编写人口预测程序(向华丽,2013),本文预测方法与相继的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和PADISINT一致,预测基础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1.基础数据修正

本文主要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对比来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修正。将五普0~90岁人口与六普10~100岁人口进行比较,并参考已有研究文献的结论分析漏报、重报的多少,从而确定具体的修正值。

崔红艳等(2013)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估计结果表明,0~9岁低年龄人口存在漏报,20~45岁人口有重有漏,死亡人口数据漏报较为严重。王金营等(2013)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的结果表明,0~9岁人口漏报率为0.75%,重报率为0.55%,低龄人口死亡漏报率超过60%,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平均在5%以上,不分年龄达到20%。李若建(2013)根据1953―201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知,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低年龄组人口漏报,漏报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并且漏报情况越来越严重。陶涛等(2013)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低龄组人口漏报和青年人口重报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低龄组存在大量漏报,其中0岁组男孩漏报更多;16~21岁青年组人口可能存在重报,每个年龄组重报100万以上。这些学者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评估结果,一致表明存在低龄人口漏报、青年人口重报、老年人口死亡漏报等问题。

从上述文献的分析结论以及本文对比结果来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低龄人口存在漏报,青年人口存在重报,老龄人口存在明显的死亡漏报。由此,本文对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年龄性别人口数据的修正方案为:(1)0岁人口漏报率设置为10%,1~9岁人口漏报率为5%;(2)根据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年龄别死亡率调整青年人口;(3)根据五普和六普死亡率逐年推导75~100岁死亡人口。基础数据修正前后主要数据对比如表1所示:

2.预测参数的设置

本文的预测方法决定了重要预测参数包括总和生育率、预期寿命和出生性别比。这里将国际迁移忽略不计,即不考虑迁移对人口的影响。王金营(2013)基于修正的分性别、分年龄别的死亡概率数据计算得到2010年我国男性预期寿命为71.58岁,女性为78.26岁。舒星宇等(2014)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3.65岁。杨凡等(2013)对2000年以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进行了估计,其结论是2000年以来总和生育率至少达到了1.6左右的水平。王金营等(2013)对2010年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值为1.52以上。根据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来看,人口出生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且从二孩和多孩出生性别比水平升高演变为一孩出生性别比水平升高(石人炳,2013;王军 等,2014)。联合国在进行人口预测时根据各参数的历史变化规律,基于概率模型拟合来进行预测参数未来值的设定(United Nations,2014)。

我国的人口预测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口政策的影响,因此本文根据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以及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求分别设计了三种方案,具体设定见表2。其中,低方案代表与现实情况较为接近的状态,中方案代表从现实情况逐步过渡到理想情况理想状态是指总和生育率处于世代更替水平和出生性别比处于正常水平。 的状态,高方案代表直接从现实情况转变为理想情况的状态。

四、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态势

1.人口规模

图1为中国人口总量的中长期发展态势预测结果,并将联合国对于中国人口规模未来发展态势的三种方案预测结果参见: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3.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2 Revision[R/D]. DVD Edition. 其中有高、中和低总和生育率三种方案。 同时列出进行对比。从图中可见,不同的方案选择方案选择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政策制定者可根据期望的人口发展状态相应地调整人口政策,从而达到预期的结果。 下中国中期和长期本文将2050年设为中期,2100年设为长期。 人口规模具有巨大的差异。

在本文设定的三种方案下,中国人口的峰值均出现在2025年前后,且不超过15亿。随后,人口规模开始递减,至2050年,高、中、低三种方案下的人口规模分别是14.36亿、13.73亿和13.22亿,差距在1亿人左右如果考虑到近40年的时间尺度,加上与现有人口规模的比较,这种差距应该说是不明显的。 。因此,笔者认为从中期来看,中国人口规模会由于人口生产所固有的惯性而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但从长期来看,不同的方案设定会对中国未来的人口规模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高方案下,人口规模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至2100年为14.21亿人;在中方案下,人口规模下降但幅度不会太大,至2100年为12.22亿人;在低方案下,人口规模下降的幅度较大,至2100年为9.09亿人,约为现在中国总人口的70%左右。

总和生育率对人口发展规模的影响巨大。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18,但官方文件与大量研究认为这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多数研究认为目前的总和生育率超过1.5。本文预测的低方案即采信此种认识,将总和生育率固定为1.6。但值得注意的是,将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相近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放在一起对比分析,并考虑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转型目标与其在20世纪80―90年代基本一致,上述国家和地区持续多年低迷的总和生育率状况(图2)不能不让我们担忧中国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将产生的不利影响,即使在未来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这种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很有必要在政策层面尽早做出规划,从而预防总和生育率持续低迷的问题。

从人口均衡角度分析,究竟多大的人口规模为均衡?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加以考虑。如果从外部均衡来讲,人口规模与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则可以认为是均衡的,适度人口理论很好地阐释了这一问题。但迄今为止仍没有权威的或官方的数据对中国的适度人口规模做出判断,这仍然是一个有待系统、深入研究的难题。如果从人口自均衡来分析,人口的绝对数量并不能作为衡量人口自均衡的一个指标,因为一方面现实的人口规模是历史人口生产及其惯性作用下的结果;另一方面人口数量本身并不能决定人口结构,因而也不能决定人口发展是否处于自均衡状态。

总而言之,在人口规模方面,中国人口压力的峰值将出现在2025年前后,彼时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将最为突出;其后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下降(或维持稳定),人口的外部均衡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少儿人口

图3为少儿人口的中长期发展态势预测结果。对未来少儿人口的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育龄妇女的年龄别数量和总和生育率的大小。在中、高方案之下,由于总和生育率逐步趋向世代更替水平或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少儿人口的数量在年龄别育龄妇女数量的影响下总体围绕一定的基线水平呈波浪状发展,没有明显的中期和长期的差别,其中,中方案的基线水平为2.14亿,高方案的基线水平为2.48亿。但在低方案下,尽管同样有呈波浪状发展的迹象,但由于总和生育率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总体表现为大幅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2.28亿逐步下降到2100年的1.04亿人。

少儿人口比重的变化与少儿人口总规模的演变趋于一致。中、高方案下,少儿人口比重分别基于16.23%和17.51%上下浮动;而在低方案下,少儿人口比重从开始的17.23%逐步下降到2100年的11.41%,下降近6个百分点。

3.劳动力人口

图4为中国劳动力人口的中长期发展态势的预测结果。三种方案下劳动力人口规模差异明显,尤其是低方案与中、高方案的差异。从中期来看,劳动力人口无论在何种方案下,均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大幅下降趋势。但从长期来看,低方案下劳动力人口规模会持续降低,至2100年劳动力人口仅4.95亿人,约为目前的一半;而在中、高方案下劳动力人口数量会趋于稳定,中方案下劳动力人口会稳定在6.8亿人左右,高方案下劳动力人口会稳定在8.2亿人左右。

从人口负担系数来看,高方案下中国的人口红利期至多持续10年,中、低方案下则至多持续20年左右。但关键问题不在于人口红利期是否还存在或能持续多久,预测的结果显示出紧随人口红利期结束的是人口负担系数的大幅度攀升。从中期发展来看,三种预测方案下人口负担系数均呈线性递增趋势,至2060年前后达到近80%的峰值。从长期发展来看,中、低方案在经历短暂的人口负担系数下降后将会进一步持续上升,达到近90%的高人口负担系数,这也就意味着届时1个劳动力几乎要负担1个非劳动力人口;高方案下的人口负担系数会在2060年以后有所下降,但仍然会稳定在70%以上的高位水平。

4.老龄人口

图5为中国老龄人口中长期发展态势的预测结果。在三种预测方案下,老年人口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发展态势比较一致。老龄人口的峰值滞后总人口峰值约30余年,出现在2060年左右,最高达3.81亿人口。在中期(2050年以前),老龄人口数量几乎呈线性递增趋势;从长期来看,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相对趋于稳定,但总数量维持在高位。

正如前文分析,如果单看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同样不能反映人口是否处于自均衡状态,但老龄人口比重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目前联合国的定义,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7%即为进入老龄社会,比重达14%为深度老龄社会,比重达20%为超老龄社会。分析表明,无论是在何种方案下,中国将快速迈入深度老龄化乃至超老龄化状态。从2000年的老龄化起步到2020年左右迈入深度老龄化,仅20余年时间;而从2020年的深度老龄化到2035年左右的超老龄化,更是缩短为15年左右。比较而言,法国老龄人口比例从7%翻倍到14%经历了115年,瑞典则用了85年。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本文采用的中、高两个方案是相对理想的人口发展态势,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老龄人口比重从长期来看也会维持在25%的高位水平。如果我国长期保持低生育水平,则老龄人口比重将持续攀升,最后达到34%以上的高位。目前深受老龄化影响的日本,其2013年老龄人口比重也才达到25.1%的峰值。因此,可以预见,长期的超老龄化问题将对中国未来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五、结论及建议

从中期发展(2050年以前)来看,三种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人口总规模在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劳动力人口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剧增。庞大的人口基数及人口生产本身所具有的惯性是导致不同预测方案不能在中期产生明显差异的原因,这也就意味着当前短期的人口政策调整或社会因素影响(经济、社会、文化及习俗等)无法对人口的中期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从长期发展(2050―2100年)来看,三种预测方案下的人口发展呈现较大的差异,且主要表现为低方案与中、高方案的差异。中、高方案能使中国的总人口规模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劳动力人口经过中期的大幅下降后亦可保持稳定,同时对人口超老龄化的过度发展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在低方案下,总人口规模及劳动力人口规模将持续下降,由此导致的超老龄化状况及其影响会远远高于目前深受老龄化问题困扰的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

篇5

关键词:探究;活力;机制;区域教育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9A-0015-05

随着江苏省仪征市经济建设转型升级发展,仪征市教育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南,以仪征教育资源实际为依托,以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标准,深入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不断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积极探寻具有仪征特色的教育综合改革发展之路。

一、优化名师共同体机制,积蓄区域教育发展力量

近年来,仪征教育发展迅速,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教育部门也清醒地认识到,仪征教育的水平与城市教育、现代教育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办真正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师资水平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仪征市教育局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实实在在的平台,关心、关爱教师成长,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师资队伍,为仪征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1.科学规划,优化结构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多维的发展过程,它包括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等。科学规划是优化师资质量建设的先决条件,仪征教育局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机制,规划了包括“骨干教师研究力提升工程”、“青年教师系统培养工程”、“名师工作室创建工程”在内的教师培养蓝图,从全市师资结构梯队建设的视角优化师资培养路径。“骨干教师研究力提升工程”从理论学习、科研实践、成果发表、等级申报等方面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开展“定向、定期、定位”培训;“青年教师系统培养工程”由教研室牵头,从师德、教学、教育、科研、实训五方面规划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教学“五认真”为抓手,落实教育教学常规,引导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二年成才、三年成骨干”;以“名师工作室创建工程”为载体,着力建设好由省、市级名师领衔的11个“名师工作室”,推行“导师制”,提高“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名师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高校与地方合作中的辐射示范作用。让名师工作室成为教师立德修身、能力提升、示范引领、特色展示的窗口。

2.师资交流,促进均衡

仪征市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办学水平。近两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招聘教师111名,其中音体美教师40人,绝大部分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小学段教师交流的工作方案》,近两年参与校际交流的教师有595名、校长有29名,交流比例达13.58%,有力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强化以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全年培训经费超出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标准的5%,占教师工资总额的2.5%。“十二五”以来,先后组织一万多人次的国家、省和扬州市级培训,依托市教师培训讲师团开展暑期集中送培活动,累计培训教师4.6万人次。

3.“三优”建设,提升质量

仪征市始终以优化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行为、优化教师队伍的“三优”建设为主线,以各类各级赛课为平台,以赛提优。2011年以来,开展了仪征市“真州春耘”教师基本功比赛,此赛事每两年一届,目前已举办了三届,着力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全面专业知识、特色教学风格的青年教师,打造仪征教育新人。每年都有一批年轻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获奖人数和层次逐年提升。仅2015年,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就有2人获江苏省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3人获扬州市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其他教学竞赛4人获江苏省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3人获扬州市一等奖、18人获二等奖。

近年来,由62人组成的“仪征骨干教师研究力提升班”中,已有1人成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成为省特级教师,3人成为市特级教师,16人成为市学科带头人,28人成为市青年骨干与教学能手,32人次在省、市基本功大赛或教学大赛中获一、二等奖,8人获“仪征市首届‘三名’工程”名教师、名班主任称号。

二、打造“活力-探究”机制,提升区域教育文化品位

仪征教育人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充分认识到教育阵地在课堂、课堂成效在模式,努力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了一条创新教学模式、振奋教育生命、谋划区域推进、实现教育均衡的适合仪征教育创新发展的激发活力、提高质量、实现升级的“创新驱动”之路。

1.行政推动,催生“活力”

叶澜先生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活力”课堂应该是“师生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效果在于师生生命互动中的多元生成”、“学生能获得多方面满足与发展”的课堂。

2009年11月19日,仪征市教育局召开了初中学校推进有效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后,仪征市马集中学、胥浦中学、香沟中心学校、龙河中学、仪征市第四中学结合自身实际,实验和创造了不同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先后举办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系列展示活动,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2010年1月14日,教育局召开了实验学校校长及教研室教研员研讨会,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进行专题讨论,成立工作小组集体攻关。之后,教科研人员带着问题赴常州市北环中学、镇江市丹阳中学、南京市滨江中学、南京市百家湖中学等学校学习交流,赴广州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真切感受了各地“活力课堂”建设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的积极变化,专题研究了“活力课堂”区域推进的行动策略与战略意义,初步形成了地区构建“活力课堂”、实施“区域推进”的教育改革思路。

2.草根实践,激发“活力”

近年来,仪征市教育局旗帜鲜明地提出“聚焦课堂,转变教与学方式”。从每一节课改起,从一点一滴突破,正是仪征教研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使命,仪征教研工作建立了一套新的规则:给学校松绑,给教师松绑,不要过多地用条条框框去“规范”教师;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教师的改变提供安全和支持的环境;要着眼于学生学力的提高,要着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这样,教师的思想在一天天转变,课堂在一点点突破。

“为什么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这一尖锐的课题摆在仪征市胥浦中学吴斐老师面前。经过研究,他提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这一大胆设想。在语文课上,他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改变了桌椅摆放的形式,然后,从课前如何收集资料到课堂如何进行思维碰撞、如何在小组交流,从坐姿、表情、视线、声音、语速到如何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表达,一一进行了示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结果,课堂真的变了,出现了未曾想象的情景,课堂“活”了起来,学生每上一次语文课,都会经历一次挑战,获得一分幸福。

随着新课改在各所试点学校的推进,课堂悄悄发生了变化。“环保课堂”、“生本课堂”、“活力课堂”等思想的呈现,牵动着仪征中小学课堂朝着另一个方向转向,曾经沉闷压抑的课堂,有了生机与活力。

3.关注生命,唤醒“活力”

仪征的“活力-探究型”课堂,突出“活力”与“探究”。这一课堂模式究竟“活”在哪里?又是如何“探究”的?对此,仪征课改“智囊团”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副院长胡金平如是说:“活力”涉及教师、学生、活动三个方面,它既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情四射,思维活跃,而且能够感染学生、解放学生,也指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活力,积极参与,思想自由,建构新知。而这里的“探究”,不等于寻找现成答案,探究既是形式,更是目的。探究的内容涉及知识学习、方法归纳、教学质疑、学习反思;探究的形式包括个体探究、小组探究、师生研讨;探究的时机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能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疑问固然好,但能激发学生提出同学、老师都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的课堂,才是有思维穿透力的课堂。课堂不是要形成一个个句号,而是要激发一个个问号。“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才是我们把课堂定位为‘活力’与‘探究’的精义所在。”

新模式课堂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角。教师敢于放手,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时间属于自己,学生获得了真正意义的解放,其潜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挖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其价值在于激活了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的“积极存在”,自主的、主动的、创造性地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智力、品德、体力得到全面发展。

4.借助“互联网+”,检测“活力”

2015年伊始,为了促进教师在“互联网+”大潮中开展基础教育和教学的研究,全市引进了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所主持设计的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堂观察评估系统。此系统主要利用平台中的观察表等专门化观察量表,采用行为编码,组织观察者在听课过程中用移动终端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数据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直接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从而达到矫正偏差性教学行为的目的。

由于活力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的,课堂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观察者都不可能得到课堂中的全部信息,客观上要求观察教师只能在某个点上展开课堂研究。因此,在研究中采用了华东师范大学崔永t教授总结的研究方法:首先确立小组观察点,每组2―4名成员,数据取其中间值以求客观。研究过程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和教学改进四个步骤。课前确定观察点、观察工具和记录方式等,并对观察者进行观察内容及方式的培训;课中观察并记录信息;课后整理和分析资料并解释和反馈结果;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改进的展示。

5.研究托底,升华“活力”

教育研究是区域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仪征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探寻区域教育改革的机理,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积极创新,改进区域教育发展方式。

近年来,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区域推进农村薄弱初中‘活力-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为抓手,积极撬动区域的教育改革,立足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域推进活力课堂建设。通过课题研究,全市各学校因地制宜积极打造适合校情的教学文化,推动学校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

仪征市为了推进教育均衡,大力开发特色课程,提供多样化教育。一是积极推进特色品牌建设,不断丰富学校办学内涵。2014年开展了“推进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活动,2015年开展了“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活动,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目前,全市已创建省级特色项目4个、市级特色项目12个、县级特色项目16个,学校特色覆盖率达58%;10所学校完成特色课程开发,初步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良好发展格局。开发选修课程共计80多种,丰富学校教育方式,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要求,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获得师生较高的满意度。

三、改进教育推进机制,保障区域教育整体发展

仪征市自2014年1月申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以来,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以教育局、发改委、公安局、财政局、人社局等10个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仪征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保证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申报创建工作于2014年3月通过了市级复核、省级评估,2014年4月通过了国家级认定,2015年5月,顺利通过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审核。

1.大力投入,谋求均衡发展

仪征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事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问题优先研究,财力优先投入,土地优先保障”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组织制定了《仪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仪征教育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坚持教育事业经费增长保障制度,持续保持教育经费“三增长一提高”。先后出台了《仪征市2013年―2020年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规划方案》《仪征市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年)》,有序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

2.整体推进,谋求生态发展

仪征教育创新思路,追求内涵发展,从教育发展多维视角积极改革,赢得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保证了教育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区域推进“活力-探究型”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由“形式的变化”走向“内涵的发展”,逐步构建各具特色的课堂文化,由此引发了系统化的教育改革的新跨越。

在教师专业发展层面,以教师教育教学思维方式变革为基点,积极探究区域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形成了“以点带面、以优扶弱”的帮扶式专业发展机制,开通了两条渠道:一是实验教师与科研专家的交流渠道;二是 “活力课堂”在线教师交流平台――仪征课改实验论坛。

在学校管理机制上,积极打造了学习共同体,形成结对学校的联动机制,进一步使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探究活动的原动力,有创生活力的重要保障机制;在区域教育文化特质的塑造上,以“活力-探究”为视角,关注全市教育生态所彰显的教育发展力。

3.高校借智,谋求可持续发展

2010年,仪征市教育局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先后签订了“指导教学改革合作协议”和“名师培养合作协议”,合作开办“仪征市骨干教师研究力提升班”。南师大教科院负责对仪征青年教师进“定向、定期、定位”培训,对培训班青年教师理论学习、科研实践、成果发表、等级申报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

2015年5月,南师大教科院专家组与仪征教育局续签“名师培养合作协议”,再造仪征骨干教师研究力提升工程,组织申报“初中学校‘学的课堂’实践研究”科研课题。为仪征教育发展、队伍建设激活内涵发展的动力,搭建了科研兴教的更高平台。

来自南师大教科院的教授们每星期都会如约走进仪征市不同学校,为一线的教师探寻适合的发展路径,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并基于此为仪征市教育局提供提升班青年教师指导成长的实施方案。并通过培训报告,说明培训计划、流程与方法,完成实施。在3年内,南师大教科院负责指导提升班的教师理论学习、业务指导、教学科研,使三分之二以上的青年教师能有相关的科研成果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有技能获奖。在具体推进进程中,南师大教科院指导帮助培训班青年教师参加省、市教师教育教学大赛,申报省、市名师称号。

课改十余年,仪征市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都得到了全面提升,特别是各学校以课改为契机,坚持“活力展示学生、活力高效课堂、活力提升质量”的质量提升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2012年5月9日,仪征市举办了以“活力-探究型”课堂为典型示范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场会”,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2012年5月29日,仪征教育局李四同副局长受邀赴江西南昌参加江西省教育厅与江西师范大学组织的高校与地方教育局联席会议,在大会上就仪征“地方与高校联手打造活力课堂,行政与学术双重推进教育均衡”作了重点发言,受到与会专家与学者的好评。近年来,《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等报刊对仪征市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度报道,来自多个省、市的教育同行、校长们来仪征参观、观摩“活力-探究型“课堂模式。

仪征教育面向“十三五”全面开创新机制,开拓新思路,打造新品牌。实施以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小学课堂活动化、初中“学的课堂”、高中学科基地化等仪征教育四大建设,大力倡导“校校有特色,科科有品牌,人人有专题”教、学、研一体化建设,极大鼓舞了广大师生的教学激情,吸引了社会各界与媒体的关注。

篇6

2015年2月,总参谋部总医院和威高集团战略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将满一年,在过去一年中,双方在医疗合作方面做出多项有益尝试,走开了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总参总医院注重质量内涵,发展迅速,使社会和经济效益都有显著提升。其中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凸显出来。院长张聪多次谈道:“对军队医院而言,军民融合式所讲的‘融合’绝不是简单的国防和经济社会‘板块式’结合,而是首先要考虑军队医院的职能性质,考虑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要求,考虑平时保健康,战时要保打赢的双重属性,这就对国防和经济两大系统的有机融合及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医院的管理者,肩上的担子很重,需要我们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剔除一些市场经济的过度干扰,把姓‘军’为兵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之下,对一些可以开展合作的地方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进行充分筛选,把企业爱国为军的深度内涵和服务方向作为合作的标准。”

作为一所军内外闻名的大型三甲医院,总参总医院选择的合作对象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总参总医院陆续过滤一些只看重在医院获利,而忽略相互促进支持以寻求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企业后,把目标确定在威高集团上。这家始建于1988年的民营企业,迄今已跨界发展成为我国最具投标实力的医疗器械品牌供应商之一。威高集团总经理张华威介绍道:“威高以一次性医疗器械和药品为主导的战略发展思想是分不开的,医疗器械市场在国际上很注重质量和品牌,我们国内的医疗市场与国际医疗器械市场规范性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就是要靠自己良心、诚心和忠心,生产高标准高规格并且让国人用得起的自主品牌。”

在考察了威高集团的生产厂区、高科技产品、耗材等情况后,总参总医院领导与威高集团的高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他们认为,威高集团近年来研制的新产品、新耗材经过了部队卫生系统多家医院的检验,受到了医务人员和专家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威高集团新研发的产品和耗材在军队的大医院、中心医院和基层医院普遍使用,并在关键时期发挥了作用,既为部队解决了难题,也促进了企业的研发,是很好的双向互动。而在总参总医院与其合作之前,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就曾与其签署了一份重要协议:总部医疗器材供应站与威高集团的军民融合药材保障供应体系建设战略合作协议,还有第三军医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军队的重要医学研究机构都与其展开了合作,这些协议的签订,为总参总医院和威高的合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对于总参总医院近年来的发展,威高集团也有关注,保障部队打赢,提高质量内涵等想法和威高的内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谋而合。威高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陈学利认为,医疗器械和耗材国产化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就能根本解决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少用华而不实、价格高昂的医用产品就是对医院的松绑。一是要把同类产品中,尤其是可以媲美国际同类产品中价格低、质量好的东西大胆拿出来进行检验,确认性价比高之后进行推广应用。二是威高十分愿意把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拿出来与总参总医院共享和借鉴,用于两家单位在管理质量和内涵发展上的提升。为深化与威高集团的合作,医院借助合作平台,请威高管理学院精英授课团队,对全院护士长进行了管理技能的系统培训,培训课程涉及到服务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演讲的艺术、情境管理等多个与护士长管理密切相关的技能理论,紧贴实践,受到护士长们一致好评。

内在发展动力和活力,以及对借助外力的需求,是两家单位相同特质。近几年,威高除了医疗产品,还陆续发展了房地产、金融等五大产业,总资产近300多亿元,员工20000多人,下辖30个子公司,威高综合实力的提升,将促使集团研发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最先进的耗材适应在军队的使用。而总参总医院的特色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也吸引着全国各地更多病人前来就医保健、住院诊疗,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团队内部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威高人的愿景不谋而合。

篇7

【关键词】托管联动 办学质量 农村薄弱学校

实施城区优质学校托管联动农村薄弱学校,促进校长、教师的合作,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在承认城乡差异的前提下重新定位基础教育薄弱学校的发展目标,发挥优质学校的各类资源优势,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提高农村薄弱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其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现结合宁夏中卫市第三小学托管柔远镇冯庄小学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在托管中提高农村薄弱学校办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宁夏中卫市冯庄小学调查现状

宁夏中卫市冯庄小学是沙坡头区柔远镇一所村级完全小学,属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较差,设施不完善,师资配备不齐,教学质量在同类学校中居于末位。经调查,学校多年来处于薄弱学校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学生生源严重不足。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绝大多数都是周边农村学生,学校基础设施简陋、单一,无法保证各类兴趣小组活动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一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陆续转入城区小学,剩下的学生家庭环境一般,难以争取积极的教育影响。

2、教师老龄化且学历层次较低。67%的教师是七八十年代老民办,后调入2名师范生,由于区位劣势导致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调往其他学校,其他均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再进修,这就使学校师资结构变得不合理且严重老化,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念无法及时得到更新和转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3、专业教师缺编。学校没有专职艺术类教师,只能兼职,导致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综合科目没有专职教师,部分学科也只能照本宣科,严重制约了学校健康、和谐、稳步发展。

二、理论思考:如何发挥优质学校资源提高农村薄弱学校办学质量

1、准确衡量优质学校教育资源

中卫市第三小学是中卫市沙坡头区一所城镇中心完小,创建于1944年,是一所有着60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学。学校本着“以情移情,用爱育爱”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健康人格”作为全校教师的工作信念。硬件设施齐全,达到了国家小学一类标准;校园环境优美,是家长满意、学生向往的乐园;教师队伍素质高,在教育局年终考核中连获十几个第一。有30多名教师分别承担了国家级、区、市级重点研究课题,学校也多次获国家级、区、市多项荣誉。同样,城区其他小学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质教育资源。

2、重新定位农村薄弱学校质量问题

农村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办学质量不高,生源、师资和文化问题是造成薄弱学校形成的三个重要原因。要改变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薄弱学校的生存困境,进行科学管理是前提,提高教学质量是根本,改善校园文化环境是保障。但是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外界信息的不畅通,造成了学校管理滞后,教师教学理念无法及时更新,进而学生流失现象严重。

3、充分发挥各类资源优势

农村薄弱学校,缺少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年轻教师的生机和活力。通过托管发展,定期搭建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发挥城区学校在学校管理、校园文化、教育教学方面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促使这些薄弱学校在督促、检查、交流中保持托管学校的常态压力,增强责任意识。模范引领和全力扶持下的联动发展,教师能不进步、学校办学水平能不提高吗?

三、立足实际抓常规,托管联动促发展

自冯庄小学和中卫三小联动发展后,按照“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联动互动,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思路制定了总体规划并开展工作,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自主发展为目的,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中扩展学校的办学规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一)一体管理——为学校发展注入智慧源泉

两校共同协商成立了托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制定出托管两年发展规划和目标责任书。每学期以“打造优质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专派一名副校长和一名教师蹲点引领,采取多项工作措施,实现三个同步:即两校领导检查同步、每月管理工作联席专题会议同步、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同步进行。通过这样一体化的管理,冯庄小学感受到了科学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助于学校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智慧源泉。

(二)有效教研——为学校发展输进新鲜血液

通过托管发展工作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和富有成效的联动活动,可以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明显变化,教育管理水平的较大提高。两年来,两校认真开展“送教示范、同课异教”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育教学故事交流等教学研讨活动,已形成了以 “辩课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教研新模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各项活动的开展,为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为双方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生活经验提供了机会,也对冯庄小学的教学教研活动更加规范、有效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加强培训——为学校发展插上有力翅膀

为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中卫三小充分发挥学校各级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和各班优秀学生的榜样带动作用,制定了主分校区领导、教师、三级结对。明确了双方职责和要求,促使领导管理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互派教师分别到两校拜师学习、蹲点指导,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改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起来,很快成为校区的教学骨干。两校结对学生互通书信、互赠友谊卡,捐赠学习用品的“手拉手,齐步走”互助活动,促进双方学生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四)丰富载体——为学校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他们搭建外出参观、学习交流的平台,两校在坚持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全员参与、全面育人的基础上,定期参加中卫三小组织的各级各类文化体育互动活动和学科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城区学生在利用农村小学周边资源的社会调查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农村学生在城区小学组织的参观学习和知识竞赛中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载体的不断丰富和创新利用,为学校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五)硬件扶持——使学校校容校貌大大改观

冯庄小学在托管后的两年中,领导对校园环境的规划、硬件设施的扶持,促使学校品位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这都离不开中卫三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相信用3到5年的时间把冯庄小学办成一所一流的村级完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是很有希望的。

四、成绩在实践中绽放

托管联动发展,为冯庄小学注入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习惯良好,在各类统一测查中各学科成绩均显著提升,在各级各类文体活动、学科竞赛中获奖人数显著增多,名次居于同类学校前列。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现已跃居柔远镇村级完小前列。

实践证明,借助托管联动这一载体,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当然,托管联动工作还需进一步夯实和创新,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提高所有基础薄弱学校办学质量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篇8

(一)突出重点,加快创建促均衡

以达标创建为重点加快教育现代化。加强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检查、指导,组织对创建工作进行“回头看”,按照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指标,对辖区内所有学校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各县(市、区)要采取扎实有效措施,解决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突破“资金瓶颈”,千方百计保证创建经费基本到位。狠抓薄弱环节,重新排定创建工作尤其是重点工程的时间节点,确保主要建设项目在接受评估时基本完工。要在省优质幼儿园创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教育重点工程推进、社区教育中心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争取有新的突破,确保大部分县(市、区)今年能够达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指标,并且通过省级评估。

以义务教育为重点促进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经费管理,确保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按照时序及时、足额拨付到位。采取多种措施,统筹好城乡教师队伍结构,扎实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对流与帮扶工作。结合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的实施,积极推进建立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统筹整合基础教育资源,提高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尽快确定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颁布实施。切实推进联合办学,促进市区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以两项工程为重点改善农村教育。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狠抓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科学有序地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切实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公办幼儿园办学条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37个项目全部竣工交付使用,确保农村合格幼儿园园舍及场地改造全面完成和省陪保教设备及时到位,确保按期通过省教育厅验收。认真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编制与排查鉴定工作,加快推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继续加强校舍维修工作管理,健全校舍维修工作的正常运行机制,确保当年新增危房当年消除。

(二)紧扣热点,规范办学抓管理

进一步强化常规管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增强中小学法规意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安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规范音体美等课程设置,切实纠正挤占体育活动时间、擅自增加中、高考科目课时的现象。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切实解决教材匮乏、师资短缺、课时不足、内容单一,教学达不到课程质量标准等问题。秋季开学,全市所有中小学校要建立课程的公示制度,统一全市中小学作息时间,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各地、各学校围绕“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开展以“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为主题的各项宣传活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下半年将召开全市德育工作会议,组织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测评。

进一步落实五严规定。按照我市提出的“三个确保、三个明显”的目标,坚决贯彻省教育厅“五严”规定,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学校、重点问题,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全面提高全市中小学规范办学水平。下半年将专项督查各地中小学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向社会公开情况,按照要求开设课程的情况,学生在校活动时间规定执行情况,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落实情况,有无违规分快慢班等情况,对“问题”学校、单位,进行逐一督导回访检查,确保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进一步清理民办学校。按照“理顺关系,统筹兼顾,区别对待,分步推进,平稳过渡”的原则,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抓紧制定进一步清理规范改制学校的实施方案,从整体布局、学校数量、学生数量、办学条件等各方面科学规划,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的时间表,做到“一校一案”,确保两年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到位,三年内非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到位。下半年,市教育局将组织对各县(市、区)民办改制初中、小学清理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同时,要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办学秩序,未通过年检的学校一律不得招生,已经停止办学的改制学校不得擅自恢复招生,转为民办学校的,必须履行审批登记手续。全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社区教育中心的办学活动要进一步规范管理、拓展领域、创新形式,为青少年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外教育,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破解难点,深化改革抓质量

在课程改革上求深化。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继续组织开展新课程专项学习和研讨,力求在通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上取得新的突破。积极利用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南通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重点抓好省、市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建设,确定一批市级实验学校,大力开发特色课程、专业。进一步加强体育、艺术课程建设,全面启动体育、艺术“2+1”工程,丰富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做好首批南通市特色学校的评估工作,力求使评出的学校在素质教育、科学发展、校本建设上体现较强的代表性。

在教学改革上求实效。组织全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开展转变教育观念大讨论,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确立新的质量观。深入研究“减负增效”对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基于校本的有效教学实践,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质量。围绕教学“六认真”和“四精四必”,制定教师教学工作常规并进行教学视导,总结和推广“有效教学”经验。建立新形势下全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落实以县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完善全市高中学科基地的各项制度,整合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源,构建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体系。

在中考改革上求突破。目前,我市2010年中考改革框架性方案已经形成,并进行了多次论证。近期,市教育局还要将该方案征求意见稿印发各地、各有关学校,进一步征求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意见建议,进行适当调整后,正式出台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要求、凝聚教育改革智慧、符合南通教育实际的中考改革方案,力求使这个方案成为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引领素质教育的有效“指挥棒”,并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继续完善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研究制定中考体育考试改革方案,推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四)构筑高点,优化队伍强素质

继续推进四大强师工程。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骨干、新秀、青蓝”四大工程,进一步向更新、更高层次迈进,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名师培养计划和方案,有步骤地实施对一梯队预备队的培养。举办第二届南通市中青年名师教学风格大型展示活动和第五届“名师之路”大型教科研活动,进一步放大名师培养对象的区域影响。启动名校长培养工程,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依托“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南通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全面开展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

全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全面推进南通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县(市、区)级研修中心建设,加强培训项目的专项评估。继续大力推进校本培训,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完善校本师资培训规划,按计划分层次开展专题学习培训活动。全面制定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分阶段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讲评,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自我加压、自我促进、自主发展。贯彻落实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开展全市第二批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

完善教师考核管理机制。研制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职工绩效考核意见,突出师德、教育教学、专业发展、班主任工作等考核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管理。继续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师表形象工程”,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民主测评活动。加强对师德师风的监督检查,充分利用现有的监督机制和网络,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有偿家教及其他违规行为。组织师德典型评选活动,召开全市师德建设现场研讨交流会。

(五)放大支点,服务经济促发展

加强科学规划促发展。抓住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和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主动开展对接,找准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位置和切入点,完善《南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初稿,全面公开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和建议,广集民智,确定我市教育事业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抓紧完成重点工程实施计划的编报工作,完成纲要配套文件的制定出台,提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大会。在对我市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我市新一轮职业教育大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服务经济发展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为我市新的跨越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加强基础建设促提升。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明确发展定位,提高建设水平。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切实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以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创建和新一轮示范专业建设为抓手,带动骨干学校、主体职中和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示范引领,提升水平,做好职业学校迎接星级评估工作。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培养,着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适应就业的能力,举办全市第三届职业教育创新大赛。大力推进创业教育行动工程,开展职业教育学生创业大赛。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和农村成教中心校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创业培训。

加强校企合作促双赢。推进实施《南通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行动方案》,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我市高职、中职、知名企业、相关行业为主体的南通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完善校企合作组织网络。要结合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拓宽职业院校“菜单服务、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举行校企合作、人才供需见面洽谈会,主动为企业服务,培养适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建立一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在学生实习就业、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双向交流。推进高校“产学研”,充分发挥在通高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六)打造亮点,改善民生重实效

健全为民服务体系。以南通市教育为民服务中心成立为新的起点,更新办事理念,提高政策水平,全面服务教育民生建设。不断完善工作网络,落实工作职责,及时交办、督办、反馈群众咨询投诉,做到有求必应、有诉必复。依托教育为民服务中心网站,推进网上办事,方便基层学校师生和广大群众。进一步丰富为民服务内容,拓展服务经济发展的空间,努力把教育为民服务中心打造成南通教育的“第一服务窗口”和科学发展的“一流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加快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创办新的南通市老年大学,更好地满足老年市民的多种教育需求。加大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力度,不断拓展学生交流、教师培训、项目引进等内容。新晨

篇9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实施原则;评估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编号:JYZX20101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最优化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高校依据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通过系统性教育内容、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为其一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未来的幸福感。而在高校建立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首先必须明确学校定位与学生培养目标,准确把握不同层次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脉搏,制定出更加适合本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一、构建职业生涯教育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构建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有力保障,其中包括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等支撑内容。队伍建设是职业生涯教育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要建立校级、(院)系级、授课教师、学生志愿者四级联动的人员保障,同时要明确各级职责,相互分工协作,更重要的要吸纳学生志愿者加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间思想、情感、心理等贴近的优势,通过朋辈辅导、榜样作用,达到既助人又自助的目的。制度建设使职业生涯教育的运转更为常态化,要从教师的培养培训与职称评定、课程教学的考核、各项激励政策等方面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职业生涯教育的正常运转。而充足的经费更是职业生涯教育高效运转的最有力保障。组织体系的构建,使职业生涯教育向着职业化、专业化、全员化、专家化的方向迈进。

二、构建职业生涯教育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构建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教育和服务两个系统。体系中的其他各系统都要围绕运行体系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最优化,才能确保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育系统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主要是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这是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大学教育中,第一课堂永远是主阵地,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要建立以通识教育必修课为核心、选修课与专题讲座为辅助的第一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快速直接、受众广、可以灌输理念的教学优势,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建立分年级分阶段的授课模式,实现全程覆盖、全员覆盖。可以采用心理测验、提问互动、引用寓言、故事或名人典故、案例分析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目的是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多元的成才观,促使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第二课堂主要是学生活动和社会实习实践,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模拟面试、职业规划训练营、职业访谈、科技文化节等,使学生提高就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努力开拓实习实践渠道,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有真实的职业体验。要用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方式来管理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注重体验,在体验中学会总结与领会,在总结后将其运用于现实的职业生涯中,进而对自我和职业的认识不断地进行修正与调整,最后来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方案。

(二)服务系统包括生涯辅导与咨询、就业信息提供、网络平台建设等内容。生涯辅导与咨询是对教育系统的重要补充,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服务的集中体现,它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找回自信,明确目标,积极行动。但是,这项服务内容目前是高校的薄弱环节,教师的缺乏与能力较低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探索适合本校的生涯咨询的理论与技巧。前期,可以通过本校学生案例、分层次分团队地进行指导,关注一些特殊学生等途径,不断积累生涯辅导与咨询的技能,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充足的就业信息提供是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非常重要的一环,各高校要根据本校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建立较为稳定的就业市场,并跟踪服务毕业生,不断完善行业信息。同时,进一步将这些就业信息分行业、分专业、分地区进行整理,供在校学生参考查阅,以便让学生能够较早地了解就业去向,帮助学生尽早按照自己的兴趣、特点选择未来的方向,确定职业目标。网络建设是职业生涯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生活习惯,要更加注重就业网络的功能化,科学理性对待职业测评。

三、构建职业生涯教育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构建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方向引导,科学合理的全面考核与评估体系是职业生涯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职业生涯教育不只是简单地追求就业率,而是要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满意度。终极目标是立足学生一生的发展,提升学生未来的幸福感。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要从在校学生、毕业校友、用人单位等三个层面,就服务项目、服务水平、服务态度、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工作条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等角度全方位设立量化指标,以便全面考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其次,要建立完备的评估监督制度,高校不仅要定期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高校内部更要进行自查,在不断查找不足,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教育水平。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评估体系,有利于促进全体教职员工的重视与参与,有利于提高整体工作水平,更有利于引导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四、职业生涯教育实施原则

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使职业生涯教育得到了有效推广与开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等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心特点,遵循一定原则,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使职业生涯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一)学生主体性与教师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既是一个合乎客观规律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主体性得以发挥的过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并不单纯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它始终体现着教育者的影响、努力和期待;同样,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并不单纯是一个被动塑造的过程,它始终渗透着主体的判断、选择和追求。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另外,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学生主要以升学为目标,目标单一化,有关生涯教育的内容涉及较少。而进入大学后,目标的多元化,选择的多样化,还有学业、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再加上信息探索的严重不足,学生会变得茫然与困惑,感觉无所适从,此时如果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结合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性与教师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全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成长中,随着知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对自我和职业的认知在不断深入,在学生发展的不断阶段,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和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同时,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决定了职业生涯教育需要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因此,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职业探索的内在规律,要坚持全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学生个性需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从人生历程角度看,大学时期正值人生发展的青年中期,它既是人才成长的定向阶段,也是人才由继承期向创造期转化的过渡阶段。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大学时期又属于个体未来职业的前期准备阶段,是为个体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阶段。因此,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深入挖掘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对自己能够准确定位,树立发展的眼光,使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契合,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学校指导与社会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职业生涯教育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必然要借助社会的帮助与指导,以增强其实效性。在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时,可以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或毕业校友作为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外聘教师,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使学生了解各行业的发展前景,这种方法是对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补充,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必须坚持学校指导与社会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新兴领域,是一种整合性的教育行动。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它不仅需要学校自身构建完善的体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相信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做保障,我们一定能够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为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征,陈国祥.职业生涯教育: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特点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大学生们的思想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新特点。

一、大学生思想特点中的积极方面

1.强烈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成为现实

(1)政治态度正确,政治立场坚定。大学生们的政治价值取向能够同党和国家的政治导向保持一致,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政治观念也日趋成熟。

(2)崇尚科学,善于思考,知识层次较高。大学生们能够做到认真学习,吸收理论知识,并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相比其他青年群体,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知识层次更高,接受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也更好更完善。并且他们也希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去,在实践中检验所学成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3)竞争意识强化。当代大学生,一改传统的封闭观念和单一的思维模式,体现出不甘落后、敢于竞争的特点。首先,表现在潜在竞争方面,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积极积累知识和经验。在校期间,打工、做家教、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日后走出校园打下基础。其次,表现在现时竞争方面,在校期间的奖学金评比、干部选拔、学生团体比赛等等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意识。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更广阔的舞台,良性的竞争将更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水平的提高。

2.接受新事物快,创新欲望强烈

大学生是青年创新的主体力量,他们更注重亲身感受和体验,适应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善于思考不盲从。

(1)大学生正值青年中期,思维新,追求“新、奇、特”,敢于开拓创新。他们强烈渴望了解外部世界,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吸收能力强。在集体中,大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强, 个体参与意识增强,渴望展现自己的才华,希望通过个人的思考和实践更好的迎接挑战,抓住机遇。

(2)学校给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大学校园中,不乏新思维新思想的碰撞,各种硬件设施、图书资料一应俱全。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相比其他青年群体,学校赋予了当代大学生更优质的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教育,将更有益于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意识,利用所学知识,更好的塑造自己,提高创新能力。

3.具有强烈的平等意识,思维活跃

(1)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信息@取量的增多,大学生大多见多识广,思维也相对敏捷。由于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多,他们的思维活跃,有十分强烈的平等参与意识,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可以说平等参与意识已经渗透进当代大学生的内心深处。

(2)受到各种思潮和网络环境熏染的 90 后大学生思维前卫、 观念超前。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 善于表达。

二、大学生思想特点中的消极方面

1.缺乏辩证思考能力

(1)大学生即将走入社会,较为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但是,他们不够了解国家的国情、民情,不懂得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性、艰巨性, 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产生不满情绪, 导致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信心,甚至表示怀疑。

(2)由于我们的社会目前正处于发展与矛盾并存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急剧变化,以及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和深入,这些都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影响和打破了人们的心理平衡,尤其对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心理影响就更大。大学生思想活跃,反应灵敏,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思想容易脱离实际,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表现出一 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有时好走极端。

2.道德观念复杂化,价值取多元化

(1)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但在一些丑恶社会现象、负面社会新闻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心灰意冷,觉得好心得不到好报,于是不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们集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色彩严重, 个人本位现象突出。近年来大学校园中的“投毒”事件,让人们不寒而栗,在一己私利的驱使下甚至不惜做出违背法律违背道德的行为,酿成大错,害人害己。

(2)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存在知行脱节的情况。例如,信守和推崇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观念,但不放弃有条件下的投机作弊,如考试作弊、贷款违约、材料造假等等; 信奉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但却把个人理想定位在对金钱、名利、地位的追求和实现上。

3.内心空虚,逃避现实

(1)互联网的消极影响。网络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城市, 人们在网络中遨游时, 是不需要真实姓名、身份、年龄和性别的, 互联网络的虚拟性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规范, 导致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放纵,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容易使学生丧失现实感, 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 逃避现实 , 从而丧失目标 、迷失方向。

(2)当代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在实际深层次并未成熟。他们渴望独立,有较强叛逆意识,但却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一方面不希望他人过分的管束和干涉自己的生活、交友;强调自己有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希望得到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另一方面又只是行为表现上的成熟,内心十分脆弱。也是这样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存在对自我评价偏高,不能够实事求是,在现实与自身的期望不符时,往往选择逃避。

4.逆反心理较重,承受能力弱

(1)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实现需要较强, 他们希望受人尊重、被人征询和获 得信任,不愿接受别人的教育。有的大学生对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持厌倦态度。随着说服教育次数的增多和强度的增加,他们会更加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是感性大于理性,容易感情用事,有时盲目抗热,有时振奋激昂,或发火,或与别人争执,甚至做出一些伤人伤己的破坏。

(2)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并不是事事都逆反,在有些情况下还是比较理智的,会与大多数人持相同的观点,而只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时刻时,心理受到外界极大的干扰和误导,情绪波动过大不稳定才会产生逆反心理的,所以大学生这种逆反心理不是绝对的。

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更加严格的要求,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只有把握和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时效性,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与方法研究[M]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 3 5 7。

[2]赵亮:《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教育对策》[M]。

[3]王青耀: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M]。